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闻解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6 14:02:00

点击下载

作者:彭家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说闻解字

说闻解字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说闻解字/彭家发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ISBN 978-7-5675-8745-8

Ⅰ.①说… Ⅱ.①彭… Ⅲ.①汉字-研究 Ⅳ.①H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61415号

说闻解字

著  者 彭家发

项目编辑 朱华华

特约审读 李娟

责任校对 林文君

装帧设计 卢晓红

出版发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编 200062

网  址 www.ecnupress.com.cn

电  话 021-60821666 行政传真 021-62572105

客服电话 021-62865537 门市(邮购)电话 021-62869887

地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校内先锋路口

网  店 http://hdsdcbs.tmall.com

印 刷 者 昆山市亭林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787×1092 16开

印  张 29

字  数 398千字

版  次 2019年6月第1版

印  次 2019年6月第1次

书  号 ISBN 978-7-5675-8745-8/H·1026

定  价 89.80元

出 版 人 王焰(如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订质量问题,请寄回本社客服中心调换或电话021-62865537联系)序

说闻无夙夜 解字遍查经

说来话长,高中文理分流时,自以为数理化“了得”,选了理科,冀能长大后听从那群忧患余生的老师们嘱咐——“以工实现抱负”。男儿当自强,数理化学是学得“不错”。不过,在成长的年代中,现实环境的俗谚——“工字不出头”,慢慢说服了我,又见遍地荆棘,社会充满不平,好吧,“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读大学就“带理念文”——读文科很热门、找工作也不难的新闻系,把老师写给我的诗句——“奋起南溟如旭日,雄才未许守残篇”置诸脑后。自此,传统新闻学、新闻写作,成了我的第一兴趣,因为是“文字工作者”,故又不期然对文字、文字学,有了浓厚兴趣,而且,又喜欢搜集、抄录见到的诗词和残篇断稿,日积月累之下,二三十年后竟至盈箧,而不想这些资料,竟成日后写书、写作的“私房谷歌”。

说起来,我与文字实有些因缘。和一般望子成龙的老爹一样,先父自小即要我背诵《三字经》和唐诗,姐姐们和四哥也总好买些“公鸡喔喔啼”的儿童识字书给我读,若果能“过目不忘”,就会令他们觉得“物有所值”。我赋性野流,先母总是谆谆告诫,不努力识字,就会成为文盲,容易受人欺凌。一次先母给我一针一针地缝了一件帅极的棉袄,上面绣了一个“符号”——“з吉з”。先母告诉我说,那是个快乐的“乐”字。“乐”字?我会,就跟她争了老半天(印象中,依稀记得母亲提过女书,但直到知命之年,才知道这真是女书的“乐”字)。一位小学老师为了安抚我们不要太吵闹,就给我们一个谜语,要我们安静地去想——“晶字加两笔,倒过头来得,孔子问颜回,颜回想七日”,我一猜就中——“間(间)”字,老师为之气结(全班又继续吵闹)。小学上学途中,常常经过冰淇淋店,这些店为了吸引我们,有时会把些谜语贴在门口,猜中,可得冰淇淋一球。记得一次的谜语是:“食古不化”——猜一字,我也一猜就中——“固”字也;掌握了这条“冰路”,以后放学回家,就经常可以吃口冰淇淋,真爽(虽然球愈变愈小)。从香港赴台就读前夕,同同学逛庙街夜市,偶过一测字档,也效古士子下马问前程般,随手拈得了个“重”字,给测字者问前途。测字者一连串地说:“千里为重,重字加力,是‘動(动)’,重字加金是‘鍾(钟)’,重又像‘軍(军)’,‘軍’加船是‘運(运)’。小兄弟,相信你会乘船到外面求学,读的是钟鼎文墨之科!”少不更事的我虽然默不作声,但听到这样的一轮口舌便给而又“八九不离十”的江湖铁齿,心中亦难免有些悚然以惊——难道,汉字真的如此神奇?是的,汉字的确是“神奇”的,它无声无息地,就做了我的“岁月神偷”!

做了文字工作者多年,做了文字工作者的师者多年,做了文字工作者成果评论人有年,直到步下岗位,心中最悬挂的事,是文字工作者不在意文字,而且一般似乎缺乏从善如流、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动机。不信?试看书肆文字辨正之书一本又一本,报馆社务月刊,一次又一次郑重地“指出”,而某些文字工作者,还是一错再错,将错就错——噢!就这样“约定俗成”了!

非常感谢台湾卓越电子报给我一个写专栏的机会,并替我取了一个如此好的栏目名称——“说闻解字”,“闻”是新闻,“字”是新闻里的文字;至于写什么题目、什么内容,字数多少,则从不过问。我了解这只是不经意地提醒我,东汉有个“五经无双”的许慎,写了一本真正的不朽之作——《说文解字》,而我所写的,连《说文解字》冒牌水货山寨版也差得不可以道里计。有时,偶然间下笔不能自休,沉溺于字海之中而不能自拔时,我就会想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句话。我也许比许慎幸运些——晚生好多好多年的我,可以看到很多甲骨文研究成果。因为尝试用新闻报道指导原则,去处理“说”和“解”,故不得不尽量“引经据典”,道出出处、引史,以支持拙见,说清楚、讲明白,用意固不在效法“彭书袋”之好“掉书袋”也——道姓则曰“陇西之遗苗,昌邑之余胄”,见邻居失火,又喟然而叹曰:“自钻燧而降,未有若斯之盛,其可扑灭乎?”(见北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基于栏目体例和个人风格习惯,故而把引文经典,藏于章节段句之内。阅者倘觉得“古文”不易理解,则大可跳过这些分插古文不看,相信稍微耐心一点,一样可以理解内文的。《说闻解字》一写经年,篇数渐盈,蒙卓越电子报安排接洽付梓,未以浪费纸张、灾梨祸枣为弃,忝属殊荣。内中各篇,原是分编散论,缘起无心,但总希望能有“俗文学”态势,以了“一闻一世界,一字一如来”的写作心愿。类似这样的想法,这样旷日持久,图书馆式研究的引据各类典籍,非本人一己之力可及;故而,诸如本人参与编撰之台湾版三民书局《大辞典》以及本书书目内容,即为本书写作取材、转引和引据参考之“三坟五典”。

繁体汉字是世界珍贵文化遗产,故在本书“解字”一篇,加入《简说汉文字之源起及发展》及源于《说文》的《“独体为文”的〈康熙字典〉部首》两章,以续其珍。世界上三大古字源流,独留汉字了。

