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家庭防治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5 17:24:03

点击下载

作者:郭力,李廷俊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颈椎病家庭防治法

颈椎病家庭防治法试读:

前言

《常见病家庭防治法系列丛书》倡导“三分治,七分养”的健康理念,是为完善广大民众的健康知识储备,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而编写的。《常见病家庭防治法系列丛书》汇聚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家庭防治方法,目前先出版《糖尿病家庭防治法》《高血压家庭防治法》《高脂血症家庭防治法》《颈椎病家庭防治法》《脂肪肝家庭防治法》,今后将根据读者的需求陆续推出其他子书,敬请读者期待。

本系列图书的作者及编委会成员均是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内容涵盖了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颈椎病、脂肪肝等常见病的发生原因、预防保健、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较全面地介绍了这些疾病的家庭防治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实用性强。《常见病家庭防治法系列丛书》适合所有相关疾病患者及家属阅读使用,也可供基层医务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郭力2015年3月编写说明

以往颈椎病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然而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伏案工作人员越来越多,颈椎病的发病也呈增高趋势,而且患者年龄呈低龄化趋势,且发病率在逐年提高。为了宣传普及对颈椎病的防病治病意识,我们编写了这本《颈椎病家庭防治法》。

本书从认识颈椎开始,详细介绍了颈椎的基本知识、颈椎病的概念及症状、颈椎病的常见病因、颈椎病的危害、颈椎病的检查、颈椎病的分型与诊断、颈椎病的治疗原则、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颈椎病的中医药物内服疗法(中药内服疗法、中成药内服疗法)、颈椎病的中医外治疗法(药枕、中药外洗疗法、酊剂外擦法、敷贴疗法、药浴疗法、药衣领疗法、拔罐、刮痧、艾灸、按摩、指压、耳压、正骨)、颈椎病的物理疗法(电疗法、光疗法、超声波疗法、磁疗法、水疗法、泥疗法、石蜡疗法、梳头疗法、橡胶锤疗法)、颈椎病的牵引疗法(坐位牵引法、卧位牵引法、大重量牵引法)、颈椎病的西医疗法(西药、中西医结合穴位注射疗法、局部封闭疗法、髓核化学溶解法、硬膜外激素疗法、西医手术)、颈椎病的体育疗法(功能锻炼、保健操)、颈椎病的饮食疗法(药粥、菜肴、汤羹、药酒、药茶)、颈椎病的自我预防与调养等内容。相信阅读本书后,能够提高人们对颈椎病的认知水平,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颈椎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书适合颈椎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可供医护人员参考使用。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经验和学识有限,虽尽心尽力,书中难免出现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与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编者2015年2月第一章 认识颈椎颈椎的骨性解剖颈椎的连结颈部肌肉和筋膜颈脊髓和脊神经颈部血管颈椎的生理作用第一节颈椎的骨性解剖颈椎由7节椎骨借椎间盘、锥间关节和韧带构成,上端承托颅骨,下端与脊柱胸段相连,是脊柱活动度最大的部位。颈1、2、7的形态独特,称为特殊颈椎;颈3~6有共同的形态,称为普通颈椎。一、普通颈椎

普通颈椎由椎体、椎弓和突起(横突,上、下关节突和棘突)3个部分组成(图1-1)。◆椎体

椎体一般较小,呈横椭圆形,上面的左右径约为2.41厘米,下面的左右径约为2.28厘米。椎体中部微细,上下两端膨大,高约1.47厘米,上方在左右径上凹陷,下方在前后径上凹陷。上下椎体之间形成马鞍状的对合,以便保持颈部脊椎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椎体上面的后缘两侧有向上的脊状突起,称为钩突,它们与上位椎体下方的后缘两侧呈斜坡形对应部分相对合,形成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组织退变,钩椎关节多有骨赘形成。颈椎4~6水平的钩椎关节是骨赘的好发部位。该部位的骨赘有可能会影响到位于其外侧的椎动脉的血液循环或使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图1-1 普通颈椎的上面观◆ 椎弓

椎弓向前与椎体相连处比较细,称为椎弓根,上下椎弓根之间合成了椎间孔。椎间孔的前内侧壁为椎间盘,后下为椎弓根,后外侧壁为关节突关节及其关节囊,脊神经也在这里合成并由此孔穿出,神经根的营养动脉也是由此孔进入椎管。通常颈脊神经仅占椎间孔的一半,在骨质增生或韧带肥厚时,孔隙变小、变形,神经根就会受到刺激和压迫,产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状。椎弓根向后是椎板的部分,称为椎弓板,上下椎板之间由黄韧带相连。◆ 突起

突起包括横突,上、下关节突和棘突。

棘突位于椎弓的正中央,呈前后位,突向后下方,棘突的末端一般都分叉,而第7颈椎分叉率只有4%,其余均有较高的分叉率。

横突呈额状位突向外方,略短而宽,上面有一深沟称为脊神经沟(图1-2),有脊神经通过,其中间部有横突孔,除第7颈椎外,其余均有椎动脉通过。当颈椎发生骨质增生等病变时,可导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改变,影响大脑血液供应,产生眩晕、恶心等症状。

关节突呈短柱状,位于横突之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称为峡部,颈椎关节突的排列便于前屈和后伸运动;关节面平滑,呈卵圆形,附着有关节软骨,关节面朝向下前方,可以在下一个颈椎的上关节突上向前滑动。图1-2 普通颈椎的侧面观二、特殊颈椎◆ 第1颈椎

又名寰椎(图1-3),其形态与其他颈椎有共同的结构,例如有横突及横突孔,各有两个上、下关节突及一个较大的椎孔,但最大的差别是没有椎体,椎孔则由前、后两弓围成,棘突非常短。其解剖特点为:位于侧块两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横突上,有肌肉与韧带附着,对头颈部的旋转起平衡作用;横突孔位于其基底部偏外,较大,有椎动脉和椎静脉从中穿行;后弓上方偏前有一斜行深沟通向横突孔,椎动脉出第1颈椎横突孔后沿此沟走行;前、后弓均较细,特别是与侧块相连处,易受暴力而导致该处骨折与脱位。图1-3 寰椎的上面观(a)和下面观(b)◆ 第2颈椎

又名枢椎(图1-4),其基本形态与其他颈椎类似,但其外形特点是椎体向上伸出一个齿突。齿突是一个指状的突起,从它与椎体交界处至顶端,长度平均为15.3毫米。其解剖特点有:齿突原为寰椎椎体的一部分,发育中发生分离且与枢椎融合,所以较易出现齿突缺如、中央不发育、寰椎与枕骨融合、寰枢融合等畸形和变异,并由此引起该区域不稳定而压迫脊髓;齿突根部较细,在外伤时易骨折而导致高位截瘫甚至危及生命。图1-4 枢椎的上面观(a)和下面观(b)◆ 第7颈椎

