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手册之中医生活地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2 22:43:00

点击下载

作者:高思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糖尿病防治手册之中医生活地图

糖尿病防治手册之中医生活地图试读: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等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接近一亿人,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随之而来的糖尿病心、脑、肾、足、眼底等多种并发症以及相关伴发病证的发生率也在逐年提高,成为患者致死、致盲、致残的主要原因,并成为社会和家庭日益增长的巨大经济负担。因此,寻求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等代谢相关疾病的有效措施,积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恰到好处的滋补调养,以及必要的药物干预等措施,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或提高糖尿病的临床疗效,降低糖尿病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降低患者的致死、致盲、致残率,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优势是中西医结合。中国作为认识糖尿病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脾瘅”“消渴”等糖尿病相关论述。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更是设专篇论消渴病证治,有效方药至今为医家习用。其后,唐代孙思邈、王焘,金元四大家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等,著作中都有糖尿病防治相关论述,尤其是在饮食药膳、运动疗法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化,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与养生保健方面,又取得了不少新成果、新经验。系统介绍中医与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经验,让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和普通民众了解糖尿病相关科学知识,提高防治糖尿病的能力,对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是基于糖尿病发病与防治形势的严峻,出于传播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防治相关科学知识的目的,我们受出版社的委托,编写了《糖尿病防治手册之中医生活地图》,以广大民众与糖尿病患者为读者对象,分不同场景,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相关病证的诊断、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知识与生活宜忌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中西医结合的视角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把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最新认识引入其中,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在中药、针灸、饮食、运动等各方面把以肝脾肾三脏同调、扶正与祛邪兼顾的中医学防治糖尿病的最新理念贯穿其中。本书既全方位展示了现代中医学防治糖尿病的原则和方法,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医学和西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轻松学会系统科学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更有助于让广大读者领悟防治糖尿病的科学理念,树立信心,像健康人一样生活。

本书的作者,都是在临床和科研一线从事糖尿病防治和研究工作的著名专家学者,书中汇集了他们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经验和智慧。相信此书的出版,一定能有利于糖尿病相关科学知识的传播,让广大民众获得防治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并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日常用药与自我调养提供有力帮助。高思华 2016年5月于北京

现场报道——尿病对人类的危害

最新的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接近10%,糖耐量异常发生率超过10%。由此可见,我们周围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和糖代谢异常的人,提高整个人群的糖尿病及其相关知识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们将就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的危险人群、糖尿病的易患因素等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关心的问题一一道来,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来增强大家对糖尿病的认识,减少走入误区的机会,正确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

一、糖尿病就在我们身边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我们身边很多糖尿病患者自己没有明显的不适,就是血糖偏高,所以对于血糖的控制也不是很在意。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因为没有什么不舒服不代表疾病不严重,有很多患者就是因为有了肾功能不全或视力障碍的症状,才发现原来是糖尿病并发肾病或并发眼病造成的。糖尿病对人的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所以,只要体检发现了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就一定要认真对待。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除了典型的症状之外,糖尿病引起的多种急慢性并发症更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糖尿病会出现哪些症状:

糖尿病患者经常会出现口干多饮、多食易饥、尿频多尿、烦躁焦虑、体重下降、失眠乏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使生活质量下降,工作效率降低。

糖尿病患者往往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减退,可引发各种感染,如皮肤疖肿、糖尿病足、泌尿系感染等等。

其次,若血糖明显升高得不到及时控制,会出现多种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患者可出现恶心、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昏迷,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然而糖尿病最主要的危害并不是血糖代谢紊乱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和急性并发症,而在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所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性四肢坏疽等,这些慢性病变最终导致心肌梗死、中风、失明、肾衰竭、糖尿病足等严重后果。近些年,随着降糖药及胰岛素的应用,以往威胁患者的急性并发症得到了控制,但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却逐年增多,糖尿病已被确定为导致脑中风、心脏病、肾病、失明等严重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4倍,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高达70%;糖尿病患者失明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10~25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四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糖尿病患者肾衰竭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17倍……因此应对糖尿病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高度重视,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减少各种危险因素,防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

糖尿病患者为何越来越多

大家是否觉得身边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了?到底在全球范围有多少人患有糖尿病呢?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做过预测: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突破3亿。糖尿病已成为当今危及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目前估计我国的糖尿病患者超过9000万人,还有约1.5亿的糖尿病前期患者。

究竟什么原因使我们身边的糖尿病队伍越来越庞大了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老龄化 糖尿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明显延长,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糖尿病发病率增高的一个主要原因。(2)生活习惯的改变 饮食上由以前仅处于温饱状态转变为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小康”模式;而各行各业的体力劳动以及城市家庭生活中的体力劳动大大减轻,体力活动又明显不足,无法消耗体内过剩的热量,体重超重甚至肥胖人群的比例明显升高,成为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同时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很多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也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3)对健康的关注和糖尿病知识增多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于是更多人群坚持定期体检,很多患者都是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这也使糖尿病的发现率提高了。

