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不计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8 02:25:38

点击下载

作者:倪雪君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大事者不计较

成大事者不计较试读:

前言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累积着令自己烦恼的东西,包括名誉、地位、财富,等等,也包括郁闷、挫折、沮丧、压力,等等。这些东西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使人们失去了原本应该享受的乐趣,徒增许多无谓的烦恼。很多时候,我们斤斤计较那些虚无的名利,却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该计较的就计较,不该计较的别计较。如果你不计较,别人会认为你傻;如果你计较得太多,就活得太累,其实大可不必。遇事计较有时看起来是件好事,它可以激发人的上进心,对工作精益求精,对自己能够严格要求,也说明了自己是个认真之人。可是,遇事太过计较有时却是件坏事,因为这样不但影响自己的心情,还会损害自己的身体,甚至会降低自己的品行。

遇事太过计较必然影响心情。我们每天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本来已经不胜其烦了,却偏偏要对某人或某事斤斤计较,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人的心情是否舒畅,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健康。好心情能使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工作效率也会提高数倍,从而更出色地完成单位交给自己的各项工作任务;好心情能让人心胸开阔,更能和谐地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好心情能令人愈显豁达、宽容、大度,更易理解他人;好心情能帮人战胜疲劳,增强人体免疫力,使疾病早日康愈;好心情还能减缓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速度,延缓人体衰老,让人永葆青春活力,从而愈显年轻,更加健康、长寿。

相反,一个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说话办事容易“冲动”,容易走“极端”,从而说出一些不理智的话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心情不好会让人的大脑思维受到抑制,进而什么事都无法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做什么事情都不如意,工作效率也大大地降低,其后果是既伤人又害己;心情不好还可能使人平添怨气和仇恨,故而不能和别人和谐相处。一个人如果长期郁闷、孤僻、暴躁,就很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人生在世,如果计较的东西太多,名利地位、金钱美色,样样都不肯放手,那就会如牛重负,活得很累。反之什么都不计较,什么都马马虎虎,没有一点进取心,那也未免太对不起自己,活得没什么意思。成大事者,会有所不为,只计较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且知道什么年龄该计较什么,不该计较什么,做到有取有舍,收放自如。第一章  改变自我,淡定的人生不计较环境不能改变,就改变自己

当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自己所在的环境,而且环境对我们不利时,那就改变自己,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智慧。

美国康奈尔大学在19世纪末做过一次著名的试验:一只青蛙被研究人员冷不防地丢进了沸腾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身力气,一下子跳出了那口险些让自己葬身其中的滚烫的油锅,安然逃生。

过了半个小时左右,他们又用一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次是在锅中加入五分之四的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进去。这只青蛙感觉挺舒适,在水里不时地来回游动。研究人员在锅底偷偷地用炭火将水慢慢地加热,青蛙丝毫没有察觉,仍然悠闲地在温热的水中享受“温暖”。等到它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太高,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一切都为时已晚。它欲跃乏力,全身瘫痪,呆呆地躺在水面上,卧以待毙,最终葬身在锅里。

这个试验揭示了一个残酷无情的事实,回首我们走过的道路,又何尝不是像青蛙一样呢?当我们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四面八方的通口被挫折、困难堵死时,我们往往能发挥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突出重围,开辟出一条新路;等到功成名就,志得意满,顾盼自得的时候,我们很可能自己翻了船,甚至是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的确,对我们来说,险象环生的处境,未必是灾难,而耽于安逸、享受、奢靡、挥霍的生活,也未尝是福祉。

高高飘荡在空中的气球,倘若遇到外界的压力,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要么爆裂,要么泄气,要么变形。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如果避开压力,气球依旧能飘在空中。如果不是气球,而是社会生活中的我们,遇到压力会怎样呢?

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看起来很普通,但实际上往往会因为个人的认识、身体的易感性、以往的经历和应对方式的不同,而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接听电话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如果几部电话机同时响起,你该先接哪一部呢?一天的工作中,电话一直响个不停,严重影响了我们安排好的日常工作,你应该如何应对呢?也许短时间内我们可以接受,但一个月、一年下来,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心理学家早已研究发现,长期超负荷、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工作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高血压、心脏病、睡眠障碍、偏头痛等身心疾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都市生活的竞争压力有关。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自我的身心平衡,用良好的心态、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合理的应对机制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这也是现代人面对社会和生活的必修课。

去银行办业务是要排长队的,今天同样如此。出纳台前,等着存钱或取钱的储户又排起了一个长龙。出纳员熟练而迅速地为储户办理手续,一切都在正常地进行。突然,缓行的长龙停顿下来,原来一个老人站在柜台前,取出了一大沓现金,老人缓慢地填写着存款单。这时候,排在后面的年轻人开始轻声咒骂起来,还怒气冲冲地用脚碾着烟蒂,接着又点了一支烟。一位经理站在年轻人身后,眼看要误了开会的时间也要怒火中烧了,却无可奈何,只好呆呆地望向窗外,看着路上的车水马龙。紧挨着这位经理的刘先生似乎知道今天银行里一定人很多,所以并不着急,稍稍调整了一下站姿,继续翻阅手中的时尚杂志。

