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与健康教育探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1 22:02:37

点击下载

作者:陆宇榕,王印,陈永浩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体育文化与健康教育探究

体育文化与健康教育探究试读:

前言

体育文化是一个跨学科的大领域。笼统地说,就是从文化的特殊视角或领域对体育作出一些必要的分析。这不仅是从一个更为广泛的角度来探讨体育基本理论的各因素,也是对于体育本质及其价值更为深入的认识,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心理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生产、生活的步代,现代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与挑战。作为社会基石的莘莘学子,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对终身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终身体育又要求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生活教育相结。

本书以全新的体育健康观,牢牢把握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编写,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体育技能,诱导其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以教育性、知识性、健康性、实用性为编写的基本原则,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吸收了最新的知识信息和科研成果,内容充实、丰富,科学性、实用性较强,结合目前大学体育教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身体、心理健康、体育基础理论、运动损伤与保健、运动技术等方面出发,从体育知识与基础理论入手,与传统的体育教材相比在结构和内容上有所突破,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有利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校师生教与学。

本书由陆宇榕、王印、陈永浩主编,编写分工如下:

陆宇榕(上海师范大学)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十二章,共151680字符。

王印(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体育学院)第十六章,共114000字符。

陈永浩(西安医学院)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共100320字符。

赵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第八章、第十四章、第十七章,共152000字符。

江萍(重庆医科大学)第五章,共60800字符。

沈君田(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三节,共50160字符

戴雨露(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第七章、第十三章,共51680字符。

朱伟(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第十五章,共50160字符

邹林凌(成都东软学院)第六章,共50160字符

张立(东莞理工学校)第十九章第一节、第十九章第二节,共51680字符。

由于编者时间、水平、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或错漏之处,恳请同行和广大读者指正。编者2016年12月第一章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体育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定义、特征及结构一、文化的定义

从文化的词源及其语义上看,文化(德语kulter,英语culture),都是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而来的,cultura包括土地耕种、神明祭祀、动植物培养以及精神修养等各种含义。显然,这里指人类对文化创造的作用。后来在中世纪,文化已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分,只是精神文化实指宗教文化。相比之下,德语中文化的意义较发达,而英法的文化则取义于耕作、培养以及精神修养。至于广义的文化概念通常与civilization(文明)相联系,互为代替。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文化与人是不可分的。如拉丁语civis(文明)指市民之事,由此转化为civilas(形容词)或civilasation(名词),指市民地位、市民权利,以及具有市民的品格、教养等义。

在中国语言里,文化概念来自《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指人世间人类的创造物——人文,并将它通过“化成”而对“天下”的状态进行改造。一是指对社会的改造和培育;二是指对人本身的教化玉成。其强调只有在文化创造的同时也广泛地接受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人才是真正的人,即所谓“贫贱忧戚,庸玉女(汝)于成也”。

然而纵观中外文献对文化的界定,可谓层出不穷。但是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界说。

泰勒的文化定义是影响最广的。作为英国的人类学家、文化史和人类学进化论学派的创始人,他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务,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德国哲学人类学家米夏埃尔·兰德曼在他的名著《哲学人类学》一书中阐述说:“文化按其定义是由人自身的自由的首创性所创造的,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赋予文化如此多样的形式:一个民族不同于另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个时代。但是,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人创造了自己。”从总体上看,这一定义比泰勒的文化定义更前进了一步。当代文化研究大都与这种文化界定相近,而兰德曼所强调的是,文化创造是一种自由的形式化的过程。在这里,自身作为一个人、一个民族和时代一员诞生的证明,较为具体地现实地阐述了人与文化之间的创造性的双向关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其将文化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意识形态,有时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及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与意识形态相区别的(方面)。”这种阐述主要是从人类创造性活动对文化形成、文化范围的作用方面讲的。它肯定了文化在人类活动过程结果的地位和存在的性质。但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把文化作为人类活动本身的特征提示出来,只是讲了活动终端的现象,没有从前提、中介和过程特征上说明其对人类实践和认识各方面的重要意义。因而,这种文化只能是静态的,并且缺乏内在灵魂的人类生命本质特征。《中华文化史》一书对文化的定义弥补了它的欠缺,这种文化定义指出了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这一文化定义有相当的深度,文化的实质在于人类化,揭示了人创造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着人自身的道理。它不但阐述了人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区别,而且指出了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基本论证。

