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1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4 05:37:26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1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15)试读:

前言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着力于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这里的“学科”指的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构成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学科建设”的内涵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以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分学科,特别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完整准确的研究和把握;“学术创新”的意蕴则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各学科及相关理论体系为支撑,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提升理论的新视界、丰富理论的新内容、提出理论的新概括、实现理论的新突破,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境界。进入21世纪,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2005年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理解,即从学科研究方向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后来又增列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二级学科。在近十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学科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而理论学术发展和创新也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开拓了新的境界。

编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就是为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各二级学科年度学术发展的主要方面的成就。

本报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的第一个年度报告。年度报告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当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事项,包括中央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等,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进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特别是学科学术发展的基本情况。二是当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和成果,包括当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术发展概述,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学术发展的主要论题,这是年度报告的主体部分。三是当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综合情况报告,其中主要包括当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讨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概况、当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奖情况,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发展概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建设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措施等,还包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创新平台发展以及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等概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15)》,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编,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共同编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15)》编撰分工如下: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相关文件和重要举措”,主编:孙蚌珠;撰稿人:黄俊立、张新平、王在全、贺大兴、蒋海蛟。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主编:孙熙国、周向军;撰稿人:汪越、梁爽、张路园、王瑜、陈家付、邱林、张乐民、周颜玲、夏巍、林红、张士海、郑敬斌、刘文杰、李传实、董蕾、李国泉。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主编:顾海良、孙来斌、俞良早;撰稿人:咸怡帆、尹春荣、王晓南、胡刚、侯文文、刘旺旺、杨绍琼。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编:陈占安、肖贵清、韩喜平;撰稿人:钟彬、刘洋、李戈。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编:仝华、宋进、纪亚光;撰稿人:刘学礼、丁小丽、岳从欣、韦磊、刘仓、李桦、张凯、吴尹浩、贾凯、王勤瑶、刘芳、马明冲、林绪武、杨晓成、王飞。

第六篇“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主编:陈学明;撰稿人:王凤才、袁芃、谢静。

第七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编:郑永廷、黄蓉生、宇文利;撰稿人:王仕民、司明宇、崔健、王晖、邹绍清。

第八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基本状况”,主编:孙蚌珠、孙代尧;撰稿人:魏波、程美东、冯秀军、熊晓琳、李厚羿、王成英、史春风、秦维红。

孙代尧、刘军参与部分篇章修订工作,冯超超参与资料整理工作。顾海良对全书作了统一修订并定稿。

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大课题和发展方向,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要求。在这一伟大的理论工程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将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顾海良2016年5月9日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相关文件和重要举措第一章 中央及相关部门文件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因此,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5年,党中央及相关部门对高校思想宣传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主要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下简称《创新计划》)、《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下简称《建设标准》)。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战略思考,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成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纲领。《意见》分七个部分:(一)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三)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四)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五)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六)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七)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意见》特别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体内容有:一是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二是高校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划,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三是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四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启动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五是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价方式,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教材,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重点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二、贯彻落实《意见》的四个相关文件

为了贯彻落实上述《意见》,相关部门分别在2015年7月和9月出台了四个文件。

1.《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15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出台的这份文件指出,领导干部上讲台,是中央的明确要求,是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领导干部上讲台,有利于青年学生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有利于青年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青年学生坚定信仰,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领导干部上讲台,可发挥在政治、阅历方面的优势,展现领导干部良好形象,拉近青年学生与党和政府的距离,让高校学生不断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上讲台的领导干部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地市的主要负责同志,重点是省级领导干部。每个领导干部每学期至少上一次讲台。保证每所高校的学生每学期至少听一次地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报告或形势与政策课。该项文件要求,领导干部上讲台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开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宣传教育;结合国家和本地区本部门发展的实际,宣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新变化,宣讲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教育;开展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开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大团结教育;回答高校师生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帮助青年学生自觉划清思想理论上的是非界限。为了保证“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化、常态化,三部委将每年联合制定两期领导干部上讲台宣讲要点,于春、秋两季开学前印发各地。各省级组织、宣传、教育部门要根据宣讲要点,结合本地高校学生需求和本地区发展情况,编制本地领导干部上讲台的学期授课计划。接到授课计划后,领导干部要深入研究讲授内容,认真备课,撰写讲义,并严格按计划时间完成授课任务。

