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须自重:黄宗羲励志文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4 00:07:53

点击下载

作者:(清)黄宗羲,穆军全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生须自重:黄宗羲励志文选

人生须自重:黄宗羲励志文选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人生须自重:黄宗羲励志文选作者:(清)黄宗羲,穆军全排版:蕾蕾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1-01ISBN:9787515814803本书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为了给《传世励志经典》写几句话,我翻阅了手边几种常见的古今中外圣贤大师关于人生的书,大致统计了一下,励志类的比例,确为首屈一指。其实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是动宾结构的词,励是磨砺,志是志向,放在一起就是磨砺志向。所以说,励志不是简单的立志,是要像把刀放在石头上磨才能锋利一样,这个磨砺,也不是轻而易举地摩擦一下,而是要下力气的,对刀来说,不仅要把自身的锈磨掉,还要把多余的部分都要毫不留情地磨掉,这简直是一场磨难。所有绚丽的人生都是用艰难磨砺成的,砥砺生命放光华。可见,励志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立志。国人都崇拜的一本书叫《易经》,那里面有一句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一切圣贤伟人无不遵循此道。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立什么样的志的问题,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往今来,凡志士仁人立的都是天下家国之志。李白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白居易有诗曰: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二是励志。有了志向不一定就能成事,《礼记》里说:“玉不琢,不成器。”因为从理想到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志向须在现实的困境中反复历练,不断考验才能变得坚韧弘毅,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实现。所以拿破仑说: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志向。孟子则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描述得如此艰难困苦。我们看看历代圣贤,从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到孔夫子、司马迁、孙中山,直至各行各业的精英,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终成大业,哪一个不是砥砺生命放射出人生的光芒。

三是守志。无论立志还是励志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了人的一生,无论生命之火是绚丽还是暗淡,都将到它熄灭的最后一刻。所以真正的有志者,一方面存矢志不渝之德,另一方面有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之气。像孟子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代有位首辅大臣叫刘吉,他说过: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话说回来,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不管你做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空活百年。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为励志者满足心灵的渴望,有的像心灵鸡汤,营养而鲜美;有的就是萝卜白菜或粗茶淡饭,却是生命之必需。无论直接或间接,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惊喜。徐 潜前 言

黄宗羲(1610~1695年),明清之际思想家,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黄宗羲的人生共经历三次重大转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明朝灭亡以后,黄宗羲避居乡野,潜心著书立说,著述颇丰,其在经学、史学、文学、天文、地理、历算、算学等领域都有不朽的成就。

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转型时代,“阉宦”专权,党争不绝,明朝政治腐败;天灾人祸交叠,民生多艰;清军入侵,百姓抗争,内忧外患中明朝政权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灭亡。正是这种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激发了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反思现实与历史的潜力,造就了黄宗羲伟大的人格与卓越的才识。

黄宗羲的励志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经国济世的东林党人精神。从孔子周游列国到孟子游齐说梁,古代中国士人的殷殷救世之心可谓源远流长。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谓一语道出了东林党人忧国忧民之情。黄宗羲父亲是著名的东林党人,后因党派斗争被阉党迫害致死。他为报父仇,草疏申冤,锥刺仇敌,震惊朝野内外。黄宗羲继承了东林党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精神,勇于同社会黑暗势力抗争,以“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大无畏精神,博得了当时正直之士的敬仰。

其次,慷慨从容的豪杰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圣”而达至“外王”,是传统士人所一贯抱有的人生理想。明朝政权先被李自成推翻,后被清朝所屠戮,在国家民族处于此等危难时,黄宗羲没有选择退隐山林,独善其身,更没有变节投降,屈服于清朝贵族,而是积极投入到反清复明的时代潮流中去,主动肩负起反清复明的历史使命。他在血雨腥风、刀光剑影中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游侠生活,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百折不挠精神彰显了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的人生追求和民族气节。

最后,经天纬地,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黄宗羲一生始终致力于学术研究,从不懈怠,从未间断。黄宗羲所处的时代,盛行空谈,一些人沉溺于用“陈言套话,移前摄后”,拼成文章、博取功名。尤其是那些理学末流学者,平日高谈性命、穷究义理,而真正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却无所作为。黄宗羲深感这种学风的贻害之深、之大。为了扭转这种迂腐的学风,他以“经天纬地”、“经世致用”为治学的根本目的,反对盲从、空谈,力倡经世应务,告诫学者读书治学的本源在于“辨明国家治乱之源”,“提出生民根本之计”。黄宗羲的思想在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治学精神对于当今学术界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①原 君【题解】

本文旨在从理论上对理想的君主做出描述。“原”,即本原,“原君”,就是要追问君主本来应该是什么,它所产生的原因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作者认为,所谓君主,最初是为了兴公利、除公害而产生的,其责任就是保护民众的利益,只有尽到这一责任的君主才算做真正的君主。在阐述了君主的社会责任以后,作者笔锋一转,直接指向了秦以后的君主专制政治,深刻揭露了秦汉以后历代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的本质。【原文】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②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豈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傅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③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④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⑤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⑥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⑦“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⑧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注释】

①原:推原,推求。

②许由、务光:许由,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高士。相传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而许由视不问政治为“清高”,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并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当时尧以为许由谦虚,遂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坚决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洗耳。务光,商汤时期的隐士。相传汤建立商朝后,想让位给务光,务光认为“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不仅坚辞不受,还因为觉得羞耻,负石自沉于庐水。

③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在未央宫前殿宴请群臣,在为太上皇敬酒时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即父亲大人时常说我是无赖,不会操持家业,没有二哥刘仲的本事大,你现在比一比,是二哥的家业多,还是我的多?