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发病率这么高,危害那么严重,后果又如此可怕,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呢?虽然目前糖尿病发生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是下面几类都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糖尿病患者的第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同卵双胞胎兄弟姐妹。(2)肥胖人群 肥胖或经检查自身免疫抗体反应阳性的儿童、成年肥胖者,尤其是腹型肥胖者。(3)有异常妊娠史的妇女 在妊娠期间出现糖尿病或葡萄糖耐量受损但分娩后正常的妇女、有出生巨大婴儿(体重>4kg)史的妇女。(4)生活方式急剧改变者 由农村迁居城市的人,从较多体力劳动的农村生活改变为出门坐车、上下楼乘电梯,长期高热量、高脂饮食,缺乏运动;从传统的以五谷杂粮为主食,改变为西方的奶油、肉食品等为主的生活方式。(5)患有某些慢性病者 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者,如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人。(6)40岁以上的人 有调查显示40岁以后的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长。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细胞功能逐渐减退。

对照一下,如果你具备上述的一条或者几条,就需要经常去看看医生,检查一下身体,并注意规律的生活起居和适当的运动锻炼了,因为你比其他人更容易被糖尿病击中。

糖尿病会遗传吗

很多人因为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还真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糖尿病有遗传倾向,这在2型糖尿病中更为明显。同卵双胞胎共患2型糖尿病的一致性约为90%。双亲均是糖尿病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较大;双亲中一人患糖尿病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较前者相对小。实际上,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倾向,或者说是容易患糖尿病的基因类型,这类人群在受到各种环境因素、肥胖、病毒感染等长期作用时容易诱发糖尿病。也就是说即使父母患了糖尿病,并不代表其子女一定会患糖尿病,只是他们患病的机会比其他人要高得多。尽管如此,只要注意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热量摄入、增加运动等预防措施,还是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的。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吃出来的

现在大家生活好起来了,很多以前吃不到或不常吃到的食物不仅都能满足需求了,而且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多数人的饮食结构从以粗粮、蔬菜为主变成了以精米白面、大鱼大肉、蛋奶等高热量、高脂肪为主,总热量及总脂肪的摄入量明显增多,呈营养过剩的状态。热量在体内的蓄积会出现高血脂,也会导致肥胖症的发生。高血脂和肥胖都可以使机体的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明显降低,我们称之为“胰岛素抵抗”。人在进食后将糖吸收进入血液,并通过血液运送到周身,胰岛素是调节血糖代谢最重要的激素,胰岛素能够正常发挥作用血糖才能被人体利用,同时将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当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后,肝、肌肉等组织对葡萄糖利用障碍,血糖就会升高;血糖一升高,机体就会发出信号促使胰岛B细胞加大工作量,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高胰岛素血症;短时间内胰岛B细胞功能还可以代偿,但时间久了胰岛B细胞长期超负荷地工作,就会因过度劳累而出现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失代偿,当出现胰岛素的相对不足和/或机体利用胰岛素的功能严重缺陷,就形成了2型糖尿病。因此可以说糖尿病是吃出来的。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烦出来的

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上空气污染、道路拥堵、城市噪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使人们容易产生烦躁、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等,这些心理、精神层面的负压力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了精神因素是糖尿病的一个诱因。这是为什么呢?一是因为长期的情绪障碍会扰乱下丘脑摄食中枢,结果是造成多食甚至部分人发生夜间进食综合征,从而导致肥胖。前面已经提及肥胖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二是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激状态时,体内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也会发生变化,使得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多,这些对抗胰岛素的激素不仅会导致糖代谢异常,使血糖、血压升高,同时还能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长期恶性循环,会造成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使高血糖症状越来越严重,持续这种状态,就会发生糖尿病了。特别是中老年人,胰岛B细胞和其他内分泌激素对精神因素和不良情绪的强烈反复刺激特别敏感,很容易诱发糖尿病。所以说糖尿病是烦出来的。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会疏导和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和适当运动的习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累出来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责任的增多,人们大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特别是大城市的上班族、白领们,工作负荷大、应酬多,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疲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等方面,甚至过度劳累导致了亚健康状态,这些因素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高度工作负荷和压力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比工作负荷和压力小的人高84%。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长时间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一是会导致身体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内分泌失调,导致代谢紊乱而引发糖尿病;二是会因为工作而作息不规律,错过了吃饭的时间,随之在后面的加餐中再摄入过多的热量,势必导致血糖、血脂和激素水平的增高,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便会诱发糖尿病;三是会因为过度劳累或营养失衡,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B4病毒等,这些都会引起自身的免疫反应而导致糖尿病。因此,劳累也是糖尿病的“促发剂”,所以说糖尿病是累出来的。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闲出来的

怎么糖尿病又和“闲”有关系呢?这里“闲”指的是不运动。主要是指人们越来越依赖于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捷,出门以车代步、上下楼坐电梯、家务劳动靠电器,加上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没时间健身,得不到足够的运动锻炼,无法消耗高脂肪、高蛋白及暴饮暴食所产生的过剩热量,这不仅使得肥胖和高血脂的发病率增高,还降低了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从而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出现。从相关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和矿工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这显然与城市居民的体力活动较少有密切的关系。也有研究表明,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要高2~6倍。一定量的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消耗热量,加速血糖分解代谢,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紊乱;运动还能较好地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可以起到降血糖的作用;运动还可以加速脂肪组织的分解,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纠正血脂代谢异常。体力活动减少将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险,所以说糖尿病是闲出来的。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不良习惯病

