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新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19 23:29:43

点击下载

作者:胡元斌,郭艳红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子兵法新读

孙子兵法新读试读:

前言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的作者为孙武,是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孙子兵法”原有八十二篇,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孙子兵法》只有十三篇。《孙子兵法》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想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孙子兵法》以其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和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目前,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种语言文字,不少国家的军校还把它列为教材。第一篇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1234

孔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注释

1兵:本义为兵械。《说文》:“兵,械也。”后逐渐引申为士兵、军队、战争等。这里作战争解。

2国之大事:国家的重大事务。

3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道,真理;客观运动规律和轨迹,运动定律。这句话的意思是战争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死存亡。

4不可不察:察,考察、研究。不可不察,意指必须仔细审察,谨慎对待。新读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死存亡,因此,必须仔细审查,谨慎对待。故事商纣暴政导致灭亡

商朝后期,纣王对外连年发动战争;对内滥施酷刑,残害忠良。不仅如此,他还大兴徭役,建造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离宫,整日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激起百姓和各诸侯国的强烈不满。

这时候,一个足以与殷商王朝对峙的奴隶制强国“周”,在沣水西岸悄然兴起。

公元前1066年,殷商王朝内部矛盾激化,丞相比干被杀,箕子、微子、太师疵等朝廷重臣或被囚或外逃,纣王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周国军师吕尚见时机成熟,就劝周武王出兵伐纣。周武王欣然应允,立刻下令以吕尚为帅,统兵伐纣。

这一年的12月,吕尚率军渡过黄河,在距殷商都城朝歌仅七十里的商郊牧野(今河南汲县)召开了誓师大会,历数纣王罪过,揭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的序幕。

双方在牧野短兵相接。商军本来就没有斗志,一见周军杀到,不但不再抵抗,反而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杀入朝歌。

纣王见大势已去,只好登上昔日纵情声色的鹿台,自焚而死,在中国历史上统治五百多年的奴隶制国家殷商,从此灭亡。经之以五事1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2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注释

1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经,量度,即分析。校,比较。句意为需从五个方面来分析、比较双方的谋划,以探索战争的情势。

2道:方法;道理。此处指治国;使政治清明。新读

所以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从而得到对战争情势的准确认识。这五个方面,一是治国,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才,五是法制。所谓治国,就是要让人民认同、拥护国君,使人民愿为国君不顾危险,出生入死;所谓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季更替;所谓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要与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与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和弊端;所谓将才,就是要求将帅足智多谋、赏罚分明、爱护部属、勇敢果断、军纪严明,以树立良好的威信;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编制的设立、各级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分工、军需物资的供应和掌管。故事燕王谋反自取灭亡

汉武帝死后,大将军霍光等奉遗诏辅佐少主刘弗陵,即汉昭帝。当时,汉昭帝年仅8岁。

汉昭帝登极,大赦天下,同时对诸侯王都有赏赐。各诸侯王对汉昭帝均回书表示感谢,唯独燕王刘旦气愤地说:“皇帝应该让我来做!我不需要什么赏赐。”随后,刘旦与刘氏宗室刘长、刘泽等人朝夕谋划,企图造反。但由于行事不周,被人告发,刘长、刘泽被朝廷逮捕,处以极刑。昭帝顾念兄弟之情,没有处罚刘旦。

刘旦不仅幸免于死,而且得以继续做燕王。刘旦本该悬崖勒马,对昭帝感恩不尽,但他不思图报,反认为昭帝好欺负。他勾结对霍光不满的权臣上官桀和御史大夫桑弘羊、鄂邑长公主,又用重金收买朝中大臣,密谋先杀掉大将军霍光,然后夺取皇位。

刘旦的相国惴惴不安,劝刘旦不要贸然行事。但刘旦不听劝阻,他派出使者,拿着贵重礼物,四处活动。其党羽遍布全国各地,达数千人。

刘旦得意洋洋,准备起兵谋反。但尚未来得及调动军队,阴谋便再一次被人揭露。汉昭帝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一一处死。消息传来,刘旦知道事情败露,只好上吊自杀了。主孰有道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123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

456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注释

1主孰有道:指哪一方的国君施政清明,拥有民众的支持。孰,谁,这里指哪一方;有道,能使政治清明。

2将孰有能: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

3天地孰得: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

4兵众孰强:哪一方的兵械锋利,士卒众多。

5士卒孰练:哪一方的军队训练有素。练,娴熟。

6吾以此知胜负矣:我根据这些情况来分析,即可预知胜负的归属了。新读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来预测战争的胜负。哪一方的国君施政清明;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能占据较有利的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有效地贯彻执行;哪一方的武器装备更为精良、兵员数量更多;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更为公正严明,根据这些情况我就可以判断胜负的归属了。故事曹操赏罚分明

公元207年,曹操打败袁绍之后,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吓得逃到了柳城(即现在的辽宁省朝阳县十二台乡袁家台子村附近),投靠了乌桓。

乌桓为古代东胡部落的一支。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离散,部分东胡人逃至乌桓山,(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以北)遂以乌桓为号。

袁绍曾与乌桓关系密切,现在他的两个儿子跑去和他们勾结在一起,迟早是个大祸患。所以,曹操决心北伐乌桓和辽东,但当时有许多将领反对。他们都认为袁尚、袁熙已经是力穷势孤,不足为虑。反倒是刘备、刘表不能不防,一旦趁大军北伐远征乌桓之际,二刘袭击许都,救应不及,岂不被人端了老巢?

