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思想·记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5 10:00:35

点击下载

作者:余嘉强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足迹·思想·记录

足迹·思想·记录试读:

序言

自1986年3月10日第一份《广东电大报》面世,到2012年,《广东电大报》已正式创办26年。26年来,一期又一期的《广东电大报》,用宏大的手笔,细腻的手法,记载了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广东电大)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走过的历史轨迹,记录了几代求学者通过在电大的刻苦学习,终究玉磨成器,剑拔倚天的时代精神。在26载的办报过程中,《广东电大报》亦紧扣时代步伐,不断改革创新、推陈出新。原来的内部刊物,变成了现在的公开刊物;原来的黑白印刷,变成了现在的彩色印刷。每年不断有优秀作品从这里产生出来,在全国和广东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以及全国教辅类报纸“编辑奖”评选中屡获奖项。但是,无论《广东电大报》如何改变,它的核心元素却始终如一,那就是坚持贴近电大、关注电大、报道电大,把焦点集中在广东电大系统建设和发展大局上,把目光瞄准在为广东电大系统作出巨大贡献的广大师生身上。

26年的发展,《广东电大报》已成为社会各界了解广东电大、关注广东电大的窗口;成为电大人宣传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的舞台。26年来,《广东电大报》与基层电大的老师们、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2011年底,广东电大报社举办了“我与《广东电大报》”征文活动,该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支持。参加征文的同志以与电大报有关联的故事为基本线索,采撷与电大报的点点滴滴,真情叙述与电大报同成长的经历和感悟,其中部分优秀征文作品收录到本书中。本书还收录了2011年度在《广东电大报》刊登的优秀新闻作品、文学作品、教辅作品以及由广东电大报社成员撰写的校报学术论文,这些作品展示了电大校园的丰富生活和广东电大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轨迹,展示了电大报人对如何办好校报的深度思考。

在电大报的字里行间,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一代又一代电大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理想,这些精神和理想在校报沉淀、升华,凝结出电大报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热切期待《广东电大报》继续秉承“报道电大,服务基层”的办报宗旨,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为广东电大系统新一轮大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广东高校校报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报业协会理事 余嘉强《广东电大报》总编辑二〇一二年六月

“我与《广东电大报》”征文选

“缘”而有“分”真幸福梅州电大 赖粤东

人与人的相处讲究缘分,人与事的相融同样也需要缘分。有朋友曾经羡慕我与《广东电大报》有缘分。细细想来,似乎有点道理。因为自己与《广东电大报》的关系,屈指数来起码超过20个春秋了。虽然过程并没有“玄”的奥妙,但至少“结果”可以证明“原因”。

说起自己与《广东电大报》初识,其实开始也未闪现“一见钟情”的感觉,但印象还算深刻。那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自己还在县城一所中学任职。其时单位里有几个老师为提升学历层次,去县电大攻读政治专业。有一次,他们带回几张《广东电大报》,版面小小的,密密的铅字,无党报大报之大器,无图文并茂之活泼。素来喜欢阅报的我,居然对之产生了“街头小报”之印象。然而,看他们很珍视的样子,自己也便来了兴致。翻阅一通,方知刊载的内容几乎都与课程的学习有关。联想到他们进修学习,可以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而且就在家门口读大学,自己不禁由衷感叹,报纸也可以办得这么实在实用。

这一声既带赞美也带揶揄色彩的感叹,冥冥中好像为自己日后到电大任职并与《广东电大报》结下笔墨之缘作了铺垫似的。

1994年组织的一纸调令,自己到了县电大工作,开始与《广东电大报》结下不解之缘。刚开始的笔缘还不是直接的。那时负责办公室工作,征订报刊的事务自然责无旁贷。虽然乍成“电大人”,对电大的教学管理模式不甚了了,但由于有前文所说的“初识”,却也较为感性地认识到《广东电大报》对于学生课程学习,尤其是期末考试复习的作用与意义。于是,便干脆按照省校相关部门的通知精神,给教师和在校生人手征订一份,并坚持数年。此举虽然学校多花了一笔办学费用,但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后来看到报纸版面开辟有“学生习作”的专栏,出于从事中文教学的职业兴趣,自己便时不时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学员努力习作,鼓励他们大胆向《广东电大报》投稿。果然不久便有学生“中招”了。记得第一个“中招”的是个姓利名表的学员,工作单位是公路管理部门,学的是“文秘”专业,学习自觉刻苦,表现比较好。有日他惴惴然手揣文稿,说要老师“过目”,态度十分诚恳。自己自然“当仁不让”,极尽“先学”之宜,不遗余力地为之“斧正”起来,完了还不忘指导他如何缮稿和投递。后来便是预料中的“局面”,当署名“利表”的“豆腐块”出现之后,“中招”的学员也就逐渐多起来了。为了巩固“局面”,自己还会搞一些征文之类的活动,让更多学生的“豆腐块”能出现于《广东电大报》。

这种间接笔缘关系,好像并未给自己留下什么“笔墨痕迹”,但对引导学员订阅和应用报纸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在学员心目中,自己也留下了较好的“文笔形象”。

直接的笔墨之缘在1999年前后开始。那时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试点”项目刚刚推出,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质量保障体系等在整个电大系统全面展开实践探索。面临电大发展这一重要机遇,为配合试点项目的推进,《广东电大报》刊出了不少相关的专题文章。那些闪烁着真知灼见的“大块头”,引起了基层电大人的共鸣,也促动了自己写稿的神经。自己工作的单位正好是全省被批准参与“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本科(专升本)办学的首个县级电大。为让基层电大的工作动态与做法及时交流,让单位也能“在报纸上有字”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自己也欣然拿笔开始了“爬格子”,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动态的、经验的、人物的以及工作研究等等,总之觉得有话说的、值得说的题材,都把其变成稿件投寄出去。如对开放教育招生计划的管理问题;对集中性实践环节和理工类课程实训环节实施过程中,上级电大如何提供更贴近的支持服务问题等等。自己注意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站在基层电大管理的角度,由表及里地开展探讨,敢讲实话、真话和理性的话。没有想到的是,一些拙文居然还产生了较大影响,获得了各方的好评,亦曾获得过“广东高校校报好新闻(通讯类)二等奖”、“广东电大系统信息宣传优秀稿件”、“广东电大系统新闻宣传工作优秀个人”等荣誉;所在工作单位也由于本人的卖力,多次拿到“广东电大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单位”、“梅州市精神文明单位”等称号。

其实笔缘的背后是人缘。能与《广东电大报》结下令自己不能忘怀的笔墨之缘,跟众多领导与同仁的“结缘”密不可分。回想自己从1994年暑期调到蕉岭县电大工作,18年来的岗位几乎都是分管教学业务,前前后后与6个“一把手”共事过,无论是在县级电大还是在市级电大,都得到了这些“老板”的呵护与信任。恰恰是这种共事共处中的呵护与信任,使自己作为单位副职的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发挥乃至放大。单位的团结与和谐,事业的开拓与发展,自己工作的自信与顺利,无疑为自己爬“豆腐块”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在电大工作的18年,同样得到了上级电大众多领导的关心与厚爱。尤为感念的当数时任《广东电大报》编辑的谭宁老师和现任广东电大副校长的余嘉强老师。虽然他们是上级,是领导,见面的机会也不多,但与他们相处,并无距离感。平时与他们无论是电话还是见面,都是无话不说,也往往是三句不离本行,谈题材、议稿件、评专栏,反映基层电大发展的现状、探讨系统建设的思路……从中获益颇多。影响至深的是余嘉强副校长那敏锐而务实的思维与作风。记得是2008年前后,梅州电大向省校呈报一批“优秀毕业生”候选人,其中有一位叫李绍苇,现役梅州市梅江消防中队,是市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应届毕业生。余副校长在上报“优秀毕业生”的扼要事迹表述里,敏锐地发现了李绍苇的“闪光点”,认为这位毕业生“有料”,便与我商议来共同“提炼”。本来就是上级领导,而且是系统内新闻宣传的专家,用商量的口吻邀请共同“提炼”,真让人有些受宠若惊。受邀后自己颇有压力,他又耐心地指导我从哪些角度哪些内容去搜集,把“料”收齐收细。特别对主人翁在抢险细节与荣誉获得方面,提醒我务必到所在部队营房,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争取拿到相关的复印证件,严谨务实的作风可见一斑。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共同“提炼”下,长篇人物通讯《红门英雄 谱写青春之歌》先后在《中央电大时讯》、《广东电大报》等媒体刊登。这位在部队立功受奖30多次,就读电大期间获得“全国公安消防部队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直工委优秀共产党员”、“南粤十佳消防卫士”、“广东省优秀人民警察”、“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2008奥运火炬传递选手”等荣誉称号的电大优秀毕业生,其先进感人的事迹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传扬。事后想来,如果不是余校的敏锐与“提炼”,李绍苇这位电大的“红门英雄”,我们其他电大人也许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墙内开花墙外香”了。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20年,人的一生能工作的时间又有多少个20年?自己能与《广东电大报》发生如此长久的笔墨之缘,看来凭佛家“缘分”说显然难于解释。的确,自己如果没有人生追求的目标,如果没有令人感到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如果没有令人产生归属感与温暖感的领导与团队,如果没有笔耕的习惯兴趣,也许……不过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与《广东电大报》的这么一段笔墨之缘,自己的工作、事业、生活一定会逊色、单调得多。庆幸从事了电大远程教育事业,庆幸碰上了我国电大教育的良好发展机遇,庆幸拥有这一分笔缘。自己感到无比幸福,并将倍加珍惜!执子之手,与子相携东莞电大 陈汉光

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阅读于我如此重要,不仅在于知识的增长,更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高尔基说过:“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培根说过:“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我喜欢阅读,阅读能打开知识的宝库,使无知的人变得博学多才,它像一位忠实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给予你帮助和支持。第一本与我有缘相见的书已经记不起来了。然而二十多年来,每期必读的《广东电大报》,于我却是一种习惯和必需,颇有执子之手,与子相携之感。

一、有缘分

缘分,一直是个古老而经久不衰的话题。有人说缘分是诗,也有人说缘分是酒。然而,在我看来,缘分非诗亦非酒,它比诗更美丽,比酒更香醇。有缘无分,难免让人伤感。有缘亦有分,则是一份可遇又可求的独特美丽。我和《广东电大报》有缘亦有分,有幸到东莞电大工作、生活,这既是命运的安排,又是个人长期刻苦努力的结果。天道酬勤,机遇总是关照有心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缘是源,是因,是头,源远流长。有时潜心思考的问题,欣然出现在一期《广东电大报》上,那份惊奇和惊喜是难以言喻的。思想相通,观点相同,管理理念相近,让我对《广东电大报》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为了实现东莞电大办学质量、效益的双提升,我经常通过《广东电大报》了解广东省电大和其他电大的办学情况,并根据我校实际制订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通过抓“五率”(注册率、出勤率、到考率、及格率和毕业率),严把教学过程关,使东莞电大的学员不但能取得文凭,而且能实实在在的学到知识,提升自己。正如一位学员所说:“报读东莞电大是我明智的选择,电大学习充实了我的生活,增长了我的才干,使我原有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整合和提升,对我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有感情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中,岁月无声地留下了一个个清晰的年轮。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我惊喜的发现:我和《广东电大报》不仅有缘,情还真不浅呢。不用记备忘,也不用定闹钟,每当清晨办公室的敲门声响起,不用抬头,我知道是有人送新的《广东电大报》来了,就像又见到老朋友一样,感觉特别熟悉、温暖。因为长期阅读《广东电大报》,我熟悉了很多从未谋面,但经常在《广东电大报》上发表文章的电大人,《广东电大报》中的很多人和事都会在我的阅读生涯中留下痕迹或者气息,在日常生活中,不时听到有人抱怨城市的冷漠与彷徨,而我却能时时想起自己正走在有很多同行人的路上,偶尔看看他们的风景,听听他们的声音,这种感觉真好。于是,我决定为发扬《广东电大报》出力,让全校师生都能接受它的熏陶。东莞电大已经是订购《广东电大报》最多的单位,学校除了定期订购之外,还会安排专人定期派发,保证将每份报纸都分发到每个教师、每个学员的手中。为了充分发挥《广东电大报》的积极作用,我们还会组织班级对《广东电大报》期末复习专栏进行学习;为了给《广东电大报》注入新鲜血液,学校还会组织师生对《广东电大报》投稿,至今已有多篇稿件发表。

三、有成果《广东电大报》是理解各级电大,宣传各级电大的窗口。东莞电大在中央电大举办的两届工商、法律案例大赛上脱颖而出,获得大奖,是《广东电大报》第一时间发布获奖信息,给予充分肯定;校庆三十周年的宣传,也在《广东电大报》上打响;《广东电大报》非常重视对东莞电大教学、科研的宣传,东莞电大三大课题之一就曾在《广东电大报》上发表。它是广东省电大系统师生交流的好平台,深受电大人的欢迎。20多年来,《广东电大报》秉承“立足电大,面向基层,服务师生,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分享成果”的办报宗旨,成为广东省各级电大交流信息,指导学生学习以及社会各界了解电大教育信息的重要载体。它赞美友情、亲情,对不幸深掬同情,对丑陋用力鞭挞,无论是“党旗飘扬”、“人生驿站”,还是“情感世界”等栏目,都表现出了思想上正统、美好的一面。它“静”,息人烦嚣;“美”,如啜佳酿;“实”,人人明白;“韵”,回味往复,似乎是喧嚣浮躁热浪之外的一叶树荫,令人心底踏实而平和。2007年以来,《广东电大报》获得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编辑奖评选及全国和广东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包括金奖在内的83个奖项。

四、有借鉴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通过学习、借鉴,我们可以排查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优势和技能,从借鉴中模仿、感悟适合自己的内容,吸收精髓,为我所用。东莞电大根据《广东电大报》的成功经验,借鉴《广东电大报》的办报模式,于2003年6月成功创办了《东莞电大报》。《东莞电大报》共四个版面,包括“名人解读”、“校园大事记”等专栏,至今已经出版38期。为了扩大影响,发挥《东莞电大报》的积极作用,学校将新鲜出炉的每期《东莞电大报》免费派发给每个分教点、每个教师、每个学员,《东莞电大报》正在像《广东电大报》一样,成为东莞电大师生的精神家园,成为东莞电大师生学习、交流的良好平台,它深受东莞电大师生的欢迎。

五、有期待

平实、低调的《广东电大报》,一直默默地传递着知识、信息和友情,它的存在极大地丰富着我们电大人的精神生活,谈及《广东电大报》,我们充满骄傲、信心和热切的期待!期待是什么?有人说,期待是希望;有人说,期待是美好事物的源泉;有人说,期待是人成功的引导思想。我觉得期待是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源泉,是生命的动力,是一种无法抵抗的推力。杨利伟是我国出色的航天飞行员,严酷的训练曾使他身心俱疲,在飞机升空后,经过“黑障”时还差点有生命危险,但由于中国人民对他的期待,令他充满自信,克服困难,勇敢地飞上太空,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我想,令电大人充满期待的《广东电大报》也一样能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蓄积排山倒海的力量,磨砺傲视天下的锋芒!我爱《广东电大报》江门电大 周值强

在电大创办之初的1979年,我从南海之滨的普通高校湛江水产学院(现名广东海洋大学)调回江门电大任教,与电大风雨同舟30载,也与校报《广东电大报》并肩同行25年,我既是一名辛勤笔耕的校报作者,又是一位忠实追随校报的读者(世称“粉丝”),对校报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不解之缘。