④伯夷、叔齐:传说是殷商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为让王位先后投奔到周国。当周武王挥军讨伐商纣王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战争,这叫作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作仁吗?”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最后饿死在山中。

⑤腐鼠:腐烂的老鼠,比喻毫不足惜的废物。

⑥摄缄縢,固扃:縢(téng),绳子;扃(jiōng),门窗上的插关;(jué),箱子上用以加锁的环纽。此句大意为:君主们想尽办法,如同用绳子把箱子捆得很严实、用锁把箱子锁得很牢固那样来保住天下。

⑦若何为生我家:见《明史·公主列传》。传载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时,崇祯皇帝入寿宁宫,长平公主拉住他的衣服啼哭,崇祯皇帝说:“汝何故生我家!”说罢挥剑砍断长平公主左臂。

⑧唐、虞之世:尧舜时代。明夷待访录·原臣【题解】

本篇旨在描述理想的大臣的具体做法。主要强调天下治乱的根本在于民众的安乐与否。因此,臣下的主要职责也不应该是一味地迎合与奉承一家一姓的皇帝而在于跟君主共同管理天下。本文从君臣关系的视角,指出古代暴君的典型——夏桀商纣等的大臣即便辅佐君主取得天下,也不能得到天下百姓和后人的赞扬。评判臣下行为是否适当的“道”在于万民的忧乐。作者能在专制统治的环境下做出这样清醒的判断,为后人所敬仰。【原文】①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

②③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冶,而分冶之以群④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昵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后⑥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今以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⑦为纤芥之疾也。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末尝不背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⑧⑨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嗟乎!后世骄君自恣,不以天下万民为事。其所求乎草野者,不过欲得奔走服役之人。乃使草野之应于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⑩时免于寒饿、遂感在上之知遇,不复计其礼之备与不备,跻之仆妾之间而以为当然。万历初,神宗之待张居正,其礼稍优,此于古之师⑪傅未能百一;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夫居正之罪,正坐⑫不能以师傅自待,听指使于仆妾,而责之反是,何也?是则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谓臣者以为鹄矣!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矣。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⑬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注释】

①“视于”二句:语出《礼记·曲礼》。原指做儿女的侍奉父母,在父母还没有示意或者说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父母的心意,这里是说以对待父母的态度对待君主。

②资于:用于。

③极则:犹言最高准则。

④群工:群臣。

⑤私昵:指所亲近、宠爱的人。

⑥牧:统治,管理。

⑦纤芥:细微,细小。

⑧“夫治”三句:《淮南子·道应训》。曳,拉,牵引。邪、许,集体劳动时的号子声,指相互配合、前后呼应。

⑨绋:古代出殡时拉棺材用的大绳。

⑩跻:置身,置于。

⑪百一:百分之一。

⑫坐:出于,源于。

⑬累:多次。原 法【题解】

这是一篇深刻批判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的檄文。中国古代思想家通常把夏商周三代作为理想社会的原型,其对“三代”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难免有理想化的成分,古代思想家之所以推崇“三代”,主要是为了表达其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政治追求。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揭露了秦汉以后历代王朝制定的法律都是“一家私法”的本质。视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是中国传统的法律观念,黄宗羲《原法》一文实际上否定了这一传统观念。【原文】①

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②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其乱;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尝为一己③而立也。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④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在后世方议其法之疏,而天下之人不见上之可欲,不见下之可恶,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⑤亦鳃鳃然曰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论者谓一代有一代之法,子孙以法祖为孝。夫非法之法,前王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创之,后王或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坏之;坏之者固足以害天下,其创之者亦未始非害天下者也。乃必欲周旋于此胶彼漆之中⑥以博宪章之余名,此俗儒之剿说也。即论者谓天下之治乱不系于法之存亡。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苟非为之远思深览,一一通变,以复井田、封建、学校、卒乘之旧,虽小小更革,生民之戚戚终无已时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纲,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注释】

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②卒乘之赋:即军赋,征集士兵和战车的制度。卒,士兵;乘,军车。

③祚命:政权的命运。祚指皇位。

④庶孽:皇帝的妃嫔生的儿子。这里指的是汉高祖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和分封并存的制度,分封同姓诸侯以便用亲族关系来巩固皇权。

⑤鳃鳃然:恐惧的样子。

⑥剿说:抄袭别人的言论。学 校【题解】

学校是人类社会里最早出现的社会组织之一。人类社会是靠文化来规范和维系的群体,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地从野蛮走向文明,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存在。学校的功能在于探求真理、传承知识与文化,而在中国的商周时代,学校还兼有议政的功能,人们聚集在学校里,对统治者的治理行为展开议论,从而对国家的治理过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这就是黄宗羲在这里所说的“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然而,秦汉以后,随着君主专制政治的日益强化,学校逐渐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专制君主的个人意志成为判断是非的绝对标准,天下因此也就没有了是非。

在《学校》一文中,黄宗羲在论述了学校对于国家政治事务的真实意义之后,尖锐批判了秦汉以后历代王朝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的弊端,强烈主张设学校以公是非,从而改变中国古代社会权力就是真理的现实,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和敢于向君主专制政治挑战的勇气。【原文】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

①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②③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④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壳、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⑤伏阙槌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⑥⑦管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嗟乎!天之生斯民也,以教养托之于君。授田之法废,民买田而⑧自养,犹赋税以扰之;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犹势利以诱之;是亦不仁之甚。而以其空名跻之曰“君父,君父”,则吾谁欺!

