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6 15:23:4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国际贸易学的研究

1.1 复习笔记

考点一: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

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1)国际贸易又称世界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2)对外贸易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对于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以及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也可称为海外贸易。

2出口与进口

一国的出口与进口组成了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1)进口是指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产生的全部贸易活动。(2)出口是指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则该商品为净出口,反之则为净进口。净出口和净进口这两个指标是以数量来反映一国的某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国民经济可分为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部门。其中,前者是指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业的总和;后者是指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如果一国出口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强,政府就可以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如果进口竞争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政府就可以适当采取符合国际惯例和WTO规则的保护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1)国际贸易值又称国际贸易额,是指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国际贸易值能反映出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金额,通常都用美元来表示。

针对一个国家,其对外贸易总值=出口值+进口值。但是,在统计世界的国际贸易总值时,却不能简单地加总,而是把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出口值全部加起来。这是因为一国的出口值即为另一国的进口值,两者相加无疑是重复计算。(2)国际贸易量是指按某一时点上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值。具体说来,国际贸易量是以某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国际贸易值,这样修正后的国际贸易金额就可以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比较准确地反映不同时期国际贸易规模的实际变动幅度。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量就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出口值之和。

4贸易差额(见表1-1)表1-1 贸易差额

5总贸易与专门贸易(见表1-2)表1-2 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6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见表1-3)表1-3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7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见表1-4)表1-4 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8易货贸易与自由结汇贸易

按国际收支中清偿工具不同来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易货贸易和自由结汇贸易。(见表1-5)表1-5 易货贸易与自由结汇贸易

9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用各类商品占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例来表示。而针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其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就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进出口贸易的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可以用各类商品在进口或出口总额的占比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一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来评估该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禀赋状况。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初级产品的比重大幅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办公自动化产品等资本货物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显著增加。

10国际贸易地理方向(1)含义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可用来表示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各国(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在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来表示。(2)作用

相对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即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可以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从而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若一国与某一个(或几个)国家的贸易额在其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比较高,则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比较集中;反之,则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比较分散。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或分散皆有利弊,需综合权衡考虑。

考点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见表1-6)表1-6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净进口和净出口

答:出口与进口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出口(Export)是指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进口(Import)是指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产生的全部贸易活动。净进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出口量小于进口量的情形。净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的情形。净出口和净进口这两个指标反映一国某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2出口部门与进口竞争部门

答:国民经济可分为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两大部门。其中,出口部门是指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业的总和;进口竞争部门是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如果一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政府就可以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如果进口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政府就可以适当采取符合国际惯例和WTO规则的保护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答: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指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标准时的一国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活动的总和。根据这个标准,凡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均列为进口,称为总进口;凡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出口,称为总出口。总进口额和总出口额相加称为总贸易额。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是指以关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标准时的一国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活动的总和。根据这个标准,外国商品进入关境之后才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凡是离开关境的商品都要列为出口,称为专门出口。专门出口额和专门进口额相加称为专门贸易额。

总贸易与专门贸易主要有以下区别:①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数额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关境和国境的划分不同以及两者对某些特殊形式的贸易的处理方式不同。②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反映的问题不同。总贸易包括所有进出入该国的商品,主要反映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专门贸易只包括那些进口是用于该国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出口是由该国生产和制造的商品,主要反映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

4要素服务贸易与非要素服务贸易

答:按照与生产过程的关系,国际服务贸易可分为要素服务贸易和非要素服务贸易。其中,要素服务贸易是指一国向他国提供劳动、资本、技术及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服务,而从国外得到报酬的活动,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收益、侨民汇款及技术贸易的收入;非要素服务贸易即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提供严格符合“服务”定义的服务而获取外汇收入的交易,如国际运输、旅游、教育、卫星发射、咨询、会计等。要素服务贸易和非要素服务贸易都属于国际服务贸易,也被称作无形贸易。但在实际活动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国际投资收入排除在服务贸易收入之外。按照传统的观念,其特点为:无形性、易逝性及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服务业水平的提高,许多服务已日益融合到货物之中,甚至构成货物总价值的绝大部分。如此,服务被“物质化”并具备了可储存性,生产和消费也得以分开,这种服务被称为物化服务。

