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筋膜扩张疗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0 10:35:44

点击下载

作者:李平华,孟祥俊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腧穴筋膜扩张疗法

腧穴筋膜扩张疗法试读:

作者简介

李平华,男,汉族,1963年9月生,山东巨野县人,主任医师,山东省政协委员。从事针灸治疗、研究30余年,为小周天疗法的发明人,系统完善了五体针刺疗法、九针疗法,运用针灸、内经九针、小针刀、浮针、头针、火针等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疗效显著,编撰出版了《针灸腧穴疗法》《归经中药学》《小周天微铍针疗法》《黄帝内经九针疗法》《内经针法——五体针刺疗法》《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疗法》《颈椎病》《增生性膝关节炎的非手术疗法》《保守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症》《面瘫》《强直性脊柱炎》《基层医疗实践》等专著。其中《肩周炎》5次再版,1995年第1版书中所载肩周炎的分期,已作为全国肩周炎的诊断标准;《颈椎病》3次再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疗法》《增生性膝关节炎的非手术疗法》2次再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1992年至1993年作为中医专家赴俄罗斯坐诊。

作者简介

孟祥俊,男,1970年6月生,河北省威县人,副主任医师,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曾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工作,现任北京灵枢九针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华针刀医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疼痛康复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针刀医学会副秘书长,著名内经九针专家。致力于针法的研究,尤其是九针,为小周天疗法的发明人,系统完善了五体针刺疗法、九针疗法,擅长中医骨伤科、内科杂病的治疗,尤其精于软伤科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从事骨伤疼痛、内科杂病的治疗及研究二十余年,运用内经九针、意象针灸、小针刀、埋线、火针、皮下针等治疗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在国家级医学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编著出版了《现代骨关节病诊疗学》《小周天微铍针疗法》《黄帝内经九针疗法》《内经针法——五体针刺疗法》《颈椎病》《保守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症》《强直性脊柱炎》《灵枢九针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与临床》等书。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经络、腧穴及其主治,以及筋膜的有关知识,腧穴筋膜扩张疗法的原理、作用、药物、针具、选取部位及其原则,具体操作方法、特点、注意事项等,从概述、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临床常见的五十三种病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近年来,筋膜作为治疗组织结构越来越受到重视,派生出许多疗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我们将经络腧穴、筋膜与穴位注射疗法、肌筋膜触发点、肌筋膜链、枝川疗法肌硬结、肌肉挛缩点、王鹤滨病痛点等进行有机结合,采用单独大剂量注射生理盐水,或稍加微量其他药物,调节有关经脉腧穴、筋膜、神经、体液等,通过补充水液、局部针刺的调整、形态的改变、力的牵拉、信息的传递、代谢的增强、药物的化学作用等收到了较好疗效,我们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纳、总结、提炼、升华,形成了系统的腧穴筋膜扩张疗法,是我们的原始创新成果。本书是一部具有实用性的参考书,易于学习、运用,适合针灸科、康复科、骨科等医师阅读、参考。

引子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万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生理盐水是机体组织、细胞活动的基础,所以体液成分的恒定是最基本的原则。机体组织功能失调,代谢紊乱,体液成分发生改变,既是疾病发展的产物,也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而且是许多继发性疾病的诱因。我们从补充水液、改善体液成分、增强新陈代谢,为组织、细胞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入手,注射生理盐水,治疗受凉性、损伤性等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机体的调节部位,从不同角度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从经络的角度看,会有腧穴、阿是穴;从结缔组织角度看,会有筋膜;从人体支配系统角度看,会有神经;从肌肉角度看,会有肌筋膜触发点、肌筋膜链、肌肉挛缩点、肌硬结;从阳性反应与症状出现部位的角度看,会有病痛点、显病点等。我们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这些部位都是阳性反应点,是我们选择治疗的有效部位,对没有阳性反应者,不予选取,是否有阳性反应,是选取部位的唯一标准,也是再次治疗选取的标准。

我们将腧穴筋膜疗法运用于其他病证,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已将其运用于内科、筋伤科、五官科等病证。究其原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位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体壁病证除在体壁有明显表现,也可以影响内脏功能,出现内脏症状,内脏病证除内脏有症状外,在体壁也有反应,表现为体壁异常,这些异常部位既符合中医的脏腑理论、经络理论,也符合西医的筋膜理论、神经理论、体液理论等,并且有其内在规律性。根据这些规律,通过对体壁皮、肉、筋、脉、骨等五体结构阳性反应的调整,使体壁阳性反应灭活,体壁恢复正常,症状消除,反射性地调节内在组织器官,消除内脏病证,这是针灸治病的原理,也是腧穴筋膜扩张疗法治病的原理。

