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水浒(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2 05:51:11

点击下载

作者:黄亚明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市井水浒

市井水浒试读:

簪花郎

宋朝男人比较好玩,硬生生从姐们儿头上把花摘下——自己戴。

燕青,“鬓畔常簪四季花”,作为著名的小白脸,有吃软饭的潜质,梁山曾派他去搞定李师师,戴花不奇怪。但阮小五,大穷汉,插石榴花;莽汉李逵,“茜红头巾,金花斜袅”,就让人困惑了。特别是杨雄和蔡庆,都是监狱管教专干,职业行刑杀手,给犯人剐肉的功夫了得,却一个鬓边插朵翠芙蓉,一个“生来爱戴一枝花”。蔡庆更搞笑,穿着花哨,一身茜红衫、茶神衣,上面还绣鸟绣花的,旖旎到死。

异装癖?伪娘?人妖?宋真宗说否,宋仁宗说否,宋徽宗说否。

公元1008年,宋真宗觉得自己堪比秦皇汉武,准备上泰山封禅。临出发,特兴奋,就拉着大臣陈尧叟、马知节喝酒,三娃都头戴牡丹花。喝到冲动,真宗娃叫老陈把花扔掉,再把自己头上的牡丹给老陈戴上。大伙只有羡慕的份儿,被皇上爱一次,这人生多灿烂,老陈那个感激涕零感恩戴德啊。席间,副总理寇准作陪,真宗赐他一朵奇花,还不忘开涮,“寇娃,你青春年少,正是戴花喝酒好时节呢”,寇副总理被彻底雷到,心里腹诽不已:恒哥,咱都小五十了。

仁宗时,韩琦镇守淮南,后花园中有株芍药,忽然发情,花开四枝,花瓣上下都是红色,中间却有一圈黄蕊。后世称为“金缠腰”或“金带围”,相当稀罕。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韩琦就设宴,邀请王珪、王安石、陈升之来观赏。酒到酣处,四娃醉剪花枝,各簪一枝。四娃命好,个个棒,后来都做了宰相,芍药跟着长脸,从此被称为“花相”。

徽宗这娃正事不大干,热爱足球,更热爱高俅。他还爱画画,爱写字,爱山爱水爱石头爱旅游。《东京梦华录》说他每次旅游考察归来,都“御裹小帽,簪花乘马”,其他考察团员也都赐花簪戴。《水浒传》的记载比较暧昧,说徽宗这娃喜欢晚间微服溜达,某晚,他在花街柳巷撞见李师师,一时惊为七仙女,才炼成了一段灰姑娘和王子的奇遇记。

戴花的时尚风,像流感,遍及两宋各个角落。出游时男人戴花,宴饮时男人戴花,节庆时男人戴花,皇帝、皇后、皇爸、皇妈过生日,皇帝祭祖,男人都戴花,满街红红绿绿,都是簪花郎,一大绝景。

戴花还是通行证。《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苑”,那是宋徽宗时的元宵节,开封全城开禁,君民联欢,宫禁值班和安保人员“幞头边各簪翠叶花一朵”,相当于通行证。柴进就骗了一朵,混进了睿思殿。

花有真花、假花。真花就是时令鲜花,当时叫“生花”。水浒中,小霸王周通到桃花村“成亲”,小喽啰们“头巾边乱插着野花”,周通本人则“鬓旁边插一枝罗帛像生花”——像生花就是假花,由绢类织物制作而成。宫花则属于像生花一类,是宫廷特制的赏赐品。

臣子什么身份戴什么花,什么级别戴几朵花,由谁来戴花,都有讲究,有明文规定。如果皇帝赐你鲜花,说明看重你。如果皇帝赐你贵重鲜花,你可能很快被提拔。如果你是皇室亲王、宰辅大臣,就由内侍为你戴花,其他人,自个儿戴吧。

名贵鲜花少,怎么运送到首都,怎么保鲜,是个大问题。洛阳离开封二百多公里,真宗娃那时,怎么运输极品牡丹,愁死了洛阳官员。他们的招数是:一是把牡丹放进竹笼,花瓣周围塞满嫩叶,既保湿又防掉瓣。二是用蜡封好花蒂,使花瓣数日不落。三是抢时间,快马加鞭,昼夜兼程,特快专递。

戴花,体现着雄性动物的华丽特质。宋朝的男人老了,依然戴花不辍。白胡子老头黄庭坚,作词:“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苍苍白发,头顶黄菊,不是男妖,倒有七分妩媚。

李逵的饭量

李逵在梁山108好汉里,饭量应该排前三。他曾一顿吃9碗面,一顿吃3升米,外加牛肉、酒菜若干。

碗有大小,9碗面的食量不清楚。3升米,倒可以算算。

宋代一升米多重,说法有两种。一种认为,一宋斤等于现在0.64公斤,一石合92.5宋斤。一石米59.2公斤,一升为0.01石,宋代一升米则重0.592公斤,接近1.2斤。另一种认为,宋代一升约合现在670毫升,即0.67升。现在一升米约重1.25斤,宋代一升米约合0.84斤。

我们权取中间值,宋代一升米约等于今天一斤。李逵的饭量,是一顿能吃下3斤米,外加菜肴。一斤米,能煮1.5斤米饭,3斤米等于4.5斤米饭。我一家三口,每顿大概也就煮一斤米,每人3两左右。李逵确实比较牛,和9个普通饭量者搞吃饭比赛,他不输。

李逵的饭量在宋代,是不是很大?

有饭量较小,一餐半斤米左右的。比如范仲淹,发家富贵后,回老家苏州,办义庄,赡养族中穷人,标准是“日食米一升,岁衣丝一匹”。宋末,有个方回,在《续古今考》中说,东南地区的佃户,五口之家,每人每天吃一升米。再比如,朱熹在岳麓书院教课,学生的饮食标准是每天吃米1升4合,生活费60文。宋朝正餐是两餐制,一天1升或1升4合,每餐半斤到7两,穷人和学生的标准而已,没什么菜,没什么油水,很可能吃不饱。

有一餐一斤米的。宋朝也搞义务劳动,比如挖河筑堤,要调用民夫,按照老规矩,生活自理,到太祖朝,特批每人每天给米2升,此后成定制。北宋后期,运粮民夫也是这个量。范仲淹没发家前,在南京读书,每天煮粟米2升,熬成一锅粥,过一晚,粥冷却成块,他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每次加点蔬菜、醋汁、盐巴,再煨热吃,一吃三年。辛苦老范了。但按照庄绰的说法,“健啖者一饭不过于二升”,老范得算个大肚汉。按照淳熙三年,日本商船被大风吹到明州(今宁波),日本人没的吃,到杭州乞讨,朝廷抚恤外国难民,标准定得比较高,每天每人2升米,由此来看,老范的待遇并不低。

有一餐1.25—1.5斤米的。绍兴末年,为确保大散关边防前线战士不挨饿,保持战斗力,政府给米每人每天2.5升。招待外国僧人,标准是3升。熙宁五年,日本和尚成寻等8人到五台山参拜,每人每天米3升、面1.302宋斤、油0.198宋斤、盐0.102宋斤、醋3合等。元丰七年之前,值勤的保甲,每天口粮3升,另加菜盐钱10文。每天口粮2.5—3升,不一定吃得完,藏私的可能性比较大。

李逵除了3升白米,还吃其他酒菜,他的饭量,显然超过绝大多数民夫、士兵、青壮年男子,在大肚汉里,占有一席之地。

刨掉酒菜,李逵一顿米饭要吃掉多少钱呢?