5三国间贸易

答:三国间贸易是转口贸易的一种特殊贸易形式,是指一国企业到国外开办分支机构,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如A国企业到B国注册成立一个公司,然后依靠其信息、人才的优势在C国和D国间从事贸易活动。

6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答:国际贸易商品结构(International Trade by Commodities)是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某一个国家来说,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通常以各种商品在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一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禀赋状况。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基本趋势是:初级产品的比重大大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办公自动化产品等资本货物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显著增加。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贸易?它与国内贸易有什么区别?

答:(1)国际贸易的含义

国际贸易又称世界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2)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两者的基础不同

国内贸易的基础是国内的生产分工,在正常条件下,市场机制能调节生产资源在各地区和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际分工,在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转移会受到限制。

②两者所面临的环境不同

这主要是指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有很大差异。

a.各国的货币制度不同。各国政府都有自己法定的货币,超出国界一般就不能自由流通,故参加国际贸易的各方一般不能单方面地用本国的货币来计价和支付,而必须采用双方都愿意接受的货币或国际通用的货币。

b.各国的经济政策不同。为了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每个国家的政府都会制定符合本国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等经济政策。各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事实上是国内经济政策的一种延伸。国际贸易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干预,要比国内贸易多得多。

c.各国的法律不同。各个国家的民事法典,尤其是经济立法有很大的差别,使得国际贸易在缔结协定和执行合同方面要比国内贸易复杂得多。在国内贸易的场合,双方适用于同样的法律,而国际贸易就缺乏这个前提条件。

d.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各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对国际贸易有深刻影响;国内贸易通常是在同一文化或相互相处很久、关系较密切的不同文化中进行的,不会遇到国际贸易中那么多的矛盾或冲突。

③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复杂

由于国际贸易要跨越国界,经历的环节众多,所以它比国内贸易要复杂得多,风险也更大。国际贸易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商业风险和汇率风险等。此外,国际贸易中还存在国际运输路途中货物灭失的运输风险及因政变、罢工等带来的政治风险等等。

2什么是贸易差额?它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

答:(1)贸易差额的含义

贸易差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如果出口值大于进口值,称为出超,或者称为贸易顺差;反之,若是进口值大于出口值,称为入超,或者说存在贸易逆差。即出超意味着一国在对外贸易中收入大于支出,而入超则意味着外贸的支出大于收入。

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逆差则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境地。(2)贸易差额与一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是出超好还是入超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下面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①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因此,外贸出超能缓和需求不足的矛盾,有利于扩大国内的生产规模,增加就业机会。

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高速经济增长时期出现一段时期的贸易收支逆差,通常是难免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益的。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保持一定的贸易入超就是利用外部资源在国内搞建设。当然,若出现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则会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巨大冲击,妨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3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如何正确看待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与分散?

答:(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含义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相对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就是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从而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与分散

对一国而言,如果与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比较高,则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比较集中;反之,则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比较分散。下面将以一国出口为例来说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集中和分散的优劣。

①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比较集中,可以凭借对传统市场的熟悉而节省市场开拓的费用,降低交易成本,便于出口厂商间的信息交流,扩大出口国商品在进口国的影响。但在出口国厂商协调不力、产品差异化小的情况下,出口的集中又会造成出口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影响出口收益。一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过于集中,会使该国容易受制于人,从而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境地。

②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分散可以降低一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面临的经济和政治风险、避免进出口厂商之间的恶性竞争,但其不利之处在于市场分散可能加大交易成本。

对于厂商而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究竟是集中还是分散,从根本上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4如何看待服务贸易在当今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其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1)服务贸易在当今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货物贸易启动了服务贸易,而服务贸易又促进了货物贸易的发展。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双方有时密不可分。按照传统的观念,国际服务贸易具有无形性、易逝性及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等特点。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服务业水平的提高,许多服务已日益融合到货物之中,甚至构成货物总价值的绝大部分。如此,服务被“物质化”并具备了可储存性,生产和消费也得以分开,这种服务被称为物化服务。

