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历年真题与过关必做600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4 06:35:1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历年真题与过关必做600题详解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历年真题与过关必做600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4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卡上;每题l分,30道题,共30分)

1.从全国343769家工业企业构成的总体中,抽取3000家工业企业进行职工收入调查,这3000家工业企业称为(  )。

A.一个样本

B.一个样本单位

C.一个总体

D.一个总体单位【答案】A【解析】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称为样本单位。题中,全国343769家工业企业是一个总体,各个工业企业都是这个总体中的总体单位。抽取的3000家工业企业是一个样本,其中的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样本单位。

2.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A.工资

B.年龄

C.工龄

D.学历【答案】D【解析】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如,性别、工种等;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如,年龄、工资等。题中,只有D项不能用数值表示,属于品质标志;ABC三项均可以用数值表示,属于数量标志。

3.在实际应用中,统计的涵义主要指(   )。

A.统计理论、统计实践

B.统计分析报告、统计预测模型

C.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D.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答案】D【解析】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在不同的场合,“统计”一词可以有不同的涵义。就目前而言,统计有三种涵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4.下列属于统计调查原始资料的是(   )。

A.统计部门掌握的统计资料

B.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C.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得到的预测资料

D.统计年鉴或统计网站上发布的数据【答案】B【解析】原始资料指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这些个体资料需要通过汇总、整理,形成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次级资料指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如从统计部门、统计年鉴、会计报表、报刊杂志上搜集的资料等。ACD三项都属于次级资料。

5.下列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

A.人口普查

B.住户调查

C.粮食产量预调查

D.1%人口抽样调查【答案】A【解析】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无一遗漏的调查,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A项,人口普查就要对全国人口无一例外地进行登记调查,属于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又称抽样调查,是指对调查对象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BCD三项都属于非全面调查。

6.对某市中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该市(   )。

A.全部中学

B.每所中学

C.所有中学生

D.每个中学生【答案】C【解析】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题中,调查对象是该市所有中学生,调查单位是每个中学生。

7.下列属于代表性误差的是(  )。

A.概率抽样调查误差

B.被调查者虚报导致的误差

C.编码错误

D.记录错误【答案】A【解析】代表性误差,是指用部分总体单位的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估计结果同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别。登记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有关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产生登记误差的主要原因有计量错误、记录错误、计算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编码错误,以及因被调查者虚报、瞒报以及统计调查方案规定不明确而导致的误差等。题中,A项,概率抽样调查误差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时产生的估计结果和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别,属于代表性误差,BCD三项均属于登记误差。

8.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方法,它能够区分(   )。

A.总体中性质相同的单位

B.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

C.总体标志

D.总体指标【答案】B【解析】统计分组是针对总体、按照分组标志进行的,一般有两方面的含义:①对总体而言,是“分”,即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异的若干部分,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同一性中存在的特殊性;②对个体而言,是“合”,即将性质相同的个体合并到同一组,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特殊性中表现出的同一性。

9.某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最高者为4260元,最低者为2700元,据此分为6个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组距为(   )。

A.260

B.780

C.1160

D.3480【答案】A【解析】等距数列的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4260-2700)6=260(元)。

10.在分组数列中,重合式组限情况下,若某单位的变量值恰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一般要求(  )。

A.将此变量值单列一组

B.将此变量值归入作为下限的那一组

C.将此变量值归入作为上限的那一组

D.将此变量值作为上限组或下限组均可【答案】B【解析】在统计分组时,为了处理某些单位的标志值正好等于相邻组上下限数值的情况,一般把此值归并到作为下限的那一组,即遵循“上限不在组内”原则。

11.质量指标通常的表现形式是(   )。

A.绝对数和百分数

B.绝对数和平均数

C.绝对数和相对数

D.相对数和平均数【答案】D【解析】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它通常以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如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劳动生产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

12.常用的位置平均数包括(  )。

A.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

B.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C.中位数、众数

D.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答案】C【解析】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总体标志值所处的位置确定的,称为位置平均数。而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以及几何平均数是根据总体所有标志值计算的,称为数值平均数。

