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1 09:54:45

点击下载

作者:刘泱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

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试读:

内容简介

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是一家只有51名员工的小企业,却创下不俗的业绩,在行业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本书作者以见证者、亲历者和研究者的角度,回顾了“心力管理”在黑松林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介绍企业文化落地的各种渠道,以及文化管理理念如何渗透到企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本书为创业者如何解决经营和管理中的各种难题,以及如何从自修心力开始,有效地凝聚人心,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

序一

随着阅历的增加,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相信:竞争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曾几何时,恐龙是最强大的动物,但是这个“巨无霸”却无法适应地球的变迁,最终走向灭绝;蚂蚁很小,经不住人们手捏、脚踩,但它们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充满活力。为什么?一是蚂蚁具有明确的分工,工蚁负责劳作,兵蚁负责打仗,蚁王统一指挥;二是蚂蚁具有团队作战的特点,一群蚂蚁通力合作,可以搬走一个花生皮,也可以应对其他的挑战;三是蚂蚁具有旺盛的生殖能力,在大量“减员”的同时,又大量繁殖出后代。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看似庞然大物,却无法持续生存;看似不值一提,却能生机勃勃。这是由不同动物的行为适应性和遗传基因决定的,这虽谈不上“文化”,却有与人类文化相似的因素在起作用。

人类与一般动物有本质的不同,人有思想,有感情,有辩证思维,人类社会的竞争纷繁复杂,既有与自然环境变迁相适应的挑战,也有与社会环境变迁相适应的挑战。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悟出一个道理:要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靠群体的力量,万众一心地去争生存、争发展。而要凝聚成千上万的人,必须建立共同的目标,必须培养合作的愿望,必须建立良好沟通的渠道,必须制定形成合力的群体规范,必须形成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一言以蔽之,必须建立完善的文化。

纵观人类社会,大体上可分为4个主要的文化圈:(1) 天主教文化圈,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2) 儒学文化圈,主要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3) 佛教文化圈,主要在印度、泰国、缅甸等南亚地区。(4) 伊斯兰教文化圈,主要在中东、北非、南亚地区,阿拉伯人、马来人聚居的国家。

我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人类学、宗教学家,但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地球上存亡兴替的过程,无不与这四个文化圈的消长兴衰有关。

儒学文化曾经在中国造就了强大的汉、唐、明朝,它们在当时的世界,不仅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是先进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先进的。那么,为什么从明末开始逐渐走下坡,甚至沦为西方列强瓜分和欺凌的对象呢?归根结底,是由于儒家文化的局限性。例如,“重农轻商”的传统妨碍商品经济的发展,“重义轻利”的传统进一步扼杀了人们经济活动的进取心,“述而不作”、“祖宗之制不可改”等理念不利于人们创新精神的发扬,而经济活动主要局限在农业领域,限制了科学技术、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西方的科学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在由此形成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屡屡败下阵来。历史证明,一种先进的文化可以造就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振兴;反之,一种落后的文化可以带给一个民族和国家灾难。文化是人类社会竞争的一把利器,文化的传承和更新是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

儒家文化圈中,日本最先崛起,因为他们搞了明治维新,吸收了西方文明中的有益元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三十余年高速成长,同样是由于我们摆脱了儒家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束缚,大胆借鉴了西方的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之长,补自己之短,而且明智地发扬了儒家文化中的精华——勤劳节俭,讲究和谐,重视群体,致富经国,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独有动力。

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国软实力的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汲取了西方文明中的有益成分。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并同专家学者座谈。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人对天主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作对比时曾概括为:西方追求卓越,东方追求和谐。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现代中国,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追求卓越,又追求和谐,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先进文化。

文化是这样重要和富有魅力,吸引着许多学者研究文化,但文化研究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文化有许多隐形的、难以测量和几乎无法准确表述的内容。我和我的弟子们,在近三十年中,致力于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

本书名为《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心力管理是江苏泰兴的一家小企业——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凯独创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把文化管理、细节管理与和谐管理熔为一炉,是纯粹的中国式管理。它一出现就受到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高度评价,每年到黑松林参观学习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各种研讨会不断召开。2012年,我和弟子余玲艳博士、刘泱硕士合写的一部专著——《中小企业的成功范式——“心力管理”解读》,试图从管理学和企业文化的视角,解读心力管理,进而探讨中小企业的成功之道。

本书的作者刘泱,是南京一位小有名气的记者,也是刘鹏凯的独生女儿。她天资聪慧,文笔隽永,在记者的岗位上深入认识社会,积累人脉,同时从小就跟着刘鹏凯学习经营企业。2012年我推荐她报考著名管理学者赵曙明教授的博士生,今年将要毕业。我一直把她视为我的编外弟子,看到她经过博士学习,眼界大开,能力增强,十分高兴。作为博士学习的成果之一——《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这本专著,同样是从文化视角研究心力管理的尝试,也是探讨创业和创业者成长规律的尝试。

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富民强国的战略举措。心力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仅提供了中小企业的成功范式,也指明了创业者走向成功的可行道路。我相信,这本书对正在艰苦奋斗的众多中小企业,对于成千上万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渴盼已久的及时雨;对于广大经济学和管理学学者来说,无疑是为研究中国经济的崛起之路,研究中国中小企业创业振兴之路,提供了一把文化钥匙。

我把本书推荐给那些苦苦寻找成功之路的中小企业家、千千万万位创业者,以及研究企业管理的学者和爱好者,祝愿他们从本书中吸取智慧,得到借鉴,推动中国企业的持久繁荣,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当今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系原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德2016年1月22日于清华园

