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战略火箭军全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1 19:08:18

点击下载

作者:吴荣华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苏俄战略火箭军全史

苏俄战略火箭军全史试读:

前言

战略火箭军(Ракетные Войска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РВСН)是苏联时代成军最晚的军种,是苏联的战略威慑力量。在冷战时期,战略火箭军虽然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但相对而言,其对外界透露的实质内容却是最少的。当时,战略火箭军的所有公开照片都来源于苏联每年两次的阅兵式,但照片中的导弹具体型号、性能及装备情况等却都语焉不详,甚至战略火箭军的指挥人员、部队编制都被作为绝密资料,从而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在苏联时代,战略火箭军经历了五个各具特征的阶段:

诞生前的朦胧阶段(1946-1959年),开端是苏联部长会议在1946年5月13日通过决议,组建火箭技术委员会和导弹部队;

正式创建阶段(1959-1965年),装备了第一代中程和远程导弹;

创建后的早期发展阶段(1965-1973年),标志是研制部署了第二代导弹系统,同时开始研制固体导弹;

创建后的壮大阶段(1973-1985年),标志是装备了采用多弹头和突防装置的第三代导弹系统;

巅峰阶段(1985-1991年),标志是研制了固定和机动发射的第四代导弹系统。

苏联解体后,随着俄罗斯经济急剧下滑和国防投入的缩减,战略火箭军建设基本停滞不前,受到《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限制,战略火箭军的实力也被再次削弱。但随着经济复苏,俄罗斯在1998年底拥有了第一个装备РТ-2ПМ2“白杨”-М2洲际导弹的导弹团。当2000年普京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统后,俄罗斯又将战略火箭军的建设作为国防的重点,投入了巨资进行发展。

自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以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箭军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溯及过往,苏俄战略火箭军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经验教训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军种的宝贵财富,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决策提供参考。第一篇初期的岁月第一章 不断探索

苏联研制火箭武器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沙俄时代。1680年,彼得一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国家火箭生产企业——莫斯科火箭企业。1815年,俄国炮兵军官А.Д.扎夏德科发明了装在三脚架上发射的火箭。19世纪,俄国军队中开始编组临时和固定的火箭部队(连、营和支队)。世界上第一支火箭分队——火箭连于1827年4月在扎夏德科的领导下组建,编有6部6弹式和12部单弹式火药火箭发射架,编制官兵363人。在1828-1829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军大量使用火箭,前线部队一共收到1万枚6~36磅口径火箭弹,这些可以算是后来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的鼻祖。

1850年,К.И.康斯坦丁诺夫上校就任彼得堡火箭制造厂生产指挥。他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设计出2俄寸(约89毫米)、2.5俄寸(约111.25毫米)和9俄寸(约400.5毫米,该型飞行距离4~5千米)口径的军用火箭、发射架和生产这些火箭和发射架的机器,达到了当时欧洲火箭技术的顶峰。当然按照西方的说法,这些技术只是引进了装有稳定器的英国“霍尔火箭”技术。康斯坦丁诺夫设计的军用火箭在克里木战争、俄国对高加索和中亚的远征中都大显身手。亚历山大·德米特里耶维奇·扎夏德科 Александр Дмитриевич Засядко

俄国火炮和火箭专家。1779年出生,1797年从贵族武备学校毕业,先后参加了俄军的意大利远征、俄土战争、俄国卫国战争等。1815年开始从事制造军用固体火箭工作,设计了可发射6枚火箭的发射架及其瞄准装置。1818年发明了军用火箭,之后拟定了火箭武器战斗使用的战术。1820年起任彼得堡兵工厂厂长、奥赫塔火药厂厂长和烟火制造实验室主任,同时也是俄国第一所高等炮兵学校校长。1827年领导俄军炮兵司令部的工作,组建了第一支装备军用火箭和燃烧火箭的火箭连。1829年晋升中将军衔,1834年退役,1837年5月27日(俄历)去世。先后获得过四级、三级乔治勋章,四级、三级和二级弗拉基米尔勋章,以及二级、一级安娜勋章等。1828年俄军用火箭攻击瓦尔纳要1837年时的扎夏德科塞康斯坦丁·伊万诺维奇·康斯坦丁诺夫 Константин Иванович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

