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吟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8 09:42:57

点击下载

作者:张桂鑫,著,阿明,评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闲吟人生

闲吟人生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闲吟人生/张桂鑫著;阿明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ISBN 978-7-305-19449-8Ⅰ. ①闲… Ⅱ. ①张…②阿… Ⅲ. ①诗集—中国—当代②诗歌欣赏—中国—当代 Ⅳ. ①I227②I207.2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55430号出版发行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  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    邮 编 210093出版人 金鑫荣书  名 闲吟人生著  者 张桂鑫评  者 阿 明责任编辑 范 瑜 束 悦     编辑热线 025-83686308照  排 南京紫藤制版印务中心印  刷 江苏凤凰通达印刷有限公司开  本 718×1000 1/16 印张9.5 彩页8 字数100千版  次 2017年11月第1版 2017年11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19449-8网  址 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 njupress销售热线 025-8359475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目录

第一辑 山水行吟 游长城游太湖游三山登鹿顶峰游灵山(二首)丁山行游寒山寺八月西湖月下漫步游泰山天街乘泰山缆车沂水览胜游成都宝光寺读友人游三清山短信游石钟山赞竹咏花咏荷叹晚开桂花咏菊(二首)

第二辑 四时杂兴 元旦乐正月初五听放爆竹有感新春抒怀(二首)观春天放风筝春风春分遐想春秋风光咏喜见寒舍传书香清明(二首)端午(二首)夏夜听雷声中秋(二首)中秋雨夜吟中秋过后重阳(三首)大雪归心雪后

第三辑 人生感怀 咏同窗相聚贺冯总与同龄人聚会香港回归十年再读陆游诗乘飞机又见高楼夜乘火车巧遇“雷公”挖笋记告己(二首)进退心曲谢盛总情进顾问言办事待人歌与同事共勉闲吟人生(二首)人在旅途(二首)偶思人生恰似一盏灯聚散情缘(二首)说围城(二首)网恋者戒侍亲当须语声低夫妻情金婚庆乐观长寿诗晚年欢(四首)七十述怀七十七述怀八十述怀

附录 爱的旅程侍亲当须语声低父亲的剪影关于工厂的温暖记忆父亲的“艺术人生”何处飘来母亲的鱼香母亲为我织出人生路父母的影子

后记第一辑 山水行吟游长城长城自古是雄关,历代将士涂肝胆。今日时过境迁去,胜迹留给后人看。【简评】 这是作者游长城的感想,表现了登临长城、回首历史之际,珍爱名胜、珍视和平的心境。

长城西起嘉峪关旁,东至鸭绿江畔,蜿蜒起伏于崇山峻岭,横跨漫漫戈壁草原,延绵不绝万余里。在我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到明代,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王朝修筑过长城,历时2700多年。长城是以垣墙为主体,包括了诸多军事和生活设施,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综合功能的庞大、严密的国防工程体系。“长城自古是雄关,历代将士涂肝胆”正是对长城军事重要性的写实,也是长城内外逐鹿争雄、征战不休血腥历史的写照。近代以来,“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登上长城天下雄,燕山如海碧葱葱。千年胜貌留佳话,万里英姿见太空”这类诗句固然令人感奋,而古人留下的“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等诗句,至今读来令人心颤,应当是准确反映了那个兵燹不断年代人们的真实思想感情。

在用简短的两句诗回眸了历史后,作者的目光从过往收回到现实,不由得感叹斗转星移、换了人间。今天,苦难已经远去,阴霾已然消散,长城带给我们的是作为历史名胜的人文景观之美和劳动创造之美了。“今日时过境迁去,胜迹留给后人看”,似有唐人“天涯尽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之意趣。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着今朝与往昔的强烈反差,呼吸着和平的空气,内心满溢着狼烟散尽、平安萦绕的无尽欢愉。游太湖万顷碧波太湖水,云遮雾盖分外美。羞得太阳脸不露,诱来湖鸥水面飞。【简评】 全诗用白描手法表现了太湖之美,语言清新,节奏欢快。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约2250平方公里,号称三万六千顷,故云“万顷碧波”。唐白居易诗云:“烟渚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晚唐皮日休诗云:“闻有太湖名,十年未曾识。今朝得游泛,大笑称平昔。一舍行胥塘,尽日到震泽。三万六千顷,千顷颇黎色。”太湖辽阔苍茫,烟波浩渺,峰峦隐现,气象万千,恰如云遮雾盖。所以,诗的前两句是对太湖水之美客观、真实的描摹。

