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4 12:35:34

点击下载

作者:李问渠,杨金月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谈资

谈资试读:

前言

常言道,好口才可使经商者顾客盈门,财通三江,而不是门可罗雀,债台高筑;好口才可以使合家欢乐,其乐融融,而不是举家郁闷,愁肠百结。好口才如战鼓催征,雄兵开拔;如江水直下,一泻千里;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一个人的口才是至关重要的。但再好的口才,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也难以在交谈时真正地征服他人。正所谓博学以为谈资,多闻方能雄辩。不管是雅典的演讲,还是春秋的论战,或是魏晋的清谈,名士的滔滔雄辩总是少不了引经据典。当具备一定的知识广度时,我们才能与各种各样的人沟通交流。无论是在茶余饭后还是在工作中,谈资对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无论是旧时皓首穷经的博士,还是当今学贯中西的大家,尚且不能做到无所不知,遑论我们这些终日忙碌的人了。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知识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更新速度上,都呈几何级增长。政治、军事、经济、体育、艺术、时尚、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再也不是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的时代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有谁能抽出时间来通读大英百科全书,或者是遍览经史子集呢?

不过,知识虽然浩如烟海,但如果我们有目标、有选择地吸取精华,就一定能事半功倍,真正掌握和驾驭口才艺术。而《谈资》就是为了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广度,对各个方面均有所了解。书中涵盖了国学、妙语、名人、军事、政治、经济、艺术、万事由来、时尚、运动、幽默故事、名句集锦、奇书一览、未解之谜等内容,每个知识点都力求取其精华,言语简洁精练,强调概括性和代表性,以便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了解到最广泛的知识。当然,书中选材也紧扣现代口才艺术的脉搏,旨在帮助所有渴望拥有好口才的人真正掌握和驾驭谈资,不管是在今后的言谈中,还是在写文章时,都可以信手拈来,折服他人。编者

谈妙语典故

春宵一刻值千金

清乾隆年间某日,朱筠在家中宴请诸位士大夫,酒酣耳热之际,有人出一对子,上句为“太极两仪生四象”,请在座的众人对下句。满座客人正苦苦思索而不能对时,忽有下人报纪昀(字晓岚)到。纪昀到后,连连要酒要菜。有人将刚才所出的对子告诉纪昀,大家开玩笑地说:“对出对子才可入座,否则将下逐客令。”纪昀应声说:“春宵一刻值千金,我可饿坏了,没工夫与诸位争夺文名。”在座的人听了,无不称绝。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王徽之与戴安道是好朋友。王徽之居住在山阴县,一个冬夜,刚刚下过一场雪,月色清朗,再加上遍地的白雪,四面一片银色,王徽之一边独自喝酒,一边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吟咏之间,王徽之忽然想起戴安道在剡县,便连夜动身乘小船前去拜访。经过一夜才到,可他走到门前却不进去,反而转身回来了。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王徽之回答道:“我本来就是乘兴而行,现在兴尽而返,何必要见戴安道呢?”

勿以一目废二目

唐文学家皮日休善写诗文,自号“醉吟先生”。他非常自负,暗地里自比大圣孔子。皮日休中进士时名在榜末。主司礼部侍郎郑愚因皮日休其貌不扬,和他开玩笑:“你才学广博,可惜只有一只眼睛能用。”皮日休立即答道:“侍郎可不能因为学生瞎了一眼,连累您两眼也看不清。”

照面何须二百里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吕蒙正为宰相,他为人忠诚宽厚,太宗非常赏识他。有一个朝士家中藏有一面古镜,自称能照二百里,他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这面古镜献给吕蒙正,以此来巴结取悦吕蒙正。吕蒙正的弟弟把这件事告诉了哥哥,吕蒙正听后,笑着说:“我的脸面不过碟子般大小,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他的弟弟听后,不敢再言。

谈国学常识

经典论著之《周易》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用来占筮的书,一般称为《周易》。在《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说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目前,对《周易》成书的时代,学术界尚有争论,但西周前期却为大多数所接受。

