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下闳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7 10:47:22

点击下载

作者:查有梁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落下闳传

落下闳传试读:

“四川历史名人丛书”总序——传承巴蜀文脉,让历史名人“活”起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哺育民族成长壮大的乳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从十八大到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以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从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精髓、现代价值和传承理念等方面多维度、系统化地阐述了对待中华文化的根本态度和思想观点。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的崭新高度,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书记的一系列著名论断,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把中华文化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升华到一个新境界,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沧海桑田,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早已成为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华文明至今仍然喷涌着蓬勃的生机。四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源通流畅、悠久深厚。旧石器时代,巴蜀大地便有了巫山人和资阳人的活动。新石器时代,巴蜀创造了独特的灰陶文化、玉器文化和青铜文明。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古城遗址,昭示着城市文明的诞生;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展示了古蜀文明的不同凡响;秦并巴蜀,开启了与中原文化的融通。汉文翁守蜀,兴学成都,蜀地人才济济,文章之风大盛。此后,四川具有影响力的文人学者,代不乏人。文学方面,汉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唐陈子昂、李白,宋苏洵、苏轼、苏辙,元虞集,明杨慎,清李调元、张问陶,近现代巴金、郭沫若等,堪称巨擘;史学方面,晋陈寿、常璩,宋范祖禹、张唐英、李焘、李心传、王称、李攸等,名史俱传。此外,经过一代代巴蜀人的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还创造了道教文化、三国文化、武术文化、川酒文化、川菜文化、川剧文化、蜀锦文化、藏羌彝民族风情文化等,都玄妙神奇、浩博精深。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四川人的根脉,是推动四川文化走向辉煌未来的重要基础。记得来路,不忘初心,我们要以“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担当,担负起传承历史的使命和继往开来的重任,大力推动巴蜀文化的传承、接续与转生,让巴蜀文化的优秀基因代代相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四川历史文化异彩独放,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红色文化影响深广,历史名人灿若星辰,这是四川建设文化强省重要的文化资源。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借助四川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持续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先后出台《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战略规划及措施,大力推进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三国蜀汉文化研究传承、四川历史名人传承创新、藏羌彝文化保护发展等十七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着力构建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国民教育、宣传普及、创新发展、交流合作等协同推进的文化发展传承体系,不断探索传承守护中华文脉的四川路径。“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是四川启动最早、影响最广的一项文化工程。自2016年10月提出方案,经过八个多月的论证调研、市(州)申报、专家评审,最终确定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为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这十位历史名人,来自政治、文化、科技、艺术等多个领域,他们是四川历史上名人巨匠的首批杰出代表,各自在自己专业领域造诣很高,贡献杰出:李冰兴建都江堰,功在千秋;落下闳创制《太初历》,名垂宇宙。李白诗无敌,东坡才难双;诸葛相蜀安西南,杜甫留诗注千家。大禹开启中华文明,则天续唱贞观长歌。扬雄著述称百科全书,千古景仰;升庵文采光辉耀南国,万世流芳。

十大名人之所以值得传颂,不仅在于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功勋卓著、地位崇高、声名显赫,更在于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气质风范、文化品格等,是中华民族和巴蜀文化的集中表达。大禹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李冰尊崇自然、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落下闳潜心研究、孜孜不倦的探求意志,扬雄悉心著述、明辨笃行的学术追求,诸葛亮宁静淡泊、廉洁奉公的自律品格,武则天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博大胸怀,杜甫心系苍生、直陈时弊的忧患意识,苏轼宠辱不惊、澄明旷达的坦荡胸襟,杨慎公忠体国、坚守正义的爱国情怀,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浓缩和凝聚,是四川人民独特气质风范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源和本质,是四川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突出优势。

历史名人要有现实意义才能活在当下。今天我们宣传历史名人,不能停留在斯土有斯人的空洞炫耀,而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去深入挖掘、扬弃传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不断呈现当代表达,让历史名人及其文化“站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响起来”“火起来”,真正走出历史、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三年多来,全社会认知、传承、传播历史名人文化的热潮蓬勃兴起,成效显著:十大名人研究中心全面建立,一批中长期规划先后出台,一批优秀成果陆续推出;十大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加快保护修复,展陈质量迅速提升;十大名人宣传片全部上线,主题突出,画面精美;名人大讲堂、东坡艺术节、人日游草堂、都江堰放水节、广元女儿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多地开花,万紫千红;以名人为元素打造的储蓄罐、笔记本、手机壳、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源源上市,深受民众喜爱;话剧《苏东坡》《扬雄》,川剧《诗酒太白》《落下闳》,歌剧《李冰父子》,曲艺《升庵吟》,音乐剧《武侯》,交响乐《少陵草堂》等一大批舞台艺术作品好戏连台,深入人心……“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的编纂出版,是实施振兴四川出版战略、实现文化强省目标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深入挖掘提炼历史名人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华,凝练时代所需的精神价值,增强川人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延续中华文化的巴蜀脉络,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彰显巴蜀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的编纂出版,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深入挖掘名人的精神品质、道德风范,正面阐释名人著述的核心思想,借以增强川人的文化自信,激发川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澎湃力量;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着力传承中华文化的经典元素和优秀因子,促进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团结一致;始终秉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用客观、公正、多维的眼光去观察历史名人,还原全面、真实、立体的历史人物,塑造历史名人的优秀形象,展示四川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历史名人文化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能。“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的编纂出版,注重在创新上下功夫,遵循出版规律,把握时代脉搏,用国际视野、百姓视角、现代意识、文化思维,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可读性有机结合,找到与读者的共振点,打造有文化高度、历史厚度、现代热度的文化精品,经得起读者检验,经得起学者检验,经得起社会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注重在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立足原创、新创、精创,努力打造史实精准、思想精深、内容精彩、语言精妙、制作精美的文化精品,全面提升四川出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建设文化强省、助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鼓励和文化支撑,为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四川力量。“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编委会2019年10月30日前言特殊的传记