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谢事者,皆可当其任,不拘已仕未仕也。其人稍有干于清议,则诸生得共起而易之,曰:“是不可以为吾师也。”其下有五经师,兵法、历算、医、射各有师,皆听学官自择。凡邑之生童皆里粮从学,离城烟火聚落之处士人众多者,亦置经师。民间童子十人以上,则以诸生之老而不仕者充为蒙师。故郡邑无无师之士;而士之学行成者,⑨非主六曹之事,则主分教之务,亦无不用之人。

学宫以外,凡在城在野寺观庵堂,大者改为书院,经师领之;小者改为小学,蒙师领之;以分处诸生受业。其寺产即隶于学,以赡诸⑩生之贫者。二氏之徒,分别其有学行者,归之学宫,其余则各还其业。

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每⑪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

天子之子年至十五,则与大臣之子就学于太学,使知民之情伪,且使之稍习于劳苦。毋得闭置宫中,其所闻见不出宦官宫妾之外,妄自崇大也。⑫

郡县朔望,大会一邑之缙绅士子。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其以簿书期会不至者罚之。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其或僻郡下县,学官不能骤得名儒,而郡县官之学行过之者,则朔望之会,郡县官南面讲学可也。若郡县官少年无实学,妄自压老儒而上之者,则士子华而退之。

择名儒以提督学政;然学官不隶属于提学,以其学行名辈相师友⑬也。每三年,学官送其俊秀于提学而考之,补博士弟子;送博士弟子于提学而考之,以解礼部,更不别遣考试官。发榜所遗之士,有平日优于学行者,学官咨于提学补入之。其弟子之罢黜,学官以生平定之,而提学不与焉。⑭

学历者能算气朔,即补博士弟子;其精者同入解额,使礼部考之,官于钦天监。学医者送提学考之,补博士弟子,方许行术。岁终,稽其生死效否之数,书之于册。分为三等:下等黜之;中等行术如故;上等解试礼部,入太医院而官之。⑮

凡乡饮酒,合一郡一县之缙绅士子。士人年七十以上,生平无玷清议者,庶民年八十以上无过犯者,皆以齿南面,学官、郡县官皆⑯北面,宪老乞言。

凡乡贤名宦祠,毋得以势位及子弟为进退。功业气节则考之国史,⑱文章则稽之传世,理学则定之言行。此外乡曲之小誉,时文之声名,讲章之经学,依附之事功,已经入祠者皆罢之。

凡郡邑书籍,不论行世藏家,博搜重购。每书钞印三册,一册上秘府,一册送太学,一册存本学。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⑱词曲、应酬代笔,已刻者皆追板烧之。士子选场屋之文及私试义策,虫惑坊市者,弟子员黜革,见任官落职,致仕官夺告身。

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

⑲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相其礼以革习俗。

凡一邑之名迹及先贤陵墓祠宇,其修饰表章,皆学官之事。淫祠⑳(21)通行拆毁,但留土谷,设主祀之。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22)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注释】

①讯馘(guó):指询问出征情况。馘,割取死敌左耳以计功。

②辟雍: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高等学府。

③闾阎:泛指民间。闾,里门。阎,里中门。

④擿(tī):挑剔。

⑤宋诸生伏阙槌鼓,请起李纲:靖康元年(1126)金兵迫近汴京,兵部侍郎李纲竭力主战,反对议和,劝阻迁都,结果被钦宗罢免职务。太学生陈东和进士欧阳沏率领太学生和汴京居民十万余人伏阙上书,请求抗金。

⑥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远方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谓之“编管”。

⑦陈、欧:南宋太学生陈东、进士欧阳沏。他们用伏阙上书,斥责投降派,请求重用李纲抗金,结果被杀害。

⑧蚩蚩:无知,痴愚。

⑨六曹:在古代是中国的行政机构,有三公曹、吏部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俗以六曹为地方胥吏之通称。

⑩二氏:指释道两家。

⑪朔日:农历每月初一。

⑫望:农历十五。

⑬博士弟子:汉武帝时设置博士官,博士官员教授的学生称为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学习至一定年限,经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的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明、清用作生员的别称。

⑭气朔: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

⑮乡饮酒:乡饮酒礼,汉族的一种宴饮风俗。起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之集体活动。

⑯宪老乞言:古代帝王及其嫡长子养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遇事时向他们请教。

⑰乡曲:乡里。

⑱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也称考场。

⑲木主:木制的神位。上面写着死者姓名以供祭祀,俗称牌位。

⑳淫祠:滥设的祠庙。(21)土谷:土地神和五谷神。这里指社稷坛,古代帝王、诸侯和州县祭土地神和谷物神的场所。(22)优歌:这里指一种挥霍无度的奢侈行为和不好的民风。明夷待访录·取士【题解】

“取士”顾名思义,主要谈的是古代国家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在上篇中,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弊端,如考试内容的僵化,选拔过程中的贿赂等,导致选出来的士人越来越平庸。下篇主要讲选人和用人之间的关系。作者援引古代人才选拔任用的例子指出,合理的制度设计应该是“宽于取而严于用”。按照这样的原则,作者列举了以下任用士人的方法,如“太学之法”、“辟召之法”等。取士(上)【原文】①

