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开点:别和自己过不去(百万畅销书《格局》作者全新疗愈之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5 12:29:10

点击下载

作者:何权峰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想开点:别和自己过不去(百万畅销书《格局》作者全新疗愈之作!)

想开点:别和自己过不去(百万畅销书《格局》作者全新疗愈之作!)试读:

分解情绪,拿回心情自主权

如果我们仔细倾听人们对生活的抱怨,会发现每个人的故事都大同小异:出门遇上堵车,被同事欺压,被老板刁难,客户也让人讨厌,高压的工作,令人厌烦的生活,无解的关系,混沌的未来,以及人生突如其来的打击。但除了情绪宣泄,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人生中有太多事情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别人很难,改变环境、境遇更难。这也是一直以来人们不快乐的原因之一。

我们把重点放在改变外在的事物,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内在转变,也因此错失了美好人生。

什么是内在转变?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看待事物的全新方式。

以日常生活为例,你每天设定闹钟,是因为你怕起得太晚;化妆打扮,是因为你怕看起来很难看;赶着上班,是因为你怕堵车迟到;你照着工作进度做事,是因为你怕没完成工作会被老板臭骂;你多吃蔬菜水果,是因为你怕胖怕死;你打扫房子,是因为很脏很乱;你去探望父母,是因为你怕别人说你不关心父母、不孝顺。

现在,转变你的心态——去喜爱。设定闹钟是因为你喜欢生活从容,你希望每天都能有好的开始;化妆打扮,是因为你想让自己拥有好的形象、靓丽的感觉;你准时上班,是因为你尊重自己的工作;你照着工作进度做事,是因为你喜欢有成就感;你多吃蔬菜水果,是因为你重视健康;你打扫房子,是因为你喜爱干净明亮;你探望父母,是因为你爱他们,你喜欢家庭美满幸福。你过的日子没变,但一切都改变了……当你的想法转变了,你会看到生活的改变有如魔术般奇妙。

常有人问我,如何拥有好的关系、好的心情。我告诉他们:“首先,你必须转变。如果你的内心没有转变,那么进入一段关系中,你所有的问题都只会加倍剧增。”

情绪就是情绪,它是一种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有对错好坏的是我们的思考。例如,有人批评你,如果你的想法是,或许他心情不好、受到了伤害,才说出伤人的话,你就会体谅他。你认为他是关心你、在乎你,才会批评你,你就会感谢。然而如果你认为,他是故意刁难你,他太过分了,你就会怒火中烧,关系必定会越来越糟。

情绪就像是烧柴火一样,当柴烧尽,火自然就灭了,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会持续地加上木柴让火继续燃烧。因为某件事情而生气,情绪本来会过去的,但是你不停地为这个情绪“火焰”加“柴”,让火变得越大越猛。这就是为什么你会“越想”越气。如果你跟自己过不去,谁也没办法救你。

曾经,我误以为人的想法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更糟的是,我以为我的想法就等于我,我的想法就是我的处境。谢天谢地,后来我发现这种观念大错特错,我并不等于我的想法;相反,我是思想的主人,浮现在脑中的想法是我自己创造的。既然如此,只要我愿意,我就能改变想法。

自从领悟到这个道理,我开始更加留意脑中的想法,以及每个内在的自我对话。我学到最棒的一件事是“转念”,也就是拿回心情自主权。

人们总是说要多爱自己,要活出自己。但是你想过吗,只要我们不跟自己作对,让心情轻松自在,就是一种更深层的爱,就能活出更美好的自己。

变更好,是因为你让自己看见了人生的美好。“蜕变转化”的秘诀就在这里。心态变了,人生就变了。Chapter 01

我们为什么应该转变

你转变了,世界就跟着改变

你的看法, 就是你的世界。

提到“这个世界”,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其实非常不一样。

拥有不同看待世界方式的人看同一个花园,有人看到毛毛虫,有人看到蝴蝶;同样的音乐,有人觉得悦耳,有人觉得是干扰;同样过情人节,有人欢喜,有人发愁;同样一件事,有人感恩,有人不满;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夕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

雨后,到学校散步时,看见几个小孩在操场上玩耍。站在一旁的女孩嚷着:“我不想玩了!”她指着地上的泥巴,“好恶心!”另一个女孩子却玩得起劲,嘴里还一边哼着歌:“真好玩!”她双眼发出喜悦的光芒,然后说:“雨天真好,灰尘都不见了。”

面对同样的情形,二人的反应截然不同。为什么?

答案就在我们心中。事实上,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决定我们在世界上看到的事物。

有位朋友,最近面临公司财务重整,部门裁撤。朋友很沮丧,他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他的同事却把这当成另寻新工作、新挑战的机会。

一个人看到一堵墙,另一人却发现一扇窗。走不出自己的看法,眼前就是世界的尽头;走出去,世界开阔无际。

多数人终其一生都相信,快乐与否大部分取决于人生境遇,常觉得自己无助地困在里面,毫无选择。其实只要记住事件是由我们的想法造成的,我们就能改变它。

觉得生活很无聊,或者觉得世界很有趣,全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过日子。你转变了,世界就跟着改变。

事件都是中立的,全看你怎么诠释

事实不会让你难过, 是解释在让你难过。

一位先生捧着一束花送给妻子。有两个人看到这种情景,其中一个人说:“噢,这先生真体贴,好浪漫。”

另一个人则说:“这先生一定做了什么对不起他太太的事。”

人生的经验都是中性的,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没有一样是绝对正面或负面的;让事情变成正面或负面,全出于我们的诠释。