13.在同一时间内同类事物不同总体由于所处空间条件不同,发展状况也不一样,要了解其差异程度,就需要将其进行对比,这样的相对数称为(  )。

A.动态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强度相对数

D.结构相对数【答案】B【解析】比较相对数是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的对比,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条件下发展的不均衡程度,是横向比较。动态相对数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是指同类指标在不同时间状态下的数值之比,是纵向比较。

14.某工业企业有职工1150人,其完成的年工业增加值2500万元。要研究该地区32家工业企业的状况,则(  )。

A.1150人为总体单位总量,2500万元为总体标志总量,32家工业企业为总体单位总量

B.1150人为总体标志总量,2500万元为总体标志总量,32家工业企业为总体标志总量

C.1150人为总体单位总量,2500万元为总体标志总量,32家工业企业为总体标志总量

D.1150人为总体标志总量,2500万元为总体标志总量,32家工业企业为总体单位总量【答案】D【解析】总量指标可表现为总体单位总量,即一个总体中单位的数目,如企业数;也可表现为总体标志总量,即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总和,如某企业全体职工的工资总额。在一个特定的总体内,只能存在一个单位总量,而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标志总量。题中,研究32家工业企业状况,32家工业企业为总体单位总量,而某企业的职工人数1150人和年工业增加值2500万元为总体标志总量,故选D项。

15.公式(i=1,2,3,…n)被称为(  )。

A.变量x的方差计算公式

B.变量x的标准差计算公式

C.变量x的标准差系数计算公式

D.变量x的平均差计算公式【答案】A【解析】方差的计算有两种:①当由未分组的变量资料直接计算2=时,采用简单式方差:σ;②当由已分组的变量资料计2算时,采用加权式方差:σ=。题中,(i=1,2,3,…n)是加权式方差公式。

16.以1978年为基期,2013年为报告期,若采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则开方的次数为(   )。

A.35

B.34

C.33

D.36【答案】A【解析】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公式为:。式中,代表平均发展速度,xi代表各个环比发展速度(i=2,3,…,n),R代表总速度,nx代表时间序列的时期项数。本题中,n=2013-1978=35。

17.本年与上年相比,某企业职工人数增加8%,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本年比上年增长(   )。

A.10.0%

B.16.00%

C.10.16%

D.4.00%【答案】C【解析】设上年人数x,工资水平y,则当年人数(1+8%)x,工资水平(1+2%)y,工资总额增长列式:[(1+8%)x(1+2%)y-xy]/xy=(1+8%)×(1+2%)-1=10.16%。

18.反映现象总体内涵上变动程度的指数是(   )。

A.数量指标指数

B.质量指标指数

C.个体指数

D.平均指数【答案】B【解析】数量指标指数用于测定数量指标的变动,反映现象总体在外延上的变动状况,如,产量指数,职工人数指数等。质量指标指数则用于测定质量指标的变动,反映现象总体在内涵上的变动,如,商品物价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等。

19.某零售企业2013年总销售额比2012年上升25%,其中销售量增长了25%,则销售价格(  )。

A.提高了25%

B.提高了1%

C.没有变化

D.提高了100%【答案】C【解析】设2012年销售价格为x,销售量y,则2012年销售总额为xy,2013年销售量为y(1+25%),总销售额为(1+25%)xy,销售价格=总销售额/销售量=x,未发生变化,故选C项。

20.公式称为(  )。

A.拉氏数量指标指数公式

B.帕氏质量指标指数公式

C.个体指数公式

D.固定权数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公式【答案】A【解析】B项,帕氏质量指标指数公式为:I=。C项,P个体指数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个别事物变动的情况,题中公式反应的是若干事物的总和,因此不是个体指数;用综合指数变形加权算数平均指数编制。D项,题中公式的权数为基期不同商品的销售额,所以此公式为加权算数平均指数公式,但不是固定权数。

