码上转型:传统企业互联网+实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4 03:34:09

点击下载

作者:王吉斌,王珏,陈智斌,姜棱炜,梁冬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码上转型:传统企业互联网+实战

码上转型:传统企业互联网+实战试读:

题记

随着互联网的演化越来越快,理论迭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最终人们发现,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一切商业实践的根本必然要回归商业的本质。

与用户紧密连接,让产品与用户精准连接,是从商者从出现至今一直在追求的。到了互联网时代,这种连接更为便捷、迅速、高效。

连接不仅仅是一个入口,更是一个场景、一个关系。

让连接改变一切,让连接“码”上开始。

序言

毫无察觉中,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时代,人和设备以更加自然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人机交互让人的能力有了无限伸展的可能;设备和网络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可控、无缝,让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世界进行高度无缝互联;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连接越来越智能化,这些设备为我们提供了实现互动互联的平台、工具和方法;设备和用户数据的连接,让我们不再依赖于数据存储的物理条件,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再次拓展了人类的数字疆域;设备与应用、服务的无缝连接,让我们能以最自然的方式,一站式地得到所需要的服务……

这些连接所带来的改变,在我们身边一天天地上演着。那么,作为数字移民或数字原住民的我们,怎样才能跟上这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让自己成为新一批的数字难民呢?这就需要我们找到连接原子世界与比特世界的工具箱。妥善运用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我们才不会落入“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孤岛,时刻保持与世界、万物的互联互通,保持人与组织在万物互联时代的持续“进化”。战略级入口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

互联网入口,即人们上网时最常或较常选择的进入互联网的口子。入口影响用户的需求,决定用户的上网习惯和行为模式。一直以来,互联网入口都是巨头们抢占的重要资源,无论在PC互联网时代还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拥有入口就相当于拥有用户,拥有用户就相当于拥有更多的商业可能。

其中战略级别的入口相当于众多入口中的钻石,稀缺且极其宝贵。目前百度抢占了搜索入口、腾讯抢占了社交入口、阿里抢占了购物入口、360抢占了安全入口……可以说,在互联网领域每一个超级企业的诞生都伴随着战略级入口的发掘与抢占。面对现有战略级入口已经被互联网巨头们瓜分殆尽的现状,新进入者怎么办?二维码或许就是抢占下一个战略级入口的连接器。

通过给产品或者服务打上二维码,并且辅之以二维码强大的后台拓展功能,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让我们离消费者更近、与消费者的连接更为紧密,从而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吸引消费者、服务消费者、留住消费者,进而逐步抢占下一个战略级入口。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打造基于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互联网+”时代战略级入口和产品生态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线上线下延伸,我们才有可能在被互联网抹平的世界里构建一个“立体”的“互联网+”明星产品和企业王国。谁可能是最好的连接器

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仅仅是黑白相间并且毫无规律的点阵排列小方块,怎么可能成为“高大上”的战略级入口连接器呢?相信这是不少人的疑问。抛开二维码不起眼的外形,你会发现二维码有着极为丰富的拓展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存在决定了它可能是最适合成为万物互联的连接器。

二维码是一种承载大量信息的编码技术,该技术与互联网结合后应用领域广泛、技术架构成熟、使用简单方便,只要有扫码设备(最为常见的是普通智能手机)即可实现二维码背后的商业拓展。二维码常见的拓展应用主要有新媒体打造、促销推广、塑造价值口碑、聚合流量、构建商业生态圈、防伪溯源、渠道管理、大数据收集等,这些都极具商业价值。而这些拓展应用能让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快速成长起来,这样既满足了商家通过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求,又方便了消费者通过品牌选择产品的需求。对于希望基业长青的企业和希望获得超额体验的消费者而言,二维码的潜在商业价值无疑极具吸引力的。

更为重要的是,众多企业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二维码能够担当战略级入口连接器的大任。目前,二维码已经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重要桥梁,它把线下流量进行了线上的转移,随时随地都能获取和发布信息。任何人或事物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二维码,通过二维码这个桥梁,可以连接想连接的一切。

二维码扩展应用功能强大、技术成熟、成本低廉,所以说二维码可能是万物互联和战略级入口争夺中最好的连接器。让连接一切成为可能

二维码是最好的连接器,但是“好”不一定就“适用”,技术与行业特点“水土不服”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或许这是多数人关于二维码技术适应性的另一大疑问。但是从二维码相关的实例来看,“水土不服”出现的概率是非常低的,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没有因为使用二维码技术而惨遭市场淘汰的实例。反之,因为运用二维码技术而大获成功的例子却不胜枚举。

二维码技术现在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防伪溯源、营销推广、流量聚合、O2O、精准扶贫等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例如海韵公司利用二维码实现了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政府通过建立二维码发码中心实现了对本地产品和企业在全国范围更有效的推广,而这些案例都体现出了二维码的广泛适用性。供求两端通过二维码被有效地连接起来。在以二维码构建的生态圈之中,设备与设备连接更顺畅,人与设备连接更智能,人与人连接更紧密。科技真的让人类生活更美好了。

在广泛的适用性之外,丰富的扩展性更是展现出二维码连接一切的巨大潜能。证件管理、表单管理、资产管理、导航应用、移动支付等系列扩展应用都说明二维码已经被推广到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和生活中,也被运用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可以说,二维码已逐渐成为连接一切的“全能型选手”。而制作成本低、适应能力强、操作简单,又给这位“全能型选手”在连接一切的竞赛中加了更多分。

