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问题管理手册+儿童心理学(套装2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5 00:30:00

点击下载

作者:文静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行为问题管理手册+儿童心理学(套装2册)

儿童行为问题管理手册+儿童心理学(套装2册)试读:

前言

第一章 孩子的心理真相,常常被父母忽略

孩子就爱对着干,爸妈怎么办

自私是谁教的,怎样纠正孩子自私心理

粗俗谁之过,如何培育孩子文明心理

孩子蛮横为什么,孩子任性怎么教

调皮只是种天性,重在合理利用

每个孩子都霸道,关键在于如何引导

细察孩子孤僻成因,给予悉心疗愈

孩子都爱依赖,你要设法拒绝

第二章 梳理负面心理,还给孩子心灵健康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开心理困惑

教会孩子合理疏导自己的愤怒

培养抗挫心理,给予孩子战胜挫折的勇气

帮助孩子摆脱失败综合症

消除自卑心理,让孩子喜欢自己

孩子心灵稚嫩,谨防消极心理来侵害

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排解不良情绪

培养情绪控制力,教出情商高的好孩子

第三章 及时扫除心理阴霾,让孩子向着阳光生长

别让恐惧心理笼罩孩子的童年及未来

淡化顺从心理,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

将孩子的嫉妒心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帮助孩子赶走抑郁这片浓重的阴云

适当安慰及时疏导,缓解孩子的委屈心理

引导价值倾向,从小淡化孩子的虚荣心理

走进孩子内心世界,驱散孩子心里的孤独

培养宽广胸怀,送给孩子豁达的性格

第四章 提高自我认知,谨防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不能忽视

孩子出现心理疾病的种种征兆及表现

被宠坏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别给孩子特殊的家庭地位

孩子脆弱的自尊心万万伤不得

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去扭曲孩子的性别认知

培养适应能力,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杜绝强权教育,不要一味逼迫孩子顺从

第五章 关注成长敏感期,因势利导培养天才儿童

每个孩子都有一段时期特别任性

将孩子追求完美的心理变成强烈的进取意识

抓住语言敏感期,培养孩子语言能力

抓住人际关系敏感期,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抓住色彩敏感期,培养孩子对美的感触

理解异性敏感期,给予孩子异性交往的权利

第六章 找出厌学的心理结症,让孩子自己爱上学习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孩子厌学怎么办

如何帮孩子摆脱考试焦虑症的纠缠

压力太大,教孩子做做“心灵瑜伽”

把孩子的大意心理彻底纠正过来

孩子偏科别心急,查清原因巧引导

理解孩子追星心理,但要帮他掌握尺度

早日帮孩子戒除对网络的依恋成瘾

只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

第七章 摸清拖延心理,让磨蹭的孩子快起来

每个拖延孩子心里都有个“猴子”

慢孩子从父母的看不惯开始

家有拖沓童,必有催促娘

很多拖延症都是爸妈逼出来的

爸妈一味纵容,孩子能拖就拖

别胡乱给孩子贴上拖延的标签

培养孩子的兴趣,变拖沓为主动

引导孩子走出纠结小事的循环怪圈

第八章 排除交往心理障碍,引导孩子成为社交小能人

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受小伙伴欢迎

告诉孩子给予有度,教会孩子合理拒绝

清除排他心理,培养孩子合作精神

引导孩子自己正确解决小冲突

激发善良心理,从小培养孩子做有爱心的人

培养共情能力,让孩子懂得多为别人着想

树立尊重意识,别让孩子学会轻视他人

引导而非严控,帮孩子顺利

第九章 解读叛逆期心理,科学引导防止孩子走上歧途

为什么会叛逆,孩子叛逆怎么办

叛逆期,父母越专制孩子越反抗

倾听孩子心声,才能打开孩子心扉

如何避免孩子离家出走的极端行为

掌握前因后果,有效归正孩子浮躁心理

不打骂不放任,不给孩子学坏的机会

第十章 端正教养心态,别给孩子制造心理雷区

“笨孩子”都是父母给说出来的

离异

允许孩子犯错,而不是将错误扩大化

不要总在外人面前讲孩子的是非对错

孩子自负,要降温而不要打击

冷暴力

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接纳孩子的感受

别让你的偏见,毁了孩子一生

返回总目录

前言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

也许是环环相扣的悬疑小说,也许是精彩纷呈的童话故事,也许是起伏跌宕的历险记……各个都很精彩,但需要爸妈用心解读他、耐心欣赏他、全心呵护他……细细品味每一页的精彩。

很多爸妈总抱怨说,现在的孩子非常难管,他们的行为总是让人难以揣摩,实际上,孩子的每一种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问题产生,而每一个问题都与其年龄特点与心理发展有关。所以说,教育本质上就是一门“读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心坎上,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爸爸妈妈们务必学会站在孩子心理成长的角度上,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唯有如此,你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才称得上是一件幸事。

然而遗憾的是,对于很多父母而言,孩子的内心仍然是一座无法探索的迷宫。他们总是认为“童心无忌”,所以并不注意关注孩子内心成长,随心所欲采取教育方式。比如,看到孩子大哭大闹,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孩子批评一顿,却并不去想孩子为什么会哭,也难怪现在的很多孩子都在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更关键的是,有些父母还会把孩子的一些正常表现当成出格行为加以斥责,这样就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会觉得痛苦,从而留下心理隐患。其实,有心的父母会发现,当你的教育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时,孩子就愿意听你的。

所以说,每一位父母都应该看一看《

儿童心理学

》。因为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你才能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游刃有余,才能够帮孩子跨过成长中的荆棘。而对于渴望认知孩子内心世界的父母来说,目前最需要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心理学理论,专业性的抽丝剥茧,而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分析,以及实用有效的方法,那么,本书无疑是你的最佳选择。我们相信,它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发展历程,提升你的家庭教育能力。第一章孩子的心理真相,常常被父母忽略孩子就爱对着干,爸妈怎么办

当你和自己的孩子讲道理时,你是否发现他在摆弄手指或者玩具,低着头,似乎根本没把你的话听进去?当孩子做错了事,你批评教育他,他是不是和你顶嘴了?甚至有的时候,你只是让他多吃点儿饭,他都会不耐烦地摆摆手,示意你别说了,嫌你唠叨?对于这些情况,你该如何应对?