年轻人、经理和刘先生经历着同一个普通的生活事件,类似的情况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但是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反应竟如此不同呢?有些人把压力和紧张看做是我们自身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又不可能回避,躲避不开就只能忍受,持这种态度的年轻人的行为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他把过错全放在了老人身上。不过,许多人都能正确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紧张的情况或压力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和做出反应。年轻人非常烦躁、焦虑,那位经理很平静,刘先生则显得很轻松。这些不同的反应同他们对自己、对社会的态度和信念有关,是由他们的人际交往、个性和身体状况等决定的,因为这些复杂的因素共同形成了人们特定的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反应方式。如果反应方式不恰当,不仅对健康不利,而且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那么,如何调节心理平衡,采取恰当的反应方式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没有压力和挫折,而且这些是不可能避免的,是必须要面对的。因此,首先我们要做到的就是不能轻视生活中的压力与变化,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变化,这不但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勇于承担责任。其次,我们要想办法把压力变成动力,学会放松和控制紧张与压力,提高应变能力。简单来说,国外学者归纳了下述几项基本原则指导现代生活中的人们。(1)愉快地生活。无论在家、工作单位,都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但要学会克制冲动。(2)有意义地生活。学会确立生活中小而具体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要不断地修正和树立新的目标与追求。不过,目标过于远大或者与自己的能力相差甚远时,往往会造成“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境遇。(3)自信与乐观。生活如同大海的波浪,有波峰,亦有波谷,因此,在遇到挫折或处于波谷时,自信和乐观尤为重要,切不可自暴自弃。请记住这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4)遇事莫慌,学会放松。情绪过分紧张和焦虑,会影响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始料未及的事,学会放松,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生活规律和睡眠充足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5)改变认识,柳暗花明。学会换个角度,有时会使沮丧、绝望的人看到希望,如俗语所说“树挪死,人挪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6)寻求支持,分担痛苦。与人分忧是助人为乐的一种形式,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助人之心,因此,遇到挫折和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这样做并非是软弱无能,不必担忧被人讥笑,其实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痛苦的分担过程。(7)面对现实,改变应对策略。挫折不可避免,回避只能暂时解脱,只有面对,才能使自己走向成熟。学会“吃一堑,长一智”,才能真正体会“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正内涵。

我们从资料上学到了以下几种实用的应对压力的方法,在这里介绍给大家。(1)放松。闭上双眼,深吸一口气,慢慢地呼出来,在呼气同时默念“放松”,这样连续进行3~5分钟。如果仍未完全消除紧张,可在深吸气的同时紧握双拳,在呼气时慢慢地打开握紧的双拳,连续做3~5分钟,或者静坐一处,闭目聆听音乐半小时左右。(2)旅游。在工作之余,短期的郊游或外出旅游可使人暂时摆脱工作中的压力,缓解身心的疲惫,一方面是环境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心理上和身体上的放松,户外活动改善了情绪与睡眠。(3)认知转变。换个角度看问题或综合多角度判断、分析问题。如被领导批评、责备,为此失眠、哭泣和担心,这种打击、挫折对被批评者来说是100%;然而对领导来说,远不是100%,因为他批评、责备了许多人,但你只是其中的一个,不足挂齿。(4)朋友支持。“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人处逆境时更需要朋友、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因此,与人交谈和倾诉可以使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和缓和。

对以上的建议和方法,我们可归纳为一句话:我们要去改变自己,适应社会,不能让社会适应我们。

总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压力与挫折,不可能所有事情都一帆风顺,因此,要正视压力,相信自己、依靠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以及不断完善自我和提高适应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接受任何挑战与承受挫折,最终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才华与潜能。融入社会,切莫单独行动

人类需要各种精神食粮,而这些精神食粮,只有在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相交的过程中得到。

一个人必须融入社会,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也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发展自己、实现自己。我们如果离开社会、离开人群,什么事情都单独行动,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随着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实生活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尔虞我诈,所以,很多人都把自己封闭起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时间一长,我们都会陷入孤独的状态。

我们从他人身上吸收的能量愈大、质量越好、种类越多,则个人的力量也就越大。如果我们在社交、精神、道德上与自己的同辈有多方面接触,我们就一定是个有力量、有智慧的人。相反,假使他与你我断绝关系,那么他一定会变成弱者。平时,我们接触一个在人格道德上相对高尚的人时,我们会突然觉得自己的力量也会增加几倍,自己的智慧也会突然变得更多,各种机能也会突然锐利几分,仿佛自己身上隐藏的生命力量都被他解放出来,以至于自己可以说出或者做出在没与他们接触时,绝不能说出、不能做出的事。

一位演讲者说出表达同情的演讲词,就可以唤起听众的同情,从而发出伟大的力量。但是,如果让他在只有自己或者只有几个人的情况下演讲,就绝不可能发出这种伟大的力量,正像化学家不能使分贮在各只瓶中的药品发生化学作用一样。新的力量、新的影响、新的创造,只有在接触、联系中才能得到。

一个人如果能经常与他人相处相交,那么他仿佛随时都能在他的“发现航程”中发现生命中新的“力量岛屿”,而如果不是他常同别人接触的话,这种“力量岛屿”是会永远被埋没无闻的。只要我们愿意探取,凡是我们结交的每一个人,都能告诉我们若干秘密,若干闻所未闻却足以辅助我们的前程、增强我们生命的东西。我们总是承蒙他人所赐,他人常在无形之中把希望、鼓励、辅助投入我们的生命,在精神上使我们兴奋,使我们的各种能力趋于成熟。

我们说一幅名画中最伟大的地方,不在画布上的色彩、影子或格式上,而是在这一切背后的画家的人格中——那黏着在他的生命中,那为他所传袭、所经历的一切的总和所构成的一种伟大的力量!

