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3 07:05:25

点击下载

作者:贤宗法师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试读:

推荐序 一朵尘世白莲

自从皈依之后,我的内心呈现出另一个世界:纯净、美好。每一个日子如同琼玉,清澈无比。试着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集汇成一部书,书名就叫《我错了,我改》,等这部书稿完成后,我想请贤宗法师做个序。谁知,尚未等贤宗法师为我的书作序,他却请我为他作序了。我以为他是开玩笑的,他却说是认真的,并说:不能写我的诸种好,要写你自己禅修的感悟。

缘起今年的一个秋日,天气晴好,风送桂香。我收到了寄自香海禅寺的一套书:《香海禅》,内有六册《贤宗法师演讲集》、一册《读书分享集》、三册《养息香分享集》。坐于窗下翻阅,甚喜,我打电话向贤宗法师道谢。贤宗法师说,这部书稿是内部印刷的,他想正式出版,并提出要我作序。我想他是开玩笑的,他所认识的人当中,有许多高士大德,请谁作序都比我合适。但在第二次的通话中,他仍然要我作序。等我确认他是认真的,我突然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这份压力并非是泛泛的,而是实在的,这与以往任何一次为朋友作序所感觉到的压力不同,以至于我一连好几天都无法下笔。

法不孤起,道不虚行。我与贤宗法师有缘!

2008年初,我到老家宁海与同修莲友小聚,他们请我在县城的跃龙禅寺做一次学佛心得讲座。那时,贤宗法师虽说已是香海禅寺的住持,但同时仍兼着跃龙禅寺的住持一职。同修们为了这次讲座,提前做了许多准备,把会场布置得非常庄严、肃穆,备有400多个座位。不仅如此,他们还把贤宗法师从香海禅寺请到跃龙禅寺来。讲座之前,我见到了贤宗法师,那是我头一次见到他:长身玉立,飘逸出尘;站在那里不说话,就知道他是一朵尘世的白莲!最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贤宗法师的笑容,与当时的晚霞一样灿烂。我没有见到过当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一笑的情形,但我看到贤宗法师的笑,就想起优钵罗花。其实,这种花我也没有看到过,不知长得什么样。但我觉得这种花如同贤宗法师的笑容一样,是可以去除浮躁的,是可以洗涤人心的,是可以让人回归心性的。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完毕之后,贤宗法师走上讲台,对我的讲座做了总结并予以高度评价。其实,我在台上讲了什么,一下台就不记得了,经他一总结,才知道自己原来讲了这么些内容,与原先内心想的相差十万八千里!

从此以后,我与贤宗法师的交往就多了起来。这一年5月25日,香海禅寺举办“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活动,贤宗法师邀请我去参加。此次活动的主题是:“让灵魂跟上脚步”。这个主题非常好,脚步跑在前面,而灵魂永远跟不上来,当脚步招呼灵魂的时候,灵魂尚未出发!这绝非危言耸听,尤其是当今这个时代,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那天的论坛有1500余人参加,各项活动相当精彩,我的感受十分深切,回家后撰写了《走进香海禅寺,感受商道佛心》一文,发给贤宗法师审阅,他看了之后非常高兴,将此文放在了他自己的博客上。

一般来说,佛弟子会常去寺院做义工,但凡寺院需要的工作都可以做。我因尚未退休,平时又懒得外出,加上科研任务重,几乎没有去寺院做过义工,只在皈依的那天做了一天的义工。后来,我想,我可以做点文字义工。贤宗法师经常去全国各地讲经说法,而且均有录音,同时还有人将录音资料形成初步的文字。贤宗法师把这些文字发给我,由我来整理。这是我非常喜欢做的一件事,因为我不可能赶到现场去听贤宗法师的每一场演讲,而有了这些文字资料,就等于他的每场演讲我都参加了。从几年前的演讲稿到现在的演讲内容,我觉得,贤宗法师是以飞一般的速度在前行。看得出,他看了很多书籍。听说他去外地出差,爱在深更半夜起来看书,如有人与他同房睡,他就到洗手间去看书,以免影响他人睡眠。不知道他看了多少书,反正在他演讲里面提到的那些书,有许多是我不曾读过的。有些书都是在他的演讲稿里看到之后再去买来看,有些书在书店里买不到,我会向他要,他很快就会寄来,我也很快会读完,然后再赠送他人。这些年,香海禅寺每年总要花上几百万元钱购书,赠送、结缘,广度众生。他们所赠送的书籍,往往是大家平日很难买到的,人们看了之后,会说:“寺院也会赠送这么好的书啊,我还以为寺院只有一些佛经呢。”我们单位的一位领导,原先对佛教并不十分了解,自从看了这些书籍之后,对佛教的看法大为改变,说起佛教来头头是道。我说:“您都可以去为大家上课了。”他说:“有机会可以一试。”这是什么?这就是贤宗法师的高明之处,弘法利生并非只是讲经说法一途,八万四千法门,门门能入,得随众生根机而行。

在我心目中,贤宗法师是位特别可亲可近的人,我说的不是“可亲可敬”,而是“可亲可近”。我们都知道,出家法师怀有诸多戒律,为了保持其威仪,许多事情是不可以随便做的,譬如接近女性,这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心仪已久的法师,十分高兴,走过去想与他合一张影。出于对法师的崇敬,我伸手去扶他的胳膊,不料被他一把推开了。我当时想:法师怎么把我推开了?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当时的情形甚为尴尬,最后拍出来的照片,我与法师的距离间还能站两个人。从此,我就害怕与法师合照了。不知怎么搞的,每次看到那位法师,我就紧张,不愿意走近他。实际上,他对我是非常关心的,也经常鼓励我多写一些佛教散文,也时常询问我的学佛体悟,但我就是害怕与他交往,不知何故。这倒并非是说这位法师不好,从他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说明他持戒持得好。而对我这样的俗人来讲,我喜欢可近的法师。贤宗法师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的拘束,在他面前,如同面对自己的兄弟,面对自己的朋友,我喜欢这种感觉。我想:不管谁,你上去拥抱他,他仍然会微笑如花。更多的时候,看到贤宗法师,觉得他是亲人,一个前世的亲人,今世又逢上,那是非常美好的感觉。我说这话时,内心里充满了暖意与敬意。