俄国科学家,火炮、火箭技术、仪器制造和自动化装置发明家。1818年8月6日出生,1836年毕业于米哈伊尔炮兵学校,1844年制造出测定弹丸飞行速度的电磁弹道测速仪,1847年制成可以确定火箭动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弹道摆。1849年被任命为彼得堡火箭制造厂生产指挥并兼任奥赫塔火药工厂生产指挥,领导尼古拉耶夫火箭厂的设计和建厂工作,1867年主持该厂工作。19世纪50-60年代设计出2俄寸(约89毫米)、2.5俄寸(约111.25毫米)和9俄寸(约400.5毫米)口径的军用火箭、发射架和生产这些火箭和发射架的机器,以及滑膛炮射击的瞄准具。1864年晋升中将军衔,1871年1月12日(俄历)去世。先后获得过四级、三级弗拉基米尔勋章,二级、一级安娜勋章和一级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等。

后来线膛炮因提供了更好的精度与火力而得到大力发展,火箭武器则逐渐失宠,只保留了烟花弹和照明弹,火箭部队也在19世纪末被撤销。俄国国防部在完成对高加索和中亚的征服后,也对火箭武器失去了兴趣,1887年之后便停止生产军用火箭,而尼古拉耶夫的火箭工厂最终也在1910年关闭。不过俄国人并未放弃对火箭武器的研究。尤其在日俄战争期间,俄国军方进一步加深了对火箭弹作用的认识。在战争失败后,俄国军方认为没有为前线部队装备大量炮兵,同时没有使用火箭弹也是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克里木战争中的“康斯坦丁诺夫”火箭1858年时的少将康斯坦丁诺夫“康斯坦丁诺夫”火箭1891年的哥萨克火箭部队齐奥尔科夫斯基工作中的齐奥尔科夫斯基

1894年,季霍米罗夫提出了用喷气推进方式来研制更具威力的火箭的方案。之后1903年,俄罗斯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他的《通过反作用设备进行宇宙太空探险》中发表了他的火箭与液体推进剂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人苦于飞机所装备的武器威力不足,而大口径机枪和机炮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难以在简陋的飞机上安装,便想在飞机上安装大威力的航空武器。聪明的俄国工程师们想到了航空火箭。但由于不信任自己的技术,俄国高层未能允许工厂开发航空火箭弹。康斯坦丁·埃杜尔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 Константин Эдуардович Циолковский“航天之父”。1857年9月5日(俄历)出生,1935年9月19日去世。

1918年成为社会主义科学院院士。

1883年在《外层空间》一书中,发展了反作用推进理论,第一个从理论上证明,火箭能在空间真空环境工作。

1903年在著作《通过反作用设备进行宇宙太空探险》中指出,燃料烧完后的火箭质量(Mo)越大,火箭的性能越好;发动机喷管排出的气体的速度(W)越快,火箭的速度(V)越高。由此提出宇宙航行理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式,即火箭公式V=WLn(Mo/Mk),公式中Mk为包括燃料在内的火箭质量。这个公式后来被称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在火箭燃料方面,他指出固体燃料能量太低,固体燃料火箭不容易控制,作为宇宙航行动力的火箭应使用液体燃料,从而可以用汽车油门一样的东西来控制流量,进而控制推力。最好的液体燃料是液氢和液氧。但当时的工业技术还无法制造液氢,于是大胆地设想用煤油和液氧做火箭燃料。

1928年提出了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新方案,以及飞行器在行星表面着陆的理论。

1929年提出了多级火箭构造设想。

1932年获得劳动红旗勋章。

齐奥尔科夫斯基是航天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著作说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航天学理论体系,其中许多研究成果在航天史属于第一,包括首次明确提出液体火箭是实现星际航行的理想工具;首次较全面地研究了各种不同的液体推进剂,并提出液氢液氧是最佳的火箭推进剂;首次推出火箭在真空中运动的关系式,并计算出火箭的逃逸速度;首次提出了火箭质量比的概念,并阐述了质量比的重要性;首次画出了完整的宇宙飞船的设计草图;首次提出了液体火箭推进剂的泵输送方法;首次提出了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再生冷却方法;首次提出利用陀螺仪实现宇宙飞船的方向控制;首次研究了失重对生物和人的影响,并提出了减轻失重和超重不利影响的措施;首次开展了失重和超重对小动物影响的试验;首次提出利用植物改善舱内环境和提供宇航员食物的措施;首次提出多级火箭的设计思想;首次研究了火箭在大气层中运行时的空气动力加热问题;首次提出空间站和太空生物圈设想;首次提出利用太阳光压推进宇宙飞船的思想;首次提出太空移民思想等。