举个例子:有人说你“娇小可爱”,这是正面的事,还是负面的事?答案是:两者皆非。这句话是中立的。正面或负面取决于你的解释。如果你认为那是赞美,就会觉得欢喜开心;但如果你认为那是批评,是在说你矮小,就会觉得受伤,不开心。

朋友告诉你:“我不想跟你继续交往了。”如果你很在乎他,不想失去他,就会感到难过。相反,如果你已经厌烦他,想远离他了,就会感到如释重负。

情人分手,如果你认为“爱人离你而去”,当然会觉得感伤;但如果你的想法是“离开不爱你的人”,可能还会觉得欣慰。

英国小说家赫胥黎说:“经验不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而是你如何去看待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我们对任何事物的感受,不是根据事实状况,而是来源于我们的诠释。这也是我想传达的重点,只要用不同的解释,就能改变事实。

假设你跌倒骨折,必须请一个月的假在家里休养,“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你也许会这么想。但是如果你把这个时间用来反省自己的生活,放慢脚步,或是把这个月看成强迫休假,感觉是否不同呢?

当孩子调皮捣蛋、争闹不休,让你生气时,其实这是你的解释,因为你认为孩子应该乖巧安静。现在,请你改变一下想法,把孩子的调皮喧闹解释为:“孩子精力旺盛,头脑反应快,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比较聪明,学习能力强!”心情是不是好多了?

误解,来自错误的解读

看法不是事实, 但是它会让事实成真。

什么是误解?人际交往中为什么有那么多误会?因为当事实加上我们以为的事实,也就是我们对于事情的认知、解读、看法、猜测、评断等时,误解也由此而生。

举例来说,你走进房间,发现你的伴侣正在看手机,没有抬眼看你,继续看着手机,你可能会把它解读为“他不在乎我”“我对他不重要”“我不值得他把眼睛从手机上移开”。上文陈述“他没看你”是事实,但是其他都不是事实,而是解读。

再比如,有个人在笑。“他在笑”是“事实”;但是“他在对我笑”,或者“他在嘲笑我”,就是解读。

误解多半来自错误的解读。当同事走过你身边,却连招呼也没打,你认为“那家伙真是无礼”,这只是你的解读。或许他当时正在想某件事而没留意到身边的人;或许他正赶着去做某件事,匆忙中并没有注意到。

重点就在这里:我们对许多事情的解读都不正确。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说:“如果这张脸只是在看别的地方,为什么我们要想成这张脸是故意转开?”

认清事实与诠释之间的差异十分重要。人们经常把想法误认为事实。假设有人做了一件事,你也许觉得他是故意的,然后你就怒由心生;接下来的时间,你满脑子负面情绪,你气急败坏。可笑的是,这全是你的解读。事实上,你并不知道对方的想法,你只不过是在猜。我们可能在昏暗的路上将地上的一根绳子看成一条蛇,因而产生恐惧的感觉。这种错误的感觉来自于我们错误的解读,而非绳子本身。《庄子》中有一则故事:在一个烟雾弥漫的早晨,有一个人划着船逆流而上。突然间,他看见一只小船顺流直冲向他。眼看小船就要撞上他的船,他高声叫道:“小心!小心!”但是,船还是直接撞上来,他的船几乎就要沉了。

他暴跳如雷,开始向对方怒吼,口无遮拦地骂着。但是,仔细一瞧,他才发现原来这是条空船,因此气也就消了。

表面看来,这个人的愤怒起因于“那艘船”,其实来自于“是谁鲁莽又无礼”的想法。所以,当他发现船上没有人时,怒气也就消了。

试着采取多方面的观点来观察一切事物,时时反问自己:“我确定吗?”“我真的百分之百确定吗?”

别把自己的想法“误认为”事实的真相。

想法,决定你的情绪反应

你如何看待一件事, 决定你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当别人对你做了什么事,比如说对你恶言相向,把你数落一番,你会生气,这叫作反应。产生反应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没有反应,说明你已经麻木了。产生反应本身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反应的方式和本质。

想象一下,在街道上有辆车横冲直撞,差一点撞到你。你可能有下列几种反应:“愤怒”。你可能大声咒骂,或想冲上前去找对方理论。“恐惧”。你可能担心害怕,是不是遇到疯子或恶霸。“冷静”。你可能摇摇头,付之一笑,继续向前走。“感恩”。你在心里想着自己逃过一劫,真是幸运。

一个人的情绪反应,并非针对他周遭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针对他自己心中的想法所做出的反应。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了一套“情绪ABC模式”(A为事件,B为想法、认知或解读,C为反应),同一件事情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关键就在B——在于你怎么想、怎么看待这件事。

有一个故事说,在一间多数店员摆着一张臭脸,抱怨“没有人来买东西”的店里,有一位与众不同的店员,总是带着开心的笑容认真工作。即使客人挥手说“不需要”“不买”,他也完全没有沮丧失望的神情,反倒更加开心。

对此大惑不解的同事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还能保持开朗,这位店员答道:“我仔细研究商品的销售记录,发现被拒绝的次数越多,卖出商品的概率越高。平均十位客人拒绝,就会有一位客人购买。所以每当我被拒绝时,就会这么想:现在只要再被拒绝九次就可以了,现在只要再被拒绝八次就可以了……销售商品的可能性逐渐提高,我又何必因为被拒绝而难过呢?这是值得开心的事啊!”

