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7 05:27:11

点击下载

作者:石静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佛教名山

佛教名山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佛教名山作者:石静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01ISBN:9787514323450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佛教名山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并居于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我国唯一汉传佛教寺庙和藏传佛教寺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汉蒙藏等民族在此和谐共处。

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由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等5座山峰组成,它们环抱整片区域,山顶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佛教的传入和灵鹫寺

在山西东北部,有一座紫府山,也称“五峰山道场”,是道家的修炼场所。■五台山全貌

传说文殊菩萨第一次来到我国的时候,就居住在玄真观内石盆洞中。当时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五台山万佛阁

这一年,文殊菩萨再一次来到这里讲经说法,他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要将百姓拯救出苦海。

于是,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和尚,不远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他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就背起青石带回了五峰山。道家 我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慎到、杨朱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思想和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块大青石就是东海龙王的歇龙宝石,他把这块青石放置在五峰山的一道山谷里,一刹那间,山谷变成了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

此后,人们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清凉谷”,并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清凉石圈在院内。为此,五峰山又名“清凉山”。

清凉山的5座主峰,分别称为望海峰、叶斗蜂、挂月峰、锦绣峰和翠岩峰。望海峰又称“东台”,台顶面积是5座主峰中最小的,仅70000平方米,如鳌鱼脊一般,据说在此可以远眺东海日出,所以称为东台。■五台山南山寺

挂月峰又称“西台”,台顶面积约有28万平方米,周围群山拱围,岩石幽深,每逢皓月当空,只见银光泻地,层峰朦胧,万籁俱寂,俨若悬镜,故取名为挂月峰。刘庄 (28年~75年),即汉明帝,是刘秀的儿子,庙号显宗。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明帝以及随后的章帝在位期间,史称“明章之治”。明帝热心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其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提倡儒学,致力于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在位期间吏治比较清明,边境安定。

锦绣峰又称“南台”,台顶面积约14万平方米。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繁花似锦,千峦密布,五彩缤纷,因之取名为锦绣峰。每年的农历四月,北面四台还是冰天雪地,而南台的山腰处却是百花怒放。

叶斗蜂又称“北台”,是清凉山五峰中的最高峰,台顶面积约37万平方米,顶天立地。此台特点是台高、风猛、雷激。

翠石峰又称“中台”,台顶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与四台相比,中台的主要特点是水景。

在台顶有一巨石,立如奔马,卧似喘牛,长有斑斑苔藓,在阳光照射下,丹碧生辉,故取名为翠岩峰。翠岩峰的西北面有太华池,北有甘露泉,东南有玉龙池,池旁还有三棵泉,是清凉山南北五溪流水的发源地。

公元64年,东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周身被金光环绕,轻盈地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

第二天一早上朝,汉明帝就把自己的这个梦告诉了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说,听说西方天竺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并全身绽放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

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五台山寺庙牌坊

当时,使者遇见了正要前往中原的印度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相随而归,并于公元67年抵达洛阳。汉武帝下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这两位印度高僧居住,同时为了纪念白马负经输像的功劳,就将寺名定为“白马寺”。这一年,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清凉山宣扬佛法,两人惊奇地发现这里竟然有佛存在的痕迹,还发现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而且清凉山山势奇伟,气象非凡,和印度的灵鹫山,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修行的地方非常相似。于是,两位高僧立即决定就在这里建立寺庙,供奉佛祖。但是,这个决定却遭到这里道士们的强烈反对。■五台山显通寺的钟楼后来,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举行道士与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取得了在清凉山一带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道士 对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教徒的通称。《太霄琅书经》称:“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道士之名源于战国,也称方术之士,习惯上将男的称为道士、黄冠;女的称为女冠、女真。

寺院落成后,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示自己对佛教的重视,就加“大孚”两字,因而寺院的全名为“大孚灵鹫寺”,也就是后来显通寺最初的规模。从这个时候开始,清凉山成为我国佛教的中心,大孚灵鹫寺和洛阳白马寺同为我国最早的寺院。

后来,历代都对大孚灵鹫寺进行修葺,北魏孝文帝时期对大孚灵鹫寺进行修葺后更名为“花园寺”;唐太宗时名为“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重修后赐额“大显通寺”,形成后来的规模。中轴线 我国古代大型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我国是唯一在建造建筑物的时候讲求中轴线的国家,而且成就最为突出。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千米,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显通寺占地80000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殿宇有7座,由南至北依次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这些殿宇造型各异,独具特色。