但曹操坚持北伐,结果连遇阴雨,路途阻隔,粮草断乏,士兵疲惫,路上只好杀马充饥。后遭遇敌军主力,情况危急,曹操冒险督战,方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凯旋之时,曹操重赏了当初反对北伐的将领,他认为此次冒险取胜只是侥幸,断不可再犯这样的错误。这大大鼓励了部下建言献策的意愿与动力,最后终于在他们帮助下,曹操的儿子建立了实力强大的魏国。将听吾计12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34567。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注释

1将听吾计:将,连词,意为假设;如果。此句意思是说如果能够听从、采纳我的计策。

2用之必胜:采用了一定会取得胜利。

4计利以听:计利,计谋有利。听,听从;采纳。

3去之:去;离开。

5乃为之势:乃,于是;就。为,创造;造就。之,虚词。势,态势。此句意谓造成一种积极的军事态势。

6以佐其外:用来辅佐他对外的军事活动。佐,辅佐;辅助。

7因利而制权:因,根据;凭依。制,决定;采取之意。权,权变;灵活处置。意谓根据利害关系采取灵活的对策。新读

若能够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一定能够胜利,那我就留下。假如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必败无疑,那我就离去。

除了采纳有利的作战方略,还要设法造“势”,形成一种积极的军事态势,以辅助战争的进行。所谓“势”,是指根据有利于自己的条件,灵活机动,采取相应的对策。故事李光弼巧用攻心术

唐肃宗年间,大司空李光弼同叛将史思明在河阳对峙。史思明企图截断李光弼的粮道,所以便移师至河清县。李光弼得到这一情报,立即率领官军到野水渡去驻扎,修筑营垒。但只相持了一天左右,李光弼便返回河阳城,只留下部将雍希颢率1000名官军驻守野水渡。

当晚,史思明决定派李日越率领精骑前去劫营。临行前史思明对李日越说:这次一定要把李光弼的项上人头带回来,否则就军法从事。拂晓时,李日越率领着人马偷偷来到了官军寨前,守将雍希颢见了说:“李将军料到你要来劫营,已经回河阳去了。”

李日越想到史思明的严令,便对部下说:“李光弼现在到河阳城去了,大家捉不到李光弼回去必死,与其等死,还不如趁早投降官军算了。”见没有人反对,李日越便率军投降了唐军。李光弼见了李日越后,待他非常好。李日越十分感激,要主动写信劝降高庭晖,李光弼却说:“不必了,高将军自然会来归降的。”过不几日,高庭晖果然率部来降。有人问李光弼,为什么这么容易便收降了两名叛将?李光弼回答说:“这是攻心的结果。史思明认为我只善于守城而不善于野战,我有意转移到野水渡,他以为我钻进了圈套,便派李日越前来偷袭,李日越捉不到我,不敢回营,只好投降。高庭晖的才干远超李日越,见李日越尚且被我重用,必然也来归降。”兵者,诡道也1234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5远,远而示之近。注释

1兵:率兵打仗。

2诡道:诡诈之术。诡,欺诈;诡诈。

3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示,显示。意谓有能力作战却装作没有能力作战的样子。

4用而示之不用:用,用兵。意谓实际要打,却装着不想打。

5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实际要进攻近处,却装着要进攻远处;实际要进攻远处,却装着要进攻近处。新读

率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因此,要有能力作战的时候却装作没有能力作战,想攻打的时候却装作不想攻打;想进攻近处,却装作要进攻远处,要进攻远处,却装作要进攻近处。郑成功收复台湾

公元1660年5月,郑成功听说台湾百姓正遭受荷兰殖民者的残酷统治,痛苦不堪,便决心收复台湾岛。

为了麻痹荷兰统治者,郑成功一面招募士兵、修造船只、积极做好进攻准备,一面给占据台湾的荷兰总督揆一写了一封信,表示了“对荷兰国的善意”和自己决无对台湾“采取敌对行动”的意图。揆一认为郑成功的信“可信”,于是,只留下3艘战舰和600名士兵,率其余的舰只和人员返回了巴达维亚。

郑成功探明荷军的去向,便于公元1661年3月22日率精兵3万出发,直奔台湾。

4月2日下午,郑成功的战舰利用涨潮的机会平安穿过鹿耳门港,消灭了毫无准备的6名荷兰士兵,成功地驶抵台湾本岛。在台湾老百姓的帮助下,郑成功的军队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全部登岸。随后,他们包围了仅有200名荷军士兵防守的普罗文查城。

4月6日,普罗文查城的200名荷兰守军全部投降。此后,郑成功又包围了揆一盘据的赤嵌城,荷兰人虽然又从巴达维亚派兵来增援,但回天乏术,到这一年年底,荷兰人全部投降。利而诱之,乱而取之12345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67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注释

1利而诱之:利,此处作动词用,指贪利的意思。诱,引诱。意谓敌人贪利,则以利来引诱,伺机打击。

2乱而取之:乱,混乱。意谓对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就要抓住时机予以进攻。

3实而备之:实,实力雄厚。意谓对待实力雄厚的敌人需严加防备。

4强而避之:意谓面对强大的敌人,当避其锋芒,不可硬拼。

5怒而挠之:怒,易怒而脾气暴躁。挠,挑逗;扰乱。意谓如果敌人易怒,就设法激怒之,使之丧失理智,临阵作出错误的决策,导致失败。

6卑而骄之:卑,小;怯。意谓敌人卑怯谨慎,应设法使其骄傲自大,然后伺机破之。

7佚而劳之:意谓敌方安逸,就设法使它疲劳。新读

敌人贪利,就用利益来引诱他,并伺机攻击;对于处在混乱状态的敌人,要抓住时机攻取;对于实力雄厚的敌人,则需严加防备;对于兵强卒锐的敌人,则要避其锋芒;对于易怒的敌人,就设法去激怒他,使他丧失理智;对胆小谨慎的敌人,应设法使其更加骄傲自大;对于经过充分休整的敌人,要设法使之疲劳;对于内部团结的敌人,则要设计离间、分化他们。故事魏国送宝免战祸

