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宣讲:2012《大讲堂》精选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1 09:28:16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市委讲师团,宣讲家网站,《大讲堂》编辑部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慧的宣讲:2012《大讲堂》精选集

智慧的宣讲:2012《大讲堂》精选集试读:

重要会议

十八大报告的新表述、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

红旗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黄苇町

十八大是我们党从新的历史征程出发走向更加辉煌未来的一次重要会议,将对党和国家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我想先从五个方面谈谈报告的总脉络。

一是报告的主题是什么?习近平同志有个概括,就是简明而又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四个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最大问题,也是整个报告的灵魂。把握这个主题,对深刻理解十八大精神至关重要。

二是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和历史贡献是什么?就是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列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且写入党章。这是党的指导思想非常重要的一次与时俱进。

三是报告中“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的背景是什么?就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说的,我们党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为什么是关键时期?因为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8年了。前5年要基本达标,后3年收尾。为什么是攻坚时期?因为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离成功的彼岸越近,难度就越大,风险也越高。因此,要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努力从各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四是报告的落脚点是什么?落脚在党,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干部。科学发展,离不开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高;人民幸福,关键在于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五是报告最重要的关键词是什么?一是“人民”,在报告中出现145次;二是“改革”,出现86次;三是“创新”,出现58次;四是“公平”,出现20多次。这四个热词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都获得公正、公平的发展机会,而其最重要的实现途径就是“改革创新”。要明确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主旋律。

这五个“是什么”,就是十八大报告的思想架构。下面谈谈报告中的新表述、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这是深入把握十八大报告精神的途径。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这部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报告既从十个方面总结了取得的成就,更异常坦率地谈到六个方面的不足。包括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讲成绩理直气壮,摆问题也直指要害。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这十年是我国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十年,因此也被称为“民生十年”。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五年的工作更为出色。

2008年9月15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以此为标志,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而且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对我国冲击非常大,外贸订单减少,工厂减产停产,山东、福建、广东等省份甚至有外商因资不抵债弃厂而逃。工人讨不到工资,政府在财政收入锐减的同时还要收拾烂摊子,大批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手、实施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并迅速推出扩内需、促增长十项措施,到2009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就恢复到8.9%,在全球率先回暖。

胡锦涛同志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要求以危机倒逼发展方式转变。这种改革气魄,当时就在国际上引来好评如潮,他们就怕中国照老办法大干快上加重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我们党在保增长还要转方式的双重繁重任务下,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并没停步;推动民主法制、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也没放松。同时还在改善民生上迈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大的步伐:建立了总人数超过13亿的世界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在住房、教育及“三农”方面的投入之大也前所未有。特别是在席卷西方的“失业潮”中,由于我国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千万,相当于法国的总人口;我们还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一系列盛事。这期间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实现了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出口超过德国位列世界第一,危机反而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在这样一种特殊形势下,我们党为13亿中国人做了这么多大事、好事,做了这么多让世界震惊的事,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执政党可以与之相比。瑞士《新闻报》说,在数千年历史中,中国从没表现得像现在这样优秀。2012年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针对70名美国大公司的CEO展开了一项调查,其中一条是世界上哪些组织最称职可信。没想到在美国这个自我优越感极强的国家,在CEO们的回答中,中国共产党竟然位居第三位,排名位次远高于美国总统和美国国会。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处理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和各种调节手段交替运用之娴熟,令人惊叹。英国《金融时报》甚至用了这样一个标题:“中国共产党是美国CEO的榜样”。

我们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报告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也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实召开十七大时,很多人已提出这个意见,但当时胡锦涛同志不同意,他认为科学发展观提出时间还不长,还需要经受实践检验,因此虽然将其写入了十七大报告和党章,但没有提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经过这十年实践检验,中央认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时机已经成熟。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怎么认识这一新论断呢?

科学发展观首先产生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中。2003年年初,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履职不久,就发生了突如其来的“非典”(SARS)疫病灾害。我们才猛然发现,即使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快的北京,也成为“非典”肆虐的温床。我家就住在新东安市场后面,一天晚上将近9点,我和爱人出来散步,平日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大街,竟死一样沉寂,很少看到人影。偌大的王府饭店,只有四扇窗户亮灯。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内地共付出349人死亡的代价。还有很多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染病后,虽被抢救过来,身体器官却受到无法恢复的损害。

通过抗击“非典”,我们党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这条腿长,社会事业发展这条腿短,城乡发展不协调,公共卫生事业明显落后,说明发展方式存在问题。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党中央最早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由于党和政府吸取了教训,接踵而来的禽流感,尽管也在世界上闹得风声鹤唳,但令很多戴有色眼镜看中国的人惊奇的是,在候鸟和家禽家畜最多的中国内地,竟只有9例死亡。而相当于我国一个省面积和人口的越南死了40多人,印度尼西亚死了100人。时隔一年就出现这样大的变化,是与我们党和政府首先在卫生领域提出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分不开的。当时,摩根士丹利公司在题为《中国的警醒》的报告中,做出一个现在看来是惊人的预言,报告说,“‘非典’疫情可能成为新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中国可从这场或会演变成大灾难的疫情中汲取经验教训,崛起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国家”。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突出反映在我们善于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跟上时代的脚步。它们在经济起飞阶段曾长期奉行“重城市、轻乡村,重开发、轻环保,重增长、轻分配,重经济、轻社会”的“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列举了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一是“无工作的增长”:增长没有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失业群体不断扩大;二是“无声的增长”:经济快速增长,但人的民主与自由权利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展;三是“无情的增长”:经济增长最终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穷人数量有增无减;四是“无根的增长”:由于受外国文化影响,本民族传统文化日趋边缘化或正在消失;五是“无未来的增长”:增长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与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毁灭性损害。一言以蔽之,“五无”的增长就是无视人的增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吸收了当代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说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报告还对科学发展做出了很多新表述,如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创新的理论,提出“三个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从而为科学发展观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十八大报告强调:“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两句话确实重要,它向国内外昭示了我们到底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锦涛同志用了“老路”、“邪路”这样振聋发聩的语言,就是因为中央不希望任何人对我国的发展走向产生误判。

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是改革开放前中国所走的道路。国内确实有些人想回到那条路上去。他们把当前出现的社会收入差距扩大、诚信缺失和消极腐败等现象,简单地归咎于改革开放,产生怀旧情绪。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期?当时我们受苏联僵化保守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影响比较深,后来甚至发展到比苏联还“左”的地步。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物资极度匮乏,搞了20多年,大家还普遍吃不饱饭,怎么都说不过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为防止西方敌对势力的颠覆渗透,我们当时闭关锁国比苏联还厉害。从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间,中国大陆有出国经历的仅28万人,每年首次出国的平均不到1万人,主要是外交、外贸和留学人员,去的也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老百姓因私出国的极少。因为那时谁家有海外关系,比地富出身还糟糕:不能当兵、不能去保密厂,上大学也不能录取到重要专业。有海外关系的人讲都不敢讲,更别说申请出国探亲了。“文化大革命”后期邓小平重新主持工作,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席联合国大会后,到当年曾勤工俭学的法国访问,他亲眼看到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也看到了封闭导致的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差距的急剧扩大。

为什么小平同志不开口则已,开口就一针见血、字字千钧?一是得益于他宽阔的眼界和阅历,二是得益于他高度求实的态度。记得1958年“大跃进”期间,为完成年产1070万吨钢的任务,中央机关也搭起很多小高炉,北京城里到处点火冒烟。对炼出来的那些铁不是铁、渣不是渣的东西,当时谁都不敢说什么。但当中直机关的干部敲锣打鼓,给中央领导送红喜报时,邓小平却冷冷地说了一句:“我16岁就到法国的钢铁厂当工人,这些哪能叫钢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小平同志首先提出“对外开放”要成为国策。现在每年出国的中国人和入境的外国人加起来过亿。中国海外留学生已居全球之冠,每七个留学生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大批留学生归国创业,成为很多高科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所谓改旗易帜的邪路,是指国内外有人鼓吹的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道路。其实,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和本国实际分不开的。就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互相照搬的关系。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搞的是君主立宪制,不久前的女王登基纪念日和威廉王子大婚,还是举国欢庆的节日。而法国大革命,则一反英国的做法,把国王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实行激进共和制,弄得英国组织“反法联盟”武装干涉;而晚一些立国的美国,则既不照搬英国也不照搬法国,实行了与英法都不同的联邦制。这不奇怪,各国都有不同的历史、民族和文化背景。我们并不否定和贬低其他国家的民主政治选择。

十八大报告提出:“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同样,西方国家也不应把自己那一套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强加于别国。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完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即使偏见很深的西方政治家,也没有人提出,在中国谁可以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因此,全盘西化是一条走不通的邪路。

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原地踏步也不行。有人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30多年前我们启动改革开放时,大家都“光着脚”,都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统一思想相对容易。小岗村18户偷偷搞大包干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温饱都成了问题,已经没有后路。还有很多老一辈革命家,也觉得对不起跟着自己打天下的人民,形成了一批叱咤风云的改革家群体。任仲夷已经做了胆囊摘除手术,但人们说他一身是胆;还有启动了蛇口招商局改革的袁庚,面对各种非议掷地有声地说,大不了“我回秦城监狱去”。而万里面对反对“大包干”的一些中央和地方领导人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但你别把我的独木桥也砍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魄?

现在情况不同了。从老百姓看,大家都穿上“鞋”了。不管是“布鞋”、“皮鞋”,总之没有“光脚的”了。而改革初期那种皆大欢喜的普惠式改革,空间也已越来越小,社会多元化带来的利益分化,使有些改革不是这部分人不如意,就是那部分人有意见,陷于两难境地。特别是有些可以说穿上了“进口名牌鞋”的领导干部,认为现在已很不错了,容易产生改革惰性。因此,报告中谈到的“四大危险”中“精神懈怠危险”,是现实存在的。

我们要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底是一条什么路呢?十八大报告也作了明确回答。胡锦涛同志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他提出要坚持“八个必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个主要特征,这八条符合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是我们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而要走正路的具体内容。

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一个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里讲的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胡锦涛同志说,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讲的就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这里有一字之差,就是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把“建设”改成“建成”。这表明我们对实现目标更有信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这部分最重要的是一个抢抓、五个要求。“一个抢抓”,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国外有些人对中国的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根据就是中国已连续七个季度增长率下降,特别是2012年第三季度已下降到7.4%,于是又提出“中国奇迹终结论”。其实西方一些人一直在唱衰中国,但就是唱不衰。

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我认为要具体分析。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接连上演,全球经济低迷、外需明显减弱,对我国沿海外向型经济的冲击的确很大。2012年广交会客商数量和交易额双双下降10%就是个证明。但危机中也有机会。美欧国家经济困难长期化,老百姓收入减少,对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增加。虽然直接外贸额下降了,但这些年很多企业执行中央“走出去”方针,对非洲、拉美的投资步伐不断加快。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已达600多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19.7倍,必然直接拉动设备、物资和劳动力输出。因此总体上看是有退有进。

增速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为转变发展方式、防止通货膨胀而主动调控。大家都知道,基数越大,增长难度越大。10年前我国GDP总量只有10万亿元,增长10%也就新增1万亿元。现在我国GDP总量接近50万亿元,增长8%就将近4万亿元,而且增长越快越久,积累的矛盾会越突出,需要留出调整空间。如同一个人不能只拼命朝前跑,有时也得喘口气,调整一下呼吸,才能跑得更远。因此,报告把目标定为10年翻番,就是把增长速度控制在7.3%左右。今后我国将进入“中速增长时代”,但和其他国家相比,速度仍然很高。

我国适当减速进行调整,实际上已经见效。比如,201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还有,2010年以来,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特别是中西部农民收入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出现了区域、城乡差距缩小的可喜现象。

有专家说,随着“民工荒”和劳动力成本提高,外资企业正加速流出中国,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但实际调查显示,这一趋势并不明显。因为投资者不仅要看劳动力价格是否便宜,还要考虑交通基础设施怎么样、运输是否方便、电力能否保证、上下游的产业配套在当地能不能实现,特别是本地的销售市场有多大,还有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怎么样。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形成的这些优势,恰恰是最不好替代的。

还有,2011年我国城镇化刚达到51%,要达到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还要增长30%。而农民转为市民,收入和消费至少要增加3倍,还意味着消费观念更新和消费结构升级,这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持久不衰的强劲动力。因此,胡锦涛同志说,我们一定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并提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个要求”第一条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硬指标。人均收入翻番是第一次提出。当然,这个收入翻番要剔除价格因素,也不是每人收入都翻番。因为还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把GDP翻番和收入翻番绑在一起很有意义。过去重积累、轻消费,居民收入长期落后于GDP增长。而今后如果仅有前一个翻番,没有后一个翻番,考核就不算达标。这种指标导向,可以促使各级政府更加注重增加居民收入。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其他要求包括: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实就是五大建设的目标,并相应提出“五个加快”的改革发展要求。十八大报告尤其强调,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者是什么关系?李克强同志说:“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我们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才能深刻理解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这部分提出了五项任务。

第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国企不但有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还有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安排就业、维护国家安全等政治责任。要承担很多其他性质企业不愿或不能,也没有义务承担的责任。据专家考证,1950年至1990年,航空工业部总共得到130亿元的国家投资,生产出大批飞机和导弹等武器装备,装备了我军。而在同等性能条件下,这些武器如果以国际市场价格从外国购买,需要花2600亿元人民币,即为投资的20倍,还不一定买得到。这还不包括建设了一个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培养了一支专业技术队伍,形成了庞大的固定资产,解决了近百万人就业。

但控制力和影响力不等于垄断。到2011年年底,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已达900多万家,非公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全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都是由非公企业提供的。国家要通过各种扶持政策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它们能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包括进入一些重要领域。实际上,有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已承担了不少军用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任务。

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制造业产值2010年已超越美国,排名世界第一,但以服装鞋帽、机械加工、电子类等为主,强项是建筑业和大型工程,尽管积累的财富总量不小,但多是辛苦钱。包括为全世界生产手机,每部只挣几十元。在国际分工体系中还是“打工的”、“喝汤的”,而不是“老板”和“吃肉的”。

金融危机前,美国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不重视实业了。过去美国对中国制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可国际金融危机后情况变了。不仅金融这个饭碗不那么好端了,经济空心化也导致失业严重,总不能所有人都进写字楼吧。这次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四项许诺的头两条,就是振兴制造业和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而美国制造业一旦依托其科技创新优势重新振兴,会对我国形成巨大压力。

美国有85%的科研成果会在5年内转化为生产力,在我国很多还停留在实验室和论文中,因此需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

第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最值得关注两条,一个是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一个是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实体经济是民族的生存基础,要摒除那种靠烧钱、圈钱一夜暴富的投机心理。

第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二是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集体经济壮大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

第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报告提出要“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更加重视引进人才。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这实际上也是对国内外一些人说我们只搞经济改革、不搞政治改革的一个回答。报告提出七项重点任务,有四点特别需要注意:

一是提出协商民主,这是我们党的创造。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有句老话:“凡事好商量。”商量就意味着彼此尊重、共同寻求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报告要求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放在决策之前和决策过程中。尤其在当前社会生存方式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的情况下,更需要平等协商精神。不仅我们党和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之间需要协商,政府和老百姓之间也需要协商,要学会沟通、说服,学会让步、妥协,甚至学会道歉。不能简单以上压下、以官压民、以多压少。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提出,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

二是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第一,对于一个超大型的多元社会来说,离开法治发展民主,离开保护公民基本权利讲少数服从多数,很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例如改革开放初期,有的村里搞承包经营,结果有一两户因抓住机会和善于经营发了大财,有人便眼红了,提出他们的承包指标定低了,要求提高指标。要是举手表决,可能全村大多数人都赞成,但这就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收益。从短期看对多数人有利,但长远看反而有害,因为所有人合法致富的路同时也被堵死了。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建设跟不上,特别是有法不依、执法不力,就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第三,十八大报告强调公平。但公平要靠法治保证。大量事实证明,偶发的群体性事件,多数与干部作风分不开;恶性群体性事件,主要和司法不公、执法粗暴相联系;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一般反映的都是制度不公或其背后的腐败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因此,首先要从领导层解决法律意识淡薄,重政策轻法律、重批示轻法律和重关系轻法律的现象。

三是提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这是权力规范运行的重要保证。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要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这就把发展民主和维护群众利益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四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是改革的总思路。当前,有些地方政府为实现GDP增长,把自己变成开发公司,“政府搭台、政府唱戏”;自己制定规则、自己当裁判、自己还下场踢球。有人说,现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越来越看不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越来越闲不住”。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太多,不仅会扰乱市场秩序,也会制造更多腐败的机会。当然,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不是简单的政府职能削弱、强化市场功能,而是两者职能的重新界定,市场要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在基本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性监管方面做到位。也就是说政府要管好自己的事,包括要修正市场机制的不足,而不是过多干预。中央政府也要继续简政放权,包括财权。报告第一次提出要“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使地方政府不必通过卖地和一些不规范做法来填补资金缺口。十八大报告还提出,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这些都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中突出的亮点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新概括。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已提出。但很多人认为,还有必要提炼出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在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概括。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概括,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时代新风。这是全社会的呼声和共同要求,要常抓不懈,人人参与,从我抓起。文化宣传部门需要抓住“感动中国”的社会亮点,大力弘扬时代新风。

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为丰富的文化生活已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谁能够填补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谁就会成为时代的宠儿。