宋代米价波动很大。北宋初期有1文、2文乃至10—30文一升;北宋末年有10—20文乃至100、150文一升。水浒故事背景在宋末,宋代梁山地区,属于京东西路,我们不妨以徽宗时期京东西路的米价来算。

徽宗朝宣和四年,榷货务向中央报告:“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时盐价斤为钱六七十;今米价石两千五百至三千,而盐仍旧六十。”(《宋史·食货志》)这说明,第一,熙宁以前,全国的平均米价大约是每石600—700文,每升6—7文;第二,当时全国的平均米价大约是每石2贯500文至3贯,每升25—30文;第三,50多年间,价格增长率达到400%。

那么李逵一顿3升米,最低价在75文,最高价在90文。水浒里,有个小梨贩子郓哥,说要“赚三五十钱,养活老爹”。三五十文,应该是郓哥和他老爸一天的生活费。

穷汉李逵,一顿就吃掉普通人家两天的生活费,为避免穷死饿死,聚众造反就成了他吃饱饭的快捷选择和必然理由了。

羊肉的阶级优越感

宋江去江州,在浔阳楼吃酒,喝多了,热血上涌,写反诗,被告发,被逼上梁山。宋老大在浔阳楼吃的喝的是啥?“一樽蓝桥风月美酒”“菜蔬、时新果品、按酒”,朱红盘碟装的“肥羊、嫩鸡、酿鹅、精肉”。

宋江好肉不稀奇,羊肉在宋朝却是稀罕物。

宋代的御厨,一般只用羊肉。宰相吕大防曾对哲宗赵煦说,咱大宋一百多年天下承平,因为祖宗家法立得好,家法里要求:“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一)

老吕的意思貌似是,皇帝吃羊,性格就会变得像羊,仁慈,温和,会施仁政。假如吕氏理论成立,宋朝除了太祖和太宗,其他皇帝都得吃虎肉,起码吃狼,打仗凶猛,什么辽、夏、金的铁骑,都待一边去。

宋仁宗就好羊肉,该吃货曾别出心裁地将羊肉充作官俸。某天早上,他对近臣叹息,昨晚失眠,饿啊,想吃烧羊。宋时的烧羊就是烤羊。近臣问,您昨晚咋不说?仁宗说,俺怕吃了这次,以后御厨每晚都杀只羊,等我饿了吃。看来羊吃多了,吃羊像羊,还真有这回事。

羊是战略物资。黄仁宇说,辽、宋边境贸易时,辽国规定羊不许出境。因为羊皮可制营帐、军服。西夏人好茶,茶极贵,《西夏书事》里说宋人用几斤茶换一只羊,可见羊比茶叶更贵。《夷坚丁志》里,录有官员高公泗的打油诗:“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九百文一斤羊肉,太黑心了,算你狠。

南宋时,张俊请高宗吃饭,豪华宴席计有山珍海味、时令小吃二百多道。菜谱里的羊舌签,就是羊舌羹,又韧又脆,只是费材料,老百姓吃不起。

杭州有位女厨师,一顶一的烹羊术,架子特大。某知府请她,得用轿子接,难伺候。她做五份羊头签,要十个羊头,刮下羊脸肉,就把羊头扔了;要五斤葱,只取条心——好比吃韭菜只挑韭黄——用淡酒和肉酱腌制,如此精耕细作,自然“馨香脆美,济楚细腻”。但仆人看不过眼,要捡她扔掉的羊,她摆大谱,嘲笑:“真狗子也。”好吃是好吃,知府却吃得心下惴惴——钱袋子受不了。

宋代官员吃羊肉,既有 “武吃”,也有“文吃”。武吃就是像蛮子,胡吃海塞。比如大臣蒲宗孟,“每旦剐羊十”,一年要吃掉四千只羊。文吃,就是细嚼慢咽,还弄点诗词佐酒。陆游夸苏东坡文章好:“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意思是,您若把老苏的文章弄通了,就可以当官吃羊肉;否则,您乖乖喝菜汤去。

老苏对羊肉特有感情,他发现胡桃和羊肉合煮,能除羊膻;杏酪和羊肉同烹,能提升羊肉的口感。这个吃货被贬老少边穷的惠州,仍念念不忘羊肉,给弟弟写信诉苦,唉,惠州这地方真穷,每天就杀一只羊。我抢不过那些壮汉,只好请屠户给我留点羊蝎子(羊脊骨、羊大梁)。脊骨里多少有点肉,趁热剔出来(不趁热剔,肉弄不干净),剔一天也就弄几两肉,泡点酒,加点盐,烤到微焦时吃,味道好极了。《金瓶梅》里老百姓爱吃猪肉,《水浒传》里好汉爱吃牛肉,宋朝皇族和官僚爱吃羊肉,各得其所。宋江,一个小押司,胆肥,居然吃肥羊。您看看他动辄赠人十几两银子,送小蜜一套房产,就明白:宋朝的羊肉不是简单的肉,里面蕴含着阶级优越感哪。

天涯歌女

水浒里叙述说唱艺人(歌伎)的笔墨不少。比如郑屠强占的小妾金翠莲,樱桃口,春笋手,纤腰袅娜,脸堆三月娇花,眉扫初春嫩柳……特俊。比如阎婆惜,原是郓城县著名妓女,挂着天香楼的“头牌”,歌舞辞赋琴棋书画都不错,颇具文青特质。再如白秀英,色艺双绝,与郓城新知县相好已久,遂到郓城开勾栏,当女老板,自己也挺身而出,歌舞吹弹。

她们来自哪里?答案:东京汴梁!

阎婆惜是东京人,“三口儿因来山东投奔一个官人不着,流落在这郓城县”,又因父亲害时疫死了,只好卖身葬父。金翠莲是“东京人氏”,随父母“来渭州投奔亲眷不遇”,母亲病故,父女流落酒店卖唱。白秀英是“东京新来打踅的行院”。宋玉莲一家“原是京师人”,因家境贫困而在江州琵琶亭卖唱。

她们从东京移居小县城,不是走穴,不是挂职交流,不是唱“同一首歌”,而是形势所迫。

北宋开封算得典型的销金窟,市民阶层壮大,有钱有闲,伎艺众多,娱乐八卦,比比皆是。《东京梦华录》专列“京瓦伎艺”章,说开封的娱乐场所勾栏(或称勾阑、钩栏等)有大小五十余座,小型勾栏可坐几百人,像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等大型勾栏,观众席能同时容纳数千人狂欢。当时艺人分工精细,专业化程度很高,说书的分小说、讲古等,卖唱的分小唱、嘌唱等,演傀儡戏的分杖头、悬丝、药发等,还有相扑、杂剧、皮影戏、乔影戏、诸宫调、叫果子等乐子。

开封著名的勾栏瓦肆,有街南桑家瓦子、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州北瓦子等,主要分布在御街至杀猪巷、马行街、潘楼街、右掖门外街巷一带。

唱的耍的说的,高手云集,绝活频出。一流歌唱家有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张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团等。戏曲名角有张翠盖、张成弟子、薛子大、薛子小、俏枝儿、杨总惜、周寿奴、称心、任小三、张金线、李外宁等。杂技、魔术名家有张臻妙、温奴哥、真个强、没勃脐、小掉刀等。

由于竞争激烈,压力山大,部分二、三流艺人只好远离首都,去二、三线城市开辟新市场。白秀英在郓城县,混得人五人六,跳舞弹琴唱歌,风光无限,要是搁在开封,没准饱一餐饿一顿。阎婆惜、金翠莲、宋玉莲之流,要是执着于做京漂,恐怕只能赶场卖唱,做脱衣舞娘,最终成为天涯歌女。《武林旧事》上就说过,技逊者被逼出京都,没资格进勾栏,遇到空地就献艺,称为“打野呵”。打野呵者流散到各地州县,能立住脚的自然不流动。于是,中小城市瓦肆盛行。阎婆惜、金翠莲等在小县城落脚,则不足为奇了。