第7颈椎与普通颈椎相同,因为其棘突大而明显隆起于皮下可摸到,所以又名隆椎(图1-5)。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较其他颈椎更为倾斜,具有典型胸椎的结构特征。通常椎动脉不穿过第7颈椎的横突孔。横突的后弓较粗,前弓较小。偶见一侧或双侧的横突前弓演变成颈肋,应引起临床注意。图1-5 第7颈椎的上面观(a)和下面观(b)第二节 颈椎的连结颈椎各椎骨间以韧带、椎间盘和关节等互相连结(图1-6)。椎体自第2颈椎下面起,两个相邻椎体之间,由具有弹性的椎间盘连接;椎体与椎间盘的前后由前、后纵韧带及钩椎韧带等连结;椎弓间则通过关节突关节、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项韧带、横突间韧带相连结。图1-6 颈椎的连结一、椎间盘

椎间盘又称椎间纤维软骨盘,由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是椎体间的主要连结结构,协助韧带保持椎体互相连结。自第二颈椎起,两个相邻的椎体之间都有椎间盘。椎间盘富有弹性,因此相邻椎间有一定限度的活动,能使其下部椎体所承受的压力均等,起到缓冲外力的作用,并减轻由足部传来的外力,使头颅免受震荡。(1)软骨板:软骨板作为椎体上、下软骨面,是髓核的上、下界,软骨板与纤维环一起将胶状的髓核密封,软骨板完整时,髓核不能突入椎体内,软骨板如半透膜,椎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可通过软骨板到达髓核,髓核的水分亦可透过软骨板到达椎体。(2)纤维环:为上、下软骨板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纤维组织,由纤维软骨构成。与上、下软骨板和脊柱前、后纵韧带紧密相连,纤维环相当坚固,紧密附着于软骨板上,连结相邻椎体,使脊柱运动时成为一个整体,纤维环各层纤维的方向彼此交错,相邻两层之间借黏合物质相连,纤维呈相反的方向斜度交叉排列,这样的纤维排列方向,可限制扭转活动,缓解震荡。纤维环周边部纤维穿入椎体骺环的骨质中,较深部纤维附着于透明软骨板,中心部纤维与髓核的纤维互相融合。纤维环的前部及外侧部较后部宽,板层间的间隙大,后部较薄、较窄,层次少,板层间的间隙小,板层密集,力量较弱,外伤时髓核易于向后方突出。(3)髓核:髓核是半液体的胶冻状、富有弹性的物质,基质由类黏蛋白组成,内含有软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水分。含水量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新生儿期为88%,70岁时仅为70%。髓核的水分在一天中亦有变化。颈椎间盘的髓核在中部稍前(其他部位在中部偏后),颈脊柱运动轴线由此通过。纤维环和软骨板将髓核固定,使整个椎间盘呈密封状态,犹如一个水囊,髓核在其中滚动,将所受的压力均匀地传递到纤维环和软骨板,调节椎间盘内的压力。椎间盘的弹性和张力与其含水量的改变密切相关,当含水量减少时,其弹性和张力均减退。椎间盘在受压状态时,水分可通过软骨板外渗,含水量减少,压力解除后,水又进入椎间盘使体积增大,弹力和张力增高。牵引治疗时,椎间盘被牵伸,内压减小,水进入增多,含水量增加,体积增大,弹性、张力增高,有利于椎间盘病变的修复。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分的脱失和吸收失调明显,髓核逐渐呈脱水状态,其弹性、张力减退,易受损伤。同时使椎间盘高度变小,致使相邻椎间关节、钩椎关节发生紊乱而致骨质增生,椎体后缘亦可发生骨嵴,引起神经、血管、脊髓受压而形成颈椎病。二、颈椎韧带(1)前纵韧带:起自枕骨咽结节,向下经寰椎前弓及各椎体前面向下,其坚固的韧带附着于椎体,疏松韧带附于椎间盘,仅为一层纤维带,较后纵韧带为弱,骨化后可向前压迫食管。前纵韧带是人体最长最宽厚的韧带,其主要作用是限制脊柱的过度后伸活动,位于颈椎的部分能对抗头颅的重量,增强颈椎的稳定性。(2)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前壁,起自枢椎,向上移行为覆膜,后纵韧带较强,浅层为覆膜的延续,深层呈齿状,附于椎体、椎间盘,防止其内容物向后突出,钩椎关节的关节囊韧带起自后纵韧带深层及椎体,斜向外下附着于钩突。颈部反复多次的劳损,可引起后纵韧带出血、钙化,压迫脊髓,引发脊髓型颈椎病,并对椎间盘的约束作用下降,加速颈椎病的发生。(3)黄韧带:由黄色弹性纤维构成,位于相邻两个椎弓之间,向上附于上位椎弓板下缘的前面,向下附于下位椎弓板上缘的后面,其作用是限制颈椎过度前屈及参与维持颈椎正常位置。黄韧带有一定弹性,在颈部屈伸时不变形,不会出现皱襞。当发生变性、纤维化和增厚时,弹性减退,脊柱后伸时可产生皱褶凸入椎管内,压迫脊髓引起脊髓损伤。(4)棘间韧带:位于相邻两棘突间,沿棘突根部至尖部,较薄,前方与黄韧带相接,作用是限制颈部过度前屈。(5)项韧带:颈7棘突向上。项韧带为三角形弹力纤维膜,底向上,附于枕外隆凸、枕外嵴,尖向下,附于寰椎后结节及颈2~7棘突的尖部,后缘游离而肥厚,斜方肌附着其上。项韧带主要由弹性纤维组成,较其他段棘上韧带宽大而坚韧,防止颈椎过度前屈。长期伏案工作者由于项韧带反复多次持续性劳损,可出现出血、钙化或骨化。项韧带钙化在颈椎病病人中相当多见。在生理状态下,各韧带间相互协调,以维持颈椎各项活动的动态平衡。(6)横突间韧带:为连结相邻两个横突之间的韧带,其呈扁平膜状束带编织,因该韧带非常薄弱,对脊椎连结和稳定功能无重要作用。尚有冠状韧带,位于钩椎关节后方,可保护椎体间关节的稳定性。(7)棘上韧带:棘上韧带纵连于各椎骨棘突的尖端,上至项部续为项韧带。三、颈椎椎间关节

颈椎椎间关节又称关节突关节,自枢椎以下开始,由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构成。关节面覆盖有一层透明软骨,关节囊附着于关节软骨的边缘,较为松弛,关节面较平,角度接近水平位。椎间关节滑动度大,稳定性差,易损伤引起半脱位;关节囊内有滑膜,滑膜在关节面的周缘,有薄层皱襞伸入关节之间,关节运动过度时可被嵌压而引起剧烈疼痛。椎间关节主要是限制椎骨间的活动范围、控制活动方向,侧面观关节的走向是自后下斜向前上方,椎间关节构成椎间孔的后壁,前邻神经根、椎动脉,其增生可使椎间孔变小而压迫颈神经。四、钩椎关节