我要感谢的人很多,例如义务替我打原稿的朋友,点阅我稿的朋友,用电话口头传话、电邮鼓励我或同我讨论的朋友,以及同我故意“抬杠”的老朋友(真理愈辩愈明?),我内心是充满感谢的。当然,最要多谢的,是老是痛心我焚膏继晷、睡眠不足会影响健康的老伴汪琪教授,她又“再”让我“食言一次”——还写!又“再”相信我一次——今次是真的,搁笔啦(暂时)!这本书就作为她辛苦侍亲、相夫、教女和教、研、写三十多年之后荣退的贺礼吧!(不光是口惠而实不至啊!)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很幸运,直至耳顺之年,我还拥有“两乐半”;最椎心之痛的,是子欲养而父母不在,如果双亲以及期许我的先岳父,知道我居然写了本古字今谈、今字趣谈、错字正谈——“谈”字的书,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本书是本人新闻学和新闻写作之外的一本“杂书”。自学之无之后一甲子能不懈地自勉,以专业著作回报母系师长教诲,内心是喜悦的。《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有方块文字之美,其用广博——书写、键字、表情达意、吟诗作对、占卦算命、绘画图设、年画画符,无所不利捷,与时俱进,世代相传,因之汉字永续。我只是偶然踯躅在汉文字研究和文字学丛林里迷途的大笨鸟,完全凭书自学,一心冀想为业界薄尽绵力。然唯恐萤火之光,照人不亮,未逮之处,犹望大雅君子不惜赐教为感。彭家发书于香港屯门迭茵庭蜗居2017.06.06提要

本书共分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是“说闻”,是从日常媒介得来的我见、我思和我感的新闻;当然,也有借题发挥的,但还都是讲媒体与媒介议题。第二个单元是“解字”,也大部分取材自媒介尤其是印刷媒介值得谈、可以谈的字和词。所引的经典,或许稍为古雅,不过,即使跳过这些“古文”不看,其实也可以了解篇中的内容。第三单元是“附篇”,也就是与“说闻”、“解字”相关的种种增补。为求书篇比较完整,本书添加了《简说汉文字之源起及发展》与《“独体为文”的〈康熙字典〉部首》两篇。望能为文字工作者在使用文字时“一正视听”,用对繁体汉字,使繁体汉字能真正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要谢谢为我书名题字的李润桓教授。● 第一篇 说闻● 1.强作“解人”● 2.大哉!爆料!● 3.考古的发现● 4.八卦·八卦新闻● 5.学《易》匪易,悟《易》尤难● 6.签诗哑联解注● 7.牛年吹牛皮● 8.你像我我也像你:已巳● 9.年年年尾接年头● 10.贴桃符● 11.虎头年谈太岁、生肖及流年● 12.山寨与山寨货● 13.大排(牌)档经济● 14.歹年经济的“预言”● 15.云屯大野起龙吟● 16.大和尚明心见性● 17.养生罗汉拳● 18.黄飞鸿与清末台湾民主国● 19.全球气温变异下看农历民谚● 20.“天圆地方”的古老传说● 21.谈舞狮● 22.苹果橘子《论语》学● 23.推论穷通理,故事一箩筐● 24.允执厥中的“理得”● 25.《孟子》选句“点评”● 26.数字“四书”● 27.动新闻是哪门子新闻● 28.答客问● 29.从媒介看社会:香港网络“妍态”照片点析● 30.黄色新闻百年志记● 第二篇 解字● 1.简说汉文字之源起及发展● 2.“独体为文”的《康熙字典》部首● 3.可以触类旁通的“字根”● 4.汉字的奇趣● 5.左形右声● 6.重文加码的复式字● 7.你是“达人”吗?● 8.武则天“遗字”在人间● 9.躄足行路难● 10.武、甩的“想象”● 11.疑、疑似● 12.“三字”经● 13.“称”什么?● 14.口头字之:“拗”、“乔”● 15.掖钱,夯起来?● 16.通俗语是社会的探射灯● 17.英译● 18.港台粤词通● 19.活脱脱,超现代语也● 20.矫枉过正的“一字一体”● 21.词非模棱两可● 22.字随心象生● 23.台风·飓风● 24.“搅”字的本尊与分身(搞)● 25.刹那间煞车● 26.☺囧>_<● 27.“得的句读”和“造与做作”● 28.说名道字● 29.释姓·正词● 30.或困于“惑”● 31.增释“罕见”字● 32.走马灯·灯走马● 33.有典有则● 34.打破沙锅璺(问)到底● 35.你睇靓不靓?● 36.漂流语汇之在地化● 37.是干涸又是干渴● 38.私心·无相● 39.闽南小考● 40.可以“交待”得了吗?● 41.描声字和状声词● 42.五·鬼/五鬼● 43.测字奇谈● 44.家教循古释义● 45.字无繁简,体贯古今● 46.李男张女● 47.这个字嘛——也通● 48.人言为信?犬吠成狱?● 49.错字简史● 50.对对联可以补强逻辑思考能力● 51.触景生情来灵感● 52.字谜● 53.零碎字零碎谈● 54.成语的“门槛”● 55.成语·今语● 56.年度字杂说● 57.可识犬马之字?● 58.与人事牵扯的“动物字”● 59.溼、濕可以通假,刮刮叫、吓吓叫却是不通● 第三篇 附篇● 1.汉字的变幻特色● 2.汉字书法集论摘要● 3.更多的重文叠字和趣字● 4.本书图文举例● 5.字隅第一篇 说闻1.强作“解人”

一位曾与某名媛共进晚餐的男士,在一个宴会场合中,不经意被记者碰见,其时,虽只有该男士在场,而媒介在“处理”此则“新闻”时,仍说道:“与某某某绯闻之男友某某某,亦在场……”绯,音非,俗白读为匪;绯闻,在一般人心目中,早已定义为“不正常男女关系”,但问题是,未婚男女在一个公开场合(餐厅)中共进晚餐是一般正常的社交活动,算得上是“绯闻”吗?男士与女士相聚,就一定是女士男朋友吗?

一位知名女士,到机场为女儿送行,媒介竟然振振有词说她到机场向女儿“告别”!听起来令人难过,媒体竟然没有把关机制(gate keeping),致令“道别”说成“告别”!(想想什么叫“告别式”!)

一位人士,在解释那个粗俗、不尊重女性的“三八”一词时,说是自清末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之后,外国妇女因为衣着异于我族——耸胸、束腰、放脚,而被视为妖野,故只准她们逢月之初八、十八和二十八这三天,方能入广州城购物。其后,遂有了“三八”这一词,意涵为就像这样妖妖野野的怪女人。

这样的说法很动听,不过可能经不起检验。学术上有所谓孤例引证(single example)之误,亦即所举之例,经不起考验,给人一推就倒。以本例来说,既然语源在广东,则为何“三八”一词,不出自广东人之口,不在广东流传?当然,广东人现在也讲“三八”,但那该当是“新方言”而已。

媒介如果乱用名词,胡乱为某词下定义,强作“解人”,则社会可能“陷入”词盲危机。2.大哉!爆料!

