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黄金时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4 11:56:59

点击下载

作者:胡泳,于困困,范卫锋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媒体的黄金时代

新媒体的黄金时代试读:

新媒体的真机会和伪机会

》。Innovator创新者——于困困

女性创业者,正在创造一件有关女性的新媒体产品“玲珑沙龙”,而她却认为《没有新媒体,只有好媒体或坏媒体》。她在WIT,邀请你“不服来辩”。●WIT是什么?

集合

Writer写作者

Innovator创新者

Thinker思想者

国内首个关注未来趋势的长分享式活动平台

以思想之名,预见未来。●WIT给你什么?

在WIT,每位预见家都会带来40分钟的长分享,用最具实战经验的干货刷新你的认知,用最深思熟虑的预见激荡你的头脑。

在WIT,你不仅可与预见家连接,更要与身边的WITness小伙伴连接。因为你们一起,才是撼动趋势改变未来的巨流。

WIT,带你走进这一场黄金时代。

Witness the Trend.

预见,势必可见。

WIT Voice新媒体的真机会和伪机会范卫锋

我自己有个公众号,slogan叫作“新媒体的参谋长”,其实实事求是地讲,可能叫作侦察兵更加合适一点。

我大学毕业以后,最早并不是进入媒体行业的,我学的不是新闻,而是贸易经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去了金正DVD这个公司,在东莞,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人知道这家公司,有没有人听说过。如果你是70后,对这个公司可能更加熟悉一些。我进这家公司之后,负责做市场营销,也做过一些省份的区域经理,做总经理助理。我们作为甲方,当时做媒体很简单,就是打透中央电视台,在央视把广告打透。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刚刚创业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公司几乎把全部的钱都投到了央视,后来发现没有效果,怎么办呢?公司的创始人就把他的所有能够抵押的资产和信用,全部拿来再借钱,然后把借到的所有钱继续全部砸到央视,只不过钱砸向的时段,从更差一点的,变成了更加黄金的时段,也就是更加接近《新闻联播》的时段。就这样在几乎把钱全部砸完的时候,他突然一夜爆红,进入了行业前三名。同时他也做其他的市场推广,就是做一些地面推广、户外广告等地面的作战。基本来说就是打透央视,加一些其他渠道。但是我们今天就不是这么简单了,这是后话。

后来,因为各种阴差阳错,我进了媒体,第一份媒体的工作是在《证券市场红周刊》,在那里做了一年就去了《证券时报》,因为我的单位是一个传媒集团,底下各块业务都有。所以在《证券时报》里,我做了所有的媒体种类:杂志、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都做了一遍。后来我还做了一个自媒体。这里边有一个比较冷门的媒体是广播,有很多人没有做过,我当时是在北京做广播。

当然我做每块业务都是去负责内部的运营。我们知道在一个公司里,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我称之为做蛋糕的,另一种是分蛋糕的。非常不幸,我就是属于前面那种,所以每次我们公司开设新业务,我就去负责内容开拓,开拓完了之后就又进入下一个战场。

直到前几年,有一次我们集团的董事长找我,说:“有没有兴趣到集团来工作,看一看外面发生的新事物,看一看有什么变化,另外也做一做对外投资,如果发现有什么好的咱们就投资。”我觉得听起来好像还挺好的,就这么,又莫名其妙地进入新媒体投资领域来。

从一张名片的悲剧讲起

自媒体对我来说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我是2013年左右时候开的,当时我有一个小小的触动,是我的一个女同事,去参加垂直新媒体的一个会。去过这种场合的都知道,大家都会在那里换名片,某个小互联网公司的一个女PR(Public relationship,公关)跑过来找她换名片,说:“我是某某网站的某某,你是哪个网站,咱们换下名片吧。”然后我的同事就一边掏名片,一边跟她说:“我是《证券时报》的。”对方一听是传统媒体的,转身就走了,我同事名片还没掏出来,人家就走了,不跟她换名片。所以这个女孩就非常受打击,跑回来跟我说。你要知道,在证券领域里,《证券时报》这个报纸本身的收入依然还是在增长的,2014年有5.5亿元人民币的收入,2015年又上新高,可能会破6亿,而且我们有《人民日报》这个抬头,在行业里自我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但是到了新媒体人聚集的场合,居然受到了如此的打击。