序二

我参观过很多中小企业,但当我来到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黑松林)参观时,却深深地被它的整洁、有序所吸引了。黑松林作为国内一家大型胶粘剂专业生产企业,不像是一般的化工企业,在这里你闻不到一点化工产品的味道,即使在锅炉房也看不到一点灰尘。这样的内部生产经营环境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司董事长刘鹏凯先生倡导的心力管理的理念有关。心力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将管理管到员工心里,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是企业建立和谐的雇用关系的关键。黑松林是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企业雇用关系模式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71332002)与刘泱共同研究的典型案例,我以为黑松林这个案例值得我们很多中小企业进行借鉴和思考。

企业经营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过去,我们一谈经营,就是企业的利润。现在我们除了要最大可能地实现利润的增长,同时还需要考虑处理好企业的各利益群体的关系,既要考虑股东、员工的利益,也要让客户、社会满意。刘鹏凯董事长在长达30年企业管理生涯中,一直在对企业经营中的“碎片”进行系统、抽象的思考,对管理中的现象进行分析,他所倡导的心力管理,真正抓住了管理的本质。

刘泱是刘鹏凯董事长的女儿,也是我的博士生,她见证了黑松林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她与父亲刘鹏凯董事长也一定有比与他人更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经过对黑松林的系统研究,2014年9月,我与刘泱共同开发了《“人心”的力量:黑松林与心力管理》教学案例,并入选第五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这次,刘泱从见证者和亲历者的角度,对心力管理从产生到完善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对如何将心力管理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现场管理、安全环保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品牌战略和领导方式等各个领域中去,对如何将“心力”转变为生产力,进行了系统思考和总结,同时对心力管理的传承与传播也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这本书就是她多年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总结。

心力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对于中国企业的问题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企业管理研究最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真正的管理并不是对员工进行“压迫式”的管理,而是注重对员工心智模式的培育,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精神力量,在企业中营造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在“心力管理”中,企业家与员工关系的处理上应当是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关心的,也是积极热情、真诚相待、能够相互宽容的。虽然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强调这一点,但能够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

学术界通常把管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经验管理阶段,第二是科学管理阶段,第三则是文化管理阶段。企业在创业初期,可以通过企业家的个人魅力、权威或者能力来引导企业发展。然而当企业规模变大,外界环境变得更为复杂时,单纯依靠个体行为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利用制度管理。然而制度的刚性不足以解决在中国情境下的企业的所有问题,为此还需要文化的配合,迈进文化管理阶段,通过企业文化将员工的心之所及转化为力之所达,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从而提高企业绩效,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这在企业管理上也完成了由他律向自律、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化。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1991年我从美国学成回到南京大学后,就提出了企业家与管理者需要具备“三识”,即知识、见识和胆识。知识是基础,但即使有较丰富的知识,也不一定必然会有见识。因为要有见识,还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思想作指导,使知识真正产生作用。所以光有知识还不够,还必须有见识。此外,企业家还必须有胆识,要有冒险精神、创新意识,还要有全球视野,这些都非常重要。只有知识、见识和胆识齐备的管理者,才是一位学习型管理者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当前,转型经济下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不断变化、价值追求日趋多元化,这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要求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和更强的能力。因此,除了“三识”外,最近我又提出,企业家和管理者还要学会寻求“共识”。共识意味着“求同存异”,寻求共同的认识、价值和理想。当然,“共识”并非所有人都一致同意,也不是多数人的偏好,而是即使对部分内容有异议,仍然能在总体上形成一致意见,从而推进问题的解决。共识的形成需要群体讨论,保证所有人的意见都得到倾听和理解,并形成一条尊重意见、倾听意见的解决之道。善于与人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有助于在追求参与者多数同意的时候,减少反对人数以达成最多同意的决策。

具有协作意识,是达成共识的重要前提。当今社会,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日趋多元化,不同群体要相互协作,求同存异,通过寻找共同目标和适当方法来消除分歧、化解纷争,实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概而述之,知识、见识、胆识和共识包括了理论修养、政策水平、渊博学识、决断能力、创新精神、宽广视野和求同存异在内的综合素养,是德与才、胆与识、勇与谋、个人与集体的有机统一。“四识”与人才“四性”,即高素质性、高积极性、高协作性、高自律性高度统一,体现了对事业的追求、对责任的担当。我相信企业如果把“心力管理”做好了,一定能发展壮大,不断取得成功!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曙明 博士2016年2月28日于南京市湖滨世纪花园秋山苑第一章心力管理的形成与完善

在日本有位叫木村秋则的果农。一天,他看到农业专家福冈正信写的《自然农法》,书的扉页上写着一行字:“什么都不做,也不使用农药和肥料的农业生活。”身为农民的木村为之震动,反复阅读后决意尝试,希望不使用农药和肥料的苹果树开花、结果。

这样一个简单而平凡的信念,木村坚守了十一年。停止使用农药的前几年,果园中出现大量害虫和病菌,成了昆虫的天堂,果树很快干枯而死。木村想尽各种办法,没日没夜手动抓虫,喷洒用大蒜水、牛奶、盐水等自制的“杀虫剂”,但苹果树的状况越来越糟,还不到秋天,树叶就会全部掉光。有一天,他受到野生橡树的启发,发现改良土壤是问题的关键。木村任果园里杂草丛生,他通过播种大豆来改善土壤里的氮含量,调制不同浓度的醋液预防苹果的霉病,苹果树开始渐渐恢复生机。

直到第八年春天,木村的果园里开出七朵苹果花,其中两朵结了果。那两颗苹果是木村家那一年的全部收成。木村把苹果与全家人一起分享,这两个苹果惊人地好吃。第十一年,满园的苹果树才都开出了洁白的花,结出果实。

现在,日本东京一家高档法国餐厅总是人满为患,要预约用餐起码得等半年。这里的招牌菜就是“木村的苹果汤”。主厨介绍说:“这种苹果居然不会烂,可能是汇聚了生产者的灵魂。”

