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危亡录:战争,以鸦片为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2 13:31:45

点击下载

作者:凤城杜哥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晚清危亡录:战争,以鸦片为名

晚清危亡录:战争,以鸦片为名试读:

楔 子 天朝奇闻,洋人上访告御状

1.蛮夷商人在广州

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廿九日(1759年7月23日),北京,紫禁城养心殿。乾隆皇帝的御案上,摊开一封特殊的奏章:一个叫洪仁辉的洋夷,状告广州海关监督李永标纵容家人、属吏敲诈勒索,征收陋规杂费,行商黎光华拖欠商款等七件事。和洋夷告御状的奏章一起进呈的,还有直隶总督方观承的奏折。方观承在奏折中强调说:“(洪仁辉)若非实有屈抑,何敢列款读呈。”洋人上访告御状,如此奇事,大清立国百余年来,还是头一次发生。海关官员贪墨不法,欺负得洋人无法忍受,直抵京畿,闹嚷嚷来告御状。如此情势,实属丑闻,堂堂天朝,颜面何存!乾隆皇帝龙颜大怒,当即批示:“事涉外夷,关系国体,务须彻底根究,以彰天朝宪典。”乾隆皇帝派给事中朝铨赶赴天津,将告御状的夷人洪仁辉带回广州,又谕旨福建将军新柱前往广州,会同两广总督李侍尧,共同审理广州海关贪污勒索一案。一个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给大清皇帝告御状,这得是受了多大的委屈?此事的原委,颇为复杂,还得从头慢慢道来。洪仁辉,本名詹姆士·弗林特(James Flint),金发碧眼的英国人。他曾在广州学过中文,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凭着这个本事,他受聘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担任翻译。不久,又升任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船长。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清廷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收复,东南反清威胁解除。次年(1684年),清政府便开放海禁,设立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当时,清政府在东南沿海设立四个通商口岸。它们分别为广州黄埔、福建厦门、浙江宁波和江苏云台山(今连云港)。这四个通商口岸,除了广州黄埔比较热闹之外,其他三个基本没生意。洋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他们就认准了广州,对其他地方基本没概念。当时,洋人来中国做生意,日子也是过得憋屈无极限。大清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所谓通商,在天朝的认识中,不过是施于蛮夷的一种恩惠,是怀柔远人的德政。大清除了在各个口岸设立海关收税之外,再无任何管理外交和外贸的政府机构。大清官府一向高高在上,根本不屑于和夷人打交道。但是海关负责收缴进出口关税,和夷人打交道就在所难免。为了避免直接同夷商交往,又能有效管理通商收税,广州海关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法子——指定代理人。广州海关招募了十三家实力雄厚的商行,指定他们代理海外贸易。这十三家商行,俗称“十三行”。其实这些代理海外贸易的商行数量并不固定,时多时少,“十三行”不过是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十三行受广州海关的指派,就具有了半官半商的性质,在对外贸易中居于垄断地位。外国商人到广州贸易,所有的货物都只能卖给十三行。不管他们开出的价格多么低廉,洋商们都只能和他们贸易,因为除了十三行,再无分号。如果敢和十三行之外的人做生意,那就违反了大清律法,到时候非但生意做不成,而且还会让自己死得很难看。洋商采购货物,也必须经过十三行,不管他们如何提高价格,降低质量。原因无它,只因为他们是官方指定的,和他们做生意才算合法。行商在中英贸易过程中,既做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各国商人为了做生意赚钱,只能忍气吞声,任由他们盘剥勒索。除了贸易,十三行还承担管理约束洋人的责任。当时洋人在大清的地界上混,真的没有尊严,憋屈无限。官府为了“严华夷之防”,对洋人进行种种限制:——洋人每年夏季才被获准到广州贸易,到广州后,只能住在“十三行街”,不得乱跑乱逛。——严禁洋妇进入广州,严禁洋人乘坐轿子肩舆。——严禁洋人私自和中国人接触,严禁洋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严禁洋人直接同官府联系,如必须与官府沟通,必须由行商转禀,而且文书必须是言辞恭顺的禀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商人是士农工商四民之末。黄头发蓝眼珠子的蛮夷商人,更是末等中的末等,根本就不受待见。在洋夷遍地的澳门,中国娼妓都看不起黄头发蓝眼珠子、满脸胡子拉碴的洋夷,压根儿不愿意跟他们做生意。自诩为上帝子民的西洋人,来到孔孟教化的天朝上国,混得连妓女都看不起。民间尚且如此,作为官方机构的海关,更是不拿洋商当人看。贪污勒索洋人的银子,那真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惹恼了这些官老爷,没收你的货物,驱逐你滚蛋也是家常便饭。民国著名近代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说过:“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此可谓要言不烦,一语中的。

2.宁波口岸关闭了,赶紧滚蛋!

英国商人在广州,遭受海关和十三行的种种克扣和盘剥,生意做得苦不堪言。到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夏天,英国商人才想起,除了广州口岸,大清还有三个能通商贸易的地方。虽然那些地方人生地不熟,情况不清楚,但他们还是决定去试一试。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船长洪仁辉领头,前往宁波去撞运气。这一撞还真的撞出个鸿运当头。宁波虽为通商口岸,可一直没有外国人来做生意。洪仁辉等驾船而来,当然就受到当地官员和商人的欢迎。洪仁辉运来的洋货,备受欢迎,被抢购一空。他们要采购的茶叶,价格也比广州的便宜得多。这里没有广州海关形同敲诈的关税,没有广州十三行克扣和勒索,生意自然好做得多。此番宁波之行,洪仁辉赚得盆满钵满,收获喜人。经过第一次试探,宁波确实是适合贸易的好地方。既然有钱可赚,那么大家一起,同去,同去!于是,外国商船纷纷北上,前往宁波进行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洪仁辉再次来到宁波。可是,这次运气极差,赔了个血本无归。洪仁辉他们兴高采烈地赶到宁波,可宁波官府并没有开关贸易,而是让他们等着。等了没多久,就等来一队中国士兵。他们上来就没收了洪仁辉半船商品,而且还把洪仁辉商船上的火炮全部拆除,统统拉走。洪仁辉蒙了,这是啥情况?怎么说翻脸就翻脸,为啥没收货物,拆除火炮,总得给个理由吧!负责没收货物、拆除火炮的官员大手一挥说:这里不让做生意了,你们赶紧滚蛋!这个官员说得对,这里不让做生意了,宁波这个通商口岸被大清关闭了。原来,频繁到来的外国商船,让宁波的地方官感到十分不安。于是,他们就将情况奏报朝廷。接到宁波的奏报,乾隆皇帝立刻警觉起来。洋人频频到宁波贸易,显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在乾隆皇帝的意识里,任何民间自发和主动的行为,都具有危害清朝统治的危险。清朝入关,人口才区区几十万。要统治几亿汉人,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将一切潜在的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各个通商口岸都生意火爆,那么汉人就有可能和洋人勾结。多一个通商口岸,就多一个老百姓里通外国的窗口。为大清长治久安计,多余的通商口岸必须关停。于是,乾隆皇帝下旨:关停宁波、厦门、云台山通商口岸,所有通商事宜皆在广州进行。从此以后,清廷的对外贸易就从原来的“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清廷改变了贸易政策,洪仁辉还蒙在鼓里,糊里糊涂被收缴了货物和火炮。宁波的官员也懒得向他这个洋夷解释,而是命令他马上滚蛋。莫名其妙就吃了这样大的亏,洪仁辉无法接受,他背后的东家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没法接受。于是,他们开始策划,如何打通消息渠道,让大清最高统治者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的真相和弊病。洋人们认为,广州海关贪腐成性,广州十三行肆意克扣盘剥,这些实情大清皇帝都不知道。如果将中外贸易的实际情况上达天听,英明神武的大清皇帝一定不会坐视不理。只要皇帝派出官员进行调查,就会查个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到那个时候,大清皇帝一定会彻底改革这种不合理的外贸体制。洋人们按照他们的思维,揣度大清统治者的心思,真的算是很傻很天真。中国五千年历史,盛产各种阳谋阴谋,这些高深烧脑的计谋和策略,岂是那些洋夷所能理解的。