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图1-7),钩椎关节由颈椎体侧后方的钩突与上一椎体下面的侧方斜坡构成,左右各一。最初钩突呈水平方向,7岁以后变为垂直方向,下部颈椎向侧方的斜度增大,因而椎间孔较小。钩椎关节是由于适应颈椎运动功能的发展,由直接连接向间接连接组织分化的结果。对于钩椎关节是否为真正的滑膜关节存有异议,可以肯定的是具备以下特征。(1)椎体侧方相邻面覆以关节软骨。(2)有关节囊韧带。(3)相邻关节面间有间隙。(4)关节面边缘出现骨质增生。(5)与穿过椎间孔的颈神经根邻近。(6)防止椎间盘向外侧突出,以免神经根受压。(7)同其他滑膜关节,关节软骨也可骨化。(8)有助于颈椎较大的运动。(9)椎间盘的纤维不伸展至椎体侧缘,而终于钩椎关节内界。

因此,钩椎具备一个滑膜关节的条件。钩椎关节的作用是增加椎体间关节的稳定性。

钩椎关节与许多重要结构毗邻,其后部邻近骨髓,后外侧构成椎间孔的前壁,邻接颈神经根,外侧为椎动、静脉和椎动脉表面的交感神经丛,后面有窦椎神经和营养椎体的动脉。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是颈动脉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图1-7 Luschka关节五、寰枕关节

寰枕关节是由两个关节组成的联动关节,由枕髁与寰椎侧块的上关节凹构成,左右侧基本对称,关节面上覆有软骨(图1-8)。它是单纯滑液性关节,有一松弛的关节囊,上方起自枕髁的周围,向下止于寰椎上关节面的边缘,关节的前面为寰枕前膜,连接枕骨大孔前缘与寰椎前弓上缘之间,后面有寰枕后膜,连结于枕骨大孔后缘与寰椎后弓上缘之间,与寰椎后弓的椎动脉沟之间,围成管状,有椎动脉、枕下神经通过,此处病变易出现椎-基底动脉缺血之头晕和枕神经压迫的头痛症状,外侧有寰枕外侧韧带。寰枕关节有相互垂直的两个运动轴,额状轴可做头的屈伸运动,矢状轴可做侧屈运动。图1-8 寰枕关节六、寰枢关节

寰枢关节为复合关节,包括两侧的寰枢外侧关节和中央的寰枢正中关节即寰齿前、后关节。寰枢外侧关节由寰椎的下关节面与枢椎的上关节面构成,寰齿前、后关节为齿突的前、后关节面与寰椎的齿突关节面及寰横韧带构成(图1-9)。关节囊薄而松弛,寰枢关节主要为旋转活动,也可做轻微的俯仰、侧屈运动。

寰椎横韧带附着于寰椎左、右侧块的内面,将椎孔分为前、后两部分,分别容纳齿突和脊髓,中部向上、下各分出纤维束,附于枕骨大孔前缘。枢椎后面中部,与寰椎韧带合称为寰椎十字韧带,受损伤易致半脱位,出现头痛、头晕,诊断常采用张口位X线摄片,损伤过重易致寰枢脱位,压迫脊髓,出现脊髓压迫征。翼状韧带起于齿突尖的两侧,止于两侧枕髁的内面,防止头过分前屈、旋转及侧方半脱位。齿突尖韧带起于齿突尖,止于枕骨大孔前缘。覆膜起自枕骨斜坡,至枢椎体后面移行为后纵韧带,覆盖寰椎横韧带、翼状韧带、齿突尖韧带的后面,加强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图1-9 寰枢关节上面观第三节 颈部肌肉和筋膜一、颈部肌肉◆ 项部肌群

项部肌群即颈后部肌群,包括浅、中、深3层。(1)浅层:有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

①斜方肌。斜方肌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上部纤维向外,止于锁骨的外侧端;中部纤维平行向外,止于肩峰和肩胛冈上缘;下部纤维向上外,止于肩胛冈下缘的内侧部。因此只有斜方肌的上部位于项部,其他部都位于胸背部。斜方肌受副神经支配。全部纤维收缩时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此肌瘫痪时产生“塌肩”。上部纤维收缩时可上提肩胛骨的外侧角,使肩胛骨旋转,下部纤维收缩时则下拉肩胛骨。当肩胛骨固定时两侧斜方肌收缩使头后仰,一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屈,同时面转向对侧。

②肩胛提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上1~4个颈椎横突的后结节,向下止于肩胛骨的内上角及脊柱缘的上部,收缩可上提肩胛骨,肩胛骨固定时,使颈后仰,受肩胛脊神经颈2~5支配,神经根型颈椎病肩胛骨内上角多有疼痛、压痛。

③菱形肌。位于脊柱与肩胛骨之间,起自颈6~7棘突和胸1~4棘突,向外下止于肩胛冈以下肩胛骨内侧缘。上部1/3为小菱形肌,下部2/3为大菱形肌,其收缩时牵拉肩胛骨向内上方并向脊柱靠拢,受肩胛脊神经颈4~6神经支配。颈椎病时,常压迫该神经,引起菱形肌痉挛,产生背部压迫感,并有条索状反应物,压之疼痛。(2)深层

①夹肌。分为头夹肌和颈夹肌。起于项韧带下部、颈7棘突、上部胸椎棘突、棘上韧带,肌纤维向外上,头夹肌止于乳突后缘、上项线,颈夹肌止于颈2~3椎体横突后结节。单侧收缩,头转向同侧,双侧收缩,使头后仰,受颈2~5神经后支外侧支支配。

②颈部竖脊肌。包括颈项髂肋肌、颈最长肌、头最长肌、颈棘肌。颈项髂肋肌起于上6个肋骨角的下缘,向上止于颈4~6椎体横突后结节。颈最长肌起于上位4~5个胸椎横突,止于颈2~6椎体横突后结节。头最长肌起自上位4~5个胸椎横突,3~4个下位颈椎关节突,向上止于乳突后缘。颈棘肌起于项韧带下部,止于枢椎棘突。颈部竖脊肌为伸颈肌,可使颈后伸、仰头,受颈3~4神经及胸神经支配。

③颈部半棘肌。包括头半棘肌、项半棘肌。头半棘肌起于上位胸椎横突、下位颈椎关节突,向上止于枕骨上、下项线间骨面。项半棘肌起于上位胸椎横突尖,止于上位颈突棘突尖。颈部半棘肌单侧收缩,使头转向对侧,双侧收缩,使头后仰。受脊神经后支支配。

④颈部多裂肌。起于颈4~7椎关节突,内上跨越1~4个椎骨,止于上位数个颈椎棘突下缘。由颈3~5脊神经后支支配。多裂肌单侧收缩,有回旋作用,双侧收缩,有伸脊柱作用。

