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就是这么离奇:中外宫廷奇案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9 09:56:14

点击下载

作者:黄为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就是这么离奇:中外宫廷奇案录

历史就是这么离奇:中外宫廷奇案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历史就是这么离奇:中外宫廷奇案录作者:黄为排版:SHWJ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4-01ISBN:9787531731429本书由黑龙江华文悦读荟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  帝王末路金玉满堂莫能守第一节  狠毒妻女痴情郎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指使人将毒药放进中宗喜欢吃的馅饼里,中宗中毒而死。

人物小档案:

NO1.李显(656—710年),又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前后两次当政(684年1月23日至684年2月27日、705年至710年),共在位五年半,庙号中宗。

NO2.韦后(约666—710年),名号不详,唐中宗李显的第二任妻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父韦玄贞,是一名蜀地小吏,母崔氏。

NO3.安乐公主(684—710年),小名李裹儿,唐中宗的第七个女儿,母韦后。史称安乐公主光艳动天下,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

唐中宗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他生于公元656年,生他时,母亲武则天刚升任皇后。父亲高宗李治给他起名为“显”,后又赐名“哲”,对他的将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此时,这个皇子未来的人生似乎充满了光明,那么,他的命运究竟会如何呢?

武后是一个为了权力可以不顾一切的女人,她生有4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高宗朝的第一个太子李忠因为不是武则天所生,很快就被废黜杀死。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但他在一些思想观念上冲撞了母亲,“暴薨”,死因不明。次子李贤是高宗朝的第三位太子,也因为不甘心做傀儡而被废,4年后在放逐地巴州被逼自杀。就这样,三子李显在战战兢兢中被推上了太子的宝座。李显虽然名字体现了长辈的希望,但他的品行和能力却比不上他的哥哥李弘和李贤,庸柔无能,根本不是治国所需的干才。当然,武则天正是看出了他不是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才放心地让他来当太子。

由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681年7月,高宗让宰相裴炎辅佐太子李显监国,也就是主持朝廷政务。作为第四个太子的李显有三个哥哥的“榜样”,自然知道轻重,熟知朝中大权一直掌握在母后武则天的手中。

683年,高宗病逝,李显于同月甲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嗣圣”。即位后,李显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虽然李显性格柔弱,但28岁当皇帝的他还是不想以后的日子都当听令于母亲的傀儡。他开始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重用韦皇后亲戚,把他的岳父韦玄贞从一名蜀地小吏一跃提升为豫州刺史,还想任命韦玄贞为侍中(即宰相),裴炎不同意。李显发怒道:“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对李显的举动大为恼火。684年2月,继位才两个月的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韦玄贞被流放到钦州,后在那里去世。

此后的15年中,李显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均县)、房州(今湖北省房县),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的身边只有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了人世的艰难。

比起流放的艰辛,更可怕的是内心的煎熬。朝廷政局一有什么风吹草动,武则天就派遣使臣前去“探望”他们夫妇,他们似乎结局已定,那就是:等待赐死。

李显心中明白,自己不论是在囚禁地“暴薨”,还是被赐死,都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因为武则天在天授元年又废掉唐睿宗李旦,自立为神圣皇帝,由后台走到前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消除异己,她大肆捕杀李姓皇室子孙和对李姓忠心耿耿的大臣。这时,偏偏外面有很多反对武则天的人打出了推翻武周、匡复中宗的旗号。这更加剧了李显内心的恐惧,他越来越担心暴戾强硬的母亲会将自己的存在看做是对她权力的威胁,如果是这样,她是不会因为母子之情而放过自己的。

其实人世上最可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生活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中,日日等死,死亡却不马上到来,但又随时可能到来,这种恐惧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出来的。李显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苦熬了15年,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妻子韦氏。李显与韦氏是一对患难夫妻,早在“中宗为太子时,纳后为妃”,“嗣圣元年,立为皇后”。在流放生涯中,韦氏显示出女性面对逆境时超乎男性的承受力,成为李显的精神支柱。《资治通鉴》记载:李显在房陵与后同幽闭,备尝艰危,情爱甚笃。每当听说武则天派使臣前来,李显就吓得想自杀。韦氏总是安慰他说:“人生祸福无常,最后免不了一死。我们是皇室贵胄,何苦这样呢?”韦氏的鼓励、帮助和劝慰,使李显在逆境中坚持着活了下来。因此,李显和韦氏作为患难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对韦氏发誓说:“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满足你的任何愿望。”正是这一句肺腑之言,埋下了日后韦氏淫乱涉政的伏笔。

李显生有8个女儿,第七女名李裹儿,是李显被废后,与韦氏赴房州时韦氏在途中分娩的。因当时情况窘迫,李显匆忙中解下衣服做襁褓,所以取名为裹儿,这就是日后的安乐公主。安乐公主自幼姿性聪慧,容貌美艳,给他们夫妇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与希望。李显与韦氏对她十分宠爱,自幼听其所欲,无不允许,所以安乐公主从小就养成了骄横任性的脾气。

直到圣历元年(698年),在宰相狄仁杰的极力劝说下,武则天才派人把李显和韦后从房州接回洛阳,复立李显为皇太子,这时李显已被流放达15年之久。李显被召回到东宫后,武则天看见李裹儿,也格外欣赏她的秀外慧中,遂封为安乐公主。

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军500余人,冲入玄武门,杀张易之、张昌宗,迫使武则天将皇位传于李显,并改年号为“神龙”。2月,复国号为唐。就这样,李显在失位20余年后,又被推上了皇帝宝座,韦后自然也恢复了皇后的身份。

李显素来性情懦弱,身为一国之君,竟总是在朝堂之上“和稀泥”。景龙三年二月的一天,上朝的时候,有一个御史弹劾宰相宗楚客,说他在跟吐蕃打交道的过程中收受贿赂,有卖国行为,直接导致了唐蕃关系再陷危局。宗楚客堂堂一个宰相,被人指斥为卖国,也顾不得什么朝仪了,马上跟御史吵起来:“我素来一心为国,你说我卖国,是想栽赃陷害!”指天誓日地替自己辩解。按说皇帝无论如何也得好好调查一下,得出一个是非曲直。但李显却让这两人结为兄弟,说既然都是一家人,就和睦相处,谁也别再为难谁了。这样的解决方案简直是莫名其妙,所以当时人都摇头叹气,管李显叫“和事天子”。