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说法颇多,如,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周易是指的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很多人都以为《周易》的“周”字就是年代的意思。而《周易》的“易”字解释则更为纷繁。一说:“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晶月为易,刚柔相当。”一说:“易,飞鸟形象也。”一说:“易,即蜴。蜥蜴因环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日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西汉时,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称为“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出自《周易·系辞上》。方:事情。分:划分。意思是:天地间的事物是以同类相聚成群的规则来区分的,这样吉凶祸福就在这中间了。【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出自《周易·系辞上》。幽明:黑暗和光明。原:探究。意思是:仰望可以观察天文的规律,俯瞰可以观察地理的风貌,所以可以知道黑暗和光明的道理;研究事物的起始状态,再研究事物的终结状态,就明白生死的道理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出自《周易·系辞上》。道:规律。继:继承。意思是:一阴一阳相互作用就是天地发展的规律,继承这种天的法则就是善,使其成为人的规则,那就是天赋的秉性。【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 出自《周易·系辞上》。意思是:超出形体之上的抽象部分被称之为道;具体可见的被称之为器。当把道和器相互利用转化时,就称之为变。【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出自《周易·系辞下》。屈:弯曲。信:音“申”,通“伸”,伸展。意思是:尺蠖将自己的身躯尽量弯曲,是为了伸展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全生命。【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老实敦厚的人言辞少,浮躁虚妄的人言辞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自《周易·系辞下》。穷:终极。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能使事物的发展不受任何阻塞,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就能长久。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中国的兵法书籍很多,但有十部经典著作一直流传不息,那就是十大兵书:《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春秋末孙武著,今存13篇。《孙膑兵法》是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39篇。《吴子》是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六韬》传说为周代姜太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战国时的作品。《尉缭子》传说为战国尉缭所作。《司马法》是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的古司马兵法。《太白阴经》是唐代李筌撰写的。《虎钤经》是由宋李许洞撰写的,全书共20卷120篇。《纪效新书》是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时撰写的,共18卷。《练兵实纪》是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正集9卷,附集6卷。

哲学之阴阳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最初的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指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及运动状态的躁动、宁静等。中国古代先哲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遂用阴阳的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继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于是认定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以上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具体来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等四个方面。阴阳对立,指世间万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阴阳双方既对立又互相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如热为阳,冷为阴,如果没有冷就无所谓热。也就是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是阴阳互根。另外,我们前面提到的阴阳对立、互根互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物极必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阴阳这一对立统一的范畴,是国人的归纳和总结。宇宙在国人的脑海中就是二元的。这种思路让不少国人养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无论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还是求医诊病,无一不与阴阳挂钩。我们脑子里需要明确的是,尽管这种二元思维法经常是符合常识的,但毕竟是一种初级的思维法则,走出常识范围,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文学之六书

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并非全部原始造字法则)。分别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始见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虽有记录,但什么是“六书”,《周礼》并没有加以解释。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说文解字》首次对六书进行了定义。后世对六书的解说,均以其为核心。若具体分析,“象形”、“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形声”、“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转注”、“假借”属于“用字法”。

虽然六书分析完备,但并不是先有六书后有的汉字。汉字早在商朝时,就已经相当发达。后世将汉字分析归纳,这才有了六种造字法。六书问世后,人们造新字时,都以其为依据。如后出现的“猫”、“轪”是形声字,“凹”、“凸”是指事字,“曱”、“甴”是象形字,“畑”、“辻”是会意字,“锿”则形声兼会意。六书造字法应用广泛,后来的日本文字亦依从六书而来。在这六种法则中,象形,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因而在甲骨文、金文中,这种字占了大多数;相对简便的方式为形声法,如“鲤”、“鲇”字,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以发音相近的声旁来区分就可以了。由于形声法造字快捷,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都是形声字。