21.统计报告实用性的前提条件是(   )。

A.客观

B.全面

C.时效

D.真实【答案】D【解析】统计报告实用性要求统计报告必须适应社会、企业需求;统计报告所收集的资料,体现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而不是虚构幻想的;统计报告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统计报告所使用的表述方式和语言文字要力求通俗简洁。真实是实用的前提和条件,也是统计报告的特点。

22.统计报告撰写中,初稿要成为定稿,需要经历(   )。

A.谋篇布局

B.标明观点

C.润色修改

D.收集资料【答案】C【解析】撰写统计报告时,初稿要成为定稿,需要有一个润色修改的过程,这一润色修改的过程是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文章质量的过程,选择C项。

23.根据我国现行普查项目的周期安排,在逢6的年份开展(  )。

A.人口普查

B.经济普查

C.农业普查

D.工业普查【答案】C【解析】2003年,我国对国家普查项目及其周期安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普查项目包括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和农业普查3项。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逢6的年份实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逢0的年份实施;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8的年份实施。

2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基础数据由现场调查员直接收集。收集数据遵循的原则是(  )。

A.定时、定点

B.定人、定时

C.定时、定点、定量

D.定人、定时、定点【答案】D【解析】在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时,国家调查队系统负责CPI基础数据收集工作。全国有4000余名现场调查员,按照“定人、定时、定点”原则直接收集CPI基础数据。

25.能源消费总量核算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别是供应和(   )。

A.生产

B.消费

C.分配

D.转换【答案】B【解析】能源消费总量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居民家庭在一定时间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能源消费总量核算可以从供应和消费两个角度进行。

26.《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以两位阿拉伯数字作为代码表示行业的(   )。

A.门类

B.大类

C.中类

D.小类【答案】B【解析】按照当前行业分类标准共分为20个门类,96个大类,432个中类,1094个小类。其中20个门类类别以英文字母A~T表示;96个大类代码分别用两位阿拉伯数字01到96表示。

27.我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的发布单位是(   )。

A.国务院

B.国家统计局

C.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D.民政部.【答案】C【解析】在统计工作中,各级统计部门不编制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统一采用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

28.基本单位统计中填报执行会计标准类别时,实行企业化管理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应选填(  )。

A.企业会计制度

B.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C.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D.其他【答案】A【解析】执行会计标准类别分为以下五种情况:①企业会计制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选填此项。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各类事业单位选填此项。包括执行特殊行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但不包括实行企业化管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③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单位选填此项。④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单位选填此项。⑤其他:不执行以上四类会计制度的单位选填此项。社区(居委会)、村委会选填此项。

29.财务统计中的存货属于(  )。

A.固定资产

B.流动资产

C.非流动负债

D.流动负债【答案】B【解析】资产一般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其中流动资产可分为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可分为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非流动资产等。

30.工业总产值不包括(  )。

A.生产的成品价值

B.对外加工费收入

C.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D.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答案】D【解析】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工业总产值包括三部分: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卡上,多选、错选、漏选、未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10道题,共20分)

1.下列属于连续变量的有(  )。

A.某市地区生产总值

B.某市职工平均工资

C.某市高新企业数量

D.某市总人口数量

E.某市普通高中数量【答案】AB【解析】连续变量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的两个值之间可做无限分割,即可取无限个值。如,人的身高、体重等。在社会经济统计中,一般将表现为只能取整数的变量称为离散变量。如,职工人数、工业企业个数等,都只能按整数计算,不可能有小数。题中,AB两项为连续变量;CDE三项为离散变量。

2.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   )。

A,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B.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C.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D.调查的组织计划

E.调查目的【答案】ABCDE【解析】统计调查方案即为开展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计划,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调查表,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空间,调查的组织计划等几个方面。

3.统计表从形式上看,其组成部分包括(   )。

A.总标题

B.横行标题

C.纵栏标题

D.指标数值

E.水印网格【答案】ABCD【解析】统计表是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指统计整理与分析研究阶段所使用的表格。从形式上看,统计表是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构成。

4.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A.时期指标具有直接可加性,时点指标不具有直接可加性

B.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直接相关,时点指标与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