我爱校报,她是宣传电大办学的重要喉舌,是电大开拓进取,科学发展的冲锋号角。她及时报道电大办学的最新动态和重要信息,宣传电大的好人好事和动人事迹,宣传电大办学的丰硕成果,给电大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使我们江门电大全体师生在校报所沉积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电大人精神鼓舞下,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取得可喜的办学成绩。现在校园环境优雅,校舍美仑美奂,师资素质良好,教学设备先进,教学质量可靠。有这一切,校报功不可没。

我爱校报,她具有鲜明的电大特色。她开放办报的理念,立足电大的定位、服务师生的宗旨、改革创新的精神,为电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教与学的信息交流平台,她是电大人心灵的窗口。师生的情感可以通过她抒发,师生的体会可以通过她倾谈,教学的成果可以通过她分享。记得在办校报初露头角的1989年,我总结了《电大教学辅导的探讨》一文,在当年7月10日的校报上刊登,整整占了一个版面还有多,收效良好,该文当年在学校研讨会上获了一等奖,并入选《广东电大首届远距离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鞭策。后来校报又增设了“花果山”作为副刊,给电大师生的文艺作品和教学经验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使“花果山”春华秋实,繁华似锦,硕果累累。

校报开辟了教学辅导两个富有电大特色的版面,能及时刊登各门学科的重点辅导、难点解疑、复习指导等,为电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助一臂之力,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

我爱校报,她的茁壮成长和华丽变身印证着电大的发展,凝聚着电大人的心血。25年,我见证了她的成长历程:她从早期的内部刊物很快变成有国内统一刊号CN44-0701(F)的大学校报,令人羡慕;她从当初的黑白版面变成如今的彩色版面,给人美感;她从一张稚嫩的校报发展成为比较成熟校报,发行量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办报质量屡获殊荣,令人敬佩。我为咱们校报的茁壮成长而自豪,为咱们校报的华丽变身而骄傲。

我爱校报,她那一众出类拔萃的电大报人,正是电大人艰苦奋斗、亲密合作的不断进取的突出体现。从“两刘”(刘为新,刘国良)等老一代报人的办报到李海燕、余嘉强等新一代校领导的挂帅;从罗鉴棠、王家田等处长到谭宁、罗瑞芬、吴结、叶芳、曾永超等编辑,都对校报倾注了许多心血,他们的事业心、责任心令我敬佩。他们经常向我约稿,并对稿件进行精心的修改和指正,使我受益良多。他们经常倾听基层电大的心声,经常与我们进行信息沟通,谈天说地,纵论电大的发展,广大的电大人通过校报增长了办学的智慧和才干,增添了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校报是一畦鲜花,电大是沃土,办报人是园丁,弥漫着芬芳,正向广大的电大师生奉献满目亮色;校报是一根杠杆,办报人是支点,准确定位,引导广大师生撬动电大滚滚滚向前;校报是电大船队的旗舰,办报人是旗手,召唤着电大的航船,浩浩荡荡,百舸争流!

我爱《广东电大报》。牵手快乐河源电大 池文清

硕果飘香的金秋十月,清爽的凉风拂面而来,令人心情实在舒展。我一如往常在办公室上网浏览广东电大校园网页时,一则“我与《广东电大报》”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很快就引起我注意,我与《广东电大报》可算有缘,我喜欢它,因为它的铅字墨香中不时有着我的心情传送。那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撰写着校园新闻稿件——可谓是电大报一名忠实的撰稿者。“采撷你与电大报的点点滴滴,叙述一段经历、一点感悟、一种情怀。”当我看到征文中这句话时,我脑海中不由得回想起自己与《广东电大报》结缘相伴的点点滴滴,以及对它的一份特殊情怀,便有意要捡记些琐事聊表心意。

关注校报

2007年7月,我因岗位变动调到教研室工作,开始主要面对电大的业务,自然关心省校的各项信息发布。2007年9月刚开学,我收到了《广东电大报》的征订通知,之前虽阅读过电大报,但并未很细致了解,现文件在手,自是认真阅读了内容,知道它是紧扣电大系统教学管理中心工作,又全方位报道全省电大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的校报,又是一个致力于做好思想政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信息交流服务的信息窗口。待新订阅的校报寄来,我第一个打开包裹,铺展开四开四版的校报,每版都详细阅览,越看越觉得它是那么熟悉和亲切,因它里面的内容就是我们电大系统的最新信息,有报道我们电大的建设成就的,有报道学校改革新举措、新成果的,有市县电大新闻速递、办学交流的,有师生研讨答疑的学习交流园地,还有副刊专门刊登电大师生优秀艺术作品的,整个四版下来觉得它内容非常丰富,形式活泼,以我中文专业的角度,我看出了它采编的严谨和细腻,之后越加关注起校报来了。

走进校报

自我到教研室工作后,电大业务很快上手,我开始积极参与电大方面的各类活动,并及时撰写较有新闻价值的校园报道放到我校网页。最初走进校报是在2008年3月中旬,当时我撰写了几则新写的报道给赖副校长审阅,准备放到学校新闻网页,赖副校长给了我一个邮箱:xb@gdrtvu.edu.cn,叫我直接发给广东电大校办宣传科,说广东电大校园网页新闻栏会择优选登各市县电大来稿的。我便按邮箱将稿件发送过去,第二天特意打开省校网页,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稿件已经赫然挂在头条,心里特兴奋,觉得广东电大宣传工作的同志办事效率真高!受此鼓舞,我在那年的3—5月份连续发了近10篇稿件,几乎都被省校网页采用,有几则标题为“河源电大在第二届‘电大杯’男子篮球赛粤东小组赛夺冠”、“河源电大青年教师成功举办科研讲座”、“河源市电大领导班子成员接受实绩考核与民主评议”、“河源电大举办‘畅想青春 构建和谐’五四文艺晚会”等还被连续刊登在《广东电大报》上。这让我高兴之余又有更深的一种心灵触动,竟然有种无心插柳的意外收获,原先我只是停留在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概念上,不想省校报编辑们却如此重视下面的各种活动信息,每一期都是那么细心采稿,精心编辑啊。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几期校报现还摆放在我办公桌旁,我会时不时拿来浏览一番。如2010年第20期(总第532期),我的一篇题为《广东电大系统分批开展教务管理培训工作》的报道被排在第一版中间,并配有会议图片,我特别高兴,能报道省级会议并被采用,可谓是对我最好的褒奖了,往日撰稿构思的种种辛苦全部一扫而去,而且第二版还登了我的另一篇稿件《河源电大黄振强老师获‘全国百佳语文老师’称号》,故而这期校报理所当然值得我珍藏的了。而且这期的第一版还有另一则新闻标题同样是令我印象深刻——《广东电大新闻宣传工作受到中央电大表彰》,细看内容原来是报道广东电大在2007—2009年向中央时讯报送新闻信息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电大副校长余嘉强还获得先进个人的好消息,读来亦为之振奋。想起余主编在531—533期中连篇评说广州亚运的文章,不得不佩服他的博学多识。想起校报在广东电大校庆三十年和组建广东开放大学专刊系列内容的精心策划,更令我深刻体会到它的大气魄和主流媒体的独特魅力……

从2008年起至今将近5年的时间,我向广东电大报送的新闻稿件不觉已有一百多篇,或可列入高产队员之列。这其中我贵在坚持,功在省校编辑,他们每一篇都是那么负责地精挑细选,不辞劳苦地修改、订正,工作的高效率极大地鼓舞着我们地方的撰稿者。多年的上传下达的信息交流,让我认识了叶芳编辑、曾永超编辑、罗瑞芬编辑等,在工作探讨中,更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对工作的敬业和对同事的谦逊友好。与他们在QQ互通当中(这学期刚加进了省校通讯员群),更感慨信息的高度发达让彼此顿觉近在眼前,我内心常常有一种快乐牵手之暖流涌起。

给力校报《广东电大报》很快就要过25岁生日了,校报编辑们一定更忙碌了。余嘉强总编辑和吴结执行主编等赶在它生日前出版了一本特辑《传播与使命》——广东电大报作品荟萃,提前奉献了一份珍贵贺礼,里面收录了2007—2010年的优秀稿件,恰巧我也有两篇入选,有幸获得一本赠本。翻开目录,许多熟悉的同行名字一一掠过,既感叹几位编辑的多产,又看到了许多广东电大老师的佳作,也有各市县级电大同行的精品文章,实在是荟萃精华了。在全电大系统齐齐祝贺它25岁生日的时刻,我坚信:《广东电大报》有如此勤奋的编辑队伍,又有如此广大的系统同行的携手和共同给力,在创建一流开放大学的有利契机下,一定能一如既往地发挥其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其校园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使它继续成为广受全电大系统教职工和学生欢迎的学校“形象代言人”。徜徉在我们的文化长廊东莞电大 徐文龙

南国的秋意来得总是那么低调,秋风轻柔地吹拂而过,街边行道树摇晃的绿叶泛着油光,城市里气温依然高调,2007年秋季的某一天下午,记忆中窗外的阳光烂漫热烈,目光所及一片暖色调。手机响起,广州区号020,纳闷间,一个亲切的女声已经从电话那头跳跃而出。“您好!请问是东莞电大的徐文龙老师吗?”

我一时语塞,随口应了句:您是?

话音刚落,对方就接了话茬,爽朗地笑了两声,紧接说:我是《广东电大报》的编辑,看到您在《东莞电大报》写的《电大的那些事儿》,您太有才了......一个突然却令人愉悦的电话,就这样永远定格在平淡生活的记忆中,击起心中无限涟漪。平日里习惯了投稿后编辑部职业化的通知,稿子采用了,留下一股清烟般的惬意,仅此而已。而《广东电大报》编辑老师那个性化甚至略带顽皮的笑声与俚语让人难以忘怀,一股暖流涌入心中,迅速转化为精神的极度亢奋,再回首这段几分钟的人生插曲,我不禁感慨:毕竟是咱们系统自己的报纸,感觉就是不一样!那曾经历历在目的情景,可能随着时光的磨砺,慢慢地消逝,然而那种温馨的意境与感觉却永驻心田,时不时拨动心弦。

2005年我成为东莞电大的一名教师,和众多电大人一样对我们身处的系统充满着好奇与关注,电大是个大系统、大家庭、大宝藏,电大有着浓厚传奇色彩的创建史、有迭宕起伏略带蓝色忧郁的发展历程,更有办学触角遍及全国的超级航母系统,相对中国教育系统而言,其独特的地位与历史沿革深深吸引了我,于是2007年我开始在《东莞电大报》上撰写电大纪事连载文章《电大的那些事儿》,用自己手中的笔抒发对电大系统的理解与热爱。电大系统手足情深联系紧密,文章传到了《广东电大报》,编辑部直接向我约稿,于是出现了上面的故事。

第一次捧着刊登着我文章的《广东电大报》,油墨香醇沁人心扉,“漫卷诗书喜欲狂”,内心充满了对《广东电大报》的感激与敬仰。一个市级电大的无名小卒,与省报编辑部素未谋面,仅仅因其文章新颖的取材与立意,居然将在省校的报纸上连载,而且文章反映的是整个电大系统历史进程的大题材!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撰稿者是多大的荣耀和鼓励!然而,这也需要《广东电大报》多大的胸怀与魄力!这不正是电大教育平民化情结的又一次直接体现吗?

作为一个电大人,身处的系统就是我们事业的沃土和精神的家园,我们的生活也铭刻了电大的烙印,于是每一个电大人更应该参与到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中,扩大电大文化影响,捍卫电大文化尊严。

世事皆知易行难,经历了最初顾影自怜的兴奋,我的内心逐渐平伏下来。编辑部一直在鼓励我坚持写作,对我的稿件也应接如流,尽管我平日也告诫自己“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字要多锤炼,然而每次刊登出来的文章较原稿还是有较大的改动,我心中不禁惴惴不安起来。在广东电大系统呆过的同仁都知道,局外人看电大工作轻松,而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电大家业大人手少,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工作不单纯,不被人注意的事务总得要有人做,每篇如此大的修改强度得给编辑部带来多大的麻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编辑部如此深厚的涵养和度量,我深深地为之折服。终于,我鼓起勇气,通过电子邮件向编辑部直接倒出我的感受:“现在的稿子,我是不是要控制下篇幅,不必要每次都要您改那么多,太不好意思了!有什么要注意的,您就给我提个醒,我很乐于接受,减少您的工作压力。”第二天下午,我收到回复,编辑部要我根据版面适当压缩篇幅,还建议在有些地方的提法或调侃要谨慎些,《广东电大报》毕竟是系统内部的报纸。负责回信的编辑老师显然怕打消我的写作积极性,宽慰我还是要坚持已有的风格,迎接更大的展示平台。编辑部的话字字珠玑,句句在理,提醒我回归写作的初衷。对编辑部的歉疚应该置于更高的层次来审视,作为电大一份子,写作并不是让个人写爽了、写欢了,我们正在共营这片电大文化的绿草蓝天,我们正在参与没有硝烟的电大文化建设战,人人共建共享责无旁贷。正基于此,我网罗了更多的素材来充实写作,展现更为波澜壮阔的电大办学发展历程。

与《广东电大报》联系已经有了三四年的时间,彼此间一直远程交流,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无味却耐人回味,日子久了不禁产生到编辑部拜访的冲动,读报之际心中也暗暗勾勒着编辑部及几位编辑老师的具体形象,仰之弥高,爱之弥切,越神往却越不敢直接面对。2010年春寒料峭之际,东莞电大全体教师到省电大参观学习,中间间隙我忐忑不安地站在了广东电大宣传科的门口,见到了在场的三位编辑老师,大家虽然第一次见面,却仿佛是相处相知多年的老朋友,三位编辑风格有相似之处,外表知性,神态谦和,礼貌大方又不失亲合,自然地挂在嘴角的真诚微笑透露出他(她)们内心世界的柔软与平和。大家从《广东电大报》的投稿、组稿聊到东莞广州的两地生活、文化差异,直至同事催我回程的电话打来,才发现我们一直沉浸在见面的喜悦中,都未落座。年长些的编辑大姐歉疚地说,连水都忘记给你倒了。我迈出大门,大姐一直挥手道别直致目送我离开她的视线,我真的感动了,为这份真挚而朴素的情感!我似乎对《广东电大报》一直以来获奖不断更多了几分理解,在报纸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地为之奋斗,在他们的感召下更多电大人以文会友参与其中,这里形成了电大文化建设的集群网络,取材来自电大系统、撰稿人散布于电大系统、服务对象遍布电大系统,影响力辐射远远超出电大系统。

不久前,《传播与使命——<广东电大报>作品荟萃》送达我们基层电大人手中,伏案研读,掩卷长思,感慨不已。联想到与《广东电大报》几年来的缘分,回首在电大的几年经历,一路走来有她相伴,她已逐渐地渗透进了我的精神世界。《广东电大报》一年发行8个月,每月3期,每期一两万的各类文字,兼肩负新闻报道、教学辅导、文化建设等功能,伴随着广东电大师生每个学期的起始与终结,每到学期期末,报纸的主导功能转为复习指导,为师生备考服务。回想起初入电大时,身边的同事就介绍我阅读《广东电大报》,因为她除了电大教学辅助之外,更可以较为迅速地把握电大教育特征、了解系统资讯,报纸的不少栏目带有鲜明的系统特征,如系统传真、电大论坛、办学交流等等,而且由于出报周期较短,很多资讯新鲜热辣,是洞悉电大办学形势的最直接方式。现在对新来的同事和同学,我也向他们推荐阅读这份报纸,更鼓励他们多练笔多投稿。随着读报经验的积累,我也慢慢对《广东电大报》有了一些个性化的解读,大到省电大的当前工作重心、某些基层电大的办学特点与理念,小到某位同仁的文风喜好,报纸里电大人、电大事一一映射成彩图与文字,光芒依然,电大事业的奋斗历程得以记载;报纸里电大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了共同的事业抛掷出自己的人生轨迹,生命乐章让人神往,召唤着更多的有志者、有缘人投身到我们的行列。

闻讯《广东电大报》出版25周年了,脑海中不禁浮现一幅美妙的图画:她宛如一条绚烂瑰丽的文化长廊,在我们电大人心中铺开,在时间长河里她不断积累、生长、延伸。在这里不仅有我们电大的足迹,更有我们电大人的情怀!在这里作为生命个体的我们与电大事业融汇一体!在这里我们作为电大事业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而被记录,史海钩沉,我们与电大共同演绎着这条文化长廊,并成为其中一景!徜徉其中,兴甚至哉!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我和《广东电大报》的故事怀集电大 洪罗铭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我和电大报有缘相识了。

那是20世纪90年代末,我刚从外校调到怀集电大,也正是那时开始,怀集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就办得特别红火。一次我上汉语言文学大专班的《中国现代文学》课,下课休息时,一群学员围着各自手上的小报吱吱喳喳热烈议论着,我轻轻走过去一看,“广东电大报”几个大字赫然入目。“想不到电大也办报纸?”我不自觉地说了一句话。“老师,别看这张不大不小的报纸,对我们可是挺有用的呀!”“各科学习指导和复习都有,还有文学园地呢!”看来,学员早就熟悉了电大报并对它情感不浅。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笑谈着。“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报纸?”看着他们这么投入讨论的样子,我也拿来一份认真阅读起来。

这是一张不大不小的报纸,尽管还是黑白印刷,但内容却丰富多彩,有政策之窗、教学信息、交流园地、学习复习指导、文学园地等不同栏目,版面设置也很有个性和特色,真是不简单的报纸!“老师,你看其他电大都有学员在报上发表文章,如果我们也有文章登在上面该多好呀!”“老师,学校想想办法也让我们出出名嘛!”“是呀,电大报既然是大家的报纸,为什么我们不能有登报的机会呢?”“你们真想在上面发表文章吗?”“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好!大家既然是中文类学员,提高写作水平是理所当然的事,更何况对自己还是终身受益的事呢,我是中文老师,我也有义务为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尽尽力,我们发动大家写文章试试吧!”