水是人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体的主要成分,缺水等代谢异常会导致很多疾病,给人体补充生理盐水,可恢复局部的体液平衡,消除症状,注射后没有毒副作用及异常刺激,绿色、环保、安全,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总 论

腧穴筋膜扩张疗法是在腧穴、筋膜等阳性反应部位大剂量快速注射等渗生理盐水、微量药物,使局部迅速充盈、膨胀,通过刺激腧穴、筋膜、神经等,产生水液的补充,经络腧穴、筋膜、神经、体液的调整,形态的改变,力的牵拉,信息的传递,代谢的增强,及通过药物的化学作用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相对安全、副作用小、起效快捷、疗效较好的特点,是一种较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第一章经络、腧穴及主治

经络、腧穴理论是腧穴筋膜扩张疗法的基础,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有路径之意,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十二经脉为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也为运行、调节人体气血的主体。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络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脉、阳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经,任脉为阴脉之海,总督诸阴经,又为奇经八脉的调节者,为人体较好的调节系统。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为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相当于筋膜、肌腱、韧带等。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分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等,还分为阳络、阴络、脏腑之络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腧穴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分为经穴(含络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等。《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腧穴通过经络通道与脏腑之气相通,所以脏腑经络气血病理变化在体表相应的腧穴引起各种反应,其病理反应引起腧穴的各种变化为敏化,敏化的腧穴称为阳性腧穴。因此对腧穴施行针刺、注射刺激,可通过经络通道内达脏腑、直趋病所,发挥其补泻或调整作用而产生治疗效果。一、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腧穴、主治病证1.循行部位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入属于肺脏,从肺系横行出于腋下,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2.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11穴。3.主治病证

主治肺、咽、喉、胸、鼻、皮肤等病证,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痰多、少气不足以息、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伤风感冒、鼻塞流涕、喷嚏、鼻渊、多汗、缺盆痛、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位、腧穴、主治病证1.循行部位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2.腧穴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等20穴。3.主治病证

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如面瘫、咽痛、喉干、面肌痉挛、牙痛、感冒、腹痛、腹鸣、腹泻、喘息、宿便、腹胀、便秘、痔疮、皮肤无光泽、皮肤异常、肩膀僵硬、肩酸、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等。三、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腧穴、主治病证1.循行部位

起于鼻翼旁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沿着发际,到达前额。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入属于胃,联络脾脏。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2.腧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等45穴。3.主治病证

主治胃肠病及头面、目、鼻、口、齿、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呃逆、消谷善饥、腹痛、便秘、腹泻、口渴、口臭、咽喉肿痛、鼻衄、牙痛、口眼歪斜、面痛、目赤肿痛、热病、发狂、胸部及膝、踝、趾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麻木等病证。四、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腧穴、主治病证1.循行部位

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2.腧穴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等21穴。3.主治病证

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泄泻、水肿、黄疸、身困重无力、痛经、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疼痛等。五、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腧穴、主治病证1.循行部位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通过横膈,联络小肠。心系向上的脉:挟着咽喉上行,连于目系。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2.腧穴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等9穴。3.主治病证

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如心痛、心悸、失眠、健忘、胸闷、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六、手太阳小肠经循行部位、腧穴、主治病证1.循行部位

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咽、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又斜行络于颧骨部。2.腧穴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等19穴。3.主治病证

主治头、项、面、耳、目、咽喉病、热病、经脉循行部位的疼痛病证,如头痛、项痛、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七、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腧穴、主治病证1.循行部位

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跟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2.腧穴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等67穴。3.主治病证

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条线的背俞穴及第二条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咳喘、心痛、胃痛、腹痛、腹泻、胁痛、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麻木等证。八、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腧穴、主治病证1.循行部位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2.腧穴

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等27穴。3.主治病证

主治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目眩、心痛、心烦、惊恐、痛经、水肿、遗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证。九、手厥阴心包经循行部位、腧穴、主治病证1.循行部位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三寸处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2.腧穴

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等9穴。3.主治病证

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失眠、癫狂、呕吐、呃逆、胸胁支满、面赤目黄、腋肿、肘臂挛急、掌中热等证。十、手少阳三焦经循行部位、腧穴、主治病证1.循行部位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胸中支脉:从胸直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向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2.腧穴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等23穴。3.主治病证

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胁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十一、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腧穴、主治病证1.循行部位

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气街,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与足厥阴肝经相接。2.腧穴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等44穴。3.主治病证

