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先养腿和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3 10:11:24

点击下载

作者:《书立方·养生馆》编委会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百病先养腿和脚

百病先养腿和脚试读:

健康身体,用腿脚说话

在生活中人们偶尔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的脖子不能动了;准备取高处的物品时,胳膊抬不起来了;伸懒腰时,后背不能向后仰了;爬楼梯时,腿像灌了铅一样……如何才能快速修复受损的机体,使身体恢复健康呢?腿脚保健调理常见病,方法简单实用,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泡腿脚治病,按摩点穴强身

身体疾病多是由于气血不通引起的。通过按、揉、摩等方法刺激相关穴位,可以调节刺血液循环、排除积存的毒素、消除肌肉酸痛、让气血在体内畅行,打通颈肩腰腿的瘀积。因此,当我们这些部位出现不适时,每天揉一揉穴位,由外而内,由表及里,修复受损部位,就可以强健腰膝,让你颈好腰好腿脚好。

一按就灵,终结疼痛没烦恼

穴位的作用非常神奇,身体疾病治疗与保健都少不了它,每天拍拍这些穴位,按摩一会儿均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止痛效果。这是因为按摩这些穴位可以直接刺激关节产生更多的润滑液,滋润骨骼,减轻关节间的摩擦,减轻疾病带来的疼痛。长期坚持按摩,可以让你远离疼痛的困扰,丢掉那些苦涩的药物,解决烦恼。

第一章 养生先养腿和脚——健康活到100岁

长寿从养腿开始

腿脚的健康不仅关系着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寿命的长短。因而腿脚的保养是走向健康长寿的第一步。认识我们的腿

腿是指人体腹部以下部分,包括臀部、股部、膝部、小腿部和足部。股部分前、内和后区,膝部分为前、后区,小腿部分前、外和后区,足部分踝、足背、足底和趾。

腿是由骨、肌肉、血管神经及浅、深筋膜和皮肤形成的多层次鞘状局部。可分为浅、深二层结构。浅层结构由皮肤和浅筋膜构成,在浅筋膜内有丰富的浅静脉、淋巴管和皮神经。深层结构由深筋膜、肌肉、血管、神经和骨构成,并以血管神经及其行径形成了若干重要局部结构及局部核心结构。

腿部有人体最大、最结实的关节和骨头,它们能一次连续几小时承受比人的体重大几倍的力量。尤其是膝关节和髋关节承担着重要的活动任务,构成比较复杂,容易受到损伤,平时应注意保护。养好腿脚人不老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衰老是从腿脚开始的。脚掌上分布着非常多的毛细血管,因此,医学家把脚掌称为人的“第二心脏”。通过对腿脚的正确保健和护理,不仅可以缓解身体的不适,而且还能益寿延年。循行腿部的经脉

腿部按摩主要通过按摩腿部胃经、膀胱经、肝经、胆经、脾经、肾经等经络,以达到改善下肢静脉曲张、腿部麻木、腿酸、腰酸等症状的效果。平时多用手拍打这些经络,也可以放松腿部肌肉。其主要循行路线如下:

足少阳胆经:在髋部与眼外眦部支脉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足阳明胃经: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冲穴,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另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

足太阴脾经:本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

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脉经过体腔后分出两条分支,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窝中。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内廉,上股内后廉。

足厥阴肝经:本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1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

日常护理百痛消

面对扰人的疼痛,认真了解一下自己身体的痛因,掌握正确的方法,日常巧护理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腿脚上有连通全身的穴位,通过按压、推拿、艾灸、刮痧、足浴等方法,使身体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及气血循环,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认清痛因辨证施治

易患颈肩痛的人群

1.从年龄上讲,中老年人患颈椎病者较多。

2.从职业上讲,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头颈常向某一方向转动者易患颈椎病。这些职业包括办公室工作人员、打字员、计算机工作人员、手术室护士、长期观看显微镜者、交通警察等。

3.从睡眠姿势上讲,枕头过高、过低或枕的部位不当,或不良睡姿持续时间长及有反复“落枕”者易患颈椎病。

4.有头部外伤史、挥鞭伤、慢性咽喉炎病史及有颈椎先天性畸形者也易患颈肩病。

易患腰腿痛的人群

1.中老年人:中老年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主要是退行性改变,如腰椎增生性脊柱炎、腰椎管狭窄症、骨质疏松症等,其次可能是腰骶部的各种肿瘤。

2.体力劳动者:如农民、建筑工人、矿工等。腰背部是人体用力最多的部位,支持人体并保护脊柱,如果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或劳动姿势不正确,就容易造成腰背部的疼痛,也有的是在重复性损伤后积累发病。

3.从事久坐或者长时间站立职业的人:如办公室工作人员、电脑工作人员、司机、教师、交通警察等。医学观察发现,站立和端坐1小时后,人的身高也有变化,主要发生于腰部,即腰椎整体发生下沉、短缩,从而导致腰部疼痛。

辨认何为非病理性疼痛

1.心理精神因素:可见于神经衰弱或癔症时。患者的神经活动抑制过程减弱,对疼痛的感受阈降低,肌肉紧张,甚为敏感。颈肩腰腿部疼痛的性质、部位和范围常有变化,压痛位置也常无定点,使人难以捉摸,且体位改变及咳嗽等腹内压增加也会使疼痛加剧。

2.姿势不良因素:过多的站立弯腰、体态不正或缺少休息都可能出现背下部疼痛;长时间姿势不正确或者长时间保持一种姿态都会给颈部造成压力。很多久坐的都市女白领,常常坐姿不正,再加上长期穿高跟鞋,而引发腰部或臀部疼痛。

3.特殊生理时期因素:女性月经间会出现腰背部疼痛,妊娠期间会出现全身的疼痛不适,尤其是颈部、腰骶、髋关节容易疼痛,下肢水肿、静脉曲张、肌肉酸痛等。这种疼痛一般不用过于紧张,分娩后基本上都能够缓解或消失。

辨认何为病理性疼痛

1.血管疾病:急性血管疾病导致的颈肩腰腿痛,如急性锁骨下动脉炎常引起颈肩手剧痛,腹腔及下肢的大动脉炎可引发腰腿剧痛。慢性血管疾病,如结节性动脉炎、脉管炎、阻塞性动脉硬化、动脉血栓形成及静脉炎等,均可引起颈肩腰腿痛。低位蛛网膜下隙出血引起的颈肩腰腿痛亦非罕见,初期常被误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或神经官能症,利用腰椎穿刺见血性脑脊液即可确诊。