二维码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商业价值上,都具备成为万物互联最好的连接器的条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书的世界,让连接“码”上开始。第一部分码上连接:二维码构建超级连接毫无悬念,“互联网+”的时代,是连接的时代,人与人的连接、人与机器的连接、机器与机器的连接,形成了整个互联网社会的连接生态。传统企业启动互联网化,首先就需要使互联网与用户产生连接。连接,成为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战略级别入口。“最好的媒体就是产品本身”,当互联网成为每一个传统企业必备的生产力、创新力和基础要素的时候,传统企业的优势立刻凸显——每一个产品,都是连接消费者最好的连接器。加速回归商业的本质,互联网的天平转移到具有资源优势的一方,传统企业+互联网之后,一样拥有连接一切的力量。所有的传统企业,当具备使用和运用互联网力量的时候,资源优势将得以凸显。现在,就让我们“码”上出发,绝地反攻,急速占领战略级别的入口。第1章互联网是连接的时代“互联网+”将连接实体、产业、服务、个人、设备等一切基本要素,创造出一个“互联网+”的生态体系。——马化腾

从古至今,连接的方式一直在变,从结绳记事、飞鸽传书到数据交互、云端共享,连接方式的进化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连接的介质越来越轻便,连接的速度亦越来越快。近20年,人们连接的状态飞速发展,早些年还天价、代表身份象征的“大哥大”,现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早些年32GB还是普通硬盘的高配置,如今早已难登大雅之堂。有时候,人们常会觉得无助,害怕今天自己买的比特产品,没过几个月便会降价,没过几年便会过时。连接的方式、介质在飞速地变,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也在惶恐地变。

而连接本身并不会改变。

连接是互联网的本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一切连接的内容与形式都处在巨变的潮流中。连接无处不在。我们所处的世界,是连接的世界,更是被连接的世界。1.1 连接,从现在开始

科技和通信领域如闪电般迅速进步,使全世界的人们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1.1.1 世界是平的,连接的中间环节越少越好

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网络约车平台的成长壮大让出行一族拍手称快,拒载的“的哥”少了,打车容易多了。下雪天、下雨天车费浮动了没关系,我们乘客也认可,毕竟这比雨雪天里站在路边等车要靠谱得多。那么,是什么在背后支撑着这个平台的发展呢?有人会说是资本,但是这解释不了补贴大战结束后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用户再继续使用。也有人会说是乘客出行的刚需,但是这解释不了电召平台为什么成长缓慢。

我们认为,网络约车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了传统出行的效率,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减少中间环节,乘客和出租车司机能够利用互联网直接联系,极大地提高了打车的成功率,有效地减少了时间、竞价、博弈等成本。这也就是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阐述的:“科技和通信领域如闪电般迅速进步,使全世界的人们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

基于世界是平的、人与人之间是直连的商业思维逻辑,网络约车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思维。

1.所有的东西都是共享的

共享这个点是互联网精神中最本源的一点,所有边际效应为零的东西都应该是免费的。一辆车本来有5个座位,一个人开这辆车就是浪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成本高昂。未来的人类所有的资源都应该共享。资源的价值不在于拥有,而在于使用,只有使用者才能体现资源的价值。

2.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路径越来越短,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使用打车软件之后,会获得优惠券,把这个优惠券发给你,你就可以当钱继续使用。这样会让很多人主动拉人进行传播,依靠连接关系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甚至出现过有的专车司机开着法拉利跑车去接单,仅仅为了看到别人惊喜的表情带来的自豪感。

在扁平的世界中,阻碍连接的不是两个待连接的点之间的距离,而是介于两点之间有多少个中间环节以及这些中间环节的运行效率。中间环节越多,构建连接的困难和复杂程度就越大,不确定因素就越多,连接的成本就越高,连接的失败率也越高。

2015年12月31日,南方航空发布公告称,由于收到多起关于旅客在去哪儿网购买南航客票引起的投诉,相关投诉涉及用户购买南航机票时的价格公正及退改权益。为切实保护旅客的正当权益,规范市场销售秩序,南航决定暂停与去哪儿网的商务合作,并关闭南航在去哪儿网的旗舰店。近期有出行需求的旅客,可通过南航官网、南航手机客户端、南航正规旗舰店或南航授权的正规代理商查询、购买机票。公告发出之后不久,多家航空公司也陆续暂停了与去哪儿网的合作。

去哪儿网就是连接航空公司与旅客之间的中间环节。由于种种原因,航空公司认为这一中间环节不规范的运作损害了企业利益,使得航空公司做出去除中间环节、直接与旅客连接的决定。去中介化从本次事件来看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在逐步扁平化的世界中,去中介化却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中介的存在源于供需两端的信息不对称。信息越是不对称,中介存在的空间就越大,所产生的中介层级就会越多,这也让两点之间的连接越发困难。或许就像几米的漫画《向左走,向右走》中描绘的,两个主人翁虽然都住在同一栋楼,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让两人一直难以相见,难以产生连接。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中介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即使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有所缓解,但是仍不可能解决所有由技术、知识等壁垒的存在所导致的中介生存空间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待连接的看法、对待连接供需两端的中介的看法,并不是完全否定中介,而是利用互联网通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用户决策的成本和交易过程成本,通过减少无效的中间环节大幅提高连接的效率。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不断地抹平着世界,信息的逐步对称让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变化,高耸在不同领域内的各种金字塔结构轰然崩塌,没有人可以通过垄断信息来达到权利诉求,没有企业可以独立于整个信息系统之外,利用信息的不对称牟取超额利润。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所面对的世界是平的,所以个人和组织都必须积极融入“互联网+”的大潮之中,以对称的信息观念利用互联网技术连接人、连接物、连接全社会,从而更好地体现个人或组织存在的哲学价值和商业价值。

换句话说,互联网提高了实现连接的可能性,无效中间环节的减少提高了连接的质量。在万物互联的扁平世界,连接的中间环节还是越少越好。1.1.2 产品是数字的,连接的场景越简越好

产品是什么?经典的营销学书籍告诉我们,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从这一定义来看,产品仅仅是局限于“东西”这一层面。但是互联网、物联网的出现让万物相连成为可能,产品也不再仅局限于“东西”的层面,而开始逐步数字化、互联网化,逐步成为原子世界进入比特世界的重要入口,同时也成为比特世界连接原子世界的桥梁。