齐奥尔科夫斯基为航天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建立了液体火箭运动理论和太空飞行基本理论,为航天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成就。他也是位多产的科学家,一生发表了580篇科学论文和科学幻想作品。这些著作是他在科学领域辛勤耕耘的见证,也是航天史的宝贵遗产。第二章 空气动力研究室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在1921-1945年间进行了大量的导弹技术研制和科研试验设计工作,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苏联第一批试验弹道导弹、巡航导弹、防空导弹和火箭飞行器等。然而,除了研制出在火箭炮中广泛使用的PC-82、PC-132等无控火箭弹型号外,并未研制出可批量用于作战的导弹系统。

1919年5月3日,季霍米罗夫致函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弗拉基米尔·德米特里耶维奇·邦契·布鲁耶维奇(Владимир Дмитриевич Бонч Бруевич)。在信中,他希望国家能支持他开展“火箭推进式武器”的研究,因为“它们有助于国家的强大”。信中还附上了著名航空工程师茹科夫斯基所写的,对他的建议的积极的看法;以及他的发明获得的1915年专利证书(在空中和海面发射的火箭自行推进炸弹,专利编号309)。

诞生的苏联新政权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火箭武器的发展,彼得格勒炮兵射击场的武器实验室成为苏维埃的第一个试验中心。1920年,科学家阿尔捷米耶夫与季霍米罗夫完成了固体燃料火箭的设计、组装和试射,试验了飞行距离500~600米的固体燃料76毫米火箭样品。但遗憾的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内有叛乱、外有干涉的严峻形势,火箭事业再次陷入停顿。邦契·布鲁耶维奇

在收到季霍米罗夫的信后,几乎第一时间引起了苏联红军真正意义上的“缔造者”托洛茨基的兴趣。虽然苏联红军在华沙城下的遭遇失败,但具有杰出机动性的火箭武器还是令人刮目相看。1921年3月,苏维埃政府在季霍米罗夫的倡导下在莫斯科成立了导弹技术研究和设计实验室,主要科研方向是研发固体火箭,这是苏联火箭研究和开发事业真正的开端。托洛茨基指示当时的武装力量总司令加米涅夫亲自过问此事。实验室位于莫斯科季赫温斯基街的一栋两层楼,内有烟火装置和化学实验室,以及一间拥有17台机床的车间,当然还有苏维埃政府的慷慨经费援助。季霍米罗夫格鲁什科

1924年初实验室取得了初步成果,提出了在不挥发溶剂中使用TNT作为火箭燃料。1925年,实验室迁到列宁格勒,季霍米罗夫开发组集中力量开始研究以固体燃料为动力的火箭弹课题。经过3年多时间奋斗,1928年3月3日,开发组终于完成了供炮兵使用的以无烟火药为动力、射程1300米的火箭炮。对于这个成果的意义,阿尔捷米耶夫在战后写道:“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无烟火药制成的火箭,没有数据表明,国外有类似发明早于我们。它为今后喀秋莎火箭炮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并为取得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此期间,由于托洛茨基在政治上“触礁”,实验室工作一度受到影响,研究可谓举步维艰,不过很幸运的是苏联红军总参谋长图哈切夫斯基给实验室注入了新的力量。1929年11月底,PC-82涡轮喷气火箭弹进行了地面发射。几个月后,在空中从乌-1飞机上发射了PC-82火箭弹,不过火力密集度不合格,而且火箭弹稳定性不足。

1928年7月,实验室重新命名为空气动力实验室(Газодинамическая лаборатория,ГДЛ),隶属于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军事科研部门,又从1931年7月起归属于武装司令技术参谋部军事发明局。它成为苏联第一批从事导弹技术研制和发展的机构之一。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季霍米罗夫 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Тихомиров

苏联著名火箭学者,化学家。1859年11月出生,1930年4月28日在列宁格勒去世。1919年5月3日致函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布鲁耶维奇,在信中表达了对国家能支持他开展“火箭推进式武器”研究的希望,因为“它们有助于国家的强大”。信中还附上了著名航空工程师茹科夫斯基所写的,对他的建议的积极的看法;以及他的发明获得的1915年专利证书(专利编号309)。