有人调侃说:我们的文化发展史,是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短信小品;古今文化名人是李白陆游关汉卿曹雪芹赵本山小沈阳。让赵本山和小沈阳同李白、陆游“PK”,讽刺的是文化的媚俗。但脱离大众的高雅,群众未必认同。当然,从传播先进文化的要求看,赵本山和小沈阳小品的文化趣味和精神层次还有提升空间,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植根于东北的乡土文化、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从这个角度看,电视剧《刘老根》、《乡村爱情》在有9亿农民和农民工的中国获得最多观众就不奇怪了。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仅要看文化产品总量,更应看文化产品质量。只有创造出能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能够引领时代前进的先进文化,才能走活文化产业这盘棋。这首先要求文化工作者剥离浮躁,包括向国际大师学习。前不久美国导演卡梅隆出席北京电影节,获得的掌声和欢呼声比其他任何人都多,因为我国引进的他的两部巨片都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电影《阿凡达》除了3D技术创造出的美轮美奂的潘多拉星球外,就是创作者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有业内人士感叹:《阿凡达》是一部“中国导演想抄袭都没有技术抄袭,想山寨都没有能力山寨的电影”。作为国际知名大导演,卡梅隆在编导了《泰坦尼克号》这部全球票房冠军之作后,竟能够用沉寂12年的代价,来精心打造这部巨片。卡梅隆为了保证细节成功,连潘多拉人使用的语言,都是请语言学家专门设计的一种不仅发音优美,而且具有完整的语言要素、能够真正使用的语言。我们知道,全世界的语言都是各民族在漫长岁月中自然进化成的。只有潘多拉语是为了拍一部片长只有三小时的影片,而由专家历时数年创造出来的、从没有人使用过的语言。这种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让人钦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重大任务。特别是在十七大报告提出“两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提高、两同步”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明了方向。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关注民生、积极改善民生时,也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报告提出“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我们要着重解决影响群众生活的紧迫问题,让绝大多数群众都能享受发展成果。但也要实事求是地讲清楚,只有经济发展才能相应提高生活水平,引导大家摒弃不切实际的过高与过急要求。

民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和经济效益好的行业、企业的员工福利不是一回事,和有的富裕乡村给村民发金条、送别墅、包干大学生费用也不同。社会福利制度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增长的刚性,上去容易下来难,尤其要警惕由此产生的福利依赖、降低奋斗精神和经济活力的现象。欧洲发达国家搞福利社会,现在可以说饱尝了苦果。欧债危机发生后,不论哪个国家,为了压缩财政赤字,即使只出台一些很小的压缩社会福利的措施,都会引发轩然大波。例如法国只是提出把退休年龄延长两年,就弄出全国性的罢工和骚乱,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最后成为导致萨科齐只当了一任总统就黯然下台的重要因素,希腊政府倒台也是如此。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我们的民生建设,首先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在社会分配上既不能搞两极分化,也不能回归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胡锦涛同志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要在共建中共享。民生建设要有前瞻性眼光,制度创新是为了取得经验后推广,如果明显不具备推广条件,就要避免对群众产生误导。领导者更不能为哗众取宠而作出一些超越发展阶段的许诺,如果把群众的胃口吊得过高,又不能兑现,或者眼前兑现了以后又被迫退下来,就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政府对“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要有清晰的认识,既不能工作不到位,也不能越位,尤其不要直接操作一些民生工程。因为直接操作不仅需要成本,还容易产生腐败问题。是否拿捏好了民生建设的度,不仅反映了我们干部的作风,也可以看出决策者的思想政策水平、执政和领导能力。

还有,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出路。事实证明,哪里的群众创业比例高,经济发展就有活力。浙江全省1/4以上的劳动人口参与了创业,有350万户企业和个体户,因创业实现的就业占全省就业总量90%。而广东的市场主体更接近500万户,高居全国第一。现在很多广东和浙江的孩子上大学选择专业时就有很强的目的性,毕业后也不是到处投简历,而是拿了证书就回家,进入父母的企业或在父母的支持下创业。

但也必须看到,现在中国城市居民,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意愿很低,农民的创业愿望反而远高于城市居民和大学生。有关问卷调查提出,农民工如果有5 ;万元以上存款怎么办?表示要创业的占65%。问城市居民和大学生有50万元怎么办?很多人回答用来付按揭,想创业的不到5%。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首要就业目标还是考公务员,2012年报考公务员人数已近200万,最热岗位接近4000比1。有位西方学者说过,“一个人人想当公务员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因为公务员最稳定,但如果人人追求稳定,谁来创造?一个民族没有创造力,怎么发展?但这不能怪年轻人,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政策和政府的创业环境营造工作。

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比以往增加了一个“法治保障”,彰显出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十八大报告还提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尽管十七大报告已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但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高度,在党代会报告中专辟一章来部署,还是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比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看到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石油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的25%,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按理论计算的自然资源只能承载9.5亿人口。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惊人,只有30%的河水、湖水达到饮用要求,近岸海水超过一半受到污染。北京一年的蓝天数只剩下100多天,雾霾和沙尘暴交替出现。胡锦涛同志说:“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由于过去十年我们保护环境的努力,现在江河湖海水质已大幅度提高,2011年北京的蓝天已增至286天,而且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情况下,我国森林面积由23.9亿亩增加到29.3亿亩,人工林达8亿多亩,居世界第一。这是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27亿多亩林地确权到户分不开的。与绿化者个人和家庭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和我国城乡潜在劳动力资源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改善环境的巨大力量。

但也必须要看到,以开发和发展为名破坏环境的行为仍时有所见,违规围湖造地、填湖造地,还有以“楼市化”偷换“城市化”的现象仍顽强地存在。一些中小城市建设时过多“预留发展空间”,占用大批近郊熟地、菜地,而用以“置换”的却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垦荒”和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的“土地整理”。有些新建的大而无当的旅游景点,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尽可能多占地、将来好见缝插针的丑陋经济动机。对于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确实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从科学发展观中单列出来作为“五大建设”之一,而且写入党章的原因。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此着重谈谈反腐倡廉建设。胡锦涛同志说:“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语气之冷峻,表明中央对当前党风廉政状况的清醒认识和对群众呼声的高度重视,再次为全党敲响警钟。党的十七大以来,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60多万件,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4万多人,包括坚决查处了薄熙来、刘志军、陈绍基、王华元、黄松有、许宗衡等一批重大违法违纪案件。而一个涉贪官员从被“双规”到做出处理,党和国家反腐败专门部门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大,也是其他任何国家不能比的。有些重大案件的查处,参与人员数以百计,耗时数月甚至数年,直至查清主要问题和涉案人员才结案。反腐败决心不可谓不强,力度不可谓不大,专门部门的工作也不可谓不到位。但因为中国尚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腐败案件易发多发的状况还未根本转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廉洁政治,提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这是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提出的战略目标。既有利于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又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谋划、部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实现政府清廉,要建立“有限政府”、“透明政府”、“高效政府”、“廉价政府”,这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政治清明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部分,要求通过发展民主政治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而干部清正是廉洁政治的基础。

怎样看待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我不想重复谈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腐败的信心、全社会憎恶腐败的民心,这些都是粉碎腐败分子侥幸心理的重要因素,但大家已经谈得很多了,我只想从腐败活动本身的规律来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犯罪心理学有这样一个命题,人的贪欲总是由小到大,由贪少到贪多。每次得手,都会使他的侥幸心理增长一分,胆子会越来越大,贪欲也就越来越重。很少有“急流勇退”、“见好就收”的。不久前落马的山东省齐河县财政局原局长任居孟就这样陈述了自己由小贪到大贪的思想演变过程:“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既然湿了鞋,顺便洗个脚;既然洗了脚,干脆洗个澡。”他就这样一直把自己洗到监狱里去了。

第二,腐败活动的时间越长,插手事情就越多,接触人员也越多,社会联系也越多,露出蛛丝马迹的地方也就越多。即使他们再谨慎、狡猾,可以“滑掉”一次、两次、三次,但不可能永远不露马脚,即所谓漏网者最终难逃法网。即使有人把非法聚敛的财产转移到境外,在国际反腐败合作日益加深的今天,同样难逃法网。

第三,即使搞腐败者能够“平安着陆”,但只要他的违法犯罪活动为既成事实,就说不定会在什么事上被牵出来。2007年,已退休8年的农业部财务司原司长孙鹤龄,就是因为12年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帮助“蓝田股份”公司上市后,违反规定为女儿购买该股份内部职工股获取巨额非法利益,在他68岁时被判处8年有期徒刑。

第四,随着时间的积累,次数的积累同时也是罪恶的积累。被制止的越晚,在犯罪道路上走得越远,作孽时间越长,罪孽越深重,受到的惩罚也会越重。首都机场集团原董事长李培英多次从首都机场委托理财资金中私自转出巨额款项挪作他用,并采取降低理财利息、收益率的手段,将这些款项进行平账处理。如果这些行径在早几年被发现,还罪不至死。由于屡屡逃脱了查处和惩罚,胆子越来越大,反而发展到最后全无生路。虽然案发后,已身为亿万富翁的弟弟为他归还了一个多亿的全部赃款,但仍未能替罪孽深重的李培英挽回一命。这也正应了一句话,“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却能把人带进坟墓”。

第五,所谓“小兄弟”的“忠诚”,也是靠不住的。因为相互之间只有利益,没有感情;只有交易,没有奉献;谁也不欠谁的。有位县委书记多喝了点酒,对一个承包工程的老板说:“你现在工程多了,对我不亲近了。我可以让你做,也可以不让你做!”但他做梦也没想到,那个对自己一直甜言蜜语、毕恭毕敬的老板,也会“酒壮人胆”,毫不示弱地回敬说:“我可以让你当书记,也可以不让你当书记!”声音不大,却使这位书记一下子被吓醒了酒。对方意思很明显:我送给你那么多钱,一举报你就完了。这位书记从这“酒后真言”中终于明白了,他们两人谁是“老虎”,谁是“武松”。他第一次不得不咽下这口气。

而在湖南郴州市原市委书记李大伦被“双规”后,原纪委书记曾锦春已经预感到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便找一些给他送过钱的矿老板打招呼,定攻守同盟。这些老板在他面前都信誓旦旦地声称“刀架在脖子上也不会讲”。但当纪委和检察机关查证时,尽管没有往任何一个人的脖子上架刀,他们还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五一十都交代了。以至于曾锦春临死前哀叹说:“那么多老板、朋友,甚至亲戚,又有谁真正会为我两肋插刀呢?我出事后,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基本上都把刀插到我的两肋来了。”

所以,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自觉地增进自己党性的纯洁性,增强自己的拒腐防变能力,才能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结合起来,也才能在党和人民提供的舞台上做出成绩,从而铸就自己的无悔人生。而人民群众也要看到我们党战胜腐败的信心和决心,看到腐败分子终难逃法网的结局,坚定与消极腐败现象长期斗争的耐心和恒心。(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编辑:李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秦宣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从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方面来看,评价一个政党是否成熟有五个方面的标准:第一,有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二,有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第三,有没有稳定的奋斗目标;第四,有没有科学的制度安排;第五,有没有理性的路径选择。政治立场、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反映出一个政党的整体概况。针对这五个方面提出新论断、新观点,可以反映出这个政党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思路。从这个角度看,十八大报告可以看成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的治国理政的宏伟纲领。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的回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至今,30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党一共召开了七次代表大会。

党的十二大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近四年的时间里,我们开始了改革,也实行了对外开放,但在思想领域里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到底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到底如何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等问题非常迫切地摆在面前。当时对中国共产党来说,第一条路是继续走原来苏联、东欧所走的传统社会主义的老路,或继续走“文化大革命”的道路;第二条路是走苏联、东欧的改革之路;第三条路是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三种选择面前,思想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声音,包括毛泽东思想要不要坚持、马列主义丢还是丢不得等。面对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说,“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句话一直影响我们到了今天。它点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主题,点明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的主题,点出了中国共产党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党的十二大报告的名称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出了两大目标: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选择的路是走自己的路,确定的目标是分两步走,在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十二大报告明确了目标、步骤和探讨的主题,由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辟的新时代的主题被明确下来了。

党的十二大召开之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逐渐展开,对外开放有了新的局面。围绕着中国未来发展到底怎么办的问题,学术界、思想领域也进入新的活跃期。在邓小平倡导的“解放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开始传入中国,而我们的改革开放也需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文明成果,其中包括一些理论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思想领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杂音,出现了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所针对的是四项基本原则,针对的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所以,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报告的名称就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三大报告首先给中国的历史方位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认为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一个不发达的阶段,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三大明确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根据这个基本国情,我们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十三大报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里把党的十二大提出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两个“高度”去掉了,因为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些我们还做不到。所以,党的十三大把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最后确定为富强、民主、文明。富强是物质文明,民主是政治文明,文明主要指精神文明。十三大报告制定了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十三大报告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探索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

在党的十三大之后,国内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1989年国内出现了政治风波,紧接着国外先后经历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为此,学术界、思想理论界再一次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在中国徘徊之中,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为党的十四大确定了一个主调。党的十四大报告的名称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四大报告里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中国来说是极其重要而又十分艰难的决策。因为过去大家一直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的,我们现在要把它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这是开创性的思维,也是很艰难的决策。党的十四大结束之后,我们党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写进了党章,但还没有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指导思想。

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经济开始快速稳定的发展。党的十五大的召开有三个特殊的背景:一是1997年年初邓小平去世;二是1997年年中开始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三是我们即将进入新世纪。党的十五大是我们在20世纪召开的最后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去世之后,中国在21世纪怎么办?世界在观望,国内在猜测,以往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能不能坚持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能不能走下去。当时,围绕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全党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党的十五大之前,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开篇就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方向。这几句话最后也写进了十五大报告。十五大报告的名称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次大会特别强调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党的十五大用“四个新”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贡献,并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作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二年,邓小平理论被写进宪法。

党的十六大之前,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1年美国发生“9· ;11”事件,这次恐怖事件把美国的力量转向了国际反恐斗争。在中国,有两件事情影响比较大:一是我国人均GDP达到了1000美元,进入了现代化起飞阶段。有人把它称为黄金发展时期,也有人将其称为矛盾凸显时期,认为这个时期搞得好就是未来的欧美,搞不好就是现在的拉美。二是加入世贸组织(WTO),带来了后来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利益结构、阶层结构的变化,思想领域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混乱,产生了新的争论。2002年11月召开了党的十六大,十六大报告的标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次大会总结了以往13年的基本经验,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明确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2年,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2004年,我们将其写进了宪法。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有一个重要的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回顾一下党的十八大之前召开的六次党的代表大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第一,每一次代表大会前都会围绕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奔向什么目标等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展开争论,而每一次代表大会必须首先亮出自己的鲜明观点和立场。第二,每一次代表大会都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且有新提法、新表述、新部署,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也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长期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的总结。第三,每一次代表大会都要对以往的历史进行总结。这也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第四,每一次代表大会涉及的内容都非常多,涉及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所有方面。第五,每一次代表大会都要修改党章,把达成的新的共识和新的理论创新以及新的路线方针政策写进党章。第六,每一次代表大会都要重新进行人事安排,实现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

回顾以往历次党的代表大会,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的理论主题,是我们党长期探索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才强调,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而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召开的特殊背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我们面临着特殊的背景。

从国际背景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影响深远。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发展问题。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国际社会曾流传着一个观点,就是社会主义已经被历史证明不行了,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了,所以人类的历史将朝着资本主义发展。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中,认为人类历史将终结于自由民主,而自由民主是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所以人类的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然而,苏联解体之后,冷战结束,原来两极格局所掩盖的一系列矛盾逐渐暴露出来。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从虚拟经济发展到实体经济,从金融领域发展到政治领域、社会领域。这一次金融危机给人的感觉是资本主义不行了。人们不禁要问,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不行了,我们应该怎么办?下一个阶段到哪里去?有没有替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更好方案?