宋徽宗时期的大不幸,是金人攻陷开封。都城伎艺业遭遇空前浩劫,教坊乐人、京瓦艺人、街市弟子多被籍没家财,又被大量送往金营。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载,靖康二年,金人掳走的教坊乐人、露台祗候伎女千人,蔡京、童贯等高官的家伎及宫女数百人,艺人一百五十余家,累计数千人。不少艺伎由此逃离开封,传说中包括宋徽宗的老相好李师师。

让人略感欣慰的是,那些被带到金国燕京的天涯歌女,虽然备受屈辱,却用自己的歌喉舞姿,为金元时期北方杂剧、曲艺、百戏的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花间派艺伎

宋朝娱乐业发达。《水浒传》里,您知道,李师师,在开封的勾栏风生水起,教母级的香艳,色艺双绝,传说她被当朝老大宋徽宗暗中承包,让举国男人不爽。阎婆惜,之前混在首都娱乐圈,文章堪比徐静蕾,后来流落小城,成为宋江的外室,但俩人没扯结婚证。白秀英,郓城县国际娱乐会所CEO(首席执行官),轻歌曼舞,好脸蛋,好嗓子。

这仨人都是艺伎,兼具乐手、歌者、女文青、评论家、交际花等等花间派元素。有才有貌,甚或还有些情怀,又不端着装、放得开的姑娘,除了粗莽汉子宋江之流,肯定特招人喜欢。

在宋朝开封,风月作坊有近一万家,成为一大税收支柱产业。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张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等,榜上有名。《梦粱录》记载,南宋杭州瓦舍勾栏多如牛毛,官妓里的金赛兰、范都宜、唐安安、倪都惜、潘称心、梅丑儿、钱保奴、吕作娘、康三娘、姚师姑、沈三如等,私妓里的苏州钱三姐、文字季惜惜、鼓板朱一姐、媳妇朱三姐、十般大胡怜怜、婺州张七姐、蛮王二姐、搭罗邱三姐、一丈白杨三妈、旧司马二娘、裱背陈三妈、屐片张三娘、半把伞朱七姐、轿番王四姐、大臂吴三妈、浴堂徐六妈、沈盼盼、普安安、徐双双等,都“姐”“妈”的,怪亲昵,暧昧。

开封有个名妓聂胜琼,巧遇到开封办事的李之问同学,彼此一见钟情。一段快活日子过后,老李拍拍屁股要回家。小聂在莲花楼置酒饯行,喝高了,小聂伤心,唱出“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颇缠绵,老李感动,又待了几个月。但还是要走,不到半个月,在半路上,快递员送给他一封小聂创作的情书:“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老李将情书藏在箱子里。回家后,情书被老婆检查发现。老李主动交代,老婆气度挺大,从陪嫁费里开支一笔,赎买小聂,让有才的小三转正做了二房。小聂万分感激,甘做配角,创造了老大老二和睦一家亲的佳话。(冯梦龙《情史》)

秦醇《谭意哥传》里说,妓女谭意哥,在名片上特注“北大诗词作家班”的头衔。某天酒宴,小谭受邀陪酒助兴。席间,官员蒋田看了名片,嘲笑,不以为然。喝到高兴时,宾客玩对句,老蒋指着小谭姑娘抹了粉的瓜子脸,讥讽“冬瓜霜后频添粉”,小谭立马扯着老蒋的官服,毫不客气,来一句“木枣秋来也著绯”。你说我是冬瓜脸,我说你是木枣脸,你也讨不到好去。这让老蒋的一张老脸没处搁,“且惭且喜”。

南宋台州营妓严蕊,出口成章,七步赋诗。某次七夕宴,豪士谢士卿叫她即席成词,并规定以“谢”为韵。酒刚入口,严蕊便吟出《鹊桥仙》一首:“碧桐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怕天上方才隔夜。”老谢差点惊掉了下巴,连说佩服佩服。(《词苑丛谈》)

宋朝最牛的艺伎,当数刘娥姑娘。小刘原是高干子弟,因家道中落,无奈屈身教坊。小刘脸盘儿俊,机敏,吹拉弹唱,都小菜一碟。作为开封城的鼓乐演奏大家,拨浪鼓都能玩得出花来,传说,她是《打花鼓》的鼻祖。当时,有个叫赵元侃的,纳她为妾,解决了她的温饱问题。十多年后,赵元侃改名赵恒,爬上皇帝宝座,就是宋真宗,册封小刘为德妃。小刘这姑娘脑袋好使,耍手段,从娇俏可怜的花间派艺伎成功转型,上位做了皇后。

再N年后,一部戏剧《狸猫换太子》横空出世,主角恶狠狠的“刘太后”,原型就是娇滴滴的刘娥。

举国喝汤

西门庆巧遇潘金莲后,神魂颠倒,不知所措,只得去央求隔壁茶坊里的王婆。王婆出来道:“大官人吃个梅汤?”西门庆道:“最好。多加些酸。”王婆做了一个梅汤,递与西门庆。

这事见于《水浒传》第二回。春天,还不是喝酸梅汤的佳季。但西门庆春情勃发,王婆也不是个善主,西门官人腰包里的银子,晃得她心头发慌,所以她处处暗示挑逗:梅即“媒”也。

梅汤是饮料之一。《武林旧事》里说,南宋的杭州卖一种名叫“卤梅水”的凉饮料,大概和酸梅汤差不多。

宋朝人,除了果汁饮料,还巨爱“汤饮”,又称“饮子”。比如二陈汤、枣汤、生姜汤、薄荷汤、木香汤、盐豉汤、乌梅汤、桂花汤、豆蔻汤、紫苏汤。枣子是药,生姜是药,薄荷是药,豆蔻是药,桂花、紫苏、乌梅、木香,都是药。盐豉,即豆豉,把黄豆煮熟,等发霉了再制成食品。霉黄豆是不是药,霉黄豆煮汤滋味如何,我不知道,但许多有异味癖的吃货好它这口,就像臭豆腐吃得食客口舌生津。

这是否说明宋朝人偏爱中药?恭喜您,答案正确。宋朝的国营医药行业繁荣,惠民药局遍布神州大地,还有经过国家认证的专业处方药——局方。但宋朝人也不会神经到没病老吃药,只是考虑到养生之重,于是味道甜美、兼具保健功能的汤饮,买卖兴隆。

不仅皇帝喝,皇帝还赏赐给大臣喝。宋真宗喜欢晏殊,召见时,先赐座,后赐茶,晏殊告退时,真宗舍不得他走,又点汤给他喝,还送了很多大内熬制的汤茶让他回家喝。老百姓也喝,早上一杯二陈汤,养生大师说它提神、养身。二陈汤的中药成分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不贵,老百姓喝得起。

贵族流行喝香薷汤、紫苏汤、雪泡缩皮饮等。其中紫苏汤最有来头,宋仁宗曾亲自召集御厨、御医等一大帮子专家,对天下饮子进行评定,一致认定紫苏汤为第一。

您细看一下《清明上河图》,有出售紫苏饮料的场景。一座虹桥,下方店铺,外面撑着两把大遮阳伞,其中一把伞沿下挂着一个长方形木牌,木牌上写着“饮子”,醒目。还有一个在城中,“久住王员外家”的匾牌下,也撑着两把遮阳伞,一把伞挂着“饮子”招牌,另一把挂着“香饮子”招牌,伞下一个卖饮子的小贩,身边放着装饮料的盒子,一名顾客正悠闲自得地喝着。虹桥一带卖的是什么饮子呢?据画上有西瓜摊来推测,季节是在夏天,所售应为紫苏饮子或香薷饮子,因为它们可以防暑。