现在的产品,已经慢慢实现数字化;在未来,数字化将是所有的产品最基本的属性。

与传统电商把消费者的购买从线下实体搬到线上的模式不同,在“互联网+”时代,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把人们的时间碎片化分割,消费者不再局限PC端的鼠标点击,信息渗透无处不在,消费行为变得移动分散。比特世界同原子世界交错融合,使任何一个生活场景都有可能转化为实际消费——市场开始由传统的价格导向转为场景导向。“互联网+”把人的存在提到空前高度,这一时期酝酿的场景化思维,注重用户体验,产品设计更多地围绕用户的实际情况和消费习惯展开;通过行业间的跨界融合和由此衍生的社群效应,对消费市场递次迭代,达到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突破了以往商品一旦被生产和售卖,商业行为即告结束的局限。

传统产业面对产品数字化、消费场景化的趋势,面对数以万计乃至亿计的巨量用户,一直缺少将他们聚拢起来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产业又应该如何抢占宝贵的入口资源?拼线上资源,传统产业不占优势;传统产业的优势在线下、在产品。因此,将产品打造为入口就成了必经之路,而产品的数字化则能更多地刺激消费者进行场景化消费,让产品成为入口变成可能。

在产品上打上二维码就是最为直观、简便、有效地将产品打造成互联网入口的方式。同时,传统产业要融入“互联网+”,首先需要实现数字化,二维码也是当前技术条件下连接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最容易搭建的、成本最低的路径。

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存在特定的场景关系,而连接则会还原出人类需求源诞生的真实场景,会使人类生活更加趋于“本性状态”。数字化的产品,让连接有了新的可能;而不断简化的连接场景,则增加了产品、消费者、生产商等上下游产业链参与者的连接强度。

说到加多宝,大家想到的都是广告里边吃火锅边喝加多宝的经典场景,这和数字化产品、直连用户完全不挨边,但是加多宝却做到了产品数字化。如本书前文所提到的,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产品都是一个媒体,每一个二维码都是一个入口,为了充分挖掘年销量10亿罐的产品价值,实现产品数字化和直连用户,加多宝的选择是在每一个产品外包装上打上二维码,以牢牢把握产品媒体的第一入口。

加多宝产品数字化的活动起始于“淘金行动”。加多宝以自身的产品为入口,把消费者和便捷的生活服务连接起来。用户扫描金罐加多宝罐身二维码进入“淘金行动”,即可摇一摇抢“金包”,享受合作企业为加多宝用户提供的独“加”优惠,还有加多宝提供的总价值超过百万的黄金大礼。用户每次领取金包后还能分享到朋友圈赠送好友,传递“朋友是金”的美好情谊,由此,加多宝又建立了人与人的连接。

而参与加多宝“淘金行动”的合作企业也都是大名鼎鼎的公司,首批加入的有滴滴出行、京东商城、韩都衣舍、一嗨租车等企业,第二批加入的有百度外卖、当当网、酒仙网、中英人寿、张小盒、微信电影票、民生银行等企业。并且随着加多宝“全球招商”计划的实施,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加多宝“金彩生活圈”的版图将会越来越大。为什么这些企业会愿意和一个“卖糖水的”紧密合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加多宝将产品数字化之后带来的巨大流量和直连用户的便捷通道。

加多宝以产品数字化打造“金彩生活圈”,是适应主力消费人群特征、兴趣转移,积极拥抱互联网的传统企业必由之路。

通过二维码,加多宝利用数字化产品让用户直连场景实现了最简化,将数以十亿计的产品罐体变为分众传媒,为公司和品牌提供流量分发支持,同时,也使消费者可以在最简化的场景中获得更多的消费体验。一箭双雕的做法让加多宝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前景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加多宝的“金彩生活圈”战略是传统企业的一个逆袭,在这之前谁也没有想到传统企业的传统产品也可以作为一个连接平台。

加多宝的成功让传统企业知道了不只是互联网产品才能连接用户与互联网,传统的产品同样也可以做到。加多宝的做法为传统企业的转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通过二维码就可以将看似毫不相干的产品串联起来,实现产品的数字化,同时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与流量,让传统产业中的企业能够抢占极为有限的入口资源,在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处理后,构建连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台,以极简的场景创造一个以产品为核心的商业生态圈生态,最终实现以二维码连接促进数据流量向现金流量转化的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其中在手化是人接近世界的最重要和最贴近的方式。而在手化对于企业来讲就是最大的消费场景。产品、服务以及一切提供给客户的东西在手化程度越高,它对于消费者而言就越是无法替代的,也就使消费者的黏性越高。

我们的消费者往往是“懒惰”的,产品使用的简便与否无疑是影响在手化程度的重要因素。试想一下,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是会选择带着摄像机、照相机和移动电话外出旅游,还是只带一部具备诸多功能的智能手机呢?答案不言自明,原因就是同样是在手化,一部手机所构建的场景对于消费者而言更为简单,这种简单的场景构建的连接则比复杂场景下的连接更为牢固。

从一个因为口渴而随时都会出现的罐子,到进入互联网生活圈,再到连接其他朋友或完成其他生活便利,金罐加多宝的“扫一扫”进入互联网的战略,改变了消费者消费快消品时的孤立状态,利用消费场景的互相转化,让每个罐子成了生活圈中的便利入口。加多宝正是利用产品数字化带来的在手便利性极大地提升了用户黏性,更好地连接了产品与用户,扩展了传统产品在互联网时代的更多可能。“互联网+”时代,更多的企业应该借鉴加多宝的经验,通过利用简化的场景、数字化的产品,让连接更加便捷、方便、牢固,以形成一种全新的商业思维和模式。在这种思维和模式下,企业通过简化场景与消费者产生直连,来更准确地把握“为什么我的消费者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这种场合”会有这样的需求,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

或许未来,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以简便的场景所构建的全方位生活服务联盟,能够使得企业与每一个消费者都建立起真实而有效的连接,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企业和品牌对消费者的价值。1.1.3 连接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

互联网的时代是连接的时代,这个时代让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和数字难民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并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这是否意味着只要做好连接,一切结果就皆大欢喜、一切成果就顺理成章了呢?