虽然糖尿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应该算作罪魁祸首!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与平时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在饮食方面,不良饮食习惯(如进食过快、零食不断、不吃早餐、偏食等)、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如高脂食品、高盐饮食、晚餐丰盛等)都会导致进食过多,每日摄入食物的总热量超标,引起肥胖,也带来高血脂和高血压,成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其次为不良嗜好,我们都知道吸烟酗酒有害健康,同样吸烟、酗酒与糖尿病也有关系。美国学者进行了一项历时10年的调查研究,研究对象是41810名男性志愿者,每两年一次问卷调查,发现每日吸25支香烟以上者比不吸烟者患糖尿病的危险大4倍。已停止吸烟者(包括10年前已戒烟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也比那些从未吸烟的人高30%。酒精是在肝脏代谢,长期过量饮酒会引起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等,还会影响胰腺和心脏。此外,还有诸如运动减少、应酬增多、经常熬夜、长期紧张焦虑等不良习惯均会影响人的内分泌和代谢,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所以说糖尿病是不良习惯病。

中国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有哪些特点

我们前面说了很多糖尿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到底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有什么特点呢?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次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1994至1995年间对全国19省市21万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5~64岁糖尿病患病率为2.5%。近10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更为严重,在2002年的全国营养调查中,在18岁以上的人群中,城市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2007~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对全国14个省市的48431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异常患病率为15.5%。由此推测,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9240万,此外,每年有10%~20%的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我国可能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我国糖尿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所占比例高达93.7%,1型糖尿病约占5%,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经济发达程度与糖尿病患病率有关,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

没有糖尿病家族史就不会患糖尿病吗

刚刚我们讲了糖尿病是与遗传有关的,那就会有人问了: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也会患糖尿病吗?我们都知道,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决定糖尿病是否发生还有其他因素的存在,如环境因素、病毒感染、不良生活习惯等。有的人虽然没有糖尿病的家族史,但平时喜食肉类、煎炸等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加之运动少、熬夜、吸烟酗酒、肥胖等,给患糖尿病提供了条件。我们都有体会,十几年前父辈中患糖尿病的人不多,而现在小辈人同辈人中糖尿病患者却越来越多,遗传性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这就说明,没有糖尿病家族史并不能肯定不会患糖尿病。

吃糖易得糖尿病吗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不宜吃糖,那么吃糖容易引起糖尿病吗?糖尿病是由遗传、环境、肥胖、体力活动少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即体内失去正常的自动调节血糖的功能而发生血糖升高。糖尿病发病机理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降低和胰岛素的作用障碍,致使体内的血糖不能被正常利用和代谢而造成的。从这一点上来说,糖尿病的发生与吃糖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大量摄取单糖、双糖会促使代谢紊乱、肥胖等发生率增高,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另外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等潜在糖尿病风险的人群会因为大量摄取单糖、双糖而容易诱发糖尿病,这在老年人群中尤为明显。老年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有不少老年人本来就是隐性糖尿病或轻症糖尿病患者,他们没有明显的症状,空腹血糖也正常或糖耐量异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量摄入单糖、双糖,就会迅速发展为显性糖尿病,因此老年人要尽量少吃糖和甜食。

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吗

现在不少中青年人都认为糖尿病的高发人群是老人年,所以糖尿病离自己还很远。真的是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吗?不是!2型糖尿病的人群已经越来越年轻化,不再局限于老年人,而1型糖尿病更是常见于年轻人。遗传和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我国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已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且每年以10%的幅度继续上升。而且年轻人患糖尿病的危害要远远大于老年人,因为他们的病程更长,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更高,很多年轻的糖尿病患者,甚至在三十几岁就出现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所以,年轻人对于糖尿病更要重视。

糖尿病离孩子有多远

不少家长认为糖尿病的高发人群是中老人年,所以糖尿病离自己的孩子还很远。实际上儿童也会患糖尿病,包括1型和2型糖尿病,甚至新生儿也可能患糖尿病。

儿童患1型糖尿病存在遗传因素,是多基因、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水痘病毒、EB病毒等,在患病前多有腮腺炎、反复咽炎、水痘等感染性疾病的病史,感染病毒后对自身胰岛产生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细胞,使得胰岛素缺乏而发病。

儿童2型糖尿病多与肥胖、遗传有关,现代儿童对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摄入过多,导致肥胖的发生率升高,发生肥胖相关性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如高脂血症、脂肪肝、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等等,从而演变为2型糖尿病。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现状堪忧,校园里小胖墩随处可见,肥胖越严重,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越大。