因为“社会剧情”需要,套用一句俗话,“爆料”一词不觉在港台两地大大走红,红得有如当红炸子鸡般。某某爆料,某周刊爆料,几成电子媒介晚间新闻大卖场的例行性开场白。

爆字是个非常丰盛的形容词配搭字,例如,我们熟悉的爆炸、爆红、火爆和惊爆。香港人更常说爆煲(同穿煲,我人说成穿梆,秘密被揭发之意,有如英谚“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爆棚(观众满座,或麻将胡牌满贯,也可以形容超好的事),以及爆灯(特指在比赛中,得到最高分数)等等。

爆料一词,相信是随着香港通俗量报之登陆而外渗的。之前,我们只知演员因为忘了台词,而临急临忙瞎嗙一番应急,叫“爆肚”;或者上馆子点个羊肚油爆肚兜,大快朵颐一番,不过,多吃了心火燥,脾气会火爆,人际关系会失衡。至于新闻、消息嘛,则叫内幕新闻或内幕消息,迂回些就说据悉、据了解。

香港通俗量报不好用披露、揭露和揭发等比较文雅的说法,而用比较市井的口头语——踢爆和爆料。因为踢爆充满了动感,而爆料的料,听起来,更令人步步期待。料字内涵大矣哉!所谓料,原指材料,如布料;今人则衍义为耐人寻味、内有乾坤之意。它曾经是古代官员薪俸之外的实物配给。(白居易《咏所乐》诗:“官优有禄料,职散无羁縻。”)说人有料,表示他是某方面的达人,或有背景之人。合成质料的厚薄轻重,也称为料,如单料、双料。粤谚有谓“单料铜煲(音包,粤字)”,乃讽人与人相交“一滚就熟”(初识便像熟得不得了似的)。港人吃饭加菜,如果是到烧腊店买叉烧、烧鸭之类,就叫斩料。

港人口头语也经常说“鞫到爆”(气炸了,鞫,音菊,阻塞不通也),语气虽略为粗鄙,但十分传神。(爆指爆血管)话又说回来,倘若媒介一味将某某人爆料、某周刊爆料,搬字(口水)过纸(口),作文抄公,以拾人牙慧敷衍阅听众了事,而不去查证,连“传”、“据说”也惜墨如金,不见贤思齐(为何爆料的不是自己),甚而赋予竞争对手可能不该有的江湖(媒介)地位。爆料的料可能真真假假,令人眼花缭乱,但一经引用之后,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肯定被爆之料为真的了!这样就媒介本身招牌、自尊形象而言,值得吗?搞不好,还会吃上诽谤官司。

向媒介提供消息,一般俗称为“报料”,而自市民新闻学(citizen journalism)兴起后,报料新闻学(source-open journalism)也随之而勃兴,但被假料及没有价值之流料充斥。与爆料“疑似”的同位词,应是告密,只是方向、性质和诉求有所不同而已。而说到“爆料至尊”,就近世而言,当属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担任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副局长的费尔特(W.Mark Felt)。相信大家记忆犹新,他在七十年代初,扮演深喉角色(deep throat),把尼克松总统竞选的胡作非为,独家提供给《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两人知道。有了这样的“猛料”,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当然如鱼得水,篇篇特写和报道,都“直击”尼克松要害;就这样一位位尊势雄的总统,亦不得不黯然下台!这就是那有名的水门丑闻。其后,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同获美国普利策奖;1974年,他们两人把水门事件写成《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一书,1976年,此书拍成同名电影,都叫好叫座,《总统班底》还曾入围奥斯卡八项提名。也许,除了“缠劲”之外,运气是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两人的“守护神”;不过,再细心一点,他们两人把调查报道地位,推到极致,也的确可以名留新闻史。

至于遗“爆”万年的,非麦卡锡(J.R.McCarthy,1908—1957)莫属。他是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在担任议员时(1947—1957),屡言美国国家机构充斥共产党员,经媒介报道,搞得社会沸沸扬扬,而结果是子虚乌有。自后词典就多了一个“McCarthyism”的词,喻胡乱入人以罪的偏激主义。3.考古的发现

报载台湾省台南市南之科南关里遗址处,挖掘出土之兽骨,以狗骨最多,距今约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左右。这个发现,进一步旁证了我们远祖,确曾以狗肉作为主要肉食之一。

狗,古早即有“地羊”之称,而自然的然,起初作“”(音同然),就是狗肉(,中作“冫”),其后,再加上火(),说明狗肉是用煮的、烤的,就像家常菜一样自然,也表征了远祖熟食的开始;因此,然,也就是燃烧之意,把火加上去作形符,将然作为音符是一个后设字。不过,这也看得出汉字演进之逻辑性:两点水为冰,三点水为水(后定形为形符,如荡漾);一点为炷(丶),灯中之火炷也;而四点则为火,且置于字底部,以凸显火的形状。

另外,科南遗址还挖掘得四千多年前产自澎湖的橄榄石制成之石锄、石斧和石锛等农耕和“工作母机”。如“锛”,音奔,是用作平木之具,大概即今之刨刀或削刀,亦即《诗经》所说“伐柯(执一把斧柄)伐柯(打造另一把同样的斧柄),其则不远”的刨具。

内蒙古翁牛特旗高日苏大黑山亦发现距今约有五千五百年至四千二百年间,属于红山文化晚期至小河沿文化时期的岩画数千幅;其中,十二幅附有上下连贯的初始文字符号,三百七十二幅附有独立体、初始文字符号。宁夏先前也发现距今七八千年的大麦地岩画,数量且超过内蒙古大黑山。如果这些“图画文字”,能够放在汉文字演变脉络中去深化研究,则不啻为结绳记事之后,继“丁公(绳文)陶片”出土,又一次重大发现,追溯1992年元月济南市东南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的甲骨文源起。

然而,也有文字学者认为,确认某些符号为“文字”,要有确切证据,否则,难以认定即古文字。不过,也许最不具争议性的是文章的“文”字,古字是“乂”(通纹),是真正成为第一个汉文字的字。古文字研究,真的十分迷人。4.八卦·八卦新闻

八卦,原指用阴(,地也,即偶数)阳(,天也,即奇数)爻数的组合变化,用四方(东南西北)四隅(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位,来显示出乾(天/北)、坤(地/南)、离(火/东)、坎(水/西)、兑(泽/东南)、巽(风/西南)、震(雷/西北)和艮(山/东北)等八个基本卦。(《易经》中方位恰与现时所说的方向相反)所以,八卦不但是卦,而且发展成方位,又如金、木、水、火、土般,成为生活纪事符号(宇宙变化:天、地、风、雷;生活所依:火、水、山、泽;灼龟壳的明火用以占卜,家火可以煮食、可以避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为文字、数目、符号雏形(如水字“”),又是图腾(例如,八卦据传是伏羲氏所创,周文王用之于《易经》中推演卦数,而据《史记·殷本纪》所记,文王子武王克殷后,释商纣叔父箕子之囚,其后箕子避往朝鲜,今日韩国之八卦太极国旗,恐与此段历史因缘脱不了关系),更成为了文化(例如,安徽徽州有八卦村,广东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亦有八卦村——黎槎村;功夫有八卦门、八卦掌,道士有八卦道人;再如清末广东名拳师黄飞鸿擅长之依八卦方位作进退攻击之五郎八卦棍,皆源自八卦概念)。