在悬挂“大显通寺”匾额的山门外两侧,各有一通石碑,石碑上模仿龙形和虎形,写有“龙虎”两个大字。寺庙中用龙虎把守大门,甚为奇特。■五台山大显通寺

观音殿又名“南殿”,殿内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像,左右两边陪祭的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所以又称“三大主殿”。殿内两侧放满了经架,架上有各种经书,所以又称“藏经殿”。过去曾将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设在这里,所以又叫“水陆殿”。■显通寺大文殊殿

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殿前有两座碑亭,亭内立有两通汉白玉的石碑,石碑高不足3米,宽不足1米,一通是“有字碑”,就是后来康熙皇帝的御笔;一通碑上没有任何字迹,人们称作“无字碑”。

相传这两个碑亭的地方原是两个圆形的水池,池里的水清澈如镜。

有一年,康熙皇帝朝台,巡游显通寺,来到文殊殿前。他抬头一望,只见绚烂的菩萨顶端端正正坐落在灵鹫峰下,好像一条英武的龙,昂着头高卧在那里。

这座牌楼正是龙头,两根幡杆正是龙角,108层台阶从牌楼上延伸下来,正是龙吐出了舌头。康熙越看越像,也越看越怕:这不就是出真龙天子的地方吗?难道我大清的江山要让别人夺去吗?于是,他就想找些人理由来证实这不是一条龙,或者是一条死龙,那他可就放心了。

当时的住持和尚在皇帝身边接驾,听到皇帝在念叨菩萨顶,便凑上去说:“启奉万岁,那灵鹫峰是一条龙,菩萨顶的牌楼,正好在龙头上。”

康熙最怕说的话就这样被住持说了出来,康熙皇帝不露神色,仔仔细细看了菩萨顶一会儿,像是发现了什么奥秘一样掉转头对住持说:“灵鹫峰是条龙,但不是条活龙,你看,它没有眼睛。”

本来,康熙帝是想让住持接住他的话茬,也说一句“这条龙没有眼睛。”

可住持没有领会到皇帝的本意,只是一心想把自己所知道的统统告诉皇上:“启奏皇上,我主有所不知,这龙是有眼睛的。每日午间时分,太阳照到这两个池上,那菩萨顶的木牌楼两侧就会出现两个圆形的光环。”

这一来,康熙再也忍不住,发了雷霆,“龙长了眼睛,不会飞走吗?龙飞走了,那五台山的灵气还会有吗?这两个水池,你给我填平,上面再立两通石碑压住!”

住持吓坏了,立即命人填平了水池,并立起了石碑。

住持请康熙写碑文,康熙忘了有两通石碑,就欣然写了一篇,住持无奈,只好请工匠把碑文拓刻在■大文殊殿前的碑亭左边那通石碑上,右边则空了下来。■五台山佛像

文殊殿殿内供奉着7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菩萨,前面的5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菩萨、南台智慧文殊菩萨、中台孺者文殊菩萨、北台无垢文殊菩萨和东台聪明文殊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后面是甘露文殊菩萨。磬 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是我国古代石质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石”音。

这些文殊菩萨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罗列着十八罗汉像。

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也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高悬康熙御笔题写的“真如权应”木匾,下面条幅横悬,两旁锦幡垂挂。

殿台上供着三世佛像,中间的是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3尊菩萨像。

佛像前的地面十分宽敞,经案上佛灯高照,宝鼎焚香,摆着各色供果,敬有美丽鲜花。东面的经案头,还摆着鼓、磬、铛、木鱼等佛家乐器。不仅本寺僧人在这座殿内做早晚功课,每逢大的佛事活动日,各寺庙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汇集到这里举行礼佛仪式。斗拱 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斗拱是在柱子的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的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横穿插装配的组合构建。斗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斗拱是我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中轴线上的第四座殿堂为纯砖结构的无量殿,面宽7间,进深4间,总高20多米,因殿内供有大光明无量佛,也就是毗卢佛大铜像,所以取佛法无量之意,命名为“无量殿”。又因为整个殿堂全部用青砖砌垒雕刻而成,俗称“无梁殿”。■显通寺的无量殿

无量殿不仅规模宏大、结构严谨,而且雕刻精湛,是五台山砖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无量殿正面每层有7个拱洞门,檐下用砖雕刻成斗拱椽飞等构件。■显通寺文殊殿古建筑

中部3件为枕头券,两边厢为横向竖券,左右山墙为拱脚,各间之间用券拱式门洞相连,顶部为穹隆顶,上部有藻井镂刻。

千钵文殊殿是中轴线上的第五座殿堂,殿中供奉着千钵文殊铜象。这尊铜像造型奇特,上叠5个头像,胸前有手6只。二龙戏珠 即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龙珠就是龙卵;龙戏珠,也就是龙在戏“卵”,体现的是龙这种神物对生命的呵护、爱抚和尊重。传达着古人的“生命意识”,即对传承不息这种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发挥。