2.颈肩腰腿部软组织性疼痛,原因如下:外伤,为最常见原因,如扭伤、挫伤所致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等;深部组织疾患,如韧带、肌肉、关节囊疾病引起的疼痛;营养不良,如缺乏维生素B、1慢性消耗性疾患;肌肉代谢性障碍所致的代谢产物积聚,如痛风;急性传染病;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肌炎、红斑狼疮。

3.脊柱、骨、软骨及关节组织改变:脊柱及四肢关节不断受到积累性创伤与刺激,将促使关节结构、椎间盘、周围韧带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充血、水肿、出血、粘连、炎症、关节紊乱及退行性病理改变等,其中椎间盘、关节及韧带损伤松弛,对颈肩腰腿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解剖生理和活动度过大,故颈、腰部椎间盘最易出现病变。因椎间盘损害与退变,可逐渐导致其正常形态改变。根据其变化程度,初期可造成对周围组织结构的病理刺激,最后则引起神经根压迫,临床上出现疼痛症状。同样,其他组织结构也呈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晚期可出现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生理屈度丢失、椎间孔缩小、椎间关节变位及椎体滑移等变化,而使脊柱及四肢关节的稳定性、灵活性及平衡性受到严重影响。

4.继发性肌肉改变:在脊柱及四肢关节周围肌肉耐力的不断损害下,若仍需要继续疲劳地代偿一切活动过程,则常常引起神经肌肉过度紧张,从而使肌肉内部产生一系列代谢性改变。代谢产物的蓄积,可使肌肉失去利用营养的能力,其收缩力显著降低,逐渐形成传向神经系统的病理冲动来源,而使病变形成恶性循环。

5.脊髓或脊神经疾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前者是由于脊髓或脊椎神经本身疾患所致,如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脊柱结核、脊髓炎、蛛网膜炎、神经根炎及原发性脊髓或神经根痛;后者则以机械性压迫为主,例如由于脊柱骨肿瘤引起的脊髓痛,由椎间盘突出或黄韧带肥厚引起的脊神经根痛,由椎管狭窄引起的脊髓或脊神经根痛,由骨增生及其有关结构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神经根性及丛性痛等。临床上以继发性较常见,占颈肩腰腿痛的90%左右。

内脏疾病也会引起疼痛

这类颈肩腰腿痛的发生,是由于某一内脏器官发生疾患,其病理性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作用,在颈肩腰腿相应部位发生疼痛,所以它并非真正的颈肩腰腿部疾患所致。由于这类疼痛的诊断易混淆,因此在临床上必须认真鉴别。一般此类患者颈肩背部还有一定的压痛点,无脊柱活动障碍,经常伴有相应内脏疾患的各种症候,故需仔细询问病史与检查。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引起的肩背痛或左上肢痛,胆石症胆囊炎引起的右肩背痛,胰腺炎、溃疡病引起的腰背痛,前列腺炎及妇科炎症引起的下腰骶部痛,阑尾炎引起的腿痛等。

疼痛辨证施治

虚损型:多见于中老年人,素体虚弱或病程日久,疼痛以酸软无力为主,劳累后疼痛加剧,喜揉喜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是肾虚精亏、筋脉失养所致。如增生性脊柱炎、肩周炎、腰肌劳损。在按摩上可选用具有补益肝肾功效的穴位,并分清阴阳,随症加减穴位,往往能取得良好疗效。

风寒湿型:有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汗后受风等病史。疼痛多见身体沉重,活动不便。遇气候突变或阴雨天可诱发或加重。如风湿性关节炎等。按摩上可选用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功效的穴位和推拿手法。

湿热型:痛处伴有热痛,甚至局部红肿热痛,得冷稍舒。这是风湿热邪阻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类风湿关节炎及风湿热等。按摩可选用具有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功效的穴位和推拿手法。

瘀血型:有闪挫扭伤史。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疼痛剧烈,拒按。为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颈肩腰腿急慢性损伤等。按摩上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功效的穴位和推拿手法。腿部日常保健指南

腿部日常保健指南

1.坚持做腿部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骑单车等,可强化小腿肌肉,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其中游泳有助于增强血管的弹性,是防治下肢静脉曲张的最佳运动方式,可促进下肢静脉的回流,防止下肢静脉瘀血,减轻腿部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

2.修剪趾甲应略呈弧形,与脚趾等缘,不可剪得过多,易伤及甲沟导致甲沟炎。如有鸡眼、胼胝、脚癣等足部疾患应及时治疗,不可任其发展,以防感染化脓导致坏疽。

第二章 腿脚保健经络通——最安全的养生法

腿脚药浴

坐姿不正确、缺乏运动、不良情绪、饮食失衡都可能导致身体关节的疼痛,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的活动。面对疼痛,除了就医还可以借用简单且实用的方法,那就是药浴保健法。吃药用腿不用嘴

腿浴前的准备工作

足浴水的选择:必须用洁净的温水,双足在温度的作用下,毛细血管会扩张,毛孔张开,如果水不干净,皮肤会吸收其中的有害物质。

足浴剂的选择:足浴一般采用温热水。针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需求,在足浴水中加入一些药物则效果更佳。

足浴器的选择:足浴器以木质盆为好,其散热较慢,有利于保温。不论是哪种材质的足浴盆,都需要无害、安全、保温性能好。

容器的大小:足浴器的高度须超过20厘米(没过踝关节),宽度能容纳双足即可。足浴时坐的高度应保证身体处于舒适状态。

足浴液的温度:足浴液的温度,应以能耐受、感觉轻松舒适为宜。一般可控制在40℃~50℃。

老人和儿童的足浴液温度不宜过高,风寒感冒、关节炎及体寒怕冷者的水温可稍高一些。与熏蒸结合时,熏蒸水的温度应在90℃左右,但要防止烫伤,待水温下降至50℃左右时才可将双足浸泡于水中进行按摩、搓洗。

足浴液的温度和季节也有关系,冬天温度可以略微高一点,夏天温度可以稍微低一点。此外,每个人对温度的感知情况也是有差别的,整体上还是要以自己能感受到的比较舒服的温度作为最佳温度。

