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增长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4 11:52:43

点击下载

作者:(美)约瑟夫·熊彼特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富增长论

财富增长论试读:

关于“悦读经济学”

经济正在无时无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大至世界经济的风云际会,小至我们每一个人财富的获得与积累,处处都体现着它左右局势的力量。

在当代,经济学不再只是经济学人必备的功课,即使只是普通人,要想顺应社会的变迁,甚至进一步洞悉财富的奥秘,读懂经济学也是必备的功夫。

解读一切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大厦尽管乍看上去艰深莫测,高不可攀,甚至令许多人深感不得其门而入,但深奥的经济问题其实大多基于几个基础性的学说,诸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分工和凯恩斯的流动性理论等等。因此,对想了解经济学的人,读读经典是最好的捷径。

基于这一点,“悦读经济学”系列丛书的问世或许代表着一种新的思路,人们可以在“悦读”过程中达成对经济学的准确认知。我们在这里特别辑选了一系列经济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巨著,它们无一例外地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着深远影响。此外,我们还采取了更为直观的图文呈现手法,针对某些“大部头”著作进行了撷取精华的精译工作,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契合现代读者快速汲取大量信息的需要,在经济学领域里开启一个“悦读”的时代。项目创意 监制/紫圖圖書www.readroad.com“创新”为企业带来利润增长“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

经济学巨人熊彼特首次阐释创新理论

挑战马克思与《资本论》

以全新角度阐释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西方经济学派源流简表

图表说明:

①本图表有助于读者快速认识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发展脉络。

②经济学家的流派划定,依据其理论观点、所采纳的分析方法以及所推行的政策主张这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考。

③本图表介绍了各个经济学流派的地位与特点,同时也提供了每一位经济学家的国籍、代表作、所作贡献、获奖情况等相关信息。英文版序言财富增长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

在这本书中提出的有些思想,可以追溯到1907年;但到了1909年,所有的这些思想和看法已全部整理就绪,当时就一个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纯经济特性的这种分析的总框架已经大致形成,而后也一直没有重大的改动。本书的德文版首次于1911年秋天出版。在它已绝版了十年之后,当时我很勉强地同意了第二版的重新印行,在其中删掉了第七章,并重写了第二章和第六章,又在不同的地方减少或增添了一些内容。当时是1926年。德文第三版只是第二版的重印,现在的英文译本也是基于德文的第二版。

如果我要宣布我在本书再次出版时除了在说明方面之外没有进行任何改动,是由于我相信书中所论各点的完善无缺,那就等于我对本书首次问世后我所做的和所想的,下了一个非常有偏误的判断。尽管我确实认为本书的纲要——或者可以称为“看法”或“观点”——以及结论基本上都是正确的,但是在许多地方,我现在已有了进一步的看法。在这里,我只提出一点,以此来举例说明。当经济周期理论第一次形成时,读者可以在本书的第六章中发现,我毫不怀疑地认为,只有一种单一的波浪式运动存在,也即所谓的尤格拉周期。然而,我现在认为,至少存在着三种这样的波浪式运动,可能还在三种以上;而当前经济周期理论家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恰恰在于没有把它们各自区别开来,并描述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种种现象。但在本书随后发行的各版本中,我也并没有想要把这一要素引用进来。因为书籍就如同孩子一样,一旦离开了父母的家,就成为独立的人。它们有它们自己的生活,而作者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对那些离开了家的独立的人横加干涉,将会是不合适的。这本书已经闯出了属于它自己的道路,无论是对是错,它已经在它所处的时代和领域里赢得了自己在德国文献中的名誉。在我看来,最好的处理方法似乎就是尽可能地不让它受到干扰。若不是由于我优秀的朋友陶西格教授的建议和鼓励,我简直就不会产生要出一个英文译本的想法。

出于同样的理由,我没有遵照我的伟大的导师庞巴维克的规矩办事:他以无限的耐心,在他的著作出版以后各个版本中,记录下了所有反对和批评的意见,并在一旁加上他自己的评论。但是,对于那些给我以荣幸对我的论点提出认真批评的人,我却更倾向于把争论降低至最低限度,这绝不是因为我对他们缺乏敬意。不过,我必须承认一点,我至今还没有遇到一种能够让我认为在实质性问题上具说服力的反对意见。

就目的和方法而言,本书显然是一本“理论性”的著作。这里不想做任何方法上一种信仰表白。或许我可以这样表述,关于“事实”研究和“理论”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我现在的看法倒是与1911年有些差异。但是我依然确信,我们的科学,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不能随便丢弃被我们称之为“理论”的所谓的精练的常识,它向我们提供了事实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工具。不管新的大量的未经分析的事实,特别是统计意义上的事实,与我们采用的理论工具的关系具有何等意义的重要性——确无疑问的是,不断增加的事实材料的宝库必定会持续地启示新的理论模式,从而广泛地和静悄悄地改进任何现有的理论结构

在任何给定的阶段,具有一些理论知识是处理新的事实,也就是处理尚未体现在现有理论中的事实的一个先决条件。如果这些知识是粗浅的和下意识的,那么它可说是一种坏的理论,但仍然不失为一种理论。举例来说,我至今尚未能说服自己,让我相信诸如利息的来源一类的问题是既不重要的,又不令人感兴趣的。这类问题可以被这样看待,但无论如何,那只是由于著作者的过错。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不久就能通过在货币与信贷方面,在利息方面,以及在经济周期方面的一些更加“现实的”研究,提供现在这里正感缺乏的详尽资料。

