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热爱科学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8 07:21:07

点击下载

作者:《“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热爱科学教育

学生热爱科学教育试读:

前言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在故事中升华经典》。

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心智的高超艺术。对于教育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本书中的观点能给人以许多启示。本书还汇集了众多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共同领略著名专家学术研究风范,引领我们进入教改理论与实践前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创新教学理念脉搏,感悟前瞻性的教学思想。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1.《师生情难忘》

如果我们的人生有一段华美的乐章,那一定来自老师教给我们的7个音符!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懵懂孩童到青春飞扬,然后进入社会大舞台搏击人生。老师谆谆教诲的深情,是我们前行的灯火,给我们温暖、力量和信念……本书选录了100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

这些平凡而真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心怀敬意和感激……

2.《记忆深处》

翩翩红叶,徐徐飘落,总不忘留给土地柔软与肥沃;涓涓泉水,潺潺流淌,总不忘带给岸边甘甜与欢歌。享受“师生”情,奉献真诚心!让我们把握这份情,让心灵浸润在肥沃的土壤,开出绚烂的花朵;让我们紧守这份爱,让生命谱写圣洁的乐曲,唱出青春的赞歌。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是谁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是谁甘做引路人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老师,把雨露洒遍大地,把幼苗辛勤哺育!无论记忆多么久远,每当想起老师,依然激情难耐;每当面对熟悉的老师,那一瞬间,那一件小事……总是激起我们对老师久蓄于心的感激……

3.《成长足迹》

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师生故事。因为爱,所以在教育的天空下,才会发生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也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

4.《悸动的心灵》

追忆往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发现自己最难忘的某一个瞬间,其实也就像重新获得一种生存的意义一样美妙。这些教育故事也许并不是教育的解决之道,但却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素朴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目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5.《春暖花开》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执著并献身于教育,不仅需要大步向前,也需要回头反思。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走进本书,这里全是暖暖的爱。

6.《孩子的微笑》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

7.《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它的特色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其宗旨是: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研究深切的教育问题,创生新锐的教育思想,激活精彩的教育行动。其风格是:直面真实,创新为本和故事体裁。

8.《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

根据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困惑,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故事讲述一些很明白的道理,引导人用智慧的手段促进人的成长。这些故事或来自国外的或来自一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教育类人群均具有启发性。一个个使教师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个让学生向善的小故事,让我们教师真正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9.《中国教育名家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中国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0.《外国教育名家小传》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世界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1.《随手写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性教育何去何从?是否应该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假设陈景润晚生40年……本书汇聚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对于和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问题都有所畅谈,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所裨益。

12.《我心思教育》

本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3.《教育新思维》

本书站在教育思想的前沿,以既解放思想又科学审慎的态度,兼用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近年的教育理论新说,涉及“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新解读”、“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家办学”等热门话题。这些文章,不避偏,不畏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误区,无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14.《名家名师谈教育》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15.《世界眼光看教育》

本书荟萃了多位世界级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

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16.《大师眼中的教育》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

17.《教育箴言》

名人名言是前入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阅读它,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能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方向。该书着重论述三方面的内容:教育——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育人的典范;师德——塑造教师灵魂的法宝。

18.《百家教育讲坛》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孔子、卢梭、爱因斯坦、康德、梁启超、杜威、蔡元培、叶圣陶等几十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儿童的成长等问题。探幽析微,居高声远,让我们直窥教育本原之堂奥。归真返璞,正本清源,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19.《名师真经》

本书从专家心理学研究出发,以新教师到专家教师这一成长过程为线索,剖析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阶段性特征,动态性是展现了教师成长的内在原因与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系列化教学理念、观点与方法,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法与措施。

20.《师道尊严》

本书意在激励教师以站着的方式获得成功。全书讲述了站着成长的精神、站着成长的思想、站着成长的基础、站着成长的学问和站着成长的行动。

全书力求字字诉说教师成长之心声,篇篇探寻教师优秀之根本,章章开启教师幸福之道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章 学生热爱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1.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的教育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又提到改革以后的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应注重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下面谈几点看法。