第二,美国重返亚洲,带来了亚太局势变动,中国周边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美国在冷战结束之后,前十年用来消化苏联解体所带来的后遗症,后十年用来对付“9·11”开始的恐怖事件。两个十年之后突然发现身边站起来一个巨人———中国,美国不服,感觉到自己“头号种子”的地位遭到了挑战。美国开始重返亚洲,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周边问题。

第三,2012年是世界大选年。全世界近60个国家进行了换届大选,包括许多世界大国,如俄罗斯、法国、美国。在危机之中所进行的大选,人员的变动会产生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我们不得不应对。

第四,中美两国的换届重叠到了一起。2012年11月6日美国大选,2012 ;年11月8日中国召开党的十八大。中美两国之间的换届重叠,20年才能碰到一次,上一次我们碰到是在1992年,但是这一次和上一次有很大的不同。1992年召开十四大时,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美国处于世界头号地位,这一次是资本主义遭到了重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吸引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所以中美两个大国的换届引起了世界各国媒体的高度关注。2012年思想领域稍微好一点的原因是,全球范围内,大家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到了人事安排上。但两种制度、两种形式、两种类型换届的“PK”,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第五,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世界各国政要和学者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过去西方对发展中国家说,西方文明之路就是你们的未来之路,如果不照着西方文明之路发展就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异类,就要被打击、被制裁。而现在他们忽然发现,中国道路也是切实可行的道路,是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一种道路。于是他们对于中国发展道路产生了很多不理解,而对于自身发展的道路又产生了怀疑,同时还担心中国的发展道路会替代西方发展道路,从而就产生了某种恐惧。此外,当中国正朝着现代化目标进行努力的时候,西方人有一天突然发现,中国不能再跟他们一样了。奥巴马访问澳大利亚的时候说,如果10多亿中国人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看到美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这次美国的大选来说,有几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一是过去美国一直拿中国的人权说事,而这次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辩论几乎没谈中国的人权问题,谈到的是经济、贸易和货币问题。二是过去美国是把中国问题当成美国的一个外交问题,现在美国开始把中国的问题当成美国自身问题的一部分,就业怎么办、制造业怎么发展,都与中国有很大的关系。三是过去美国一直谋求对中国进行制裁,现在开始谋求合作与双赢。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也意味着在新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调整执政理念和路线方针政策。

对于国外学者和政要来说,他们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关注中国的问题:一是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二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三是舆论自由、新闻自由;四是公共权力的腐败问题。

从国内背景来看,近两年国内形势也是极为复杂的。

首先,2012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是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0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20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同时我们又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未来1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很突出。二是科学发展障碍重重。我们的科技原创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太慢;农业基础依然很薄弱,“三农”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三是城乡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很大。四是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五是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六是一些领导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产生了各种问题,让老百姓认为有些决策很荒唐。七是一些领域的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依然激烈。西方国家对此也高度关注。所以,如何消除腐败、树立威信、争取凝聚力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我们党的面前。

再次,思想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一是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党一直强调这一点,老祖宗不能够丢,把它写进了党章,写进了宪法,写进了大学生的教材。但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的倾向仍然很严重。二是存在非毛化的倾向。国内外出现了一些否定毛泽东的思潮。按照美国学者统计,有三种人否定毛泽东:一种是西方的和平演变者;一种是中国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他们怕回到毛泽东时期被剥夺了财富;还有一种是本身就仇恨毛泽东的一部分人。美国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托尼·赛奇在2010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目前中国有人对毛泽东的肆意丑化,已经超越了一个民族应有的理智界限。”而且他认为,当西方的一些学者研究、关注毛泽东的思想、精神的时候,中国人把它们当成历史垃圾扔到了一边。三是存在去中国特色的思潮。我们认为,当前应该理直气壮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它是对的,未来我们也得靠它。但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前的一段时间里面,国内“左”和右的一部分人都在否定中国特色。“左”的一部分人是夸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否定中国特色,试图回到以前的老路上去。右的一部分人也主张“去中国特色”,因为他们一直主张要照搬西方的发展之路。

最后,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许多人认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三大主要问题。一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在哪儿?二是未来中国经济中最大的风险到底是什么?三是未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最大的障碍或阻力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要治国理政,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发展,上述问题非常现实地摆在了面前。在这样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十八大报告必须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个说法,让人们看到希望,所以十八大报告对这些相关方面都做了全面的论述,因此说十八大报告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一份政治宣言,并不为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新表述、新部署和新亮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我把它归纳为十个方面。

第一,用三个“没有变”明确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过去,我们在讲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时候,特别强调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因此要理论创新,要与时俱进,要发生变化。在十八大报告里还强调了一点就是,在看到世情、国情、党情都在变化的时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这其实并不是特别新的表述,因为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已经强调了前两个“没有变”,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讲话中也强调了两个“没有变”。在2011年的“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已经强调了这三个“没有变”。

这些表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首先针对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邓小平曾经讲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百年,从1949年到2049年。以什么为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是,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人均GDP已经超过了4000美元。这里面换了一个概念,过去讲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NP),现在讲国内生产总值(GDP)。按照国际衡量标准,中国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隐藏在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是我们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不是就应该变了?是不是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是不是可以不坚持了?

其次针对的是,当今中国主要矛盾是不是变了?因为现在社会矛盾很复杂,社会建设面临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原来的矛盾决定我们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是不是主要矛盾变了?是不是不能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

最后针对的是,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的中国还是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中国要对自己的国际地位进行重新的定位。我们要思考的是,在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而综合国力并没有成为第二的情况之下,中国应该在国际范围内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在国际组织里居于什么样的位置,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包括我们应该说什么话。

第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系。

十八大报告把各个不同层面的目标放到了一起,构建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系。这一个目标体系,包括最终奋斗目标和长远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包括中长期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40年的目标———到2049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近十年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党的十八大制定的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的政策都是围绕这些目标来展开的,或者说把这些目标贯穿始终。有必要在这儿说明的一点是,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其实在党的十六大时已经做过论述,党的十七大时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大时进一步提高,反映了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一种延续性。

第三,用科学发展观概括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所有理论创新,并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所有理论创新成果的结晶,这是个新的表述。党的十八大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十年的奋斗历程,其间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过去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而这个“等”包括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思想。那时,还没有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党的十六大以来所有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次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十六大以来所有的理论创新的概括,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种表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从这四个词里面能够看到非常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强调的,解放思想是邓小平强调的,与时俱进是江泽民同志强调的,求真务实是最近加上去的。但我觉得这16个字最重要的还是“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十八大报告每一个部分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的要求的具体体现。

第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更加全面的阐述。十八大报告主要给大家展示的是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极端重要性。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十八大报告还强调,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结论是只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新的表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立出来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另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等表述,这使得我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更加全面、系统和准确。

第三个方面,十八大报告里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其他层面的要求。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宏观层面的。在中观层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政治建设道路、文化建设道路、社会建设道路、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甚至于在党的建设部分提出,要走坚持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的道路,对道路进行了更宽领域的表述。在微观层面论述了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道路。比如,经济建设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科技发展方面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政治发展方面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发展道路或者模式。社会建设方面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分几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阐释,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更加理性、更加自觉、更加全面。

第五,全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与道路和制度之间的关系。

十八大报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概括方面和以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在理论表述方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三点和开篇讲的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成熟五个方面标准里的三条是对应的。而这三者的统一,胡锦涛同志认为,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种概括和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理解。

第六,全面描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

制度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制度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的区别是,把对制度的认识形成的理论成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里面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一部分。十八大报告在2011年“七一”讲话的基础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我们要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都是分层次的,我们不能把它们笼统地放在一起。第一个层面的制度是涉及社会形态的。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第二个层面是属于基本制度层面,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文化制度和基本社会制度,甚至于生态文明制度。十八大报告和2011年“七一”讲话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称为根本政治制度,而把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称为基本的政治制度。第三个层面是建立在社会制度层面和基本制度之上的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管理制度。第四个层面是微观层面的制度。其二,制度是一个体系。十八大报告对各个层面的制度都进行了论述。其三,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这种制度的目标。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说过一句话,“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30年,我们已经过去了20年,还有10年时间。这1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所以,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其四,为了完善这个制度,十八大报告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制度都做了论述。

第七,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十二大时我们提出两个方面“高度民主、高度文明”。后来强调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十三大报告强调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实际上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逐步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应有的位置。到了党的十七大,我们把和谐也就是社会建设加进来,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布局。现在,随着生态问题越来越凸显,我们把生态文明又加了进来,成为了“五位一体”。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后来的“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现在成了“五位一体”,反映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逐渐深化。

第八,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和基本要求。

总的要求是要坚持四个“特色”,即“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报告用八个“必须”谈到了基本要求。这八个方面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力量、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国际战略和领导核心。要注意的是,党的十三大时,我们形成了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时,我们强调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我们明确了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对过去的经验总结之后,我们归纳了党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大我们讲的是“四基本”: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多了一个基本要求,变成了“五基本”。现在要坚持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统一,把它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实践指南。

第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

在经济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将成为一条主线,将成为下一个十年的根本任务。这也是我们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在政治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增加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结构新变化对于民主发展的新要求。在文化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巧妙提出了倡导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建设方面,我们更加注重民主。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党的十八大的一个亮点。

第十,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考。

十八大报告重申了四大考验和四大威胁。把纯洁性纳入党的建设主线,这是和以往不同的。我们党进一步强调了“五位一体”的建设,即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和以往表述不同的是,把制度建设凸显出来,更加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再就是十八大报告谈到“四大能力”,即自我净化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我革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党的政党制度特色。最后我们提出来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通过这种方式来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从改革开放算才30多年,从新中国成立算才60多年,后面的路还很长,我们还需要学习提高。(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编辑:凌洁)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美丽中国

国家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夏光“美丽中国”的蓝图跃然纸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时下“美丽中国”已然成为一个热词。对于“美丽中国”,我想可以这样去描绘:一要有美丽的心灵,要改造我们的价值观;二要有相对美妙一点的生产结构,即废弃物少、资源利用率高;三要有一个清洁优美的环境。

在此,我主要通过两部分的内容谈点相关体会与认识:一是生态文明理论认识;二是我国环保形势与举措。生态文明理论认识(一)如何理解生态文明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对生态文明进行解读和阐释。在这个过程中,对“生态文明”一词出现了不同角度的理解。我认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可以沿着两种思路来展开:第一,生态文明是一种价值理性。它是沿着“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来展开的,把生态文明看作人类应该和能够达到的最高级別的发展形态。在生态文明概念下,人类社会摆脱了贫困、污染等不利现象的困扰,开始迈向自由王国。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是一种比较抽象和长远的价值追求,承载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第二,生态文明是一种工具理性。它是沿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思路来展开的,认为我们国家治理的价值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物质文明主要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精神文明主要引导人们内心世界的健康发展,政治文明主要促进建立人与人之间正确的社会关系,生态文明侧重于指向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就以物质(经济)、精神(文化)、政治(社会)、自然(环境)等为维度,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治国理念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被作为一种当前可实际应用的治国手段来看待的。

以上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一个是价值理性,一个是工具理性,二者处在不同层面上,性质是不同的。那么,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最高文件,其所使用的“生态文明”是在哪个层面上呢?我认为,应该是在第二种思路上来使用这个概念的,即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途径,是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和手段来看待。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采取平等、节约、理性、民主、科学、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界。(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换言之,我国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背景是什么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是因此而带来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这种发展模式难以长期沿用。如果我们不搞生态文明建设,一味只搞经济建设,不知中国还能够走多远呢?具体地讲: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个国家短期发展不难,难就难在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我国由于长期经济落后,因此对经济发展的追求非常强烈,渴求以此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资源不足、生态系统脆弱、环境承载能力弱,由此给我们带来了成长的烦恼,就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丢掉经济发展来搞生态建设,不行;一味地损害环境去发展经济,也不行。因此只有一条路,就是追求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地发展。

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是靠资本投入,包括资源环境方面的投入,占60%以上,其中依靠劳动特别是依靠智力劳动拉动增长的份额比较小。我国技术进步的贡献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贡献则高达60%~70%。我国现在这种发展方式呈现的是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特征。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可是我国的发展质量却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这种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现在给我国带来的问题特别多。这也就是我国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为此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两型社会”,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可谓异曲同工,一方面是对我国长期发展方式的矫正,另一方面是对我国“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回归。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美国、欧盟虽遭受金融危机,但是它们在绿色转型发展方面投入很大。比如美国,一方面开发页岩气作为替代能源,实现能源自给,改变了自身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走新的产业发展道路。日本现在用于绿色开发投资的资金是世界上最多的,尽管它欠账很多。日本在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方面重新走在了世界前沿。这就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一个格局。

在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一个重要话题的大趋势下,如果我国不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不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必将失去未来的竞争力。(三)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第一,将生态文明的要求纳入到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国家最终的决策里面,形成一个总体布局,才会根本改变我国的发展方式。我国过去在环保问题上花了不少钱,也做了不少事。为什么资源生态趋势总是扭转不了呢?一个深刻的原因在于当时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没有纳入到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从我国环境保护的历程中,也可以看到国家治国理念中环境问题地位的演变过程。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赋予环境保护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的地位,但还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以环境换发展”的发展模式,二者还是分隔状态。到了90年代,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使环境保护理念进入经济发展的决策之中,开始改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分别决策、分别处置的隔阂状态,但环境保护还远远没有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不足以深刻地影响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与生活。现在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的思想作为对一种文明形态的要求,把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贯穿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系之中,实际上对以往的治国理念有实质性提升,境界更高,产生的效果也将更加久远。当生态文明成为一种国家执政的准则时,一切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国家政策就会逐步得到纠正,而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政策将不断出台,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应该说,从基本国策到可持续发展再到生态文明建设,各种治国理念是依次继承和逐步提升的。

第二,把握好“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关系。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一个重要的关系,即“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关系。会不会因为过多强调生态文明,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妨碍呢?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经济社会发展会受到约束,但是不能说受到妨碍。正如交通法规对行人和汽车有严格的约束。人、车为什么不能随便跑?就是因为人多、车多。同样,经济越发达,也越需要规范和规则予以约束。约束是积极的压力,会对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换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经济能力,经济体系具有适应外在因素的能力。同时,建设生态文明还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造运动。没有人和自然和谐的关系,怎么可以说美丽中国?!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要做好四件事情:其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主要是搞好国土规划。其二,节约利用资源,主要是针对生产过程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就是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其三,加强资源和生态的环境保护,就是要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诸如水和大气污染防治,等等。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又一个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其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等于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主要是对生态系统进行建设性的工作,比如恢复植被、搞好整治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落在“文明”二字上,就是在生态建设中要依托法治、科学、人文关怀等,要有一套制度体系去科学管理。

第四,“两型社会”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两型社会”,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例如,湖北和湖南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示范区,在考虑如何设置产业结构、如何搞产业布局、科技进步如何起作用等方面,采取了很多具体的做法。起初,湖北和湖南作为中部崛起的“领头羊”,向中央要政策,要成立招商引资政策的试验区。中央说,这些经验都有,法律法规也很健全。两个地方说,那就发展民营经济,把政策搞活。中央说,发展民营经济,国家有充分的政策了,用好就是了。那么,中部崛起的着力点到底在哪里?最后,中央批复它们成为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当时两个地方负责发展的一些领导对此想不通,本想搞中部崛起,结果中央给戴了个金箍,又要节约资源,又要保护环境。在认识到“两型社会”是中部崛起新的着力点之后,湖北和湖南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央还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批准它们搞规划,布局项目。这两个地区原来的发展规划是上一大套重型工业,现在均衡一些,更多的是搞设计产业、物联网。这几年,这两个地区划定了园区,引进了产业,世界高科技企业也进来了。依托这些好政策,一些传统的老产业被借机淘汰,换成了新产业。几年来,湖南、湖北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环境也慢慢得到了改善。我国环保形势与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布局、资源节约、环保、制度建设。我着重从环保形势与举措的角度,谈谈生态文明建设何以深入发展。(一)我国环保形势

我国正在实施“十二五”环保规划。说到环保,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要减排。然后一想,闹了不少的环保事件。再一想,环保还有整治环境、改善空气等。那么,我们在环保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我国环保形势的现状如何呢?

这几年,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做了很多工作。

第一,实施节能减排规划,确保实现约束性指标。2012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该规划与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相衔接,侧重于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措施的细化和目标的量化,对有关领域、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是今后五年我国污染减排工作的具体部署和要求,也是实现“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的重要保证。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我们超额完成了减排指标。2012年上半年也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减排指标。然而,减排是要花钱的。那么,减排成本谁来负担?企业要负担,老百姓也要负担。比如说,电价里面就含有减排成本,只是大家感觉不到而已。

第二,用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环境保护之所以能够优化经济发展,是因为环境保护要求把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要求经济发展走少排放、低排放、最好是零排放的道路。这对经济行为主体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约束条件。由此促使它们努力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尽量循环利用再生资源,而且还能激励它们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获得新的经济效益。这在客观上都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增强国家经济竞争能力。

我们为什么要搞环境影响评价?不仅仅要卡住落后产能,重要的是要上先进生产力。没有环境影响评价这些手续,那种破坏环境、消耗资源的项目就会上。前几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地就上了一批原本不符合国家环境影响评价产业政策的项目。这也是应急所需,不得已而为之。

第三,解决民生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有了更多的期盼和更高的要求。改善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不损害健康的环境质量是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环境保护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几年来全国各地在整治环境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努力。这几年,北京为了公共环境治理没少花钱,应该说北京是一个典型。北京建污水处理厂的比例最高。这几年绿化,北京花的钱最多,绿化带都修到河北去了。北京市2011年闹出了PM2.5事件。以PM2.5质量标准测评,发现北京市没有原本公布的80%的好天气,这就提醒我们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治理。

这几年没有再出现像10年前淮河流域出现的大规模流域性的污染事件。因为有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该规划颁布以后,我国淘汰了诸多落后的产能,修建了大量的污水处理厂。比如,常州是一个中等三线城市,它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环境也维护得很好。主要原因在于,常州是以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标准的。再有铜陵市,它是一个铜都。铜陵市委市政府的执政理念是生态山水铜都,将铜陵建设成宜居、宜商、宜游的地方。过去哈尔滨在人们的印象中,冬天环境一塌糊涂,因为哈尔滨用煤直接采暖,并且采暖期长,导致城市空气环境不好。现在哈尔滨采用新能源采暖,因此冬天也能够维护比较好的生态环境。

此外,山西省的环保战役,或者说环保风暴、环保新政,就是以安全生产和环保为契机,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取缔了几千家小煤矿。那几年山西损失GDP上千亿元,财政收入减少几十亿元。现在山西搞新兴工业化,大量引进珠三角、长三角的资金、技术、管理,跟国家发改委要政策、要项目,开发煤制油、煤化工等新兴工业项目,完全替代了原来的小炼焦。在山西所进行的这场以环保为特征的结构性调整,虽然关闭了一些企业,但是引导山西经济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山西曾经是全国人均收入最低的省份之一,就是因为产业结构的问题。山西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曾是全国最富的省份。山西平遥那一代的票号久负盛名,中国的票号总号全是在山西省。现在的山西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复兴的画卷。

总之,我们在全国各地调研看到,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建设欣欣向荣,绿化面积大幅度提升。环境问题开始从改善民生的角度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怎么评价我们的环境呢?当前我国环境状况呈现出“趋稳向好、形势严峻、风险增大、利害分化”的多重局面。

第一,趋稳向好。“趋稳向好”是指从近几年全国环境状况的连续观察看,有趋于稳定、向开始改善方向转化的态势。尤其是在过去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城市地区、工业园区、大河流域、部分湖泊、居民社区等,感官比较直觉的水污染、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现象有所缓解,开始摆脱不断恶化的局面。城市居民对环境状况的满意性评价有所上升,有些常规监测指标也反映出这种好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对策》中指出,当前我国生态和环境变化的基本态势是“稳中有好但改善缓慢,环境质量基本保持平稳状态,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某些区域的少数指标开始好转”。