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同人的存在和发展紧密相连的,而文化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人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及其作用和意义紧密相连的。苏联弗·让·凯勒主编的《文化的哲学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的尝试》一书中说:“文化概念反映了人对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独立性和仅为人所固有的能动性的意识,这种能动性既不能归结为自然力的作用,也不能归结为神力的作用,它意味着对人自身‘崇拜’的诞生,从而取代了古代所有其他的崇拜。”从中可以看出,文化概念的形成和产生是以文化本身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概念也将随着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综上所述,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认识社会和实践社会的活动总和,包括人类外在产品的创造和人自身心、智、体的塑造。二、文化的特征

通过对文化定义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文化的一半特征:(一)学习性

人的行为可以可以分为本能的和学习的.那些作为社会文化部分的行为是经过后天的训练而学到的,这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大部分。所有的动物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对于物种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但人类,学习的行为远远超过本能的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天生的不完善。一个人要成为社会中独立的一员,不仅需要一个长期的身体适应的时期,而且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如何思维和如何举动的训练时期,换句话说就是进行文化方面的训练。

体质生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一方面人类通过学习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能力——说话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制订长远计划的能力等,则取决于因遗传而继承的体质特征,取决于复杂的大脑。但大多人类学家比较强调后天的文化学习对人的重要性,而先天的遗传仅是行为的基础。(二)发展性

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19世纪的进化论人类学者认为,人类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从早期的茹毛饮血,到今天的时尚生活,从早期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自动化、信息化,这些都是文化发展的结果。没有文化的发展,人类至今还是猿猴的堂兄弟,也就没有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认为,文化过程就是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现存的社会秩序,包括组织、信仰、知识以及工具和消费者的目的,或多或少地发生改变的过程。总的来说,文化稳定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三)时代性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典型的文化类型。例如,以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为标志的石器时代的文化、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铁器时代的文化、蒸汽机时代的文化、电力时代的文化和信息时代的文化。又比如,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赋、诗、词、曲分别成为我国汉、唐、宋、元各朝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时代的更迭必然导致文化类型的变异,新的类型取代旧的类型。但这并不否定文化的继承性,也并不意味着作为完整体系的文化发展的断裂。相反,人类演进的每一个新时代,都必须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成果,将其纳入自己的社会体系,同时又创造出新的文化类型,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四)综合统一性

尽管人们对文化的概念难以取得一致意见,但对文化划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基本观点是认同的。任何一个文化系统中的子文化,都有它自身的一个完备文化体系,都是一个综合统一体。文化的要素和成分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不是简单的、孤立的要素和成分,不是杂乱无章地拼凑,相反,各要素和成分之间是相互整合而统一的。这种统一性常常通过共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表现出来。(五)政治、经济性

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存在形态。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人是文化的主体。在阶级社会中,人是分为不同阶级的。不同阶级(包括阶层)的人对文化有着不同的需求。不同时代的物质生产水平由此形成各种经济关系,并影响着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文化生存的优劣,对政治文明和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或促退作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开明的政治与文明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与先进的文化;专制的政治与专制的文化、落后的经济与落后的文化,都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客观存在。但是,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当今中国,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生态文明与党的建设“六大建设”并提,这是建设和谐社会、治国理政的英明抉择。(六)普遍存在的具体性

文化是一种人类活动,是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的结晶。有了人类就有了历史,有了历史就有了文化。每一个社会、国家、民族,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系统中。这种文化系统还具有一定的规则性,能依靠法律、制度、习俗、思维方式、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社会成员的个体行为,使他们的情感、思想与行为都纳入群体的价值目标与轨道。(七)世代相传的连续性

人类文化随着物质生产和人口的生产与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是社会传承的结果,是超越个人而存在的。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批判、有选择地进行继承,并在继承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例如,中国文化五千年绵延不断,它独自萌发,慢慢形成,历久弥坚,从未中断,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即使近代受到强势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挑战,它也未丧失自己的特性。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是文化连续性的保证;继承是文化连续之源,创新是文化发展之动力。文化体现了创造的意志力量,它与本能的生物学遗传或先天性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八)民族和世界的辩证统一性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任何形态的民族文化,都是适应本民族不同阶级阶层、职业、信仰和不同文化心理的人以及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产条件而形成、发展的。这一民族所共同具有的文化的历史渊源,承载着大体一致的文化积淀,从而形成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并促进其发展,这是某一民族文化包容性的体现。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便是包容了56个民族文化的特征,并由一种带有共同倾向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特征,把各民族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是一种具有独特的中华民族性格和传统的文化形态。自然,在这个多民族的文化整体中,各个民族仍保持着那些具有自身传统和特色的文化因素,如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所以说,文化的民族性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形态。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体,这是文化包容性最为突出的标志。在当今世界上,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化,都是属于全人类的,纯粹独立的民族文化是不存在的。文化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在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传播,发生交流与冲突、选择与融合,并导致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或迁移。即使在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古代,世界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始终在通过各种渠道(如战争、经商、人员往来等)进行着。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的传人、明朝以来的“西学东渐”就是明证。同时任何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只有既具民族特色,又能积极融入世界文化之林,并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才最具有生命力。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