战国时期,齐国想进攻魏国,魏国国君派人对齐国大臣淳于髡说:“齐国想要进攻魏国,现在能够解除魏国战祸的,就只有先生您了。我国有宝璧两对,纹饰雕画的宝马八匹,特来献给先生。”

淳于髡虽出身卑微,其貌不扬,但却得到了齐国几代君主的尊宠和器重。淳于髡在齐桓公田午创办稷下学宫时就已经是“稷下先生”了。

齐威王刚继位时,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淳于髡拼死进谏,使齐威王幡然悔悟,厉行改革,齐国由是大治,他也被齐威王立为“上卿”。他多次代表齐国出使各诸侯国,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此次淳于髡见魏国使者带这么重的礼物来求自己就爽快地答应下来。

淳于髡进宫来见齐王,他说:“楚国是齐国的仇敌,魏国是齐国的盟国。进攻盟国,而让敌国乘我们疲惫之际攻打我们,这样既落个坏名声,又确实有危险。有鉴于此,我不敢苟同大王的意见。”

齐王听他说得既诚恳又有道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再去进攻魏国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123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45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注释

1备:防备;准备。

2兵家之胜:兵家,军事家;胜,奥妙。

3不可先传也:先,预先;事先。传,传布;传播。不能事先传布于他人。

4庙算:古代兴师开战之前,通常要在庙堂里商议谋划,分析战争的利害得失,制定作战方略。此一作准备的程序,就叫做“庙算”。

5得算多也:意为筹划周密,取得胜利的条件充分、众多。新读

要在敌人没有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指挥作战的奥妙所在,不能事先传布于他人。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缺乏。

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作筹划,且毫无条件呢?故事孙策智取会稽郡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孙策趁机举兵江东。孙策是长沙太守孙坚的长子。孙坚在与刘表的作战中战死时,孙策只有17岁,他将父亲的灵柩运回,葬于曲阿县(今江苏丹阳县)后,即刻渡江,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孙策奉兵攻取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但会稽郡太守王朗据守固陵,抗击孙策,使孙策多次从水路进攻都未能成功。

这时孙策的叔父孙静献计,孙静说:“王朗凭城坚守,短期间内攻不下来,不如攻打查渎。查渎是交通要道,应当占领。这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孙静表示愿意亲自带兵打头阵。孙策同意,同时下令:“近来连日大雨,江水污浊,饮用容易腹痛,你们即刻准备数百缸清水待用。”

入夜后,孙策派人在缸里灌油点火,布下疑兵,以迷惑王朗。王朗远望,以为孙策军仍在原地活动,没料得孙策人去营空,绕道查渎,袭击高迁屯。

王朗得知孙策率兵突袭高迁屯,心中大惊,忙派丹阳太守周昕迎战。

周昕仓促迎战,一战即败。王朗见大势已去,只好乘船逃跑,孙策率大军乘胜追击,王朗的军队被迫投降,孙策从此便占据了会稽郡。第二篇作战篇其用战也胜1

孙子曰: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2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注释

1久则钝兵挫锐:意谓用兵旷日持久就会造成军队疲惫,锐气挫伤。钝,疲惫、困乏的意思;挫,挫伤。锐,锐气。

2屈力殚货:殚,枯竭。货,财货,此处指经济。意谓力量耗尽,经济枯竭。新读

孙子说:用大规模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会使得兵力耗竭。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力不继。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实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就会乘此危机发兵进攻,到那时候即使是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颓势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的情况,而没有见过为讲究指挥技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事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弊端的人,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处。故事李世民大败薛家军

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王朝后,为巩固关中之地,决定先派兵讨伐割据西北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

公元618年7月,唐军进攻薛举,但却在浅水原被薜举打败。薛举本想乘胜追击,一举攻克长安,不料,却病死在路上,其子薛仁杲继位为“秦帝”,驻军于折墌。

11月,李世民统帅唐军再次出击薛仁杲。唐军在高墌遭遇了薛仁杲部将宗罗睺率领的10万大军。宗罗睺屡次挑战,李世民却坚守不出。唐军将领纷纷请战,李世民不允,他认为唐军7月在浅水原曾吃了败仗,目前士气不旺;而敌人却是依仗胜利而骄横,很轻视唐军,所以唐军最好闭垒不出,待敌人骄横过度,再奋起击之,可一举得胜。

两军对峙了60多日,薛军粮草已尽,其部将梁胡郎投降了唐军。李世民派部将梁实率一支人马驻在浅水原,以便诱敌出战。宗罗睺果然率精兵前来攻击,而梁实据险而守,不予迎击,以挫敌人锋芒。宗罗睺军中缺水,人马乏饮已有好些日子,军中士兵连日攻城,十分疲惫。李世民认为时机已到,便亲率主力部队迎战薛军。薛军一战即溃。李世民乘胜率领两千骑兵追击。薛军一些将领纷纷降唐。薛仁杲被围困数日,被迫投降李世民。取用于国,因粮于敌123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4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5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注释

1役不再籍:役,兵役。籍,本义为名册,此处作动词用,即登记;征集。再,二次。意即不二次从国内征集兵员。

2粮不三载:三,多次。载,运送。即不多次从本国运送军粮。

3因粮于敌:因,依靠;凭借。粮草给养优先在敌国就地解决。

4国之贫于师者远输:之,虚词,无实义。师,指军队。远输,远道运输。此句意谓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是由于军粮的远道运输。