C.时期指标一般通过连续登记获得,时点指标一般通过一次性登记获得

D.时期指标的表现形式一般是绝对数,时点指标的表现形式则是相对数

E.时期指标一般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而时点指标则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发展变化【答案】ABC【解析】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时期指标的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加总后表示更长时期内的指标值;时点指标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加总后的指标值没有实际意义。②时期指标的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反映的时期长短有直接联系;时点指标的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间隔时间的长短没有直接联系。③时期指标的指标数值通常是通过连续不断登记汇总取得的;时点指标的指标数值通常是通过定期的一次登记取得的。D项,时期指标的表现形式为相对数,时点指标的表现形式为绝对数;E项,时点指标是说明总体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指标,而非变化。

5.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被开方的数是(   )。

A.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B.定基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C.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D.基期发展水平与报告期发展水平之比

E.总速度【答案】AC【解析】水平法中,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代表平均发展速度,x代表各个环比发展速度(i=2,i3,…,n),R代表总速度,n代表时间序列的时期项数。而且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6.一般认为,时间序列受到的影响因素有(   )。

A.长期趋势

B.季节性

C.周期性

D.不规则变动

E.突发性【答案】ABCD【解析】将同一统计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称为时间序列。影响时间序列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即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波动。

7.撰写统计报告需要每个作者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包括(   )。

A.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B.了解现行法律、政策和客观环境

C.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

D.熟知企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E.具备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答案】ABCD【解析】撰写统计报告需要每个作者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的条件:①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②了解现行法律、政策和客观环境;③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④熟知企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⑤培养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⑥掌握撰写统计报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8.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有(   )。

A.工厂法

B.生产法

C.产品法

D.收入法

E.支出法【答案】BDE【解析】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

9.2013年,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了《居民消费支出分类》,明确规定居民消费支出包括(  )。

A.食品烟酒支出

B.居住支出

C.教育支出

D.资本投资支出

E.医疗保健支出【答案】ABCE【解析】居民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8个大类的商晶(服务)。

10.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包括(   )。

A.实收资本

B.资本公积

C.已分配利润

D.未分配利润

E.盈余公积【答案】ABDE【解析】所有者权益合计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三、判断题(判断对错,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将各题答案符号填写在答题纸/卡上;每题1分,20道题,共20分)

1.统计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和现代统计学三个阶段。(  )【答案】√【解析】统计学按其产生和发展的阶段来分,可划分为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和现代统计学三个阶段。

2.统计的工作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答案】×【解析】一般而言,统计的工作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3.进行粮食产量调查时,分别按平原、丘陵和山区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属于整群抽样。(  )【答案】×【解析】分层抽样是按照某一标志,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组(类),其中每一组(类)称为一层,再在层内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而整群抽样是先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组,其中每个组称为一个群,以群为单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然后对抽到的群内的每个单位都进行调查,而对未抽中的群不做调查。进行粮食产量调查时,先将该地区分为平原、丘陵、山区三个组,然后在每个组内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地块,构成样本,属于分层随机抽样。

4.一览表是指一张可以登记多个调查单位资料的统计表。(   )【答案】√【解析】调查表的形式分为单一表和一览表两种:单一表每张只登记一个调查单位的资料,它的优点是可以容纳较多的调查内容,而且便于分类和整理。一览表则是一张表上可以登记多个调查单位的资料,它的优点是便于汇总,但不足是调查内容不能过多。

5.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答案】√【解析】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分组标志是指对总体进行分组时所遵循的标准或依据。划分各组界限,就是在分组标志变异的范围内,划定各相邻组间的性质界限和数量界限。选择分租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不仅影响统计分组的科学性和资料整理的准确性,而且还影响到最终统计分析结果的质量。

6.统计表的格式一般是开口的,表的左右两端不划纵线。(   )【答案】√【解析】统计表的格式一般是“开口”式的,即表的左右两端不划纵线。

7.在分配数列中,各组的频率均大于1。(  )【答案】×【解析】在次数分配数列中,各组频率大于0,频率之和等于1。

8.质量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总体规模的大小直接相关,总体规模越大,质量指标数值就越大。(  )【答案】×【解析】数量指标的大小与总体规模的大小直接相关,总体规模越大,质量指标数值就越大。