我们接受的教育的大部分价值,都是从老师、同学间感情的交流、人格的陶冶中得来的。我们的心灵互相摩擦,思维互相交错,都会激起每个人的斗志,高扬每个人的理想,启示新的希望、新的光明,并将每个人的各种机能琢磨成器。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价的,然而从心灵的沟通中得来的知识是无价的。

假使我们不能与别人的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不能培养自己富有同情心,不能在别人的事情上提起兴趣,不能辅助别人,不能分担别人的痛苦、共享别人的快乐,那么无论我们的学问多大、成就多高,我们的生命都处于一种冷酷的、孤独的、不受欢迎的状态中。

维特是一个普通的外科医生,她非常明白只有走进人群,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价值,才能有所作为。她就是通过热情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积极为他人服务,从而获得大家的良好评价,而这种评价使她成为极受信赖的外科医生,甚至是该州相当有名望的人物。由于工作之故,她无法借报纸、广播做自我推销,于是她选择为公众服务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声望。果然,这种方式使她深得人心,也将她的事业推向巅峰。

维特25岁时在一座城市开了自己的诊所。开业后,她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整理出所有曾经交往过的朋友的名单,同时加入该城的妇女团体。不久,她便当上了妇女会会长,并且连任两届。不久,她又当上了职业妇女组织州联合会会长,而且曾一度在主妇学校和业余剧团中表现活跃,经常参加宗教、妇女及其他各类聚会。她还抽空把到国外旅行时的所见所闻做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这一举动使她与大家的心走得更近了。她的社会生活丰富而忙碌,但她仍然能抽出时间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她对于参与社交活动又有什么看法呢?她说:“能多参与社会性的工作,被人们信赖的机会就较高,就随时有可能把自己推销出去。”

维特就是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大众的尊敬与信赖,不但生活更加丰富,而且为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她的声望就是不断扩大交际范围的成果。

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融入社会生活中。首先,不管我们当前的职业前途如何,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对我们一定会大有裨益。空有才华而不懂得表现才是最可悲的,因为这将使我们白白丧失很多成功的机会!

其次,不要以为漫无目的地外出寻找,就可以找到对自己有益的朋友。交际通常是发生在存有某种目的的时候,当在向自己的目标前进时,我们所走的路与别人的路交错,才可能产生交集,也才会结识有实际助益的朋友,于是成功的机会才会显现。

再次,要时时鞭策自己,设法找到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别人多了解自己,进而建立互相尊敬、信赖的关系,这也是我们交朋友的理想境界。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在企业界,越是成功的人越受重视。想加入“成功者俱乐部”很难,但一旦加入,以后便会一路坦途。因为如果你能活跃其中,就能轻易地获得同类的成功人士的启发,而且他们的知识与经验也能使我们的脚步更稳健、更扎实。

所以,一个有雄心、有抱负的年轻人,要多与前辈、有成就者接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年轻人创业的最好范本。那些成功者看到对未来充满雄心、憧憬的年轻人,就好像看到当年的自己,他们通常会对你有特别的好感。所以,相信他们很乐意为年轻人提供自己的见解与经验。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走进人群,就是要靠近成功者和积极者,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紧跟社会的变化,不断改变自己

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再改变自己。

只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不断改变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生活,永远做社会生活的主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改变自己,因为不改变自己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尽快改变自己的观念去适应环境的变化,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有一个聪慧的头脑和一双灵动的眼睛,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平时我们说对一个人的命运有直接影响的是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说法虽然是对的,但是任何一种环境中都有可供发展的机遇,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并好好利用,不断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观念,就有可能在社会竞争的舞台上开辟一片新天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任何变动都意味着社会份额的重新分配,这对于竞争者来说,既是危机,又是契机。改变观念,适时而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观念陈旧,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冷漠的态度,就要付出事倍功半的代价。如果一味因循守旧,抱着老观念不放,则可能被挤出市场,在竞争中无容身之地。

社会变化是多因素、多层次变动的综合效应,它包括竞争对手的策略、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变化等,有很多都是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其中任何一种因素、一个层次的变化,都会引起社会的变化。因此,社会生活也是变幻莫测的。

已经30岁的王艳又下岗了,面对三次下岗,她不甘命运的摆布,自强不息,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创业之路。经过几年的拼搏,她创造了几十万元的资产,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人生。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下岗潮流风起云涌时,王艳下岗了。她是个要强的女人,虽然失去了“铁饭碗”,但她坚信,别人能够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关键是要有决心、有毅力。痛定思痛后,她首先从观念上解放自己,改变传统观念,决定寻找一个自食其力的门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一年,她多方筹资几千元,购买了毛线编织机,还报名参加了编织技术培训班。一个月后,她凭所学的技术开了一家毛线编织加工店,而且很快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她织出的毛裤规格齐全,花式多样,价格便宜,邻里朋友口碑相传。编织店在县城里也算小有名气,生意越来越红火,她的这次转变取得了成功。

她苦心经营编织店两年多,别人看到这个行业有钱可赚,便也纷纷开起了编织店。小编织店一下子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再加上南方针织品在市面低价倾销,使得编织店的利润越来越低,王艳的生意也越来越不景气,这时她主动放弃了编织市场,决定另找门路。她走南闯北,调研市场,又办起了全市第一家涂料厂,高薪聘请技术员,开发出了填补空白的产品,这次她又一炮打响,取得了巨大成功。

从王艳的奋斗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生活在不断发展变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挑战和困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如果我们去抱怨生活,就只能被社会淘汰。相反,改变自己的观念,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用新的眼光看社会,用新的观念去迎接生活的发展变化,就能够抓住机遇,就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创造自己的人生财富。王艳如果不去改变“铁饭碗”的传统观念,果断决定自己创业,那么她就不会有事业上的成功。同时,她如果没有第二次观念的改变,及时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果断决定转行,那么她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功。别忧心,幸福就在困难的背后

做自己想做和爱做的事,为自己确立一个新的标准,从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中挣脱出来,你的精神将会变得简洁而非同寻常。

一位美丽而又文静的女同事,她每次说话,总是语速慢慢的,音量小小的,但她的每一句话都能说到人的心坎儿上。

工作上,她没有骄人的业绩,但也挑剔不出什么毛病来;生活上,她嫁了一个普通但很相爱的人,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孩子的学习上,她不要求孩子学这学那,每到双休日,一家三口就出去游玩;她每天都要午睡,每天都做健美操,生活很有规律;对于荣誉加身的同事,她从不嫉妒,也从不鄙薄偶尔犯错误的同事,只对势利小人冷眼旁观,却也不恼,因为她觉得他们不会有好的心态与好的结局,也没必要去和他们计较。她心明如镜,绝顶聪明,与周围一些拼尽全力却活得七上八下不尽如人意的人相比,总觉得她的人生本来还可以更为出彩,而她没有去做。