后来我就跟她分析,我说这个事情也不能全怪人家,咱们还得有张自己的名片。所以我就想,别人都做公众号,那我也可以做一个,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大号的名片。这样的话,就可以告诉别人,我也是能够和你们新媒体的人聊一聊的。

一个小号的故事

于是就做了这么一个小号,我的第一篇文章发布于2013年4月24日,是一篇纯粹原创的文章,叫《郁金香泡沫到底发生过没有?》,从那天起,这个风格也就决定了这个号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号,因为纯粹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原创文章,确实是不可持续的,完全不可持续,到现在我的更新频率已经跌到了一个月一次了。

跟大家分享一下定位的变化。最开始我把这个号定位在这三个领域,互联网金融、新媒体、互联网教育,我自我感觉这三个领域都还比较熟悉。后来,我觉得互联网教育好像有点远,我的最核心能力圈还是跟金融有关的,所以去掉了一个。再后来,我又去掉了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我只能够去做一些外围的评论,至于说多专业,我觉得也说不上,因为支付也好、信贷也好,这些业务的核心我并不是足够地了解,而且也不具备投资的能力和判断力,所以我就索性聚焦到新媒体了。这个过程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其实每一次聚焦的过程中,我还是挺舍不得的。但现在我回过头来看,在我的公众号覆盖的领域里边减掉另外几块,是一个蛮正确的事情。

再到后来,我在赞赏众筹出版平台上出了一本书。很多人赞赏了我的这本书,一周左右时间里,就筹到了二十万块钱左右,破了赞赏平台的纪录,后来这个纪录又被凯文·凯利的书打破了。现在这本书已经出版了。

我从传统媒体这边转过来,我们投了蛮多的一些新媒体,其中也包括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之类的,其中有一些还是挣了不少钱的。我觉得可能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还是这家公司——蓝鲸传媒,刚开始我跟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见面的时候,他们团队只有不到5个人,在上海的一个小别墅里面的一个房间里。我感觉他那个时候也就只有几个QQ群、一个小小的非常简陋的网站。但是我认为他对于新媒体这个行业,还有对于财经类这个类别,未来有足够强的穿透的潜力,所以就投了他,作为他当时唯一的外部投资人。直到鼎晖在2015年7月又投了规模比较大的第二轮之后,我们依然是第二大股东。他们也推出了App,这个App挺有意思的,因为原来很多人认为在财经资讯这个领域,已经不可能再杀出来一个独立的资讯类App了,特别是由一个不是很大的平台,一个创业公司推出来的App。但是2015年上半年的时候,他推出了这个App,几个月的时间杀出来了,目前已经是这个垂直领域排第一的App。这个App现在的发展跟前期的平台发展是有关系的。

我们还投了一些项目,浑水、财联社、EG365等。我在看了比较多的这些新媒体平台的东西之后,又开始看一些自媒体,可能今年以来看自媒体更多。我接下来所说的自媒体很多时候你可以替换成微信公众号,因为如果微信公众号成功的话,我认为在其他平台也会成功,但是我几乎没有看到过在其他平台成功,而在微信公众号上不成功的。

扒了20000个自媒体,见了1000个自媒体人

我地毯式地扒了很多自媒体,我扒这些微信公众号的过程是这样的,我用了一些非常笨的方法,让人给我统计出来中国微信的一万强,做了一个很大的Excel表格,然后挨个看,挨个筛内容和数据。碰到有意思的就留个言:“我叫范卫锋,想跟你聊一聊。”但后来我筛了一遍之后,觉得里边大多数不是我所需要、我想找的。

后来我让人帮我把四个类别的号剔除掉,又重新挑出了中国的微信一万强,剔除的是哪四个类别呢?

第一个类别是情感,斗小三啦、亲情啦、爱情啦、友情啦,反正是这些东西;

第二个类别是健康,健康类不是说医疗,而是所谓的养生,就是喝什么汤能怎么样、睡前应该怎么样这类的;

第三个类别是幽默、冷笑话、看了这个视频我就笑喷了这类的;

第四个类别是文摘。

但是这四类号几乎占了前面一万强的90%。那么把这四类剔除掉之后,一万强只剩一千了,所以我让人帮我调取了剔除这四类号之后的新的一万强,在这个维度我又扒了一遍。后来我又让人帮我在我指定的十几个类别里面,分别调取了前两千名,这时我看到两千名左右的时候已经没什么意思了。然后我又抽取了所有的原创号,所谓原创号就是带有微信原创认证的号。