3.英吉利四品文官

经过东印度公司的策划,派洪仁辉进京告御状,以改变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扩大中英贸易的计划开始启动。乾隆二十四年五月十九日(1759年6月13日),洪仁辉等十二人组成的进京上访团,驾驶三桅小船“成功”号,正式从广州出发。为了防止广东官府拦截阻止,洪仁辉等人谎称“成功”号是出海回国的。实际上他们是扬帆北上,准备直奔北京。洪仁辉告御状,表面的诉求是状告粤海关监督李永标纵容家人、属吏敲诈勒索,征收陋规杂费,行商黎光华拖欠商款等七件具体事。实际的真实目的是,希望推动朝廷严查粤海关积弊,扩大中国对英贸易开放程度。洪仁辉等人驾着“成功”号一路北上,走到定海四礁洋面,就遭到浙江水师拦截。面对浙江水师的盘问,洪仁辉撒谎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准备派两艘商船到浙江贸易,所以先派自己打个前站,提前来联系买主。定海总兵罗英笏听说洪仁辉是为做生意来打前站的,就派人告知他们:浙江不能贸易,请他们回到广州做生意。洪仁辉见忽悠不过去了,干脆就实话实说,并提出,希望两江总督能替他们主持公道,将告御状的状纸呈递给大清皇帝。洪仁辉准备告御状的想法,让定海总兵罗英笏十分震惊。他断然拒绝了代为呈递诉状的请求,并派守备陈兆龙率兵船尾随洪仁辉,护送他返回广东。说是护送,其实等于武力押解。陈兆龙用兵船押解着洪仁辉的“成功”号,向南行驶了三天,然后就返回定海。陈兆龙觉得洪仁辉已经玩不出什么花样了,肯定会乖乖地返回广州。于是,他就回去复命:英船确已南下。谁知,洪仁辉见陈兆龙返航,就立马掉转方向,继续北上,直奔天津大沽口而去。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廿四日(1759年7月18日),经过一个多月行程的洪仁辉一行,出现在天津大沽口洋面。大沽营游击赵之瑛发现挂着米字旗的“成功”号,顿时大惊失色。大清的海防要地,怎么冒出来这样一艘怪里怪气的船只,这是什么情况!赵之瑛马上驾船前去讯问。洪仁辉在中国混迹十几年,对大清的官场规矩门儿清。他知道在大清官员的眼里,商人屁都不算,他们只尊重当官的人。于是洪仁辉就牛哄哄地说,自己是英吉利四品文官,有冤情要面禀大清皇帝,到御前告状。英吉利四品文官驾船来到天津大沽口,这可是大清立国以来,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奇事。天津城里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官府也不得不重视。天津知府灵毓满心好奇,他亲自出马,赶往大沽口拜会这位金发碧眼的英吉利四品文官。洪仁辉操着流利的汉语,向灵毓倾诉了在广州遭受的种种委屈,并说自己要进京觐见皇上,到御前陈诉冤情。这可是旷古未有的奇事,灵毓一时有些蒙圈。当官这么多年,奇事怪事见过不少,可今天遇到的事,还真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鬼子要告御状,这事该咋处理?史无前例,自然心中没底,灵毓一时拿不定主意。

4.洋鬼子进天津

久经宦海的灵毓,在短暂的惊愕之后,马上就从这件事中闻到了银子的味道。眼前这位“英吉利四品官”大人,真是个上天送来的冤大头。灵毓大人准备对这位洋大人下手,弄出白花花的银子来。灵毓向洪仁辉表示,听了洪大人的讲述,自己深表同情,他愿意向上级汇报洪大人的冤情。但是,代替洋人陈述冤情,此事前所未有,风险极大。如果出现差错,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就保不住啦。灵毓大人说愿意帮忙,又说可能承担风险。其中的言外之意,洪仁辉还是品得出来的。毕竟在中国混了多年,对官场上的那些套路,洪仁辉门儿清。大家都是聪明人,自然沟通起来没难度。灵毓伸出五根手指头,洪仁辉觉得这个要价太高,于是大摇其头。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双方以2500块西班牙银圆成交。洪仁辉答应先付2000块银圆,等到事成之后,再交付剩下的500块银圆。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廿五日(1759年7月19日)下午,收了银圆的灵毓允许洪仁辉的“成功”号由水路开到天津。离船登岸后,灵毓又安排他们前往一处庙宇安歇。洪仁辉一行进城的时候,受到天津百姓异常热烈的“欢迎”。大家纷纷走上大街,像看马戏团的大猩猩一样,围观洪仁辉等洋鬼子。有些人甚至冲上来,扯他们的衣服,摸他们的头发。天津的百姓十分惊异,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家伙竟然也是人。而且这些所谓的人,脑袋后面竟然没有辫子!没有辫子就敢在大清地面上行走,难道他们就不怕砍头掉脑袋吗?好奇的老百姓将洪仁辉等人围得水泄不通,寸步难行。虽然洪仁辉见多识广,可面对如此狂热的围观,他还是紧张得脊梁骨冒冷气,手脚不知道该放在哪里合适。最后,多亏官府派出的士兵解围,洪仁辉一行才得以穿越人山人海,平安抵达灵毓给他们安排的落脚地。与百姓不管不顾的热情相比,天津的官员显得礼貌而克制。他们以关心英国人的名义,前来看望洪仁辉。其实,关心是假,满足好奇心才是真。洪仁辉在灵毓安排的庙宇中住了七天。他的呈诉被层层呈递,最后经直隶总督方观承之手,进呈到乾隆皇帝的御案前。方观承还专门另写奏折强调“若非实有屈抑,何敢列款读呈”。天津知府灵毓,收钱办事,堪称大清“诚信不欺”的“好”贪官。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初五日(1759年7月28日)晚六点,京城来了一个官员指名要见洪仁辉。这个官员告诉洪仁辉,皇上已收到他的呈诉,并谕旨大臣前往广州调查处理。洪仁辉明天必须同他一起返回广州,等候朝廷会审。既然皇帝有谕旨,那就回广州听审。闰六月初六日(7月29日),洪仁辉驾船南归,轰轰烈烈的告御状事件,暂时告一段落。