为一位历史人物作传,如果有详细的历史资料可供整理、归纳、提炼、评价,自然可以写出一本较好的人物传记。大多数人物传记采用从出生到去世的顺序叙述,生动的故事多,细节也多。这种一般型的人物传记,很多,很多。研究人物的传记,成为学习历史、文学、哲学、科学、艺术、技术、教育学、人才学等学科的重要方法。这类人物传记仍然可以分为两种:文学性的人物传记和历史性的人物传记。

如果缺乏详细的历史资料,经典文献上只有几句话,生卒年代不确切,连姓甚名谁都有争议,那就只能合理推测、探索演绎,辅以诗歌图画,等等,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给这位历史人物作诗画传记了。文学可虚构,历史讲真实。这种特殊型的人物传记,很少,很少。我们只能从历史、教育学、人才学、各种各样的人物传记等学科著作和文献中的研究成果,反过来思考,在少量历史史料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合理推测、概率判断,以故事新编的方法来写“传记”。《落下闳传》就属于后一种类型的人物传记,既不是纯粹的历史文本传记,也不是纯粹的文学文本传记。严肃的历史文本必须尽量忠于事实,不能想象;生动的文学文本可以自由想象,虚构细节。两者很难兼顾。

我试图撰写一本“有文学性的人物传记”和“有历史性的人物传记”,即两者兼而有之的传记。历史只记大事,不记小事;文学重视细节,可以编造。文本有传播的基础,是建立在历史之上的;文本让人阅读有趣,需要再进行文学加工。

我认为,历史名人的公共阐释与历史阐释,应当尽力将“人文阐释”与“科学阐释”有机融合起来,要努力做到:“历史—逻辑阐释”“科学—技术阐释”“人文—情感阐释”“公共—交流阐释”四者交叉整合。《落下闳传》力求做到:集大成智慧,立浅显之见,聚众家之言。《落下闳传》定位为科学传播的普及性历史名人传记。以人物的故事为线索,有史料根据,也有学者们的推测,将天文学、数学、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融合在传记里。这也是我对于“人才学”专业的新探索。

经典的史料要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同时代其他人物传记也可以给予启迪和借鉴。落下闳的科学成就是突出而明显的,但他的生活经历和具体故事的历史记载却相当缺少,只能在一些段落里适当做合理的推测。

我的专著《世界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2001年),被席泽宗院士评论为“理性重构”的学术传记,数理性很强。该书将天文学、数学、哲学、历史等跨学科融合起来。阅读这样的学术传记,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天文学和数学的知识。我深知这样的“理性重构”的学术传记,读者面不会很宽,只适合理科教师和大学生研读参考。

现在这本《落下闳传》,力求由浅入深,引人入胜。大家知道,深度研究很困难,深入后再浅出,同样困难,也许更困难。许多知识,难以言传;有的知识,不可言传。例如,问落下闳自制的浑仪是怎样测定二十八宿的?这就只有“格物”方能“致知”了。读完这本传记,至少对落下闳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会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本书涉及与落下闳有直接关系的诸多历史人物:他的不知名的父亲,他学习的启蒙人,在京城做官并推荐他进京参加历法改革的阆中人谯隆,以及汉武帝、司马迁、邓平、唐都等。通过这些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可以洞察落下闳的一些生活轨迹,可以折射落下闳行走山川的身影。

本书也介绍了在科学上直接受落下闳影响的学者:扬雄、张衡、梁令瓒、僧一行、秦九韶,阆中诞生的天文学家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和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人,以及唐代客居阆中的著名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袁天罡、李淳风。到了20世纪,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吕子方成为系统研究落下闳的第一人。

本书还介绍了落下闳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落下闳对“浑天说”的提出与《太初历》的制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应用自制的浑仪,采用赤道式坐标系测定二十八宿的赤经差等,建构了“落下闳系统”。比他晚200多年的古希腊“托勒密系统”与之相较,各有千秋。我在吕子方教授研究的基础上,对“落下闳系统”与“托勒密系统”做了比较研究,论述了“落下闳系统”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

期待读者读了《落下闳传》之后,能够知道:为什么人们称落下闳为“春节老人”?为什么说落下闳是“浑天说”宇宙论的开创者?落下闳对于二十四节气有什么独特贡献?对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的《太初历》,落下闳做了哪些关键的创新?为什么天上有一颗星被命名为“落下闳星”?为什么认识“落下闳系统”就会知道中国古代有科学?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可以通向现代科学?

读《落下闳传》,建议读者先读《前言》和《后记》,“叩其两端”,形成一个简单明了的整体印象。读一读我写的《落下闳赞》,看一看我写的《落下闳精神》及《巴蜀颂辞》等,当有了比较感性的整体了解,再去阅读这本描写科学家的《落下闳传》,就更容易理解落下闳的成就及贡献。

本书为2017年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的传记之一,这十位是: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十位四川历史名人,从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看,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持续影响着后人后世。

本书最后的《落下闳年谱》中,按照年代顺序,介绍了落下闳生活的时代、落下闳的重要大事,以及相关的国家大事。突出重点,要言不烦,一目了然。随着实物考古的新发现、经典历史文献的再解读,我将在以后纠正错误,改正缺点。

本书写作过程中,成都七中退休教师曹宝静在资料选择、文本打印、文字润色、稿件校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成本书,有她一半功劳。落下闳简介

2004年7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发布《小行星通报》:将16757号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2017年7月,落下闳被“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评选为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之一。现对他的生平事迹及其社会影响,简述如下:

西汉天文学家,复姓落下,名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属四川南充)人。汉武帝元封年间,经阆中人谯隆推荐,受武帝征聘,官居太史待诏。在京城长安,落下闳与邓平、唐都创制《太初历》。他精通天文历法,承担“运算转历”、观测天象等重要工作。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正式颁布《太初历》。之后汉武帝聘落下闳任侍中(顾问),他婉辞未受,回到家乡阆中,隐于落亭,继续观天测地,传法后生。

他自制浑仪测定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经差),并与二十四节气结合起来。首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个月为“朔望之会”。他是《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浑天说”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制造了观测星象的浑仪和用于演示的浑象,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奠定了我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经过国际天文学界的认可,“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编号为16757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在四川,与落下闳有关的历史遗存有:南充市阆中古城、盘龙山、云台山、桥楼乡、落阳山、落阳旮、高阳山、落亭、管星街、星座楼、观星台、春节文化主题公园等十余处。

落下闳将二十四节气的安排方式科学化,“以无中气之月置闰”,至今仍然在应用。《太初历》是我们认识理解中国传统的一百多种历法,以及认识中国传统的“浑天说”宇宙理论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落下闳最先采用的赤道式坐标,被现代天文观测普遍采用。他从历法上确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将“迎新年”与“迎春天”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国人“道法自然”的科学精神,因而人们尊称落下闳为“春节老人”。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落下闳对此有重要贡献。

一句话评价:落下闳研究制定的《太初历》,集中国古代传统历法之大成,在系统观测和数学算法方面有一系列创新,成为“落下闳系统”,与比他晚200多年的古代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天文学大成》所建构的系统一同成为永载人类史册的天文学经典。

一句话赞扬:通天彻地落下闳,智慧人生亮古今。落下闳赞少年时代,生逢其时。生日之谜,众人推断。落下之姓,犹如神仙。成长地点,天上人间。青年时代,迷恋学习。儒学启蒙,道学钻研。领会历法,学会推算。寻师求学,星宿夜观。壮年时代,京都七年。同乡谯隆,京城推荐。制作浑仪,观象于天。建模演示,一目了然。数据为准,历数精算。十八方案,脱颖冒尖。指明误差,做出预言。汉武嘉奖,授予高官。辞官隐退,传播知识。低调做人,从不渲染。前有先师,后有接班。阆中圣人,永照人间。来自民间,回到民间。为而不争,道家风范。集大成之,智慧超前。默默无闻,回归上天。不言之教,高人崇拜。张衡传承,光耀人间。唐代学者,追步长公。阆中任周,继承祖先。创新卓越,影响深远。外国学者,认真钻研。川大教授,全面深探。评价俱增,代代高攀。千年之后,大放光彩。中央电视,风采点赞。春节老人,人人喜欢。科学进步,深度拓展。2017年12月2日作于成都青城山

这首名为《落下闳赞》的短诗,就成为我撰写《落下闳传》的提纲了!请读者再浏览一首我写的白话诗,看一看是否可以感受到落下闳的科学精神。落下闳精神前不见您的老师,您所学的中华经典却得以传承;后不见您的学生,您的学生却与日俱增。夜晚,您仰望观测天象,白昼,您埋头运算转历;您首先创制浑仪和浑象,展示浑天说的实物模型。您测定二十八宿的空间位置,二十四节气的太阳运行过程。天地人、日月星,时空融合,您将节气与星座,一一对应。您深知中国民间的风俗人情,“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复夏正。迎接春天,就是迎接新年,阆中老百姓称您是春节老人。您发现“通其率”算法特征,启发解同余式组和不定方程,促进秦九韶发现大衍求一术,调解决定论与不定论的矛盾。您有墨家的实践精神,只做不说,身体力行;您有“人法地,地法天”精神,道法自然,为而不争。您有儒家的仁爱精神,敬鬼神而远之,不迷信。您只留给后人,一句话:后八百年太初历差一日。您精通《周易》,认识乾坤,知晓阴阳互补,理解五行。您创“浑天说”、制《太初历》,成为中国数理天文的范本。汉武帝生,您同年生,您在京城勤恳工作七年整。汉武帝死,您也同行,您是刘彻皇帝的知心人。公元前104年,《太初历》颁布,您辞官,回阆中,隐落亭。继续观天测地,传法后生,您集大成而创新,亮万年之光明。2004年,国际编号16757小行星,在北京正式命名为“落下闳星”。2017年,在您的家乡巴蜀大地,首次评选您为四川历史文化名人。“浑天说”、《太初历》,体系形成;公元2世纪,古希腊有托勒密其人建立“地心说”,写《天文学大成》。落下闳与托勒密,宇宙两大巨星。2017年12月12日作于四川阆中第一章 少年时代,生逢其时落下闳,姓落下,名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人(今四川阆中人),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56—前87年。落下闳的出生地和隐居地应在现在的阆中桥楼的落阳山下的落阳旮(今阆中桥楼落阳乡)。清代,在山垭上建有“落垭庙”“长公殿”。落阳山上有一凸起的山包,当地人称之为高阳山,那里非常适合进行天文观测。山垭口是古蜀道咽喉之地,交通方便。落阳山上现建有落下闳塑像。

落下闳,姓落下,名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人(今四川阆中人),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56—前87年。根据他在天文历算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科学家做出重大贡献时的年龄的统计数据,推测落下闳大约与汉武帝同年出生,同年去世。

落下闳的出生地和隐居地应在现在的阆中桥楼的落阳山下的落阳旮(今阆中桥楼落阳乡)。清代,在山垭上建有“落垭庙”“长公殿”。落阳山上有一凸起的山包,当地人称之为高阳山,那里非常适合进行天文观测。山垭口是古蜀道咽喉之地,交通方便。落阳山上现建有落下闳塑像。