八既是四方四隅,那卦是什么呢?其实,卦者,圭也,而从字源、字义来看,圭是抟土作问卜的筊杯,如果两筊正面或背面一齐朝上,就是阳(),一个正面、一个背面朝上的是阴();卜是“│”(音滚),是一根用以测量立竿见影之竿,又叫做表(圭表,表是高,圭是底,是表即高的地面上投影),是计算竿影长短之直角三角形之股(高);卜字之一点(丶,音主)是灯中火炷,卜字是烧灼龟壳以占疑。所以,卦字代表了抟土来组合卜爻,灼龟壳以决疑;而│以后则发展成通天地之琮。而从据说为伏羲所创、周公继承于殷商、书成于西汉的中国第一部数学专著《周髀算经》所说,有了竿长、竿影(勾,即底)和弦(斜边),就可以定出方向、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回归年长度等等,以得农时,并非一定是占卜之事(“大易者不言占”)。(此皆可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高平方+底平方〕之开方=斜边之长,而计算之)

汉司马迁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史记·太史公自序》)因此,八卦(《易经》)很早即深入民间。例如,民谚即有“望天打卦”一语(天见可怜),而百姓用以求神问卜的杯珓,亦以阴(背面)、阳(正面)组合传神“意旨”。而自民间信有捉邪治鬼能力的道士,以八卦作为派徽、作为法器之后(一如港星林正英生前所演之道长僵尸电影),因其易得性(制作易)、经济性(一块木板价钱)和心理作用,八卦于是一如门神、貔貅一样,在民俗中,成了挂在门口、窗口挡邪、挡煞的建筑物民族装饰品(粤谚就有“三叉八卦挡着你”之语)。据说某年新加坡犯煞,有达人指出,非全国各处遍挂八卦不可,否则,星洲危矣,但全国遍挂八卦,在一个文明、现代化社会,真是谈何容易。最后据说有高人指点,令全国人民全天候身带八卦,而危机得以“解除”——这就是新加坡硬币背面铸上八卦的“由来”。

鬼神之说虽是一个宗教观,但却深入中国风俗和民生。例如,相传那位咏菊有“满城尽带黄金甲”佳句但性起时却杀人如麻的黄巢,曾以风车一具赠给某老妇,令其避去身首异处之祸,后世即以风车为避灾讨吉之吉祥物(粤谚“风车辘辘〔转动得快〕,金银满屋”);所以,在香港那著名可求得灵签的黄大仙庙,每年都卖出不少纸风车。而老一辈的粤妪,还不忘在门口、窗口或某处划上一个三叉(屮),以祈平安得福,而此可能是蒙古人入侵中原后,蒙古军队的旗徽(内蒙古呼和浩特居民,至今尚留有此俗)。

由于好将八卦悬挂以辟邪之粤妪,被视为古老、保守、诸多忌讳、好饶舌,满脑子神鬼迷信,死捧着黄历行事的固执的一代,与社会文明进步有了“落差”,八卦就出现了带些讪笑的负面意涵。例如,骂人“八”(形容词,多事、多管他人闲事),“八卦婆”和“八妹”等,都是骂人好打听他人隐私,好七嘴八舌到处讲他人隐私,而且通常是添油加醋,幸灾乐祸,唯恐天下不乱。(在适当语境里,有时则是“亲昵语”)有时,甚至作了动词用,如“你到哪儿去八(去哪儿混)?”又如,“你看他八来八去(到处饶舌)!”

八卦新闻(nose/nosey)的前身是道听途说(hearsay)、窃议(backbiting)、琐闻(gossip)、谣言(rumor)、偷窥(keyhole journalism)、诱人心猿意马(intrigue)和丑闻(scandal)之类,没什么价值的新闻(sleazy story)。自从小报(tabloid)狗仔横行之后,八卦新闻就“一树桃花千树插”,成了总其成的一种后现代流行爵士新闻(jazz journalism),至于是不是“没有灵魂的新闻”(news without soul),恐怕就如耸动夸大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走激情主义(sensationalism)一样,对向钱(销量)看的老板、媒介负责动点子的人、编辑、记者、学院派的新闻学教授和读者来说,永远都将是选择题。

有人以为“八卦新闻”一词,源自香港报纸副刊专栏之排列形式,无意间“辐射成八卦型”因而得名。又有人解释为乃是香港“新方言”,是“闲扯”或“流言蜚语”之意。诸如此类解释,固有其观点,但值得循本溯源,摸其真象。

苏格兰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喜欢八卦新闻,可能是一种远古流传下来的生存机制——要知道其他种族动向,以利自己生存。有的传播学者则认为,八卦新闻既可界定有志一同的社群,又可揭露或许是社会不容的行为,更可教人知道名人其实也是凡人。因此,八卦新闻也有其贡献。如果把八卦新闻视为开胃小菜,也真有可能颇受读者欢迎,但如果将它视为日吃夜吃的山珍海错,多了,恐怕不但会倒尽阅听众胃口,说不准,更会吃上诽谤官司!5.学《易》匪易,悟《易》尤难

有则“新闻”,谓两位年未过三十、专业为英语及英美文化的四川姑娘,年纪虽轻,却能挟其对《易经》解释的才华,勇闯上海滩,成为银行、商界咨询顾问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后生可畏,诚令人佩服。因为,古今中外,研习《易经》的才智之士,实在不可胜数,但若说到能登堂入室、一窥奥秘者,则少之如凤毛麟角。

就拿距《易经》演绎者周文王最近的孔子对学《易经》的看法来说好了。(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绝对是个好学之人,悟性也高,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第二》),“发愤忘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第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第十五》)。孔子自认“非生而知之者”,他的学习方法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他对他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是充满信心的,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第五》)。孔子最重要的学术著作,是重写《春[1]秋》。不过吊诡的是,他却是以群弟子笔记他的语录——《论语》,而名垂千古的。研习《春秋》的人,历代都不太多,大概《论语》比较生活化,易读和易懂吧!不过《春秋》地位崇高,晚孔子五百年生的司马迁,就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夫《春秋》,上明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旨)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是故有国者、为人臣者,不可不知《春秋》,因为,“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夏、商、周)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孔子有志于学之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第二》);但是讲到《易经》,他就心虚地说:“加(假)我数年(多数年让我去作准备),五十(知天命之后)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第七》;不过,东汉郑玄把此句看成:“加我数年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晚年读《易》,更加韦编(穿竹简之线)三绝(断了三次),而后写成《易传》。被历代视为俟命之书的《易经》,真的是那么的难吗?