现在,每年有大量的学者和果农到木村先生的果园参观学习,木村和他的苹果树也成为坚持和鼓励的象征,而花了十一年时间等待苹果树开花的木村先生却说:“这些苹果不是我的功劳,而是苹果树的功劳,主角不是人,而是苹果树。我之前不懂这个道理,一直以为是自己在种苹果,以为自己在管理苹果树。其实,我只能协助苹果树而已。”

日本的苹果栽培史有120年,之前也有许多人尝试过无农药、无肥料的栽培,都失败了。大家都是在尝试四五年后便放弃了。木村却像个傻瓜一样,苦撑11年。他的故事被写成一本书《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

有一天,我在网络上读到这个故事,立刻联想到了父亲——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董事长刘鹏凯痴迷写作管理故事和心得,总结出“心力管理”模式,并受到外界认可的历程。

刘鹏凯1991年从黄桥镇工业公司“下海”到企业当厂长,至今20多年的管理实践的积累,他写下200万字的笔记,不断思考求真,最后将管理的心得落脚到两个字上:“心”和“力”。

朝花夕拾,风雨砥砺;蓦然回首,穷神知化。第一节第一阶段(1991—1998年):黑松林公司文化的萌芽

在黑松林公司的企业文化展览馆内,陈列着一台破旧的反应釜。这是初创时期,公司唯一的“当家货”。那时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还叫作泰兴县胶粘剂二厂,它创立于1986年,产权性质为乡镇集体企业。一、下海,在这个连水、电、气都没有的工厂

乡镇企业因改革开放应运而生,是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十分活跃的一种经济形态。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进程,当年中国农民告别农业社会的方式不是蜂拥挤入城市,也不是变成完全丧失乡土的无产者,而是创造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一极为独特的中国发展模式。

有研究认为,中国乡镇企业几乎普遍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经营的首要目标,而是以“扩大乡亲们的就业机会”和“为本乡本土增加福利”为最优先的两条原则。不可磨灭的是,乡镇企业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唤醒亿万农民的工业化意识和发展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无须讳言,中国的乡镇企业还不能算是西方教科书意义上的“企业”,它们带着独有的烙印和基因迈上了市场经济的征程,被大时代裹挟着不断前行。

泰兴县胶粘剂二厂就是这样:11名员工,土地是向生产队租的,全部家当就是10来间平房,2台反应釜。说是工厂,却连最基本的水、电、气等基础配套设施都没有,生产就靠临时搭电来维持。工人拿不到工资,根本无心生产,在办公区前种了大片青菜,还有闲来无事者在厂区养起了羊,大模大样,竟也被习以为常。

就这样一个企业,对内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混乱,各项制度缺失;对外没有经营优势、缺乏竞争力,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1991年在刘鹏凯面前出现了一个机会——“下海”创业,对象就是这个濒临倒闭的泰兴县胶粘剂二厂。在刘鹏凯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去吧,要收拾残局,要救活这家企业,谈何容易?比“在白纸上画画”艰难得多。不去吧,机会难得。“下海”虽然有风险,但那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吗?从车工做起的刘鹏凯,一直有一个梦想——当个一厂之长,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于是他毅然辞去镇工业公司副经理的职位,不带“救生圈”,到这个小厂当厂长。

刘鹏凯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笑破不笑补。”一穷二白要打开局面,总得有个抓手。他最先开始“补”的是市场,采取“借船出海”的营销策略。当时,上海化轻普陀公司是全国经销粘合剂最早的单位,中国包装材料总公司下属的北方某厂是亚洲最大的生产厂家,工厂借这两条大船“出海”,既改变了自身形象,又提升了产品质量。这实际上是一次对标学习,向两位国有老大哥学习生产技术,学习规范化管理,学习市场营销。

业务明晰了,刘鹏凯抓紧投资,贷款买机器,提升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不久后,公司又在安徽与江西交界地区建立联营厂,很快扩大了市场覆盖面。

有了市场,企业也很快显现了活力,工人手里有活儿干,他们就透着精神。出操晨训是“黑松林”的一道风景线。每天早晨,全体员工统一着装,提前十分钟到广场集中,高声齐诵“企业精神”、“质量方针”等训诫词。振奋的士气总能引来不少来厂的客户和路边行人驻足观望。“一心一意抓质量,真心诚意为顾客!”这是每天出操固定的结束语。这个做法已经执行了20多年,一直到现在还在坚持。二、改制,“黑松林”品牌形成

1992年,“黑松林”商标诞生。这三个字源自公司所在地黄桥古镇的一个民间传说。黄桥古称“黑松林”,当地有个出了名的聪明人,绰号季三嗒子。季三嗒子中举后皇帝欲招其为驸马,季三嗒子不从,皇帝大怒,欲将其流放。季三嗒子说:“臣什么地方都敢去,唯黑松林不敢,那里的蚊虫有麻雀大,古藤有水桶粗。”皇帝不知是计,偏要降旨逐其去黑松林,结果季三嗒子如愿回到家乡。从此,黑松林便成为勇敢和智慧的象征。当时,刘鹏凯与他的团队在讨论中还认识到,胶粘剂是化工产品,“黑松林”不但具有标志性和专有性,而且昭示了产品的发展方向——绿色环保,立即敲定这个品牌。

有了“黑松林”三个字仅仅是塑造品牌的开始,还必须有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滋养,有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保障。而员工积极性不高成为企业发展和塑造品牌的瓶颈。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期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公司法》出台,企业全面推向市场。承包制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转机建制成为这一时期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开始试点。

中国公司的变革如果按照主题来分界的话,可以在1998年一刀切为二,此前的主题是经营机制的转变,此后则是产权的重组与清晰化。“国退民进”运动从1997年开始试验,1998年大规模推广,中国企业的所有制格局为之一改。

为什么要改制?必须从公有制的低效率说起。1997年的黄桥,一批镇办工厂“大树底下好乘凉”,黄桥的居民家庭里,你在国营厂,我在镇办厂,或者夫妇在同一个厂,全家在同一个厂,吃着厂里的,用着厂里的,拿着厂里的,小日子过得很滋润,还图什么呢?