综上所述,文化是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从广义上讲,文化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特指精神财富。而中国文化,一般是指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其内容非常丰富深邃,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以及人们的理念、风俗、信仰等。三、文化的结构

文化作为整体存在的“超有机体”,它的内在本体就是文化结构。文化结构是对有机整体性文化的内存关系的抽象,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可以自己说明自己,二是可以形式化。文化结构决定了文化的性质与功能,中国文化之体决定中国文化之用,二者密不可分。文化结构有表层文化结构与深层文化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是最具模式化的心理反应,鲁迅研究中国的“国民性”就是着眼于病态的文化心理结构。

当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或一个具体的文化特质,都有其层次结构。文化层次有“三层次说”和“四层次说”。三层次说是把文化看作一个三层次同心圆,表层为物质层面,中层为制度层面,深层为心理层面。四层次说:物质文化、社会关系、风俗习惯与艺术文化、精神文化。余英时教授说:“首先是物质层次,其次是制度层次,再其次是风俗习惯层次,最后是思想与价值层次。大体而言、物质的、有形的变迁较易,无形的、精神的变迁则甚难。”第二节体育文化的界定、结构与功能一、体育文化的界定

关于到底什么是体育文化,当前中国学界给出明确界定的不多。冯胜刚认为“所谓体育文化,就是人类在所有的体育现象及促进体育发展的活动中,在价值观念、精神状态、情感倾向等层面,在理论认识、方法手段、技能技术等层面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与在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这个界定略显繁复,给人语焉不详的感觉。

德国学者G.A.菲特在1818年出版的《体育史》中提到physicalculture,他指出该词是指斯拉夫民族的沐浴和按摩等保健养生活动。《韦氏国际大辞典》也称身体文化为“有关身体系统的保养”。有的解释更为宽泛,认为身体文化是用科学和美的规律、生命的规律来解释的文化表现体;还有的认为身体文化是包含从身体涂油剂、颜料、营养摄取直到身体训练的运动器械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体。

20世纪,对身体文化这一概念的解释和使用更为多样化。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认为,体育文化是旨在促进健康和增强体力的身体运动体系,是与自然的运动形式相对应的人为的体育形式;也有人认为身体运动不仅要用科学来解释,它还显示出生命的旋律和美,是文化的表现体;还有人的解释更为宽泛,认为身体文化是包括从身体涂油剂、颜料,营养摄取、入浴设施直至身体训练的运动器械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东欧各国把“身体文化”作为关于体育的最广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整个文化的组成部分。凯里舍夫在《苏联体育教育理论》中,对身体文化的定义是:“改善苏联人民健康、全面发展其体能、提高运动技巧以及创造体育教育专有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等方面获得的成就的总合。”

1974年,国际体育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指出,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

易剑东在《体育文化学》中对体育文化的表述:“体育文化是指作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其相关文化体。”

杨文轩在《体育原理》中认为“体育文化是在增进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其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含为达成体育目标的各种改革措施以及相应的成果”。

卢元镇教授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体育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是因为:第一,体育运动是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与自然和天然相对的人造物,是后天获得和形成的,具有非遗传的特性;第二,体育运动具备文化的各种特性;第三,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外在的、为适应生存环境创设的身体活动形式和设施、器材等物态体系,而且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等。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上位概念。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行为文化的总和,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体育文化包括了人们的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文化产业、体育物质条件等,其核心包含体育观念、意识、思想、价值等精神文化。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体育文化建设比单纯地开展体育运动更为重要和迫切,更能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并实现着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的和谐统一。

也就是说体育文化是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振奋精神、寻求积极生活方式等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尤其是对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的影响。二、体育文化的结构

体育文化的结构是体育文化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整体性并具有巨大功能的内在根据,它同时也决定着体育文化的特征。