在干完这一遍地毯式的调取之后,我大概的一个判断就是,真正在微信上,连续生产有一定质量标准的内容的号,不超过两万个。总数虽然是一千万个,但是这个数量不超过两万个。再乐观一点,把一些遗漏的算起来的话,我可以非常确切地说不超过五万个,那么这五万个实际上是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的,也是未来会有更多前景的,但它们往往都不在大号里边。我也在线下面对面见了很多人。

自媒体创业的窗口刚刚开启

很多人说媒体不行了,媒体人纷纷离开媒体行业。其实我是完全不赞同这一点的,我觉得我们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为什么呢?因为你之前能碰到过几次这样的机会:我们可以不用理那些官僚的编委、编委会、总编、副总编、书记,等等,我觉得这些人现在都已经处于一个衰落期,而你只要有原创的优质内容,就完全可以找到自己的空间。

这样的机会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资深一点的媒体人都知道,如果你在媒体内部的政治、公司政治处理不好的话,对你的职业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但现在,这个问题的风险已经很小了,所以这个窗口刚刚开启。

经常有人问我:“现在才开始做微信公众号领域的创业,是不是太晚了?”这个答案非常清晰,现在刚刚开始,一点都不晚。如果说你还没有干任何这个领域的事情,现在完全可以考虑开始干,因为前面的人,领跑的优势是非常非常微弱的,包括那些百万以上用户的号在内。

真机会OR伪机会?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真机会,也有很多伪机会,伪机会比真机会多很多很多。我觉得在这个VC不如狗,天使满地走的年代,要警惕这几类投资人:

第一类,包戏子的土豪,养宠物的阔少。

我们看到很多人进入投资行业,有很多明星、影星,有很多原来的土豪。但这种投资人你一定要警惕。

第二类,急于套现退出的投资人。

还有这样的投资人,主要是一些募资规模不大的小VC。

第三类,出价过于任性“慷慨”的投资人。

还有一些是过于慷慨大方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对你这个项目过于慷慨大方,意味着他是行业外的人,意味着他不懂,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意味着他有完全错误的预期,他对于你这个事情的运作节奏会不停地进行各种和你原来计划不一样的干扰,把你搞得很烦。

好投资人的3条标准

那什么是好的投资人呢?有三大标准:第一,真爱媒体。

每一个在做新媒体创业的人,我都会跟他说:“你既然做这件事情,就要认识到一点,你靠做这些事情是不可能进入福布斯富豪榜的。”这不是一个特别特别能挣大钱的事情,做到十亿美元的市值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十亿人民币是有可能的。只有真热爱媒体的投资人,才会对这个媒体的投资有理性的预期。第二,真懂媒体商业。

媒体商业是商业,但是媒体商业是特殊的商业。我们这个行业一直是和所有的行业不一样的一个商业模式,而且我认为未来依然是会和所有行业不一样的商业模式。第三,能帮忙,不添乱。

我投资新媒体的3条标准

那么我个人投资新媒体也有三条标准:第一,对的人。

人要对,这一个标准是有严格的顺序的。就是说人的重要性是大于他目前的这个媒体的,也大于他的粉丝数,大于他准备干的市场空间,大于他目前的职位,等等。这个是可以一票否决的。我举个例子,其实在某一个细分行业里边,目前有两个垂直的新媒体一直在竞争,他们都找过我们,找我沟通过,不止一次,希望获得投资,他们就是行业内的第一和第二,目前大家觉得做得都还不错。但是我们一直认为这两个创始人做得都不够极致,我们一直在劝说、游说另外一个完全没有出来做这个行业的人,我们说:“虽然人家两个已经跑在前面了,但是你现在出来跟我做这件事情,从零开始,我们给你钱,给你弹药,给你经验、支持,我们相信以你这个人的质感,和内容的穿透力,能够打穿。”

其实这里边不涉及估值的问题,因为这三个项目其实估值是差不多的。但为什么我们会放弃前面两个已经跑了一段路、已经有一定优势、已经有用户基础的,而去找另外那个?因为我们觉得,媒体这件事情和很多很多别的商业是有区别的,比如和饭馆这些是有区别的。媒体的创始人的调性、质感和穿透力是压倒一切的。