2.《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创新计划》,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并且强调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一是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建设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材体系;二是切实提高专职教师整体素质,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才体系;三是积极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建设理念科学、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四是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五是努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六是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建设导向明确、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七是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建设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条件保障体系。

3.《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党组印发的这份文件指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统筹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骨干等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网络评论队伍,是全面落实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战略任务的基础工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坚持党管宣传、强化责任,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坚持从严从实、改革创新,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配齐建强队伍为重点,以提高工作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完善激励机制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4.《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2015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建设标准》是对2011年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修订,包括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和特色项目等5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包括若干二级指标,具体来说,组织管理包括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机构建设和专项经费;教学管理包括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成果;队伍管理包括政治方向、师德师风、教师选配、培养培训、职务评聘、经济待遇、表彰评优;学科建设包括学科点建设和科研工作;特色项目包括教学改革特色项目和能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的其他特色项目。建设指标分A*、A、B三类,共39项,其中A*为核心指标(7项),A为重点指标(9项),B为基本指标(23项)。《建设标准》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标要求和责任部门。第二章 各地区的相关文件和举措

为了落实中央及相关部门的指示精神,很多省市在2015年出台了相关文件和重大举措。一、东部地区有关省市的相关文件和举措

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着力在学科建设、课堂教学、人才队伍等各方面创新工作机制,以发挥高校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引领作用。决定每年投入近2.5亿元,推进北京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工作,建设一批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有示范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时,启动了1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根据文件,北京市还将把市属高校招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本科生纳入“双培”计划,与优势学科高校联合培养;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项目,每年设立100个新生奖学金、100个学术奖学金,并将定期评选优秀学位论文,搭建实践平台。此外,文件还特别强调,各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特别是经费保障、人事编制、职称待遇等相关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党委书记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

上海市出台了《上海推进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建设计划》《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登峰计划》。成立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协作组,组织遴选2016年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市教委启动实施新一轮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2016—2018年)。

天津市教委决定实施建设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团队的重点工程——名师工作室,旨在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提升教师队伍总体素质,搭建中青年骨干教师发展平台。

广东省发布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文件共七部分,主要阐明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了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拓展新途径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调加强高等学校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建设,强化建设和管理,以及切实加强领导等。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浙江教育工作委员会出台了《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施方案》,开展了“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福建省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并发布《关于分课程成立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中心的通知》,启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

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海南省委教育工委、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6家单位联合出台《关于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学部)的实施意见》文件及其相关文件,决定加大建设力度,将一些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建设成为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基地、推出科研精品的学术高地、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阵地。中共海南省委教育工委、海南省教育厅制定了《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管理办法(试行)》及其相关文件,决定聘请省内有资质的厅级领导或高校外著名学者来给大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关省市的相关文件和举措

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决定实施云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计划”(简称“四个计划”)。

重庆市积极开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贯彻执行情况自测自评工作,并举办“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四川省教育厅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四川省实施方案》,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提出进一步推进教学科研改革,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教材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改善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

贵州省颁发了《组织参加2015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的通知》《开展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课件”评选工作的通知》等,多方面提高省内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陕西省教工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建议》《陕西省教工委支持省内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的实施方案》《关于鼓励省内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指导意见和建议》等一系列文件,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院发展、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甘肃省出台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于2015年开始在全省各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百场心理辅导报告,千名干部下班级,万名教师进宿舍。

湖南省出台了《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的实施方案》,并开展湖南省首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开展了2015年度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奖评选活动。

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努力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辽宁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培育20名在省内外具备一定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家”等,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培育建设10个具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启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支持45岁以下副高级专业人才,通过研究热点难点问题、高校巡回宣讲、编写高水平著作等方式,培养名嘴、名家,推出名篇、名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说服力。

