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词笺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0 21:33:54

点击下载

作者:(明)李陈玉,王舒雅,点校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楚词笺注

楚词笺注试读:

前言

凡例

李陳玉自敘

陳子覯後序

錢繼章跋

魏學渠序

楚詞箋注上 第一卷 離騷

楚詞箋注上 第二卷 天問

楚詞箋注下 第三卷 九歌九章遠遊卜居漁父

楚詞箋注下 第四卷 九辯 宋玉招魂大招前言一、作者生平簡介

李陳玉,字石守,號謙庵,吉陽(今江西吉水縣)人。明崇禎年間曾爲武堂令、侍御史。後因叔祖“當大計”而先回籍。明亡後,披髮入山,憔悴行吟,著述終身。李陳玉本人生卒年不詳,《吉水縣誌》對李陳玉生平有較爲詳尽的記載:李陳玉,字石守,號謙菴,楓坪人。童子時與許初鳴、曾其

宗交遊,同上書于江太守,號爲“河上三奇”。鄒公元標、羅公

大紘見而異之。天啟甲子,舉于鄉,榜名陳玉書,改今名,中崇

禎甲戌進士。初觀政部曹郎,上書陳利弊,人咸稱之,授嘉善令。

邑劇號難治,玉至逾年,爲民興除利弊,多異政,又捐俸創立鶴

湖書院,與士大夫討論今古,諮詢邑中利害,遠近名流咸作詩歌

美之。六載績最,授儀制司主事,召對德政殿,稱爲儒林循吏,

擢監察御史。不避權貴,所論列皆當世急務。值族叔祖邦華爲左

都御史當大計,避嫌回籍。丁内艱。十六年,避亂于湖南山中,

從遊者數十人。未幾得疾,歌哭不時,然其心未嘗一日忘明。每

言及德政殿召對事,則嗚咽不已。生平廉介,好仗義。里居時有

丞與諸生相傾構,諸生被褫十七人,玉力白當事,當事者知其公

正,悉復之。既卒後,嘉善人思之不已,祀諸名宦。所著有《易》

三傳、《臺中疏稿》已刻行世,其《詩》《書》傳及《退思堂集》(1)

俱藏於家。

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將李陳玉《楚詞箋注》編入“楚辭輯注”類,並以一定篇幅介紹了李陳玉的生平與《楚詞箋注》版本情況,還詳細匯編了《楚詞箋注》各篇序跋入册,给今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學者提出姜亮夫的《楚辭書目五種》是李陳玉《楚詞箋注》研究的“開創之作”。《楚詞箋注》序跋中,李陳玉幾位門生的記載或可以補充我們對其生平的了解。

第一,門人錢繼章《李謙菴先生〈楚詞箋注〉後序》曰:吉水李謙菴先生,獨深於性命之學。其令吾邑也,拔薤澄水,

大率以剛致治,而膏霖溥被,至今遺愛尚在棠茇之間。殆得剛柔

之正者乎!既以侍御史休沐旋里,遭亂隱居,手注《詩》《書》《易大三傳》成,間以其餘爲《楚詞箋注》。標義弘遠,多昔賢(2)

所未及。

第二,門人錢繼章跋所作《李謙菴先生〈楚詞箋注〉後序》曰:迨懋翁殉闖逆之難,先生北望陵闕,流涕汍瀾,屈平之《涉

江》而《哀郢》也。既而遁迹空山,寒林弔影,亂峯幾簇,哀猿

四號,抱膝擁書,燈昏漏斷,屈平之《抽思》而《惜誦》也。先(3)

生之志,非猶屈平之志乎?