⑤枕下小肌群。包括4对短小、发育良好的肌肉,即头后大、小直肌和头上、下斜肌,位于枕下部,上为枕骨的上项线,下为枢椎,内为枢椎的棘突、寰椎的后结节,外为乳突和寰椎的横突。头后大直肌起于枢椎棘突,斜向外上,止于枕骨下项线的外侧部。头后小直肌起于寰椎后结节,向上止于枕骨下项线下骨面的外侧。头上斜肌起于寰椎横突,向上止于枕骨上、下项线间骨面的外侧。头下斜肌起于枢椎棘突,止于寰椎横突。枕下小肌群作用于寰枢、寰枕关节,使头旋转和后仰,由枕下神经颈1~2支配。

头后大、小直肌与头上、下斜肌围成枕下三角,有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椎动脉通过,该肌群外伤或痉挛时,能刺激或压迫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椎动脉,引起头痛、头晕等症,即颈型颈椎病的症状。◆ 颈前肌群

颈前肌群主要有颈长肌、头长肌、头前直肌和头侧直肌。(1)颈长肌:位于颈椎和上3个胸椎前面,分为下内侧、上外侧部,下内侧部起于胸10~颈5椎体,止于颈5~7椎体横突前结节和颈2~4椎体,上外侧部起自颈3~6椎体横突前结节,止于寰椎前结节。颈长肌单侧收缩,使颈前侧屈,双侧收缩使颈前屈,由颈3~8神经前支支配。(2)头长肌:位于颈长肌上方,起于颈3~6椎体横突的前结节,斜向内上,止于枕骨基底部的下面。单侧收缩,使头侧屈,双侧收缩,使头前屈,受颈1~6神经支配。(3)头前直肌、头侧直肌:位于头长肌外侧,由内至外分别为头的直肌、头侧直肌,是寰枕间的小肌。◆ 颈侧肌群

颈侧肌群包括胸锁乳突肌和前、中、后斜角肌。(1)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是颈部的重要标志,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内1/3上缘,止于颞骨乳突,受副神经及第2~4颈神经前支支配。两侧肌肉一同收缩使颈后伸仰头。上端固定时可提起胸前壁。一侧肌肉收缩,头屈至本侧,面转向对侧。一侧肌肉挛缩可引起斜颈。(2)前斜角肌: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起于颈3~6横突前结节,斜向下外,止于第一肋骨的斜角肌结节,由颈5~8脊神经前支支配。(3)中斜角肌:位于前斜角肌后方,起于颈2~6横突后结节,斜向外下,止于第一肋骨上面,由颈2~8脊神经前支支配。(4)后斜角肌:位于中斜角肌后方,起于颈5~7横突后结节,向外下止于第二肋骨外侧面。由颈5~6脊神经支配。

颈椎固定时,3组斜角肌收缩可上提肋骨,协助吸气。肋骨固定时,单侧收缩,使颈屈向同侧,并微转向对侧;双侧收缩,使颈前屈。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骨之间的间隙为斜角肌间隙,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前斜角肌因损伤而痉挛时,可压迫神经和动脉而产生相应症状。由于斜角肌受颈2~8脊神经支配,几乎整个颈椎病变均可使该肌受累,局部压痛明显,臂丛受挤压产生斜角肌综合征。同时该处也是治疗颈椎病和神经阻滞的部位。二、颈部筋膜

颈部筋膜包括颈浅筋膜和颈深筋膜。◆ 颈浅筋膜

颈浅筋膜内含有浅部血管和神经。在颈后三角的前下部的浅筋膜内,含有颈阔肌,为薄而阔的肌片,起于锁骨下方浅部的浅筋膜内,向上越过颈部而达于面部,颈部的浅筋膜就借此颈阔肌而分开,受面神经支配。颈部手术时如此肌不能被完好地缝合,将形成较大瘢痕。◆ 颈深筋膜

颈深筋膜包裹颈部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结、咽、气管、食管等,其最外层为封套层,形成一完整被膜,包裹颈大部软组织,上附于下颌骨下缘,并在下颌角向上包裹腮腺,向上向后附着于颧弓、乳突、上项线、枕外隆凸,向后附着于颈椎棘突。封套层向前又分2层,包裹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颈深筋膜深层发出许多筋膜隔,如椎前筋膜、气管前筋膜、颈血管鞘等。将颈部分为脏器间隙、舌骨上间隙、椎前间隙等间隙,筋膜间隙和炎症的扩散关系密切,炎症多被局限于一定筋膜间隙中,如有筋膜破损,可蔓延他处。第四节颈脊髓和脊神经一、颈髓

颈髓位于第1颈椎到第7颈椎的椎管内,全长约12.5厘米,呈前后略扁的卵圆柱形,上端窄细,下端显著扩大。根据其形态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颈髓自第1节到第3节,长约2.5厘米,其外部正对第1~3节颈椎。下颈髓自第4节到第8节,长10厘米左右,其外部正对第4~7节颈椎。此部横径较矢状径明显加宽,最宽处为第6节颈髓,它的横径为13~14毫米,矢状径为9毫米,此节正对第5颈椎椎体(图1-10)。图1-10 颈髓的结构◆ 脊髓的被膜

脊髓外面覆盖有3层被膜,具有保护和支持脊髓的作用。外层为坚韧结缔组织形成的硬脊膜,中层透明的薄膜为蛛网膜,内层为紧贴于脊髓表面的软脊膜。◆ 脑脊液

脑脊液为侧脑室脉络丛分泌的无色透明液体。对脑和脊髓起保护作用。因含有恒定的化学成分,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并能运送营养物质和运走代谢产物,起到新陈代谢的传递作用。◆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内部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位于脊髓中央,有神经细胞体和树状突及神经末梢构成。白质位于脊髓周围,由神经纤维构成。颈部脊髓的灰质和白质都很发达。◆ 脊髓的感觉与运动传导路径(1)感觉传导路径:脊髓的感觉传导束主要有浅感觉传导束、深感觉传导束和本体感觉传导束。(2)运动传导路径:运动传导路径主要由支配随意运动的锥体系和支配不随意运动的锥体外系组成。大脑皮质的随意冲动经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个神经元传导。二、颈部脊神经和交感神经

颈部有8对脊神经,寰枕之间有1对颈神经,每一颈椎下有1对脊神经,颈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后两支,每支都是混合神经。◆ 后支

颈神经后支较前支细小(颈1~2除外),后支又分为内侧支、外侧支。

颈1脊神经后支较粗大,又称枕下神经,自神经干分出,向后进入枕三角,分布于头后大、小直肌和头上、下斜肌。

颈2脊神经后支为颈神经后支中最粗大者。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弓板之间,头下斜肌下方穿出,发一细支至头下斜肌,然后分为外侧支和内侧支,外侧支支配头长肌、夹肌、头半棘肌。内侧支为枕大神经,斜向上经头下斜肌、头半棘肌之间,在头半棘肌附于枕骨处,穿过腱膜,止于上项线下侧,发出分支,分布于上项线至颅顶的皮肤。