其中的两只捧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1000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钵内都有一尊释迦牟尼佛。所以,这尊铜像又被叫做“千臂千钵释迦文殊像”。

中轴线上的第六座殿堂是铜殿,是用50000千克铜铸成的。殿外观看似为两层,实则为一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鼓形。

殿身上层四面雕隔扇6页,下面置隔扇8扇,殿内四壁上铸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号称“万佛”。室内中央供奉着一个高为一米的巨大铜像。

铜殿的每页隔扇都是由一个省布施铸造而成,其文诗之美、工艺之精让人惊叹。铜殿柱、额、枋和隔扇上下都铸有各种彩画图案和花卉鸟兽,如“玉兔拜月”、“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非常精致。

据《清凉山志》记载,铜殿是由后来明朝时期清凉山的高僧妙峰法师集全国13个省布施而建造的。妙峰法师曾铸3座铜殿,一在南京,一在峨眉,一在清凉山,前两座铜殿已经被毁,只留下显通寺的这座,十分珍贵。

这座铜殿造型优美,结构完整,图案生动,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铸造技艺。铜殿前原有铜塔5座,暗含清凉山五台之意,后仅保留下两座,均为8面13层,显得玲珑秀丽,引人注目。

铜殿的华严经字塔陈列在藏经楼内,是用蝇头小楷字组成的。在黄绫和白绫上写有60多万字,囊括了《华严经》80卷。华严经字塔是由后来清朝康熙年间的许德心用4年时间设计,历时8年时间完成的作品,确实珍贵。

藏经楼内,收藏了各种各样的文物,有北魏时期铜铸的旃檀佛像,有北宋开宝年间刊刻的雷峰塔藏经,有明代人绘制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像,有杨五郎使用过的40多千克重的兵器铁棍等。■显通寺镀金铜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藏经楼内还有一口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铜钟,这口大铜钟原先悬挂在显通寺的钟楼内,名叫“幽冥钟”。幽冥钟的外部铸有楷书佛经一部,共1万余字。因为敲击时钟声绵长,传播深远,所以人们又把此钟叫做“长鸣钟”,也称为“长命钟”。显通钟声,历来都是梵宇佛国的一个标志,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五台山的古钟道。阅读链接藏经楼内的大铜钟相传铸于明朝万历年间,钟身高8尺,钟口边缘呈莲花瓣形状,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但是为什么不加铸半斤使之成为一万斤呢?原来,自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常常呼喊“万岁”,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礼节。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万岁”便成为帝王的代称,用来表明皇帝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至高无上。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将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当铸造大铜钟的时候,为了避讳皇帝“万岁”的“万”字,就少铸了半斤,将铜钟铸造成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清凉山佛教的极盛时期

随后,佛教在清凉山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清凉山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潮期。北魏孝文帝继位之初就崇佛敬僧。■五台山的“清凉妙高处”《古清凉传》记载他曾到清凉山避暑,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并建清凉寺,还在清凉山“射箭畋略”,建造佛光寺,随后又建造大孚图寺,并环绕灵鹫峰置十二院。■五台山南山寺

后来,孝文帝还让自己的第四个女儿信诚公主出家在清凉山,并置公主寺。于是,清凉山佛教开始兴盛起来。据记载,当时的清凉山已经建有数十座寺院。

公主寺在建成之后,一度毁于战火,保留下来的为后来的唐朝时期所建。相传唐朝有一个尼姑来到清凉山修行,在公主寺的遗址下掘得尺璧,就进献给了当朝的皇帝,于是皇帝下令在此地重建公主寺。

在公主寺的旁边还有一座小寺叫“驸马庙”,民间传说是诚信公主的丈夫出家修行处。公主寺占地4000平方米,中轴线有三进院子。

过殿面阔、进深各3间,殿内正中塑有释迦牟尼坐像,左右是大梵天王和帝释天王,背后是观音菩萨像。殿之四周塑文殊、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像。塑像上方皆为悬塑,有山水人物,亭台楼榭,形态逼真,色彩鲜明。

大雄殿内设有佛坛,坛上塑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像前是迦叶、阿难两尊者,塑艺精美绝伦。