足浴时间和次数的控制

足浴的时间:每次足浴的时间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用于强身保健,每次可在30分钟左右,用于治疗,每次可以45~60分钟,如治疗风寒感冒、寒性胃痛、虚汗咳嗽、原发性高血压、慢性低血压、失眠症、雷诺病、下肢静脉曲张、足癣、足跟痛、寒性痛经、阳痿等病症,一般需泡1小时左右,并需与熏蒸、足底按摩相结合。

足浴的次数:用于强身保健,每天足浴1次即可;用于治疗,可每天安排1~2次。

何时足浴最佳:用于强身保健,可于晚上临睡前进行,因为睡前足浴,除反射性引起局部动脉、静脉扩张之外,还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良性、温和的刺激,促进大脑皮质进入抑制状态。另外,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可以改善足部的营养代谢,促使积累的代谢产物——乳酸迅速排泄,对消除疲劳有积极意义。用于治疗可于临睡前足浴1次,或上午9~10时及临睡前各做1次。

足浴后的护理:足浴时如需清除足部污垢,应选用碱性小或不含碱性的香皂或沐浴液,以免皮脂洗去过多引起皮肤干燥。

用药液足浴后,应用温水冲洗1遍,以清除中药残留物。

足浴的注意事项

1.足浴时可适当饮用温热的淡盐水。足浴后稍休息再活动。

2.每次足浴保证30分钟,至少坚持足浴1个疗程,必要时需坚持2~3个疗程。

3.熏足浴宜在饭后1小时进行,最好在临睡前进行。饥饿、饱腹时不宜进行。

4.足浴前应排空大小便。

5.如在熏浴足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及其他不适感应停止熏泡,卧床休息。

足浴的必备材料

植物基础油:荷荷巴油、橄榄油、甜杏仁油、小麦胚芽油、玫瑰籽油、月见草油、葡萄籽油、酪梨油等,取自植物的花朵或坚果,富含镁、碘、钙、脂肪酸、维生素D、维生素E等,这些植物基础油不仅起润滑的作用,还能起到消炎、滋润、美白等作用。

中药:艾草、当归、白芷等,具有杀菌、排毒、活血、通络之功效。

盐:粗盐(海盐),没有经过化学处理过的盐,价格便宜,蕴涵日月精华及能量,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最适宜泡澡、泡脚。

死海盐,来自死海,紫外线被破坏较少。镁的成分是一般矿盐的34倍,可促进排汗、排毒。

岩盐,来自喜马拉雅山或安第斯山。含有人体所需的主要矿物质及多种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的特点为:低钠、高钙、高镁、高铁。

花瓣、花草:芦荟、菊花、玫瑰花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具有消炎、美白、舒缓情绪与压力之功效。

茶叶:乌龙茶、绿茶等,含有单宁酸、咖啡因、芳香油、维生素、茶色素等。具有消除脂肪、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防止皮肤老化、软化角质层、消除疲劳的作用。

酒:米酒、红酒等,含有人体所需氨基酸、B族维生素、矿物质,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压力、预防失眠、光洁皮肤。

水果:苹果、柑橘类、葡萄柚、柠檬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具有滋润美白肌肤、预防感冒、缓解神经酸痛的作用。

醋:米醋、苹果醋等,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具有柔和肌肤、消肿、调节身体功能、杀菌、消除脂肪之功效。药浴宜忌全知道

适应证

足浴适应证非常广泛,急慢性疾病,应用足部药浴都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足浴广泛适用于内科、儿科、妇科、骨伤科、皮肤科、眼科与耳鼻喉科等各科诸多疾病,而且见效快、疗效好。

足浴在临床上既可以治疗一些急性疾病,有些是一次即可治愈,有些则几次可痊愈,如胃肠道痉挛、心绞痛、咽喉痛、上呼吸道感染、痛经等疾病;也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高血压、眩晕、失眠、腰腿痛等病。这些疾病,只要坚持足浴,就会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足浴禁忌人群

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发热期患者;疮、疖等皮肤局部感染者;各种开放性软组织损伤者;足部皮肤有破损及烧烫伤者;患传染性疾病者;上消化道出血或月经过多等有出血倾向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极度疲劳及醉酒者均不宜浴足及熏蒸。

平时体质虚弱者以及孕妇宜用温水浴足,不宜采用热水熏蒸或较热的水浴足。汉方药浴功效佳

促进血液循环

双足容易消耗热量且保暖功能较差,有“寒从脚上来,病从脚下起”之说法。通过浴足、蒸足时水的热刺激,可促使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陈新代谢,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足浴对心脑血管病、关节酸痛、肠胃不适等疾病均有显著疗效。

降低血液黏稠度

足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对预防脑卒中等疾病有重要价值。

活血通络

人体由于感受风、寒、湿三种邪气,并滞留于经脉、肌肉、关节中,可造成经脉闭塞,气血瘀滞。中医认为“血遇热则行,遇寒则凝”,因而治病原则是以通为用。而水的热力可使毛孔疏通、腠理开泄、气血通畅,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调整血压

足浴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进而可改善小静脉回流功能,从而取得调整血压的效果。

祛寒除湿

药液热力作用于双足,全身血流迅速加快,腠理得以开泄,引起全身冒汗,多种有害物质随着汗液排出体外,这时耗氧量大,淋巴液回流增多,呼吸频率增高,促进了氧气和营养的供应并放松肌肉,既有体育运动的效果,又无体育运动之疲劳,从而达到祛寒除湿、祛病健身的目的。

增强汗腺及皮脂腺排泄功能

双足通过热刺激,能使全身毛孔扩张,汗腺、皮脂腺等排泄功能增强,通过排汗,可以把体内各种各样的混合物(有害物质)带出体外。足浴对伤风感冒、汗代谢异常、皮肤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增强内脏功能

足浴时热水及蒸汽对足部的反射区和经络进行有效刺激,从而调节和增强脏器的功能,收到保健治疗之功效。

增强免疫功能

淋巴系统对外可抑制病毒、细菌,对内可抑制病菌。足浴可改善淋巴血液的循环,利于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促进新陈代谢

足浴可促进激素分泌,调节体内脂肪、蛋白质、糖、水、盐的代谢平衡,使人体新陈代谢和内外环境相对稳定,保证身体健康。

缓解肌肉痉挛

足浴可缓解肌肉痉挛及由此产生的疼痛,如由跌打损伤引起的痛性痉挛、慢性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僵硬、小腿腓肠肌痉挛、踝关节扭伤引起的痉挛疼痛、胃平滑肌痉挛所致的寒性胃痛等,均可通过足浴得到明显的缓解。日常保健药浴方