现在也有紫苏饮,做法简单,取紫苏叶3—5片,洗净放入杯内,开水冲泡,加白糖。

宋代的厚朴香薷汤,由香薷、白扁豆、厚朴三味中药制成。明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陈冰瓜、蒸茄脯、煎厚朴香薷汤,至立秋日合家饮之”。意思是,立秋前一天,大伙儿就要将厚朴香薷汤煎好,并在立秋日饮用。

大宋朝的这个镜头很有趣,人民集体喝汤,满嘴中药,举国一片咂巴之声。

为啥?幸福生活万年长,保健养生盼高寿嘛。古今同理。

VIP包间

梁山泊好汉,爱喝酒,爱到酒楼谈事。喝酒谈事的地点,多在酒楼的阁儿。

第三回,鲁智深拉着史进、李忠,“三人来到潘家酒楼上,拣个济楚阁儿里坐下”。第七回,陆谦为让高衙内得手林冲娘子,设法赚林冲吃酒,“当时两个上到樊楼内,占个阁儿”。第三十九回,宋江到浔阳楼,“去靠江占一座阁子里坐了。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栏畅饮”。第六十二回,石秀也不甘落后,在酒楼上“临街占个阁儿坐下”。第七十二回,柴进在御街酒楼的阁子里,药翻了王班直,穿了他的服装混进了大内。

阁儿也称阁子、阁子儿,南宋又称“厅院”。也就是酒店里的包间、单间。

宋朝酒楼的格局,与今天差别不大。多为二三层,正门面对大街。楼下大厅,通常是散席。如果“买酒不多,则只就楼下散座”(《都城纪胜》)。如果腰包够鼓,或者客人尊贵,那就上楼,选个阁儿,索唤小二,上菜上酒,推杯换盏。宋话本《西山一窟鬼》里,教授上楼,问小娘子在哪里,干娘道:“孩儿与锦儿在东阁儿里坐地。”阁儿也可能在楼下,开封的某些酒店,“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意思是,酒店里有天井,天井两旁是走廊,走廊里排列着各类小包间,这种阁儿比较接近农家乐。

武松杀西门庆时,是在狮子楼酒阁。武松问酒保:“西门庆大郎和甚人吃酒?”酒保道:“和一个一般的财主,在楼上边街阁儿里吃酒。”武松一直撞到楼上,去阁子前张望时,窗眼里见西门庆坐着主位,对面一个坐着客席,两个唱曲儿的粉头坐在两边。武松左手提了人头,右手拔出尖刀,挑开帘子,钻将入来,把那妇人头往西门庆脸上掼将来。

这说明,第一,阁儿临街,位置不错,便于观赏街景。宋江在浔阳楼,选的就是临江的阁儿。第二,阁儿另有门帘与外界隔开,相对独立,比起散座,私密性更强,谈事便于保密,所以在南宋话本《志诚张主管》里,称为“稳便阁儿”。

宋朝酒店阁儿比比皆是。宋话本《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写秦楼,楼上有六十个阁儿,下面散铺七八十副桌凳。《武林旧事》说,杭州的高级酒楼,都有十多个阁儿。《水浒传》中的“翠云楼”,阁儿上百个。

高档的阁儿,即VIP(贵宾)包间,“廊庑掩映,排列小阁子,吊窗花灯,各垂帘幕,命妓歌笑,各得稳便”(《东京梦华录》),“(翠云楼)楼上楼下,有百十处阁子,终朝鼓乐喧天,每日笙歌聒耳”(《水浒传》)。南宋杭州的三元楼,南北两个走廊都是济楚阁儿。入夜,灯火通明,各色妓女,盛装出席,聚集在主廊,等待客人挑选,远远望去,漂亮得不像话(《梦粱录》)。“济楚阁儿”就是高档雅座,精美,环境好。类似于今天的娱乐会所,店主放点盆景,挂点字画,搞点文化。帘幕低垂,还有歌伎,喝点酒,赔个笑,助个兴,以此招徕酒客,当然舒心开怀。《武林旧事》记载,杭州的私营酒楼,每家有“私名妓数十辈”,姑娘们身穿时装,巧笑倩兮,争奇斗艳。官营酒楼(酒库),每家有官妓几十个,派头更大。酒客找官妓陪酒,得“点花牌”,即预约,出台费不菲。大牌官妓,挺摆架子,一般人请不动。纨绔少年去阁儿点花牌,要想点中心里的女神,得先塞点小费给老板。

白胜的天价酒

为劫生辰纲,安乐村的小混混白胜,在黄泥冈上扮作卖酒人。杨志手下的军汉,问多少钱一桶。白胜答,5贯足钱,不二价。

这两桶酒价格怪唬人的。白胜的酒桶多大?晁盖等7个人,一会儿就吃了一桶,十几个军汉登时吃尽另一桶,只算“润了润喉”,显然酒桶不大。

再看看《东京梦华录》,里面说开封有平头车,大酒店“多以此载酒梢桶矣”,每桶大概装3斗,卖价1500文。开封大酒店总计72家,集酿造、批发、酒楼于一体,所卖酒必定是大酒或名酒。而白胜卖的是村醪白酒,品质不高,属于“小酒”里的低档货。《宋史·食货志》说,北宋国营酒厂春酿秋售的“小酒”,分成26等,最低档5文一斤,最高档30文一斤;冬酿夏售的“大酒”,分成23等,最低档8文一斤,最高档48文一斤。宋朝一斗将近6000毫升,大约装10斤酒。白胜的一桶“小酒”,大约装30斤,最高价不过900文,最低价当在150文。那么即使在开封,白胜的一桶酒顶多卖一贯。一贯一桶够给白胜面子了。

王安石写诗,“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常闻鼓”。100文能买一斗酒,300文能买一桶酒。王安石喝的酒,应该是小酒里的低档酒。《水浒传》第十四回,在石碣村,吴用同学邀请阮氏三兄弟入伙打劫生辰纲,给了阮小七一两银子,买了一大瓮酒、20斤生熟牛肉和两只大鸡,结果还有剩余。水浒故事背景在徽宗时期,《宋会要辑稿》说,徽宗大观四年,牛肉价在100文每斤。陆游和苏东坡曾买鸡,每只价格在30—300文。这么算来,20斤生熟牛肉,卖价2000文,两只大鸡,卖价60—600文,牛肉和大鸡价已远远超过一两银子。考虑到乡村自产牛、鸡,价格低廉,将市场价打5折,仍然达到一两银子。这说明,吴用他们喝的一大瓮酒,价格很低,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石碣村与白胜的安乐村临近,都属于偏僻乡村,酒价应该接近,由此看来,白胜确实在漫天要价。

宋徽宗时,开封曲院街酒坊生产好酒,类似今天的茅台和五粮液,其中银瓶酒72文一斤,一桶不过2100文左右;羊羔酒81文一斤,一桶不过2400文左右,(《东京梦华录》)比起白胜的酒价低多了。

白胜的一桶酒要卖5贯足钱,那就是实打实的5000文。当时市场交易,通常采用“省陌”,也就是不满100文当100文用。欧阳修《归田录》、洪迈《容斋随笔》等载,官方规定77文算100文。实际交易中,不同行业都要再扣除一部分,这就形成“市陌”,比如鱼肉菜72文算100文,雇婢女、买虫蚁68文算100文,捉刀代笔56文算100文,即使按照官方77文算100文,白胜的一桶酒也卖到了6.5贯,超级辣价。

鲁迅说,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 “胶菜”。杨志押送生辰纲到黄泥冈,正值赤日炎炎,口渴难耐,或许,任白胜要价再高,也得忍痛挨宰。因为物以稀为贵。2000年我在泰山顶,方便面25元一桶,饿极,一狠心,掏钱,买!