第三,門人魏學渠曰:適先生季父爲都御史,以迴避例歸里。遂有甲申三月之變。

先生慷慨棄家入山,往來楚粵間,行吟澤畔,憔悴躑躅,猶屈子

之志也。衡雲湘雨,往往作爲詩歌,以鳴其意。有《離騷箋注》

數卷。其詞非前人所能道,然而涉憂患,寓哀感,猶屈子之志也。

(4)

從魏學渠所言,可以推斷出甲申三月後,即公元1644年後,受甲申之變的影響,李陳玉披髪入山。

據《吉水縣誌》記載,李陳玉少時頗富才華,交遊廣泛,爲官清廉,政績卓越,得百姓愛戴。然李陳玉生不逢時,先是因“叔祖當大計”避嫌歸里。之後,叔祖李邦華殉國,李陳玉在遭受家難以及亡國之痛的雙重打擊下,心態發生變化,決定不再出仕。遂遁迹空山,往來楚粵之間,以隱居著述爲生。李陳玉之箋注《楚辭》,一方面是其深感前人注家之誤解,欲爲楚辭正名;另一方面也是背負著沉重的亡國之痛,借箋注《楚辭》而抒發己志,寄托哀思。因其與屈子志向相投,滿腔抱負未能施展,顛沛流離的末世悲情經歷又與屈子亡國之痛相似,故其更能感悟屈子之意,又以箋的形式重解《楚辭》,不事訓詁,重在會意。

李陳玉門人對其《楚詞箋注》給予了高度評價。門人魏學渠稱其詞:“非前人所能道。”門人錢繼章稱李陳玉《楚詞箋注》所言“多昔賢所未及”。二、《楚詞箋注》的時代背景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以顧憲成與高攀龍爲首的學者重修東林書院,東林中聚集了各種熱衷品評的文士,通過定期開展講學活動交流觀點。一時間,東林書院成爲江南談論國事的輿論中心。在此談論國事的人時稱東林黨人。東林黨聚集了在朝在野的各種勢力,於講學之餘“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中不少人借品評《離騷》議論時事,抨擊誤國小人,强調忠君愛國之情。在東林黨人品評風氣的影響下,明代湧現了一批《楚辭》品評之作。明代評點盛況空前,孫琴安先生在《中國評點文學史》中記載:“從萬曆中期到明末這一段時期,幾乎所有的一些有知名度的作家都有品點文學方面的著作,即使(5)一些不知名的作家或身居要位的顯赫人物,也熱衷此道。”

明末清初,時局紛亂,黨爭不斷,政治背景的緊張爲學術交流碰撞提供了可能。明末心學、道學不斷碰撞,東林特色的與《楚辭》有關的專著相應問世。以黄文煥《楚辭聽直》、李陳玉《楚词箋注》爲代表的《楚辭》研究專書,以闡發大義爲主,辭章考據爲輔,具有上承東林,下啟清代的特點。注《楚辭》是以議論爲先,旨在治世,强調諷諫,體現了“以天下爲己任”的民族氣節。

李陳玉門人陳子覯在《〈楚词箋注〉序》中云:“宋景以後,倣槻者數十家,詮釋者則不下百家,然東方、賈、扬而下,不免有形似神似之異。至於詮釋,漢有不能盡得之劉、王,宋有不能盡得之朱、(6)洪者,何以故?豈其學識才之爾殊也哉!”以往之解《騷》,多重訓詁而忽視大義。陳子覯肯定了李陳玉箋注《楚辭》的成就,並提出其師之所以達到“昔賢所未及”,能有諸多别人没有的独特感悟,並非其學識超越劉安、王逸、朱熹、洪興祖等,而是受李陳玉之經歷、志趣的影響。除了經歷志趣,李陳玉箋注還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響。(7)門人錢繼章所作《李謙菴先生〈楚詞箋注〉後序》曰:“江與楚介,春秋時隸吳,吳亡遂折入於楚,今稱兄弟之國。士大夫率刻厲名(8)節,持論高亢。而楚則鋒距尤甚焉,其風土激壯,有固然者。”

明末“品評”氛圍以及“務虚”風氣的影響,李陳玉本人所受地域文化的熏陶以及其經歷、志趣、情感等因素,促成了《楚詞箋注》這本著作的成書。三、篇目體例安排及箋注詳略

魏學渠本《楚詞箋注》篇目體例的順序安排如下表:《楚詞箋注》篇目體例表謙道人自題《自敘》(六頁)門人陳子覯拜撰《後序》(二頁)《李謙菴先生〈楚詞箋注〉後門人錢繼章拜跋序》(二頁)《序》(三頁)、《附記》(三武塘門人魏學渠拜題頁)《楚詞箋注上(第一卷)》:《離騷》《楚詞箋注上(第二卷)》:《天問》《楚詞箋注下(第三卷)》:《九歌》《九章》《遠遊》《卜居》《漁夫》《楚詞箋注下(第四卷)》:《九辯》《招魂》《大招》