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不少国家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平衡外汇收支、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的重要对外经济政策。世界服务贸易从行业上看,占最大比重的是旅游、金融与保险、交通运输、通信、信息和劳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2)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

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产值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又大大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

世界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主要缘于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分工深化所带来的世界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商品贸易的迅速发展对相关服务业的带动作用、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以及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造成的资金、技术和人员的国际间流动。

但相对于货物贸易而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发达国家占据国际服务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但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俄罗斯、中国和巴西的服务出口发展迅速。正因为如此,在世贸组织的有关协定中,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5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国际贸易学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总体上来考察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以及政府有关贸易的政策与措施等等。国际贸易学也需要了解有关贸易活动的实务,重点在于为外贸实务提供宏观经济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指导。国际贸易具体的研究对象是:(1)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考察国际贸易的利益、国际贸易的基础,阐述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问题。(2)贸易条件

考察商品国际价值和贸易条件的决定,影响贸易条件和世界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国际市场的商品流通渠道,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等问题。(3)国际贸易政策

考察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形式及其沿革,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分析各种对外贸易政策的措施以及它们的经济效应等问题。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利益

2.1 复习笔记

考点一: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1)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是社会分工在国际范围内扩展的产物,也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2)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见表2-1)

国际分工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分工形成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代,它是在近代工业分工国际化延伸和发展中产生的。表2-1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2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见表2-2)

由于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国之间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障碍逐渐减少,当代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表2-2 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

3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趋势。(1)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逐步演变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

国际产业分工逐渐地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各个产业内部的分工转变,进而又向产品内分工转变,产品的价值链因此被分解。所以国与国之间的优势更多地通过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表现出来,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进行分工的现象。国际产业转移演变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外包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在国际生产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2)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实行,服务业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而是加快了全球调整和转移的步伐,出现了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服务外包成为成长最快的服务业跨国转移,极大推动了服务业进入国际分工体系。服务外包又称服务加工贸易,国际上也称离岸服务,是指作为生产经营业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境外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3)非流动要素决定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流向

非流动要素是指土地和简单劳动力、产业配套能力、政策环境等要素,可以在全球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通过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从其他国家得到。因此,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本质是流动要素追逐非流动要素进行的全球生产重组。

4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两方面的条件。归纳起来,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具体内容见表2-3。表2-3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5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即分工与交换之间的联系,两者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由马克思的生产决定交换的基本思想可以看出,国际分工具有决定性地位,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的发展,其决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使得各国生产要素向高利用效率的部门转移,从而增加可交换的商品与服务,给国际贸易提供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另外,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在不断加强,各国开始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给国际贸易发展提供发展动力。(2)国际分工的演变决定国际贸易的格局

国际贸易格局是指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一方面,世界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的。另一方面,国际分工会制约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会影响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考点二: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

1一般均衡下国际贸易静态利益的一个简单模型说明(1)模型的假定

①两个国家:A国和B国。

②两种商品:衣服和粮食,两国均生产。

③两国可利用的生产资源总量为一定,生产的技术条件不变。(2)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生产和消费状况

如图2-1、图2-2所示,在封闭条件下,CF为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假定A国生产点为E点——生产30单位衣服+50单位粮食,同时A国的消费点也为E点;C´F´为B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假定B国生产点为E´点——生产50单位衣服+40单位粮食,同时B国消费点也为E´点。

图2-1 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图2-2 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由图可知两国市场中的相对价格不同。相对价格是指直接用一种商品来表示的另一种商品的价格或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以衣服来表示粮食的价格为例:对A国来说,一单位粮食的相对价格为0.6单位衣服;对B国来说,该价格为1.25单位衣服。因此A国的粮食相对价格较低,A国如果用自己生产出来的粮食同B国交换,要比自己生产衣服划算。同时B国进行交换比自己生产粮食要划算。只要不存在严格的贸易壁垒,经济利益就会促使两国进行互利性贸易。