和李显恰恰相反,韦后是一个极有野心、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在李显复位后,韦后就仿效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每临朝,皇后必施帷幔坐殿上,预闻政事”,李显又不顾大臣的劝阻,破格追封韦皇后的父亲为王。

不仅如此,韦氏还私通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安乐公主更是嫁给了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导致“武氏之势复振”,甚至比武周时期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总有忠臣冒死上书谏言,但中宗一概不听。

手握大权的韦后还不知足,她想效仿武后,自立为女皇。安乐公主也野心勃勃,想要李显让她当皇太女。他们母女又拉拢上官婉儿和武三思,整个军国大权几乎全部落到了她们手中。

李显复位后,立儿子李重俊为太子。韦后因为重俊不是自己所生,对他很不满意;安乐公主也多次向李显请求废掉太子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母女俩平日里对太子重俊百般戏谑,唤其为奴。太子重俊不堪忍受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排斥和打击,更不愿坐待废黜,便铤而走险,带领羽林军三百骑,把武三思杀死在家中,但却没有能够处决韦后和安乐公主,最终兵败被杀。

这以后,韦后变本加厉地揽权作乱,她肆无忌惮地大卖官爵,李显也不加制止,一切按她的意愿去办。韦后还淫荡成性,除了和武三思私通,还在宫中养着三个美男子:一个是杨均,原是一个厨子,特别擅长烹调,韦后见他少年英俊,便把他调入宫中,侍候自己;另一个是马秦客,是御医,一次偶然进宫替韦后治疗感冒,只因他眉目长得清秀,从此以后,韦后有病没病常把他传进宫来伺侍;再一个是叶静,原是马贩子出身,善玩马技,一年元宵节他在灯会上表演马技,被韦后看中。这三个人都做了韦后的幕宾,追随着韦后,不离左右,忠心耿耿。事情传遍宫中,李显只是装作不知道。

对夫人如此,对女儿安乐公主,李显就更娇纵了。

安乐公主娇艳动人,伶牙俐齿,生性风流。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年纪比安乐公主大一岁,常在宫中出入,偷香窃玉,做下许多风流事情,以致外面沸沸扬扬谣传武崇训上烝祖姑母,传到武则天耳中,觉得太不堪了,便把安乐公主指配与武崇训,以平息浮言。临嫁时贵戚显宦无不往贺,宰相李峤、苏味道,及郎官沈佺期、宋之问等都献入诗文称颂。其实安乐公主与武崇训早已在暗中勾搭上了。下嫁以后不出6个月,安乐公主便产下一男婴。

武崇训的同族兄弟武延秀姿度闲冶,且在突厥数年,通晓番语胡舞,比武崇训年轻英俊,常进驸马府闲谈。安乐公主和武延秀也不避忌,常常在一块儿说笑。武延秀见安乐公主长得天姿国色,便一心一意地在她身上用功夫。安乐公主看武延秀既威武又英俊,还会寻欢献媚,便也把持不住,二人在背地里结下风流私情,终日在府中打情骂俏,合府上下只有武崇训不知情。

后来,武崇训死于太子李重俊发动的政变,安乐公主便乐得与武延秀共叙幽欢,渐渐的二人明目张胆起来,公然与夫妇一般同起同卧。李显闻知,索性将安乐公主许配武延秀。

私生活如此糜烂,安乐公主还要“恃宠骄恣,卖官鬻爵,势倾朝廷”,她想要办什么事,都是自己直接拟好了诏书,让李显签字,李显竟连看也不看就签字应允。

安乐公主还奢侈无度。本来,安乐公主生于忧患之时,长于贫难之中,自当生活俭朴,但她竟和长乐公主比富,“与长乐公主竞起第舍,以侈丽相高,拟于宫掖,而精巧过之”。她们竞相大兴土木,广建宅第,所建宅第不仅在建筑规模上完全模仿皇宫,甚至在精巧程度上还超过了皇宫。长安有一个昆明池,是西汉武帝时开凿的,安乐公主嫁出宫去,心中常记念昆明池畔的风景,便仗着李显宠爱,请求把昆明池赏给她,划到驸马府园地中去。因昆明池地位重要,李显没有答应她。她便自行强夺民田,开凿了一个大池,取名为定昆池,隐隐有超过昆明池,和父亲赌气的意思。

不仅如此,安乐公主日常生活的奢侈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仅看她的一件裙子,就可略知一斑:“安乐有织成裙,值钱一亿,花卉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后来,官宦人家和普通百姓都争相效仿。他们搜寻山林,扫荡山谷,张布罗网,见到奇禽异兽就捕获。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皇上在大殿前将这些百鸟毛裙被尽数焚毁掉,禁止有人再穿金、银、罗绮之类的衣服,这才制止住了滥猎奇禽异兽的风气。

骄纵如此,安乐公主仍不满足。“安乐公主欲韦后临朝,自为皇太女”,对女儿有求必应的李显这次没有答应。野心一时不能得逞的安乐公主,竟对百般娇惯她的父亲怀恨在心。

景龙四年(710年)五月,许州司马参军燕钦融冒着杀头的危险,上疏李显:“皇后淫乱,干预国政,宗族强盛;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图谋作乱,意在篡权。”李显把告状人燕钦融找来当面盘问,燕钦融慷慨陈词,大义凛然。李显见状,不便表态,只得沉默。其实,李显对妻子和女儿也不是完全没有意见,现在这些丑事连地方小官都知道了,李显觉得很没面子,默默地让燕钦融退下了。没想到燕钦融才出大殿,就被韦皇后的死党——宰相宗楚客派人杀死在殿前。李显虽然没有追究,但却头一次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愤怒。韦后和安乐公主开始担心起来,于是,她们加快了图谋临朝称制的步伐。

韦后想如武则天那样临朝称制,李显肯定是个障碍;安乐公主屡次求为皇太女不得,也痛恨父亲;而马秦客、杨均担心丑事暴露会被杀头。于是,几人便在一起合谋,于景龙四年六月二日(710年7月3日),杨均做饼,马秦客在饼中下毒,懦弱的糊涂天子李显吃下毒饼,毒发身亡,享年55岁。

随后,安乐公主与上官婉儿伪造起草了中宗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就这样,韦后临朝摄知国政,并改元唐隆,大赦天下。16岁的李重茂即位,是为殇帝,尊韦后为皇太后。韦后想着从此可以像从前的武则天一样,逐渐向女皇过渡。