此書篇目編排順序與前人有幾個明顯不同之處:

第一,《九歌》《九章》被一同編入《楚詞箋注》下第三卷中。前人輯注版本中一般將《九歌》《九辯》分至不同卷目。李陳玉緣何做出這樣的重新編排?在《箋注》一書中的《九歌》序言中有所解釋:“《九歌》之外又有《九章》,疑即《九辯》之别名,以應騷中之語,初疑文詞與《九歌》不類。《九歌》高簡奧澀,《九章》繁富明衍,或是擬作,所以歷代簡冊退《九章》於《天問》之後,不與《九歌》相連,亦序書者之傳疑也。及細讀之,煩冤苦恨非屈子不能自道,(9)今取而連之。”

第二,將《九辯》《招魂》《大招》都歸納入第四卷中。李陳玉認爲此三篇均爲宋玉憐師而作,宋玉所作《九辯》是配屈原之《九歌》;宋玉之所作《招魂》《大招》是配屈原之《天問》。具體理由李陳玉亦在《九歌》序以及《九辯》序中明述:“宋玉爲屈原弟子,憐師以忠直被禍,明擬《九辯》以配師《九歌》,今取而附之。《招魂》《大招》則又宋玉擬配《天問》也。自出手眼,殆所謂青出於藍,其(10)可敬也夫。”“按《九辯》即前《離騷》中所云夏樂章名。宋玉,屈原弟子。痛師爲讒人所害,流放非其罪,補此《九辯》,以配《九歌》。後世讀者遂謂亦皆原作。不知辭氣不類,原奧澁沉雄,玉輕逸(11)俊美,同調而不同聲也。”

第三,《天問》與《離騷》各爲一卷。李陳玉自序曰:“又提《天問》於《九歌》之上,與《離騷》並,比《世本》序次,稍爲更置者,以俱爲屈子集中大篇,若鳥雙翼,若車二輪,使讀者先觀其大,(12)則屈子之至性與屈子之奇情,觸目如有見,觸耳如有聞。”認爲《天問》乃屈子集中大篇,故單列一卷。

李陳玉《楚詞箋注》篇目到《大招》止,刪去了宋玉之後的作品,突出《楚辭》的重點作品。大膽的篇目編排,顯示出李陳玉独到的學術眼光與視野。據李陳玉《自敘》,《楚辞》篇目的箋注也有詳有略。《自敘》曰:“於是箋《離騷》,次《九歌》《九章》,及宋子《九辯》《招魂》《大招》諸篇。獨是《天問》,既被人解壞,箋則愈益不解,乃爲注以明之。自《天問》有注,又念《離騷》爲《楚詞》開篇,不妨仍爲中下人入泥入水,使開篇便知大意,則以後曲折,竟如破竹矣。是以《離騷》有箋而復有注,《天問》則有注無箋。《九歌》以下,則箋詳而注略。《招魂》《大招》,則箋略而注詳。各有取爾也。又提《天問》於《九歌》之上,與《離騷》並,比《世本》序(13)次,稍爲更置者……”根據李陳玉所述以及對整本書的分析總結,特將其所提及篇目箋注及詳略情況總結至下表,以便解讀時能夠更直觀地把握箋注情況。《楚詞箋注》篇目箋注詳略表篇目名稱箋注情況《離騷》有箋又復有注《天問》有注無箋《九歌》箋詳而注略《九章》有箋有注,注略《招魂》《大招》箋略而注詳《遠遊》《卜居》《漁夫》有箋無注《九辯》有箋有注,注甚略四、李陳玉《楚詞箋注》的特點與價值