大锅饭吃着香,端着沉,亏着的是国家和企业,改革犹如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黄桥镇几届领导班子为让群众脱贫解困、安居乐业,费尽了心思。为让企业的机器转起来,几年向上争取贷款就达3000多万元。但是,一部锈蚀了的机器仅靠加油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到了1997年,在国营大厂纷纷减员的同时,黄桥镇办工业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企业停的停,关的关,镇办工业资不抵债,欠发职工工资、福利、集资款达1600万元。

为了推动企业改制,黄桥镇抽调近百名干部组成15个工作组,10个清产核资评估组,分驻各厂指导工作。所有党政负责人带头冲锋陷阵,遇到困难不退缩,有了矛盾不上交,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分工企业的改制工作。对于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为此,开会开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党政联席会议竟然开到了第二天凌晨四点!

1997年12月14日,黄桥镇召开党委会,决定将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作为黄桥镇第一家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自此,真正拥有了“产权明晰、自主管理、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自主权,刘鹏凯也由厂长变成了老板。他当老板行使自主权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凝聚人心。那时,受经济不景气的大气候影响,一些企业拖欠员工工资的现象很严重,顺口溜“工钱工钱,做了工何时拿到钱”成为那个年代的流行语,无形中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改制后的路如何走?如何改变原有管理模式,转化体制优势,学会走新路?刘鹏凯不讲大道理,不呼空口号,换位换心,站在下属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员工的工作动机、劳动艰辛程度,及其给企业发展创造的价值,综合各种因素定位,寻找改革的活力与合力。

他想员工所想,拿起改制后兑现的自主权,首当其冲选择工资制度作为突破口,端出暖人心的“滋补药膳火锅”,确立“不同岗位、不同考核、不同薪金”的“双工资制”新模式,在员工中推行“双周工资制”,在中层管理者中推行“双薪工资制”。一方面让员工做了工就能拿到钱,一个月发两次工资,看得见实惠,赶得上家用,解除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让管理者坐什么位置拿什么工资,甚至达到普通员工薪酬的双倍,让其将心比“薪”。高薪之下是高责、高效、高能,只要你付出总能得到回报。

初试牛刀,即获成功。通过换位沟通体验,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盲点变成了看点、亮点、出彩点。最大限度激发员工与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了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和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上档次、高水平,“黑松林”的品牌也越叫越响,1998年3月24日,“黑松林”商标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三、塑魂,打造“精神、精品、精兵”

在员工积极性因工资制度的变革而高涨之余,刘鹏凯陷入了沉思:是的,养家糊口是员工的第一需求,但是如果停留在这样的心态,企业的凝聚力是十分脆弱的。如果员工工作的目的仅仅是赚钱,赚更多的钱,并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就不能摆脱低效率的状态,企业效益不能保证正常的扩大再生产,也不能保证员工拿到更多的工资,员工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钥匙在哪里?在员工心里。必须使员工与企业一同成长,超越物质层面,树立高尚的精神需求。于是,刘鹏凯把管理的视角转向文化。

1988年我国颁布了《工业企业法》,突出了企业的责权利相结合,企业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政企职责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也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全国展开“抓管理,上等级”的企业管理升级活动,管理工作从普及和一般号召及管理方法的单项应用转变为制度化、指标体系化和整体优化。在中国企业界掀起一个学习西方现代管理的热潮,《现代管理十八法》、《现代管理二十四法》成为畅销书,管理达标和晋升国家级企业成为热点。不少企业大胆探索,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新方法。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企业界掀起了第一次企业文化热。中国大地不断召开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大庆油田、鞍钢、二汽、四通、玉溪卷烟厂、北京百货大楼等的企业精神广为传播。

这次企业文化热的背后推力,一是国家的要求:具有完备的企业精神,是企业管理上等级的硬性标准;二是企业的内在需求:在物质不丰富的国情下,精神动力是更大的力量源泉。

1998年3月底,黑松林粘合剂厂董事会出台《关于创建黑松林精神文明名牌的决定》,在全厂大张旗鼓宣扬:“精神体现时代气息,是企业之灵魂。”不久,全厂开始推展“三五”活动,即“五感”教(1)育,培养“五气”,实现“五高”目标。此后,又提出打造“精神、精品、精兵”的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确立“修己、安人、聚和”的企业精神。

围绕这些指导方针,黑松林公司又出台一系列细则。例如,坚持每周三次班前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全厂人员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技术。并把参加学习时间和活动内容、学习效果与职工报酬挂钩,纳入月度考核目标。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基业长青的根本,而企业领导人则是影响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力量。企业文化理论的权威学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沙因的代表作《组织文化与领导》里有一句话:“企业文化是由领导者创造的,领导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创造、管理和必要时改变企业文化……领导者所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文化,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能力。”

不难看出,黑松林公司在发展初期便带有独特的文化气质。这一时期,虽然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产品和市场上,但董事长刘鹏凯自身的价值观,种下了黑松林公司文化的初始基因,在具体工作中,渗透出文化的要求。第二节第二阶段(1999—2008年):大胆实践,主动探索

当你习惯了传统的“以物为中心”、“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时,要想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抓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要经过老板本人痛苦的思想蜕变,以及苦修心力的过程,更要经历全体员工的文化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工程。这是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从传统的经验管理向崭新的心力管理转变,刘鹏凯是被残酷的市场竞争逼出来的,这就是“穷则变”。但是完成了这一变革,看到黑松林“旧貌换新颜”,体会到的是“变则通”的喜悦。可以预见,随着黑松林的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大家会体会到“通则久”的深刻内涵。一、黑松林特色管理频结硕果