9.人数、吨公里、米、台时、亿元为实物单位。(   )【答案】√【解析】实物单位是指根据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而采用的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复合单位、标准实物单位。自然单位如人口数以“人”为单位,设备数以“台”为单位,轮船以“艘”为单位等。度量衡单位如煤炭以“吨”为单位,木材以“立方米”为单位,布以“米”为单位。复合单位如以“吨公里”表示货物运输的周转量,以“千瓦时”表示发电量等等。标准实物单位如各种不同发热量的能源折合为7000大卡/公斤的标准煤计算,各种不同型号的拖拉机折合为15马力/台的标准台计算等等。

10.保证时间序列中同一指标在同时点上的可比性是编制时间序列的关键。(  )【答案】×【解析】保证时间序列中同一指标在不同时点上的可比性是编制时间序列的关键。

11.平均增长速度是一种根据环比增长速度计算的序时平均数。(   )【答案】×【解析】平均发展速度是一种根据环比发展速度计算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期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平均增长速度表明社会经济现象逐期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它不能根据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直接求得,但与平均发展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即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12.同比发展速度能够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   )【答案】√【解析】同比发展速度主要是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用以说明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

13.在编制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可起到权数的作用。(   )【答案】√【解析】同度量因素是指媒介因素,借助媒介因素,可把不能直接加总或直接对比的因素过渡到可以加总和对比。编制综合指数的目的是测定指数化指标的变动情况,因此,在对比的过程中对同度量因素应加以固定,所以起到权数的作用。

14.统计报告的时效性不是必要的,一些过时的统计报告能够反映过去的状况,从而能够被用于前后时段的对比分析。(  )【答案】×【解析】统计报告除了科学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要讲求时效性。失去了时效性,也就失去了实用性。

15.常规统计调查制度又称为经常性调查制度,是指年度调查制度。(   )【答案】×【解析】经常性调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共同制定,进行年度和定期(半年、季度、月度等)经常性统计的统计调查制度。

16.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则,凡视同法人单位独立报送统计数据的分支机构,其上级法人单位的统计数据不再包括该分支机构的统计数据。(  )【答案】√【解析】对法人单位下属跨省的分支机构,在符合以下条件的情况下,经与分支机构上级法人单位协商一致,并经国家统计局认可,可视同法人单位处理:①在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领取《营业执照》,并有独立经营场所。②以该分支机构的名义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年或一年以上。③该分支机构的生产经营活动依法向当地纳税。④具有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账户,或者能够根据统计调查的需要提供财务资料。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则,凡视同法人单位独立报送统计数据的分支机构,其上级法人单位(总部)的统计数据不再包括该分支机构的统计数据。

17.纳入企业一套表范围的调查单位按照“先有数,再进库”的原则统一确定。(  )【答案】×【解析】企业一套表的调查单位确定原则为“先进库,再有数”。要求所有纳入企业一套表统计范围的调查单位,由名录库主管机构统一提供和维护管理。

18.《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   )【答案】√【解析】《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在银行、税务、财政、公安、统计等部门应用。

19.统计分类标准由主管部门发布后应保持稳定,尽可能使用较长的时期,避免由于频繁地修订而影响统计资料的可比性。(  )【答案】√【解析】统计分类标准是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一般是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的。

20.《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以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乡镇、街道为划分对象,将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答案】×【解析】《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以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四、综合应用题(每题有若干组答案选项,每组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卡上;每题10分,其中每组2分,3道题,共30分)

1.某市2007~2013年份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资料如表1所示。

表1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该市2007~2013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数列属于(   )。

A.品质数列

B.等距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答案】C【解析】当时间序列中所包含的总量指标都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时,这种总量指标时间序列就称为时期序列。本题所列的某市2007~2013年份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数列就是一个时期数列。(2)该市2009~2013年五年期间年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