在一次谈话中,她说起她父亲的一句话奠定了她的人生。读初中的她体质非常差,参加不了任何体育活动,学习又非常争强好胜,偶尔有一门功课得不到第一就会难过,就会自责。父亲对他说说:以你的条件,你不必追求优秀,但你可以做到良好。她很听父亲的话,比较轻松地将每门功课都保持了良好,同时她的体质也恢复到了良好的状态。

在高中毕业时,她没有给自己定位什么名牌大学,而是一所普通大学,压力不大反而发挥良好,她轻松地考上了重点大学。在毕业时她所学专业人才需求极紧俏,重点大学又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工作,但她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中等城市的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她没有别的要求,只求离父母近些,可以互相照料。

小说家与剧作家向来不看好美好的人生,因为他们认为,美好的人生不能构成他们的创作素材,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事业有成而家庭破裂,辉煌的阴影藏匿着堕落;幸福来临却紧随着死神——有一项超出优秀就难免有一项不及格。

一个为躲避追兵而与随从走散的国王,藏在山沟里已经两天两夜了,这里什么吃的东西都没有。后来,他遇到了一个砍柴的老头,老人家送给他一个用玉米面和干白菜做的菜团子。国王已经饿得很厉害了,三口两口就把菜团子吃掉了,他觉得这是天下最好吃的食物。吃饱后,他问老人家这叫什么,老头说这叫“饥饿”。

我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问自己,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但感觉又是灵活多变的,对同一事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点,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以前是一种感受,现在是一种感受;开始是一种感受,以后又是一种感受。

一个在沙漠里行走好久的人,在饥渴万分时,如果能得到一杯水,他会无比快乐和惊喜,比给他金钱更高兴。

当他费劲千辛万苦,千里迢迢走出沙漠,来到泉边时,在他喝第一杯的时候,他会感觉水很甜,到喝第二杯的时候,感觉水很凉,在他喝第五杯水的时候,他会感觉肚子里很饱。如果让他连续不停地喝,最终这些水就会成为他的一种负担。

我们把这叫“幸福递减率”,或者叫“边际效益递减”。幸福是随着追求而来的,随着创造而来,随着希望而来,随着需要而来。但幸福有的时候又像一个匆匆的过客,不会长时间地停留。有奋斗,才会有成功;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每一种事情都变得非常容易之际,人类就只有一种需要了——需要困难。”这是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一句名言。

我们说困难是一本教科书,困难是一块试金石,如果一名水手想提高自己的技能,只在平静的海面练习,那是永远不可能有所作为的。现在的幸福,是因为战胜了过去的困难;今后的幸福,也都在今后困难的身后。

幸福就在困难背后。有时候,为了幸福,我们只能去“寻找困难”。某单位组织了一个叫“家庭生存体验”的活动,每次派出两个家庭的全体成员,身上不能带一分钱,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寻找生存之路。结果,几乎个个历尽艰辛,但又个个感触很深。有了困难,才知道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有了困难,才知人间真情是多么的温暖。

我们说,寻找困难,就是在寻找新的奋斗目标,做过去所未做过的事,这样,我们才能从不停地奋斗中,找到幸福之源。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倘若某个人的某个单项特别优秀,那么他的人生另一重要项目的缺憾往往就大。或者是,正因为不可弥补的缺憾,才促使其发奋地追求优秀。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认定自己表现非常出色的时候,如果有人在这时候肯定你的行为,你就会有很大的满足感;相反,如果这时候所有的人都说你做得并不好,在你沮丧的同时也有可能会随之否定自己。人类具有一种先天性的趋同心理,即使是无关紧要的事,如果是大家一起去做,也会让人们忘了事情本身是否重要性,也会觉得有意思了许多。所以,我们往往不是害怕自己错了,而是深深地害怕只有自己一个人错了,而其他人也跟着错下去。成千上万的人一起走向毁灭的时候,每个人并不需要多大的勇气就可以走下去。希特勒当初站在他的士兵们面前说“为我们的民族而战”的时候,那些摩拳擦掌的人其实并不是勇士,敢大声说“我不想去”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勇士,因为这需要的是不可估量的勇气。

如果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皇帝的新装》里的故事,假设那位至高无上的皇帝现在身上真的就是一丝不挂,而周围的所有的人都在啧啧地称赞皇帝的新装是如何的美丽,那么这时候,你敢对所有在场的人大声地说出真相:“皇帝其实并没有穿衣服,皇帝是光着身子的!”你敢吗?你有那么大的勇气吗?一个小孩子就这样做了,他大声地说出了真相,因为小孩子是纯真的,他受所谓的“文明”的浸染还不那么深,在观看外界的时候,他能够睁开自己的眼睛,敢于说出真相。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有一些错误的心理定式,例如平时的为人处世,我们经常会按照别人的反映来做决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尤其是在向“成功”、“幸福”之类美好的境遇跋涉的路上,似乎一切都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标准。弗洛伊德说:“简直不可能不得出这样的印象:人们常常运用错误的判断标准为自己追求权力、成功和财富,并羡慕别人拥有这些东西。他们低估了生活的真正价值。”因为自我的价值是生命的重心,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感受,但是却不知,我们正一直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努力着:以为自我的价值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成其为价值,所以我们不时地对自己的人格修修补补;我们时刻观察着别人的脸色,时刻留心着别人会去怎么做,害怕自己因为与众不同而显得奇怪或幼稚可笑,然后,我们就以此标准来更正自己。这种错误的心理定式和判断标准,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是那个童话里被老巫婆套上了红舞鞋的姑娘,自己完全停留不下来,只能一刻不停地跳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一个名叫罗纳斯的女孩,她一心想在歌坛上有所发展,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歌唱家,可是她没有好看的脸蛋,她的嘴巴也比其他人的大,最严重的是牙齿还向外突。每到公开演唱的时候,她总是想要把上嘴唇拉下来盖住她的牙齿。她极力想表现得“很美”,结果恰恰相反,每次她都使自己大出洋相。

