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谋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3 15:29:14

点击下载

作者:宁博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式谋略

中国式谋略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中国式谋略作者:宁博士排版:燕子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5-01ISBN:9787308075619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智慧的博弈

历史是一个流光溢彩的艺术品。在那些或绚丽或厚重的历史中,既有人和人的精诚合作,也有人与人的惨烈竞争。不懂合作不行,不懂竞争也不行。不懂合作的人很可能会孤独一生落落寡欢一事无成;不懂竞争的人很可能会卷入竞争遍体鳞伤惨不忍睹。要想在如海人潮中崭露锋芒,高歌猛进,就必须遵循社会博弈的基本规律,将竞争与合作完美结合起来。历史上那些有为的帝王将相、著名的奇才高士,他们总是能够手握阴阳,吞吐天下:一手持阴,是为竞争;一手持阳,即为合作。阴、阳循环无端,斗、让意随心转。举手投足之间,就足以改变人生、改变世界。历史博弈的这种玄妙的境界,就是人们常说的智慧。1.智慧决定成败

战国时期,有两个名动江湖的优秀学生——师兄叫庞涓,师弟是孙膑——两人共同拜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师从鬼谷子学兵法和谋略。一次,鬼谷子先生为了考验学生们的学习进度,给他们出了这样一道考试题:鬼谷子坐在屋里,看谁有办法让他从屋子里走出来。方法和时间均不限,能让他走出房子者就算赢。

大师就是大师,连考题都与众不同。在所有弟子中,庞涓是大师兄,段位最高,性格也最强悍。可是,师兄庞涓和众学弟想尽了各种办法,用水冲、用火烧、用烟熏,但鬼谷子定力极深,一概不予理会,稳稳坐在屋里不出来。显然,对功力高深的鬼谷子来讲,要挟和胁迫的办法根本就无济于事。强悍的庞涓在老师鬼谷子面前一筹莫展败下阵来。

轮到年轻的孙膑上场了。只见他跑进屋子,乖乖跪在老师面前说:“先生,我智识有限,没办法把老师请出来,但我有办法让老师从屋子外面进来。”鬼谷子满腹狐疑地看看一脸诚恳的孙膑,旋即哈哈大笑起来,说:“真的吗?你没办法让我出去,却有办法让我进来?”孙膑郑重地起誓道:“我保证有办法让老师从外面进来。不信的话,先生您可以试一试。”鬼谷子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将信将疑地站起身来,信步走出屋外,说:“好了,我现在倒要看看,你有什么高招让我回屋去?”孙膑见老师已经走出来,连忙跪下磕头,说:“对不起先生,我欺骗了您。我没办法让您回屋,但我已经把您从屋子里请出来了。”到此时,庞涓和众学弟方才恍然大悟。鬼谷子哈哈大笑说:“不错不错,孺子可教也。”考试结果,孙膑得到了满分。

上面是一则简单的小故事,其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小故事中却蕴涵着大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智慧决定成败。

在这个故事中,庞涓同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达成目的,而孙膑同学轻巧地施展计谋就达成了的愿望。这个事例说明,在很多时候,一味凭借力量不一定能够办好所有的事。而求助智慧、诉诸计谋则可能心想事成、顺风顺水。

在生活中,人们通常会遇到许多人、许多事,对于这些人和事,人们只有仔细思考才能作出正确决断。但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人们的判断和谋划常常与和现实相去甚远。有很多时候,力气费了颇多,心血付出不少,却终究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究其原因,则是人们不具备圆通的智慧,无法把握事物背后的真正玄机。然而,历史上也有不少人,他们总是能开动脑筋,善于想出种种妙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人,正如孙膑一样,可以通过通盘的计算,巧妙的筹划,精准的预测,把握整个事态的走向。这样的人,就是智慧的人;智慧的人,才能够笑傲人生疆场。

披阅历史,纵览千秋,发现人世就像一局牌。在牌局中,你来我往,交相博弈。要想打赢这局牌,就绝离不开智慧。无数历史证明了,一时一事的成败、一生一世的荣辱、生生世世的兴衰,都与人的智慧息息相关。智慧往往能够化繁重为轻巧,谋略常常能够拨千斤为四两。通过高妙的运筹,精妙的计算,巧妙的谋划,就可能取得力虽不及但终得圆满的结局。2.智慧改变命运

晚清时期,我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曾国藩出身湖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靠读书做官,靠军功发达,靠文章传世。正如梁启超所说,可谓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毛泽东评价曾国藩时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并非天生就聪颖过人。他幼时读书,曾因背书不畅被塾师骂为“蠢货”。中举之后,又曾会试落榜。但曾国藩苦读不辍,智慧渐增,慢慢灵窍开悟,表现出发达气象。道光十六年,曾国藩进京会试落第,在回乡途中,看见一部精刻版《二十三史》,爱不释手。但书商开价白银一百两,曾国藩倾其所有也买不起。无奈之下,曾国藩一咬牙,把自己随身的皮袍棉衣典当出去,才凑够银两买下这套书。回家之后,他父亲得知此事,不仅没有责怪他,反倒鼓励他说:“你借钱买书,我不惮极力为你弥缝,你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曾国藩听后表示:“嗣后每日点十页,简短就是不孝。”从此,曾国藩养成了每天点读史书十页的习惯,并终其一生未曾间断。通过反复读史,曾国藩把人世兴衰看得比别人都明白,这为其今后在政坛迅速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曾国藩应朝廷之召,亲自办团练镇压太平天国。起初,各种事务纷至沓来,各种矛盾纷繁复杂,令曾国藩大伤脑筋。而且,当时官场混乱不堪,曾国藩又不愿同流合污,因此四处碰壁,屡屡受诟。曾国藩家人去世后,他回乡守孝。因为事业不顺,曾国藩在家里心绪不宁,脾气暴躁,甚至引发严重失眠。他的朋友欧兆熊给他开了个药方,“岐黄可以医身病,黄老可以医心病”,暗示其可以从黄老之道中参悟真智。一言之下,曾国藩顿时有所领悟。之后,他反复批阅《道德经》,终于大彻大悟。他由伸而屈、由进而退、由刚而柔,最终完成了灵魂上的一次大转变。一年之后,曾国藩复出。他的处世风格渐趋阴柔,其个人修养渐入静道,以不动制动,以不变应变,整个事业也慢慢迎来了新的高潮。短短几年之后,曾国藩扑灭太平天国起义,名震寰宇,被晚清政府视为支撑危局的顶梁之栋。