2014年11月,中宣部、教育部在宁夏联合启动了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宁夏大学与武汉大学、宁夏医科大学与山东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与北京大学、宁夏师范学院与东北师范大学分别签订了《对口支援协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协议》,协议双方从共建管理机构、共建学科专业、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体系、共建教学改革、共建研究智库等六个方面全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和研究。2015年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下文,“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将按照每年不低于100万元、独立(民办)学院和高职(专科)院校按照每年不低于50万元标准,设立专项经费,确保共建工作取得实效”。第三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一、启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建设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推进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新形势下汇集力量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根据《意见》“建强独立二级机构,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重点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创新计划》“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的要求,2015年下半年,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了第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评审工作遴选考察组,经过认真评审和实地考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9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有助于专门、系统、完整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科学性、时代性,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高质量的理论人才队伍,进一步增强高校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有些省市也以“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建设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如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组织评选了首批湖南省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湖南省省级重点[1]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也评选出了山东省第一批11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包括山东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福建省重点支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省委宣传部专门拨付40万元建设经费。海南省委宣传部2015年给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0万元的经费支持,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注释[1] 参见《首批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公布》,见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2/27/c_128756828.htm,2016-03-27。二、省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5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省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潮:1月,海南省委宣传部与海南大学签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3月,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云南大学签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6月,浙江省委宣传部与浙江工商大学举行签约仪式,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9月,海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社科联等六部门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签订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议;11月,陕西省委宣传部和西安交通大学签约共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2月,浙江省委宣传部与浙江大学举行签约仪式,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5年,省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还有:江西省委宣传部与三所学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为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广东省委宣传部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广西师范大学共建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省委宣传部与山西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独立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意见》指出,“深入推进直属于学校领导的独立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建设。规范二级机构职能定位,统一管理全校本专科、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加强二级机构领导班子建设,班子成员应是中共党员,且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为了贯彻关于“独立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要求,2015年一些学校在原来“教研室”“教研部”“科研部”等基础上组建、成立或是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有浙江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吉林建筑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独立设置和独立运行)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高校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有280家左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共中央党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保留中央党校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的职能任务,主要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决策咨询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培养本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对此举作了高度评价:“中央批准中央党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坚持党校姓‘马’姓‘共’之举。”四、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2015年各高校都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

北京大学通过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北大气派、中国特色、世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目标和“在马言马”的原则,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包括建设“马克思楼”和“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举办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培育“中国道路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启动“马藏”编纂工程、创办马克思主义“旗帜网”等,举办了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和第五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学科博士生论坛等。

清华大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同意创刊的批复。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首批获得认证。创新中心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基础文献的深入研究为基础,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为中心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平台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支撑。北京市将对创新中心按照项目建设周期给予支持,五年为一周期。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南开大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领导小组,并原则通过《南开大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方案》。

吉林大学通过了《吉林大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方案》和《吉林大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体系实施方案》。

复旦大学成为“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建设”牵头单位,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协议(草案)》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规划》,4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入选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登峰计划,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

山东大学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对学院建设、学科发展和加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为推进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条件支持和政策依据。

武汉大学校党委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十大举措”,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学院建设“八大计划”,目标是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高端培训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和信息资源中心。

兰州大学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校长和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党办、校办、宣传部、社科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

除了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外,很多高校也都出台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文件。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制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中国政法大学出台了《中国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质量标准》;华北电力大学发布了《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央财经大学实施了《中央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方案》;北京交通大学通过了《北京交通大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方案》,从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建设任务、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实践教学、课程考核、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首都师范大学通过了《首都师范大学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迎接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进校督查工作的方案》;华南师范大学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西师范大学出台了《江西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实施要点》《关于成立江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武汉理工大学颁布了《武汉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

很多高校采取了加强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如西安交通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建设规划,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进行扶持,基础课程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第一批次课程优先进行建设;南京大学陈骏校长召集相关部处、院系负责人及教师,研讨如何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大连理工大学成立了“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深入实施《创新计划》和《建设标准》,巩固马克思主义学科重点建设地位;福建师范大学按照“一流文科”的标准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使之成为全校唯一享受校内津贴由学校全额拨款的二级机构,保证思政课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岗位所占比例高于学校高级岗位设置的平均水平;华东师范大学单独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单独拨出专项经费,支持申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纳入陕西师范大学《2014—2015一流学科建设规划》之国内知名学科建设规划;海南师范大学给予挂靠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三个省级研究中心(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海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配套资金。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和基地及平台建设一、学科点建设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经过10年的建设取得了长[1]足的发展。2015年,全国共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41家,形成了区域分布基本合理、覆盖面较广的学科点布局。全国高校325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分布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市31家,辽宁省21家,天津市8家,河北省8家,山西省7家,内蒙古自治区6家,江苏省20家,吉林省12家,黑龙江省14家,上海市14家,浙江省12家,安徽省10家,福建省7家,江西省10家,山东省18家,河南省12家,湖北省17家,湖南省11家,广东省13家,广西壮族自治区5家,海南省2家,重庆市9家,四川省13家,贵州省4家,云南省7家,陕西省18家,甘肃省6家,青海省3家,宁夏回族自治区2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家。