情绪与事件本身无关,而与人对事件的反应有关。试试看,当伴侣对你发脾气时,把它当作一种恭维,因为他觉得你很安全,可以倾吐心声;把主管交付给你工作,看作他非常信任你,很看重你,原本的负面情绪就会变成正面,不是吗?

你可以重新设定思维模式,去看事情的光明面,让你的心中充满正面的想法,结果就会依照你设定的方向发展。

世界就在你的心中

如果你发现世界黑暗, 可能是你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你是否曾经观察过世界一直都在改变?也许你会在平静之中待一会儿,然后变得不满、生气;或许前一刻忧愁,下一秒欢喜,之后又不开心。在你的生命中,你的世界会一次又一次地让你呈现你的内心。

如果你心情很好,那么你碰上的事物几乎都是令人愉悦的;而当你这一天过得不好,心情很糟时,任何事都能惹恼你。你看到的世界,其实是自己的投射。就像是戴着“有色的眼镜”,蓝色的镜片会让你看到一片蓝色的世界,黑色的镜片会让原本色彩缤纷的世界变成黑压压的一片。

当你看夜空,并感到悲伤时,你会以为这份感觉来自夜空。实际并非如此。夜空不过触动了你的心,那悲伤是你内心的状态。

同样的夜空,你今天觉得悲伤,明天很可能就变了,因为你变得不同。如果你的心情变得美好,那么夜空看起来也美好;如果你追求浪漫,那么夜空看起来也会浪漫;当你感到寂寞时,你看到的夜空也将是寂寞的。这完全依你而定。就在同一刻,也有人觉得夜空灿烂,那是因为他拥有不同的心境。

当人心里充满了烦恼的念头时,眼中的世界就会让人心烦;内心怀着愤怒、混乱时,感受到的世界就是愤怒、混乱的,你和别人的关系同样充满愤怒、混乱。相反,当我们内心感到和谐平静时,这个世界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也会呈现出和谐平静。

当我们改变,世界也就变了。外在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我们内在的世界。如果你发现世界黑暗,可能是你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你选择戴上一副深黑墨镜,即使是阳光普照的日子,你还是会认为世界太阴暗了。Chapter 02

转变,从认识自己开始

区分开信念与情绪

不要有硬邦邦的观念。 学会弹性思考,生活才会轻松自在。

从小到大,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某些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其中或多或少会包含着“非理性想法”。这些“想法”根深蒂固深植于脑海中,我们往往没有察觉,因而形成许多错误的观点,对情绪造成纷扰。

什么是“非理性想法”?最核心的信念,是由“一定/必须/应该”所组成的,主要以三种形式呈现。

一、我必须/应该。例如,我必须成功与完美,如此我才是有价值的;我应该取悦他人并得到认可,这样别人才会喜欢我。

二、他必须/应该。例如,他伤害我,就必须受惩罚或得到报应;如果他爱我,就应该凡事都想到我。

三、世界必须/应该。例如,人生一定是公平的, 付出越多,就应该得到越多回报。

这些“信念”——信以为真的念头,常与生活中的实际状况不符,因而让自己更加挫败难过。例如,认为“我应该取悦他人并得到认可,别人才会喜欢我”,你在别人面前感受到什么?紧张、焦虑,变得患得患失、不自在,对吗?假如别人不喜欢你,不赞同你,你就会认为自己很糟。

你相信“付出越多,就应该得到越多回报”,当结果跟此信念相违背时,你就会觉得郁闷、沮丧,甚至愤愤不平,对吗?

事实上,这世界从来都不能保证付出就能得到回报,也没有谁可以取悦任何人,是你的观点让自己受苦。

你有没有探究过自己固有的想法,探究那些给我们带来痛苦的想法。“这些信念到底是从哪儿来的?”问问自己;这些一再干扰自己情绪的念头,真的有必要存在吗?

我曾经和一位同事激烈争辩,只为了工作分配的事。当我离开后,突然注意到自己心跳加速,身体发抖,于是开始探究当下发生的状况。我知道让我那么生气的,是我自己的信念;当我明白这一点时,内心很快平静下来。原来我太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我的同事也是,我们都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对方身上。当我看出自己有多荒谬时,这想法就逐渐消失了。

学会弹性思考,如果你能在情绪升起时,把它分解开来,知道哪一部分是信念,哪一部分是情绪的话,你就会比较容易释怀,被情绪牵动的折磨也会大大减少。

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别人身上

某件事,你觉得困扰, 别人并不觉得,是谁有问题?

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生气呢?

通常是聪明人生笨蛋的气,爱干净的人生不爱干净的人的气,动作快的人生动作慢的人的气,负责任的人生不负责任的人的气,觉得自己是对的人生自己觉得是错的人的气,有原则的人生没原则的人的气。期待越多就越常生气。

比如,我觉得房子一定要保持干净,然后我就开始这么要求家人;我期待孩子要读名校,然后我就会开始鞭策他;我认为太太应该如何,就会陷在我“认为”里面,让她去做我“认为”应该做的事。这种情况下,经常生气的是谁?就是我。“问题出在他们身上,为什么生气受苦的人却是我?”这问题你想过吗?让我们仔细观察多年来我们替别人定下的规则。真正的朋友应该……亲戚应该……伴侣应该……孩子应该……好人应该……服务人员应该……政治人物应该……当别人没有符合你的期待时,你有什么情绪感受?