明目

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不清,眼睛酸痛、发胀,两眼干涩、疲劳,属亚健康状态。预防视力下降,除合理用眼、均衡营养外,浴足疗法也有一定作用。

枸杞叶菊花方:枸杞叶60克、白菊花30克、荠菜50克。将以上3味药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后浸泡双足30分钟,每晚1次。15天为1个疗程。滋阴平肝,泻火明目。主治视力下降,眼睛疲劳干涩。

芦笋绿茶方:鲜芦笋200克、绿茶5克、决明子30克。将芦笋洗净切碎,与绿茶、决明子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后浸泡双足30分钟,每晚1次。15天为1个疗程。滋阴平肝,泻火明目。主治视力下降,眼睛疲劳干涩。

石斛首乌方:石斛30克、制首乌60克、谷精草40克。将以上3味药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后浸泡双足30分钟,每晚1次。15天为1个疗程。滋阴平肝,泻火明目。主治视力下降,眼睛疲劳干涩。

御寒

畏寒怕冷可能因贫血、低血压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内分泌失调而导致,大多数属于亚健康状态,主要是因饮食不当、营养缺乏、衣着不当、缺乏运动所致,中医认为畏寒怕冷主要为脾肾阳虚引起,温补脾肾,使用药物浴足有较好疗效。

附子干姜方:熟附子60克、干姜100克、山药50克。将以上3味药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后浸泡双足30分钟,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温补脾肾,御寒回阳。主治畏寒怕冷,手脚发凉。

淫羊藿川椒方:淫羊藿50克、川椒30克、生姜40克。将以上3味药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后浸泡双足30分钟,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温补脾肾,御寒回阳。主治畏寒怕冷,手脚发凉。

桂枝干姜方:桂枝100克、干姜150克、细辛10克。将以上3味药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后浸泡双足30分钟,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温补脾肾,御寒回阳。主治畏寒怕冷,手脚发凉。

解郁

中医认为情绪忧郁与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职有关,如果不及时纠正,会导致抑郁症。除进行心理调节外,采用疏肝理气解郁的药液浴足,有事半功倍之效。

橘皮橘核橘络方:橘皮100克、橘核80克、橘络10克。将以上3味药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后浸泡双足3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疏肝解郁,理气通络。主治情绪忧郁,胸胁胀痛。

金橘叶郁金方:金橘叶100克,郁金30克,玄胡、川芎各15克。将以上4味药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后浸泡双足3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疏肝解郁,理气通络。主治情绪忧郁,胸胁胀痛。

柴胡青皮方:柴胡50克、青皮60克、枳壳15克。将以上3味药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后浸泡双足30分钟,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疏肝解郁,理气通络。主治情绪忧郁,胸胁胀痛。

美容养颜

运用天然药物及食物制成药液进行浴足,通过皮肤吸收,可达到美容润肤、乌发等功效。

丝瓜汁方:鲜嫩丝瓜及新鲜叶、藤各500克。将材料洗净,切碎捣烂绞汁,取适量汁液搽脸,每天3次,余下汁液倒入浴足器,加热水浴足30分钟,每晚1次。20天为1个疗程。凉血解毒,美容护肤,防皱,杀菌消炎。防治皮肤粗糙、粉刺、毛囊炎等症。

白芷白及方:白芷、白蔹、藿香各15克,白及、茯苓各20克,瓜蒌30克。将以上药物研成细末,加热水,搅匀,取适量搽脸及手臂,余下的药液倒入浴足器浴足30分钟,每天1~2次。20天为1个疗程。美白润肤,减少皱纹。防治皮肤黯黑粗糙、黑斑等症状。

二花方:桃花40克,杏花、川芎各30克。将以上药物入锅,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稍温时洗面,再倒入浴足器浴足30分钟。每晚1次。20天为1个疗程。清热凉血,活血润肤。防治面色无华,皮肤粗糙、干燥,面部色素沉着等皮肤症状。

杏仁茶叶方:苦杏仁50克、绿茶5克。将苦杏仁、茶叶一同入锅,加水2000毫升,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取适量搽脸及手臂,余下的药液倒入浴足器中,放置至30℃左右浴足30分钟,每天1~2次。20天为1个疗程。滋润皮肤,消炎杀菌,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防治皮肤萎黄、黯黑、粗糙及痤疮、疥疮等症状。

菊花柏叶方:甘菊花60克,干柏叶、川芎各20克,蔓荆子、桑白皮各15克,白芷10克,细辛8克,旱莲草30克。将以上药物同入锅,加水2000毫升,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放置至30℃左右浸泡头发20分钟(头发需先用洗发乳洗去污垢),然后将浸泡头发的药液倒入浴足器中浴足20分钟,每晚1次。20天为1个疗程。清热凉血,清肺降火。主治肺热、血热引起的面部痤疮、皮疹及酒糟鼻等症。

三花方:桃花40克,杏花、芙蓉花各30克。将以上药物入锅,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稍温时洗面,再将剩余药液倒入浴足器中,浴足30分钟,每晚1次。20天为1个疗程。清热凉血,活血润肤。防治面色无华,皮肤粗糙、干燥,面部色素沉着。

健脑益智

中医认为足乃六经之根,人体的“第二心脏”。中医所说的“心”的功能,包括现代医学中大脑的功能。市售的各种浴足器底部均安有突起的按摩点,以便在药物足浴的同时,又能起到足底按摩的功效,有良好的健脑益智作用。

菖蒲地黄方:地黄、杜仲、百部、山药各20克,天冬、麦冬、党参、防风、柏子仁、五味子各15克,石菖蒲、白茯苓、丹参、远志各30克,桂枝10克。将以上15味药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汁,倒入浴足器中,浴足30分钟,每晚1次。20天为1个疗程。健脑益智,安神通窍。主治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症。

首乌熟地黄方:制何首乌40克,刺五加20克,夜交藤、熟地黄各30克。将以上4味药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汁,倒入浴足器中,浴足30分钟,每晚1次。20天为1个疗程。健脑益智,安神通窍。主治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症。

缓解疲劳

疲劳是亚健康的主要标志和典型表现,可分为躯体性疲劳、脑力性疲劳、心理(精神)性疲劳、病理性疲劳、综合性疲劳五大类,过度疲劳就会造成“过劳死”。“过劳死”是一种综合性疾病,是指在非生理状态下的劳动过程中,人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瘀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现象。足浴对缓解前3种疲劳症状效果显著。