豆豆今年5岁了,一天妈妈正准备去机场接一个朋友,看到豆豆在玩雪花片,玩得很入神,已经拼出了一个长长的、色彩斑斓的“尾巴”。豆豆妈妈边整理包包边大喊:“豆豆,把雪花片收拾好跟妈妈出门。”可豆豆就好像没有听见一样,看到豆豆还在那儿坐着不动,妈妈又大声喊了几句,豆豆不耐烦地说:“好了,就来了!”可是几分钟过去了,豆豆妈妈已经收拾好了准备出门,看到豆豆还在玩,豆豆妈妈立刻火冒三丈,直接将豆豆的雪花片拆散了,结果豆豆大哭大闹,说什么都不肯跟妈妈一起出门。

后续的结果无疑是一场“恶战”,那我们一点一点来分析,豆豆妈妈在跟豆豆沟通时,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传达的指令啰唆、不能直入主题

豆豆妈妈传达的指令是:“豆豆,收拾下跟妈妈出门了”。本身这句话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很模糊的,豆豆在玩积木,直接跳转到出门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孩子很难一下子就接受。豆豆妈妈如果说:“豆豆,妈妈现在要赶时间出门,你现在需要把手上的积木放下了,然后去洗手,跟我一起出门。”

2.跟孩子说话语气强硬,语速过快,声调过高

我们回顾一下豆豆妈妈说的话,第一句是“豆豆,收拾下跟妈妈出门”,这是一个祈使句,直接是以命令的口气,孩子肯定不喜欢听;豆豆妈妈着急出门,可豆豆不着急,豆豆妈妈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孩子,用过快的语速,给孩子压迫感,引起反感;豆豆没搭理后妈妈则用喊的方式,声调过高,再次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3.说话时不仅不注视孩子,还“隔空传音”

豆豆妈妈一开始传达的指令豆豆压根好像没听见一样,最大的原因就是豆豆妈妈没有注视豆豆,而且离豆豆太远,这样跟孩子说话是很难引起孩子的注意的,尤其是当孩子沉迷于自己的游戏当中。

豆豆妈妈之所以会把豆豆的积木推倒是因为三分钟过去了,豆豆还没有采取行动,豆豆妈妈才失去耐心。所以,跟孩子说话离太远,而且边做其他事情边跟孩子说话的方式,不仅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还不能关注到孩子是否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会埋下争吵的伏笔。

4.不会转移话题

豆豆妈妈用孩子不喜欢的方式表达命令孩子停止玩玩具本身就是孩子不喜欢的,这样直接的表达孩子当然不太乐意。如果豆豆妈妈会转移话题,把最初的话换成“豆豆,洗完手妈妈要带你出去玩啦!”,也许这场争吵就不会发生啦!

很多家长都觉得奇怪,孩子以前的时候很乖巧,为什么上了学之后性格就好像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总是想和自己对着干?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出现在3~4岁,在3岁之前,孩子和父母处在一体的状态,但是3岁以后,他们的大脑皮层迅速发育,语言和动作能力大大提高,逐渐可以区分自己和环境的区别,他们希望自己可以独立行动,如果家长处处干涉,他们就会开始反抗,事事和父母对着干。

作为父母,不要因为自己掌握着孩子的一切而忽视孩子的成长变化,应该懂得合理引导孩子。良好的教育是让自己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而并非让孩子来适应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以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权威的、正确的,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因为无法反抗父母才被迫听从命令的。等到孩子稍微大些,懂得如何说不之后,敢于违抗父母的意思,父母就会突然感觉不自在,觉得孩子在和自己对着干。自私是谁教的,怎样纠正孩子自私心理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非常自私,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只关心自己的衣食住行,从来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包括自己的父母。可这是孩子的错吗?当然不是,这与家长从小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家人就教他骂人,那么他长大之后一定是个满口脏话的不文明的孩子;如果家人教他的是礼仪,那么他长大后一定是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同样如此,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娇生惯养,家人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他,当着他的面展示自己的卑微,为了孩子甘愿拜倒在他的脚底,那么在孩子的眼中,家人就是卑微的,不值得放在眼里和心中的。

东东8岁了,是家里的独生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他关爱备至,视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碎了。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带着东东到朋友家做客,吃饭的时候,东东将自己碗里的鸡皮夹给了妈妈,饺子皮夹给了爸爸,而自己只吃鸡肉和饺子里面的肉疙瘩。朋友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东东的父母却骄傲地说自己的孩子吃东西比较挑剔、细致,在家里他就这么吃饭。

其实现实生活中像东东这样的孩子比比皆是,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欲望就该得到满足,不用去感恩或者回报,一旦得不到满足,肯定是别人做得不够多、不够好。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都是不值得去考虑的。

这些孩子通常从小就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他们的父母以错误的方式爱他们、宠他们,这些自私的孩子长大之后就有了人格缺陷,导致他们的人生变得失败,因为他们经受不住打击和挫折,常常因为得不到某种满足怀恨在心,他们的痛苦往往多于欢乐,怨恨多于感动;还可能由于极端自私和狭隘而变成对社会产生威胁的危险人物。

那么家长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克服自私的心理呢?

1.爱孩子,但不要溺爱孩子

如果孩子有“吃独食”的习惯,这便和家长的溺爱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将家里所有好吃好玩的东西都给予孩子,自己却站在一边看着,有时候孩子想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家长,家长却拒绝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独享意识,他们觉得这一切“优待”都是应该的。

2.告诉孩子,分享也是获得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意味着失去。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同时让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是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着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和帮助,这样相互之间才能宽容、爱护、体贴,才能感觉到温暖和快乐。

3.不能让孩子搞特殊

要潜移默化地给孩子灌输“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的思想,不在家庭之中给孩子搞特殊化。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有愿望,别人也有愿望,好东西要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4.教育孩子热爱集体、关心集体

经常带着孩子积极参与到各项集体活动之中,亲自带着孩子参加社会组织的义务劳动,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孩子无私的心理,体会互相帮助的乐趣,感悟合作的重要性,享受无私的快乐。

5.结合生活实际告诉孩子自私的危害

结合生活实例给孩子讲清楚自私的危害。比如孩子第一次拿别人的东西,父母要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以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反之,如果父母不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就会形成经常拿别人东西的恶习,到时再纠正就很难了。