李陳玉《楚词箋注》重在闡發大義,不事音韻訓詁,主要在辭章、賞析方面下功夫,體現出義理、辭章、考據之學的合流。(一)李陳玉《楚詞箋注》的特點

1.內容方面(1)憑主觀感受品讀《楚辭》

有學者提出,明清時期有一批《楚辭》研究者運用“直覺感悟法”對《楚辭》進行解讀,開闊了研究思路也拓展了新的研究空間。(14)這種方法將理論和心理感知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研究成果。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云:“所謂真瞭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説之古人,處於統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瞭解之同情,始有批評其學説(15)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

李陳玉的《楚詞箋注》“重又感焉”,多次運用直覺感悟法,詳細地描寫讀騷的主觀感受,這也是《箋注》一書的最大特點。我們來看一下幾個例子:《山鬼》(16)

原文:東風飄兮神靈雨。箋曰:讀此語如深夜行陰林中。《抽思》

原文曰:悲夷尤而冀進兮,心怛傷之澹澹。箋注曰:欲訴而不能,(17)欲悲又不敢,惟有內自傷,外如常,人生到此,誠難爲懷。《九辯》

原文:事亹亹而覬進兮,蹇淹留而躊躇。箋曰:如坐在黑漆桶中。(18)

原文:生天地之若過兮,功不成而無効。箋曰:似在世界中空走(19)一遭。

李陳玉善於以自身感受解騷讀騷,道出屈原之迷惘哀傷、辛酸艱難。他以自身感受來會意屈子之哀,令讀者感同身受。“如坐黑漆桶中”“如深夜行陰林中”等箋語,讓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如此甚多,不列举。

明清還有其他楚辭學者也以自身感受解讀《離騷》,所獲體會和李陳玉有異曲同工妙。如:朱冀《離騷辯·自序》曰:“復從首迄尾,句吟字哦,頓覺心目之前,迥乎不同於前此所知所見。如置身武夷九曲、疊嶂層嵐,而鳥道潛通,煙雲出沒,峰回路轉,又别有洞天。”(20)另一較有成就的楚辭學者錢澄之所作《屈詁》也重個人感悟與大義的闡發。(2)高度評價肯定《楚辭》

李陳玉《楚詞箋注》高度肯定了楚辭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多次用以“開先河”“鼻祖”等詞形容《楚辭》作品至高的文學價值。如他的《禮魂》箋語曰:

微細工巧,不失分寸,有似漢賦者,有似晉魏樂府者,有似六朝人《子夜》《讀曲》等。作者有似初盛中晚人佳句者。甚有似宋元人(21)詞曲者,何以包括千古一至此,真才士哉!《山鬼》則動其幽閒窈窕之情,《國殤》則動其戰闘赴敵之情,《禮魂》則動其終古無絕之情。此鬼之所以來饗,亦能爲人福也。非善通鬼神之情者,不知所以。三篇皆與前不同,既深於體裁而其變化不測,各篇機軸不同處,與風華隱秀處,自漢魏六朝唐宋至今,拾其(22)膏瀋未有盡也。《離騷·序》曰:

故千古忠臣悲痛,未有如《離騷》者也,每讀一過,可以立身,(23)可以事君,可以解憂,可以忘年。

李陳玉《楚詞箋注》開篇名義,序言中一語道出《離騷》之藝術特色以及讀騷之作用,立身、事君、解憂、忘年。

例如《山鬼》

原文:留靈修兮憺忘歸。

箋注:不説人留鬼,卻説鬼留人,《九歌》屢用憺字,開後來詩(24)家無限幽思。

此箋肯定了《離騷》的感情基調對以後詩歌作品的影響,所謂“開後來詩家無限幽思”。李陳玉還認爲楚辭作品對後世詞家、詞人的影響也頗大,是所謂“詞家鼻祖”。

又如《東君》

原文曰:羌聲色兮娛人,觀者憺兮忘歸。(25)

箋注曰:嚴肅中忽出情欵,語以樂神,遂爲詞家鼻祖。《湘夫人》

原文: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26)

箋曰:寫得淒清空冥,千古詞人拾瀋不盡。(3)以多種方法賞析《楚辭》

第一,就騷解騷,方得本意。

李陳玉《楚詞箋注》在《離騷》序中言:“就騷解騷,方知作者(27)當日命篇本意。而從來解者,皆妄添之名目也。”在《箋注》中,用內證法就騷解騷之處不少,互相印證的解讀,讓讀者對作者本意知悉得更爲透徹,即知騷之本命。李陳玉還以此法解讀其他楚辭作品:

按《九辯》,即前《離騷》中所云夏樂章名。宋玉,屈原弟子。痛師流放非其罪,而爲讒人所害,補此《九辯》以配《九歌》。後世讀者遂謂亦皆原作。不知辭氣不類,原奧澁沉雄,玉輕逸俊美,同調(28)而不同聲也。

又如:《湘君》:

原文: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閒。(29)

箋注:此是《離騷》“成言悔遁”“中道改路”注腳。《九辯》:

原文:竊悲夫蕙華之曾敷兮,紛旖旎乎都房。何曾華之無實兮,從風雨而飛颺!以爲君獨服此蕙兮,羌無以異於衆芳。

箋注:《離騷》責蘭,《九辯》責蕙,自是好物不堅勞,莫怪小

(30)人。《遠遊》文後的箋注部分:“自‘撰余轡而正策’以下,皆是仙成,遊於四荒六漠之樂,而中插入‘臨睨舊郷’‘僕懷馬顧’二段,與《離騷》結末同意者,言外有縱是仙成周歷萬方、役使百神而終不(31)易吾楚國之思。故滿篇雖是盛誇仙遊,其實都是無聊極思也。”

李陳玉明確地提出“就騷解騷”的賞析方法,爲後世研究者解讀楚辭作品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第二,扣住字眼,賞析佳句。

如序言部分,對字詞進行詳盡細緻的解析。序部分羅列了對“離”的三種解析:一是“隔離”,“蓋君臣之交原自同心,而讒人間之,遂使疏遠相望而不見,是謂隔離。”(《離騷》中有“何離心可同”之語。)二是“别離”,“一去而永不相見,孤臣無賜環之日,主上無宣室之望,是謂别離。”(《離騷》中有“余既不難夫離别”之語。)三是“乖離”,“若夫君子小人,枘鑿不相入,薰蕕不共器,是爲乖離。”(《離騷》中有“判獨難而不服”之語。)

在多篇箋注中,都以字詞點睛的方式評析解讀佳句。如:《山鬼》

原文:君思我兮然疑作。

箋注曰:“然疑作”三字妙,楚國之君難道不思屈子?到底疑作(32)以爲鬼耳。《橘頌》

原文:願歲並謝,與長友兮。(33)

箋注曰:“老友”“歲寒友”,不如“長友”字妙!《悲回風》

原文: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34)

箋注曰:“吾不聞”三字較阮公“後不見來者”尤妙。

扣住字眼評點作品是古代常見的品評方法,同時代黄文煥《楚辭聽直》中也大量運用中心詞點評的方法解讀《楚辭》作品。李陳玉《楚詞箋注》中“某某某字妙”句式的箋注很多,體現出李陳玉箋注簡潔洗練的特點。此外,他還善於抓住篇目中的關鍵字詞進行分析,爲讀者總結出值得關注的焦點。如:《湘夫人》

原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

箋注曰:眇字,較“望眼欲穿”四字更深。

原文:與佳期兮夕張。(35)

箋注曰:神降必以夜着,“佳期”二字動人。《九辯》

原文:閔奇思之不通兮。

箋注曰:“奇思”二字有貫虹墮城之意。

原文:將去君而高翔。心閔憐之慘淒兮,願一見而有明。重無怨而生離,中結軫而增傷兮。(36)

箋注曰:“重無怨”三字痴想如初。

第三,分類歸納,理清層次。《楚词笺注》一書體現出李陳玉邏輯思維很强的特點。他對不同的篇目采取不同的解法。《自敘》曰:“是以《離騷》有箋而復有注,《天問》則有注無箋。《九歌》以下,則箋詳而注略。《招魂》《大招》,則箋略而注詳。各有取爾也。又提《天問》於《九歌》之上,與《離騷》並,比世本序次,稍爲更置者,以俱爲屈子集中大篇,若鳥雙翼,若車二輪,使讀者先觀其大,則屈子之至性與屈子之奇情,觸目如有(37)見,觸耳如有聞。《九歌》《九章》等篇,特其一端耳。”