为小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

新教材既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扎实的语文训练内容,又含有大量的科普知识。

例如,小学第一册的《理想》就向刚进学校的娃娃介绍了一些高新科技知识:天上的航天飞机、卫星;地上的悬浮式列车、太阳能汽车;水中的大轮船、汽垫船等。第二册到第四册的课文则出现了《燕子飞回来了》、《动物过冬》、《数星星的孩子》等许多课文,向孩子介绍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到第五六册,类似《看月食》的一系列课文介绍了像哥白尼一样的科学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史、科学世界观的启蒙教育。

教材注意到了对学生实施科学意识启蒙教育的问题,这些内容成为语文学科进行现代科技教育的载体。

有机地渗透科学意识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要求中,多次提到要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如人教版第一册教学用书在“说明”中就有两处强调了这一问题。第一处是在“指导思想”中写道:“这册教材在安排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和文字,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第二处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提示”中指导怎样处理入学教育的第四课课文——《理想》:“教学时,先指导学生看懂图意,知道图上画了什么,认识一些事物,然后联系实际,粗浅谈谈他们长大了干什么,现在应该怎样做。”显然,这表明语文教学的任务已不再只是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或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理想的问题摆到了明显的位置上,而且更加具体化了。“利用教材中的科普知识培养小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的教学要求同样也写进了课文的“导读”中,使执教者在落实的过程中具有了可操作性。仅举两例为证:第七册第五组“导读”中有这么一句话:“同时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的教育”;第八册第三组“导读”中写道:“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加科学知识,受到爱科学、学科学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科学意识培养与语文基础知识训练的关系,“载道”、“工具”、“科学意识”是三位一体的相容关系。三者之间应该而且可以做到有机的结合。

现以《观潮》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类文章看似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有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只要文章本身具有潜在的科技因素,仍然可以找到激发学生产生科学兴趣的切入点。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成为天下奇观?原来与地形有关。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江潮流散受阻,潮浪推涌时,潮头壁立,潮差可达8~9米,天下少有,故成奇观。把这些知识讲给学生听,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传授了科普知识,两者的结合并不显得牵强。舍此,就失去了一次为学生注入科学兴趣燃料的机会。(1)潜移默化地进行科学兴趣的培养

强调利用语文课中的科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但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依然要上出语文课的个性来。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儿童诗,以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识字和理解比喻句的含义是主要的教学任务,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则不必单独提出来细讲。(2)恰当地把握住分寸

利用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探究精神,要会“利用”文章。教师巧作点拨,激起学生的兴趣之后要适可而止,不可大讲其中的科技原理。如第三册的归类识字,介绍了播种机、插秧机、抽水机、联合收割机、脱粒机、扬场机等农业机械,教师只须在对比中引导学生知道机器收种要比人力快得多,让学生产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朦胧意识即可。(3)要善于设疑并恰当地存疑

如教学《动物过冬》这一课时,可设疑:课文里的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全文,在语言训练的同时获取有关动物过冬的科学知识。学了全文后,可适当存疑: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有关的课外读物,这样既拓展了他们的阅读量,又丰富了其科学知识。

又如《鸟的天堂》教育学生要保护益鸟,教师就可存疑:那么,害鸟或害兽是否就可以任意捕杀呢?学生通过课外大量地搜集有关资料后,可进行一次讨论,让他们明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我们都有理由保护起来,因为这样才可保持生态的平衡”这一道理。

在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容乐观的问题存在。这就是一些教师以传统的观念为指导,重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轻视科学意识的培养。即使为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作些科普知识的介绍,也并没有自觉的行为意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教师意识到了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但由于知识老化,在高新科技方面仍是“科盲”,做起来力不从心,也只好搪塞过去。两者都是令人遗憾的。因而,语文教学又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接受高新科技知识的继续教育,承担起利用语文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的历史责任。

2.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教育指导

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科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就是罗长青所说的“科学精神”的体现,“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就是指学生的创新意识;“能注重事实”就是指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包括谦虚谨慎、不断进取的求知精神、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以及顽强执著的奋斗精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即要求学生具有怀疑和批判的勇气以及协作精神。