书中的论点,形成一个相互连贯的整体。但这并非由于有任何事先考虑周密的计划。差不多25年以前,当我开始研究利息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时,我并不怀疑这些课题将会彼此互有联系,并与企业家的利润、货币、信用等等有密切关联,而且这些恰好以当时的论点潮流向我显示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不久就变得很清楚,所有这些现象——以及许多次要现象——都不过是另一个特殊过程所引发的事件,而那种将会解释这些现象的简单原理也将会解释另一个特殊过程本身。结论表明,这一批理论倒是对我们很有益地并可与均衡理论相对应,而均衡理论不论明显地或含蓄地曾经总是,而现在仍然是传统理论的核心。我最初使用了“静态”和“动态”这样的名词来表示这两种结构,但是我现在——依从弗瑞希教授——明确地不再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它们。它们已经被别的名词代替了,这些名词看起来或许有些粗陋。但是,我仍然坚持这种区别,因为我已经反复不断地发现它对于我当前的工作是有帮助的。这种情况,即使在经济学范围之外,在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演进的理论中,也被证实是这样;而这种演进理论,在重要方面,与本书的经济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区别本身,曾经受到许多非难。然而,难道把日常经营一家厂商所引发的现象,与创设一家新的厂商所引发的现象,予以区别开来,是真的不符合生活现实,或者是人为的吗?难道它必然地要同一种“机械的类比”有任何关系吗,对钻研名词的历史有嗜好的人,如果他们感到要这样做,倒应该谈到一种动物学上的类比;因为静态和动态这些名词是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引入经济学的,尽管用的是一种不同的含义。穆勒可能引自孔德,而孔德又转而告诉我们,他是从动物学家德·布兰维尔那里借用来的。

我要对我的朋友雷德弗斯·奥佩博士致以诚挚的感谢,他以无可比拟的好意,承担了一种非常难以驾驭的原文的艰巨的翻译工作。我们决定删去原版第一章和第三章的两个附录,以及这里或那里的一段或一节。有的地方,对说明作了一些更动,有些页数重新改写了。鉴于书中的论点本身没有任何改变,我觉得作一张更改对照表是多余的。约瑟夫·A熊彼特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1934年3月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体系

经济发展的实现必须以企业家、创新和信用创造这三者的结合为前提。导致经济发展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相较而言,外部因素是次要的,因此有必要将其与内部因素区分开来。外部因素可归结为战争、贵重金属供应、地理发现、人口变化、经济制度等五种。内部因素则包括消费者嗜好、生产要素和商品供给方法等三类。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实际上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进程中,研究者人为地将经济的概念从中抽出。把一类事物称为经济这已经包含了一种抽象的概念,这是在从思想上模拟现实的条件下,我们不得不定义的许多抽象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任何一个现实绝不完全或纯粹只是经济的,总是夹杂着其他的内容,而且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就像在日常生活中一样,我们同样有权利在科学中涉及经济的概念;根据同样的权利,我们也可以写一部文学史,尽管任何国家的文学与其存在的一切相关基础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公元前3000年前的经济活动琴盒装饰画 公元前3000年 两河流域

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东地区就形成了成熟的贸易线路,这幅原绘于美索不达米亚王室陪葬品上的运输车队画面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贸易的热衷。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来,“经济”活动就从未停止过,从物品的交换到掠夺性的战争,从货币的出现到贸易的开展,人类社会的许多活动背后都有经济的身影。

社会现实是人类行为的结果,经济事物则是经济行为的结果。经济行为的概念可以解释为以取得货物为目的的行为。在这个概念下,我们可以研究行为的经济动机,或是研究一下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力量等等。但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只限于目的在于通过交换或生产来取得货物的经济行为,因此我们将经济行为的概念严格限制在这种类型上,而把比较广泛的领域归属到经济动机和经济力量这两个概念中。我们将要谈论的是比较狭窄的经济行为领域,在此以外,我们还需通过经济动机和经济力量两个概念来做补充说明。

因此,由经济行为的概念所限定的领域就是经济最为关注的领域。每一个人都必须或多或少地有经济方面的行为;每一个人都必须是“经济主体”或是依附于某个经济主体。当各社会阶层的成员在职业上完成分工以后,我们就可以把人们区分为两大类:以经济行为或营业为主要活动的人和在经济方面的行为相对于其他方面而言居于次要的地位的人。虽然所有其他社会成员也必须有经济方面的行为,但后者的经济生活是由一个特别集团的人来代表的。于是这样一个集团的活动就构成了经济生活的主体部分,这样说的时候就不再包含抽象,不管从这种意义说的经济生活同人们的其他重要表现所具有的一切关系如何。

如同讲述一般的经济规律一样,下面我先讲述一下经济发展的问题,目的是为了说明,阐述经济发展的规律正是我们此书的主题。在具体论证之前,在本章开始我先讲述我的原则,这些是我在后面的论述中所需要的。这些原则还可以为以后的论证提供一些帮助。对于方法论上常常运用的注释方式我是不喜欢使用的,在这方面我只是希望大家注意到,本章所说的内容是经济理论主体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理论,在某些重要方面并不要求读者具有论证的知识。次外,由于我们的论证只是需要少数理论上的内容,很多是既有的结论,应用起来更加方便,我很高兴能利用这种方便,同时也为我的阐述提供了机会,在下面的论述中,我尽可能简单地运用这些表达我所要说的东西,尽可能不用专业术语,这样做可能会使论证的准确性有所降低,但是,只要不是特别重要的内容,换句话说,对于有些内容除非是要求必须准确无误的去表述,否则,我都尽可能采用这种方式。在这方面,请读者参考一下我的另一本书。中世纪的英国小商贩木雕 15世纪