太史公在《自序》中介绍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易以道化”——你说难不难呢?孔子栖栖遑遑,希望遇到圣明君主,他曾感慨地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河图),吾已矣夫(我想推行的道理,也没有希望了)”(《子罕第九》),正是慨叹道化之难之意,但却一直受人误解。他向老子请益,老子却对他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太史公自序》);在石门(鲁城外门),一个晨门(早班守门更夫)粗鲁地问他是不是那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就是您省省吧的意思)”(《宪问第十四》);在卫国击磬,有荷蒉者(挑草筐的人)经过门口,听见磬声就说:“有心哉(真想救世吗)?击磬乎(这位击磬的先生)!”既而曰:“鄙哉(臭脾气呀),硁硁乎(你看磬打得多么的死硬)!莫己知也(打定主意有什么用,世人不赏识呀),斯己而已矣(这就算了,何必栖栖遑遑)!(《诗经》不是说过)‘深则厉(涉河时若水太深,就脱不脱衣服都无所谓了,因为反正会湿身的),浅则揭(但若河水不深的时候,涉河时,当然要撩起衣裳,以免弄湿;故人要知道权宜之变呀)。’”说得孔子只好说:“果哉(这样的吗)!末之难矣(真不容易同你说话呀)。”(《宪问第十四》)

孔子将适楚,有位好说话的叫接舆的人(楚狂人),一面唱歌,一面走到孔子面前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怎么头脑不清楚)?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已而(归隐啦)!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难为啊)!”(《微子第十八》)孔子从楚国到蔡国,使子路问津(渡口),刚巧长沮和桀溺两人在田里耕作。长沮知道问路的是孔子弟子,便讥讽他说:“是孔子就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啊!”桀溺更趁机高谈阔论地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天下到处都乱糟糟),而谁以易之(谁能改变这一现状)?”而且还劝子路,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跟从躲避坏人的人),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倒不如跟我们这些逃避乱世的人在一起呢)。(《微子第十八》)[2]

所以,孔子要学《易》,以期无大过。他厄陈、蔡而作《春秋》,故对周文王因为被纣王软禁于羑里而推演《周易》以解心头忧郁的做法,而有着一番特殊情感,是可以理解的。以孔子这样的背景、遭遇和年智去读《周易》,还诚惶诚恐,所谓学《易》匪易,悟《易》尤难。那么,三千多年以后的我们去读《易经》,真的可以轻而易举地超越前人吗?这也正是《易经》迷人之处。有谓“大《易》不言卜”,孔子其实也并没有视《易经》为占卜之书,因为他“不语怪力乱神”(《述而第七》),子罕言利(益)与命(运)与仁(德)(《子罕第九》),正如程子(颢)所说,因(为)命之理微也。但若《易经》洗抹了世俗卜易的色彩,而纯留在学院里“研究”,一本几千年前留下来又不是那么易理解的书,恐怕就没有现在那么“风光”了![3]

的确,若稍微了解一点中国文化、古老传统,有那么一点闲余,一杯咖啡或香茶,“闲坐西窗读《周易》”,体会一下宇宙万物与人事,时刻在变(变易);宇宙是个大人身,人身是个小宇宙(不易);宇宙有其不易之法,人身(小宇宙)可自然而然,依其法而行,天人合一(简易):那真是件赏心乐事。虽然任何这类哲理、卜易之书,都是“初学三年,天下可去,再学三年,寸步难行”的,尽管《周易》六十四个卦象和爻辞,大多晦涩难解,但是它的卦辞却在经过历代解释之后,充满可以随人想象的哲理,而且日益生活化。而易就是变通之意(英文将《易经》翻译成“The Book of Change”,或者直译成“I Ching”),其爻可变,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永远给人忠告,永远给人希望,读来令人心平气和,通体舒畅。就读我国古籍来说,不识《易经》,则无法读通《周易系辞传》一类古籍。[4]即如“天数已定”一类谚语,亦难知其解。(《易经》以一、三、五、七、九奇数为天数,后借喻为自然的运数,同天命。《吕氏春秋·仲秋》:“凡举事,无逆天数。”《后汉书·公孙述传赞》:“天数有违,江山难恃。”)

就科学来说,在太空科技已可游星探月的今天,人定胜天似是可以期待的,而在现实环境中,天灾多源于人祸,源于人类对自然环境之破坏,导致大地之无声反扑。人,恐怕得更尊重天。在人事上,就中华民族来说,虽则时移世易,但五千年文化尤其是天人合一(互动)的生活体验,仍然充满了“模糊的神秘”感。自五四运动大力褒扬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以来,西学之风大炽,我人对自我民俗文化之认识,在变动不居的变迁中,相对地日渐浅薄。一旦有人口舌便给,去讲解古老文化,令人听来有理动听,那么,那种存在于血液里的文化“模糊神秘”感,便可能被挑动,就连某些知识分子,因为这方面知识的空间留白待补,也会对之附会惊慕。近年来兴起各种占卜术之风,风水寻找和《易》学研究之类“突然”涌现,恐怕都可能与此有关。

同为中华民族一员,自是希望有高明者去研发《易经》,使之能跳脱时空,成为世世代代、各方面都可以应用的“生活《易》”、“实用《易》”和“万能《易》”。也实在应该高兴先贤留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出的说法(已经六七个五百年了),如果这两位年未而立的姑娘,在世俗氛围下能对《易》学的解说,超越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非一招半式闯江湖的话,的确是不得了的成就。刊登此则“新闻”的媒介,纵然破坏了“媒介不应导人迷信”的专业伦理,但在“人情趣味”的名义下,倒也无妨了。6.签诗哑联解注

尘封了三十多年的张爱玲旧作《小团圆》的遗稿,在台北书商的推动下,出版面世。报道说,1950年代张爱玲为自己前程问卜时,曾得签诗“但得铜仪逢朔望,东西相对两团圆”之句。或许,《小团圆》书名,即本于此。

可惜,“又”把张爱玲炒作一番的报道,就是没有对签文稍稍着墨,令大多读者摸不着头脑。就本句签文来说,关键词是铜仪,什么是铜仪呢?铜仪就是用以测量天体运行的铜制浑天仪。据《后汉书·张衡传》所记,张衡为太史令时,乃造候风地动铜仪;而《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引蔡邕《表志》曰:“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唯《浑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台铜仪,则其法也。”所以,铜仪在签文中,可以衍义为法则、法度和方法。有了这个纲领,撇开宗教和灵异不谈,就文句解读,似乎就可以有些眉目了:只要方法对,时机(日子)又对,则虽然分隔,但仍可以得到心灵上的聚首,感情之事还是有望的,只是“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2009年2月底,台北某报“民意论坛”版,有幅漫画,附了一句“虎落平阳被犬欺”,传神得令人莞尔。其实,此是一有名哑联的下半联。哑联是由一人做些手势动作,而由对的人出上联并对下联,更难的是全联的“联意”,一定要猜中动作者的心,才可以称为“猜哑联高手”,与哑谜有异曲同工之妙。有野史记载,某次,有一长辈欲出一对联,考一考据说六岁时就会吟诗作对的白居易,以“曹子建七步成诗”求对,不料平时口齿伶俐的白居易,这回听后却以闷声不响作回应,原来他已用哑联对通了——“白居易一时无对”。“虎落平阳被犬欺”一联也一样。据说明嘉靖年间,某年夏日,嘉靖帝突然在群臣面前,就一个小水池涉水而过,连龙袍也弄得湿湿的。当时,群臣之中,有一位广东状元曰伦文叙者,一时福至心灵,猜得上意,冲口而出扬声说:“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嘉靖帝心事原来果真如此!这当然逗得龙颜大悦!这一对哑联,其后流传后世,明吴承恩写《西游记》(第二十八回)、清蒲松龄写《醒世姻缘》(署名“西周生”,推断作者以蒲松龄影响最大)时,也引用了这两句,真是“独留巧思传千古”!(唐李商隐诗句)7.牛年吹牛皮