这些年来,贤宗法师把香海禅寺从一大块荒地上立起来,如同在一张白纸上写了一首诗,诗句琳琳琅琅,韵味十足。但谁能想到,个中有着贤宗法师的多少酸甜苦辣呢!云一朵,霞一朵,云霞蒸蔚;风一程,雨一程,风雨兼程。建一座寺院,不像我写一篇文章那么简单,其中的艰辛、复杂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我想:在那样一个过程中,在那些是是非非中,有些事情是值得流泪的,有些事情是值得感伤的,有些事情是值得愤慨的。我想贤宗法师也是人,在诸多复杂的事情面前,他也同样会难过,会伤心,但他呈现给大家的始终是从容、自在,以及如花的笑容!菩萨所到之处令一切众生皆生欢喜心!

写到这里,想起一则往事:有一次,我去宁海的跃龙禅寺做讲座。前一晚住在一位居士家里,我叫她芳姐。她的先生爱花,庭院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其中有荷兰的郁金香。我去时,离郁金香开花的时节还有两个月,她们只是一个花苞,实实的花蕾在那里,有如处子。那天,芳姐把两盆郁金香供在佛前,结果,这两盆郁金香开出了花朵,是盛开的那种。讲座完后,我马上赶到车站要回杭州,就在候车的时候,芳姐打电话来说,他们家的郁金香提前两个月开花了,但开了之后又紧紧地包回去了(两个月后再度盛开)。我听后心有所悟,郁金香尚未到开花季节就把自己盛放了,她肯定是想让别人开心。那作为我们佛弟子,是不是也可以学一学郁金香呢?她们开花是有季节的,而我们的心花没有任何季节,想开就开,就像贤宗法师的笑容,如花一般,时时刻刻开放着。谁说微笑不是优钵罗花呢?谁说微笑不是一部经文呢?谁说微笑不是一场法会呢?谁说微笑不是一个法门呢?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表情;微笑是人类最生动的容颜;微笑足以融化一切坚硬的心灵;微笑是我们这个尘世的一场心灵盛会。

前些年,听说贤宗法师参加了上海行动成功国际教育集团举办的教导型组织模式的培训,他们的使命是“培养教导型企业家、打造教导型组织”。在当时看来,贤宗法师的这一举动,颇有些令人不解。一位法师,不去讲经说法、弘法利生,却跑去参加企业家的培训,难道他要改行当企业家不成?现在看来,这又是贤宗法师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因为时代在发展,脚步在前进,灵魂必须得跟上,否则,寸步难行!大家都知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人间佛教”一直都在提倡;但如何使佛教与世间接轨,如何使两者的关系亲密无间,这需要一定的方法。贤宗法师分身有术,他可以是法师,在课堂里给别人讲课;他也可以是学生,坐在课堂里听别人上课;甚至,他可以跑到企业家聚集的培训班里,与他们一起学习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他还去上海交大进修EMBA。他不断地吸取对于寺院经营有用的东西,不断地学习对于接引众生有利的知识,从而上升为一种智慧,得大自在、大从容。贤宗法师把自己不断地融入到世间去,香海禅寺的经营理念与模式就出来了。从该寺确立的十个项目,就可看出其风格与其他寺院完全不同:一、成立同修互助会,以接引社会各界有缘同修;二、以商学院的形式创办会所式寺院,以树立一方禅修中心;三、建设弥陀村,以方便禅修弟子学佛;四、开办辅导班,以提高信众禅修水准;五、设立大众关房,以广开学佛进修门径;六、创建石雕花苑(大型雕艺群——华藏世界),以展示佛教文化艺术;七、创办《香海禅心》刊物,以深化人们的禅修造诣;八、开通佛学网站,以传递禅学最新信息;九、开发少儿读经教学,以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十、建立寺院董事会,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会所式禅修中心、“三三互联制”之同修互助会、创办杂志、开创网站、建立董事会、关怀青少年等等,均是当今崭新的经营理念,贤宗法师把它们都用来经营寺院了。难怪他的寺院令人耳目一新,短短的时间内,出现了万千气象,成为佛教界之翘楚。省民宗委的一位领导曾经对我说,贤宗法师所倡导的寺院经营理念将会引领国内诸多寺院的经营方向,必将成为国内寺院经营的典范!此话绝非虚语,也不是个别人的想法,而是代表了一种趋势。不经意间,香海禅寺成了一面旗帜;不经意间,贤宗法师成了一个榜样。

贤宗法师作为法师,其形象也颇具颠覆意味。为何如此?在我以往的经验中,似乎法师都是相当威严的,穿着法袍,走步端庄,双手合十,双目低垂,只可远观,不可近触。一旦不小心碰着了他,便觉得罪过,便觉得是对神圣之亵渎。而在贤宗法师面前,压根儿就没有这种感觉。即便他穿着法服,仍然会感觉到他的平易、他的随和。在他面前不用跪拜,不用恭敬合掌,就在这种轻松无拘之中,生出对他的大恭敬心、大赞叹心。庄严并非来自外表,而是内心的真实流露。当所有的愤怒都转变为宽恕,当所有的愁苦都换成笑容,一切便都变得美好了。有如花朵绽放在枝头,有如鸟儿飞翔在天空,有如鱼儿游弋在大海,有如盲者回归了光明。前几年,我当时还在某图书馆工作,邀请贤宗法师前来参加一个研讨会。此前,他曾亲自驾车送来许多书籍,在会上分发。记得那天贤宗法师来到会场入口,就有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姑娘们围了上来,对着他拍照。有位姑娘对我说,贤宗法师好可爱,一点都不像法师。我说那像什么?她说像天使,尤其是他的笑,不是我们能笑得出来的。看样子,贤宗法师的笑,已经成了一个经典了,非旁人所能模仿。自从与贤宗法师相识以后,我也学习着对人微笑,但从没有人说过我的笑有多美,有多经典。

不同的人对贤宗法师的评价都不一样,有人就如此评价贤宗法师:“法师慧根宿植,事佛以诚,勤奋好学,弘宗演教,尤长‘唯识’。曾亲近过当代名僧圆拙、妙湛、妙果、智敏、白光、湛如、济群诸善知识,春风时雨,大有长进,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法门健将。”

实际上,评价一个人理该如此,而像我这样东拉西扯,不着边际的做法,是极不应该的。但我觉得,我如果把贤宗法师的形象搞得很高大,我就会避他而去了。人是很奇怪的,对方一旦高大起来、神圣起来,外表的恭敬心便会替代了内在的恭敬心。以后见了面,我会对贤宗法师合掌甚至跪拜,但内心的恭敬再也找不到了。我不想这样,我希望贤宗法师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个兄弟,是个朋友。唯有这样,我们的友情才能山高水长!

