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大争霸:5.萧梁落幕(南朝版“权利的游戏”,首部传神勾画南朝争霸史的呕心力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3 19:16:17

点击下载

作者:草军书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南朝大争霸:5.萧梁落幕(南朝版“权利的游戏”,首部传神勾画南朝争霸史的呕心力作!)

南朝大争霸:5.萧梁落幕(南朝版“权利的游戏”,首部传神勾画南朝争霸史的呕心力作!)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南朝大争霸:5.萧梁落幕(南朝版“权利的游戏”,首部传神勾画南朝争霸史的呕心力作!)作者:草军书排版:辛萌哒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ISBN:9785411441253本书由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南朝:黎明的边缘

很多人都了解中国历史,说起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个个都相当熟悉,讲起他们的逸事张口就来;很多人都不了解中国历史,说起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搜肠刮肚也想不起这南朝的“四大天王”皇帝到底是何人物、有何作为。这就是《南朝大争霸》系列图书创作的初衷与目的——普及鲜为人知的南朝历史,展示非同寻常的南朝文明。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建立于长江以南的四个朝代的总称,包括宋、齐、梁、陈。时间很短,从420年刘裕建宋开始,到589年陈叔宝亡国结束,17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弹指一瞬。

如果把中国古代国家史比作一天的话,那么南朝时代大约相当于八九点钟的时间段。商周时期,一切都在原始起步,那是黑夜中的艰难摸索时刻;春秋战国,天下分崩,一片混沌之中,思想文化、科技军事之花竞相绽放,黎明的曙光开始显现;雄霸天下、傲视南北的汉朝似朝阳初升,光照万里;魏晋之后踏入南朝,历史的天空暂时晴转多云;在隋文帝杨坚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政权后,一个巨无霸帝国跃然而出,海宇一统的隋唐盛世将大中国推入烈日曜空的正午时空!

南朝是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代,一百七十年间,朝代更替迅如流星,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后浪拍前浪,一代追赶一代。历史总是在杀戮中刷新昨日,飞溅的鲜血虽然令人不忍直视,但无法否认,那残忍的红色华丽浇灌出的往往是一朵朵代表蜕变、进步、希望、向上的花朵。处于黎明边缘的南朝虽然纷乱不息、桀骜不驯、野性斐然,但“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中所有的能量、所有的目标、所有的愿景、所有的美好,都在此刻孕育和诞生,没有早晨的艳阳,没有多云的涅槃,就不会有正午的烈日。

南朝是以今天的江苏南京为中心的汉民族政权,面对一直对南方虎视眈眈的北方政权,南朝的存在为延续、发展以汉文化为重心的华夏文明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社会体制方面,这一时期的人才制度变革对中国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权贵世袭体制逐步被打破,阻碍社会进步的门阀制度日渐式微,寒门知识分子以才进位跻身中枢成为普遍现象,这为其后隋朝创设的影响中国和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科举制提供了条件准备和现实借鉴。文化方面也是可圈可点,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诗歌首次将四声融入诗篇,严格追求押韵对仗,成为新体诗的开端,直接催生出了格律严谨、神韵奔放的唐朝诗歌。今天的读者在阅读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优美唐诗时,别忘了唐诗的形式来自于早它们一百多年的南朝永明体。没有永明体,就没有唐诗;没有唐诗,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知道要逊色多少。

南朝其实有着数不清的名家:范晔、范缜、祖冲之、谢灵运、刘勰、钟嵘、沈约、檀道济……他们或是才高八斗的诗人,或是智慧过人的科学家,或是学识渊博的史学家,或是足智多谋的军事家……每一个名字,都是一座耸立在历史时空的人文高峰。他们身披朝阳,把日色金辉撒向未来。一千四百年后,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们传递出的火热能量,千年万载,取之不竭。

一个如此精彩绝伦、不可忽视的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深深地了解它、走近它、拥有它!

从阅读“南朝大争霸”系列开始吧!草军书二〇一六年六月第一章一波三折太子路

中国古代的皇权继承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属于祖传职业,父亲临死前对太子说:娃啊,爹不行了,这个皇位过户给你吧!第二种是禅让制,姓A的皇帝对姓B的皇帝说:大哥,我水平差,能力有限,无法胜任皇帝这个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工种,您才高八斗、能力突出,我自觉自愿、心情愉快、毫无强迫感地把皇位让给您,您就行行好,给个面子答应下来吧!第三种是暴力式,自下而上起兵推翻现政府,要么活捉皇帝,要么害死皇帝,要么逼得皇帝上吊、跳井、自焚,然后取而代之。

除第一种外,通过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实现皇帝梦的人,几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残暴嗜杀。每一条通向皇帝宝座的红色大道,都是用对手的鲜血染红的。没有残杀,就没有成功。有儿子杀父亲的,有女婿杀岳父的,有弟弟杀哥哥的,有叔叔杀侄子的……在至高无上的皇权诱惑下,亲情人伦皆轻如鸿毛,不值一提。

不过,我们也不能只看到那些踩着别人尸体登基的皇帝残暴的一面,他们其实还具备另一些共同点:机智、勇敢、缜密、冷静……因为没有真本事,断无脱颖而出的可能。可以说,这些成功的皇帝都是天使与魔鬼一体化的。

梁武帝萧衍也具有天使与魔鬼的复合性,他以第二种方式夺得皇位后,他的后代继承皇权的方式便变成了第一种祖传式。虽然权力在内部交接,但即使在和平环境下,皇位的传承也充满着变数与波折。

中国的每个王朝都有一个避不开的重大敏感问题——选择皇位接班人。到底由谁来接过老皇帝手上的枪战斗到底呢?谁都想当这个接班人,但合法的皇位接班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子。太子接班,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然而,最高权力的交接实际上不会每次都那么顺利,几乎各朝各代都遇到过“到底选谁当太子”的尴尬和困难。因为太子的人选,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以及家天下的血脉传承。

南梁国也不例外,萧衍在位时,太子问题就相当曲折坎坷。而他钦定的最终人选难以服众,引发了一系列后遗症,并导致了严重后果,给国家和他自己的个人命运同时带来了悲惨结局。

梁武帝萧衍选太子的那些事,说来话长,得从他的养子萧正德说起。萧正德的事情上本书曾经简单介绍过,这次我们来详细说道说道。

萧正德是萧衍的六弟萧宏之子。萧衍结婚很多年都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快四十岁的萧衍对生儿子这件事已经不抱希望了,考虑到家门香火接续大计,便从弟弟萧宏那里把萧正德过继来给自己当儿子。

那时候,萧衍还没有发达,也看不到发达的征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当上皇帝,更不知道自己将来能活到八十多岁,否则,打死他也不会把侄子要过来做儿子的,那么好的条件和机会,谁不想再努力拼一把生出个亲儿子?