这个人必须真爱媒体,同时他可以不太懂商业,因为媒体商业大致类似,但是他必须具备一定的分享力……这五个标准可以用《孙子兵法》的一句话来概括,因为我觉得我不能概括得更好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始计》

智是够聪明,脑子好使;信是有底线,守承诺;仁就是愿意分享,愿意分享对于团队的凝聚力和能够走多远很重要;勇是勇于承担风险;严是严于律己,严于律人,我见过的大多数创始人是严于律人,不能够严于律己,也有少数的创始人是严于律己,宽于律人,但我觉得这也不行,得严于律己,严于律人。第二,对的事。

这个事情要对,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事情都有它的价值,但这个价值不能过于地不确定。一般来说,我个人还是喜欢针对于某一个垂直的领域,这个领域要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同时竞争的格局也还过得去,然后在那个领域里边,他把这个事情做好。大概概括一下,是这五个字: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兵法·始计》

道是什么呢?道是潮流,道是趋势;天是什么呢?天是我们的大环境,即所谓的国家政策、民心所向等各种;地指什么呢?地是指你这个垂直细分行业目前的竞争格局。就像我刚才说的这个垂直行业,有两个已经跑在前面的,但是创始人不是足够地强,在三国里面属于袁术、刘表这一类的,那么这是有机会的。但你发现你的领域里领先的两个人,一个是曹操,一个是刘备,那你就会觉得你在这个行业很悬了;将是人。法是什么呢?法是怎么做这件事情,战略、战术、打法。我这是曲解了《孙子兵法》的原意,具体的字义不去管它,反正我是借它说我的事儿。

也有一些人,是做一堆自媒体的,像WeMedia、速途……好多这样的公司。也有一些人经常出来说,我是做这些行业的布局,或者也收一堆的号什么的。我一般对于这种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的。《孙子兵法·九地》上说:

深则专,浅则散。

就是说当你同时去做几件事情时,往往意味着你没有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投入足够多的资源,我认为任何一个细分领域你要做好,在目前这个洗牌的阶段,你要做到绝对的第一媒体,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能完全打穿它的话,你那个阵地是守不住的,最后一定是被别人干掉的。

所以,你做这个浅层次的东西,一开始也能增加粉丝,也能有收入,甚至不错,甚至现金流会比做深的更好,为什么呢?投入少,产出快,但是你最终会被干掉。

媒体的广告价值

其实我认为广告是一个蛮好的事儿,目前在很多媒体人中有一种潮流,你问他准备干什么,他说:“我的商业模式肯定不是纯做广告。”为什么?他不好意思说商业模式是广告,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蛮有趣,但是也很错误的现象。广告挺好的,今年(2015年)大概数字是:电视1500亿元人民币,杂志两三百亿,广播三百亿,报纸五六百亿,户外一千多亿,互联网两千多亿,全是广告。那么你担心的不应该是广告这个模式存不存在,而应该是媒体有没有广告价值,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很多媒体人创业,他会希望在广告模式之外开拓新的模式,很常见的包括借助某一个市场的商务把流量导到某个地方去、O2O、切入某某市场、转移到什么地方,但一般都不成。文人经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文人经商鲜有成功者,几乎没有成功者。我们看到这么多媒体人出来创业,文人经商的有几个成功的?YY、陌陌,其实不是纯正的商业,还是一个媒体性很强的事儿,而且它们也不是直接卖东西,也还是导流量。所以每每看到很多优秀的有才华的媒体人,去做一些非常偏离媒体的事情的时候,我都会苦口婆心、痛心疾首地劝说他:“千万别这么干,你是拿自己的短板拼人家的强项。”为什么呢?商业这个东西自有其逻辑,不是我们看几本畅销书就能搞定的事情。

你去看做成了的媒体的商业模式,其实都蛮简单的。简单来说,就是必须只有这一下子,如果你绕弯多了,往往不成。就是先做成什么,后做成什么,然后做成什么,拿一笔融资再做成什么,一般来说中间的路打不穿。第三,合理的价格。

这一点也是有意义的,但是没有那么重要。这里我没有说好的价格,我说的是合理的价格。我认为,追求好的价格这件事情做不到,这也是根据我的体会,为什么呢?我这个人相对来说是一个很书生的人,非常不善于谈判。我有时候就跟人家说,我们这个价格是不可谈判的。我实在是不善于谈判,我觉得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走进一家商场,我发现这个商场居然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我会崩溃掉,但我老婆会很享受。