大抵来讲,作序总得为该书的内容说点什么或者是评价点什么。但我向来不喜欢这样做,因读者拿到这部书,书内的文字他自己会看的,不需要我来多说,多说无益!我只想说一个故事。

一位禅师住在茅屋中修行。一晚,他在林中散步,月光皎洁如水。当他回到小屋时,见一小偷在房中偷盗却一无所获。禅师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等候在门口,当他出来时,说:“对不起,你跑很远的路来看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请披上这件衣服走吧。”小偷先是愕然,继而拿着衣服低着头跑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说:“可怜的人哪,我多想送他一轮明月!”翌晨,禅师打开门,见门口放着他的那件衣服,叠得方方整整。他欣慰地说:“我终于送出了一轮明月!”这里的明月是指人的清净本体,也即佛性。《贤宗法师演讲集》里的每一个主题,都是一轮明月,使人读后,拨云见日,如入慧海。我想大家可以从这套演讲集里摘取任何一轮明月,擎着她,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光明的世界。那个时候,我们大家也都会像贤宗法师一样,成为赠送明月的人!赵福莲于杭州比竹居2012年岁末

前言 慈悲

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我们所遇到的一切困扰,都是源于内心的不慈悲。慈悲的人拥有“心含太虚”的宽广胸怀,他们于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世间百态、人情事故,无所不容,因而少有烦恼与痛苦。

慈悲是炎热夏日里的叮咚山泉,给人以清凉,透彻心扉;慈悲是寒冷冬天里的篝火,带给人融融的暖意。

慈悲似水,柔软无形:落入杯中,则呈杯状;流入河中,则呈河状;放之大海,则成就大海之宽广与博大。

慈悲是对一切事物的欣赏与喜悦。花开花谢、潮起潮落都是美,春去秋来、阴晴圆缺皆欢喜。

慈悲的人,安住当下,于万事万物不抵触、不抗拒,有的只是一份自在和谐;没有人我、是非、对错之分别,有的是一份“看尽世间百态,心中了无挂碍”的清净平等。

慈悲的人,如春暖花开般让人赏心悦目,随时随地散发着从容与淡定。与其相处,就如置身于“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美妙境界。

慈悲的人,内心通明透亮,纤尘不染。放下的是忧愁与烦恼,盛满的是喜乐与悲悯。纵使历经沧桑、容颜老去,也依然有着纯真的笑容与柔和之美。

慈悲的人,魅力无限,所到之处都会生起一片祥和与安宁的氛围,让人情不自禁想要靠近。

慈悲的人,没有敌人,他的世界永远都是那么美好!

拥有了慈悲,就远离了烦恼污浊、轮回小我,收获的将是无上菩提、寂静涅槃。

在我们的圆满自性中,每个人都有慈悲之性。“时时存好念,事事存善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并不断身体力行地利益他人,那我们就融合在慈悲里了。

或者,慈悲还可以更简单,“一念心清净”即是慈悲。贤宗法师2012年岁末

第一章 柔软带来的力量

禅修就是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转化,让身心灵达到柔和的状态,你会发现一切都将变得美好。与客户的交流、跟团队的协作、和上司的相处,以及同家人朋友的联系,你都能自然的做到最好。当你能够把自己的心修得像水一样,像空气一样而没有任何障碍的时候,你所遇见的所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让自己的心柔软起来

记得一次分享课上,我问大家,怎么样才能将自己的心变得柔软?大家的回答有很多,比如忍耐、爱心、包容、奉献、利他、大度、放下、不计得失、让自己开心、关爱他人等等,这些答案都很好。

心如何才能真正的柔软呢?把心打开。因为打开的心才能灿烂、和谐和自在。如果你的心有障碍,不能打开,任何人都帮不了你。这就说明心之柔软,关键在于自己。当别人从你眼中看到的是真诚、接纳、喜悦时,你的眼神就是柔软的;当你的身体语言是自在、从容和洒脱的时候,你的心就是柔软的。心的柔软与否,身体上的点点滴滴已经告诉了别人。《故道白云》中写佛陀走在路上,他的神情是慈和、自在、超脱的,有幸目睹其风采的人全都为之震撼和感动。这就是柔软带来的力量。

有时候,话语代替不了神情举止的力量,因为真正的感动源自无声;有时候,说一万句抵不过一个眼神的力量,因为来自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柔软能让一个人没有憎恨、没有敌对、没有排斥,这个时候,在他的神情和举止中只有超然的安宁。

我认为,禅修就是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转化,让身心灵达到柔和的状态,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一切都将变得美好。在生活中,与客户的交流、跟团队的协作、和上司的相处,以及同家人朋友的联系,你都能自然的做到最好。当你能够把自己的心修得像水一样,像空气一样而没有任何障碍的时候,你所遇见的所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柔软就是一种轻安,柔软就是一种放下,柔软就是一份爱,柔软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接纳与包容。它是正面的力量,它能帮助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从现在做起,把自己从里到外做一次彻底的大扫除,用柔软的方法把以前狭隘的思维和习性,统统改变。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好朋友和你分裂,机会总是与你擦肩而过,原因是什么?你的内心是否有过对离你而去的朋友充满怨恨?是否有过生活对你不公平的抱怨?实际上,这和外在的环境以及你的朋友无关,关键在于你,在于你自私自利的心在作祟,正是这种心态左右着我们的一切。于是,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它?如何接纳,解决它?解决了之后,你又该如何放下它呢?