1.连接的本质并未改变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节点,或多或少地连接着人、连接着物、连接着社会资源。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更没有改变人的本质,它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提高了各种连接之间的效率。

互联网与其他连接工具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对象、连接方法及连接效率。

连接的过程就是一个需求被满足的过程,其中涵盖了“需求源”的接入点(入口)、需求匹配的方式,以及落地执行的承载,需求的存在是一切产品诞生的基础,解决需求就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从长远来看,“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实质就是“重新连接世界”。

在PC互联网时代,正是由于BAT完成了各自对信息、人、物的初级连接,才成就了今天国内互联网中的“三大巨头”。在“互联网+”时代,连接的方式将会再次升华改变,在手化的移动互联网能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实现手段。但连接只是过程,不是结果。真正的结果是实现连接,并且能快速找到,也就是精准匹配服务,这仍旧是连接的重要过程。所以,无论是写信、打电话还是互联网,改变的只是实现连接的方式,而不是连接的本质。

2.连接的方式正在变化

既然连接那么重要,又能产生那么多的商业机会,我们该怎样与消费者实现连接呢?这一问题或许是多数企业困惑的问题。星巴克从2008年开始的转型案例或许能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思路。

2008年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星巴克遇到了“瓶颈”:经济形势不佳,竞争对手强大,营销增长呈下降趋势,危机重重。此时公司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被重新请回CEO的位置。接手后,舒尔茨决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战略,依靠互联网创造的“第四空间”,走出星巴克发展的新路。(1)设立首席数据官CDO,让内部工作更有效率。CDO能够有效选择那些连接消费者、与消费者互动的领域,让决策层关注这些领域中的新鲜事物,并将它们融入星巴克客户体验中,提高了星巴克互联网的整体水平。(2)砸重金开发多种客户端,以互动推广产品。星巴克客户端有效地提升了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速度,同时拓展了促销渠道,降低了新品推广成本。(3)拓展移动付费业务,以便利性增加盈利。为节省刷卡时间、降低交易费用、改善用户购物体验,星巴克开发了移动支付系统,该系统的快捷性常能引发消费者额外的购物冲动,进一步增加了销售盈利。(4)社交网络营销树立了星巴克在消费者心中的独特地位。星巴克社交网络营销的目标明确:星巴克致力于在社交网上交朋友而不是提供优惠。换句话说,星巴克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信息,是为了吸引星巴克粉丝,而不是推销产品或服务,然后利用社交图谱围绕咖啡的各个话题以及星巴克提供的各种食物和饮品展开讨论,进而达到自己在社交环境中广而告之的目的。

正是通过数字化战略,星巴克与消费者之间构建了连接,集聚了粉丝和追随者,这种坚实的连接让星巴克的业绩在全球经济衰退期间逆流而上,从2010年至今一直保持上扬。

从星巴克的数字化、网络化战略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与消费者的连接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通过手机APP、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技术平台,星巴克与消费者连接不断地加深。现在的星巴克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品牌,也不再只是囿于实体店消费的传统公司,而是已经成为以互联网为工具、基于人与人深度连接关系的未来企业。

面对连接方式的变化,有的企业看不见,仍抱残守缺,死守着现在所占领的“一亩三分地”;有的企业看不起,觉得这些新的连接方式都是“奇技淫巧”,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有的企业看不懂,看不懂连接方式的变化对商业模式带来的影响。

而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最终都会让企业在全新的互联时代丧失竞争力,最后无法跟上这个万物互联的新商业时代。

3.连接现在就是连接未来“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构建与用户的连接。在这些企业之中,有的可能已经初步找到了方向,而有的依然处于摸索之中。但无论怎样,这场始于连接、终于连接的竞争博弈正在进入决胜阶段。而与用户的连接越深入、越牢固,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传统企业连接用户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连接。连接实现的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重新想象”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一种改造方式,一个改造传统行业、改变人类生活习惯的过程。

由于基因不同,传统企业获得连接的过程与互联网企业也不尽相同。给产品打上二维码是传统企业构建与用户的连接最简便、最高效、最廉价、最成熟的方法,也是传统企业向数字化迈进的重要一步。

让我们再来看看星巴克的例子。在星巴克与顾客建立有效连接的整个过程中,二维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星巴克与消费者更近。

移动支付方面,二维码技术为星巴克提供了保障,提高了交易效率,顾客只要在手机上点击“一键付款”,然后把手机交给星巴克店员扫描一下即可。除了付款更加简便外,顾客还可查询购买记录,跟踪相关的优惠信息,并通过移动信箱接收信息、了解食物和饮品情况、选择电子礼物等。

社交网络方面,二维码在星巴克的社交网络营销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近期星巴克在网络上发起的利用一次性咖啡杯DIY成盆栽的环保活动。如果你想参加这个活动,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没关系,只需扫描咖啡杯上的二维码,就会出现说明书,手把手地教你怎样做盆栽。“这样的盆栽可爱又环保,还挺‘潮’的,必须晒一晒”,在这样的想法下,活动的参与者就会自觉地将自己与星巴克盆栽的照片放到社交网络上去,星巴克在社交网络上又一次赚足了眼球。

给产品加上二维码这一重要连接器,仅仅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传统企业还需要基于二维码等“互联网+”重要工具,打造基于产品的“互联网+”时代战略级入口和产品生态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线上线下延伸,在被互联网抹平的世界里构建一个“立体”的“互联网+”明星产品和企业王国。

所以,连接必须从现在开始,必须马上开始。1.2 连接,让人与人之间更近1.2.1 连接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商业社会的基本要素

社会性是现代人的基本属性之一。完全依靠个人的“自给自足”“桃花源记”的生活,基本不会在现代社会中出现。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构成了人的社会性。任何社会活动都是人与人连接的结果。