在这家夜总会里常听罗纳斯唱歌的一个客人,认为她很有天分,他对罗纳斯直率地说:“我跟你说实话,我一直在看你的表演,我知道你想掩盖的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牙齿长得很难看,对不对?”罗纳斯非常羞窘,可是那个客人继续说道:“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说一个人因为长了龅牙就罪大恶极了吗?不!不要想去遮掩你的牙,张开你的嘴,如果观众觉得你不在乎的话,他们就会喜欢你的。再说,那些你想遮起来的牙齿,说不定还会给你带来好运呢!”

罗纳斯这次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她接受了这位客人的忠告,以后也不再去注意她的牙齿。从那时起,她只想到她的观众,她张大了嘴巴,热情而愉快地唱着,这歌声使她成为了歌坛的一流红星。“在每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之中,他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不论好坏,他必须保持本色。虽然广袤的宇宙中充满了好的东西,可是除非他耕作那一块给他耕作的土地,否则他绝得不到好的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种新能力,除了他之外,没有人知道他能做出些什么,他能知道些什么,而这些都是他必须去尝试求取的。”这是爱默生在他的那篇《论自信》的散文里说到的。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并且应该恒久地保持这个准则。

记得美国的一位总统说过:“我不在乎别人认为我该做什么,但是我非常在乎我认为自己该做什么。”如果条件可以的话,我们可以找一个宁静的时刻检视我们自己的心灵,抛开世俗世界的声音,只管去倾听自己的心声。知识的力量让内心坚强

从生理学观点来讲,人的大脑同人的肌肉一样,是越用越发达的。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正确使用大脑,会用大脑,就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

从百科全书上我们可以知道,为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心境或姿势就是态度。我们既需要外在动力的学习,更需要有内在的动机。有句俗话说得好:“你可以带着马到水边,但是你无法强摁住它的头让它喝水。”相反,如果让这匹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去舔盐块的话,它就会口渴,不用你要求而自己去喝水。

都说伐木者的效率会下降,那是什么原因呢?唯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抽出时间去把他们的斧子磨锋利。如果农夫想在秋季收获,就必须先在春季或夏季播种;大学生获得知识与文凭之前,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学习知识;作为秘书如果想升职为经理,也要花额外的时间去加班工作;我们只看到运动员们获得金牌时的荣耀,但他们也是要流许多汗水,埋头苦练才能成功的。

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在我们得到东西之前,总是得先去付出一些行动。因为收获是不会凭空而降的,不劳而获的事情如同徒劳无益的空想,永远不切实际。我们如果想要喝水,就必须先去倒水。

我们努力奋斗的求知过程,可以增长我们的才干。

在我们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阅读可以消遣我们的时间。在我们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以增加我们的脸面。在我们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有的时候我们看见有些人虽然没有知识,同样可以办事,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在我们求知过程中,不能只为了装潢自己的门面,更不能完全照书本学习而不去社会实践,完全照书本办事就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那样所学的知识就无大用了。

求知可以改变一个人,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花草树木,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狡诈者不把学问当回事,愚钝者仅仅是羡慕学问,只有聪明者才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不会告诉人们怎样去做,但运用的方法仍孕育在书本之外。求知是一门技艺,不经过实践是学习不到的。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完全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而不是为了吹嘘炫耀。

有的知识只要粗知,有的知识只需浅尝,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需知其中梗概即可,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细读、精读、反复地读。

在求知过程中,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就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讨论使人明辨是非,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自己一个人独立探索,那么,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敏锐。如果一个人不去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那么,他就必定是一个狡黠的人,否则无法掩饰他的无知。

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哲理使人深刻,演算使人精密,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伦理学使人有修养,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事实上,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我们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射箭可扩胸利肺,骑术使人反应敏捷,打球有利于腰肾,散步则有助于消化,等等。同样,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烦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去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差错,如此等等。这些头脑上的缺陷,我们都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一个人如果想要自己的记忆力有所提高,只有在记忆上多下苦功,才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为应对考试而记英语单词的学生,在开始时,几个钟头才能记住几个、几十个,但长时间坚持下去,在这方面连下几年工夫,就会由当初一个小时记住几个变成几百个。精于珠算的高手,正是因为他把脑子全部用在珠算上,才会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计算速度。理工类学校的老师对两位数的口算张口就来,而且绝不会有错误,这也是他们长年练习的结果。

埃诺,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喜剧大师,事实上,他不是一个头脑敏捷的人,但却没人能比他那逗人捧腹的本事,可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之所以有这么高超的特长,是他不断努力的结果。他常常琢磨以怎样的表情和动作才能使人们发出愉快的笑声,以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为此,每天他都要在镜子前进行练习,反复揣摩。正是这种刻苦训练的结果,他才表现出了如此高超的技艺,才使得他的技能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这种体验,就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也曾有过。

从少年时代起,大卫的记忆力就特别差。对于汉字怎么都记不住,更令人头痛的是英语单词。在这方面,班里再也找不到一个比他更差的了。对他自己来说也常常感到头痛,自己也拿自己没办法了。