不知道是不是萧正德给萧衍带来了好运,自打认了这个儿子,萧衍突然时来运转,出镇地方,成为雍州刺史。又以雍州为基地起兵造反夺天下,一路顺风顺水地杀到都城建康。在建康城下,萧衍得到了一个重大的好消息,他的妾室丁令光给他生了一个他多年来梦寐以求而不得的儿子!这个男孩就是后来被立为太子的萧统。

然而,对于萧正德而言,这个消息则是一个重大噩耗,从此,他这个养子变成了累赘。有妥妥的亲儿子,还要没有血缘关系的干儿子干什么?所以萧正德便被归还本宗,又重新回到了亲爸爸萧宏那里,再次成为萧宏的儿子。

整个过继的过程,萧正德仿佛是伯父萧衍家紧缺的一件必需物品,被伯父爱惜地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又给还了回来。本来应伯父的强烈要求,说好了这件物品的所有权永久属于伯父,不承想伯父在自己突然拥有了同样功能的物品后,便违反合同约定,将这件物品退了回去。萧正德心里这个气呀,他对伯父萧衍这种悍然退货的行为特别愤怒,终其一生都因为这事将萧衍拉在差评黑名单里。

萧正德对萧衍这么愤恨自有他的道理。他认为,既然萧衍把自己领养为子,那自己就是他的长子。后来萧衍一不小心当上皇帝,萧正德觉得自己应该以皇帝长子之尊被立为太子才对,怎么都不应该是刚出生不久的萧统当太子。

萧正德这种想法到底过不过分、应不应该呢?如果严格地按照程序和诚信原则来,萧衍确实不应弃养子而立亲子,因为毕竟第一个称呼萧衍为爸爸的男人是萧正德,既然你认他为儿子了,就应该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对待,既然跟亲儿子一样,那就应该按照先来后到的长幼次序,把太子的桂冠戴到萧正德的头上。

如果纯粹地看,确实是这么个理,但这世界上哪有完全的纯粹?尤其是涉及血缘远近方面的事情,怎么可能完全按照规则、规矩来?显然,萧正德在这个问题上是钻牛角尖钻昏了头。萧衍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确实存在程序瑕疵,但这种瑕疵几乎所有人都能理解,萧衍毕竟不是一尘不染的圣人,怎么能要求他把好不容易得来的天下基业,放着自己的亲生儿子不给,而给一个血缘生疏的外人?

养子成为皇帝在五代时期倒是非常普遍,像后唐皇帝李嗣源、李从珂,后晋少帝石重贵,还有后周世宗柴荣等人,都是以皇帝养子的身份继承大统的。不过这些养子之所以能成为皇帝,都是有特殊原因的,有的是因为阴谋,有的是因为皇帝本人的儿子太小,乱世中小娃娃当皇帝的下场肯定是不得好死,不如做个人情把皇位当成超大礼包送给养子。当然也有自己没有儿子,无可奈何将皇位传给养子的皇帝。比如后周太祖郭威就是这种情况,他的儿子都被前朝皇帝杀死了,正好养子郭荣(即位后恢复本姓柴)也堪当大任,便把皇位传给了养子,郭威因此成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个主动将皇位传给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者的皇帝。

但这些都是近500年后才发生的事情,在南朝的时候,还没有像萧正德这样的养子继承大统的先例,所以说,萧正德对萧衍的要求高得有点过分。其实作为皇帝养子,他应该有自知之明,摆正位置,不要企图跟皇帝的亲生骨肉争宠邀媚,不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身为皇帝养子,宋英宗赵曙就做得特别到位。他很小的时候就被宋仁宗赵祯接到宫里认为养子,并作为太子培养,一直培养了二十多年。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宋仁宗一直在后宫孜孜忙碌,希望能生出个接班的亲儿子,赵曙当时的地位只相当于他的太子备胎。其间多名大臣曾建议宋仁宗早日将赵曙立为皇太子,以便安定国事,但宋仁宗一直“嗯啊哦”地拖拖拖,说后宫有怀孕的嫔妃,再等等看,看生下来的是不是儿子。这么尴尬的氛围中,赵曙都淡定自若地坚持下来了。要是换成萧正德,估计早就焦虑得患上抑郁症了。

赵曙在等待接班的过程中,始终抱着一颗平常心,不放弃、不绝望、不苛求。当对生子绝望的宋仁宗在死前一年终于决定立赵曙为唯一皇子时,才在家为生父守完孝的他在入宫前还嘱咐手下,好好替他看好房子,等皇帝有了皇子后,他就回家来住。当然,结果是他没有回来,第二年便登基为帝。

对比赵曙的心态,我们就会发现,萧正德对皇位太痴心妄想了,如果他能有赵曙一样的心态,也就不会觉得自己吃大亏,哭晕在厕所了。

其实,换一种思路,退一步想,内心就会释然。自己本来是皇帝弟弟的儿子,虽然被退货了,但毕竟父子一场,自己即便成不了太子,也一定会被加倍厚待,那不还是赚了吗?可惜,萧正德不这么想,他觉得皇帝萧衍欠他一个太子名分,使他失去了整个天下。就这样,萧正德变成了一个怨男,对萧衍的怨恨贯穿终生,一生都在萧衍的优待与关照中,锲而不舍地干着拆萧衍的台、挖萧衍墙角的活儿。

萧衍不立萧正德为太子这件事,抛开其他层面的原因不谈,单就这一决定本身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萧正德并不是一个好人,而是个不学无术、品行恶劣的纨绔子弟。他要是真当上了皇帝,一定是国家遭殃,百姓遭罪,等于是刘子业、萧宝卷那样的变态狂暴昏君再度出世。

萧正德是非常垃圾的一个人,如果这种垃圾能分类的话,他绝对是应该被扔到“不可回收”那个垃圾箱中的。本人跟萧正德无冤无仇,这么强烈地贬低他,没有任何主观原因,只是因为他确实太垃圾了。

这家伙很小的时候就全身淌坏水:“少而凶慝,招聚亡命,破冢屠牛,兼好弋猎。”萧正德从小就凶悍奸邪,身边总是聚集着一群无赖子弟和亡命之徒,他每天带着这些人到处打猎。要光是打猎也就罢了,反正那会儿野生动物比人还多,虎豹狼熊、兔子野鸡,爱打啥打啥,不犯法。但这么老实守法就不是萧正德了,他最喜欢干的都是伤天害理的违法之事,比如,盗掘人家的坟墓,偷宰人家的耕牛。挖坟是中国人最忌讳的事情,而萧正德专干这个勾当,把人家祖坟挖开,看里面有没有值钱的财宝。还喜欢把别人家的耕牛偷来宰了吃肉。

耕牛在古代农耕社会中极其重要,翻田犁地缺了它可不行,所以历朝历代皆禁止杀牛吃肉,除非官府特许,否则牛肉都是违禁品。据传,在南梁担任要职的大臣傅昭有天在家休息时,他的儿媳妇想给公公改善伙食,便偷偷用牛肉为他做了份美食。傅昭看到餐桌上的牛肉后,觉得事态严重,把儿子叫到跟前,指着香喷喷的牛肉说:“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傅昭跟儿子讲,你媳妇烧的这牛肉,我要是吃的话就触犯了法律,但我也不能端着牛肉去朝廷搞举报,趁着没人知道,赶紧把牛肉拿去埋掉了事。傅昭那么高的级别,连烧熟的牛肉都不敢吃,而萧正德却视宰牛如杀鸡一般平常,可见这人嚣张、无良到了什么程度。

萧正德为什么这么肆无忌惮地犯罪呢?因为他有背景、有后台呀。他的后台不是别人,正是梁武帝萧衍。凭着跟萧衍的关系,萧正德横行无忌,没人敢管他。

没有了官府和法律的约束,萧正德的人性之恶得到充分释放,行为越来越残忍无道,甚至公开在路上劫杀行人,看到漂亮女人,不管是谁的妻妾或是谁家女儿,他都直接抢掠回家。大臣徐敖的夫人是个美人,萧正德为了霸占她,趁徐敖外出时,派杀手将其刺死在路上。王伯敖贵为公卿,其女也迫于萧正德的淫威做了供他随意玩弄的小妾。