5急于丘役:急,为……着急。丘役,军赋,古代按丘为单位征集军赋。新读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会再次征集,粮草不会多次运送。武器装备由国内提供,粮食给养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充足了。

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就是由于远道运输,远道运输会使百姓陷于贫困。

临近驻军的地区物价必定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得百姓之财富枯竭。百姓财富枯竭,就会为应付赋役而着急。如此一来,国内便家家空虚。故事岳飞计败曹成

南宋时,岳飞奉宋高宗之命,招安盘踞在岭表一带的曹成。岳飞先派了一名招安使者前去劝说曹成,但曹成却拒不归顺。得知这一情况,岳飞便决定率军讨伐。

岳飞率军开进岭表地区,发现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正愁无良策可施。这时,部下抓到了一名曹成派来的探子,岳飞突然计上心来,决定智取曹成。他让部下将探子绑在自己的大帐前,而后走出帐外讯问。这时一名士兵走来向地报告说:“粮草已经用光了,怎么办?”

岳飞故意当着探子的面大声说:“既然粮草已经用光,我们撤回茶陵吧。”并装出很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一跺脚走进了大帐。随后,他吩咐手下设法让探子逃掉。

岳飞料定探子逃回曹成营寨后,必然会将宋军粮草用尽准备撤军的消息告诉曹成,而曹成也一定会率军追击,便下令立即开晚饭。宋军将士饱食一顿后,连夜急行军,绕过山岭。天亮时,大军已神不知鬼不觉地逼近了曹成的营寨。

曹成万万没料到岳家军会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现,顿时慌了神,人马乱作一团。

岳飞指挥宋军冲杀过去,将曹军打得一败涂地。曹成见无路可逃,只好放下武器,束手就擒。智将务食于敌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12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3钟;萁秤一石,当吾二十石。注释

1智将务食于敌:智将,高明的将领。务,务求;力图。意为高明的将领总是务求就食于敌国。

2钟:古代的计量单位。

3萁秤一石:萁秤,泛指马及其他中等牲畜的饲料。石,古代的计量单位。新读

百姓的财产将会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财产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敝,盔甲、箭弩、戟盾、大橹的制作和补充,以及丘牛、大车的征调,而消耗掉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给问题。因为消耗敌国的1钟粮草,等同于从本国运送20钟;耗费敌国的1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20石。故事裴行俭以粮诱敌

公元679年,突厥人反叛朝廷,唐高宗闻讯,立即命令鸿胪卿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等人率领大军前去征讨。唐军在开始作战时,连打了几个胜仗,便有些轻敌情绪,戒备也松懈了。突厥军趁着大风雪天,突然袭击了唐军营寨,唐军猝不及防,造成很大的伤亡。此后,唐高宗另派裴行俭统领30万大军讨伐突厥。

裴行俭率大军行进到朔州,命令士兵把300辆战车改装成运粮车,每辆车上藏有5名壮士,人人配备大刀、弓箭,让老弱士兵装扮成运粮军士随车护送。另外,他又派出一批精锐部队埋伏在险要之处。

突厥军上次大败萧嗣业的人马,抢劫了他们的粮草,使军中补给大为增强。现在他们见唐军的运粮车队又来了,便又故伎重演,轻易把大批“粮车”抢走。突厥军押着“粮车”来到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便卸鞍解甲,放马吃草。他们正要开车取粮,藏在车内的唐军士兵突然翻身杀出,向突厥军扑去。

突厥军见状,顿时乱作一团,争先恐后地逃散,途中又遭到唐军伏兵的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自此以后,突厥军再也不敢截击唐军的粮草了。唐军也因为补给线畅通,毫无顾虑地向北挺进,连连打了许多胜仗。最后,裴行俭在黑山一带全歼突厥军主力,叛乱宣告平息。故杀敌者,怒也12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345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注释

1杀敌者,怒也:怒,动词用法,这里指激励士气。意谓军队英勇杀敌,关键在于激励部队的士气。

2取敌之利者,货也:利,财物。货,财货,此处指用财货奖赏的意思。意谓若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财物,就要先依靠财货奖赏。

3更其旌旗:此句意谓在掳获的敌方车辆上更换上我军的旗帜。

4车杂而乘之:杂,掺杂;混合。乘,驾;使用。意谓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用于作战。

5卒善而养之:意谓善待被俘的敌军士兵,使之为己所用。新读

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借助物质奖励。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于敌俘,要善待他们,使之为己所用。这就是所谓的战胜敌人而使自己强大的道理。故事田单复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发兵五十万,任乐毅为上将军,并联合赵、魏、秦、韩四国,进攻齐国。田单当时在临淄城当税官,临淄失陷后,他撤到了即墨城。联军又乘胜追击到了即墨城,城中军民奋勇抵抗,挫败了联军的数次进攻。即墨城的齐军守将战死后,人们便推举田单继任,率领军民抗敌。

齐将田单故意散播谣言,说:“齐国人最怕被割掉鼻子,挖掘祖坟。如果那样,即墨人将会很伤心,再也无法守城。”燕军听后果然下令把投降的齐人鼻子割掉,然后再掘坟毁尸,即墨人悲愤不已,决心同敌人决一死战。

同时,田单在城内积极准备作战。他下令征来一千多头牛。给牛身上披上彩绸,两只角上绑着锋利的尖刀,尾巴上扎着浸透油脂的芦苇。田单又命人在城墙根挖了几十个洞,把牛埋伏于内,并挑选了五千名精壮士卒,身着彩衣,手持锋利兵器,脸上画着奇怪的图纹,跟在牛的后面。