刺五加桂枝方:刺五加50克、桂枝60克、甘草5克。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后再浴足3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益气温阳。主治各种疲劳症,对躯体性疲劳尤为适宜。

黄芪党参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酒30毫升。将前2味药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兑入白酒,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再浴足3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补益肺脾,强壮精神。主治各种疲劳症,对躯体性疲劳尤为适宜。

首乌益智仁方:制首乌50克,益智仁、菟丝子各30克,川芎20克。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再浴足3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补益肝肾,强壮精神。主治各种疲劳症,对脑力性疲劳、心理(精神)性疲劳尤为适宜。

增强抵抗力

抵抗力是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又称免疫功能。采用药液浴足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改善淋巴系统功能,使淋巴细胞不断产生抗体,从而使人体抵抗力得以增强。

黄芪刺五加方:黄芪、贯众各30克,刺五加40克,川芎20克。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再浴足30分钟,每晚1次。15天为1个疗程。补气活血。增强抵抗力,防治抵抗力下降。

绞股蓝板蓝根方:板蓝根30克,绞股蓝、鱼腥草各20克。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再浴足30分钟,每晚1次。15天为1个疗程。益气养阴,抗病毒。增强抵抗力,防治抵抗力下降。

薏苡仁菜豆方:薏苡仁100克、菜豆200克。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再浴足30分钟,每晚1次。15天为1个疗程。益气健脾。增强抵抗力,防治抵抗力下降。

红景天五味子方:红景天100克、五味子30克、茶叶6克。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再浴足30分钟,每晚1次。15天为1个疗程。补气活血。增强抵抗力,防治抵抗力下降。

党参黄精方:黄精30克,薏苡仁50克,党参、当归各20克。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再浴足30分钟,每晚1次。15天为1个疗程。益气健脾。增强抵抗力,防治抵抗力下降。

促进食欲

无饥饿感、食量减少、食后腹胀、消化不良,即为食欲不振。食欲不振多因消化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引发。因学习、工作压力大,抑郁,过食高糖、高脂食物等所致,属亚健康状态。浴足法有助于促进食欲。

青陈皮山楂方:青皮20克、陈皮30克、焦山楂50克、薄荷10克。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再浴足30分钟,每晚1次。7天为1个疗程。消食和胃,促进食欲。主治食欲不振,食量减少。

橘皮荷叶方:鲜橘皮60克,鲜荷叶1张,麦芽、谷芽各30克。将以上药物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再浴足30分钟,每晚1次。7天为1个疗程。消食和胃,促进食欲。主治食欲不振,食量减少。

白萝卜砂仁方:白萝卜500克、砂仁4克、陈皮30克、神曲40克。先将白萝卜洗净,切成薄片,与砂仁、陈皮、神曲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浴足器中,先熏蒸再浴足30分钟,每晚1次。7天为1个疗程。消食和胃,促进食欲。主治食欲不振,食量减少。

腿脚按摩

从中西方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各种腿足疗法的诞生远远早于其他疗法。在非常劳累后,人们发现用手搓摩腿部或用热水泡脚可以解乏……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刺激腿部和足部可以缓解很多身体不适,减轻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按腿搓脚功效强

经常进行腿足按摩,可以平衡体内阴阳,舒筋通络,镇静安神。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即阴和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人体是相对独立的整体,也包括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动态平衡维系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阴阳不平衡时,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甚至生病。通过腿足部对应区按摩,可使起于足趾末端的经筋得到舒展,使与之相连接的关节滑利,肌肉强劲,经脉得以疏通,体内脏腑功能紊乱得以纠正,行气活血,气血和则人自安,脏器发挥正常应有的功能,人体自然就会阴阳平衡。养生必知的腿脚按摩常识

按摩前必须要做的功课

环境准备:按摩在任何环境下都可进行,但一个幽雅、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必然有利于心理及生理上的放松。可以播放喜爱的轻音乐,喷洒少量的香水或空气清洁剂,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物品准备:按摩床:普通的家庭单人床或地毯都是很适宜的。床不能太高或太低。

软枕:仰卧位时在颈下或俯卧位时在胸前、小腿前垫放软枕,可减少固定体位时间过长引起的局部不适。

纯棉的毛巾被或布单:使用纯棉的毛巾被或布单,可避免化纤或粗糙布料对施术者手部皮肤造成损伤。

润滑油:可以用按摩油、精油,或者普通的乳液、滑石粉,有利于推法、擦法的操作。

精神准备:施术者和受术者身心的放松对按摩的效果尤其重要。放松的前提是受术者要对施术者给以充分的信任。施术者全身的放松能保证手法舒适、自然、柔和、透彻,而受术者的放松可使手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施术者如果心情紧张,该放松的肌肉不能放松,就会手法不到位,甚至在按摩过程中满头大汗。心情放松,手法放缓,是对施术者的基本要求。受术者应该找一个舒适的体位,以保证身体各部位可充分放松。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最佳按摩时间应选择睡觉前半小时内,如果条件允许,每次按摩的次数应保持在2~3次为最佳。按摩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引起精神疲劳。

足底按摩的操作顺序

从左脚开始,按脚底→脚内侧→脚外侧→脚背顺序按摩,然后按以上顺序按摩右脚反射区。

具体顺序:

左脚: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右侧)→垂体→小脑及脑干(右侧)→三叉神经(右侧)→鼻(右侧)→头部(大脑)(右侧)→颈项(右侧)→颈椎→甲状旁腺→甲状腺→眼(右侧)→耳(右侧)→斜方肌→肺及支气管→心→脾→胃→胰→十二指肠→小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腹腔神经丛→生殖腺→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内侧→前列腺或子宫→尿道及阴道→内侧髋关节→直肠及肛门→腹股沟→内侧坐骨神经→尾骨外侧→生殖腺→外侧髋关节→下腹部→外侧坐骨神经→膝→肘→肩→肩胛骨→上颌→下颌→扁桃体→喉、气管及食管→胸部淋巴结→内耳迷路→胸→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结→下身淋巴结→肾→输尿管→膀胱。