烟波苍茫、云遮雾绕本是太湖习见的景观,作者却由此生发了美丽的想象:太湖之所以云雾缭绕,是因为它实在太美,连太阳也羞于露脸与之争美,这就更使读者对太湖产生了神往之心。水面自由飞翔的鸥鸟,则使全诗“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如果说前两句是写太湖的静态之美,后两句则是写太湖的动态之美。动静结合,使这首诗如同太湖水一样美不胜收,生趣盎然。游三山游人船上坐,三山水面浮。青山抱绿水,蓝天漾碧波。【简评】 这是一首清新自然、不加雕饰的诗。

三山,位于太湖鼋头渚西部的梅梁湖中,是一组小岛,距鼋头渚2.6公里水路。该岛如神龟静伏水面,绰约多姿,恍如“蓬莱仙岛”,故又称太湖仙岛,俗称乌龟山。岛上林木葱茏、山径深邃,琼楼玉宇、瑶池灵洞掩映其间,建有天都仙府、天街、仙人洞、灵宵宫等景点,是一处融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于秀美山水的特色景观。

舟行湖上,游人远看有三座翠峰于太湖波涛间若沉若浮,故云“三山水面浮”。环视四周,唯见青山苍翠,绿水茫茫,无垠的湖水仿佛一直延伸到天际,整个蓝天仿佛也荡漾着碧波。诗的后两句在遣词用韵上明显受唐骆宾王《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影响,而又自出新意。一个“漾”字活泼泼地描画了天地一体、水天一色的情境,也传神地表达了作者高远辽阔的胸襟。登鹿顶峰信步登上鹿顶峰,湖山尽收眼底中。万物造化随天意,不可强求一般同。【简评】 鹿顶山,在鼋头渚充山之东,高96米,是太湖“具区胜境”的中心和制高点。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视野开阔,梅梁湖、惠山、蠡湖、市区尽在一望中。诗的首两句正是对鹿顶山独具的开阔视野的真实描画。

站在鹿顶山巅,俯瞰无锡城各具其形、各异其态的美丽山水,作者不由得想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像这湖光山色一样,都是大自然的造化,永不可能出自同一个模式,受同一种框束。由此,我们待人待物,也要认识到其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可强求一致;处世处事,也要尊重各人不同的志趣、不同的选择,不可强求一般。

这是一首山水诗,也是一首哲理诗。恰如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启迪我们打破既定思维壁垒、突破自身狭隘视界一样,作者这首诗是在教导我们养成兼容并蓄、达观通脱的宽阔胸怀。

值得一提的是在鹿顶山景区设计过程中的一段佳话。景区规划之初,因为区域之内有6个山包,暂名为“六顶迎晖”。著名作家王能父先生以为土且俗,他查阅了大量古籍,读到元末无锡人华幼武的一首《登鹿顶山》诗,就是描画此处风光的。虽然“鹿顶”无法具体落实到哪一座山,但吴方言中“六”与“鹿”谐音,古时又有吴王好养鹿的传说,以“鹿顶”命名,既有追古怀幽之思,又有吉利延年之意。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群鹿雕塑及从“呦呦鹿鸣”诗句引申出的呦呦亭等景点,都是老先生在这个“鹿”字上所做的文章。开阔通达,不拘成说,一字传神,这是突破思维定势、拓展视野胸襟的一个极好范例,录此与诗同悟。游灵山(二首)其一佛前看人间,功过在轮番。千古兴亡事,全在转眼间。其二尊尊佛前盏盏灯,盏盏佛灯颗颗心。颗颗人心代代善,代代善报家家门。【简评】 无锡太湖马迹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是唐宋古刹祥符寺旧址。1997年11月,在此建成以灵山大佛为中心的灵山胜境。灵山大佛高88米,加3层基座,总高101.5米,总用铜700余吨,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释迦牟尼佛青铜像。大佛依据佛经如来三十二形相,慈颜微笑,广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左手施“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均为祝福之相。它与香港天坛大佛、四川乐山大佛、山西云岗大佛、洛阳龙门大佛形成五方五佛,特立耸峙,相互呼应。灵山胜境融风光览胜、宗教朝拜于一体,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游客。这两首《游灵山》诗就抒发了作者游灵山后的感悟。