有一个妈妈对孩子非常不满,主要原因是小孩贪玩,不爱念书,她经常为这件事心烦。在她生气的背后,潜藏着“孩子应该用功读书”的期待。由于她认为认真念书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一旦孩子不用功读书,她便会不自主地动怒。

然而,“孩子应该用功读书”这件事,其实只是个人单方面的想法,不是光有“期待”就能够顺心如意的。

换言之,让我们生气的不是对方的行为,那是一般人的误解。我们生气是由自己心里的观点所引发的。当孩子爱玩,而我们又认定“他不该贪玩”时,就会气愤。

通常和越是亲近的人相处,我们越会对他抱有期待,希望对方照我们的意思或按照我们的方式生活。这就是为什么亲密关系中有那么多争吵、不满、埋怨、挫折与无力。

当我们看不惯别人的言行举止时,有问题的是别人,还是自己的观念?这是大家必须经常自我反省的。如果我们没办法看清楚,就会一直在问题里面打转,因为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自己身上。

为什么我们会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别人身上呢?

没有对错,只是角度不同

即使你认为你绝对地对, 也要尊重反对的声音。

曾经看过一个笑话,某人和女朋友一起逛街,走到十字路口看见红灯却闯了过去。女友很生气地说:“你这个人连红灯都敢闯,什么违法的事不敢做啊!”于是怒冲冲地跟他分手了。

不久后,这人又交了一个女友,逛街的时候又看见红灯,他老老实实地等待。女朋友很不耐烦地说:“你这个人真死板,连红灯都不敢闯,还能干些什么?”于是跟他分手了。

此人从此左右为难:这红灯我到底要不要闯?我闯也不是,不闯也不是!

虽然是则笑话,却道出了一个事实,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不相同。角度不同见解就不同;若是固执己见,就会变得没有弹性,自我设限,甚至不可理喻,无法沟通。

之前看过一则故事,说是从前有两个人分别从山村和渔村来到城市游览,他们同住在一个旅馆里,发生了争执。来自山村的人说:“太阳绝对是从山背后升起来,再落到山背后的。”来自渔村的人寸步不让,针锋相对地说:“胡说!太阳是从海上升起来,再落到海里的。这是我每天都亲眼看见的。”这时,旅馆老板走过来,笑着说:“你们两个都说错了,太阳是从屋顶上升起来,再落到屋顶下面去的。”

他们有说谎吗?没有,他们所说的都是真的。因为一个人看到了事物的一面,另一人则看到了另一面。如果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可能终其一生都争论不休。

曾有一个学生跟我聊到他和朋友闹翻的事,他问:“我这样生气对不对?”过了几个礼拜,他又问了一个相似的问题:“不知道我这样做对不对?”

我发现他两次发问,都是以“对错观”来思考问题。于是提醒他:“世上大部分的事很难分对错,只是各自的立场不同,角度和眼光也就不尽相同。”

你觉得某人对你很好,于是你就给他贴上“好人”标签。然而,你的朋友说:“那人一点也不好,我不喜欢。”实际上,你和朋友的看法没有绝对的对错。每件事都有两面性,对的事也有人受害,错的事也有人受益;你认为别人是错的,是因为没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

当你看到太阳落下,是从你的角度看的。此时此刻也有人看到它正在上升。如果从遥远的太空看,就会发现太阳既不升起也不落下。

没有好坏,只是认知不同

你的心决定它是坏事,它就是坏事; 决定它是好事,它就是好事。

很多事物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产生好坏之分,都是因为人有喜好和厌恶。比如,对许多人来说,遇到蛇可能会认为是件倒霉的事,甚至还被吓得半死,可是对一个专门捕蛇的人来说,那可是件幸运的事。

有两个小孩没被选上学校的球队,其中一个很难过,因为他喜欢打球;另一个却很高兴,因为没有进入球队,他就不用每天下课后留下来练习。

人们认为的“坏事”,多半是与自己的期望相抵触的事。早上起来时,如果发觉外面正在下雨,你觉得今天是坏天气,这是你的认知;但对农夫、卖雨伞的人或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反而是好天气。

有许多人喜欢赏雪,看到下雪就雀跃、兴奋,但是当地的居民可能抱怨连连,因为下雪,特别是大雪,会引起汽车熄火、水洼处处、天气酷寒、寸步难行等。

事物的好坏,全取决于我们的认知。著名神学家坎伯和妻子刚结完婚,很高兴地前往新居度蜜月。

没想到就在他们快到新居时,一辆灵车突然从路旁闪出,直直开到他们前面,挡住了去路。坎伯感到惊讶,因为他以前从未在这一带看见过灵车。

意外出现的灵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一般人大概会觉得“煞风景”或“触霉头”,但是坎伯不那么想,他觉得这真是好兆头,他高兴地对新婚妻子说:“这辆灵车的出现,预示着我们会永远相爱,直到终老。”

不管你认为自己正处于好运还是倒霉中,你都说对了。当你觉得某些事物是“好”的,就会带来“好”心情;认为是“坏”的,心里就会去排斥、厌恶它,心情就会变“坏”。

想象一下,你在街道上走路的时候,一个花盆从楼上的窗台掉了下来,差一点就砸到你身上,然后在你脚边摔碎了。你认为自己幸运还是倒霉?