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商人的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用最少的成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规避任何可能的风险,努力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世界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当我们在探讨经济现象的一般形式,探讨它们的一致性,或者是对关键问题如何去理解的时候,事实上已经表明了,就像任何一门科学对待它的研究客体一样,我们此时所要做的是把这些经济现象看做是“某种未知的事物”而需要加以研究,加以探索,对它们追本溯源,最后直到把这些“未知的事物”变成相对说来是“已知的事物”为止。当我们成功地找到了两种现象之间明确的因果关系时,如果起“原因”作用的现象并非一种经济现象,那么,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完成了作为经济学家所能做到的事,以后的事情则必须依赖其他的学科来解决了。反之,如果起“原因”作用的现象可以称为经济现象,或者说作为原因的因素在其性质上属于经济范畴,那么,我们则必须继续我们的努力,直至把属于经济方面的问题全部解决,到达非经济的领域为止。对于一般理论或具体事例来说,都是如此。我举个例子,如果我这样说,地租这一现象是由于土地质量的不同而引起的,那么经济方面的解释也就完成了。反之,如果我能对某种价格运动根源进行寻找,找出地租这一现象的根本是源于政府方面的管制,那么,我便尽到了作为经济理论家所能尽到的责任,因为政府对商业的管制并不是以通过交换或生产去获得货物为直接目的,不属于纯粹的经济范畴。我们常常按照以往的思维模式,总是习惯把经济数据和非经济数据联系起来,把二者作为一种因果关系的一般形态来描述。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可能的。同所有的事物一样,经济事件也有着自身的逻辑,这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我们只不过需要通过一种方式,自觉、准确地把这一现象加以表达而已。为了简便起见,在具体做法上,我们不妨考虑把整个社会假想为一个相对孤立的社会,我们在这个孤立的社会中也像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中一样,也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本书所要研究的恰恰就是这种本质。经济学诞生的标志“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家庭管理。在中国,“经济”最初含有“经世济国”的意思。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则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诞生。在随后2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从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对于人们已不再是陌生的事物。5秒钟经济学经济主体

经济主体包括法人与自然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能够自主设计行为目标、自由选择行为方式、独立负责行为后果并获得经济利益的具有能动性的经济有机体。

为了达到我们预想的目的,需要我们把心中所想象的经济机制的主要特征概述出来。为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想: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商业上有组织的国家,其中私人财产、分工和自由竞争居于统治地位。

如果一个人观察到有这样一个农民,他在为一个遥远的城市因为需要消费面包而生产谷物,他就会不得不问,这个农民怎样会知道城市的消费者需要面包,并且恰好是那么多呢?当他听说这个农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为哪里的人生产谷物,或者说,这个农民生产的谷物并不知道由何人来消费时,他肯定会大吃一惊。他还可能看出,谷物必须通过一些人的手才能到达最终的消费者那里,而所有这些人也都根本不知道这个最终的消费者,只有最后卖面包的人可能是例外。甚至这些出售面包的人在知道这个购买面包的具体消费者之前,一般也是从事过生产或购买面包的人。对于这些问题,这个农民能够很容易地回答出来,他可以告诉这个人: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为了他自己的最大利益,他应当知道生产多少谷物;成功的或失败的经历教育了他,使他懂得了对于市场需求的大小和强度他都必须加以考虑。他尽可能地维持这个数量,因为他知道,或多或少对他都是不利的,他只有根据市场来把握这些。现代的美国农民吉姆·理查德森 摄影 1995年11月 美国

美国爱达荷州西北部莫斯科市的农民尼克·奥戈尔夫妇,与几百年前只知埋头苦干的前辈不同,每年在决定种什么和种多少面积之前,他们就几乎已经预计到这些农产品在收获后的价格和计划中的销售对象。这种耕种方式几乎能使他们的土地利益长期保持在最大化限度。

农民核算中的其他项目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论是像大工业家那样完全地进行核算,还是半自觉地通过习惯的力量来做出他的决定。在一定的限度内他通常都知道他必须购入的东西的价格,不论他是按纯粹的经济原则来计算自己劳动的价值,还是用与任何别人都完全不同的目光来看待他在自己土地上的劳动,他都知道,他必须支出自己多少的劳动。他知道耕作的方法,所有这一切全都是根据他长期的经验。正是这些经验,所有向他购入谷物的人也都知道他需求的大小和强度。

在所有的经济节奏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进行得比较迅速的,是经济周期的“循环体系”,正是由于在每一个经济周期中都会发生相同的事情,这些事情往往是最基本的,而交换经济的机制是以巨大的精确性运行着的。过去的经济周期支配着这个农民的活动,不仅因为事实严厉地教育了他,迫使他必须这样做,而且还因为另外一个理由,即在每一个时期内他必须这样生活:要么是直接依靠前一时期的物质产品,要么是依靠用这种产品的收入所能获得的东西。在以往的生活过程中,他被卷入了一个社会和经济的关系网,这是他所不能轻易摆脱的。这些关系给他带来了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法。所有这一切把他牢牢地限制在了这一既有的轨道上。这其中出现了一种力量,对我们具有重大的意义,后面我们会更加仔细地去研究它。18世纪早期的法国农业的变化李·席尔瓦·理格 图书插图 1723年

法国农业在18世纪早期的时候非常令人满意,预期中的丰收几乎每次都成为现实。但从根本说这只不过是社会的整体进步在农业中的必然反映:美洲的发现给欧洲带来了产量更高的物种,新的耕作手段让土地变得更加肥沃,图中展示的先进农业技术也因印刷工业的进步而得以迅速地在法国普及。