第一首诗抒发了历史兴亡、千秋代序之叹。佛教信奉法轮常转,认为灵魂不灭,人死不过是肉体的消灭,灵魂却要按人生前的善恶大小和修行深浅,在三世(前世、今世、来生)六道(天上、人间、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间升降循环,转动不息。法轮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意思,作者所以说“佛前看人间,功过在轮番”。他由此想到,千百年来的春秋嬗变、兴亡更替,都是一种轮回和循环,不过是一瞬之间。千万年的历史都是这样短暂,人生更是如朝菌蟪蛄,岂非毫无意义?但作者没有走向悲观,而是启迪人们在短暂的人生里积德行善、代代相传,这便产生了第二首诗。

佛教的世界是由“净土—世俗世界—地狱”三大部分组成的。净土便是极乐世界,世俗世界则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层,这三层皆为“迷界”。佛教以为,只有经过对生死诸苦及它的根源“烦恼”彻底断灭的境界,才能到达净土,做了坏事、杀生犯罪的人就要堕入地狱。佛教勾画的这幅世界蓝图,主要是引导人们努力修行、扬善避恶。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作者的第二首诗正是围绕“善”来立意。

灵山大佛基座上层万佛殿内,供奉着3500尊灵山小金佛及9999尊灵山大佛之真身铜佛像,可供信众迎请、居家供奉及珍藏。作者在万佛殿内看到尊尊佛像前点燃的灯,不禁心有所感。灯,是光明与智慧的象征。佛典以为,燃灯供佛,是借佛的智慧之灯所放出的光明,照破我们的无明,使我们心生慧解,成为众生智慧的波罗蜜。作者从佛教扬善避恶说出发,认为这每一盏灯都是心灯,在告诫人们代代行善,而不息的善举自会泽及千户万家。在语言形式上,这首诗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诗句头尾蝉联,使人产生回环不尽的艺术美感,恰与代代行善的思想内容巧妙契合、相映成趣。作者明净的心灯,一定会点燃读者人性的光辉!丁山行风雨挡不住,如期丁山行。雨后进山林,空气尤清新。相约千斤重,春茶香清心。竹叶滴雨珠,地面窜春笋。【简评】 这首诗是作者应友人之邀游宜兴丁山后所作,表达了雨中赏景、守信践诺的心旷神怡之情。

语言明白晓畅,诗意自不难解。诗的最大写作特点是情景交融、情理兼具。首联交代事由,颔联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不为风雨所阻、如期赴约的心情,正如这雨后的空气一样清新。颈联进一步抒写心情,“清心”不避“清新”语词、音韵之重,足见作者本心之清之新!尾联当然也是主客观交融之语,既是自然之景,更是作者“清心”所观,呈现的仍是一派“清新”之境。

在绘景抒情的同时,作者以一句“相约千斤重”增添了理趣,使全诗超越了叙事记游的层面,而有了宋人“以议论为诗”的意味。回头再看首句“风雨挡不住”,方知这两句是前后照应的,伏笔早已隐埋于前,针脚可谓细密矣!

作者另写有一首《高山流水》诗:“思绪万千到丁山,游春踏青农家宴。人生最难有知己,流水只恐无高山!”从中可见他对友情的珍重、与丁山友人的情谊之深,可与本诗参读。游寒山寺寒山寺内一日游,钟声消去万般愁。不入空门伺佛主,愿与妻子共白头。【简评】 苏州枫桥寒山寺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寒山寺因唐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更为著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留给我们的,是淡淡的孤寂和愁绪。

作者反张继意而为诗。在张继听来那样清冷的钟声,在作者这里却变成了消愁之音。不同的人会赋予同一风景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的作者那里,寒山寺的清空寂寥非但不会使他感到空茫而起遁世之思,反会令他倍觉人间的可贵、家庭的温馨,更加坚定要与妻子白头偕老的决心。

当然,现今寒山寺里的古钟已非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而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的仿唐铜钟;张继的时代有半夜鸣钟的习俗,谓之“定夜钟”,如今游人撞钟则意在祈福平安了。所以,作者既是在借“钟”发挥,抒发自己的思情;又是在表达当今人们“钟声消去万般愁”的共同祈愿。张继的诗自无法超越,另辟一条蹊径,显出了作者的视角之独特和构思之精巧。八月西湖月下漫步八月西湖仍浓妆,湖水柳影明月光。诚比西子可醉客,天堂毕竟是他乡。【简评】 这首诗借西湖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家乡的真挚感情。