肥胖者一定会得糖尿病吗

肥胖是一个公认的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生率呈正比,尤其是腹型肥胖的人群,比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易患病。腹部脂肪的增多会使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受阻,产生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值,长期超负荷工作最终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而发生糖尿病。虽然如此,并不是所有肥胖的人都会得糖尿病。调查结果表明,大约50%的肥胖者将来会患上糖尿病。尽管肥胖者并不一定都会发展成为糖尿病,但是据有关资料统计,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4倍,体重每增加1kg,患糖尿病的危险至少增加5%。肥胖人群越多的地区,糖尿病患病率也越高。随着年龄增长和体力活动减少,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到75岁之间,肌肉组织逐渐减少,脂肪组织逐渐增多,因此造成了老年人,特别是肥胖的老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多。

消瘦者就不会患糖尿病吗

大家都知道肥胖是2型糖尿病独立的高危因素,民间更有“千金难买老来瘦”的说法,体重指数合格或偏瘦者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比体重超重和肥胖者要小得多。那么消瘦者就不会患糖尿病吗?我们说,肥胖虽然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但不是起决定性的唯一因素,糖尿病的发生还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生活方式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些消瘦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长期慢性营养不良,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不足,某些氨基酸的缺乏,影响了胰岛细胞的功能,使胰岛素先分泌亢进然后功能衰竭,也会诱发糖尿病。此外,营养不良的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感染病毒的机会,产生自身免疫性的胰腺炎,破坏胰岛功能而患病。因此消瘦者也会有患糖尿病的可能,而突然消瘦,同时伴有多饮、多尿、多食的症状时更要高度警惕,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往往是已经患上糖尿病了。

能吃能喝就健康吗

不少人认为自己能吃能喝又没有什么不舒服,是很健康的表现,“吃嘛嘛香,身体倍棒”,怎么也不会和糖尿病牵扯上关系。殊不知食欲太好也可以是患上了糖尿病的表现。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食易饥、口干多饮、多尿及体重下降,人们常说的“能吃能喝”就是典型表现。糖尿病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特别是饮食上无节制,吃得太多、吃得太好都容易患糖尿病,所以又被称为“富贵病”。因此,不要能吃能喝就自以为健康,而要警惕糖尿病!

吸脂术有助于治疗糖尿病吗

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得多,而且肥胖症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不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吸脂术成为人们对美和健康追求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吸脂术是一种抽吸脂肪的外科技术,通过微小的皮肤创口去除多余的皮下脂肪,以雕塑体形的手术方法。吸脂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肥胖者的体重,那么吸脂术减肥也有助于糖尿病的治疗吗?早在2002年,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糖尿病专家贝蒂娜·齐茨就指出,尽管外科吸脂手术能使肥胖症患者体重减轻,但其对肥胖型糖尿病并无积极治疗效果,因为吸脂手术只能减去皮下组织中有限的脂肪,在整个躯体及内脏(肝脏、心脏)脂肪中所占比例不大,而与糖尿病相关的脂肪基本上位于人体腹腔内,因此吸脂手术只是外形的改变,达不到降低内脏脂肪含量和血脂的目的,对糖尿病治疗并无实质性帮助。通过严格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取得疗效的积极选择。

糖尿病能根治吗

既然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到底有没有根治的方法?现在很多媒体上的广告宣传说有根治糖尿病的灵丹妙药,这是真的吗?在这里告诉大家,千万不要相信此类宣传。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功能减退或衰竭有关,就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胰岛细胞的凋亡是一个很难逆转的过程,其病因非常复杂,现在还未研究清楚,也就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所以糖尿病一旦发生,往往需要终身治疗,通过药物、控制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的平稳,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出现。也就是说,目前还不敢说有根治糖尿病的灵丹妙药。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将来可以根治糖尿病也不是绝对不可能。比如胰腺细胞移植就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胰腺细胞移植就是从健康者胰腺中分离出胰岛组织,通过短暂的体外培养后移植到患者腹腔内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主要方式是将有分泌胰岛素功能的胰岛细胞团移植到糖尿病患者的肝脏,在肝脏生长及分泌胰岛素,从而达到与外源注射胰岛素同样的治疗效果,若获成功,将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但是胰岛细胞移植在国内尚处在研究阶段,其有效性、实用性及安全性都有待充分的临床证据证实。而且如果胰岛素抵抗的状态不能改变,移植成长的胰岛细胞团也会因疲劳过度而功能衰退。因此,还是建议患者合理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正确的生活习惯,正确选择降糖药物,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糖代谢,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所以说,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你的配合和医生的指导才是治疗糖尿病的灵丹妙药。

糖尿病患者能结婚生子吗

虽然目前糖尿病还不能够根治,但是无论哪种类型的糖尿病,只要通过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一般是不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结婚生子的。但是对于女性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妊娠问题,必须认识到在妊娠期间强化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因为在妊娠时,很多激素会发生改变,因而也会导致血糖水平的变化,糖尿病与妊娠相互影响,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如妊娠期间高血糖不仅可导致胎儿发育异常、新生儿畸形、巨大胎儿等,还可导致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增加。因此女性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前需要将血糖控制到满意水平。同时要知道高血糖可能给母婴带来的危险,一定要在受孕前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等,由糖尿病专科医师和妇产科医师来评估是否适合于妊娠。适合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在妊娠后一定要跟踪体检,由医师决定是否需要停用口服降糖药物,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等。最后,在整个妊娠期间都要密切观察病情,尤其是要把血糖和血压控制在满意水平,使患者能顺利生下健康的宝宝。