对A国而言,只要1单位粮食能和B国交换到的衣服高于本国市场中粮食的相对价格,它就会继续向B国出口粮食、从B国进口衣服,从而导致A国粮食的相对价格上涨、衣服的相对价格的下跌,资源朝粮食生产部门转移。而B国则会反方向发展,即B国衣服相对价格的上涨和粮食相对价格下跌,资源朝衣服生产部门转移。只要按照双方均接受的价格来进行交换,两国都能获得比没有贸易分工时更多的商品,增加本国公民实际享受的物质福利。最终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即两国的粮食相对价格(衣服相对价格)相等。(3)模型的综合分析

如图2-3所示,假定开展国际贸易以后,A国专业化生产100个单位的粮食,B国专业化生产100个单位的衣服,只有在图中阴影区域内的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才会被两国共同接受。

若假定两国交换比例为1:1,由图可知,两国消费者获得的商品都超过了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例如A国在维持原有的粮食消费水平的基础上,能够多消费20单位的衣服(原来自己生产并消费50单位粮食+30单位衣服,现分工贸易可消费50单位粮食+50单位衣服)。各自消费增加的部分即为各自的贸易所得。

图2-3 贸易后的两种商品交换比例和贸易利益(4)结论

通过上述模型分析可知,各国通过国际贸易能从中获取利益。假设各国资源总量和技术水平都不变,通过国际贸易交换,贸易参与国的消费者所能消费的商品比各国独立生产所能消费的数量要多,多余的消费商品即为贸易的静态利益。

2贸易利益的源泉(1)贸易的利益主要来源于生产。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国家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节约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因此在保持总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物质财富能得到增进。(2)贸易利益的获得必须以国际贸易为前提。国际贸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缺陷,从而推进了国家间的分工协作,并且还能使各国将生产资源转移至效率较高的部门。

考点三: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具体见表2-4)表2-4 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

考点四:贸易利益实现的限制条件

国际贸易能够不断地发展,其原因在于国际贸易的利益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利益的实现会受到以下几个方面条件的限制:

1一国的经济主体能否对国际贸易作出合理的行为反应,并采取合理的行动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缺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激励,则企业不会因巨大的进口竞争压力而寻求改进提升自己的生产效率,更加不会进行产品创新等活动,从而无法实现出口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2一国是否具备必要的市场经济发展条件

如果市场体系或市场结构不完全,那么生产要素在本国内自由充分流动的条件就不能被满足,因此国际贸易引起的资源重新或优化配置就无法实现。

3产业结构转变的代价和时间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产业结构的转变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并付出一定的代价。产业结构转变的难易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贸易利益的实现,这有两点原因:(1)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该国的生产资源会向高生产率的国家进行转移。劳动力这种资源在转移时,会面临重新选择职业的问题,从而会产生劳动力转移成本。另外对于企业来说,改变经营方向通常需要重新进行投资,原有的一部分投资即所谓“沉没成本”可能无法改作新的用途,而未来的赢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一定的经济代价,并且专业化程度越高,经济代价越大。(2)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导致利益再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从而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社会成本,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贸易带来的利益。

4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1)开展国际贸易,会引起本国生产要素收益发生变化。如果贸易导致分配格局变得十分不公正合理,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进而影响经济的平衡增长。(2)如果出口收入更多地流向对本国产品具有高消费倾向的集团或居民,则会带动本国的生产就业与消费,若收入更多地流向了对进口商品具有高消费倾向的集团或居民,则出口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会被削弱。

5各国外贸政策的影响(1)各国政府有关进口和出口的政策,直接影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格局。(2)一国文化传统和价值标准也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利益的实现。

2.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垂直型分工

答:垂直型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纵向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国际分工。垂直型分工的优点在于其能使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而垂直型分工的缺点是发达国家的利益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垂直型国际分工是以生产要素相对凝固为前提的,流动的只是产品,而各国经济无法机密联结在一起,经济无法融合,经济一体化处于较低的层次。

2水平型分工

答:水平型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各国在工业生产之间的专业化协作分工。水平型分工可分为:①产业内分工,又称为“差异产品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差异的分工方式。②产业间水平分工,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

3要素分工

答:要素分工涵盖两层含义:①不同国家以不同的要素参与国际分工,这些要素是劳动、资本、土地等;②不同的国家生产最终产品的不同环节,国家之间发生生产环节、生产工序的分工。

4前向联系

答:联系是指一个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前向联系,是联系效应中的一种,指某个部门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钢铁工业的前向联系是与汽车工业的联系。

5后向联系

答:后向联系,是联系效应中的一种,指某个部门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钢铁工业的后向联系是与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联系。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分工?当代国际分工有什么新特点?