我们必须学会,在哪里拿起来,就要在哪里放下。放不下,只会让你身上的包袱越来越重。最后,背不动,走不动了,你就会倒下。可是,拿起什么、放下什么呢?把真正要做的事情拿起来,把不该有的心理障碍放下,从而获得身心灵的自在,喜悦地面对每一天。这就是修行。

一切都得靠自己用心去感受。智慧并不是一种习得的知识。这就是修行。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天生的盲人,他从来不知道颜色是什么。如果你告诉他,白色就像一条白布,他就会去摸摸那些柔软的布匹;如果你告诉他,白色就像洁白的鸽子,他就会去摸摸那些带体温的鸟儿;可是你又告诉他,白色应该像白雪,他就认定白色是冰冷的。你无法理解,他怎么一直曲解你的意思。他没有这样的概念,任你怎么解释也是无济于事的。修行就像这个故事里的“白”,没办法用言语说清楚,没办法用比喻解释明白,理解和领会它全凭你自己。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这就是修行。

禅的境界其实离我们很近。下班回家,将心静下来,把一天的疲惫赶走,此时此刻的宁静、舒展和放松就会予你快乐与祥和,这就是禅。

禅修就是提升我们的自我觉性。觉什么?不是觉你的工作,而是觉生命的本质。觉性之人,在生活中无所畏惧,遇到任何事情都可迎刃而解,面对一切都可坦然从容。因为当你站在觉性的角度,你已经具足了智慧,而当我们具备这无量智慧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中没有任何问题能障碍到自己。

不管你是谁,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哪怕一天,你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它们会打扰你的生活,影响你的心情。比如你觉得今天中午的饭不好吃,今天某个人对我不好,今天我还没睡够就得起床,这么多无法称心的事一直在你身边出现。

你潜在的不安一直都没法消失,因为今天的健康不代表明天的疾病不会来临;今天和睦的人际关系不能担保明天的忠诚;今天顺利的工作有可能在明天就会被打乱。

如此多的问题总在缠绕着你,你要如何应对?用一颗智慧、平和、接纳的心去解决问题吧。你是不是真的了解自己的身体?你是不是真正了解这个世界?你每时每刻产生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出现的?这些,可能你从未清楚过。我们要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在人类浩瀚的历史中,一个生命的诞生到离世,它仅仅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当我们懂得了这个,就知道,谁也无法逃避死亡,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应该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了。

收获幸福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了解“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有颜色或实在存在的东西,就像我们的身体、形象,都叫做“色”。“色”包含了男色和女色,也包括了生命、障碍、变化这些“色法”。我们了解了一切“色”与“色法”,就能了解属于我们身上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意识了。

眼睛看颜色,耳朵听声音,鼻子闻香气,舌头尝味道,身体接触东西。好像说我穿衣服,衣服跟我身体的感觉,或者说我摸这个凳子是什么感觉,就叫身体跟外界的接触。我们的意识所分别千差万别的法,叫“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

听到赞美,我们会兴奋,被人家诅咒,心里就产生抵触,甚至会产生报复的心理。闻到好闻的味道,就会产生贪婪之心。这就是六根不净,行为和思想会在一种错误的状态里面产生出来。不该贪的东西你去贪,不该看的东西你去看,不该吃的东西你去吃,所有不好的思想、错乱的问题都是在这里产生的。

什么叫做修行呢?把错误的东西,不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都从自己的身心中去转化和调节,关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意识,修正自己因为六根对外界的接触而生起的烦恼。如果你肆意地让它跟随感觉乱行,那么问题即会随之而来。所以,朋友之间的矛盾、工作之间的问题、客户之间的不和谐,都是由于我们的六根不净而产生的。

我们要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在人类浩瀚的历史中,一个生命的诞生到离世,它仅仅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当我们懂得了这个,就知道,谁也无法逃避死亡,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应该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了。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椅子、我们的人际关系等等,他们现在很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都会起变化。了解了这个事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人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我们更清楚地明白了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这便是事物存在的规律。

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的存在都是暂时的存在、从开始到结束。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懂得珍惜。

受是什么?受是感受。对受的认识有这几种,喜受、舍受和苦受。喜受也叫做乐受,乐受就是快乐,苦受就是痛苦,舍受就是舍得,舍得包含了放下。事实上,舍就在不苦不乐之间,没有苦,也没有乐,这个很简单很干净的状态就是舍。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快乐离我们那么远?为什么痛苦总是包围着我们?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没意义地存在着?

就好像坐在这里,腿很痛,感觉如坐针毡,心里一刻也不得安宁;在你很渴的时候突然有了一口水,喝下去以后觉得很舒服。你想,这个快乐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它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这下你可知道了,原来痛苦可以让你得到快乐。那么,如何让自己长时间的快乐呢?是不是痛苦越多,快乐就会越多了?不是的。这只是相互交叉,互相轮转而已。当我们为名就成为名的奴隶,为财就成为财的奴隶,我们一天到晚侍奉它们。但反过来讲,如果你能踏踏实实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这些东西很容易就会来到你身边。当我们不断地去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时候,我们存在的价值就体现得越来越与众不同,就越能得到别人的拥护和支持。

八风不动,一屁过江

有这样一个故事。苏东坡觉得自己的修为很了得,于是就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意思是说自己仰望着伟大的佛陀,看到智慧的毫光普照大千世界。苏东坡认为自己也已经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能够如如不动地坐在莲花之中。遂派人过江送给佛印禅师看。禅师看后批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气急败坏地跑过江向禅师问罪,禅师就说:“你还说八风吹不动,我只批了两个字就把你打过江了。”这就是“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这句话的由来。

如果事情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会怎样去面对?人家说你讲话像放屁,人家说你长得像狗屎,你会不会受到这些言语的左右?我们为什么总是活在别人的赞叹和诋毁之中?