右脚: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左侧)→垂体→小脑及脑干(左侧)→三叉神经(左侧)→鼻(左侧)→头部(大脑)(左侧)→颈项(左侧)→颈椎→甲状旁腺→甲状腺→眼(左侧)→耳(左侧)→斜方肌→肺及支气管→胃→胰→十二指肠→小肠→肝→胆囊→盲肠(阑尾)→回盲瓣→升结肠→横结肠→腹腔神经丛→生殖腺→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内侧→前列腺或子宫→尿道及阴道→内侧髋关节→直肠及肛门→腹股沟→内侧坐骨神经→尾骨外侧→生殖腺→外侧髋关节→下腹部→外侧坐骨神经→膝→肘→肩→肩胛骨→上颌→下颌→扁桃体→喉、气管及食管→胸部淋巴结→内耳迷路→胸→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结→下身淋巴结→肾→输尿管→膀胱。

大致按照基础反射区→症状反射区→关联反射区→其他反射区的顺序进行。

足底按摩用力的窍门

治疗时受术者要采取合适的体位,施术者在手法、力度及节奏上也有严格的要求。

选取正确的姿势:受术者取仰卧位,全身尽量放松。被按摩的足可放在施术者的膝盖上、方凳上或床边,以便能随时弯曲腿部或翻动足掌,使施术者能看清及找到足部的反射区。施术者要取舒适的坐姿,按摩时的体位应能自由转动,身体不要歪斜,以免引起腰部劳累酸痛。要正确运用按摩手法,防止手指受伤。

用力均匀适宜:按摩时手法应轻重适宜。开始用力宜轻,中间逐渐加重,然后再轻按。按摩过程中力度加大时,患者病理反射区会有疼痛感,这种痛感是按摩效应,力度以患者能忍受为佳。按摩力度的合适与否是能否取得疗效的重要因素。力度过大,则患者无法忍受;力度过小则效果不佳,所以力度要大小适度、均匀。运用的力度以按摩处有酸、麻、胀、痛感,即“得气”为原则。另外,按摩力度要渐渐渗入,缓缓抬起,有一定的节奏,不可忽快忽慢、时轻时重。快节奏的按摩一般适用于急、重症。

要有节奏:动作要有节奏,使被按摩的反射区受到有规律的刺激。而且施术者有节奏地用力与放松,也不容易感到疲劳。

足底按摩常用手法

单食指扣拳法:单食指扣拳法是按摩者一手持被按摩者的足,另一只手半握拳,中指、无名指、小指屈曲,以食指中节近侧第一指间关节背侧为施力点,定点顶压。

双指钳法:按摩者的无名指、小指屈曲紧扣于手掌心,中指微微弯曲后插入被按摩者足趾之间作为衬托,食指第一指关节屈曲90°,第二指关节靠近中指侧面放于准备按摩的反射区上,拇指指腹紧紧按在食指第二指关节的拇指侧,借拇指指关节的屈伸动作按压食指第二指关节刺激反应区。

拇指指腹按压法:拇指指腹按压法是用拇指指腹为着力点进行按压的手法。

单食指勾掌法:操作者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第二指关节屈曲成90°紧扣于掌心,食指第一指关节屈曲,第二指关节屈曲成45°,食指末节指腹指向掌心,拇指指关节微微屈曲,虎口张大,形成与食指对峙的架势,形似镰刀状。以食指第一指关节屈曲90°后顶点的拇指侧为发力点。

双拇指指腹推压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同时用力按压。

拇指推掌法:操作者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第二指关节微微屈曲,拇指指腹与其他四指相对,虎口张大。以拇指指腹为发力点。

双食指刮压法:操作者双手食指弯曲,用双手食指侧缘同时施力刮压。

双指扣拳法:操作者一手持脚,另一只手半握拳,食指、中指弯曲,以食指、中指的第一指间关节顶点施力按摩。单食指扣拳法双指钳法拇指指腹按压法单食指勾掌法双拇指指腹按压法拇指推掌法双食指刮压法双指扣拳法

足底按摩常用工具

在足部按摩中,操作者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单纯用手指按摩,手指很快就会疲劳、酸软,力度达不到,影响按摩疗效。因此,最好配置一些按摩工具。

按摩锤:形状如同传统的锤子,质地分金属和硬木两种。锤头一端为圆锥体,另一端为圆柱面,锤头可以用橡胶垫包裹。按摩锤可以进行快节奏的叩击、擦法、推法等手法,可以施术于足部的大部分穴位和反射区,使用时注意调整好力度和频率。

按摩板:为椭圆形板状器具,可以代替手部压揉法。

按摩棒:自制按摩棒:选一硬木,两头均磨成圆球形,用细砂纸打磨光滑即可使用。

艾条:用艾条熏灸足部反射区及穴位。将点燃的艾条靠近足部相应部位,待有灼热感时即可以离开,可以重复操作5~6次。

按摩膏:按摩膏有油性和乳剂两种类型。油性按摩膏适合冬季使用,因为冬季人体皮肤较干燥,油性按摩膏有防止皲裂、滋润皮肤的作用;乳剂按摩膏适合春、夏、秋季使用。腿脚保健病自除

畅腑通便,泻毒利尿

足部按摩对体弱多病者可“补不足”,对体壮证实者可“泄有余”,调节脏腑功能,提高人体抗病排毒的能力。因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连接人体脏腑的12条经脉,其中有6条起于足部。如果能坚持睡前足底按摩,可以刺激相应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内脏功能、舒通全身经络,从而达到祛病驱邪、益气化瘀、滋补元气的目的。

畅腑通便:腑实内热、肠道麻痹或习惯性便秘患者,经常按摩小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等反射区,可使肠蠕动明显加强,从而有腑畅便通之效。

泻毒利尿:使人体内有毒物质和代谢产物从小肠排出。常按摩肾、输尿管、膀胱、淋巴结等反射区,可增强人体排毒能力,净化人体内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

温经通脉,温里止痛

足部按摩能疏通经络、激发经气,改善毛细血管循环。寒冷天气里,按摩足底5分钟,就能全身发暖。

温经通脉:常按肩关节、胸椎、腰椎、膝关节等足反射区,可缓解寒湿引起的关节炎、脊柱炎、肩周炎、冻疮等症。

温里止痛:经常按摩胃、腹腔神经丛、生殖腺等反射区,对阴盛寒凝引起的胃痛、妇女痛经症状有良效。

清热祛火,清湿化炎

足部按摩不仅可以“温阳”,还能“清火”,且消炎去火功效颇佳。

清热祛火:足部按摩对急性炎症如肺炎、淋巴管炎等,有迅速退热消炎之效,对内火引发的齿痛、目赤、口疮也有良效。

清湿消炎:对湿热引起的肝、胆、胰、胃、肾等炎症,按摩相关反射区及上半身和下半身淋巴系统反射区,功效显著。

清火解毒:对湿热引起的红肿、溃疡等炎症,按摩上半身和下半身淋巴系统及相关反射区,能迅速清火解毒、消肿止痛。

消食导滞,消肿散结

足部按摩可疏经活络、理气畅腑、通达正气、消除病邪。

消食导滞:按摩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对脘满腹胀、积滞便秘有消食导滞的作用。

消肿散结:对于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炎、颈淋巴炎,按摩颈部、脑垂体、乳房(胸)、生殖腺(卵巢)、上半身和下半身淋巴系统等反射区,可逐渐消除肿块、祛邪散结。