糖尿病患者能做手术吗

很多患者都知道糖尿病容易诱发感染,影响伤口愈合,因此总是担心自己不能做手术,果真是这样吗?的确,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可增加手术风险,而且手术应激可使血糖急剧升高,造成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生率增加,这也是术后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之一。当患有其他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时,糖尿病患者总是害怕而不敢手术。虽然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术具有一定的危险,但并不是不能接受手术。只是要注意在手术前必须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还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了解并发症情况、心肝肾功能,对血压、血脂等给予满意控制。还需要外科医师、糖尿病专科医师及麻醉医师之间良好的沟通和协助,术前、术中、术后应该使用胰岛素使血糖稳定在理想范围。术前要充分了解手术类型和大小,大手术可能会引起大的应激反应,需要增加胰岛素用量。术后要密切注意血糖情况,加强护理。

保健品和降糖药哪个更好

现代人越来越热衷于服用保健品来养生治病,糖尿病患者更是希望能通过保健品来降血糖,认为安全无副作用,长期服用比降糖药更安全。保健品真的比降糖药好吗?其实两者没有可比性,是不能画等号的。降糖药物是针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所研发出来的一类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具有规定的适应证、用法和用量。而保健品是一类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可调节机体功能,虽可以辅助调节血糖,但不以治疗为目的。保健品对人体有一定的益处,例如膳食纤维类保健食品中的膳食纤维是一种活性多糖组分,有助于糖尿病患者降糖、降脂。含微量元素类保健食品中的微量元素铬、锌、钙等均是改善糖代谢的非常重要的元素。其中,铬作为胰岛素正常工作不可缺乏的一种元素,参与人体糖脂代谢,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锌能增加胰岛素的活性;而钙则能降低血糖,并有降血脂作用。虽然如此,糖尿病的治疗仍然还是离不开降糖药物,保健品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无法代替降糖药物。需要警惕的是,目前一些广告宣传的保健品甚至是非法添加包括口服降糖药在内的各种违禁成分,容易导致血糖控制不良或者低血糖,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选择保健品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还要注意的是,一些中药类的保健品是要根据人的体质类型或证候特点辨证使用的,最好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二、糖尿病的危险信号

很多人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可又没有典型的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状,就以为不是糖尿病,殊不知有些糖尿病的症状并不典型。其实,只要血糖升高,就是身体已经给你发出了糖尿病的危险信号,提醒你必须要注意了。那么,哪些现象是糖尿病经常出现的危险信号呢?下面让我们一一道来。

容易困倦乏力

在正常情况下,糖是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当人体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时,血液中的糖虽然足够多,但是不能充分进入肝脏、肌肉组织的细胞内,机体组织就得不到很好的营养,身体就没有足够的能量,所以会感到困倦乏力。此外,在糖代谢紊乱时,由于肝脏、肌肉组织摄取的氨基酸减少,蛋白质合成减弱,分解代谢加速,导致代谢紊乱,电解质出现异常,也会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组织修复能力和抵抗力降低等症状。所以,当你常常出现困倦乏力时,很可能是糖尿病在向你招手了。

饭前心慌手抖

饭前心慌手抖常常是低血糖的表现,反复出现低血糖可能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糖尿病的早期信号,这和胰岛素分泌延迟有关。在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糖尿病时,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不能对血糖升高做出及时的反应,而是延迟一定时间,胰岛素的分泌变得与血糖水平不同步。当进餐之后,血糖升高但胰岛素分泌不出来,其分泌的高峰已经滞后2小时左右,并且在3~5小时(通常在下一餐前)仍然维持高水平,这时候血糖已经下降,而不恰当的高胰岛素水平更导致血糖明显降低,因此就在下一餐前出现了心慌手抖的低血糖反应。有类似症状的患者,最好尽快就诊,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延长试验和检测胰岛素水平,就能得出明确的诊断。

经常口渴多食

口渴多食是糖尿病典型症状之一,尤其表现在病情较重的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因血糖过高,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糖分经肾小球滤出,尿糖增加,致使肾小球滤液的渗透压增高,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就会产生尿频和尿量多。血糖越高,尿量越多,排出的糖也就越多。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会发生细胞内脱水,机体为了补充缺失的水分会反馈刺激口渴中枢,让人感觉口渴,大量喝水来补充体内水分的不足。因此排尿越多,饮水自然增多,形成正比关系。再由于尿中丢糖过多,使机体的能量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便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进一步导致血糖升高,使尿糖更多,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当经常出现口渴多食时,要及时去看医生了。

视力下降

临床上有不少患者是因为看不清东西,视力下降去眼科检查时发现眼底出血,转到内分泌科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血糖升高可通过晶状体外渗透压的变化来影响晶状体的调节能力,从而影响视力。而且长期血糖升高,可引起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导致全身微血管病变,当损及眼底视网膜血管,即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两目干涩等。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约有75%不重视血糖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15年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达50%以上。年龄愈大,病程愈长,眼底病变的发病率愈高,而患有眼底病变的年轻人较老年人危险性更大,预后更不好。若糖尿病能得到及时控制,不仅眼底病变的发生机会少,同时对视网膜损害也较轻,否则视网膜病变逐渐加重,发生反复出血,导致视网膜增殖性改变,甚至视网膜脱离,或并发白内障。所以当出现视力下降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手足感觉异常