首句“八月西湖仍浓妆”化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句,描写八月的西湖景色浓艳,分外宜人。苏诗中把西湖比作美丽的西子(西施),按说,这如西子般美丽的西湖应当使游人醉而忘返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写道:“诚比西子可醉客,天堂毕竟是他乡。”反因眼前的景色而思念起家乡来。这一转折是非常自然的,自古以来,月光下的故园之思一直扣动着中华民族的心弦。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的都是因月华而触发的思乡情愫、团聚情怀,因而作者这一笔之转,实际上是一种深层精神内蕴的承接。

乍看诗题,我们一定以为这首诗是专咏西湖的,未料“西湖”只是作者的比兴之物,他借堪比天堂的他乡转而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从而使“家乡虽无天堂美,却远胜一切天堂”的主旨跃然纸上。是写西湖,又非写西湖;是思乡,又不用死力,妙哉!游泰山天街人生难得天上游,今日漫步天街头。神仙都去蟠桃会,才使凡人任自由。【简评】 天街,是指泰山南天门向东到碧霞祠的一段街道,全长约1华里。关于天街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北宋邵伯温《泰山闻见录》,大量的香客游人上山,需要住宿吃饭,天街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天街大规模拓宽改造,草庐变成了林立的商铺,亦市亦街的景观更加引人入胜。这首诗,正表达了作者漫步天街快乐自由的心境。

诗想象丰富,用典妥帖自然。多数游人信步天街之时,会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处人造景观。但作者却不然,他诗意的心在飞翔,在遨游,一直飘向了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民间传说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圣诞,这一天,王母娘娘在瑶池举办盛大的宴会,大请五方五老等各路神仙,是谓“蟠桃盛会”。作者想到,原来是泰山上的神仙都去赴瑶池的蟠桃会了,才使凡人得以自由自在地流连天街。这一奇特浪漫的想象使全诗趣味盎然,作者幽默诙谐的情性也于兹自然流露。乘泰山缆车上天竟有路,缆车通天门。各路神仙会,皆是地上人。【简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乘坐缆车登泰山自在快乐的心情。

前两句写乘坐缆车的新鲜与诧异,描摹速度之美。自古皆言青天难上,而在今天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缆车竟然成了通天的路径,这怎能不叫人感到惊奇,为之振奋?一个“竟”字,惊呼内心的喜悦;一个“通”字,迅达诗兴的高潮,对时代的讴歌、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赞美,自不待言。

后两句写游人在索道相聚的快乐与自豪,抒发怡然之情。游走在天上的各路“神仙”,原来都是人间的凡夫俗子!相视而笑,不由会意在心,为自己能欣逢盛世、做一回“神仙”而感到自豪。

颇有趣味的是,在另一首《赞天宫一号》中,作者同样表达了人定胜天的豪迈:“轰然一声造天宫,神话传说不再空。玉帝竟是凡人做,中华航天有英雄!”

从来只闻神仙下凡,何时见得凡人成仙?从来只闻玉皇大帝所住的玉清宫,何时见得人造的“天宫”?只有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天壤才能相通,神人才能合一,人民的创造力量超过一切神仙,这就是诗的不尽之意吧?

全诗仿佛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诙谐小品,在给人强烈视觉冲击、带来朗朗笑声之时,激发起爱祖国爱时代的美好情愫。沂水览胜沂水生奇景,地下出画城。不是妙手绘,全是天生成。山上有名胜,问君可曾闻。七十二座岗,最数纪王城。孟良崮炮声,今日记犹新。当年张灵甫,枪下成新魂!【简评】 这首诗描画了沂水的自然风光,饱含了作者对沂蒙革命老区的由衷景仰和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

诗的首联、次联是概述。沂水境内水资源丰富,素有“百库千塘”之称,生成了许多与水资源有关的自然风光,如地下荧光湖、地下大峡谷、江北第一溶洞“天然地下画廊”等。这里有我国钟乳发育最丰富的地下溶洞,被誉为“岩溶地质博物馆”。钟乳遍布,石笋林立,神秘画卷由天然石门相隔,故云“不是妙手绘,全是天生成”。

三联、四联是特写。“七十二座岗”即“七十二崮”。“崮”是顶平坡陡的方山,它们以巍峨的雄姿、特有的风韵,点缀在莽莽群山之中,使沂蒙风光更加壮美妖娆。“纪王城”即“纪王崮”,因崮顶广大,有“七十二崮第一崮”之称。传说春秋时期齐国战乱,纪王失国后便迁居此崮之上,借纪王崮地势险要、丛林密布以防御敌人、重整旗鼓,至今保留着大量遗迹。纪王崮的传说与战事有关,过渡到后面的战争话题也就毫不突兀了。