我们与《广东电大报》真诚相约了!

从此,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与电大“征文活动成了怀集电大每年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一。

凭着广大学员对《广东电大报》的热爱,学校每年的征文活动,一篇篇稿件雪片似地飞来,学员纷纷抒发心声,表达对社会、生活、人生、理想的感触和情怀。

我记得,在2000年春季我校举行的一次“我与电大”征文活动中,全校近80%的中文类学生都进行了投稿,共收到稿件385篇。尽管一些稿件写得很普通,写作水平也不高,尽管改稿工作如此的繁重和辛苦,但我深为学员的写作热情所感动,经常是挑灯夜战,字斟句酌,精挑细选,尽心尽力把一篇篇优秀稿件不断推荐到《广东电大报》编辑部。

我还清楚记得在2000年秋季的一次汉语言文学课上,学员兴奋地喊“老师好!”的异样激动情景,他们像中了大奖一样!我正疑惑着,看到黑板上还用彩色粉笔大大的写着“老师,电大报也有我们的一席之地了!谢谢你!!”原来,我刚出差回来,学员已比我先拿到了电大报,并且电大报已刊登我们学员的作品了!

2004年4月30日《广东电大报》第4版“花果山”,全版刊登的竟都是自己学生的作品,我激动得差点流下眼泪,汉语言文学班的学员拿到报纸后更是欢呼一片。大家争相传阅,热闹非凡,气氛着实令人感动!

从此我校学生、老师的作品不断在电大报上发表,学校领导更重视电大报了,我们经常是教师、学生(脱产)人手一份,就连我校边远的乡镇教学班学员也能及时阅读到电大报。可以说,电大报飞越了怀集的山山水水,从城里传到山村,一张张的电大报架起了城乡信息传递的桥梁。从1998年起,我们订阅了《广东电大报》4400多份,师生发表文章超过200篇。

林忆东校长在一次全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曾深情地对我们说:“电大报是电大办学的风向标,是政策的导向,是我们电大一家人交流的重要平台,我们要订好电大报、用好电大报、促进电大事业新发展”。

电大报像白玉兰一样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更像夜来香一样令人难忘。每学期开学时,我们就惦记着电大报,从不想错过每次的征订机会。每次上课时,常常有学员问“老师,最新一期电大报到了吗?”期末时,常有学员对我说“电大报的复习资料的确很实用,对考试帮助很大。”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这么多的人惦记着电大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电大报采用了彩色印刷,它的版面设计更新颖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一条条办学指导信息悄然而至,一则则各地电大活动新闻扑面而来,一篇篇情感优美的作品令人爱不释手,一版版学习园地让学员收益匪浅。电大报真成了全校师生的良师益友!

——看来,我们真的是离不开《广东电大报》了。

在《广东电大报》创刊25周年之际,我相信,在“电大一家人”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她以执着实干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激情,在新的世纪波澜壮阔的文化发展大潮中,必定以弄潮儿的斗志和姿态驶向更广阔更遥远的海洋!投稿与收获——我与《广东电大报》的情缘蕉岭电大 王启明

夜幕已经降临,皎洁的月光洒在了窗台。我来到书房,打开电脑,准备把几天来构思好的《风雨雪雹会草原》具体地写出来。

可是,思路刚刚打开,电话铃响了,是一位多年未见的学生打来的。说他趁回乡探亲之机,约了几位老同学聚会,特别邀请我参加。

这次聚会,安排在休闲娱乐厅的一个大厢房里。师生久别重逢,其乐融融,不知不觉就到了午夜。

回到家里,家人已经进入了梦乡,但要做的事还没做,我是无法入睡的。我走进书房,又开始写起来。键盘“答答”“答答”帮我写作,写了一段又一段;鼠标“滴滴”“滴滴”助我调整文字段落,复制、粘贴、删除,忙个不停。

为了在字里行间,再现当时风雨雪雹天气下,我们在草原上骑马的真情实感,我一会儿写下几行甚至一小段,一会儿又停下来想一想当时在草原上活动的一个个画面:回首到达盼望已久的草原时,同事们欢快与激动的心情,回首草原主人热情奔放的表现;回忆骑马期间草原天气变化无常的怪现象,甚至回忆那“风、雨、雪、雹”会于草原时,是风先来还是雨先到,是雪先飘来还是雹先打来;回忆在风雨雪雹袭击的古怪天气里,自己骑在马背上时兴奋与艰辛交集的感受,回忆骑马队伍的整体精神风貌,然后一一联系起来并写出来,尽力让当时的实景真情跃然纸上。

在深夜里写东西,毕竟是一件艰辛的事儿。因此,脑子叫累了,我就停下来歇一歇,来点劳逸结合,抽一支烟,喝一杯茶,伸一伸腰,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然后,又继续写作。

妻子一觉醒来,发现丈夫不在床上,便来到书房催促我睡觉,还说已经是凌晨2点了。但我不以为然,应了声“好”,又埋头写作。

不记得已经什么时分,文章的初稿“OK”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躺下就睡。一觉醒来,已经是早上7点多,我真的好想再睡一会儿,但不是休假日,万万使不得呀!

初稿写完后,我把它搁在一边,没再理会。过了几天,终于想起修改初稿的事儿。

那天,我吃过晚饭后,从电脑里调出初稿,进行认真审阅、修改,经过一番又一番的努力,文章终于定稿。这时,身体已经好疲劳了,但我心里却感到一种喜悦,那是做完一件事情后的喜悦。

第二天,我把《风雨雪雹会草原》的邮件发至广东电大报社。

过了一段时间后的一天上午,一位同事拿着一份《广东电大报》来告诉我,说报上有我的文章。我接过同事手里的《广东电大报》,顺着他的指点,定睛一看,啊,果然是真的,我的《风雨雪雹会草原》居然被采用了!我为之高兴,因为我知道自己所写文章之肤浅,而广东电大报社采用我的绌作,是广东电大报社对我的劳动和付出作出的认可与肯定,更是对一名普通读者的特别鼓励啊!

投稿得到《广东电大报》的认可与鼓励,使我感受到劳动的收获。打那以后,我写起什么来都比过去任何时候有信心。我忙里偷闲,静下心来,写一些电大见闻和感受,谈一些教育教学心得,以抒发内心真情实感。

把写好的文章投递出去争取发表,自然是一件好事情。而在我的意识里,还有更重要的收获,就是把写作当作一种学习、练脑、提升自我的过程。经历这一过程,既可丰富生活内容,又可带来许多乐趣,有益于身心健康,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报社的肯定与鼓励还引发了我对《广东电大报》的特别关注。我身为电大人,本来就对以“立足电大,面向基层,服务师生,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分享成果”为办报宗旨,只求办报的社会效益,不求办报(靠卖广告等来获取经济收入)的经济效益的电大校报有着一份情缘,而报社对我的肯定与鼓励,更增进了我对《广东电大报》的那份感情,因此,对每一期广东电大报,我都要对其所有的内容全面浏览一遍。有时候,虽然已是夜深人静了,但睡意还没到来,我还会对特别感兴趣的篇章进行细读,从中得到享受。读广东电大报,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新理论、新理念,让我获取了不少兄弟电大的教育、教学、科研信息和资料,还让我学到兄弟电大的不少工作经验,分享到兄弟电大的教育教学成果。

读《广东电大报》,还让我了解到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大好形势,也让我认清了发展电大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因此,我深深感到自己成为一名电大人很光荣,也更加意识到电大人肩负的重任!

我们电大人,任重而道远。我,作为一名电大人,应该努力,再努力呀!25载风雨同路——我与《广东电大报》广东电大 罗瑞芬

我和《广东电大报》共同走过了25个春夏秋冬,《广东电大报》于1986年3月正式创刊,同年8月我加入电大报队伍,成为了团队中的一员,直至现在。

说起电大报,心中不免有太多的回忆!脑海里时常会有工作时某一片段、某些情境的再现。

从创刊至很长一段时间,编辑部有一报一刊:《广东电大报》和《电大教学辅导》。一间办公室,几张桌子拼在一起,既是办公桌也是包装台,早期的电大报从印刷、分装到邮寄全部由编辑们人工完成。几万份的电大报都是由我和其他编辑一张张点数,然后按各个基层电大的征订数分包装好,再用车运到邮局寄发出去,为了争取早日送达电大学子手中,加班包装是常有的事,处领导也时常参与其中。

由于当时交通欠发达原因,邮局寄发周期较长,有时基层电大等不及就亲自来到省电大编辑部把报纸带回去。尤其是每当期末考试前,要专门找一个地方作为临时发放点,可热闹了,用门庭若市形容当时的情境也不为过。由于条件简陋,基层电大的老师来到时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常常是水也没来得及喝一口,等编辑们按要求打好包后,有的就用扁担挑着一大捆电大报,从省电大挑到汽车站坐车,到了地方后,再挑回学校;有的实在拿不动了,就请一辆三轮车把电大报送到长途气车站,再坐好几个小时或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车才能回到家。全省各市县电大负责发行的老师们都在为电大的学生们做好服务工作而辛勤付出。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广东电大报》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以发布权威教辅信息为特色,注重经营管理,发行量节节攀升。《广东电大服》是教辅类报纸。它既是新闻的媒介,又是远程教育的媒介,教学辅导特色鲜明。这一时期的电大报每期至少有2个版刊登教学辅导资料,期末还会连续整期刊登期末复习指导。权威的教学信息发布、及时的教学辅导使电大报颇受欢迎。

由于电大报具有教学辅导的特色,《广东电大报》涌现了一批特殊的电大报特约作者群。他们有的是来自基层电大的一线教师,有的是省电大的主要课程负责人,有的还是中央电大的专家教授。他们共同组成了《广东电大报》的“专家智囊库”,给学生们提供最权威最有效的教学辅导。

我所编辑的版面针对报纸的读者对象认真做好教学辅导及期末复习的工作,通过约请有关老师撰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和复习,帮助他们通过期末考试。并不定期开辟专栏,让专家教师和有关部门参与栏目主持共同办好《广东电大报》,如:劳动法案例讨论园(栏目主持卢修敏)、法制园地(栏目主持王家田)、学生习作园地(栏目主持罗泽凤、朱慧玲)、答疑解惑(电大教务处)、学习导航(各系的老师)、学习资讯、校友风采等。这些栏目的推出受到全省广大师生的欢迎,有些还在有关评选活动中获得奖项。

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广东电大报》的支持!而我作为教辅版面的责任编辑,感谢老师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尤其是省电大的主要课程责任老师!电大报教辅占的版面相对比较多,每学期都要十几万字,这一亩三分地,需要“播种、插秧”并“长成”了,学生才可以收割。这就需要作者和编辑的努力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老师们撰写的各类教学信息、教学辅导、复习大纲、重点难点解答等,电大报才能每期按时出版,在当时学习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能够真正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完成学业。

我曾多次听到电大毕业生说起《广东电大报》,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有一次我到广州市地税局,办理广东电大报社的税务登记,刚好有位科长是我们电大的毕业生,她说:“我当年读电大时是电大报的忠实读者,每当期末更是迫不及待地想拿到电大报,怕错过了责任老师的复习指导,因为很紧俏,大家都争着要,有时没拿到就想办法找省电大的熟人帮忙复印”。当时很多学校都是按人手一份来订阅的,可见电大报在当年电大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而自己通过电大报,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搭起桥梁,能够帮助到学生的学习复习,感到很满足和欣慰!

有时经过某个地方,就会想起当年蹲点在印刷厂校对的情境。有时候为了争取早日出版电大报,编辑们常常要下到印刷厂去校对,当场要印刷厂排版工人马上改,改好后就签印。因为当时是铅字印刷,速度很慢,还要来回送稿。曾经为我们印过电大报的印刷厂有好几家,都是离我们学习比较远的。每次我们都要骑着单车跨越大半个广州城。而现在电大报已经是彩印了(1、4版彩印),排版也上门服务了。

我见证了电大报所走的每一步,近年来,无论是报纸的印刷质量,还是办报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07年《广东电大报》新任主编余嘉强副校长(时任党办校办主任),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结合形势重新确定功能定位,调整版面内容。重新定位后的《广东电大报》教辅版面有所缩减,教辅内容以服务性和实用性为主,更加注重电大新闻的宣传报道,注重思想性、导向性和可读性。通过现任主编及编辑们的努力,办报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近年电大报在全国和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以及全国教辅类报纸“编辑奖”评选中屡获多个奖项。

我与《广东电大报》同成长,一直从事电大报的编辑及有关管理工作,从技术设计员、助理技术编辑到1999年3月获聘为技术编辑,从青年步入了中年。虽然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但我认为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也是很难能可贵的。无论是电大报的编辑工作;或是电大报的刊头、题图、版面等设计工作;或是征订、发行工作;还是电大报的各项检查和年度核验、统计、税务及电大报的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90年代还兼着做了几年电大报社账户的出纳工作。总之,无论事情大小,自己都在用心努力做好。

参与电大报的相关工作25年,担任电大报编辑工作以来,参与编辑出版了500多期《广东电大报》,获得全国及省级的多个奖项。

人生匆匆而过,而我却和电大报25年相伴,一起走过,默默耕耘,未来我依然坚守!《广东电大报》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佛山电大 何道宋

1994年7月,我从佛山大学毕业后以担任团委工作和任教政治课的角色进入佛山电大,开始电大人的人生和旅程。作为广东人,小学在农村小学就读,上课用雷州(包括语文课),拼音不会读、普通话不会讲,小学也从没写过什么作文。因此,读大学时我的外号是“不会讲粤语、普通话差、作文不好的那个湛江仔”。20世纪90年代佛山电大的学生管理和团委工作放在学校党办、校办(两办合在一起),我这个协助管理学生工作和团委工作的“乡下仔”也就在党办、校办开始了职业生涯。