我经常和一些做企业的朋友聊天,当我们不能参透名利,以大悲之心来经营企业、事业和人生时,就会被名利、财色左右,无法成为自己的主人。别人骂你,你能不生气吗?别人赞叹你,你能不高兴吗?你能让自己不生病吗?得了癌症治不了的时候,你还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吗?

禅修就是让我们不要贪逐名利,因为那些东西是我们身上的毒素。

当我们为名就成为名的奴隶,为财就成为财的奴隶,我们一天到晚侍奉它们。但反过来讲,如果你能踏踏实实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这些东西很容易就会来到你身边。当我们不断地去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时候,我们存在的价值就体现得越来越与众不同,就越能得到别人的拥护和支持。

禅修要求我们把那种追求利益、贪婪执着的心修正过来。

有个医学家跟我讲,人的身上每天都有两千多个癌细胞产生。当我们身上正面的细胞很多的时候,这两千多个癌细胞根本就不是问题;但当我们每天焦虑、着急、恐惧、不安时,身上的细胞就会充满毒素,跟这两千多个癌细胞组合,然后繁殖,久而久之肿瘤这些东西就在我们身上出现了。

我曾经碰到一个台湾人,说他的父亲六十多岁的时候检查出晚期癌症,医生说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最后他父亲就给家里人打个电话说到其他地方去旅游,然后跑到深山的老庙住下,一住就是十年,现在出家了。现在他八十多岁的人看起来像六十岁,这便是禅修的力量。世上存在的每件事物都是互有联系的,跟我们的心灵也是相通的。我房间的花瓶曾经插过一支百合,我总是用柔软的心跟它交流。每逢朋友来做客,总会夸赞它开得灿烂,这也就是用心去养花的结果了。

不要让“现在”悄悄地流逝

生命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我如何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生命的价值?然后,看看自己有没有用柔软的心与家人和朋友相处?是否尊重、理解、接纳了每一个人?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健康的时刻,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常常提醒自己活着的意义,问问自己,我和团队的努力,可以为这个社会和世界贡献什么?

要活得有意义,所以要培养自己的柔软心、爱心、包容和奉献的精神,尽力去把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否则,我们来一遭,如此匆匆地来,不知自己存在的意义,却又匆匆地离开了。

要知道,每个来到世间的人其福报都是有限的,当你的福报消耗殆尽的时候,你的生活就一团糟了。所以,在我们有生之年要不断地耕耘福田,乐于付出,这样才能让福报不至于枯竭。

谁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只知付出不求回报时,你得到的可能反而更多。同样,你的付出少,回报也就少得可怜。说白了,当我们将自己的爱毫不吝啬地散播给别人的时候,我们得到的反馈往往是最多的。你的内心因此而变得柔软、接纳和包容,你的生活也将变得妙不可言。

世上存在的每件事物都是互有联系的,跟我们的心灵也是相通的。我房间的花瓶曾经插过一支百合,我总是用柔软的心跟它交流。每逢朋友来做客,总会夸赞它开得灿烂,这也就是用心去养花的结果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在你的店里插一支花,让每个人都用愉悦的语言去赞美它,你就会发现这支花绽放的时间会更长。你赞美花,花给予你更持久的芳香,你的付出就在这一刻反馈到自己的身上了。就像是照镜子,你朝镜子笑,它就对你笑;你愤怒地朝它咆哮,它就会回敬你同等的愤怒。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不也是这样吗?你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生活,生活就以什么样的状态回报你。

我出家的那个庙里面有几十个老人家,当时年龄都是六七十岁。这么多的老人当然都疼爱我这个小孩子了,他们把爱都给了我,不管有什么好东西都留给我,直到我离开那里。后来这些老人相继往生了,我回去再也没能见到他们,想报答已经报答不了了。所以我想唯一能报答的方式就是把这些老人对我的关心、对我的呵护、对我的爱,通过我再传播给更多的人。所以,当自己的父母还健在时,我们应该尽力去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一切。尽量多陪陪他们,多抽些时间帮他们捶捶背、洗洗碗、说说话。为人子女,一定要明白这个理。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企业家论坛上,我和他们讲,就算忙得连睡觉的空闲都没有,也一定要拿出一点时间回家陪陪自己的孩子。在他做作业的时候,你只要待在他身边,陪着他就好了。等到晚上,你在他床边讲一个睡前故事,让孩子带着笑进入梦乡。周末的时候带他去游乐场玩玩。如果你不做,等到某一天孩子已经长大时,你和他再也没有机会一起享受那份乐趣。人活在这个世间上真的很短暂,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我们的现在,不要让它在自己身边流逝。我们要作生活的智者,用清净的心去感受身体的每一个状态。当我们了解了这种状态,就能很透彻地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了。以前,我自己被人家误解,就会不高兴,甚至长时间闷闷不乐;现在理解了“受”以后,就不会再为之痛苦了。

每一个人都哭着来到这个世界

人有很多种苦,有二苦、三苦、八苦、无量苦的说法,其中有四个典型的苦——生、老、病、死。

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哇哇叫着来到这世界的,没有孩子会笑呵呵地来,说明出生是一种痛苦。

老。人老了,拄着拐杖还是双腿打颤,想吃的东西牙齿都不允许,想看的东西总是没能看清楚。

病。俗话说三分感冒,七分肚子疼。更不消说那些必须上手术台,让医生拿着刀在你身上开个洞,这种痛苦不用经历也知其可怕,不能说不苦。

死。这是大家最终的归属,死最使人恐惧,它的苦不言而喻。

除了“生老病死”这四苦,还有很多别的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不喜欢的人老在你面前晃来晃去。所以我们要得到真正的快乐确实很不容易。

了解“受”就是要了解人活着的心理活动状态,明白了活着要么快乐,要么痛苦,要么就不苦不乐。那么我们就知道如何去调节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如何去面对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了。因为,不管是什么情绪,总逃不开这三者之一,一切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一闪而过罢了。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要有仇恨呢?