此刻我们只需说明,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总是假定:在每一个经济周期中,每一个人都是靠前一时期生产的东西来生活,只要生产延伸到过去的时期,或者说,只要一个生产要素的产品持续不断地流动,这种假设就是可能的。我们这样说,目的是便于使说明变得简化易懂。分工协作的流水线生产迭戈·里维拉 壁画 现代 美国

1913年,亨利·福特在他的汽车工厂中,正式推广了大规模的流水线作业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将每一件物品的产生过程都分解成许多简单工序,再经过工人们的分工协作,最终完成产品的制造。实际上经济的运行也如同生产线的运转,无数人的共同努力在推动着它前进,同时,人们也在享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罐头工厂的加工车间摄影 1930年 美国

经济生活中所有个体活动累积起来就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当人们实现了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换,就如同图中罐头工厂的女工们在生产罐头的工作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又成为罐头或其他商品的消费者时,她们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一次简单的经济循环。无数次这种循环的叠加就推动了社会总体经济的循环运转。

上面这个例子给了我们启发,如果我们可以把农民的例子进行推广、扩展并应用到其他方面,意义就更大。为了说明得精确一些,让我们作一假定: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全部产品都出售了,此时,当他自己消费自己的产品的时候,他就是自己的顾客,因为这种私人消费此时也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就是说,通过减少对自己产品的私人消费可以间接地获得其他产品的数量;反之,如果私人消费的数量按市场价格来进行,就像上面所讲的,这种数量实际上是在市场上体现出来。因此,无论哪个商人,为了他们的生产和消费,他们都同那个农民一样,在同一时刻既是买主,又都是卖主。在这种分析中,对工人也可以同样看待,就是说,他们的服务可以和出售的商品是等同的。现在,既然每一个商人都根据他自己的经验来生产他的产品和寻找他的买主,就像我们上面所讲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把所有的人放在一起看,情形是完全一样的。根据这些人的经验,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可以卖出去的,因为这是按照可销售的可能性才生产出来的,除了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之外,他们所有的产品都必须卖掉。5秒钟经济学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不断地波动或起伏,产生一种周期性涨落循环。每个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谷底或称萧条;(2)复苏或称扩张;(3)波峰或称繁荣或景气;(4)衰退或称危机。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关于这一点,下面我进一步说明。屠户出售多少肉,这要由他的顾客来决定,比如裁缝,将要购买多少肉,按什么价格来购买。可是,这又有赖于后者(裁缝)的营业收入,裁缝的这种收入又有赖于他的顾客,比如制鞋匠的需要和购买力,而制鞋匠的购买力又有赖于他所为之生产的人们的需要和购买力。如此等等,直到最后我们遇到那些将自己的货物售与屠夫的人。这一经济上的连锁关系,无论是组成数量上的还是相互的依赖关系是随处可见的,不论人们选择什么方向去进行。不论你从什么地方进入这一点,不论你从什么地方离开这一点,或许你在已经走了许许多多的路之后,到头来还是必须回到这个起点。这种分析既不会自然而然地完全停止,也不会由于某一种原因而走入歧途。这种原因可能更多地决定其他因素,但绝不是由其他的因素所决定的。

如果我们不用习惯的方式来表示消费的行为,那么我们的分析就会更加全面。例如,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面包的消费者,而不是土地、服务等等的消费者。可是如果我们把人们也看作是这些其他东西的消费者,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各种货物在循环体系中所走的途径。很明显,每一种商品的每一个单位并不总是像它的先行者在前一个经济周期内所经历的生产进程那样,经过同样的方式走向同一个消费者。但我们认为,这种事情确实是发生着的。我们可以想象,生产力的永久泉源,年复一年地,一次次重新使用,其目的均在于到达同一个消费者。过程尽管会多种多样,但结果不论怎样总归相同,就像这种事情是必然发生的一样。因此,可以说,在经济制度的某一处,一项需求可以说是正在等待每一项供给,在这个制度中没有一个地方是有商品而没有它的补充物,即为人们所持有的其他的商品。这些人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依据这样的条件,用它来交换上面所说的物品,然后再根据所有商品都能找到市场这一事实,来实现这一点。可以说,到此为止,经济生活的循环体系就结束了。换言之,所有商品的卖主又以买主的身份出现,充分地去购买这些货物,用来在下一个经济周期按照已经达到的水平维持他们的生产和他们的消费,反之亦然。

由此可见,各个家庭或厂商的行为,都是按照经验给定的数据和同样由经验确定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发生变化。数据有可能会改变,个人一旦注意到了这种变化,他会按照这些变化改变以往的行动。但是,这种改变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进行,只有屈从于环境的压力才出现改变,一般来说,每一个人都会尽可能地、墨守成规地按照以往的方式去进行,按照以往的经济方法去左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由此看出,经济制度是不会自行随意地发生变化,而是在所有的时候都和以前存在的状态联系着。这一现象可以称为“威泽尔的继续性原则”。

倘若经济制度不会“自行”改变,那么,如果我们只是假定它保持原状,但对于我们的目的我们并没有忽视任何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这样做,也只是希望表达一个事实而已。如果我们描述了一个没有任何变化的制度,的确我们是在描述一种抽象的东西,然而,其目的只是为了表达实际发生的事情的本质。这同正统的理论并不相悖,至多也只是同习惯的说法不太相符。