回顾曾国藩一生,他从一个农家子弟一路走来,最后成为晚清第一重臣、影响国运的关键人物,可以说,他靠的并非他物,而正是他圆融广大的智慧。正是这种人生智慧,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从红尘中茫茫一粒草芥,成长为声播海内、名垂千古的一代雄杰。由此看来,智慧对人们的影响何其重要!3.智慧变革世界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赵、魏、韩“三家分晋”列为战国时代的开始,从那以后,中国大地就进入了干戈扰攘、战火纷飞的动荡时代。晋国原先是个大国,后来晋国的赵氏、魏氏、韩氏三个权臣各据一方裂土称王,晋国由此宣告解散。在这个时期,最先打破春秋的战略格局、称霸天下的不是原先强大的齐国、楚国和秦国,而是刚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魏国。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居于富庶的中原地区。到魏文侯时期,他重用知识分子,注重选拔人才,勤勤恳恳,励精图治。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李悝,大臣西门豹、乐羊和军事家吴起,都在这个时期被其收入彀中。文侯时期国家人才济济,《吕氏春秋》中甚至认为他的文治武功盖过“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通过文侯卓有成效的治理工作,魏国在当时的国际战略格局中迅速壮大并崛起,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然而,好景不长,到了魏武侯时期,逼走了以杀妻弃母求官而闻名的大军事家吴起,魏国军事实力大打折扣。到了魏惠王时期,又遭遇同齐军桂陵之战的惨败,综合国力全面受挫,逐渐丧失了战国时期首席霸主的地位。从魏文侯到魏武侯再到魏惠王,整个一个“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魏国的衰落表明,在残酷的竞争中,适者生存的法则不仅适用于动物界,而且也活生生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之中。

齐魏桂陵之战并未给两国争霸画上句号,历史仍在继续。桂陵之战的12年后,魏国联合曾被自己攻打的赵国,一起去攻打韩国。魏国先和赵国交战,后来又和赵国交好。魏国反复无常,赵国也寡廉鲜耻。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一路依靠诈术出人头地是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的。

韩国遭到攻击后,向齐国求救。齐国决定出兵,仍由田忌领兵,孙膑作军师。孙膑不去救韩,再次兵发大梁。庞涓曾被骗过一回,也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极大提高了自己的“防忽悠”智商。12年啦,惨痛的教训让他念兹在兹,无时以忘。庞涓料到孙膑是想假装攻打大梁,等到自己手忙脚乱赶去救援时就阴狠地再来上这么一下子。看破了孙膑的计谋,他也就不急于回救大梁,反而跟着齐军突袭大梁的路线追击齐军,企图追上齐军之后,一鼓作气全歼齐国将士。由于庞涓同学看穿了小师弟孙膑的计谋,并且是有备而来,形势立刻变得对齐军不利。

正当大将田忌焦急万分之际,孙膑同学下令全军撤退,先行避开庞涓的兵锋。此后,孙膑执导了一幕历史上有名的“减灶诱敌”的好戏。在撤退途中,每当夜晚宿营之时,孙膑就命令将士减少锅灶,尽可能合用一个锅吃饭。庞涓追赶到齐军宿营的地方,一数锅灶,发现数量越来越少。他推断,齐军大批逃亡溃不成军已经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孙膑的日子肯定越来越不好过了。复仇的烈焰烧灼着庞涓,为了迅速追上孙膑一雪桂陵惨败之恨,庞涓精选几百骑兵组建成一支精锐部队,远程奔袭追击齐军。当庞涓率领追兵赶到一个叫马陵的地方时,天色已黑。魏国的哨兵在前头山脚的大树下发现一棵去了皮的树,光秃秃白晃晃,看上去很是奇怪。急忙报告庞涓,庞涓闻讯前来查看。点着了灯,见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心知大事不妙,刚要回头时,山顶上万箭齐发,庞涓顿时被射成了一只刺猬。原来,这一切都是孙膑的布置。他故意做下圈套等庞涓上钩,时间、地点、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就连树上的字都是孙膑同学叫人刻上的。经孙膑授计,早已等候在旁的伏兵一见火光,顿时飞箭如雨,一代名将庞涓当场殒命。

也有的书说,庞涓在此役之中被擒并未丧命。往事越千年,历史真相早已渺茫。但是不管庞涓下场怎样,在孙膑导演投资拍摄的马陵之战中,魏国的精锐军团损失殆尽却是事实。此后,魏国国力迅速下滑,国际威望一落千丈,魏国由一个俯视众小的中原霸主跌落为二流国家,不得不让出了战国首席霸主的宝座。读到此时,我们相信,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当年陷害孙膑的庞涓和魏惠王一定会选择这样一条路:要么不做,要做做绝。可惜,开弓没有回头路,历史,从来就不是任由人们随意乱来的。

同门相残、围魏救赵、减灶诱兵,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孙膑在这一系列斗争中,迅速从最初的受骗受害地位中摆脱出来,先用计谋骗庞涓回救大梁而中计,再用谋略骗庞涓误以为齐军溃亡而再次中计。这一系列的骗术,把庞涓骗了个昏头昏脑,手足无措,最终死在孙膑手下。孙膑的诈术,用在个人恩怨之间并不光明正大,但用在行军打仗之中却名正言顺,用在国家利益之上则就更合情合理了。孙膑的这个“骗”,与上文提到的“骗”鬼谷子出屋的“骗”,实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运用智慧“以巧胜拙”的体现。

上述案例表明,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可以通过正确地运用智慧,灵活地驾驭周遭的人和事。而且,真正的智慧和谋划——从小处说,不仅对于个人的命运、对于团体的命运异常关键;从大处说,甚至对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命运也是至关重要的。孙膑把握了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流淌在不为人知的领域里的那些秘而不宣的规律。并且,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他指点江山,笑傲江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齐国、魏国、赵国、韩国等国家的命运。孙膑的故事提示人们,一个人的智慧和谋划,对于他个人的生活、追求的事业,对于团体的发展、组织的壮大,对于国家的兴盛、衰落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古人云:一言足以兴邦,一言足以丧国。如果人们沿着历史发展的逻辑仔细梳理一下历代国家崛起和兴衰的历程,可以看到,类似孙膑这样以智襄助齐国,最终将魏国从霸主的宝座拉下马并辅助齐国取而代之的例子不绝于书。历史上诸如姜子牙、张良、王猛、诸葛亮、刘基等智力超群的人士们,确实可以凭借其智慧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命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凭借其超人的策划能力辅助刘备裂土封王的故事。诸葛亮也正是凭借着其卓绝的智慧和谋略才华,成功地帮助刘备三分天下,不仅改变了刘备个人的命运,而且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总而言之,在人世的竞争中,智慧实在太重要了。就微观而言,智慧可以决定人事成败;就中观而言,智慧可以改变人生命运;就宏观而言,智慧可以变革人类世界。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每一个国家,智慧都是不可或缺的。智慧,对于每一个处在奋斗、拼搏和发展中的精英来说,都是举足轻重须臾不可离的。智慧,对于处在社会转型、处在人类历史由工业化向信息化演进的时期、处在大动荡大融合的全球化格局下的人们来说,则更是一切法则的要中之要,一切行动的重中之重。要在激烈的社会角逐中脱颖而出,就绝不能希求于命运的恩赐,因为运气是可遇不可求的;也不能一味依靠天分和本能,因为感性的东西、经验的累积毕竟还是不稳定的,甚至不可靠的;只有依靠理性、依靠智慧,通过理智地分析、认真地思考、深入地发掘事物内在的规律和联系,才能准确把握个人、把握社会、把握世界,甚至把握整个宇宙;才能真正笑傲人生,较少地遭遇失败而更多地获得成功。4.智慧胜于勇敢