从大学毕业以后,大卫便自学起《植物学》来,他希望自己能够通过文部省的审定考试。但是,依然令他生畏的是“分类学”,因为需要一一记住各种植物的名字。

刚开始的时候,大卫采集到的二三十种植物,要记住它们的名字并做好标本需要一周多的时间。但后来,经过两三年的反复记忆与刺激,他在这方面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上山采集标本,看到几十种植物,一个小时就能全部记住它们的名字。几年后,大卫参加了考试,为记住热带植物的实物,他提前了一天到了考试的地点外,在野外博物馆,他看到了陈列在那里的从未见过的2000多种热带植物,从上午10点到下午2点左右,大卫便全部记住了它们的名字。

到了第二天考试时,主考官拿出一个火龙果,问他这叫什么,大卫不仅想起了博物馆中陈列的火龙果,就连它旁边的植物名字也想了起来,所以一下子他就说对了。

由以上的事例我们不难看出,记忆力越用会越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古代有句至理名言:“无论才能有多大,若怠于有意识地发挥,也不会有所长进。”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国人,世界上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在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之列。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根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做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他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听了阿西莫夫的回答,汽车修理工开心地笑起来:“哈哈,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

阿西莫夫只得承认自己的回答很愚蠢。因为阿西莫夫“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所以,那位修理工在考问他之前就认定他肯定会答错。

吉川英治是日本有名的作家,他以自己精彩绝伦的历史小说吸引着上千万人,不论是《宫本武术藏》、《三国志》,还是《亲鸾凤》,与以前的作品构思都不同,他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与对事情的见解都具有异于他人的独到之处。他的朋友谷本对他评论说:“有人以为,吉川先生的创作与独创性就像泉水一样能够自然涌出来。其实不然,那一幕幕在其想象中复活起来的历史壮剧,无一不是他隐居山间、面壁苦思的结晶。而在他坐禅苦思的同时,他的头脑又得到了锻炼,创作的思路更加敏捷。”

野间清治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杂志之王、“讲谈社”,他在其自传中写有这样一段话:“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我常将工作的大部分委于他人。我以为,一个领导者是否掌握着众多可以信赖的人,是成败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我几乎从不过问杂志的日常事务和材料的收集以及财务出纳等事,我只将精力全都集中在比这些更重要的中心大事上开动脑筋,制定各类计划。另外,我还备有一个妙法手册,用以记载我所注意到的与发展杂志事业有关的事宜。“这本妙法手册,我从不离身,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在公司里,在电车上,一有所触动就记下来;走路也记,听别人讲话也记,读报也记。总之,凡是我认为可行或可借鉴的,我都要立刻记下来。“我的工作可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思考。有关事务上的事,我是一概不插手的。也许在旁人看来,我是个终日游手好闲的人,但是,我一刻也未停止动脑、设想与思考。因此,我越到晚年,头脑倒越觉清醒,常常会有妙计良策生出。”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吉川,还是野间,他们无一不在有意识地锻炼着自己的头脑。别留遗憾,抓住机遇

在机会面前关键是要采取行动,立即行动,机会就成为现实,就会改变你自己的状况;不行动,就永远也不会有机会。

一个人如果想改变自己,在生活中是有很多机会的,就看你是否能够抓住机会。但是,大多数人都是与机会擦肩而过,留下终身的遗憾,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抓住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美国有句谚语:“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的机会。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会忽略它从后窗进入的机会。”

机会绝大部分都需要自己去把握,想要它自动降临,那只是很小的机会。

现年32岁的路易斯·休特,从事多样化经营,是旗下拥有数个子公司的美国主要建设公司副经理,他对把握机会的诠释为“替自己的才华安装聚光灯”。

路易斯认为,人应该在让大家看得到的地方工作,并尽力让自己的才华在众人之中突显出来。路易斯指出:“现在这个时代,能人辈出,但许多人空有才华而无人赏识,就这样浮浮沉沉地过了一生,令人为之惋惜!”

路易斯绝不甘心被人忽视。在工作一开始的时候,他便将自己安排在容易把握机会的地方。他为了能够达成自己的人生计划,在学校里首先是去主修法律,一方面他认为以此为业既安全又可靠,另一方面他认为作为一名法学家可以有许多机会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之下,他以十分优异的成绩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毕业。毕业之后,他便马上进入塔拉哈希市一家法律事务所工作,他的所学并没有白费。

在实务方面,他把自己的行动方针定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没多久,他便得到了青年商会、在乡军人组织等团体的认同。

使他获得第一次发展机会的,正是他如此热情参与社会活动的结果。在事务所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即被塔拉哈希市的人们公认为是最有才华的年轻法学家,因此他在24岁就被任命为该市的法院推事。直至今日,他仍然是佛罗里达州年纪最轻的法律推事纪录保持人。

正是这项职位,使州政府对他颇为器重,他在当地的声望愈来愈高。三年后,当他被任命为佛罗里达州饮料局局长时,他的第二次发展机会亦翩然降临。此时的他已成为全州人们所瞩目的对象,但这些荣誉并没有让他满足,他知道自己仍然有发展的机会,并深信在周围的人群当中肯定会有人带领他走向事业的另一座高峰。

果然不出所料,美国最成功的年轻实业家之一路易斯·沃弗逊也在关注他的人群里。充满雄心的这两个人志同道合,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三个月后,路易斯非常自信地告诉沃弗逊说:“你恐怕不知道,有一天,我将成为你们那个团体中的一员。”沃弗逊更想象不到的是,那一天竟然这么快就来临。三年后,在路易斯30岁那年,他被沃弗逊任命为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这个旁人求之不得的天大机会,就是路易斯六年来不断展示自己才华的结果。

有句话说得好: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是的,机会到处都存在,但是,它只偏爱有准备的人。能不能抓住机会,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目光要长远。只有看得远,才能发现机会,抓住机会。鼠目寸光,就是机会在眼前也看不见。(2)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一个宏伟的目标,有了目标就能够集中精力持之以恒,面对困难,百折不挠,这样就可能找到机会,抓住机会。(3)必须有当机立断、说干就干的实践精神。很多人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就会坐失良机。体味生活,淡定从容

如果你想更客观、更真实地观览人生,观览人世,审视自我,为你人生的再度升华提供食粮,你可以暂时拉开一段与“尘世”的距离,去适当地独处一阵。之后,你发现自己会飞得更高!