答:(1)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2)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①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

二战以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主要是由市场自发力量即成本、价格决定的,表现为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落后国家因为生产成本的差异而在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领域进行分工,并占据当时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而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当代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跨国公司经营的企业内国际分工、跨国公司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由地区经贸集团所组织的分工,还出现了协议性国际分工。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国际分工机制发生变化的重要推动力。

②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

发达国家在尖端工业生产方面需要大量的智力和各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迫使发达国家之间实行分工合作。发达国家间分工的迅速发展还缘于科技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日益提高。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能胜任高科技产品的生产,符合高科技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另外,高科技产品价格相对昂贵,其销售市场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③“水平型”的国际分工成为主流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传统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的国际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纷纷走上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来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传统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在竭力维系传统国际分工的同时,扩大和发展有利于自己的水平型分工。它们把生产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的行业,而把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现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分工的新格局。目前,“水平型”国际分工已占主导地位

④国际分工的形式发生变化

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可以分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三种基本类型。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同类产品差异化分工是以产品为界限的,而产业内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和产品内分工是以要素为界限的。以要素为界限的分工可以充分发挥各国某类生产要素的质量或成本优势,达到全球要素的最佳配置。

2试阐述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答: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不仅是国际分工的体现,同时也影响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反过来,没有交换,分工后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分工也就不能发展。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是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两个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交换的基本原理,国际分工是更具有决定性的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国际分工的制约和影响。(1)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扩大直接推动着国际贸易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一方面,国际分工意味着各国的生产要素朝效率较高的部门转移,可供交换的产品和服务随之增加,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深,对外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国际市场就愈是成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分工在经济上的优越性,也会吸引各国放弃封闭政策,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从而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个国家只有真正融入了国际分工体系,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好处。(2)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国际贸易的格局

国际贸易格局是指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世界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的。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明显受到了国际分工的制约。当代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位置,无不和它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息息相关。

3什么是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这种利益源自何处?

答:(1)国际贸易静态利益的含义

国际贸易静态利益分两种情况:一是一般均衡状态下的贸易利益,指一国所有产品达到供求均衡时的状况;二是局部均衡状态下的贸易利益,指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某一种产品国内供求达到均衡时,贸易对各方利益的影响。

从静态角度来考察,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可以在资源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实际福利的总体增长。同时,国际贸易会在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产生利益再分配: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某种产品的出口会使国内出口集团受益,消费者受损;某种产品的进口会使国内进口竞争集团受损,消费者受益。(2)国际贸易静态利益的来源

①贸易的利益主要来源于生产。这是因为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通过国家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得到节约,从而在总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增进社会物质财富。国际分工使全球范围内的潜在利益得到了利用。

②贸易利益的获得必须以国际贸易为条件。由于各种因素,国家之间的分工不能像在一个国家内部那样有效地进行。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缺陷,使国家之间广泛地进行分工协作成为可能。国际贸易不仅是联系国际分工的纽带,同时也起着一种导向作用,通过国际市场的调节,引导各国把生产资源转移到效率较高的部门。

国际贸易使各参与国分享到贸易带来的利益。在正常条件下(不存在政治依附、单方面的严重垄断等),以商品的国际价值为基础来进行国际交换,客观上会有益于贸易各方。即使是对落后国家而言,以国际价值为标准来同先进国家进行交换时,所付出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虽然大大超过所得到的商品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但通过国际交换,仍可从中受益。