A.14.18亿元

B.15.83亿元

C.16.78亿元

D.17.99亿元【答案】B【解析】该市2009~2013年五年期间年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92+10.97+12.03+13.58+15.99+18.31+30.02)/7=15.83(亿元)。(3)该市2007~2013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的累计增长量为(   )。

A.17.99亿元

B.19.05亿元

C.20.01亿元

D.20.10亿元【答案】D【解析】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为最初水平)之差,题中,报告期水平为30.02亿元,最初水平为9.92亿元,所以累计增长量为:30.02-9.92=20.10(亿元)。(4)该市2007~2013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量为(   )。

A.3.35亿元

B.3.46亿元

C.3.59亿元

D.3.68亿元【答案】A【解析】年均增长量=累计增长量/(时间序列项数-1)=(30.02-9.92) (7-1)=3.35(亿元)。(5)该市加2007~2013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为(   )。

A.

B.

C.

D.【答案】B【解析】水平法计算年平均发展速度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A项表示年平均增长速度。

2.某企业某生产小组有5个生产工人,每人每日的生产量资料如表2所示。

表2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生产小组人均日产量为(  )。

A.40件

B.45件

C.50件

D.55件【答案】C【解析】生产小组人均日产量为:(5+20+45+85+95)5=50(件)。(2)上述人均日产量的计算所采用的方法是(  )。

A.简单算术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调和平均法

D.几何平均法【答案】A【解析】简单算术平均法,即以时期序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之和除以时期项数,用公式表示如下:

而且此公式为(1)的计算公式。(3)生产小组的每人日产量的标准差为(  )。

A.15.81件

B.35.21件

C.45.00件

D.50.00件【答案】B【解析】根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可得,生产小组的每人日产量的标准差为:(4)生产小组的每人日产量的标准差系数为(  )。

A.31.6%

B.45.0%

C.50.0%

D.70.4%【答案】D【解析】标准差系数又称离散系数,是标准差和平均数的比值,用相对数表现标志值变异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本题中,生产小组的每人日产量的标准差系数=35.21 50=70.4%。(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差系数越小,均值的代表性越高

B.标准差系数越小,均值的代表性越低

C.标准差系数越小,方差的代表性越高

D.标准差系数越小,方差的代表性越低【答案】A【解析】标准差系数越小,在均值不变的条件下,标准差越小,说明数都和平均数较接近,则平均数的代表性大。

3.某企业2013年12月1日有从业人员120人,15日新进大学毕业生15人,20日接收8名在校大学生来本单位实习,23日有4人办理离职手续。本月为企业员工发放基本工资22万元,绩效工资33.6万元,工资性津贴和补贴14万元,同时补发2013年11月工资2.4万元。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该企业2013年年末从业人员人数为(  )。

A.131人

B.135人

C.139人

D.143人【答案】A【解析】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是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从业人员不包括:①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②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③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因此题中8名实习人员不属于从业人员,所以该企业2013年年末从业人员人数为120+15-4=131(人)。(2)该企业2013年12月份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  )。

A.126.46人

B.127.06

C.128.56人

D.130.16人【答案】B【解析】月平均人数=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报告月的日历日数,所以该企业12月份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计算如下:(120×14+135×8+131×9)÷31=127.06(人)。(3)该企业2013年12月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为(  )。.

A.36.0万元

B.55.6万元

C.69.6万元

D.72.0万元【答案】D【解析】该企业2013年12月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为:22+33.6+14+2.4=72(万元)。(4)该企业12月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计算公式是(   )。

A.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从业人员12月工资总额÷从业人员12月期初人数

B.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从业人员12月工资总额÷从业人员12月期末人数

C.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从业人员12月工资总额÷从业人员12月平均人数

D.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从业人员12月工资总额÷从业人员12月期中人数【答案】C【解析】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指本单位从业人员在报告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计算公式为: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从业人员平均人数。(5)工资总额属于(  )。

A.税后工资

B.税前工资

C.标准工资

D.合同工资【答案】B【解析】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房费、水费、电费、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