颈3脊神经后支绕过颈3椎体关节突向后行,经横突后肌的内侧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终于并支颈后、枕外粗隆凸处的皮肤,外侧支配为肌支,支配肌肉。

其余5对颈神经后支绕相应椎间关节,分为内侧支、外侧支,外侧支支配最长肌、头夹肌等,颈4~5神经内侧支,分布于皮肤,颈6~8神经内侧支分布于半棘肌、多裂肌、棘间肌。◆ 前支

颈1~4脊神经前支组成颈丛,颈5~8脊神经前支与胸1神经前支大部分组成臂丛。(1)颈丛:由颈1~4脊神经前支组成,4支相应连接成3个神经袢,分为皮支、肌支、膈神经和交通支。

①皮支。皮支集中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浅出后,再分开行走,其浅出点为颈丛麻醉阻滞点,用于颈部手术和颈椎病治疗的神经阻滞。皮支的主要分支如下。

枕小神经(颈2):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分布于枕外侧的皮肤,如耳郭背面上部、枕部皮肤。

耳大神经(颈2~3):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与颈外静脉平行上行至耳附近,分布于耳郭、乳突、腮腺区皮肤。

颈皮神经(颈2~3):横过胸锁乳突肌向前分为2支,分布于颈前外侧皮肤和舌骨体表周围皮肤。

锁骨上神经(颈3~4):多分为内、中、外三支,内侧支向下越过胸锁乳突肌的下部,中间支下行越过锁骨,外侧支向下外行,越过斜方肌至肩部,分布于颈侧区、胸壁上部、肩部的皮肤。

②肌支。分支主要有颈深肌支、肩胛提肌支、胸锁乳突肌支、斜方肌支,支配颈部肌肉。

③膈神经。为混合性神经,从颈丛发出后下行,经锁骨下动脉、静脉之间入胸腔,沿心包的外侧面下降入膈,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膈下部分腹膜,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还分布到肝、胆囊表面的浆膜。(2)臂丛:由颈5至胸1脊神经前支组成,经前、中斜角肌间隙,锁骨下动脉后上方,锁骨后进入腋窝。5条神经前支形成上、中、下3个干,颈5~6脊神经前支于中斜角肌侧缘合成上干,颈7神经前支单独形成中干,颈8和胸1神经前支合成下干,每干又分为前后2股,3个干的后股合成后束,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为内侧束。

臂丛在锁骨中点上方,前、中斜角肌之间位置较浅,临床上在此处进行臂丛神经阻滞,也可以进行针灸治疗。

臂丛神经在锁骨上的分支为一些短的肌支,主要由肩胛背神经支配大、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和乳房,锁骨下神经支配锁骨下肌,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

臂丛神经在锁骨下的分支多为长支,主要由后束分出腋神经和桡神经,内侧束分出正中神经内侧根、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外侧束分出正中神经外侧根和肌皮神经,分别支配胸、肩、臂、手的肌肉、关节和皮肤。(3)窦椎神经:窦椎神经从颈后根神经节远端发出,接受交感神经节的交通支,含有感觉和内脏运动神经纤维,主支返回椎间孔,在椎管内分出上行支、下行支、横支,与相邻的上、下节段及对侧的分支吻合,分布于纤维环和前后纵韧带、项韧带、硬脊膜等。颈椎病可使窦椎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反射至颈、肩、臂,引起肌肉痉挛、疼痛。(4)颈脊髓的节段性支配:颈脊髓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支配躯体一定部位的运动,其传入的感觉神经纤维,管理一定部位的感觉。(5)脊髓对皮肤的节段性支配:脊髓对皮肤的节段性支配,以躯干部最为典型,自背侧中线至腹侧中线较有规律地形成连续横行的环形带。(6)颈部交感神经:颈髓不直接发出交感神经纤维,颈部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1~2胸髓,节前纤维经脊神经前支发出的白交通支上行至颈部交感神经节,灰交通节、节后纤维再从交感神经节至颈神经前支,并沿其分支分布。

颈部交感神经主要为交感神经链,位于颈动脉鞘的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每侧有3个交感神经节相连。

颈上神经节为最大者,位于颈1~3横突前方呈梭形或者扁型,由最上3~4个交感节合并而成。

颈中神经节最小,位于颈6椎体横突处,由第4~5交感节合并而成。

颈下神经节又称颈胸神经节,星状神经节,位于颈7横突根部,呈星形或梭形,由6~8颈交感节和胸1神经节融合而成。

由于颈神经节位于颈椎前部,其纤维参与组成脊神经,颈椎病时,可累及交感神经,出现胸闷、心慌、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症状。第五节颈部血管一、颈部的动脉

颈部动脉主干为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右侧发自头臂干,左侧发自主动脉弓(图1-11)。(1)颈总动脉:由胸锁关节入颈,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覆被下与颈内动脉、迷走神经在血管鞘内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分为颈内、外动脉,分叉处膨大为颈动脉窦,有调节大动脉压的压力感受器。颈外动脉供给颈上部和头部颅外的软组织血液,颈内动脉主要供给脑。(2)锁骨下动脉:经胸廓上口至颈根部,呈弓状经胸膜顶前方,穿斜角肌间隙,至第一肋的外缘移行为腋动脉,其主要分支如下。

①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的后上部,正对前斜角肌和颈长肌外缘之间的间隙,上行进入颈6横突孔。

椎动脉左右各一,左侧常比右侧略粗。根据其循经部位和行程,通常将其分为4段(图1-11):颈段(椎动脉第1段)、椎骨段(椎动脉第2段)、枕段(椎动脉第3段)和颅内段(椎动脉第4段)。

前斜角肌痉挛可致椎动脉受压,交感神经颈下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与椎动脉伴行,形成椎动脉神经丛,故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易合并发生。上行5~6个颈椎横突孔内,颈椎体两侧的钩椎关节,位于椎动脉前内侧,如有骨刺形成,可压迫椎动脉,由于颈5椎体横突孔距椎体较远,故如有增生更易压迫而产生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于颈2横突孔弯曲向外,在横突上口的外侧向内上弯曲,在寰椎横突下口弯曲入内,于寰椎横突上口弯向后外方,然后水平弯向内行,向内弯进入枕骨大孔。椎动脉的多个弯曲与人体直立、抬头及寰椎旋转有关,活动度愈大,椎动脉长度也相应增大,弯曲也增加,使颈1~2椎体间有充分的空间余地,保证了颈部运动时不影响脑部供血,但也对血流带来不利,当颈椎退变时,可影响血流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如头晕、耳鸣、视力障碍等。椎动脉供应头部、延髓、脊髓等的血液。