通过另一个途径,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社会产品是指一个社会在一个经济周期内生产和销售的一切商品的总和。为了我们的目的,不必太深入地去探讨这个概念的意义。社会产品本身并不是作为社会产品而存在的,它并不是一种自觉向往的结果,就像经济制度本身一样,也不是一种按照统一计划运行的“经济”。然而,这种抽象的概念对我们却是有用的。我们可以想象:在经济周期终了时,所有个人的产品在某个地方汇集起来,然后再根据某种原则将其分配。因为这个假设不包含对事实的重大改变,至今为止是完全可以容许的。然后我们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对这个巨大的社会库藏做了一份贡献,也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些东西。对每一种贡献,在制度的某一处有着与之相应的另一个人的请求权;每一个人的份额都在某个地方随时预备着。如果我们考虑到每一份额所包含的一定贡献这个条件,由于所有的人从他们的经验中知道,为了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他们必须有一定的贡献。至此,这个制度的循环体系便结束了,不论根据什么原则去进行分配,所有的贡献和份额都互相抵消了。至此为止所作的假设是:所有的相关数量都是由经验给定的。

上面所讲的这些可以进一步加以提炼,用一个大家熟知的办法,使之对经济制度的运转提供更深入的见解。我们假定这种经验全不存在,必须从头去重建它,就好比某一地区的人民尽管有消费品和生产货物的最初存量,但是却没有经验的帮助,他们必须通过自觉的和合理的努力,去找到自己的办法,以达到最大可能的经济福利的目标。我们并不因此就认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出这种努力。我们只是想要突出经济行为的基本原理,而不考虑所考察的各个家庭和厂商的实际心理如何。我们也不想勾画经济史的轮廓。我们想要分析的,不是从历史发展到现在实际看到的经济过程是如何样的,而是它在某一发展阶段上的机制或机体是如何运转的。学术研究的工具伽利略望远镜 17世纪早期 佛罗伦萨博物馆收藏

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先进的研究工具和理论体系都是推进学术进步不可缺少地利器,图中伽利略制造的望远镜就曾极大地推动了天文学的进展。而对于经济学而言,首先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一个合理的相对简单明确的理论模型则成为所有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5秒钟经济学选择系数

简而言之,选择系数就是不同个体在同一种环境条件下被淘汰掉的百分率。供求法则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需求与供给天然地会逐步趋于平衡,此时社会上的各种产品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标志着社会资源达到最优化配制,这就是供求法则。5秒钟经济学收益递减规律

通常而言,经营规模愈大,单位产品成本就愈低,经济效益就愈高。但是,当生产力诸因素以相同或不同的比例增加,即经济实体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收益递减规律就开始发挥作用,由这些增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增加的产出量反而会相对地减少。

经济活动可能有任何的动机,甚至是精神方面的动机,但它的意义总是在于满足需要。因此我们从需要这个事实得出的那些概念和命题其重要性是很明了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效用的概念以及从中引出的边际效用,或者用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名词来说,就是“选择系数”,我们进而提出某些原理,即关于资源在各种可能用途的范围内分配的原理,关于物品相互间的补充性和竞争性的原理,并且我们可以引申出交换比率、价格和古老的源于经验的“供求法则”,最后达到价值体系及其均衡条件的初步思想。

这个分析提醒我们,要详细阐述这些,需要应用我们现在已经熟悉了的有关概念和工具。技术的飞跃《巴黎小报》增刊插图 1909年 法国

从1877年莱特兄弟首次升空到图中路易斯·布莱里奥首次驾机飞越英吉利海峡,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飞机的潜力所吸引,不论人们是愿意还是被迫,先进的技术总是能迅速得到普及。但在社会科学领域,新理论和新的组织形式推广起来却总是困难重重,唯一能被迅速利用的似乎就只有“新数据”了。经济与技术对生产的不同影响

从某个方面来说,生产是由物质客体的物质属性和自然过程所决定的。在这方面,就经济活动来说,正如约翰·雷所说的那样,这只是一个观察自然过程的结果同时对其加以充分利用的问题。社会生活的领域究竟有多少现象与经济学有关,是难以一言而尽的。根据人们熟悉或正在研究运用的理论类型,像物质收益递减规律这一理论,对于具体的经济结果来说,可能有很大意义,也可能没有什么意义。某一事实对于人类福利的重要性与它在经济理论中的解释作用方面的重要性之间,不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我们自然可能像有些例子所表明的那样,在任何时刻都会被迫去把新的技术事实引进我们的工具中。

关于社会组织就不属于这一类,但作为处于经济理论领域之外的“社会组织”,如果只是作为技术事实的“依据”这一点上,社会组织却和技术事实处于相同的地位。资本的投机性摄影 1997年12月16日

韩国首尔的一位投资者正紧张地盯着不断变化的股票价位牌。对于绝大部分投资者而言,他们优先考虑的首要目标肯定是资金的收益率,对于新技术和新企业,除非他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获得确切的回报,否则在这个方面的资本投入肯定会慎之又慎。

事情的另一方面,即我们希望对生产的核心进行更为深入探究的研究,就是考察每一生产行为的具体目的。经济人在生产时所追求的目的,给生产的方法和数量打下了清晰的烙印。它必然会在给定的资料和客观需要的结构内决定生产“什么”和“为什么”生产,这一点并不需要提出论据来证明。这个目的只能是创造有用的东西,创造消费品。在一种非交换的经济内,它只是一个在制度范围内与消费结合的效用问题。在这种场合,每一个人都是直接为了消费,即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而从事生产。对这种产品需要的性质和强度,在实际可能性的限度内,显然起着决定的作用。给定的外部条件和个人的需要是经济过程的两个决定因素,二者共同决定着结果。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需要,可以说,生产是被需要拉着走的。就一种交换经济来说,在细节真实有效的前提下,情形也正好是这样。