学派之儒学

儒家之学。据《说文解字》载:“儒,柔也。术士之称。”儒,最初为术士义。孔门的儒家之称并不是自己拟定的。据郭沫若考证,“儒”是墨家对孔门的蔑称,后来相沿成俗,成了孔家门派的学名。从孔子始,儒学历经两千余年,至今绵延不绝(在海外仍有传人,称“新儒家”)。儒学之所以会源远流长,与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又能随时调整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有关:孔子的时代,儒家倡导入世精神,注重社会、人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并开私家讲学之风,为社会造就各类人才;在汉代,儒家提出了“三纲五常”,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为封建社会明确了等级之分,架构了伦理体系;汉代以后,儒家以“经世致用”为核心,注疏考据之学盛行,古雅之风氤氲缭绕;唐宋之际,统治者尊崇佛道二教,儒学因教条、晦涩,缺少超越现实的终极关怀,信徒日少;进入宋代,针对佛道二教的盛行,理学兴起,其冲破汉唐儒学的藩篱,开始摒弃繁琐的注疏之学,而以直截了当的形式阐释经典中的义理,探讨人性、人心、天命、理气、道器、义利、体用、知行、动静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将儒学发扬光大;元明清时,儒学都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被定为官方哲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儒学开始淡出政治舞台和社会生活,转而成为高等学府纯学术研究的对象。儒学的脉络不绝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称奇迹,无论是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还是民国时期“心灵儒学”(陈复的“心学”注解)乃至今天仍有传承的新儒学,其间可谓门户林立,令人感喟不已。虽门派众多,然而历代儒家所遵奉的价值观及其所提供的思想智慧,是一脉相承的。儒学不仅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结晶。

谈军事常识

中国历代战争之商汤灭夏

商部族发展到商汤时,已经变得非常强大。夏朝末期,夏桀大兴土木,奢侈淫逸,征伐邻国,残杀异己,横征暴敛,怨声四起,大臣关龙逢曾多次劝谏夏桀,最后却为夏桀所杀。商汤于部族内布德施惠、轻赋薄敛、扶困救穷、勤政廉明,周边诸侯都归顺他,百姓也亲附他,他统治时期社会稳固。他又任用伊尹、仲虺为左右相,伊尹为奴隶出身,对民众疾苦十分了解,为相后,又推行改革,安定社会。此后商汤入据中原,先击败韦、顾等邦国,后又击败昆吾,并与夏军决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夏桀大败奔溃,南窜与南巢(今安徽巢湖附近)而死,夏朝灭亡。

世界著名战争之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终。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一世统治时期,已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公元前500年,波斯人统治下的位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发动了起义,并向希腊本土的雅典等城邦求援。雅典随即派出几十艘战舰前往支援,其他希腊城邦也纷纷响应。大流士一世听说雅典帮助米利都,非常愤怒。公元前494年,大流士一世率领军队镇压了米利都的起义,屠杀了大部分居民,并放火烧毁了这座城市。随后,大流士借口雅典和爱勒特里亚帮助过米利都,于公元前492年,率大军向希腊大举进攻。希波战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公元前492年,波斯发动了对希腊的第一次战争。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波斯海军在中途发生了意外,舰船遭遇飓风,只能撤退,而陆路大军也因受到猛烈进攻无功而返。公元前49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出动5万大军,水陆并进,第二次远征希腊。大军在距雅典东北约40千米的马拉松平原登陆。在马拉松会战中,希腊军队歼敌6400人,缴获大批舰船,取得了第二次希波战争的胜利。在这次会战中,希腊军队付出的代价非常小,只有192人阵亡。公元前480年春,接任的波斯王薛西斯一世亲率大军第三次远征希腊。起初,他们攻克了希腊中部的温泉关。但在著名的萨拉米斯海战中,波斯海军遭受了重大损失,仓皇败逃回国,其陆军也被迫退至北希腊。公元前479年,波斯王派大将统率大军再度进攻希腊,希波双方陆军在布拉底附近举行决定性会战。结果,希腊联军约10万人重创波斯陆军。同年,以雅典为首的希腊海军反攻波斯,攻进小亚细亚,使小亚细亚诸希腊城邦脱离波斯的统治。公元前478年,希波战争以双方签订卡里阿斯和约而告结束,波斯帝国从此承认小亚细亚之希腊城邦的独立地位,并且将其军队撤出爱琴海与黑海地区。

兵器之冷兵器

冷兵器是指不带有火药、炸药或其他燃烧物,能够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或保护自己的武器装备。冷兵器出现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耕作、狩猎等劳动的劳动工具演变而成,随着战争及生产水平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过程。世界各地冷兵器的发展过程各有特点,但基本可归结为石木兵器时代、铜兵器时代、铁兵器时代和冷兵器、火器并用时代。