人类社会的竞争是无休止的甚至是残酷无情的。世界上充满着相互间的竞争和尖锐的对立。弱肉强食、你死我活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不断上演的悲剧之一:在自然界,植物间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和动物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等事实早已证明,维持物种自身的存活,争夺生存的资源,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一切物种的天性。反观人类社会,尽管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是开化的文明的物种,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竞争的手段已经从茹毛饮血阶段的血淋淋赤裸裸过渡到当代文明的优雅柔和的方式,但是,人类社会仍然逃不出竞争的铁律。国际上仍然存在战争和掠夺,国内仍然存在广泛的竞争,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夺。竞争,永远不可能从人类的字典中消灭。

那么,人类彼此间干戈扰攘、争斗不休的根源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竞争就是为了争夺资源。“资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资源可以是阳光、水、土壤,可以是生存空间,可以是动物植物,可以是饮食男女,可以是高楼名车,可以是高高在上,可以是生杀予夺。进入了人类社会之后,资源一般表现为物质资料,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更高的层次上,资源还有更高的表现形式,即金钱、名望和权力。金钱是经济资本,名望是文化资本,权力是组织资本。掌握了这三种资本,也就具有了强大的资源,就能够在人类社会上生活得相对自由且进退由心了。

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占有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因此,为了争夺稀缺资源的而展开的斗争便屡见不鲜了。远的不说,就说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的两次热战和一次冷战,便是人类自己为争夺资源和利益而发动的。至于日常生活中为了夺取稀缺资源而展开的斗争更是随处可见。比如,市场上商人的机关算尽、学界里学者们的党同伐异、官场上官员们钩心斗角,等等。

从手段上来看,为了夺取稀缺的资源,人们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通过暴力掠夺、有的通过欺骗获得、有的通过交易互换、有的通过强行勒索,等等手段,不一而足。

既然存在竞争,自然会出现对立的双方,会出现双方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任何斗争都不是绣花,都不会温良谦恭,有的时候,斗争甚至会变得血淋淋。这个时候,如何有效地通过竞争,最大化地获得自己的利益,同时最大化地降低自己的损失,这就成了人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了。

中国古代谋略奇书《孙子兵法》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指的是:在战争中,真正的高手并不总是要通过兵戎相见才能够分出胜负。真正的高手,能够通过战前一系列谋篇布势造成必然胜利的态势。在战争中,他能够将必胜的态势展示给对手,使对手彻底失掉对抗的勇气和信心,自动投降或者崩溃。如此一来,就达到了不“战”而“屈人”的效果。在这里,孙子所说的“战”,其实可以引申为人世间一切存在竞争的领域。不战而屈人之兵,少战而屈人之兵,用智而不靠力屈人之兵,这才是竞争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

秦朝末年,奸臣赵高乱政,百姓苦于苛法,人心大乱。率先揭竿而起的是陈胜吴广,楚国原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项梁之侄项羽也趁机起兵。人们认为,天下烽烟四起,大秦灭亡即在眼前,正好凭着大好机会开创一番事业。于是,不少奇人异士纷纷加入到反秦的大潮中来,秦朝一时间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可秦虽将灭,却也存有一定实力。大将章邯出兵平叛,没几个回合,就把最先起义的陈胜吴广消灭了;之后,又趁着项梁攻打定陶的时候,围困项梁,逼项梁自杀。一时间,秦朝阻住了颓势,起义军遭到沉重打击。

当初,项梁起兵之后,曾立原楚王之孙——王孙心为楚怀王,把义军团结在楚王的大旗下共同抗敌。这个时候,老混混刘邦也赶到楚王旗下,成为抗秦的主力之一。项梁去世,章邯放松了对项羽和刘邦的进攻,带着军队去攻打赵国的农民军。项羽和刘邦因而得到了休整和恢复实力的机会。

赵国被攻打,巨鹿城被围,赵王急忙传檄,请各路义军赶来救命。义军之间休戚与共,不少起义军纷纷出兵。但是,又都惧怕章邯力大,不敢与其较量,只得驻守巨鹿周围,躲开章邯的军队,远远地观望形势。楚王也接到了赵王受困巨鹿的消息,此时他正在筹划令项羽和刘邦西征伐秦。项羽为了报仇,于是决定北上抗击章邯援救赵国,而刘邦则受命入关攻打秦之国都咸阳。

不提刘邦,先说项羽。项羽受命援赵之后,就带人北上抗秦。但是,怀王怕项羽不服管束,因此又派心腹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共同出兵,实则钳制项羽。宋义担心章邯实力强大,害怕被秦军击溃,就远远地驻扎下来。项羽一方面急于报仇,另一方面急于救赵,就寻个机会把宋义杀掉了,自己率军前去救赵。项羽赶去救赵之时,秦将章邯率军几十万,而项羽最多不过十万之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用十万人去攻击几十万人,无异于驱着羊群赶虎豹,后果不言自明。可是,项羽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猛将。乌骓马,天龙破城戟,垓下决战,“霸王别姬”,猛将兄的千古悲剧至今还被人们传唱。史书记载,项羽身材壮硕,武艺高强,脾气火暴,为古今之罕见。项羽艺高人胆大,杀死宋义之后,毫不犹豫地率军渡过漳河,准备和章邯主力决战。项羽乃是千古一将,他勇猛无敌所向披靡。率军渡过漳河之后,他下令所有部队带足三日干粮,凿沉渡船,敲破饭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破釜沉舟”的典故。将士们见项羽如此勇猛强悍,都对其敬若天神;同时,军队也军心大振,士气高昂。很快,项羽击溃了章邯的偏将王离和涉问,迎面遇到了章邯的主力部队。项羽军队虽然不及章邯的一半,但是将士们个个英勇作战,项羽奔突于两军阵前如入无人之境。章邯部队被项羽军的必胜信念和拼命厮杀吓倒了,一触之下,全军溃败。项羽大获全胜,不仅击退了章邯,而且解了邯郸之围。