约摸半夜时,田单下令开始反攻。他让人点燃了牛尾上的芦苇,牛被灼痛,发疯一般冲出洞口,五千余名壮士紧跟其后,一齐向燕军大营冲杀过去。燕军从睡梦中惊醒,见这阵势不由大惊失色,四下逃散。即墨城中的老百姓纷纷为齐军呐喊助威。齐军将士同仇敌汽,拼命冲杀,燕军一败涂地,田单收复了全部失地。兵贵胜,不贵久12

故兵贵胜,不贵久。345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注释

1兵贵胜:贵,重在;贵在。胜,此处指快速取胜。

2不贵久:久,长久。意谓不宜长久。

3知兵之将:知,认识;了解。兵,士兵;士卒;将,将帅。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深刻理解用兵之法的优秀将帅。

4生民之司命:生民,泛指一般人民。司命,传说主宰生死之神,此处引申为命运的主宰。

5国家安危之主: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者。主,主宰之意。新读

因此,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

所以说,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人民生死的掌握者,也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故事努尔哈赤攻占抚顺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脱离明朝的控制,并练军备战,积极准备攻明。公元1618年,他正式对明宣战。努尔哈赤对明作战的第一次战役在抚顺。

公元1618年3月,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进攻抚顺。为了麻痹明军,努尔哈赤让士兵们砍伐树木赶制攻城用的云梯、楯车,却到处宣扬砍伐木材是为了修整马厩。木材运抵赫图阿拉之后,又担心泄露军机,居然真的将砍来的木材用来修建了马厩。

一切准备就绪后,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右国旗兵进逼抚顺。努尔哈赤年轻时曾到这里做过生意,对城中的情况十分了解,因此他主张以智取为主,强攻为辅。努尔哈赤派了一个人去抚顺,到处声言第二天将有3000女真人来城中做买卖。

次日,努尔哈赤派先遣队装扮成商人的模样来到城外摆摊设点,将抚顺城中的商贩和军民诱出城外进行贸易,而主力部队却乘城内空虚,突然杀入城内。努尔哈赤随大军抵城下,内外夹击明守军。明守将王命印被杀,李永芳出城投降。这样后金军仅用一天时间就拿下了抚顺城这座辽东军事重镇。第三篇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1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

23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注释

1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完整。国,春秋时主要指都城,或指包括外城及周围的地区。破,攻破;击破。意谓以实力为后盾,迫使敌方城邑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通过战争交锋,攻破敌方城邑则稍差一些。

2军、旅、卒、伍:春秋时军队编制单位。1.25万人为军,500人为旅,100人为卒,5人为伍。

3不战而屈人之兵:屈,屈服;降服。此句意为不动用武力便使敌人屈服。新读

孙子说:一般的战争指导法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为上策,而击破敌国就略逊一等;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击溃敌人的军队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垮它就逊一筹;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打垮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溃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并不是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这才算是最高明的。故事烛之武退秦师

秦穆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秦伐郑。

大臣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假如派遣烛之武去见秦君,他们一定会撤走。”

烛之武当时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就是养马官。

郑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去请烛之武。烛之武推辞说:“我年富力强的时候,尚且不如他人;现在年老了,没有能力办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你,现在事情危急了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你也不会有利吧!”

烛之武听郑文公这样说,便答应了。

晚上,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让人从城墙上放下去。

他见了秦穆公说:“秦、晋两军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了郑国对您有利,那就麻烦您动手吧。您想一想,郑亡对秦是有利,还是不利。我帮您分析一下吧!郑亡后,一是帮助晋扩大了地盘,增加了实力;二是秦曾对晋有恩,但晋却有恩不报,食言自肥,筑城以秦为患;三是晋贪得无厌,亡郑后必伐秦。”

烛之武的一番话说的有情有理,而且处处为秦国着想,秦穆公听了很高兴,便和郑国订立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等将领驻守在那里,自己就带大军回去了。

秦、郑反敌为友,缔结盟约,晋军一看捡不到什么便宜,也只好罢兵回国去了。上兵伐谋1234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5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注释

1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克敌致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

2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

3伐兵:通过军队间交锋一决胜负。兵,军队。

4攻城之法:法,办法;做法。

5为不得已:指出于无奈而为之。新读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制胜,再次就是直接与敌人交战,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选择攻城的做法往往是出于不得已。

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轮大车,准备攻城的器械,费时数个月才能完成;而构筑用于攻城的土山,又要花费几个月才能完工。

如果主将难以克制愤怒与焦躁的情绪而强迫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而城池却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故事田忌赛马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

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一些,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这时,田忌发现,他的好朋友孙膑也在人群里。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的话还没说完,田忌就瞪了他一眼,说:“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几匹马?”

孙膑摇摇头,说:“不用。”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田忌输了。接着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一局。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局。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田忌赢了齐威王。屈人之兵而非战12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345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6也。注释

1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屈,使人屈服。非战,不用战争。

2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拔,攻取。非攻,不用武力攻击。

3毁人之国而非久也:非久,不是旷日持久。指灭亡敌人之国毋需旷日持久。

4必以全争于天下:意谓一定要根据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

5故兵不顿而利可全:顿,通“钝”,疲惫。

6此谋攻之法也: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最高标准。法,标准;准则。新读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不是靠交战,攻占敌人的城池也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更不是靠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天下,这样既不使自己的军队疲惫受挫,又能取得圆满、全面的胜利。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标准。故事弦高犒军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联合诸侯对付秦国,把临近的自己的小国郑国拉到晋国一边,订了盟约。听到郑国投靠了晋国,秦穆公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以及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300辆兵车,偷偷地去打郑国。

郑国有一个商人,名叫弦高,以贩牛为业。这次,他赶了20头牛去卖,正巧撞见了前来偷袭的秦军。他一方面马上派人到郑国去报信,一方面扮作郑国国君的使臣,赶着20头肥牛去慰劳秦军。

弦高坐着车,赶着肥牛,迎上秦军。弦高高声叫道:“郑国有使臣在此,请求见一下元帅!”