宋朝的内参

看2011版电视剧《水浒传》,有个镜头让人笑崩了:李逵那大肚子货,打开包肉的油纸,纸上赫然印了四个大字——“法制日报”。

宋代没“法制日报”,李逵无法穿越。但宋代确有报纸,官办报纸多为手抄版,被称为“邸报”,又称邸抄、朝报、状报、除目;民间或私办报纸,除手抄版外,还有印刷版,称为“小报”,偶尔也称“新闻”。

宋初各州设进奏院,办公地点则在首都开封,相当于今天的驻京办。全国250多个州,设置在开封的进奏院多达200个。太宗朝太平兴国六年,中央开始设立都进奏院,直属门下省,对各州进奏院、进奏官进行专门管理。都进奏院职责之一,是将朝廷“政事施设、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类新闻,分类拟成条目,统一发行,“播告四方”,这就是状报、邸报。(《宋会要辑稿》)都进奏院负责状报的采编、发行,成为史上最早的新闻管理和报刊发行机构。

编发官报的目的,一是迅速传达中央政策、法规、文件,以便各地贯彻落实,二是希望用邸报中那些活生生的升迁、降黜新闻,来规范约束勉励各地官员。官报发行周期相对稳定,有五日报,有月报,有旬报。一般由都进奏院(南宋改为门下省)将中央、地方各类信息汇总选编,上交枢密院审查大样,待审核通过才能发行。(参见《宋会要辑稿》《宋史》《朝野类要》)但有关军机、边情、灾异、兵变等重要消息,通常不准上报纸。报纸也不是公开发行,读者群比较狭窄,只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才有阅读权,类似今天的内参。

北宋末年,政府的新闻控制力减弱,民间小报开始发行,至南宋则遍地开花。宋朝小报算得《花花公子》的祖师,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假新闻假圣旨假奏章不时出现。那些进奏官、邸吏、使臣、中下级官员、坊间书商,抢先一步,把朝廷尚未发布或不宜公开的政务动态、花边新闻刊发出来,内容涵括“省、院之漏汇,街市之剽享有,意见之撰造”。小报的新闻记者大多兼职,统称为“探报”。这些狗仔队员,利用职务、地缘、亲缘关系,采用非正常手段,孜孜不倦地探听各级内部消息,负责宫廷新闻的叫内探,负责中央机关的叫省探,负责各地衙门的叫衙探。新闻到手,立马卖给小报编辑部,捞点生活费泡妞费。

南宋小报为什么大行其道,因为群众基础扎实。普通群众没资格读官报,有资格读官报的,又觉得官报面孔太严肃,真的不好玩。于是带点花边八卦的小报,像春草,从石缝里昂扬探头了。

北宋“一条街”

《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等几人到开封约见李师师,“转过御街,见两行都是烟月牌”,来到中间,见一家外悬青布幕,里挂斑竹帘,两边尽是碧纱窗,外挂两面牌,牌上各有五个字,写道:“歌舞神仙女,风流花月魁。”显然是到了“妓院一条街”。

当下生活大多能在宋朝找到源头或雏形。北宋开封,屋宇鳞次栉比,市民经济发达,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有店铺专门经营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此外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甚至有专门卖牙刷的“牙刷铺”。

开封的三百余个商行,分工细化,涌现出商业一条街、连锁店、24小时营业店等,顺理成章。

开封潘楼南街,是鹰鹘一条街,专卖珍稀飞禽走兽。茶汤巷,是茶坊一条街,高中低档都有,您闲逛耍累了,或约朋友谈事,是不二选择。马行北街,医药一条街,街两边是金紫医官药铺,比如杜金钩家、曹家、独胜元、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石鱼儿、班防御、银孩儿、柏郎中家、大鞋任家,有儿科、产科,其余是香药店铺。潘楼东街,是服装一条街,全天候营业,宋时称之为“鬼市子”。

从朱雀门出发,一直到龙津桥。您向南走,是夜市小吃一条街,卖水饭、爊肉、干脯、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等等。向东走是东鸡儿巷,向西走是西鸡儿巷,全是妓馆。向北走叫杨楼街,向东走叫庄楼,后来改称和乐楼,楼下一条街是马市。

从宣德楼往南,是御街,长约307米,皇家的专属通道。开封比较小,皇帝没办法,这条御街,皇帝出宫时才戒严,平时就是一菜市场。我去年待的办公大楼楼下,也是流动菜市场,卖鱼,卖猪肉,卖卤菜,卖蔬菜,鱼肠鸡肠鸭肠猪血,遍地都是,城管一来,一哄作鸟兽散。不小心,踩一脚,一鞋腥臭。

开封的著名小吃,有曹家从食、史家瓠羹店、万家馒头店、丁家素茶店、李四家北食店、金家南食店、郑家油饼店、海州张家胡饼店、马铛家羹店等,生意做大的,都连锁经营。北食店适合北方人口味,南食店适合南方人口味,类似今天在中部安徽卖“北京烤鸭”“老广靓汤”。

生猪运输一条街,在南熏门。南熏门对面是皇宫,一般情况下,晦气的殡葬车不许经过。但一到晚上,从南熏门进城的猪肉贩子,数以万计,城管却只有十几个。生猪一路拉撒,臭气熏天,但贩子素质较高,有规矩,讲秩序,不乱跑,不插队。

坊巷桥市,全是杀猪店,有生猪肉、熟猪肉,随便您选。屠户可以切大块、小块,可以割肉厚、割肉薄,听凭您吩咐。傍晚又有燠爆熟食上市。您买肉,先不付钱,而是按斤两计算,不短斤少两,无须下定金。

边境地区,“一条街”及大集市买卖兴隆。宋代的广南西路(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的茂名、廉江、雷州半岛,海南岛),地域辽阔。《岭外代答》说,横山寨买卖马、盐、金银、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中药、锦缯、豹皮、文书等,还有少数民族土产,如珍珠米、杉木。永平寨博易场,专卖交趾(越南)的名香、犀象、金银、盐、钱、长鸣鸡、翡翠鸟,宋朝商人用绫、锦、罗、布与之交换。钦州市场,越南渔民用鱼、蚌,换宋朝小贩的米、布;越南富商和官方,用金银、铜钱、香料、珍珠、象齿、犀角、安南绢等奢侈品,换宋朝的蜀锦。

外贸搞得好,特来钱。熙宁十年(1077),在广西,桂州在城商税6675贯,兴安县1921贯,钦州4280贯,灵山县3187贯;在广东,雷州7397贯;在海南,琼州19592贯,昌化军16539贯。宋神宗瞧着瞧着,笑了。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一高兴,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元丰广州市舶条法》,并在各个外贸港口、城市,设立“蕃市”,专卖洋货;设立“蕃坊”,让洋佬居住;设立“蕃学”,让洋商的娃儿读书。

皇帝不强拆

水浒里的柴进,大周的皇族子孙,富贵N代。赵匡胤夺了老柴家的江山,有点不好意思,就给了柴家一道护身符——“丹书铁券”,也就是写进宪法:咱大宋好吃好喝养着你柴家,犯点小错咱不追究。