6.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家长要做与人分享的好榜样,经常主动帮助他人,即可在无形之中影响孩子,促进孩子好品质的形成。

大量的事实表明,一味地骄纵会毁了孩子,导致孩子成年步入社会之后无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一丁点不好,不敢步入社会接受磨炼。父母应该让孩子经历、体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磨炼孩子的意志,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爱别人。粗俗谁之过,如何培育孩子文明心理“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施行,物质生活条件的丰盈、日渐优越,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娇惯得不成样子,早就忘记了文明礼貌是什么。

张蕊小朋友是个非常可爱的小朋友,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从小娇生惯养。虽然外表可人儿,可她身上折射出的礼仪行为着实让人堪忧。一进幼儿园,就能看到她在朝着妈妈耍脾气,不是使劲拽着妈妈的手,就是大声哭闹不肯进教室,一直等到妈妈摆出交换条件——买一件东西之后,她才肯松手,破涕为笑,之后没事人似的径直走到教室内,老师亲切地叫她的名字,她却满脸的不屑。上课的时候她也不能专心听讲,不是走到别的小朋友的位置,拉扯女孩子的头发;就是走到窗边朝着窗户外张望。户外游戏时,她不是插队就是到处乱窜,不听指挥,有时还藏起来让老师们找不到。到了午睡的时间,大家都安静地躺在床上,她却偷偷跑到楼梯拐角处,让保育老师们好找,好容易将她带进寝室,她却不时发出怪叫声,打扰身边其他小朋友休息。有时候,张蕊还欺负一些比自己弱小的同学,如果对方反抗,她甚至会骂脏话,甚至大打出手。虽然张蕊长得很可爱,但是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她一起玩,经常向老师告她的状。张蕊的种种的表现也让幼儿园的老师们非常头疼。

张蕊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与溺爱,稍微有不顺心的地方就会哭闹、耍脾气,让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父母在张蕊待人处世上很少引导教育,总觉得孩子还小,长大之后自然就懂事了,对孩子放任自流,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行为。

还有的孩子在学校调皮、不懂文明礼貌是因为父母之间关系不和谐,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孩子耳濡目染后,逐渐形成不良的攻击行为。那么家长要如何做,才能让文明礼貌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呢?

1.让孩子知道什么叫礼貌

看到孩子有不礼貌的行为时,多数家长的反应都是训斥或批评,却没想过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知道礼貌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有礼貌的,什么行为又是没礼貌的。父母有意识地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对象教孩子具体做法。比如,对长辈说话时要用“您”,见到熟悉的人要主动问好;分别的时候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用“请”;得到帮助后要说“谢谢”;对长者不能直呼其名,而是要称呼其为“老爷爷”“老奶奶”“叔叔”“阿姨”等;家中来了客人要有礼貌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到别人家中不可随意动东西。反复练习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了。好习惯的养成不仅是靠说出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练习才可以形成。

2.分析脏话的内容,及时制止孩子不礼貌行为

父母听到孩子说脏话的时候不要惊慌失措,或者气急败坏地加以指责,更不能置之不理,而是要语气和缓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你刚才说的那句话用的词不好,你这样说话,其他小朋友和叔叔阿姨会看不起你的,他们会觉得你学习不好、长得不漂亮,你愿意这样吗?你知道自己该怎么说话吗?”“对啦,这样才是漂亮的乖宝宝呢。”这时候,家长最重要的是保持平静,你生气,孩子就听不进去你说的话了。有一些家长喜欢和孩子讲大道理,讲得孩子不耐烦了,最终失去教育意义。

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说脏话、打人都和父母的日常行为脱不了干系。只不过大人对自己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感觉不到有什么异常。而这些行为一旦发生在孩子的身上,就会让人为之一振,尤其是当孩子在亲朋好友面前爆粗口的时候,父母更是觉得颜面无存。家长最好可以互相监督,拒绝脏话,如果不小心在孩子面前说了不文明的词语,要向孩子承认错误,进而加深孩子不能说脏话的印象。如果父母之间存在动手的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以免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4.多提供孩子与客人交往的机会

有的父母总担心自己的孩子会打扰来访的客人,常常将孩子打发到一边,让他们自己去玩。岂不知这样做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会想,妈妈为什么不让我和客人待在一起,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时间久了,家里一来客人,孩子就会躲到一旁。因此,当家里来客人时,父母应该将孩子叫出来,向孩子介绍客人,之后向客人介绍孩子,可以让孩子帮客人拿杯子、拿饮料,和客人聊聊天,谈谈自己近期的学习状况或者喜欢的游戏等,而不是将孩子打发到一边。孩子蛮横为什么,孩子任性怎么教

很多家长在面临孩子的“无理取闹”时表示头痛,什么都依着他了,他怎么还是这么任性、蛮横?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是这个性格,性格的形成和父母后天的引导、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张思雨已经读小学三年级了,自幼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变得任性、蛮横。她常常想到什么就要父母去做,而且必须要满足她的要求才可以。比如,她看到班上有同学用手机,就要自己的妈妈买给自己,妈妈担心这么早买手机会影响她的学习,于是没有答应,她便在家里发脾气、绝食,一定要让妈妈去给自己买手机才行。

一次,张思雨发脾气,一定要妈妈陪自己,不让妈妈上班,到晚饭时间了也不许妈妈做晚饭,妈妈不敢不依着她,一直到晚上八点多,加班的爸爸都回家了,她才允许妈妈做晚饭。还有一次,张思雨突然说要去奶奶家住,妈妈对张思雨说:“这么晚了去乡下不安全,你先把作业做完,明天妈妈带你去。”张思雨非常不开心,和妈妈发了好一会儿的脾气。妈妈也被她弄得有些烦躁,就说了她几句,没想到张思雨一气之下就跑出了家门。妈妈当时正在气头上,没拦她,直到晚上十点多,妈妈还没有找到张思雨。后来,还是张思雨的一个同学打电话来,说思雨在他家。于是,妈妈赶紧把思雨接了回来。从那之后,由于担心思雨会一气之下再离家出走,妈妈再也不敢训斥思雨了。

孩子这样任性,父母真是伤透了脑筋。很明显,案例中的张思雨太过任性,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听父母的劝告,什么事都由着性子来。孩子的任性其实是不良性格的源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现代社会中,很多父母都觉得只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爱孩子,岂不知这样做会在无形之中助长孩子的坏毛病。