此次作战,项羽凭着自己的无敌之勇获胜。巨鹿之战击溃了秦朝的主力部队,掏空了秦朝军队的根基,秦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巨鹿之战后,项羽的英名传之于诸侯间。人们都知道,项羽是个英勇善战的大英雄。很自然地,项羽在无形中成了抗秦的首领。

击败章邯之后,项羽从北路杀向咸阳。而刘邦则趁着项羽和秦军主力角逐于巨鹿的时候加紧进攻。结果,刘邦在项羽之前进入关中,然后攻破守军,进入咸阳,埋葬了秦朝。项羽紧随其后进入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把刘邦封于巴蜀荒蛮之地。刘邦不满,于是举起抗楚大旗。这样,楚汉争霸之战开始了。

接下来的事情人们就都知道了。项羽虽然勇猛,但是勇有余而谋不足;刘邦虽然文弱,但是处事老练而善于用人。他启用的张良、韩信和萧何都是足智多谋之辈。而且,刘邦公然说:“吾宁斗智不斗力。”在刘邦和众谋士的算计下,一向勇猛无敌的项羽最终竟被刘邦所灭。项羽能够打败章邯,是因为他的武勇;刘邦能够打败项羽,全在于他的智慧。楚汉争霸的历史告诉人们:竞争的成功,尤其是大成功,不仅取决于人们的勇敢,更取决于人们的智慧。

在上文提到的故事中,秦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在刘邦看来,不仅金钱、名誉、权力是稀缺资源,花花江山、锦绣江河更是稀缺资源。一旦打下天下坐拥江山,那么,自己功成名就称王称霸不说,千秋万代之下仍会名载史书。生性风流的刘邦非常明白,打下了花花江山,就会有如花似玉的美女,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馐和烈酒,就会有受万人拥戴万人跪拜的成就感。有了这些资源,他刘邦就再也不是一个任人唾骂、遭人白眼的穷小子,而是人见人敬富贵无边的一代帝王了。所以,刘邦要争——要争胜利、争天下、争江山、争稀缺资源。反观项羽,他同刘邦一样,也想争这花花世界。既然两人路子迎头相撞,那么,楚汉之争就无法避免了。最后的结果,刘邦在竞争中胜出,打下花花江山;项羽兵败身死,失去了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刘邦没有项羽武勇,他在和项羽的PK中,靠的就是智慧。论武功和勇猛,刘邦当然不是项羽的对手。但是,论智慧和老练,刘邦显然要胜项羽一筹。刘邦打败项羽而取天下的事例说明,要想赢得竞争,勇气很重要,智慧更重要。在人类的历史中,不乏那些智识之辈,一计既出,鬼神皆惊。他们往往能够将你死我活的竞争变成任其掌握和操控的游戏,谋定而后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样的人,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成熟的斗争智慧,有着敏锐的直觉和睿智的头脑。他们从来不会盲目冲动,不会感情用事,不会一厢情愿,更不会随心所欲。他们在参与竞争的时候,总是要经过复杂的计算、经过认真的推理、经过严格的判断,最后,作出一项尽可能逼近事实真相的判断。并且,在行动过程中,总是能随着不断变化的事态,随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调整自己的行动。这样的智者,才能最终实现人世的辉煌。相反,也有这样的人:他们在竞争中虽然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但是,他们缺少智慧、缺少悟性,不能深入到事物内部中去揭示其真正的规律。他们总是爱逞匹夫之勇,使蛮力、用蠢劲,以硬碰硬,有勇无谋。历史表明,这样的人,往往是功夫下了一箩筐,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竞争中,勇气因素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竞争胜负的,却是人们智慧的高低。生活常识告诉人们:要打赢一手牌,不仅要有不怕输、敢于赢的勇气,更要有心细如发、掌控全局的智慧。5.智慧源于学习

智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培养竞争的智慧,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和今天的竞争理论,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在斗争的实际中反复摸索、思考和研究,逐步丰富自己的斗争经验,掌握战胜对手的大智慧。只有通过不懈的理论学习和反复的实践摸索,智慧才能逐渐萌芽并最后长成参天大树。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纵横家叫苏秦。他为了游说诸侯王而取富贵,于是下苦功自学纵横之术。后来,苏秦同学通过自考拿到了毕业文凭,就从家乡跑出来四处游说。秦国是当时第一强大的国家,所以苏秦第一站来到了秦国,想从秦王手中猎取富贵。当时秦国是秦惠王当政。苏秦晋见后,就劝惠王说:“大王,我环顾天下,觉得秦国最强,六国都弱。大王您为人贤明,秦国士兵众多,武器精良,将士骁勇。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优势都发挥出来,我认为秦国完全可以兼并诸侯,一统天下。”秦惠王刚刚即位,对说客比较反感。但他压着性子说:“别人说,鸟的羽毛没长好就飞不起来;道德不高尚的人就不能役使天下。我觉得我们秦国现在还不具备条件,所以,等到以后有了机会,我再向您请教吧。”苏秦见到秦惠王不为他的说辞所动,很失望。他赌气道:“我原来就料到了大王不会采用我的主张。从前三皇五帝都是靠武力打下天下的,可是大王您想不用战争就吞并天下,这是不可能的。大王,您不明教化,不懂法理,被您手下臣子的花言巧语给迷惑啦。看来,您一定不会采纳我的主张了。”

说实在话,苏秦的观点很有道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秦国确实已具备了较强的实力。依靠武力征服诸侯,确实也是战国末期的一个大趋势。苏秦敏锐地把握了这种趋势,并以此来游说秦惠王。孰料,秦惠王并不想听苏秦的理论。苏秦一说之下,话不投机,竟然开始批评起秦惠王来。这也正是苏秦火候不到、游说水平不高之故。

两人不欢而散,苏秦没有死心,他先后上了十余次书。但是,苏秦等了好长时间也未见结果。最后,苏秦穿的华贵裘衣也破了,从家里带来的百两黄金也都用完了,只好狼狈地逃离秦国回到家乡。他穿着草鞋,背着书箱,形容憔悴,皮肤黝黑,一脸惭愧和狼狈相,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然而,等着他的不是家人的热情欢迎,而是冷眼和讥讽。苏秦的妻子正在织布,知道苏秦没成功,也不走下织机来迎接他;苏秦的嫂子不给苏秦做饭,父亲也不理睬他。苏秦见状哀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拿我当叔叔,父母也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啊。”苏秦深受刺激,连夜打开几十箱书,找到了一本《太公阴符》反复研读。读到困乏欲睡的时候,苏秦就拿着锥子狠狠刺自己的大腿,鲜血都顺着胫骨流了下来,他也不住手。苏秦常常捧着《太公阴符》自言自语说:“靠着书上的智慧,哪里会说服不了列国君主,令他们给我锦衣玉食,使我谋得卿相高位呢?”