生产的第二个“方面”——需要,使得生产一开始就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必须同生产的纯粹技术问题区别开来。二者之间有一种对立,这种对立是我们在经济生活中在一个企业的技术经理和商业经理之间的个人对立上常常看到的,我们经常看到,一方建议的生产过程的改变总是被另一方所拒绝。例如,工程师建议采用一种新的工艺,而商业方面的领导则以其不会为企业带来效益为理由而加以拒绝。工程师和商人都可能这样来表达他们的观点:他们的目的是在有效地管理企业,他们的判断就是来自关于这种有效性的知识。除了误解和对事实的不了解等因素外,判断角度的不同往往就来自这一事实:对于有效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有别于他人的看法。商人所说的有效性,其意义是很清楚的,指的就是商业利益。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达他的看法:新机器所耗费的资源,如果用在别处,会得到更大的利益。商业领导人的意思是:在一个非交换经济中,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种改变不会增加需要的满足,而是相反,它只会减少这种满足。

如果事情果真是这样,那么技术人员的意思又是什么呢?他所想到的有效性又是怎样的呢?如果需要的满足是全部生产的唯一目的,那么把资源用在损害它的措施上的确就没有任何经济意义。

只要商业领导人的抗议在客观上是正确的,那么,他不听从工程师的话就是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考虑在技术上使生产工具臻于完善所带来的快乐。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当技术因素同经济因素相冲突的时候,技术因素总得屈服于经济因素。但这并不能否定技术因素的独立存在和意义,以及工程师的观点的正确与健全性。新技术的普及油画 19世纪早期 英国

早在1698年英国人萨弗里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提水机“矿工之友”,但直到詹姆斯·瓦特1765年成功地实现蒸汽机的改良之后,这种跨时代的新技术才真正得到普及。这个过程与其说是技术的胜利,更不如说是技术与经济利益双赢的结果。图为19世纪早期被英国煤矿广泛使用的一种大型蒸汽机。

虽然经济目的支配实际使用的技术方法,对于二者来说,搞清楚技术方法的内在逻辑而不过多地去考虑实际障碍还是很有意义的。举一个例子说明这点,可以使我们对此看得更清楚。假定一部蒸汽机在它所有的部件上都符合经济上的有效性,鉴于这种有效性,对它已经作了充分的利用,那么,通过更多地对它进行技术改造,对它的性能加以改善,使更多的有经验的人去操作它,可使其在实际上更好地被利用。然而,如果这样做不能得到好处的话,那这样做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也就是说,如果能预见到燃料的增加,原料的增加,技术的改进需要更聪明的人去操作,以及得到的好处会比花费的成本更大的话,这时的投入就要慎重考虑了。

如果换个角度考虑一下,了解在什么条件下机器能做更多的工作,能够多做多少工作,按现有的知识能进行何种改进等等,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样一来,所有这一切措施就能准备就绪,以待它们一旦变得有利时就立即付诸实施。

经常把理想同实际比较,以便使可能性的放弃不是由于无知,而是根据考虑成熟的经济理由,那是很有用处的。总之,在一定的时候所使用的每一种生产方法,都要服从经济上的有效性。这些方法不仅包含有经济内容的成分,而且也包含有物质内容的成分。但后者有自身的逻辑,先要把这些彻底地想清楚,首先不去考虑经济的、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那是技术范畴的目的,只要经济因素不另作指示,将其付诸实施就是技术意义的生产。

归根结底,权宜之计往往支配着技术的改进以及经济的生产,而两者的区别则在于这种权宜之计的性质不同。同样的道理,一种略为不同的思考方式首先向我们指明了矛盾双方的一个根本的相同之处,然后又指明了一个根本的区别。从技术上以及从经济上考虑,生产并没有在物质的意义上“创造出”什么东西。在某一场合下,它只能影响或控制事物和过程。

为了后面的论证,我们现在需要提出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包括“利用”和“影响”。它们包括许多不同的利用货物和对货物采取行动的方法;包括所有各种位置上的变化,以及机械的、化学的和其他的过程中的变化。所涉及的无非是改变我们的需要得以满足的现存状态,改变事物和力量的相互关系,把一些东西组合起来和把其他一些东西拆散开来。从技术上以及从经济上考虑,生产意味着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某些因素组合起来。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意味着某种这样的特定组合。不同的生产方式只有通过组合的方式才能加以区别,或者是根据所组合的客体,或者是根据它们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具体的生产行为,都为我们体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一种组合。这一概念甚至可以推广应用于运输等方面。木材的多种应用挂毯装饰图 15世纪 荷兰

即使是同样的原料,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在经过不同的生产方式后,总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在这幅15世纪的挂毯图案中,伐木工们正往车上装运木材。在中世纪,树木不仅仅作为燃料使用,在炼铁、玻璃制作、运输、造船、建筑以及机械制造等许多领域,木材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彗星”号喷气式客机的处女航摄影 1949年7月27日 英国

早在1949年7月27日,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民航客机——英国的“彗星”号就首次投入商业运行。但遗憾的是,由于喷气式飞机高昂的研制费用和当时螺旋桨飞机的成熟与普及,人们不愿在这个方面做出更多的投入。直到10年后波音707的成功才让人类航空运输史真正进入了喷气机时代。