2009年子去丑来,华夏岁序更新,黄(农)历用地支(枝)十二生肖纪年,以丑为牛(《论衡·物势》:“丑,禽牛。”)。牛,不管黄牛或水牛,自古都是人类好帮手,故语词特多:“庖丁解牛”、“汗牛充栋”固耳熟能详,童谣说“牛耕田马食谷”,说人“牛脾气”,大材小用曰“牛刀小试”,领导群雄为“执其牛耳”。

传统上之鞭牛以励农,立“季冬土牛”以送寒,以及立“立春土牛”以迎阳之年俗,虽已不复存在,但广东韶州民俗,向定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那一天为牛年,以纪其劳;牛痘消灭了天花,活人无数;股市投资者最希望牛市;而西班牙斗牛之风,据说旨在汰弱留强,相习成风后,自是与保护动物人士牛头不对(答)马嘴;更有道是“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战国策·韩策》)。

某年适逢马(午)年,时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为马临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又适在香港新界沙田的马料水,故有某君出一联“马年马临马料水”求对,可惜“应征”者虽多,能对得绝倒者尚未得有,野人尝戏以“牛津牛顿牛轭湖”应对,搏君一粲而已(牛轭湖是一般湖名,此句意谓牛停留在湖旁)。

我国黄历,习惯在通书首页,以牵牛牧童来预测来年雨水干旱,如果牧童赤脚,表示雨水丰沛;穿鞋,即是干旱。不过,中国预言,用牛来透视未来的,最著名的,似乎就只有诸葛亮《马前课》第十课(豕后牛前,千人一口;五二倒置,朋来无咎),以及唐司天监李淳风《推背图》第五十四象丁巳夬卦之颂(不分牛鼠与牛羊,似指凡属子、丑、未年份),去毛存鞟尚称强(日子还不太坏;寰中自有真龙[5]出,九曲黄河水不黄)。这一课一颂都曾经提及牛,但不易解释。倒是传统的测字取格法,把“牛”字拆解得活像一回事:例如,“朱”雀敛翼(少了人字),“先”有一半(少了兀字);欲“告”无言(少了口字),而“告”则是以口争先。

在有关牛的新闻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西班牙斗牛士被牛角把内外裤子勾个精光,令全场观众哄堂大笑;而是新千禧后一年的九月中下旬,台湾中部大汉溪河床上,突然有一大群水牛在闲溜,少见多怪的城市人,怕是会伤人的“野牛”,而报警想将它们驱走,使这群“野牛”慌得四处狂奔。

但是,“此牛何来问句农”,一位新闻感强的记者,就此线索深入采访,终于发掘得这不是一群“野牛”,而是由于社会变迁,农地变建地,草地牧场萎缩,这一群徒有耕作力的水牛,被迫“下岗”,成了“待业水牛”,故只得四处流浪,自寻“生计”。特稿见报,令人感喟不已!

除了风水师要找牛眠地之外,吾人对一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牛大哥,其实也不怎友善:牛魔王、牛头马面令人怕怕;嫌它走得慢(牛步),饮得(水)多(牛饮),地牛翻身(地震)带来灾害;明明是人类使坏,却说成司法黄牛,卖黄牛票,不守信也叫黄牛,东拉西扯在聊,就叫吹牛皮(砍大山);吴牛喘月,讽人见识不多,对牛弹琴,实一味往自己脸上贴金;更离谱的是,某些药商竟然连犀牛的角也不放过,拿来做药引,在黑市炒卖!8.你像我我也像你:已巳

传统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高潮,是正月十五元宵灯节(道教上元日)。灯与(男)丁谐音,为讨个人丁旺盛吉利,传统上,家家户户起灯为祝,添加喜气,闽南语新年谣即有“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节),十六拆灯棚”之说。传统灯种类繁多,如福州灯、龙王灯、泉州灯和八仙灯等等,都是工艺考究的名灯。到处有灯可看,有元宵可尝,再来就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不闹元宵才怪!闹元宵当然少不了元宵灯谜,大家一起动脑筋“商灯”(商量斟酌),故明李开先认为灯谜亦得有悟,故将灯谜与佛教传灯的用意结合为一,谓灯谜“亦犹禅家传灯,一切佛与法,俱由一灯演之而已”,故称灯谜为“诗禅”。

2009年天干为“己”,有一个十天干谜,堪称一绝:“颠倒不自由(甲);凭空下玉钩(乙);两人却把一人休(丙);可意人儿,心不应口(丁);要成就,怎能勾(戊);巴不得,一点上心头(己);向平康将八字推求(庚);辜恩负义,露尾藏头(辛);任人丢(壬);一发(發)把弓鞋撇却,无心绣(癸)。”

地支则有“巳”,“己”、“巳”两字十分相似,故又有谜猜此两字曰:“你像我,我也像你,你第六,我也第六,我是天文,你是地理。”其实,古籍仅有“己巳”两字,干支之“巳”与终止之“已”一向同用。关于占卜,据说留下《推背图》而大有声名的唐李淳风,则著有占天象预兆之书《乙己占》。“自己”、“已经”和地支之“巳”三字的些许差异,全在其左上角口形之全开、半开或全闭而已。从字形而推敲其字义,“己”应是可以半分以核对之符契,“已巳(及了字)”原是子字少了双臂,活像胞胎之形,其后再分衍而成“已”、“巳”、“了”三字。巳时指的是午前九点至十一点之间,“已”则指止也(如“不已”)、太也、甚也(如“已甚”),也指过去词(如“已经”)和语终词(如“而已”)。又有谜猜“已”字者,曰:“口吐舌尖儿软似勾”,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记两狐女讥一书生说:“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点;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以讽书生之空无点墨,又不敢存冶艳之想。

元宵旧俗也有放天灯祈福活动。天灯本名孔明灯,传说是孔明以他的帽子(纶巾)为样设计此灯于夜间燃放,作为通讯工具,与据说楚汉相争时张良所设计的传播工具——风筝(风筝迎风呼哈作响,听来像“附汉”)齐名。值得一提的是,海外侨居地仍多以八月十五中秋节为提灯、猜灯谜活动日,遥记当年刘伯温呼吁天下抗元起义之功。9.年年年尾接年头