②甲状颈干。为一短干,分布于甲状腺、喉等处。

③腋动脉。为锁骨下动脉的延续,分布于胸背、肩、上肢等。图1-11 颈部的动脉二、颈部的静脉

颈部的静脉广泛吻合成丛,可分为椎管外静脉丛和椎管内静脉丛两大部分,其共同特点是无瓣膜,血液可以双向流动;管壁薄,同一段血管可口径不一,成局部膨大甚至呈串珠状;不与动脉密切伴行。三、颈脊髓的血液循环

颈脊髓的动脉来源有两个:一是来自椎动脉的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一是来自椎动脉、颈深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和骶动脉的椎间动脉脊膜支。颈脊髓的血循环主要由椎动脉的分支供应。第六节颈椎的生理作用颈椎具有负重、减震、保护及运动等四大生理功能。

颈椎的棘突、横突为颈部肌肉的附着部,具有支持作用的韧带也附着在这些骨性突体上。这些附着的肌肉、韧带及颈椎一同负责头颈部运动并支持头颅重量。

颈椎脊柱有一向前的凸起弯曲,像弹簧一样,增加了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了各种姿势的稳定性,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在跳跃或激烈运动时可防止颅骨和大脑的损伤。

颈椎的运动功能不仅适应其支持头颅的功能,还利于头部感觉器官发挥作用。第二章 颈椎病基本知识颈椎病的概念及症状颈椎病的常见病因颈椎病的危害颈椎病的检查颈椎病的分型与诊断颈椎病的治疗原则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第一节颈椎病的概念及症状一、颈椎病的概念

颈椎是人体日常活动中,关节旋转活动次数最频繁的脊柱节段,神经血管的分布稠密,是人体神经中枢最重要的部位,是心脑血管循环的必经之路。自从人出生以后,颈椎就面临着必需的活动,其活动的频率伴随着成长而不断增加。人一旦患了颈椎病,必定会影响其心脑血管和中枢神经,造成各种颈源性疾病症状。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然而近年来由于电脑、游戏机的使用,长期伏案工作,中青年发病也有增多的趋势,甚至青少年亦有发病。虽然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或者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或消失,但仍有为数众多的重症病人需要综合治疗及手术治疗,因此颈椎病正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二、颈椎病的症状

颈椎病的主要症状是颈肩痛,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少数病人有眩晕、猝倒,或一侧面部发热、出汗异常,病情严重者双下肢活动受影响,甚至截瘫。一般而言,病人可出现颈部发僵、发硬、疼痛、活动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变硬,上肢无力,手指麻木,肢体皮肤感觉减退,用手握物时常不自觉地落下等表现;有些病人出现下肢僵硬,似乎不听指挥,或下肢绵软,犹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等异常感觉;更有少数病人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以上症状不会在每一个颈椎病病人身上全部表现出来,常常是仅出现其中的部分症状,而且大部分颈椎病病人的症状比较轻微,病程也比较长,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整日忧心忡忡而影响病情的康复。第二节颈椎病的常见病因

颈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比较复杂,其发病因素多种多样。但下列因素对颈椎病的产生和复发起着重要作用:(1)年龄因素:就像一台机器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部位的损伤也日益增加,颈椎同样会产生各种退行性改变,而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因素。另外,小关节和各种韧带的退变也起着重要作用。(2)慢性劳损:是指各种超过正常范围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损伤,颈椎的曲度发生改变,小关节退变、增生、移位而产生颈椎病。如不良的睡眠、枕头的高度不当或垫的部位不妥,反复落枕者患病率较高。另外,姿势不当,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者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再者,有些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增加发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跟头等。(3)外伤:颈椎位于头、躯干之间,是人体脊柱活动范围最大的部分,承受着头颅和活动的重应力,如果发生头颈部的碰撞、闪扭、挤压等外伤,常可造成不同类型的颈椎病。12%~20%的颈椎病患者有急性外伤史,特别是颈椎骨折、脱位后出血、水肿波及椎间孔,骨折碎片移位直接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或骨折后局部形成的骨痂刺激脊神经根或脊髓时,更易导致颈椎病。各种原因导致的颈椎椎间盘损伤也是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原因。青少年颈椎椎间盘张力很强,周围软组织代偿功能较好,外伤后血管、神经受压的表现不明显者较多。中老年人由于颈椎椎间盘和椎旁其他附属结构发生了退行性改变,代偿能力降低,血管、神经受压的症状则逐渐加重,从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4)咽喉部炎症:颈部较细,咽喉、淋巴结等距颈椎较近,咽喉部、颈部的淋巴结反复炎症浸润到颈椎使颈部关节囊、韧带充血、松弛、骨质脱钙等,进而影响颈椎的稳定性,使颈椎失稳,结构发生变化而出现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颈椎病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颈椎半脱位等。(5)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老年人的机体、内脏、形态、功能的逐步衰老退化,运动系统也会随着衰老而退变。会出现椎体边缘退变、骨质增生、骨质疏松、脆度增加、后小关节肥大变性、关节韧带弹性减退、钙质沉着、骨质萎缩、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或变细、骨密度减少等改变,这些变化均可导致颈椎退行性改变,进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6)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各种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颈椎椎管狭窄、先天性椎体融合、隐性椎裂、棘突分割不全、横突肥大等使颈部代偿空间变小,代偿力降低,改变了颈椎的受力状态,加速了退变,较轻的外因即可形成椎管狭窄、棘突偏移、齿突偏移等颈椎结构的改变而出现颈椎病的症状。(7)代谢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人体代谢失常者,特别是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者,往往容易发生颈椎病。(8)精神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情绪不好往往会使颈椎病加重;而颈椎病加重或发作时,患者的情绪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动和发脾气,颈椎病的症状也更为严重。(9)不良生活习惯:睡觉喜欢枕头过高的人,不但不能“高枕无忧”,还易患颈椎病,其原因是在睡眠中颈椎长时间处于过度屈伸或侧屈位,造成颈椎软组织疲劳,天长日久便可导致颈椎间隙改变。一般认为,健康人枕高应在6~12厘米,仰卧时颈椎前屈角度应在15度~20度。有的人生来就需要高枕头,否则将致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常被误认为梅尼埃综合征,其实这类患者大多是因为颈椎有某些先天性结构异常所致。这类患者应去医院做相关的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因。第三节颈椎病的危害◆ 耳鸣或耳聋

颈椎外伤、劳损和退行性改变会导致颈部的交感神经受到直接和间接刺激与压迫,影响内耳功能,引起耳鸣或耳聋。◆ 脑部供血不足

由于颈椎病变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导致头痛、多梦、恶心、心悸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其他并发症。有时候还会导致眼供血不足,出现视物模糊、重影。◆ 肥胖、不孕