2013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30道题,共30分)

1.城乡划分代码以统计用区划代码为基础,其代码位数为(   )。

A.12位

B.13位

C.15位

D.17位【答案】D【解析】城乡划分代码以统计用区划代码为基础,在12位区划代码后面延拓5位代码组成17位代码。其中:前12位代码直接使用区划代码;第13、14位为城乡属性代码,由各地统计部门编制;第15~17位为城乡分类代码。

2.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是(   )。

A.厂房

B.存货

C.短期借款

D.长期投资【答案】A【解析】固定资产合计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包括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3.计算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使用的总量指标是(   )。

A.工业总产值

B.工业销售产值

C.工业增加值

D.工业企业成本费用【答案】C【解析】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简称工业增长速度),是以工业增加值作为总量指标计算出来的,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全国或某一地区工业生产增减变动的相对数,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4.调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比基期的间隔年份是(   )。

A.1年

B.2年

C.5年

D.10年【答案】C【解析】国家统计局统一组织,分别编制全国、省市县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采用国际通行的链式拉氏公式,编制定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序列。对比基期5年调整一次,现行对比基期为2010年。

5.下列各项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

A.原煤

B.原油

C.天然气

D.煤气【答案】D【解析】能源是从自然界能够直接取得或通过加工、转换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能源资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一次能源通过加工、转换产生的洗煤、焦炭、煤气、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和同时产生的其他产品;其他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6.《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于2011年进行了(  )。

A.第一次修订

B.第二次修订

C.第三次修订

D.第四次修订【答案】C【解析】《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于1984年首次发布,分别于1994年和2002年进行修订,2011年第三次修订。该标准(GB/T4754—2011)由国家统计局起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于2011年11月1日实施。

7.基层统计人员撰写统计报告时的主要资料来源是(   )。

A.所填报的统计报表

B.工作总结

C.报刊杂志

D.会计报表【答案】A【解析】基层统计人员在撰写统计报告时应主要以其所填报的统计报表为主要资料来源,同时结合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8.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国家统计局对基本单位统计的统计方法未做统一规定,一般采用(  )。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

D.典型调查【答案】B

9.从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构成看,加班工资属于(   )。

A.基本工资

B.绩效工资

C.工资性津贴和补贴

D.其他工资【答案】B【解析】绩效工资也可称为效益工资、业绩工资,具体包括:值加班工资、绩效奖金(如年度、季度、月度等)、全勤奖、生产奖、节约奖、劳动竞赛奖和其他名目的奖金;以及某工作事项完成后的提成工资、年底双薪等,但不包括入股分红、股权激励兑现的钱和各种资本性收益。

10.现行企业一套表制度规定,按照注册地原则进行统计的单位是(   )。

A.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

B.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C.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

D.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答案】B【解析】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及重点服务业法人单位按照在地原则进行统计,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按照注册地原则进行统计。

11.在进行的“全国股民投资风险意识调查”中,总体是(   )。

A.每个股民

B.全国所有证券交易所的全部股民

C.全国所有证券交易所

D.每个证券交易所的股民【答案】B【解析】总体,又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故本题中的总体应指全国所有证券交易所的全部股民。

12.统计的认识过程一般经历统计设计阶段对调查对象的初步认识;统计调查和整理阶段的资料搜集与再加工;统计分析阶段的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认识,并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这一过程可概括为(  )。

A.从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

B.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

C.从定性与定量认识相结合到定量认识

D.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性与定量认识相结合【答案】D【解析】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

1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又知其邻组组距为100,则末组组中值为(  )。

A.550

B.400

C.-575

D.600【答案】A【解析】每个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称组中值,即:组中值=(组上限+组下限)÷2,由组下限为500且其邻组组距为100知组上限为600,从而组中值=(600+500)÷2=550。

14.在一项关于“某企计算机利用效率”的调查中,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确定正确的是(  )。