有的患者常会感觉到四肢麻木发凉,或蚁行感,或戴手套、袜套感,或疼痛等感觉异常,尤其以手指及脚趾感觉明显,对症治疗无明显效果,这很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为什么糖尿病会出现手足感觉异常呢?因为若长期的高血糖得不到较好的控制,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异常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神经,也可影响神经的营养及血液循环,引起血管的狭窄,肢体的微循环障碍,使得周围神经缺血缺氧,接下来就会发生神经变性坏死,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除了肢体疼痛的表现,还有肢体温度觉的下降,患者常常因为对高温的不敏感,容易出现肢体的烫伤,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常常胃胀恶心

说起胃胀、恶心,大多数人会以为是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殊不知糖尿病也会引起胃胀恶心的症状,这就是临床上所说的糖尿病性胃轻瘫。可表现为饭后饱胀感明显,恶心,食欲差,做胃运动功能检查发现胃动力减退和排空延迟。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50%~76%的糖尿病患者可并发胃动力障碍。这是因为血糖升高可以引起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力减低而出现胃轻瘫。由于胃蠕动减弱,造成胃窦无张力和排空延迟,而幽门收缩时间延长,故常常出现胃胀、恶心、呕吐。若患者反复出现类似的症状,针对胃肠道和肝胆系统治疗无明显缓解或易复发时,那就应该去查查血糖了。

反复腹泻或便秘

血糖升高会导致自主神经损害,还会导致肠功能的改变。若交感神经抑制功能受损引起肠道运动加速可出现腹泻;而迷走神经运动功能减弱则会引起肠蠕动减慢,又可出现便秘。当食物在肠内滞留时间延长,又会导致细菌过度生长,促使胆盐分解,脂肪吸收不良,便会再引起腹泻。糖尿病腹泻,夜间较白天多见,大便常为稀水样或半稀便,量不多,无黏液和血,没有明显的腹痛,有时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用消炎、止泻药效果不佳。血糖愈高则腹泻与便秘愈重,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糖尿病导致的反复腹泻或便秘以中老年人居多。因此,中老年人一旦发生慢性腹泻,除想到消化不良、肠炎和肠道肿瘤外,应考虑到糖尿病腹泻的可能。

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在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见,发生率为10%~40%。其中全身广泛皮肤瘙痒者,多见于老年患者,部位不定,而且非常顽固;局限性瘙痒主要发生于外阴或肛门周围。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排泄器官,糖尿病患者体内过高的糖分及其他代谢产物,会随着汗液、皮质腺液排泄出来,刺激皮肤而引起瘙痒;或因皮肤含糖量增高、乳酸增加,致使皮肤长期处于慢性脱水状态,出汗减少,皮肤过度干燥而瘙痒。此外,神经性反射、尿毒症等亦可引起患者皮肤瘙痒。患者外阴局部瘙痒多因尿糖刺激或由于血糖增高,机体防御病菌的能力下降,细菌、真菌趁机入侵感染而引起。另外,糖尿病患者多有神经末梢炎,感觉神经敏感度增高,痒阈值降低,对外界刺激极为敏感,如冷热变化、衣服摩擦、接触化纤皮毛织物、饮酒食辣等均可诱发皮肤瘙痒。

外阴瘙痒

当血糖增高,多余的糖分进入尿液中,尿液中的糖分升高,导致阴道内糖分增多,易改变阴道的酸碱平衡,使阴道酸性增加,给白色念珠菌等霉菌的生长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导致阴道炎症和瘙痒的产生。女性朋友如果经常发生阴部瘙痒,特别是中老年女性反复外阴瘙痒,妇科治疗效果不佳者,要看看是不是血糖出了问题。

排尿无力或困难、反复泌尿系感染

糖尿病容易并发反复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约为20%,而在女性人群的发生率可达30%,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尿中含有糖,使得细菌容易繁殖、生长。而排尿是在神经的控制下进行的,糖尿病会引起自主神经病变,当支配膀胱的神经受到损害,会使膀胱的感觉缺损,就算膀胱中的尿液量已经很多了也可能不产生要排尿的感觉。此外排尿的过程是在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的协调合作下完成的,当两者受损,导致膀胱肌无力,排尿时无力推动尿液排出,也会出现排尿无力或困难。

勃起困难

糖尿病并发勃起功能障碍率很高,研究表明,50%~75%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一般认为糖尿病是勃起功能障碍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糖尿病勃起困难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不断增高。大多数患者是在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勃起功能障碍也可以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因此,人到中年,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时,就应引起必要的警觉,及时去医院检查血糖。糖尿病引起勃起功能障碍可能与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平滑肌病变有着密切关系,若体内处于高血糖状态,神经不能准确地传达“指令”,则导致勃起困难。同样,也可能存在精神-心理因素及生殖-内分泌因素。