柴进的叔父柴皇城,有个花园,挺漂亮。这让殷天锡眼红。殷天锡,高唐州知府高廉的小舅子。在他眼里,丹书铁券和朝廷律法不值几文,因为他姐夫“是李刚”,就带了二三十名打手上门,打伤柴皇城,限柴家几天内搬走,否则送官府问罪。老柴家不服,柴皇城伤重气死,殷天锡又带二三十条闲汉来搞“拆迁”,要不是惹恼了李逵,三五记老拳将殷天锡打死,老柴家的花园可能真没了。

老柴家生活在河北沧州。如果生活在北宋开封,被强拆的可能性比较小。

开封面积不大,32平方公里,拥挤了130万人。虽然格局很小,但店铺鳞次栉比,商贩旅人云集,酒楼歌馆遍设,商业广告满街,瓦舍勾栏布于闹市。每天清早,还有上万头生猪在城内招摇过市,奔赴屠宰场。总之,牛嘶马叫猪吵闹。

为这事,宋太宗烦。雍熙二年(985)九月,楚王宫失火,宋太宗忍不住,准备扩建宫城,派殿前都指挥使刘延翰等人测绘图纸,叫官员到征地拆迁区发放征求意见表。图纸出来,太宗傻眼,拆那么多民居,心中“不忍”。意见表回收,还是傻眼,居民“多不欲徙”,不想搬。(《宋会要辑稿》《宋史·地理志》)宋太宗胆儿没现代人肥,不敢强拆,罢了。

宋神宗烦。元丰六年(1083),内城实在逼仄,宋神宗准备扩建外城,要拆迁120户民宅。为避免官民纠纷,将钉子户消灭在萌芽状态,开封府推官祖无颇起草了中国第一部“拆迁补偿条例”,被宋神宗批准。条例规定,对拆迁户实行房屋安置和货币补偿。120家拆迁户,由此补偿20600缗(足贯,1000文为一缗),平均每户171缗多。我们对比一下,洪迈《夷坚丙志》里有个青年农民工,每月能挣900文,《宋会要辑稿》里政府雇请的书籍抄写工,每月能挣3500文;国纺厂熟练女工,每月能领200斗小麦。开封每户的拆迁补偿,相当于没技术的农民工16年的工资,抄写工4年的工资,纺织工7年的工资。后两种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以现在的一线农民工为例,每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16年不吃不喝,在小城市能买一两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宋代这个拆迁补偿过得去。

北宋皇帝里,就算宋徽宗比较爱折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水浒里的“花石纲”臭名昭著,“豪夺渔取于民”,在《宋史》中确有记载,但其中不乏地方官员的“推波助澜”。崇宁五年(1106),宋徽宗想给王孙公主建房,可城内房子太密,根本找不到地儿。只好下令在开封南郊建房,并下诏以后宗室修房、公主下嫁,一律不得搞拆迁。

宋仁宗时更抓狂。他初继位,小屁孩儿一个,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天圣八年(1030),玉清宫失火,太后对大臣哭诉:快烧光了,“惟一二小殿存尔”,咱祖孙哪儿住啊。意思是想重修。宰相吕夷简反对,说这是上天的惩戒,修不得。给事中范雍更牛,骂咧咧的:烧光好呀,要是玉清宫还在,经常翻修,老百姓更受不了。太后差点崩溃,只好将烧剩的两殿略为修葺。直到25年后,才增建另两殿。

北宋皇帝为何不敢大拆大建?第一,爱面子。这面子是来自“以儒立国”,夺民私产,逼民搬迁,不道德,不体面,不得不有所节制。第二,君臣分权制衡制度严密。君主要大兴土木,先得过执政的士大夫集团一关。第三,宋代祖制优待“士大夫”。您驳了皇帝面子,即使因言获罪,也罪不至死,顶多是换个地儿做个小官去。怕啥?

不修衙

《水浒传》中,多次提到州府衙门,对衙门这种建筑却甚少具体描绘,多写坐衙门的“狗官”之龌龊。

宋代衙门,豪华奢侈的不多,简朴简陋乃至危房不少。

打开《清明上河图》,画中有人1695个,牲畜60多匹(头),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100多栋,车轿20多辆。您却看不见一栋官衙。非要较真,税务所倒有一处,样貌与普通民居没差别,相对酒楼商铺,略显寒酸。

北宋开封和南宋杭州格局小,往前推,皇宫远比不上汉唐的恢宏,往后推,比不上清代故宫的敞阔。您只要站在大酒店丰乐楼,则开封宫禁了然在目。

宋朝政府规定,“无得擅修廨舍”(大中祥符二年诏令),因为没预算。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做官,州衙都是危房。

第一次,1071年,神宗时期,老苏担任通判,副市长职位,住了3年危房。《东坡全集》里记录,州衙“例皆倾斜,日有覆压之惧”。州衙颓墙坏壁,歪歪斜斜,每天一进门,心里就发抖,房子会不会倒呀。

第二次,1089年,哲宗时期,老苏升官,担任杭州一把手。距离第一次10多年,但州衙当年是啥样,现在还是啥样,老苏傻眼了。老苏问同事,这破房子谁敢住?同事回答,一刮大风下大雨,咱不敢待衙里,出去呗。

这年6月,州衙内史院倒塌,压伤了两名书吏;8月,鼓角楼倒塌,压死鼓角匠一家四口,其中一个是孕妇。面对可能随时而至的险情,人人惊慌,工作情绪低落,老苏没辙,9月,打报告给中央政府,请求拨款修衙。在报告里,老苏说杭州衙门摇摇欲坠,平时就用木头斜撑着,有27处要大修,维修费要4万贯,大约1200万人民币。如果不赶紧修,日后可能出大事。

老苏估计中央政府不会直接给钱,就想了个招儿,请中央发放二百道度牒。度牒是僧尼身份证,空白度牒可以卖钱。但中央直接无视,没同意。

第二年,杭州水灾,饥荒。老苏再次申请拨付度牒二百道。中央政府终于破例批下了,赐度牒30道。一道度牒大概能买125石米,如果救灾减价粜米,能得钱75贯;30道度牒,大概能买3750石大米,得钱2250贯,离4万贯,太远了。得,只能择要紧处修补一下。

宋朝政府对擅修衙门,绝不容情。比如1006年,杭州知州薛映,这老兄“在司擅增修廨宇”,被告发。御史调查属实,大理寺议罪,贬老薛到连州担任“文学”的闲职。1058年,春荒时,汝州知州李寿朋同志,却下令老百姓进献木材,“修廨宇亭榭”,扰民伤财,御史调查属实,弹劾,降职。

官员不修衙,干啥?