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有了重要进展:一是一些学校招生增加。比如中央党校从2015年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高校、党政机关招收100名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素养的青年人才攻读博士学位。二是一些高校增设了二级学科,比如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原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对外关系三个博士点招生的基础上,新增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两个二级博士点并开始招生。三是一些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重点建设学科,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列入东北师范大学优势学科攀登计划;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得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申报的“意识形态学与社会治理”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学科。四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10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已达6万之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占74%,拥有正高职称的占15%,副高占37%,结构较好。其中涌现出包括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等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专家学者,极大地提高了队伍质量和水平。2015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曙光教授入选2015年度“长江青年学者”建议人选名单。很多高校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分布图注释[1] 2006年批准21家: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央党校、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2010年批准16家:郑州大学、山西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国防科技大学。2013年批准4家:湖南科技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点研究基地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的重要载体。《意见》要求“推进学位授权点、重点学科和重点基地建设”,“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建立若干个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承担重大课题研究和研究生导师培养任务”,“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

2015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增设了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基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已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新增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增山东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兰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心被评为甘肃省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劳动关系研究中心成为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吉林省新型智库进行建设;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发展与创新”研究中心;河南省重点培育高端智库郑州大学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心在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培养创新省级基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大学基地(省级基地)年度考核为“优秀”;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校级“中国政法大学过程马克思主义与实践哲学研究中心”非在编机构。

2015年4月,江苏省委宣传部《关于命名首批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的决定》中共涉及了15个首批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名单,其中有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1]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注释[1] 参见《关于命名首批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的决定》,见http://jspopss.jschina.com.cn/23790/201504/t2099603.shtml,2016-03-29。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创新平台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平台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其建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任务。《意见》也指出,要“推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搭建高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平台”。

2015年,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增设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创新平台,其中北京市启动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建设,有11家高校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获得支持,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和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教育宣传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贸大学“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影响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协同创新中心”、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师范大学获批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分中心”;郑州大学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心,作为河南省重点培育的七个中原高端智库之一,由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落实建设工作;南京政治学院在原有“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基础上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陕西省委党校、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本着战略合作、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的原则,共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各高校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工作。如北京大学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1月由北京大学牵头,协同中央党校、教育部社科中心等单位启动)扩展为“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聘请顾海良教授担任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任,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担任中心理事长,在原有协同单位的基础上,新增《求是》杂志社、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广西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内蒙古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等为协同单位。[1]2015年11月7日,由清华大学牵头,共青团中央、上海教卫工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召开战略推进会。

教育部实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共有49个团队(包括协同团队)入选,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问题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天津大学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状况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研究”;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申报的“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和理论社团建设研究”;郑州大学、济南大学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和表达方式研究”;上海大学、中原工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申报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创新建设研究”;新疆大学、西藏大学申报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用书建设”;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申报的“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北京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河南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申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注释[1] 参见《“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见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315/c148980-26694748.html,2016-03-24。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概述

2015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成果主要通过出版著作、完成学位论文和在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等三个方面呈现出来。一、出版著作方面

2015年度出版带有“马克思主义”字眼的著作327本。其中带有“原理”字眼的有25部。在25部著作里面,直接带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字眼的有19部,其中,学术著作有7部,较有代表性的是:张雷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孙熙国、孙蚌珠、张守民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沿问题研究》,侯惠勤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第4辑·2014)》,逄锦聚等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刘建军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等等。另有十多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研究和辅导性的著作。带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字眼的有4部,较有代表性的是:李成飞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李德富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发展概论》等。带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字眼的有两部,即张雷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程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一部分著作虽然书名中没有“原理”字眼,但其内容研究的确是基本原理,并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陈先达著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研究》、庄福龄著的《老祖宗不能丢: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十讲》、陈志尚著的《人学新论: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王永贵等著的《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研究》、程恩富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第4辑·2014)》、范畅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问题》、陈跃等著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与实践研究》、周丹著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研究》、贾轶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史观方法及运用研究》等。另外,吕薇洲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资本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年鉴2014(总第5卷)》等著作,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重要文献和资料。二、学位论文方面

2015年度共完成学位论文(指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两方面)963篇。其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直接联系的是205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一。在这205篇中,带有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某某理论和思想“视域下”(或“视野下”或“视角下”)字眼的论文20余篇,约占十分之一。其余的多是应用性的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两者相较,大量的是后者,约占百分之七十。三、报刊论文方面