一个萧正德,把整个建康闹得鸡犬不宁、路断人稀,大家平时都不敢外出上街,家里大门也是早闭晚开,天还没黑就吓得早早把大门关了,第二天太阳老高才敢开门,生怕看到萧正德。

萧正德这么无法无天,他爸知道吗?当然知道。萧宏知道,但管不了,况且萧宏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贪财好色,家里光美女妻妾就有千把个,哪有心思和精力管儿子?“半路爸爸”萧衍就更知道了,一个浑蛋在京城这么破坏治安,大臣们都向皇帝汇报过几百回了,可萧衍根本不管,当作没看见,默默地飘过。

萧衍这个人的特点就是这样,任何情况下都纵容袒护家族亲戚,严厉打压百姓大众。执法时像个手电筒,只照别人,从不照自己。皇族成员无论犯了多么耸人听闻的大罪,他都会找各种理由予以宽恕原谅,处罚的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举起的是大棒,落下的却是鸡毛掸子。而对待其他人,就会马上换副面孔,一律表现出冬天般的寒冷,民众哪怕犯点儿小罪,都给予严苛制裁。

有这样的后台护身,南梁萧家的皇族子弟个个撒着欢儿犯罪,反正没人能拿自己怎么样,不犯罪白不犯罪。萧正德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理论充分结合了实践。

有一次,萧衍实在是被这个犯罪爱好者搞得受不了了,把他找来一顿数落加怒骂,说你这个臭不要脸的,你知道我为你打了多少掩护吗?你抢劫财物,夺人妻女,我每次都为你遮掩,把事情压下去,指望着你能迷途知返,改过自新,可你的劣性却愈演愈烈。让你执掌兵权上战场,给你建立军功的机会,你每次还没见到敌人就望风而逃;派你去外埠当官,你每次都把所到之处害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

萧衍越说越气,觉得这样的垃圾孩子必须得让他付出代价,于是一狠心,免去了他的一切官职、爵位和封地,下令把他流放到临海郡,大概在今天的浙江温州一带。这次萧衍存心要让这个混世魔王去东海边受受苦。

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大快人心,拍手称赞,那还是先别赞了,因为萧正德并没有真正受到流放之苦:“未至徙所,道追赦之。”萧衍的自私病又犯了,觉得不应该这么严厉地对待自己的亲人,不应该让萧正德去受流放之苦,在萧正德刚被押解上路不久,离目的地临海郡还有好远的时候,萧衍派人快马追上萧正德,宣布赦免他的罪行,并恢复他的官职、封地和爵位。

萧衍就是这么一位为了亲情可以连是非都不分的皇帝,所以后来他摊上大事一点儿也不奇怪。

南梁皇族跟他前面的宋、齐两个朝代相比,素质和品质等各方面相对胜出不少。梁之前的两个朝代,都是暴君频出,各种变态皇帝和郡王层出不穷,只有梁朝没有出暴君,虽然自萧衍之后,南梁小朝廷风雨飘摇,他的几个儿皇帝相互之间倾轧踩踏,拥有的地盘还没有一个州郡大,但整体上没有出现特别恶心变态的皇帝,萧梁皇族成员中也是一样,文化达人多,人渣垃圾少。萧正德算是萧梁皇室唯一一个人渣级郡王,这个人渣到什么程度呢?连自己的亲妹妹都强奸霸占。

萧正德的妹妹被梁武帝封为长乐公主。萧宏有七个儿子,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成年后嫁给了谢禧。谢禧娶了萧正德的妹妹算是倒了八辈子大霉,本以为成了当朝天子的侄女婿会很开心、很幸福,没想到却召来了无尽的烦恼与屈辱,因为舅哥萧正德恋上了自己的妹妹,并且对其强行奸污。

为了达到长期占有妹妹的目的,萧正德放了一把大火,把谢禧和妹妹所住的公主府烧得一干二净。不单是放火,在放火的同时,萧正德还残忍地杀死了一个婢女。他用绳索把婢女捆住,在婢女手腕套上金玉首饰,将婢女扔到大火里,对外散布消息说公主不幸遇难,然后从火堆里找出烧成焦炭的婢女尸体与金玉首饰一块儿埋了。这就是将长乐公主的身份洗白了。

这之后,萧正德把妹妹领到家里,化名柳夫人,公开跟妹妹同居,还生下了两个儿子。这种乱伦真是禽兽之行,不知道这两个孩子到底应该喊他什么,舅舅还是爸爸?

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种爆炸性的丑闻是瞒不住所有人的。黄门郎张准就完整地知晓这个秘密。

张准养有一种叫雉媒的宠物。雉就是野鸡,尾巴五颜六色的,很漂亮。古人特别喜欢野鸡,野鸡尾巴上高高翘起的羽毛是显示身份的高档装饰品,所以南朝那时候特别流行打野鸡,不去打一回野鸡都不好意思标榜自己在上流社会混过。齐武帝萧赜就有这种特别的爱好,打猎的时候专打野鸡,惹得他那个信佛的弟弟萧嶷动不动就给他写奏折,阻止他去干这种杀生又劳民伤财的事情。

因为打野鸡的盛行,雉媒就变得紧俏值钱起来。所谓雉媒,就是专门用来引诱其他野鸡上当的野鸡,相当于托儿。这种野鸡是专门训练出来的,放在山上不飞不跑,淑女一样文文静静地站在那里。别的野鸡一看,哇,这么优雅,赶紧从天空降落下来,打算交个朋友啥的,一下来就入套了,成了捕雉者的猎物。

张准也经常逮野鸡,雉媒是他最爱的宠物。没想到萧正德看上了他的漂亮雉媒,不容分说抢夺而去。张准很生气,但他拿抢劫者萧正德没有办法,只好耐心等待反击的机会。

一次宫廷做法事,包括太子萧统在内的所有萧梁皇室成员全部参加。在全部人员到齐,法事即将进行时,张准突然大声叱骂萧正德:“张准雉媒非长乐主,何可略夺!”张准拿准了萧正德的命门,在公开场合曝光他强占长乐公主的丑事,借此讨要被他抢走的雉媒。

张准这一嗓子没吓到萧正德,倒是把皇太子萧统吓坏了,他担心这件事扩散到父亲萧衍耳中,赶忙出来打圆场,并现场办公,协调解决此事。最后,法事一结束,萧正德就老老实实地派人把雉媒送还给了张准。

萧统在这次突发事件中的表现让人有点儿纳闷,不知道他是否已经知道萧正德和他妹妹在一起的事情,如果知道,这么荒唐的事情为什么不调查阻止呢?而且令人超奇怪的是,长乐公主被哥哥凌辱之后就没有抗拒或者控告过?这种过分的事情,如果朝廷知晓,一定会帮助她脱离萧正德的纠缠的,但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跟哥哥一起生了两个孩子。

这事不能细想,细想的话,太恶心、太可怕、太不可思议了。关于这对兄妹俩在一起的事,史籍上没有更多明确的记载,奇异的真相已经被永远湮没。

一个连亲妹妹都强奸霸占的人,如果被立为太子,最后登基称帝,那他内心中的非人狼性到时会怎样地泛滥成灾?到时国家会被他整成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但可以想象,肯定没有样子。