范仲淹、张纶先后在泰州任职,不修衙,修筑捍海堤堰。吴及在华亭,不修衙,“缘海筑堤百余里”,开肥田一万多顷,每年产粮10万斛。汪思温在余姚,不修衙,修海堤,使“七乡并海之田,桑麻粳稌之饶尽复其故”。黄度在温州担任瑞安县尉,不修衙,筑塘护民田。王嗣宗在澶州做通判,不修衙,植树万株。谢德权在汴河,不修衙,植树“数十万以固岸”。陈岘淳在平江府,不修衙,在许浦河“植杨柳一万株”,以固岸堤。袁枢在江陵府,仍不修衙,“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以上引文出自《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有点感动吧。

餐桌上的战斗鸡

宋人吃鸡,首推吕蒙正。老吕是太宗、真宗朝的宰相,这人小时候到庙里讨饭,住破窑,饿怕了,长大了,有出息了,就好一口鸡肉。不挑别的,专挑鸡舌头熬汤。后来牙床松动,咬不动肉,鸡舌汤喝得更勤。

但这老饕总体素质挺高。有次老吕在花园溜达,发现墙角有一座小山。老吕就奇了怪了,咱没安排这里做假山啊。跟班赶紧说,老板,这是您要喝鸡舌汤,杀鸡的鸡毛堆呀。老吕差点晕倒:一日一碗鸡舌汤,一鸡一舌,一碗汤得三四十只鸡,一年得一万只鸡。罪过,打住,从此不吃。

在水浒里,鸡类美食绝对高频,五星级酒店浔阳楼有,宋江吃的是“嫩鸡”,喝的是“蓝桥风月美酒”;偏僻小村史家村也有,街边大路菜而已。九纹龙史进开中秋宴,宴请少华山的朱武、陈达、杨春并几个随从,再加上史家上下,最多四五十人,史进却一口气“杀了百十个鸡鹅”。

苏东坡被贬海南岛,但心态超好,兴致勃勃自嘲:“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现在的广东、海南一带,有三黄胡须鸡、杏花鸡、阳山鸡、文昌鸡、怀乡鸡,羽黄、喙黄、脚黄。鲜美黄鸡粥,可怜老苏十天半个月才能吃一次。于是把主意打到老鼠和蝙蝠身上,“荐以熏鼠烧蝙蝠”,干脆一块儿炖了。

开封的小吃和大餐中,活跃着鸡的身影。烤鸡、烤鸭已经现身,沿街叫卖,香喷喷。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州桥夜市车马喧阗,不可驻足。卖獾儿、野狐肉、金丝肚羹、石肚羹、脯鸡和鸡签的,不可胜数。脯鸡就是风干鸡。价格不贵,整鸡、鸡皮、鸡碎,您只要掏出十五文,送您一份,货真价实。

杭州的鸡制菜花样更多。名品有鸡丝签、鸡鼋鱼、鸡脆丝、笋鸡鹅、柰香新法鸡、酒蒸鸡、炒鸡蕈、五味鸡、麻饮小鸡头、汁小鸡、小鸡鼋鱼羹、小鸡假花红清羹、撺小鸡、燠小鸡、五味炙小鸡、小鸡假炙鸭、红小鸡等。还有流动摊铺,摊主用托盘装着炙鸡、八焙鸡、红鸡、脯鸡等,到酒店里,一边吟唱一边叫卖。专业面食店里有大小鸡羹、丝鸡棋子、丝鸡淘等,丝鸡淘就是鸡丝冷面。

马可·波罗声称,杭州有十大市场和大批其他市场。十个市场中,每周都开市三天,吸引了四五千人,禽、兽、蔬、果巨多。其中有阉鸡,就是被割掉睾丸的公鸡,长速快,肉嫩。在南方,阉鸡又称骟鸡、线鸡。元代汤式作曲赞曰“线鸡长膘,绵羊下羔,丝茧成缲”,可以当广告词。

写《岭外代答》的周去非说,南宋初,广西卖云贵运来的长鸣鸡,该鸡又矮又粗,中气足,“一鸣半刻”,估计能壮阳,一只要卖一两银子。陆游晚年在越州,买只大公鸡,花费300文。只有谪居海南的苏东坡比较幸运,要是找到黎族兄弟,老苏花50文可以买一只母鸡,花30文可以买一只公鸡,(马端临《文献通考》)相当便宜了。

南宋的周去非是个奇人,斗鸡理论深厚,他说,您想斗鸡,得养好鸡。先做个草墩,让鸡站上面,不准动,不准歪,锻炼脚力;鸡饿了,吃谷米,得把米放高处,让鸡挺胸耸肩、蹦跳取食,练成一张高啄的利嘴;割掉大部分鸡冠,使敌鸡啄不成或啄不牢;把鸡尾剪溜刷,便于转身,等等。

老周还指出,善斗的鸡,羽疏、短,头小、坚,足大、直,身耸、长,目深皮厚,踱八字慢步,眼神凶猛,神色坚定,沉静老辣,看起来像木鸡。这是鸡吗?一混黑社会的老大啊。

南宋的周南说,某年,庆元府(宁波)忽然流行斗鸡,一只善斗鸡卖到一贯,赌注起码十文。我很担心,娇柔的杭州姑娘,吃多了那些厚皮、大脚、小头的鸡,距离母鸡中的战斗鸡,老虎中的母老虎,不远矣。

茶饭量酒博导

宋人喝酒,有酒博士招待。宋人喝茶,有茶博士招待。《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便叫:‘茶博士,将两杯茶来!’没多时,茶到。” 第三回: “史进便入茶坊里来,拣一副座位坐了。茶博士问道:‘客官,吃甚茶?’史进道:‘吃个泡茶。’”第二十六回:“量酒人一面筛酒,武松便不开口,且只顾吃酒。……酒已数杯,只见武松揭起衣裳,飕地掣出把尖刀来插在桌子上。量酒的都惊得呆了,哪里肯近前看。”

博士毕业生上酒上茶上菜?别以为这是穿越剧桥段,在宋朝,如果您走进茶馆酒肆,确实能享受“博导”待遇。

秦朝有博士,比如诸子博士、诗赋博士。汉朝有博士,比如五经博士。唐朝有博士,比如太学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不是学位,是官职,类似今天的专家或公立大学教授,但属于公务员序列,有行政级别。当然,专业背景绝不可少,比如太医博士、诗赋博士,不懂医学和诗赋,学东郭先生滥竽充数,玩三天就玩完了。

宋朝比较搞笑,专家被称为博士,服务员、厨师也被称为博士。到了明代,博士已经泛滥成灾,“至今称呼椎油作面佣夫皆为博士”(黄省曾《吴风录》)。意思是哪怕榨油的、做面条的,都可以称为博士。

茶、酒博士,实际上就是茶坊、酒店的伙计,负责招呼接待茶客、酒客和专司泡茶续水、上酒开酒。这里就是给个尊称,客气一下,类似“师傅”,比如烹茶师、调酒师。《京本通俗小说》记载:“正行之间,一个人从后面赶将来,叫道:‘张主管,有人请你。’张胜回头看时,是一个酒博士。”

而会做面食的厨师,或者以磨粉为业的人,则被称为“磨博士”。元代刘君锡《庞居士误放来生债》第一折,行钱云:“兀那罗和 ,你出来,爹唤你哩。”磨博士云:“来也来也,谁唤罗和哩?”《西游记》里的沙僧,使一根降妖宝杖,重五千零四十八斤。第四十九回,妖邪对沙僧说:“你这个模样,像一个磨博士出身。”因为妖怪觉得降妖宝杖特像擀面杖。

茶博士最先见于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里面说御史大夫李季卿,代表皇帝到江南视察,宣传政令,搞慰问。陆羽同学精于茶道,向老李荐茶,辛辛苦苦表演了一番,老李却“心鄙之”,也许是陆羽穿得太土了。吃茶结束,老李叫奴仆给了茶博士30文钱。

水浒里说的量酒人,就是酒保。宋朝有瓶装酒,也有散装酒。您在酒店想喝酒,要半斤,或者要八两,酒保负责给你打酒,得用容器来量,所以称量酒人。

量酒人也简称量酒。罗烨《醉翁谈录》里有个段子,话说宋朝浪子词人柳永,女粉丝超多。某次路过丰乐楼,被楼上的歌伎张师师喊住了。张师师填词、唱歌水平不错,俩人关系挺腻的。小柳只好上楼,张师师嗔怪他,柳七哥啊,这段混哪儿了?你这没良心的贼,一直都是咱倒贴,还躲着不见我!哈哈,今天看往哪里逃?赶紧填首新词让咱唱!“乃令量酒,具花笺,供笔墨。”干啥?边喝酒,边填词。