落下闳出生在阆中落阳山,他生活与活动的地方,当然就不仅仅在出生的地方了,阆中古城宽阔啊!阆中老观人谯隆,推荐落下闳到京城长安去参与历法改革。阆中老观距离阆中落阳山有上百里。谯隆如何认识落下闳,而且深知落下闳精通天文历算?落下闳与谯隆都不可能只生活在自己的出生地。落下闳与谯隆,他们两人求学的地方,在阆中古城里的可能性更大。

四川阆中盘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阆中城郊,环绕阆中古城区,2013年1月25日经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设立。森林公园以大盘龙山、小盘龙山、锦屏山、灵山、玉台山、西山及绕城而过的一湾嘉陵江水为主体,形成“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的格局。其中的灵山也是古代观测天象的地方,落下闳也曾在那里留下足迹。

阆中杨林由老先生(2017年时,已是102岁高龄),提出不同看法。他写过一篇文章,提出对落下闳的出生地不要胡编乱造。这篇文章刊登于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主编的《名城快报》2017年第1期,总第58期,标题为:《不要改变国史“落下闳,巴郡阆中人也”的定位》(2017年3月25日)。

杨林由老先生认为,落下闳是阆中人,至于更具体的出生地点,他认为不是在落阳山。杨老先生担心:在汉代,落阳山那个地方有可能不属于阆中的地域。至于更具体的地点在哪里?老先生没有指明。我期待考古的新发掘、文献的新发现、证据的新解释等。历史判断,需要证据!

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推测:落下闳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56—前87年。这个生卒年代恰恰与汉武帝刘彻的生卒年代一致。阆中的一些学者和老百姓乐于选择这种推测。汉武帝刘彻的生卒年代历史上有文字记载: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前87年3月29日。汉武帝刘彻在16岁时(前140年)登基,正式做了皇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这时落下闳也已到“十五而志于学”的年龄。

落下闳的少年时代,正是历史上著名的西汉“文景之治”的大好时代,即汉文帝和汉景帝当政的时代。文景时期,继续推行汉初“无为而治”的方针,即以“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的道家辩证思想为治国宗旨。当时各项政治措施实际上都基于“无为而治”的思想展开,这使得汉朝的国力逐步恢复和强大。文景时代,比较宽松和谐的政治空气,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落下闳的青壮年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以“雄才大略”著称的汉武帝当政的时代。汉武帝刘彻的祖父是孝文皇帝刘恒,他的父亲是孝景皇帝刘启,母亲是孝景皇后王氏。刘彻的谥号是孝武皇帝。《史记》中关于王太后的记载是:汉武帝“未生而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汉武帝出生之时,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登基,朝廷官员忙于国家大事,王夫人是哪一天、哪个时辰生下汉武帝的,史书上没有准确记载。于是就留下了千古之汉武帝“生日争议”。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生于汉文帝驾崩那年,即后元七年的七月七日(前157年8月10日),当年为甲申年。这与《汉武故事》中“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前156年7月31日)生于猗兰殿”的记载相差甚大,年月日都不同。现在,还是根据《史记》《汉书》推断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即位那天,即六月丁未日(前156年7月14日)。由于历史的记载不一致,汉武帝的生日也是推断出来的。

公元前156年在阆中出生的天文学家、历算学家落下闳,历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我们也只有推测了。

11年之后,公元前145年,在今陕西韩城,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出生,他出生的年代也是王国维先生推测的,而郭沫若推测司马迁的出生年代是公元前135年。这个争议至今仍然存在。司马迁与落下闳在西汉改革历法时,有过七年的共事经历。如果说落下闳与汉武帝有缘的话,那么,落下闳与司马迁就更有密切关联了。

事实上汉武帝、司马迁、落下闳三位历史人物,出生的年代都有争议。生日之谜,众人推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席泽宗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1980年)中,明确写道:“落下闳中国西汉民间天文学家。生卒年不详,活动在公元前100年前后。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条目撰写要求严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落下闳的生卒年代,没有历史文献的准确记载。

英国剑桥大学著名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1979年)中没有推测落下闳的出生年代,只是强调落下闳活跃于公元前140—前104年,并率先给了落下闳一个拉丁语的拼音姓名:Lohsia Hung。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登基,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对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发《太初历》,董仲舒卒。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这一时间对落下闳非常关键。汉武帝颁布《太初历》,改革了从秦始皇时代全国统一使用的《颛顼历》。

大约在公元前140年,落下闳开始到阆中城里求学;公元前104年,落下闳等人创制《太初历》,正式由汉武帝颁布,全国使用。之后,落下闳却辞官隐退回老家阆中。落下闳曾经在京城长安与司马迁共事七年(前110—前104年)。落下闳以其“制浑仪浑象,测二十八宿,改《颛顼历》为《太初历》”等成果,奠定了中国“浑天说”宇宙论的基础,成为中国汉历不断改革、持续更新的元本。

公元前110年,太史令司马谈卒,著有《论六家要旨》。司马谈的儿子司马迁(约前145—?年),字子长。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成年后漫游各地,了解民情,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整理一下秦始皇、汉武帝、董仲舒、司马谈、落下闳、司马迁这六位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哪些知道,哪些还不知道?将不知道的变为知道,就是一种有深度的学习。推测有据,绝非定论

我在《世界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2001年)中,推算落下闳生活的年代:“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注意有“大约”二字。但是,在这本书后半部分的英文中,却写道:落下闳活跃于公元前140—前104年,大约逝世于公元前87年。英语表述为:Lohsia Hung flourished between 140BC and 104BC,and died about 87BC。落下闳的逝世年代也是推测的。