5.案情大反转

洪仁辉所呈诉的七条,事实清楚,无须太多调查就可真相大白。广州海关贪墨勒索,证据确凿,粤海关监督李永标罪责难逃。但洪仁辉等洋人希望严查粤海关积弊,扩大中英贸易的诉求,则事关重大,非会审官员可以擅自做主。两广总督李侍尧、福建将军新柱等会审官员,将案情详细奏报。乾隆皇帝经过一番权衡,授意李侍尧做出了判决:一是惩处腐败。以“失察”为名,将粤海关监督李永标革职查办,就是先撸官,再调查审理;参与贪污勒索的粤海关役吏“杖流科罚”,就是先扒了裤子打屁股,然后该流放的流放,该罚款的罚款,其中情节严重的,既流放又罚款。二是免除部分陋规。“规礼名目,一概删除,合并核算。”但因为大部分陋规实际上是政府的半合法收入,故此将这部分合法化。三是同意英国人提出的一个小小要求,就是对他们带来自己消费的食品和生活日用品免税。“番商食用所需,已征进口,所有出口税银,准予豁免。”以上三点,算是对洪仁辉呈诉的七条,做出积极正面的回应。可是,接下来的判决,就大大出乎洪仁辉等英国人的意料了。朝廷的判决明显对洪仁辉等人不利。让案情出现反转的原因是,乾隆皇帝琢磨出,洪仁辉的呈诉言辞畅达,格式正确,而且还可以顺利地呈递到皇帝面前。显然,这中间有精通大清官场规则的奸人在幕后指使。中国人和洋人暗中勾结,这还得了。于是,案子的调查重点就不再是粤海关贪墨等问题,而成为严查何人勾结指使洪仁辉。经过调查,确有几个中国人和洪仁辉上访告御状有关系。福建籍华侨林怀,在海船上替洪仁辉撰写了告御状的状纸;四川商人刘亚匾替洪仁辉修改和誊写了状纸;安徽商人汪圣仪父子,与洪仁辉关系密切,有暗中指使的嫌疑。李侍尧按照乾隆皇帝的授意,严加调查并判决如下:一是英国商人提出多口自由通商要求,被斩钉截铁地驳回,并告以中华体制,不可变更。二是处理“汉奸”。刘亚匾明正刑典,当众问斩;汪圣仪依照“交结外夷罪”,杖六十、徙一年。华侨林怀远在海外,乾隆帝命设法招回治罪,毋令漏网。其家属如有留在国内者,密拘审讯,务使沿海之民不敢重蹈覆辙。三是洪仁辉以“勾结内地奸民,代为列款,希图违例别通海口”的罪名,在澳门圈禁三年,期满后驱逐出境。洪仁辉本来觉得自己的官司稳赢不输,谁知天朝竟判处他有罪,将他圈禁在澳门。三年的圈禁生涯,令洪仁辉苦不堪言。在中国海关担任过税务司的美国人马士(Hosea Ballou Morse),在其编撰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一书中记载,洪仁辉曾致信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同事道:我被关在一幢像笼子似的四间小房子里,全部门和窗都上锁,每晚七时,敲过锣和竹筒四五声后,即行上锁。早晨六时才开启,有两个人睡在室内,防我逃走。另外还有一封信,更道出了他悲惨:我的脚水肿很厉害,我不得不穿一双大鞋,在脚跟的三四英寸以上有色肿纹,在伸脚时非常疼痛,希望医生给一些药物治疗……

6.越级上访,皇帝很生气

黄毛蓝眼珠子的洋人,竟然越级上访告御状,这让堂堂大清国威何存,体统何在!乾隆皇帝认为,发生洪仁辉事件,是对洋夷管理不严所致。他谕令两广总督李侍尧严加处置,拿出管理洋夷的办法。李侍尧不敢怠慢,精心制定出《防范夷商规条》,上报朝廷。乾隆皇帝立刻批转,并命照准执行。《防范外夷规条》规定“防夷五事”:一、外国商人不准在广州驻冬,每年贸易季结束后,立即回国;若有未清事务,可在澳门居住,下年随船回国;二、只许行商与外国商人交易;三、不许内地商人借领外国资本;四、不许内地人向外国商人传送信息;五、派兵对外国商船进行稽查。从此,大清国门开始禁闭,苛刻的通商政策被制度化地执行。洪仁辉做梦也没想到,他自以为将成为后世传奇的告御状壮举,最后竟落得如此结局。自己非但没有改变清朝的贸易政策,反而身陷囹圄,被圈禁在澳门苦熬了三年。外国商人在华受到的种种不公,非但没有改善,反而进一步加剧。东印度公司的同人们想尽了办法,营救洪仁辉。但是天朝声威不可挑战,他们的努力最终是无济于事。没招了,洋人和大清是没办法讲道理的,只好听凭洪仁辉一个人在中国人的监管下受苦。乾隆帝宣布了新的对外贸易准则:内地物产富饶,岂需远洋些微不急之货。特以尔等自愿懋迁,柔远之仁,原所不禁。今尔不能安分奉法,向后即准他商贸易,尔亦不许前来。这就是“天朝上国”高高在上的姿态,是将中西贸易视为怀柔远人的手段、恩赐藩国的工具,可大可小,可有可无。于是,一切照旧。洪仁辉告御状,其实给大清提供了一个主动融入全球市场的机会。可是,大清将洪仁辉圈禁了,也将这个历史机遇关在了紧闭的国门之外。此后,大清历经了种种磨难。这些历经的种种,皆与资本主义的疯狂扩张和大清紧闭的国门有关。