秦军先锋大吃一惊,想道:“郑国怎么会知道我军前来,并派使臣远远来迎?且看他是何来意。”遂召见弦高。

弦高给先锋行礼后说:“我们的国君听说众位将军率部队前来,特意准备了一点薄礼,派我来此迎接慰劳你们。因为我国身处强国之间,所以随时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希望你们见了不要介意。”

孟明视得到先锋的报告,同样吃了一惊,他想自己军队劳师远袭,本想攻其不备,不想郑国早有准备,这仗还怎么打?于是便撤军回国,向秦穆公交差去了。用兵之法,十则围之12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345,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注释

1十则围之:兵力十倍于敌,就包围敌人。

2倍则分之:倍,加倍。分,分散。意谓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造成局部上的更大优势。

3敌则能战之:敌,指兵力相等、势均力敌。能,此处与则合用,以加重语气。此句意谓如果敌我力量相当,则当敢于抗击、对峙。

4不若则能避之:指实际力量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其锋芒。

5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小敌,弱小的军队。大敌,强大的敌军。此句意谓弱小的部队如果坚持硬拼,就会被强大的敌人所俘虏。新读

因此用兵的原则是,拥有10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拥有5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拥有2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各个击破,兵力相等就努力抗击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退却,兵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一味坚持硬拼,就势必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故事郭子仪收复洛阳

安史之乱期间,郭子仪收复了长安后,又奉命东进攻打洛阳。洛阳守将安禄山之长子安庆绪闻讯,连忙派部将张通儒、严庄等领兵15万大军迎战。两军在新店遭遇了。新店之地地势险要,山高岭峻。叛军占据了有利地形,依山扎营,居高临下,而唐军则处境不利。

郭子仪决定出奇制胜,挫败叛军。他趁叛军立足未稳,挑选了2000名精骑,向敌人发起进攻,又派了1000名弓箭手埋伏在山下,同时命令前来助战的回纥军从背后登山袭敌,他自己亲自率领唐军主力同叛军正面交锋。

战斗打响后,郭子仪佯装败退,叛军见状,勇猛追杀,想一举歼灭郭子仪,便倾巢出动,向山下扑来。突然,杀声四起,唐军埋伏的弓箭手万箭齐发。叛军碎不及防,纷纷中箭倒地。

郭子仪趁机率军杀了回来。正在这时,回纥兵又从山背后杀出,将叛军团团围住。叛军很快便被打得七零八落,一败涂地。严庄率残部逃回洛阳后,劝安庆绪弃城北逃。安庆绪无可奈何,只得放弃洛阳,

渡过黄河,退守到相州。于是,洛阳又回到了唐军手中。夫将者,国之辅也1234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注释

1夫将者:将,指将领;将帅。

2国之辅也:国,指国君。辅,原意是指辅木,这里引申为辅助、助手的意思。

3辅周则国必强:周,周密。意思是说辅助周密、相依无间,国家就一定能够强盛。

4辅隙则国必弱:隙,缝隙,此处指有缺陷、不周全。意思是说辅助有缺陷则国家必定会衰弱下去。新读

将帅是国君的辅助。辅助的周密,国家就一定会强盛起来;而辅助的有缺陷,国家则必定会衰弱下去。故事赵括冒进兵败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攻打韩国,占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

赵国派兵驻扎在长平,四月份,王龁攻打赵国,赵国派廉颇为大将,率军抗秦。

廉颇坚守住垒壁等待秦军的进攻。秦军屡次挑战,赵军皆不出来应战。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

这时,秦国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实施反间计,说:“秦国所痛恨和惧怕的只有赵括将军,廉颇马上就要投降了。”

赵王听这些反间言论,就派赵括代替廉颇领兵抗击秦军。

秦国听说赵括做了赵军主帅,就暗中派武安君白起担任上将军,王龁为稗将。

赵括到了前线,便草率率兵出击。秦军一方面假装失败逃跑,一方面又布置两支奇兵准备偷袭。赵军乘胜追击,直到秦军的垒壁,才发现陷入了秦军的包围之中。

赵军想突围出去,主将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上阵搏杀,结果被秦军射死,士卒40万人投降白起。

白起因怕赵国士兵众多,易发叛乱,于是就将他们全部活埋。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12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34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5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6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注释

1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君,国君。患,危害。意谓国君危害军队行动的情况有三个方面。

2谓之进:谓,使的意思,即“使(命令)之进。”

3是谓縻军:这叫做束缚军队。縻,束缚;羁绊。

4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了解军事而干预军队的政令。三军:泛指军队。同,此处是参与、干预的意思。政,政务,这里专指军队的行政事务。

5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不知军队行动的权变灵活性质,而直接干预军队的指挥。权,权变;机动。任,指挥;统帅。

6是谓乱军引胜:乱军,扰乱军队。引,导致。此谓自乱军队,失去了胜机。新读

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能前进而下命令使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能后退而下命令使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这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这就会使得将士产生疑虑。军队既迷惑又心存疑虑,那么诸侯就会乘机进犯,这叫做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故事齐闵王葬送齐国军队