但是,还没等她们的女皇计划实施,十几天后,安国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就抢先发动了兵变,在一个深夜突袭皇宫,将韦后一刀两段。黎明时分,军队冲进了安乐公主府,将正准备梳妆打扮的安乐公主也杀死在了乱刀之下。接着,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拥戴李旦做了皇帝。同年七月,新帝睿宗李旦贬韦皇后为庶民,安乐公主为悖逆庶人。韦后和安乐公主贪婪残忍的人生至此算是真正画上了一个句号。《旧唐书》对李显的评价是:“廉士可以律贪夫,贤臣不能辅孱主。诚以志昏近习,心无远图,不知创业之难,唯取当年之乐……不能罪己以谢万方,而更漫游以隳八政。纵艳妻之煽党,则棸楀争衡;信妖女以挠权,则彝伦失序。桓、敬由之覆族,节愍所以兴戈,竟以元首之尊,不免齐眉之祸。”大致意思是说,唐中宗执政期间,不知祖宗创业艰难,心无远图,只追求眼前的享乐,更不能任贤使能,且放纵妻子和女儿结党乱政,最后竟落得身为九五之尊却被妻女杀害的下场,实为软弱无能。

李显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丈夫和父亲,想当年生活艰苦,是韦氏跟着他一起度过的,他怀有感恩之心;对妻女因受自己的牵连而遭受的种种不幸,他怀有悔疚之意。因此,当上皇帝后,他便实践了当初“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御”的承诺。但他将家事与国事混在一起,不加区分,对妻女放纵,给国家朝廷带来了灾祸,也酿成了自己被“毒鸠”的悲剧。如果李显是个太平王爷,把心思全放在妻子儿女身上,倒也会逍遥一生,可惜他软弱可欺的性格和炙手可热的皇位相矛盾,在宁愿当傀儡皇帝的情况下,却被最信任的亲人毒死,可谓是史上最悲惨的皇帝。

再说说韦皇后。唐代从高宗李治之后,就是阴盛阳衰的局面,唐中宗李显也是如此。韦皇后一心想学婆婆武则天,做个君临天下的女皇帝,但是,她最终却以失败告终。那么,韦皇后为什么没有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呢?

其实,韦皇后远远没有武则天当年那么大的政治影响力。武则天在当皇太后之前已经当了28年的皇后,临朝参政也已经有23年的历史了。在这23年之中,她有长远的政治纲领,有具体的政治行为,在广大官民之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朝中大臣多是被她提携的,老百姓也已经习惯武则天的领导了,这时候唐高宗再在遗诏中写上一笔“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并不让人觉得触目惊心。后来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虽然也多有坎坷,但还是成功了。

可是韦皇后就不同了。事实上,她才当了5年的皇后,这5年还磕磕绊绊,并没有多大的政治建树,除了淫乱后宫之事以外,人们对她并不熟悉,也不大认可。而且,李唐皇族的力量强大,不容许韦皇后翻天。从武则天称帝以后,李唐宗室对外戚就很警惕了。有武则天的教训在先,所有人都明白,这个时候如果先立一个16岁的小皇帝,再让韦皇后临朝摄政,那就等于默认让韦皇后走武则天的老路了。过不了几年,韦皇后就会把皇帝废掉,自己称帝。到那时,李唐皇族可就又要倒霉了。要知道,武则天称帝后,把李唐皇族贬的贬,杀的杀,因此到中宗朝仍能幸存下来的李唐皇族,都是九死一生。他们对武则天时的那段悲惨历史记忆犹新。这时候再出现一个武则天第二,他们不仅在心理上很难接受,在行动上也很难乖乖就范。

何况在李唐皇族之中,还有两个政治强人,一个是安国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另外一个就是镇国太平公主。这两个人虽然平常不声不响,但实际上是在韬光养晦,都有很大的隐性实力,力量不可小视。

虽然韦后野心不小,能力和武后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且她没有政治远见,不够老练,在根基不够稳固,谋划不够周全的情况下,竟然毒死了自己的保护伞中宗李显。毒死了中宗,下一步怎么办呢,韦后心里并没有过细的筹划。所以,最后她不但没有实现君临天下的美梦,反而死于乱刀之下。

韦后和安乐公主本应知艰危之苦、之险,理当自俭、自敬。内助中宗李显,清明政治,安抚百姓,重振李唐王朝。但她们却利欲熏心,贪得无厌,最终竟干出了丧尽天良的悖逆之事。她们一心想效仿武则天,却远没有武氏的才能和决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们自身最终也成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相关链接:

一辈子处于女人之下的皇帝

唐中宗李显的身世、经历之奇特,在唐朝诸帝中无出其右,在中华所有封建帝王中也属罕见。李显一生两次被立为储君,两次被废又两次登基,为君之路波折起伏,李显的亲人几乎都是皇帝或者渴望成为皇帝的人。他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弟弟是皇帝,侄子也是皇帝。最要命的是,李显的妻子和女儿也想当皇帝,并最终为此要了他的命!

男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是母亲、妻子和女儿,但李显一生中的这三个重要的女人却把他害惨了,都视其如玩物,都曾起了干掉他的心思,李显一辈子都身处三个女人的淫威之下,受尽迫害。这三个女人“成就”了李显的悲惨一生。

李显怕老婆,在当时就是人尽皆知的事。有一天,李显在宫里举行宴会,叫了好多艺人来助兴。有个艺人自告奋勇上来说,我想唱个曲子,曲名叫《回波辞》,词是新编的,有点得罪皇帝,不知道皇上听了会不会不高兴。李显鼓励他唱。这个艺人唱道:“回波尔时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只有裴谈,内里无过李老。”这是什么意思呢?第一句中的“回波尔时”是开头固定的一句套话,“栲栳”是一种竹筐,在这里没有意义,就是确定一个韵脚。第二句说怕老婆也是件大好事。接着第三句就说宫外怕老婆最有名的人是裴谈。第四句说宫里也有一个典型,那就是李老——唐中宗李显。

艺人唱完这首曲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那艺人便笑嘻嘻地看着唐中宗夫妇。李显在一旁也只能尴尬地嘿嘿干笑。这时韦皇后发话了,说:“唱得有趣,赏!”马上赏给艺人好多丝绸。这样看来,把李显和裴谈相提并论,真是一点儿都没冤枉他。