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如口苦、目眩、耳鸣、耳聋、目外眦痛、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疟疾、头痛、颔痛、胁痛不能转、缺盆部肿痛、心烦、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十二、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腧穴、主治病证1.循行部位

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向上循于足大趾、次趾之间,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2.腧穴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等14穴。3.主治病证

主治肝病、妇科病、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如腰痛不可俯仰、胸满、胁痛、咽干、目赤肿痛、头晕、头痛、呃逆、痛经、月经不调、阴部肿痛、癃闭、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十三、任脉循行部位、腧穴、主治病证1.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神阙、中脘等,过胸正中膻中,经咽喉部向上,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交于足阳明经。任脉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以加强任、督二脉的联系。2.腧穴

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等24穴。3.主治病证

主治腹、胸、颈、头面的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少数腧穴可治疗神志病,如经闭不孕、带下色白、胎动不安、小腹坠胀、阴道下血、滑胎、月经不调、月经淋漓不尽、小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睾丸胀痛、尿潴留、尿失禁、疝气、胃痛、呕吐、腹痛、泄泻、心悸、失眠、胸闷、咳喘、头晕目花、口眼歪斜、体质虚弱、腰膝酸软等。十四、督脉循行部位、腧穴、主治病证1.循行部位

督脉循行于口以上面部、头、躯干的后正中线上,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沿脊柱内侧上行,通过尾、骶、腰、背、颈,至头后部风府穴进入脑内,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前行,循行过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止于上唇系带与齿龈连接处龈交穴,交汇于任脉。其分支一: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会阴部,在尾、骶骨端与足少阴肾经在大腿内侧主干及足太阳膀胱经相会合,一起贯通脊里,属于肾脏,加强督脉与肾的联系。分支二:从小腹内直上贯通脐窝,向上贯心,到达咽喉部,向上到下颌,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以加强与任脉的联系。分支三: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于目内眦,上行到前额,交会于颠顶,入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与肾脏相联络,以加强与足太阳膀胱经、肾脏的联系。2.腧穴

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28穴。3.主治病证

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病证、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脊背疼痛、口眼歪斜、头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厥、神志昏迷、健忘、失眠、发热、头昏头重、眩晕、耳鸣耳聋、咳喘、心悸、胸痹、胃痛、腹痛、遗精、阳痿、女子少腹坠胀、冷痛、月经不调、宫寒不孕、腰膝酸软等。第二章筋膜及其生理病理一、筋膜概述1.筋膜的概念

筋膜是遍布于全身的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筋膜像一张三维的网络,将人体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覆盖和囊括。筋膜包括、陷入、分离和组成身体的任何一部分,包括肌肉、神经、骨骼、关节和内脏,从表面一直深入到细胞水平,大到机体浅筋膜包括整个机体,小到细胞膜,所以筋膜具有调节全身各部位、各器官、各组织的作用。筋膜还形成通道以便让神经、血管和淋巴通过。大部分的筋膜是从头到脚沿身体的纵轴来分布的,但也有横向的,如颅底、胸腔出口、横膈、盆底等。2.筋膜分类

筋膜主要分为3种:浅筋膜、内脏筋膜、深筋膜。(1)浅筋膜

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与深筋膜、内脏筋膜有着广泛联系。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皮神经、浅动脉、皮下静脉、毛细血管、淋巴管及脂肪等,有些局部还有汗腺和皮肌,浅筋膜对其深部的肌肉、血管和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某些部位的浅筋膜对外来加压起缓冲作用,浅层注射将药液注于浅筋膜下,调节浅筋膜、神经的功能。由于筋膜是一张三维的网络,浅筋膜对深部组织、器官等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2)内脏筋膜

内脏筋膜是悬吊、包裹着胸腹腔内脏器并深入脏器内部,参与内脏各个层次构成的筋膜,维系着脏器的形态结构、功能,与深、浅筋膜有着直接、间接的有机联系,为筋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脏筋膜由于包括、深入脏器内,不能针刺、注射药液,只能通过深、浅筋膜注射调节深、浅筋膜及神经,经深、浅筋膜的牵拉、传导、神经调节等间接调节内脏筋膜,进而调节脏腑功能,治疗内脏病证。(3)深筋膜

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与浅筋膜、内脏筋膜紧密相连,深筋膜包被肌或肌群、腺体、大血管和神经等,形成筋膜鞘,四肢的深筋膜伸入肌群之间与骨相连,分隔肌群,称肌间隔,以保证各肌单独进行活动,包被骨骼为骨膜,深筋膜在腕踝部可增厚形成支持带,对经过其深部的肌腱有支持和约束作用,并能改变肌力的牵引方向,以调节肌力的作用,对血管、神经、骨骼等也具有直接调节作用,对内脏病证有间接调节作用。深筋膜可以注射于软组织间,扩张筋膜,也可深刺骨膜注射药液,扩张骨膜调节顽固性疾病。二、筋膜的生理功能