第一章 虚假的盛世与腐朽的天朝

1.“大”而不“盛”的康乾盛世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洪仁辉直奔天津,要进京告御状。这一年,正是大清剿灭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国力达到顶峰的时候。在举国形势一片大好的时期,一个黄头发蓝眼珠子的洋夷跑出来搅局,这岂不是给大清的圣明天子添堵,给大清脸上抹黑?于是,洪仁辉的结局很悲催。官府将他弄到澳门,圈禁了三年。三年期满,洪仁辉被广东官府驱逐,让他有多远滚多远,永远滚出大清的视线。清朝入关以后,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各朝的努力,国力空前强盛。到乾隆年间,帝国版图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诸岛;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的南坎、江心坡地区等,西抵葱岭、巴尔喀什湖地区。大清国土面积达一千三百余万平方公里,形成一个大一统多民族的国家。朝鲜、琉球(今日本冲绳)、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廓尔廓(今尼泊尔)等十九个周边国家,臣服内附,接受册封,成为大清藩属国。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今菲律宾一带)国王遣使朝贡。乾隆十九年(1754年),苏禄国王上表,请求将苏禄国土并入大清版图,给人民都上个大清户口。乾隆皇帝觉得苏禄太远,事情太麻烦,所以就客气地拒绝了。大清强大到如此程度,所以《清史稿》中盛赞:“汉、唐以来未之有也。”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大清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国库财政储备充足,最高的年份达到八千万两,常年保持在六千万到七千余万两。乾隆年间,中国人口接近三亿,约占当时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康熙至乾隆一百三十多年,大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实力雄厚,史称之为康乾盛世。但是康乾盛世一直是备受史学界质疑的一个存在。康乾时期,清王朝可谓有“大”而未必有“盛”。康乾年间虽国力强盛、领土广袤、人口众多,可也是吏治腐败、贫富对立、文字狱大肆兴起、国民精神萎靡麻木的时期,远远达不到政治清明、文化蓬勃、精神昂扬的盛世标准。清朝是从东北山林子里钻出来的落后政治力量,他们能入主中原,完全是机缘巧合,侥幸捡了便宜。清朝入关时,人口不过区区二三十万。靠这么点人,统治人口基数庞大的汉族,他们心里发怵,没有自信。清朝贵族一直担心,汉人起来反抗,将他们赶回东北老家去。清朝得国不正,根基不牢,所以治国时瞅谁都不放心,皇权政治空前强化。他们重用满人,拉拢蒙古贵族,处处防范汉人。思想管控无处不在,读书人言论和思想稍有出格,就会触动清朝统治者敏感的神经。于是,文字狱大兴,许多读书人因为诗文和言论,不单自个儿掉了脑袋,亲友故旧也受到牵连,跟着一起遭殃。其中最著名的“明史案”,先后牵连千余人,其中七十余人被杀,数百人流放宁古塔。清朝入关至乾隆年间,文字狱不断。其中顺治朝文字狱七次,康熙朝文字狱二十余次,雍正朝文字狱二十余次,乾隆朝文字狱多达一百三十余次。清朝入关初年,各地反清复明活动频繁,满汉矛盾激烈。此时士子缙绅在诗文中,多少会流露出一些故国之思,发泄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文字狱兴起,也算是无风不起浪。乾隆年间,文字狱就成为朝廷党争、互相构陷的工具,多属于捕风捉影,滥杀无辜。胡中藻《坚磨生诗抄》案,就为此等文字狱的代表。胡中藻,号坚磨生,乾隆元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学士、广西学政、内阁学士等职。胡中藻著有《坚磨生诗抄》,乾隆十八年(1753年),有人告密,《坚磨生诗抄》中有“一世无日月”“一把心肠论浊清”等诗句。乾隆皇帝大怒,命严查胡中藻诗文和一切“恶迹”。乾隆二十年(1755年),胡中藻案审结。胡中藻及族人被处斩,师友多被牵连。“一世无日月”中,“日”“月”合写为“明”字,于是胡中藻就落下有意恢复明朝的罪名。“一把心肠论浊清”在乾隆皇帝眼中变成:“加‘浊’字放在国号(‘清’)之前,是何心肝?”所谓盛世,面对“明”“清”这类字样,竟如此敏感。可见清朝统治者内心虚弱到何种程度。这样的时代,有何面目宣称为盛世!

2.“盛世”的物质基础

雍正年间,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即废除人口税,将丁银(人口税)并入田赋征收。这一政策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所以清朝统治者就标榜其为“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清朝入关至乾隆年间,人口大量增长。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已突破三亿大关。全国三亿张嘴都要吃饭,而土地的粮食产出有限,让这样人口基数庞大的帝国人人吃饱饭,可算一个艰巨而庞杂的系统工程。好在有一种外来农作物进入中国,它有效地解决了老百姓填饱肚子的问题,为大清的“盛世滋丁”提供了物质基础。这种外来农作物的名字叫红苕。红苕,又名番薯、红薯、地瓜、甘薯等。红苕好种植,易高产,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都能够落地生根,长得肥肥胖胖。它块儿大面多,顶饥耐饱,实为既能填饱肚子,又可消脂减肥的上佳食品。当然,它也有缺点,那就是吃多了肚子胀气爱放屁,营养价值不值一提。在饥馑时发的年代,红苕的引入实属大功一件,引进红苕的人绝对是值得世人铭记的英雄。这个英雄人物,名叫陈振龙。陈振龙,福建省长乐县青桥村人。明朝万历年间秀才,后来弃儒从商,在吕宋(今菲律宾)经商。陈振龙在吕宋,见当地人种植的红苕耐旱高产,生熟都能食用,于是就产生了引入中国种植的想法。但是,当时统治吕宋的西班牙殖民政府,实行红苕保护政策,严禁一切形式的红苕出口。想要把红苕引种到中国,必须冲破西班牙殖民者的严密管控。明万历二十一年五月(1593年6月),陈振龙避开西班牙殖民政府的耳目,广泛收购红苕藤,然后将它们编进吸水绳中,带回福建。这些漂洋过海的红苕藤,栽进福建的土地中,很快就生根发芽,长出胖嘟嘟的红苕。就在陈振龙将红苕带回来的当年,福建就发生旱灾。饥馑威胁将至,陈振龙上报官府,红苕可以救灾,建议试种。短短四个月后,红苕收获,解决了饥民的吃饭问题。于是,红苕正式进入官方视野,流向百姓餐桌。从此以后,红苕开始走向南北各省,成为中国粮食产品中的重要一员。到清乾隆年间,红苕的种植已推广到全国各地,中国人终于有了应付饥馑荒年的底气。除了红苕之外,玉米这种高产粮食作物,也在清代康乾时期普遍种植。在填报国人肚子的问题上,玉米也是居功至伟。有了赖以填饱肚子的东西,加上摊丁入亩、永不加赋的政策引导,清朝人口开始不断增加。大清似乎超过前代,成为熙熙攘攘的盛世。可是,一个以红薯为物质基础的“盛世”,毕竟只是徒有虚名。土地资源有限,而人口不断滋生,大清遍地还是饥饿的嘴巴。康熙中晚期一位学者唐甄,在其著作《潜书》中说:清兴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贱而艰于食,布帛贱而艰于衣。舟转市集而货折赀,居官者去官而无以家,是四空也。金钱所以通有无也,中产之家,尝旬日不睹一金,不见缗钱。无以通之,故农民冻馁,百货皆死……民间歌谣往往最能反映世态民生的真实情景。乾隆时期有民谣曰:公公糊灯笼,婆婆拔牙虫。儿子做佣工,媳妇做裁缝。一家无闲口,还是一样穷。一家四口人人都干活,没有一个吃闲饭的,但“还是一样穷”。到底钱都去哪儿了?民生凋敝到如此程度,康乾时期也就是个徒有虚名的盛世。