我们办公室有1位正主任、2位副主任,还有两位年纪较大女职工。虽然主任们写作水平非常高,甚至有大家尊称为“佛山电大第一笔”者,但他们工作极其繁忙,只能应对学校大材料的写作,而向《广东电大报》报送活动消息、校园简讯、学校动态之类的,他们无暇应付,但兄弟学校都积极投稿报道,我们学校却空白,难免遗憾。作为刚毕业工作的我可以说是雄心壮志,主动干事,积极开展了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看到兄弟学校搞的活动都能见报于《广东电大报》,苦于文字功底差,我印象中初中、高中作文从没及格过,只能无可奈何。

在兄弟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报道刺激下,我也想试试,看看写点小消息能不能也在《广东电大报》刊登,一股年青人的冲动之劲悠然而生,蠢蠢欲动。但自己什么写作水平自己非常清楚,等待的肯定是失败、失败再失败,始终没有勇气拿起笔来写一写,不过不甘心的情绪越来越弥漫在脑子里。1995年上半年,我终于鼓起勇气在办公室没有人的休息时候,悄悄地拿起笔来(那时计算机打字未普及)写自己组织开展的活动,写好就悄悄地装进信封里偷偷地到邮局邮寄(怕别人知道会笑自己)。

过了大约2个月后,我收到《广东电大报》寄来的信件(以前也收过),拿在手里我忐忑不安,有没有刊登自己写的消息呢?打不打开呢,我犹疑了一段时间。最后,颤动的手还是把信件打开了,拿出那份《广东电大报》一页一页地看,细心地寻找。“刊登了”,终于看到自己写的消息和自己的名字,我高兴地大叫一声,拳头重重地打在办公桌上。这可是作文不及格的我第一次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信息,那种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接着,我便拿着那份《广东电大报》在办公室同事中奔走相告。这次的成功,鼓舞了勇气,树立了信心,激发了潜能。从此以后,我便经常给《广东电大报》投稿,虽然有时质量不符合要求不予刊登,但我信心没有受损,也没有放弃过。我还大胆地给《佛山日报》、《佛山研究》等媒体投稿,多数得到发表。这让我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和信心。

2000年,学校进行内设机构改革,成立了学生处,作为团委副书记和协助管理学生工作的我,本应到学生处工作,但由于学校宣传缺人手,文秘工作也需要人手,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文字水平也不高,但过去的努力和在《广东电大报》发表的文字材料让领导认为我在这方面还可以塑造,是一位可用之人,于是就让我留在党办、校办负责宣传和文秘工作。从此我就与文字材料工作结缘,人生的道路在此改道,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2004年底至2005年,我被借调到佛山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在材料写作组工作,参与了《佛山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实施方案》、《阶段性实施意见》、《领导讲话》等大材料的写作,负责《活动简报》和《大事记》的撰写等。在与专家和记者们的工作中,我认真向他们学习,及时总结,致力提高,同时弄懂了政府部门的常用公文文种的格式和写作要求、写作规律等,是我工作后写作水平进步较大的一年。

从“市委先进办”回来后,我逐渐成为学校材料写作的主力军,学校每年的学年计划和总结,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和总结,各类会议材料和发言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方案与总结、阶段性实施意见与总结等,学校“十二五规划”等材料我都是主要的执笔者。我一直从材料的写作到2011年11月初才轮岗到社区培训教育中心。《广东电大报》为我发展提供了平台,是我职业生涯的新起点,也是我人生升华的助力器和加油站。《广东电大报》使我增强了对人生的信心,让我明白了只要努力、只要付出就能成功;《广东电大报》使我改变了人生的看法,让我明白了只要追求、只要勤奋就能改变自己;《广东电大报》使我鼓起挑战人生的勇气,让我明白没有什么是与生俱有的,只要肯攀登、只要有毅力就能战胜困难。《广东电大报》改变了我,成就了我,我爱《广东电大报》。在路上 携手同行——我与《广东电大报》的情缘阳江电大 黄海波

自从17年前成为“电大人”开始,我就与《广东电大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那时起,阅读《广东电大报》就成为我每天必做的“功课”之一。

刚开始阅读《广东电大报》,是在学校图书馆的“偶得”与“巧遇”。走出大学校门,带着对远距离教育的朦胧认识和工作的巨大压力,诚惶诚恐地走进电大校门。面对诺大的教室里三三两两的学生,看着一个个年龄比我大、个头比我高,一时间我有些无所适从。在没有课的时候,我就寻找逃避的地方——在学校图书馆读书,看报。人与人之间有一见钟情之感,也有相见恨晚之慨。我对《广东电大报》也是这样的感觉。一切最初源于我对电大教育的陌生。它丰富的信息量、强大的指导性,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广东电大报》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生活。记得那时的《广东电大报》版面色彩还比较单一,虽然和现在的版面编排和印刷效果有着天壤之别,但那时的《广东电大报》清新中透着淳朴,自然中藏着火热,那种感觉总会让我记忆在心。

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只要有时间,我总会坚持阅读《广东电大报》。时间充裕就仔细咀嚼,认真阅读;忙的时候就浏览标题,力求掌握梗概。从走马观花的浏览,到字斟句酌的精读;从一目十行的速读,到详略有别的选读;从休闲消遣的泛读,到有的放矢的思读。她的厚重让我铭记于心,她的务实让我温暖于心。一期期独特的内容、一篇篇深刻的文章、一句句经典的话语让我遨游于精神家园。综合性与理论性兼顾、新闻性与学术性同在是她最大的优点。“校园新闻集锦”的迅捷,“开放教育大家谈”的广博,“教授漫谈苑”的深邃,“理论园地”的多彩,“文学习作展示台”的缤纷,每一次都能激起我心灵长久的共鸣……

就这样,从最初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我与《广东电大报》关系日益深厚,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从一次次的阅读中,我在字里行间细心体会,在不同的栏目间徜徉徘徊,在学术动态中寻找打探,在电大领导的讲话和全省兄弟电大的经验交流中领悟与反思。可以说,正是《广东电大报》让我消除了陌生感,产生了一种归属感,把我一步步地引入了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的殿堂。2002年,进入学校办公室后,成为一名宣传工作者,与《广东电大报》的情缘再次加深。每期出版的报纸都成为我摆在案头的重要学习资料,并成为我不可缺少的读物。每期报纸一来,我都会一篇一篇细读、一段一段品味。捧读《广东电大报》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清新文章,我的心里就会少些功利与浮躁,多些追问与思考,增些从容与淡定。《广东电大报》给予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每次品读仿佛在和一位智者对话,心境变得纯净,如饮清茗,满口溢香。

我的书橱里端放着《广东电大报》,随着报纸在一天天增高,这份珍贵的情结也越加凝重而厚实。作为一份高等教育报纸,她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始终与电大息息相关,经过编辑、记者辛勤耕耘后新鲜出炉的每一期报纸,都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关注电大热点,挖掘电大亮点。我已习惯了在校报上每一篇文章里感受广东电大这些年来的变化,学习学校最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了解身边的感人事迹,用心体会广东电大成长的点滴。《广东电大报》给予我的收获是方方面面而又实实在在的。她的每一篇新闻报道及时到位、客观准确,她的每一篇理论文章观点深刻、论述系统,她的每一个专题视觉独到、全面深刻。《广东电大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也成为我与学生分享的“精神盛宴”,作文教学的“实用大餐”。每当读到与学生主题写作一致的文章时,都会在练笔前后把学生的文章与报上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取长补短,促使学生扬长避短,用好、用足《广东电大报》的示范、“教化”功能。

如今,《广东电大报》在快速成长和壮大。不论在栏目设置和选文上,很有针对性,版面编排及印制水平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广东电大报》在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的地位日渐提升,可读性在加强,成为电大新闻战线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广东电大报》于我,已经不再是一份报纸,一本没有温度的读物。她是良师,是益友,陪我在教育路上一路前行,默默关注,激励成长。

曾经沧海难忘水,流金泻银岁月情。《广东电大报》已悄然走过25个年轮。25个春秋冬夏,25载风雨兼程。《广东电大报》不仅记录了广东电大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只争朝夕、不断开拓奋进的发展史,也见证了一批又一批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激情四射的青春史,更演绎了自身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成长史。翻阅一期期《广东电大报》,就是翻阅一页页电大历史,局外人借以了解电大,亲历者则借以开启记忆,寄怀幽深,丰满深入血脉的电大情结。

展望前方,路还很长。作为1994年到电大工作的一名不算老的老兵,见证了《广东电大报》的每一步足印,聆听了《广东电大报》的每一声啼唱。我与《广东电大报》有个约定:不管前方是风雨还是彩虹,我们依然一路同行。一起走过的日子中山电大 曾春红

如果问我,在电大工作这么多年,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广东电大报》!

2006年,踏出师大校门进入电大,在文理教研室任教。虽然学的是师范专业,但对电大的教育教学模式却不是很了解,厚厚的书本与短短几次课的矛盾;学生到课率如若上研究生课的尴尬;教考分离如何备考的困惑接踵而来,怎样才能站稳讲台成为当务之急。无意中发现《广东电大报》开辟有“学习园地”专栏,其中有相关课程的综合练习、复习材料以及学习方法等之类的专题资料,我如在茫茫黑夜中,突然发现一盏明灯般喜悦,开始关注并收集它,慢慢地将其中收集到的资料、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站在方寸讲台上的底气如同收集到的《广东电大报》一样日渐增长,赢得的专注目光与掌声也越来越多。

后来,工作调整,到办公室开始负责文秘宣传等行政事务。本科、研究生读的都是中文专业,没有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素日对国事、天下事也不甚关心,讨厌政治,不爱看新闻,不爱看报纸,喜欢看电影、电视剧、小说、散文,无论大会小会都喜欢携书埋头醉心其中。一直陶醉于文人小资世界中的我,突然要开始关心校事、国事、天下事,并要以新闻人的触角,挖掘学校大小事务的新闻价值,为学校发展呐喊助威,一时之间,犹坠云雾间,心急如焚却摸不着头脑。幸好有《广东电大报》这个良师益友在,我开始关心学习园地之外的其他栏目,关注了解电大系统发生的大事小事,开始揣摩选登信息的新闻点及其处理方式,不断总结其中规律与技巧。慢慢地发现《广东电大报》上有了自己撰写的稿件,而且选登的数量也与日俱增。

再后来,由一个纯粹的信息新闻撰写人变身为学校信息宣传出口的审核把关员,虽然这工作颇有为他人作嫁衣裳之嫌,但我却乐在其中,看着这些虽然不会落上自己名字的稿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广东电大报》上,心里就像喝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

有时候,收集到学校师生的一些美文、美图,虽然与信息宣传无关,但总有一股让更多人欣赏到的冲动,总会第一时间地往《广东电大报》发送,每当看到它们在《广东电大报》上刊登时,总能像助产士一样享受到迎接新生命到来的快乐。

在电大工作这些年,《广东电大报》已经成为了我了解电大、宣传电大、关心电大的窗口,我习惯与它为伴,翻阅着它,就如同翻阅着自己的成长历程,始终保持着一种夹杂着感恩的欣欣然。一起走过的日子虽然不长,但未来漫长的日子,希望能够继续与《广东电大报》一同前行。我与《广东电大报》的廿五年情缘阳山电大 陈力生

磋跎间,廿五年了。最初接触《广东电大报》,还是不足廿岁仔的时候,那是读电大第二年,报刊刚好创刊,可遗憾的是那时我们不懂得珍藏。在那个“宽进严出”的时代,我们只把它作为“考试”充饥的馒头,每天按照复习考试的导引啃了又啃。因为机械、重复,那时真的不知滋味……

电大毕业后,我走上中学教师的岗位,又通过几年不断的进修、学习,我又回到电大工作,从一个普通中学教师,一步一步晋升为讲师、高级讲师。在静谧的夜色中,独桌只椅,孤灯单影,我逐渐地走近《广东电大报》,用心地读着它,渐渐地喜欢上它。有一天,我试着将自己的故事草成一首小诗《一起同行》投递报社的邮筒。小诗的大意:“在三尺讲台上,奠基着一个个壮丽的理想;在三平方米的黑土地中,播种着一个个神圣的希望。/路遇、偶遇,我结识了你,还有天涯同龄人。聆听人生感悟,剖析生活真谛,采拮生活浪花,捕捉时代旋律。/几经笔耕,我也试着把自己的故事装进邮筒。终于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名字也被写进了你的生命……/刚启航的航帆,乘风破浪而去;洒满阳光的大地,吹遍了桃李的芳香。/让阳光遍洒这方天地,踏一路播洒希望的风采;让我们相聚一起同行,一路欢笑,一路歌……”我的小诗竟然发表了。自始以后,我也渐渐爱上了“爬格子”,也喜欢为报刊“供料”。

后来,不断在《广东电大报》等各种报刊发表新闻、言论、散文、诗文等作品,荣获优秀通讯员奖和好稿奖好多次,奖状、荣誉证书装了一小箱。其中,我的作品《校园处处“韵”依依》于2002年荣获第二届全国电大新闻作品评比三等奖,那时广东电大只有两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我更是不胜荣幸。可以不自谦地说,能坚持二十多年为电大报等各种类报刊写稿的恐怕找不到几个了。是什么支撑我不停笔?是名?是利?都不是!那点小名声,那点碎银子,有这么大的动力?爱好加缘分才是我坚持写稿的原因。“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在荔熟蝉鸣的夏夜,拿到《广东电大报》,手中沉甸甸的感觉令我不禁心生期待,又生发出一片绵绵之情……。夏夜的昏灯下,读着《广东电大报》,“每一幅画、每一篇文似乎是在长长的苦夏之中一觉醒来,夕阳临窗,风过前庭,持一扇一壶独饮于矮凳,又饮得久了,然后方提了笔在那纸上慵懒地抹抹,画是出来了,文是出来了,画文者呢,有一串拖鞋声踢踏踢踏远去了”。独自赏读,百般情意,不一而足,竟有一种“徜徉花间觅芳菲”之感。《广东电大报报》创刊二十五周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二十五年来,办报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都为报刊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一份报纸一办就是二十五年,且还要办得让读者认可、喜爱,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个中甘苦滋味,只有历代办报的人才能体会……

哲学大师卡缪说:“请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不喜欢去跟随;请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不爱充领导;我只期望请你与我同行。”一叶知秋,今天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广东电大报办报二十五年来,这一扇秋实累累的电大之窗,它付出了编辑们多少的辛勤劳动与精明的汗水?我们从这里读到了,电大的发展灵魂和鲜灵的生活。在它二十五华诞之际,愿我们一起与它同行,一起为它祝福:愿它以天高地远的步伐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电大报缘中山电大 龚雄辉

记得才进中山电大作“新兵”时,自己对即将开展的工作打了问号,一是考虑宣传角度问题,“全国电大是一家”,作为一所基层电大,如何在行内发掘自身优势和特色,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是当务之急;二是稿件出来后,主要投向何处。在领导指点下,这些问题很快就取得了满意答案,那就是《广东电大报》。由此,本人就与《广东电大报》结下了不解之缘,结伴前行,共同成长。苦中作乐——挑灯夜“作”

担任“编外”记者,为校报供稿责无旁贷。不久前,《广东电大报》开辟了“示范性基层电大巡礼”专版,中山电大是约稿单位之一。《广东电大报》总编辑余嘉强副校长亲率队伍到校,就组稿工作进行指导,就写作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此间,余副校长对稿件思路的准确定位,在令本人思路顿开的同时,也让我敬佩不已。任务完成时间只有短短几个工作日。接下任务后,虽然常规任务繁重,但自己还是用心完成,制定提纲、素材组织、动笔写作。记得完稿前,自己感觉文字不够简练,为此,挑灯夜“作”,虽然辛苦,但充实着;虽然忙碌,但愉快着。11月中旬,看着飘着油墨香气的整版中山电大专题文章,满心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为共同的努力,更为与《广东电大报》的愉快合作。真挚笔友——与编辑往来