筋膜结缔组织是体内含量最丰富的组织,与上皮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有机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人体器官。结缔组织的这种优势直接影响筋膜的功能,并且间接影响结缔组织所触及的所有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功能。结缔组织的首要功能是连接机体内的结构。它使人体有固定的形状,为机体提供了安全性和支持性,限定了一些具有协同作用的区域。结缔组织提供了一个既能保护和包容身体各个部分,又将机体联系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结构。在机体的各个级别,从单个细胞到整个机体,结缔组织纤维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结缔组织包绕器官、血管和每个细胞,支撑骨骼和其他结构,协助传递肌肉舒缩,构成人体防线,协助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运输。结缔组织具有渗透性、压电现象和触变现象,能广泛地影响人体结构与功能,具有连接、支持、运输、营养、保护等作用。1.筋膜的连接

筋膜的首要功能是连接机体内的结构形成一个有机体,保证了机体自身功能的稳定性,并使人体有固有的形状,限定了一些具有协同作用的区域,提供了一种进出机体特定部位的方式,并且借助血液流通为全身提供了防护和修复。2.筋膜的完整独立

机体的各个级别,结缔组织筋膜包裹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个体,将细胞连接在一起形成组织,将一种组织黏合到另一种组织中,把组织结合成一个功能性器官,包绕并保护器官,将器官结合成器官系统,限定器官系统的界限。由结缔组织筋膜限定的形状符合人体活动的方式,例如结缔组织筋膜限定并分开单根神经,确保它们位于适当的通道之中,限定并分开各个器官,确保有其形态结构、功能。3.筋膜包绕(1)包绕肌肉

从肌肉的结构图中(图2-1)我们看到,肌肉外层包绕着肌外膜,而肌束被肌束膜包绕,更小单位的肌组织也有相应的筋膜包裹。筋膜包绕每根肌纤维、肌束、肌肉。深筋膜的鞘把肌纤维聚集在一起,从而保证它们平行排列,并且决定了在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和肌肉上的力量朝向一定方向。图2-1 脊柱筋膜

肌肉收缩时,骨骼本身不能收缩。如果没有肌腱提供的直接连接,以及韧带所提供的间接连接,肌肉不可能将外力施加在骨骼上。在一定意义上,骨骼移动的能力取决于筋膜结缔组织。如果筋膜结缔组织没有将肌肉的作用转移到骨骼上,肌肉将无法发挥动力的作用,即舒缩功能。筋膜结缔组织连接体的相对长度和弹性,能在生命活动中所执行的姿势和动作之间体现出差异。肌腱、韧带、腱鞘都是结缔组织筋膜的连接结构。(2)包绕神经

筋膜包裹神经系统的各个层次,如神经元、神经束、神经分支、神经根、神经干,甚至中枢神经等,结缔组织包绕着每一根神经纤维,每一群神经细胞以及整个神经系统。筋膜结缔组织限定并分开单根神经,确保他们位于适当的通道上,通过神经胶质这一特殊结缔组织将神经有机地组织并维持在一起,神经胶质细胞不能传导神经冲动,但可保护和支持单个神经细胞、细胞束和整条神经,神经胶质细胞也能提供抗拉强度和伸展所需的弹性,通过筋膜可以调节各个层次的神经、各种刺激对神经的影响,从而调节神经的功能活动。(3)包绕器官、血管

结缔组织包裹机体内每一滴液体,也就是说,它形成一种纤维性床体来支撑所有的淋巴管和血管,并使它们保持在适当的位置。腹膜的筋膜支撑富含血管的肠系膜,将肠道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从而形成消化道的弯曲。心脏周围的筋膜称为心包膜。动脉、静脉被结缔组织包绕并固定在一定的位置。脂肪细胞被胶原网状筋膜结构包绕,并固定在一起形成脂肪组织。筋膜与血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相似,是为每一个细胞运输食物和排出废物的媒介,通过筋膜系统可改善组织代谢、调节器官功能,治疗器官病证。(4)支撑骨骼