环境有所好转的原因是不难理解的。这些年来各地经济快速增长,政府财政收入比较充裕,加上中央推行科学发展观和节能减排,各地都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狠抓节能减排、开展流域环境治理、加强生态创建,这些由地方政府承担的环保任务,终究会产生一定的可见成果。

第二,形势严峻。判断环境形势趋稳向好,并不否认当前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的现实。2010年,我国主要水污染物化学耗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污染依然严重,臭氧、颗粒物等复合污染物日益严重。2011年,全国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等十大水系46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IV~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1%、25.3%和13.7%。在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发布的《全球空气污染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1100个城市中排名1035位。北京PM2.5的来源,有1/4来自周边地区。这个周边地区指的是大周边,诸如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所以北京确实有委屈。为什么2008年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好呢?主要原因是在奥运期间国家把周边诸如内蒙古、山西、河北的工矿企业给停产了。对此,现在北京采取的策略是区域联防联治,建立了华北地区空气大气污染治理联络小组的机制,就是说大家一起来查找污染源,一起搞好工业布局,减少空气污染排放企业的数量,必要时给以生态补偿。

另外,我国生态赤字比较高。虽然森林面积在增加,但是森林质量在下降,这些森林都是人工种出来的。还有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污染、生态荒漠化以及农村环境问题等,也亟待解决。

第三,风险增大。由经济结构和总量所决定,我国未来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可能很高,长江和珠江等流域的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缺口可能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污染出现加重和蔓延的态势。因此,未来我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增多和局部地区环境质量下降的可能性明显存在。根据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预测,我国202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将超过40亿吨标准煤。这样巨大的能源消耗,如果延续原有的能源结构,则环境影响不言而喻,会构成很大的环境风险。因为经济体系发生环境风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而言,投入使用的生产体系,在经过十多年到几十年的运行之后,发生生产事故进而导致环境污染事故的概率是显著上升的。即使加强预防和更新,风险仍很高。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经济体系包括各种设备和设施等,都是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建成投产的。现在进入了高风险期,就像行驶了30万公里的汽车比新车出故障的概率高一样,经济体系的环境风险在加大。

还有一个重要的环境风险来源是产业转移中的环境问题。近几年国家注重区域平衡发展,大力推动欠发达地区采取集聚式发展方式加快追赶步伐,建立了很多示范区、试验区、发展带等。在此过程中,环境风险成为新的挑战。

我国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环保产业政策主要针对传统产业领域,对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的环境问题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标准和政策。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会产生大量危险废弃物。美国的硅谷名字听上去很响亮,但是硅谷是污染很严重的地方。那些公司为了技术创新,合成了很多地球上不曾存在的东西,人们还不知道它们有什么危害,也不知道怎么防治它们可能会产生的污染。

工业园区是近年来各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这几年其集中污染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有些沿海化工园区大部分企业属于农药中间体、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工产业。这类企业投资规模小、装备技术含量低、品种变化幅度大、产生的污染物成分复杂、治理难度大、达标接管或排放压力巨大,引发的环境矛盾日益突出。

第四,利害分化。利害分化是指环境问题的后果由不同的人群承担,增大了社会不公正性。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获得了经济效益,赚足了钱的老板们离开了污染地区,但居住在当地的百姓却成为环境污染后果的承担者。或者,城市里的人们享受着富足的生活,但他们产生的垃圾却运往农村地区,使那里的人们承受恶臭和污水的后果。

近几年,环境污染事故或事件明显增多,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公众由过去对环境问题知之甚少或无暇顾及,逐步转变为十分关注和坚持维权。总之,我国环境状况的绝对水平,距离人民群众的期望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都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目前的环保政策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刻的调整和改革。

我参与研究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项目显示,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大,环境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二)环保政策分析

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的要求,环保政策总体上是要实施两大类政策:一是从严从紧的管制政策,二是引导发展的激励政策。

第一,从严从紧的管制政策。这一政策就是通过限制性产业政策和严格化的环境管理政策优化环境。比如,对焦炭、铜冶炼、铁合金、煤炭、水泥、铝合金、电力、电磁、纺织、钢铁等行业实施限制。如果将这些行业都放入市场,不严格管制,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最后毁灭的是市场体系本身。这是生产领域的限制性产业政策。消费领域中也有限制性产业政策。比如真正的实木地板比较贵,仿实木地板、复合地板则相对便宜。实木地板贵的原因就是加了消费税,就是让大家少消费。

严格化的环境管理也是我们从严从紧政策的主要部分。其一,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主要是搞好国土空间规划,环保是很重要的一个准则。划成限制开发的地方往往是因为环境较为脆弱。比如,张家口若要大规模地发展工业,那么北京市的饮用水质量就将受到影响。为此,北京市给张家口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其二,搞好污染减排。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政策标准和环境执法管理来增强企业的结构性调整和技术升级,这是三大环保手段。最严格的限制还是污染减排。可以说资源性的产品,诸如水、电、煤、气、油这些东西,总体趋势不会降价,其原因在于资源的稀缺性。如果没有新能源替代这些传统能源,这些资源的价格还会上升。比如,国家建设一个区域流域的污水处理厂,中央财政补贴的前置条件是,当地供水价格必须要提高到每立方米0.8元以上。原因就是水价越便宜,水就越浪费。在产生大量废水的情况下去治理污水是不科学的。只有在尽量节水的前提下治理污水,才是科学的办法。对于弱势群体、贫困群体,可以考虑给予补贴,而不是说不涨价。还可以实施超时水价、阶梯电价等措施。

第二,引导发展的激励政策。在人们心目中,环境保护好像除了卡,就是限,实际上有很多是以环保为由来刺激经济发展的,这叫绿色经济。为此,国家专门发布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产业放在其他新兴产业之首。对于高效、节能、环保的产业,国家在税收方面都是予以鼓励的。土壤修复在未来有相当大的盈利空间。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市三环路周边都是化工厂、农药厂,这些工厂搬迁以后,留下来的土壤是有毒的。如果不对这些土壤进行修复治理,直接在上面开发住宅项目,危害性很大,所以一定要把这些毒素弄出来。

环保产业未来会以15%~20%的增长速度来发展。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环保产业市场。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等,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三)环保举措案例

环保经济发展本身是一个活的机体,它要适应外部条件,不断地进行调整。国际上有很多专家、学者认为,环保不会削弱产业的竞争力,而且有很多企业通过实施环保增强了企业竞争力。环境保护得以优化经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促进发展模式的转变、盈利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案例一:汽车工业。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对汽车的渴望程度在全世界居于前列。那个时候,我们开始引进国外汽车的生产线,考虑到自身的承受力,引进的都是落后的生产线。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汽车都是冒着黑烟在街上跑。很快,我们便遇到了环境极限。以北京为代表的城市开始陆陆续续提高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从2005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欧3标准,后又实施欧4标准,现在开始实施欧5标准了。是不是汽车工业从此就趴下了?情况正好相反。因为提高了环保标准,所以我国汽车工业不断进行技术革命,化油器工艺改成电喷了,将来也许电喷都要改进了,汽油都不需要了。可见,环保从客观上起到了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优化了以后,现在我国的汽车工业不但能够满足国民自己的需求,还能够出口到环保要求非常严的欧美市场,并且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特别欢迎中国制造的汽车。

案例二: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环保优化环境最典型的一个表现。比如江苏的昆山市,它是电子工业生产基地。全世界的笔记本电脑有1/4就是那一带产业基地装配出来的。由此产生了很多电子废弃物,如果要把它作为垃圾来处置的话,成本很高。所以当地人成立了20多个公司来专门消费这些废弃物,把它回收再利用。而且有一部分从国外运输过来主要用于循环经济的生产能力。这些举措能够很好地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这就是把环境与经济统一起来。

还有我国的大宗出口,诸如玩具、家具、服装,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纤维制品。原来有很多纤维制品,包括废的布头和余料作为垃圾处理掉,很浪费。现在采用循环经济的办法来处置。把废的布料再加工、整理、处置。最后压缩以后回到我们生活之中,回到哪里呢?也许我们开的汽车的夹板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看,循环经济使得环保的要求达到了,还增加了经济利润,实现了环境和经济的互相优化。

案例三:自然生态产业。黄金产业属于自然生态方面的产业。金矿的特点是含量低,一挖就挖出很多堆积如山的矿渣,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我国法律法规对此要求进行生态恢复。过去没有循环经济理念的时候,采取的是纯搞生态恢复,诸如种树、种草,花了很多钱。现在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将恢复后的生态,建成主题公园,再发展生态旅游。通过这种创新机制,赚回了搞生态恢复的钱,而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案例四:沙漠治理。宁夏腾格里市是沙漠边上一个城市,每年要花很多钱治理沙漠。这个钱收不回来,只能说有生态效益。但是它现在采取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的做法,把沙地转让给一个造纸公司。造纸公司在这里投资,将黄河水引来以后形成了沙漠的人工湖泊,这样引水种树,生物自然就生长出来了。种完树以后就变成造纸的原材料,树可以固沙。种的木材在市场上又可以卖好的价钱。这个效益从哪里来?实际上就是从太阳能里面获得。原来太阳晒在地上没有效益,但是树种上以后就变成了钱。现在这个企业在沙漠里种了这么多树,吸收阳光,长得很快。这样就既达到了防治沙漠、保护环境的效果,同时又获得了经济效益好的前景。

案例五:生态旅游。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什么叫生态产品?就是由生态系统来提供的,供人们所消费和使用的一些产品,生态旅游就属于这一类。还有城市的休闲业。市民休息日的时候到农庄来玩玩,跟大自然充分接触;人在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享用自然带给人们的美好,这都可以说是生态产品。

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只有在这种高度上来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编辑:刘斌)

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辛向阳

胡锦涛同志“7·23”重要讲话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可以归纳为五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灵不灵?二是科学发展观行不行?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不通?四是中华民族兴不兴?五是共产党能不能?马克思主义灵不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些搞马克思主义研究或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开始怀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胡锦涛同志在“7·23”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之所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说明我国取得的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意义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很多的功能,诸如世界观、方法论、信仰、认识论等功能。这里重点介绍一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功能与方法论功能。(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信仰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邓小平讲,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一百年前,波兰著名作家、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显克维奇撰写了小说《你往何处去》,这是唯一一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小说,亦是欧洲政要案头必备之书。《你往何处去》把信仰、理想、爱情等很多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原了基督教兴起与罗马帝国瞬间衰落的历史真相,令我们体味到信仰具有移山填海的力量。美国人亨利·D·梭罗撰写了《种子的信仰》一书,它主要包含完成于1861年的“种子的传播”和“野果”等内容,这是一本继承了《瓦尔登湖》的淡泊恬静、追寻植物种子传播之旅的奇异日志。书中的每一页都闪耀着作者不知疲倦的好奇心和探索心。作者用诗情画意的笔触写道:“我相信种子里有强烈的信仰。相信你也同样是一颗种子,我已在期待你奇迹的发生。”梭罗发现植物的种子是有信仰的,每颗植物种子的形状、重量、成熟季节都是为了在它成熟之际能够最大限度地重新扎根到土壤里,开花结果。20世纪80年代,法国一位植物学家根据梭罗“种子是有信仰的”理论,在巴黎专门做了一项研究。他把生长在郊外的一株植物移到城市中心。五年以后,这株植物种子的重量增加了20%~30%。这是因为在城市中心几乎都是水泥地,如果种子没有达到一定的重量,风一吹来,一般不可能自然落到土壤里,会被吹落到近旁的水泥地上,从而失去了在城市重新扎根生长的机会。也就是说,种子发现自己的生存环境改变了,它为了能够更好地生长而去努力增加自身的重量,或是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性。植物的种子都有信仰,更何况人呢!

那么,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是什么呢?

一是构建中国社会诚信体系最根本的基础。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诚信是以信仰为基础的,中国要构建一个诚信社会,没有信仰体系的建设是非常困难的。1904年,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考察时,碰到一个去教堂做洗礼的人。韦伯问他为什么去教堂做洗礼?这个人回答说:我想在这个社区开一家银行。韦伯继而问他:开银行为什么要去做洗礼呢?他说:如果我不变成一个基督教徒,没有人会相信我有诚信。这就是一百多年以前美国的现实情况。当然,现在美国社会的发展依然也跟基督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人讲,西方市场经济是有教堂的市场经济,换言之,西方市场经济是有信仰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资源问题、诚信问题、制度问题等,其实这些都跟我国的信仰体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考虑怎么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镶嵌到市场经济里面。

二是可以降低社会运行的制度成本。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指出,没有信仰的支持,法律体系是毫无意义的。我国的制度基本上是外部监督的制度,制度成本相当昂贵。我国出台一部道路交通安全法,要么有警察从早到晚看着,要么安装有大量的探头,抑或双管齐下。倘若既没有警察,又没有探头,人们往往是能违章就违章。为了搞垃圾分类,我国建立了8000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在欧洲发达国家,人们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并且自觉地缴纳垃圾处理费。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城管,还有交通协管员,甚至连在公共汽车站排队都需要有人看着,我们还有什么事情不需要从外部监督呢?如果仅仅把制度作为工具、作为手段,失去了制度自身应有的灵魂,那么这将是非常危险的。美国92%的人信仰上帝,美国人把民主的理想视为上帝的旨意。由此,在美国,支持美国制度的人达到了80%左右。即便是美国出现了危机,美国人还是认为美国的制度是全世界最好的制度。再看,美国总统大选制度,两百年以来就这么一个制度,其宪法修正案就那么几条。最令人担忧的是那种天天发明制度,眼见不行,马上废掉,再建一个制度,还不行,又用一个制度去救济,由此而掉进制度的旋涡。如果制度成本昂贵,我国改革开放的代价就会越来越高。可见,信仰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念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制度成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制度体系的建设其实是跟信仰联系在一起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的力量,在我国制度体系建设乃至今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功能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最关键的就是要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就是把握事实的总和,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事物的个案。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丰富的。2012年出现的四川什邡事件、江苏启东群体性事件都与生态建设有关系。这时的社会问题就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了。北京有一位医生发现,社会结构、城市结构、疾病三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说,做心脏搭桥的人越来越多是因为立交桥越修越多,患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多是因为楼越修越高,脑血栓、心肌梗死的人越来越多是因为天天交通拥堵。由此,这位医生说,把社会问题解决了,可能有几十万个手术就不用做了。事实上,往往我们把握清楚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那么,怎么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马克思主义指出三条路径。一抓最简单的事实。从最简单的事实出发分析问题。马克思分析资本,从简单的商品、具体的劳动一步步分析。结合如今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来看。什么叫世界城市?抓最简单的事实,就是看看世界城市最外在的是什么?迄今为止,一流的世界城市都是海洋城市。北京不是海洋城市,因此北京要建设成为世界城市,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怎么办?要分析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可行性路径。比如说考虑在北京除了做“南水北调”工程,还要搞“北水南调”工程,就是从贝加尔湖引水进北京。事实上,世界上很多高科技产业区都是临水而建的,比如微软。二抓最反常、病态的社会现象。我国社会面临的最病态的现象,归纳起来可以这样讲,我们是由“鼠族”、“蚁族”、“月光族”、“啃老族”等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是由“房奴”、“孩奴”、“车奴”、“卡奴”、“婚奴”组成的“奴隶制社会”。这跟我国的社会结构、分配结构都有很大的关系。只要抓住这些怪异现象,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就和谐了。三抓具有不断增长、普遍化的事实。就是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光辉著作中,出色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世界历史发展中重复出现的某些现象,其中讲到,如果皇袍最终落在路易·波拿巴的身上,那么拿破仑的铜像将从旺多姆圆柱顶上倒下来。路易·波拿巴是拿破仑的侄子。意思是说,如果路易·波拿巴敢当皇帝,那么拿破仑的铜像肯定会被人从旺多姆圆柱顶上推倒。在这篇文章发表九个月后,路易·波拿巴果然就当了皇帝。结果在不到20年后的1871年,旺多姆圆柱顶上的拿破仑铜像被巴黎公社捣毁了。在1887年,恩格斯提前27年预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恩格斯说:“对于普鲁士德意志来说,现在除了世界战争以外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别的战争了。这会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和空前剧烈的世界战争。那时会有800万到1000万的士兵彼此残杀,同时把整个欧洲都吃得干干净净,比任何时候的蝗虫群还要吃得厉害。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大破坏集中在三四年里重演出来并遍及整个大陆;到处是饥荒、瘟疫,军队和人民群众因极端困苦而普遍野蛮化;我们在商业、工业和信贷方面的人造机构陷于无法收拾的混乱状态,其结局是普遍的破产;旧的国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国才略一齐崩溃,以致王冠成打地滚在街上而无人拾取;绝对无法预料,这一切将怎样了结,谁会成为斗争中的胜利者;只有一个结果是绝对没有疑问的,那就是普遍的衰竭和为工人阶级的最后胜利造成条件。”这一预言基本上是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翻版。