科学创新,作为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被上升至如此高度,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主阵地,科学课更应该将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一件大事放在首位。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课程改革对科学学科提出的要求。我国的科学(自然)教学一向有重知识传授、轻实验探究的传统,这就使得受教育者无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对科学探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科学精神更是无以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提出了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形成的科学精神,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这些精神与一般的科学精神相比,在内容方面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作为对小学生的要求,在程度方面要比一般的要求低一些,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科学阅读中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

科学教育离不开科学阅读。在阅读中,学生可以阅读到科学家的成长故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如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在母亲去世3年后写成《居里夫人传》,该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事迹,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

在了解了居里夫人的光辉一生以后,我们从中得到的教益和启迪是深刻而广泛的。

第一,受压迫、处于困境的人们,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攀登,胜利与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

第二,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创新精神去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一切工作,并且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去完成它。

第三,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时可能会遇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歧视,但只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锁和禁锢是可以打破的。

第四,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中,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地去创造条件,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些对孩子们的影响将是终身的。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李远哲教授等3人。李远哲在初一时就吐露了想做个伟大科学家的理想,促使他形成献身于科学的思想正是《居里夫人传》。伟大科学家的勤劳不懈、热爱生命的高贵情操和理想,为李远哲的生命旅程照亮了一条光明大道,使他确立了一生追求的目标。由此可见,科学阅读在培养科学精神方面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在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形成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离不开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如实验操作,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以及形成结论时的逻辑推理等。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学生就在逐步地形成相关的科学素养。实验操作必然要求学生做到尊重事实,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必然会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并在形成结论时听取他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独具创新意识的结论。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自然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又是意志与品质的考验。

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活动的过程中贯穿始终,虽然并没有刻意将科学精神的内容具体化呈现给学生,但却比任何形式的呈现更能感染学生。

3.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指导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而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将成为社会发展进步快慢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的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停留在“好玩”、“新奇”、“刺激”的水平上,停留在希望老师给予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引导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究的期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从许多方面入手: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教学《浮与沉》时,教师出示两只大小形状一样重量不同的小船,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把这两只小船同时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小船会浮到水面上,小部分学生认为船会沉到水底。同学们都迫切想知道结果,要求我马上试一试。于是,教师把这两只小船轻轻地放到水里,结果出现了一只浮到水面上,一只沉到水底的现象。学生见后,先是感到惊奇,之后纷纷举手发表各自的看法,参与学习的意识极为强烈。利用游戏,同样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

如教学《镜子》时,教师让一个学生走到教坛上蹲下,让讲台挡住全身,让其他同学看不见他。然后,教师让部分学生到教室后面的黑板写字,让在教坛上蹲下的这个同学“猜”。结果,不论这些同学在黑板上写什么字,都总能被教坛上蹲下的这个同学“猜”对。同学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要求老师作解释。于是,教师先让教坛上蹲下的这个同学说说是怎样“猜中”的,接着教师再出示“潜望镜”让学生观看,学生对“潜望镜”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都很想了解“潜望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积极主动地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巧设疑难,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育有疑,有疑者须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步步激疑、导疑、释疑。正像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一开始就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读者面前,扣人心弦,使人欲罢不能。教学亦是如此,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水与生命》时,学生普遍认为水是白色的。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水是蓝色的,问其原因,他们都说:大海都是蓝色的,所以水都应该是蓝色的。于是,教师拿出一杯豆浆、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清水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马上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不足,提出了“水是什么颜色的”的探究问题。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他们都自觉地、主动地寻找办法解决它。如果让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探究,他们的内心往往缺乏那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学习就会变得比较被动。

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

讨论和辩论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讨论,就是把那些有概念联系的客观事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一起去发现和研究他们观察到的现象、结果,让学生在小组里一块儿思考、相互交流各自在“探究”中所获得的表象,从而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加快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例如,在教学《雨的形成》这课时,教师出示了一瓶刚从冰箱取出来的汽水,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瓶外的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水珠?”。学生根据大量事实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确信小水珠是水蒸气受冷后形成的。当学生持有不同观点而引发辩论时,教师也不要做裁判,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和训练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参与讨论。