孩子的任性和父母脱不了干系。只要孩子一哭,父母就不忍心了;只要孩子一闹,父母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慢慢地,孩子就明白了,只要自己哭闹,父母就会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这样,等到孩子稍微长大一些,他就会了解到这种“要挟”所带来的好处,知道自己的任性可以摆布大人。任这种状态无休止地发展下去,等到父母想要纠正孩子的这种任性的时候,才发现为时已晚。要想纠正孩子的任性,让孩子变得乖巧懂事,一定要从小教育。

1.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孩子

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在哭闹、任性的情况下得到了满足,你无原则地迁就他,慢慢地,他就会变得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不讲道理,任性蛮横。所以,只有宝宝得到尊重的同时你又不迁就他,宝宝的心理才可以健康发展,才能在形成鲜明的个性的同时不至于任意妄为。家长可以通过讲童话、故事等行为给孩子讲道理,这样能有效避免孩子任性,不过一定要及时。

2.满足孩子的合理条件

如果觉得孩子的要求合理,在有条件地满足他的情况下满足他。要让孩子明白:满足是有条件的,并非随心所欲。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比如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去什么地方旅游,应该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同时给孩子一些限制条件,例如,让孩子只能在几套方案中选择,超出条件限制则无法满足其要求。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明白,并非所有的要求都可以被满足,一定要放弃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千万不能一味地拒绝孩子的合理要求,如果不尊重孩子,不管他提的要求合不合理,都没有实现的可能,孩子就会产生不满心理和对抗情绪,易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或者不敢提出正当要求,一味地顺从大人,缩手缩脚,胆小怕事,失去个性。

3.防患于未然

孩子任性行为的形成还是有据可循的,父母平时多观察,看看孩子都会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任性的行为,事先和孩子沟通好,订好规则。比如,爷爷奶奶容易惯着孩子,孩子只要和爷爷奶奶一起就会变得更任性,下次再带孩子到爷爷奶奶家的时候就要提前打好“预防针”,防止孩子任性。

4.激励夸奖

每个孩子都有好胜的心理,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夸奖和赞美,如果你的孩子仍然处在任性初期,不妨通过正面激励的方法帮助孩子转变,也可以通过反面激将法故意说他“不能……”,他就会说“我能……”而且会努力证明给你看。比如,孩子不喜欢上数学课,撒谎说自己头疼,你可以说:“我觉得你不能将今天的算术题都学会。”那么孩子就会下定决心地对你的说法表示抗议:“我一定能学会所有的算术题。”你可以说:“那好,你先去上学,放学的时候我来检查你的学习成果。”这种激将法可以帮孩子改掉坏毛病。

5.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非常任性地想要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大人不一定非要拦着,如果此时可以发送另外一些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不会任性下去,因为他的注意力被转移了,他已经将重心放在其他事情上了。你可以在孩子出现任性行为的时候,利用当时的情境特点设法引开孩子的注意力,将孩子的关注点移到其他可以吸引孩子的新颖事物上,这种方法在任性初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6.不闻不问

孩子任性耍脾气,多数家长或是哄或是吼,唯独不能做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只要是确定孩子不会因此而做什么过激的事,完全可以不去理睬他,听任他闹下去。等到他不闹的时候再去和他讲道理。讲道理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站稳立场,千万不可“临阵妥协”;其二,不能性子太急,以免答应孩子的某些不合理要求或者伤害孩子的自尊。比如孩子以不吃饭来要挟家长的时候,家长不妨直接收拾好碗筷,让孩子饿上一顿,这种饿肚子的感觉是对孩子最好的惩罚。调皮只是种天性,重在合理利用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非常调皮,这也是孩子的天性,那么父母该如何教育调皮的孩子呢?是泯灭其天性还是发展其天性?本节为你解读调皮孩子的教育方法。

冯敏今年6岁了,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相比于其他年龄相仿的女孩来说,冯敏更为调皮。记得有一次,妈妈带着冯敏到朋友家做客,她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碰碰那儿,妈妈觉得很是不好意思,生怕冯敏会打碎朋友家的东西,于是轻生招呼她:“敏敏,快过来,坐到妈妈腿上来。”然而冯敏并未走到妈妈跟前,而是一溜烟跑到了朋友家的卧室,看到卧室里的皮卡丘公仔非常可爱,一把抱在怀里,直接抱着出去找妈妈。妈妈刚要训斥冯敏,哪知冯敏却说:“妈妈,妈妈,我看到皮卡丘身上破了个洞,你用针线缝缝吧。”妈妈的朋友一听,笑着说:“敏敏真是个爱观察的孩子,这个皮卡丘一直放在我家孩子的卧室里,他都没有发现皮卡丘身上破了个洞。”

有的时候,妈妈带着冯敏到乡下爷爷奶奶家去玩耍,她就会一整天不进屋,而是在院子里观察小鸟、小蚂蚁、小蜜蜂及花花草草。冯敏虽然有些淘气,但是很聪明,她能迅速地说出普通花草的名称、颜色,以及小动物的名称、颜色、喜欢吃什么等。妈妈给她买了一本《动物与植物百科大全卷》,虽然她不认识几个字,但经常会缠着妈妈给她讲书上的小动物,她也会对号入座,在自己看到自然界中和书上对应的小动物的时候说出几点她知道的有关小动物的特点。

记得有一次,妈妈给她买了一个会发出悦耳声音的音乐盒,冯敏非常喜欢,可是这丁零零的声音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为什么一上弦就可以发出声音。一连几天她都心痒得很,直到有一天,妈妈把她送到乡下找奶奶,趁着妈妈不在身边,冯敏偷偷将音乐盒拆开了,可是里面除了一个个小小的金属片什么都没有,她试图将音乐盒组装上,可是无论如何它都不能再发出声音了。

冯敏非常害怕,担心妈妈看到后会责备自己,哪知道妈妈得知原因后却鼓励她说:“敏敏做得很多,既然你已经把音乐盒拆了,那就好好好观察它,尝试着不同的组装方法,看看音乐声究竟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案例中冯敏的妈妈并没有因冯敏淘气而一味地压制她的本性,而是利用她的调皮活泼激发她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这才是促进孩子成长、进步的关键。生活中,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很是调皮之后就开始不明就里地管教,想要通过自己的压制和引导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却忽视了孩子的天赋。对于天性调皮的孩子,父母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