消瘀化积:对于肝硬化、脾大及各种肿瘤,可按摩上半身和下半身淋巴系统及肝、脾等相关反射区。

祛邪解表,舒肝解郁

足部按摩可宣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也可舒解喜、怒、忧、思、悲、惊、恐“七情”内伤。

祛邪解表:风寒暑湿之邪入侵身体后引起寒热,常按摩大脑、鼻、扁桃体、上半身和下半身淋巴系统等反射区,可退热解表。

舒肝解郁:喜怒无常、心情抑郁产生的肋间神经痛、癔症、神经官能症,可多按摩大脑、小脑和脑干、甲状旁腺、失眠点等反射区。

舒神利窍:鼻、眼、耳等官窍功能障碍,可按摩相应反射区及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等反射区。

调和阴阳,调理脏腑

足部按摩能使失调之脏腑功能恢复平衡。

调和阴阳:更年期综合征,宜按摩脑垂体、大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生殖腺等反射区。

调节升降:人体阴阳逆乱引起的失眠、晕厥、脏器下垂等病症,按摩甲状腺、甲状旁腺、内耳迷路、脑垂体、肾上腺等反射区可以纠偏调正,恢复健康。

调理脏腑:人体脏腑功能失调,会引起痛泻、呕逆、咯血等疾病,按摩肾、脑垂体、甲状旁腺等相关反射区可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固精止血,葆真秘元

足部贮藏着人体的“根气”,足部按摩可固养“根气”。凡气、血、精、液等耗散滑脱之证,通过足部按摩,可收到葆真秘元的功效。

止血:按摩脑垂体、甲状旁腺、肾及有关脏器的反射区对治疗咯血、吐血、尿血、便血有效。

固精:按摩大脑、脑垂体、肾上腺、生殖腺、前列腺等反射区对治疗遗精、早泄有效。

舒挛缓痉,放松身心

足部按摩可疏经通络,对人体紧张的神经有舒缓作用。

舒缓急迫:焦虑、烦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按摩大脑、脑干、脑垂体、甲状旁腺、内耳迷路等反射区,可恢复宁静,放松身心。

舒挛缓痉:按摩小脑和脑干、甲状旁腺、横膈膜、腹腔神经丛及疼痛部位对应的反射区,可舒缓机体紧张,克服机体痉挛。

降压平喘,静心安神

中医有“下病上治,上病下取”的治疗方法,因而,按摩足部可解除气、血、痰、火等病理因素引起的病症。

安神:按摩肾、大脑、脑干、肝脏、甲状旁腺、腹腔神经丛、失眠点等反射区可安神静气,提高睡眠质量。

平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引起的虚喘不止,按摩支气管和肺、心、喉、气管、甲状旁腺、肾上腺等反射区能减轻症状。

降压: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头胀、头晕,按摩大脑、额窦、小脑、颈部、肾、输尿管、膀胱、降压点等反射区能降压止痛。足疗按摩禁忌人群

足疗按摩的好处固然很多,但还有一些人群不适合做足疗按摩。

1.吐血、呕血、便血、脑出血、胃出血、子宫出血、内脏出血等患者,如进行足部按摩,会因血液循环加快而可能引起更大的出血。

2.妇女妊娠期间,进行足部按摩会引起子宫出血,也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因此,妊娠期应禁用。妇女月经过多者应慎用,以免出血过多。

3.严重的心、肝、肺系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病情不稳定者和严重肾衰竭、心力衰竭以及肝坏死等严重疾病患者。

4.危急重疾病,如急性腹膜炎、宫外孕等;某些传染性疾病,如流脑、乙脑急性期等。

5.对患有活动性结核性疾病,如肺结核活动期及梅毒、脑血管病的昏迷期,以及长时间服用激素和极度疲劳者。

6.局部有皮肤破损、出血、感染,或损伤肿胀严重,或有骨折、脱位、结核、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肿瘤、严重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患者,不宜按摩。

7.身体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宜按摩。

8.有传染病或身体极度虚弱者,不宜按摩。9.患有严重心、肺、脑、肝、肾等内脏疾病,或有血液病容易出血不止者,不宜按摩。

10.疾病本身比较严重,如疼痛严重,有严重的脊髓、神经干、血管压迫或损伤者,亦不可按摩。足疗前后的注意事项

足部治疗后可能会有一些不适或其他一些特殊反应,这些都是正常反应,一般停止治疗后就会缓解或过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消除,大可不必紧张。

睡眠增加:治疗过程中感到非常困倦,总想睡觉,夜里睡眠加深。此种反应表示患者机体的生理功能正在进行自我调整,正处在一种“保护性抑制”的状态中。

出汗增加:足部出汗增加则说明足部的血液循环大为改善,可增强足部穴位对刺激的敏感性,提高治疗效果。

排尿增多:排尿增多,并有奇臭,说明体内毒素和瘀积物被排出体外。

大便次数增加:足部按摩后,大便次数和量明显增加,臭味也增加,排气增加,甚至治疗时就有排气,说明患者的肠蠕动加强,对于缓解腑气不畅所引起的病症大有帮助。

足踝肿胀:特别是那些患有淋巴阻塞的患者尤为明显。但随着病情好转,肿胀会自然消失。初次施行足部按摩后,第二次按摩该反射区一碰就疼,这不要紧,只要忍耐一下,经过几次足疗后,疼痛感就会消失。

症状加重后缓解: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等患者进行足疗后疼痛加剧,但3~4天后疼痛就会缓解。

足疗后,可将体内潜在的病情引发出来,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常与所患病症的轻重相关,数日后可自动消退。

另外,还会出现足部发热,小便黄,背痛,鼻腔、咽喉、气管分泌物及妇女白带增多等现象,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不必担心,短期内上述反应即可消失,仍可继续按摩。