萧正德本身就是一个不像样子的人,他一方面在萧梁过得潇潇洒洒,另一方面却始终耿耿于怀萧衍不立自己做太子的事,一直到20多年后,他还因这件事怒气难消,普通三年(522年),萧正德竟然抛家舍口,只身投奔到北魏国。

看过上本书的朋友大概还记得,萧衍的二儿子萧综曾经投奔北魏,最后死在了北方。萧综其实并不是第一个逃奔北魏的萧梁皇室成员,第一个吃逃奔他国螃蟹的是萧正德。这哥俩接力比赛一样,前后轮番投奔北魏。

萧正德跑到北魏时,跟北魏皇帝说自己是梁国被废太子。北魏朝廷上下都一脸蒙圈模样,据我方情报显示,岛夷萧衍自立国以来从未更换过太子呀,怎么这里冒出来个被废太子?仔细一查,原来是萧正德为刷存在感而自编自导的假新闻。大老远跑来人生地不熟的异国,萧正德为引起北魏当局重视,故意往大了吹,说自己是被废太子。实际上,在他心里,如果萧衍真的重合同守信用,他早就是太子了。萧正德就是这样,一生都活在当太子的虚妄幻想中。

可是,萧正德兴致勃勃地投靠北魏,却并没有得到他预想中热烈与隆重的接待,北魏方面对他的投奔表现得相当冷淡,原因是觉得莫名其妙。魏人觉得,以萧正德在梁国的地位和处境,不至于出现这种逃奔他国的凄惨局面,没理由,讲不通,他们甚至怀疑萧正德是演苦肉计的间谍,特意到魏国来搞卧底的。

北魏重臣萧宝寅尤感纳闷,针对萧正德的投魏,他特地给皇帝上书分析:“岂有伯为天子,父作扬州,弃彼密亲,远投佗国。不若杀之。”萧宝寅纳闷得脑袋都大了,伯父是当朝天子,父亲是扬州刺史,哪有这样显赫的人物抛弃骨肉至亲远投他国的?他觉得太蹊跷了,建议皇帝直接把他杀死了事,省得以后弄出什么幺蛾子来。

萧正德没想到跑来魏国会是这样的结果,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为了让魏国朝廷相信自己的诚意,不再对自己存有戒心,他抓来一个小男孩杀了,谎称这小孩是自己的儿子,然后把小孩的尸体埋在魏国境内,向魏方表明自己这辈子扎根北方的决心。你看,我的亲骨肉都埋在这里了,今生我还能离开这里吗?要是忽悠你们离开这里,你们还不把我儿子从坟墓里扒出来暴尸?所以请放心吧,我今生今世都是魏国户口了。

魏国人还真被他这种拿儿子当投名状的诚意给骗了,哪知道这个人本身就是个扒坟挖墓的专业工作者呀,对于挖墓暴尸这类事,别说墓里埋葬的人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就算是他亲儿子,他也不会在乎的,他只在乎他自己。

趁着魏国因为这件事对他放松监控的空当,萧正德又从北魏逃回了梁国。太有意思了,叛逃国家还没几个月,就又主动跑回来了,这脸真是打得啪啪啪的。

几年后同样叛逃魏国的萧综也跟萧正德一样,落魄中想再回到梁国。在陈庆之北上占领洛阳的时候,萧综写信给陈庆之,请他向萧衍转告自己的想法。萧衍当然是热烈欢迎,还叫陈庆之给萧综带去他小时候穿过的小棉袄和开裆裤啥的,意思是叫他放心地回来。只是后来由于局势激变,陈庆之北上的军事行动失败,萧综才没有机会越过封锁重重的边境线回到南方。

相比之下,萧正德幸运多了,他不满意时“哧溜”一下成功地跑出去了,再不满意时又“哧溜”一下成功地跑回来了。

对于吃回头草的萧正德,萧衍是个什么态度呢?有没有给警告、记过、关禁闭的处分?当然没有。前面已经说过,只要是自己亲戚,随便犯什么错误什么罪,萧衍都会无条件选择原谅,这也是萧梁皇族成员犯罪率居高不下的最大原因。

萧衍对这个回国的前养子既往不咎:“见于文德殿,至庭叩头。武帝泣而诲之,特复本封。”萧衍在文德殿隆重接见叛逃又逃回的萧正德,看到萧正德对自己磕头认错,萧衍泪流满面地对他进行了一番安抚和教导,最后皆大欢喜,恢复萧正德逃跑之前的封爵待遇,一丁点儿损失都没有。

从魏国回来之后,萧正德再也不想做太子这件窝心的事了,直接想做皇帝的事去了。具体细节,后文再说。

因为立太子事件,怀恨在心的萧正德给梁武帝萧衍制造了无数的麻烦,让萧衍为之伤神了很久。不过,萧正德只是太子风波中的第一波,第二波麻烦发生在太子萧统去世之后。

萧统是一个非常悲情的人物,博学多才,善良温和,对整个世界和百姓苍生都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如果他最后成功登上皇位,南朝梁的历史肯定会是另一番模样,绝不至于像现在我们在史书上所见到的那样黑暗悲催。可惜天不假年,他遗憾地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像萧统这样身正品优的悲情太子,他们能顺利继位为君是当时的民心所向,只可惜由于各种人为或疾病因素,这些太子最终与皇位擦肩而过,空余遗恨,使历史的前进方向发生了逆转或者改变。比如秦始皇的太子扶苏、汉武帝的太子刘据、隋文帝的太子杨勇、明太祖的太子朱标等人,都是萧统式的悲情太子。这几个人要是都成功登基称帝,不知道历史会发展成什么模样。尤其是扶苏和杨勇,这两人如果成了皇帝,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庞大的帝国,不可能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种瞬间土崩瓦解的局面。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秦帝国的闪崩,哪来小亭长刘邦的汉朝?如果没有汉朝……这些历史问题如果连贯地想下去,就太奇妙了。

由于太子的特殊地位以及对帝国走向的重大影响,历代对太子的选择都特别严谨,很多太子都是经过各种各样的细节考验才最终被确定的。像宋高宗赵构,他在赵琢和赵昚两人中犹豫不定时,就故意从宫中挑选了二十名绝色处女,分别赏赐给二人,每人十名。半个月后,宋高宗又把那些美女召回来进行妇科检查,发现送给赵昚的十个美女处女膜完好如初,而从赵琢那里接回来的十个人已经全部不是处女。根据这个考察结果,宋高宗断定赵昚将来不会为女色所误,果断将他立为太子。赵昚即后来的宋孝宗,就是给被冤杀的名将岳飞平反的那个皇帝。

还有和萧衍同时代的东魏权臣高欢,他像曹操一样,虽然没有皇帝名分,但实际上却行使着皇帝职权,因为东魏完全在他的家族控制之下,他一死,他的儿子高洋就踢开东魏,创立了自己的北齐王国。

高欢在选择世子,也就是将来的太子人选问题上,跟萧衍的理念不一样。高欢始终坚定地看重长子名分,坚持大儿子高澄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尽管经过几次暗中考核,发现二儿子高洋表现最抢眼,但高欢除了在心里更加欣赏高洋以外,并没有打破长子建储的规矩。