与《广东电大报》携手的过程,也是和《广东电大报》才俊交友的过程。入行初期,未曾有缘谋面,与编辑们邮件多往来。初稿发过去,编辑们高屋建瓴,文风犀利,很快就把稿件改好见报了,心底于是萌生了结识的愿望,欲一睹才俊们的风采。终于有机会,吴结副主任(时任宣传科科长)一行来中山电大指导工作,大家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生,气氛轻松而愉快。随着工作的深入,此后,见面愈多,沟通愈多,友谊愈深。邮件往来、电话沟通、QQ在线成为了上级指导我校开展宣传工作,挚友关心问候的常用方式。我很高兴见到的一种情况是,《广东电大报》朋友们现在在各自岗位上,都取得很大的发展,即使现在担任了更加重要的领导岗位,仍时常能在各重要媒体见到他们的作品,字里行间,折射出他们智慧的光芒,依稀看到他们伏案工作的背影,自己心底也为他们祝贺和鼓舞。那份自豪——代省报领奖

2008年,广东电大报社派我远赴太原参加业界精英会议。会上,由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审读中心主办,中国语文报社承办的第一届教育教辅类报纸评比中,《广东电大报》全面丰收,荣获了12个奖项。在全国同行羡慕和敬佩的眼光中,我替《广东电大报》领回了沉甸甸的荣耀,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神马的旅途奔波和劳累,都是浮云。还记得当时按捺不住兴奋心情,给余嘉强副校长立马发了条短信:4月的晋水之滨,阳光格外明媚,祝贺《广东电大报》全国评比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电大系统唯一获奖的单位。我深知,这份荣誉都是《广东电大报》编辑和记者们团结奋斗和无私奉献打拼回来的;我高兴,有幸作为基层同行见证了这一辉煌时刻。

值《广东电大报》创刊25周年之际,回顾与《广东电大报》之一二,衷心祝福《广东电大报》优点更优、特点更特、亮点更亮。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河源电大 朱兴艳

看到《广东电大报》 —征文启事的一刹那,我有一些讶异也有一些得意——因为我既是《广东电大报》的热心读者,也是《广东电大报》的作者,还是《广东电大报》的通讯员,更是一直默默关心和支持这份报纸的师生员工之一,所以,我愿意,愿意在此时此刻用拙陋浅薄的文字,梳理我与这份报纸的故事,分享我记忆里那些熠熠闪光的瞬间,找寻沉淀在我生命中的那些永恒的感动。这既是对这份报纸的回报,也是我揽岁月的铜镜自照,对自我心灵的回顾与盘点。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与《广东电大报》结缘,已经整整三年了。2008年夏天,我带着对学生生涯的眷恋与对未知生活的茫然成为了广东电大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那年的9月,我邂逅了《广东电大报》,当时,喜欢报纸的我以挑剔的眼光审视着这份报纸,心想,不过是一份内部刊物,仅此而已。但是,认真读下去,很快就被它的朴实、大方和新颖所吸引。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珍藏了那份报纸,也小心翼翼地珍藏了那天的心情。

从那天开始,我的生活始终有《广东电大报》相伴。《广东电大报》为广东电大系统的师生们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盛宴,内容均衡,编排精心;它有着鲜明的风格、独立的品格;有着温文尔雅的个性、睿智深刻的内涵;它不断见证并记录着广东电大这个大家庭的变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朴实而深刻,真诚而执著。我相信,用双肩撑起这份报纸的人,一定是热爱广东电大这个大家庭的人,他们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既不会狂妄自大也不会妄自菲薄,真实而认真地活着,锲而不舍,勇往直前;他们用自己的慧眼时刻关注着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让自己付出了全部心血的报纸充满了强大而柔软的力量,这力量悄悄地绵绵不绝地走进人们的心房,在那里生下根,发出芽,长成一株真善美的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因为爱上这份报纸,所以一直默默关注它,我想,只有时刻关注广东电大这个大家庭的发展变化,我精神的后花园才会繁花似锦,心灵也才会宁谧澄澈。那些新鲜的,散发着墨香的报纸如期而至,带着它特有的温度与热情,走进我的生活,为我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让我的视野变得开阔,让我的光阴更加充实。《广东电大报》之于我,如同一位可促膝长谈的知心朋友,又如一位给予我真知、鼓励我前行的智者,又或者,它是一盏长明灯,凝聚起我那散碎如珠的文学梦想,让我的内心因憧憬而丰盈,因求知而饱满,因纯粹而明媚。如果没有《广东电大报》,我也许就不会结识一些良师益友,从他们的身上或者笔下汲取养分来丰富我的人生,启发我的思考。除了做好自己通讯员的本分之外,我还怀着惴惴的心情把自己业余时间的一些涂鸦之作寄给编辑,看着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广东电大报》上,想到自己由旁观者变成了见证者,变成了参与者,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快乐。

我与《广东电大报》结缘,不过三年的时间,而它却已走过二十五的风风雨雨,二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对于始终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电大和《广东电大报》来说,这二十五年却是呕心沥血的二十五年,是同舟共济的二十五年,是艰苦求索的二十五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二十五年。一代代的广东电大人,读着《广东电大报》,由稚嫩而成熟,由轻狂而理性,由疏浅而丰博,他们摒弃了喧嚣背后的紊乱,浮躁背后的空虚,带着广东电大给予他们的自信与充实融入时代,不张扬、不轻弃、不盲从、不屈服,坚守信仰,自然从容,一往无前。在广东这块理性与激情齐飞,务实与求新共舞,独立与包容并存的热土上,他们脚踏实地,在各行各业中辛勤工作。他们如同一滴滴水,在时代的洪流中微乎其微地存在,几乎找寻不到,却又随处可见。无数个水滴一样的他们,融入时代的大潮中,用他们的坚韧、勇敢和智慧默默奉献,和所有光荣的劳动者一起,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是的,《广东电大报》的历史,不仅仅因为熔铸了无数青春记忆、无数沧桑与热忱而珍贵,还因为,它是广东电大历史的一部分,它参与并记录着广东电大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历史,它见证并分享着广东电大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宏图,它坚守并承担着广东电大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沉淀并守望着广东电大自强立德、经世致用的理性与勇往直前,永不气馁的激情……正是由于一代代广东电大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如今广东电大全国电大办学规模第一、全省办学规模的第一的骄人成绩。广东电大始终以服务基层、服务地方为己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如汪洋书记在广东电大三十周年校庆贺信中所说的:如今的广东电大已成为“我省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和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广东电大和《广东电大报》已经走过很长的一段路,喧闹被抛在望不见的彼岸,像人一样,无论从外表还是从内心来说,广东电大和《广东电大报》都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带着一贯对真理的追求、对梦想的执着和对责任的坚守,在时代和民族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在一个古老文明重焕青春风采的重要进程中,承担起他们的承担,热爱着他们的热爱,感动着他们的感动,一如既往地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立己经世”光荣传统,自我反思、自我革新,自我超越,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构建“幸福广东”的光明前程,努力奋斗。前路遥遥,道阻且艰,但所有的广东电大人都会勇往直前,所向披靡,无愧于生活、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他们所始终坚守的对真善美的信仰。

三年的时间,我的身份由学生转变为老师,渐渐蜕去了青涩与迷惘,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索,明白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回首往昔,去追寻未来,去踏踏实实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我常常在想,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或许就是一次旅程,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地方,就像偶尔出现在旅程中的绿荫,只是为了停留一下,看看风景补充点营养补充点能量,然后继续旅程,而那些改变生活质感的、温暖绵长的细节,却悄悄沉淀下来,并深深镌刻在我们内心深处。如今的我,早已融入到广东电大这个大家庭里,在这里,我有和蔼可亲的领导,有善良热情的同事,有情同手足的朋友,有踏实勤奋的学生,还有《广东电大报》——“你无论走得多么远也不会走出了我的心/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是的,我愿意,愿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难忘电大报创业史广东电大退休教师 刘国良

我这篇算不上什么征文,只是想把当时筹办《广东电大报》的过程和情况说一下。

我是1983年7月调入广东电大的,1983年9月至1984年7月在文科教学部管理哲学(即程宴清主编并主讲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课程,为帮助学生把那厚厚的一本书啃下来,我写了一篇复习指导纲要,没有报刊可刊登(关永业1980年主办的《广东电大通讯》在1982年初就停刊了),只好利用关系,到我一手创办的师范印刷厂印成一本小册子发至学生手中,那一届学生按照小册子复习应考,成绩不错,拿100分的也大有人在,很受学生欢迎。当时我想,电大这么多学生,又分散在全省,应该办一份辅导刊物来刊登老师写的复习指导,作为远距离办学的电大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我这想法跟当时文科部沈奕书和涂汉屏两位处长一说,他们十分赞同,随即向张子清和曾志光两位校长汇报,取得一致意见。

说干就干。1984年9月,由涂汉屏副处长牵头,成立编辑室,给我一个副科长职位,具体的事就落在我一个人身上了。我是当过8年印刷厂厂长的,知道承印文字出版物要有准印证或刊号。因而首先考虑的是办出版刊号,开始了三顾省委宣传部的举动。第一次,我拿着学校开具的介绍信和申请书,到省委办公楼四楼找办证部门,答复是:先办试刊,先发临时出版证,到条件成熟了才办正式刊号,正式创刊。随即发给我两份申请表,一份申请16开期刊,一份申请4开小报,要我填好后送来。

在填写表格时有相当难度,要求办刊、办报都不少于5人,要由党员挂帅,还有学历、政治表现等要求。而当时只我一个光棍司令,又不是党员,涂汉屏同志当机立断,他亲自挂帅,再写几个处室负责人或老师(当时写了谁已记不起来了,是涂点的名)。我把报表送到省委宣传部,接表的同志说审办好后会通知我。大概过了一个多月吧,接到通知后我再去宣传部取回两式内部报刊出版准印证号。

一是精力有限,加上我在师范学校时办过《中师函授》刊物,因此先上马的自然是《电大教学辅导》,向老师约稿,审改稿件,设计封面,找印刷厂,校对签印……第一期《电大教学辅导》在1984年底复习考试之前出版了,见我忙不过来,学校把张育明这位老大姐调来编辑室,协助我搞发行工作。《电大教学辅导》成功出版,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各市县电大都踊跃订阅,怕邮寄慢影响学生复习,很多电大派人到省校取刊。抬的抬,担的担,运到车站坐车回去,我还记得惠州市电大(后改为惠城区电大)来一位年岁较大的亚姨担得好辛苦,我亲自帮她送到车站去。

由于反映热烈,我决定从1985年起出版月刊,分文科、经济两个版本轮流出版。为辅导更有针对性,我在经管专业的黄腾达老师陪同下,于1985年初到中央电大找各课程主管教师约稿。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学校把谭宁抽调到编辑室。人力增加了,我们就着手编印《广东电大报》,以便刊登新闻性和文艺性强的文稿,更好地宣传电大,和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办报纸我没有经验,特别是版面的编排,如何做到准确、大方、美观,不入行是不行的。我利用一位在《广州日报》当编辑的同学的关系,到该编辑部参观学习,并取回一大迭小报排版清样。有了这清样,编排起来就容易多了。

1985年下半年,教学辅导刊和电大报试刊都顺利出版,受到各办学单位的欢迎,征订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为了办好报刊,我放弃了调去高教局工作的机会。

刊头和报头须找领导或名人题字,我看到高教局长兼省电大校长的李修宏写的字别有一格,自成一体,于是我在请他为学校新印公文便笺写校名时,请他多写“教、辅、导、报”几个字,“电大教学辅导”和“广东电大报”是我在他写的字中拼接出来的。

1986年初,刘为新调入广东电大,安排到编辑部,因为他原是山西《阳泉日报》的编辑,有办报经验,正碰上《广东电大报》试刊了几期之后正式创刊,分起工来自然由他多管电大报,我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辅导上。下半年,罗瑞芬分配来编辑室搞美编工作,更使电大报的出版走向正轨。

从出版的质量到发行的数量,无论是报是刊,在当时全省的高校报刊中都有较大影响力。有一次在农讲所前举办的全省高校报刊咨询及展示时,广东电大的档口前人头涌涌,来咨询的人最多。正因为此,在申请正式刊时就顺利多了。为把报刊办得更出色,我们重视编辑理论的学习和研讨,1988年我和刘为新、蔡海粼参加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编辑理论研讨班,我撰写的《浅谈教学辅导期刊的编排》一文被指定在大会上宣读交流。1991年10月我和刘为新到山东济宁参加全国电大编辑工作会议时,这篇文章又获“优秀论文”奖,由全国电大编辑工作者协会发给证书。

记不清是1986年还是1987年,我了解到办理出版刊号的口子松动了,就立即写申请报告亲自送到座落在东风东路和水荫路转弯处的省新闻出版局,手续还和上次一样,跑了3次,是一位姓钟的同志给我办的,一报一刊都取得了全国统一刊号,可公开发行。(听说后来又抓严了,不少学校、单位的报刊只能办内部刊号)。

一直到1992年初我调任校办副主任之前,我在编辑部工作了近8年,征稿、写稿、编辑、找印刷厂、校对、运输、发行、征订,还兼出纳(会计由财务科派人兼),样样都干,连寒暑假也没多少时间闲着。由于全体编辑部人员的共同努力,两刊(经济版和文科版)一报顺利编辑出版发行,从始至终没花学校的钱,反而为学校创收。

社会在进步,不论是印刷技艺从铅字排版到电脑打字排版,从平板印刷机到轮转胶印机,从粗糙的新闻纸到精美的白板纸甚至铜板纸,从黑白到彩印;学校在发展,编辑部人员不断充实且文化层次高,编印出来的《广东电大报》令人赏心悦目,内容充实,生动活泼,有更强的可读性。《电大教学辅导》改为《广东电大学报》,办得更出色。

祝《广东电大报》越办越好!只愿君心似我心中山电大 邵芳

书香飘电大,芬芳满校园。初识《广东电大报》,是在一个丹桂花开的季节,正值我校开展书香电大活动,而读电大报也成为整个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从《广东电大报》上了解了电大的性质、办学的思路,报纸引领我走进了电大的门,也打开了一扇教我如何做好业务、为教育事业效力的窗口。《广东电大报》由省电大主办、主管,从某种意义上,是省电大的机关报,对全省电大的办学起着指引和导向的作用。报纸及时传递广东电大系统的最新消息,每当电大出现重要的方针政策时,电大报都予以准确地把握,并以要闻形式表现出来,一份报纸在手,电大信息一览无遗。仅以2011年下半年的几期报纸为例,从9月30日至11月底,《广东电大报》分别以头版的形式关注了广东电大系统的重要事件:纪律教育学习、开放教育的开学、社区教育培训、教学工作研讨、开放大学的进程,几乎一个学期的重大事情都有反映,贯穿学期教学工作的始终。《广东电大报》分成新闻综合、学习园地和副刊等几大版块,而新闻综合版块里又充分体现了天下电大是一家的概念,各地电大鲜活的办学思路扑面而来,颇似新闻学上的抓活鱼,在这里,汕尾、河源圆梦计划、阳江送教去工厂、云浮提倡建设和谐电大……让我们如在现场般感受到了兄弟电大奋发进取、开拓办学的点点滴滴。电大报这方天地,为全省120家基层电大提供了交流、分享的平台,俨然成为我们共有的温馨家园。