殿四壁皆为精美绝伦的画像壁画,以卢舍那佛和弥勒佛为中心,300多人物面佛而立,大者1米,小者0.6米,内容丰富,绘艺甚佳。穿过左边的垂花门,是一棵苍天古树,北面是一座圣母庙,其对面有一细致的戏台,十分难得。垂花门 我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之后,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12个寺院。清凉山发展成为了文殊道场和研习《华严经》的圣地。学习《华严经》的人们纷纷到五台山礼谒文殊,举行法会,着书释论,出现了灵辩及其弟子道昶、灵源、昙现等一大批华严学者。■五台山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菩萨顶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所以又称为“真容院”、“大文殊寺”。■五台山菩萨顶庙宇

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代曾多次重修。后来藏族僧人进驻五台山之后,成为五台山藏传佛教寺院之首。菩萨顶全寺顺山就势修筑殿宇,寺前有石阶108级,布局十分严谨。

历代都非常重视对菩萨顶的修葺和扩建,逐渐形成后来的规模。北宋时期对寺院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1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

1402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1573年至1620年间再一次,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至清代,由于满族崇信藏传佛教,于是在1660年,将菩萨顶由汉传佛教改为藏传佛教,并从京城派去寺院住持。

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都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

菩萨顶东禅院内两通高3米,宽1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4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描写他上五台山的感受。书法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宝贵的艺术品。

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而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韵味。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108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石阶末端的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

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又因山门前的大石阶不是一级一级的,而是斜升的大平面,并雕有九龙戏水。九龙翻腾,互相缠绕,活灵活现。

菩萨顶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100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且均为后来的康熙皇帝下令建筑的。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3个部分。■菩萨顶寺庙香炉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色彩。面阔7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像。■五台山菩萨顶石碑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藏传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绘在布上的藏画唐卡。璎珞 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璎珞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时,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变成项饰。它形制比较大,在项饰中最显华贵。

另外,在大雄宝殿和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一处阶石上面成了蜂窝状。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灵验,广施雨露的缘故。

实际上,这只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唐卡 也叫唐嘎、唐喀,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此外,菩萨顶内还存有许多文物。这些文物中,有几件比较稀奇,而且还有趣闻。

菩萨顶后院正房内存有4口大铜锅。这些铜锅,过去每年“六月大会”和腊月初八各用一次。■五台山大文殊殿

六月庙会僧人们过佛教节日,做斋饭,用白面蒸魔王,供“跳神镇魔”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放进黄米、绿豆、莲子、栗子、红枣、稻米、桃仁、红糖等,做成八宝粥供佛斋僧。■五台山黛螺顶菩萨像杨坚 (541年~604年),隋朝的开国皇帝。弘农郡华阴,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我国,开创了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我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被尊为“圣人可汗”。

在菩萨顶前院的西配殿里,还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萨像,这也是饶有风趣的佛教文物。过去,这尊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还带着一支箭,据说那还是乾隆皇帝射上的呢,乾隆皇帝给它的封号是“带箭文殊”流传至今。

至北齐时期,清凉山的佛教迎来了第一个兴盛时期。北齐文宣帝高洋曾“割八州之税,以供山众衣药之资”,清凉山上的寺院发展至200多座。

564年,北齐武成帝高湛诏慧藏法师于太极殿讲《华严经》。次年,改清凉山为五台山,使《华严经》成为五台山的开山圣典,五台山的华严学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在五台山盛传的还有涅槃学、禅学、律学、净土学等。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大力扶持佛教,下诏在5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

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5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5个文殊的法号不同。

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

从此之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5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后,五台山之名开始在史籍中大量出现。■菩萨顶的大雄宝殿

李唐王朝起兵并州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唐太宗即位后,重视译经事业,命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为主持,增加僧侣3000余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武则天 (624年~705年),山西文水人,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后来,武则天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周,逝世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于是敕令建寺10所,度僧数百,并下诏免收五台山寺院的赋税。显而易见,从唐太宗至唐德宗,都对五台山佛教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扶助。

702年,武则天敕命重建清凉寺,令德感法师住持并掌管全国的僧尼事宜,使五台山成为全国佛教的首府所在。其后,又“神游五顶”、在清凉山安置“玉御容”,造塔立碑,并设斋供佛,对佛教进行大力的扶持,进一步促使五台山的佛教进入了兴盛时期。■五台山的铜塔

唐代宗李豫时期,印度的僧人不空三藏来华,上书向朝廷建议: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今镇在台山,福滋兆亿。伏唯宝应元圣文武皇帝陛下,德合乾坤,明并日月,无疆之福,康我生人。伏唯至今以后,令天下食堂中,于宾头胪上将置文殊师利形象,作为上座。询诸圣典,具有明文。佛只如来尚承训旨,凡出家者固合抠衣。普贤、观音犹执拂而侍,声闻、缘觉拥慧而后居。斯乃天竺国皆然,非僧等鄙见,仍请为恒式。■五台山演教寺