高欢为了观察几个儿子的临场应变能力,分别丢给他们每人一把揉得乱糟糟的丝麻,叫他们将丝麻整理出来,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当其他几个儿子都在一根一根紧张忙碌地捋丝麻时,高洋却独辟蹊径,抽出锋利的佩刀照着乱麻一顿砍劈。高欢奇怪地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干脆地回答:“乱者须斩。”今天特别流行的成语“快刀斩乱麻”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还有一次,高欢故意把几个儿子都支出去游玩,然后各派军队在半路上假装进攻劫杀他们。除了高洋,所有的儿子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都恐惧得不知所措。给高洋分配的对手是东魏大将彭乐,当彭乐威风凛凛地出现时,高洋没有像其他兄弟那样束手就擒,而是拼命地跟彭乐厮杀,差点儿把彭乐整残了。面对高洋刀刀致命的攻击,彭乐不敢还击,只好向他缴械投降,说自己是奉他父亲之命跟他闹着玩的。即便这样,高洋还是把彭乐绑起来带到父亲那里验证真伪。

后来还是高洋夺走了东魏元家的帝位,因为他的大哥高澄被自己的厨师刺死了。不过高洋是历史上挂得上号的暴君,他应该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精神病患者,暴力、冷血、嗜杀、荒淫,百毒俱全。看来高欢不选他当继承人是对的。

而萧衍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态度犹疑,尊卑失序,且后续问题处置失当,埋下了重大隐患。

皇太子萧统死后,萧衍一开始也是按照老路子走的,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封建社会讲究宗法规矩,在皇位继承方面尤其注重严格执行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皇太子死了,就由皇太子的嫡长子继承太子之位,无论这个嫡长子有多少个哥哥弟弟、叔叔伯伯,都得靠边站,太子的桂冠只能戴在嫡长子的头上,戴在其他任何人头上,都属于不讲政治、不讲规矩。

嫡长子去世后,萧衍并不打算不讲规矩,而是在第一时间将萧统的长子萧欢从外地召回建康:“上征其长子南徐州刺史华容公欢至建康,欲立以为嗣。” 萧衍把爵位是华容公的南徐州刺史萧欢火速接回都城,用意是很明显的。当爷爷派人来接他回京的时候,萧欢一定知道,自己正在踏上皇帝宝座的路上,而且越走越近。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煮熟的鸭子真的会飞走。就在萧欢内心雀跃地等着爷爷宣布自己为皇太孙的时候,爷爷却宣布将他的封爵由华容公提升为豫章王,并令他及早离开京城到豫章就任。至此,萧欢帝王梦断。

那么,剔除了嫡长子这一系,萧衍将皇位的橄榄枝送给了谁呢?萧纲。

萧纲是萧衍的三儿子,在兄弟中的排行仅次于萧统和萧综。按照这种思路传位,那个二儿子萧综要是不叛逃到北魏,说不定还有机会成为皇帝呢!萧综很得萧衍的偏爱,排序又在萧纲之上,虽然他干尽了坏事,但萧衍对他的劣性毫不在意。以萧衍说一不二、刚愎自用的秉性,真的有可能把萧综立为太子。果真如此,那历史就真是好看了,不知道当了皇帝的萧综会不会怀着对梁武帝萧衍的刻骨仇恨,带着整个国家投靠北魏?

当然,这只是一段假设文字,不过萧纲当选太子的事可不是假设,估计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皇太子的帽子会掉到自己头上。萧衍最终选择晋安王萧纲作为太子,也是犹豫徘徊了很久的。萧统是四月初六去世的,萧欢四月中旬就到了建康,萧纲被立为太子是五月二十一日。可见萧衍是反复摇摆了近两个月才最终决定弃欢立纲的。

对于萧衍的这个出乎众人意料的反常决定,《南史》是这样解释的:“帝既新有天下,恐不可以少主主大业,又以心衔,故意在晋安王。”这里面说不立萧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新有天下”;二是不愿意国家出现少主;三是“心衔”的缘故。

如果认真分析一下这三个原因,我们就会发现,前两个原因纯粹是扯淡。萧纲成为皇太子的那年是531年,距南梁建国已经30年了。30年在南朝是两代人的时间,一个而立之年的男人在那个年代当上爷爷并不算新鲜的事情。政权都存在30年了,还说是“新有天下”,这跟现在一个40岁的女人仍称呼自己为小女生一样让人不能接受,因为不符合实际。

也是萧衍寿命长,30年这么漫长的时间都只是他一个人当皇帝,前面被他推翻的南齐,20来年换了七个皇帝;后面把他推翻的南陈,30年左右都传了五任皇帝了,所以说这个时间点还说刚刚建国,完全是强词夺理。

第二个原因是说不立萧欢是不想让国家出现小皇帝。这点在当时也是站不住脚的。萧欢当时已经15岁了,刚才已经说过,这年龄在那个时候早就是喜当爹的年纪了。这么大的男人还说小,当然也是说不过去的。15岁左右被立为太子或者登基称帝的,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光同时代的南朝就一抓一大把。

宋武帝刘裕的长子刘义符14岁被立为太子,17岁登基;刘昱10岁即位;萧宝卷当皇帝的时候也就十五六岁。所以,说15岁年纪太小不宜当皇帝,也是没理由找理由。况且,萧欢并不是马上当皇帝,只是当太子,萧衍那时候才67岁,离死还早着呢,他自己可没想着马上就死。这个事实也能从侧面证明萧衍是拿孙子萧欢的年龄当鸡蛋了,愣是在里面找出了骨头。

最关键的,也是唯一的原因是最后一条,关键词是“心衔”。也就是说,萧衍心里讨厌是最主要的原因。萧衍到底讨厌谁呢?他讨厌的并不是萧欢,而是萧欢的父亲萧统。因为几年前的“蜡鹅事件”,萧衍对萧统产生了长久的挥之不去的厌恶情绪。对这件事,萧衍心里总是有一个疙瘩,这个疙瘩在萧欢即将成为太子的时候,突然被记仇的萧衍无限放大,变成了阻挡萧统的儿子进位大宝的拦路石。别人是爱屋及乌,到萧统这里却是罪及后代。“蜡鹅事件”在上本书里有过完整的交代,萧统根本不是针对父亲的,那只是一种自我救赎的手段,而且是遭人诬告,萧衍却紧抓着这件事情不放。

萧衍这个人真是太奇怪了,他的很多行为奇怪到让人难以理解。他对别人的儿子无限宽容大度,单对自己的儿子苛刻刻薄。像七个月出生,坚持自己是萧宝卷后代的萧综以及萧宏的儿子萧正德,两人坏事做绝,十恶不赦,砍头十次也不算冤枉,但萧衍却始终对他们和颜悦色,优待有加。独独对亲儿子萧统一次无心的失误竟怨恨到这个地步。

对于萧衍这次非正常的立太子事件,宋元之际的史学大家胡三省也颇感愤怒,他在评点《资治通鉴》时曾大发感慨,对萧衍的昏聩予以谴责:“呜呼,帝于豫章王综、临贺王正德,虽犯恶逆,犹容忍之,至于昭明被谗,则终身衔其事,盖天夺其魄也。”胡三省对这件事愤慨到近乎骂娘了,说萧衍之所以这么头脑发昏地记恨萧统,是上天夺走了萧衍的魂魄。就是说这个人已经没有用于思考的脑子了,行尸走肉而已。