如果说这个价格是我占了他比较大的便宜,三个月之后他发现,原来他吃了好大一个亏,他会很不爽,这种不爽会让我们在未来的合作中变得难受,而这种难受会严重影响我们之间的沟通。也发生过一两个案例,是某个创始人跟我说,我要多少多少钱。我告诉他,你要得太少了,我说其实你这个比例应该要这么多钱。我们主动给他涨价。但如果他的预期严重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就不谈判了。因为谈判真的是我的一个绝对弱项。

所以三条标准:对的人、对的事,合理的价格。也碰到过一个案例,价格很合理,他给我们的出价是显著低于给同类的价格,他可能觉得我们关系不错,另外也有一些所谓的资源优势,人也很好,也很有能力。但是就是不符合第二条,我觉得他们方向不对,所以我们还是忍痛割爱了。

写作者问答(Writer’s Q&A)

1.今天创业,如果我就要做一个微信公众号,是不是还有机会,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范卫锋:我来回答做微信公众号创业还有没有时机这个问题。目前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机,为什么呢?因为前两年微信公众号的创业者大体来说是集中在草根号、营销号、文摘号、编辑号等,基本上它们的内容都是攫取其他人创造的成果。

我认为,过去几年新媒体的领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微信公众号生态的成立。而在2014年、2015年这两年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微信公众号的原创认证机制的建立。我觉得很多人都低估了它的意义,这个事情的意义,我觉得怎样估计都不过分。这两年在公众号里面创业的所有项目,你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在微信公众号推出原创认证功能之前创业的,和在推出原创功能之后创业的,截然不同。

如果说你原来的工作是发起人、编辑,或者偏向于整合、集合这样的工作,你可能错过了最好的机会窗口。但是如果说你是一个内容生产者,你有比较强的原创能力,我觉得你面对的机会窗口是有互联网以来没有过的最好的一个时间窗口。这是我的观点。2.新媒体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

范卫锋:一个旧的行业秩序在腐朽、瓦解,新的秩序没有形成,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很多次。最早的受益者往往是蛮族入侵,土匪、侠客,或者流氓。

但是,我们看到,这两年的变化是什么呢?我还说微信,微信公众号这个生态已经具备了输出剩余秩序的能力。就是它建立了一个秩序,而这个秩序是非常非常有利于原创内容生产的,而且这个秩序所产生的红利都已经能够让今日头条受益。我们去看今日头条内容来源,它以前享受的是传统媒体尚未被完全消蚀的这部分生产能力,或者叫红利。但是传统媒体能够被转载或者抄袭的东西都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现在去看今日头条,号称是有50%的内容来自于自媒体,这些自媒体的内容几乎都是在微信公众号上面的尝试者和成功者。我们去看历史,当一个行业或一个文明中,出现了一个能够良性地输出优质文明和剩余秩序的强大玩家,同时具备希腊的智慧和罗马的武力的话,那我觉得,这个行业即将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变化。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是拥有非常强的连续优质原创内容生产能力的人,你完全可以干这个事。

我觉得完全没必要考虑现金流的问题,因为第一,有人给钱;第二,怎么把这个事情变成收入的模式,是别人已经尝试了很多遍并且已经成功了的事情。你之所以对这个事情怀有恐惧,是因为你没吃过螃蟹,你不知道怎么吃而已。但是有人已经吃过它一百遍了,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所以没必要考虑现金流的问题,你只需担心的是你对自己的内容生产能力的估计是不是过高,而这个估计过高是媒体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大家都还自认为挺有才的。3.预见一下,未来5到10年,新媒体的局面会是什么样的?

范卫锋:新秩序会形成,在新秩序里面,你是做林主还是做农夫,除了才华之外,取决于今天的选择,主要是选择,其次,努力占20%左右。4.在传统媒体内部现在也在提倡做新媒体,可能基于它自己的内容优势,觉得它会有很多的优势的地方,如何看待传统媒体内部转型做新媒体?