对于中山电大而言,阅读电大报,直接促进了我们工作的开展。如我们平常都会关注电大报上关于每年两季招生启动的消息,以及兄弟电大招生的经验并加以借鉴运用,每次我校的招生人数都位居全省前列。在我校2009—2010年参评全国优秀示范性基层电大时,《广东电大报》曾在头版刊登了我校的办学经验,给我校以很大的鼓舞。而我校与珠海电大获评后,电大报纸在2011年10月10日刊登《中央电大到中山电大、珠海电大调研》,把我校和珠海电大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做了报道,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鞭策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广东电大报》也及时报道了我们工作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如2011年10月20日,在二版《中山电大优秀学子积分入户成新中山人》里,详细介绍了中山电大的学员因为电大的学历获得积分而落户的事情,由于中山积分入户在全省都属于比较先行一步的举措,这篇新闻为这项新政策做了真实生动的注解,增添了学员们报读电大的信心。我们爱读这份报纸,每次看到中山电大有关消息刊登,都会在校内互相传阅、知会一声,因为《广东电大报》记录并见证了中山电大每一个前进的印记。

电大报鲜明地体现了电大的现代远程、开放办学特点。如第三版的学习园地通常会刊登教学信息,把一些课程的疑难点一一解析,使我们仿佛与一位良师在交谈,刹那间豁然开朗。第四版是副刊,在许多学员的交流文章里,讲述电大带来的人生际遇,字里行间倾诉着对电大的深深眷恋。犹记得在2009年一期电大报上,刊登了一篇珠海电大的文章,大意是夜晚的校园最美,这篇由学生写的散文隽永朴实。我看完之后,深有同感,夜阑人静的时刻,电大的课堂正为孜孜求学的学子们送去知识,校园里夜晚的灯光照亮了学员们求学的心,电大开放教育的特性可见一斑。在电大读书,让学员对人生有更深的感悟。东莞电大金英在《我的电大求学之路》中,把读书的经历娓娓道来,虽然去学校要转三趟车,但是她依然坚持上学,每天还在家自学两个小时,从专科念到本科。“电大不仅让我掌握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而且让我学会待人处事的方法与组织能力”。佛山电大樊丽丽《重拾书本之后》,重新走进校园成了电大学生,和儿子一起写作业,一起上学,家里更加温暖和谐,感觉自己开朗很多、视野开阔很多,很幸运、很幸福。东莞电大叶丽嘉《让感恩走进心灵》,每当遇到失败与彷徨时,是同学和老师做她的坚强后盾。她感恩学校,是对老师们无私奉献的赞颂与褒奖……这些学员的文章清新雅致,充满了生活气息,从他们身上,也验证着电大的办学成效。可见,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也成了我们喜欢看电大报的一大原因,就好像手捧一杯香茗,那淡淡的清幽的香味让我们心旷神怡。

电大报历经25载辛勤耕耘,许多人与它结下深情厚谊,对它爱不释手。电大报像挚友般倾听每位读者的呼声。刘世明,佛山电大的兼职教师,他从电大报中“进一步了解了我们的电大,加强了和师生的沟通,”“学会了电大的教学方法……投入一份激情,收获一份感情,也结交了很多老师和学生朋友,真是其乐融融。”阳山电大的陈力生在《25年情缘》中深情地说,作者和电大报相伴25年,且坚持为报纸供稿,爱好加缘分是最基本的原因,作者对报纸情有独钟,在夏夜读报时,“不禁心生期待,又生发出一片绵绵之情,”独自赏读报上文章,“百般情意,不一而足,一种徜徉花径觅芳菲之感油然而生。”电大报像出征的号角,激发了我们的工作热情。蕉岭电大的王启明看到自己写的《风雨雪雹会草原》在《广东电大报》上登出来以后,感觉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认可与鼓励,信心大增,对每期报纸都认真浏览,更加认清了电大的大好形势,对电大的事业更加投入。东莞电大的陈汉光在《执子之手,与子相携》中自述,和《广东电大报》颇有惺惺相惜的感觉,因其和自己的“思想想通,观点相近,管理观念相近”,陈汉光并通过报纸学习省电大及其他电大的办学情况,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全面、规范的制度,促进电大的管理工作。还借鉴其办报模式,于2003年创办《东莞电大报》,且深受东莞电大师生的欢迎。陈汉光对《广东电大报》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因为长期阅读报纸,报上的很多人和事在“我的阅读生涯中留下了痕迹和气息。”“时时想起自己正走在很多同行人的路上。偶尔看看他们的风景,听听他们的声音,这种感觉真好。”……正是这份报纸,让许多电大人结识了情趣相投的好友,相伴前行,相互支持鼓励,如冬日阳光,温暖了彼此的心灵。那份欣喜、那份珍惜、那份感动、那份感恩,又远远超出了文字之外,让我们每读一遍报纸,就有一份发自心底的愉悦,亲切之感油然而生,这,是我们电大人自己的报纸呀!

25年,四分之一个世纪,《广东电大报》迎来了25载华诞。25年电大报几乎与1978年成立的中国电大共命运,同成长,几乎陪伴了中国电大从诞生到逐步发展壮大的每一个阶段。在电大庆祝成立30年之际,《广东电大报》曾经浓墨重彩地介绍了我省的庆祝盛况,也登载了很多电大人的回忆文章,我记忆很深的是一篇关于省电大办公地点的搬迁,从最开始的比较陈旧且地点较偏僻的房子到现在位于繁华地带的现代化大楼,从中我们看到了电大前辈多么艰辛的创业过程,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电大成果,而这也必然化为我们对工作更加努力的源头。30多年来,电大阔步前进,如今广东电大正着手建设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电大报》曾经在2011年11月10日《广东开放大学论坛开坛》及2011年11月30日第二版中,具体讲述了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工作重点,这项工作已成为建设幸福广东和加强广东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也将成为全省创建学习型社会坚实的平台和基础。这个目标激励着每个广东电大的教职工,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责任,这份激情在我们的心中回荡,让我们对电大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广东电大能有今天的灿烂辉煌成就,系统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离不开《广东电大报》充当舆论先锋的作用。这份报纸为我们共同的事业鼓掌与欢呼,传递电大的大情小事,也传递我们的心声,我们从中了解了全省电大的前世今生,对自己担当的社会责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25载光荣和梦想,25载奉献与付出,使广东电大报蜚声业界内外,而报纸严格遵循的立足电大、服务基层的宗旨,兢兢业业、不断进取的办报风格,也为此赢得了全国教辅类报纸编辑奖评选等金奖在内的83个奖项。广东电大报,我们为您倍感自豪,也为自己是您的忠实粉丝而觉得骄傲。“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共饮一江水、思君不见君。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在宋人李之仪这首《卜算子》的词里,借长江水抒发相思之情。我们也借这首词来寄托我们的心意,电大报恰似一湾珠江水,把我们全省电大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君心似我心,《广东电大报》,我们所想看到的、所想了解的,在您那里都可以找到一把解答的钥匙。您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您的陪伴时光中,我们学到了新知识,了解了新信息,不断领略到电大发展的万千气象。您的相伴,让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迈的更加坚实,您的指引,将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指南针。您是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您是航标,引领我们抵达光明的彼岸。感谢您伴随我们走过春夏秋冬,走过芬芳四季。今天的新闻将成为明天的历史,让我们和您相依相伴,共同品读百味人生,共创电大的千秋伟业!《广东电大报》情缘佛山电大兼职教师 刘世明

接触《广东电大报》,认识《广东电大报》,了解《广东电大报》,一切都是那么随意,那么自然,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电大人的园地,在我工作生活中烙上了永不铭灭的痕迹,与《广东电大报》为师,与《广东电大报》为友,是它沟通师生感情,交流经验,督促我进步,伴随我成长。

最开始接触或者听说《广东电大报》,是源于去佛山电视电大应聘,那次在学校的办公室等候时我翻开了虽然不大,不厚但是很切合电大人的报纸——《广东电大报》,从此,电大报,就印在了我的心中。

真正认识《广东电大报》,是自己来佛山的第二年,因为以前在高校工作的缘故,就来到了电大做兼职老师,在做老师的这几年中,我自诩为“半个电大人”,自然而然,让我有更多的机会能够翻开充满墨香的《广东电大报》,通过这份小小的报纸,这个平台,让我有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电大,加强了和师生的沟通,也交流了经验,了解了更多我需要的东西。《广东电大报》的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据了解,在2010年度广东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结果中,有9项作品获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我也为自己成为光荣的电大人而骄傲自豪。“立足电大,面向基层,服务师生,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分享成果”,是我进入电大后才深深体会的,在刚进入电大的几个月内,有很多不明白的事情,也不好意思问其他老师,怎么办呢,对了,找《广东电大报》,翻开报纸,全省的电大主要新闻、师生动态、教学经验,教育成果,一目了然,这段时间《广东电大报》就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通过《广东电大报》自己认识了其他学校的一些老师,也学会了电大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觉得自己利用自己业余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心里还是很开心的。投入一份激情,收获一份感情,也结交了很多老师和学生朋友,难得其乐融融。

的确,《广东电大报》给了我很多,但是我能拿什么回报呢,唯一就是尽兼职老师的责任,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为电大同学服好务,做一个合格的电大人,以和各位电大同仁共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斗门电大 余艳霞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这位“门外汉”成为广东电大系统的一位通讯员。那个时候因为受学校领导委托,我只好硬着头皮临时上阵。由于不熟门不熟路,我当时压根就没想到这个通讯员跟《广东电大报》有什么关系,只知道要尽量向广东电大网站投稿报道本校的最新动态,以便扩大我们的“知名度”。

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收到广东电大寄过来的稿费通知单,才意识到自己平时写的“学校动态”报道也会刊登在《广东电大报》上。虽然那笔稿费很少,少得不值一提,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渐渐地,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克服了当初的各种顾虑,放手大胆地写报道。平时忙于英语教学工作的我慢慢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关注我们学校的最新情况,尽量及时进行报道。随着投稿数目日益增加,我感觉自己写作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最让我意外的是,我竟然还因为这个小小的通讯员工作拿了个荣誉证书回来,美其名曰“2009年度广东电大系统优秀通讯员”。窃喜之后,我对《广东电大报》越来越喜欢,并无限感激。

实际上,我们学校一直有订阅这份报纸,只不过我以前不太关注,总是觉得期末考试前夕看才比较有用,因为那时会有很多相关科目的复习指导。现在这份报纸的内容也慢慢充实起来,除了学科学习指导,时不时还看到广东各级电大有关的动态报道,感觉特别亲切,因为我们知道省电大一直在关注着我们基层电大的发展。

在远程教育平台和《广东电大报》的陪伴下,身为电大人的我在一天天进步。我写作不是因为有才,也不是出于功名利禄,而是因为我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把我在电大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告诉大家,告诉我们每一个电大人,让他们也感受到我们是在一起成长,一起努力。有时候,为了让自己的报道看起来充实一点,我会配上图片。因此,业余时间我也多了一份爱好——摄影。虽说我拍的照片跟技术沾不上边,但是我喜欢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高兴时还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再说,经常带上照相机,有时很有“记者”的感觉,写通讯报道也来劲一些。呵呵!

不过,话说回来,给《广东电大报》写通讯报道是以宣传本单位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为主,立足学校发展,为本单位教职工和学生服务。信息宣传报道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工作,但是想做好也并非一件易事,熟悉掌握通讯报道各个环节是重要保证。

首先,要养成善于观察、及时动手的习惯,随想随写。“生活处处是文章”,平时多注意观察和积累素材,多动脑筋多动笔,及时发现和发掘日常生活中的新闻题材。为了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场面,一有时间我都会读书看报收集材料,纸质版的、电子版的,当然里面少不了《广东电大报》。看报要注意方法,学习别人的报道思路,了解别人如何抓住新闻线索,尽量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以小见大。

其次,构思谋篇要多留心眼。对准备报道的事情要了解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才能保证写出来的报道准确,有说服力。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新闻报道的写作5W要素: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和原因(why)。报道要实事求是,观点明确。

第三,要经常学习有关政策、法规,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坚持学习党的有关规章制度、方针政策以及上级领导有关会议精神、讲话精神,努力使自己与时俱进。俗话说:“打铁要靠自身硬”。通过资源共享,我们了解电大终身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的渠道不断增多,对目前电大的教育现状也可以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

第四,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宣传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只有讲求方法的报道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因此,对我们通讯员也提出很高的要求。大量的阅读和勤奋的思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经之路。除了专业用书,我们业余通讯员应尽量加强课外阅读,把阅读范围扩展到时事政治、社会百态等方面,以求自己的报道思路清晰、语言精炼。此外,还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细观察,多阅读,勤练笔,肯修改。

第五,写通讯报道要言之有物,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写通讯报道重在简明扼要,短小精悍,不能以文稿篇幅长短来判断作品的质量。事实上,长的文章不一定分量就重,短文章也不一定分量就轻。决定新闻稿件的关键在于新闻的“新”点、“亮”点,所以报道时间要迅速、及时、精悍,否则就没有意义。切记:报道要详略得当,莫以短小而不为!

最后,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经常勉励学生学习要锲而不舍,其实做好通讯员工作也是一样。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认真对待,积极进取,肯定会获得成功。“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宣传报道对通讯员来说不只是任务而已,而是一种内心展示和自我提升,还能把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丰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相信,通过我们的笔和我们的镜头,一定会成功记录电大人勤奋务实、开拓进取每一刻的精彩。希望我们都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并在各级电大领导的关怀和领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和同事合作,充分发挥我们的桥梁作用,推动电大事业向前发展,也更好地为电大的发展服务,贡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圆梦(四字歌)中山电大2009年秋行政管理本科班 洪山电大办报,二十五年;服务宗旨,六大板块;信息传播,牢记心间;与时俱进,受益匪浅;独家新闻,积累经验;质量水平,影响在先;我与电大,经历一段;一点感悟,抒发感言;电大学子,圆梦五年;高中毕业,让给洪岩;姐俩念书,家庭困难;我去劳动,供妹书念;书没念够,机遇中山;洪岩成才,服务老年;我念电大,志向胸间;服务广东,效力中山;电大征文,思绪万千;开放教育,大家畅谈;先进文化,普及校园;全民修身,电大理念;国父教导,我们实践;和谐社会,我们构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外女黄婧,学习全面;外女柳洪,成绩突显;下代优秀,梦没白圆;终身学习,道德模范;幸福广东,奋发向前。喜欢电大报潮阳电大 周崇颖

我是一名电大教育工作者,初到电大上班的时候,对电大的工作很不熟悉,在教学和管理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同事推荐我看《广东电大报》,他对我说,看了这份杂志,你一定会喜欢上他,喜欢上电大的生活。《广东电大报》,起初没有经心,看了几期,真的是越来越喜欢。《广东电大报》主要是以电大生活为主,以“立足电大,面向基层,服务师生,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分享成果”为精神,向广大师生以及社会介绍电大教育。它不单详细介绍了电大的教学,电大的管理,还报告当前国家教育政策,学校的发展等,不仅仅适合我们电大工作者和电大学生,对其他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帮助和影响。

对于我来说,我最喜欢的还是《广东电大报》里面《学习园地》这一栏。《学习园地》可以说是专来电大所设计的,里面有电大各专业的习题,考试讲解、教学讨论、班级管理等等,对我们电大教育工作者来说,简直是一部字典,真实,实用,可靠。

举个例子,电大教学和管理有着特殊性,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大是成人性质,不同于其他全日制学校,电大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较差,学习时间不够充足,但是每一位电大的学生都对学习有极大的热情,如果不是,为什么他们在工作之余还会特意挤出时间来报名读书呢?我们在教学和管理中就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要照顾好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多与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熟中生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这是我在《广东电大报》学习到的,如果不能深刻体会电大特殊性这一点,是无法在电大工作中准确无误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广东电大报》是我生活中工作中的一个好帮手!起 点蕉岭电大 赖巧鸿

1998年,我进入了电大系统工作,从此走上了一条与往日不同的教育历程。也就是在这里,我与《广东电大报》相识并结下了深刻的姻缘。

那时,自己所在的电大还招收了电视中专生,自己还算年轻,带着一帮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比较调皮,但是在自己眼里却是机灵活泼的学生,做什么事情都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当时自己带的是计算机班,在小小的县城,计算机还是比较新鲜的事物,自己也是个刚刚接触计算机和互联网,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操作和使用才刚刚起步的人。看到那些曾经被称为“差生”的学生,在计算机与互联网世界里学得如此投入,且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真是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于是,一篇热情洋溢的《电大教育、计算机与我》写出后,便毫无顾忌地投稿到了《广东电大报》,不久,铅字出版,虽然只是近千字的文章,不注意的人还未必能读到,但却让我沾沾自喜,这毕竟是自己的作品第一次上了高校的报纸啊!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陆续撰写了一些班级管理方面、学校新闻方面的“豆腐块”,投稿并得到发表。其中的一些内容,后来还转载到中央电大的网站“电大风采”栏目上。闻着那一抹淡淡的墨香,读着自己其实相当稚嫩的文字,其间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竟然是日益高涨,觉得作为电大人的幸福是如此丰盈!从此一路走来,自己的作品也日益增加,职称也不断晋级,教师专业化的道路越走越顺畅。

不仅自己如此沉迷于书写和抒发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心得和反思,更有甚者,还鼓动自己班里的学生,也积极练笔、投稿。班里有个长得漂亮,一直为一场意外夺去了父亲的生命而抑郁的女孩,对生活缺失了年轻人应有的热情,看着关爱她的母亲心急如焚的眼神,我也很焦急,从学习上、生活上处处关心着她,却始终找不到最有效的突破点。终于有一天,我结合当时《广东电大报》征稿的契机,抓住她文笔颇佳这个特长,让她投了一篇稿件,不出所料,稿件如期登出。至少我个人完全相信,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从此,这个可爱而多思的女孩有了自己抒发感情的灵方,生活得阳光多了。除了这位同学,还有一个同学的作品也得以发表,可想而知,对于这些被社会上一些偏见压得抬不起头来,长期处于心理弱势的学生,这种殊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是弥足珍贵的心灵鸡汤啊!