不光700年后的胡三省不赞同萧衍的这种做法,即便是当时的当朝大臣也一边倒地反对萧衍这种无缘无故废嫡立庶的做法:“朝野多以为不顺。”朝廷和民间都一致认为皇帝的这种做法违反了宗法制度,因为皇太子没有犯罪,而且品行高洁,他去世了,他的儿子接任储君之位是顺理成章的事。

对于皇帝无故抛弃太子后嗣的情况,连萧纲以前的老部下,司议侍郎周弘正都看不下去了。周弘正曾担任过萧纲的主任秘书,萧纲若是当上皇帝,对他个人的政治前途是大有好处的,但周弘正没有从私心出发,他不但向萧衍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而且还单独给老领导萧纲写了一封建议信,希望他能从国家大局出发,发扬谦让美德,不要接受皇帝授予的皇太子身份,以促使皇帝把皇位重新投送到嫡长子这一系。但被萧纲拒绝了。

不怪萧纲拒绝,换作是我,我也会拒绝。那种时代背景下,少有人能拒绝皇位的召唤。况且,是最高领导萧衍主动把皇储的位子送给他的,又不是他通过买官卖官得来的。真要怪的话,只能怪萧衍,是他违反常规,开了一个坏头,亲手打开了再也关不上的潘多拉魔盒,最后自食其果,被魔盒吞噬。

这种毫无理由、毫无章法的废嫡立庶行为,引起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见不是嫡长子家族的萧纲成为太子,萧统的其他弟弟心里肯定充满了怨恨和不平衡。他们会想,既然能立萧纲,为什么不能立我?都不是嫡长子一系,他行我也行呀。你立他,偏心眼,我不服!如果换成是萧欢,他们就没有不服的理由和借口,人家嫡长子、嫡长孙天生就是皇帝命,不服不行。

萧纲的那些个弟弟,像萧纶、萧绎、萧纪等人,都被萧衍安排到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城市,控制着荆州、郢州、益州这一大片地区,今天的湖北、四川、重庆大部分地区都是他们的地盘。这些人手握重兵,都不大情愿为糊涂老朽的皇帝和资历不深的皇太子出力建功。侯景之乱爆发时,这些军事大佬根本无视建康告急的情况,对朝廷发出的紧急救援令阳奉阴违,隔岸观火,个个最在意的不是父皇的生命,不是社稷的危亡,而是自己的队伍和实力会不会有损失,能得到什么利益。最后不仅没能拯救父亲,还互相攻击,骨肉相煎,外焦里也焦。

当然,最不满意、最不服气的还是萧统一族的亲人,他们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拥有无上诱惑力的最高权柄,这种与天文数字的奖金失之交臂的痛惜是大家都能理解的。为了安慰补偿没有得到太子之位的嫡长子一族,也为了缓和群情沸腾的舆论压力,萧衍对萧统的所有子女实施了无差别大封赏:“上以人言不息,故封欢兄弟以大郡,用慰其心。”

朝廷上上下下都反对庶子萧纲当皇太子,为萧欢兄弟鸣不平,于是萧衍抛出一大批郡王爵位,意思是叫大家别吵吵了,我给他们补偿还不行吗?萧欢的兄弟全部封王,姐妹被封为公主,而且封给他们的都是上好的大郡。华容公萧欢封豫章王,二弟枝江公萧誉封河东王,三弟曲江公萧察封岳阳王,四弟萧譬封武昌王,五弟萧譼封义阳王。

就这个封赏而言,绝对是高规格的破例封赏了。因为按照正常情况,只有皇帝本人的子女才有资格被封为郡王和公主,皇帝子女的子女亲疏度已经隔了一层,是没有机会封王的,一般都是封为公爵。萧欢兄弟五人作为皇孙,一下子全部跳升为王爵,假如不是破例,他们一生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的。如果不是萧衍因为无端废嫡心里有愧,也不会对萧欢兄弟出手这么大方的。他认为,这么超常规地补偿前太子子女,他们一定不会再有愤怒、憋屈的情绪了。

这当然是他的一厢情愿。萧欢兄弟几个心里恨死这个爷爷了,萧察气得好多天不吃不喝,以示抗议。因为如果萧欢能登基即位的话,作为皇帝的兄弟,跟皇帝子女一样,也是会被例行封为郡王的。所以,这兄弟几个即使获得了王爵,也并不会对皇帝爷爷感恩戴德,他们觉得,这王爵本来就该是他们的,如果不是爷爷不讲规则临阵换人,他们不光能获得王爵,还能获得更多更多他们想要甚至不想要的东西。

所以,从处理问题的角度看,萧衍的这种所谓补偿是错上加错。因为如果从大方面考虑,一旦决定新太子人选,就应该着重树立新太子的权威,特别是跟新太子有直接利益冲突的一方,更不应该给他们很高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是应该尽量对其采取打压抑制措施,防止新太子的反对派势力坐大后,利用强大实力跟新太子抗衡叫板,那样的话,局面不就一团糟了?

而萧衍却缺乏这种政治上的敏感度和长远目光,对前太子的儿子和兄弟们全部采取奖赏安抚方式,使得这些现太子之外的势力不断膨胀,最终引发了军事上山头林立、派系丛生的乱象,导致萧纲当了好多年太子还没有安全感,对雄踞外藩的几个兄弟子侄特别忌惮,不断增加东宫护卫军马,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为什么汉朝、唐朝和明朝这三个超级大王朝都曾兴起过削藩运动,而且多方为此打得稀里哗啦?就是因为干弱枝强,外藩势力强大到能和朝廷互相拉锯的时候,就不会再老老实实地听话了,就会对朝廷的安全形成威胁。萧衍晚年时,太子萧纲的反对势力几乎个个羽翼丰满,所以,侯景攻打皇宫的时候,这些个对立储抱有怨恨的各方力量,全都故意磨磨蹭蹭,在战场外逗留徘徊看大戏,期待着坐收渔翁之利。

其中,被破例封王的萧察是整个梁朝,甚至可以说整个南朝笑到最后的人,他建立了一个叫作“后梁”的政权,虽然国土面积狭小到只有一个州郡,但却存在了很长时间,到南朝陈国灭亡的时候,它依然存在,而且政权还传到了儿子萧岿、孙子萧琮手上。到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好几年了,萧琮才被终止了国君资格。

中国历史上超级知名的隋炀帝杨广的美女皇后——萧皇后就是萧琮的姐妹。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六次担任宰相又六次被罢免的萧瑀也是萧皇后的弟弟,他们都是那个因为哥哥没当成太子而气得多日不吃饭的萧察的后人。

萧察还沾了萧瑀这个宰相孙子的光而在史籍上熠熠生辉呢。唐朝的令狐德芬在其主编的《周书》中,褒奖萧察“任术好谋,知贤养士,盖有英雄之志,霸王之略焉”,这百分百是友情赠送的吹牛的话,萧察当时只拥有江陵那一小块儿地方,还是在西魏军保护下的傀儡,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英雄和霸王”?这里面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萧瑀是当时的宰相,令狐德芬看萧瑀的面子才把萧察写得这么高大上。由此看来,有时候,封建历史评论也是讲关系、看面子的。这方面几千年来一个样,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第二章矮穷矬瘸的侯景