从“家徒四壁”到渐渐在行业中有了一席之地,黑松林这十年的变化令人振奋——从经营业绩上看,企业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了千万;从行业地位上看,黑松林成为中国全国胶粘剂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厂,上海市粘接技术协会副主任单位;从企业面貌看,工厂新盖了两层主体厂房,“花园式工厂”雏形已现。

在管理上,黑松林也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好的做法:例如,针对现场管理中遇到的脏、乱、差现象,规定所有物料定点放置,在生产中施行“三无”管理;为了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便于安全管理,在生产区设“双环钟”,内环为月份,外环为日期,钟的指针指向当日,绿色显示“安全无事故”,当然备选的还有黄色的“轻微事故”和红色的“重大事故”,日日记录预警;针对营销员常年在外地,不便于管理,制定了“营销日记”管理法……二、在思想和实务间寻找通路

如果说理论对于实践的作用在于提供思考框架的话,实践智慧的作用则在于在现实中创造框架的本领,也许这是对企业家最大的考验。但实践中的智慧不仅仅粘合了思想和实务,更提供一个彼此转化的路径,构成一条通路。

刘鹏凯保持着每天记录、思考管理笔记的习惯。从1991年走进黑松林以来,他已经记录了300多万字的工厂故事和管理心得。写作和实践成为刘鹏凯在管理之路上与自我、与员工、与社会对话的独特方式,写作的过程也无形中令他不断去伪存真:让行动更加坚定;让思想沉淀、向更深处去探寻管理的真谛。

2003年12月,刘鹏凯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黑松林,我的太阳》,书中收录了他106篇文章,除了游记、散文外,其中有50篇以上记录的是刘鹏凯对市场的感悟,以及黑松林独特的营销做法。书中也强调了人的重要性,提出要以人为本,施行人性化管理,以及工厂除了生产优质产品外,还要“生产不普通的人”。

此后的两年时间,刘鹏凯逐渐体悟到细节管理在工厂中的重要性。细节管理强调的是一个系统,是说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找任何借口,哪怕是合理的借口,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比如你是领导人,你必须注意战略制定的细节,把战略制定好;你是中层干部,是搞产品开发的,那就要把产品开发的每个细节做好;如果你是个操作工人,就要把每个操作步骤都做好,细节管理要落实到任何人的任何行为上。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才能成就大事。“关注细节”、“在解决问题中发展企业”等管理思路在他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思路清晰后,2006年1月,刘鹏凯的又一部专著《细节的响声:刘鹏凯企业管理经验谈》出炉,他在“后记”中写道:“我很想通过这些文字,告诉大家细节的力量是巨大的,日常管理中,对于那些棘手的人和事,作为一名领导者,需要通过自己的管理让细节发出‘响声’,让员工产生会心的感慨。我试图用自己的故事打动人,创建员工、客户多位一体的爱和情感。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解开企业经营管理的千千结,结下交融过程中的万万情。”

黑松林作为一家小企业,却能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进取,立于不败。刘鹏凯更加笃信这是文化的力量,是擦亮每一个细节后的巨大魔力。2008年后,他又相继出版了《漫话企业细节管理》和《漫话企业文化管理》两本书,依旧讲述的是“黑松林的故事”。

用“笔耕不辍”来形容刘鹏凯的状态可谓再恰当不过。从1999年到2005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在《中国化工报》、《中国工业报》、《企业家日报》、《泰州日报》、《企业管理》、《经营与管理》、《江苏企业管理》、《上海企业》等企业多家报纸、刊物开辟过专栏,不经意一算,作品已达300多万字。第三节第三阶段(2009—2011年):心力管理的形成

制度理论的创造者理查德·斯科特曾经总结,人们在理论开发中扮演五个不同的角色:创意者、编撰者、联络者、研究者和宣传者。一些人扮演了所有的这些角色,而其他人扮演了一个或几个角色。

刘鹏凯的“心力管理”还不能称之为理论,确切说只是一种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但刘鹏凯在寻找他的经营管理之道,并归结为“心力管理”四个字的历程,确实符合了一些理论开发过程的特征:注意、探索、完善和发表。一、《心力管理》结集出版

由于当时市面上管理类的书籍大多脱胎于大企业经验,除了企业家精神是共通的以外,在经营管理实务上,小企业能借鉴的内容不多。2009年年初,已经有几百万文字积累的刘鹏凯萌生出一个想法:出一本管理经验谈。

刘鹏凯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记录的黑松林日常经营管理的这些文字,还停留在对经营管理局部问题的探讨。他在期刊上读到清华大学张德教授的观点:企业管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管理阶段,最大的特点是人治,靠“一把手”的强势领导来管理企业;第二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最大的特点是法治,靠制度来管理企业;第三阶段是文化管理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文治,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方面。刘鹏凯似醍醐灌顶,他由衷感慨,作为一名企业家,面对不断演变的内外部环境,传统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在竞争中已变成了最基本寻常的标准,文化管理成了重要的时代课题!