五联、六联是点睛。作者触景生情,回忆起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对国民党军发动的一次山地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仗。

在这次战役中,国民党整编第74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当年的炮声犹在耳畔,而沂水已成为人民幸福的家园、流连的乐园,作者的欣悦之情尽在不言之中,诗的主旨至此毕现无遗。

这首诗移步换景的手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像一个高明的导游,先领我们浏览最具地域特色的地下画城,又引我们游览富含历史意蕴的纪王崮,最后把我们带到极有纪念意义的孟良崮战场。在历史黑白底片和现实彩色镜头的闪回转换中,我们深深陶醉于沂蒙壮丽多姿的山河和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之中了。游成都宝光寺金碧辉煌显宝光,五百罗汉圣贤相。借问神仙何处来,全凭凡人手一双。【简评】 宝光寺在四川省新都区城北,距成都20公里,这座建筑宏伟、文物众多的禅宗古刹,相传建于东汉,明清以来经过扩建,声名大振。寺内的罗汉堂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是中国现存四大罗汉堂(另三座在北京碧云寺、苏州西园寺、武汉归元寺)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内塑佛、菩萨、祖师59尊,罗汉518尊,造型优美,彩绘贴金,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诗的前两句概述宝光寺及罗汉堂金碧辉煌、群像栩栩的景象。诗的后两句并非空穴来风,它反映了五百罗汉名号由来和形象塑造的真实情况。五百罗汉,是五百阿罗汉的简称。阿罗汉为梵语音译,意译有应供、破恶、无生三义,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名称,受此果位者,诸漏已尽,万行圆成,永不再遭生死轮回之苦。其实,“五百”也只是概举其数,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在佛教经典中是常见的,如同我国古代习用“三”“九”极言其多一样。五百罗汉除知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没有名号的记载。然而,在我国流传的五百罗汉却都有名号,这在佛经中是找不到典据支持的,是附会之说。至于近代某些寺院中塑造的五百罗汉像,许多形象都是采自神话小说,或出自匠人的想象。这不是“借问神仙何处来,全凭凡人手一双”吗?这两句诗在反映出一个真实佛教现象的同时,还反映了作者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相信世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从来都没有什么超然世外的神仙,“凡人”胜于“神仙”的自豪溢于言表。读友人游三清山短信汽车盘绕清山行,碧水环山迎游人。鬼斧神工景如画,奇峰异岭巧凿成。心入诗画人脱俗,身临佳境思亦净。幸有世上万灵在,才使山水得传神。【简评】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素有“天下无双福地”“江南第一仙峰”之称。这首诗是作者在读友人游三清山短信后抒发的感想。

诗的前4句描写景色。写景突出了三清山“鬼斧神工”“奇峰异岭”的特色。14亿年的沧桑巨变、3次大海侵和多次地质构造运动,成就了它奇峰异石、雄伟峻峭、山水秀绝的特点。作者虽未实地访游,但想必是从友人短信中获取相关信息,或是基于平素的知识积累,才能这样准确、鲜明地描绘出三清山的特点。

诗的后4句抒发感想。作者想到,人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所在,必然会超尘脱俗,杂虑尽消。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人从来不会是景物的陪衬,山水是因为有人的存在、人的眷顾、人的创造才有了生命和神韵。所以,“人”永远是自然风光无可比拟的中心,人的创造活动是真正鲜活的风景。诗的末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思想升华之墨。游石钟山石钟山里一日游,东坡玉麟古迹留。自古人生多佳话,才情似水万古流。【简评】 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号称“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这首诗是作者游石钟山后生发的人生感慨,思接千载,神游万仞,令人浮想联翩。

诗的一、二句记实,三、四句兴感。“东坡玉麟古迹留”含有两个典故。众所周知,宋朝文学家苏轼写有著名的《游石钟山记》一文。他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的探究,提出自己的疑问,“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东坡与石钟山的渊源我们自不陌生,而彭玉麟与石钟山的故事世人则知之不多。彭玉麟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书画家,太平天国时期,这位湘军名将率水师在石钟山与太平军血战达5年之久,终于夺下此山。彭玉麟以独到的眼光探究石钟山,作《石钟山叙》一文,发前人所未发,得出了“全山皆空,如钟覆地。且山势上锐下宽,似宜以形论,不以声论”的观点,指出东坡的错误在于“过其门而未入其室”。彭玉麟以文化的精神重建石钟山,修复、整饬了许多碑刻和亭台楼阁,泽及后世之功实不可没。