总之,从广义上说,“组合”可以应用于被称为生产的每一件事情。对于每一个企业本身,甚至对于整个经济制度下的生产,我们都可以将其看成是“组合”。这个概念在我们的分析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但是,经济的组合和技术的组合彼此并不是一致的,前者涉及现有的需要和手段,后者则更多的是涉及方法的基本思想。技术生产的目的诚然是由经济制度决定的,技术只是为所需要的物品去发展生产的方法。经济的现实不一定会把方法贯彻执行到达于它们的逻辑结论,并臻于技术上的完善,而只是使执行和服从于经济的观点。经济的逻辑胜过了技术的逻辑,对于那些不考虑经济条件的技术理想就会受到修正。结果,我们在自己周围的实际生活中所看到的,是劣质的绳索而不是钢缆,是不良的牲畜而不是奔腾千里的良驹,是最原始的手工劳动而不是完美的机器,是笨拙的货币经济而不是支票流通,如此等等。经济上的最佳和技术上的完善二者不一定要背道而驰,然而却常常是背道而驰的,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人类的愚昧和懒惰,而这点恰恰说明,由于在技术上低劣的方法可能仍然最适合于给定的经济条件。“生产系数”代表在一单位产品中各种生产要素货物的数量关系,因此它是组合的主要特征。从这一点上看,很显然,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是对立的。在这里,经济的观点不仅会在两种不同的生产方法之间做出决定,而且即使在任何给定的方法之内,也会去考虑生产系数,因为个别的生产资料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彼此替代,即是说一种资料的缺少可以被另一种资料的增多所补偿,而不致改变生产方法,例如,蒸汽力的减少可以用手工劳动的增加去补偿,反之亦然。最基本的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土地

我们可以用生产力的组合这个概念解释生产过程。这些组合的结果,就是产品。现在我们必须精确限定所要组合的是什么东西:一般说来,就是所有各种的物体和生产力。从某一角度来说,它们又是由产品构成的,只有一部分物体是大自然赐予的,还有许多从物质意义来说的“自然力量”也会给我们提供很多意想不到的产品,它们包括的,一部分是物质的东西,另一部分是非物质的东西,例如电流。其次,把一种物品看作是产品还是生产资料,这常常是一个人们如何进行解释的问题。例如,劳动可以被看做是工人所消费的产品,也可以被看做是原始的生产资料或生产手段。我们倾向于后者,即对我们来说劳动不是产品。货物是列入这一类还是列入那一类,常常依个人的观点为转移。因此,同一种货物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消费品,对另一个人来说就可能是生产资料。同样,某一货物的性质,可能常常依其指定的用途为转移。在理论文献特别是早期的理论文献中,有很多有关这一类问题的讨论,这里我们只是指出这一点,请读者去参考。下面我们将讨论更为重要的问题。银的角色变化银器 公元前4世纪 古希腊

自从人类有能力将银从矿石中提炼出来后,银在纸币出现之前长期被人们当作货币使用。在某位古希腊的工匠手中,一小块银作为原料被制成了这只优雅的饮角爵。几百年后这只充当希腊人生活用品的银器又成了一群古罗马收藏家的目标。两千年后,这块银则变成了考古学家和艺术家眼中古文明的象征。商品间的联系摄影 现代

社会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但如果人们追根溯源,总能发现任意商品间都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就像这家肉制品店里的商品,虽然品种繁多,然而它们几乎都以牛肉或奶制品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物品生产的基本要素摄影 1900年 匈牙利

如果沿着社会上所有物品的生产轨迹不断逆溯,我们会发现,各种商品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根据熊彼特的观点,最终所有的物品都会找到共同的根源:人类的劳动和土地的赐予。照片为19世纪末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家商品琳琅满目的店铺。5秒钟经济学生产要素

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只有两者进行结合,生产才可能顺利进行。如今,生产要素的内涵日益丰富,复杂的机器、巨大的运输与动力系统,特别是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已取代了原始简陋的石木工具加入现代生产。

人们常常将货物按“位次”来分类,依其离最终消费行为的距离而定。消费品常常属于第一位,由消费品直接产生组合中的货物居于第二位,如此类推。依次分类时不要忘记,只有已在消费者手中准备进行消费的货物才可以列入第一位,例如,面包师傅手中的面包,严格说来,只有当它和送面包人的劳动相组合时才能进入第一位。位次较低的货物,如果不是自然界的直接赐予,那就总是来自位次较高的货物的组合。虽然这种方式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来表示,但为了我们的目的最好是把一种货物列入它曾经从中出现过的最高位次。据此,劳动就是居于最高位次的货物,虽然在所有其他阶段也会看到它,但劳动在一切生产开始的最初阶段就已经出现了。按照生产过程或组合的顺序,每一种货物都通过添加其他属于较高或较低位次的货物而成为消费品,借助这种方式,它逐渐走到消费者面前,就像一条河流那样,它借助于流淌进来的条条小溪,冲破各种拦阻,从而形成了主流。

有一点我们不得不考虑:当我们由低向高来看它们的排序时,货物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固定形态,它们会越来越失去自己的特性,即预先决定其只作一种用途而不作其他用途的那些特性。在货物的排序上我们走得越远,货物就会越加失去它们自己固有的特性,这种特性就是货物为达到特定目的的效能,即:它们的潜在用途越广泛,它们的意义就越普遍。我们遇到可辨别清楚的货物越少,相应地单个的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广,货物的家谱也变得越来越单薄了。这意味着,我们选择的观点离开消费品越远,居于第一位的货物就变得越来越多,它们都是来自居于较高位次的相同货物。当货物完全地或部分地是按照同样的生产资料进行组合时,我们就说,它们是在生产上彼此有关联的。因此,可以这样说,货物在生产上的关系是随着它们的排位顺序而增加的。