方法二,时空分析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时空分析法在现在作用巨大。时间与空间是辩证的统一:时间是发展的空间;资本越发展,就越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时候,始终把资本放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事实上,全球主要的资本交易中心都在北温带,而且都在北纬35度以上,诸如东京、伦敦、法兰克福、芝加哥等。而且马克思讲,资本越发展就越力求时间更多地消灭空间,就是说,资本越发展越希望空间距离越来越短。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奉命从北京到广东禁烟。按《清史稿》的记载,广州府距京师7570里路(3785公里)。这里的“距”指的不是直线距离,而是当时的道路里程,从北京到南昌再到广州。林则徐是在公历1839年1月8日从北京出发的,于公历3月10日到达广州。林则徐走3785公里用了60天时间,平均一天走126里路(63公里),是极限速度了。而英国海军1840年从伦敦到广州附近的洋面上,行程在10000公里以上,用了53天的时间,这还包括在印度10天的补给时间,真正的航行时间是40天,每天250公里。林则徐是以农业文明、陆地文明的速度被动参与“全球化”的,其极限速度是每天60公里。而那时的英国人是用工业文明、海洋文明的速度引导“全球化”的,在19世纪中期其平均速度可以达到每天300公里以上,这是农业文明速度的5倍以上。显然,在速度面前,农业文明注定要败给工业文明。在航空航天时代,在信息化时代,全球化的速率进一步加快。从北京到广州飞行距离约2000公里,飞行时间约3小时。21世纪的全球化正以1000倍于19世纪、100倍于20世纪的速度发生着,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事件可能很快就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还是用农业文明的速度、工业文明初期的速度和思维参与经济全球化,结果只有一个:落后就要挨打!资本无眠的景象已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了:纽交所在道琼斯指数强劲攀升中结束了一天的交易,但华尔街人的工作并没有停止。3个小时后,亚洲证券交易市场的时钟将首先在东京敲响,11个小时后,伦敦交易市场也开始沸腾起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资本已经挣脱了时钟的束缚。这也是伦敦、纽约、东京这三大城市可以构成最顶尖的世界城市的主要原因。我国现在的发展基本上考虑的是空间维度,很少有时间维度的概念。纽约在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没有突破曼哈顿岛这个空间,却成为了世界城市的老大。目前我国每新增100亿GDP产值需要新增6万亩土地支撑。因此,没有时间经济,只有空间经济就是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为什么纽约GDP增加几十倍没有增加这么多土地面积?源于纽约的发展模式是由时间经济来配制别人的空间,纽约很多的经济都是在别的国家、别的城市完成的。华尔街的一个交易中心可以24小时运转,我国金融街最多运转8小时。在西宁,晚上9点,几乎所有的饭店就都关门了。就是说,这个城市夜间没有经济链。到了广州就不一样了,凌晨1点钟到广州城区,还有吃夜宵的地方。广州整个的经济流量是在不停运转的。另外,很多经济业态白天的增值效果跟夜间是不一样的。比如纽约的索斯比(Sotheby’s)和克里斯蒂(Christie’s)拍卖行,其主要艺术品的拍卖活动大多是在夜间进行的。凡·高的一幅画在白天能拍出1000万美元,到了夜间往往就是8000万美元或者1亿美元以上。因此,除了用土地发展空间经济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时间经济,考虑分析我国城市处在什么时区位置上,跟哪些国家、哪些城市之间可以形成经济互补的形态。

方法三,规律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就是一定要抓事物内在的规律性。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是要寻求人类发展和无产阶级解放的运动规律。马克思在其以毕生精力撰写的科学巨著《资本论》的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仅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就有30多个,如商品的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规律等。中国人善于总结经验,然后在经验的基础上前进;欧洲人善于总结规律。规律跟经验是有差异的。经验往往不可量化,不易发现产生经验的条件变化。从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些都是对规律的揭示。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以后过了好几百年,中国的曹冲发现了怎么称大象的经验。但是,我们并没有像阿基米德一样将其变成一个规律,得出事物的体积和重量之间的关系。再有,中国人在商代就开始观察哈雷彗星了,观察了3000年,对哈雷彗星做了40多次记录。在我国的历史典籍中详尽地描述了哈雷彗星的形状和出现的时间,但是我们没有发现哈雷彗星76年来一次的规律。哈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得出了哈雷彗星76年来一次的规律。

具体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是要考虑怎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到一些在一定时期内反复出现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科学发展观行不行?

对于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7·23”重要讲话中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能够转换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具体来看,我认为科学发展观行就行在以下三点:(一)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承上启下之作;科学发展观是创新之作。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面临挨打、挨饿、挨骂三大问题。历史交给毛泽东最重要的历史性命题就是使中国人民不再挨打。挨饿的问题,历史地交给了邓小平,所以邓小平理论首先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要历史性地解决中国人挨饿的问题。江泽民同志要解决的是挨骂的问题。江泽民同志上台后不久,苏联解体了,东欧的共产党也垮台了,由此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共产党。接着90年代出现了“中国威胁论”,包括军事威胁、能源威胁、人口威胁、水资源威胁、环境威胁等十多种“中国威胁论”。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回答的历史性命题就是中国共产党还行不行,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前进。胡锦涛同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发展起来之后,怎么跟世界相处,为此中央提出建立和谐世界。我国国内发展之后面临的问题是贫富两极分化,这也是邓小平晚年最担忧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等,都是要解决发展的问题。因此,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面临并且回答的历史性命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二)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习近平同志2012年6月28日在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就一事无成。因此,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和丢掉这个优势,否则党的一切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招致挫折和失败。”事实上,我们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基层创造和党总结这些创造之间有机结合的实践活动。对于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讲,我们的发明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然后我们加以总结,并且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30年前,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成为以“村民自治”为标志的中国农村体制变革的先行者。合寨村的“村民自治”,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肯定。1982年“村民自治”写进了中国宪法,1997年写入了党的十五大报告,成为1998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具体规定,“村民自治”从此走向全国。所以,基层的创新和顶层设计之间完美的结合弥足珍贵。为此,科学发展观一直强调人民群众的基层创新跟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之间的有机结合。(三)科学发展观具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

在方法论层面上,科学发展观已经形成一个以根本方法为核心的体系。这个方法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精神,又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创新;这个体系以统筹兼顾为方法论的根本要求,形成包括求真务实、规律分析、趋势分析以及调查研究等方法在内的若干具体方法。

一是统筹兼顾的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战略思想。强调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统筹“五个”发展,使各个方面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进一步提出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兼顾的丰富内容。

二是规律分析的方法。2004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讲,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2009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继续探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更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前进。可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努力结合我国国情规律性地把握问题。

三是善于对重大问题进行系统调查研究。所谓调查研究的方法就是把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现代信息技术加以结合,找准问题、摸准脉搏,实现科学发展。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与以往相比,我们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影响决策的因素增多,决策时效性增强,决策风险性增大,正确决策的难度增加。调查研究是形成科学认识的前提、做出科学决策的基础。可以说,新形势下加强调查研究极端重要。这一方法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亲自下基层了解情况,亲自下功夫对重大问题进行系统调查,亲自下力量对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做到没有开展调查研究不提出决策,没有作好调查研究不实施决策。进行调查研究,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要求领导干部要定期到基层调查研究,尤其是到矛盾多的地方、困难大的地方、条件差的地方,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进行调查研究,就要充分运用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各种办法,如召开座谈会和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进行调查研究,还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如网络民意调查、微博社情分析、电话调查等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不通?

胡锦涛同志“7·23”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四大特色

一是鲜明的实践特色。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性实践,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层创造和党总结这些创造之间有机结合的实践活动,也就是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完美结合的实践活动,在这一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不固守某种理论教条,也从不固化某种具体制度,而是在改革开放的现实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二是厚重的理论特色。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发展和完善的,它从来没有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这恰恰是中国共产党的突出优点,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理论指导。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的,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上不仅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而且包括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三是独特的民族特色。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立足于中华大地,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始终是为中华民族谋福祉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发展的新要求、全国各族人民的新期待来发展自身。第二,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不断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之中,如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小康社会的理想、和谐理念都已经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

四是丰富的时代特色。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不是封闭的发展,而是开放的,是敢于和善于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我们是在世界格局大变动大调整大变革中发展的,是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前进的。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包容中发展的,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得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一条道路,也是唯一一条能够确保我国国家主权的道路。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从1921年开始我国走的道路在具体方面虽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诸如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但是总的道路没有离开苏联。北京很多的城市规划基本上类似于斯大林在1932年给莫斯科做的规划,诸如北京的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然后建立放射线,我们的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都是莫斯科苏维埃宫的缩小版。直至后来我国搞建设,发现走俄国人的路不行。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我们要走自己的路,一直探索到1978年,我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讲的,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提出,俄罗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根据本国历史、地缘政治、国情和法律自主地确定民主的道路。普京的这一提法被俄国舆论界解读为“主权民主”。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普京也强调捍卫国家主权的必要性。普京对当今世界的国家做了三个划分:一个霸权国家,就是美国;三个主权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剩下的全部都是依附型国家。日本叫主权国家吗?要是主权国家为什么有驻日美军?韩国叫主权国家吗?韩国也是殖民地国家,有驻韩美军在那儿。有一些国家没有美国军队驻扎,但是美国人想搞掉你,就搞掉你。像巴基斯坦没被搞掉,但是美国的无人机天天在巴基斯坦领空上飞,如入无人之境。谁捍卫主权,美国人就想搞掉谁。最典型的就是利比亚七个月就被轻轻松松地搞掉了。1991年美国学者福山讲,苏联解体标志着历史的终结,以后的历史就是自由民主的历史,不可能有什么新的社会形态了。但是中国现在的发展,使福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说历史可能没有终结。但是我认为,“利比亚事件”卡扎菲被打死至少标志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已经终结了,不可能再有民族解放运动了,因为很多国家都不能捍卫自己国家的主权独立。

一方面,美国GPS基本上削弱了你一半的主权。据说,拉登后来都不敢用手机了,试图回到原始社会,用鸡毛信。即使回到原始社会,美国无人机发现这个地方老有人进来出去的,很快就判断清楚了。所以中国坚定地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旨在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

另一方面,美元的金融霸权又消掉你一半的主权。卡扎菲所有卖石油的钱都换成美元存在国外的银行。一打仗,所有的外国银行把你的钱冻结了,由此美元霸权一下取消了你的金融主权。

因此,当今世界上能够捍卫主权的国家寥寥无几。所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三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定不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引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战略理念的设计,就是有三个100年。一是到我国建党100年的时候,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的时候,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1世纪末,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上哪个理论体系、哪个政党敢提100年以后的事情?!我们的百年怎么实现?首先将其变成一个中期的目标,20年。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有若干个20年了,我们现在做的20年是从2000年到2020年,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等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以后,一定还会有2040年、2060年、2080年的目标。接下来是五年规划,就是编制区域发展规划、部门规划。这样由百年变成20年,20年变成5年,一个层级一个层级,逐级展开。这是我们理论体系一个很大的特点。尤其是区域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的一大创造。

其次,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使我们敏锐地捕捉到重大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30多年,世界上出现的几次大的机遇中国全都抓住了,并且把机遇迅速地变成行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这个理论体系抓机遇的能力太强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开始缓和,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是美苏两个大国的关系在缓和,而是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革命战争变成了和平与发展。所以小平同志讲,既然主题变了,那就要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所以我国在1978年迅速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就是抓住了这次机遇,并将其转化为行动。

党的十六大提出,今后20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所以我们紧紧抓住了十六大召开后的这10年。但是今后这10年还是不是机遇期?拉登被打死了,卡扎菲被消灭了,美国重返亚太了。加之我国周边事态频发,中国进入了多事之秋。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不存在战略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有美国化、有欧盟化,也有中国化。包括有全球制造的中国化,全球离不开中国的消费品。还有全球文化中国化,截至2012年1月我国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开设350多所孔子学院,400多个孔子学堂,有近60万国外学生在学习汉语。还有全球旅游的中国化,我国2012年出境旅游人数达到7000多万人次。全球并购中国化、全球论坛中国化、全球投资中国化等不一而足。尤其是我国现在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吸引外资的数量。截至2011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1.8万家,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000多亿美元。我国“走出去”的步伐大大加快,这就是中国的一个趋势。在全球中国化里面我们可以抓到很多机遇,因此,我们怎么把握这个大趋势很关键。同时,今后10年的机遇可能伴随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如果说过去10年机遇大于挑战,还能分辨出机遇和风险,那么,今后10年机遇和风险可能就很难分开了,机遇往往蕴含着风险。尽管欧债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尤其是对我国的出口业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在这个大风险中又蕴含着大的机遇。中国也许可以像美国二战时期那样,考虑搞一个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迅速进入欧洲南部市场,包括希腊、西班牙、葡萄牙。

我国的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必要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要求,而且我国通过切实增强有效的制度供给,逐步建立起科学、严密、高效、动态的反腐倡廉、监督机制,能够使我国的腐败问题得到控制,不会使腐败完全蔓延开来,不会使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致命的影响。另外,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会不断出现一系列新的制度要求,而中国的政治体制通过“三个跨越”较好地满足了这些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有利的政治与社会基础。第一个跨越,是用长期自觉选择培养制度跨越了政治领导人更替的风险。第二个跨越,是用中央集体领导制度跨越个人专断的缺陷。国外学者很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中共为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犯大的决策错误?其实,他们不明白,中国的政治体制基本上解决了集体领导的问题,而且越是高层,这个问题解决得越好。邓小平在1986年11月会见意大利总理克拉克西时讲:“我们实行的是集体领导,有事情大家一起商量决定,我自己只起一份作用。”这不是谦虚,这是事实。第三个跨越,是用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来跨越单一票选民主的缺陷。票选民主遵循的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至于多数是否掌握真理、是否正确,票决是没有责任的。而协商民主恰恰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协商民主通过协商可以把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真理变成大多数人的共识。这几个跨越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有一个好的政治环境、好的决策机制,既避免了政治动荡,又避免了决策失误。中华民族兴不兴?

中华民族能不能在21世纪末实现伟大复兴取决于以下两点:

第一,能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搞工业化、信息化,既要推进城市化又要发展新农村。发展新农村需投入大量的钱,过不了几年,这个村子就成了空村。因为每年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人一走,大量的投入怎么办?另外,我们既要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又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都是高科技了,就业怎么办?我们还面临“松下扩张症”的问题,就是不要过分粗放的扩张。要解决“广式饥渴症”,就是对土地的饥渴。还有要解决“京式症”,就是PM2.5的问题。这些矛盾的解决有待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一则关于“格林斯潘难题”的笑话,是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找到上帝问,我想让政府主导经济,又宣称我们搞市场经济,这样行不行?上帝说,不可能。接着格林斯潘问,我要降低劳动者工资,又想让他们多消费,行不行?上帝说,也不可能。然后格林斯潘问,我想扩大货币发行量,又控制通货膨胀,行不行?上帝皱了皱眉头说,孩子你需要重修经济学原理了。这时候,格林斯潘跟上帝急了,说等一等,我知道发改委可以。一则笑话影射了我们中国人在做上帝做不到的事。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经济发展方式真能转变过来,我们就要重编经济学原理了。那么,我们到底是重编经济学原理,还是重修经济学原理?这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到底能不能及时地转变过来。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也取决于这一点。

第二,能不能打造一个世界性的中国梦。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六个世界梦。最早是罗马,有“条条大道通罗马”之说。后有中国的长安,当时长安有100万人,其中10万是外国人,外籍人口占10%,比我们现在多。现在北京外籍人口占不到1%,国际化大都市外籍人口最少占5%以上。纽约的外籍人口占30%,伦敦的外籍人口占25%。后来又出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荷兰梦。还有伦敦梦,再有就是20世纪30—50年代大家向往的苏联梦,现在是第六个梦———美国梦。现今的中国要打造世界性的中国梦,不光要在物质即GDP上成为老大,政治上还要有创新,并且可以代表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共产党能不能?

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葛兰西在1926年就提出过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的问题,如果长期执政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他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以后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解决,或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可能会越来越尖锐,即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统治阶级,整体上生活条件低于被统治阶级和从属阶级的某一些分子和阶层。历史把这种前所未有的矛盾留给了无产阶级,如果无产阶级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以牺牲行会利益克服这个矛盾,就不能成为统治阶级。即便成为统治阶级,如果不能为了阶级的长远利益而牺牲直接利益,就不可能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其实这里说的是执政党成员的生活条件能不能低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过去的历史看是不可能的,那么共产党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曾经在巴黎公社讲道,巴黎公社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公务员的工资不能高于工人的平均工资。这说明马克思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但巴黎公社失败了。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巴黎公社原则和市场经济规则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我们一切的“行不行”,关键取决于共产党能不能。由此我们要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首先,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我们现在有8000多万名党员,在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党员的质量更为关键。党员的质量就是党员的党性、党员的政治素养、党员的思想觉悟等。要使党员质量得到保证,方法之一就是对党员进行更多的锻炼。而在平时,对党员进行锻炼的关键就是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把共产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处理好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即处理好直接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历史上其他阶级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执政党成员的整体生活条件和状况能不能低于广大人民群众。很多执政党之所以蜕化变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眼前的直接利益而牺牲了长远利益。我们党始终注意解决执政后党的利益与工人阶级利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这不仅是我们党的本质决定的,而且是我们有效抵御各种“颜色革命”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是保证党长期执政而不变质的关键之一。再次,处理好规则与原则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巴黎公社原则一方面引领市场经济的规则,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特有的灵活性,给市场经济规则以极大的运行空间。在把巴黎公社原则与市场经济规则有机结合起来方面,我们党一直强调三点:其一,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都必须始终信守为人民掌握和行使权力的巴黎公社原则。其二,强调把党的最高纲领同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保障物质利益同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等方面的关系说清楚、讲明白。其三,始终坚持公务员的待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水平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相协调,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编辑:刘斌)

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成思危

今天跟大家共同探讨经济形势的问题,我首先声明今天我讲的只是一个学者的观察和思考,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面对金融危机,我国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近期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第三,201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我国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自2008年开始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这次危机的发展是从次贷危机发展到债务危机,再发展到流动性危机,然后发展到信用危机。从范围上讲是从美国向世界各国扩散,从虚拟经济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造成了一次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面对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经济刺激的办法,我国也不例外,大家应该还记得2008年11月我们启动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根据我的研究,如果没有这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只有2.4%。由于有了这个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我们达到了8.7%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经济刺激计划的负面效应开始在2010年和2011年逐步显现。

造成负面效应的第一个原因是投资过高增长。2009年投资增长了30.1%,总量达到了22.5万亿美元,几乎占GDP的70%。2009年9.2%的增长里面8.7%是投资拉动的,消费的贡献是4%,净出口简单说就是外贸的贡献是-3.5%。

这样大量投资的负面效应是什么?第一个负面效应是产能过剩。根据有关方面的资料,我们24个产业部门中有21个产能过剩。第二个负面效应是库存积压。产能过剩、外需减少,当然库存积压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但是库存积压的问题在我国GDP统计里面是体现不出来的。因为我国GDP的计算方法是生产法,而国外计算GDP多半是支出法或消费法,所以我国的GDP里面反映不出库存积压的问题。第三个负面效应是投资效益降低。从一段时期来看,投资效益有一个最简单的衡量办法,投资增加1%,从理论上说能拉动GDP增加至少0.5%,一般应该在0.7%以上,我国历史上最高到过1.1%。但是从2009年的数据可以看到,我们的投资增长30.1%,GDP增长9.2%,投资效益是0.3%。当然投资效益的降低有原因,因为大量的投资投到了铁路、公路、机场这些基础设施上。这些基础设施回报率比较低,有一些高速公路建起来没有几辆车跑,当然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也是必要的,要不然开始的时候只建两个车道,发展起来还要再拓宽,但是过度超前就有问题。第四个负面效应是环境问题众多。根据环保部统计的数据,2009年、2010年大大小小的环保事件相当多,2009年几个水电站没有经过批准就动工,最后被环保部勒令停建。

造成负面效应的第二个原因是货币供应的过量。货币供应过量对经济影响是很大的,我们说是4万亿元,实际上银行的信贷在2009年这一年增加了9.6万亿元,其中一季度增加了4万多亿元,往后逐渐递减。这么大量的货币供应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效应呢?