例如,在教学《燃烧的秘密》这课时,教师让学生猜想:蜡烛燃烧后会生成什么?有许多学生认为蜡烛燃烧后会变成蜡,但也有不少学生持反对的意见。教师没有给他们作任何判决,而是鼓励他们各人根据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认为蜡烛燃烧后会变成蜡的这一方的同学的观点是: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有很多烛泪流下来,到最后蜡烛燃烧完后就剩下这些流下来的蜡。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则认为如果蜡烛燃烧后会变成蜡,那么,蜡烛就永远也不会烧完。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后终于得到了共识:蜡烛燃烧后不会变成蜡。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问题或探究出解决办法时,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综合集体智慧取长补短,寻找解决问题的多条途径或最佳途径,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同一现象或同一方法的理解。

充分、灵活利用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应该经常用到的。科学课的教学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探究是最能体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方式。因此,科学教学要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时时都要考虑能否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内容看起来是不属于探究活动的,但是只要我们教师肯动脑筋,也可以把它变成学生很好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指导学生种植芋头时,教师让学生分别把芋苗平放、正放、斜放和倒放等多种形式进行种植,之后让学生探究哪种种植方法产量高。在饲养小动物方面,我给了一个“淡水鱼可以在盐水里生长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探究。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究活动,部分学生写出了质量很高的小论文,获得市的奖励。

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包括的内容也很广,有天文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说明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就不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

因此,科学课的教学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社会、家庭、网络、课外读物等多种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科学现象的体现。例如,在教学《未来农业》这一课时,教师利用许多学生家庭都有一个后院种植农作物的特点,让学生回去进行嫁接活动和改良试验。

在教学《节约用水》这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对河涌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河水受污染的情况等。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终生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指导

小学科学教材强调实践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要从科学的学习中获得对科学发展史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本人在多年教学中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一教学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地凸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正在成为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很多新的理念正向我们旧有的传统发出挑战,如果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十分重要。

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科学课的内容涉及面广,包罗万有,海特曼称它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无边界探险历程”。探究既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课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途径。(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

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究起始阶段,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

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情景,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研究,提出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出发,容许出错,不可以让其他学生加以嘲笑、挖苦、讽刺,让敢于提问题的学生保持一种求知欲望和得到老师的鼓励、肯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现在六年级的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

例如五年级下册《观察生态瓶》这节课,教师在教学中出示了一个自制的生态瓶,让学生观察瓶中小鱼在水中时沉时浮的现象,然后对学生说:“对于瓶中游动的小鱼,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为什么小鱼在水中可以长时间沉在瓶底?”、“为什么小鱼有时要在水面上游动?”、“为什么小鱼在瓶中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研究,组织开展探究活动的话,那么学生就会失去提问探索的兴趣了。由于能及时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教师何乐而不为。(2)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

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教师应有这个认识,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教学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3)正确引导,使学生善于探究

对于学生来说,探究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结合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归纳中探究、在合作研究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也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行,养成习惯,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及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

实验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1)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课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实验教学是科学探究有效方法。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兴趣,以致可能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

在观察与实验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臭觉和味觉的作用,并用眼睛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用耳朵听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用手可以触摸物体的软硬、光滑、温度;用鼻子可以闻物体的香臭、气味等。让学生亲自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感知其中的神奇,满足他们学习的兴趣,实验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造性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2)实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不可能靠老师的讲解来获得,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但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当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能越俎代疱,包办代替。

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培养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操作中,还要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3)实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不能只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略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

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

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通过实验,主动去探究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作为科学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精神的方向健康发展。

5.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指导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本身所要求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点、行为准则、道德和意志品质,蔡德诚先生把它概括为: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以及宽容的激励等六方面。科学精神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乃至学生人格的塑造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动力和精神基础,是科学教学的灵魂。怎样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悟科学的文化内涵,引领他们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他们攀登科学高峰?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凡是科学的东西一般都有准确性、精确性、严密性的特征。在科学教学中,就要培养孩子们这种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决不能搞“差不多”,“大概”,更不能“粗枝大叶”,马马虎虎。