在一个月光皎洁,星星满天的夜里,我们坐在家里的阳台上,想我们周围的人,想我们的生活,想我们的生命,想我们的人生,我们可能会悟出许多的道理,关于生命,关于生活,关于自然和社会,关于美,关于人生,等等。或许,我们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我们会发现自己以前是多么的愚蠢,我们会悟出今后应该怎样生活并设法去改变自己。

现代城市生活的匆忙和快节奏,城市的喧闹和躁动,使我们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思考这些本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但是,生活本身打破了我们生命的宁静,显得异常的不真实,使我们的生活像是在虚幻中一般。

这些,都因为我们的生活过于复杂,因而,我们即使已经拥有了幸福,也来不及享受,这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最大的悲剧所在。

当我们的孔圣人几千年以前一个人站在河边时,看着那滔滔不绝的河水默默无语、无休止地东流的时候,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这是一个人对于岁月、对于自然、对于时间、对于生命等,所进行的最深刻的思考,也是最伟大的思考。

屈原当年被放逐,过着一种屈辱的流放生活。这位一心一意地为了国家利益的人,竟然遭受到这样的境遇,其心情我们自然可以想象,但是,屈原就是在这种孤独中,向天发问,写下了一篇篇万世流传的诗篇。

静下心来问问我们自己能够做到这些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即使我们有孔圣人那精辟、深邃的思想,有屈原的才华,我们现代人也不能拥有孔圣人和屈原的那种精神和感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人很少能够静下心来细细思考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现代社会带给我们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物质上的丰富,但却使得我们的精神世界一天比一天更空洞、更苍白。

我们每个人都会走过很多地方,不经意间可能会注意到,有许多地方的人,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有的地方甚至是十分匮乏的,但是,他们却更能体现出他们自身的价值,更悠闲,也更平静,他们比我们更能体会出生活的美。自然生活原本就是简单的,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生活鼓励我们去进行激烈的竞争和一忙再忙。所以,在这种热闹的生活中,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再去享受外面的阳光、雨露,更听不到大自然的声音,甚至,我们就连听一声鸟鸣也渐渐成为了一种奢侈。频繁的社交和不停在催促我们的电话铃,以及每天都陪伴着我们的电视节目,使我们想孤独都做不到。

如果我们越是想不同凡俗地去追求伟大,我们也就越孤独,孤独使我们更加深刻、更加明智地观察生活。

人类的孕育过程就是孤独的,在母体中我们要独自进行孤独的预演,而不像浮游生物那样,从生命形成的一刹那,就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处于一种“社会化”的状态,因此,伴随我们人生的,除了“社会”之外,还有孤独。这种深层次的孤独促使着我们在生活中要有适当的“孤独”,要学会一个人独处。

学会适当地独处,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沉思气质和培养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都有很大的好处。

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是需要在一定的社会里才能健康成长的。我们可以看看身边的孩子,他们在婴幼儿的时候,总是很喜欢一个人玩耍,即使有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在场,他也很少顾及,这或许就是孩子在母体中独处的一种记忆吧!

生活中,老人不喜欢孤独,但他们却喜欢独处,可能是对母体中独处的一种美好回忆。可以看出,在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我们都表现出一种生命原本的色彩,这不能不说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对于生命的感悟正处于两极的孩子和老人,他们对于生命的感悟,肯定会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独特,更深刻!

我们提倡的“适当的孤独”,目的是和诸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以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抛出人群的茕茕孑立的孤独相区别。“适当的孤独”,是容纳难以摆脱情感的舞台,是人生某种独特价值的秘密阵地。这种孤独,在繁琐的世界中寻找简练,在喧闹中寻找安静,在违心的随俗中寻找自洁,在不平的人生遭际中寻找平静,在世俗的冲击中寻找脱俗。可以说,适当的孤独是我们人生的一种修炼。

适当的孤独,是推动人类文明、修炼我们人生的一种内驱动力。适当的孤独,不是陷入某种所谓的境界中而无力自拔,这种所谓的境界不是一种人生境界,而是对人类理性的弃绝,对“红尘”的厌恶。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避开纷杂的人事,在劳碌了一段时间后,在某个安静祥和的环境中,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什么都可以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不想做的事不做,不想说的话不说,不想见的人不见;不去想人世间的那些尔虞我诈,只有一个人的世界,这是不是人生的一种简单之美,一种境界呢?

在适当独处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过去的人生,也可以好好设计一下自己未来的美好人生;我们可以想想自己过去的人生中,哪些人、事、物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感情,又有哪些人、事、物使我们不堪回首;我们也可以像世间所有的杰出人物一样,热情奔放地面对生活,同时又与自己的心灵悄悄对话。

当然,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适当的独处”并不是目的,不是为了远离人间,恰恰相反,适当的独处是为了更多的人能够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简单之美,是为了更好地同世间的人同歌共舞,是为了在人间更好地腾飞。抛开思想中的抗拒

既然我们被自然赋予这样神奇的力量,我们就应该开发我们的大脑,脑子是不会被塞满而不会动的,脑子只会越用越灵,所以我们每一次的思维都是在给脑子加油,经过润滑的大脑更能适应自然的变化,人类也才会有更强大的生存本领。

我们的力量来自哪里?人类的肢体构造与动物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优越的地方:我们人类的眼睛,比不上鹰隼眼睛的锐利;人的手掌和牙齿,比不上虎豹的利爪和牙齿;人的耳朵,比不上蝙蝠,听不见许多小动物都能感知的超声波;人的双脚,追不上奔跑的麋鹿;至于嗅觉,我们人类的鼻子都赶不上狗的鼻子……生物学家们认为,人的每一种生理器官都不具有“特异性”,即都不是用来专门做某一件事情的。