3.甘肃冒赈案

康乾时期,钱当然不缺,不过它的流转主要在上层进行。在皇权专政的时期,所有财富的累积背后,都离不开权力的支撑。普通老百姓只能艰难度日,根本享受不到帝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于是,贫者益贫,富者愈富,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对立。所谓盛世,不过虚有其表,有名无实。贫富对立的背后,则是帝国普遍的吏治腐败。它就像一个毒瘤,肆意滋长蔓延,侵蚀大清的肌体,让所谓的天朝上国日渐趋向崩溃。极权专政必然腐败横生,虽然朝廷反腐不遗余力,但根本无法改变无官不贪的现实。康熙晚年,面对官场上无官不贪的普遍贪腐,已是无能为力,放任自流了。康熙皇帝曾说这样两段话:人当做秀才时,负笈徒步,及登士版,从者数十人,乘马肩舆而行,岂得一一问其所以来耶。故朕于大臣官员,每多包容之处,不察于细故也。康熙的话其实道出了封建帝王面对全面吏治腐败的无能为力。帝国管理需要人才,科举选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些读书人奔向科举之路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于是,穷秀才中举,就成了举人老爷,举人中进士,就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科举仕进的背后,就是权力地位和聚敛财富能力的不断提升。面对这样一个从娘胎里就带着腐败基因的群体,康熙皇帝只能说:“朕于大臣官员,每多包容之处,不察于细故也。”乾隆年间的甘肃捐监冒赈案,十分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作全面腐败,无官不贪。乾隆四十六年(1871年),甘肃发生叛乱,朝廷急调邻省军队进入甘肃平叛。大军调集,粮草军需短时间难以筹集。这时,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主动上书朝廷,声称愿意捐银四万两,充当军饷。王廷赞忠心体国,捐银子助军饷,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乾隆皇帝就纳闷儿,这个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咋就这么有钱呢?于是,乾隆皇帝就下令追查,一查就拔出萝卜带出泥,查出一个震惊朝野的甘肃捐监冒赈案。清初,朝廷在甘肃实行捐监,即读书人可以通过捐谷粮换得国子监监生的功名。捐的粮食由官府仓存,待到灾年用于赈济灾民。甘肃的捐监曾一度停止,后来,有个叫王亶望的官员担任甘肃布政使,他以甘肃仓储不足为由,请求朝廷重开甘肃捐监。王亶望是个贪污捞银子的高手,他利用重开捐监的机会,授意府县官员,将捐监收谷粮改成直接收银子。收粮食变成收银子,这就留出了多收多占、贪污侵吞的空间。王亶望在贪污的道路上,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上下串通一气,将贪污侵吞的银子,统统私分了。王亶望升任浙江巡抚后,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有前任铺平的捐监冒赈之路,王廷赞就如法炮制,继续上下一体,共同贪污。前后七年间,历经两任布政使,甘肃共捐监生二十七万余人,收取捐监银一千五百多万两。此项巨款大半归于捏造灾情、滥行冒销,被甘肃全省大小官员私分了。这是集体作案,上至陕甘总督,下至甘肃省各州县衙役,所有大小官吏无不染指,人人都参与分钱,没有一个干净清白的。如此严重的贪腐行为,竟然无一人检举揭发,朝廷监察制度形同虚设。案发后,乾隆气得发抖,连连大叫说:“官官相护之风,至于举朝皆然!”按照大清律法,甘肃全省官员,人人都够得上砍头掉脑袋的罪名。但是将所有官员统统弄死,甘肃这么大个省级行政区谁来管理?为此,乾隆皇帝不得不划限:二万两以上者立斩,一万两以下者再议。即便如此,要判死刑的官员还是太多。乾隆不得已,只好再次放宽标准:贪污二万两以上者,如以前有考核得了嘉奖,可免死。最后,甘肃冒赈案审结。前任布政使王亶望、兰州知府蒋全迪处斩;后任布政使王廷赞绞首;负有监管责任的陕甘总督勒尔谨赐死。贪污数万两的巨犯处死者56人,免死发遣流放者46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者数十人。此案为甘肃官场塌方式腐败,通省官员个个有罪。虽然最后只处理了113人,但甘肃行政事务瘫痪达一年之久,大清一个行省,竟然到了无官可用的地步。

4.陈辉祖调包案

甘肃冒赈案竟然引发了一起贪腐的案中案。冒赈案的首恶王亶望,被依律处斩,家产籍没。按照浙江上报的抄家结果,王亶望所有家产达三百万两之巨,其中包括数额庞大的美玉、青铜、瓷器等奇珍异宝。乾隆皇帝雅好收藏品鉴,对珍玩玉器尤为喜好。于是,他下旨浙江官府,将查抄王亶望的奇珍异宝火速运往京城,入内务府。内务府为皇家私库,东西一进内务府,就成了皇帝陛下的私人财产。乾隆皇帝对抄没王亶望的珍宝玉器,心中满怀期待。因为他知道,这里面有绝世佳品。去年,乾隆皇帝70寿诞,王亶望曾进贡了一批美玉珍玩。臣子进贡,君主不能照单全收,而要按照进九退三的祖制,退还其中一部分。王亶望进贡的珍宝玉器件件精美绝伦,让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一件也舍不得退回。经过百般挑选,乾隆皇帝最终忍痛将一对玉瓶和一座玉山子退回给王亶望。这些玉器虽然被退回,但乾隆皇帝一直念念不忘,十分挂怀。现在,王亶望家产被查抄,去年忍痛退回的玉瓶和玉山子肯定就在其中。乾隆皇帝兴致勃勃地亲自查验,结果却大出意料之外。那对玉瓶和那座玉山子竟然不翼而飞!而且浙江送给内务府的这些珍宝玉器,无论材质和设计,大都庸劣不堪。事情太过蹊跷,其中必有隐情。乾隆皇帝便找出抄家簿册,一一详加核对。这一核对,结果令人震惊:登记在册的珍宝玉器竟有上百件不翼而飞;簿册上没有记录的东西,竟然多出了89件。王亶望的珍宝被人掉了包!有人竟然偷偷换走了运往内务府的奇珍异宝,将皇帝念念不忘的珍玩玉器据为己有。这真是旷古未闻的奇事。调包者利令智昏,胆大包天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乾隆皇帝龙颜大怒,下旨彻查。一经调查,案犯浮出水面,真相令人瞠目结舌。调包皇帝珍玩的竟然是堂堂的闽浙总督陈辉祖!陈辉祖,湖南祁阳金兰桥(今祁东县金桥镇)人,乾隆朝军机大臣、两广总督陈大受的儿子。乾隆二十年(1755年),陈辉祖凭借当高官的老子,以荫生的身份授职户部员外郎。这个官二代,一入仕途就是从五品,起点相当高。此后,步步高升,历任郎中、广西巡抚、湖北巡抚、河南巡抚、河东河道总督等职。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陈辉祖授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这样一个身受国恩、历任要职的官二代,竟然不念皇恩浩荡,反而大咧咧地调包抄家的珍宝,私吞皇帝念念不忘的珍奇。大清官员利令智昏,大胆妄为到何种程度!大清吏治的腐败,真是空前绝后,令人叹为观止!甘肃冒赈案,可说是清朝官场贪腐“普及”、人人有份的典型。陈辉祖调包案,更是大清官员贪腐弊病之深的代表。一广一深,一纵一横,所谓的天朝上国,其实已经朽烂到根子上了。