一年之后,苏秦觉得时机成熟了,就来到了赵国游说赵王。赵王听了苏秦的“合纵之术”后非常高兴,立刻封他为武安君,并给他锦绣千匹、黄金万两,让苏秦去游说其他诸侯国,缔结盟约共同抵抗强秦。在苏秦的游说下,六国都和秦国断了来往。当时,天下人的命运,诸国君的威严,谋臣们的权位,都取决于苏秦的策略,天下无人能和苏秦匹敌。

一次,苏秦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时,他父亲听说苏秦路过,就连忙收拾房屋,准备酒席,出城三十里去迎接他;他的妻子都不敢拿正眼瞧他,只能毕恭毕敬地听他说话;嫂子五体投地,像蛇一样趴在地上连拜四拜。苏秦故意问:“嫂子,你以前为什么那么倨傲无礼,现在怎么这么低声下气呢?”嫂子回答说:“因为叔叔现在地位尊贵有权有势,金钱又多啊!”苏秦感叹说:“贫苦不得志,连父母都不认我了;一旦富贵了,亲属都害怕。人生在世,权势和富贵,怎么可以忽视呢?”

在上面的案例中,苏秦为了猎取权势、富贵等稀缺资源,努力学习游说之术,前去游说秦王。但由于他功力不够,所以失败了;回家之后,遭到了家人的冷遇。之后,苏秦找到了一本《太公阴符》,痛下苦功,努力学习。《太公阴符》这本书现在已经失传,但根据史书记载,这是一本专谈谋略的书。苏秦拿着这书苦读一年,终于掌握了里面的大智慧。靠着此书去游说六国,苏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苏秦游说六国的案例说明,智慧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只要努力学习、学习得法,就能够掌握智慧,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苏秦的故事提示人们,通过学习提升智慧,就离不开读书。一般来说,通过读书提升智慧,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一是要多读谋略书籍,汲取前人的谋略精华。谋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正确处理事物的理性的总结,是以最高效率最巧方式达成人们目的的方法。学习谋略,能够使一个人更加成熟、更加睿智,能够迅速提升一个人的智能和灵性,使得人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物发展演化过程中迅速找到问题的“命门”,从而一击中的。

在上文中提到,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很大程度上借助的是张良的智慧和谋略。《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着一段张良佐汉的故事。秦始皇灭六国之后,韩国贵族后裔张良决心刺杀秦始皇,报其毁家灭国之仇。他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于是隐姓埋名,流亡下邳。有一天,他正在桥上闲逛,突然看见一个行止古怪的老头。这个老头见到张良,故意将一只鞋子甩落桥下,然后喊道:“小伙子,帮你大爷把鞋子拾起来。”张良本来正郁闷得想打架,听到这个老头极其无理的要求,就准备冲上去飨以老拳,但看他年老体衰,禁不住揍,就勉强忍住了。而且,他好人做到底,不仅把老人家的鞋子给捡上来,并且恭敬地服侍老人家穿上鞋。老头看张良如此温和恭敬,于是对他说:“嗯,不错。小伙子,三天后天一亮,你到这里来,我有话对你说。”说完,扬长而去。张良虽然觉得老头举止乖张,但是他从老头的外表看出这不是一个普通人。他强忍着好奇心回到家中。三天后,他起了个大早,赶到桥中。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老人家早已在桥头等候多时了。他一见张良,顿时愤怒地说:“和老人家相约,你怎么来这么晚啊。三天之后的此时,我们再来相见。”斥责完张良之后,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张良目瞪口呆地看着老头走去的背影,虽然羞愤难忍,但是还是勉强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决心探个究竟,看看老头到底在搞什么古怪。三天后,他再次来到桥头。让他惊讶的是,老人又先他而到了。老头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他一顿后,告诉他三天后再来。张良是个有夙根的人。他从这个老头身上仿佛感悟到什么。于是,三天后刚过子时,他就抹黑来到了桥边等候老人。果然,老人如约而至,见到张良已经在恭敬地等候他,他仰天长笑,掏出一本书递给张良,说:“拿回去仔细研读,将来可以当上皇帝的老师了。”说完之后,飘然而去。张良得到书后,急忙赶回住处,灯下展卷细读,原来是一本谋略奇书《太公兵法》。张良勤学苦读,烂熟于胸,终于凭借着从书上学到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大智慧,辅佐刘邦攻入咸阳、灭亡秦室;之后,又帮助刘邦以弱胜强,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就了帝业。张良成才的历程提示人们:正确学习古人的谋略书籍,广泛吸收前人的谋略智慧,用前人的大智慧指导自己的实践,对一个志向高远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中国是一个谋略大国,是盛产谋略家和盛产谋略理论的地方。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出现了姜子牙、孙武、韩非、诸葛亮等多位谋略大师,产生了诸如兵家、法家、纵横家等一系列谋略门派,出现了老子柔性谋略、法家刚性谋略、兵家诡诈谋略、纵横家地缘谋略等诸多谋略思想。中国古代的谋略大家,写出了大批名传青史的文章著述,比如《易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握奇经》、《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鬼谷子》,等等。不仅中国重谋略,外国也讲谋略。外国著名的谋略家和经典的谋略书籍同样数不胜数,比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利德·哈特的“间接战略”、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等等。古今中外的谋略思想,是历史上残酷的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深入学习这些经典的谋略思想,对于人们掌握谋略的精髓,把握谋略的本质,随机应变地运用谋略获取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要多读历史。在学习古人的斗争智慧时,最为重要的,必须认真读史。史家最重人事。通过阅读历史,可以清楚地看清个人的兴亡,看清国家的盛衰。通过读史,可以深入地把握一个个鲜活的、生动的斗争案例,从这些案例中间,找到蛛丝马迹,进而将这些案例中共性的东西汇集到一起,从而得出关于斗争的大智慧。通过读史,能够逐渐掌握人世兴衰荣辱的根本原因,能够培养自己巧妙运筹精打细算的本领,从而使得自己在激烈竞争的生命场上纵横捭阖,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要提升智慧,还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自己。任何一个人,初出茅庐的时候实力都是弱小的,经验是苍白贫乏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并不值得自卑或引以为耻。但是,正确对待不等于停滞不前。富有竞争智慧的人,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及时和善于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找到失败的核心症结,总结出避免失败的规律。同时,在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之后,又能及时和善于提炼成功背后存在的共性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升华为理性的认识和指导。这样,就能够在竞争中不断地成熟起来,最终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纵横无敌、所向披靡。