颈椎病会影响女性内分泌功能,除了能引起异常肥胖之外,还可能会引起不孕。由于脊椎错位很可能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垂体、肾上腺与甲状腺的功能失调,体内雌激素分泌失调,排卵功能障碍,产生月经失调或不孕。◆ 脱发、白发

颈椎病能引起大脑神经系统、血液供氧系统的供给不足,也使供给头发的营养受到阻碍,造成脱发和白发。◆ 眩晕

颈椎病患者病变部位容易发炎、水肿,引发脑供血紊乱,从而形成颈源性眩晕。◆ 猝倒

颈椎病会引起猝倒,造成人体伤害。◆ 瘫痪和大小便障碍

由于颈椎病变造成脊髓、神经等的刺激和压迫,少数患者可出现瘫痪和大小便障碍。如某些病程较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瘫痪;脊髓型颈椎病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瘫痪或大小便障碍。这些症状是严重的,但发病率不高,仅发生在某些特殊病例。少数患者,由于外伤及治疗不及时等,病变不断发展,才会出现上述表现。可见,对此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用过分担心和忧虑。大多数颈椎病患者不会发展到这种程度,即使发生,只要及时治疗,也是可以恢复的。◆ 肺通气功能减退

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包括脊髓型颈椎病、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症)可以对患者的感觉与运动系统造成损害,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近年来研究发现,该病还损害机体内脏功能,特别是患者的肺功能。◆ 颈胃综合征

颈椎骨质增生刺激交感神经,引起颈交感神经功能亢奋,同时又反射地造成胃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胆汁反流的长期刺激而损害胃黏膜,造成颈胃综合征。◆ 脑卒中

颈椎病通常发生于中老年人,而中老年人又多伴有脑动脉硬化,这样脑血流速度会变慢,极易形成血栓而发生脑卒中。第四节颈椎病的检查一、自我检查

自我检查颈椎的活动情况,往往是发现疾病的第一步。通过做颈椎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动作,可以查看颈脖的活动范围是否减小,活动时是否疼痛,看看是否有僵直发硬感,看看是否伴随眩晕、头痛、手臂麻木、下肢乏力或其他身体部位(尤其是上半身)不适等症状。有助于做到早预防、早保健、早治疗、早康复。◆ 前屈后伸

正常头颈前屈时,下颏可贴近胸骨,即前屈可达45度。正常颈椎在后伸时,额头和鼻子近乎水平位,即后伸可达45度。假如颈部的前屈后伸角度变小,可能是颈椎功能正在减弱,应该特别注意。(1)选取直立或者坐姿。(2)缓慢地将头低下,再后伸。(3)低头时让眼睛尽量看自己的胸部,看下颏是否能碰到自己的胸骨。仰头时下颏尽量朝天花板方向,感觉枕部能否接近自己的颈脖后的大椎穴。向前、向后反复屈仰试验3次。◆ 左右侧屈

头向侧方弯曲,正常可达45度,耳向同侧肩部靠近,可达肩部。(1)选取直立或者坐姿。(2)缓慢地将颈部向左右两侧屈曲。两肩不能上抬,保持同一水平面。(3)尽量让头在颈椎的带动下,向右边侧屈,然后再向左边侧屈。看看耳朵能否靠近自己的肩膀,看看度数是否够,将颈部向左右两侧屈曲3次。◆ 左右旋转

头向一侧旋转,正常时下颌碰到肩且看到侧方。左右旋转达60度~80度。(1)选取直立或者坐姿。(2)缓慢地将颈部向左右两侧旋转。(3)尽量让头在颈椎的带动下向右边旋转,然后再向左边旋转,看看自己的下巴能否靠近肩膀,看看度数是不是够大。左右两侧旋转测试两次。二、专业检查

去医院看颈椎,医生除了做X线片或磁共振等检查以外,还会对颈部做一系列如伸颈试验、屈颈试验等特殊检查。但医生因诊疗时间所限,很少能清楚明白地为病人作深入解释。为了让读者了解其中的机制和原理,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就各专业检查做简单介绍。(一)特殊试验◆ 屈颈试验(1)患者采用坐姿。(2)检查者令患者头颈做最大限度前屈。(3)在1~2分钟内出现肩臂或下肢麻木、胀痛,或出现沿脊柱向下肢放电感、火烧感均为阳性。

出现以上症状提示可能为颈椎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骨刺,或后纵韧带骨化而压迫脊髓。◆ 伸颈试验(1)患者采用坐姿。(2)检查者令患者头颈尽量后伸。若出现上肢或下肢麻木、胀痛、发热等不适感为阳性。

出现以上症状提示为颈椎过度后伸时,因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孔更为狭窄,故出现上肢症状;若黄韧带肥厚、折叠或小关节脱位,脊髓受压故出现下肢症状。◆ 压顶试验(1)令患者取坐姿。(2)头颈屈向患侧或后伸,检查者按压其头顶,持续片刻。若出现上肢或下肢放射性麻木、疼痛、酸胀或发热等不适感即为阳性。

出现以上症状提示当椎间孔进一步缩小,颈神经根受压,或因颈椎之椎管径线变小而压迫脊髓,即椎间孔(颈神经根出口)狭窄或椎管(脊髓通路)狭窄。◆ 提拉试验(1)检查者用一手托住患者下颏。(2)再用另一手扶持患者枕部,将头颈持续向上提拉牵引一至两分钟。

患者若感到颈部轻松,原有的上肢麻木胀痛减轻或消失即有助于确定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1)令患者取坐姿。(2)检查者用一手先扶住患者头部侧方。(3)然后用另一手握其同侧手腕,两手往反方向牵拉,若上肢出现麻木、疼痛为阳性。

出现以上症状多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臂丛神经根部受到进一步压迫、刺激所致。◆ 阿迪森试验(1)令患者取坐姿。(2)检查者用一手先扶住患者头部侧方。(3)然后用另一手握其同侧手腕,拇指按抚其桡动脉。(4)使患者手臂伸直并逐渐外展。如患者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