早在1894年,季霍米罗夫已经开始研究固体和液体燃料火箭。1915年,他的“空中和水面的自行炸弹”获得专利。1912至1917年间,沙俄帝国海军根据他的建议进行了一些研究,直到因为十月革命的缘故而中断。此后,在他倡议下成立的气体动力研究室,成为苏联导弹事业的基础。1991年6月21日季霍米罗夫被追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列宁勋章。

1929年开始,在空气动力实验室又新组建了一个部门,由格鲁什科(Глушко)负责领导,开始进行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和设计工作。当时,格鲁什科还是一名刚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的21岁大学生。1930年该部门研制成并试验了苏联第一个使用四氧化氮和甲苯作为燃料的液体火箭发动机OPM-1(试验火箭发动机)。在之后的工作中,空气动力实验室又研制出更完善地使用液氧和燃料混合剂并改善了点火类型和发射方法的液体火箭发动机OPM-4到OPM-22、使用煤油和液氧的OPM-23到OPM-52和OPM-55等;此外,还设计出试验火箭РЛА-1到РЛА-3,研制出喷射式鱼雷和高空弹道火箭РЛА-100(升起高度为100千米)。就在这个时候,“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新方案,以及飞行器在行星表面着陆的理论,并于1929年提出了多级火箭构造设想。这一富有创见的构想,为研制克服地球引力的运载工具提供了依据。

1930年4月,季霍米罗夫不幸逝世,刚刚起步的苏联火箭工业又遭沉重打击。群龙无首的空气动力实验室差点解散,幸得图哈切夫斯基的庇护,研发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实验室也由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基继任主任。空气动力实验室20世纪30年代的大楼第三章 “喀秋莎”扬名

季霍米罗夫去世后,空气动力实验室归属于武装司令技术参谋部军事发明局,图哈切夫斯基在1931-1933年的2年时间内视察该实验室达到32次之多,并数次亲临现场观看多种固体火箭弹的发射试验。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1933年末,阿尔捷米耶夫(В.А.Артемьев)完成了82毫米和132毫米带尾翼火箭弹的设计工作。阿尔捷米耶夫选择这两种口径并非偶然,因为试验发动机的药柱直径为24毫米,正是这个尺寸决定了火箭弹发动机的内径。两种火箭弹既可车载发射,又可机载发射,射程可达5千米以上。弗拉基米尔·安德列耶维奇·阿尔捷米耶夫 Владимир Андреевич Артемьев

1885年出生在圣彼得堡的一个军人家庭,1962年9月11日在莫斯科去世。

1905年参加日俄战争,获得乔治十字勋章,并晋升为初级士官。1911年从军校毕业后成为炮兵军官,后加入苏联红军。1920年会见季霍米罗夫,成为他最亲密的助手。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1922年9月22日因之前旧沙皇军官的身份而遭到逮捕,1925年被释放,从监狱回来后与季霍米罗夫在实验室继续工作。季霍米罗夫逝世后接管了空气动力实验室的工作,也成为“喀秋莎”实际上的主要设计师,在其他工程师的帮助下成功完成PC-82和PC-132火箭弹的研制,并于20世纪30年代末完成了车载火箭炮的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继续担任空气动力实验室首席设计师,从事各种火箭弹和火箭炮的研制。先后获得过劳动红旗勋章、红星勋章,以及一级和二级斯大林奖金。

在空气动力实验室迁到莫斯科之前,航空火箭弹PC-82和PC-132已经准备开始批量生产。实验室在迁到莫斯科后,很快同时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组织起弹体生产,不久开始了批量生产。1935年,空气动力实验室用伊-15歼击机发射了PC-82火箭弹,之后设计了U形卡式航空发射装置,又为PC-132火箭弹设计了“П”形型材导轨式发射梁。当时,苏军的伊-153、伊-16歼击机和伊尔-2强击机使用PC-82火箭弹,发射装置长1.007米,导轨数量8个;此外伊尔-2强击机和斯勃轰炸机还使用PC-132火箭弹,伊尔-2强击机使用的发射装置长1.334米,导轨数量8个;而斯勃轰炸机使用的发射装置长1.13米,导轨数量10个。