还需要强调的是,培养智慧,必须要分清楚小聪明和大智慧的区别。历史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有些人总能够在竞争中一帆风顺。他们似乎从来不深入研究事情发展的整个脉络,也似乎从来没有为成功与失败所困扰。他们总是能够凭借运气、凭借灵活、凭借直觉,在事业上一往无前。许多案例表明,社会中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存在。他们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于自身努力,一方面来自于那些渺茫的不为人知的因素。这些人凭借“习而不察”的天分获得了人人艳羡的成功。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模式已经固定,形成一个稳定的、不变的套路。当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客观事物的发展相吻合时,他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做成很多事情。这种人在做事的时候,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可是,就是凭着这种感觉,他们也往往能够获得成功。这样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聪明人。但是,我们要说,这种类型的聪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智慧,而是人世间的小聪明。

真正的大智慧,是历经坎坷和磨难之后,对人生、对生命的一种全新的考量和深入的把握。小聪明是肤浅的,是表层的,是随机的;大智慧是深刻的,是沉淀的,是稳定的。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会在成功之后往往遭到失败,是因为他们靠的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这些人的成功,并不是绞尽脑汁得来的,不是辛辛苦苦盘算过的。或者,尽管有一些是这样,但是,他们无法从理性上重新梳理他们成功的经验,无法将其经验升华为理性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新一轮的竞争。于是,当进入新的博弈格局中后,就会有过时的经验、僵化的理念来束缚他们的头脑,将他们导向失败。所以,真正的成功人士,并不仅仅停留于成功的表层,而是能深入到成功的内核,得出比较接近真理的、符合事实的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比较科学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感性而进入了理性阶段的,因而也是更可靠。这种认识,这种思维,才是真正的大聪明。区分小聪明和大智慧,对于人们发掘自身的潜力、规避自身的顽疾和真正提升智慧的层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6.智慧的最高境界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尤其喜欢杀人。他的重要大臣比干进谏道:“大王淫乱不止,随便杀人,恐怕要亡国的。”纣王听了大怒,他说,我听说古代聪明圣人的心都有七个窍,人家都说比干聪明,我倒要看看,比干的心里有没有七个窍。于是,纣王杀了比干,并下令挖出比干的心肝。

与比干同为大臣的,还有个箕子。有一次,纣王喝得昏天黑地,连当天是什么日子都搞不清了。纣王问周围的人是什么日子,周围的人也都糊里糊涂不知道。于是,纣王派人去问箕子。箕子一听纣王的问题,连忙说,我也喝醉了,不知道是什么日子。使者走后,别人问箕子缘故。箕子说:“大王作为天下的主宰,却连什么日子都弄不清,天下就快要灭亡了。而整个国家上下都不知道的事情,唯独我知道,那我岂不是危在旦夕了么?”

到了后来,纣王越来越残暴,把身边的忠臣几乎杀了个干净,箕子为了逃避灾祸,就经常说些荒诞不经的话,作出让人理解不了的行动。最后,竟然被人捉了去当奴仆。纣王听了这些,以为箕子真的疯了,哈哈一笑,也就没有再加害箕子,箕子由此逃过一劫。后来,纣王被灭,周武王听说箕子是个贤人,就派人到处去寻找,终于找到箕子。周武王诚恳地向箕子求教治国之道,箕子知无不答。他们的对话被记载下来,就是《尚书》里的《洪范》篇。周武王非常信任和重用他,后来,把箕子封为朝鲜国王。

故事中的箕子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在无道纣王的面前,显示自己的聪明,只能落得比干一样的下场。因此,他假借装傻来掩饰自己,逃过了一劫。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也。”这句话是说:事物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一个人的聪明,固然能够帮助他在人生中飞黄腾达,但是,也有可能使他一败涂地。那句“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懂得了“反者,道之动也”的道理,就会衍生出许多高妙的智慧。

比如,一块普通的石头,随意丢弃在路旁,会一直安稳地呆在那个地方,没有人会去侵略、惊扰它。但是,如果是一块美玉、黄金,丢弃在路旁,那么,这块美玉或黄金一定会被人掠走,从此,会从一个人的手中到另一个人的手中,辗转飘零,你争我夺,不得自由。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有的时候,做一块美玉,不如当一块顽石来得舒服自在。这就是“反者,道之动也”的实际运用。

再比如,在万顷森林里,有的树挺拔刚健,有的树曲虬弯转;有的树一看是栋梁之材,有的树却永远无法对人有什么用处。那么,是做成材的树好呢,还是做不成材的树好呢?挺拔刚健的,虽然有充作栋梁的价值,可一旦被匠人看中,就会锯断身躯,丧失性命;不成材的,会十年、百年甚至千年万年挺立在那里,没有人会觑觎它的存在,这棵树得以尽享天年,寿终正寝。从这个角度来看,成材的树,未必就比不成材的树更让人们羡慕。

还比如,农场上养着两头猪,一头肥,一头瘦。不用说,等待着肥猪的命运,就是那致命的一刀;而等待瘦猪的,或许会是更长的生命,更多的食物和水源,甚至还包括更多的异性和子孙。所以,如果要做一头猪的话,是做肥的那头呢,还是瘦的那头?到底哪头更幸福一些呢?