战国时期,燕国攻伐齐国。临行前苏代便放出谣言,说最怕与齐国苏秦交手。结果,齐闵王听信苏代的话,派不会用兵的苏秦率军前去迎敌。

结果,苏秦与燕军在晋地交战,齐军大败。燕军杀死齐军2万余人。

苏秦集合残余之兵,退守阳城,并报告齐闵王说:“大王选错了人,派我去应战燕国。现在我军大败,阵亡2万余人,我该千刀万剐,我愿意接受法官判处的死刑。”齐闵王说:“这是我的过错,您不需要自认有罪。”

第二天,苏代又让燕军攻打阳城和狸地。他买通了齐国一个大臣,让他去对齐闵王说:“昨天,齐国在晋地没有打胜,这不是用兵的错误,而是齐军不走运。现今燕军又攻打阳城和狸地,大王应该再派苏秦前去应战。苏秦先使大王军队打了败仗,这次必定竭尽全力争取胜利,来报答大王。”

齐闵王于是又派苏秦领兵。苏秦执意推辞,但齐闵王不同意。苏秦只好再次领兵与燕军在阳城大战。结果燕军大胜,又杀死齐国士兵3万余人。随后,燕王派乐毅攻齐,齐闵王最终兵败被杀。知胜之道1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2345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6胜之道也。注释

1识众寡之用者胜:能根据双方兵力对比情况而采取正确战法,就能取胜。众寡,指兵力多少。

2上下同欲者胜:上下同心协力的能够获胜。同欲,意愿一致,指齐心协力。

3以虞待不虞者胜:以充足的准备对付没有准备的则能得胜。虞,有准备。

4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能够获胜。能,有才能。御,原意驾御,这里指牵制、制约。

5此五者:此,这。

6知胜之道也:认识、把握胜利的方法。道,途径;方法。新读

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什么条件下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了解兵多和兵少的不同用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意愿一致的,能够胜利;自己准备充足对付没有准备的敌手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能够获胜。凡此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故事张巡计守睢阳

在唐玄宗时,安禄山叛军将领尹子琦进犯睢阳。守将张巡率军抵抗,众将士群情激昂,表示愿意奋战到底。张巡下令杀牛宰羊,犒劳将士们,然后全军出战,迎击敌人。

叛军见张巡的人数这么少,所以便没把他们放在眼里。张巡亲自挥动帅旗指挥,将士们个个勇猛无比,以一当十,叛军因为轻敌,很快便被击溃。

第二天,叛军再次攻城,张巡又率军出城迎战。双方从白天战斗到傍晚,分不出胜负来。张巡下令连夜击鼓整顿队伍,好像准备要夜战。叛军得知这一情况,通宵警戒,不敢有丝毫懈怠。可是一直等到天明,也不见守军出击。

叛军不知道城内守军的情况,赶紧派人从瞭望台向城中观看,可什么也看不见。突然,张巡和诸位将领各率50骑兵,从城门杀出,直奔敌营。叛军没料到守军会突袭,乱作一团,伤亡十分惨重。张巡想要用箭射杀尹子琦,却又不知道谁是。他削蒿子当箭射,叛军以为守军没有箭支了,便拾起箭拿给尹子琦看。叛军的举动恰恰让张巡认出了尹子琦,张巡命部将南霁云搭箭射他,箭射中了尹子琦左眼,尹子琦几乎落下马来,叛军竭力抢救,方免于被俘。

尹子琦心知睢阳城难以攻下,只好下令撤军。知彼知己,百战不殆123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4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注释

1知彼知己:知,知道;了解。彼,他人;敌方。知彼,指了解和认识敌人的活动、谋略和战术,及其赖以存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己,自己;我方。知己,指了解和认识自己一方赖以存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及这些因素和条件的发展变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既知道敌人的情况,也了解自己的情况。

2殆:危险;失败。

3一胜一负:即胜负各半,指没有必胜的把握。

4每战必殆:即每次战斗都会失败。新读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进行一百次战斗都不会有任何危险。

可是,如果不了解敌人,但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或弱点,这样作战时便只有一半的胜算,即有时能胜利,有时会失败。

如果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这样去作战,就会每次都打败仗,每次都遭遇危险。故事韩世忠计败刘忠

在南宋时,韩世忠奉宋高宗之命率军讨伐盘踞在蕲阳白面山的刘忠。韩世忠来到白面山下,看见刘忠的部队依恃险要地形扎营,很难攻克。他命令人就地驻扎,不得擅自出战。两军开始对峙起来。

随后,韩世忠偷偷派人前去侦查敌人的情况,以便制定破敌之策。他自己则每日饮酒对弈,看上去毫无作战准备,派出的探子陆续回来,报告了侦察到的敌情。

一天晚上,韩世忠经过一番乔装改扮,带领部将苏格骑马进入敌营。他们事先已经通过探子了解到敌营的口令,所以没有受到盘查。韩世忠和苏格仔细察看了敌营的情况,然后顺利地回到了宋军大营。经过亲自察看,韩世忠终于想出了一条破敌的妙计。

当天晚上,韩世忠便偷偷派了2000余名精兵埋伏于白面山下,伺机而动,韩世忠则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向刘忠大营发起进攻。刘忠没想到宋军会趁夜偷袭,顿时慌了手脚,急忙调集起全部人马应战。宋军伏兵见敌人几乎全部出动,去对付正面挑战的宋军。后方空虚,便趁机发起攻击,很快便占领了敌人中军瞭望台,他们大声呐喊,并插上宋军的旗帜。