但如上述现象持续不退,则应暂时停止治疗,请医师检查,诊断出原因对症处理。

腿脚艾灸

艾灸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度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常驻家庭的保健医师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在其著作《蕲艾传》中写道:“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这就是艾草,平凡而神奇的养生之草。事实上,艾草之所以能以平凡无华的形象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心中,除其自身具有的神奇功能外,以其为原料的艾灸——自然古朴、绿色无创的调理保健方法更是一种可以在家庭中自我疗病和保健的传统医术。

艾灸,温通经脉、驱散寒邪

艾灸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保健良方,是一种神奇的治病保健手段。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利用艾灸治病和保健,《千金要方》中指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扁鹊心书》中说:“人至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无事每日施灸,会令身体越来越好,几乎不生病,更可以远离医院。

人体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这个由经络构成的人体网络中,布满了众多的穴位。正是靠着这些穴位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才能协调一致地工作,让人这部机器正常运转。如果经络不通,便气血不足、运行不畅,人就容易衰老生病。艾灸是在穴位上施灸,通过温热刺激,让经络畅通,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使气血运行,以火攻邪,从而达到祛风寒、化瘀滞、消炎止痛、促进细胞再生、保健、养生、美容的功效。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艾灸的疗效十分神奇,其适用范围也十分广泛,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同时,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施灸能提高白细胞的功能,加速抗体形成,增加机体防御力,对呼吸、循环、消化、生殖等系统有调节作用,从而对人体起到一定的保健防病作用。

中国已故著名中医研究员刘炳凡老先生在《颐年金名·预防提要》中强调:“有疾宜先治,无疴应早防。”日本人须藤作等进行过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认识艾草,巧选艾绒和艾条

艾灸有如阳光普照,驱除阴霾。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赘疣都是阴寒凝结而成,艾灸一到,它们立即枯朽瓦解,而这一切均得益于一种神奇的植物——艾草。

艾叶

艾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用它袪风邪,甚至食用。至今在民间仍有端午节把艾条枝插在门上,驱邪驱蚊的传统。在岭南等地,人们用糯米掺上艾草制成“艾”等应节食品食用。平时,人们还用艾叶来煎蛋或煮蛋吃。

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适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疾病,对于长期头痛、神经痛、腰酸背痛、崩漏下血等症状,都有非常好的食疗效果。

同时,艾叶还是温补药膳食品,可以醒胃,是虚冷者的长效性补品。不仅如此,人们将采摘的艾叶加工制作成的艾绒、艾条更是施灸的必备物品。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享受着艾叶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艾绒

艾绒是由艾叶晒干捣碎制成的,是施灸必用的物品。一般来说,用新艾施灸,火烈且有灼痛感,而用陈艾施灸,灸火温和,灸感明显,疗效好。《本草纲目》记载:“凡用艾叶需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所以,在选用艾绒时,应该选陈艾而不选新艾。

艾绒分为青艾绒、陈艾绒和金艾绒三种,老中医会根据病因选用,金艾绒为艾绒中的极品,用途广泛,但价格昂贵。家庭使用艾绒时,最好选用陈艾绒,因为艾火温和,不会造成灼伤。

如何选择艾绒、识别艾绒呢?

一捏:好的艾绒中没有枝梗或其他杂质,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起一撮,能成形。

二观:陈年艾绒的颜色应该是土黄或金黄,艾绒中杂有绿色的,说明是当年艾。

三闻:陈年艾绒闻起来有淡淡的芳香,而当年艾闻起来有青草味。

四看:好的艾绒燃出的艾烟淡白,不浓烈,气味香,不刺鼻,用其制成的艾条在点燃后,燃出的艾烟向上。

艾条

艾绒制成的艾条点燃后,熏灸身体相应的穴位,能治病防病,安全可靠,易学易用,特别适合于家庭治疗和保健。病症无论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均可施灸,可以说,艾灸广泛地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一般艾条长为26厘米,宽为20厘米,卷成圆柱的直径约为1.5厘米,都是单纯由艾绒制成的,但有些艾条则是在艾绒之中添加了一些中药,这样的艾条称之为药条。

区分艾条好坏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看形:好的艾条外形整体上看,比较结实而不松散。

二闻味:好的艾条其味芳香,没有当年艾的青草味。

三看火:好的艾条,火力柔和不刚烈,弹掉艾灰,看上去是红彤彤的,用其施灸时,有热气的熏烤感而不是火烧感。

四观烟:好的艾条,其艾烟淡白,不浓烈,不刺鼻,气味香。

艾粒

将艾条剪切成长短不同的段,称之为艾壮或艾粒,可以用于不同的艾灸。一般成年人施灸时,可用较大的艾粒,而儿童则适合用小艾粒。

艾炷

艾炷,是由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供灸治用,其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小的如同米粒,可以用于直接灸,大的犹如蚕豆,可以用于间接灸。一般来说,每燃完一个艾炷,称为一壮。《扁鹊心书》说:“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这是对艾炷大小与使用对象之间关系的规定,我们在施灸时,一定要切记这一点。借助工具施灸

有独特的治疗和保健作用的艾灸产品,不但没有副作用,而且花费低廉,操作简单。用于悬灸的艾灸盒和艾灸罐就是用于辅助治疗的工具,使施灸过程不但可以双人操作,还可以单人独立操作。

对于长期以艾灸进行保健的人来说,艾灸盒和艾灸罐是最好的选择。不仅因为这两种工具可以根据自己的耐热程度而选择艾灸的距离,而且如腰、背等部位,自己也能独立操作。最关键的是,用它们施灸,不影响工作和安静地娱乐,如打麻将、看电视、上网等。◆单眼◆双眼

艾灸盒

艾灸盒有1~6孔之分,根据其上孔洞的多少分为单眼灸盒、双眼灸盒、三眼灸盒等。

使用艾灸盒操作方法如下:1.将艾条的一端点燃。2.将点燃的一端艾灸盒顶端有夹子的孔插入盒内。3.将灸盒放在需要灸疗的部位。4.灸疗完毕时,将灸盒挪离身体,倒置艾灸盒,从紧挨着顶盖的两侧出灰槽将艾灰倒出。

艾灸罐

艾灸罐和艾灸盒的使用原理一样,只是制作的材质不同。

使用艾灸罐操作方法如下:1.将艾粒点燃。2.将点燃的艾粒放入罐内,然后轻压罐盖,直至压平表面后,再将内罐装入外罐中。3.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