骨骼周围的结缔组织被称为骨膜。从骨表面到关节囊、韧带,相互延伸,并通过无缝联合体的形式包绕每一个骨骼、关节、韧带,使骨与骨之间牢固结合,肌腱将肌肉附着在骨胳上,如果没有筋膜将它们固定,骨骼将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塌陷。筋膜结缔组织连接体就像船上的装备,提供张力去支撑人体的桅杆(骨骼)和帆(图2-2)。筋膜结缔组织类似于维持物体的绳索,骨骼类似于其间的单个物体,如果没有筋膜结缔组织的绳索,躯体结构将倒塌。图2-2 脊柱力学示意图4.筋膜的运输、营养

筋膜包括的血管为机体各组织、器官运输营养,以维持其功能活动需要,并运输出其代谢产物。筋膜包括的体液可保持组织细胞活动内环境的稳定,以维持其功能活动。5.筋膜的保护

筋膜通过建立一个物理屏障,从而设置了第一道抵御入侵人体有害物质的防线,将这些因子作为一个整体与全身分隔或隔离开。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它可以形成新的瘢痕组织关闭伤口。纤维生成后黏附在病变部位,从而隔离可能通过皮肤破损处入侵人体的有害物质。

筋膜结缔组织通过炎症反应形成机体的主要修复机制,它能合成一种在血液和淋巴液中的液态媒介物,经过循环系统运输到抵御毒物侵入的第二道防线。血液运输抗体和白细胞以抵御感染。三、筋膜的特性1.筋膜的整体性

筋膜具有整体性。从胚胎学意义上讲,所有结缔组织都源自中胚层,各层基本上是划分整个有机体的一层包裹,覆盖器官和肌肉等,并组成人体皮肤。人体的三个筋膜层相互连接,这种连续性意味着每一位置张力或压力的改变都会通过全身组织而体现出来,筋膜的这种特性对静止、运动和机械应力的生理反应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筋膜的连续性、液体的连续性和器官之间的连续性是人体整体性的标志。当筋膜的任何一处受到刺激,出现功能不良时,身体必将做出补偿,通常受刺激的筋膜会变得僵硬,对身体的其他部位产生牵拉,所以通过选择腧穴、筋膜的注射治疗,对其他部位产生作用,可以治疗机体各个部位病证。2.筋膜的可塑性

人体结缔组织是具有可塑性的,因为结缔组织细胞不只能合成物质,也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依照外界环境刺激重新排列与调整自身,例如生活中常见的骨质增生(俗称骨刺)是筋膜对骨长期牵拉的结果,如跟骨骨刺,是由于跖底腱膜的长期牵拉,骨膜牵拉变形,导致局部成骨形成。骨刺本身并不引起疼痛,局部肌腱的敏化才是疼痛的原因。通过腧穴、筋膜的注射治疗,消除筋膜敏化,疼痛自除,骨刺也不再生长。四、筋膜的病理改变

筋膜是一种遍布于全身的结缔组织,它像一张三维的网络,将人体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覆盖和囊括,成为人体的重要防线。外伤、劳损、外邪侵袭时,筋膜首当其冲,最易受到损伤;体内发生病理性改变,筋膜也是首要受累者,长期的筋膜损伤,其弹性、韧性可受到影响,筋膜失于弹性、韧性则紧张,长期紧张则发生硬化。局部无菌性炎症在反复消散、吸收的过程中,遗留部分粘连,部分粘连反复积累,可形成影响功能的筋膜病理性粘连,多筋膜交会处粘连几率更高。局部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浊相互凝滞、凝结也可形成粘连。长期的筋膜间紧张、粘连,其舒缩功能逐渐受到影响,日久形成筋膜的挛缩。筋膜硬化、紧张、挛缩、粘连,影响肌肉、肌腱、韧带的功能则产生局部的疼痛、麻木,影响神经的功能,则出现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的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影响内脏则出现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影响血管则出现血行异常,局部瘀血、发凉等。筋膜硬化、紧张、挛缩、粘连等除影响组织、器官的功能外,本身也有感觉的异常改变,如出现按压酸胀、疼痛、舒适、紧张、变硬等,日久也有形态的改变,如形状各异的结节状、条索状反应物等,视之高起、凹陷等,不但其本身有改变,其外表皮肤由于血运障碍,也可出现病理改变,如变暗、发红、粗糙等,通过这些阳性病理性改变,可以发现筋膜病变所在,治疗点应该选在病变处,即筋膜集中处,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人体的腧穴,尤其是脊柱及其周围腧穴多为筋膜汇聚之处,病理改变之处,是敏化治疗之处,为主要治疗部位,通过注射大剂量药液,增强局部代谢,扩张腧穴、筋膜,缓解筋膜的紧张、挛缩,消除粘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第三章腧穴筋膜扩张疗法原理