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故毅宗尝患之也,为拔贡、保②举、准贡、特授、积分、换授,思以得度外之士。乃拔贡之试,犹③④然经义也,考官不遣词臣,属之提学,既已轻于解试矣。保举之法,虽曰以名取人,不知今之所谓名者何凭也,势不得不杂以贿赂请托;及其捧檄而至,吏部以一义一论试之,视解试为尤轻矣。准贡者用解试之副榜,特授者用会试之副榜;夫副榜,黜落之余也,其黜落⑤者如此之重,将何以待中式者乎!积分不去赀郎,其源不能清也;

⑥换授以优宗室,其教可不豫乎!凡此六者,皆不离经义;欲得胜于科目之人,其法反不如科目之详,所以徒为纷乱而无益于时也。⑦

唐进士试诗赋,明经试墨义。所谓墨义者,每经问义十道,五道全写疏,五道全写注。宋初试士,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⑧《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其九经、五经、⑨三礼、三传、学究等,设科虽异,其墨义同也。王安石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中书撰大义式颁行,须通经有文采,乃为中格,不⑩但如明经墨义粗解章句而已。然非创自安石也,唐柳冕即有“明六经之义,合先王之道者以为上等,其精于传注与下等”之议。权德舆⑪驳曰:“注疏犹可以质验,不者有司率情上下其手,既失其末,又⑫⑬不得其本,则荡然矣。”其后宋祁、王珪累有“止问大义,不责记诵”之奏,而不果行,至安石始决之。

故时文者,帖书、墨义之流也。今日之弊,在当时权德舆已尽之。⑭向若因循不改,则转相模勒,日趋浮薄,人才终无振起之时。若罢经义,遂恐有弃经不学之士,而先王之道益视为迂阔无用之具。余谓当复墨义古法,使为经义者全写注疏、大全、汉宋诸儒之说,一一条具于前,而后申之以己意,亦不必墨守一先生之言。由前则空疏者绌,由后则愚蔽者绌,亦变浮薄之一术也。

或曰:以诵数精粗为中否,唐之所以贱明经也,宁复贵其所贱乎?曰:今日之时文,有非诵数时文所得者乎?同一诵数也,先儒之义学,⑮其愈于饾饤之剿说亦可知矣。非谓守此足以得天下之士也,趋天下之士于平实,而通经学古之人出焉。昔之诗赋亦何足以得士,然必费⑯考索,推声病;未有若时文,空疏不学之人皆可为之也。【注释】

①拔贡: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

②保举:大臣向朝廷推荐人才,并提保有才能或有功绩的人。后多指大臣荐举下属。

③词臣:文学侍从之臣,指翰林院的官员。

④解试:明清时指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举人。

⑤赀(zī)郎:汉代以家资入官而得任为郎者,后世用来称呼捐纳资财以获取官职或者功名的人。

⑥换授:崇祯年间实行的保举制度,由亲王保举宗室入仕,没有亲王的藩国,也可以由郡王保举。

⑦明经试墨义: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式,主要考查考生对经典的记诵和理解。

⑧帖:帖经,即将经书中部分句帖住,考生根据漏出的字句补足下文。

⑨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都是宋代进士考试的科目。“九经”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五经”指《易》《书》《诗》《礼记》《春秋》,“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学究”指“学究一经”,专门研习某一种经典。

⑩柳冕:字敬叔,蒲州河东人(今山西永济)。生卒年均不详。主张文以载道,以道为重。

⑪权德舆(759~818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唐代文学家。德宗时,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宪宗时,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书,复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谥文,后人称为权文公。

⑫宋祁(998~1061年):字子京,北宋文学家,祖籍开封府雍丘(今河南商丘民权双塔集)。曾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

⑬王珪(1019~1085年):字禹玉,北宋有名宰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小时随叔父迁来舒州(今潜山县)定居,后代都成了舒州人。

⑭模勒:模仿沿袭。

⑮饾饤(dòu dìng):将食品堆叠在盘中,摆设出来。在这里比喻文辞堆砌﹑杂凑。

⑯声病:指诗文声律上的毛病。作诗讲求韵律,探讨声病,始自南朝梁沉约等,至唐乃有此称。取士(下)

古之取士也宽,其用士也严;今之取士也严,其用士也宽。古者乡举里选,士之有贤能者,不患于不知。降而唐宋,其为科目不一;士不得与于此,尚可转而从事于彼,是其取之之宽也。《王制》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升之学曰俊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升之司马曰进士;司马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一人之身,未入仕之先凡经四转,已入仕之后凡经三转,总七转,始与之以禄。唐之①②士,及第者未便解褐,入仕吏部,又复试之。韩退之三试于吏部③无成,则十年犹布衣也。宋虽登第入仕,然亦止是簿、尉、令、录,④榜首才得丞判,是其用之之严也。宽于取则无枉才,严于用则少倖进。⑤

今也不然。其所以程士者,止有科举之一途,虽使古豪杰之士若屈原、司马迁、相如、董仲舒、扬雄之徒,舍是亦无由而进取之,不谓严乎哉!一日苟得,上之列于侍从,下亦置之郡县;即其黜落而为乡贡者,终身不复取解,授之以官,用之又何其宽也!严于取,则豪杰之老死丘壑者多矣;宽于用,此在位者多不得其人也。