1.面对调皮的孩子,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

调皮的孩子常常会将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甚至把家里的东西弄坏。很多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都会气急败坏,想对着孩子大发雷霆。但是父母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而责骂甚至打骂了孩子,只会让孩子逐渐丧失创新意识,要知道,那些稀奇古怪的念头里很可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现实生活中,规矩听话的孩子可以让父母省心,再加上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经常会给孩子设很多的限制,不允许孩子做这做那,管教变成了管制,结果使孩子做什么事都必须看大人的眼色行事,整天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根本不可能再有什么创造力可言了。因此,作为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稍微有些调皮的行为就大发雷霆。

中国的父母都存在一个弊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家听父母话,在学校听老师话。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父母就会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可能父母觉得带着这样的孩子出门有面子,而调皮的孩子会给自己丢脸,可正是由于这样的父母,让孩子宝贵的创造力被扼杀在萌芽之中。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如果给孩子设置重重约束,一点儿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被扼杀。明智的家长应该懂得放手,让孩去淘气,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2.尊重孩子的喜好

在中国,很大一部分家长根本不问孩子喜好什么,就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企图让孩子掌握各种技能,以备将来步入社会能够独当一面。表面上这种做法好像很对,但是所有的家长都忽略了一点,这么做泯灭了孩子活泼的天性,让原本该绽放笑容的小脸变得不耐烦、死板、愁闷。

正确培养孩子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天性进行培养,而很多父母的培养方法却与之相反,父母命令孩子做这做那,将学习当成任务去完成,甚至为此而羞辱、责骂孩子,那么孩子就只能带着不情愿的情绪去做这些事。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对学习感到厌倦,同时毁掉了孩子应有的气质,让孩子变得混混沌沌的,行动变得迟缓。

3.调皮不等于完全没规矩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容忍孩子的调皮行为并不等于完全放纵孩子,对于过于调皮、不讲礼貌、不讲规矩甚至出手打人的孩子,父母应当严厉制止和管教。孩子小的时候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稍微大点后,要给孩子“不听话的自由”,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刺激多,能激发孩子的智力。因此,给孩子一点儿“不听话的自由”可以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哪怕是再调皮的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做父母的应该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懂得如何去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调皮孩子的兴趣不容易被父母发现,因为他们的想法都很奇特,此时最需要父母的支持,不要强迫他们放弃自己的兴趣。每个孩子都霸道,关键在于如何引导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孩子,他们非常“霸道”,不允许其他小朋友碰自己的玩具、不允许别人吃自己的东西、非要将别人玩得好好的东西抢过来……很多家长面对这样的孩子也是颇为苦恼,倒不是他们觉得这样有多不对,而是自己孩子的行为引起了别人孩子家长的反感,让自己陷入尴尬境地。

谭伟今年8岁了,是班上最“讨人嫌”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瞧,雅雅扎着两个漂亮的小辫子,正乖巧地坐在地上堆积木,谭伟走了过去,一把抢过积木,雅雅不让,他就一把揪住雅雅的小辫子,雅雅痛得哇哇大哭;谭伟平时最不喜欢吃胡萝卜,一天,学校给他们做了可爱的兔子包子,兔子的小鼻子就是用胡萝卜做成的,谭伟咬了一口兔子的鼻子,发现它是胡萝卜做成的,立马吐了出来,邻座的小男孩看到了,对谭伟说:“把你不吃的胡萝卜给我吃好吗?”谭伟看了对方一眼,一把从包子上拿下胡萝卜做成的兔子鼻子,直接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又回了对方一句:“我待会儿吃!”

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谭伟坐在一起,因为他不是推推这个,就是挤挤那个,总之没有安静下来的时候。做游戏的时候又喜欢霸占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导致无论是上课还是课间,都没有人靠近他。

案例中的谭伟之所以被其他小朋友疏远,主要是因为他喜欢捣乱、淘气、霸道,经常干扰其他小朋友。像谭伟这样的小朋友不受集体欢迎的地位一旦形成,很可能在几年之内都无法改变。谭伟属于外向性格的孩子,活动水平较高,平时喜欢运动,对安静的活动没有兴趣。所以在安静的活动中他会表现出自己“捣乱”“霸道”的行为。其实这和他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情况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非常危险。每个孩子都希望拥有自我价值感与归属感,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特殊”来吸引其他同伴的注意,岂不知自己的做法只会让周围人更讨厌自己。那么家长该如何纠正孩子的这种霸道行为呢?

1.认清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原因

很多孩子不允许别人碰自己的东西,哪怕是平时和自己玩的还不错的小朋友。这是因为孩子清楚地知道“这是我的东西”,他的占有欲很强,当有人侵犯他的“主权”时,他就会通过哭泣、打人、耍赖等动作进行自我保护。如果孩子已经4岁以上了,仍然不懂得分享自己的东西,家长就要了解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原因,并加以纠正。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要明白一个道理,孩子终究要步入社会,只有懂得与人分享,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支持和尊重,所以父母应当培养孩子慷慨、大方、谦让的美德。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父母的溺爱,导致很多孩子变得自私,不愿意与人分享,这对于孩子将来步入社会、融入集体是非常不利的。在现实生活中,不愿与人分享的孩子有很多,这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可如果什么都不愿意与人分享,事事霸道,那么很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至关重要。

2.为孩子营造和善、友爱的家庭氛围

当父母对孩子没有耐心的时候,常常会冲着孩子大吼大叫,甚至会让孩子“滚!”等到孩子稍微大点儿,就会和父母顶嘴,时间久了,孩子也形成了霸道的性格,逐渐形成悲观、消极、浮躁、骄傲、自大、自卑、偏执、极度、仇恨等负面情绪。它们如同愁云惨雾中的阴霾一般消逝着孩子的意志,炙烤着孩子的心灵。

反之,氛围和善、友爱的家庭,孩子的身上就会多一份责任感,能体会到家长的艰辛和不易,这样的孩子也更能积极向上,懂得体贴人,不会出现霸道的情况。

3.鼓励孩子交朋友

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有那么几个能玩到一起的好朋友,结交朋友是最普通不过的行为,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情谊。在交朋友的过程中,孩子可以认识到自身缺点,懂得从朋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逐步克服霸道的缺点。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友谊是自己一生的财富,而“霸道”是友谊道路上的绊脚石,只有懂得为他人思考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细察孩子孤僻成因,给予悉心疗愈