作者触景生情,发出了诗末的感慨。苏轼名冠天下,自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代翘楚,而彭玉麟也是饱读诗书之大家,他在石钟山的吟咏留题之丰富,前无古人。据初步统计,有文4篇、诗148首、楹联27副、石刻碑刻10余处。“开窗纳宇宙,把酒对湖山”“石骨耸峰余,百战河山增感慨;钟声听浪击,千秋名士有文章”“江上波平,远看渔舟归夕照;山中雪霁,好携樽酒访梅花”……读着这些意境疏朗、文采斐然的楹联,我们愈会感到“自古人生多佳话,才情似水万古流”的叹服是多么妥帖!赞竹根根青竹节节高,阵阵清风轻轻摇。有节本是天生就,心志何须由言表!【简评】 作为“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之一,自古及今,竹的清雅淡泊、虚怀若谷、中通外直一直为世人所赞誉,为文人骚客所吟咏,成为中国人言志寄情的象征和依托。郑板桥诗云:“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他还咏有《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邓拓有诗云:“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或咏竹之刚正不阿,或颂竹之坚守初心。这首《赞竹》意在称颂竹子的高风亮节,虽是我们习见的主题,却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风青竹图”,高唱了一首“清心正气歌”。节节拔高的青竹、阵阵轻拂的清风,合奏出一曲充满浩然之气的铿锵旋律,回荡在天地之间,也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作者赞颂竹子坚贞的气节和谦逊的品格,强调气节不是喊在嘴上的虚言浮辞,要成为一种自觉的品行。这似乎并无新意,但在倡导廉洁新风的今天却别有一番深意。作者是要告诉我们,气节应当成为“天生就”的品性,信念不应当是“由言表”的作秀。这对那些空喊标语口号、行动并不“看齐”的人,当有所警示吧!咏花牡丹堪称花中王,丰姿朵朵为君放。艳丽能令百仙醉,但逊菊花耐秋霜。花开花谢是天象,莫为落花空悲伤。须知花开好时节,应数芙蓉出荷塘。【简评】 这首《咏花》诗,通过花事阐明了凡事重在过程、顺应自然的人生哲理。

作者以达观的态度看待花事:丰姿朵朵、艳丽非凡的牡丹却难耐秋霜,笑傲秋冬的菊花也有凋零之时。花开花落是自然界的规律,大可不必为此悲伤落泪。作者以为,芙蓉冉冉出水之时,是花开最好的时节。只要经历了这样的美好过程,纵使凋谢,又有何憾!

这首诗选择了在不同季节开放的牡丹、菊花、芙蓉作为表达主旨的载体,在对比和递进中层层展开思想。牡丹谢、菊花开是对比;菊花凋、芙蓉出则是递进。“须知花开好时节,应数芙蓉出荷塘”是诗眼,也实是全诗最精彩之处。这两句诗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理解人生的警句,它给我们许多启迪:人生如四季,一季有一季之花,历经美好便无憾;要重视生命的过程,处于困境时要耐得住冷寂、静待花开,努力创造生命的辉煌;当下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要珍视眼前所拥有,好好把握现在……咏荷满池荷叶连天碧,出水芙蓉映日红。风来荷叶伴花舞,雨至芙蓉催蜓飞。【简评】 这是一首清丽的小品,句句是诗,句句是画,展现了怡人的夏日风光。一池荷叶,出水芙蓉,飞来蜻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清风徐来,夏雨骤至,图上的景物或舞或飞,都跳出了画面,我们如同与这些景物处在同一个灵动的空间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有三句是化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首两句化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末句化用《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化用古人诗句而自然妥帖、不着痕迹,作者的造诣可见一斑。

杨万里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直接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而不是从书本文字上翻新出奇,所谓“不听陈言只听天”,作者的这首诗明显承继了这一优秀传统,景物都是眼前所见,信手拈来。在用词上,作者不避重复,或可说是故意运用了重复的手法。“荷叶”和“芙蓉”隔一句重复一次,特定镜头就在这两者之间转换。而镜头里的风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一、二句的“荷叶”和“芙蓉”的背景是“天”和“日”,三、四句的“荷叶”则与荷花一起轻舞,“芙蓉”则在蜻蜓的飞舞中轻颤了。景物的动静结合,使本诗鲜活生动、情趣盎然。叹晚开桂花秋风姗姗迟,桂花晚开放。人间多少事,误在未当时。花晚香犹溢,事迟恨无计!【简评】 这首诗其实重点不在咏物,而在于说理,是一首典型的议论说理诗。