在中国,说起“三国时期”,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都是3世纪的魏、蜀、吴政权,都记得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巨头。其实在古代中国的疆域范围内,并不是只存在过大家最熟知的孙刘联盟斗地主打曹操那一个三国,而还有着一个多数人不太熟悉或者不太在意的三国时期,那就是南北朝末期几个互相对峙的国家。如果把魏蜀吴叫作“前三国”的话,那南北朝时期并存的几个国家则可以称为“后三国”。“后三国”时期的政权情况比较复杂,按照国家更新的情况,可以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的三个国家是南梁、西魏和东魏,下半场,南梁继续存在,而两个魏国则分别被北周、北齐取代。本章所说的历史事件属于上半场,也就是发生在南梁、西魏、东魏三个国家间的故事。

东魏、西魏是由早先庞大的北魏分裂而成的,而摧毁北魏政府执政根基的是六镇大起义。自从六镇起义之后,北魏民众顺从朝廷的心理因受到猛烈刺激而变得松动,于是纷纷效仿,各国各地到处都是揭竿而起的农民军,星火蔓延,多到数都数不清。

所谓“六镇”,是指北魏为防御柔然等民族入侵设置的六个军事重镇,分别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地方,置换成现在的地理位置,即西起内蒙古五原县,再经过包头、武川,往东到达河北省张北县一带。在这条东西相距千里的边境防线上,沿着长城逶迤的走势驻扎着数十万北魏最精锐的士兵,目的是护卫北魏的首都平城。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大同距长城只有几十里地,非常容易遭受外来势力侵袭,如果没有六镇精兵的防守,北魏都城分分钟就会被北魏的世仇柔然的铁蹄踏平。

后来,北魏孝文帝元宏为了永久脱离外部骚扰,由大同向南边的中原腹地深入1000多里,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并对国家实行全面的汉化改革。迁都以后,六镇就成了真正被边缘化的边缘地带。以前国家都城靠六镇将士保护,六镇的军人地位很高,待遇也很好。但都城南迁后,距离六镇千里迢迢,六镇的军事地位急剧下降。同时,由于隔着千山万水,日日笙歌的朝廷统治者们很少能想起来在长城边帮他们戍边御敌的六镇军人,于是开始出现粮草不济、物资匮乏、军饷拖欠的情况。

军人们长期在苦寒的大西北大口大口喝着西北风,风沙吹老了岁月,却吹不走六镇军士的愤怒。终于,长久郁积的怒火爆发了。梁朝普通四年(523年),饥寒交迫的底层六镇士兵发生哗变,他们杀死了长期欺压他们的镇将,举旗造反。这又是一个潘多拉魔盒,盒子一打开,里面就跑出一大群具有各种气质与才华的混世魔王:破六韩拔陵、杜洛周、鲜于修礼、葛荣……这些六镇出身的造反派头领各领风骚一阵子,声势浩大,有的还登基称帝了。像葛荣,发展到拥有几十万军队,甚至击败了北魏朝廷派来剿灭他们的主力部队,但最终,他们都归于毁灭,被后来者尔朱荣、宇文泰、高欢、侯景等一帮能征善战者击败。

特别是尔朱荣,此人因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河阴之变”,在历史上留下了千载骂名,但这个人确实特别能打仗,拥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我们都知道,东魏、西魏虽然是元姓皇帝,但实际上是分别被高欢和宇文泰完全控制的,他们两人才是真正的皇帝。

高欢和宇文泰是当时的南北双雄,两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乱世枭雄,一个在黄河这边,一个在黄河那边,动不动就互相厮杀,一生都在彼此的刀光剑影中做着吞并对方的统一梦。这两人是南北朝时期公认的超级牛人,但比他们二人更牛的是尔朱荣,因为高欢和宇文泰都是尔朱荣的手下,高欢因为精明能干,还成了尔朱荣的警卫队长,贴身负责尔朱荣的安全保卫工作。

后来,尔朱荣大意失荆州,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用计骗进皇宫。当他得知自己中计时,敏捷地扑向正坐在皇帝御座上的元子攸,想抓住他当作人质、筹码,没想到元子攸手里捏着一把刀,当他用尽全身力气扑过去的时候,元子攸刀锋一抬,轻而易举就将他开膛破肚了。所以,尔朱荣之死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他是史上唯一一个被皇帝亲手杀死的大权臣。

从来都是权臣以各种方法和手段弄死皇帝,像刘裕、萧道成、萧鸾、萧衍这些个权臣,哪一个手上不是沾满皇帝的鲜血?包括宇文泰。北魏孝武帝元修同他的死对头高欢彻底决裂,专程从洛阳跑到长安投靠他,造就了两魏并列的局面,并送给他挟君立威的大好机会,结果宇文泰连这个神助攻都杀了。

尔朱荣真是太有说头了,居然被自己完全控制的玩偶给弄死了,既悲催,又奇葩。

尔朱荣的死给了高欢发家的机会,尔朱荣的那帮不成器的子侄被高欢玩得团团转,最后,高欢成功地脱离了尔朱氏的控制,拉起了一支以六镇老兵为班底的强大队伍,开始了自己的冒险创业生涯,最终奇迹出现,他完成了从一个快递小哥到东魏国家CEO的人生逆袭。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个最牛的快递员,一个是高欢,另一个是大家很熟悉的闯王李自成。李自成因为家里穷,便外出打工,费尽千辛万苦才找到了一份驿卒的差事,相当于今天的快递员,负责今天的宁夏银川与陕西延安两地之间的公文传递。后来明政府付不起驿卒的工资,搞快递员下岗,把李自成给裁撤了。再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到处找饭吃的李自成没辙,加入了造反队伍,把皇帝搞下岗了。

不过李自成真实的历史形象并不像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里写的那样高大完美,姚雪垠把李自成和张献忠描绘成了亲密无间、爱民爱兵的革命战友,但那完全是虚构的,不符合真实历史。事实上这两人并不是什么农民起义领袖,而是杀人如麻、视百姓生命如草芥的刽子手,他们对所统治的地区曾进行过多次“三光”式的大屠杀。

本章所说的侯景也是这样杀人如麻的残忍刽子手。侯景跟高欢就是在高欢当快递员的时候相识并成为朋友的。高欢本来也是家里穷得连老鼠都不愿光顾的底层人,为了糊口,在六镇之一的怀朔镇报名参军,天天在城墙上像电线杆一样笔挺地站着当值班哨兵,但他运气好,被富家女娄昭君一眼相中。

某天娄昭君去城楼上游玩,看到了正在站岗放哨的高欢。真像歌词里唱的那样,“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忘不掉你的容颜”。娄昭君跟高欢第一次见面就确定地说:“此真吾夫也。”表示非高欢不嫁了。娄家是高干家庭,这种孔雀女和凤凰男的婚恋模式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古代是很难有市场的,娄家父母当然反对女儿找一个大头兵当老公,但拗不过娄昭君,只得答应了两人的婚事。

婚后,高欢不仅立即提干,而且因为老婆陪嫁带过来的马,换了一份能见大世面的好差事。部队首长说,既然你有马,那就当函使吧!函使,就是信函使者,快递员的古代说法。就这样,高欢专门负责怀朔到洛阳的公文传递,从包头到洛阳这条线,高欢跑了六年,当了整整六年的快递小哥。