对于成年人来说,活泼、开朗、阳光的人更受大众欢迎,孩子也是如此。合群孩子的知识范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等均比性格孤僻、不喜欢交往的孩子高很多。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被家长娇惯的孤僻、任性,独来独往惯了,心中只有自己,不愿为他人着想。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后也难以同他人合作,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对其领导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应当想办法让其远离孤僻。

戴兴卓今年8岁了,非常倔强、任性,不怎么听话,平时在家中很活泼,也很爱说话,可是一旦走入陌生的环境,就会显得非常排斥。妈妈让她叫人,她也不叫。妈妈带着戴兴卓去别人家串门的时候,她也是满脸严肃,一言不发,别人给他玩具或食物时,她也不接。只有妈妈亲手递给她的她才接着。妈妈带着戴兴卓去上学的时候,让她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她却一个劲儿地往妈妈的怀里靠。有好几次妈妈去学校接她放学的时候都看到她独自一个人背着书包走向校门口,而其他小朋友却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老师教同学们做体操,她从来都不做,只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不管老师怎么说,她就是不跟着做。老师问戴兴卓问题的时候,她不是不说话,就是声音小得只有自己听得到。妈妈因为女儿的孤僻非常苦恼。

案例中的戴兴卓就是典型的孤僻、不合群性格的小朋友。这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言语、认知方面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从2岁后便开始不爱讲话,不爱同他人接触或交往,对他人的呼喊无反应,不喜欢同人打招呼。第二,社交能力、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对亲友没有亲近感,缺乏社交方面的兴趣、反应,不喜欢与同伙伴玩耍。那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走向积极开朗呢?

1.鼓励、引导孩子关心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个性发展、社会化过程之实现,皆离不开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家长应当鼓励、引导孩子关心他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发展,有益于克服孤僻性格。

2.以身作则,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够同家人和睦相处,父母关心孩子,孝敬长辈,相互之间关爱、关心,孩子自然能够从这种气氛中学到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在这种气氛下,家长应当教育、引导孩子与人平等相处,对邻居、客人热情、谦虚、有礼,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家长应当避免处处围着孩子转,使孩子凌驾在父母之上。同时,家长应当注意尊重孩子,不能随意打骂、训斥孩子等,让孩子在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3.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家长不能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一味将孩子关在家里,要让孩子多出去参加集体活动,与同龄的小朋友接触、交往,让他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并且克服独生子女独来独往的缺点。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们家的孩子比较瘦小,与同龄小朋友相处难免会吃亏。这类家长常常只顾自己的孩子,表面上是关心孩子,其实却让孩子丧失了在群体活动中锻炼的机会。

4.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多数性格孤僻的孩子都存在胆怯心理,不愿意交朋友。而心理健康的孩子大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孩子在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家长应当教育让他要拥有宽容之心,与其他小朋友彼此信赖、尊重,进而培养出其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那些喜欢捣乱、逞能、惹事的孩子,家长应当及时制止、纠正,这样,孩子才能逐渐融入集体之中。在这里提醒家长,对于性格异常孤僻的孩子,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矫正。比如,孩子一直不愿意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偶尔接受时,家长应当予以鼓励。平时多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欢迎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等。孩子都爱依赖,你要设法拒绝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事情特别用心,孩子的一些事情,都是父母提前就处理妥当了,也不需要孩子操心。如果一些事情让孩子做,孩子却没做,这是孩子过分依赖家长的表现。父母应该注意:如果孩子能够自己完成的事情,不要再帮孩子处理。让孩子早一点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变得独立。否则,孩子就会因为依赖而变得懒散、拖延。

我们来看看这位妈妈的苦恼。

我儿子都上小学五年级了,可还是什么都不会做。每天晚上,我都要帮他把书包装好,早晨起床,他就会坐在那里等着我给她穿衣服,有时他不爱吃饭,还得我喂他吃。晚上学习时也是,一会妈妈这,一会妈妈那,比如“妈妈我本子找不到了”、“妈妈,我这道题不会,你给家教打个电话吧!”

以前,我想多帮孩子做点事,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确实,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上次又考了全班第一,这也是我一个小骄傲,可是孩子处处依赖的性格也确实成了问题,外套得我给脱,脚得我给洗,牙膏得我给挤……有时,我想让他自己干,我刚一考口,他立刻就反驳过来:“妈妈,我又给你考了全班第一,作为奖励,你也应该给我洗脚吧?”说完还又添上一句,“谁让你是当妈的呢?你以为当别人的妈那么容易呀?”

我听了都被气笑了,儿子现在伶牙俐齿得很,处处跟我顶,我都说不过他。孩子今天这样,扪心自问都是我惯的,我也知道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可我该怎么做呢?

不少父母都像上面这位母亲一样“心太软”,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好,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结果让孩子患了“软骨症”和“依赖心理”,给以后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拒绝孩子的依赖心理,应成为父母最重要的一堂必修课。

有的父母抱怨说:“每次我离开孩子,他都要不停地哭闹。”这种情感上的不舍,其实是孩子依赖心理的开端。情感依恋是典型的心理依恋,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离不开父母,对外界的一切感到不适。很多孩子上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还需要母亲一路陪读,这样的例子被很多父母引以为戒。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这种可怕的依赖性可能在孩子刚出生时,就被父母不知不觉中宠出来了。

当然,孩子依赖值得相信的人,这是很正常的。年纪越小就越是如此,尤其是父母在身边的话,孩子会觉得很有安全感,因为父母会像大山一样为自己遮风挡雨。这类孩子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做事难以做决定,父母应该多关注一下这个问题。

有些孩子只会在特定的情况下表现出依赖性,比方说,一些孩子平时在幼儿园可以自己穿鞋子,但是一到妈妈面前,他们就不能自己穿了。有些孩子,自己可以处理好一些事情,但是遇到更难处理的事情时,他们就不会去尝试,转而向大人求助。也有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觉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失败,所以干脆不去做。