一方面,人与人最基础的连接是亲缘连接(基于血缘关系的连接)。例如,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之间的连接,以小家庭为中心,向大家庭扩展,进而辐射到宗族的连接。

另一方面,人与人连接的原始状态具有很强的地缘性(基于地域关系的连接)。农耕社会时,人们以土地为生,故人与人的连接以本村、本乡为中心,向更大的地域范围扩展。

然而,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时代,亲缘性和地缘性连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互联网的产生,使人与人的连接跨越了强关系,越来越多的网络状的弱关系连接交互更加频繁。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5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互联网短短的几十年,可以改变交通,可以改变通信,可以改变娱乐,但是底层的人性基本需求——社交需求,不管互联网推动社会怎样变迁,都不会改变。

人与人之间需要连接,互联网仅仅是提高了连接效率,扩展了连接的方式,不仅仅是人性的需求不会改变,商业的本质一样不会改变。

不管是人找商品,还是商品找人——互联网所改变的是人与商品的连接方式,互联网的能力也就回归了本质,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1.2.2 正在瞬变的沟通方式,正在倍增的沟通效率

连接的便利性是网络社交区别于现实社交的重要表现。

便利的连接让各种信息的利用频率大为增加,人们基于此做出决定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单位时间内从事的活动量增加了很多。工作、生活,甚至娱乐的丰富性都因此而增强。而且这中间还可以节省出较多的时间,并减少其他资源的一些浪费。人们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获得更多的价值。

我们能够观察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痕迹,也能焦虑地看到互联网企业改变一个个产业——互联网企业在迭代中的技术进步,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信息触达,改变了用户习惯,直到改变了产业结构,甚至是逼迫一个产业龟缩在一个狭窄的角落。

过去拜访一个朋友可能需要花去半天的时间,但实质性沟通的有效内容可能现在通过微信在5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过去没有传真,没有e-mail,很多办公文件都需要人直接去送或者邮寄,时间成本较高。传真出现之后,便利了很多。至少之前70%的文档通过打印、机器扫描就可以传递过去了。e-mail普及之后,办公文件可一键直达,又比打印成纸张、拨号传真省去不少时间。

太多这样的案例——数码相机打击了柯达公司,智能手机打击了诺基亚,微信替代了大部分短信功能。

而这一切,传统企业却束手无策——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先进的生产力,一切高效的、高体验的事物总是会代替低效率、低体验的事物。

当传统企业也使用互联网这个先进的生产力之后又会如何呢?1.2.3 社交平台推动人与人的连接,促进了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重构

社交网络是人类社交属性的网络延伸,其本质在于关系的建立和促进。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人与人的连接,看似虚拟,实则是现实世界中人与人连接的真实映照。互联网社交的普及必然会导致现实中人与人连接关系的改变。

当互联网促进人与人之间连接的范围扩大、自由度提升,社交网站或社交软件就成为了人与人连接的平台,它打破物理空间制造的壁垒,大大提高了人们接触更多的人、更适合的人的可能性。

·有了世纪佳缘网,人们在手机上就可快速“海选”众多“追求者”。

·有了Linkedin,白领们基于工作单位与岗位的实名社交网络便建立起来。

·有了人人网,学生们便轻松享受到基于学校的实名社交资源。

·有了微信和QQ,大家就可以随意组群,使用语音和文字甚至视频进行快速的交流。

一个更为开放的连接场域,让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人都有了相对平等的展示平台,人们自我展示、自我彰显的成本大大降低。通过在社交网络发表言论、拍照上传、表达观点,甚至是发红包等“自我展露”的行为,人们可以稳固真实社会关系,找到归属圈,建立信任,提高人与人连接的质量。

其中商业模式和价值链的重构应运而生——当大量的人与人的连接聚合在一个超级社交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分享和互动的时候,千万级的各类信息被流转——于是对产品的评价转化为对商品的购买,游戏的互动转化为游戏的流量,朋友圈的分享转化为广告。

当大家在享受免费社交的同时,社交平台也重构了信息流转的方式,成为一个互动的平台、信息分享的平台,甚至是媒体的平台。

在席卷了用户之后,开始搜刮了广告业、侵占了音乐业、爆发了手机游戏业,互联网企业凭借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对社交的需求、对产品的需求,从连接中重构了信息价值链,重构了商业模式,重构了商业价值。1.3 连接,让人与商业更高效

连接的背后是商业,商业的背后是连接。谁都知道,互联网企业的连接并非止步于人与人的连接,商业与商业的连接才是背后更为深层次的目的。

不管是腾讯系的连接一切,还是阿里系的DT时代,都是为了商业与商业的更高效的连接。社会总是这样发展,总是由高效的形态代替低效的形态——当互联网高效生产力在“摧毁”线下的时候,并非是摧毁,而是商业领域最高规则的效率替代。

当SKU矩阵的时候,不仅仅催生了口碑传播、社会化媒体营销、粉丝经济、个性化定制,更重要的是催化了人与商业更高效的连接。

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节省了商品信息传播的成本,发布一条信息再也不用经过复杂的编写、打印、邮寄、审批、等待刊出,然后售出等复杂的环节。只要在公共平台上直接写完校对好,确认即可发布。

卖方商品信息发布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人人都可以做卖家”便是淘宝奉行的理念之一,不收租金,让更多的商品有了上线的资本。更进一步说,在去中介化、去中心化的自媒体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商品信息传播更加低价而高效。

买方获取商品信息的便利性大大提高。随着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普及,买方可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获取商品信息。不论是等人时打开手机淘宝APP进行搜索,还是在地铁上刷朋友圈时看到的微商推广,人们总是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各种商品信息,人和商品的连接更为生活化。

在物资稀缺的时代,产品之间产生竞争;当产品剧增的时候,产生了价格竞争;当价格竞争恶性持续的时候,使产生了品牌的竞争。

这时候我们能够回顾到定位理论的精髓——人类趋向于信息的简化,人的记忆机制会自动阶梯化。互联网促使人与商业更为高效——在瀚如大海的商品信息中,是甘愿做一个细分市场?是聚集全力做一个爆品?是陷于劣币驱逐良币的陷阱?还是选择更为高效的连接?