我们要做生活的智者,用清净的心去感受身体的每一个状态。当我们了解了这种状态,就能很透彻地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了。以前,我自己被人家误解,就会不高兴,甚至长时间闷闷不乐;现在理解了“受”以后,就不会再为之痛苦了。

除了“受”之外,还有想。想,即通过思维形成概念。大家经常在自己的头脑当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思绪,然后对它们进行分辨和判断,这就是想。

想,也是六根对接六尘产生的六识,通过意识的想象和判断产生的一些看法。如果说我们把别人对自己说的每句话都拿来分析和思维,你的思想就会非常的复杂,这样的人活着一定非常不自在,这种不自在就是因为想得太多。我们现在要求每一个修行者思想要简单,简单地做事情,简单地沟通,简单地交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以后再去面对。这才是人生和工作中需要的“想”——简简单单的想。

另一个是行,行便是造作、迁流、变化。迁,搬迁;流,流动;变,变化。那么是什么在我们的生活里不断地在搬迁、流动和变化呢?实际上,迁流变化恰恰解释了佛学一个很中心的“空”的理念,一切事物都是迁流变化、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的,一切事物都是不可能永远固定不变的。就像流水,水一直在由高向低流动着,我们身上所有的东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处于变化的过程中,也跟水一样流动变迁着。正如你们结交异性朋友,也要想着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要固执那种第一次见面的美好感觉。

万事万物一切都存在于变化之中。你今天的健康、父母的爱、朋友的关心都是变化流动和生灭的;成功是暂时,失败是暂时的,热恋是暂时的,失恋也是暂时的—— 一切都会过去。

我一直在提这三个词,就是“变化”、“流动”、“生灭”,因为我希望大家记住它们,然后将这种观察的智慧好好运用在你的生活里,这样的话,从现在开始你的内心就走向觉悟。

年轻人要在这个世间树立宏伟的理想,让我们的人生在短暂的时间里面活得更精彩。要不断地自己提醒自己,这个世间的人,存在过的、现在仍然存在的,是那么多,可是并非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意义。有的人活得重如泰山,有的人活得轻如鸿毛,有的人死时联合国也给他降半旗,有的人死在房间里面好长时间都没有人知道。很多人活得很自卑,总觉得成功离自己很远,认为那些伟大的事业一定与自己搭不上边。可未曾发现,当我们用自己真诚美好的心去发现的时候,一切一切的可能都会出现在我们身边。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一个模式造成的,但人们总是愿意相信,别人的成功是必然,可是轮到自己就认为不可能了。

重新开始生命的旅途

香海禅寺有这么多人没有任何条件地来为大家付出,为的就是希望将爱传播开。如果你在香海禅寺感受到了义工们的爱心和付出,也请你带着这份爱心奉献给别人。

带着一颗柔软之心、悲悯之心、接纳之心、喜悦之心,遇见每一个人都能喜悦,都能欢喜接纳,这对你来说是一个巨大进步,也是走向思想和心灵净化之旅的必经之路。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说的是一个在小旅馆里工作的年轻人不平凡的经历。一天傍晚,原本晴朗的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有一个躲雨的老人家很窘迫地推开小旅馆的门,可是那天晚上旅馆所有的客房已经全部被预订了。外面的雨一点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老人家也没办法去找别的旅馆,最后,这个年轻人把自己的房间让给了他,自己则在外面的桌子上趴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老人家要给房钱也被年轻人婉拒了。两个月后,小伙子接到一个从纽约打来的电话,邀请自己去做客,并且把路费和往返机票都寄来了。年轻人去了才知道,原来邀请自己去纽约的正是那天躲雨的老人家,而这个老人就是被称为“旅店帝王”的康拉德·希尔顿。后来,这个年轻人有幸成为希尔顿集团下属一家酒店的总经理。

很多人活得很自卑,总觉得成功离自己很远,认为那些伟大的事业一定与自己搭不上边。可未曾发现,当我们用自己真诚美好的心去发现的时候,一切一切的可能都会出现在我们身边。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一个模式造成的,但人们总是愿意相信,别人的成功是必然,可是轮到自己就认为不可能了。

请记住,在人生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不要不相信自己。即使可能性很小,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切都会被你那颗心所转变。做每一件事时都能有这样的心态,你会发现原来遇到的所有困扰都能得到解决。

把任何好的坏的评价先扔到一边去,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不管多简单的事情,就算是扫地,也要用心扫好,要把地扫得干净再干净。

要感恩每一个当下,感激每次的获得,感谢每一个走到你身边的人,珍惜、呵护、理解、包容他,这个世界只要有感恩,你就会发现生活充满了甜蜜;如果只有抱怨,你就会发现所有负面的东西都会来打击你。

要感激每个成就你的人,就要感激每个给你挫折的人;感激每个推动你的人,就要感激每个使你倒退的人。我们要把负面的情绪转变成正面,把正面的情绪推向高潮,当我们用这样的思想、心态去认识世间的时候,就真的会很快乐。

如果你不快乐,即使让你当皇帝也是枉然。其实快乐很简单,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每一件事情就足够了。如果我们的心时刻把握当下,就会发现你身上不会有任何抱怨,再难的事情你都会非常喜悦地去面对它。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说,一生中要有一到两次把身上所有的东西都布施出去,等于让自己完全死掉,再重新开始,人生才会很有意义。我们不是来学什么理论,多少知识,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家从生活给我们的迷惑中解脱出来,要发现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还要让自己走出迷惑,这非常不容易,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慧能大师讲过,“即心即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我们的心清净的时候,那世界就是清净的了。

打开你的“心结”

禅修在现代各种修行中,被认为是最顶级的。当然,这样的一种智慧,并不是老师可以给予大家的,而要靠自己去体悟。

其实人的问题概括起来,也就那么几件事情:人无法打开心结,无法换一种方式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今天大家能走到寺院里来,来感受禅修的智慧,体悟自己的人生,我希望你们都能捧着宝藏回去,不要空空地来,又空空地走。

我们不是来学什么理论,多少知识,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家从生活给我们的迷惑中解脱出来,要发现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还要让自己走出迷惑,这非常不容易,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慧能大师讲过,“即心即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我们的心清净的时候,那世界就是清净的了。