推测落下闳出生年代的基本依据是:落下闳在公元前110年至公元前104年,一直在当时的京城长安(今西安)参与制定《太初历》的工作。那时,他应当是40多岁,会制造浑天仪(浑仪和浑象统称浑天仪),观测二十八宿,精通天文历算,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一流专家了。故他的出生时间应在公元前150年以前。如果说落下闳出生在公元前140年,那么,落下闳到京城工作才30岁,似乎年龄小了一点。落下闳出生在公元前156年,有一定合理性,生于这个年代的概率比较大。

当代学者统计1901年至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及医学奖这三项的获得者的平均年龄约为50岁。这些获奖者大约在获奖前10年就开始从事相关学科前沿课题的研究了。在古代,科学家要做出一流的贡献,平均岁数也大约在40岁至50岁之间。这是一个统计概率的分析。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落下闳应召赴京,参加改革《颛顼历》,创制《太初历》,时年46岁。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正式颁布使用《太初历》,用夏正,始以正月(建寅月)为岁首。为表彰落下闳在创制《太初历》工作中的功劳,汉武帝聘请落下闳为侍中,他辞而未受。辞官隐退的理由只有两条:其一,年纪大了(52岁);其二,回家守孝(父母去世)。如果他此时只有40来岁,是难以用“年纪大”作为辞职理由的。也许汉武帝给了他任务,回家继续观天测地,验证《太初历》。

宋森林、侯兴国、彭莉三人合著的《落下闳传奇》(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中,不仅猜测落下闳与汉武帝刘彻“同庚”,即两人是同年生,而且写道:“汉武帝接到落下闳的丧报,当晚逝世。”这本《落下闳传奇》是文学为主、兼历史科普的传记著作,可以大胆想象,细节生动,故事精彩。汉武帝与落下闳两人在“制定和颁布《太初历》”上,真正是太有缘分了。当然也有可能是:落下闳得知汉武帝驾崩,不久逝世。期待发现,准确传播

落下闳生卒的确切年代,有待于历史文献的再发现,以及考古的新发现再来确定。大家的推测有一定道理,民间传说也有一定的依据。我们发现,本来推测的落下闳的生卒年代,推测者只能写上“大约”,但是,后来就慢慢固定化了,成为一个“历史事实”,而且,也不乏相互矛盾的地方。信息传播通常要走样,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主流媒体应当力求准确。

网络上的“百度百科”在“落下闳”(2018年)的条目中,就将其生卒年代固定了,把“大约”这两个不能删去的字去掉了!该条目的内容为:落下闳(前156—前87年),中国西汉民间天文学家,活动在公元前100年前后。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元封年间,汉武帝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天文学家。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由故乡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他和邓平、唐都等合作创制的历法,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

在这本《落下闳传》中,我还是认定:落下闳的生卒年代是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

司马迁与落下闳生活在同时代,而且关系密切。二人在京城长安,为改革《颛顼历》,创制新历,共事七年之久。司马迁是中国名列第一的大史学家,留下《史记》一部。在《史记》中,他给众多的古代人物写过传记,对于自己的家族史也有记载。但是,他忘记了在《太史公自序》里写明自己生于何年、何月、何日,也没有留下任何材料可供他人推断他大约卒于何年。

20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发表《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20世纪40年代,李长之认定王国维将司马迁的出生年代算错了十年。20世纪50年代,为准备纪念司马迁这位世界文化名人诞生2100周年,郭沫若发表了《“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一文,得出与李长之同样的结论。这一争端,至今仍然存在。

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986年)中,司马迁的生卒年代是:“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年?”。但是,《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中写道:“公元前90年(辛卯),汉武帝征和三年,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约卒于此时,所著《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亦为文学名著。”

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其中,深刻影响后世的杰出人才,除了汉武帝刘彻本人,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迁,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大天文学家、大历算学家落下闳,也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了。但是,为什么至今知道落下闳的人还非常少呢?值得我们反思。本书,就是在做弥补工作。这是我们中国学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多亏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为落下闳写下关键的八个字:“巴落下闳运算转历”。其一,指明落下闳来自巴郡(阆中);其二,写明落下闳负责历法中的计算。这个历法的特点是:推算日月五星转动周期的历法,强调是“转历”,而不像“古六历”那样只是“日月历”,并没有推算“上元积年”“太极上元”等转动而会合的周期。

西汉末年,蜀郡成都人、大文学家扬雄,在《法言·重黎》中为落下闳写下关键的十个字:“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其一,指明浑天仪是落下闳创制的;其二,这是圆球宇宙形状的“浑天说”图像的实物模型。上述这十八个关键的字,确立了落下闳天文学家、天文历算家的地位。真是“一字值千金”啊!落下之姓,犹如神仙落下闳名字的三个释义

落下闳是复姓,姓落下,名闳,字长公。“落下”这个复姓很罕见,见于历史记载的前人就只有西汉的天文学家落下闳,后来,似乎无人姓“落下”了。“落下”仿佛是“从天而降”“巨星下凡”,降落的地方是阆中桥楼的“落阳山”。一条美丽的龙溪河在落阳山、老牛山等数山之间徘徊,冲击出一片半岛式的河滩。半岛边上有楼,楼上建有一座跨河桥,通往对岸。现在此滩取名为桥楼滩。

释义之一。落下闳出生地在阆中桥楼的落阳山下,在半山腰的一片开阔的地面,称为“落阳旮”。在落阳山之顶,拔地而起,有一座高阳山。站在高阳山,视野开阔,适宜天文观测。落下闳在那里领悟了宇宙的图像不是半球,而是完整的“浑天”。落下闳就是从“天门”落下来,进入“地门”,再进入“人门”。故曰:落下之姓,犹如神仙。