货币供应过量造成的第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有通货膨胀的危险。实际上我在2009年6月就提出了警惕通货膨胀这个问题,当时很多人不以为然,说CPI都是负的,有什么通货膨胀的问题。CPI是负的,因为通货在紧缩,就有人说别拿通货膨胀来唬人了。但是我当时提出这个问题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当时发布的通货膨胀的数据是同比,今年6月和去年6月比这是同比。由于2008年的通货膨胀比较高,所以2009年显得就比较低。同时,我们还要看环比。环比就是6月和5月比,这个数据现在统计局公布,以前是不公布的。如果看环比的话,在2009年3月环比就变成正的了,这说明3月比2月已经出现了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此外,2009年定的信贷目标是5万亿元,一季度就投放了90%,那么多货币进入流通,而实体经济不能一下发展那么快,这样就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危险。但是这中间有一个传导期,一般是6个月到一年。根据我们国家的情况,在近几年里,这个传导期大概是8个月。到2009年11月份,CPI环比、同比都是正的,大家都承认有通货膨胀问题了。再者,在虚拟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情况下,货币的增加不一定马上就进入到实体经济,而是可能进入到房市、股市里去了,所以看不出通货膨胀。

格林斯潘就犯了这个错误,2001—2004年,他觉得通货膨胀率很低,所以大胆降息,把联邦利率从5.25%降到2%,最后降到1%,而且1%这样的低利率维持了将近10个月。美国联邦利率是一个主导利率。实际上他没看到当时美国房市在急剧上升,所以房市吸收了大量的货币,货币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里,导致通货膨胀率看起来很低。但是一旦房价下跌,流动性问题马上就凸显出来了,这样通货膨胀很快就浮出水面,所以美国不得不把联邦利率从1%又逐步提升到5.25%。当然金融危机严重以后,为了刺激经济再降低利率这是另外一回事。

我国2007年的时候通货膨胀率也很低,所以央行觉得利率可以降了,实际上那年是股市吸收了大量的资金。那一年股市疯涨,一直涨到6000多点,所以看不出通货膨胀。但是2007年11月股市从6000多点急转而下,2008年通货膨胀马上就浮出水面。

货币供应过量造成的第二个负面影响就是资产泡沫的增加。2009年一季度信贷增加那么多,而且信贷主要是给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事实上一时不可能有很多项目说上就上。另外,产能本来就过剩,有一些国有企业觉得上项目没有多大的收益,所以相当大一部分资金进入了股市。我们做了一个测算,2009年上半年进入股市的资金大概是2万亿元。当然这个测算可能不是很准,也没有人公布确切的数据。2009年上半年股市给抬上去了,这是很不正常的,因为经济在下行,经济最低的时候是2009年一季度,而股市上到3300点,这是不正常的。就是因为大量的货币放出去以后,没有往实体经济走,而是往股市走了,当然这是不可持续的,2009年整个经济情况是比较低迷的。所以到下半年,又有相当多的资金撤出股市,上半年的3300点只是昙花一现。但是2009年房市上升了,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地价的抬高。当时的地王很多都是国有企业,它们从银行拿到贷款,也得想办法投资,增加生产能力行不通,就投到股市和房市。当时北京的一块地,起价是18亿元,最后拍到40.6亿元。由于地价快速增加,房价跟着就往上涨。

货币供应过量造成的第三个负面效应就是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大量的银行贷款给了地方政府,那个时候银行是鼓励大家借钱的,因为当时要刺激经济。根据审计署2011年6月的报告,地方政府的总债务是10.7万亿元,其中有1/3的地方政府没有还债的能力,也就是说它的债务超过了其财政收入。为了向银行借钱,各地成立了许多投资平台,大概有8000家,不仅省里有,市里也有,甚至县里也有。我到地方去,有的同志跟我说,不借是傻子,借少了更是傻子,借了还想还那绝对是傻子。

当然现在有的经济学家说地方债务还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理由是地方政府的总债务没有超过警戒线,这是对的。但是有一点,那些借债少的省或还债能力强的省,能够帮助那些还债能力差的省还债吗?不可能。所以,现在中央非常重视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而且允许四家地方政府自己去发债,自己发债自己还。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大家看到,我们原来的这种增长模式就是依靠投资、外需这种增长模式,它是不可持续的,因此201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和2012年的人大都提出来要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多地依靠内需,特别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消费。

我曾经在《人民日报》上发过一篇文章,讲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际上是三个外转内:一是要从依靠外需更多转向依靠内需。二是从外延性增长更多转向内涵性增长。外延性增长是做加法,内涵性增长是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一定要重视,有人说涨工资会导致通货膨胀,这个话有部分道理,如果只涨工资,劳动生产率不提高,那肯定要造成通货膨胀,如果工资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是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三是从依靠外生动力更多转向依靠内生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三讲到这一点,所谓外生动力就是政府的政策、政府的支持等,这些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靠企业内部的创新、企业职工积极性的提高。

我们在2003年到2007年经济增长的很快,是两位数的增长,但是这样高的两位数的增长,环境成本也是很高的。我们计算过2005年的环境成本,环境污染、能耗高和生态破坏的代价占GDP的13.5%。而当年GDP的增长只有10.4%,这意味着我们在把环境债务留给了子孙后代。所以中央领导同志一再讲,我国经济原来的模式是不稳定、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为了改变这个情况,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近期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

我在2009年的国际金融论坛上曾说过,看来发展中国家已经逐步摆脱了金融危机,发达国家走上了曲折起伏的复苏之路。现在看来确实是这样的,我们来看三大经济体的情况。

美国的问题在哪儿?第一,美国的债务非常严重。大家知道为了提高债务上限,美国两党之间争执不下。当时有人说如果不提高债务上限弄不好美国政府要关门了。我说,请放心,民主党、共和党两党无论怎么斗,最后肯定要达成协议。但是这件事也让美国老百姓看到,这两党把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这也是“占领华尔街”运动发生的原因。第二,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一般在9%左右,最高9.2%,后来下降了一点,大概是8.5%。第三,美国的银行系统受金融危机冲击以后,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银行系统的高管还拿着很高的工资,这也是人民群众不满愤而占领华尔街的另外一个因素。第四,地方政府大量负债。第五,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以后,共和党在众议院占了多数,这样对奥巴马的一些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会造成影响。

尽管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实力受到比较大的削弱,但美国的总体实力在世界上还是最强的,并不是马上就要垮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所谓失去的20年,实际上2010年日本经济确实有一点起色,但是没想到发生了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及其后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对日本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其复苏速度受到影响。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可以从债券收益率来看,它的债券收益率只有1%。

日本政治最大的问题就是首相更迭太频繁。我到东京大学讲学,一个副校长跟我开玩笑说,日本首相的生产率很高,20年之内换了15个首相。首相更迭频繁,经济政策很难持续,整个政策都会受到影响,而且没法跟世界各国的领袖建立友谊,没有办法建立长期的比较稳定的关系。

关于欧洲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所谓主权债务危机,简单说就是政府欠债,还不起了。主权债务危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情况是政府本身欠债,像希腊和葡萄牙。希腊加入欧盟的时候是高盛帮它做了假,它当时就不符合条件,加入欧盟以后,因为它是比较落后的国家,所以借款比较容易。希腊大量借钱,一是提高福利,二是搞投资。希腊的失业救济金每个月是600欧元,再加上一些其他的福利,希腊的失业者每年能有1万欧元的收入,这在我国是很好的收入了。而这样的福利并不是靠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支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靠借债来支撑。希腊还搞了一些没有效益的投资项目,这里包括由于腐败造成的问题和决策错误造成的问题。希腊的产业主要是航运业、旅游业、侨汇。金融危机以后,航运业受到很大的冲击,旅游业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希腊有很多人失业,所以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在2008年年底就开始暴露,首相宣布,希腊还债有问题。葡萄牙也是类似的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银行欠债把政府拖进去了。最早是冰岛银行大量负债,政府要救银行,银行把政府拖进去了。但冰岛有一个优势,就是没有加入欧元区,所以它可以利用货币贬值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冰岛基本上已经恢复过来了。其他国家就不行了,没法搞货币贬值,包括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都是这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是政府的投资平台出问题了。比较典型的就是迪拜,政府投资平台出问题,把政府给拖进去了。

解决主权债务危机的办法,一个办法是借新债还老债,但人家看见你出现危机了,不肯借给你了,所以现在借新债比较困难。现在只能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新债给它,否则到时候还不了前面借下的债,就违约了,那问题就会变得更严重。如果别人不肯借新债,就只有自己发行债券,还得给很高的收益率,人家才愿意买,现在这些新发债券给的利息都是两位数,这非常危险。还有一个办法是和债权人谈判,所谓债务重组,实际上就是部分违约。原来已经谈好利息、还款期,现在要减息、延期还款。

不管怎么说,借新债还是要还的,债务重组还是有债的,真正要解决问题靠什么?一是缩减政府开支,二是减少福利,三是出卖国有资产。当然这些办法都是不受欢迎的。减少政府开支,公务员工资降低,公务员就游行示威;减少福利开支,老百姓就得游行示威;出卖国有资产也会有阻力。2010年12月我到西班牙正好赶上机场大罢工刚结束,因为传出消息说西班牙政府要把机场民营化,就是卖掉机场。机场大罢工导致整个机场瘫痪,最后西班牙政府不得不出动军队去管制。但是不卖国有资产也不行,据说这次希腊要卖500亿欧元的国有资产,包括一些港口。

其实欧债危机最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欧元区国家货币是统一的,有统一的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来统一,但是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各国的财政政策预算还是各国的,这样没法控制。欧元区有进来的标准,没有退出的标准,这就容易造成违规的人可以多拿到钱。面对这种情况,又不可能用货币贬值的办法来解决竞争力问题,因为欧元的数量不是由各国发行的,而是由欧洲央行发行的。比如希腊遇到金融危机,收益减少,就等于希腊欧元的货币量减少了,但却没法用贬值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欧债危机的前景,现在大概是这样看的。第一,到现在为止欧元区国家还是希望维持欧元区不崩溃。因为欧元区内部的贸易量很大,德国在欧元区内部的外贸是有很大顺差的,如果欧元区崩溃,那么德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德国议会很轻松就通过了把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提高到1万亿欧元的提案,因为它明白如果不救希腊这些国家,最后它也好不了。但是老百姓不愿意,老百姓说凭什么我们辛辛苦苦赚的钱要借给那些懒汉,所以老百姓游行。但是议员们心里还是很清楚的,到现在为止还是要救,但是他们也提出一条,欧元区国家的财政政策也要统一。财政政策统一就意味着希腊要让渡部分国家主权。在这个问题上,欧元区17个国家都同意,另外欧盟26个国家大部分也同意,只有英国坚决反对,弄不好英国就被边缘化了,因为英国本身跟美国的关系比较密切,英镑也没有参加欧元区,另外还有三个国家说需要经过议会的批准。总体来说,欧元区将进一步紧密联系,而不是崩溃。

第二,对欧元区有帮助的是俄罗斯于2011年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实际上对德国最有利,对欧元区也是有利的。有人问我如何看待欧元区崩溃的可能性?我曾经讲过崩溃的可能性40%,现在看来可能是35%,就是存在的可能性大于崩溃的可能性。但是有一点,如果它的银行继续恶化下去,老百姓又不同意紧缩开支,那么就会造成更大的问题。因为根据历史的统计,凡是实行紧缩政策的政府,有一半以上在下次选举中要丢掉政权。现在西班牙和希腊的政府都换了,葡萄牙也换了,意大利也换了,如果新政府上来不能有好的政策,银行的情况又进一步恶化(最近世界几大评级机构把欧洲银行的评级又降低了),那么情况会更加严重。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我国对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当然是抱着欢迎的态度。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初,俄罗斯和我国一样,也提了很多保护性条件,因为要减少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但是总体上看俄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还是有利的,因为我国跟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这几年还是在不断发展的,彼此的经济存在着比较大的互补性。俄罗斯是个能源出口大国,但是由于原苏联以重工业为主,所以它的轻工业产品相对差一些,但是它的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还是有很强的基础,所以中俄两国确实有互补性。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它的经济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这样对中俄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发展也会有更大的帮助。

这三大经济体的危机对我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一个影响,很明显的是需求减少了。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欧、美、日,它们的外需减少了,我们的对外贸易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商务部也估计了,2012年的外贸增速会放缓,我们还是要靠开拓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市场来弥补。

第二个影响,由于这三大经济体继续实行经济刺激计划,这样流动性过剩的情况还会继续存在。像美国的基准利率是0%~0.25%,欧盟原来是1%,2010年上半年提了两次利息,提到1.5%,下半年又降回1%。日本更是0%~0.1%。美国还搞了一次扭转操作,就是卖出短期债券,买入长期债券。这样大量的货币供应,会对世界大宗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现在石油在100美元上下,其他的大宗商品由于需求减少,虽然价格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还是在比较高的位置。这对我们肯定是有影响的,因为中国现在是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特别是石油,现在我们的进口量在2.5亿吨左右,就是14亿桶。如果石油每桶涨价10美元,相当于中国人民每个人要多拿出10美元。最近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制裁伊朗,如果伊朗不出口石油,石油价格可能要涨到250美元一桶。不管怎么说,石油价格肯定要涨。

第三个影响,因为它们实行低利率,这样会迫使发展中国家通过提高利率来对抗输入型的通货膨胀。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所以情况还好点。巴西就受不了了,巴西现在的利率是11%,高利率肯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据说巴西2011年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是0%。

第四个影响,尽管美元近来好像是升值了,这个升值也是有原因的。但长远来看,美元贬值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人民币现在的贬值是暂时的,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还是存在的,这样就会对我国的外汇储备造成威胁。

关于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问题,有没有比较好的应对办法?中国外汇储备超过了3万亿美元,我们在前几年做过一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外汇储备大概需要多少呢?这要分两类,一类叫战略性储备,包括三个月的进口量、援外的支出、外资公司在中国赚的钱要允许汇回本国去。另一类叫战术性储备,包括企业要对外投资、人民群众出国要换外汇等。如果允许自由兑换,战术性储备就不需要了,随时可以换,但战略性储备总是需要的。

根据我的研究,外汇储备占GDP的20%应该足够了。现在我国GDP总量是4.7万多亿美元,也就是1万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是足够的。

现在多出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债券,最新公布的数据是1.14万亿美元,实际上这还没有包括民间买的一些债券等,前一阶段有人估计是1.4万亿美元,这是很危险的,因为需要承担美元贬值的风险。我们估计美国不会赖债,但是想让它还本恐怕不可能,它只能给我们利息,还本恐怕短期还不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是需要多元化分散我们的外汇储备。但是现在也难,因为日本和欧洲的经济状况都不太好。二是要加强对外投资,鼓励企业加强对外投资。三是适当增加一些进口,这也使贸易更加均衡,减少贸易摩擦。以前我们主要是进口生产资料、原材料等,现在看来由于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也可以进口一些消费品,通过这样来平衡外汇。但是如果一下减持美元债券太多的话,我们自己也吃亏,因为我们减持它就掉价,一掉价我们就吃亏,所以只能悄悄减,近两个月减了一两百亿美元,不能大量减,这里也有政治因素在里面。

第五个影响,现在人民币为什么贬值?由于美、欧、日特别是美国急于去杠杆化。所谓去杠杆化就是减少负债。减少负债就会抽资金回去,最近美国一些银行把它们持有的我国银行的股份卖了,换成美金回到美国去了。由于去杠杆化,对美元的需求量就增加了,这就意味着美元的价格上涨。201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根据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2012年要稳中求进,稳增长、稳物价、稳货币供应、稳定社会。从增长来看,2012年我国GDP增速肯定会到9%以下,介于8%~9%之间,我估计明年经济增速是8.5%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要保证增长,如果增长率下降很多,对失业率等都会有影响。

关于物价,最近大家觉得比较乐观,有一些经济学家也比较乐观。连续四个月物价同比大幅下降,8月是6.2%,9月是6.1%,10月是5.5%,11月是4.2%,有一些人估计2012年将到4%以下。我认为不能这么想,因为我们公布的数据是同比,2010年11月、12月物价比较高,2011年的下降跟2010年的高有关系,在统计学上这叫翘尾因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影响通货膨胀的几个主要因素并没有消除。首先是货币供应。我们的货币供应现在进入两难境地,从适度宽松变成稳健,实际上就是收紧了,但是一收紧,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又不能收得太紧。如果收紧了,那现在在建、续建的项目没有资金,会变成半拉子项目,这不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点就是要保证在建和续建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不建成产生不了效益。其次是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更大困难,现在已经贷款难了,再收紧将更难。再次是地方政府还债困难要增加。最后是如果再提高利率,那么由于国外都是低利率,它们可以借钱到我国来套利,所以利率不能提太高。2012年提利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提也提不了多少,可能更多的是通过降低储备金率,多释放一点货币。现在看来,如果2011年是在稳健前提下从紧的话,2012年可能就要适当放松一点,但还要保持一个稳的态势。2011年银行的信贷增加量大概是7.5万亿元,2012年估计也就8万亿元左右,大概就这样一个幅度。

我现在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金融如何更多地支持实体经济。前一段我就讲过,现在搞实体经济利润不多,所以有钱人的钱并不是投到实体经济上去,包括银行都是去投其他的东西,甚至放高利贷,上市公司有60多家去放高利贷,银行也变相地去放高利贷,这就很严重了。企业借不到钱,银行放高利贷赚钱,这不是一个好事,所以我们强调金融一定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讲过,资金是经济的血液,银行是经济的心脏。如果心脏坏了,血液供血不足,那经济怎么可能好?