在《声音的传播》一课中,学生用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学生在实验中吵吵闹闹,教室里显得很嘈杂。实验结束后学生在汇报结果并解释现象时,学生都说耳朵贴在桌子上听到了敲桌子的声音,老师说:“刚才我也听到了你们敲桌子的声音,这声音是怎样传到我的耳朵的?”这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改变了原来的实验方法,使实验更加科学、严谨。他们轻轻地用手划桌子,并使自己在空气中听不到这种声音,再把耳朵贴在桌上听,结果同样听到了划桌子的声音,这样学生用充足的理由证明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再让学生谈两次实验的收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科学研究要有周密的计划、细致的观察和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品质

科学研究常常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艰苦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转折和失败,要取得研究的成功,必须要有战胜挫折与失败的勇气,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品质。如《观察月相》、养蚕和种植植物,老师会提前和家长取得联系,每节课还用一点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交流昨天的发现,对认真观察的学生和记录得仔细的同学给予表扬,不断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这样这些被动的观察、研究成了学生的一种自我需求,这些长期的探究和观察活动得以有效落实,能够从而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不畏权威的科学批判精神

丁邦平教授在《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提出: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文化观是20世纪我国科学教育存的在三大问题之一,对科学的过分推崇导致把一切真理都冠以“科学”之名,这种唯科学主义的文化观渗透到科学教育中,导致人们片面地认为科学即真理,是不可错的,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其直接结果在科学教育上便是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缺失,直接导致说我国中小学乃至大学的科学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比较缺乏创造能力。

教师以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还以著名的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在回答学生提问时的“不知道”和篡改实验数据的留学生的故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这些事例给我们的启示:这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真求实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也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水准,具体体现在科学研究中就是要尊重科学证据,作实事求是的报告;不盲从权威,能批判地思考问题,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在探究真理时要不屈不饶,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科学是建立在直觉和假设之上的推理,经过设计实验,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以事实为依据的分析推理过程。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常有学生看到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其他小组不同时,或随意更改自己的实验数据,或简单地附和,在解答问题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答案也许是这个吧!”的主观臆断或“大家都那么说那就应该是吧”这样的从众心态等。学生没有经过亲自证实就轻易地进行判断,这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不好的影响,使学生不善思考,没有主见,依赖性强,习惯虚假从众,对将来在工作中没有好的工作作风,甚至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好影响等。

在探究过程中进行的实验或观察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或者是结论于原来的预测不同时,教师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告诉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时经常发生的事,有时我们从失败中会学到比成功更可贵的东西。

当今的学生,生活在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有责任对学生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还要渗透只问是非,不计厉害,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要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最推崇客观真理的人。尽管科学家的工作成果远不是绝对真理,但科学家是最执著地追求客观真理的人群。与社会中其他人群相比,科学家是最不怕别人的批评的人,是最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因为他们把别人的批评看成是帮助自己早日探求到那个真理的行为。同时科学家也是最认真、直率、对事不对人的批评者。

教师让学生交流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走进科学家,用科学家的人格来教育学生,如《哥白尼的故事》讲述了哥白尼对日心说的坚定信念,及为维护这一真理而献身的动人事迹,而布鲁诺为传播这一天文学说,它被教会推到审判异端的宗教法庭,监禁7年后被活活烧死,监禁前,他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了解我的价值。布鲁诺的事迹,让学生从科学家对科学的追求中懂得,学习科学就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真理可以牺牲自己的精神就是可贵的科学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建立科学必胜的信念,让孩子们从小不计名利,呵护科学真理。”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小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加强科学精神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起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科学态度,有助于人们自觉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有助于培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6.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教育指导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21世纪,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是不可忽视。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在新形势下,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创新之门呢?

从科学小故事入手,激趣引路

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喜爱故事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授课前先搜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科学小故事。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们介绍。如果他们当中有了解的就让他们来讲。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也起到了启迪思维的作用。

比如:在讲授《生物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知道鲁班这个人吗?他是干什么的?知道的请举手。接着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踊跃回答。课堂气氛立刻高涨起来。看者同学们兴奋的样子,教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刚才回答的很好。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船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吗?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们好久也没有回声。见此情景,教师接着说:“同学们想知道吗?”同学们立刻齐声回答“想”。接着就可以把船的历史渊源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一遍。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同学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给同学们讲述了有关中华武术的一些仿生动作。