当人与商品的连接高效产生的时候:

·互联网品牌出现。商品信息根据客户需求被细分,精准地流向不同的客户群。以专业化的内容为媒介,人与商品之间的连接被重构了,这种重构不仅带来了购物效率的提升,也帮助消费者能更容易地发现自己需要的商品。

·大数据造就了精准营销。消费者的“喜好”更容易被机器高效地辨别。根据用户的输入历史、浏览历史,有针对性地分析该用户的需求,并根据分析结果与商品信息的对应匹配,为用户推荐最符合其心理需求的商品,进而促进交易的实现。

·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蓬勃发展。当产品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时候,用户会主动地提出自我的需求,商业单位会主动迎合用户需求,生产定制型的产品。1.4 连接,让比特世界照进原子世界

还记得电影《黑客帝国》中所营造的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吗?当看完这部经典的电影,你是否会怀疑自己到底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仅仅是某个大型智能网络所运行的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程序?

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大师级人物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所说,世界是一分为二的,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构成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

一开始,两个世界是并行的、互不影响的。但是今天和很长一段时间的未来,互联网开始呈现新的发展特征,即从比特向原子世界迁移。互联网最大的力量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当所有最容易获得的信息都获取完毕之后,原子世界不再提供信息怎么办?纯互联网企业两眼一抹黑,没有信息,怎么做信息对称?

让原子世界源源不断地提供信息,只能靠原子世界——如果让原子世界的零部件成为信息流,最好让其附带信息;如果想让原子世界的生产机器产生信息,最好安装上传感器;如果想让原子世界的汽车产生信息,不仅仅是给司机一部手机终端,而是要让整个汽车都产生信息。

要使原子世界的零部件产生信息最简单和通用的方法就是——给每一个零件唯一的智能身份证,即贴上一个二维码。供应商在零部件出厂的时候,贴上二维码,只要经过出库、入库、使用、回收等每一个环节,都会自动产生信息流;效率提升于是产生,库存大幅减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控制更加透明化、实时化,“工业4.0”便具备了基础。

如果说比特世界代表的是线上,那么原子世界代表的就是线下。O2O即Online(线上)To Offline(线下),是将线下的原子活动与线上互联网连接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

苏宁原本拥有1亿的会员资源、1700余家实体门店提供的落地体验、丰富的call center运营经验、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以及在用户购买、使用习惯等方面的成熟分析能力,将这些线下积累的优势充分发挥,用以配合苏宁易购的线上网络平台搭建,力图做到线上可以卖线下的商品、线下可以卖线上的商品。其强大的原子世界的会员资源、门店资源和强大的线下配送能力,刚好是比特世界阿里的能力缺失,于是双方发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阿里收购了苏宁19.9%的股份。

阿里看重的是苏宁在原子世界的巨大体量,苏宁借用了阿里在比特世界的商业帝国,两者的结合体现了两个世界信息对称的需求。通过互联网连接商业各要素的思维,实现了比特和原子、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的充分结合。

结合的目的就是把比特世界的客户引入到原子世界的商业中,将原子世界的消费信息提供到线上,实现线上线下的连接与融合。

这种连接不仅仅是提升原子世界的效率,更是淘汰了原子世界的低效部分,也能补充比特世界的能力缺失,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价值链条。1.5 连接,让万物更智能,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先从一个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故事开始,一个让人与物连接的故事,让科技如此的温暖。

15岁的华裔少年,名叫Kenneth Shinozuka。凌晨3点15分,患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爷爷忽然从床上坐了起来,他左脚着地的那一刹,Kenneth Shinozuka的手机也随即响了,这是他毕生难以忘记的瞬间,Kenneth的脸上闪过一丝笑容,爷爷半夜下床的时刻终于被他“捕获”了。此后的一年时间,全家成功阻止了爷爷的900次“出走”,就凭那双特殊的袜子。

一个薄膜感应器+一个APP,这就是Kenneth想象中的压力感应装备。在尝试多种材料后,他用电子墨水打印出了薄膜式传感器,并成功制作出一个体积极小的电路系统。紧接着,Kenneth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自学代码,创建一个操控蓝牙设备的APP,把手机变成远程遥控器。这样无论是不是在爷爷身边,家人都能监控到爷爷是否半夜起身了。

当第二代可拆卸的传感器成型之后,被运用到了更多老人的生活中,看到护理院的老人们不再走失,看到他们和子女坐在一起聊着家常,Kenneth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这一年,他15岁。“让生命更美好,让人们可以生活得健康幸福,这就是我的梦想。”Kenneth站在演讲台上说道。这个15岁少年的梦想,真是平凡而温暖。

这就是我们的未来,可穿戴社会呼之欲出——人与物的连接。

1.人与物的连接,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物体连接,更重要的是人性逻辑的相连

人与物相连所遵循的还是人性的逻辑,所遵循的是人本的需求,但是所提供的连接却是改变社会的巨大价值,也造就了下一个战略级别入口的商业化价值。

让我们想象一下这样的生活:寒冷的冬夜,忙碌了一天。快要下班时,拿出手机,打开控制家中无线智能插座的应用,把家里的空调和热水器打开,回到家的时候就能够有暖暖的室温,还可以洗个舒服的热水澡。智能手表提醒您冰箱里的牛奶不多了,水果也即将过保质期,是否买一些饮料?是否晚餐吃点儿水果沙拉?您选择“是”,手表通过蓝牙把订单数据传输到手机上,手机通过4G网络将订单发送到配送中心,并同步到家里的冰箱,离您最近的卖场接到了订单信息,将准时送货到家,同时冰箱里的水果开始自动除菌。

人与物的连接,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硬件,而是更多地融合多媒体、无线通信、微传感、GPS定位系统、生物识别等最前沿的技术,并通过软件支持以及结合大数据平台、云端交互,随时随地对与人体有关的一切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共享,实现将人的指令智能地反馈到物上等的强大功能。