笔者认为体育文化并非是许多东西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有系统、有组织的复合体。其各个组成部分互相影响、密切联系,形成一个耗散结构和开放的系统。它由四个层面构成:第一层是体育物质层,是体育文化的基础,是满足体育文化的主体,是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体育设施、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服装和各种体育形态等。第二层是体育制度层,指对大学体育起规范作用各种学校体育法规和条例,国家和学校制定有关大学体育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及各项体育运动的裁判规则等,它们对在一定范围内对体育文化的主体的体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此外,还包括体育部门、体育协会、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等各种体育组织和组织规则。体育文化的制度层是关键,对其他三层起纽带作用,它是体育文化系统中最具有权威的因素,并规定着体育文化整体的性质。第三层是体育行为层,指体育文化主体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构成的体育行为规范、体育行为表现方式和内容,主要以体育习惯来体现。第四层是体育精神层,起主导作用,主要包括体育思维方式、体育审美情趣和体育价值观念。其中体育价值观念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它决定着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一般来说,体育文化主体的体育行为除受来自外界的种种有形的物质的、他律的、带有强制性的制约外,还受来自种种无形的、非物质的、自律的和不带任何强制的内在良知的制约和社会的、教育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类形形色色的现象和观念的影响。

在体育文化结构中,体育精神文化蕴含着文化主体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其中体育精神又是体育文化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体育文化的行为表现效果,决定着体育文化传统的形成和文化走向,体现着文化主体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三、体育文化的功能

体育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包括众多的子系统,其中的每个文化因子都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是它的诸要素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作用和能力。体育文化功能的发挥,也是体育文化的主体——人展示自己主体性的过程。(一)健身功能

体育文化健身功能的主要表现是提升了人类生命质量。李力研认为:“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自然属性是认识体育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点,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体育在保持和发展人的自然属性、避免自身“异化”的加重和从恐怖的“文明病”中解脱出来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才体现出源于身体运动的体育文化所特有的存在价值。可以说现代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众多便捷与舒适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了隐患。防止“文明病”的办法有很多,包括饮食、医疗、环境等方面的,而适宜的体育运动是最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生理学基础,对人类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机能与形态的改善与提高、对身体免疫能力的增强、对健美形体的塑造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应当看到,通过体育运动来调节人们的精神,增强人们的体质,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不仅仅是个体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需要,也是保证人体健康和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二)教育功能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教师教其各项运动,还有观看表演比赛、投身竞技、娱乐等,这一切正是体育文化起到的作用。体育文化自始至终潜移默化地培养着人的体质和性格,促使人们形成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体育与生俱来的特点,使它成为现代人能够不断完善自我的手段和方法。

现代体育文化的教育性已不仅是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而且需要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兴趣和习惯,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通过体育比赛,能培养人们的顽强意志、竞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情,并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三)凝聚功能

体育文化的聚合、凝结作用力量巨大。一方面,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修养和不同政见者可能会因为同一场体育活动聚合到一起。伦敦奥运会的参赛团体达到205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有史以来奥运会举办中参赛国最多的纪录。体育文化这种超越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理念的凝聚功能是其他具体文化难以具备的;另一方面,体育文化作为民族团结旗帜的历史现象屡见不鲜,从反抗侵略的奥运抵制,到显示富强的竞技争光,再到中国申奥时的团结一致,体育文化的凝聚作用显而易见。现今从国家团体到企业公司都非常重视体育文化所蕴含的凝聚功能,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团队文化,在凝聚人心、抵消矛盾冲突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人们在参与、观看体育比赛时,内心潜在的集体荣誉感、团队归属感得到很好的显现,从而使具有同一地缘、血缘、族缘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四)竞争功能

现代社会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社会。社会需要发展,国家需要富强,民族需要强盛,个人需要进步,无一不与竞争发生联系。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竞争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它迫使人们迅速改变一切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观念习俗和行为,在竞争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这种竞争精神和超越意识,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也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五)交流功能

在历史的长河中,体育文化始终充当着重要的交流手段和交往的内容。一场声势浩大的体育盛会,能够承载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实现人类文化的全面交流。体育作为超越语言类层面的符号系统,可以突破语言差异、文化隔阂等障碍而达成跨文化交际。体育运动中所表现的健、力、美,以及顽强拼搏、团结协作、不断超越的精神可以引起人们的共识与共鸣,从而达到心与心的交流。尤其是现今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普及与推广,借助于体育文化的平台人们能够达到多层面、多向度的交流。另外体育文化对于政治交往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就像我国的“乒乓外交”。(六)休闲娱乐功能

体育作为人类积极维护健康的手段,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理想的追求,是人类身体和精神的乐园。体育是一种活动性的身体文化,给人带来欢乐,放松身心,陶冶情操。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工作时间的缩短,节假日的增多,人们积极参与休闲娱乐活动,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愉悦。集游戏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显示出它休闲娱乐功能。体育与休闲娱乐相结合,才能成为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七)心理调节功能