再有一个就是中小企业的问题。我讲过大型国有企业是骨架,中小企业是肌肉。如果一个经济光有骨架,没有肌肉,那不就成了骷髅了吗,这怎么行?所以现在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问题,一定要努力加以解决。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大政方针已定,2012年就要坚决贯彻执行,同时要注意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更加关注中小企业,关注民生。这就是2012年的经济工作更加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有学者认为可能在2013年下半年,会出现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问题、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爆发。关于这一点,我一再讲我是个审慎的乐观主义者,但也不是盲目乐观。我们看到严峻的挑战是存在的。我刚才说了,如果银行的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只是为自身谋取更大利益的话,它会变得跟国外银行差不多。当前也是我国社会矛盾的高发期,维稳的任务很重。但维稳的方式还需要改进,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管理,另一方面也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教育和管理两方面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我个人觉得,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稳定。我们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像国外搞多党制,我们的好处就是决策比较快,而且能够看得比较长远。搞两党制或者多党制的国家,它们的执政党为了继续执政,容易牺牲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大局利益。

另外,我们还是要坚持改革开放。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停止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没有改革开放能有现在这样的生活水平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所谓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刚刚改革开放时“三大件”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我们哪个老百姓没有这些?

我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一个演讲中说过,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二是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三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四是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处理好这四个关系,我们才能进一步推进改革。在开放方面,我们还是要进一步提高开放的水平和质量。(据宣讲家网站录音报告整理 编辑:李颖)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走向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马晓河

今天,我讲四个内容:第一,对当前经济怎么看;第二,下一步中国经济走势;第三,当前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第四,中国宏观政策走向。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经济从2007年以来走了一个倒S形,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短周期还是长周期,中国经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如此波动。第一个特点,经济从高位向下走,也就是经济发展趋缓。但从全世界来看,我国经济即使向下走也处于世界高位。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在世界上还是第一位的。第二个特点,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的特征仍然是投资带动。虽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由过去靠出口带动、投资带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但到了今天我们仍然是投资打头的经济,需求结构还没有调整过来。这是一个总体判断。

我们从经济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再从影响供求的几个宏观因素指标来看当前的宏观经济情况。

第一,从需求结构看。

当前中国的三大需求里,首先是投资在高位平稳增长,只是最近出现回落。到2011年11月份,中国的固定投资增长从前半年的25%下降到21.2%,1—10月份是24.9%,1—11月份是24.5%。投资增长在下降过程中有几个特点:第一,制造业增长最快,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第二,在地区增长里西部增长最快,其次是中部,东部地区最慢;第三,当前房地产投资出现了明显回落。

再看消费。中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现在出现平稳趋缓的增长态势。2010年2月份达到最高是22.1%,2011年的春节是19.9%,2011年底是17.1%,从高位缓慢下降。当前影响中国消费的有两个大因素。一是商品房。目前中国商品房销售出现双降:销售面积下降、销售额下降,越是大城市下降得越快。比如说1—11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了8.5%,增速较1—10月回落1.5%;2011年11月份销售面积、销售额负增长,连续三个月出现明显下降或者是负增长。受房地产消费的影响,家电、家具、音像器材消费增长回落。还有一个因素是汽车,汽车消费增长2011年大幅度回落。2009年全国汽车销售增长46%,2010年销售增长32.4%,2011年前11个月销售只增长了2.5%。2011年11月份中国汽车生产负增长3.4%,销售负增长2.4%。原来有人预测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会超过2000万辆,现在看来能达到1800万辆就不错。

最后看出口。与前两个需求相比,2011年出口下降幅度最快。2011年出口是前高后低,上半年是30%多,到了11月份已经下降到15.9%,出口明显回落。进口相对好一些,2011年上半年将近40%,到目前是28%,但总体上是回落的。就目前来说,由于进出口的变化,中国外贸顺差在明显缩小。但中国的外汇储备还是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约3.2万亿美元。

尽管三大需求都在下降,但增长速度最快的仍然是投资,所以我预测2011年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最大。

第二,从供给结构来看。

2011年的供给有涨有落。农业实现八连增,粮食增长4.5%,超过了1.1万亿斤,畜禽产品、水产品都在增长。农产品供给比较丰富。但是工业增长不行。从2009年12月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幅度在向下走,从20%多持续回落到现在的12.4%,工业增长也从高位向下走,走到近年来的最低位。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PMI已经下降到49%。一个制造业国家的PMI如果超过50%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处在制造业的扩张期;跌到50%以下意味着处在收缩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工业利润增长也是前高后低,目前已经降到了百分之十几,而2011年前10个月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达到25%以上。从行业上讲,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矿产采选、黑色金属冶炼业利润增长比较快,制造业增长相对较慢。

第三,从影响宏观经济供求面的几个宏观指标来看。

第一个指标是财政。从面上讲,2011年财政收入很好,前11个月财政收入增长近27%,财政收入超过9万亿元,预计全年全国财政收入会超过10万亿元,相当于全国财富的1/3,这还不算卖地的收入。但是,目前财政收入增长是前高后低,到11月份已经下降到10.6%,因为财政收入与工业利润增长有关。所以,今后几个月,中国财政收入增长前景可能不被看好。但收支相比,收大于支,财政结余比较多。2011年前11个月中国的财政结余8300亿元,11月底全国各级财政在央行的存款有4.24万亿元,各机关团体在央行的储备有10.76万亿元。机关团体储备和财政存款加在一起有15万亿元。别的国家是政府靠借钱度日,我们国家是政府钱花不出去。一个因素是收了以后没有及时转移支付,没有及时向穷人、向真正的公共设施转移,导致钱多。另外一个因素是工业化加速发展后,没有及时推进城镇化,也就是中国人口市民化的进程没有同步推进。

第二个指标是城乡居民收入。从2011年看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大概在8%~9%之间,农民收入增长大概在10%~11%之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还是不错的,但与财政收入相比、与企业利润相比,远远低于这两个主体。一个经济体的财富是由三个主体进行分配的:第一是政府,第二是企业,第三是老百姓。

第三个指标是价格。从2008年4月份以来中国价格变化图来看,是先下后上又下。这里有两个指标。一个指标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另一个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目前,中国价格增长幅度已经很小了。2010年以前,我们经历了“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油他去”、“花你钱”,但最近所有农产品价格都在下跌,土豆、大白菜、姜、蒜等农产品价格出现负增长。尤其是当前一些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出现了负增长,如有色金属材料、化工原料、黑色原料、钢铁、铁矿石价格都是负增长。从当前价格指数看,中国经济还处于收缩期。价格指数对企业影响较大。比如原材料库存是要增仓,还是要清仓,还是要持平,就与价格有关。如果价格刚跌,就大量增仓,那就要吃亏。钢材、水泥的价格还要跌,这时候把仓弄得满满的,不就亏大了吗?如果是原材料生产者,现在应该加快销售,而消耗原料的企业应该减少增仓,使库存达到合理水平,随时用,随时买。

最后一个指标是货币政策。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货币政策是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似乎在语言、文字上看不出变化。但2009年以来我国货币金融政策出现一个明显变化。首先看货币发行。2009年中国的大口径货币M2(票据、长期存款、短期存款加现金流量)发行,比上年增加货币投放27.7%,当年大口径货币发行了13.1万亿元。2010年年末M2同比增长19.7%,当年又发行了新货币11.95万亿元。2011年到11月M2大口径货币同比增长12.7%。再看小口径货币M1(现金加短期储备),2009年当年增长32.4%,2010年增长24.9%,到2011年11月末是降到了7.8%,就是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明显回落。

我们的经验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小口径货币M1的增长如果降到两位数,就表明经济开始紧缩。市场的资金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就会减少。为什么2011年中国的股市向下走,就是资金需求减少。其次是看存款。2011年人民币存款增加额大幅度减少。2009年、2010年大概每月增加存款1万亿元,2011年平均每个月存款只增加7000亿元,而10月份当月存款减少6000多亿元。往年凡是存款少增加、存款负增长的,股市都上涨较快。2011年出现一个奇怪现象,存款负增长,存款减少,股市也下降。当前存款减少是由金融机构造成的,金融机构搞体外循环,搞理财,搞信托投资,暗地里跟民间金融机构结合起来放贷,导致存款减少。

从2008年1月份以来的中国贷款曲线图来看,增长最快的是2008年11月份以后,2009年1月份、6月份特别高,平均每月向外放贷1万亿元。中间还有一个小高峰是2010年的1月份、2月份两个月放贷1.9万亿元,此后向外贷款不断减少。2011年9月份放贷4600亿元,10月份放贷5800亿元,11月份放贷5600亿元。从贷款增加来看,中国的货币政策也是紧缩的。

从以上几个因素判断,中国的经济形势目前是紧缩型。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分析

我认为,至少是2012年,中国的经济仍然会继续从高位向下走,有四个因素需要考虑:

第一个因素,需求减少、供给替代、成本提高、利润下降导致出口下降。

在外需上,发达国家进一步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减弱,世界经济的二次衰退风险加大,导致中国的外需萎缩,出口减少。第一,发达国家公共支付减少。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和财政赤字导致这些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压缩公共支出,使得政府的购买力下降。政府购买力下降影响很广,政府消费一下降,购买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动力就减弱。同时,政府公共支出下降导致政府会压缩对老百姓的支出,降低公务员的工资,延长养老金的支付,这些都会导致老百姓减少消费。第二,降低消费率,提高储蓄率。由于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下降,导致这些发达国家居民最近出现一个趋向———提高家庭储蓄率。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借债消费,出现了去杠杆化。老百姓降低消费率,提高储蓄率,把钱存起来了,对日用消费品的需求就会减弱。而中国40%的出口产品面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压缩消费,减少需求,肯定会影响中国的出口。

发展中国家正在利用各种优势替代中国的供给。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向中国学习,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斯里兰卡、洪都拉斯,包括埃塞俄比亚都在搞园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中国相比,它们的工资低,土地不要钱,环境污染不收费,生产成本比中国低多了,而且它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因此也要谋求出口。

10年前中国替代“亚洲四小龙”,占领了美国市场。10年以后,这些发展中国家要替代中国,占领美国市场。过去到处是“中国制造”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举个例子,在2009年以前耐克公司50%以上的货源来自中国,而2010年37%的货源由越南供给,只有34%的货源是中国供给的,下降了将近20个点。这种趋势还在蔓延。有人说中国地大物博,东方不亮西方亮,沿海地区劳动成本提高了,那就向西部地区转移。但是,向西部地区转移也没有国外的优势大,全国各地的工资差得不多,青海比北京低一点,但也不会低到哪儿去,转向青海还不如转向越南,不如转向埃塞俄比亚。

劳动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我国这两年劳动工资上升得非常快。2010年31个省调高最低工资标准,2011年21个省又调高,2012年还要调。劳动工资上调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自2009年以来,中国劳动工资平均上涨了40%以上。工资上涨对个人是有利的,但对传统密集型产业是不利的。中国到了工资上升的快速增长阶段,像当年的韩国、日本都是这样,一个国家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阶段的10年期间工资增长速度最快。

中国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空间大概是5%,但是2009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非常大,导致制造业的利润增长空间非常小。2009年12月31日9.8元人民币兑1欧元,到2011年12月19日人民币兑欧元中间价已经升到了8.24,升值16%。向欧洲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有利润吗?我们可以扛一年、两年,能扛三年、四年吗?

再看美元,在2010年6月19日中国外汇政策由紧盯美元改为一揽子货币后,到2011年12月19日人民币兑美元已经从6.827上升到6.33,上升将近7.85%。人民币兑外币是一个长期升值的趋势,在近期内不会出现趋势性的贬值。即使贬值,也是短期行为。最近,人民币兑外币连续九跌停,这是受短期因素影响。因为世界许多人看低中国经济,认为中国经济要硬着陆。另外,外国经济不景气,他们把钱抽回去救急了,导致短期贬值。

长期来看,世界将来会有三大储备货币:第一是美元,第二是欧元,第三是人民币。人民币最终会变成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还是要升值,我们现在是外贸长期出超,出超就意味着币值估高了,所以人民币升值是长期的。

第二个因素,货币政策导致的信贷紧缩环境将会抑制经济增长。从2010年1月份以来中国连续对经济运行采取一种紧缩政策。第一,公开市场连续收缩货币,货币是投的少,收的多。第二,从1月18日以后12次调高准备金率,每次调高0.5个点,使得中国的银行每存款一个单位的货币必须上交给央行的钱从15.5%上升到21.5%。第三,2010年10月20日到2011年7月7日连续五次调高存贷款利率,使得中国的存贷款利率不断上升。这也是紧缩的表现。第四,9月5日到9月15日中央银行又规定各大金融机构内部的存款准备金也要上交央行,这相当于三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1.5个点。我认为,从2010年1月以来中国相当于调高了15次准备金率、5次利率,当前这种连续紧缩对经济增长已经带来了一个明显的效应,就像把经济运行中的血液抽了一部分,经济已经形成了适度收缩的环境。虽然12月5日央行下调了0.5个准备金率,但是15次上调、1次下调不足以解决流通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所以经济还得向下走。

第三个因素,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要让房地产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房地产调控政策就是要抑制投机需求。需求下来了,价格就下来了。2011年9月,全国70个监测大中城市中有17个城市房价下降。10月70个城市中有34个下降。到11月70个城市中有49个下降,下降的城市越来越多。当前中国的房价已经处于从上到下的拐点,有些城市处于负增长。

从短期看,当前房价下降是宏观调控的作用,与市场无关。当前的房地产下降完全是政府宏观调控有意地让它下调,目的是在货币超经济发行下把房地产的泡沫挤出一部分来,防止由房地产泡沫引起经济泡沫。但从长期看,市场力量比较大,中国房地产的潜在需求很旺盛。2004年以来中国连续四次调控房价,从完成的实践经验看,前三次调控都是房价高,调、压、打,一放松,又超过了原点。中国的房价上涨有一个合理因素———城市化。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城市化阶段,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人多地少,用于城镇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资源非常稀缺。根据国际经验,凡是加快推进城镇化、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地区,城镇房地产价格上涨都比较快,而且最终房价水平都非常高,高于美欧国家,像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都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是必然的。在中国,这种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至少还需20年的时间。

目前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51.27%,而且目前中国6.9亿城镇人口里有1.5亿是农民工,这些人没有真正进城,他们在城里只是打工赚钱,买不起房子。扣除这一部分,中国城镇化人口比重只有40%。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城镇人口必须达到70%,所以从40%到70%,要完成30个点的城镇化任务,就意味着未来要有5亿人成为城市人口,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

近期中国要实现四大目标:第一,党的十七大提出来建立五有社会,其中一有就是住有所居,要使人人有住房,我们还要盖很多房子。第二,每年职高、大专、大学毕业生有1000多万人,其中大专以上毕业生有800万,这些人里有1/3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第三,三种人群要改善用房:中年人、中产阶级、中等收入者。这些人有房子,但职位变了、地位高了、收入增加了,有改善需求。第四,农民进城。全国1.5亿农民要进城,将来还要多,我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国将有3亿~4亿农民进城。这些人在城市打工,城市限购,他们就拿着钱回县镇买房子。在这四大目标下,中国的房价肯定要涨。我预测,中国的房价涨还没涨到顶,不过中国房价上涨也就两代人,两代人之后肯定会下降,因为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从倒三角形的上方往下走。当中国城镇化完成之时,就是中国的房价大幅度下跌之日。

中国的房价上涨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上涨幅度太大,超越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有两个不合理因素:

一是货币泡沫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上涨。近十年来中国的财富增长远远慢于货币发行的增长,导致我们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多。为什么有那么多货币?因为中国经济是一种长期出超经济,生产大于消费,剩余的产能只能向外出口,内商向外出口,出口换来的外汇在国内不能流通,只能将外汇换成人民币再流通到国内。最后的结果是外汇存到央行里来了,人民币发到我们口袋里来了,导致央行的外汇越来越多,国内市场的人民币越来越多。于是,我们的钱被稀释了。举个案例,2000年以来我们的财富增长了1.76倍,但我们的货币发行大口径增长了4.4倍,小口径增长了4.02倍,所以财富增长慢于货币增长。