窝囊天子也爱玩

李显早些年颠沛流离,吃了很多苦,所以当了皇帝后,想着一定要善待自己。他特别爱玩儿,最热衷打马球。这项运动在唐朝叫做“蹴鞠”,有点儿像现代的足球,但是既可以打,又可以踢,还可以骑在马上拿球杆打。

俗话说上行下效,当时整个上流社会都以打马球为最时尚的运动。唐中宗李显的两个女婿,也就是长宁公主的夫婿杨慎交和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延秀,为了讨好老丈人,都拼命地刻苦练艺,就跟《水浒传》里的高俅一样,一门心思地锻炼球技。就这样,马球在当时成为一项风靡一时的娱乐活动。不仅大唐的贵族打,连边塞的吐蕃人也打,而且水平相当不错。

景龙三年,唐朝和吐蕃结束了长期的军事摩擦后,再次建立起友好联系。李显派养女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使者到长安来迎亲,提出打一场友谊赛。按照规则,每队派出十个运动员参赛。吐蕃使者和李显都坐在看台上观看。本来唐朝主场作战,应该稳操胜券,可是唐朝一方却连输了好几局。这下李显可太没面子了。怎么办呢?他使出杀手锏来了,说我们换人,只出四个运动员和你们打。

吐蕃球队一听,刚才十个都打不过,现在四个就想跟我们较量,真是痴人说梦!没问题,打!过了一会儿,四个运动员神采奕奕地闪亮出场了,打得吐蕃运动员无还手之力,最后唐朝大获全胜。这四个王牌运动员中的两个是李显的女婿,还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

有一年的元宵节,李显在韦皇后的怂恿下,带着公主和宫女数千人,全都换上平民的服装出宫逛灯市,赶热闹。到夜深回宫,一查点,数千宫女逃走了十之五六。怕声张出去有损体面,李显也只得不了了之。

又有一次,李显在皇宫内召见百官,命令三品以上的官员抛球和拔河,供他和韦后欣赏。朝臣多数是文官,不好嬉戏,直弄得他们个个丑态百出,尤其是那几个上了年纪的大臣,体力不支,拔河时随着长绳扑倒在地,一时站不起来,手脚乱爬。李显和韦后见了,还都开怀大笑。

此外,李显可能是由于长期被关押,冷清的时间太长的缘故,回到长安这样繁华的大都市后,就特别喜欢凑热闹。长安城最热闹的地方要数市场了,李显就喜欢到市场看人家做生意。可是身为皇帝不方便去市场,他就在宫里搞模拟市场。让宫女扮成摆摊卖货的,公卿扮成搞批发的小商贩,到宫女这边来买东西,双方讨价还价,争吵逗趣。还有假扮小偷混于其中的。李显和韦皇后看得不亦乐乎。

唐中宗的定陵

景云元年(710年)十一月己酉,唐中宗李显安葬于定陵。定陵位于今陕西富平县城北20里的凤凰山上。此山是由三个墨青石岩山峰连接而成,好像一只飞翔的凤凰,以此而得名“凤凰山”。陵园为长方形,坐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面向北分为多层台地,而以陵墓为最高点。周围约十公里,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在正中山梁凿石穴为墓,并按乾陵的制度,凿石雕各种石像。原有石刻50多件,由于战乱及附近居民盗凿,陵园及四门石刻几乎被洗劫一空。现仅有南面一个石狮、一对石人比较完好,东门及北门虽然有石狮、石马,但都残破不堪。

定陵也有一通无字碑,其高大不亚于乾陵,但遭到了破坏,被镌作72个碾地磙子,虽然没有留下尺寸记录,但从改镌的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它高大的程度。它与当时的政治没有什么联系,只能看做是旌饰陵墓之物,而后代帝陵又没有沿用,就只能看做是陵制中的一点差异而已。第二节  一月皇帝命归西

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仅登基一个月的明光宗在服食了两颗“仙丹”后,一命归西。

人物小档案:

NO1.朱常洛(1582—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明代第十四位皇帝,庙号光宗。

NO2.方从哲(?—1628年),字中涵。在万历末期曾独相七年,任首辅大臣。对当时的政局有过重大影响,是明末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

NO3.崔文升,生卒年不详,原为明朝万历皇帝郑贵妃的内侍,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升司礼监秉笔,掌御药房。

NO4.李可灼,生卒年不详,明朝万历时期人物,任鸿胪寺丞。

明光宗朱常洛的一生都是坎坷的,他是怎样艰难地登上皇帝宝座的,为什么继位仅仅四天就忽然病倒,红丸又是什么样的药呢?“明末三大案”之一的“红丸案”背后,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内幕呢?

明神宗长子朱常洛的生母王氏,原是明神宗生母慈圣太后宫中的一名宫女,偶尔被神宗皇帝临幸,就生下明神宗的第一个儿子——朱常洛。但是明神宗对王氏没有感情,而且嫌她身份微贱,又是太后宫中之人,以此事为耻,对长子朱常洛也非常不喜欢,迟迟不提把他册封为太子之事。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有意立宠妃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了大臣与慈圣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直到1601年,神宗迫于压力,才封朱常洛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

尽管如此,朱常洛的太子生涯始终充满了危险,郑贵妃虎视眈眈,多次想加害于他。朱常洛多年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各方面表现中规中矩,让万历皇帝始终无话可说。

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当了48年皇帝的明神宗朱翊钧死去,朱常洛历尽艰辛总算登上了皇位,成了君临天下的帝王,史称明光宗。

朱常洛想做一个有为之君。他在即位后的前十几天,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发内帑犒劳边关将士,虽是杯水车薪,也是万历朝很难见到的。他罢了万历朝的矿税,因为这种税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叛乱叠起。他拨乱反正,将由于进谏而得罪皇帝的言官都放了出来,恢复了官职。面对万历中后期官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他重振纲纪,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补足了缺额,使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这一切,都预示着新的政治面貌即将出现。然而,就在这个新皇帝雄心勃勃地要大展宏图之际,他却蹊跷地病倒了。