体育运动不是简单的强体操练,不是纯生物的身体改造过程。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中指出:“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仍发现和感觉到某种毕竟是伟大的东西弥漫于这个事业上。体育运动不仅是游戏,也同样是心灵的创造,是一种升华,是一种精神上的恢复。”体育文化对人类健康心理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个体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的宣泄,生活中、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压力、紧张、抑郁、焦虑等对身心有害的情绪,在个体参与激烈竞争的比赛中、在旋律优美的健身舞蹈中、在轻松愉快的闲暇漫步中都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身心的放松,是积极奋进的力量,是坚强有力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包罗万象,有各种各样富有特色的运动形式,因此对人们心理的触动是不同的,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也是有差异的。西方竞技性的运动项目使人产生了不断超越、不断奋进、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与拼搏的竞争性心理,也使得个体在强烈身心体验的同时排解了负性情绪,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格言形象地阐释了西方体育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东方体育文化则更多地反映出追求修身养性、自然和谐的倾向。在参与某些活动中,通过呼吸的调解,个体进入冥想、忘我的自然境界,追求的是身体在自然状态下的超越,对于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具有积极的功效。(八)存储、传递的功能

体育设施、场地、器材、运动服装等物质层面的文化,以其本身自然物质形态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文化,折射出时代发展的痕迹,映射出时代变迁的轨迹。从体育器械的变化可以明显看出时代发展的痕迹。史前体育文化具有原始性的特点,表现在还没有完成与劳动过程的最后分离,许多体育用品如弓箭、标枪、船等直接就是劳动工具,许多技能如跑、跳、投掷、攀爬、游泳、划船等直接就是生产和军事技能。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专门性的军事体育训练工具和体育娱乐舞蹈等出现。

体育的传媒是现代人获取体育文化信息最直接的来源,推动着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没有现今的体育文化书籍,我们就不会知道体育的历史;没有体育赛事的转播、体育报纸和期刊的出版,我们就不会知道体育发展的动态。据国际奥委会统计,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通过阅读报刊了解奥运会及各种单项比赛的赛事。中国图书分类法中指出,体育类的图书包括体育理论图书和与世界体育事业的相关图书。体育理论图书又包括体育教育、体育训练、体育伦理、体育美学、体育生化基础科学等;体育事业图书包括体育制度、体育方针、体育组织、体育运动技术总论等。可以说,种类繁多的体育文化图书、直观清晰的体育影像材料作为体育信息的载体,有效地促进了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一些原则、竞赛制度和规章,就是在对古代奥运会相关的规则制度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奥运争光计划、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都是体育文化制度随时代演变的创新成果。体育的理念延续并规范着人类的价值意识,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是人类对体育文化价值认识不断加深的结果,是时代赋予体育文化的新内涵。第三节中外体育文化的发展变迁一、中外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

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人体文化,它的发展历史与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是同步的,而且,必然是受人类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影响的。因此,要考察体育文化的发展,必然要将其放入不同的人类文化发展历史时期,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加以研究,方能比较客观、全面地进行考察。所以,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它们有过3次较为强烈的相遇。一次是在唐宋时期,另一次是在清末,还有就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改革开放时期。这3次体育文化相遇,由于相遇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和外来体育文化自身发展状况的不同,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影响也极为不同。(一)唐宋时期

第一次中外(主要是西方)体育文化相遇,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盛时期——唐、宋朝中外文化交往,可追溯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从此,“丝绸之路”见证了古代中外文化的交往。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割据分裂混乱之局,此时的欧洲,奴隶制度亦趋危机,终导致罗马帝国崩溃。这几百年间中西交往较少。隋、唐、宋、明,中国再度统一,由于经济的繁荣与国力的强大,不但陆路交通得到恢复,海上交通也得到发展,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及文化交流再现频繁”。据史料考证,“唐初,东罗马曾7次派使节出访大唐,大唐也曾派人到过东罗马。在这些交往中,体育文化的交流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我国的一些唐代墓中出土了一些头部类似罗马执政官西赛禄的拳击和摔跤石俑,从而证明了东罗马的拳击和摔跤等体育运动文化被传入中国。而在11世纪时,德国教会也有类似我国唐代的十五柱球和九柱球戏,这也为中国体育文化向东罗马的输出提供了佐证”。因此,我们认为,中西方体育文化相遇是始于唐宋时期。其时,中国正处在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强盛时期,外来体育文化主要是由外国使节或个体商人带入中国的。当时进入中国的外来体育,一是,本身也只是民族体育文化,没有像现代西方体育文化这样强势;二是,被中国的统治者视为夷人的“雕虫小技”。所以,其时的外来体育文化的进入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几乎没有带来实质上的影响。(二)清末民初时期