人类的器官似乎适合做任何事情,但是,任何事情都做得不是十分完美,至少与某些动物相比是如此。这种生理器官的“非特异性”为人类的发展和进化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平常的器官,不用说征服自然,就连人类自身的生存,也会遇到很大的阻碍。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强有力的剑齿虎却早已绝迹,而人类现在还活在世上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它们不识字,没有思想,而我们人类识字,有思想。

很显然,人类的神奇力量来自头脑,而非肢体,是人类头脑所独有的思维功能。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曾经说过:“人不过是一株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可是,人是会思维的。要想压倒人,世界万物并不需要武装起来;一缕气,一滴水,都能置人于死地。但是,即便世界万物将人压倒了,人还是比世界万物要高出一筹;因为人知道自己会死,也知道世界万物在哪些方面胜过了自己,而世界万物则一无所知。”

的确,人类利用思维的力量,只需挖一个陷阱,在陷阱口上盖些茅草,便能让最凶猛的野兽束手就擒;看到天然的森林大火,人类利用思维的力量而想到保存火种,进而钻木取火;利用思维的力量,人类首先在头脑中设计出千万种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奇妙玩意儿,并把这些玩意儿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才得以把整个地球折腾得天翻地覆……

人类的每一种进步,每一种行为,都与自己的思维能力脱不了关系,离开了思维,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许多历史学者,都把“思维能力”理所当然地包括在“人”的定义里边。

有一位古代希腊的思想家在回答“什么是人”这个问题时,把“人”说成是“无毛的两足动物”。这种回答遭到另外一些思想家的否定,有人把一只公鸡的羽毛全部拔光,指着鸡对众人说:“看看,这就是他所说的‘人’!”

人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具有思维能力,这一点就显得特别突出。到目前为止,类似的思维能力我们在其他动物身上还没有发现。某些较高级的哺乳动物,像猩猩、海豚之类,虽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觉、学习和推论的能力,但还远不足与人类相比,更无法被称之为“思维能力”。这也许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也是对人类的无比恩宠。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多数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仿的思维能力,那么地球上会变成什么样的情形呢?即使一只小小的蚊子或者牛虻具有了思维能力,也足以把人类搅得终日不得安宁,更不用说豺狼虎豹之类的大动物了。

我们不需要锋利的牙齿,只需要保持我们锐利的才智。要找出旁人已经想出的成果,然后我们也许能够想出比他们更好的主意。这就是为什么其他的动物包括一些大型凶猛动物已经灭绝,而我们人类得以生存的许多原因。我们如果停止运用智慧,就有可能沦为过时的废物,和其他废物一样,被灰尘封闭起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

大量欧洲人开始涌入澳洲开拓殖民地时,有一个在澳洲奋斗多年的冒险者,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以至于流落街头,无家可归。有一天,他偶然在海边捕到一条大鲨鱼,他发现鲨鱼肚子里有个小皮包,包内有一张几十天前的英国报纸,报上报道说英国和一个国家爆发了战争。从这条信息他想到:战备物资需要大量羊毛,羊毛价格肯定会上涨,而在当时,澳洲的羊毛严重滞销,价格极低,甚至是没有人愿意收购。而从英国开来澳洲的船,至少还要再过一个星期才能到达。于是,他开始大量收购羊毛。过了一星期后,传来消息,许多经商的人都转把生意转向做羊毛,羊毛价格直线上升,这位冒险者靠这条信息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

一张看上去不起眼的旧报纸上的消息,却蕴藏了巨大的商机,但这商机需要人去发现。罗曼·罗兰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套用罗曼·罗兰这句话,我们说,世界上不是缺少商机,而是缺少发现。

在纷扰繁复的现实生活中,商机时时、处处存在着。涛走云飞里,花开花谢时,都可能孕育着商机。而要觅得商机,把握商机,就必须善于在多变的世界里洞微烛幽,见微知著,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不断地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

墨西哥爱尔·基琼火山在1982年2月爆发了,它喷出来的大量火山灰经久不散,遮天蔽日。敏感的美国学者判断,明年世界许多地方将发生更多的自然灾害,肯定会出现气候异常,而且还预测到,全球的农作物都将歉收,粮食价格在世界范围内都要上涨。美国由于上年储有大批的粮食,所以他们决定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刺激粮食价格的上涨。第二年,气候异常造成了世界粮食产量严重下降,美国成为了唯一的粮食出口国。由于粮价上涨了1.6倍,美国使出了可谓一箭双雕的计策,迫使苏联不得不削减军费,用大量外汇去购买粮食。

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是新加坡的华人企业家。一次,一位英国商人要回国,打算以10万元价格把1000英亩橡胶园卖出。调查之后李光前决定购买,但他的岳父陈嘉庚先生却极力反对他。因为有猛虎经常在橡胶园附近出没,会危害人的生命安全,所以许多工人都不敢去割胶,这样即使再便宜的橡胶园,也没有什么价值。而通过调查李光前了解到,政府已经计划在该橡胶园附近修建公路,有了公路,人来车往,老虎不会再出现了,慢慢就会绝迹了。分析后李光前认为,橡胶园价格肯定会涨起来,因此,他坚持己见,筹钱把橡胶园买了下来。李光前的预言不久就变成了现实。政府在此橡胶园附近修建了公路,立马橡胶园价格暴涨了2~3倍。1928年,李光前以大约40万元的高价把这个橡胶园售出。这样,在短短的一年内,李光前就净赚了30万元左右,他用这笔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人的思维能够改变自己的内在基础,是力量的源泉。只要运用大脑,积极思考,我们就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实现人生目的,改变自己的生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