你对这些事情的认知客观与否并不重要,因为不论其他人是否同意你的看法,只要你认为这件事“糟糕”“倒霉”,或觉得事情不应该这样,你就会让自己不愉快,因为你认为这是“坏事”;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想。

炎热的夏天,有两个跑单帮的商贩背着沉重的商品,辛辛苦苦爬过一个山头,准备到另一个村落做买卖。

热得受不了的王五,擦着满身的汗对赵六说:“唉,太热了,以后再也不要到这种地方做生意了。”

赵六笑着答道:“我的想法跟你不一样,我想这座山如果再高几倍,那该有多好。”

王五不以为然,抱怨地说:“你爬糊涂了,山当然要越低越好。”

赵六说:“如果山很高的话,许多商人就会知难而退,那么我们就可以多做一些生意,赚更多的钱了。”

王五听了以后频频点头,再也不抱怨了。

好事,总发生在好运的人身上。因为无论经历什么,我们永远可以选择一个全新的认知。

你寻找什么,就会发现什么

在错误的地方寻找, 你永远不会发现快乐。

在《列子》里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个人掉了斧头,他认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的。从那天起,他便开始注意邻居儿子的举动,发现不只是动作,连他脸部的表情和谈吐,看起来都像个贼。

后来,那个人在自己房子旁边的水沟里找到了遗失的斧头,当他再看到邻居的儿子,说来奇怪,不论怎么看都不像是会偷东西的贼。

你寻找什么,就会发现什么。想想你的朋友或伴侣,起初你很喜欢对方;然而关系生变后,你开始怨怼不满,甚至恨之入骨。明明是同一个人,为什么从一个喜欢时看不到缺点的人,变成了一个埋怨时没有任何优点的人呢?

人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如果我们讨厌某个人,轻易就能找到讨厌他的理由。比如说,我喜欢某个人时,觉得他做事小心谨慎;后来讨厌时,就会觉得他吹毛求疵。或是我喜欢某个人时,觉得他不拘小节;后来讨厌他时,便觉得他粗心大意、胆大妄为。

我想起一则故事。

相传,卫国国君很宠爱弥子瑕。

卫国有这样一条法律:如果有人擅自使用国君的车子,将被处以斩足之刑。

有天晚上,弥子瑕的母亲生病,他一听到消息,就冒充得到了国君的准许,驾着国君的车子赶回家去。

这件事被国君知道了,国君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称赞他说:“弥子瑕真是个孝子,因担心母亲的病,竟然忘了自己会受罚!”

几天后,弥子瑕陪国君在园里散步。那时正是桃子成熟的季节,弥子瑕采了一个肥大的桃子来吃。那桃子很甜,他只咬了一口,就把它献给国君。国君说:“你对我太好了,好吃的东西,自己也舍不得吃!”

后来,弥子瑕失宠了。国君完全变了一副嘴脸:“弥子瑕这家伙胆子好大,竟敢偷乘我的车子;还有一次,把自己吃过的桃子给我吃,真是胡作非为!”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清楚,我们如何看待人,都是自己决定的。看待人生也是这样。

我曾经见过一个认为自己很倒霉的学生,他常常很沮丧,面对问题时也显得很消极。当问他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倒霉时,他说:“就是常会碰到很多倒霉的事啊,出门差点被车撞到,在路上踩到狗屎……真的很倒霉。”

当我们一心想着倒霉,生活中就会发生倒霉事;专注于自己没有的,就看不到拥有的;老抱怨人生的不如意,就很难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总是低头看着地上的垃圾和杂草,就看不到绿叶和蓝天。

不久前,孩子去公园散步,回来告诉我:公园很脏,不管走到哪里,地上都有烟头、餐巾纸、塑料袋、狗屎。

我跟他说:我们在生活中寻找什么,就会在生活中发现什么。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垃圾上,就会到处都发现垃圾。美丽的景色、灿烂的阳光、飞过的鸟儿、在微风中翩然起舞的花儿,你就“看不见了”。

就像一个人踩到狗屎,那么无论如何也闻不出他身上的花香了。在错误的地方寻找,你永远不会发现快乐。

让你受伤的,就是你的痛处

若不是自己心里早有伤口, 人家无心的话怎么能这么轻易就刺痛你?

我们现在的情绪绝大部分都是由过去导致的。譬如你先生不关心你,你就生气,这情绪来自你的过去,可能是你小时候欠缺关爱,或是父母没尽到照顾的责任,那时候你积压了许多怨气。

当有人数落你,你立刻还以颜色,很可能因为在过去曾经有人批评或羞辱你,在你的内心形成了一个伤口,所以现在只要有人对你说类似的话,就会触动你。

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做过著名的反射研究。每当他喂狗吃饭时,他会先摇铃。到最后,每当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开始“流口水”,即使它们并未看到食物。

我们的情绪反应就像巴甫洛夫的铃声一样,一旦记忆的“铃声”响起,我们就成了过往记忆的奴隶。有时候只是一个不赞成的表情,一种轻视的语气,一句不中听的话,或想起过去令自己挫败的一件事,就可以顷刻间引爆情绪。

你觉得“受伤”,是因为你有伤口,那伤口早已存在;你会“受刺激”,是因为有人在伤口上撒盐。有人说话让你受伤,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而是他的话勾起了你内心卑微、无价值、被伤害、被怀疑的感受。

举一个许多人都可能遇到的例子:妻子问你今天某个时间要去哪里,你便忽然发起脾气来。由于她害怕或不好意思,没有直接要求你去帮她买东西,只因为可能会让你多绕一段路。她怕给你造成麻烦,你则因为她的质疑而生气,你觉得她管得太多,因为你是从小被人管大的。现在你觉得她的质疑就是在管你。

我们看待事情,或是在关系互动里的情绪反应,多半是从成长过程中受伤害的反应而来的。过去经历的伤痛如果没有被疗愈,便会以不同的形式在生活中发作。当我们进入一段新的关系时,我们常常把以前对父母累积的怨气发泄在配偶或小孩身上而不自知。假如我们没有察觉并认清这一点,那么这些伤害便会一再循环,我们和身边的人就会在同样的模式里受苦。

有句拉丁谚语说:“别人撒盐伤不了你,除非你身上有溃烂之处。”若不是自己心里早有伤口,人家无心的话怎么能这么轻易就刺痛你?