正是这六年的快递生涯,让高欢认识了外面的世界,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改变了自己的思维。他看到都城洛阳危机四伏,朝廷软弱无能,生出了将来逐鹿天下的理想与雄心。从这时起,他便有意轻财好施,广交朋友,为以后打好人脉基础。后来在他举兵的过程中为他出力很多的司马子如、刘贵、孙腾、侯景等人,都是在高欢当快递小哥的日子里跟他成为好朋友的。

其他人一笔掠过,单说侯景其人。侯景在中国历史上可谓臭名昭著,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评价历史人物时,我向来不以是否忠于朝廷和皇帝为标准,因为如果朝廷荒诞,皇帝残暴的话,反抗腐烂的制度和昏庸的皇帝,是除旧布新、重塑秩序的进步行为。臧否人物,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就可以了,其他的都是小节问题。

而侯景这个人,除了高欢,从来没有忠于任何一个人。如果仅是这点,也谈不上臭名远扬。他的臭,在于他的嗜杀无度,残害无辜百姓。他一个人,几乎毁掉了整个富庶繁华的江南。

基于对社会的重大破坏指数,中国历史上可罗列出“四大恶人”:东汉的董卓、西晋的贾南风、南北朝的侯景、唐朝的安禄山。这四大恶人是引发国家大动乱的罪魁祸首。董卓挑起了东汉末年的各地军阀大厮杀;贾南风玩弄手腕,又没能力控制局面,引发“八王之乱”,使北中国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之中;安禄山胡骑南下,大唐的百年昌盛顷刻间灰飞烟灭,此后八年烽烟,唐朝千疮百孔,无限繁华风吹雨打去。侯景跟这三个人一样,他留下了一个以他姓名命名的“侯景之乱”词条,杀得江南地区千里白骨,渺无人烟。这四大恶人制造了中国历史上惨无人道的几个大杀戮、大分裂、大黑暗时期,他们造成的民众死伤人数加起来有几千万之多。

如此丑恶的侯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其实本章标题已经告诉大家了,侯景的四大特征就是矮、穷、矬、瘸。“矮穷矬”是今天相对于“高富帅”的一个带有自嘲调侃意味的网络词汇,专指男性身材矮小、家庭贫穷、长相磕碜。

说侯景是矮、穷、矬真的不是调侃,这个词搁在他身上名副其实。他的身高不到一米六,这么矮吧,体形还不匀称,“长上短下”,上身长,下身短,完全是倒着长,人家是大长腿,他倒好,大长肚,标准的袋鼠身材。

这侯景真不知道是怎么长的,简直是集缺点于一身:“广颡高颧,色赤少鬓,低视屡顾。”额头特宽,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秃顶,颧骨突出,脸色暗红无光,下巴上光净净的,没有代表男人特征的胡须,眼睛就更难看了,白眼珠子低垂,瞅人的时候滴溜溜左右乱转,即使是友好地看人,也让人感觉他是在打别人的坏主意。反正外表整体上看上去,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一般人毁容了都没他那么难看。

退一步说,长相难看,外表丑陋也没关系,毕竟还有“心灵美”一说。可侯景这人属于那种没心肠、狼心狗肺一类;再退一步说,要是长得不美,心灵也不美,从生活便利的角度出发,起码得四肢健全,不影响日常生活。可侯景却右腿比左腿短了一截,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他若是活在当下,兴许能评定个三级残疾,妥妥地按月拿残疾人补贴。

这么矮这么丑还瘸的男人,倘生在非富即贵之家,那也不愁没有个好出路,毕竟在任何时代,权力和资本都是通吃的。可悲催的是,侯景跟高欢一样,也是怀朔镇的特困户。

人家高欢虽然没钱,但他有长相:“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少有人杰表。”同样是眼睛,高欢的眼睛炯炯有神;同样是高颧骨,配上高欢的长脑袋跟配上侯景的秃脑门儿,观感大相径庭。再加上他那白得能接拍牙膏广告的牙齿和浑身洋溢的领袖气质,怪不得在上班站岗的时候就靠颜值轻松俘获白富美,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侯景也是在怀朔镇当兵,愿意跟他交朋友的男人都没有,更别说有女人看上了。

前面说了侯景的许多缺点,不过他虽然缺点一大串,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也有着别人不具备的优点:作战勇敢、智谋出众。

侯景个头矮,腿又瘸,弯弓骑马、驰骋疆场并非他的强项,但他不怕死,敢冲敢杀,如果用褒义词形容就是英勇无畏,这在战场上是最让敌人胆寒的。但侯景最让人惊异的还是他的智慧和计谋。上帝几乎为他关上了所有的改变命运之门,却为他留下了一扇智慧的天窗,所以,侯景虽然不能靠脸吃饭,但却成了靠脑子吃饭的人。

侯景的脑子灵光,领悟力很强。最早时他跟尔朱荣手下的名将慕容绍宗学习兵法。慕容绍宗是前燕皇族后代,祖上是十六国时期第一名将慕容恪。慕容家族人才辈出,兵法是慕容家的祖传手艺,慕容绍宗用兵也很厉害,侯景拜他为师,学到了不少本事,但学着学着,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未几绍宗每询问焉。”还没学多长时间,慕容绍宗这个老师遇到兵法上的问题,倒来向学生侯景征求意见和看法了。小侯,你觉得这一仗该怎么打?小侯,你对我这次的排兵布阵怎么看?《南史·贼臣传》里记载的慕容绍宗与侯景的这个桥段,被很多人解释为侯景的用兵之道超过了慕容绍宗,所以慕容老师才不得不向自己的学生请教。其实并非如此。侯景虽然智谋出众,但水平依然在慕容绍宗之下,这点从侯景心里对慕容绍宗的尊崇度以及他最终被慕容绍宗杀得穷途末路的结果可以得到印证。不过慕容绍宗向侯景询问兵法,既说明了慕容绍宗有不耻下问的胸怀,也说明了侯景真的具有让军事家慕容绍宗认可的不容忽略的水平和实力。

在军事才能方面,侯景确实是个藏在麻袋里的锥子,怎么放置都会很快冒出头来。六镇大起义还没发生时,他已经是一个小军官了。当六镇模式崩溃后,侯景成了尔朱荣手下的得力干将。在和最大的对手,兵力十倍于己的葛荣进行生死决战时,尔朱荣尤其重视侯景,派他做前锋,率先冲击葛荣的队伍,最后两人前后夹攻,生擒葛荣,一举抹平了当时规模最大的反政府队伍。

因为这一战的突出表现,侯景升任定州刺史,跨入北魏省部级干部行列,但很快尔朱氏就被高欢所灭,高欢站在尔朱荣的肩膀上爬上了东魏的权力顶端。作为多年的老战友,侯景见高欢得势,便带着队伍投到他的帐下。高欢知道侯景是个骁勇将才,更是器重他,视他如左膀右臂。

这两人都是打仗好手,不过侯景为人机警狡黠,所以,高欢对侯景虽然器重,但一直都带着点儿警惕提防的意味,对侯景是又拉又放,终其一生都恰到好处地把侯景控制在手心。

大同三年(537年),东、西两魏之间爆发了一场影响当时历史格局的激烈大战——沙苑之战。高欢率领二十万大军渡过黄河,在今天的山西省大荔县跟宇文泰进行决战,试图一举消灭西魏军主力,实现两魏统一。其时高欢的军事实力对宇文泰具有碾压性优势,宇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