范卫锋:原因有很多,但是我觉得结论是很清晰的,确实任何传统媒体都不可能成功地转型为新媒体。这个结论很清晰。原因已经不重要了。

WIT Library

独家书单

1.《生命的壮阔》,作者:斯蒂芬·杰·古尔德。

这本书对我影响非常大,为我理解很多事情提供了模板。这本书也很薄,而且不需要太多的工科知识。

2.《知识的边界》,作者:戴维·温伯格,译者:胡泳、高美。

只要到推荐书的场合,我都会推荐这本书。

3.《定位》,作者:杰克·特劳特、阿尔·里斯,译者:谢伟山、苑爱冬。

4.《项羽与刘邦》,作者:司马辽太郎,译者: 赵德远。

5.《探索好奇:探索传播公司和我的故事》,作者:约翰·亨德里克斯,译者:杜然。

它是美国Discovery公司的创始人写的他的完整的创业历史,蛮值得一看的。

但如果说只看一本的话,我建议看《知识的边界》。

WIT Voice

没有新媒体,只有好媒体或坏媒体

于困困

我本人并不是媒体的研究者或专家,我只是一个媒体的实践者,虽然我的标题看上去像是一个判断,但其实我还是希望通过自己个人的媒体从业经验,来讲一讲新媒体或旧媒体,或者好媒体和坏媒体。

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有接近13年的媒体从业经验,所以经常会被人们认为我可以来聊聊媒体,但是这13年的媒体从业经验中,其实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我看上去像是一个弄潮儿,就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我从2003年开始加入媒体行业,到2015年的时间点里,经历过国有媒体,那是我的第一份媒体工作,就是《三联生活周刊》;也经历过中外合资的媒体,是GQ(Gentlemen's Quarterly,中文名《智族》)的中文版;也经历过纯外资的媒体,就是《纽约时报》中文网;而我现在正在做的项目叫玲珑沙龙,被冠名为新媒体,这个项目已经启动接近一年了。

看上去这几次变化全部都跟当时中国媒体的发展历程以及专业媒体与业余媒体的发展历程紧密相关。

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虽然我在媒体里边做了这么久,但是我所从事的这个媒体的领域,并不是严守新闻专业主义的那个领域。我用更简单的话来介绍一下,如果大家做过媒体,或者你作为一个媒体的受众,会明确地感知到,媒体的内容会分为硬新闻,也就是说严守新闻专业主义的部分,和副刊的部分,也就是文化、娱乐、生活方式这种。而我从入行第一天起做的就是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带有一些娱乐特征的媒体内容。

那么无形中在这个过程中就引导我一步步地开始了玲珑沙龙这样一个创业项目。

凭什么这些迥异的产品都被叫作新媒体?

首先我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划分,其实是有一些疑问的,我们会听到说一份报纸或者一本杂志经常会被称为传统媒体,而如下的这些迥异的产品,仅仅是我随意举的几个例子,它们统统被称为新媒体,这其实是一个很不准确,并且让我觉得很疑惑的称呼方法。

玲珑是我创立的一个女性社区,它的主要特征是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受众,然后由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户原创内容)的方式来产生内容,但是在社交性和媒体性中,我们取媒体性,希望UGC完成具有媒体传播价值的内容,然后达成一种众包的媒体传播。

而微信,又是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我们知道微信里面有及时通信,也就是IM;又有朋友圈,就是SNS;同时微信公众平台把一个媒体的平台建立了起来,完全是一个由上自下传播的状态。这三种形态互补,完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产品形态,你不能说微信是一个媒体,但是它具有非常强的媒体价值。

今日头条又是另外一种。它是用所谓算法的方式,把众多的媒体信息聚合,并且来精准分发。它并不生产内容,但是它聚合了内容,并且传播了内容,我们会把它当作是一种渠道。

知乎也被叫作新媒体,但其实知乎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新媒体,它是用问答的方式来抓取UGC的内容,完成一个趋近于媒体的、具有传播价值的这样一个产品。我们在去看知乎的本质时,会发现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知乎社区,它是一个由UGC的机制来产生内容的社区;同时,另一个部分它又有知乎日报这样一个分支产品,而知乎日报是非常非常强媒体价值的,它把社区里面的内容转化成具有传播性的一条一条的信息,然后通过知乎日报,以媒体的方式来传播出去。

界面和好奇心日报也是这一两年出来的被叫作新媒体的两个产品,但是它们采用的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几乎与被叫作传统媒体的方式差异不大,也就是说雇佣了一群专业的编辑和记者,然后完成具有专业色彩的内容,并没有把话语权和话筒交给任何受众,与此同时来进行分发。

为什么刚才讲到的生产模型和传播方式迥然不同的几个传播媒体,全被称为新媒体?我分析,它们划这个界限仅仅是它们的传播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