这样一来,如果我们依照货物等级的顺序依次上升,那么,最后我们很自然的就会走到合乎我们目的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即是我们所讲的生产要素,这些最终要素是劳动和自然的赐予‘或者说是“土地”’,很明显,是劳动提供的服务和土地提供的服务,这是无须进一步论证的。所有其他货物至少包含着两种要素中的一个,多数场合是包含着两者。我们可以把所有货物分解成为“劳动”和“土地”,就是说,我们可以设想所有的货物都是劳动服务和土地服务的集合体。反之,消费品是特殊的一类,其特点是可供消费的产品。其余的产品,即“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一方面是这两种原始生产货物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是“潜在的”消费品,或者说是潜在消费品的组成部分。至此我们尚没有找到理由要在它们之中看到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以后我们就会知道,这之中根本就不会存在这种理由。我们可以把它们分解成为劳动和土地,也可以分解消费品,或者按照相反的做法,把原始的生产要素设想为潜在的消费品。其实,这两种看法都只适用于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很简单,因为它们没有独立的存在。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这两种原始生产要素彼此保持怎样的关系呢?彼此的地位是一个凌驾于另一个之上呢,还是它们的作用根本就不同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从哲学、物理或任何其他一般的观点去回答,而只能是从经济的观点去回答。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一个为了经济制度上的目的如何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可是,在经济学领域里,往往正确的结论却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只有按照理论体系的某种构造来解释才是正确的。例如,重农主义者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是把土地置于劳动之上的,这一答案的本身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他们的观点只不过是想要说明劳动不能创造出任何新的物质的东西,那么,对这种说法根本就没有任何反驳的余地,充其量,只是这个概念在经济领域有多大用处的问题。同意重农主义者的这一点,并不妨碍我们对他们的进一步论证持有疑义。亚当·斯密也从正面回答了同一个问题,但他认为劳动是居于土地之上的。这一结论本身也并不错,甚至应当把这一概念当作一个论点来论证,因为它表达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土地的利用并不要求我们在反效用上做出牺牲,如果打算从土地上获得什么东西,我们也可以采用这个概念。诚然,亚当·斯密显然想到了由自然界作为自由货物所提供的生产力量,而把它们在经济制度中实际上并不被看做是自由的这一事实归之于地主们对土地的占有。他认为,在一个没有土地私有制的社会中,只有劳动才是经济核算的因素。很显然,他的出发点本身可能是站得住脚的,但这种观点却是不正确的。5秒钟经济学古典经济学

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经济体系具有自我校正能力的理论。土地与劳动的地位之争绘画 约1490年 波希米亚的库特纳霍拉市

土地与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地位问题,历代经济学家的看法迥异,但在熊彼特看来,两者的重要性是等同的,就像图中的银矿开采,没有人的劳动,任何矿产都不会自动对人类产生价值,而如果没有土地的支持,人的劳动也将毫无价值。劳动与土地的作用吉姆·理查德森 摄影 1995年11月 美国

经济学家经常争议在产品中劳动和土地各起到了什么作用,但对于熊彼特和正带着两个儿子凯文和南森在农场里劳作的美国华盛顿州农场主罗德·里普而言,这两者都是产品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地位是一样的,至于它们的作用则没有必要过于关注。

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都把劳动因素放在首位,李嘉图尤其如此,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们通过地租理论,已经排除土地及其价值的决定作用。假如这个地租理论站得住脚,那么,这个概念肯定会令人感到满意。甚至像约翰·雷这样一个有独立见解的人也对它感到满意,恰恰说明他接受了地租理论。

与上面这些见解不同的是,有一类人对于这一问题作了否定的回答,我们的倾向是站在这些人一边的。对我们来说,具有决定作用的论点是:两种原始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哪一种都是不可缺少的。提出这一结论是出于同样的理由和同样的态度。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存在各种不同的回答,这与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没有任何关系。例如,埃费尔兹认为劳动起主动作用,土地起被动作用。他认为,劳动是生产中的主动因素,而土地则是劳动在其上表现自己的客体。他说的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他为什么这样看,那是很明显的。但是,他的观点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新知识。在技术方面,埃费尔兹的概念并不足取,这一方面对我们观点的阐述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我们关心的是在个人的经济考虑和交往中两种原始生产要素所起的作用,而在这一点上,两者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劳动和土地一样是被节约使用的,是根据经济原则来使用的。同土地一样,劳动也受到评价,土地与劳动两者获得相同的经济上的考虑,两者均不涉及其他问题。由于在原始生产要素方面再没有其他的问题同我们的目的有关,所以我们把二者放在同等地位上来看待。

对于土地这个生产要素我们没有过多的说明,对于另一个要素——劳动,无论是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间的区别,还是直接用于生产的劳动和间接用于生产的劳动的区别,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区别,对于这些,也许不如下面提到的两种区别更需要考察。劳动较之于土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的论述要从劳动开始,以便提出对于我们至关重要的见解。这一重要见解就是领导的劳动和被领导的劳动之间的区别,以及独立的劳动和工资劳动之间的区别。区别领导的和被领导的劳动,乍看起来是具有根本性的问题,这里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领导的劳动在生产有机体的等级中处于较高的地位,正是其执行劳动的领导和监督这一特殊的地位,似乎把领导的劳动从其他劳动中分离出来。虽然领导的劳动与土地的各种用途是处于相等同的地位,从经济的观点看,它和这些用途的职能相同。但是,作为领导的劳动,与执行的劳动及土地的用途这两者之间的不同,使得它显然居于支配的地位,似乎使其形成了第三种生产要素。领导与被领导的劳动区别开来的其他特征似乎决定了领导劳动的性质:领导的劳动具有某种创造性的特质,即它能为本身制定出自己的目的。第二,由独立劳动和工资劳动的区别,同样可以追溯到领导的劳动和被领导的劳动的区别。独立劳动之所以是一种特别的东西,恰恰是因为它具有领导劳动的职能,而在其他方面与工资劳动并没有任何区别。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独立的个人自行进行生产,同时也做执行的工作,那么,他是把自己分成了两个人,一个是领导,一个是普通的工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