还有一点请各位记住,货币有两个特性,第一个是水性,第二个是黏性。水性是说货币一旦打开笼子,流向市场,就像水一样,向有商品、有市场、有人的地方流。黏性是说,凡是附加价值高、需求弹性高、科技含量高、利用率高的产品黏得越多。就像吃鸡蛋,一天应吃一个,顶多吃三个,否则胆固醇会升高。这就是弹性比较低的商品。什么商品弹性比较高?房地产、黄金、古玩、奇石、字画、化妆品、LV包等需求弹性高。所以,这两年中国货币发行得越快,房地产价格就涨得越快,黄金就涨得越快,古玩就涨得越快,就是货币多了以后表现出来黏的特点。房子涨价,是因为货币多了,分摊在每个附加价值高的产品上的货币单位多了。大家要记住一个道理,只要国家不限制,只要国家不调控,只要货币连续超经济发行,房地产价格不涨是不可能的。

二是房地产涨价还有利益集团在起作用。在房子价格上涨的面前中国有五大利益集团:第一是政府,第二是银行,第三是开发商,第四是已购房者,第五是由于各种原因没买房子的人。这五大群体,谁最愿意房子涨价,谁最不愿意房子涨价?前四个群体都愿意房子涨价,唯独后面那个群体不愿意房子涨价。前四个最有力量决定房子上涨,后一个最没有力量决定房价下降。谁最有力量把房子价格降下来?中央政府。但是中央政府的力量是暂时的,微弱的,如果我们现在这种体制不改革,合理因素和不合理因素都会推着房价向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房价要想长期下降,我认为20年内是不可能的。

但是,中国房价大幅度上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因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更科学了。“十二五”期间国家要建3600万套保障房,意味着今后五年将会满足城市最低收入人群20%的需要,因此会把20%的人的住房需求从商品房拉到低价房,减少商品房的需求,商品房价格不可能像过去那么上涨。

第四个因素,在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结构调整,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的任务,这些举措都会使经济热度下降。国家现在无论是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都提出要淘汰落后产能,限制、淘汰“两高一低”的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将每单位的排放下降20%以上。节能减排的任务已经分到各个省、各个行业和各个重要的企业,而且让它们立责任状,签责任书。所以,2011年粗放型经济的那一部分不可能向上涨得那么快。比如,2011年4月份国家颁布《有序用电管理办法》,限制高耗能行业的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国家对18个行业2255个企业提出淘汰,强行要求到2011年年底关闭。还有“十二五”期间国家规定要淘汰7500万吨的炼铁产能,4000万吨的炼钢产能,这些都会使经济下降。

所以,我们做一个预测,从当前形势看,2012年经济增长会低于2011年,2011年的GDP增长会在9.3%~9.4%左右,2012年的中国经济会降到9%以下,经济增长前低后高,平均在8%~9%之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2012年经济增长是9%,欧洲预测是8.3%,美国预测是8.5%左右。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的目标是7.5%,但预测实际增长可能在8%~9%之间。

在此情况下,货币投放目前会减缓,但2012年的货币投放将前低后高;贷款投放度会是一种从紧趋势,但贷款比现在要宽松;投资会从高位回落,消费增长持平,2012年的出口增长可能会明显低于2011年;价格方面2012年会明显低于2011年,而且会跌到4%以下,全年会在3%左右,而且价格是一种趋势性下降,会降到3%,甚至低于3%。中国经济运行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需求结构难调整,短期内消费率难有大的上升,企图靠消费提高来带动经济增长很难。

30多年来我国的体制构建和政策安排都是有利于投资、有利于生产的,都是为投资和生产建立起来的,消费的制度、环境没有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收入方面。一是从宏观上看,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利于生产,有利于投资,不利于消费。政府和企业拿的国民收入的份额在过去十五六年里上升了15个点,而居民拿的份额下降了15个点。在实践中,消费主体是居民,投资主体是政府和企业,所以政府和企业拿的钱越多,越有利于投资;居民拿的钱相对少,不利于消费。过去十五六年里面是切给政府的蛋糕比重越来越大,大搞建设投资,而有利于降低老百姓消费成本的、刺激老百姓消费的服务不到位,老百姓消费难。二是从阶层看,收入分配结构有利于高收入者,而不利于低收入者。但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储蓄倾向低;高收入者储蓄倾向高,消费倾向低。举一个例子,同样100块钱给穷人的话,他要拿七八十块钱去消费,而给富人的话,他要拿五六十块钱去储蓄。穷人没钱消费,富人把钱存起来,出现了分化,中国目前遇到的一个大的问题就是结构性贫富分化。

第二,资源方面。按道理在贫富分化的情况下,政府应该调节公共资源向中低收入者倾斜,但目前我们的公共资源为中低收入者服务不够。政府利用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更多的是跟资本结合,为资本服务。想消费的人的消费成本高,有点钱也不敢消费。目前中低收入者想消费,根本没有能力。另外,现在价格一上涨,通货一膨胀,把好多中产者的收入水平降了下来。

还有一个因素是,当前有利于让中低收入者改变身份的政策不到位,优质的公共服务政策都是向高端人群倾斜。比如,改变身份的途径变窄、变少,主观因素多。有一个机构作了一个调查:由草根群体变成中等收入者、成功人士有哪些阻碍因素?这个调查分析了六大因素,其中有五大因素都不由自己决定,例如社会关系、社会歧视等外部原因。比如,农民改变身份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上大学。但现在北大、清华、人大包括中国农大,农民的孩子越来越少了。2010年,北大有10%的新生来自农村,清华为17%,中国农大2011年有27%的新生来自农村。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优质卫生资源向城市集中,在公共服务上不对等,最后导致中国的中低收入者很难改变身份,改变身份的成本大大提高。

第二个问题,当前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困难。

这是我们当前首先要注意的。2008年以来,我们应对金融危机,实行货币扩张政策,大量放贷。但当时主要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把钱拿走了,中小企业拿的钱很少。但2010年以来,我们的货币、信贷紧缩政策是一刀切的。现在,我国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亏损面扩大,亏损额增加,主要是融资难、原材料价格涨价、工资成本提高、政府服务缺乏。我们到地方上看,这两年各级政府都在收权。过去贷款没有服务费或服务费比例非常低,现在有些南方的中小企业要想在国有金融机构贷款必须加40%的服务费。

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影响中国经济。因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面大,而且消费高。但真正能拉动就业和消费的中小企业目前却遇到了困难。当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明显恶化,这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

第三个问题,地方债务和资金体外套利导致金融风险上升。

第一,2010年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公开数字是10.7万亿元。地方政府都想靠非预算收入还款。这些地方政府之所以敢负债,就是基于一个预期:城镇的土地可以卖高价。但如果目前土地流拍,房地产双降,以后政府来自房地产的收入必然下降。明后两年地方到期的将近50%的债务谁来还?还有行业欠债,高铁欠2.3万亿元,其他的行业欠债2万亿元。这加在一块的15万亿元的债务并不在政府的统计数字里面,这些债务谁来还?

第二,2011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存款明显减少,10月份全国居民存款减少6000亿元,四大银行连续几个月存款负增长,12月份的前十天,四家银行存款减少了4000亿元。核心原因是大量资金脱离金融监管,进行体外套利。银行通过理财、信贷投资向国企、社会投资理财;国企、大企、上市公司也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放高利贷;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寄售行、民营机构也利用紧缩环境大肆筹资,高息放贷。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而不进行治理,金融风险就会爆发。

第四个问题,通货膨胀。

尽管当前通货膨胀压力减轻,但是不可控因素还较多。不可控因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流动性资金多,资产泡沫严重。2009年、2010年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我们放出去25万亿元的货币。这25万亿元的货币想在短期内收回,没那么容易。它是水,它是黏性的磁铁,要想在一年几个月把它收回来,不是那么容易的。货币一旦贴附在商品里面,想把它抽干榨净很难,因为还没等抽干榨净,那树就枯了,经济就死了。但是就当前来说,我国货币供给在世界上是最高的。日本的M2跟GDP的比例关系是1.63,货币供给是财富的1.63倍,美国是0.68倍,欧元区是1.1倍,而中国当前货币供给跟财富的关系是1.9倍,将近两倍,就是说我们的货币供给高。

美国这一次应对金融危机搞了两轮半量化货币政策,加在一起不到两万亿美元,也就是12万亿元人民币,而我们发了25万亿元人民币。看经济规模,美国GDP是15万亿美元,而我们是6万亿美元,我们的货币发行远远超过美国。这么多的货币流出来,想在短期内把它收回来,非常难。但是不收回来,这些货币在财链中到处流动,会给我们治理通胀带来难题。目前全国人民币储蓄是79.5万亿元,80%是城镇人口储蓄,64万亿元的存款由6亿人掌握,平均每人有10万元的存款,这样的流动性会对治理通货膨胀带来压力。

第二,输入性通货膨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的几个国家有的已经“死亡”,有的正在走向“死亡”,为了救它们,欧元区准备拿出1万亿欧元来救市。1万亿欧元相当于8.2万亿元人民币。美国为了刺激经济,还准备搞第三轮量化货币政策。如果欧美下一步大量发行货币就会引起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大宗商品涨价会引起中国进口原材料、进口能源价格上涨,会沿着产业链传递到中国,引起中国商品价格上涨。所以,需要考虑输入性通货膨胀。

第三,内生性通胀。近两年中国劳动工资上涨,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中国的基础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基础产品价格一上涨,生活生产成本肯定都要上升。内生性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无关,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只要劳动工资上涨,只要水电气价格上涨,这个国家的价格水平就会上扬。

第四,预期提高。预期提高的原因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要管理通货膨胀。

在上述四大因素下,中国的价格要想彻底降下来,非常难。基于这种情况,中央政府把控制物价放在经济工作的第二位,是有道理的。

第五个问题,以征地、拆迁、污染、食品安全、维权事件为代表的社会矛盾在增加。任何一个经济体,经济发展到要向高收入迈进的阶段,都会出现矛盾激化、阶层分化,经济结构矛盾、社会结构矛盾、政治结构矛盾都会爆发。今后的宏观政策走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2012年国家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说政策没变,2011年是积极和稳健,2012年也是积极和稳健。但是我认为内容变了,2012年中国国家宏观政策的重点是18个字: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在这种大的宏观政策环境下来看,财政政策会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但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保增长、调结构、改善民生分配,促进和谐。我认为,2012年国家财政政策可能会向有利于增加消费的方向调整,因为“十二五”规划里面特别强调要把消费作为战略重点。2012年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会调整,一是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二是向保障性住房倾斜。三是向社会事业倾斜。四是要支持欠发达地区。最近国家提高扶贫标准,扶贫标准从原来的1000多元提高到了2300元。由此,2012年国家财政扶贫支出要增加20%。五是要向科技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倾斜。这是国家2012年财政支出的重点。还有与老百姓有关的民生问题,比如2012年会继续增加低收入群体居民的补贴,提高低保标准,提高养老标准,扩大养老覆盖面。再比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全覆盖,但最近国务院提出,2012年就要基本实现全覆盖,提前了三年。另外,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也会继续实行,比如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农机补贴,这些政策都会增加支出。

第二,2012年货币政策的基调是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后面还有两句话:一是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二是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而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的是,控制货币信贷总量的增长,而且要优化信贷结构,分类指导,有扶有控。所以,2012年跟2011年相比,从学者角度看,货币政策将趋向中性。从2011年的稳健趋向中性,而且往往要先实行微调,定向宽松,然后从一些行业、从一些点扩展到面。到2011年11月25日,国家已经下调了浙江农信社存款准备金率。12月5日,对金融机构普遍下调了一次准备金率。中国货币金融政策调整一般是先动用银行的货币投放,比如先是由净回购变成净投放;再是动用准备金率;再动用存贷款利率。各位要关注,现在这是第一次大范围地调整准备金率,我觉得还有一次。

另外,在实行微调和定向宽松的情况下,贷款资助重点会变化。第一,农业;第二,战略新兴产业;第三,装备制造业;第四,基础设施。还有会大幅度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鼓励金融机构与微型小型企业签订贷款合同,免除印花税。2011年11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止,凡是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贷款合同的,中央会给这些金融机构减免1.5‰的印花税。

第三,加快改革步伐。其一,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资源税改革将来怎样?凡是像铁矿石、煤矿、水资源、金属矿这样的自然资源,征税的标准要提高,资源税是留给地方的,范围要扩大。

其二,推进增值税的转型和改革。首先,增值税和营业税合并。增值税分四个台阶:17%、13%、11%、6%。大部分服务业交的增值税都是6%。其次,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化,就是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即企业购置任何固定资产都要税前抵扣,抵扣完了再征税。

其三,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是中小城市要放宽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对有固定收入、固定住所、固定职业的农民,要欢迎他们到中小城市去;大城市有条件的,根据情况让农民工进城。我认为当前的城镇化体制是有问题的,优质资源过于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越来越好,反过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向大城市涌进,人太多就拥挤了,最后只好堵,用行政办法堵,堵不了,于是滋生走后门、腐败等一大堆问题。二是社会保障将来要向可转移、可接续方面转向。就是说,在北京打工,交养老金,将来回到老家去,也可以领到养老金,可转移可接续,这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其四,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大学科研事业单位的改革。2011年清理整顿,2012年起步执行,用五年时间进行事业单位改革。一是先分类。一类是国家全额拨款单位,二类是国家补助单位,三类是自收自支企业化单位。二是将来所有事业单位的养老、医疗保险都要推向社会。国家允许单位和企业建立年金,就是第二套养老保障体系,即将每月工资的12%积累起来作为将来养老使用。这12%是每月基本工资的12%,其中8%由单位出,4%由个人出,积累到退休,可以每月领取,也可以一次性领取。所以将来养老金有两个保障:基本保障靠社会,年金由单位管。这样就可以缩小差距。

其五,产业结构调整。2012年和“十二五”期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一要大力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制造业,推进服务业大发展;二要继续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三要支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专门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制定了相关的规划性指导文件,专门组织力量对制约新兴产业的几个政策性“瓶颈”问题提出对策,比如在土地征用、资金运用、人才使用等方面都有政策。各级政府都在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全国现在有11个省市已经设立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还有6个省正在筹划。在税收优惠方面,各省都在制定政策。目前有25个省已经发展了61只创业投资基金。地方政府也已开始注重培育人才,比如江西在景德镇建立了一个“直升飞机”产业园,对64位具有副总工程师职称的高端人才采取两项政策:一是个人所得税留给地方的部分全免;二是每人奖励一套房子。在江阴市,凡是企业引进一个高端人才,经过确认之后,这些高端人才年薪的一半将由地方政府支付。

目前世界正在掀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这场产业革命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三大科技为核心展开,这三大技术的融合可能会掀起下一步的产业革命浪潮,目前处于关键时期,谁能驾驭这次产业革命技术的浪潮,谁就会崛起。(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编辑:凌洁)

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复兴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林毅夫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和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一起在历史上是让人羡慕的文明大国。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西方文明也处于鼎盛时期,当时中国是汉朝日期,中西方的交流虽然不太多,但根据学者研究,那时中西方的文明水平大约可以相互比拟。罗马帝国以后,西方世界就进入到所谓黑暗时期。中国从汉朝以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文化还是不断在发展。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大概在18世纪以前,也就是清朝初期以前,中国的文明是领先于世界各国的。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急剧下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沦落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以天下为己任,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170多年时间里,一直在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少国内、国外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和顽固,曾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认为中国要复兴就必须彻底铲除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直到改革开放,中国才迎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我是研究经济的,从经济角度看,在1978年,按照当时的美元计算,我国人均收入只有182美元,这相当于现在我们认为的世界上最贫穷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人均收入平均数的1/3,当时那些非洲国家的人均收入是500多美元。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32年平均每年9.9%的增长,这么快的速度、这么长的时间、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取得这样的增长成果,这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经过这32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规模增加了20.5倍,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时候达到4260美元,跨过高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我们虽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但在中等收入国家里面我们是高中等收入国家,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变成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同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30多年间,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个人有不少切身体验。1987年我从芝加哥回国,当时为了吸引留学海外人才回国,国家有不少优惠政策,我记得很清楚,我可以带“八大件”,一般人出国后回来时只能带“三大件”,出国时间长一些的可以带“六大件”。当时我带回来的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这些都是当时国内非常紧俏的东西,我还带了热水器以及电风扇,那时可不敢想象每个房间都装空调。此外,我还带了一辆汽车,这是免税的,当时进口汽车的关税是215%。1988年“两会”期间,我去拿行车证的时候,北京市交通部门的领导告诉我,我那辆车是整个北京市第二辆私人拥有的小轿车。我的同事都非常羡慕,当时没有人能想到,在他们这一辈子里,也可以跟我一样拥有一辆小轿车。

并不只是城里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根据世界银行划定的世界贫困线,在过去这30多年当中,我国有6亿人摆脱了贫困,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联合国有一个千年发展目标,希望在2015年的时候,全世界的贫困人口比1990年的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由于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这个目标在几年前就已经完成了,这也是中国对人类发展的一个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不仅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对世界经济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爆发,我们迅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了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个季度就开始复苏了,而且是以9%、10%的速度增长,成为了这一次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复苏的最重要的驱动力,这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中国取得的这些成就是超乎很多人意料的,因为国外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就一直在预测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崩溃,2001年的时候,全世界有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叫《中国崩溃论》,在国外机场的书摊上,这本书都是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但1978年到2000年,我国经济平均年增长速度只有9.6%,而从1978年到2010年是9.9%,这就说明2001年以后我国经济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10%,甚至于还高一点点,不仅没有崩溃,而且发展得更好。

这样的一个增长速度,其实我们自己也没有预想到。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是中国经济20年翻两番,当时我在北大读研究生,花了半天时间算了一下,要实现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7.2%。当时作为学生,我认为这个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在经济学里面有一个理论叫做自然经济增长理论,而且有历史经验的证明,一个国家除了在战后和自然灾害破坏以后的经济复苏中,增长速度可以达到7%,或者高一点点,这样的速度可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