4试述国际贸易对一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答:以贸易小国为例,分别分析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的出口与进口对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1)假定:在图2-4以及图2-5中,横轴代表商品数量,纵轴代表商品的价格,D代表该国国内的需求曲线,S代表该国国内厂商的供给曲线,E是封闭状态下的国内供求均衡点,OQ是均衡的供求量,eP是该国国内均衡价格,P为该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ef(2)一国的出口对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①模型介绍

以图2-4为例。由于该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高于该国国内均f衡价格P,故该国是该商品的出口国。现假设该国实行自由贸易,e如果不计运输成本等费用,则其国内市场价格将与国际市场价格相一致,国内价格也变为P。f

图2-4 小国出口对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②国际贸易对国内消费者和生产者将分别产生以下影响:

首先,对国内消费者而言,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价格由P变为Pef后,其消费量将由原先的OQ减少为OQ,减少了QQ;消费者剩e11E余减少了a+b,其中a部分是由于自由贸易后,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后消费者多增加的支出,b部分是由于消费者因价格提高压缩消费而损失的剩余。

其次,对国内生产者而言,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价格由P变为P后,ef其产量将由原先的OQ增加到OQ,增加了QQ;生产者剩余增加e2e2了a+b+c部分,其中,a+b及c的左半部是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后生产者相对于以前多增加的收益,c的右半部分是由于增加的产量而获得的剩余。厂商生产大于国内需求的部分QQ用于出口。12

可见,从封闭转向自由贸易,出口小国的国内价格将因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而提高,国内消费者将不仅压缩消费,还要向国内厂商支付更高的价格,消费者减少的消费者剩余转变为出口厂商的生产者剩余;出口厂商则因为价格的提高而增加产量,并获取更多的生产者剩余。而且与出口厂商配套的国内其他厂商也将国际贸易学从中收益。因此,局部均衡条件下,一国的出口将使国内消费者受损,出口商及其配套厂商即出口集团受益。(3)一国的进口对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①模型介绍

以图2-5为例。在P价格下,国内需求为OQ,国内生产为OQ,f21OQ大于OQ部分的QQ由进口来满足。2112

图2-5 进口小国的进口对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②进口对国内消费者和生产者将产生以下的影响:

首先,对国内消费者而言,价格由P变为P后,其消费量将由原ef先的OQ增加为OQ,增加了QQ;消费者剩余增加了a+b+c,其e212中a+b部分是由于自由贸易后,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后消费者减少的支出,c部分是由于消费者因价格降低增加消费而新增加的剩余。

其次,对国内生产者即进口竞争厂商而言,在价格由P降为P后,ef其产量将由原先的OQ减少到OQ,减少了QQ;生产者剩余减少e11e了a部分,其中,a的左半部是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后生产者相对于以前减少的收益,右半部分是由于产量减少而损失的剩余。

可见,从封闭转向自由贸易,进口国的国内价格将因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而降低,国内消费者将增加消费,同时向国内厂商支付较低的价格,消费者剩余增加;进口竞争厂商则因为价格的降低而减少产量,市场份额下降,生产者剩余减少。不仅如此,与进口竞争厂商配套的国内其他厂商也将因进口竞争厂商市场份额的下降而受损。因此,局部均衡条件下,一国的进口将使国内消费者受益,进口竞争厂商及其配套厂商即进口竞争集团将因此受损。

5试述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并谈谈一国如何创造条件,利用国际贸易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答:(1)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

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是指贸易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间接利益。它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①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a.一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把本国的企业直接或间接地纳入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之中。这是提高企业素质的一种最有效的刺激:一方面,出口企业必须同外国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竞争;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又不能避开进口商品的竞争。这就迫使企业千方百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在出口竞争和进口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b.对幼稚产业、新兴工业给予的政府保护应当被视作走向竞争的短暂阶段。依靠保护的企业从长远看是缺乏生命力的。在竞争中学会竞争是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过度的保护无异于闭关自守,只会导致进一步的落后和被动。