流俗之人,徒见夫二百年以来之功名气节,一二出于其中,遂以为科目已善,不必他求。不知科目之内,既聚此百千万人,不应功名气节之士独不得入;则是功名气节之士之得科目,非科目之能得功名⑥气节之士也。假使士子探筹,第其长短而取之,行之数百年,则功名气节之士亦自有出于探筹之中者,宁可谓探筹为取士之善法耶!究竟功名气节人物,不及汉唐远甚,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豈天之不生才哉?则取之法非也。吾故宽取士之法,有科举,有荐举,有太学,有任子,有郡邑佐,有辟召,有绝学,有上书,而用之之严附见焉。

科举之法:其考校仿朱子议:第一场《易》《诗》《书》为一⑦科,子午年试之;《三礼》兼《大戴》为一科,卯年试之;《三传》为一科,酉年试之。试义各二道,诸经皆兼《四书》义一道。答义者先条举注疏及后儒之说,既备,然后以“愚按”结之。其不条众说,或条而不能备,竟入己意者,虽通亦不中格。有司有不依章句移文配接命题者,有忌讳丧礼朋制不以为题者,皆坐罪。第二场周、程、张、⑧⑨朱、陆六子为一科,孙、吴武经为一科,荀、董、扬、文中为一科,管、韩、老、庄为一科,分年各试一论。第二场《左》《国》《三史》为一科,《三国》《晋书》《南北史》为一科,新、旧《唐书》《五代史》为一科,《宋史》、有明《实录》为一科,分年试史论各二⑩道。答者亦必摭事实而辨是非;若事实不详,或牵连他事而于本事反略者,皆不中格。第四场时务策三道。凡博士弟子员遇以上四年仲秋,集于行省而试之,不限名数,以中格为度。考官聘名儒,不论布⑪衣、在位,而以提学主之。明年会试,经、子、史科,亦依乡闱分年,礼部尚书知贡举。登第者听宰相鉴别,分置六部各衙门为吏,管领簿书。拔其尤者,仿古侍中之职在天子左右,三考满常调而后出官郡县。又拔其尤者为各部主事,落第者退为弟子员,仍取解试而后得⑫入礼闱。

荐举之法:每岁郡举一人,与于待诏之列,宰相以国家疑难之事问之。观其所对,令廷臣反覆诘难,如汉之贤良、文学以盐铁发策是也。能自理其说者,量才官之;或假之职事,观其所效而后官之。若庸下之材勦说欺人者,举主坐罪,其人报罢。若道德如吴与弼、陈

⑬献章,则不次待之,举主受上赏。

太学之法:州县学每岁以弟子员之学成者,列其才能德艺以上之,不限名数,缺人则止。太学受而考之,其才能德艺与所上不应者,本生报罢。凡士子之在学者,积岁月累试,分为三等:上等则同登第者,宰相分之为侍中、属吏;中等则不取解试,竟入礼闱;下等则罢归乡里。⑭

任子之法:六品以上,其子十有五年皆入州县学,补博士弟子员:若教之十五年而无成则出学。三品以上,其子十有五年皆入太学;若教之十五年而无成则出学。今也大夫之子与庶民之子同试;提学受其请托,是使其始进不以正;不受其请托,非所以优门第也。公卿之子不论其贤否而仕之;贤者则困于常调,不贤者而使之在民上,既有害于民,亦非所以爱之也。

郡县佐之法:郡县各设六曹,提学试弟子员之高翟贿分置之,如户曹管赋税出入,礼曹主祀事、乡饮酒、上下吉凶之礼,兵曹统民户所出之兵、城守、捕寇,工曹主郡邑之兴作,刑曹主刑狱,吏曹主各曹之迁除资俸也。满三考升贡太学,其才能尤著者,补六部各衙门属⑮吏。凡廪生皆罢。

辟召之法:宰相、六部、方镇及各省巡抚,皆得自辟其属吏,试⑯⑱以职事,如古之摄官。其能显著,然后上闻即真。

绝学者,如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之类是也。郡县上之于朝,政府考其果有发明,使之待诏;否则罢归。

上书有二:一,国家有大事或大奸,朝廷之上不敢言而草野言之⑱⑲⑳者,如唐刘贲、宋陈亮是也,则当处以谏职。若为人嗾使,因而(21)挠乱朝政者,如东汉牢修告捕党人之事,即应处斩。一,以所著书进览,或他人代进,看详其书足以传世者,则与登第者一礼出身。若无所发明,纂集旧书,且是非谬乱者,如今日赵宦光《说文长笺》、刘振《识大编》之类,部帙虽繁,却其书而遣之。【注释】

①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②韩退之: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出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唐代文学家。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③簿、尉、令、录:都是宋代地方官职的名称。簿指县主簿,掌管出纳官物、销注簿书;尉指县尉,掌管阅习弓手,锄奸禁暴;令指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总领县里面的民政、劝课农桑、平决狱讼;录指录事参军,府、州、军、监、一级的属官,掌州院庶务。

④丞判:指通判,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

⑤程士:衡量、考察士人。

⑥探筹:抽签。

⑦《大戴》:《大戴礼记》,西汉戴德所编辑的礼学文献汇编,区别于戴圣所编写的《礼记》(亦称《小戴礼记》)而言。

⑧周、程、张、朱、陆六子: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陆九渊。

⑨孙、吴武经:指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与吴起所著的《吴子兵法》。

⑩摭(zhí):选取,摘取。

⑪乡闱:科举时代士人应乡试的地方,亦代指乡试。

⑫礼闱:礼部主办的考试,指会试。

⑬吴与弼、陈献章:吴与弼(1391~1469年),字子傅,临川人,明代学者、诗人。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号实斋,广东新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⑭任子:汉代高官子弟凭借父兄而得官的制度。高级官吏所享有的这一特权,明确地规定在法律条文中。西汉有《令》,令文说官秩在二千石以上,任职满三年,不问其子弟德才如何,都可获得任其子弟为官的资格。