量酒人又称量酒博士或酒博士。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说:“凡分茶酒肆,卖下酒食品厨子,谓之量酒博士。”

但如果时光倒流一次,您赶到北宋开封,酒店里的厨师、伙计有个六字长名:“茶饭量酒博士。”孟元老记载,“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茶饭、量酒,两层意思。量酒,即打酒,“量”要雅一点。至于茶饭,并非茶和饭,“所谓茶饭者,乃百味羹、头羹、新法鹌子羹、三脆羹,二色腰子、虾蕈、鸡蕈、浑炮等羹,旋索粉玉棋子群仙羹”,实际上就是“羹”。茶饭量酒博士,就是给您上菜、打酒的伙计。

宋朝闽南有个苏颂,哲宗朝宰相,这人写了本《丞相魏公谭训》,说开封的孙家酒店,有个酒博士,诚信哥一枚。老板喜欢,借钱给他开了个脚店。酒博士聪明,策划、营销水平很高,在店堂悬挂字画任人观赏,在案几陈列书史任人阅读,书香味特浓。结果生意兴隆,终于发展成开封的大型酒楼。

这伙计没啥文化,但比真博士还牛。按现在的说法,应该封他“茶饭量酒博导”。

柴皇城的宅子

水浒中的柴皇城,职务不高,皇城使,相当于武功大夫,正七品。他家住房虽然敞阔、精致,却只能称为“宅”。

第五十三回,殷天锡带混混打伤老柴。柴进从横海郡急匆匆赶来探视,“入城直至柴皇城宅前下马”。第三十回,武松随同众人,“到得张都监宅前”。张都监,名叫张蒙方,是孟州守御兵马都监,州里的一个小差遣官而已。老柴和老张,要是把“宅”说成“府”,会立马进监狱。《宋史·舆服志六》说,执政官及亲王的房子称为府,其他官员房子称为宅,草根百姓的房子称为家。这个规矩乱不得。第七回,林冲被骗,和两个承局到高俅的住所,“太尉在府里专等”。第四十回劫法场,蔡九知府盘问戴宗,“我家府里门前谁接的你?”“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高俅是太尉,蔡九的老爸是太师蔡京。太师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之一,正一品;太尉是三公之一,正二品,均为实职,可归到执政一类,他们的住宅当然称为“府”。庶民武大郎和潘金莲,在阳谷县卖炊饼,租的房子称为“家”。

老柴这类普通官员的住宅,格局依照惯例,“前堂后寝”。分为四层,最外面是门屋。殷天锡喝打柴进时,“黑旋风李逵在门缝里都看见,听得喝打柴进,便拽开房门”。当时殷天锡带人在宅前,李逵开的不会是堂屋的门,这个房门只能是门屋的“房门”。《宋史》说,六品以上官员的宅第外部,可以建有乌头门或门屋(房屋出入口的建筑物,设墙和门,上有屋顶,前后两面有柱无墙,类似廊屋)。柴皇城虽只是七品官,但联系他“凤子龙孙”的特殊身世来看,有门屋也不算越制。

第二层是外厅房或叫正厅、前堂,一般用作会客及家庭婚丧等大事。柴进“留李逵和从人在外面厅房内”等候。武松初次拜见张都监,张都监在厅上接见。第三层是后堂,日常起居的卧房,也叫寝室,位于正厅之后,等闲人不得随意入内。张都监在后堂深处的鸳鸯楼,叫武松参加家宴,武松吃了一杯便要回避,张都监却说:“差了,我敬你是个义士,特地请你来一处饮酒,入自家一般,何故却要回避?”那是要迷惑武松。第四层是宅后花园。第五十三回,柴皇城继室说:“我家宅后有个花园水亭,盖造的好。”指的就是这一层。花园留有后门或叫角门,武松杀张都监时,“从(花园)墙头一跳,却跳在墙里,便先开了角门”。

我们知道,有权者胆肥,住宅超标不稀奇。比如仁宗朝、神宗朝宰相富弼大人,就建有私家园林;宣徽南院使王拱辰,建有环溪园林。

我们还知道,有钱人爱烧包,讲阔气,比排场,图舒适,所以喜欢“逾制”,就是不按规定办事。比如理宗朝丞相崔与之,回蜀地老家后,无官一身轻,就造大房,壮丽无比。虽然退休,但政治待遇没变,不算违规。有个李姓同乡,钱多到烫手,对崔府羡慕嫉妒,一发狠,聘请建造崔府的那班工匠,在自家地盘造房,新居落成,尺寸大小、规格风格,和崔府一模一样。(《续夷坚志·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夷坚志》说,杭州有个富商王彦太,房子巨豪华,规模宏大,老王因此趾高气扬,觉得世上没咱不能办不敢办的事。后来,老王出海经商,一去多时,老婆小方很郁闷,只好天天散步解闷。地点在哪儿呢?老王的大宅后面,辟有大花圃,花类繁多,花开四季不断,鸟语花香,小方走着走着,渐渐心情平畅,闺怨全消。

吃个头脑儿

宋人喝黄酒,喝果酒,喝酿造的白酒,但喝没喝蒸馏酒,史籍穿帮。蒸馏烧酒的起源,有说东汉,有说唐,有说元,也有说宋。

在宋朝,流行喝汤药,比如二陈汤、枣汤、薄荷汤,大街小巷,人手一碗,养生。宋朝也流行喝药酒,《太平圣惠方》记载药酒达数百种,滋补,健身,壮阳,祛病。

食补,药补,古今一样。食补与药补结合,可以是药酒,可以是高汤。

宋朝有种酒,名字古怪,叫作“头脑酒”,让人摸不着头脑。

水浒里的雷横,铁匠出身,一出手就让绝色的勾栏女妓兼老板白秀英,成为一缕花间冤魂,只不过因为一次小小的疏忽:雷横看演出忘了带钱,白老板羞辱了他母亲。假如闲汉李小二不忽悠雷横去耍乐子,在他准备耍乐子时,李小二没有“自出外面赶碗头脑去了”,估计结果不会这么惨。

李小二“赶碗头脑”,可能是喝一碗头脑酒。

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介绍说,冬天待客,先端上一碗头脑酒;从冬至到立春,皇帝喜欢做的事,就是赐碗头脑酒给侍卫们。《金瓶梅》里,西门庆十一月份赴京朝见,何太监请客,西门庆吃了一大杯头脑酒;阳春三月,陈经济留宿韩爱姐家,王六儿用鸡子肉圆子,做了个头脑给老陈吃。

头脑酒的做法,是把肉及杂味置于大碗中,将热酒注入,如同喝菜粥,热乎乎,暖心暖胃。

显然,客人冬天喝头脑酒,活血,驱寒;军士喝头脑酒,还是驱寒;西门庆喝头脑酒,仍是驱寒。只有陈经济在阳春三月喝,应该是补一补头晚在床头的大量消耗,比较生猛。推算一下,雷横逛勾栏,时间大概在二月中旬,李小二赶碗头脑,功效当是既荡寒又滋补。

但李小二赶的,还可能是一碗头脑汤。《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一回,西门庆住在何千户家,早餐就包括“一盏肉圆子馄饨鸡蛋头脑汤”。

清代章杏云著《饮食辨录》卷二,明白地说头脑汤就是馄饨,并明确指出,“唐宋时有肖家馄饨、庾家馄饨,每晨食之,谓之头脑汤”。

不过山西人肯定不高兴。清初太原有个著名的妇科男专家傅青主,发明了八珍汤,原料有:肥羊肉、煨面、黄酒、藕根、黄芪、长山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