只要我们还是凡人,那就有痛苦,就有焦虑。而如果我们能把心结打开,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禅修就是让我们把跑在外面的心收回来,从内在去升华、从内在去超越。这样的崛起、超越、升华不是别人可以帮你的。靠什么?靠我们自己。通过禅修,大家找到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当中,在你的人生里面体现出来。

所有的困扰,实际上都是自己造成的。仔细想一想,这世间的因果是不是这样?种下什么因就结出什么果。今天去读书、写字、吸收新的知识,我们在这方面就会有很大的提升,这就是因果。不要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不是社会、学校、公司、环境强加给你的,都是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所造就的。

禅修让我们不断地从内在的心灵、潜在的意识里面去自我反省和提升,把狭隘、黑暗、局限、恐惧和不安的一面找出来,在充满光明、积极、乐观、清净的境界里面不断地自我升华和超越。

禅修要求我们每一个念头都是正面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正当的、每一种想法都是正确的。我们的心灵有两面,一面是黑暗,一面是光明。当我们不断把心念放在光明面的时侯,即使现在是黑暗的,不久的将来也会转到光明的一面;当我们的内心充满着黑暗、丑恶的时候,即使现在是光明的,不久的将来也会变成黑暗。

我们把外在的分别转换成内在的提升。我们不要去找别人的原因,应该把向外找原因的心念收回来。而真正的智者,都是从自己的内在不断地自我反省和改变。就像我们寺院到了冬天树就开始掉叶子,你今天打扫只是扫今天的叶子,明天掉下来的叶子你还是要扫。一口气想把后面所有的东西都解决掉是不可能的,每天要做的就是当下的事情。只要你努力把每一个过程做好,原来期待的结果就自然地出现了。当我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知道后面该往哪里去了。

敬天爱人,顺应自然

人要相信命运,很多东西是要因缘条件成熟了才能推进的,条件不成熟你再怎么想都没用,事情还是做不成。一切东西的存在都有自在自为的规律,违背了原因和条件,你想达到那个目标就像赶鸭子上架一样,徒劳无功。

所以我们在面对困难、碰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感情用事。有一本书叫《人间正道》,后来被拍成电视剧《天道》,剧中人的父亲得了癌症,却发现已无力挽救,最后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去世,结果别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大家想一想:在不可能医治的情况下放弃治疗,到底是孝顺还是不孝?

人活在这个世间要遵循因缘法则,如果不遵循因缘法则,即使你花了大量的精力,结果还是得不到什么收获。这就是说,人要遵循因缘法则。我们经常讲敬天爱人,大自然的法则不能违背,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冬天寒冷了就应该多穿点衣服。

所以,我们要明白“我是谁”、“我在哪里”。我是人,我活在这个世间,衡量万物,同时也被万物所限制、所衡量。我们在万物中不过是一个点,因此不能以点概面。

就像我们寺院到了冬天树就开始掉叶子,你今天打扫只是扫今天的叶子,明天掉下来的叶子你还是要扫。一口气想把后面所有的东西都解决掉是不可能的,每天要做的就是当下的事情。只要你努力把每一个过程做好,原来期待的结果就自然地出现了。当我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知道后面该往哪里去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期待美好的结果,但是结果能不能按你的预期实现呢?那就要一步步慢慢地做起来。人生路上,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所处的位子,体察自己属于什么样的一个角色。人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明白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才活得痛苦。

第二章 空是清净的本性

当你真正理解了“空”,你就知晓了事物存在的规律,你就可以掌握成功,你也就能得到美满幸福的人生。然而,如果我们对“空”一无所知,我们就会被生活中的事物牵绊,为生活所累。

空的境界

《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就是四大皆空。

很多人都认为“空”就像空气,觉得它就是一无所有,或者觉得那只是一种焦急、颓废、逃避的心理。然而,真实的“空”并非如此。在佛教里,“空”的意义就是“如来性”,就是“清净本性”,就是让我们得到大自在的前提。

今天,国家在倡导创造和谐社会,我们也在呼吁身心的和谐,这二者其实是有因果关系的。当我们的身心和谐了,社会的和谐就指日可待。

当你真正理解了“空”,你就知晓了事物存在的规律,你就可以掌握成功,你也就能得到美满幸福的人生。然而,如果我们对“空”一无所知,我们就会被生活中的事物牵绊,为生活所累。就好像听到别人的称赞就飘飘然不明所以,听到别人的谩骂就会怒火中烧;成功一件事情就开心不已,未达成某个目的就绝望。一切烦恼都源于我们的无知,因为不了解事物的本性而使自己迷失。所以我们一直活在焦虑、恐惧、憎恨、愚昧、傲慢之中,饱受煎熬。

而当我们了解了空性,我们就会豁然而悟,就会看到生活本来的面貌,就会知道该怎样好好生活、怎样思考问题、怎样计划未来?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它是《中论》里的一个著名的偈子。这句话说的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聚集而组合成的,本性即是空。“亦是中道义”,就是说我们要选择“中道”去认识事物。

什么是“中道”呢?所说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空”不是叫人消极看待一切,不等于一无所有。比如说一张凳子,木头、钉子、人工、油漆就是凳子存在的因。这张凳子在不久的将来无可避免地会坏掉消失。再从凳子引申到房子,从房子扩大到地球到宇宙,种种事物,都不能偏离或违背这个生灭的定律。明白这个规律之后,我们就能明白活着只是一个过程,没有一样东西逃得开,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现在已知的物质构成单位依次是分子、原子、乃至夸克,它们就好比佛教里说的羊毛尘和牛毛尘。而物质无限分解下去,最后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是能量。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物质,能听到的一切声音,都可以称为“色”,而你认为的“色”是什么样的呢?它是永远存在的,还是仅仅是你自己的感觉呢?此刻,你听到了窗外鸟叫的声音,你肯定认为声音是存在的,但对于一个失聪的人来说,这个声音是不存在的。那么,对于判断声音的存在与否,是不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呢?假如今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大家自然会承认它的存在。而当我把每个字拆开,文章的实体虽然还存在,可是这篇文章却已经消失了。