邏輯層次的清楚還表現爲李陳玉按照作品內容分類,引導讀者以清晰的邏輯去把握篇目中心思想。他在對《九歌》進行箋注前,細緻地將《九歌》各篇目分類。按照迎神、送神、降神的內容分類,將《九歌》作品分爲幾類。

第一類:迎神、送神、降神全者:《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是也。

第二類:有迎神、降神無送神者:《東皇太一》。

第三類:只有迎神,無降送神者:《湘君》《湘夫人》。

第四類:無迎無送無降者:《山鬼》《國殤》《禮魂》。

除此之外,在對章句的解讀中也用了歸類法。

如《離騷》:

原文: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

箋注:皇道不可得求了。

原文: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箋注:求帝道之合。

原文:恐高辛之先我。

箋注:帝道又不可求了。

原文:欲遠集而無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遙。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38)

箋注:求王道之合,二姚卻是中興盛王配偶。

將皇道、帝道、王道分開闡述,將三者分别視爲志氣所求的不同層次。

章句分析中還多次使用正反對比的方法,箋注更似警句哲語,令人幡然醒悟,印象深刻。

例如《離騷》:

原文:既遵道而得路。

箋注:聽君子指點,步步不錯。

原文:何桀紂之昌披兮,夫惟捷徑以窘步。(39)

箋注:聽小人指點,只爲一個捷徑,費無數周折。

第四,善用譬喻,生動形象。

李陳玉善用譬喻手法解讀《楚辭》,以他物、他感豐富箋注的內容;以生動的比喻,方便後世讀者更好地理解《楚辭》篇目中的難解字詞與章句。《離騷》序言部分,爲了解釋“騷”之意,用古詩、樂府來打比方。“《風》之與《騷》,譬古詩之與樂府也。淡質靜穆曰古詩,流動艶逸曰樂府。《風》之爲體,一如古詩。《騷》之爲體,一如樂府。”(40)用“騷”與“古詩”對比,李陳玉認爲“騷之爲體,一如樂府”,表現出其文體觀。《九辯》

原文:被荷裯之晏晏兮,然潢洋而不可帶。

箋注:以荷爲裯,本是香潔。潢水雖汙,荷原不染。謗者之口,(41)譬如潢洋,一汙不可佩帶矣!《天問》文後箋注云:

蓋天地原係一氣所成,既是一氣,天自在虚空中,地毬自在天中。譬如人身全是一團活氣,欲上既上,欲下即下,在天地中間本無依倚,(42)有何所繫,有何所加乎?《離騷》篇目中對“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一句解讀時也用此法,生動形象。箋曰:“鈍置廢閒,圖事之氣衰,自然不及矣。譬之美人遲暮,從前精華不可惜邪。所以歎草木之零落,傷盛年(43)之不再也。”又如《離騷》原文曰:“吾令鴆爲媒兮,鴆告余以不好。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箋注曰:孤獨難處,譬之求佳(44)人而無媒。等等。多次運用譬喻手法體現出李陳玉《楚詞箋注》的文學性。

2.形式方面(1)分段概括,脈絡清晰

所謂“先爲小序,以下則分段言之”,李陳玉箋注在正文之前就有一段總體概況,對篇目的主旨進行介紹,開篇明義。如《九歌》部分就對各個神名進行介紹。接著進行分段概況,提綱挈領式地分析總結,爲讀者理清思路。《離騷》被李陳玉分爲十四段,如《離騷》首句至“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箋文曰:“此爲第一段,言其爲同姓親臣,恩深義重……”第二段從“紛吾既有此內美兮”至“紉秋蘭以爲佩”,箋曰:“此第二等,言其才行自負,一味修潔,焉有可離之端?”每一段後都有詳細點評。《雲中君》也被分爲兩段解析:

此段分兩段。自“浴蘭”句起至“周章”句止,言雲中君衣服容貌之美。自“靈皇皇”句起至末,言雲中君降後便行,舉止軒軒之態。(45)蓋雲神倏忽,故其去來急疾。《天問》被分成三段,分别爲問天上事、問地上事、問人間事。《天問》當分作三大段,自“曰邃古之初”起至“曜靈安臧”止,爲上段,共四十四句,是問天上事許多不可解處。自“不任汩鴻”至“烏焉解羽”止,共六十八句,爲中一段,是問地上事許多不可解處;自“禹之力獻功”起至“末忠名彌彰”止,共二百六十一句,爲後一(46)段,是問人間事許多不可解處。《東皇太一》分爲兩段,自“吉日兮辰良”到“璆鏘鳴兮琳琅”爲四句,言東皇太一容貌劍佩之尊嚴,自“瑤席”句至末,言迎神宴(47)舞之樂。

李陳玉《楚詞箋注》與宋代朱熹《楚辭集注》,同時代汪瑗《楚辭集解》、黄文煥《楚辭聽直》相比,雖在影響、考察面、文學性等方面都稍遜一籌,但卻極爲清晰地將章句分節分段,爲讀者解騷品騷提供了便利。(2)簡練洗練,工整對仗

李陳玉《楚詞箋注》的諸多箋語、注語本身自成一體,造詞遣句極爲精妙,且使用對偶、排比使得箋注本身呈現出工整的特點,讀來酣暢淋漓,簡潔洗練。

如:《遠遊》通篇使用兩字箋注,高度總結概括屈原被放逐的哀思。

原文:吾將悃悃款款,樸以忠乎? 箋注:書職。

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箋注:周旋。

寧誅鋤草茅,以力畊乎? 箋注:守分。

將遊大人,以成名乎? 箋注:沽名。

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 箋注:任直。

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 箋注:投時。

寧超然高舉,以保眞乎? 箋注:高蹈。

將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 箋注:方正。

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絜楹乎? 箋注:圓熟。

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 箋注:矯持。

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箋注:浮沉。(48)

又如《抽思》:

原文:望孟夏之短夜兮,

箋注:長夜易老。

原文:何晦明之若歲!(49)

箋注:長日如年。《國殤》:

原文: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箋注:寫其雄烈之槩。

原文:淩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壄。(50)

箋注:寫其赴敵之勇。

又如《惜誦》:

原文:事君而不貳兮,迷不知寵之門。忠何辜以遇罰兮,亦非余之所志也。

箋注:人人從此門出入,有目如盲。

原文:行不羣以顛越兮,又衆兆之所咍也。紛逢尤以離謗兮,謇不可釋也。

箋注:有口無舌。

原文:情沈抑而不達兮,又蔽而莫之白也。

箋注:有目無睛。

原文:心鬱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箋注:有胸無心。

原文:固煩言不可結而詒兮,願陳志而無路。(51)

箋注:有天無日。

分别以“有目如盲”“有口無舌”“有目無睛”“有胸無心”“有天無日”作評,以身體部位作比方,化抽象,極其工整,道出了屈子因直言进谏而遭谗被疏的無奈,令人印象深刻,感同身受。

語言的工整、箋語格式的一致,是李陳玉《楚詞箋注》的一大特色。《大招》亦是經典的一例。

原文:曼澤怡面,血氣盛只。永宜厥身,保壽命只。室家盈廷,爵祿盛只。魂乎歸徠!居室定只。

箋注:歸來爲室家所依。

原文:接徑千里,出若雲只。三圭重侯,聽類神只。察篤夭隱,孤寡存只。魂兮歸徠!正始昆只。

箋注:歸來爲孤寡、夭隱所依。

原文:田邑千畛,人阜昌只。美冒眾流,德澤章只。先威後文,善美明只。魂乎歸徠!賞罰當只。

箋注:歸來爲百姓所依。

原文:名聲若日,炤四海只。德譽配天,萬民理只。北至幽陵,南交阯只。西薄羊腸,東窮海只。魂乎歸徠!尚賢士只。

箋注:歸來爲四方所依。

原文:發政獻行,禁苛暴只。舉傑壓陛,誅譏罷只。直贏在位,近禹麾只。豪傑執政,流澤施只。魂乎歸徠!國家爲只。

箋注:歸來爲賢士所依。

原文:雄雄赫赫,天德明只。三公穆穆,登降堂只。諸侯畢極,立九卿只。昭質既設,大侯張只。執弓挾矢,揖辭讓只。魂乎徠歸!尚三王只。(52)