桂花适应于亚热带气候地区,性喜温暖、湿润,最适合生长的气温是15℃—28℃。从诗题和内容可以得知,写这首诗时的秋季仍然持续高温,所以桂花比往年晚开了一些时候,作者由此生发了“人间多少事,误在未当时”的感慨。

这首诗运用了类比和对比的手法。从“桂花晚开放”联想到人生许多事的“未当时”,这是类比。而细思,这两种“晚”是有不同之处的。桂花迟开是因为季节的客观原因,并不影响其花香四溢;人生许多事被耽误,往往出于主观,而且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永难弥补的恨憾,这种对比不禁让我们触目惊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之类的悲凉,萦绕了多少人的余生?一直想给爱人买一件生日礼物,心愿变成灵前哭诉的伤痛,咬噬着多少人的灵魂?总是想等退休后再去旅行,而届时身体已不允许的遗憾,纠结在多少人的心头?人生是一张单程票,该由我们承担的义务,马上去做;想为自己实现的心愿,马上去做;能够为亲人和朋友尽的责任,马上去做。千万莫要等,千万莫要误在“未当时”。“花晚香犹溢,事迟恨无计”是作者的由衷感喟,也是对我们的拳拳告诫!咏菊(二首)其一九月桂花散余香,菊花渐开显端庄。秋风梳理花丝瓣,红黄紫白皆成妆。其二黄花无媚态,丰纤皆多彩。傲霜秋风里,君子思徘徊。【简评】 菊花,自古及今就是文人墨客歌咏不绝的对象,它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菊花的高洁、坚忍、内隐,使它与梅、兰、竹一起被称为“四君子”。作者的这两首咏菊诗,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对菊花的赞美之情。

第一首歌咏的是菊花的端庄素洁,无论红黄紫白,都天然成清丽之妆、端庄之相。第二首歌咏的是菊花的铮铮傲骨,无论丰盈纤弱,都一无媚态、昂首傲霜。作者虽在说花,又确乎在说人。正是有感于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为物役,作者才着意去咏唱这已被历代文人赞美殆尽的菊花。不是么?君子在这葆有坚贞气节的菊花前,思绪也不由徘徊起来。此处“君子”是双关,既指菊花是“四君子”之一,又指有道德、有气节的人。

诗的立意不算新,但如果你是君子,或想成为君子,在作者的良苦用心面前,也定会思绪徘徊吧?第二辑 四时杂兴元旦乐圣诞一过迎元旦,世界末日乃误传。江河行地日月明,古传杞人空忧天。【简评】 这首诗写于2013年1月,乍看诗题以为是咏迎新年之乐,读毕方知,这“乐”来自于“世界末日”谣言的不攻自破,不禁和作者一起哈哈大笑。

2012年这一年,不少人是在惶惶不安中度过的,盛传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21日的黑夜降临之后,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来临。尽管科学家们一再解释这一谣言来自对高深莫测“玛雅历法”的误读,完全是耸人听闻的无稽之谈,但“末日论”依然甚嚣尘上,“尼比奴”撞击地球、太阳特大风暴、天体重叠、南北磁极倒转,这些“末日理论”给许多人的心理蒙上了阴影。

当12月22日的晨曦到来之时,人们发现,太阳照常升起,万物依旧清新,谣言自然灰飞烟灭。《列子》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作者认为,被“世界末日论”迷乱心智的人,恰如古代忧天的杞人,纯粹是庸人自扰。但作者言外仍是有一丝忧思的,那就是在古代科学不发达之时,忧天似可理解,今天科学已如此昌明,为什么还有人这样昏昧无知?所以,作者在诗末阐明了“江河行地日月明”这样一个科学的论断,这既是对朗朗乾坤的客观反映,也是作者明净澄澈心境的真实写照。正月初五听放爆竹有感爆竹燃放连成排,吵得公明不愿来。等至我家倒安静,真是闷声大发财。【简评】 这是一首幽默诙谐的诗。首两句写正月初五,传说中财神爷赵公明的生日,人们纷纷放鞭炮招财进宝,结果财神爷却嫌吵,不愿意来。公明,即赵公元帅,姓赵,名朗,字公明,是道教传说中的财神爷。后两句写财神爷到我家时发现非常安静,反而会赐我家金银财宝,让我家闷声大发财。