我们常常跟某人某事过不去,其实是跟自己的过去“过不去”;反过来,跟我们“过不去”的人也一样,他们可能也携带着许多过往的伤痛。

当你了解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过去,是否能用更大的包容去接纳别人?是否能谅解别人所犯的错误?

当你了解到自己也可能是过去的受害者,是否能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挫折失意?是否能让自己不再受过去伤痛的左右?

你的问题,都是从自己内心开始的

当你自己没有问题, 生活就不再有那么多问题。

我们活着的每天都在解决问题。有处理不完的问题,于是我们就拼命地想要解决,很少有人会去注意问题本身。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人之所以会问题不断,就是因为不能单纯地去“看”。每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或是一件事时就会立刻开始评断,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断,由自己内心的状态来评断,这样又怎么可能看到真相?

试想,如果你的杯子是脏的,然后你把水倒进去,水会是干净的吗?

我们看到的一切外在,都是内在的显现。比如你站在镜子前看到自己沉重的表情,显现的是你内在的心情;你困扰,是因为内心不安;你不安,是因为没看到自己的价值;内心缺乏安全感就喜欢支配或控制他人。如果小事情就能使你困扰,让你生气,那是你把自己看得太渺小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智者都告诉我们:认识自己。当你观察自己与朋友、伴侣及周遭所有人之间的关系,观察你对别人言行举止的反应时,你就更能看清自己。

所有外在发生的,都是从自己内在先发生。你可以轻易地指出别人的错误,但你想过吗,为什么你能如此一针见血,会不会是因为太熟悉了?

你批评别人,反映了你对自己的批评;如果你厌恶自己,你也将厌恶其他人。你对伴侣与社会的不满,呈现的是对自己以及整个人生状态的不满。

心理学家荣格说:“留意别人令我们恼怒的地方,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有人说你是酒鬼,如果你根本不喝酒,你会生气吗?你怎么可能生气,你只会认为这个人在乱说。然而如果你真的很爱喝酒,甚至嗜酒如命,那么有人这么说你,你可能就会很生气。

情绪本身不是问题,它会帮我们指出内在的问题。有人嘲弄你或打击你而让你觉得深受侮辱,别急着把怨气都发在对方身上,先内省一下,自己是否如对方所说,否则为什么会被激怒?是自己过于敏感,还是自信不够,安全感不足?你可以将别人的指责作为指引,从而发现自己内在的真相。

当你改掉了总是挑剔自己的习惯,你会注意到自己不再那么容易批评别人。同样,当你可以接受自己,自然也不会苛求别人。因为我们对他人的好恶,都取决于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自己能够接受他人的程度,就相当于自己能够接受自己的程度。

有位读者告诉我,她发现当她开始接纳自己不够好的部分后,就不再害怕别人的指责,也较少去批判别人,对别人也更有耐心了。

没错,你的问题全都是从自己内心开始的。想解决问题,就得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当你停止评断别人时,他们的毛病就不会那么容易干扰你。当你有自信时,就不会轻易因为别人的行为而引发情绪的波涛。当你没有问题时,生活就不会再有那么多问题。

接受别人与自己不同

你可以分享你的想法和做法, 但不能强迫别人跟你一样。“我真是看不惯他做事慢慢吞吞”“我真是看不惯他婆婆妈妈”“我真是看不惯他讲话没大没小”“我真是看不惯他花钱的方式”“我真是看不惯他做事没计划”……

为什么看不惯别人?因为你已经有特定的习惯——“应该怎么做” “这样才是对的” “一定要这样”。当我们以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看待人和事时,就会无可避免地和人起冲突。当事情没按照自己的期待进行就会不高兴、摆臭脸。只要看不惯,就会不满批判,问题于是产生了。

一对夫妇常为吃苹果发生口角。

妻子担心皮沾了农药,吃后中毒,一定要把皮削掉;而丈夫则认为皮有营养,把皮削掉太可惜。常吃苹果,就常吵架。最后,竟吵到他俩的老师家去断是非。

老师对妻子说:“你先生这么多年都吃不削皮的苹果,还好好的,你担心什么?”

老师对丈夫说:“你太太不吃苹果皮,你嫌她浪费,那你就把她削的皮拿去吃,不就没有事了!”

老师还说:“由于家庭环境不同,成长过程不同,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不要勉强别人来认同自己的习惯,同时,也要宽容别人的习惯。”小两口听了会心一笑。

有人牙膏从前面挤,有人习惯从后面;有人喜欢一早起床去跑步,有人习惯晚间到公园做体操;有人喜欢出门逛街,有人爱待在家里看电视;有人不喜欢做事急,有人讨厌动作慢……并没有谁对谁错,我们看不惯,这并不是别人有问题,而是我们用“自以为是”的观点看别人的缘故。

以前,有个同事很懒散,开会迟到早退,做事拖拖拉拉,有些计划明明期限快到了还一副逍遥的样子。真是看不惯!渐渐地,我对他变得没什么耐心,说话也不客气。

有一天,当我的火气再度升起时,突然间一个念头闪过:“这个办公室有数十个人,却只有我在为他的表现恼怒。事实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即使知道的人也不像我那么在意。为什么我会如此介意呢?”由于清楚地看到恼怒就是自己的执念,问题也随之烟消云散。