⑮廪生: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

⑯摄官:暂行代理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员。

⑰即真:正式任职。

⑱刘贲(773~846年):字去华,幽州昌平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举贤良方正,痛论宦官专权。其秉公办事,为宦官所诬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他乡。

⑲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⑳嗾使(sǒu shǐ):煽动指使人干坏事。(21)东汉牢修告捕党人之事:汉桓帝延熹八年(165),陈藩做了太尉,名士李膺做了司隶校尉,二人不满宦官掌权,主张改革朝政,罢斥宦官,受到太学生拥戴。延熹九年(166),河内方士张成得知朝廷要颁布大赦令,便纵容儿子杀掉仇人。李膺派人将凶手捉拿归案。经审理,了解真相后,即下令杀了张成的儿子。张成素与宦官往来密切,于是,宦官让张成的弟子牢修向汉桓帝上书,诬告李膺和太学生、名士结为一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桓帝即下令全国范围内逮捕党人,涉及二百余人。这就是东汉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留书·封建【题解】

本文主要论述了古代两种国家管理的重要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问题。作者从夷夏关系的视角,纵论古代蛮夷侵略和统治之下的历史及其制度原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以分封制为基础的封建体制优于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原文】①

自三代以后,乱天下者无如夷狄也,遂以为五德沴眚之运。然以余观之,则是废封建之罪也。

秦未有天下,夷狄之为患于中国也,不过侵盗而已。其甚者,杀②幽王于骊山,奔襄王于氾邑。然幽王之祸,申侯召之;襄王之祸,子带为内应。其时之戎狄皆役属于申侯、子带,非自能为主者也。及秦灭六国,然后竭天下之力以筑长城,徒谪戍以充之。于是天下不胜其苦,起而亡秦。世皆曰:“秦之天下已安已治矣,其为此者非也。”不知秦不并力于胡,即秦不以胜、广亡,而胡之所以患秦者,当不下于胜广,彼秦王岂得已而为之乎?是故汉之天下,非武帝远略,破碎③其种落,使十世之后不能复振,则怀、愍之祸不在易姓;唐之天下,非沿边尽为节度府,则衰弱之形不遗于宋。自秦至今一千八百七十四年,中国为夷狄所割者四百二十八年,为所据者二百二十六年。即号④为全盛之时,亦必使国家之赋税十之三耗于岁币,十之四耗于戊卒,而又荐女以事之,卑辞以副之,夫然后可以仅免。乃自尧以至于秦二千一百三十七年,独无所事,此何也?岂夷狄怯于昔而勇于今哉?则封建与不封建之故也。

今以天下之大,使虏一入盗边,则征发之不暇,赋敛之无度。战国之时,三国边于匈奴。秦之志在灭六国,燕、赵之志在拒秦,而以其余力支匈奴。当是时,末闻秦调兵食于外,燕加赋于境内,赵乞师于与国也。则一国之足以自支一国亦明矣。乃以天下守一隅而不足者,势使之然也。

盖封建之时,兵民不分,君之视民犹子弟,民之视君犹父母,无事则耕,有事则战,所谓力役之所征者,不用之于兴筑,即用之于攻守。故秦欲取荆,王翦度用六十万人。夫汉兵以伏马邑旁者甚盛,乃⑤三十余万。唐之兵不过百万。宋之兵至庆历而极,亦一百二十五万。古今天下兵数如此。秦国虽大,非即民为兵,亦安能以六十万攻一国⑥哉?赵之争上党之时,士宇狭矣,而赵括将所犹四十五万人。春秋⑦江、黄、陈、蔡之属,各足自守,使其为兵者仰食于上,则国非其国矣。侯卫既罢,秦人犹循故法,发及闾左,而疆土广大,行戊塞下至数千里之远,于是戍卒变生。汉惩其失,谪发罪人,所谓力者出钱⑧以偿之,而行间之事遂不兴焉。兵民为二,盖自汉始也。是故废封建则兵民不得不分,分兵民则不得不以民养兵,以民养兵则天下不得不困。贾谊曰:“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然匈奴之众皆兵也。以匈奴之民与汉较,不能当百之一;以匈奴之兵与汉较,则未使不可相若矣。”何也?汉欲聚一大县之兵,势不得不发天下之卒,欲养一大县之兵,势不得不征天下之赋,故曰其势然也。历观夷狄之取中国也,其平时累入以扰之,重构以瘠之,相与守之数十年,中国未有不困绌。乘其内忧,不过一战,而天下之郡县皆望风降附矣。向使列国棋置,一国废弱,一国富强,有瑕者,又有坚者,虏能以其法取彼,未能以其法取此,岂有一战而得志于天下,如此之易易乎?