1939年4月20日,苏军在哈勒钦河第一次使用航空火箭弹。当天16时,5架伊-16歼击机执行掩护地面苏军任务时,在前线上空与日军飞机遭遇。在距离日军飞机1千米处,5架伊-16歼击机同时齐射火箭,当场击落2架日军飞机。根据统计,在这场战役中,苏军共有14架歼击机装挂航空火箭弹,合计击落日军飞机13架,自身没有损失。当然,苏军取得的战绩源于其出其不意的行动和日军飞机水平密集的编队。此后,在苏芬战争中,6架携带PC-132火箭弹的斯勃轰炸机对地面目标进行了攻击。整个1940年,苏联军需品人民委员会工厂生产了125100枚PC-82火箭弹和31680枚PC-132火箭弹。1942年,两款火箭弹进行了改型,新型号为M-8和M-13。

PC-82火箭弹口径82毫米,弹长600毫米,装药0.36千克,总质量6.8千克,最大速度340米/秒,最大射程6.2千米,杀伤弹破坏半径6~7米,1000米距离对地面目标的射弹散布14~16米。

PC-132火箭弹口径132毫米,弹长845毫米,装药0.9千克,总质量23千克,最大速度350米/秒,最大射程7.1千米,杀伤弹破坏半径9~10米,1000米距离对地面目标的射弹散布14~16米。

在卫国战争期间,别切尔斯基领导了1943年恢复的涡轮喷气航空火箭弹的研制计划,设计了TPC-82和TPC-132涡轮喷气航空火箭弹。这两种火箭弹没有弹翼,靠旋转稳定。

TPC-82火箭弹口径82毫米,弹长410毫米,装药0.36千克,总质量4.82千克,最大速度275米/秒,最大射程6.2千米,杀伤弹破坏半径7~9米,1000米距离对地面目标的射弹散布6米。

TPC-132火箭弹口径132毫米,弹长715毫米,装药0.9千克,总质量25.3千克,最大速度285米/秒,最大射程7.1千米,杀伤弹破坏半径9~10米,1000米距离对地面目标的射弹散布6米。阿尔捷米耶夫

在研制航空火箭弹的同时,实验室还为陆军研制火箭装置。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实验正式开始,以吉斯-6载重卡车为平台。实验车的弹架结构非常有特色,共24条发射轨,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看上去像两排篱笆。更有意思的是,发射轨的指向竟与车头方向垂直,且只能做高低调整。也就是说,开火的时候,由于必须将车身与目标保持90度角,所以只能通过车辆转向来实现方向调整。М系列火箭弹

通过这次不太成熟却有革命性意义的实验,苏联在1939年2月生产出了24管火箭发射装置МУ-1;之后4月,16管火箭发射装置МУ-2设计获得批准。

这款16管132毫米口径、弹架能进行180度旋转的自行火箭炮,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БМ-13-16型样车。这种绰号“喀秋莎”的新兵器于1939年9月开始秘密装备部队,6辆配属陆军,另5辆配属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试用。1939年4月和9月,БМ-13-16和БМ-8-24原则上被批准定型。

然而好事多磨,它的卓越性能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麻烦。1939年12月,БМ-13火箭炮通过了靶场实弹试验,但时任苏联弹药人民委员的谢尔盖耶夫、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国防副人民委员兼总军械部部长库利克、苏联红军炮兵司令沃罗诺夫之间的意见出现分歧,使得БМ-13火箭炮未能正式服役。时任中央炮兵局局长的库利克元帅,这位当时苏联红军的“第一炮兵”在技术层面上指出该火箭炮缺少防护及掉弹率过高的问题。由于他的阻挠,火箭炮到了1940年依然没有定型,只生产了6门进行试用;1941年1-5月,共生产了40门作为小批量试用;同年6月份又计划生产17门。直到卫国战争爆发1周,在斯大林的干预下,1941年6月30日,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才正式为“喀秋莎”定下军用编号,即БМ-13-16。