箋注:歸來爲三公九卿所依。

以工整對仗和排比句式箋注,使得箋語讀來具有節奏感和韻律美,在排比對仗中又加强語氣,增强了原文的氣勢,讓讀者深刻理解屈子之憂思,用简短之語概括複雜的情感,令人印象深刻,體現出李陳玉對語言的駕馭能力。(3)語言隨性,平易近人

李陳玉《楚詞箋注》乃性情之作,在箋語中,他多次使用直白易懂的語句,仿佛是朋友之間的談話與牢騷,這種語言風格使得其箋注避免了艱澀,顯得生動活潑、平易近人。

例如《惜往日》:

原文:不逢湯武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53)

箋注曰:此老自負處,天生我材必有用,尚等個知己來。《懷沙》

原文:任重載盛兮,陷滯而不濟。

箋注曰:許説不許做。

原文: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箋注曰:許看不許喫。

原文:邑犬羣吠兮,吠所怪也。

箋注曰:怪不得。

原文:非俊疑傑兮,固庸態也。(54)

箋注曰:惱不得。

與上舉《懷沙》類似,《離騷》中也有口語化的箋注。《離騷》:

原文曰: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与此終古。(55)

箋注曰:説不得。哭不得。笑不得。是謂懷情不發。

原文: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56)

箋注:自己不作好人,反謂他人立異。《九辯》:

原文:欲寂漠而絕端兮。(57)

箋注曰:“絕端”二字妙,所謂安心做個痴呆。

李陳玉箋語隨性,平易近人,拉近了箋注者與讀者的距離,似朋友之間的聊天,讓原本難懂的篇目易於理解,使讀者常有豁然開朗之感。(二)李陳玉《楚詞箋注》的價值

姜亮夫言《楚詞箋注》有“新義異人”之處:

謂“騷”乃文之一體,而《離騷》大意,只是好修,與人異趣。又分《天問》爲問天事、地事、人間事三大段,以《九歌》《九章》當《騷》中“啟九辯與九歌”之句。又謂巫之事有大小;《招魂》用“些”,“些”,楚人土音,所以相呼。《大招》韻用“只”,大索四方上下,楚方言不可概通,故用中原古韻。意謂《招魂》爲小招也。皆其(58)新義異人之處。

李陳玉《楚詞箋注》中也不乏與一些經典注解的相同認知。他與王夫之、賀裳、王闓運、陳洵等都認爲《招魂》的作者是宋玉,李陳玉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宋玉爲屈子招魂,或亦戲作,以相慰於寂寥之中耳。”然而縱觀全書,李陳玉更多的是呼應其開篇自敘之意,旨在撥開雲霧,駁舊解之誤,爲楚辭正名。李陳玉在《楚詞箋注》中以挑戰經典的精神大膽評注,反對舊解。

1.提出解騷之正道

正名之難是因爲以往篇目已被“解壞”,《楚詞箋注》前李陳玉《自敘》曰:“甚矣,正名之難也。予平生爲傳,止《易》與《詩》,箋則微見於《易眼》一書。至於後世注疏訓詁之文,見之輒欲寐,甚且嘔吐,繼之終日不平,況執筆而爲之乎?癸巳復過雲陽,門人執《楚詞》爲問,因取而觀之,爲注家塗汚極矣。《天問》一篇,雲霧尤(59)甚。”“獨是《天問》,既被人解壞,箋則愈益不解,乃爲注以明之。”從而進一步提出解騷之正道——以箋解之。“屈子千古奇才,加以純忠至孝之言,出於性情者,非尋常可及,而以訓詁之見地通之,宜其蔽也。且夫《騷》本《詩》類,《詩》人之意,鏡花水月,豈可(60)作實事實解會?惟應以微言導之,則四家之中,箋所宜有事也。”

2.明義重箋

李陳玉《自敘》曰:

箋、疏、傳、注,分四家,世儒混而一之。箋之爲言綫也,不多之謂也。讀者之悟,與作者之意相遇於幽玄恍惚之地,一綫孤引,竟欲忘言。其文反略於作者,而以作者爲我注腳,此爲上上人語也。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