这种依赖性和无力感,和年龄的大小并不相关。父母所需要做到的,就是尽快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因为如果到了青春期,孩子们的情绪会更加不稳定,那时候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就难上加难了。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是依赖别人的呵护与帮助,即便他具有再强大的本领,也只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堪一击。所以,独立能力是具备竞争力的必备前提。所谓独立,就是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任何形式的对抗中掌握控制的权力。独立是一种基础生存能力,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首要条件。

对于孩子来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他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这个道理虽浅显,蕴含的意义却很深刻。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3岁还不会自己上厕所、4岁还不会自己换衣服、5岁还记不住家的方向,那么,就算他能识字上千、背诗百首,人们能承认他是“天才”吗?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又会怎样呢?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其实比比皆是,许多“天才神童”在长大成人后沦为平庸之辈,甚至丧失生活能力者并不少见。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父母认为,孩子还小,自己做事有危险,等到孩子大了,到一定的年龄,自然就会懂得独立。以至于很多孩子到四、五岁时还不会自己穿衣服,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依靠父母。而事实证明,越早独立的孩子,长大后的自理能力越强,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

要杜绝孩子的依赖性,父母就应该致力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父母要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应该在孩子遇到困难要求帮助的时候就代劳,而是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比如说“妈妈相信你能做好”“这点小事难不倒我们家的男子汉”等,让孩子受到刺激和鼓励,积极地去独立完成。

那么,试着让上孩子自己去完成以下事情吧:

每天确认并准备好要带的物品;

每天早晨自己整理好被褥;

事先准备好上学要穿的衣服;

每天进行一些兴趣爱好活动(乐器、运动等);

按时完成作业;

把要洗的衣服装进洗衣篮里;

自己的房间自己清扫;

和妈妈去买菜;

垃圾分类处理;

一周给花草浇一次水;

总之,爸爸妈妈应该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给孩子适合他们年龄的任务。当孩子主动去做并完成得很好时,家长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养成孩子只要做事情就给钱作为奖励的习惯,那样孩子会期待他们做的所有事情都能得到零用钱。

如果孩子想自己尝试,父母没必要总是事无巨细地关心。放手让孩子去做,就是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在自己动手尝试中获得经验教训,以便将来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种经验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它们都会在孩子今后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章梳理负面心理,还给孩子心灵健康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开心理困惑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孩子自己解决不了,也无法从心底里过了这个“坎儿”,就会选择逃避,或者沉默。

张栋今年11岁了,成绩优异,性格温和,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他。但是有一天,张栋放学回家之后突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说话,一直到吃完饭的时候也不见走出房门。妈妈敲了敲张栋的卧室门后轻轻地走了进去,问道:“不饿吗,儿子?”张栋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妈妈很是疑惑,一定是出了什么事,儿子平时回家会和自己说很多学校里的事情,今天怎么沉默不语了?

妈妈也没有催张栋出去吃饭,而是坐在他旁边,对他说:“我知道我儿子很优秀,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我自己也是这么觉得的,只是有的时候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我儿子身上的优点,就像妈妈做菜很好吃,可是这件事只有爸爸和张栋两个人知道,唉。”说完,妈妈还故作失望地叹了口气。张栋“扑哧”一声笑出了声,开口说道:“明明是爸爸做饭好吃好不好?”“哈哈”,妈妈也跟着笑了起来,随后柔声问道:“告诉妈妈,今天学校里发生什么事了让你这么不开心?”

张栋微微低下头,说道:“马上就要开运动会了,班上竞选领队,我没被选上,以往每次我都是领队,妈妈,是不是班上的同学不喜欢我了?他们为什么不选我?”妈妈温柔地抚摸着张栋的额头,轻轻地把他搂在怀里,轻声说道:“每年总是你,现在换作其他同学也好了,你从来都没有体会过在队伍中和大家一起保持队形的责任和使命感,不管你站在哪一个位置,只要站好自己的岗,都是最棒的!”听了妈妈的话,张栋重重地点了点头,从妈妈的怀里站起身,拉着妈妈的手说:“走,我们去吃饭,明天我还得站方队去呢!”母子俩相视一笑。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和谐的母子关系对于孩子的后天成长而言至关重要。父母应当懂得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孩子出现烦恼的时候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及时帮助孩子梳理心理困惑。

孩子步入校门之后,有了一定的学习任务,在班级之中有一定的职称和责任,他们的身体在茁壮成长的同时,情绪和心理也在随之变化,这些都会让他们在无形之中产生很多烦恼。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认为孩子封闭内心是错误的,通过粗暴的方式干涉孩子,孩子就会更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交流。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疏解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体谅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畅所欲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理解、信任孩子,找出孩子产生烦恼的原因

每个父母都很爱孩子,只是他们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才导致孩子后天形成不同的性格,做不同的工作等。有的孩子长大之后和父母相亲相爱相敬,而有的孩子却和父母相离相仇相厌,这就是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的。作为孩子的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找出、理解孩子烦恼的根源,才可以对症下药,解决孩子遇到的烦恼。

2.鼓励孩子,拉进自己和孩子的距离

鼓励孩子,加强亲子关系,或者经常带孩子出去散心,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这样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更愿意向你倾诉。

3.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

父母不能总是压制孩子,而是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越大越难以沟通,这是绝大多数父母的感觉。那么出现这一现象是什么导致的呢?因为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我是家长”的架子,只要孩子做的事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不管对错,一味地压制,孩子怎么可能愿意和你沟通。聪明的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

4.尊重孩子,平等交流

父母应该学会和孩子聊天,而不是以成人的姿态嘲笑孩子的幼稚,常常表现出对孩子的言论不屑一顾,因为这样会导致孩子不再愿意和你交流。家长应该从理解、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和孩子平等交流,这样孩子才更愿意和你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教会孩子合理疏导自己的愤怒

每个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孩子也一样。有时,“人小脾气大”的孩子着实让父母抓狂,真想朝着发怒的孩子打几下,可又担心孩子会因此而形成心理阴影。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教会孩子平息怒气呢?