通常,你看不惯的人也看不惯你,差别只在谁比较有尊重与包容的雅量。你可以试着去分享你的想法和做法,但你不能强迫别人跟你一样。

曾遇过一位读者,他很愤世嫉俗,抱怨女友在读完我的书后,变得很有主见,他不能苟同。我并没有坚持自己是对的,无所谓,不是每个人都会采纳我的建议。假如谁不同意我,嗯,反正咖啡也不是人人都爱。Chapter 03

转念,启动改变的力量

转念,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往好的一面想,事情总会过去; 老想坏的,是跟自己过不去。“积极一点,振作起来。”“想开点,没什么过不去的。”当事情不顺利,心情低落,关心我们的朋友和家人经常会这么鼓励我们,心理自助书籍也会建议我们“正面思考”。但真的有用吗?

效果有限。通常我们越是这么做,就越难摆脱那些恼人的想法,让自己感觉更糟。因为我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想法,即使能勉强做到,如果内心没有真正转变,这些表面激励的话语,疗效也只是表面的,不久又会被“打回原形”。

原因很简单,“正面思考”之后,这些问题就会不存在了吗?

所谓的正面思考,并不是要大家假装喜欢自己厌恶的事物,或者假装其他烦恼和问题都不存在,或者否定真实的感受,而是学习“转念”——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赋予经验不同的意义,从而让心态和心情改变。

记得孩子上初中时很怕分组做报告,因为每次分组都被推举为组长,但分配给组员的工作,常常不是做得不理想,就是未完成,最后她只好一个人将所有工作扛起,熬夜做完,为此她感到生气沮丧。“这表示你是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我告诉她,“是那些做不好的人,才让你有机会证明自己的优秀,你应该高兴而不是郁闷。”这就是转念。

再比如,放暑假时,孩子考虑要不要出去打球。他觉得,如果不出去,在家里就会很闷。但如果出去,又觉得天气闷热。“真的好烦!”他陷入两难的问题,心情低落。

于是我帮他转念:“如果在家里,可以吹空调享受;如果出去玩,就可以享受出游的乐趣。”这样原本两难的问题就变成两好的事,做什么都开心。

凡事都有好坏两面,正面思考就是去找出这些事物的正面而非负面,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孔子家语》中记载了一则逸事。

一天,孔子问担任小官的侄子孔:“从你当官以来,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孔答道:“没有什么收获,却有三个损失。第一是事务繁多,无暇读书;第二是俸禄微少,无法招待亲戚;第三是公事急迫,疏远了朋友。”

后来孔子以同样的问题,问与孔担任相同官职的弟子宓子贱。宓子贱答道:“没有什么损失,却有三个收获。第一是得以实践所学,更加明了所学的知识;第二是以俸禄招待亲戚,与亲戚更加亲近;第三是利用公务闲暇与朋友往来,友情更加巩固。”

每朵乌云背后必有阳光。你错过火车,没被录取,或是准备出门时却扭到脚。你可能会因这个事件情绪低落,“我真倒霉,我真是个笨蛋!”但是如果学会转念:“上天一定有特别的理由,才会让我错过这班火车,没被录取,或不让我出门。”心情是不是好了很多?

往好的一面想,事情总会过去;老想坏的,是跟 自己过不去。转念,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化经验为价值

我们总是看到现在失去了什么, 不去看未来能得到什么。

看一部好电影或是吃顿大餐,快乐是短暂的,无法满足内心深处对意义的需求。相对的,人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有价值时,这样的快乐却能历久不衰,例如,许多人热情投入志愿者服务,很多母亲为孩子奉献青春,尽管付出心力,失去自己宝贵的自由时间,但她们觉得充实快乐,乐此不疲。

将经验转化为价值最快的方式就是发现其中的价值,它可以帮我们转苦为乐、化悲为喜。

假如你失去工作,你可能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受害者;但反过来看,“这有什么关系?”你正好可以自由地去探索其他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或是找回家庭与亲情。

面对情变分手,你可以陷入纠结和伤痛,也可以庆幸自己因此解脱,离开了一个不爱你的人;你从中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相处,或者你可以再追寻一份稳定的感情,找到更适合的人。

不要总是看到现在失去了什么,而要看未来能得到什么。

跟几个刚进入职场的学生见面,有位当编辑的大吐苦水,她表示上司是个完美主义者,每天都很挑剔地将她写好的文案大改特改,令她倍感压力。我要她逆向思考,想想上司这些挑剔行为,对她有什么好处。

看她一脸狐疑,于是我告诉她:“你想想看,有人免费替你补习写作技巧,而且还是利用上班工作时间,不是很好吗?”“好像也对,我怎么没想到!”她不禁会心一笑。

一切扭转的关键就在这里:“这有什么价值?这对我的成长有帮助吗?这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某种恩典?”“我讨厌我的老板,他很爱管东管西,一点也不体恤员工。”这有什么价值?至少让我学会管好自己,或者至少他可以当我的一面镜子,让我知道我不应该随便支配人或不体恤别人。“我从小单亲,父母忙于工作,对我疏于照顾。”这对我的成长有帮助吗?至少让我学会不依赖,个性独立。“我母亲去世,我很伤心难过。”这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某种恩典?从此她不用再受病痛折磨,也许这是对彼此都好的安排。

有一位老先生,自从爱妻在两年前过世后,他就陷入深深的绝望,无法自拔,觉得自己活着毫无价值。于是,他去找精神科医师。

医师在了解他的情况后,问了他一个问题:“先生,让我假设一下,如果今天不是你夫人先死,而是你先死的话,那情形又会如何呢?”