②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必然迫使一国去寻找新的市场,而国外市场的扩大及其所带来的新需求又会促进原有企业的发展和新企业的产生。

a.从出口来看,出口企业是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使得生产扩大,成本降低,就业增加。而且借助于外部经济,在对外贸易的带动下,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还可以带动一系列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以致各种各样相关的工业部门建立起来。

b.从进口来看,从国外引进国内没有生产的产品,往往能起到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新产业成长的作用。当国内需求很大,以致使高关税壁垒也难以阻挡进口时,国内企业就得到了明确的生产信号,进口替代工业由此发展起来。这个过程是:进口商品刺激国内需求,进而导致进口替代部门的产生。如果条件具备,进口替代部门还能发展成为出口部门。进口国外的新产品还可促进本国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

③开展国际贸易,必然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

国际贸易中产品的竞争可归结为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是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进而降低产品价格的关键。商品的进出口往往会成为各国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直接诱因。

a.从进口看,第一,国外质优价廉的商品的涌入会增加国内进口竞争企业改进技术的压力;第二,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第三,进口的机器设备等资本品的进口可以带来技术扩散,进口企业可以加以消化、吸收、改进和再创新。

b.从出口看,第一,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会转化为企业创新的动力;第二,出口的扩大使得创新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刺激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第三,出口可以使出口商和国外购买者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促使产品的生产技术不断完善;第四,成熟技术的出口还可以弥补先期投入的科研经费,为进一步的创新提供条件。

④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

a.对出口而言,第一,出口部门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能提高积累率,从而加速发展;第二,外贸的发展为引进外资提供必要的条件。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集资金的余地就越大;另外,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商品出口实际上限制了国内消费,将国内部分的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转化为厂商的资本收入,并将其中的一部分转为资本品和生产资本品的中间产品。国际贸易弥补了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品的不足。

b.对进口而言,进口往往同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联系在一起。为了促进产品出口,特别是大宗设备出口,出口国政府通常通过政策性银行向外国进口商提供优惠信贷,这有利于利用外国的资金引进技术和设备等等。同时,进口对进口竞争部门提供刺激,使企业产生提高积累率的巨大压力。

⑤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a.现代经济发展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其中,结构优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是推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

b.扩大对外贸易,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平衡的增长,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刚好吻合,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当国内资源过剩而需求不足时,就面对国外市场组织生产;而在国内需求很大,但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时,就适当进口。另一方面,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本国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并且积极参与产业内国际分工,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竞争的刺激和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又会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⑥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a.国际贸易对一国生产和消费具有示范作用和某种教育效果。它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观念的更新。

b.国际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的先进制度、加快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贫困的制度均衡陷阱”,即尽管贫困,人们仍满足于现有的制度安排,不愿或无力改变现行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因素的引入和冲击对制度创新至关重要。而对外贸易是引进外部冲击的基本途径。(2)如何创造条件,利用国际贸易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一国要想尽可能多地实现国际贸易利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须积极创造以下条件:

①一国的经济主体要对国际贸易做出合理的行为反应,并采取合理的行动。

如果企业缺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即使面对巨大的进口竞争压力,它们也会无动于衷,不会去迎接竞争而努力提高自身的效率。即使有进口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它们也可能不去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和设备以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因此,一国的经济主体要对国际贸易做出合理的行为反应,并采取合理的行动,以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

②一国要具备必要的市场经济发展条件。

从市场发育状况看,如果缺乏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生产要素在本国不能充分自由地流动,那么由进出口所引起的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配置就无从谈起。因此,一国要具备必要的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以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

③一国要迅速实现产业结构转变。

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转变并非轻而易举的,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并付出一定的代价。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需要付出经济上的代价,而且必然伴随有利益的再分配和权力结构的调整,社会摩擦往往难以避免。在某些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和政治社会成本会相当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贸易带来的利益。因此,只有那些能够比较迅速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家,才能够获取较多的贸易利益。