皇帝正值壮年,为什么就突然病倒了呢?原来,在“太子大战”中失败的郑贵妃此时并不安静,她向朱常洛进献了8个美女,以取悦朱常洛。光宗似乎没有一点儿警惕,反而高兴地笑纳了。在当太子之时,光宗的日子过得谨小慎微,在摆脱威胁之后,他开始放纵自己的欲望,如今一下得到这么多美女,自然是夜夜纵乐。

光宗早年精神长期受压抑,身体本就有些衰弱,初登大位,朝政繁忙,自然有些劳累,又贪恋美色,由是不多日就累垮了。到八月初十,身体就不行了,召太医诊视。八月十二日,一心想做一个好皇帝的朱常洛拖着病体接见大臣,大臣们见到皇帝形容憔悴。李逊之《泰昌朝记事》说:“上体素弱,虽正位东宫,供奉淡薄。登极后,日亲万机,精神劳瘁。郑贵妃复饰美女以进。一日退朝,升座内宴,以女乐承应。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光宗的病本是纵欲伤身,身体虚弱所致,本来不是什么大病,吃几副补药,静心调养一段时间应该可以复原。但是,掌管御药房的太监崔文升负责为皇帝开方抓药,不知何故,他开的是一剂“通利药”,即大黄。大黄的药性是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相当于泻药。服药的当天晚上,光宗便腹泻三四十次,身体极度虚弱,处于衰竭状态,病情恶化。

由于崔文升原是郑贵妃的亲信内侍,此事传出之后,朝堂间议论纷纷,都指责其所开药物与医理不符,怀疑是受到郑贵妃的指使,故意用泻药来谋害光宗。有大臣上书指出:医生本来应该“有余者泻,不足者补”,光宗的症状显然是体虚,应以滋补为主,却反而用“相伐之剂”,显然是另有隐情。

虽然光宗就此停药不服,但身体显然已经垮了下来。八月二十九日,他在病榻前召见大臣时,已经拉着皇太子的手有托孤之意,并叮嘱大臣们要抓紧为自己筹备寿宫事宜,显然他自己已经感觉不对,要开始预备后事了。

也就是在这一天,鸿胪寺官员李可灼请求向皇帝进奉能治百病的“仙丹”。据李可灼的说法,“仙丹”是得到道士传授的“仙方”炼制而成的,吃下去就可以治愈皇帝的病。太监们不敢做主,将事情禀告内阁首辅方从哲。方从哲说:“彼称仙丹,便不敢信。”在场的大臣们也心存疑问,但是光宗此时已经是到了垂死的地步,对仙丹抱了最后一线希望,他让李可灼速速进药,并把此药称为“红丸”。

光宗服用“红丸”之后,感觉还不错,“暖润舒畅,思进饮膳”,乐意吃东西了,这自然是好事,大臣们都庆幸不已。

但当天下午,光宗怕药力不够,又催促再进一丸药。此时,御医们都认为不合适,但是皇帝频繁催促,无奈之下,李可灼只好又再进一枚红丸。谁也没有料到,次日五更,光宗却突然驾崩,连遗言也未曾留下,一时间,宫廷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受到怀疑的就是崔文升和进红丸的李可灼。大臣杨涟认为,在此之前宫廷内外传言说皇帝纵欲,实际上是崔文升用来掩盖他用药害死光宗的借口,皇帝就是被崔文升下药毒死的。杨涟的说法得到了当时的御史左光斗等人的支持。这些正直的大臣认为崔文升的罪比李可灼还要大,因为他懂得医药,是有意用药加害光宗,进而又指出幕后主使人是郑贵妃,要求严惩崔文升等人。

但是,对崔文升的指控很不顺利,一直到明熹宗天启二年,中间几经反复。原因是,除了杨涟、左光斗等人外,朝中大臣大多从一开始就把矛头指向了当时担任内阁首辅的大学士方从哲,认为是他同意李可灼给皇帝用药的,因此最有罪的应该是方从哲。这实际上掺杂了很浓重的权力倾轧因素。

事情之所以会这样,和方从哲本人的处置不当也有关。最初,对李可灼进红丸导致皇帝死亡应该被治死罪,大多数大臣都同意,但是方从哲却不同意,反而下令让李可灼以疾病引退,并送给他很多钱财。这样,其他敌对的官员就抓住了把柄,纷纷引经据典,认为方从哲同意李可灼进药,虽无害君之心,却有狱君之实,要求首先处置方从哲,以泄神人之愤。

一开始,新帝熹宗还为方从哲开脱,但是,在晚明时期,朝廷之中朋党互相倾轧非常厉害。既然有这样一个很好的攻击机会,方从哲的政敌自然不会放过,于是形成了一个攻击方从哲的群体。明末著名的东林党人也支持处置方从哲,名士高攀龙就力主惩罚方从哲,并称其为“贼臣”。结果,方从哲想逃脱罪责,慌忙上书请求退休。即便这样,声讨他、要求严办他的书文仍然很多,方从哲只好一面竭力为自己辩护,一面自请削职为民,远离中原。

直到后来,内阁大学士韩扩将进药的前后始末详细地写在给熹宗的奏疏中,指出服不服红丸,都是光宗一人决定的,确实与方从哲无关,才使方从哲摆脱了困境。他的奏折报上后,这场风波很快就平息了下来。不久熹宗颁下圣旨,“将李可灼削官流戍边疆,崔文升逐出北京,发往南京安置”。其实这都是很轻的处罚。特别是崔文升,至魏忠贤掌权后,因为受其赏识,又被重用提拔为总督兼管河道。只是在大臣们的连连上折抨击下,熹宗才最终判决崔文升被杖一百,然后发往明孝陵作杂役守卫。虽然舆论多指光宗遭受郑贵妃等人的暗算,但毕竟只是猜疑而已,谁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纵观光宗自登基后这一个月的身体情况,真可谓“内忧外患”。既要为朝政烦心,又要为郑贵妃进献的美女劳体,身体已虚弱不堪,却又接连服食大黄与红丸,大黄为寒凉之物,“红丸”为大热之物,二者同时用于光宗纵欲过度的身体,后果可想而知。

光宗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走了。没当皇帝之时他处处小心,当了皇帝没几天又抱憾而终;生前他命运坎坷,死后陵寝也是采用当年景泰帝的废陵,命运对帝王竟也如此捉弄。

相关链接:

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发生了梃击东宫太子朱常洛事件,这就是“明末三大案”之一——“梃击案”。这一年,太子朱常洛33岁。