释义之二。仔细看一看落阳旮周围的地形。落下闳家面对的南山,自然形成一个风垭口,犹如开了一扇门。龙溪河弯弯曲曲流出一道“雄家湾”。门里出英雄,厷与雄意义一样。家门口的地理就是天生的一个字“闳”,懂风水的道士说“闳即广阔宏大”。落下闳的名字就这样隐藏在地形之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义之三。有了如此天时、地利、人和,落下闳的父亲就给儿子取名为落下闳。“闳”字与“宏”“大”相通,意思是宽广、博大。“闳”,形声字,从“门”,从“厷”。“厷”字形为“公”的变形;字音来自“公”。“天下为公”。落下闳的父亲就给儿子取了字:长公。的确,落下闳其人其名,宽广博大,隐而不露,经久不衰!落下闳永远给人类做出榜样:长公!永远追求天下为公!

落下闳的名字如此释义,也许可以自圆其说。落下闳出生的时代易学繁荣,道学兴盛,儒学复兴。巴蜀大地的文化,历来兼容并包。在汉代,易学、道学、儒学融为一体,相互不排斥。这是落下闳其人成为大科学家的重要的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层原因。从他父亲给他取的名字,也能体会到“易、道、儒”融合。落下闳名字的三个释义,帮助大家深刻记忆:

中国西汉,汉武帝时代,阆中出了个科学家:落下闳!字长公!民间传说,也有巧合

据《桥楼乡志》记载:“传说落下闳就是我们桥楼乡落阳旮人。他出生时,风雨交加,山崩地裂,形成了现在的崩山坪。他从小聪明伶俐,常到屋后的高阳山看日出日落,用竹竿测日影。晚上看星星,用铜壶制漏仪,勤奋好学,也时常到远处求学,后来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历算学家。”至今,在落阳山上还留有纪念落下闳的“长公殿”,民间传说也有谱。

天文影响地理,地理影响人文,天地人相互感应。阆中桥楼乡人,如今77岁的老教师贾信泰先生写道:“天文关乎星象,星象对应人事,人事赋予风水,风水察归地理。在桥楼乡,有落阳山独峙拔萃,其山前有高阳山,山后有大梁山,山左有老牛山,山右有五龙山。置身落阳山之梁峦,可最早见到旭日喷薄,说奇之处更在于过正午而不阴,于最晚时观日落熔金,壮美无匹。”

阆中西边有落阳山,落阳山之东,有一座初阳山,是可最早看到日出的一座山;落阳山之上,可最晚见日落。落阳山以此而得名。落阳山上的高阳山,因夕阳西下时高出太阳,所以得名高阳山。高阳山顶上原建有观星楼。年轻人二十多分钟就可以从落阳山登上高阳山顶。从落阳山登上高阳山,有三级比较平坦的台阶。当地人称为一台、二台、三台。从不同台阶,可以看到傍晚太阳落下、落下、再落下的全过程。

整个落阳山脉,都是落下闳活动的范围。当然,他在高阳山观察得较多,那里曾留下当年落下闳脚蹬轻屐身着蔽袍,爬坡上坎登台瞭望观测天象的足迹。落阳山、初阳山、赶阳山、双阳山、高阳山蕴藏“天机”,富有诗意。“落阳”这个关键词,将落下闳与汉武帝的传说,紧紧萦系在一起。

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元年(前156年),母王氏。王氏怀孕时,汉景帝尚为太子。王氏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告诉汉景帝后,汉景帝说:“此贵征也。”刘彻还未出生,他的祖父汉文帝“驾崩”,“地动山摇”。汉景帝即位后,刘彻出生,他亦是王氏唯一的儿子。

在阆中的民间传说中,有一段故事:落下闳原来姓“王”,他家所在的落阳山半山腰的落阳旮,大多数世居村民姓“王”。他的本名应是“王闳”。在京城做官的同乡谯隆深知他精于天文历算,故向汉武帝推荐。“王闳”到京城长安见到汉武帝时,他不敢说自己姓“王”,自忖老家在落阳山,就说姓落下名闳。这个民间说法的真实性比较低,但是,却能解释姓“落下”的人很少这一问题。

后来又增加了这样一个传说,还是有点“不靠谱”的:落下闳的母亲姓“王”,也是一位王氏。他们家就在落阳山,有一天夜晚,王氏突然梦见太阳落进她的怀里,于是就有了在“山崩地裂”之时出生的落下闳。这与汉武帝诞生的故事大同小异。大同的是:他们两人的母亲都姓“王”,都是母亲梦见太阳落进怀里而怀孕的;不同的是,一个男孩诞生在京城皇宫,一个男孩诞生在巴郡阆中。

这原本是故事新编,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一种民间传说了。姓氏之谜,还有误传

历史上还有一种误传,说落下闳并不姓“落下”,而是姓“黄”,名字叫“黄闳”。这也说明落下闳在生前做人低调,不去张扬,不为世人所知;落下闳隐退回阆中之后,更是远离尘世,连他的后人也可能隐姓埋名了。落下闳在京城长安做重要的天文历法工作,“天机不可泄露”,其他人就知之甚少了。

这个误传起源于西汉年间。扬雄(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他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有突出贡献的天文学家。他原先相信“盖天说”,后来,转而坚信“浑天说”。

古代有一本书《御览》,其卷二引《桓子新论》里的一段话:“扬子云好天文,问之于黄门作浑天老工,曰我少能作其事,但随尺寸法度,殊不达其意……”《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落下闳浑天”条亦引用《桓子新论》写道:“扬子云好天文,问之于黄门作浑天老工,闳曰我少能作其事,不达其意。”