每个人都有名字,可是名字是我们本身吗?它不过是一个代号,我们本来没有必要太在乎。当别人提到你的名字,或赞叹、或辱骂,你就会随之高兴或是发怒。可是换个角度想想,名字本身就是假的,你又何必纠结于这个代号呢?不了解“空”,你就为了这样一个假名而生起各种烦恼。我们说到空性思想,就是要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存在规律,认识事物的究竟原理。只有更好地了解它,才能更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如果说要移植一棵树,就要在树根上带些土。就像香海广场的桂花树,刚移过来的时候,每隔几小时就要往根部浇水,还要往树叶上喷水和在枝干部分挂盐水,树干上要绑绳子,这就是要创造条件以保证它活下去。这些条件缺少一个,它可能就会死去,这就是因缘和规律的体现。

我们为什么禅修?因为禅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在。内心深处的认识调整好了,就能让我们正确地思考自己身边的问题,更好地了解空性思想。

不了解空性的思想,就有很多东西放不下,思维枷锁打不开,身心得不到自在。倘若我们看不穿而执着某个角色,我们就会产生对比和抉择的心。就像我是个出家人,如果我对没有出家的人有选择、有评判、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的话,我就在执着于出家人这个角色。

人总会希望别人的看法与你一致,而不能接受别人的质疑,因此,你把自己的所想、所见、所听作为了存在的中心,人就是以这样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活着。

我们用分别心对待这个物质世界的种种,这些偏执使我们迷失在黑暗中,而空性就是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事物存在的定律,只有如此才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与外在的一切。

了解空性是身心和谐的前提,事业、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其前提就是身心的和谐。如果要使你的家庭幸福快乐,那你必须聚集可以使家庭幸福的因缘。无论你是皇帝,还是扫地的人,在人性的角度上其实是没有分别的,都是平等的。当我们把这样一种思想观念嫁接到生活里,你会发现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公司的员工,都会变得快乐和满足。

放下富贵,也放下贫贱

佛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觉性,很多人无法理解这句话。打个比方,乌云密布、天下大雨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太阳,可是你能说太阳不存在吗?不是的,它只是暂时被乌云遮住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只是我们的佛性被重重烦恼所掩盖,迷失掉了。我们身心的煎熬、焦虑和不安都是因为这些乌云,它们把我们的佛性隐藏在背后。而我们禅修就是要把乌云抹去,使光明的佛性显现出来,让我们得以快乐、从容、和谐地面对生活的每一天,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积极地面对每一件事情。

我们寺院有很多义工,来到寺院后也没有觉得自己是老总或学者,而是把自己身份地位全部放下了,所以他们才会拿起锄头去锄草,才会一次次弯下腰去捡垃圾,才会骑着三轮车到外面去拉货。他们都是理解了空性思想的人,所以在香海,他们的观念里面只有岗位和工作的分配,而没有等级、金钱和名望的分别。

无论你是皇帝,还是扫地的人,在人性的角度上其实是没有分别的,都是平等的。当我们把这样一种思想观念嫁接到生活里,你会发现身边的每一个人,不管是自己的员工还是家人,都会变得快乐和满足。

佛教讲平等,不是身体跟物质的平等,而是佛性的平等、人性的平等。所以,学佛之人所需要修炼的就是在内心深处建立人性平等的观念。这种人性的平等从某一个角度来讲就是佛性,是我们内在的清净本性。因为有这种快乐的心态,我们才会更好地去面对生活:可以快乐地扫地,也可以快乐地当国家总统,可以快乐地做所有的事情。当我们进入色空不二的和谐境界之后,就能站在超越物质的高度去看待生命了。

一次,一家企业的老总对我说:“师父,我最近很困扰,碰到了很多问题。”我跟他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就想着如果明天会死掉,那么今天还有什么东西放不下呢。很多人被名利、被面子、被各种各样的奉承捧得高高的,这不是苦了自己吗?

还有一次,一个公司的总监对我说:“现在要供房子,又要还其他债务,已经被弄得焦头烂额了。”我对他说,应该把你的生活好好地精简一下,比如说以前你“打车”上班,现在就坐公交车,再不然就每天骑自行车,都只是代步工具而已;以前吃饭上饭馆,现在买菜自己回家做,再不行就买几个馒头吃一吃,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

从A走到B的过程本来可以很简单,只是百分之九十的人因为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给自己平添了很多困扰,让过程变得复杂了。实际上当我们可以放下一切的时候,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面对的,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完成的。

我有一个身为副市长的朋友,他知道自己第二年就要退休了,到他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开始不坐轿车,只是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他说,自己这么做就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缓冲,因为退位以后,境遇就会变化,他就帮自己早些把心态调整好。

学着去与别人相处,学着与花草树木为友,找一个乐趣去调节自己,认识到无常,懂得和接受即将面临的一切。

什么都有可能,什么东西都会变。本来我四肢健全,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会让我失去两条腿或一只手,那个时候应该怎么活下去呢?内心应该保持愉悦,让自己面对新的生活,不要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态,要知道万物本来都是无常的。如果对于这个“空”无法了解,那么任何事情都可能会让你活在痛苦之中。

再说金钱,金钱其实就是让我们能更好地把一件事完成的工具,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个许多人一生在追求的东西。如果你有一个理想,而且让很多的人都认同了你,那么资金自然而然就会涌入到你的身边来;如果你做的事没有多少人认可,那么资金的筹集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整合资源,学会股份制,学会让大家共同参与来完成事业。风险投资公司的存在,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获得金钱不是不可能的,一切取决于你是否用了正确的切入方法。”

我们需要了解事物的存在规律,然后遵循这样的规律,自然而然成功就不远了。当我们明白了,放下了,理解了,那么一切的困扰就都可以迎刃而解。因为你已经具备了智慧,你的心灵已经得到了安宁,安静而智慧的你一定能把问题考虑全面、处理妥当。这就叫做静能生慧,这就是为什么要禅修——把浮躁的心安静下来,让我们得到无穷的智慧和抉择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