在中国知网的检索系统中,在“期刊”下按照“主题”筛选“马克思主义”,显示2015年的文献共有12926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论文有2198篇。从论文研究的特点来说,有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的反思性研究,有的是对某些或某个马克思主义重要原理的研究,有的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有的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的是通过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的来看,刘同舫发表在2015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启蒙理性及现代性: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吕世荣发表在2015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上的《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顾海良发表在2015年8月24日《人民日报》上的《锻造彰显中国学术话语的新政治经济学》和他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创刊号上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科学探索及当代价值》、张雷声发表在2015年第2期《新视野》上的《论资本逻辑》、邹诗鹏发表在2015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上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相通性——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探讨》、杨耕发表在2015年第1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价值、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段忠桥发表在2015年第7期《哲学研究》上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正义观念》、贾建芳发表在2015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研究》上的《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马文保发表在2015年第11期《教学与研究》上的《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维度:实践维度》、安启念发表在2015年第7期《教学与研究》上的《马克思与人道主义》、胡绪明发表在2015年第11期《社会科学战线》上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特质及生存论意蕴》和侯惠勤发表在2015年第18期《红旗文稿》上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魂》等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水平。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主要论题

2015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在以下问题上有较大进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运用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研究、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资本逻辑问题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帝国主义理论研究、“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共产主义理论研究等。以下就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情况作简要报告。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运用研究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思想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牢记实事求是的精髓,在一切工作中自始至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实践的发展要求理论也与时俱进加以回应,并以此来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运用也自然而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中国实践,紧紧抓住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基本问题,在推进理论创新和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实际,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来阐释中国社会现实问题,践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如何在西方话语霸权严重的冲击下,增强中国话语在世界的影响力,更好地掌握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独创性话语体系就成为必然要求。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因此,研究与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的研究进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开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新形态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日新月异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必须应对中国现实,开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新形态,也就是中国形态。有学者认为,在今天,以“新常态”为标识的中国经济新理论正写就新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经过30年的筚路蓝缕、艰辛探索,中国学术话语的新政治经济学已到了成就之时。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事实”出发,是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要津和新意所在。坚定中国道路的现实基础和内在定力,阐释中国故事的现实活力和理论魅力,是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向。中国新政治经济学在解决改革和发展的问题过程中,完善和创新理论观点和理论体系,彰显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紧扣中国经济道路探索和经济制度完善的实践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中国学术[1]话语的品格。同样是应对当前经济现实,也有学者指出,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生产力基础仍不充分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仍然需要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证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助于认清经济制度历史运动规律,看清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巨大优势,辨明社会进步的正确方向。现在中国的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提出很多的问题,急切地需要我们从历史和客观实践的需要出发作出回答。我们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是我们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最主要的基础和最深刻的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回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也在回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强大生命力。有了这个实践的基础和根据,再加上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奋发努力,通过提炼总结,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建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就有希望。具体来说,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不能以及如何与市场经济成功结合作出了开创性的初步解答,下一步我国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问题,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设的基本问题,恰[2]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所要回答的根本命题。还有学者归纳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源于实践,讲真故事。任何理论都应该是对时代问题的一种形象解答,当代中国的所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一定是对我们自己的实践问题的解答。今天的理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时代问题的认识、把握、解答。要从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讲好中国故事。二是直道而行,不绕着走。用最简约、最明白的文风向老百姓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句话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是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话语体系下的马克思主义,要入耳入脑入心,关键是用现实来激活理论。三是不忘本来,综合创新。要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向前推进理论的研究,用中国人特有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解决自己的问题,完成自己的任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导下,用哲学、法学、经济学等各种不同的学科解决一个共同[3]的问题。也有学者指出,要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融入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需要我们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与形式,构建辩证融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新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建构传承性与创新性辩证融合的原生态话语新体系,建立在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将一些精髓概念创新化,既反映其内在优秀特质,又紧跟时代需求,形成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话语;二是建构主导者与受导者辩证互动的大众话语体系,一方面主导者在宣传和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和实质时,采用自上而下的大众话语形式,另一方面,要重视受导者的接受效果和经验反馈;三是建构学理性与现实性辩证统一的新时代化话语体系,将其作为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具体[4]方式。(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持,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定位,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科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意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地位、建设有很多新表述、新要求,其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等明确有力,吹响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进军号角。2015年7月27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进一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具体来说,《计划》指出,努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优势学科。制定马克思主义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