腧穴筋膜扩张疗法首先刺入皮肤,进入皮下筋膜,注射药液,继续深入,在肌肉、肌腱、筋膜等软组织之间注射药液,必要时深入骨膜内注射少量药液。西医认为接受治疗的是筋膜、肌肉、脂肪、肌腱、韧带、神经等软组织,中医认为接受治疗的是腧穴、经络,其组织机构是体壁之皮、肉、脉、筋、骨等五体组织。一、腧穴筋膜扩张疗法调节五体

五体是皮、肉、脉、筋、骨等五种组织结构,是人体体壁、内脏的重要组成部分,腧穴筋膜扩张疗法通过注射体壁之五体,调节脏腑、经络,从而治疗机体病证。1.脏腑与五体存在着对应关系

皮、肉、脉、筋、骨等五体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并为之提供营养物质而发挥生理功能,五体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由脏腑所主,并与五脏有着特定对应的关系,如《素问·宣明五气》:“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素问·五脏生成》:“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脏腑病变可表现为五体异常,五体也可反映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状况,五体病变,也可影响脏腑,出现脏腑病证。

五脏虚弱,机能低下,化生功能不足,则温养、滋润功能不足,皮、肉、筋、骨、脉等相应的五体失以温养、滋润,则五体功能减弱、低下,而产生相应的五体不足病变,出现皮肤粗糙、肌肉瘦削、筋骨萎软、血脉涩滞等表现。《素问·气交变大论》:“木不及……其脏肝,其病内舍胠胁,外在关节。火不及……其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土不及……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金不及……其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水不及……其脏肾,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踹膝。”《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

五脏因感受外邪,功能异常,皮、肉、筋、骨、脉等五体因外邪侵袭五脏,失以温养、滋润,则五体功能异常,而产生相应的五体病变。《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其气主为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腧也。”

五脏因其他原因引起病理改变,也会出现相应的五体变化而产生病变。《素问·痹论》:“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2.经络与五体的生理病理关系

脏腑与五体的联系,是通过脏腑的经络实现的,经络功能正常,则内通外达,联系紧密,功能协调,运行通畅,脏腑与五体功能正常。《灵枢·小针解》:“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灵枢·脉度》:“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经络如有病变,功能异常,失于联络、协调、运输等功能,则五体失养,功能失常,表现为五体的病变。《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气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3.五体有病、影响脏腑

脏腑病变,影响五体,出现五体异常,五体病变,也可影响脏腑、组织、器官,出现脏腑、组织、器官等功能异常病变,而且五体影响脏腑也存在着对应关系,《素问·痹论》:“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懈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1)皮有病,影响及肺

皮肤位居体表,外邪袭表,首犯皮毛,毛窍闭塞,累及于肺,出现郁闭肺脏,肺失宣降,可见无汗、气喘等症状。《素问·痹论》:“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2)肉有病,影响及脾《灵枢·经脉第十》:“肉为墙。”意即肌肉起着屏障作用,可保护内在脏器,缓冲外力的损伤,又可抗拒外邪的侵袭。肌肉正常,则强健有力,保护脏器、抵御外邪,若肌肉瘦弱无力,则脏器、骨骼易于损伤,外邪易于侵入等。《灵枢·五变》:“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灵枢·本脏》:“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3)筋有病,影响及肝《灵枢·经脉》:“筋为刚。”肝血养筋、柔筋,保持筋的刚强有力,筋之病变,影响肝血,出现肝血或虚弱,柔养功能不足,或血瘀、筋脉瘀阻病证。《素问·痹论》:“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4)骨有病,影响及肾

骨之病变,损伤肾气,耗伤肾精,出现肾虚症状。《素问·痹论》:“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5)脉有病,影响及心《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血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使之循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如果脉中气血不足,营养亏乏,会导致气血不足而影响及心,出现心悸、乏力,若脉中气血运行迟缓则心血瘀阻等。《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4.五体病变、助诊脏腑

脏腑病证,功能异常,可出现五体病变,表现为五体的异常,由于五体位于体壁外表,所以根据五体异常,可以发现脏腑、经络异常,帮助诊断脏腑、经络病变。《灵枢·本脏》:“视其所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师传》:“黄帝曰:本脏以身形、肢节、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岐伯曰:身形肢节者,脏腑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皮肤位居体表,在五体表现最为明显,皮肤异常如颜色、形态等改变可反映脏腑功能状况,可诊断五脏六腑病变,根据皮部分属,可诊断相应脏腑、经络病证,根据背腧穴皮肤的改变可帮助诊断相应脏腑病变,根据背腧穴筋肉等改变,也可诊断相应脏腑病变。