他想了想,说:“我们感情很好,我想她一定比我更悲痛。她恐怕无法承受这种打击。”“是啊!她将很难承受。”医师说,“然而现在她不用承受打击,使她免于受苦的人正是你。如果她知道的话,一定也会希望你快乐起来,为她好好活下去,不是吗?”

化“经验”为“价值”。当你发现其中的价值时,负面经验也会随之转化。

挫折,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 人生转个弯后会遇到什么。

当有人问我如何面对挫折时,我常会反问一个问题:“你是否同意,越是痛苦的经验,越能让我们学到东西?”几乎没有例外,每个人都表示赞同。这也是让人费解的地方,为什么真正面对的时候,我们总是一再抗拒,想逃避它们。

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折、每一次伤痛、每一次失败,里面都暗藏了一份祝福。最大的挫败,也许会带来最好的机会;最糟的状况,往往是好的改变的开始。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玩具总动员》?如果乔布斯不是因为当年的挫败,被自己一手创办的苹果电脑炒鱿鱼,这部勇夺奥斯卡金像奖的动画片也不可能诞生。J.K.罗琳的《哈利·波特》出版前,曾被出版社退稿十二次。过去的她,曾被确诊患有忧郁症,有过一段不幸福的婚姻,是靠着政府救济度日的单亲妈妈。而今,罗琳被《卫报》评为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她的作品畅销全球,其同名改编电影也成为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之一。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人生转个弯后会遇到什么。回顾你过去的人生经历,有没有什么“挫折”,到头来却有了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呢?

是否曾经在丢掉工作后,反而找到更好的职位?

是否曾在经历痛苦的分手后,反而遇到了更好的人?

是否犯下严重的错误让你学到教训,为人生带来助益?

跟大部分人一样,我自己也曾经遭遇过很多挫败,这是生命的历程中无法避免的。但我总是提醒自己,这里面往往藏着一份礼物。我发现所谓的逆境,都有两个可能。

一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人往往都活在自己的执念中而不自觉,只有当逆境来临时,我们才会走出既定框架,更新观点,提升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是帮助探索自我。困顿的过程让我们更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问题与弱点,或者发现自己其实还有更多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挥。

你现在的挣扎最后都会变成你的优势。你的人生如果历经磨难,这或许是上天有更重要的任务要交付给你,而这个任务需要你在这些挫折中所学习到的智慧。

我不禁想起电影《天生好手》中的罗伯特·雷德福,他躺在医院病床上深感绝望。关键性的最后决赛正在进行,他却被所爱的女人毒害。这时,他儿时的挚友来看他。

罗伯特·雷德福难过极了,医生说他再也不能打棒球了,但棒球是他的生命。“我相信我们有两种生命,”挚友告诉他,“学习到的生命,以及此后要过的生命。”

他说得对,挫败不等于失败,要从中学习。有一天你会感谢自己经历的磨难,遇到的小人以及人生的低谷,能教会你很多事,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无论将来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那时候,就再也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倒你。

你经历的每件事都是有意义的

让内在得到成长,找到人生更远大的目标, 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有些人常说人生过得不如意,也没有意义。其实,人生是否如意,与过得有没有意义是两码事。

你可以过得很安逸却没意义,也可以过得很辛苦却很有意义。

意义是每个人自己赋予的。我听说有个年轻人,独自走在西班牙的朝圣之路上,冬天的雨水淋湿了他的头发。长达八百千米的旅程,离结束还需要一点时间。虽然双腿痛到好像快断了,脚底也磨出了水泡,但他的表情看起来很平和。偶然认识的同伴问他来圣地亚哥的理由,青年说:“我跟女友分手了。”“所以是来忘记女友的吧?”

结果青年回答:“不,我不想忘记她。我只是想成为更好的人。”

没有结果的恋爱是否有意义?其实,“意义”不是无缘无故、坐在那边苦等就会自然发生的;“失恋”并不会让人生突然变得有意义,而要看我们有没有从中学到什么,或让这些经历变成养分。“钻石途径系列”作者阿玛斯曾提到一则女学生照顾一位临终老妇人的事。

这名女学生每个礼拜都和他碰一次面。她每次都会向他哭诉那位住院的老妇人有多痛苦,她的一生都活在悲苦中。最后老妇人过世时,这名学生哭得比从前更厉害,并且开始对上帝感到愤怒。她问道:“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这是很好的问题,而答案也很有趣。”阿玛斯说,“那位老妇人让这名学生认识到慈悲是什么。因为结识她,学生的心打开了,她从中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慈悲。而通过这名学生,老妇人也体悟到了什么是慈悲。”

生命中经历的每件事都是有意义的。口渴的感觉教会我们水的珍贵;失去挚爱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痛苦教会我们对他人保有同理心。一个曾失去孩子的女人,必定更能慈悲地看待所有曾经失去孩子的女人;一个经历过失恋的人,必定能够体会所有因失恋而悲伤的人。我们的挫折、孤独或沮丧,让我们得以了解他人的困顿。

柏拉图说:“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一旦不需要考虑生存的问题之后,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变得极为重要。很多人觉得困在每日生活的例行公事中,有人相信他们正在浪费生命,有些人身陷极端的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