在之后的苏德战争中,该火箭炮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得到首次应用。1941年7月14日,弗廖罗夫(И.А.Флеров)大尉指挥1个火箭炮连对奥尔沙火车站的德军进行了齐射,这次齐射宣告了一种完全新式的火炮的诞生。令人遗憾的是,1941年10月6日,弗廖罗夫大尉在姆岑斯克作战中不幸牺牲,苏军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炮连也随之全部损失。战后为了表彰他的功勋,1963年11月14日,弗廖罗夫大尉被追授1枚一级卫国战争勋章,1995年6月21日又被追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根据该连的作战经验教训,苏军组建了火箭炮团,全团共1414人,装备36门БМ-13火箭炮和12门37毫米高炮。之后,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库尔斯克等地都留下了它的身影,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在它的轰鸣声中开始,然后又在它的轰鸣声中结束,这种情况直到苏军最终攻克柏林才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火箭炮划分为四个系列,它们分别是82毫米M8系列、132毫米M13系列、300毫米M30系列以及310毫米M31系列。战争期间,苏联总共生产了2086门БМ-8系列,6844门БМ-13系列和1184门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不包括由美国援助的吉普车所改装的“喀秋莎”)。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兵师、11个独立火箭炮兵旅、114个独立火箭炮兵团又38个独立火箭炮兵营,拥有火箭炮9350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各种口径火箭弹1440.1万发。БМ-13火箭炮1945年6月24日红场阅兵的火箭炮方阵费廖罗夫大尉第四章 喷气科学研究所第一节 研究所的组成

1931年9月15日,苏联国防及航空化学建设促进会在莫斯科成立了附属的社会团体——喷气运动研究小组(Группа Изучения Реактивного Движения,ГИРД)。随后,根据苏联国防及航空化学建设促进会中央理事会主席团决议,专门研究火箭和发动机的科研与试验设计组织于1932年6月在莫斯科成立,科罗廖夫被任命为负责人。这个组织与空气动力实验室一样,在苏联火箭事业初创时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3年9月21日,根据负责陆海军事务的副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签署的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第113号命令,以莫斯科喷气运动研究组和列宁格勒空气动力实验室为基础的世界上第一个喷气科学研究所(Реактив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РНИИ)组建成立,所长为克列梅诺夫(Клеймёнов),副所长为科罗廖夫(Королёв)。而之后苏联的历史学家们如此评论道:“卓越的军事首长、天才的组织者图哈切夫斯基是一位新事物的热心拥护者。他负责红军装备的采购,全神贯注着设计理念的发展,支持有意思的创举,不惧怕大胆的设计。”

该所有4个设计组,具体是:

第一小组:负责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组长灿杰尔,组员有高级工程师科尔涅夫(Л.К.Корнеев),工程师格拉亚兹诺夫(А.И.Грязнов)、杜什金(Л.С.Душкин)、波德里帕耶夫(А.И.Подлипаев)、波尔亚内(А.И.Полярный)和萨利科夫(А.В.Саликов);设计师维维尔(Н.М.Вевер)、科尔巴斯纳(Л.Н.Колбасина)、莫什金(Е.К.Мошкин)和斯米尔诺夫(С.С.Смирнов)。

第二小组:负责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组长季洪拉沃夫(М.K.Тихонравов),组员有高级工程师叶菲列莫夫(Н.И.Ефремов),工程师戈利舍夫(Я.А.Голышев)、朱耶夫(В.C.Зуев)和雅卡伊吉斯(Ф.Л.Якайтис),设计师安德烈耶夫(В.А.Андреев)、加尔科夫斯基(В.Н.Галковский)、克鲁格洛夫(З.И.Круглова)、帕罗夫伊纳(О.K.Паровина)和什卢金(Н.И.Шульгина),草图员斯涅吉耶娃(Е.И.Снегирёва)、安德列耶夫娃(Андреева)。

第三小组:负责喷气发动机的研制,组长波别多诺斯采夫(Ю.А.Победоносцев),组员有高级工程师季先科(М.С.Кисенко),工程师伊万诺夫(Г.И.Иванов)、里斯切金(В.Е.Лисичкин)和季莫菲耶夫(В.А.Тимофеев),设计师布柳科尔(Л.Э.Брюккер)、梅尔库洛夫(И.А.Меркулов)、奥加涅索夫(О.С.Оганесов),机械师科拉斯努辛(Н.Н.Краснухин)和拉扬赞金(А.Б.Рязанкин)。

第四小组:从事火箭飞行器和有翼火箭的研制,组长科罗廖夫,组员有高级工程师什汀科夫(Е.С.Щетинков),工程师热列兹科夫(Н.А.Железников)、皮沃瓦罗夫(С.А.Пивоваров)、切萨罗夫(А.В.Чесалов),设计师戈尔布诺夫(В.В.Горбунов)和费多托夫(Г.Н.Федотов),机械师杜尔诺夫(A.M.Дурнов)和皮沃瓦罗夫(Б.А.Пивоваров),草图员伊万诺娃(В.В.Иванова)、亚历山大洛娃(Александрова)。莫斯科喷气运动研究小组成员,前排克列梅诺夫正中是科罗廖夫,最右是灿杰尔第二节 首枚火箭升空