明杨慎诗句:“苏武匈奴十九载,谁传书札上林边。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后四句)唐高适诗:“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处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唐白居易名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唐刘希夷之《白头吟》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尚书·洪范》却说:“惟十有三祀。”到底载、岁、年和祀,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答案是:都一样,只是不同年代有不同用语而已。华夏以农立国,根据《史记·历书》所说,黄帝之后,颛顼设“火正”,帝尧设“羲和”之官以“明时正度”(指导农业)。而综合《尔雅》一书所载和(木、金、水、火、土)五德(行)终始(相生、相克)之说,尧舜称一年为一载。夏朝时,已知观看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和某些恒星的出没,来决定时月;夏朝以木德立,故历法建寅(以地支寅位序为首月,因地支寅位序在东,属木),而以木盛之孟春之月(即正月)为岁,称一年为一岁。一年只有春秋两季的商朝(秋连夏日,春季含冬),有甲骨文为证,当时已用干支纪日,十二个月名称确定,一年定为三百六十五日,并且用闰月来凑足时差(三年一闰,五年两闰),“殷人尚鬼,以祀为重”,故其时称年为祀(“取四时祭祀——讫也”之义),又因商朝推算为以金德代夏朝之木德(金克木),故以季冬之月(十二月,五行属金)为岁首。周朝以火德旺,历法建子(地支子属水),故以仲冬之月(十一月)为岁首(金生水),称一岁为一年,取其“年谷一熟”之义(从甲骨文、金文皆可以看到,年字是人头顶着禾束搬运之状),此《谷梁传》之所谓“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一岁曰年的讲法,自始而定(其间,只有唐玄宗时,曾改年为载,然而不久之后,唐肃宗又改回来)。

秦以水德兴,一统六国之后,定“太初历”,以孟冬之月(十月)为岁首(冬属水)。因为秦历有缺点(竟出现“朔(初一)晦月见,弦满望(十五)高”怪象),汉武帝复用夏历以孟春之月(正月)为岁首,遂成我人传统(王莽新朝和北魏明帝曾用殷正,武则天与唐肃宗则曾用周正为岁首,但为时俱不长)。

不过,我国其他民族除了过夏历年外,还有他们自己的“族年”,就如“阴阳合历,你过我的年、我过你的年似的”:例如,传统上,桂西瑶族的年节(夕九节),是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土家族的年节(族年),是农历七月初一;而水族的年节(端节),则定在农历十月间。有一对联颇能发人深省:“月月月圆,月月月圆逢月半(月之十五);年年年尾,年年年尾接年头。”世道推移,自然而然,故应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此之所以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而杜牧则“十年一觉扬州梦”(《遣怀》),“今日还须爱今日”(明王世贞《短歌》句),何须“十年心事十年灯”(清吴藻《浣溪沙》)!10.贴桃符

年关难过年年过,但是,不管如何过,年味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我们年年都挂在嘴边的年味,除了传统年货和年宵花市之外,指的究竟是什么呢?

有一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可就把最起码的年味说了十之八九——爆竹、换桃符(春联)、围炉(吃年夜饭)、讲吉祥话,其中,又以贴桃符更是年味中的年味!

桃符,原是指贴在门板上的门神。《战国策·齐策三》“桃梗”注:“东海中有山,名曰度朔,上有大桃,屈槃三千里,其卑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由往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荼与,一曰郁雷,主治害鬼。故世人刻此桃梗,画荼与与郁雷首,正岁以置门户。”荼与和郁雷是两兄弟,其后“荼与”写作“神荼”(音申舒),“郁雷”则写作“郁垒”(音郁律)。不过,道术家则是以加冠、进鹿(禄)两神为门神。学者谭蝉雪研究《敦煌遗书》,发现内有“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岁日);“年年多庆,月月无灾”;“门神护卫,厉鬼藏埋”;以及“书门左右,吾傥康哉”等诸句,而且是写于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据《宋史》所载,后蜀主孟昶时,每岁除,辄命学士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更曾亲自笔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史·世家二·西蜀孟氏》)所以贴桃符原始意义,旨在岁首讨些吉利、压压邪而已!谁又想到2009年过二十一世纪第一个牛年时,据说竟有人在计算机里以贴文字咒(呪)为“桃符”(如“裁员裁隔壁”),成为“网络蛊”,真是损人不利己,有损阴德之至!

就华夏文化之传说而言,符录(箓)之说源起甚早。道家《龙鱼河图》说:“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以制伏蚩尤。”《左传》又记载有名叫子元之楚令尹者欲以蛊害(惑)文夫人(庄公廿八年)。而继东汉张角创太平道后,张鲁据汉中以符水治病(《三国志·张鲁传》),符录因而以行。符录家认为符与咒是分不开的,符是魂,咒是魄;咒则分白咒术(祈求民生有利)与黑咒术(用以害人),而符画(写)好后,如姜太公符、北帝符和八卦牌等,传说必须贴在对的方位方能辟邪镇煞。

白咒术易见,黑咒术已沦为魔道。白咒术,如民间端午节传统午时符(“破去官非口舌,蛇虫鼠蚁一切尽”)之类属之。宋欧阳修曾以书纸贴于门上曰:“宵寐匪祯(发了个恶梦),札闼洪庥(书之于门大吉)”(《涵芬楼文抄》),一方面挡煞,一方面讽时人宋子京[6](祁)之好用僻字。

符可不是易画的。据说学符咒的人,先要看透孤、夭、贫际遇,画符时要斋戒沐浴,净手漱口,择日拣时,备妥香烛水墨、纸笔朱砂,认清方位,踏罡(北斗星)步斗,口念咒,手掐诀,画出符头、中间之符胆和符仔脚,亦即透过“敕(令)”的步骤,以及“咒”的行为,才完成一道符咒,否则如符箓家所说“不会画符鬼神笑”!

由是观之,所谓计算机桃符,不必担心,只是一场恶作剧而已!就让贴“符”的人,发泄一下吧。11.虎头年谈太岁、生肖及流年

公元2010年夏历岁次庚寅,太岁邬桓,白虎之年也。一元复始,一年容易又新春。

孔子站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第九》)李白比喻得透彻:“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春夜宴桃李园序》)在华夏传统文化里,对于光阴的描述,对于年轮周而复始的运转,无论科学不科学,迷信不迷信,早有一套“自足式”的系统性说明,天、地、人三才合一,顺天(自然)、应人的观念,深植于风俗习惯之内,历久弥新。