这天傍晚,蓟州男子张差手持枣木棍,从东华门直奔内廷,打伤守门太监,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直到前殿屋檐下才被捉拿。当时,慈庆宫第一道门只有两名太监守门,第二道门无人看守。事发后朱常洛惊恐万状,此事一出,举朝惊骇。

万历帝下令审讯,负责审问的官吏说张差是个疯癫病人,企图糊涂结案。东林党人、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宷,通过单独提审和与刑部官员共审,使张差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令我打上宫门,打得小爷(指太子),有吃有穿”。朝中东林党人怀疑是郑贵妃欲谋害太子,坚决要求彻底追究。事情牵连郑贵妃,朝议汹汹。《明史·郑贵妃传》记载:郑贵妃闻知后,对万历帝哭泣。万历帝说:“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于是,郑贵妃找到皇太子朱常洛。史书记载,郑贵妃号啕大哭,诉说事情的原委,请求太子宽恕。

神宗朱翊钧已经25年不见群臣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不出面就无法收拾。他决定亲自来处理这个事。万历皇帝在慈宁宫皇太后灵位几案前召见太子和百官,令太子降谕处理此案,因为都是他们家里头的事情,而且牵扯到郑贵妃,万历皇帝也不想深究此事,禁止株连,就是不要牵扯太多人。皇太子朱常洛既不愿意得罪他父皇,也不愿意得罪郑贵妃,不敢深究此事,也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最后决定把张差处死,两个太监庞保和刘成在内廷秘密打死,草草了结这桩大案。负责此案审理的王之宷遭到反东林党一派官吏的攻击,万历皇帝将他削职为民。“梃击”一案也就不了了之了。

移宫案

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朱常洛即位,郑贵妃怕朱常洛对她报复,连忙想法讨好朱常洛。朱常洛当太子时,身边有两个姓李的选侍,号称东李西李。朱常洛特别宠爱西李,郑贵妃就首先拉拢西李,出面提议立西李为皇后,西李则提议封她为皇太后以作为报答。

乾清宫是内廷的正宫,只有皇帝皇后能够居住。光宗朱常洛病危时,住在乾清宫,西李随住。朱常洛临终前,召大臣入宫,西李见大臣们来了,带着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避进内房。朱常洛吩咐群臣,封李选侍为贵妃,西李在里面听见了,唆使朱由校出来向父亲请求封自己为皇后。朱常洛当时没有答应,在场的臣子们对西李的做法十分不满。

光宗朱常洛死后,西李仍住在乾清宫不走。她把朱由校带在身边,企图挟皇太子以自重。

朱由校由于其父泰昌帝朱常洛不得万历皇帝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直到万历皇帝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虽位尊于李选侍之上,但因李选侍受宠,她备受李选侍凌辱而死,而朱由校从小亦受李选侍的“侮慢凌虐”,终日涕泣,形成了惧怕李选侍的软弱性格。

泰昌帝驾崩当日,杨涟、刘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宫,要求哭临泰昌帝,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群臣求见皇太子,西李的亲信太监们竟挡在门前,不让他们进宫。兵部右给事中杨涟挺身而出,厉声斥责,太监们这才让开。西李把朱由校藏在自己房里,不让出来。大学士刘一燝问太子何在,太监们都不答话。东宫伴读王安走进房内,哄西李太子出去一下就回来,李选侍答应了。可王安刚把朱由校带到宫门口,西李又反悔了,叫太监把朱由校带回来。太监们上前拉住朱由校的衣服,朱由校一时也没有了主意。杨涟、刘一燝等见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万岁,并上前将太监斥退,保护朱由校离开乾清宫,来到文华殿,接受群臣的礼拜,随后又回到慈庆宫住下,决定在本月六日举行登基大典。

李选侍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朝臣们强烈反对。经过这一番短兵相接的争斗,群臣对西李更加愤慨,纷纷上书,要求西李搬出乾清宫,迁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遭李选侍拒绝。西李仗着自己把朱由校从小带大,派太监去叫朱由校,企图通过他来压制群臣。西李派出的太监被杨涟挡在麟趾门前,只得离开。李选侍又要求先封自己为皇太后,然后再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们的拒绝,矛盾日渐激化。

至九月初五日,眼看朱由校御乾清宫登基大典日期迫近,李选侍尚未有移宫之意。内阁诸大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在乾清宫内力驱,李选侍万般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哕鸾宫。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门,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天启元年。至此,李选侍争当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图终于落空。

李选侍虽已“移宫”,但斗争并未结束。“移宫”数日,哕鸾宫失火,经奋力抢救,才将李选侍母女救出。反对移宫的官员散发谣言:选侍投缳,其女投井,并说“皇八妹入井谁怜,未亡人雉经莫诉”,指责朱由校违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在杨涟等人的支持下批驳了这些谣传,指出“厚养选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尔诸臣可以仰体朕心矣”。至此,“移宫”风波才算结束。

明光宗的庆陵

庆陵,位于明十三陵中的长陵西北1.5公里,献陵西北约0.5公里,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庆陵原是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为自己修建的陵墓,朱祁钰是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的弟弟。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俘,由朱祁钰监国,后被立为皇帝,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一年之后,英宗被放回,闲居南宫。

景泰八年,朱祁钰得了一场大病。武清侯石亨等人趁机发动夺门之变,将景泰帝软禁在西内,重新立英宗为帝。不久,景泰帝忧愤而死。英宗废朱祁钰为王,同时将景泰帝在天寿山已经开始施工的陵寝废弃,把景泰帝按亲王的规格葬在了北京西山,未入十三陵。

谁知一百多年过去了,在这块陵寝的遗址上,又建立起了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当时由于光宗死得突然,加之国力空虚,光宗的父亲明神宗尚未下葬,更无暇为光宗建陵。于是,建陵的时候也来不及选吉壤、卜寿陵,只得采用了景泰帝的寿陵陵址。《明史·熹宗本纪》载:“九月壬寅,葬贞皇帝于庆陵。”第三节  七窍流血为哪般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七窍流血,猝然而亡。

人物小档案:

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清圣祖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至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世宗。