经过进一步的钻研和提炼,特别是在贾春峰、孟凡驰、高立胜等国内诸多专家学者的帮助、指点下,刘鹏凯终于获得了全局性的认识,得出了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心力管理。2010年年底,《心力管理》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心力管理到底指什么?刘鹏凯是这样阐述的——

20世纪70年代初,我进入工厂,在这个大环境中践行三十余年,渐渐摸进企业管理的门槛,窥见其中无限学问。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从创业伊始的简单模仿学习,到如今的学习借鉴、思考创新,我的价值取向逐步从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转变为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注重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增值并举,注重软硬实力同步增长,还得追求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共赢的集成成长能力。“心力管理”这几个字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

何为心力?我认为心力在实践中就是指人依据自身的心思和能力、精神与体力、思想和才智,发自内心做好某一件事的精神力量。心力管理,是将企业员工的心之所及,转化为力之所达的过程;是将企业团队层面的意识培育转化为物质层面的生产力资源,并有效地进行集聚、发散和利用的过程;是不断引导员工在工作与生活中,善用其心,自净其心,消除恶心,增加爱心,发自内心,共同构建心心相印的和谐发展环境的过程。《心力管理》中记录了25个管理方法,分别是:

衔石子法——如何科学发展

解题法——如何在解决问题中建设管理文化

草堆寻针法——如何对问题“细节管理”

以静制静法——如何用不管理的方法管理

磨合法——如何培育员工的心智模式“记豆腐账”法——如何关注营销员成长

倒走法——如何打破竞争中的常规经营

弯道法——如何跳出安全抓安全“五道法”——如何培植质量文化

短信法——如何进行情感管理“做馒头”法——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南风”法——如何进行管理的哲学思维

春雨法——如何使文化管理“润物细无声”

眉批法——如何用新法激励员工

留白法——如何创新管理

脸谱法——如何讲究管理艺术

针灸法——如何管理“刺头”“热处理”法——如何打造一流员工队伍

学步法——如何寻求改制后的新路“不一般”法——如何使一般产品不一般

走棋式法——如何在大市场中竞争

园丁法——如何培育精神、精品、精兵

保温瓶法——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暖棚法——如何应对后金融危机

进二退一法——如何落实管理责任二、“心力管理”研讨会召开《心力管理》的出版,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诸多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刘光明第一时间发文,提出心力管理至少诠释了企业管理的以下问题:(1)组织最基本的素质在于人心的培育。(2)最简单管理的方法在于“推己及人”。(3)员工成长才是发展型组织的本质。(4)管理的伦理思考。(5)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6)情感管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7)管理对哲学的思考。(8)人本管理的魔力在于细节。

2011年6月24日,刘鹏凯“心力管理”研讨会在连云港市召开。来自全国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界的胡平、李燕杰、贾春峰、邓荣霖、赵春福、孟凡驰、司马云杰、华锐、高立胜、李万来等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心力管理”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黑松林公司的心力管理正式形成。

择录部分专家发言如下:

李万来(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企业文化学会会长):

我们这么多年跟着西方人走,西方人确定什么观点,我们就去研究什么。比如说十年以前西方人提出执行文化,我们全国上下都在研究执行文化,我们听了多少讲座,我们出版了多少书,我们发表了多少文章,哪一位老总不在抓执行力?他的手段是什么?是靠钱,靠处罚,离开这个就不灵了。但是我从黑松林得到一个道理:关键是你要把人心拿到手,每一个人都用心去做事,每项工作肯定都能做到位,企业一定会搞好。黑松林的卫生间原来每天都有检查,每天都要做记录,由于他推行的是心力管理,没有几年一切检查都不需要了,为什么不需要了?员工说不需要检查,我们每天都能自觉保持卫生。黑松林是一个生产胶的工厂,滴在地上粘糊糊的很难处理,心力管理实施以后,员工自己在墙上贴上条子:我们自己能够保持地面无滴胶,桶内无积胶,桶外无挂胶。我带那么多人去学习,到锅炉房里面摸不到一点灰,整个的锅炉房打扫得窗明几净啊,到处都是亮堂堂的。心力管理说到底就是把人的心拿过来,执行力一定会提升,这个企业一定会搞得好。

邓荣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

我跟刘鹏凯可以说是老朋友,我作为一个企业管理的教师、理论工作者、研究人员,很高兴能结识富有创新管理的企业者,刘鹏凯就是其中的一位。当然中国现在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企业家,我接触过很多,我感到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的希望。

什么是管理?管理是通过别人来做好工作的过程。写了很多管理学的教科书和著作,我研究企业管理的特点有两条,第一条要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现在有人讲的管理头头是道,模式公式一大套,越讲越糊涂,刘鹏凯把管理讲清楚了,所以他的实践跟我的思路非常合拍。通俗到一句话,什么是管理?管理是通过别人来做好工作的过程,我后面跟上一句,管理是通过跟人打交道。管理就是人跟人,人心,人力,心心相印,换位换心,这就是他心力管理的本质特征,研究人心,思路以及出路。人心决定他的行为,这就是管理的实质。管理是科学,管理是艺术,管理是手艺,最后我要强调一句话:管理是科学艺术手艺的结合,难就难在结合上。

李燕杰(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共北京市第五届市委委员):

前些日子,刘鹏凯的《心力管理》我收到了三本,收到后我马上给他回了一封信,我表示向他学习,并把办的杂志送给他一本,希望今后咱们为了共同事业而奋斗。

我认为他那个书写得很棒,棒在哪里?刘鹏凯老师是商人当中的诗人,诗人当中的作家,作家当中的思考者。如果一个人又能写,又能讲,不会思考全完蛋。作为他这个作家来讲我很羡慕,我尽管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但是真正像他这样如此深入生活,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实际,他做到了,我没有做到。第二条基于现实,高于现实他做到了。所以我觉得应该向刘老师学习。

司马云杰(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朱熹讲,治国安民,不是修几条路,盖几间房子问题,也不是税收钱粮多少的问题,是人心人性问题。人心正,天下定。人心不正,只是物欲滔滔,情欲泛滥,国何以治,家何以安,天下何以平?讲发展,不能一天到晚只是盯着增长数字,其他都不管了。治国平天下是这样,管理企业也是这样。真正好的企业管理,不能忽视人的存在,人心人性的存在,而是应该把它放到首要位置,而不是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从这个意义上说,鹏凯同志的《心力管理》一书,是很有意义的。它提醒我们搞企业管理的同志,想一想人,想一想人心人性问题,把这个问题放在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来。