如:螳螂拳、猴拳、蛇拳、伏虎拳等,以此告戒同学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学会观察,要学会开动脑筋。这样学生的兴趣自然倍增。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点带面

好奇心是小学生有一心理特征。有了好奇才会有创造行为,当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思维迸发的时候,如果没有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学生就不会主动地去查阅各种资料,也不会向老师提出一些看似古怪的问题。

举例说明:校五年级二班的袁华东同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袁华东在平日里就是一个非常好奇的学生,凡是遇到新奇的东西,他总是问这问那,甚至于还亲自摆弄一番,弄个明白。他上课的时候很用心,任何问题也不放过。有一次,他主动问:“老师,我想做一个小制作,行吗?”教师说:“可以啊!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小制作?说来听听!”随后他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原来他放学后,经常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有一此帮妈妈捣蒜,他突然产生了灵感,他觉得蒜臼尽管好用,但是很麻烦。刚开始捣的时候,蒜瓣完整,很容易窜出去。于是产生了一个念头,做一个大蒜挤压器。

听了他的想法,老师觉得他的构思很新颖。于是便和他一起设计制作方案,现在正在制作中。袁华东同学的举动让我深受启发。老师想:何不借此机会向全班乃至整个年级述说此事呢?在征得袁华东同学同意之后,立刻在五年级三个班中广泛宣传。通过宣传同学们受到很大的影响。几个周之后,有很多同学陆陆续续地拿着自己设计的图纸找我审阅。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景变化的刺激,科学发明往往是在刺激中产生的。

勤于点拨,创设和谐愉快的环境

教师是营造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情感纽带。良好的氛围可以促使学生愉快地探究。我在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的各种提问从来不呵斥、压抑,而是给以支持、“纵容”、倍加爱护。

举例说明:校三年级的许景辉同学,老师给他们上科学课仅有半学期,可是他非常喜爱科学。什么《百科知识》、《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大全》等书他都看过。有时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他就主动找老师给他讲解。有一次,他在《当代小学生》一书中,看到了“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对吗?不理解,产生了疑问。于是便利用闲暇之余找老师询问。当老师详细地给他讲解了饭后轻微活动与激烈运动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之后,他非常高兴地说:“科学老师,这回我可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兴趣的驱动,往往能使学生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方面,我认为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应该调动学生自愿学习的主动性,随时随地勤于点拨。

举例说明:记得在一次活动课上,老师正在训练航模。有一位四年级的女学生突然问我:“老师,您说,夏天洗澡的时候,为什么在水中没有感觉到冷,而离开水之后就感觉到冷呢?”听了她的问话之后,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举了一个生活中的小事例。老师说:“你想想,洗手的时候,有时你没带毛巾,可是过了一会,手上的水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她想了一想,说:“手热,水被手上的热气给蒸发了。”老师说:“对呀!洗澡也是同样的道理。”她说:“噢!我明白了。谢谢老师!”作为一个新理念下的科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一个平易近人、善待他人、百问不厌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

提供实验平台,在“玩”中探究

科学课的生成主要是以探究为核心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小学阶段,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必须会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和好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在“玩”中进行探究。要探究就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实验平台。因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也能展现“玩”的特性,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亲自动手,大胆猜想。例如:在教学《小米粒水中游》一课时,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怎样做才能使小米粒在水中游起来?问题提出以后,学生们列举了很多方法。此时,老师又进一步提出:“不能用手摇动或用小木棍等工具搅动,但还要让小米粒在水中游动起来,想想用什么办法?”这时有的学生说:“给水加热”。老师说:“能行吗?”此时,学生们争论不休,各持己见。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对不对,老师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实验并提出要求:

在给水加热时,小米粒在水中是怎样游动的?

画出小米粒在水中游动的路线。

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实验要求的提出,为他们的进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础。通过实验观察各小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通过“玩”玩出了热对流的传递方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引导,提出新的问题:

冬天,暖气是怎样是房间变暖的?

怎样让稀饭热得快?

怎样让炉火烧得更旺?