第二次中外体育文化相遇,是在中华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衰弱期——清末民初晚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大清王朝闭关锁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缓慢,综合国力水平低下。而其时,世界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初期,西方的一些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已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大清王朝的国门被西方列强轻易地打开,西方工业化的产物——西方体育文化也搭乘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进入中国,并与根植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相遇。由于此时的西方体育文化已具有鲜明的西方工业革命文化的特征,现代奥林匹克的诞生,更赋予了它具有一种强势文化的特质,当它进入了一个正被西方列强奴役的中国后,便给近现代的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发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些有志之士开始积极探索“求之图存,求富自强”之道。洋务运动的兴起,使“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社会的共识,推进了中华民族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进程,其中也包括学习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但是,时逢国难,国人来不及思考体育的实质,便在实用主义的引领下,使中国走上了一条由“强兵”到“强种”,再到“强国”的体育发展道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近代中国人的体育观念开始由强兵、强种、强国的观念,向健身、娱乐、竞技的观念转变,从而使对体育的认识越来越靠近体育的真义和本质”。经过20世纪20、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大约在20世纪的40年代,近代中国人终于走完了对体育的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确立了较为成熟的近代体育观念”。(三)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改革开放时期

第三次中外体育文化相遇,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而西方各国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时期——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了经济封锁,国门再次关闭。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和平建设国家的道路。至1979年改革开放前,中国与西方国际社会的交流几乎全面中断。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国际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金融风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滞长和倒退,其影响已波及全球的社会发展。与之相对,此时的中国经济却保持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中国与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正在日益缩小,一个强大的中国正在崛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发展,崛起的中国需要与世界进行全方位的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国际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中,也包括体育文化的交流。这次中外体育文化相遇与前两次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主动打开了国门,并在2008年,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同时,借助了奥运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外体育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接触,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这次的中外体育文化相遇,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对话,它的影响是双向的,必将对中国体育文化未来的发展和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严格意义上的体育文化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为此,本研究拟就近现代中外体育文化相遇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梳理近现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格局。二、中外体育文化变迁的意义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人类社会中的诸如文化等也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对这个变化的表述,理论界多用“变迁”一词。当然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思维意识尤其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识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使体育逐步从主要文化存在而变为人们节日之余喜庆的生活点缀。从整个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体育文化变迁是趋于进步的。这在于体育在现代变迁中能主动吸收外来体育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融入体育传统文化结构之中,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国家也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体育的发展,以努力实现新体育文化要素与精神的融合。因此,体育文化变迁对体育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一)实现体育文化突变的重要过程

任何新体育文化的产生都必须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有体育文化特质的改变都有一个变迁过程。没有变迁就无法除去旧的体育文化,不能建立新的体育文化。不同的是,有些体育文化变迁快,有些体育文化变迁慢,要经历长期的体育文化特质的分化和组合,甚至给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牺牲。体育文化在这些阶段的变迁虽然也经历了痛苦但却是进步的历程,“百家争鸣”和魏晋时期思想大解放都推动了当时体育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接受西方体育文化,改造旧体育文化的历程也相当漫长,可以说至今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中国体育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二)推动社会文化进步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文化传统作为一种非正式约束对制度变迁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多数政治和经济体制变革,包含体育体制变革,都是基于本国深厚文化传统之上不同风格的制度变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制度和文化鸿沟,只能在渐进的制度改革中逐步完善市场制度,以使人们的意识、文化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逐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双轨制”这样一些举措是适应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明智之举,而体育领域举国体制渐进而和缓的变革可以看作一种属于文化变迁意义上的体育文化进步。

体育文化是代代进步的,物质文化的进步推动社会制度文化发生变化,社会价值观念等随之改变。远古的石器不如古代的冷兵器,粗糙的木棒不如精巧的棒球棒,天然的竹竿无法与碳纤维撑杆相比,笨重的粗布鞋难以与精致的跑鞋媲美……体育物质文化不断进步,体育制度文化不甘落后,体育精神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进步。凡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体育文化都代表了体育文化的进化潮流。

体育物质和精神、制度文化并非一直协调发展,也有失调的时候,也有前进中的暂时后退。但从整个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体育文化变迁是趋于进步的。这种进步意义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对人的进步的充分肯定,对人的肉体和精神进步的提倡;二是体育文化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保持体育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三是追求一种创造性的整体转换,在对旧的落后体育文化扬弃的基础上实现整体转换;四是体育文化多元性与趋同性的高度统一,达到体育文化运作机制的高效。第四节体育文化与人的社会化一、体育文化与人的社会化的内涵解读