胤禛是康熙帝的第四子,《清史稿·世宗本纪》说他“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即外表魁梧,举止稳重。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钩心斗角极为激烈。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争夺储位斗争虽转入暗处但更加激烈。皇八子胤禩因争夺意图过于明显而被康熙斥责疏远。胤禛表面不问时事,沉迷释教道教,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暗中却与年羹尧、隆科多交往,加强自己的势力集团,同时向父亲表现孝顺,且在治理黄河水患上取得自明初至清初最杰出的政绩成就,赢得了康熙帝的信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死,胤禛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即指雍亲王(其即位前的封号),“正”即正统、名正,表示其正当即位。

与他的父皇康熙帝一样,雍正帝勤于政事。他宵衣旰食,夙夜忧勤,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批阅奏折,按照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办事。后人收集他13年中朱批过的折子就有360卷。他整顿吏治、发展农业,经过13年的励精图治,使清朝各方面在康熙时期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康熙末年,国库亏空严重,只有800万两左右;而雍正末年,国库银两就增至6000余万两,上升了近十倍,为“康乾盛世”的创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在圆明园猝然去世。雍正帝死得十分突然,无论是他的皇后皇子,还是身边最得宠的大臣都没有丝毫心理上的准备。

据《清世宗实录》和《张廷玉年谱》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违和,仍照常听政,并召见臣工。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大学士张廷玉每日进见,未尝间断。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等,御榻之侧,朝夕奉侍。二十二日,病情恶化,太医抢救。二十三日子时,进药无效,龙驭上宾。”前后仅仅三天时间,雍正帝突然死亡。清宫档案里,也只是简要地记下了雍正帝突然死亡的事实,而没有说明任何原因。于是,雍正帝死因之谜,朝野上下众说纷纭。

其中传播最广的一种说法是,雍正帝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当年,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独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后来,吕四娘拜师习武,勤学苦练,尤长剑术,技艺高超。而吕四娘的师傅,据说原是雍正帝手下的剑客大侠甘凤池,后来大侠甘凤池因为不满意雍正帝的作为而离开了雍正帝,又收养了吕四娘为徒。在他的精心指导之下,吕四娘成为一名武艺高超的剑客。

为了能够为家人报仇雪恨,吕四娘潜入京师。经过一番秘密的考察和打听,吕四娘终于弄清了雍正帝的行动规律。有一天,她得到密报说,雍正帝今晚要在圆明园过夜,圆明园防守比较松懈,吕四娘便飞檐走壁,跃入圆明园,找到了正在龙床之上熟睡的雍正帝,一剑就砍掉了他的脑袋。然后提其首级逃出宫外,远走高飞。第二天,宫中的太监见都到了下午了,雍正帝还没有起床,就叫来皇后,到雍正帝的寝宫一看,发现他已经身首异处死去多时了。于是,宫中大惊,谎称雍正帝病重,急召诸位王爷大臣们入宫,并封锁了雍正帝被杀的消息,只说雍正帝是突然得病去世了。还有传言说,雍正帝的棺木中收敛的是一个无头尸体,因为没有真的头,就给他做了一个金头。

这个民间传说非常富有情节性和感染力,至今已经流传了200多年。当然,这只是野史小说中的一种传言,这种行刺之说纯属谣言。

首先,吕四娘主仆三人的逃出是不可能的,当时办理此事的浙江总督李卫以擅长缉捕盗贼而著称,他奉命兼管江苏盗案,若吕留良后人果有逃出的,他自然有能力搜捕到案。再说他曾为吕家题过匾,吕案发生后雍正帝没有责备他,他心怀畏惧,下死劲处理有关人员,完全不会让主犯的子孙逃脱。

再说,传说中吕四娘的师傅甘凤池,他是清代著名武术家,先后拜黄百家、一念和尚为师,江湖人称“江南大侠”,《清史稿·甘凤池传》说他勇力绝人能提牛。甘凤池有“反清复明”的思想,曾加入过反清组织。但说他是吕四娘的师傅,实在是没有根据。实际上,他被朝廷捕获后变节,把自己所在的反清组织的人全部都出卖给了朝廷。而且,圆明园在皇帝在的时候,防守极为森严。吕四娘根本不可能穿过昼夜巡逻的卫兵,轻易地进入寝宫刺杀皇帝。

所以,吕四娘行刺雍正说,实属子虚乌有,绝不可信。但是,这个故事为什么流传甚广呢?怕是它暗合了民间对雍正皇帝的一种态度。

雍正帝总体来看可以称为一位明君。但是,他统治严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被称为“冷面王”。雍正帝登基后,对部分兄弟予以坚决打击,不念亲情。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先是被降爵为郡王,拘禁汤山,后来被派去守陵,再后来降爵为贝子,受圈禁。皇九子胤禟被囚于保定,备受折磨,并名其为“赛思黑(讨人厌)”。皇八子胤禩被圈禁,改名为“阿其那(俎上冻鱼)”。皇十二子胤祹被革职。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禁锢。

雍正帝还脾气暴躁,喜怒无常。有一次,雍正帝看杂剧《郑儋打子》。演员的演技和唱腔都不错,雍正帝赐食。因为剧中郑儋是常州人,演员就问雍正帝现今常州刺史是谁。想不到雍正帝听后大怒,说:“你是戏子,怎么可以问起官守来?”立刻将演员杖击而死。

雍正帝还为人刻薄,以极其粗俗丑恶的语言丑化他所痛恨之人。钱名世因为写了歌颂年羹尧的诗,雍正帝就给钱名世写了块“名教罪人”的匾,挂到钱名世的大厅,以世世代代丑化钱名世。他还嫌不够,令385名举人、进士写诗丑化钱名世。

雍正帝还大兴文字狱,年羹尧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曾静、吕留良案、屈大均案、裘琏戏笔之祸、“清风不识字”案……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禁锢思想,摧残人才,让天下士人惧怕,所以,雍正帝在民间的口碑并不好。而这个文字狱遗孤复仇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也可看出民心所向了。

另一说,雍正帝是患中风而死的。这个论断有它的合理性。据雍正帝的心腹大臣张廷玉的私人记录,当时雍正帝七窍流血,令他“惊骇欲绝”,而且从发病到死亡速度之快,不能排除脑出血的可能,只是当时的医术不能确诊。但是,雍正帝是否真是患中风而死,以现有的史料是判断不出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雍正帝是服丹药中毒而死的。清末民国初年就有人提出:“世宗之崩,相传修炼饵丹所致,或出有因。”