2.人与物的连接,不仅仅是人与物的连接,更重要的是物体本身的相连

不管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抑或是“互联网+”行动计划,前两者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它需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深度融合互联网新技术与制造业,优化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投资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等,改造提升中国制造业。

后者的核心则是将互联网作为创新源动力,实现强大的融合性和可扩展性。从消费意义上来说,“工业4.0”就是将生产原料、智能工厂、物流配送、消费者全部编织在一起的大网。“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一样,都指向一个核心:智能制造。由智能制造再延伸到具体的工厂,就是智能工厂。

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智能工厂建设上很好地体现了传统工业在智能化上的努力。巴斯夫位于凯泽斯劳滕的试点智能工厂,运用射频码连接技术,洗发水和洗手液的生产已经完全实现自动化。随着网上的测试订单的下达,其生产流水线上的空洗手液瓶贴着的射频识别标签会自动地与生产机器进行通信,告知后者它需要何种肥皂、香料、瓶盖颜色和标记。在这样的流水线上,每一瓶洗手液都有可能跟传送带上的下一瓶全然不同。该试验依赖于无线网络,机器和产品通过无线网络完成所有的通信工作,唯一需要人工输入的就是下达样本订单。虽然是个试验,但这种由客户直接下单到工厂的运作方式,足以给智能工厂的模式提供另一种发展途径。

3.人与物的连接,不仅仅是物体本身的相连,更重要的是功能的连接

Reality Editor是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三年的研究成果,是一个全新的帮助连接实际物体在一起,并通过手指滑动便可个性化操控它们功能的工具。Reality Editor可以连接物体的各项功能,让用户的各种设备按照用户的想法做事。只需要在屏幕上从一个物体画一条虚拟的线到另一个物体,就能把两样物体连接到一起。

目前市场中,大部分产品的功能是孤立的。例如一张床,只能用来睡觉,不能操纵灯泡;一个智能灯泡,只能调节灯光亮度,却不能操纵电视机。有了Reality Editor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将各个孤立的智能设备连接起来。当床感应到用户即将休息时,便通过连接将灯泡亮度调暗;联动效应下,电视机也会收到指示调低音量,门锁自动反锁,百叶帘自动拉下……而这一切,只需要用户动动手指,在手机上画几条虚线,设置成功后便可把周围的智能物品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智能网络,自动、智能地为用户提供贴心服务。

人与物的连接、物与物的连接、物与功能的连接,是让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没有边界,是让“物”更懂“我”的幸福感和生活的便捷性,是背后强大的人性需求与本源,是“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理念的彰显。

连接使个体之间的关系逐步模糊,交互增加,催生出更多的成果。连接,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人们为了实现连接,也是各显神通。

·人与人要连接,所以有社交网络。

·人与物要连接,所以有穿戴设备。

·物与物要连接,所以有物联网。

对人而言,这不是个人可以选择的,也不是个人可以逃避的。现在,连接已无处不在;未来,更是一个万物相连的世界。

对企业而言,连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企业的生存发展必然离不开商业联系,可以是供应商,可以是客户,还可以是监管部门。在连接日益紧密、重要的当下,企业应该如何去把握连接、拥抱连接?

而把握连接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连接的工具。连接的工具有很多。在万物相连的世界,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我们需要寻找的,是一种便捷、通畅、高效、低成本、易推广的连接工具,从而实现更有效、更牢固的连接关系。那么,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第2章二维码:最具潜力的连接工具

在众多的入口及抢夺入口资源的工具中,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二维码是连接现在,更是连接未来的工具呢?这需要从二维码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说起。2.1 二维码的原理

二维码是一种高密度、高信息含量的便携式数据文件,比一维条码记载数据量更多,是实现证件及卡片等大容量、高可靠性信息自动存储、携带并可用机器自动识读的理想手段,而且可以记载更复杂的数据。在二维码大行其道的今天,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我们窥其面目的窗口。

作为一种信息码,二维码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信息码的演进史。我们在超市购物结账的时候,收银员会用机器扫描包装上的条形码。这种条形码,就是一维码。目前几乎所有商品的外包装上都有一维码,它的用途十分广泛,并且是世界上第一种信息码。

20世纪,两行及四行的条形码第一次在美国出现,随着人们对条形码的不断改进和调整,它终于变成了一个正方形——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二维码雏形。与此同时,日本的二维码也开始发展起来。美国和日本在二维码发明之初就已经在企业经营中尝试使用,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个时候二维码的发展进程仍旧很缓慢。进入21世纪后,二维码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对它充满了兴趣,这个“新鲜事物”开始风靡全世界。

不久之后,世界各地开发出来的二维码标准已经多达几十种,样式各异的二维码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生存下来的二维码码制有QR Code、Code 49、Code16K、PDF417、Code One等。这些二维码码制最后也进行了一场“生死大战”,在这场混战中,QR Code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1994年,日本的Wave公司为了实现追踪汽车零部件功能,首次使用了二维码记录数据信息,开创了一种新的二维码码制,即QR Code二维码,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二维码码制。

QR Code的原理,就是用几何图形,在平面分布的图形上按一定规律去记录数据符号信息,利用“0”“1”比特流的概念作为代码编制,使用几何形体表示数值和文字信息。这时,使用图像输入设备,或者光电扫描设备进行图片识读,就能够达到自动处理信息的功能。

由于QR Code是开放式授权,没有申请专利,也不向外界使用者收取费用,所以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今几乎成了二维码的代名词。

在中国,二维码经历了一个“崛起—沉寂—再兴起”的过程。

我国在1993年开始对二维码技术进行研究,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制定了两种二维码国家标准:二维码网格矩阵码和二维码紧密矩阵码。

2007年左右,二维码曾在中国市场短暂崛起,但由于智能手机等硬件支持还没有到位,加上种种市场环境的限制,很多非常具有创意的二维码项目没能在市场上存活下来。2010年之后,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兴起,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二维码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受到了众多商家和企业的追捧。