又比如,在人世上,如果能够投胎做女人的话,是做一个一笑倾城的绝世娇娘好呢,还是做一个薄有颜色却富有聪明和才华的普通女子好些?当然,会有许多人选择作绝世美女。但是,自古红颜多薄命。美女,一定会被更多人窥视、追求、争夺,最终的结果,大多会是命运多舛,身不由己,只有极其例外的人或许能有个不错的归宿。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着太多的明证。明末的绝代名妓陈圆圆,她不仅被男人们抢来抢去玩弄于股掌之中,到了后来,吴三桂甚至为了夺回她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官断送汉人大好河山,数代之下,犹有骂名。所以,宁可做一个普通的女子,不做一个风华绝代、见者动心的女子。因为风华绝代的女子,从历史上看,通常是不幸福的。

又比如,在人世间,是做一个超级富豪好些,还是做一个知足常乐、富有而不贪的人好呢?老子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好东西不能长久,财富多了,自然打你主意的就多了,用抢、用骗、用偷、用诈,等等手段,令人防不胜防。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又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讲的都是富贵不可长久、富贵可能会导致事物走向另一个反面的道理。

啰啰嗦嗦讲了一大堆,无非要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反者,道之动也”。常言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告诫人们,金钱、名望、财富,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带来祸患。所以,真正的聪明人,不仅能够享受这些东西带来的好处,而且,能够抵消其附带的祸患。这样,才能在人生中够悠游自在、进退自如。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有些时候,多,不如少好;得,不如失好;有,不如无好。具体到智慧这个领域,那就是:有的时候,聪明,不如傻好。

什么叫做真正的聪明?什么叫做大智慧?换句话说,什么是最高的智慧?最聪明的人,不是那些事事反应敏捷、聪明伶俐的人,而是那些会装傻的人。因为他们太聪明了,聪明到会装傻的地步了。那些聪明的人知道,如果他们表现得太聪明了,就会让人们时刻提防他们,会引起别人对他的警惕心理,这样,在人生的竞技场上,他们会遇到许多无谓的阻力,碰到许多本不应该遭遇的困难。而且,他们知道,一个人太聪明了,才华横溢,会遭到天妒,会遭到众人的诋毁和孤立,就如同李白、杜甫那样,身怀绝代才华,却无法在事业上取得自己追求的成就。所以,真正的聪明人,不仅聪明,而且能傻——聪明是骨子里的,傻是表面上装出来的。对于这样的人,聪明的古代人发明了一个词,叫做“大智若愚”,用来形容智慧的最高境界。

什么叫做笨?换句话说,什么叫做愚蠢?真正的愚蠢,不是那些反应迟钝、一事无成的人。有些人,虽然头脑反应慢点,但是,只要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能够笨鸟先飞,咬牙坚持,一样可以取得傲人的成就。金庸先生名著《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武学资质低于常人,但最后一样成为武林一代宗师。其实,真正的蠢人,是那种明明很笨,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笨,或者反以为聪明的人。这样的人,明明不懂,偏偏要装懂;明明不了解,偏偏要假装了解。这样的人比知不足而后勇又低了一个层次。聪明的古人也发明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种人,叫“自作聪明”。所以说,真正愚蠢的人,并不是那些反应迟钝的人,而是那些自作聪明的人。

如此看来,真正的聪明,看起来反倒是傻;真正的傻,偏偏要装成聪明。聪明和愚笨,就如同阴阳之两端,谁能穷尽它的极点呢?

在上文提到的例子中,箕子有智,偏偏要以无智示人。这种大智不智,才是智慧的更高境界。历史上,还有许多像箕子一样绝顶聪明的人。他们太聪明了,聪明到懂得装傻的重要性,也能够装出傻瓜的模样,让人们误以为他是笨蛋。这样,他就可以在一帮自以为聪明的人中间放手施展手脚,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夺取自己需要的那些稀缺资源了。而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被套入彀中仍然茫然不觉,自以为得计。纵观历史,当一个人聪明到会装傻的地步,这个人就进入了真正聪明的行列,成为了智囊中的智囊,高手中的高手。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能够笑到最后、也笑得最好的人。当一个人明明很傻,偏偏要竭力装扮自己文过饰非的时候,那么,等待他的,必然是凄惨的命运。

总之,最高的智慧,就是“傻”。聪明到了“傻”的程度,才是智慧的最高境界。我们把这种最高的智慧叫做——“无智”。真正的聪明人,必须能够拥有“无智”的修为。第二章谋略的角力1.谋略生于竞争

谋略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谋略靠的是悟性,它与一个人的学识高低、文化深浅甚至识字与否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在那些古老的村庄里,往往会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或许一辈子没有读过书,但是,他们却对世事洞若观火,对人事了如指掌。他们极富智慧,处事老练,谋事老道,有着很深的谋略修为。这样的人,就是人们所说的智慧之人。相反,还有些人读了一辈子书,却食古不化,抱残守缺,最后,反倒身死东城,为天下笑。比如,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里的那个赵括,三国争雄时期诸葛亮挥泪而斩的马谡,这些都是典型的志大才疏、华而不实的人。表面上看起来,这些人学富五车、侃侃而谈;而实质上他们好高骛远、百无一用,连起码的谋划能力都不具备,最后落得可悲下场。所以,一个人的谋略水平的高低,与学识高低没有必然联系,最根本的是自己的悟性。

上文已经讲过,要想取得个人、团体、国家急需的稀缺资源,就需要正确运用智慧。用智慧赢得竞争的过程,就是施展谋略的过程。我们把指导人类竞争行为的智慧称为谋略。

一谈到谋略,人们往往会将谋略和战争联系起来。的确,谋略最初的产生和应用主要集中于军事斗争领域。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是斗争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表现形式。《周易》中《象》辞说:“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明智而且谦让地对待别人,尚不能感化邑国而使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时候,就可以出兵讨伐邑国。战争是资源争夺的最后的方式,也是最惨烈、最高级的方式。一旦战争爆发,无论是参战的哪一方,都要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效果。要在波谲云诡瞬息万变的战场中保存自己并且消灭敌人,就绝离不开谋略。所以,最初的谋略,主要用之于军事领域。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谋略思想已不仅仅停留在军事领域,而且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决定竞争胜负和事业成败的关键。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政治、文化、经济、外交、军事斗争愈演愈烈,这就为谋略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建立了外围环境。

举个例子:在中国,温州人擅长经商。他们常常把东北的人参、鹿茸买回来,然后倒手卖出去。中国最大的人参、鹿茸市场不在东北而在温州,这是一大奇怪现象。许多温州人在买东北特产时,常常会高价买进,低价卖出,哪怕赔钱也不在乎。这是另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温州人会这么做呢?原来,温州人与东北人做生意,常常是货到一年以后才付款。这样,虽然人参生意赔了点钱,但是,温州人常常一年做上五六趟生意,这就迅速圈进了大量流动资金。然后,再用手上的资金去做别的生意,挣来钱之后,把买人参、鹿茸等东北特产赔的钱算进去,还净挣许多。温州人用的这个办法,就是谋略学上的“借鸡下蛋”之法。