769年,唐代宗批准了不空三藏的建议,尊文殊菩萨为天下寺宇斋堂中的上座,钦定普贤和观音为文殊菩萨的侍者。从此,文殊菩萨就居于观音、普贤、地藏等菩萨之首。

同时,不空三藏还奏请朝廷在五台山建金阁寺,并派弟子含光和经陀亲自到五台山督造,使之成为国家的根本道场。

770年,不空三藏被召往五台山,他根据名僧道义禅师所说的文殊菩萨显圣处“金阁浮空”而创建金阁寺。该寺铸铜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阁”命名。

金阁寺修建时,由印度那烂陀寺的纯陀法师担任监工,依照经轨建造。当年秋天金阁寺落成之后,不空三藏法师被召回京城,唐代宗迎接入城。

不空三藏法师是当时新兴密宗的主要创立者,离开五台山后由门徒高僧含光常住金阁寺弘扬密宗,创建了以《大日经》、《苏悉地经》和《金刚顶经》等真言密部为理论依据,以文殊护摩法为主要的修行方法,若戒定慧,形成了具有五台山特色的密宗,享有很高的声誉。金阁寺的殿堂共有160多间,寺院布局为两处大院、一进四重坐北向南的殿阁。寺前有天王殿和钟鼓两楼。第一处大院中间,矗立一座大阁,内供高约18米的千手观音铜像,是五台山最高最大的圣像,由纯铜铸成,外补薄泥,然后贴金。密宗 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8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菩萨顶一角金刚智、不空等祖师传入我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千手观音身旁又有两尊高大的协侍像,一男一女,左边男像怀中抱有宝剑,据说这一男一女为观音的父母。殿阁两壁各供有12尊塑像,统称为“二十四诸天”。

千手观音站坛的西南壁角,塑有诏令建造该寺的唐代宗李豫像。殿阁内左右后柱下两个石柱础,为圆形中间束腰上下卷莲瓣形,唐风明显。

金阁寺第一处大院的北侧有一排木构建筑,下层是僧舍,上层是塑有各种圣像的供殿,塑像设置庞杂,其中玉皇殿和三皇殿颇具特色。玉皇是道教所称天上最高的神,又称“玉帝”。

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3个帝王,或称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为三皇,或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

与此同时,不空三藏又奏请在天下著名的寺院中置文殊院及文殊像,作为五台山文殊道场的支院。这样,以五台山为中心,以天下各著名寺院为枢纽,通过遍布全国的大小寺院形成网络,使文殊信仰得到推行,从而使五台山成为僧俗尊崇的文殊信仰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

787年,五台山就被正式确定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五台山被定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之后,人们便自然地在五台山兴建了许多供奉文殊菩萨的寺院和殿堂。文殊菩萨 即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服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意为美妙、雅致、可爱,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是除观世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文殊菩萨在道教中称文殊广法天尊。

五台山有专供文殊菩萨的菩萨顶、殊像寺、文殊寺、文殊院等寺院,大多数寺院中设有专供文殊菩萨的文殊殿,有的文殊殿规模甚至超过了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雄宝殿。■五台山大雄宝殿

供奉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像多种多样,有聪明文殊、智慧文殊、狮子文殊、无垢文殊和孺童文殊,这五方文殊像合塑在黛螺顶的文殊殿、显通寺文殊殿和尊胜寺的文殊殿中。

菩萨顶文殊殿中供真容文殊像,佛光寺文殊殿中供着文殊7尊像。后来,在菩萨顶、罗睺寺、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内还分别供奉有黄、白、绿、黑、蓝五色文殊像。另外还有带箭文殊、灯笼文殊、老文殊、千臂千钵释迦文殊、甘露文殊、金刚文殊、大威德文殊、写戏文殊等。

唐代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文化氛围,加之多位帝王的尊崇佛教、扶持佛教,使得五台山佛教形成了寺院林立,寺院经济发达,佛教经典丰富,僧人数万的鼎盛局面,文殊信仰遍及天下。

佛教的各个宗派,如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禅宗的高僧大德纷纷至五台山巡礼学法,传教布道,开辟道场,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宗派。■五台山亭阁

远自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越南、缅甸、日本等国的僧人,也慕名而来巡礼求法,其中,朝鲜和日本尤甚。如日本入唐求法高僧圆仁归国后,于861年在比睿山延历寺仿照五台山大华严寺菩萨院的文殊堂建起了文殊楼,修造了文殊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