作者的幽默当然只能付之一笑,但我们在感佩作者丰富想象力的同时,也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刻意强求往往无功,顺其自然反倒有成;要克服焦躁,善于等待。发财也好,事业也好,婚恋也好,世间之事大抵如此吧!新春抒怀(二首)其一年高早淡新春喜,更非少年求新衣。儿孙一到风云变,顿作顽童亦无奇。其二四转轮番又兔年,不觉半百近眼前。喜见神州万家符,我作小诗迎春天。【简评】 这两首新春抒怀诗,第一首表达了作者与儿孙一起喜迎新年的童心,第二首表达了作者喜见神州处处是春天的诗心。

第一首在写法上颇有意趣。先说自己早已不看重新年,更不是急切地盼望着穿新衣的孩童了。然而,随着儿孙的到来,风云突变,作者的笔触与心情也陡转。与儿孙一起笑闹的作者,瞬时变成了老顽童。从不是孩童到甘为孩童,虽为天壤之别,但个中原因人人心知,我们不仅不会笑作者聊发少年狂,反会被这种童心和天伦之乐所感染——是为“无奇”。

第二首也暗含了对比的手法。生肖十二年一轮转,四转即四十八岁。随着新年的到来,半百不觉在眼前。本会有些伤感吧?作者却没有陷入韶华已逝的怨艾中。见到家家户户都把新桃换旧符,他忘记了自己人生秋天的到来,以一颗充满爱的诗心,歌颂着祖国的春天。

这两首诗,虽是“小诗”,但足见作者的意趣所向、情致所归,是作者明朗、通透心性的自然挥洒。观春天放风筝东方太阳升,老叟放风筝。天空纸鸟飞,地上草木青。【简评】 这是一幅欢快的老叟放风筝图。

全诗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位老人在旭日东升之时悠然自得放风筝的图景,无一累赘虚言,无一华丽辞藻,读来轻快清新。天上风筝翻飞,地上草木青青,这是一派多么和谐自然的景象啊!我们的心仿佛也跟着美丽的风筝在空中翻舞。放风筝的老人自有一颗聊发少年狂的童心,而作为观者的作者,岂不是也有一颗同样不老的童心!春风人面桃花笑春风,佳作名句千古诵。当谢春游踏青俗,诗情送入闺房中。【简评】 这是一个流传不绝的美丽情感传说。唐朝诗人崔护在某年清明独游都城南庄,忽见花木丛萃间有一民居。崔护叩门良久,有一女子自门隙窥之。崔护自言“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于是开了门,双方脉脉含情,心摇意夺,但未通言语。来年清明,崔护忽然思念起这个女子,情不能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但已深锁。于是,崔护在门上题下了这首著名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了诗人的思念和怅惘之情。作者的这首《春风》正是艺术地再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他将崔护诗中的关键词“人面”“桃花”“笑春风”糅合成诗的首句,颇有情趣,也颇见作者的文字功力。但作者却脱尽了崔护的惆怅,他认为应当感谢清明踏青的风俗,使诗人有了美丽的邂逅,将诗情送达深锁的闺房。这种诗意之思,变原诗的怅然为欣然,基调之转体现了一种远为达观的人生态度。崔护的诗自然是诗,他的情感故事更是诗中之诗。而作者将崔护的诗和他的美丽邂逅融合成一首簇新的诗,打破了古今的时空之隔,在我们心中泛起的,更不知是几重诗情了。我们在感谢清明踏青的风俗使崔护将诗情送入花丛闺房的同时,也要感谢作者以贯通古今的灵动之心,把诗情汩汩地送入了精神饥渴的当代人心中。春分遐想春分岂止昼夜等,一个春字君细分。分对令人春长在,分错莫怨少几春。君等皆是明白人,春字理解谅必深。惜春探春贾元春,红楼梦里堪倾城。自古美人英雄关,临阵定要细分清!【简评】 春分,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作者却运用拆词的方法,告诫人们只有分清什么是真正的“春”,才能春色长在、幸福美满。

作为节气的春分,自然意味着南北半球开始昼夜平分。但作者语重心长地指出,从人生的视角分清什么是有益身心之“春”、什么是迷乱炫目之“春”,对生命长度、心灵走向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果一个人迷于情色之“春”,被“美人计”所围猎,不仅生命会减少几春,更会失去精神的乐园,留下无尽的悔恨。这当是作者有感而发,是对现今那些沉迷权色交易、跌入美人陷阱而不能自拔之人的告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