刘忠的人马正同宋军鏖战,见后方已被宋军占领,顿时军心大乱、四下逃散。刘忠也在乱军中被杀死。第四篇军形篇先为不可胜12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34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5胜可知,而不可为。注释

1先为不可胜:为,造成;创造。不可胜,使敌人不可能战胜自己。此句意为先创造条件,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

2以待敌之可胜:待,等待;寻找;捕捉。敌之可胜,指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

3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指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在于自己主观的努力,而敌方是否能被取胜,取决于敌方自己的失误,而非我方主观所能决定。

4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能够创造自己不为敌所胜的条件,而不能强求敌人一定具有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

5胜可知,而不可为:知,预知;预见。为,强求。意为胜利可以预测,却不能强求。新读

孙子说:古代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方战胜,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可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却不能强求。故事李嗣源迂回取胜

五代时期,后唐军在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大败后梁军,抓获后梁军统帅王彦章,后梁的主力部队只剩下大将段凝所统率的一支军队。

后唐天平节度使李嗣源说:“中都离大梁(今河南开封)不远,我们何不避开段凝,直取大梁?兵法云:兵贵神速。只要攻下大梁,擒住梁主朱友贞,不怕段凝不投降!”

后唐国君李存勖立刻命令李嗣源率先头部队连夜出发,马不停蹄,人不卸甲,直扑大梁。

李嗣源行至曹州(山东曹县西北),曹州后梁军以为后唐军自天而降,于是大开城门,不战而降。

李嗣源率后唐军迅速逼近大梁。

朱友贞听说后唐军已到,绝望之中,只好命令将军皇甫麟把他杀死。皇甫麟砍杀朱友贞,随后也自杀身亡,大梁城竟不攻自破。

段凝接到告急书后,慌忙回师大梁。未及大梁,兵士来报,都城已被后唐军占领,朱友贞已经自杀身死。段凝有家难归,只好投降了后唐。后梁自此灭亡。不可胜者,守也12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34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注释

1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意谓使敌人不能胜我,在于我方防守得当;而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我方进攻得当。

2守则不足,攻则有余:采取防守的办法,是因为自己的力量处于劣势。采取进攻的办法,是因为自己的力量处于优势。

3“九地、九天”句:九,虚数,泛指多,古人常用“九”来表示数的极点。九地,形容地深不可知;九天,形容天高不可测。此句谓善于防守的人,能够隐蔽军队的活动,如藏物于极深之地下,令敌方莫测虚实;善于进攻的人,进攻时能做到行动神速、突然,如同从九霄飞降,出其不意,迅猛异常。

4自保而全胜:保全自己而战胜敌人。新读

要想不被敌人战胜,在于防守严密;想要战胜敌人,在于进攻得当。实行防御,是由于兵力不足;采取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令敌方莫测虚实;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自九霄而降迅猛异常。所以,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夺取胜利。故事李牧待时歼敌

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李牧率兵据守雁门一带,抵御匈奴族的侵扰。

李牧要求士卒苦练骑射,同时又派了许多探子,刺探匈奴人的军情。但每当匈奴人入侵边境,烽火台一报警,李牧即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资退入城堡固守,从不出战,使匈奴无从掳掠。这样过了几年,李牧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损失过物资。

因为他不允许部下出击匈奴人,匈奴人便以为他胆小怯战,连赵军将士也产生了这样的看法。

几年过去了,匈奴人越来越确信李牧的怯懦无能了,便逐渐丧失了戒备。而赵国将士早就想同匈奴人好好打上一仗了。

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李牧密切官兵关系,厚待士卒,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并精练骑马射箭战术,全军战士上下,士气高昂,人人奋勇争先,愿为国家出力效劳。

一切准备就绪后,李牧一方面继续布置战车和骑兵进行演习,一方面让边民跟随军队去放牧。匈奴人见到后,便来抢掠。李牧命赵军假装败退,引诱敌人,并有意让几十人被匈奴虏了过去。

匈奴单于见李牧的军队如此不堪一击,就率军大举入侵,李牧巧设奇兵,歼灭了十多万匈奴部队。无智名,无勇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12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3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注释

1忒:差错;失误。不忒,不出差错。

2胜已败者也:战胜败局已成的敌人。

3不失敌之败也:不放过使敌人失败的机会。新读

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是最高明的。通过激战而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不算上最高明。正如举起秋毫算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也算不上耳聪。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

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不显露出指挥的名声,也不表现为勇武的战功。他们取得的胜利,是因为谋划周密,不出差错。其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能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获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机与敌人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和敌人交战,而后企望侥幸取胜。故事韩信一书破燕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展开了殊死战斗。刘邦为牵制项羽,命令韩信从侧翼迂回攻打项羽的羽翼。韩信能征善战,仅用四个月的时间就灭掉了魏国、代国,越过太行山,逼近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20万兵马集结在井陉口。韩信以背水为阵和疑兵之计一举击溃赵军,杀死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韩信听说广武君李左车是个智谋之士,俘虏后就以礼相待,并向他请教破燕的计谋。

韩信的谦虚和诚恳求教打动了广武君李左车,他回答说:“从眼前来看最好的计策是,陈兵于燕国边境,然后派一个使者,带一封信去,出使燕国,燕国必然不敢不听从。兵法中有先虚张声势的策略,就是这种情况。”

韩信说:“很好。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于是便采用李左车的计策,往燕国派去了使者。

同时,又按照李左车的建议把军队调到燕国边境线上,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势。

燕国君臣早已得知赵国灭亡的消息,今见韩信大军压境,无不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