同时五体诊断脏腑病变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如皮肤反映肺、大肠病变,脉反映心、小肠病变,肌肉反映脾、胃病变,筋反映肝、胆病变,骨反映肾、膀胱病变。《灵枢·卫气失常》:“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5.注射五体、调节脏腑

由于脏腑、经络与五体存在密切关系,临床上可通过调整脏腑,治疗五体病变,也可通过腧穴筋膜扩张疗法针刺、注射体壁之五体,治疗脏腑、组织、器官病变。《素问·针解》:“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这就是针刺等疗法治病的道理所在,也是腧穴筋膜扩张疗法的道理所在,通过对体壁皮、肉、筋、骨、脉等五体组织的针刺、扩张治疗,脏腑、经络得以调节,则全身得到调节。

腧穴筋膜扩张疗法针刺的是腧穴(包括阿是穴)、经络,腧穴、经络是由体壁之皮、肉、脉、筋、骨等五体构成的,是经气汇聚之处的五体,也是容易出现病理反应的五体,尤其阳性腧穴,是治疗五体的最佳部位选择。二、水液代谢异常致病1.中医学记载(1)人体水液代谢

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人体水液代谢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精辟阐述。《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小肠分泌清浊,其清者经脾运化,上输到肺。《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肺主气,气可以化水,故“肺主行水”。经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功能,将津液输布周身。津液有的转化为唾、涕、泪、汗,从口、鼻、眼、皮肤排出。肺的肃降,使水液下归于肾。《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津液通过肾阳的气化而将浊中之清回归于肺,浊中之浊注入膀胱,以尿液排出。《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其中小肠分泌浊中之浊,下传大肠,大肠回吸收部分水液,其余浊者随大便排出体外。此外,水液代谢还有赖于肝的疏泄、调畅气机、通利水液的作用,以及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人体水液代谢的全过程,是靠各脏腑功能共同协作而完成的。其中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传输、肾阳的温煦与气化作用更为重要。气可以行水,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人体各脏腑功能起着温煦、生化作用。肾阳的气化对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传输、膀胱的开合、三焦的疏通水道均起促进作用,因此肾对调节水液代谢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2)水液的生理、病理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灵枢·五癃津液别》:“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因此,古人早已认识到,津液能滋润、濡养机体,有润泽皮肤肌腠、滋润五官孔窍、滑利关节、濡养脏腑器官、充养血液骨骼、脑髓等功能,水液代谢是维持人体平衡的主要环节。

如果水液代谢异常,胃失其腐熟,脾虚失其运化,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肾气(或肾阳)亏虚,失于蒸化水液,肝失疏泄,三焦失于决渎,小肠失于分清泌浊,膀胱失于开合,则津液不能正常运行,其中任何一脏腑功能失常,都会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使体液代谢发生紊乱。若津液生成不足,或损失过多,轻者伤津,重者伤阴,则出现缺津少液,功能不足的表现。若津液循环障碍,则产生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呕吐或关节痹痛肿胀、带下等水湿潴留,涉及各科的湿证病变,甚至出现水气射肺凌心、痰湿中脏之痰厥等危重证候。同时,局部水液的停留,也会导致其他部位水液的不足,出现停留与不足共存的病理变化。正如《中藏经·论水肿脉证虚实候》所说:“人中百病,难疗莫过于水也,水者,肾之制也,肾者人之本也,肾气壮则水还于海,肾气虚则水散于皮,又三焦壅塞,荣卫闭格,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所以自古以来,中医就很重视人体水液代谢及其病变,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理论和宝贵经验,至今仍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继承、发扬和创新。通过对腧穴注射水液,刺激腧穴调节脏腑的功能,使水液代谢恢复正常,输入正常水液,补充正常水液的不足,稀释、冲刷、代谢异常水液,也利于水液代谢的恢复。2.西医学研究

西医学认为人体内的体液约占人体体重的60%,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液中主要成分是水,其中含有许多有机物和中间代谢产物以及代谢废物。水是许多物质的溶剂,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川流不息地循行全身,保持细胞内外体液量及物质的浓度、酸碱度、温度、渗透压等条件的相对稳定,维护其正常的功能。但现在许多时尚的生活习惯却严重影响了机体水液的代谢,桑拿、汗蒸、健身的过度出汗使机体失水,各种各样的饮料使体内进入垃圾水、污染水,流行的茶文化不但不能补水,反而由于其利水作用使人体缺水,夏天空调过低不能发挥皮肤汗液对机体废水的调节,长期不良姿势导致筋膜紧张使局部缺水等,使水液代谢紊乱。任何病理状态均可影响或导致水液代谢紊乱,水液代谢紊乱又可影响许多脏腑功能,成为病因。