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利用已学的知识,通过争论最终得出了结论:

暖气使房间变暖是因为:暖气片周围的空气受热后迅速上升,而周围的冷空气又迅速流过来进行补充的结果。

让稀饭热得快必须采用加热传导的方法。

让炉火烧得更旺必须使空气对流。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玩”玩出了自我观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玩出了兴趣。

科学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密切与生产生活联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合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让学生真正觉得生活中充满科学,科学就在他们身边。

7.在科技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加强科技教育是实施“人才兴国”战略,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结晶,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创举。它与当前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与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其精神一脉相承。学校寓科技教育于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首先,环境是最好的老师学校通过“科技走廊”、“科技橱窗”、“三小作品室”、“劳技室”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维的科技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普教育。

其次,以科学学科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中的《小学科学》教材是由一个个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的活动组成的。搞好科学学科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把科技教育融入我校的各项活动中,如“春芽艺术节”、兴趣小组活动、电视教育、学工活动、科技夏令营等,让科技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科技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陶行知先生对儿童曾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在这种思想的倡导下,为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素养,我们努力让科技教育走进学生平常的学习和生活。

寓科技教育于教育环境中,营造良好教育时空(1)在教学楼中建立科技走廊

科技长廊上挂有:著名科学家的图片和简介,科技名言名句,各种现代科技的介绍,还有一些珍稀动植物的介绍。寓科技教育于隐性教育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科技熏陶。(2)教学楼各楼层设置了科技橱窗

橱窗中展示的学生作品我们会定时更换,以保证其新鲜度。教学楼橱窗展示:优秀小制作;动物标本;优秀小发明;优秀的科技小论文。橱窗中展示的这些学生科技作品蕴涵了他们的智慧,倾注了他们的心血,放开了他们灵巧的小手,拓宽了他们的科技思维,展示了他们的科技能力。(3)设立了“三小作品室”和“劳技室”

在“劳技室”里存放了学生科技活动所需的一些材料和工具;在“三小作品室”中则陈列了历年来学生制作的优秀三小作品和动植物标本。这两个特色教室在每周固定时间开放,供全校师生参观。

寓科技教育于科学教材中,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中的《小学科学》教材是由一个个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的活动组成的。上好每一堂科学课,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1)科学课的核心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检验假设、记录信息、交流总结。通过这五个环节来发展孩子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科学课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发现并记录孩子的疑问,与他们共同探讨,发现其产生疑问的根源,努力培养并保持孩子们好问、善问的好习惯。

如科学三年级上册的《观察蚂蚁》一课中,学生就会提出很多问题:蚂蚁用什么来交流信息?蚂蚁怎么生宝宝?蚂蚁可以吃吗?蚂蚁怎么分雌雄?真的有食人蚁吗?……只要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任其自由提问,学生肯定会有很多有趣的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所希望的。

猜想预测是孩子自己生动建构知识的前提,是开启孩子心智,培养创新性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科学课上我们必须允许孩子异想天开,耐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鼓励他们“求异”的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把研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

如五年级科学中《摆的研究》这一课中,让学生猜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有的学生认为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有的认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有的学生认为摆的快慢与摆幅有关。老师并不急于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实验验证。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探究。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以后就进入了实验检验假设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验——质疑——再实验——再质疑”的过程。不可能每个实验都能一次性获得成功,在孩子实验失败时,我们应该及时鼓励学生再来一次。在整个实验验证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更是培养了他们永不言败,不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如五年级科学《螺旋桨小车》这一课中,用学具中的材料一开始有很多小组都做不成功,但孩子们没有气馁,积极地寻找失败的原因。是橡皮筋绕的圈数不够?还是小车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力太大?一次次地实验,一次次地改进,最后终于有不少小组获得了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在不断地发展,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也随之养成。

无论实验是成功还是失败,老师都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把操作的过程和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鼓励孩子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汇报,并与实验前的猜测进行比较,引导孩子们在失败的记录中寻找原因,在成功的记录中得到启示。(2)在科学教材中选择合适的单元进行科技实践活动,《科学》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学习主题,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单元进行科技实践活动。

比如:科学四年级《电》这一单元的最后一堂课中,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并连接了房屋模型的照明系统,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制作得最漂亮最实用。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运动和力》学习结束以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