天是宇宙的形态,“悬象著明,莫大于天”(《易·系辞》),而自从远祖知道利用竿的日影(圭表,卦),透过股(高)、勾(长)和斜边(弦)直角三角形计算法,得出方向、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回归年长度,以及以甲乙丙丁天干与子丑寅卯地支记时已然为用的同时(纵然干支的源起及何时起用,仍缺乏强有力解释),对于天文星宿,更充满好奇和想象。古人仰观满天星斗,星河灿烂,不禁会问、会想,九重天上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从古籍翻寻,殷商时期已有最早的“岁星”记载(甲骨文有“弜〔强〕又于大〔太〕岁”之句)。可以寻索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为用、为表征流行之后,太阳系九大行星(planet)之一的木星(Jupiter),就被命名为岁星。木星之所以雀屏中选,推论是古人夜观天象,注意到木星特别亮丽而又不停地移动,就像是行走于星际之间的“浪人”;更有趣的是,这颗星(木星)走呀走,大约十二年以后(观察值),又会在同一星空区域出现,因为这样可以纪年,就称它为岁星或更明确地称它为周岁星。这是有典籍记载的,例如,《山海经·内经》就说:“后土生噎鸣(木星),噎鸣生岁十有二(轨道周期)。”而《史记·天官书》则说:“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司马贞《索隐》曰:“《天官占》云:岁星,一曰应星,一曰经星,一曰纪星。三国东吴杨泉《物理论》云:岁行一次,谓之岁星,则十二岁(年)而星一周天也。”

既然发现了“老朋友”岁星(木星),十二年(实际上是11.8622年)就会“回家”一次(又在同一星空区域出现),推想是为了方便计算、方便知道它的行踪(轨迹上十二年中,单位时间之位置),以便预知“它”何日归来和岁月转移(天增岁月人增寿,岁月催人老),聪明的先贤便把后来定义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圈”的黄道(Ecliptic)附近一周天,作十二等分(又叫十二次或星次),以与作为周天方向标记的子(北方)、午(南方)、卯(东方)、酉(西方)十二支相对。此即东汉班固《汉书·天文志》所说:“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司天考》解释得更详细:“黄道者,日(之)轨(道)也。其半在赤道内,半在赤道外,去极二十四度。”而古所指之方位,恰与现时相反,即古方位为东,换今为西;古为南,则换今为北,东西南北互为对换。

将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作十二等分的做法,到了战国时代,也曾引起过屈原的怀疑,他问:“天何所沓(天与地在哪里会合呀)?十二焉分(十二辰是谁分的呢)?”(《离骚·天问》)郭沫若对这两句曾作过解释:“到底根据什么尺子,把天空分成十二等分?”

黄道周天既是岁星公转轨道,轨道又分为十二(星)次(等分),则每一等分是圆周30度(360度÷12)的“角/年”,成锥形派饼图(pie chart),岁星是由古方位之东向西逆时针(anti-clockwise)而行,约一年行一个星次(等分)。既然如此,年复一年,便可以用岁星来纪年,每格(等分)星次,各标一地支(辰)以明其位置(从1.丑起→2.子→3.亥→4.戌→5.酉→6.申→7.未→8.午→9.巳→10.辰→11.卯→至12.寅终,共十二辰),至于用地支(辰)来标记星之行序原因,大概如宋沈括所说:“今考子丑至于戌亥,谓之十二辰者,《左传》云:‘日月之会,是谓辰。’一岁日月十二会,则十二辰也。”而甲乙[7]丙丁之天干,却只有十数,不合十二等分。为了更清楚起见(也可能基于敬天观念),每星(岁)次更给它起了名字,如星次在丑,叫“星纪”,星次在寅,叫“析木”;岁星(木星)运行到丑这一格(星次)内,就叫“岁次星纪”(即二十八宿之斗宿与牛宿之间星位),运行到寅,叫“岁次析木”(即尾宿10°至南斗11°之间星位,与黄道十二宫的人马宫位置相当)。现代岁次的用法,则只是表示年份是什么干支而已。例如,2017年是丁酉年,便说岁次丁酉。大家熟悉的书圣王羲之所写的有“行书之祖”之称的《兰亭集序》,即是写在“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东晋穆帝司马聃年号,即公元353年)。

至于为何取这些名字呢,要解释起来十分复杂,只能“内中姑表一岁次”——星纪,以为例子。《尔雅·释天》有“星纪斗(宿)牵牛(宿)也”,注:“牵牛(宿)斗(宿)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后世则将星纪作为岁月、时光的同义词,陶潜《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诗》曰:“发岁始俛仰,星纪〔岁月〕奄将中。”

岁(木)星既然是天上“掌管”岁月光阴之星,地位高崇,容不得冒犯,所以,如果一旦有天象犯岁(行星或其他天体,运行到木星与地球之间,或接触到木星,亦即侵犯了木星该年所行经的分野),古人便认为不吉利,或会发生战乱。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天文志下》:“荧惑(木星)犯岁星(星体与木星相冲),为奸臣谋(奸臣蠢动),大将戮(大将遭杀害)。”但是偏偏有人早已不信邪,例如前秦苻坚就是;据唐房玄龄等编《晋书·前秦载记·苻坚》记载:“太子宏进曰:‘吴今得岁(吴地地支位置,与岁星座次相同),不可伐也。……’坚曰:‘往年车骑灭燕,亦犯岁而捷之。天道幽远,非汝所知也。’”

不过,岁星(木星)虽然是实实在在的一颗星(实星),是天体里的星球,但岁星纪年却麻烦多多:首先,木星运行的方向,是由西向东逆时针而行,未免不合实际生活中自东而西的生活习惯和认知。其次,木星在人为所划分的星座等分上的移动速度,实际上并不均匀——可能快些,也可能慢些,也就是一年的日子有长有短;因此,用木星的位置作岁星纪年,并不是顶理想的。另外,木星周期,每十二年就有大约50又1/3天的日差出现((12-11.8622)×365),岁差多于一个半月,实在有欠精确。

聪明的远祖,为了补救这些缺点,便假设、虚构出一个想象中理想、修正过、完美的星球——太岁(太者,大也,有将之英译为The Grand Marshall),在我们的想象、心中“运行”!用现代的话来说,“它”是一颗人为的、全然是想象出来的、虚拟的、假的岁星(姑名为a virtual planet或iplanet),但比木星完美。“它”运行的方向与木星刚好完全相反,是由古方位之东顺时针(clockwise)向西而行,也就是同岁星(木星)相对逆向而行,以与十二辰(座)方向一致,用以纪年,“它”同真岁星(木星)的关系,就如同数学上之“”与“”(虚根)的关系一样(但因为太岁是根本不存在的岁星,所以同木星也就没有正、负的关系)。“它”设计成一个整整十二年的完美周天(推想值),而且“配速”均匀,又没有时快时慢的缺点。

用这个假想的太岁岁星所在的十二辰(座)位置来纪年,就是现时我们所说的太岁纪年。清王引之在所著《经义述闻》说,岁星一名太岁,不过“岁星为阳(实),右行于天,太岁为阴(虚),左行于地”。殷商之世,虽然已用干支以纪时历,但直至战国时代,还未有子(鼠)、丑(牛)年的讲法,而是另备一套十二个不知何来、稀奇古怪、其义难明的“太岁年名”。例如,想象中的(岁星)太岁在寅那一等分上,这一年就叫“摄提格”(简称“摄提”),《尔雅·释天》:“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太平御览》卷八七四引郑玄注:“摄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