韩舟已经7岁了,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父母的工作很忙,经常把他放到托儿所,一放就是一整天,有时候放学了,看着其他小朋友陆陆续续离开学校,韩舟却只能继续待在教室里,等到晚上七点妈妈来接自己。

韩舟的脾气不怎么好,每天早上妈妈把他送到教室的时候他都会大哭大闹,抱着妈妈的腿不让妈妈走,一直等到快要误了上班时间的时候妈妈才离开。老师过去抱他的时候他就会对老师又踢又打,嘴里还大声吼着:“走开,你们都走开。”每当有人想和他分享他的玩具的时候,他也会冲着其他小朋友大吼:“走开、走开!”如果别人过去和他一起玩,他就会把自己的玩具摔碎,甚至殴打其他小朋友。学校里的同学和老师都非常发愁,爱发脾气的孩子很多,可是像韩舟这样发起脾气直接打人、骂人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

后来老师们了解到韩舟父母工作繁忙,每天见到儿子的时间也就是晚上的几个小时,所以对孩子百般宠爱,不舍得打骂,甚至不舍得批评,他在家里像个小皇帝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才促成了韩舟爱发脾气的不良性格。

很明显,案例中的韩舟是被父母宠溺久了的不肯和任何人分享的“小气鬼”。要知道,一个心理承受力强、情绪稳定、意志力坚定、积极进取的孩子才是未来社会的佼佼者。而一个心理承受力弱的孩子只会在达不到自己目的的时候乱发脾气。孩子小的时候乱发脾气有父母替他“买单”,那么长大之后呢?恐怕只能是自己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了,那种后果很可能是孩子所不能承受的。那么家长该如何教孩子平息怒气呢?

1.给孩子安全感,减少愤怒的机会

研究表明,有归属感、安全感的孩子很少生气,他们虽然也会愤怒,但总能很快控制情绪,不让愤怒将自己变成“喷火龙”。归属感与安全感来源于和谐的家庭氛围:夫妻和睦,家庭生活幸福平静,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避免经常点燃孩子的怒气。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常会产生失望和失落感,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这种失望、失落就会演变成怒火。

2.多和孩子沟通,避免愤怒情绪累积下去

家长应该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意识到,不满情绪可以通过交流得到平复。父母应该学会做个好的倾听者,表现出理解和认同,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判。比如,当孩子由于不能随意看电视而大发脾气时,父母不应强行关掉电视一走了之,而应该坐下来和孩子聊聊:“你为什么想看电视?”“这个节目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让你看电视吗?”……耐心倾听孩子的理由,你就会发现他由于愤怒而变得通红的脸蛋正在逐渐恢复常态,不再继续大喊大叫。如果一次谈话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应当养成和孩子交流的习惯,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可以被理解、尊重,这样孩子才不会经常通过发脾气进行抗议。

3.笑一笑,怒气消

当怒火让气氛变得有些僵硬时,家长不妨通过幽默和笑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在公园和小伙伴儿玩儿得开心的时候,你因为到了该吃饭的时候想要带他回家,孩子一路上都撅着嘴生闷气,不和你说话,此时你不妨指着路边的金毛对孩子说:“你知道吗?金毛是一种笨笨的狗,不管是家人还是陌生人,它都会给开门,而且,它从来不会‘汪汪汪’地叫。”孩子很可能会被你的话吸引,怒气也消失了一大半。

4.控制自己的怒气,做孩子的榜样

如果你经常用大喊大叫,甚至通过摔砸东西来发泄怒气,孩子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发火。应该制定家庭纪律——谁都不能随便发火、不大喊大叫、不迁怒别人、不生闷气、遇事坐下来好好商量……

5.不做完美主义者,学会接受失败

很多时候,愤怒是由于要求没能被满足或愿望没能实现,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这世上是没有完美的事的,遇到不如意的情况时,要以平静的心情对待。家长平时多自嘲所犯的错误,对不尽如人意的事一笑了之,对自己、别人多一分宽容,孩子在这种氛围下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变得豁达平和。培养抗挫心理,给予孩子战胜挫折的勇气

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孩子小的时候有父母、爷爷奶奶照顾他,但是等他长大,步入社会之后,很多问题都独自去面对,如果没有勇敢的精神,不能独自去面对、解决这些问题,是很难顺利走向成功之路、发展自己的事业的。

现实生活中,孩子摔倒在地,父母会立即跑过去扶起孩子;孩子玩耍时不小心磕破了膝盖,父母就会减少孩子玩耍的次数,规定孩子玩耍的范围,将危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孩子喝牛奶的时候洒在了衣服上,父母就会端起杯子喂孩子喝奶……这些做法表面上体现上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实际上,父母这样做是在无形之中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自卑而无能,丧失探索的欲望和尝试的勇气。

孙刚的父母从小就非常重视对孩子素质的培养。在孙刚的成长过程中,只要是孙刚可以独自解决的事,父母都会让他独自去面对,让他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坚强。

记得孙刚7岁的时候,妈妈带着孙刚到动物园去看猴子,当时孙刚的手里拿着妈妈刚给他买的“小小酥”,孙刚拿在手里还没吃两颗,猴子就“嗖”地一下子吊在笼子边上,一把抢走了孙刚手中的“小小酥”,孙刚被吓得先是一愣,随后就“哇哇”大哭起来,妈妈也心疼,可她明白,如果自己一味地安慰儿子,那么以后儿子不管遇到什么突发状况都只能通过哭来解决,妈妈对孙刚说:“没事的,小猴子只是调皮地抢走了你的‘小小酥’,你并没有受伤,而且还和小猴子近距离接触了,对不对?”孙刚一听妈妈的话,抬头看向笼子里,猴子正抱着“小小酥”吃得津津有味,看着猴子搞笑的吃相,孙刚竟然破涕为笑。

孙刚10岁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坝上草原去旅游,那是孙刚第一次进火车站,谁知,爸爸妈妈却在售票大厅等着,让孙刚独自进去查询火车车次、购票。孙刚的爸爸妈妈从未说过“孩子还小,交给我处理就行了”之类的话。

孩子害怕困难,不能承受挫折,那么他长大之后要怎样面对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没有哪个父母可以保护孩子一辈子,保证孩子一生不经历挫折。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可能会变得消极,出现退缩的反应,希望家长能帮助自己。可家长不能因此而帮助孩子解决本该他自己去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其勇敢地面对困难,同时想办法克服困难。等到孩子一次次经受挫折、战胜挫折时,他的意志力、勇气就会大大提升,战胜困难的愿望就会被激起,害怕、逃避困难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也会随之提升,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能力就会被培养起来。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意志力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