雍正帝年轻时即好佛、崇道。做了皇帝后,他求仙访道、企求长生,更是为此忙得不亦乐乎。他不仅把道士请进宫内为他炼丹,待以上宾,还将有名望的佛寺、得道仙观,包括周边环境制成模型,以利仿建,可见他对道家的长生成仙说已经到了几乎痴迷的地步。

在清宫秘档中,记载皇宫日用物品的内务府账本《活计档》,就披露了雍正帝炼丹的一些情况。

最早出现的有关记载,是雍正八年(1730年)的冬天,在圆明园东南角的秀清村,内务府总管海望和太医院院使刘胜芳主持操办,先后运入四千余斤木柴煤炭,利用矿银等物,为雍正帝炼丹。

丹炉一开,烧炼之火便没有灭过。

在圆明园为雍正帝炼丹的道士主要有张太虚、王定乾等人,他们都有一套“修炼养生”方术,对“炼火之说”亦有一番研究。这些道士没有辜负雍正帝的期望,真的炼出了一炉又一炉的金丹。

雍正帝吃了道士炼制的丹药,感觉良好,还拿出一些赏给出征的将帅和大臣。“丹药”二字,明白无误地载入了清宫秘档。

雍正帝“宾天时七孔流血”。七孔流血是严重中毒的反映,雍正帝长期服用道士所炼之丹及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这些丹药中汞、铅、朱砂等矿石含量较高,又都是高温烧煅而成,热性很大。雍正帝的兄弟兼重臣十三阿哥允祥去世后,雍正帝很受触动,为渴求长生不老,他加大剂量服用丹药终致中毒,是情理中事。

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还未正式登基前,就急急传谕驱逐宫中道士,可见雍正帝之死同道士有密切关系,因为乾隆帝深知丹毒之害,才会把驱逐宫中道士放在诸多国事之上立马行之。

概括起来,雍正帝之死同他多年勤政导致的体力透支有很大关系;同他心神长期不得安宁、夜不能寝、精神不能贯注、惧怕报应也有很大关系;更同他长期以来不断服用丹药、体内大量积毒有关;他晚年为求长生加大剂量服用丹药更是导致他最终猝死的直接原因。

雍正帝在位时间不长,但却在继位和死因问题上为后人留下了两大疑案。也许这些疑案根本就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只是后人的种种传言才给它们披上了层层的神秘面纱,变得扑朔迷离,让人难以看清其中的真相罢了。

相关链接:

雍正帝扳倒年羹尧

年羹尧(1679—1726年),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其兄年希尧亦曾任工部侍郎。他的妹妹是胤禛的侧福晋,雍正帝即位后封为贵妃。他的妻子是纳兰性德的女儿。

年羹尧自幼读书,颇有才识,后来建功沙场,又以武功著称,是一个难得的全才。

他和雍正帝私交甚好,为其登上皇帝宝座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雍正帝即位之后,年羹尧更是备受倚重,和隆科多并称雍正帝的左膀右臂。

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青海局势顿时大乱,西陲再起战火。雍正帝命年羹尧任抚远大将军,驻西宁坐镇指挥平叛。这次战役历时短短15天,年羹尧的大军纵横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敌营,犁庭扫穴,大获全胜。“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

平定青海战事的成功,实在令雍正帝喜出望外,遂予以年羹尧破格恩赏:在此之前,年羹尧因为平定西藏和平定郭罗克之乱的军功,已经先后受封三等公和二等公。此次又以筹划周详、出奇制胜,晋升为一等公。此外,再赏给一子爵,由其子年斌承袭;其父年遐龄则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此时的年羹尧威镇西北,成为雍正帝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

年羹尧不仅在涉及西部的一切问题上大权独揽,而且还一直奉命直接参与朝政。可是,皇帝格外的恩宠让年羹尧忘乎所以,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他在官场往来中趾高气扬、气势凌人: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

对于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理应优待,但年羹尧把他们留在身边当做“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帝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

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帝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帝打算亲自撰写序言,尚未写出,年羹尧自己竟拟出一篇,并要雍正帝认可。年羹尧在雍正帝面前也行止失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雍正帝心中颇为不快。

年羹尧还结党营私,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他还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他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这个集团聚敛的财富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

年羹尧的失宠和继而被整是以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第二次进京陛见为导火线的。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帝面前开始居功自傲,“无人臣礼”。这些都大大刺伤了雍正帝的自尊心。

雍正帝忍无可忍,终动杀机。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机会来了,因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文奇观,臣僚上表称贺,年羹尧也上表,但一是字体潦草,二是将成语“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此语意为终日勤勉谨慎,就是写倒了意思也不变。但是,雍正帝认为年羹尧居功藐上,心怀不轨。那些平素对年羹尧心有怨恨的臣僚见状便群起而攻之,于是年羹尧被劾成九十二条大罪。赐其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

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

雍正皇帝与粘杆处

据说,雍正帝登基后,建立了一个机构,正式名称为“尚虞备用处”,它还有一个更为通俗的名称——粘杆处。它本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蜓、钓鱼,用来供皇族玩耍的服务机构,后来演变为情报组织。

据说雍正帝还是四阿哥时,其府邸内有一些高树,盛夏初秋时,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四阿哥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这就是“粘杆处”的由来。皇位角逐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粘杆处”就成了四阿哥的私人队伍。他训练家丁队伍,招募众多武功高手,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专门设立了“粘杆处”机关。“粘杆处”的首领名为“粘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手下担任的,他们大多是雍正帝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普通成员名为“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一般都是内务府包衣,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雍正帝左右,也是炙手可热。

这个情报组织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1725年,雍正帝降旨将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奇怪的是,雍和宫成为皇帝行宫后,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仍覆绿色琉璃瓦。有人认为:雍和宫有一条专供情报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后来乾隆帝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将其翻修,通道也被销毁无痕。“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4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4名“粘杆侍卫”和4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雍正帝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派人办理。

雍正帝去世后,继任者乾隆皇帝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城内外大臣的活动。乾隆帝死后,这个情报机构才逐渐被废弛。

雍正帝的泰陵

泰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泰陵位于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

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泰陵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便开始了西陵最长的神路——2.5公里长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宝顶,依次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大碑楼、七孔桥、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三路三孔桥、谥号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和哑巴院、宝顶等建筑。宝顶下面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宫殿。

2000年,泰陵作为清西陵中最早最完整的皇家陵园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