身体过胖

肥胖,尤其是腰围增粗的腹型肥胖对健康造成巨大危害。肥胖者患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可高达普通人群的3倍。而另一方面,在2型糖尿病人中,80%都是肥胖者。腹部脂肪的增多会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降糖作用受阻,这就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时胰岛B细胞只能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满足机体的需求,因此,体重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达到正常水平,这就造成了肥胖者血胰岛素水平高于普通人。随着胰岛B细胞长期“超负荷工作”,其合成胰岛素的功能就逐渐衰竭,导致胰岛素的生成不足。若不能把血糖尽早降低到正常范围,就要发展为显性糖尿病了。

小便泡沫增多

小便泡沫增多主要是由于尿糖或蛋白尿引起的。当血糖升高时,体内大量葡萄糖会从尿液中排出去,尿液的糖分在膀胱内蓄积一段时间后会发酵,从而产生气体,在小便时由于尿液的震荡而产生细小的泡沫。小便泡沫增多还有可能是蛋白尿的信号,由于蛋白质表面张力低,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多时,可能在尿液表面出现很多泡沫。糖尿病肾脏病变最早期的改变就是尿液中出现蛋白,此时虽然可能没有其他任何症状,但如果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治疗,就会进一步发展而出现肾功能不全。因此发现小便泡沫增多时,要及时就医。如果泡沫较大或大小不一,并且持续时间较短,这可能是由于尿液中含有的成分使尿液张力增强所致,属于小便冲起的正常泡沫,不必担心。

脱发

因为糖尿病造成全身的代谢紊乱,使毛发的生长失调,同时对毛发的营养供给也出现了障碍,会产生营养不良性脱发。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一般雄激素水平较高,雄性激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头皮经转化作用形成毒性物质刺激毛囊,毛囊能量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发生障碍,也会致使头发脱落。所以脱发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也要足够重视才行。

耳垢增多

耳朵经常痒痒,耳垢(俗称耳屎)明显增多,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是糖尿病早期的危险信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血糖升高的人耳部耵聍腺及皮脂腺分泌旺盛,形成耳垢较多,且与高血糖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一般耳垢增多的阶段,比糖耐量减低还要早一些,这个阶段属于“隐性糖尿病”,此时控制血糖会更容易一些。有实验表明,健康人的耳垢中不含葡萄糖或含量甚微,而糖尿病患者的耳垢中葡萄糖含量多达0.1微克。因此,有家族史、肥胖、肚子大腿细的人,在出现耳朵的不适后要想到可能是糖尿病导致的,要尽早去医院做个检查,以便及早捕捉到病变的苗头而早防早治。

三、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

糖尿病并发症是指在糖尿病基础上所发生的疾病。通常认为,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糖尿病是导致这些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人们常说,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血糖高仅仅是一种病理状态,本身并不可怕,但由此引发的各种心、脑、肾等器官的并发症,才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因素。门诊上,有不少患者是因为出现了糖尿病的并发症前来就诊时才发现患上了糖尿病的。这是因为这些患者虽然早就患上了糖尿病,虽然血糖一直偏高,但自身症状并不严重,甚至十分轻微,因而没有察觉已经得了糖尿病,当然也没有采取应有的治疗措施,致使血糖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等到五六年甚至十年以后,出现了并发症,感觉有明显不适的症状了才来就诊,但此时许多器官已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所以我们对糖尿病的防治应当高度重视,提高警惕,定期体检,以尽早地发现其“踪影”,及早干预和治疗,这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的并发症根据其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两大类。

急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各种急性感染、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危险的急性并发症之一,主要因为感染、饮食过量或治疗不当以及严重外伤、精神刺激以及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等各种应激因素而诱发。是由于血糖过高而造成的一系列代谢紊乱,致使血液中产生大量的叫做“酮体”的有害的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在体内堆积而造成酸中毒。轻度酮症酸中毒的表现大多只是原有的糖尿病症状如多尿、口渴等症状加重,出现明显乏力,体重减轻;随着病情进展,往往逐渐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重度者则可伴有烦躁、昏迷,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近期血糖控制不佳,又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烦躁等,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检查血、尿的相关指标,以便及早诊治。

低血糖也是糖尿病的常见急性并发症。临床上可表现为出汗、心悸、饥饿、焦虑、紧张、面色苍白、肢体震颤和血压轻度升高等,严重者还可出现视物模糊、复视、嗜睡、意识模糊等。许多具备糖尿病知识的人都知道,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若饮食不规律或运动不当,很容易诱发低血糖状态。其实,不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出现低血糖。很多人可能奇怪,糖尿病不是血糖高吗?为什么会出现低血糖呢?其实,糖尿病是一种血糖调节和代谢紊乱的状态,很多糖尿病前期或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延迟释放,可能导致餐后2~3个小时后出现血糖降低。因此若糖尿病患者发现午餐或晚餐前出现心慌、饥饿,有可能已经出现了低血糖,当出现这些症状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才行。