两条原本是一个材料,但是,《北堂书钞》错误地将“落下闳作浑天”和“黄门作浑天老工”混为一谈,并且误加“闳曰”,有人便误将“黄门”认定为“黄闳”,误认为“黄闳作浑天老工”。

一本写中国古代数学家传记的书《畴人传》,照抄《北堂书钞》。如此传播下去,一些书上就说落下闳是姓黄,全名是“黄闳”。清代学者阮元在《畴人传》上册中专门写了一条“落下闳”,有400个字,而重复和错误有几处(清·阮元撰:《畴人传》上册,商务印书馆,1955年)。

张澍的《蜀典》写道:“黄闳即撰《太初历》之落下闳,是落下闳姓黄也。颜师古以为‘姓落下名闳’,误矣。历世相沿,没知其非。”

直到现代,一些出版的书中也这样说:落下闳姓“黄”。

例如,《中国数学史大系·第五卷两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在“册封畴人”中写道:“落下闳《百家姓》未收‘落下’这一姓。东汉《风俗通义》记,汉代有落下闳,说他是巴郡人,本姓黄,以其隐居地名落下,因以为姓,而中书舍封他为阆中男。按:阆中在今四川省北部阆中县境。据此我们对落下闳的籍贯有进一步认识。”

作为算学家的落下闳,他的籍贯在今四川阆中,这是对的。但是,他就是姓“落下”,而不是姓“黄”。

想一想,落下闳生活的时代为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扬雄生活的时代是公元前53—公元18年。扬雄问“黄门作浑天老工”的时代,至少是在公元10年前后,那时,落下闳是已经作古的人了。落下闳与“黄门老工”不可能是同一个人。这种误解也似乎可以理解:落下闳最先创制浑天仪,黄门老工也模仿制作浑天仪,于是,混淆了!

最先指出错误,并找到这种严重“误传”原因的学者,是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吕子方(1895—1964年),他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落下闳并非黄门老工考》。可惜他的文章在他生前未能正式发表。由此引出的经验教训是:中国人应当加强对中国科学家的深度研究,搞清楚他的科学贡献及其历史意义,不能连姓甚名谁都混乱不清。

中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就是姓落下,名闳,字长公。

落下闳的英文名字,在西方的文献中是:Lohsia Hung。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著作: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Vol.Ⅲ。这是一部多卷本的经典著作,英文版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至今还没有全部出版完。在这一巨著中,李约瑟翻译落下闳的名字时使用的是拉丁文拼音。这一套书的中文书名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目前我国已经有几种翻译本出版了。

此外,李约瑟原著,柯林·罗南改编的《中华科学文明史》(第二卷),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江晓原策划,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这是李约瑟原著的缩写本。第二卷是介绍天文学的,简单易懂,重点突出。其中,落下闳的汉语拼音是:Luoxia Hong。

落下闳的外语名字,今后应当改用汉语拼音。落下闳已经走进世界天文学界了。他是中国人,故应当名正言顺地有一个唯一的汉语名字和汉语拼音。网上也有将落下闳的名字拼写为:Lao xia hong。这会引起误会,以为他不是复姓“落下”,而是单姓“落”,名下闳。如何规范一位历史名人的名字,需要《中国大百科全书》予以规范统一。成长地点,天上人间西汉,阆中、长安、洛阳

落下闳成长的时间,在中国的西汉时期。生前他去过的地方有巴郡阆中、京城长安、大城洛阳,最后隐居阆中。少年和青年时代,他大部分时间在巴郡阆中“仰望星空”。落下闳在故乡阆中学习,经过数十年的“观天测地”,又学会了天文历算,终于达到“通天彻地”的水平,逐渐形成了“浑天”的宇宙图像,懂得了如何“运算转历”。壮年时代,在阆中人谯隆的推荐下,他跋山涉水,辗转千里到了京城长安,参加改革《颛顼历》,研制《太初历》,他的天文历算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落下闳同邓平、唐都合作制定的《太初历》,经过了三个地方的实际天象观测,据说落下闳被派到洛阳实际检验他们的方案。最后,落下闳等人的方案最优,终于为汉武帝采纳。汉武帝授予落下闳“侍中”(顾问),他辞而未受,回到阆中隐居。汉武大帝,真诚求贤

汉武帝时期,取得一系列历史成就。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从长安到达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世界;经济上,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主张,由政府直接经营运输和贸易;军事上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大将,解除了匈奴的威胁;统一今两广一带,对全国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刑法来制约大臣。由此奠定了中国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纠正了秦始皇极端的“焚书坑儒”的错误政策,平衡了儒学与道学的关系,为儒学教育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随后,汉武帝在长安创立专门进行儒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太学”。汉武帝时期,汉朝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得到了发展。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权威和皇权地位,采用内法外儒的管理体制。

汉武帝善于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汉武帝创建乡学,设立太学,建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汉武帝的用人标准是唯才是举,在位期间曾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及元封五年(前106年)两次颁布求贤诏。

汉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文翁为蜀郡守,在成都兴办学校,后来得到汉景帝和汉武帝两位皇帝的赞扬。《汉书·循吏传》较为完整地记载了“文翁兴学”的历史: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才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悌、力田。常选学官童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文翁办学”启发了汉武帝,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开始在京城长安“兴办太学”,实为我国兴办公立大学的开始。汉武帝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时孔国安为博士,传授孔氏所藏《古文尚书》。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作官吏,诸子百家,皆有发展机遇。

汉武帝时代,大力提倡兴办学校。先肯定和推广文翁在地方兴办公立学校的举措,进而在京城长安“兴办太学”,这是高水平的大学。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成就巨大。班固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是汉武帝求贤若渴、办学有力、用才有方的结果。