出现以上症状提示:①颈椎病合并前斜角肌痉挛,压迫锁骨下动脉,当上臂过度外展时,动脉受压加重。②颈肋或第七颈椎横突肥大,压迫锁骨下动脉。③外伤及其他原因造成胸廓出口狭窄,使臂丛神经与锁骨下动脉受压迫。(二)摄像检查(1)X线摄片:可观察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各椎体的排列结构、骨质的变化、骨发育状况。(2)CT:可详细观察颈椎间盘突出;椎体和小关节骨质增生;后纵韧带和黄韧带肥厚钙化、骨化;颈椎脱位等情况。(3)磁共振成像(MRI):能从轴面、矢状面、冠状面上显示脊髓、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间隙与脊柱的关系。第五节颈椎病的分型与诊断一、颈椎病的分型◆ 颈型颈椎病(1)症状:颈部疼痛,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作,活动时加重;颈项僵硬,倾斜患侧或呈头颈前屈的被动体态,持续数日至十数日可自行缓解,往往反复发作,本型无明确的神经根型症状。(2)体征:颈部强迫体位、活动受限,病变肌肉变直、痉挛,局部压痛。(3)X线:颈椎曲度变直,小关节移位、增生,椎间隙变窄。◆ 神经根型颈椎病(1)症状:常见于40岁以上的人,起病缓慢,多无外伤史。颈肩背疼痛,程度可轻重不一,轻者仅酸痛,重者可剧痛难忍,彻夜难眠,疼痛呈阵发性加剧,多伴有麻木、无力,上肢麻木,疼痛呈颈神经支配区域分布,部位固定,界限清楚。颈部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和僵硬现象。神经根受到压迫后,轻者其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弱,严重者则可见到肌肉萎缩。(2)体征:颈部活动受限,病变棘突旁压痛并向患肢放射,患肢也可反射性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肩部下压试验均阳性。颈神经受到刺激时,其远隔部位早期的表现为疼痛过敏;当受到压迫较重或者时间较久时,其远隔部位的表现为感觉减退。(3)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棘突偏歪、钩椎增生、椎间孔变小、椎间隙变窄等,以上X线改变可部分出现。◆ 脊髓型颈椎病

根据颈髓受损的部位及程度可将脊髓型颈椎病分为中央型、椎体束型、横贯型3种类型。(1)中央型:又称“上肢型”,是脊髓的前角和后角细胞受损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以前角运动细胞受损者多见。也因为动脉受压或遭受刺激所致。一侧受压表现为一侧症状,双侧受压表现为双侧症状。患者表现为上肢麻木、乏力,手指伸屈活动不自如。有的患者手部骨间肌以及鱼际肌萎缩,受累肌肉的肌张力以及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椎体束型:椎体束型是由于中央型颈椎病病变加重,使脊髓的椎体束受到压迫和损伤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患者表现为缓慢的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和乏力,走路飘飘然,像踩在棉花上,步态不稳,易跌跤。发病初期,呈间歇性症状,每天走路过多或是劳累后出现。随病程的发展,病症会逐渐加重并转为持续性。上述病状多为双侧下肢,单侧较少见。(3)横贯型:横贯型是由于椎体束病变继续向周围扩展,在颈椎前、侧索部的脊髓丘脑束受损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患者表现为胸部以下感觉麻木,严重者会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根据压迫物位于脊髓的中央还是偏于一侧可分为单纯脊髓型与脊髓神经根混合型。

主要的症状有以下几个方面:(1)上肢症状:出现于一侧或两侧上肢的单纯运动障碍、单纯感觉障碍或者同时存在的感觉及运动障碍。(2)下肢症状:出现于一侧或两侧下肢的神经功能障碍。(3)偏侧症状:出现于同侧上下肢的感觉或运动障碍。(4)交叉症状:出现于一侧上肢与对侧下肢的感觉或运动障碍。(5)四肢症状:出现于四肢的神经功能障碍。(6)头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或头皮痛。(7)骶神经症状:表现为排尿或排便障碍。◆ 椎动脉型颈椎病(1)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颈椎病患者中70%有椎动脉受累。50岁以上有头晕、头痛者50%以上与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受累有关。椎动脉型颈椎病又有“颈性眩晕”“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等诊断名,又称“颈性偏头痛”。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特征,最常见的是头痛、眩晕和视觉障碍等。经常呈发作性疼痛,持续好几分钟、数小时乃至更长时间,偶尔也可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疼痛的性质因各人的情况而异。一般有跳痛(搏动性痛)或灼热痛,而且局限于一侧颈枕部或枕顶部,同时伴有酸、胀等异常感觉。疼痛多在早晨起床后,转动头颈部或者乘车颠簸时发生或加剧。少数患者出现疼痛过敏,触及患部头皮时疼痛难忍,甚至触碰头发时即感剧痛,很苦恼。疼痛发作时,常发自颈部,迅速扩展到耳后及枕顶部,或向眼眶区和鼻根部发散。有些患者在发作前有先兆,如出现“眼前发黑”“闪光”等视觉症状。疼痛剧烈时常合并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恶心、呕吐、出汗。(2)体征:椎动脉旋转扭曲试验阳性。(3)X线检查:可见钩椎增生、椎间孔狭小、椎体不稳等。◆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退行性变造成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出现的一种综合征。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众多,主要与交感神经的分布有直接关系,常见有以下症状:(1)五官症状

①眼部症状:眼球胀痛,怕光流泪,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瞳孔扩大,眼睑无力,眼冒金星,飞蚊症等交感神经受刺激的症状。还有眼球下陷,眼睑下垂,眼睛干涩,瞳孔缩小等交感神经麻痹的症状。

②鼻部症状:鼻咽部不适、疼痛,鼻塞,或有异味感等。

③耳部症状: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

④口腔咽喉部症状:可有咽喉部不适、发干、异物感,嗳气,以及牙痛等症状。(2)头面部症状:头痛,偏头痛,头沉头晕,枕部或颈后部疼痛,以及面部发热、充血、麻木等症状。(3)血管运动障碍

①血管痉挛症状:肢体发凉、发绀、发木、疼痛、水肿,以及皮温降低。

②血管扩张症状:指端发红、烧灼、疼痛、肿胀等。(4)神经营养及汗腺功能障碍:皮肤发绀、发凉、干燥、变薄,多汗或少汗,毛发过多,或毛发干枯、脱落,指甲干燥无光等。(5)心血管症状:心悸,心前区疼痛,血压忽高忽低。(6)其他症状:可有恶心、嗳气,胃脘不适、疼痛,大便溏泄或便秘,尿频、尿急、淋沥不尽,闭经等。不少患者还有失眠多梦、心情烦躁、易于冲动等情志症状。◆ 混合型颈椎病

所谓混合型颈椎病,指的是临床上出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与体征的颈椎病。严格说单一型并不多见,临床中混合型是最常见的。通常由于某型表现突出,便被划为某型罢了。据统计,本型占颈椎病32.9%,而实际上所占的比例要大得多。二、颈椎病的诊断◆ 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和依据

目前,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为:(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他病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能诊断颈椎病。

颈椎病的诊断依据:(1)颈型颈椎病: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感觉异常,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片上颈椎有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③需排除其他疾患,如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和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2)神经根型颈椎病: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和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顶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所见和临床表现相符合。④痛点封闭无效(诊断明确者不需做此试验)。⑤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等)所造成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3)脊髓型颈椎病:①临床上出现颈脊项损害的表现。②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有脊髓压迫。③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4)椎动脉型颈椎病:①有猝倒发作史,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常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Ⅰ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与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产生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⑦手术前应进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