冷兵器按材质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兵器;按作战方式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用途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进攻性兵器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和卫体三类;按结构形制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抛射兵器、系兵器、护体装具、战车、战船等。火器时代开始后,冷兵器已不再是主要兵器,但因其地位特殊,故一直沿用至今。

军队之海军陆战队

海军陆战队是指海军中担负渡海登陆作战任务的兵种,其形式起源于古代希腊。公元前480年,雅典人在每条战船上配置20名“海上士兵”,与波斯人作战。后来,为了同海上霸主迦太基争霸,罗马人也在大型战船上配置“舰队士兵”,在船接近时从事舰上作战,从而取得了战斗胜利。这成为陆战队的雏形。

15世纪~16世纪,一些国家为了向海外扩张,建立了经过专门训练的登陆作战部队。17世纪中期,英国建立了海军步兵团。此后,俄国、葡萄牙、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先后建立了海军陆战团或海军陆战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陆战队迅速发展,各国的海军陆战队在登陆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5年,美国扩建了正规化的海军陆战队,拥有20余万人,分为三个师和三个飞行联队,配备有1000多架飞机,主要任务是执行强击登陆和保卫海滩的两栖突击,属海军部管辖。在“二战”太平洋战争中,陆战队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美军建立海军陆战队之后,许多西方国家也相继建立了这种两栖作战部队。

谈地理常识

地球简述

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它以每小时108000千米的速度在宇宙中飞行。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573000千米。地球绕行太阳一周大约365.256天,并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地球的赤道直径是12756千米。地球的大气里78%是氮气,21%是氧气,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5℃,平均气压101.325kPa。

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得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认为,地球的形成起源于太阳星云分化物。

地球是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星体。46亿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演变成现在的圈层结构。圈层结构以地壳表面为界,在它的上面有磁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称之为外部圈层;在它的下面有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称之为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3.4%,地幔温度为1000~3000℃,地核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16.3%,内核温度高达6000℃以上,与太阳表面温度差不多。内核与地壳为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的层由不连续断面分割开。地核可能大多由铁(或镍铁)构成;下地幔可能由硅、镁、氧和一些铁、钙、铝构成;上地幔大多由橄榄石、辉石(铁/镁硅酸盐)、钙、铝构成。地壳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类长石的其他硅酸盐构成。

地球是唯一一颗能在表面存在液态水的行星,表面71%为水覆盖。液态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蚀及大洲气候的多样化,这是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过程。

地球有一个由内核电流形成的适度的磁场区。由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地球磁场和地球上层大气引发了极光现象。

地球的诞生

科学家们过去通常认为地球这类的石质行星是由尘埃云快速引力坍缩而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阿波罗太空计划的研究成果改变了这种观点。在对月坑的研究中发现,这些坑是在距今约45亿年前由于大量天体的撞击而形成的,但此后撞击的次数迅速减少。这一研究结果使吸积理论恢复了活力。该理论认为,行星是一步一步地逐渐增大其体积的。宇宙尘团聚在一起成为颗粒,颗粒变成砾石。砾石变成小球,然后变成大球,再变成微行星(即星子),最后,尘埃终于变成了月球那样的大小。随着星体越来越大,它们的数目也越来越少。最后,星体(即陨石)之间碰撞的机会就很少了。这意味着为了集结成大行星这一作用要进行很长的时间。一个直径10千米的天体变成地球这样的天体需要经过大约一亿年的时间。

地球的形状

古代人类活动范围有限,凭直觉认为“天圆地方”。自从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之后,大地是球形已确信无疑。到了17世纪以后,由于观测手段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地球进行了比较精确的测定,发现地球赤道半径较极半径长21.4千米之后,确认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椭球体。近些年来,通过人造地球卫星对地球形状更加精密测定的结果,发现地球这个椭球体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有点像“梨”的形状,称之为“梨形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最新认识。目前人类描述的地球形状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

“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天文学家兼气象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他通过研究发现南美大西洋海岸与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两岸的地质构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于是他认为在2~3亿年前,地球是一个联合的大陆。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和离心力后来使这块大陆分裂并漂移,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格局。

20世纪60年代,人们提出的“板块构造说”又把“大陆漂移说”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组成。这六大板块是漂移的,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碰撞而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