汉武帝在历史上首先使用“年号”,先后有:年号1——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年号2——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年号3——后元。使用“年号”类似于“六年计划”或“四年计划”,即表明几年之内要做好一两件大事。

实际上,年号1,均是六年的“政治经济规划”;年号2,均是四年的“政治经济规划”。汉武帝非常具有社会使命感。年号“太初”,表明汉武帝改革《颛顼历》为《太初历》,取得成功,并在全国实施。

汉武帝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继承了高祖、文帝、景帝治国用才的方法,亲自颁诏督促选拔人才做官或为将,用人之所长,不拘一格。《汉书·武帝纪》中《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就是武帝破格取用人才的诏令。诏令全文: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这是在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后,建立起的求取茂才的察举制度。众所周知,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

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公开发布诏告,忏悔自己穷兵黩武给百姓造成了痛苦,表白自己内心的悔意。这一份著名的《轮台罪己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汉武帝实为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有为之君。

汉武帝的人才观与落下闳成为杰出天文学家直接相关。落下闳遇上了汉武帝,实为大幸。汉武帝发现《颛顼历》用了很久,已经明显不合天象了,于是坚持要改革历法。当时,朝廷里也有“反对派”,坚持“历法天定”“上有神仙”“下有祖传”,等等,抵制改革历法。汉武帝在改革历法方面,认为历法必须“合符天象”。这种科学观点,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京城里的天文历算家们,对于改革历法心中无数,没有形成真正符合实际的“新宇宙观”。古六历,特别是还在使用的《颛顼历》,只有几步简单的运算。要制定新的历法,宫廷内的历法官员坦率承认:不会计算。这时,生长在巴郡阆中的落下闳,得天独厚,不仅认识到《颛顼历》的问题所在——是“盖天说”自身的问题;而且,通过长期天文观测,已经形成了“浑天说”的图像;同时,掌握了创制新历法的数学算法。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是只等有人推荐,让汉武帝发现落下闳,给予重用!福地洞天,仙境阆苑

从阆中城往西北走去,有雄威之剑阁;从阆中城往东南而下,江水环绕半圈,风光无限。

历经两千多年,社会变迁很大。根据现存的历史遗迹看,落下闳少年时代住在老家落阳山下的落阳旮,他常常到高阳山上观测天象。他的家庭教育为他终身从事天文历算打好了基础。但是,他求学的地方就一定是阆中古城了。系统地接受易学、道学、儒学的教育,结识有共同志趣爱好的朋友,谈天说地仰望天穹,这都为落下闳的创新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文翁兴学之后,汉景帝和汉武帝“诏告天下”,要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发展教育,“巴、汉亦立文学”。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巴郡的中心阆中也办起学校。整个阆中城,文化兴盛,成为落下闳成长的良好环境。正因为在阆中读书,落下闳才可能认识谯隆,谯隆也知道了落下闳精于天文历算。

落阳山位于阆中城西,“有路通秦”,这就是阆中到剑门关的“阆剑驿道”。在落阳山里有“落垭庙驿道”,这里是从阆中到剑阁的捷径。从炭口河到落垭庙驿道一共有三百六十五级石梯,一年365天,故有“年梯”之称。这里的地面驿道都与天文的数字联系起来,由此可见,在当地,天文知识已相当普及。落下闳还在家乡阆中的盘龙山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

落下闳成长的地方阆中,古称“琅嬛福地”“洞天福地”,又称“阆苑仙境”,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朝历代的著名文学家、科学家等,曾先后来到阆中。如唐代诗圣杜甫、数学家李淳风、风水大师袁天罡,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诗人陆游、文豪苏轼等络绎不绝到阆中观光、定居。且看一看杜甫的两首诗:阆山歌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神鬼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阆水歌嘉陵江水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杜甫在《阆山歌》《阆水歌》中,将阆中城的东南西北都描写了。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阆州城西:松浮欲尽不尽云;阆州城南:江动将崩未崩石,阆州城南天下稀。

落下闳的故里落阳山,地处阆中城的西北方向。在现在落下闳故里桥楼乡的老牛山脊梁上,仍然生长着绵延数十公里共三千多亩郁郁葱葱的松林。杜甫当年看到的“松浮欲尽不尽云”,也许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松林的祖辈了。这一片从远古走来的松海,仍然保持原始的生态。杜甫也沿着落下闳的脚印走了几步,写出了独特的诗句:松浮欲尽不尽云。这里浮动什么云?深藏地上的松云?飘浮天空的彩云?旋转太空的星云?

落阳山是整个山脉的名称。一条山脉有起伏,起伏之处又有小地名。落阳山麓在桥楼滩背后微起,称大梁山。再往下,一横梁长约三百米,宽约五十米,往南凸起一个大山包叫高阳山。一段平坦的横梁山垭,叫落垭梁。在落垭梁上,背靠大梁山修有三层两院的大庙,山门匾额书“长公殿”。前殿是观音殿,中殿是天王殿,后殿供奉落下闳。

落垭梁上所修的三庙,紧靠大梁山是长公殿,接着是观音庙、城隍庙。高阳山与大梁山的中轴线上,高阳山脚的南北各修一庙,左右两边各修一庙。七座庙犹如“北斗七星”,长公殿在斗柄的位置。“北斗七庙”是:长公殿、观音庙、城隍庙、文昌庙、牛王庙、马王庙、药王庙。在高阳山顶有一座观星楼,基址尚存。落垭梁是通剑阁到达秦巴的古蜀道必经之地,至今仍存有两株千年古柏,苍翠不已,巍然屹立。

从高阳山顶俯察地势,恰好有“北斗七星”之形状。人们就在落阳山、高阳山修建了形状如“北斗七星”的七座庙。“北斗七庙”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