除以上两者以外,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还包括各种急性感染、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相关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变、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皮肤病变、胃肠病变、阳痿等。这些慢性并发症虽然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其关键因素还是血糖控制水平和糖尿病病程的长短。若血糖控制不佳,随着患病时间延长,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就会明显增加。所以,一旦患上了糖尿病,一定要充分重视,从饮食控制、药膳食疗、科学运动、放松身心、按时作息、药物疗法等诸方面尽快把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可能出现并发症了呢?当你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前往医院就诊,进行必要的检查,并进一步检查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提示你血糖控制不佳,并且可能已伴随了并发症的发生。

这些值得注意的情况是:(1)口干、口渴,多饮,多尿,多食易饥。(2)血压持续偏高,低压超过90mmHg,高压超过140mmHg。(3)胸闷或前胸后背疼痛。(4)经常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的下肢(主要是足部)疼痛或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坐下稍事休息后便可以很快缓解,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再出现上述跛行状态。(5)皮肤干燥、瘙痒,难以忍受。(6)受伤后伤口难以愈合,或四肢及颜面部反复出现疖疮,不易愈合。(7)反复出现呼吸系统感染(咳嗽、咳痰等症状),或泌尿系统感染(尿频、尿急、尿痛等),使用抗生素效果不明显。(8)不明原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9)尿频,尿中出现大量泡沫。(10)男性不明原因的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11)经常头晕头疼或肢体麻木。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不可避免吗

接受过糖尿病教育的患者都有个基本概念:糖尿病的最大危害是慢性并发症。有不少患者得知自己患糖尿病后过度紧张甚或恐慌,害怕自己会出现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到底能不能避免呢?糖尿病若不经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微血管和大血管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远远高于一般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曾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91年到2000年的24496例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调查,其中73.2%的患者有一种或多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12.2%的患者并发脑血管病变,15.9%的患者并发心血管病变,而眼部并发症的患者高达34.3%,肾脏并发症的患者达33.6%,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更是超过了半数,达60.3%,部分并发症的发病率甚至超过了国外水平。一般说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糖的高低和病程的长短成正比,发病时间愈长、血糖愈高就愈容易发生。然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人血糖不是很高、病程不是很长就出现了慢性并发症,有的人血糖较高、病程较长也没有出现慢性并发症。因此,不能说患糖尿病后就一定会出现慢性并发症。

如何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良好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对防止或延缓并发症有积极作用。早在199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一项关于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发现: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水平能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减少约60%,并减慢其发展的步伐。2007年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经过20年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观察发现:强化胰岛素组将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水平,微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分别下降25%,周围血管病变危险性下降35%,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下降12%。因此控制血糖稳定在理想水平,同时减少影响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各种危险因素,是可以将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降到最低的。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以治愈吗

糖尿病的最大危害是慢性并发症,目前有没有治愈这些并发症的方法呢?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是由于长期高血糖损害了血管、神经及其他内脏结构,引起大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神经系统损伤等。绝大多数慢性并发症是不可逆转的,临床防治只能延缓其进展,不能根除。慢性并发症是目前糖尿病患者死亡和发生残疾的重要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有关专家统计,75.67%的糖尿病患者死于慢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虽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并不是不可以预防,而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另外,控制好血压、血脂、体重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同样重要的是,定期进行糖尿病并发症方面的系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有可能减缓和终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步伐,提高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

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

随着生活、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得到延长,也使得心血管病逐渐上升为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自从采用胰岛素与抗生素治疗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已经不是死于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而是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或伴随症了。

具体说来,糖尿病性心脏病就是糖尿病患者所并发或伴发的心脏病。主要包括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以及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几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性冠心病。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

对于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这一事实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远比普通人高呢?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血中的葡萄糖、血脂、蛋白质等物质的代谢都明显紊乱,许多物质的代谢过程受到明显抑制,致使过多代谢物质淤积于血管当中,不仅使血液变得黏稠,而且代谢物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同时高血糖也会造成血管内膜受损而引发血管病变。大部分血管病变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逐步狭窄,最终导致管腔阻塞而引起的,就像是自来水管内壁因为生锈腐蚀而逐渐向管腔内鼓包而造成水管子堵塞一样。因此糖尿病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另外,糖尿病患者体内激素改变,也是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糖尿病性冠心病有哪些特点(1)起病早、发病率高据统计,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平均年龄可提前约5年,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约高2.4倍。(2)临床症状不典型不少糖尿病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时,症状往往不典型,而以无症状性心绞痛、无痛性心肌梗死较多见,没有明显的胸痛,仅有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或以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作为突出表现,因此,易被漏诊、误诊而延误病情。(3)病变程度严重,预后较差糖尿病患者病情进展快,其心肌梗死再发率及死亡率较高,预后远比非糖尿病患者要差。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

据统计,约42%的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可发生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律不齐,或出现心源性休克,也有的患者仅表现为疲乏无力,所以非常容易漏诊和误诊。这种无痛性心肌梗死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危害更大。因此,即使是没有典型的心绞痛病史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胸闷、乏力或恶心等不适症状,都应该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以免因为漏诊或误诊而耽误了治疗。

那么,为什么许多糖尿病患者会在发生心肌梗死时没有任何疼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