A.调查对象是该企业,调查单位是每一台计算机,报告单位是该企业

B.调查对象是该企业的所有计算机,调查单位是每一台计算机,报告单位是该企业

C.调查对象是该企业,调查单位是该企业,报告单位是该企业

D.调查对象是该企业每一台计算机,调查单位是每一台计算机,报告单位是每一台计算机【答案】B【解析】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即指本题中该企业的所有计算机;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即指本题中的每一台计算机;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即指本题中的该企业。

15.2012年某市国内生产总值5万亿元,其中最终消费2.5万亿元,资本形成总额2万亿元。若求比例相对指标,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125∶100

B.50∶100

C.40∶100

D.90∶100【答案】A【解析】比例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它是总体内部各不同部分的数值进行对比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16.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   )。

A.环比发展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减1

B.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之和

C.环比发展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的平方根

D.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答案】D【解析】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将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相除,即可求得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17.统计整理主要是整理(  )。

A.原始调查资料

B.历史统计资料

C.综合统计资料

D.统计分析资料【答案】A【解析】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汇总、列表等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把反映个体的大量原始资料,转化为反映总体的基本统计指标的过程。

18.将全国总人口分别按年龄和性别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   )。

A.复合分组体系

B.平行分组体系

C.二者兼而有之

D.二者都不是【答案】B【解析】平行分组体系是指对同一总体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而形成的分组体系;复合分组是指对研究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组标志层叠起来进行分组。故将全国总人口分别按年龄和性别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平行分组体系。

19.统计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其中次级资料是指(   )。

A.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B.统计活动所取得的初级统计资料

C.未加工的原始统计信息

D.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答案】D【解析】次级资料指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它包括原来用于其他研究目的,但本次研究仍可利用的资料。它还包括为对比分析所利用的历史资料、外地区外部门的资料等,如从统计年鉴、会计报表、报刊杂志上搜集的资料等。总之,它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20.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数是(   )。

A.比较相对指标

B.动态分布数列

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答案】C【解析】比较相对指标是将两个性质相同的指标做静态对比得出的综合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中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之比。这个指标用于反映现象发展速度,并据以推测现象变化的趋势;比例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它是总体内部各不同部分的数值进行对比的比值。

21.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200和120,它们的标准差分别为24和1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B.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C.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答案】B【解析】由于甲、乙两个总体的平均数不同,故应利用标准差系数来评价其平均数的代表性,标准差系数越大,标志值变异程度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就越差。又故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  )。

A.平均指标

B.结构相对指标

C.强度相对指标

D.比较相对指标【答案】A【解析】平均指标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是利用分组法,将总体区分为不同特征的各部分,以部分总量与总体总量对比求得的比重或比率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状况的综合指标;强度相对指标是不属于同一总体的两个性质不同但相互间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比值,是用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比较相对指标是将两个性质相同的指标做静态对比得出的综合指标。综上可以看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平均指标。

23.我国2001~2010年年末人口数数列是(  )。

A.相对指标时间序列

B.时点序列

C.平均指标时间序列

D.时期序列【答案】B【解析】当时间序列中所包含的总量指标都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瞬间上所达到的水平时,这种总量指标时间序列就称为时点序列,故我国2001~2010年年末人口数数列是时点序列。

24.平均增长速度表明社会经济现象(   )。

A.累计发展变化的程度

B.累计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C.逐期增长变化的程度

D.逐期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答案】D【解析】平均发展速度是一种根据环比发展速度计算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期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25.假定某产品产量2012年比2002年增加了235%,则2002年至2012年期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

A.

B.

C.

D.【答案】C【解析】在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不能采用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通常采用水平法。水平法,又称几何平均法,其特点是:从最初水平a1出发,每期平均发展速度为x,经过n-1期发展,达到最末水平an。按这种方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表示如下:

26.综合反映某种事物包括若干个别事物总的变动情况的指数称为(   )。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总指数

D.平均指数【答案】C【解析】个体指数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个别事物变动的情况。总指数则综合反映某种事物包括若干个别事物总的变动情况。

27.公式(  )。

A.固定权数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公式

B.固定权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公式

C.综合指数公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