如今,《广东电大报》已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综合新闻”让我及时了解电大的动态消息,“学习辅导”和“学习方法”让我的教学工作更加有的放矢,“生活感悟”让我细细思量人生的真谛,还有其他栏目,都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可以这么说,《广东电大报》是我和自己的学生的起点,从这里,我们第一次登上了“舞文弄墨”的舞台,实现了自己有点奢侈的梦想。于是,从《广东电大报》开始,我们努力让自己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我与《广东电大报》怀集电大2011级中专班 刘娴风(指导老师 洪罗铭)

在我心目中“感恩”两个字一直让我猜不透也想不明白。“感恩”是一个话语,还是一个行动?这都令我难以渗透。我读了《广东电大报》里的《让感恩走进心灵》。《让感恩走进我的心灵》使我懂得了感恩是什么,是怎样的。以前那天真和无知的我总以为感恩仅仅是一个问候,一个原谅而已,但是这都是我天真的想法。读了《让感恩走进我的心灵》,我体会了它“是一双眼睛,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每一个感恩的心灵,”“它是一盏灯,分分秒秒都在为那沉于黑暗中的人放出光芒”……

在学校,感恩又从何说起呢?同学们的关心,老师们的爱心。

在家里,也许“感恩”两个字早已溶入了我的内心了。因为,父母们给我的关心和呵护是多么的温暖啊!我病了,爸爸妈妈第一时间把我搂入她那怀抱里,把我抱进医院。我冷了,他们将外套脱下来披在了我的身上,此时的我是多么地温暖。而又当我伤心难过时,是他们给予我勇气,鼓励我要做一个坚强的孩子。“感恩”是多么的慈祥,多么的温馨,多么的伟大啊!

所以,我读了电大报《让感恩走进心灵》后,我体会了心灵的“感恩”是伟大,是无私的。只要你学会了感恩,就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回报,就学会了做人。感悟电大报怀集电大2011级中专班 植海欣(指导老师 洪罗铭)

初进电大,什么都不习惯,我带着好奇探索着这个新环境。因为不习惯所以抵触,因为抵触所以厌恶这个新环境,于是,我阴郁地生活了一段日子。

不久,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份《广东电大报》,这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趣味。平时有事没事就拿来看一下。这份报纸并不逊色于其他报纸,它里面有教我们学习的方法,有关于学校的最新动态,有关于培养我们这些莘莘学子的政策,但里面最使我受益的还是那些感悟人生、叙述道理的文章。

看了那些文章,我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我已经不小了。特别是那篇《与太阳赛跑》深深地刺痛了我的眼:时间,还有多少?

一直以来,我都害怕写“一”字,因为“一”是“生”字的最后一笔而又是“死”的开头一画。看完《与太阳赛跑》后,掩报沉思,抚心自问,这十几年我拥有了什么而又浪费了多少时间?我不懂我有什么。青春?终究会成为回忆;知识?太浅溥了。我什么也没有!

时间是公平的!它不会给哪个人多一点,也不会给哪个人少一点,关键是你能否做时间的主人。

时间使我懂得了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懂得利用时间。既然选择了做时间的主人,那还有什么理由做逃兵呢?做什么事都一样,不求最好的,但求问心无愧。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只要想通了就好。

于是,我的生活又出现了色彩!我为电大报建言献策怀集电大2010级中专班 谭香凤(指导老师 洪罗铭)

电大报做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报纸,在传播校园新闻信息、引导校园舆论走向、丰富电大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一座发展中的电大院校而言,创建自己超前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品牌,既是电大内在的灵魂所在,也使电大的精神内涵得以传承。电大报是学校宣传自已的窗口,是学校对外开放沟通交流的桥梁,电大报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体现着电大校园的精神风貌,能够丰富电大校园文化内容。

电大报给广大电大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文采的平台。每一期的电大报,我第一时间便会去寻觅里面的文章,有时候似乎在寻找自己的心情一样。专注地去聆听一些高贵灵魂自语,不由自主地聚精会神,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总是觉得很累,累到精疲力竭。不是清欢无觅处,而是大家早已无习寻欢。在电大报中,有时真让我感觉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

阅读校园报纸的主要目的无非是增加学习知识面,还有为学生提供了解校园信息的通道。我喜欢电大报里面的内容,它把校园学习,校园工作动态,生活情感和文学类等熔为一炉,但我觉得电大报缺少的是“开心一刻”。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我想如果增加这个栏目可以让大家在学习之余放松放松,起到减压作用。这样才可谓是百味齐全!

而我更认为,大学师生这个读者群体的阅读兴趣是:在雅俗共赏时更倾向于高雅;在知识与趣味兼顾时更热衷于知识;在消息与理论并存时更偏爱理论;在传统与现代交叉时更执着于求新求变。因此,校园报纸在内容设置上应该淡化宣传,走专业化、对象化道路,主要针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来组织媒介内容,让校园媒体成为本校学生的“首属媒介,使电大报走“年轻化”道路。“建言献策”反映同学们在校园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校园随身听”阐述同学身边发生的趣事、怪事;“学习一族”包括学习经验、技巧以及考级、就业形势信息;“生活直通车”解答后期管理、服务常见问题。对校内外热点、焦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以青年人的视角看世界,以青年人的思维解读世界。

以上点滴感想是我与电大报接触的一年时间得出的一些感触和见解,对否?

《广东电大报》2011年作品荟萃

新闻作品组建广东开放大学 服务广东终身教育广东电大2011年科学发展研讨会在新会召开

本报讯(广东电大宣传科)近日,广东电大2011年科学发展研讨会在新会召开,会议主要内容是:组建广东开放大学,服务广东终身教育。广东电大杨炳生校长和梅醒斌书记分别主持了研讨会,李海燕、李江、余嘉强、孙平和陈显强等校领导出席大会,学校副处级以上干部60余人参加了会议。

梅醒斌书记以"五个带头,五个转变"传达了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主要精神,重点传达了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和省长黄华华同志讲话精神。梅醒斌书记强调,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契机,加快组建广东开放大学的步伐,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杨炳生校长在发言中指出,组建广东开放大学要着眼于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学校的实际,正确处理好求学者与服务者的关系,开放大学与电大和高职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李江副校长通报"组建广东开放大学,探索终身教育模式"试点项目最新进展情况,并指出组建广东开放大学是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是一项政府工程,我们要乘势而上、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加快推进试点项目各项工作的进展。

李海燕、余嘉强、孙平和陈显强等校领导结合实际,就如何组建广东开放大学的一些具体问题分别作交流发言。大会还进行了分组讨论,与会人员就组建广东开放大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最后,梅醒斌书记作总结发言。梅书记指出,组建广东开放大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在全面了解社会需求和学习者需求基础上尽快明确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梅书记强调,办好广东开放大学要处理好上下左右、继承与创新、事业与利益、政府与学校、电大与开放大学等诸多关系。梅书记还对学校2011年的工作提了五点要求: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二是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广东开放大学的各项研究课题工作;三是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四是学校处级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五是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东电大报》总第538期,2011年3月20日)国家教育咨询委委员、中组部原秘书长高世琦一行来广东电大调研考察

本报讯(广东电大宣传科)日前,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及中共中央组织部原秘书长高世琦、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室主任杨银付、中组部秘书处干部李国军一行在省委组织部副厅级组织员王叶敏和农村组织处调研员、副处长林健生的陪同下来到广东电大进行开放大学建设的专题调研,并召开了"组建广东开放大学,探索终身教育模式"座谈会。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文传道、省委政策研究室信息处、省教育厅高教处和发展规划处等领导参加了座谈会。广东电大党委书记梅醒斌主持座谈会,杨炳生、李海燕、李江、余嘉强、孙平和陈显强等校领导出席会议,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同志20余人参加了座谈。

在座谈会上,梅醒斌书记首先致欢迎辞,并简要介绍"组建广东开放大学,探索终身教育模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基本情况。李江副校长代表学校作试点项目专题汇报。

文传道、王叶敏、杨杰东、杨银付等同志分别围绕试点项目进行深入探讨并作发言。梅醒斌、杨炳生、李海燕等校领导分别作交流发言。

高世琦同志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广东电大在新的形势下,与时俱进、抓住机遇,主动融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对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度重视,在开放大学的发展战略和理论探索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扎实有效,试点目标清晰。高世琦同志表示将安排人员整理好本次调研的调研报告,把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带回去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希望广东省有关部门对试点项目给予更多的支持。

此次上级领导莅校指导体现了对试点项目的高度重视,增强了我校创建广东开放大学的信心和决心。广东电大将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力争将广东开放大学建设成为具有广东特色的全国一流的开放大学,为我省建立较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做出更大的贡献。(《广东电大报》总第538期,2011年3月20日)以项目为抓手二十项课题给力开放大学建设

本报讯(广东电大宣传科)组建广东开放大学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举全系统之力和举全校之力来共同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组建广东开放大学,探索终身教育模式"试点项目,做好开放大学相关基础理论研究,2010年11月,广东电大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建设广东开放大学"专项课题申报工作,并成立广东开放大学专项课题评审委员会,对所有申报课题进行审议,最终确定20项课题获立项,每项课题给予7000元资助。课题分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两类,强调研究成果要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研究范围涉及广东开放大学的基本属性与功能定位、品牌定位、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框架、人员编制、资金配置、法律保障、开放教育制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20个方面。

广东电大高度重视此次专项课题研究工作,校领导都参与不同项目的研究,并多次组织召开研讨会和外出调研活动,为课题组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开学前夕,学校还组织专家对立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日前,各项研究课题研究已进入尾声。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主要是调研报告或实施方案。这些成果将成为建设广东开放大学的重要参考意见和建议。

2011年是学校"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组建广东开放大学的关键之年。广东电大以项目为抓手,夯实开放大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必将加快组建广东开放大学的步伐,为把广东开放大学建设成具有广东特色的全国一流开放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广东电大报》总第538期,2011年3月20日)创新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珠海电大"班级园地"正式启用

本报讯(珠海电大 马祖苑)3月1日,珠海电大基于电大在线平台搭建的班级园地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本着"以学生满意为目标、以教师满意为目标"的宗旨,由校长助理、技术部主任余立新带领技术部历时九个月开发完成,这是珠海电大积极探索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又一项创新成果。

据悉,珠海电大自2010年6月份启动班级园地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基于电大在线平台,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整个系统开发分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阶段实现了诸如班级信息、课表、通讯录等在线查询新功能。班主任可对所任班级课程表进行维护,发布停调课通知,让学生及时获取最新停调课动态,摆脱了传统的通过学校公告栏张贴课程信息而产生的信息滞后等问题。此外,班主任还能快捷地对忘记平台登录密码的用户进行密码重置操作,大大缩短了以往密码恢复期间无法正常学习的时间。

中期阶段完成了测试数据清空、系统设置、班级信息及辅导员信息设置等工作,并将用户划分为任课教师、学生、班主任和管理员四种角色,对教师与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进行分级(类似QQ等级),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在线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在线班级通讯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网络教学所带来的情感缺失,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与协作,逐步建立学生在线学习的归属感。

后期阶段主要是该系统的宣传与推广环节,为使教师尽快掌握班级园地管理新功能,教育技术部为各教学部、辅导员、教务处等部门成员进行了系统操作使用的培训。

为使班级园地能够真正切合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在正式投入使用前,教育技术部根据测试反馈意见,对系统进行了细密的整改和调试,下一阶段的工作转向班级讨论小组的研发。

班级园地系统的正式启用,不但让广大师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各级各类教学通知及相关信息,推进教学管理工作有序进行,还能克服过去在线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常出现的"服务器繁忙"等问题,为今后教师有效管理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广东电大报》总第538期,2011年3月20日)2011春季开放教育招生落下帷幕近3万名新生加入电大校园

本报讯(珠海电大 杨晓春 怀集电大 洪罗铭)2011年春季开放教育招生工作已经落下帷幕,据统计,广东电大系统共招录近3万名新生,同比2010年增长约1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源数量稳步增长,为电大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在2011年春季招生工作中,各级电大提前部署,措施到位,涌现出不少亮点。

市级电大:珠海电大2011年春季招生全省第一

2011年春季,珠海电大开放教育招生达1614人(不含斗门区招生人数),从2007年秋季以来连年保持全省招生第一。

近年来,珠海电大不断创新办学理念,从"读书,选择珠海电大"的直白式招生宣传到传遍全国电大系统的"学知识、拿文凭、交朋友"的互动式广告,到2011年提出"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的公益广告,倡导全市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全市居民的学习意识,推动了青年人的学习热潮。在每年招生结束后,珠海电大还通过对新生调查和详细分析学生信息,提出招生形势分析报告,为学校办学提供有力参考,为每期招生有的放矢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珠海电大在校园内还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的精神家园。

特别是2010年7月学校综合服务大厅正式投入使用,为全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学生工作处员工实行全天候报名咨询,重视每一个服务细节,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使广大热爱学习的青年爱上珠海电大。

县级电大:怀集电大2011年春季招生再创好成绩

如果说,2010年秋季怀集电大的招生可以用"虎虎生威"来形容的话,2011年春季的招生则可以说是"宏'兔'大展"!在怀集电大行政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春季完成了521人的招生好成绩,再次突破单季招生超500人的目标。

怀集电大2011年春季招生工作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招生工作。2010年秋季,学校就抽调骨干人员重组招生推荐就业办公室。林忆东校长每年都亲自部署各项招生工作,并派黎家康副校长主管招生工作。二是营造立体宣传网络。学校通过报刊、电视、网上、派发招生宣传品等各种方式,营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招生宣传网,使电大招生深入人心。三是走向基层和农村。春节后,林忆东校长就和学校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亲自带领学校招生工作人员深入到基层单位、乡镇和村委会,广泛深入动员符合条件的有关人员报读电大。四是人人都是招生员。学校一改过去单靠招生办运作的招生模式,转变为人人都是招生员,人人都懂得招生,从而使招生成为全校的"一盘棋"。(《广东电大报》总第539期,2011年3月30日)率先落实《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珠海电大培训走进澳门社区