呜呼!古之有天下者,日用其精神于礼、乐、刑、政,故能致治隆平。后之有天下者,其精神日用于疆场,故其为治出于苟且。然则废封建之害至于如此,而或者犹以谓诸侯之盛强,使天子徒见空名于上。夫即不幸而失天下于诸侯,是犹以中国之人治中国之他,亦何至率禽兽而食人,为夷狄所寝覆乎?吾以调“恶伤其类”者然且不为,况乎其不至于是乎?后之圣人复起,必将恸然于斯言。【注释】

①五德沴眚(lì shěng)之运: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来附会封建王朝兴衰祸福的一种唯心主义历史循环论,是战国时齐人邹衍提出的。

②襄王:东周国王姬郑。其后母之弟叔带与翟人共谋讨伐襄王。襄王欲诛叔带,叔带逃往齐国。后齐桓公讨平翟人,襄王以翟人之女为后,不久翟后废,翟人入周,襄王奔至郑国,居于氾邑。于是叔带立为王。氾邑故址在今河南的氾水。

③怀、愍:西晋怀帝、愍帝。怀帝司马炽(公元307~312年在位)。愍帝司马邺,怀帝之侄(公元313~316年在位)。

④岁币: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

⑤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年)。

⑥上党:战国时韩地。今属山西长治市。

⑦江、黄、陈、蔡:春秋时四个国名,均在今河南、安徽一带,后为楚所灭。

⑧行间:实行反间计。明儒学案序【题解】

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不断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好同恶异”是每一代王朝的统治者对待思想学术的基本态度。不过,专制权力对于思想学术的钳制毕竟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思想的进步。宋明时期,由于知识的增长和思想家的努力,在儒学内部产生了诸如心学、性学、事功之学等诸多学派,这些学派的学说旨意不同,各有所长。明清之际,“天崩地解”,原有的思想学术进程也因清军入关和满清王朝的建立而告中断。

黄宗羲做《明儒学案》,其目的在于整理有明一代的思想学术成果,叙其源流,述其精要,从而使有明一代的思想学术成果不致湮没。黄宗羲为本书写的序言,清晰地表达了对于百家争鸣的思想环境的渴望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原文】

盈天地间皆心也,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故穷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后之学者,错会前贤之意,以为此理悬空于天地万物之间,吾从而穷之,不几于义外乎?此处一差,则万殊不能归一。夫苟工夫著到,不离此心,则万殊总为一致。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也。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勦其成说,以衡量古今,稍①有异同,即诋之为离经叛道,时风众势,不免为黄茅白苇之归耳。②夫道犹海也,江、淮、河、汉以至泾、渭蹄涔,莫不昼夜曲折以趋③之,其各自为水者,至于海而为一水矣。使为海若者,汰然自喜,曰:“咨尔诸水,导源而来,不有缓急平险、清浊远近之殊乎?不可④谓尽吾之族类也,盍各返尔故处!”如是则不待尾闾之泄,而蓬莱有清浅之患矣。今之好同恶异者,何以异是?

有明事功文章,未必能越前代,至于讲学,余妄谓过之。诸先生学不一途,师门宗旨,或析之为数家,终身学术,每久之而一变。二氏之学,程、朱辟之未必廓如,而明儒身入其中,轩豁呈露。用医家⑤倒仓之法也。诸先生不肯以矇朣精神冒人糟粕,虽浅深详略之不同,要不可谓无见于道者也。余于是分其宗旨,别其源流,与同门姜定庵、⑥董无休操其大要,以著于篇,听学者从而自择。中衢之樽,持瓦瓯

⑦⑧椫杓而往,无不满腹而去者。汤潜庵曰:“《学案》宗旨杂越,苟⑨善读之,未始非一贯也。”陈介眉曰:“《学案》如《王会图》洞儿:⑩骇目,始见天王之大,总括宇宙。”书成于丙辰之后,许酉山刻数⑪⑫卷而止,万贞一又刻之而未毕。壬申七月,余病几革,文字因⑬缘,一切屏除,仇沧柱都中寓书,言北地贾若水见《学案》而叹曰:“此明室数百岁之书也,可听之埋没乎!”亡何贾君亡,其子醇庵承遗命刻之。嗟乎!余于贾君,邈不相闻,而精神所感,不异同室把臂。⑭余则何能,顾贾君之所以续慧命者,其功伟矣。【注释】

①黄茅白苇:连片生长的黄色茅草或白色芦苇。形容齐一而单调的情景。

②蹄涔:兽蹄迹中的积水,指容量、体积等微小。

③海若:神话中海神的名字。

④尾闾:神话中海水从这里漏走。

⑤倒仓之法:中医治疗肠胃积滞的方法。

⑥中衢(qú)之樽(zūn):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中央设置酒樽,以酒款待行人,行人喝酒多少,按自己的酒量来决定。衢,道路。樽,酒杯。

⑦瓦瓯(ōu)椫杓:瓦瓯,瓦制的盆盂。椫杓,用白理木制作的杓。

⑧汤潜庵:汤斌,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康熙时举博学鸿词,官至礼部尚书、工部尚书,治学兼综程、朱、陆、王之长,讲求实用,著有《洛学篇》《汤子遗书》等。

⑨陈介眉:陈锡嘏,字介眉,号怡庭,浙江鄞县人。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翰林院编修。长于制义,以经学著名。锡嘏著有《兼山堂集》八卷,凡文六卷,诗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⑩丙辰:康熙十五年(1676),黄宗羲六十七岁。

⑪壬申:康熙三十一年(1692),黄宗羲八十三岁。

⑫革(jí):通“亟”,危急。

⑬仇沧柱:仇兆鳌,字沧柱,浙江鄞县人,黄宗羲弟子。

⑭慧命:智慧之命。续慧命指刊刻《明儒学案》,使各家学说保存下来,是续智慧之命。诗之道也大【题解】

本文原为黄宗羲所著《南雷诗历》题辞,题目为编者根据文意所加。作为明末清初最为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黄宗羲的诗不仅文辞精美,而且意境高远。本文叙述了黄宗羲学习作诗的过程,表达了他对于诗的理解。在他看来,作诗的关键,不仅在于“如何汉魏,如何盛唐”,更重要的是,诗是表达个人情操、志向的载体,个人之情怀、天下之治乱,皆可于诗表达出来。如果作诗者没有情怀,不关心天下治乱,即使再华美的文辞,其诗也难免淡而无味。以天下为己任,诗才会有高远的意境。【原文】①