5.“英吉利贡使”

吏治腐败,贫富对立,社会矛盾日趋激烈。到乾隆晚年,大清各地已经是民乱蜂起,大清帝国已趋向没落。在世界的另一端,西方各国已昂首阔步迈入蒸汽机时代,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社会发展一日千里。在这一消一涨之间,世界格局悄然发生变化。清朝统治者昧于时局,依然沉溺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难以自拔,骄傲而愚蠢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历史再次为中国打开了融入世界新格局的大门。可是中国并没有及时把握这个重要的历史机遇。乾隆皇帝傲慢地拒绝了英国要求扩大通商的请求,大清因此失去了和西方平等交往、齐头并进的机会。乾隆五十八年五月廿四日(1793年7月1日),马戛尔尼率领使团,在浙江舟山登陆。使团受命于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带着建立中英外交关系、扩大通商的使命,远涉重洋而来。此时,乾隆皇帝83岁寿诞在即。高高在上的清朝统治者自然而然地以为,这是一个化外蛮夷之邦前来祝寿,并具表纳贡。海外番邦前来朝贺,乾隆皇帝当然龙心大悦。他连颁数道诏书,亲自确定了体恤优礼的接待方案。马戛尔尼外交使团刚一上岸,接待的中国官员就给插上了一个“英吉利贡使”的旗帜。然后护送着他们,一路浩浩荡荡地北上。身负建立平等外交关系使命的马戛尔尼使团,就这样被强行安上了“贡使”的名头,远涉重洋带来的礼品也就成了“贡品”。到了北京,礼部官员告知马戛尔尼,朝觐天子时,必须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这个要求让马戛尔尼感到崩溃,他认为这是屈辱的要求而坚决拒绝。在马戛尔尼看来,中英两国都是主权国家,作为大英帝国国王的使者,根本没有向大清皇帝下跪磕头的道理。可在大清官员眼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朝贡的番邦使者,岂能妄称平等,不行跪拜之礼。双方为了朝觐的礼仪,争执不休。马戛尔尼访华之行,眼看就要无功而返。此次访华,英国准备了很久,如果就此泡汤,那就十分不划算。最后,马戛尔尼决定让步,以此换得大清皇帝的接见。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三日(1793年9月17日),马戛尔尼在承德避暑山庄,谒见乾隆皇帝。对于觐见时有没有三跪九叩,中英双方说法不同。马戛尔尼使团的记载是:马戛尔尼等人按照觐见英国国王的礼仪,单膝跪地,没有磕头。乾隆宠臣和珅的奏折却说:英国使臣等人向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不管有没有叩头,马戛尔尼总算是见到了大清的乾隆皇帝。见了面,并不等于完成了外交任务。在乾隆皇帝和清朝官员的眼中,马戛尔尼就是专为贺寿朝贡而来。现在既然已经一睹天颜,而且拜了寿,送了礼,那就好好玩几天,看看天朝上国的风光吧。玩好了,逛够了,就打道回府吧。马戛尔尼急眼了,这是要来建交的,这是要进行通商谈判的,怎么能就这样打发我们走呢,于是提出六项要求,请求通商谈判。清政府的答复倒也干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你们从哪儿来的就回哪儿去吧。英国计划中的建交请求,就被乾隆皇帝轻轻松松地拒绝了。马戛尔尼只能无功而返。虽然没有完成外交使命,但马戛尔尼此行并非一无所获。通过在中国实地走了一遭,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清朝的衰落。中国普遍的贫富分化、人民精神麻木怯懦,都逃不过马戛尔尼锐利的目光。于是,他得出结论:(中国)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马戛尔尼认定,清王朝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并预言它将“不再有纪律和安全”。马戛尔尼摸透了清朝的底细,可是傲慢的大清皇帝和举朝官员,却连英吉利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直到鸦片战争已经开打两年,道光皇帝还在问:“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西方高歌猛进,大清闭目塞听。清政府紧闭国门,沉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自我陶醉。

6.英国的“银荒”

大清将“四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严禁洋人潜入内地。这种政策简单点说,就叫闭关锁国。国门紧闭,大清倒是省事了,这可让一心想要扩大对中国贸易的英国,干着急没办法。在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英国商人忍受着广州海关和十三行的盘剥勒索,忍受着种种歧视和不公,辛辛苦苦埋头做买卖。他们辛辛苦苦从欧洲运来洋货,再贩运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回到欧洲。在这来来往往之间,他们发现能够卖给中国人的东西实在太少,而从中国采购的货物数额十分庞大。正式一点的说法,就是出现了严重的贸易逆差。英国对华出口的商品90%以上,是毛织品和棉织品。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大清老百姓,过着自给自足的小日子。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吃着自种的粮食,穿着自家织的布。洋人的商品,有它不多,没它不少,花那个闲钱干什么?民间对洋货需求量并不大,所以,洋商远涉重洋,靠卖东西赚钱,其结果并不理想。要想赚钱,就必须贩卖中国的丝织品、茶叶、瓷器等商品回去。欧美各国对这些中国商品的需求量巨大。只要拉回去,保赚不赔。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严重的贸易逆差。长期的贸易逆差,钱都流向了大清。这导致了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银荒”,即银子不够用了。当时英国和西方各国实行的是金本位制的货币,而大清实行的是银本位制。英国要和大清贸易,就必须使用白银。在金银的兑换中,英国本就十分吃亏,再加上长期的贸易逆差,这使英国国内产生了严重的白银紧缺。面对对华贸易的劣势,英国人将希望寄托在外交交涉上,于是他们派出使团,希望改善中英贸易的格局。可结果毫无用处,傲慢的天朝上国,压根儿就不好好搭理这些黄头发、蓝眼珠子的洋夷。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皇帝将他们当成朝贡的番邦使者,压根儿就不同意他们扩大通商的请求。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又派阿美士德勋爵率领使团访华。因使团不愿向大清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结果连嘉庆皇帝的面也没见上,就被打发回国了。在天朝上国的意识里,蛮夷拿着贡品,三跪九叩地来朝贡,咱欢迎;不愿磕头,要求平等通商,对不起,你从哪儿来就回哪儿去吧。英国试图通过外交渠道,扩大对华贸易的尝试,彻底失败了。于是,他们就尝试着用炮舰撞开中国的大门。嘉庆七年(1802年),英国兵船以防止法国侵占澳门为由,开进伶仃洋面,准备登陆。结果被当时的署理两广总督瑚图礼忽悠加劝阻给糊弄回去了。嘉庆十三年(1808年),英国又借口对抗法国,强占澳门,登陆黄埔。嘉庆皇帝得知后龙颜大怒:“边疆重地,外夷敢心存觊觎,饰词尝试,不可稍示以弱。”时任两广总督吴熊光领旨后,立即调兵封锁澳门,在黄埔等地布防。英军看清朝要来硬的,马上撤离黄埔。武力试探也没什么用。骄傲的大清,堂堂的天朝上国根本就不吃那一套。