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社会的生存和有效运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事实上,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通过社会化,社会文化才得以积累和传承,社会结构才得以维持和发展。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发展人格、自我、角色借用。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必然经过一定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通过社会、技能与规范的教育,从而逐渐学会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最终形成自觉遵守、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人。而体育活动特别是竞技体育能促使人达到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对提高人的社会健康水平,成为社会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的。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形成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从而使我们发现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体育运动,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现代社会中,竞技体育对人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重要,它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引导人们融进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

体育对人的行为、态度和观念具有综合影响的功能,这种综合影响的功能最终表现为人的社会化。当人在体育活动中接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后,首先对刺激进行分析,然后又通过必要的思考进行选择,引起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动机,最后才表现为做出反应的行为过程。可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必须受到社会行为规范影响和制约,这种受到社会行为规范肯定或否定的经验就会成为人自身的一种观念。当下一次的相同刺激出现,人们就会根据自己的观念表现出对刺激的不同反应。于是理所当然地产生了人的社会行动和信念的规范化,这个过程就是人在体育活动中的社会化过程。二、体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大学生的社会化越来越紧密。这是因为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成长过程和社会化程度将直接影响着他们能否被社会所接受。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育文化的亚文化,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种健康高雅的校园群体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影响源。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促进人的心理发展1.促进情感的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极富感情色彩的高尚活动,它对人的健康情感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的团队性,不仅要求参加者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也需要参加者之间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因此,要求参加者在体育运动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一切行为都要符合集体的利益。这有益于培养个人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在体育运动中,由于各种多变的情况,导致人的思想和情绪也随之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参与者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对提高在复杂情况下情绪和理智的稳定性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加强了人际间的亲和力。

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竞技体育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这种展示又是在与他国、他队的激烈较量中实现的。正是这种参与感和认同感,奠定了观众对比赛胜负所持的情感判断基础,使他们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与自己的队伍融为一体。2.抗挫折能力提高

体育运动是身体与智慧的结合,为了完成一个技术动作,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反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多方面的挫折,只有坚持才能在挫折中寻找到前进的道路,尝到成功的喜悦。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在相争过程中必定有胜利者和失败者,竞赛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任何人、任何队都难以保持永远不败。面对体育运动中不可避免的失败和挫折,客观上要求参加者都要有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不能被一时的失败打倒,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失败中找出取胜的对策和办法,重新参与竞争,争取胜利。只有不畏艰险,登上成功的顶峰,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全部乐趣。3.促进大学生个性社会化

高校体育文化为大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会获得应有的感受与体验,其感受与体验直接作用于大学生个性社会化。从体育运动本身来看,体育运动需要有体力、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参与,使得每一位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有许多机会展示自己个性中的优势部分,找到自己的弱势部分,并决定采用何种方式取长补短。如参加者必须在困难面前进行自我约束、动员、暗示、命令和体验,及时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障碍,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得到释放和提高。从体育教学来讲,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交往活动,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蔡和发展;学生们还可以在一个宽阔的领域里尽情游戏、运动、竞赛,表现出创造性、应变性和组织才能,尽其所能、扬其所长、斗智斗勇,他们的个性可以充分地展现出来,也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4.克服心理缺陷

体育活动可以辅助治疗心理缺陷。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性格等品质作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活动,是弥补心理缺陷、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方法。坚持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的锻炼,能帮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克服自己不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孤独、怪僻的心理缺陷;经常参加游泳、滑雪、拳击、摔跤、体操等项目的锻炼,可以培养人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等项目能培养果断的性格,可以帮助克服优柔寡断的心理缺陷;如果是遇事容易急躁、感情容易冲动的人,就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游泳、慢跑等缓慢、需要耐心的项目,这类体育活动能帮助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善。因此,通过运动可以发散多余的精力,抒发健康积极向上的感情,消除精神紧张,驱散愁闷抑郁情绪,克服羞怯感,减轻束缚感,从而乐观地面对现实。(二)促进人的生理机能的改善1.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改善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运输线,其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以使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和增强。主要表现在:第一,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心肌纤维逐渐增粗,心壁增厚,心脏收缩有力,心腔也逐渐增大。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人的心脏比一般人的大一些,且外形圆滑,搏动有力。第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随着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每分钟心跳次数就会减少。这样由于心跳减慢,心的舒张期延长,心脏就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休息,心脏的工作能力更加持久和高效。第三,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加速了全身的血液循环,使人体的毛细血管增多,增大了机体的供血量,提高了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和肌肉持续工作的能力。此外,经常进行有氧锻炼,可以使血管变粗、口径增大,尤其是冠状血管的口径增大,改善了心脏的血液供给,对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新陈代谢与适应性变化的促进