④政府要采取适当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措施调节国内收入分配。

开展国际贸易,会引起本国生产要素收益发生变化。从短期看,贸易会引起出口行业的产品价格上升,出口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获益;同时,进口竞争行业的产品价格下降,这个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受损。从长期看,贸易会引起生产要素在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引起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到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收益。如果贸易引起分配格局的变化变得十分不合理或不公正,就会波及社会的安定,影响经济的平衡增长。这样,政府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和措施,比如利用税收、补贴等等办法,使任何个人或阶层都不致因对外开放而蒙受收入水平绝对下降的痛苦。

⑤各国要制定合理的外贸政策。

自由贸易将诱使各国积极参与到国际分工中来,引导生产资源朝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转移,因而不仅会导致世界的总产量增加,而且对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本身也是有利的。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商品的交换比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各方都能享受到贸易的利益。但是,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会普遍地受到各国外贸政策的干预。因此,各国要制定合理的外贸政策,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3.1 复习笔记

考点一: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

1国际经济贸易的形成和发展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使得国际经济贸易具有了举足轻重的社会经济意义。它使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入到国际性的生产和流通体系中来。(1)国际经济贸易关系是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际范围扩张形成的。它充分体现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度追求,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剥削关系。(2)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这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大生产的普遍规律。由于客观上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若想得到发展,都必须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

2国际分工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基础(1)国际分工能促进各国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原则,发挥本国本地区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集中力量专门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而使本国的生产和消费规模得以扩大。(2)各国通过贸易分工,能得到使用价值上的好处、增进消费者的福利,还能调剂资源的余缺、满足生产的需要。

3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只有在充分地比较劳动的社会属性前提下,才能够完全地展现出来。因此,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也是由价值规律支配的。但在经济环境不同的情况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1)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国际价值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生产某种商品的世界各国平均劳动时间,它是所有进入世界市场的同类商品直接耗费的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数。除此之外,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科技进步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国际价值的形成。但决定因素是各国生产商品中的直接劳动消耗。(2)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能获益。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就可以获得高于国内市场的超额利润。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许多商品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因此能在交换中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时,确实处于不利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从贸易中获益。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实现不同于国内商品。国际贸易的商品在到达消费者手里之前,都要经过国际和国内两次市场交换,有两次价值实现的机会。无论是经济发达还是落后的国家,在经过国际和国内两次市场交换后,最终实现的商品价值都会大于出口商品中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或是节约国内生产同类产品将要耗费的劳动时间。

考点二:比较成本理论

资产阶级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绝对成本理论”阶段到以“比较成本理论”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比较成本的创立到生产要素禀赋理论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战后西方经济学界对传统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发展,以及为解释诸如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等国际贸易新现象而产生的种种“新”的贸易分工理论的阶段。

1绝对成本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始者、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来论证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他用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来说明国际贸易分工。(1)绝对成本的主要观点(见表3-1)表3-1 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观点(2)模型分析

①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同时生产呢绒和酒。生产1单位呢绒,英国和葡萄牙各需100人劳动一年和110人劳动一年;生产1单位酒,英国和葡萄牙各需120人劳动一年和80人劳动一年(见表3-2)。表3-2 英国和葡萄牙的绝对成本差异

②分析:英国在呢绒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根据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将专门生产呢绒,而葡萄牙则专门生产酒来参与国际贸易。

a.国际分工前,两国一年共生产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国际分工后,两国共生产2.2单位呢绒和2.375单位酒。呢绒和酒的总产量都增加了,这是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结果。

b.如果英国用一半呢绒和葡萄牙交换酒,且交换比例为1:1,那么通过国际贸易两国都能提高消费水平。英国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是1.1单位。均比贸易分工前增加0.1单位。而葡萄牙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是1.1单位和1.275单位,分别比贸易分工前增加了0.1单位和0.275单位。

c.若两国维持分工前的消费水平不变,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1单位呢绒与葡萄牙交取1单位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只要用80人生产的1单位酒与英国换取1单位呢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30人一年的劳动。

2比较成本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成本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获得贸易利益。(1)比较成本的含义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同时生产酒和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和1单位酒,英国各需100人劳动一年和120人劳动一年,葡萄牙各需90人劳动一年和80人劳动一年(见表3-3)。表3-3 英国和葡萄牙的比较成本差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