7.鸦片的泛滥

当英国政府面对改变对华贸易的劣势局面,一筹莫展的时候,英国商人们却找到了一个破局的“法宝”——鸦片。鸦片又叫阿片,俗称大烟,在中国医药宝典《本草纲目》中,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阿芙蓉。鸦片源于罂粟植物蒴果,其所含主要生物碱是吗啡。从史料记载来看,中国人直到唐代才从阿拉伯人那里,对罂粟有所了解,并开始种植。最初它只是被作为观赏植物,像花一样被养着。宋代以后,人们逐渐了解了鸦片的药用价值,在实践中摸索出鸦片在治疗痢疾、咳嗽、痔疮等疾病上的特殊疗效。中医也认识到鸦片是一种猛药,使用时要非常小心。明中期以前,中国基本上不存在吸食鸦片上瘾的群体。从明朝末年到清朝初期,中国人吸食鸦片的现象出现并慢慢扩大起来。起先,吸食鸦片只是富裕阶层的特殊雅好。不久,这种雅好就自上而下传播,一直泛滥到各个阶层。当时,鸦片在中国本土几乎没有种植,所以价格比较昂贵。随着吸食人数越来越多,鸦片的价格也就水涨船高,越来越贵。以致在许多地方,鸦片甚至可以代替金银,成为能够流通的硬通货。19世纪初以前,世界各地并未把鸦片视为洪水猛兽,鸦片像酒、烟一样,只是人们的一种嗜好。加之鸦片还有疗病的功能,所以大多数人甚至认为鸦片是一种对人有益的东西。在对华贸易中,精明的英国商人发现,中国人对鸦片存在特殊的兴趣。于是,他们就从印度等地运来鸦片,再偷偷卖到中国。鸦片泛滥,引起了大清统治者的高度警惕。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皇帝颁布了禁止吸食烟草和鸦片的律令。其中对贩买鸦片的处罚为:“兴贩鸦片烟收买违禁物例,枷号一个月,发近边充军。若私开烟馆,引诱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监候;为从,杖一百,流三千里。”对吸食鸦片者的处罚较轻:“收监,俟其戒绝之后,准予释放”。嘉庆年间,皇帝多次下旨,要求查禁输入鸦片和在国内种植罂粟的活动。嘉庆十八年(1813年),朝廷颁行了《官吏、兵弁及人民吸食鸦片治罪则例》。嘉庆二十年(1815年),朝廷又制定了《查禁鸦片烟章程》,对贩卖和吸食鸦片的处罚进一步加重。但是,这时王公大臣,八旗绿营,平民百姓大量染上鸦片烟瘾,鸦片的危害已经难以挽回。朝廷越查禁,鸦片泛滥就越猖獗。这种怪现象的根源就是大清烂到根子上的吏治腐败。巨大的鸦片需求,带来巨额利润。面对发财的机会,谁都不会淡定。英国商人将鸦片运到中国;中国海关官员和沿海士兵纷纷参与其中,收受贿赂,为洋商走私保驾护航。大清政府所谓的严禁鸦片,也就变得徒有形式。鸦片走私不断扩大,英国对华贸易的劣势就开始得以逆转。原来的逆差变成了顺差,中国的白银开始哗哗地流向英国,换成了黑乎乎的鸦片。英国的银荒问题解决了,而大清则开始白银紧缺,国势日渐衰弱。鸦片走私,将大清紧闭的国门挤开了一道缝隙。沉溺于天朝上国迷梦中的清廷,即将迎来可悲可叹的风雨飘摇。

第二章 广州禁烟:正义背后的天朝傲慢

1.严禁派与弛禁派

大清的闭关政策,已无法阻止西方商人走私鸦片的疯狂脚步。道光年间,鸦片走私日益猖獗。从沿海到内地,吸食鸦片之风已泛滥成灾。鸦片吸食成风,白银外流,大清已经财匮民乏,国势危殆。鸦片泛滥,这是病,得治!这是朝廷上下一致的认识。可是,如何治理鸦片泛滥的流弊,朝廷内部意见不一,分歧严重。在朝臣之中,出现了弛禁和严禁两种意见。严禁派以鸿胪寺卿黄爵滋、湖广总督林则徐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鸦片流弊已深,危害巨大,必须严刑峻法,重拳打击。不但要严惩贩卖鸦片者,也要重点打击吸食者。凡吸食鸦片者,限期一年戒绝;一年戒不了的,是老百姓就咔嚓了,是官员的还要罪加一等,让家属再跟着遭个殃。亲戚朋友、街坊邻里中有人抽鸦片,而其他人知情不报,也要负连带责任。总之,就是要用国家强大的专制机器,把贩卖鸦片和吸食鸦片的那些浑蛋们统统收拾了,还大清一个朗朗乾坤。弛禁派以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太常寺卿许乃济等官员为代表。他们认为鸦片流弊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一时难以禁绝。不如索性允许公开买卖,对鸦片贸易征收重税;同时允许内地种植鸦片,用国产鸦片打败进口鸦片。如此一来就可以防止白银外流,保证大清财力富足。至于爱吸鸦片的王八羔子们,爱咋咋地,抽死最好,死了也算给大清腾了地方。其实严禁派和弛禁派的主张各有其合理之处,也各有偏颇的地方。对朝中严禁和弛禁的争论,一向优柔寡断的道光皇帝摇摆不定,拿不定主意。后来,林则徐、黄爵滋等人说:若犹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话可是戳到了大清统治者的痛处。如果真的到了要兵没兵、要钱没钱的时候,大清也就离完蛋不远了。道光皇帝被这样的预测吓着了,于是他坚定地站到严禁派的一边,开始以严禁吸食为主要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针对鸦片的严打运动。为了表明禁烟的决心,道光皇帝将主张弛禁鸦片的许乃济,降为六品顶戴,不久又将他一脚踢出朝廷,令其致仕回家。吸食鸦片的官员,道光皇帝也揪出了几个典型,予以严惩。其中地位最为显赫的当数庄亲王奕、辅国公溥喜。这两个王公,因为吸食鸦片,被直接革去爵位。道光皇帝玩真的了,全国各地的禁烟运动也轰轰烈烈地展开。其中湖广、直隶、两江、两广等地,禁烟工作颇有成效。广州是鸦片走私的源头,也是鸦片泛滥的重灾区。若能遏制此地鸦片走私,则全国禁烟工作就会事半功倍。于是,道光皇帝选任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专办禁烟事务。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乾隆五十年(1785年)生于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林则徐出身颇为贫寒,他父亲林宾日是个贡生,靠教书养活一家老小。教书育人听着高大上,但收入一般都是仨瓜俩枣,不值一提。为了补贴家用,林则徐的母亲常偷偷做些女红手艺,补贴家用。林则徐4岁时,就被父亲林宾日抱到私塾里,教他四书五经。林则徐聪慧好学,父亲林宾日对他悉心教导,寄予厚望。林则徐9岁时就写下了“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磅礴诗句,说他是神童,一点都不夸张。林则徐14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26岁的林则徐以二甲第四的好成绩,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科举的道路上,林则徐顺风顺水,这为他日后仕途显达开了一个好头。此后林则徐在官场浮浮沉沉,一路循级晋升。道光三年(1823年),39岁的林则徐出任江苏按察使,成为地方大员,其后转任各省布政使等职。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任江苏巡抚。道光十七年(1837年),升湖广总督。时年,林则徐53岁。这在大清的诸省八个总督中,绝对算年富力强的一个。在大清的地方督抚中,林则徐以理政细密周到著称,道光皇帝一直对他青眼有加。现在广东禁烟,事关重大,道光皇帝就将这一重担交给了林则徐。他相信,林则徐这样的能吏干臣出马,一定会禁绝鸦片,还大清一片朗朗乾坤。