第二点,鹏凯同志的《心力管理》一书中,许多生动叙述,包括一些细节情境的描绘,是他是从经验体悟出来的。这不仅说明鹏凯同志善于总结经验,而且说明他很有悟性。因为书的论述是从经验里来的,所以放到企业管理上去,效果自然是好的。书比较好懂,也有很大的适应性。自然,其他企业如何管理,不能照搬,还必须加上自己的体验与领悟,才能行之有效。

书出版后,不光面对企业界这些人,还要到社会上发行,要面对整个理论界的思考。因此,有些东西,希望更扎实地去考虑一下。这里也谈两点。第一点是“心”、“心力”的概念问题。从“天命之谓性”上讲,从“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上讲,心性本体是纯粹至善的。但心性本体若离开气质,则无着落处;而它一旦与气之质相结合,可以说从结合那一刹那开始,心性存在就有清浊、昏明、善恶问题。因此,从心性气质存在上讲,心的一念之动就有善恶。善有善的心力,恶亦有恶的心力。你现在所说的心力,究竟是善的力,还是恶的力?我看不辨是不行的。只有调动天理良知之心,才能产生善的力,才有利于企业管理。因此,研究人心一念之动的善恶,讲心力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高立胜(辽宁省企业文化学会会长、哲学研究员、管理学教授):

黑松林粘合剂公司是一个小型企业,它为什么能够成功呢?从企业经营管理来看,是它做到了高新技术与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企业优势突出地体现在既具有较强的硬实力,也有过硬的软实力。从企业文化来看,就是黑松林的企业文化管理做得很成功。这不仅体现在黑松林的经营业绩上,更重要更突出的是体现在黑松林的刘鹏凯董事长能够把古今中外的科学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自己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刘鹏凯的《心力管理》自成体系,道理深刻精辟,内涵丰富厚重,然而语言通俗易懂,尤为突出的是理寓于案例,情融于故事。这样更容易为员工所接受,并为企业界认同而传播甚广。此书可圈可点之处随即可见,例如它的理论与案例结合特征,就足可以使它成为一部优秀的MBA教材。但在此我只想谈及黑松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大道至简。

刘鹏凯著述的“心力管理”理论,实即为黑松林管理之实践总结与提炼。刘鹏凯将心力管理诠释概括为一句话:“心之所及,力之所达。”通俗地讲,黑松林的心力管理文化是一种粘合文化,亦即刘鹏凯用自己的心粘合了员工的心,员工团队的心又粘合了客户的心,进而广泛粘合了社会公众的心。粘合文化就是心力管理的体现与表征。黑松林的文化的实质与核心就是这样简单!所以我说,黑松林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大道至简”。

企业文化当今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一种时尚”。但是我们国内有相当多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搞的企业文化文本,相当庞大复杂烦琐。许多企业都在追求“高大全”。这种倾向值得注意。我认为,搞企业文化不必非得要有系统的、复杂的、全面的文本。比如世界500强中就有许多企业没有搞企业文化文本。人家照样搞得很好嘛!“心力管理”,即“心之所及,力之所达”。黑松林的企业文化一句话就搞定。言简意赅,大道至简!为什么刘鹏凯提出“心力管理”,而不是“心本管理”,因为他强调的是“心之所及,力之所达”。在这里“心”与“力”相随相生,本末相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赵春福(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行政学院原副院长):

刘鹏凯同志比较早的著作我都看过,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评奖也都给他评过,我觉得他书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可读性特别强。刘鹏凯同志是一个企业家,我觉得他最大的特点是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心去思考问题,用最通俗的语言,用一个企业家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跟他企业实际结合起来,所以包括他的《漫话企业细节管理》书读起来非常有趣。《心力管理》有一个可贵之点:如何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我们中国的管理科学。因为我们现在的理论基本上都是西方国家的,中国的管理学要真正立起来,就要很好地跟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刘鹏凯同志作为企业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讨,跟中国文化相结合探讨企业管理问题,很可贵。

贾春峰(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资深学者,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正局级调研员):

关于“心”这个概念,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中国思想史上很早就提出来并长久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刘鹏凯同志这本书的书名《心力管理》一出,自然会引起人们对“心”这个概念及其内涵的种种议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而不是单一单调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是讲“心”的,孟子有一段论述,其中提到“仁义礼智根于心”。这个话很重要。道家思想中,道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而对于那无形无迹、包容天地的道,唯有心才能把握,所谓“道之为道,唯心可悟”,“以心验道,以心修道,师心从道”。在佛学思想中也是讲心的,有“三界唯心”、“万法一心”的说法。佛教中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叫《心经》。《心经》只有200多字,但真正读懂很不易。中国的禅宗又名心宗,被毛泽东在谈话中称之为广东两大名人之一的禅宗六祖惠能就主张“道由心生”。还有墨家,墨子也讲心。在《墨子·经上》中他说:“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辨也。”对于儒、道、佛都讲心,曾有“三教归一”、“三教本同”的说法,而“三教本同”即是说三教同归于心。那么,这样说来,是不是就是把各家各派关于“心”的说法混为一谈了呢?我想不应发生这样的误解。各家各派讲“心”,是从各家各派的思想体系出发的,是同各家各派的思想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紧密地融为一体的,而各家各派的思想体系都有自己的结构、含义和特色。这里讲儒、道、佛、墨都讲“心”,说明“心”这一概念的重要性,说明“心”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这在申荷永博士的著作《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一书中有很好的论述。申博士这本研究心学、心义、心要的学术专著并不多见,实属难能可贵。