上面的例子证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谋略已经深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要想赢得竞争,就必须掌握谋略;要掌握谋略,就必须学习谋略;要学习谋略,就必须认真研究谋略的内涵和本质属性,从不同层面研究谋略和谋略的运用。只有弄懂了什么是谋略,才能够成功运用谋略。只有成功运用谋略,才能够正确驾驭竞争局势,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并最终赢得竞争的胜利。2.点:谋略的含义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谋略。但是,系统研究谋略理论的书很少,也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说清楚谋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对于一个事物都不能准确地定义它,那就别提正确地认识它和驾驭它了。所以,要学习和运用谋略,第一步就是弄清楚什么是谋略。

在研究谋略问题时,笔者尝试采取全新的思维模式——阴阳对位的方法来研究。一提到“阴阳”,有人就认为那是封建时代的糟粕,这种观点其实是有些偏颇的。“阴阳”是古人提出的一对哲学的概念,讲的是事物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冬为阴、夏为阳,柔为阴、刚为阳,静为阴、动为阳,等等。在一定意义上讲,古人对“阴阳”的认识程度要比今人还深刻。而且,现代信息文明的奠基,正是源自于中国古代的“阴阳”智慧。阴阳二进制的运算方式,是近代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信息社会数字化时代的起点。用阴阳对位的方法来研究谋略,能够使人们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谋略,更深入地把握谋略的实质。所以,笔者研究谋略的一切模式,都是以阴阳对位的方法来构建的。

首先,将谋略定义为一个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就如同宇宙大爆炸之前必然有一个核心一样,又如同一个组织里必然会有一个领导核心,一个原子里必然有一个原子核,谋略也有其最基本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前文所说的“智”。从根本上说,谋略就是人类的智慧。但是,谋略又不简单等同于智慧。只有当人们将智慧应用到斗争当中时,智慧才会转化为谋略。因此,我们给谋略下个定义就是:谋略是人类斗争过程中的智慧的正确运用。这是谋略的核心定义。

其次,谋略这个“点”是由对立的两个部分组成的。当人们为了争夺稀缺资源将智慧用到斗争中去的时候,智慧就衍生出对立的两个部分,即对方和己方。大家都看过太极图:太极图的中心是一个阴阳互抱的双鱼,其一为阴,余一为阳。谋略也是如此。从宏观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点的谋略,其实内部包含着两个对立的部分:一个部分是对自己的了解、认识和把握;一个是自己对对手的了解、认识和把握。任何谋略都是产生并存在于斗争之中的。有斗争的双方,才会有斗争的双方以智慧去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这样,智慧才真正变成了谋略。而这个谋略,必然包含着自己和对手两个方面。古人说的“知己知彼”,就是强调谋略必须从自己和对手两个方面入手全面衡量和把握各自的情况。

跳出来看,人们的任何行动都受制于主观意识。只有主观作出了判断之后,才会有后续跟进的行动。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任何人都是“利益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着理性活动的人。一个经济人,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经过主观判断和算计之后才能够下定决心,并最终将其落实到行动中去。所以,从人类的行为学角度分析,在行动之前,必然有一个决策的过程。有了决策,才会有进一步的行动。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那么,决策是从哪里来的呢?众所周知,只有人们对事物产生了判断,才会有决策。比如,一个人到车市去买一辆车。当他看到一辆宝马车,他会从宝马的外观上、性能上和生产工艺上作出判断——这是不是一辆好车,是不是自己需要的车,然后,他会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决策,要么买,要么不买。这个简单的例子告诉人们:决策,来自于判断。

那么,判断又来自于哪里呢?判断来自于信息的分析和加工。只有看到了宝马车,并对其性能参数作了具体了解,买主才能掌握关于宝马的各种信息。在掌握了具体信息后,卖主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最后,才能作出判断。由此可见,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对正确的信息的分析和加工,也就是思考。

那么,对信息的分析和加工的前一个步骤是什么呢?是信息输入。这个很容易理解。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就不可能作出饭菜。同理,没有信息的输入,就不可能有信息的分析和加工。所以,信息的输入是导致人们作出行动的第一个环节。

以上的过程可以用一个数据链可以表示为: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产生判断——作出决策——落实行动。我们常常将信息输入称为认识,信息加工称为思考,所以,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人的行动流程简要概括为以下公式:认识——思考——判断——决策——行动。

所谓谋略,主要着力于整串行为的第一个阶段。一方面,要使自己的认识最大程度地逼近真相,而后,进行正确的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正确的决策,最后,再把决策转化为正确的行动;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在对手信息输入过程中,利用信息控制,使对方得到无效的、虚假的、经过刻意加工和掩饰的信息。错误信息导致对手错误的思考、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决策,并最终导致对手错误的行动。以上过程就是谋略。换句话说,真正意义上的谋略包括一正和一反两方面的智慧。所谓正,就是要正确把握自己和对手情况并设定计谋;所谓反,就是要误导对手,使对手掌握错误信息并出现错误行动。正反两个方面智慧结合运用的过程,就是谋略产生的过程。下面,再深入分析一下谋略的两个方面。

第一,知己知彼,全盘掌控斗争全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经典谋略教材。在小说里面,有一个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案例。从曹操南下、孙刘联手赤壁大战开始,诸葛亮就展示出了自己料事如神的过人才能。他巧妙筹划,一手导演了三气周瑜的故事。每一次在周瑜施展阴谋之前,诸葛亮都能够料敌机先,棋高一着,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次周瑜设计的结果,不仅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被刘备集团引为笑柄。最后,周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哀鸣。作为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的描写有些夸张,而且“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是,历史上确实有许多智者能够知己知彼,料事如神。他们往往在事件的萌芽状态就能够通过事件的端倪推测出事物未来发展的走势,并且能够及时做好应对的准备。在关键的时间、关键的地点及时出现并且以正确的行动来取得自己需要的胜利。从这一点来看,知己知彼是谋略自身所包含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无法了解自己,无法料知对手,就无法产生正确的谋略。盲目的判断、错误的估算,只能让人误入歧途。所以,谋略的第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全面把握敌我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正确的、符合事物发展的策略,并将其转化为行动。

第二,信息控制,以虚假表象误导对手。

任何斗争,必然会存在敌我两个主体。要在斗争中正确运用谋略,不仅要确保己方对事物发展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且要采取各种手段使得对方作出错误的判断。这就是区别一个谋略高手和庸才的关键的标准。真正的高手,不仅能够全面把握敌我双方的态势,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种种行动,给对手以错误的信号,使得对手作出错误的判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