2.林钦差严打鸦片

道光十八年九月廿三日(1838年11月9日),道光皇帝谕旨:林则徐着来京陛见。二十天后,林则徐进京,道光皇帝立刻召见。君臣二人凑在一起,商量着禁烟大计。八天之间,道光皇帝共召见林则徐八次,平均每天一次。如此高频率的召见,可说是前所未有。林则徐受到这般宠信,引起了道光的宠臣——时任首席军机大臣的穆彰阿——的嫉妒,这为日后林则徐倒霉埋下了伏笔。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廿三日(1839年1月8日),钦差大臣林则徐离京南下。道光十九年正月廿五日(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从北京到广州,林大人走了两个月,这也没办法,那时候就那种交通条件。林钦差来了,卖鸦片的和抽鸦片的都要倒霉了,广州靠着鸦片收黑钱的大小官员也没好日子过了。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也要到了,从此,中国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而且这新一页的内容并不那么赏心悦目。林钦差到任后,立刻投入到严打鸦片的工作中去,广州禁烟运动轰轰烈烈地走向了高潮。对内的禁烟工作继续由两广总督邓廷桢负责,收缴烟土,捕拿烟贩,吸食者限两个月断瘾,并且实行互保株连,奖励揭发。贩卖和吸食鸦片的王八羔子们通通倒了大霉。对外的禁烟由林则徐自己负责,具体方法就是收缴和甘结。收缴就是强令外国鸦片贩子上缴鸦片;甘结就是让他们立字据,签写一个永不贩卖鸦片,若有违反,货尽没官、人即正法的保证书。强令外国鸦片贩子上缴鸦片,如果人家拒不上缴怎么办?这不用担心,钦差林大人胸中自有韬略。道光十九年二月初四日(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召集负责对外贸易的广州十三行的行商,颁布了一道《谕洋商责令夷人呈交烟土稿》的谕贴。要求行商传谕夷商,三日之内上缴所有鸦片。如若不交,则从行商中挑出一两名,杀头抄家!行商获得清政府允准的对外贸易权,在贸易中获得巨利,个个富可敌国,但现在他们也要承担与夷商沟通的义务,成为林则徐制裁夷商的人质。行商们个个吓破了胆子,跑到广州城外西南的洋人商馆请求他们交出鸦片。但洋商并没有将这当回事,他们觉得新来的钦差大臣所有的动作,不过是和以前一样,想坑更多的保护费。他们一起商量着,这次该用多少钱摆平。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七日(1839年3月21日),林则徐再次通过行商传谕,钦差林大人将于明天上午十点前往行商会所,到时候要“咔嚓”两个行商。洋商这时候才感到林则徐是真的要玩狠的。他们紧急举行会议,最后决定交出部分鸦片,保全行商的性命。他们按照公平的原则,依据各自拥有鸦片的比例分摊,最终交出1036箱鸦片。有整有零,不多不少,真不愧是精打细算的商人啊。洋商们打算交出1036箱鸦片,但堂堂钦差大人可不是好蒙的。拿这点鸦片就想蒙混过关,没门儿!所有鸦片必须全部上缴,这一点坚决不会动摇。这时候,有人向林则徐报告说,美国的鸦片贩子想要如数上缴鸦片,但有个叫颠地的英国鸦片贩子不同意,而且还从中阻挠。林则徐一听大怒,下令传讯颠地。也不知道是行商传话忽悠了颠地,还是颠地自己理解有误。反正颠地很高兴,以为是钦差大人邀请自己。他乐呵呵地答应:自己将于3月23日,和行商们一起去拜见林大人。颠地傻帽儿,但其他洋商可精明着呢。他们在中国混了多年,鸿门宴之类的历史故事应该听说过一点。很明显,林大人绝对不是邀请颠地,颠地去了也许就回不来了。于是洋商们提出要求:必须有一封保证颠地24小时安全返回的书信,而且书信上必须加盖钦差大人关防大印,这样他们才可以放心地让颠地入城。明明是要传讯颠地,如何保证他24小时返回,这些外夷奸商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还要什么书信,并且加盖钦差大人关防大印,这真是闻所未闻的痴心妄想!林则徐明确回绝了洋商的要求。颠地和其他鸦片贩子也明白了,这不是邀请,而是要命。这回颠地说什么也不去了。

3.鸦片贩子的救星——义律

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九日(1839年3月23日),林则徐摘取了行商伍浩官、卢茂官的顶戴(这些行商是有官衔的),给他们脖子上套上锁链,派兵将他们押解到洋人商馆传话。如果颠地再不来,将要强行捉拿。颠地吓破胆了,他通过行商们向林则徐传话,24日礼拜天,是礼拜上帝的神圣日子,他不能在这一天进城。问题是,拖过24日,25日怎么办呢?弄不好颠地真的要见上帝去了。就在颠地吓得快要尿裤子的时候,他的救星——时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的查理·义律来了。查理·义律(Charles Elliot),出身于英国贵族。1815年入海军,在印度和牙买加服役多年。道光十四年六月(1834年7月),义律以上校军衔,随英国政府派驻广州的第一任商务监督律劳卑来华,任秘书。道光十六年(1836年)升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后,义律先生就成了大清的对手,在广州禁烟、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中发挥了作用。英国人占领香港后,义律出任香港的第一任行政官。可以这样说,这个查理·义律真的是让中国人恨得牙齿发痒的“老朋友”。道光十九年二月初十日(1839年3月24日)下午6点,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从澳门来到洋商商馆。所有洋商一片欢呼,感觉义律这时候就像上帝的儿子——我主耶稣啊。义律来到商馆后,即刻升起英国国旗,并且把颠地保护起来。同时通过行商传话,只要钦差大人出具盖有钦差大臣关防大印的明文约定,不让颠地和义律自己分离,他就愿意陪颠地入城。钦差林大人不愿再磨叽下去,二月初十日(3月24日),也就是义律进入商馆的当日,林则徐下令:终止一切中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