话再回到今日的日常说法。我们常讲用心工作、用心干事、用心管理、用心服务,有一本过去的书上就讲过“忠诚服务,竭尽心力”。我们都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这里也讲了“心”,而且是“全心”。这里体现了为国为民做好各项工作的使命感、忠诚心和责任心。刘鹏凯同志是搞企业的,在企业运作中,竭尽心力,用心管理,用心经营,用心同客户打交道,用心同员工沟通共事,做到将心比心、以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心感应、心心相印。特别要提到的是,鹏凯同员工打交道,不是一方在向另一方进行“训导”,而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兄弟姐妹式的沟通。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发现卓越、展示人性美和善心善意的过程,也是心灵共鸣的状态和实现“心力”传递的过程。他在实践中感悟到:心到哪里成功就在哪里。这个经验总结得好不好呢?我说:好!我们常讲理论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是实践论。没有实践的总结,哪来的理论升华?!企业文化理论、企业管理理论从根本上说是从企业实践、企业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套用已有的书本推理、演绎出来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刘鹏凯同志从最初写《生命的行走——我的中国式管理的探索》到正式定名为《心力管理》,他的这个路子是值得给予肯定和支持的,我们应当从这里获得许多有益的东西。

孟凡驰(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

刘鹏凯总经理近年出的书我基本都读了,每次读都有很深的启发。关于《心力管理》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点,通过看这本书,可以体会出一个企业家善于总结钻研规律的探索精神。作为一个企业家,刘鹏凯总经理和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者的着力点是不一样的。这个时代提倡理论家深入实践,讲观点不脱离实际,能够解决现实问题,也提倡企业家和实际工作者,要有理论探索精神。有的企业领导者可以叫企业家,有的则不能,不是所有企业经营者都能被称为企业家。不管教育家、企业家、政治家,只要谈到家,他必须具备善于创新、善于总结规律、善于进行理论探索的品质。没有这三个特点就不能称家,只能称匠,匠是熟练工种。刘鹏凯总经理在实践工作当中善于总结规律,善于在企业管理领域不断创新,并勇于进行管理理论的探索,他可以称为家。

第二点,这本书能够以小见大。刘鹏凯总经理写书有个突出特点,就是不空讲道理,都是通过一个案例说明一个道理,这样通过一个细节一件事情能够体现管理中的规律和理论。

第三点,这本书形象性很强,可操作性很强。任何一个企业领导者,拿到这本书一看到这些案例,就会联系到自己企业的管理工作,就会有心心相通的感觉,就会有交流的欲望,《心力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范本。希望刘总经理的规律探索再深化,再逐渐多积累一些经验,形成一些理论就为期不远了。

胡平(原国务院特区办主任、福建省省长、商业部部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非常高兴能够有这个机会。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孔子去拜见老子,老子半天不讲话,老子牙齿已经掉了,可是舌头还在。孔子悟到软的比硬的厉害,滴水穿石也是这个道理。那么我们企业要提高软实力和竞争力,当然内容很多,还有待于探索。刘鹏凯同志在这方面下了功夫,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提出心力管理这个课题。我认为这是好事情,可以进一步探讨。

我赞同用心来管理。中国开放改革几十年以来,外国人看到我们还一直保持这么快的发展速度,百思不得其解。就连抗震救灾都很快取得成效,世界赞誉声很多,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有这么大的成就,国际上有这么好的声誉?这还是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去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心的问题上,我们很多圣人都有解读的。我们知道,开放改革成功,无非是把大家积极性带动起来。积极性来自于什么?是每个人的心。大家一条心,一鼓劲就能把事情办好,所以从根本理论根据来看,还是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并发扬光大。竞争中,我们有很多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一流的企业是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品牌,三流的企业卖商品,卖标准要参与国际竞争,我们现在是市场经济,西方还没完全承认,只有少数国家承认。他们是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游戏规则很多都是他们定的,我们没有话语权,所以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要力争话语权,当然这个是综合性问题。在企业管理上我们把员工的积极性带动起来,发挥积极性,遇到困难都能够克服。在国际竞争中如果也是用这个理论,其中有科学机制问题,也有一个文化问题在里面。文化不是我们打上几个中国方块字人家就认同你了。所以还有很多课题,说心力管理也好,心力文化也好,既是对内的,更大程度上应该面向世界。三、黑松林心力文化的内容

心力管理是一种文化管理的思想,更是文化管理的实践。它强调组织文化建设,重视发挥文化竞争力的作用,向管理要效益。结合《心力管理》一书中的表述,以及黑松林公司的规章制度,黑松林的心力文化渐渐明晰,具体表述为:

1.内涵(核心价值观)

以心为本,心至则力胜。简称心力文化,又称粘接文化。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关心、诚心。即相互关心,以诚相待,粘接人心,建立水乳相容的和谐关系。包括管理理念、关爱理念、售后服务理念等。

二是用心、细心。即认真做事,勇于创新,细节制胜,粘接现在,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包括计划理念、作风理念、用人理念、质量理念、营销理念、市场理念、开发理念、安全理念、环境理念等。

三是忠心、信心。即忠于企业、忠于事业,明晰目标,勇于竞争,粘接未来,树立必胜的信念和切实可行的愿景。包括生存理念、竞争理念、愿景等。

2.方法、方式(方法论)

方法:以人本管理为推动力,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以行为准则为标准,以文化自觉为中心,在解决问题中建设黑松林的心力文化。

方式:以故事为手段,以漫画为载体,传播核心价值观,高效、直白,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细节做精、小事做亮。

3.企业精神、理念、愿景(1)企业精神:修己、安人、聚和。

自觉做好人,积极做好事。每一个员工的形象都是企业形象的体现,每一件好事的影响都是企业品牌的效应。公司要求员工不断学习,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同时,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为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价值、建设和谐企业共同努力奋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