人体内还有一个干旱管理机制,其主要功能是在人体缺水时严格分配体内储备的水,运行原则是让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输送的养分。在水的分配中大脑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大脑仅占人体重量的1/50,却接收了全部循环血液的18%~20%,水的比例也与之相同。人体的干旱管理机制使身体内的所有器官都会受到监控,严格按照预先确定的比例进行分配,任何器官都不能多占,身体的所有功能都直接受制于水量的大小,身体缺水时干旱管理机制首先要保证重要器官,于是别的器官的水分就会不足,它们就会发出报警信号,出现缺水,日久会产生临床症状。

风湿性关节炎和关节疼痛应被视为关节的软骨表面缺水,缺盐可能也是一个致病因素。关节软骨含水量很高,软骨含的水分具有润滑作用,由于这种特性,在关节运动时,两个反向重叠的表面才能自由顺畅地滑动。骨细胞里充满了钙,软骨细胞的基质含有大量水。在软骨表面相向滑动时,一些表层细胞会死去,被剥离掉。从生长点长出的新细胞替代死去的细胞。生长点位于骨表的两侧,软骨水量充足时,摩擦损伤率最低,在脱水状态下,软骨的磨损率会大大增加,要治好这种疼痛,就得补充水量,让流经关节的血液得到稀释,使软骨得到足够的水,修复骨骼的磨损部分,症状很快减轻甚至消失。

身体的慢性疼痛除用受伤或感染解释,也应将它视为慢性缺水,什么部位疼痛,什么部位就缺水。疼痛信号先把它们视为缺水信号,而后再考虑是否采用复杂的治疗程序,非传染性的、反复出现的或慢性的疼痛都应当视为身体缺水。目前的治疗方法识别不了身体的缺水信号,人们很容易把这些信号看成某种严重疾病的并发症,采用各种复杂的治疗手段,其实它们仅仅是脱水的信号,仅用水就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患者却被迫接受药物或者介入式治疗,因此,医生和患者都应了解慢性脱水症给人体带来的伤害,适时给人体补充水。慢性疼痛包括消化不良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功能性心痛、腰部疼痛、间歇性跛行疼痛、偏头痛和持续性头疼痛、肠炎疼痛、便秘等。

缺水引起疼痛等症状是医学上的新观念,为未来的医学研究和探索疾病的起因开辟了一种新思路,人们只要转变观念,适量、适时地选择适宜部位补水,就会在未来的临床医学中创造奇迹。三、腧穴筋膜扩张疗法调节筋膜、神经、血管、体液等1.调节筋膜

腧穴筋膜扩张疗法将药液注射于肌肉、脂肪、肌腱、韧带、筋膜等软组织间,而软组织间被筋膜包裹成大小不同的腔隙,实际是注射于大小不同的筋膜腔内,补充筋膜腔内的水分,增强筋膜腔内的压力,调节筋膜腔内组织、器官及筋膜的功能,改善其内环境,促使功能恢复,通过筋膜力的传导、牵拉等作用力对筋膜腔外也有调节作用。2.调节神经

腧穴筋膜扩张疗法将药液注射于肌肉、脂肪、肌腱、韧带等软组织间,这些软组织内有神经及其分支、末梢通过、循行,并被筋膜包裹,神经鞘膜就是筋膜,注射补充其部位的缺水,注射的刺激,对神经有调节作用,可改善神经周围的环境,消除对神经的异常刺激,大部分注射于神经中枢、根、干、节等附近、周围,有的虽然较远,没有直接接触,但通过牵拉、压迫等力的作用进行调节,再通过神经(包括自主神经)调节有关支配区域组织、器官的功能。3.调节血液循环

腧穴筋膜扩张疗法将药液注射于肌肉、脂肪、肌腱、韧带等软组织间,这些软组织内有血管通过,并被筋膜包裹。血管本身就是筋膜,通过补水及刺激,调节血管的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加血供,改善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状态,利于器官功能恢复、症状缓解。4.调节体液

腧穴筋膜扩张疗法大量注射生理盐水等,可补充水液,改善筋膜腔甚至机体的内环境,改善体液成分、酸碱度,排出代谢产物、病理产物,对体液进行调节,使之恢复正常。调节血液循环本身也是体液调节的一部分,通过体液调节为组织、器官提供一个良好的内环境,利于组织、器官等功能活动的恢复、症状的消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