本报讯(珠海电大 培训处)2011年3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签署了《粤澳合作框架协议》。近日,珠海电大携手澳门社区发展协会、电大澳门校友会在澳门新口岸举办"澳门居民内地置业相关法律问题研讨会"。成为了《协议》签署后珠澳两地率先启动的一个合作项目。《澳门日报》、《濠江日报》、《市民日报》、《华侨报》等11家澳门媒体对本次研讨会作了采访报道。

澳门社区发展协会顾问、电大澳门校友会副理事长、珠海电大校长助理、珠海市社工协会副秘书长,以及珠海电大社工专业主任等珠澳两地的社区服务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珠海市律师协会房地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钟宏炬律师为主讲嘉宾。钟律师针对澳门居民到内地投资置业的常见法律问题作了具体详尽的讲解,并现场回答了听众的提问。会场互动积极,气氛热烈,不少现场听众会后都表达了到内地投资置业的愿望。研讨会就澳门与珠海社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社区培训与成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等问题,做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并达成了共识。

为了更充分了解澳门社区居民的培训需求,珠海电大还在现场发放了《澳门社区培训调查表》,计划就澳门社区居民对培训的需求作更加深入的调查与分析,然后制定具体的《澳门社区培训方案》,并努力争取澳门特区政府的支持。

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以及有关各方今后的更紧密合作,将进一步推动珠澳双方在社区发展及社区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将大大拓展珠海电大对澳教育的外延和发展空间。(《广东电大报》总第539期,2011年3月30日)创先争优展风采 科学发展促和谐广东电大启动四大主题活动纪念建党90周年

本报讯(广东电大 曾永超)为了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歌颂党的伟大成就,根据《关于纪念建党90周年开展"南粤校园党旗红"系列活动的通知》(粤教工委组函〔2010〕22号)精神,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展示学校党建工作的崭新面貌,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师生党员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向党的十八大献礼。近日,广东电大召开纪念建党90周年"南粤校园党旗红"系列主题活动启动工作会议。

会议研究讨论并通过了《广东电大纪念建党90周年"南粤校园党旗红"系列主题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活动"方案"的要求,在全校师生员工中组织开展"党在我心中"征文活动、"创先争优、争当先锋"演讲比赛、"唱支山歌给党听"合唱比赛和"南粤校园党旗红"书画摄影比赛四大主题活动,引导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努力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积极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在校园中掀起弘扬正气、团结奋进、真抓实干的新高潮,营造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浓厚氛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据悉,"南粤校园党旗红"主题系列活动,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办校办、组织人事处、学生处、团委、工会、数码设计与制作系、离退休办公室等单位部门负责相关内容,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积极配合各承办部门顺利开展各项活动。目前,各项活动已经紧锣密鼓的开展,所有活动将于10月上旬结束。(《广东电大报》总第540期,2011年4月10日)社区干部也可以上大学惠州市"社区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依托惠州电大全面启动

本报讯(惠州电大办公室)"社区干部上大学,这还是头一回听说。"从2011年开始,由惠州市委组织部、惠州市电大联合组织实施社区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组织社区干部上大学。3月25日,惠州市"社区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一期班开学典礼在惠州电大隆重举行,首批144名社区干部将参加3年的大专学历教育。

据悉,目前惠州市197个社区共有社区干部1289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329人,占25.5%;大专以下学历的960人,占74.5%。社区干部整体素质不高,仍是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一大瓶颈。据惠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惠州市除继续招收专科层次学生外,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层次,招收已拥有大专学历的社区干部参加本科学历教育。

就如何实施"社区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惠州电大吴汉朋校长提出四点意见:一是深刻认识实施"社区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的目的和意义;二是认真把握惠州市"社区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的主要内容与步骤;三是充分发挥电大在发展社区教育乃至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全体"社区干部班"学员要珍惜机会、认真学习。吴汉朋校长对全体学员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确保学有所成;二要克服工学矛盾,遵守学习纪律,支持班主任的工作,自觉服从管理;三要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吴汉朋校长还特别强调惠州电大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严谨治学,要严把质量关。

由惠州市委组织部、惠州市电大联合实施的"社区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是一项组织上、经费上、教学管理上有保障的惠民工程,是惠州市提高社区基层干部综合素质、大量培养社区党组织带头人和后备力量的重要渠道,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社区工作的有效载体,开创了全省社区干部培训教育先河。

链接惠州市"社区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

●组织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惠州市电大主办。

●经费筹措:市财政、县(区)财政、乡镇(街道)、市或县(区)电大各分担30%、30%、20%、10%,个人分担10%。

●学历/学制:学历有本科、专科两个层次;学制三年。

●开设课程:社会工作概论、社区工作、心理咨询与辅导、社会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等10多门课程。

●授课方式:主要以远程授课为主,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辟学习专栏,上传授课录像,让广大社区干部接受多种形式的学习辅导。

●培养目标:3年内共培养750名,力争到2013年社区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占50%以上。(《广东电大报》总第540期,2011年4月10日,本文获广东高校校报好新闻标题类评选三等奖)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访珠海电大校长蔡胜卿静[编者按]珠海电大不断创新,201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市级优秀示范性电大,近三年来,作为珠海市成人职业教育的龙头,承担社会责任,相继提出了"学知识、拿文凭、交朋友"、"学习时代在电大学习"等传遍全国电大系统的宣传口号。最近,蔡胜校长又提出了"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的倡导构筑学习型社会的响亮口号。为此,记者采访了珠海电大校长蔡胜。

蔡校长告诉记者,信仰如灯塔,能给人指明方向,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翻过了雪山,走了草地,靠的就是对党的信仰。信仰如人生的脊梁,能使人昂首挺胸,担当起时代的重任。信仰是生活的太阳,梁启超说:"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学习就是我们的信仰!我们追逐太阳,就是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让学习成为我们终生不懈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让知识成为我们指引追逐太阳的方向。

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首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曾有过计算机时代、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等定义,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德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理论。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建立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正因为如此,全国上下掀起了一片学习热。已有理论提出"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我提出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例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诗坛开办至今仍是观众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我市两年多来开展的文化大讲堂座无虚席;珠海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干部在线学习网预期每期上线人数在4000人左右,结果目前在线达到了13000多人,正是对这些理论的最好诠释。

其次,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是个人发展的要求。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德在针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彼德定律。而如何适应新的职级,打破这一定律,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珠海作为移民城市,许多有志青年在工作之余深感知识的重要,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珠海电大每年的开放教育学历生就占到珠海市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二十六点七四,远远高于全国万分之六的比例。

我们看到夜晚降临时的珠海,人气聚集得最多的地方,不是商场、酒吧,也不是电影院、网吧,而是珠海电大。珠海电大现有各类在校生10000多人,是我市规模最大、专业最全、层次最多、覆盖面最广、学习形式最灵活的成人与职业教育航空母舰。每天晚上都有3000多人在教室里上课,当晚上九点半电大敲响下课铃时,整个校园、楼梯间都挤满了下课的人流,每每我都为珠海青年人的学习热情所感动。你的朋友可能背叛你,你的家人可能欺骗你,但只有知识不欺骗你。

近来又传来喜讯,珠海电大获得批准成为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珠海分中心,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创办市民在线学习,开设教育培训超市,建设市民学习广场,即将为我市居民终身学习提供更加优良便捷的条件,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做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原载于《珠海特区报》2011年2月23日教育版)方健壮同志任广东电大校长

本报讯(广东电大宣传科)4月15日上午,广东省委组织部干部五处何巨峰处长在广东电大干部教师大会上宣读了省委组织部的任免通知。因上任校长杨炳生同志到龄卸任,广东省委任命方健壮同志为广东电大党委委员、副书记、校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省委教育工委干部处朱伟新处长,新任广东电大校长方健壮,广东电大全体校领导以及副处级以上干部和正高职称教职工参加了大会。

罗伟其厅长在大会上发表讲话。罗厅长称赞广东电大办学32年来取得了巨大办学成就,是广东省办学规模最大的大学。他充分肯定杨炳生同志在电大任职期间,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为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班子建设付出了心血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对杨炳生同志的功成身退表示敬佩。

罗伟其厅长还对广东电大领导班子提了两点希望:一是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形成团结、有战斗力的领导集体。(一)要加强班子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形势,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要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提高办学治校的能力;(三)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四)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立,做到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杜绝腐败。二是科学把握发展的形势,围绕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明确学校"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要抓住未来五年广东教育面临的大好形势,要科学研判、准确把握、明确定位、认真谋划,尽快制定和出台切合学校实际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二)要抓住创新这一条主线,进一步创新电大与高职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三)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四)要进一步推进科学管理,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会上,新任校长方健壮同志和老校长杨炳生同志分别作讲话。方健壮校长表示,要通过学习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努力提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的能力,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模范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坚决维护班子团结,凝聚全校人心,构建和谐校园。方校长高标准要求自己要尽快转变角色,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清晰的思路,更开拓的精神投身电大的建设事业,做到依法治校、严格管理,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科学决策、民主监督。老校长杨炳生同志在卸任之际深情地回顾了三年前首次与电大结缘至今的经历,对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领导及全校教职工多年来给予的信任、支持和关心表示衷心感谢。他相信广东电大在梅醒斌书记、方健壮校长和校党委的带领下,会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并表示今后将以一名普通教职工的身份,继续关心学校的发展,以新的方式投入到广东电大的建设事业中去。

广东电大党委书记梅醒斌代表学校党委、党政班子成员和全体师生员工表示,坚决拥护省委的决定,并强调省委的决定符合广东电大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学校的重视和关心。梅书记指出,当前,学校改革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只有我们敢于面对现实,改革创新,解决矛盾和克服困难,才能够把学校的事业向前推进。梅书记还强调,学校领导班子要精诚团结,加强协调,互相支持,廉洁自律,干净干事,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按照"双机驱动"的发展模式,在电大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个方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我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做出应有的贡献。(《广东电大报》总第541期,2011年4月20日)广东电大春季招生近三万学前教育专业成"新宠"

本报讯(广东电大 廖桂丽)广东电大系统2011年春季开放教育招生工作日前结束,全省电大系统107个教学点共录取新生29, 738人,本、专科录取新生数同比2010年春季增长约15%。从2006年至今春,广东电大招生总数一直位居全国省级电大开放教育招生榜首。

广东电大此次招生总量符合预期,与全省电大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相适应;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受到社会追捧,2011春季录取注册新生达1187人,较2010年秋季增长138%,较2010年春季增长488%。

广东电大此次招生工作成绩的取得主要原因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全省各级电大领导重视,招生工作指导思想明确,正确处理扩大开放和保证质量的关系,注意节奏,合理控制办学规模;二是各教学点全方位立体化开展招生宣传,同时注重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结合各自优势和特色,科学合理地确定招生层次和专业;三是省电大教务处2010年先后在全省电大系统范围内举办了三次教务管理系统业务知识培训,强化了工作人员的文件理解和执行能力,提升了他们的业务素质,提高了他们对教学点管理、计划管理、招生报名管理三大管理系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教学点招生、教学计划、学籍管理几个模块工作人员的相互沟通和协作;四是以争创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为契机,全省各市县电大比学赶帮,并纷纷走出去,学习先进,交流经验,探索创新;五是全省电大通力合作,确保新生资格审核顺利完成。(《广东电大报》总第541期,2011年4月20日)曲江电大以科研促发展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本报讯(曲江电大 梁德深)近日,曲江电大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子项目课题"基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电大、奥鹏、高校学习中心)教学服务支持模式的比较研究"以良好成绩顺利通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审核并结题。课题的主要成果是针对韶关市境内的电大、奥鹏学习中心、高校学习中心三种基层远程教育机构进行比较,重点以网络教学支持工作存在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制约基层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服务和教师潜能充分挖掘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系统科学地论证了基层远程教育机构在国家实施远程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基层远程教育机构是实现真正意义的纵横交错的低成本有质量保障的网络教育系统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曲江电大领导班子非常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把科学研究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实践相结合,形成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开放教育教学评价研究方面,制定了新的教案评价标准,注重鼓励和挖掘教师在开放教育教学中的过程性、交互性设计和措施。在实践中,通过各辅导教师对个性化学习者学习的多维性支持和有效性管理,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能感,较好地发挥教学评价和引领评价的作用,使科研工作从理论研究转向对学校实际工作研究,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促管理的良好局面,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也显著提升。(《广东电大报》总第541期,2011年4月20日)统筹系统资源 发挥系统合力广东电大社区教育学院隆重揭牌

本报讯(广东电大 曾永超)4月12日,广东电大社区教育学院揭牌仪式在省电大隆重举行。中央电大党委副书记张少刚、广州电大校长张晓华应邀出席揭牌仪式,省电大全体校领导梅醒斌、杨炳生、李海燕、余嘉强、孙平、陈显强和部分市电大校领导、省电大有关部门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了仪式。

广东电大社区教育学院的成立旨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同时对广东电大系统有关社区教育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和协调,整合系统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系统联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改变原来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进一步全面推动广东电大系统社区教育工作健康、全面发展,为电大系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广东电大社区教育学院成立后将主要从六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各市县电大成员组成的广东电大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全系统各市县电大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纲领和步骤,建立系统内各市县电大社区教育活动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协调行动的有效机制;二是加强社区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三是通过广东电大系统内媒体以及定期编印社区教育专刊,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四是定期举办系统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班,分析案例,介绍经验,总结和推广成果,推荐社区教育项目和有关活动;五是省电大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和协商,争取和承接适合全省电大系统参与的社区教育项目,探索以电大系统为主体提供社区教育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六是建立全省电大系统共享的以省电大为核心、市电大为节点、县电大为支撑的三级社区教育资源库,组建广东电大系统教学资源共享联盟;通过市场化操作,为广东电大系统开展社区教育提供服务,保证电大系统参与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揭牌仪式上,中央电大党委副书记张少刚指出,广东电大社区教育学院成立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实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与途径。张副书记希望广东电大以社区教育学院成立为契机,继续秉承终身教育理念,不断丰富社区教育内涵,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效能,努力为广东省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

广东电大校长杨炳生指出,广东电大社区教育学院的成立,既是电大办学力量的拓展和延伸,也是电大教育发展的新领域、新平台。他希望广东电大社区教育学院贴近社区、贴近群众,加强对基层电大社区教育工作的统筹与指导,找准社区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不断改革创新,推进全省社区教育向纵深发展,在广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中央电大党委副书记张少刚、广东电大党委书记梅醒斌和校长杨炳生共同为广东电大社区教育学院揭牌。(《广东电大报》总第542期,2011年4月30日)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珠海分中心落户珠海电大

本报讯(珠海电大 马祖苑)日前,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典型应用示范工作。经批准,在全国设立首批"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分中心共18家,其中,珠海中心落户珠海电大。

近年来,珠海电大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按照自身的职能定位在资源建设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由最初的音像视频课件制作阶段发展到现今的数字化资源包、试题库、数字图书馆等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资源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资源建设阶段,已初步建设了丰富的远程开放教育资源库、特色专业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等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在远程开放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公务员在线教育培训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珠海中心的确立,标志着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体系架构在珠海已初具雏形。下一阶段,珠海中心将致力于探索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致力于加快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目标。通过构建"珠海数字化学习资源联盟"体系建设,有效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将资源应用范围分阶段延伸至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社会培训等领域,最终辐射珠三角和澳门地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打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广东电大报》总第542期,2011年4月30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