二维码的再次“走红”,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腾讯公司的微信,它第一个推出了“扫一扫”功能。在3亿多微信用户的使用和传播之下,二维码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之后,二维码在电商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首先被用于快递包裹。2013年,淘宝成了最大的二维码技术受益平台。

如今,二维码的应用渗透到了众多行业和领域,如超市、餐饮、购物、电影、汽车、旅游等。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二维码与手机进行结合,更加为二维码的应用价值插上了翱翔的翅膀,促进了各行业、各产业的融合。2.1.1 分类:种类纷繁的时代宠儿

二维码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按照原理来分,另一种是根据业务应用来分。

二维码常用的码制有:Data Matrix、MaxiCode、Aztec、QR Code、Vericode、PDF417、Ultracode、Code 49、Code 16K等,QR Code码是1994年由日本DW公司发明,QR即“快速反应”。QR码最常见于日本、韩国,也是目前流行最广的码制。

每种码制都有它独特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每种码制的二维码还具有自动识别不在同一行上的信息以及处理图形变化、旋转等的功能。

根据原理来分,二维码可分为堆叠式二维码(也叫行排式二维码)和矩阵式二维码。

堆叠式二维码在形态上,主要是堆叠了多行短截的一维码,所以它在校验原理、编码设计和识读方式等方面继承了一维码的优点。但是因为增加了行数,需要判定多出来的每一行,所以它的译码算法和一维码还是有区别的。堆叠式二维码主要有Code 16K、Code 49、PDF417、MicroPDF417等。

矩阵式二维码(又称棋盘式二维码)是根据矩阵的形式来组成的。它是在一个矩形空间里,根据黑白像素的不同分布来进行编码的。在矩阵空间中,使用“点”来表示比特流中的“1”,使用“空”来表示比特流中的“0”,它们的排列组合方式,决定了矩阵式二维码的意义。矩阵式二维码主要有Code One、MaxiCode、QR Code、Data Matrix、Han Xin Code、Grid Matrix等。

根据业务应用来分,二维码可分为被读和主读两类。

被读类业务的场景是:平台发送二维码到用户手机上,用户去进行扫描。它主要用于二维码的识读认证,二维码作为身份识别的凭证或是交易的凭证。

主读类业务的场景是:用户主动安装了扫描二维码的客户端,并且去扫描在报刊上、广告上的各种二维码。主要是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关联操作,来为用户本身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信息。

除了按常规的分类模式以外,二维码还有许多其他分类方式。

·体裁。可以分为报纸、杂志、广告、名片、网站等。

·客户。可以分为个人、企业,或者是重要客户和普通客户,等等。

·行业。可以分为餐饮、旅游、媒体、医药、通信等。

·存储信息。可以分为URL、待发送的电子邮件或者SMS、图片、文本、数据信息等。

由此看来,二维码就是一种便捷式数据文件,它具有高存储密度的优点,能够实现容量大、可靠性高的信息存储和携带,还可以通过扫描软件快速地读取,实在是一种非常优秀的信息存储方式。2.1.2 读取:“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商家和企业要想对自己的二维码扫描进行优化,对二维码的识别原理进行一定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较于其他形式的二维码,QR二维码可以储存更多的信息,也能够表达更多的数据类型,并且具有解码速度快的优势。二维码的识别原理需要根据二维码的结构进行讲解,下面将参照下图所示的二维码结构,对二维码的识别原理进行说明。

·探测图形。这主要是对二维码进行定位,每个QR Code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不同的只是规格大小而已;QR Code是用“点”和“空”来间隔的图形,非常容易检测。

·校正图形。这主要是校正QR Code的形状,尺寸的不同决定校正的个数,特别是当QR Code发生图形扭曲时,这一功能将变得非常重要。

·定位图形。这些用“点”和“空”来间隔的图形,相当于是确定了网格坐标轴,便于图形的定位。

·格式信息。这些信息表示了QR Code的纠错级别,级别由小到大,分为L(7%)、M(15%)、Q(25%)、H(30%)。

·数据区域。使用“点”和“空”的矩阵来编码内容。8个格子可以编码一个字节。

·版本信息。表示的是二维码的规格,QR Code主要有40种规格,根据模块数量及组合来确定。

·纠错码字。用于修正二维码损坏带来的错误。

为了进一步了解二维码的识读技术,有必要了解一下简要的编码过程。(1)数据分析。在编码上先确定字符的类型,根据相应的集合来翻译成符号;在纠错功能上选择等级,当规格相同时,数据的容量越小,相应的纠错等级是越高的。(2)数据编码。数据的序列决定其内容。所以编码是将数据字符转换为位流,每8位一个码字,整体构成一个数据的码字序列。

为了进行效率更高的数据解码,可以用一种模式进行编码,例如:对数据:01234567编码(版本1-H),①分组:01234567;②转成二进制:012→0000001100345→010101100167→1000011;③转成序列:000000110001010110011000011;④字符数转成二进制:8→0000001000;⑤加入模式指示符(上图数字)0001:00010000001000000000110001010110011000011。对于字母、中文、日文等只是分组的方式、模式等内容有所区别,基本方法是一致的。(3)纠错编码。需要把码字的序列切分成一块一块的,根据这些分块以及纠错的等级,把纠错的码字放到数据码字的序列之后,形成新序列。二维码的规格和纠错等级,决定了它容纳的码字总数和纠错码字数。(4)构造最终数据信息。在确定了规格之后,按照一定的规律把数据切分成块并分别计算,得到纠错码字区块,再将这些区块按照顺序组建成新的序列,把这个序列放到原来的数据序列之后。如D1、D12、D23、D35、D2、D13、D24、D36…D11、D22、D33、D45、D34、D46、E1、E23、E45、E67、E2、E24、E46、E68……(5)构造矩阵。构造一个新的矩阵,将分隔符、探测图形、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