新陈代谢是一切生物生活的基本特征,包含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机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和储藏能量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机体不断地将已衰老的组成成分和能源物质分解,释放能量,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过程,称为异化作用。当新陈代谢积极旺盛,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机体处于生长发展阶段;当新陈代谢迟滞衰退,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时,则导致机体的衰老,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减退。一切生物体均具有对外界环境刺激与变化产生适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有意识地加大异化作用,可以获得代偿性的加大同化作用的结果,从而保持新陈代谢水平的平衡和提高。体育活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消耗体能的身体活动,即加强机体的异化作用,求得恢复过程的同化作用增强,机体的物质储备水平提高,可以使机体向更完善的方向转化。3.呼吸系统机能的提高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运动的功能。因为在锻炼过程中,由于肌肉剧烈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和养料,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呼吸系统必须加强工作,长此以往,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能得到改善。据统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胸围比同龄的学生一般要大2~3厘米,肺活量相差为400~1000毫升。

由于提高了肺的容量,在定量活动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呼吸次数比一般学生的少,呼吸深度比一般学生的要大。一般学生的呼吸深度为300~600毫升,而经常参加锻炼的学生呼吸深度为500~600毫升。锻炼时进行合理的呼吸,有利于保持体内环境的基本恒定,提高锻炼效果和人体机能的能力。人在剧烈运动时,由于肌肉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会出现暂时供氧不足或乏氧现象,故称为氧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由于他的呼吸功能和血液循环系统功能的提高,运动时欠下的氧债少,运动过程能持续较长时间,运动结束后的恢复也非常快。4.骨骼、肌肉生长的促进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血液循环的速度加快,能改善骨骼的供血和营养水平,加速造骨过程,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另一方面,运动中肌肉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使骨的机械性能得到提高,骨的形态和质量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肌肉联结处的骨突增大,骨密质增厚,骨小梁在排列上能适应肌肉拉力和压力的作用,使骨骼变得更加坚韧,提高了骨骼抗折、抗弯的能力。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肌肉工作加强,血流量增大,肌纤维增粗,使肌肉逐渐变粗壮、结实、有力。(三)体育文化与价值观念、社会角色1.体育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形成

所谓价值观是指人在生活和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用以支配人的判断和选择,决定人的态度和行为指向的观念。体育文化在个体的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能够起重要的促进作用。价值观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评价标准系统。价值观一旦形成,就相当于人们内心深处有了价值判断标准。通常我们说一个人成熟了,主要标志是他已形成了自己稳定的价值观。参加体育运动无疑有助于人们价值观体系的形成。体育运动规则和行为规范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价值体系的建构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青少年今后职业的选择和事业的确立。特别是体育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对人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2.体育文化对人的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意义

体育文化之所以存在,其哲学意义在于对人的肯定是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的过程,是发展和完善人的身体和精神的过程。体育承认人的肉体存在的合理性,可以令人体验到现代生活的乐趣、自由和幸福,培养积极的进取精神和高尚的情操。体育文化所传播宣扬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都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体育文化所弘扬的公正、民主、竞争、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等道德观念,是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其对青少年甚至社会成员都具有教育意义。3.促进大学生角色社会化

高校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角色社会化,为其提供社会实践的空间。如活跃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各种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课余体育竞赛等,基本上都是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得到更多的角色预演机会,使其锻炼才能,增长才干,提高其角色扮演能力,对大学生获取社会工作和生活技能具有促进作用。又如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主要是以实践为表达形式。在体育竞赛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承担着不同的义务,并建立各种权利,同时还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为参与者搭建了实践的舞台,营造了为人处世、交往与合作的氛围;为了取得好的竞赛成绩和遵守竞赛规则,参与者应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在这种角色的互动中认识和体验人们对不同角色的要求,既要规范行为,又要掌握不同角色的内涵,它对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良好的影响力,为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做好准备。三、体育文化对人生各阶段发展的促进(一)儿童技能与智力开发的促进1.儿童智力开发的促进

专家认为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已具备初步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虽然具体性和随意性仍占主导地位,但抽象概括性和有意性也正在发展。这一时期良好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将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增强体质,还能满足儿童身体活动的愿望,有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体育是一种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通过对体育的学习,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增强儿童的记忆能力,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等,达到促进儿童智能发展的目的。2.儿童技能开发的促进

体育锻炼作为儿童掌握技能的一种手段。在儿童的身体发育阶段结合运动技术的特征对儿童进行身体塑造,以达到培养人、完善人的目的。

各种身体练习是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源于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