余少学南中,一时诗人如粤韩孟郁上柱、闽林茂之古度、黄明②③立居中,吴林若抚云凤,皆授以作诗之法。如何汉魏,如何盛唐,抑扬声调之间,规模不似,无以御其学力,裁其议论,便流入为中、④⑤晚,为宋、元矣。余时颇领崖略,妄相唱和。稍长,经历变故,每视其前作,修辞琢句,非无与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蜡了无余味。⑥明知久久学之,必无进益,故于风雅,意绪阔略。其间驴背蓬底,⑦⑧茅店客位,洒醒梦余,不容读书之处,间括韵语,以销永漏,以破寂寥,则时有会心。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盖多读书则诗不期工而自工。若学诗以求其工,则必不可得。读经史百家,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若只从大家之诗,章参句炼,而不通经史百家,终于僻固而狭陋耳。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古今志士⑨学人之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至处,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数千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唐,于唐数百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诗岂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浓淡,亦未尝归—,将又何所适从耶?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若无王、孟、李、⑩杜之学,徒借枕籍咀嚼之力,以求其似,盖未有不伪者也。一友以所作示余,余曰:“杜诗也。”友逊谢不敢当。余曰:“有杜诗,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友茫然自失。此正伪之谓也。

余不学诗,然积数十年之久亦近千篇,乃尽行汰去,存其十之一二。师友既尽,孰定吾文?但按年而读之,横身苦趣,淋漓纸上,不可谓不逼真耳。【注释】

①南中:南方,这里指南京。

②汉魏:指汉魏时期的古体诗。

③盛唐:这里指唐诗的全盛时期,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李白、杜甫则是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④崖略:犹粗略。崖,边际。略,粗略。

⑤唱和(hè):互相作诗酬答。

⑥风雅:风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雅指《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后以风雅指诗。

⑦驴背蓬底,茅店客位:骑在驴背上,坐在船篷下,住在旅店,总的指在旅途中。

⑧永漏:长夜。永,长。漏,更漏。

⑨愿力:佛教指誓愿的力量,这里指人的心愿的力量。

⑩枕籍:亦作“枕藉”。枕头与垫席,引申为沉溺,埋头。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节选)【题解】

人生重在气节。当明末之际,清军南下,天下散乱,当此之时,忠奸立见。张煌言,明末著名抗金将领,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奉南明鲁王及永历帝,坚持抗清斗争近20年。后被清军俘获杀害,为明末忠臣义士之首。后人曾把他与南宋岳飞、明末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黄宗羲也是明末抗清义士,在明亡之际,黄宗羲毁家纾难,招募兵勇义士,组织“世忠营”,并受命于南明鲁王朝廷。抗清失败以后,黄宗羲虽入清但拒不入仕。黄宗羲与张煌言同为义士,气节相应。这篇墓志铭,将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忠贞气节流于字里行间。【原文】

语曰: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所谓慷慨、从容者,非以一身较迟速也。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但不容已;古今成败利钝有尽,而此不容已者,长留于天地之间。愚①②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是故知其不可而不为,即非从容矣。武林张文嘉、甬水万斯大与僧超直葬苍水于南屏之阴。余友李文胤谓:文山属铭于邓元荐,以元荐同仕行朝也。今行朝之臣无在者,苍水之铭非子而谁?余乃按公奇零草、北征录及公族祖汝翼世系,次第之以为铭。③

公讳煌言,字玄箸,别号苍水。宋相张知白之裔也。曾孙集贤修撰袭,自沧州徙平江;集贤子吁,又自平江徙鄞。九传至景仁,避元末之乱,泛海至高丽;洪武初,始返乡里。又四传,而张氏以雍睦名。长伯祥,举成化癸卯贤书;次珽,次玠,次璟,里人以孝友名之。玠生锡,锡生淮,淮生尹忠,尹忠生应斗。应斗生圭章,字两如,天启甲子举人,仕至刑部员外郎;公之父也。妣赵氏,封宜人。公幼颇④跅弛不羁,好与博徒游,无以偿进,则私斥卖其生产;刑部恨之。然风骨高华,落落不可一世。年十六为诸生。时天下多故,上欲重武,试文之后试射。诸生从事者,新射莫能中;公执弓抽矢,三发连三中,

⑤暇豫如素习者。观者以为奇。崇祯壬午,举乡试。⑥

东江建义,公与钱忠介同事,授翰林院编修;出筹军旅,入典制诰。丙戌,师溃,公泛海依肃鲁于滃洲。明年,松江吴胜兆反,以⑦右佥都御史持节监定西侯军以援之;至崇明,飓风覆舟,公匿于房⑧师故诸暨令家以免,得间道归海上。又明年,移节上虞之平冈山寨,⑨与王司马相犄角;焚上虞、破新昌,浙东列城为之昼闭。庚寅,滃⑩⑪洲为行在,公复从之滃州;随扈跸至闽海。时闽事主于延平,遥⑫⑬⑭奉桂朔,监国为寓公而已;公激发藩镇,改鹢首而北之。癸巳冬,⑮返浙。明年,复监定西侯军,入长江,登金山,遥祭孝陵,三军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