1933年8月17日,苏联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火箭ГИРД-09。当年11月25日,苏联第一枚液体火箭ГИРД-Х试射成功。它是由苏联第一位航天工程师灿杰尔主持设计制造的。

苏联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场地选在了纳哈宾诺工兵靶场17号站,时间是1933年8月17日晚上19时00分。由于意义重大,苏联组成了09工程试验样机飞行试验审查委员会,主要领导人共有4人,分别是喷气运动研究小组领导人主任工程师科罗廖夫、第二组主任工程师叶菲列莫夫、第一组组长主任工程师科尔涅夫和生产组组长钳工玛特西克。

整个火箭质量为18千克,燃料采用1千克固态浓缩煤油和3.45千克氧气。火箭起飞速度很慢,之后垂直上升高度达到约400米。在最大高度上,火箭沿水平线飞行了一段,然后沿着微微倾斜的弹道落到了附近的森林里。整个过程一共持续18秒,在此期间发动机一直在工作。落地时,火箭的壳体被压扁,连接开关也断了,火箭也因此遭到破坏。根据分析,垂直飞行之所以变成水平飞行,后来又转向地面,是由于燃气烧穿了法兰盘,以致产生了侧向推力。费里德里希·阿尔图洛维奇·灿杰尔 Фридрих Артурович Цандер

1887年8月11日(俄历)出生在里加,1933年3月28日因伤寒逝世。

幼年时受父亲鼓励,萌生了为星际航行奋斗的思想;中学时受齐奥尔科夫斯基“飞出地球”的设想影响,立志为实现星际航行而努力。1908年发表《实现星际飞行的宇宙飞船》,1910年发表了伽利略彗星观测报告,191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里加工学院。

灿杰尔自1917年开始设计飞船,计算了能够平衡考虑时间和能量消耗的宇宙空间轨道。1919年在莫斯科“发动机”航空工厂设计室和工艺室担任领导工作。1924年倡议建立星际交通研究协会。1926年出任苏联中央航空设计局的高级工程师,致力于OP-1型喷气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并为设计宇宙飞船的火箭动力装置奠定了基础。1930年调到中央航空发动机制造研究所。1931年同科罗廖夫一起,把OP-2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改为飞航式火箭发动机。1932年4月成为喷气动力研究小组第一课题组负责人。

灿杰尔在火箭和液体火箭发动机方面的理论和实验性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促进了苏联第一枚液体推进剂发动机火箭的制造。灿杰尔灿杰尔125周年诞辰首日封

在得知第一次火箭发射成功的消息后,工农红军技术装备部发明管理局首长和工农红军装备管理局联共(布)党组主席团向喷气运动研究小组及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发去贺电,祝贺“在掌握火箭技术上取得首批实际成果”。

科罗廖夫也发表了专门的简讯:“苏联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火箭。8月17日这一天,在喷气运动研究小组生活中无疑是值得纪念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苏联的火箭将在加盟共和国的上空飞行。我们研究小组全体应竭尽全力,以便使火箭在今年达到设计参数,这样就可以把它交给工农红军使用了。具体的讲,要特别注意靶场的工作质量。在那里总是出现很多漏洞和要修修补补的工作。必须尽快试飞其他类型的火箭,以便全面研究并熟练掌握喷气式技术。苏联的火箭定当征服宇宙空间!”

在这之后,喷气运动研究小组进行了其他火箭的试验。9月,研究小组进行了装有固体火箭发动机(ПВРД)08火箭的飞行试验,11月6日发射了13号火箭(09号),11月25日发射了ГИРД-Х火箭(装有氧-酒精液体火箭发动机,质量29.5千克,飞行距离5.5千米)。在1934年,改进的13号火箭数次达到了1.5千米的高度。其他由喷气运动研究小组研制,在喷气科学研究所完成飞行试验的火箭有:1934年的06火箭、1935年的07火箭、1936年的05火箭。05火箭的发动机由ОРМ-50硝酸液体火箭发动机换成了12/К液氧火箭发动机。

在此时间,图哈切夫斯基对此给予了莫大的关心和帮助,还在1933年秋天观看了固体燃料火箭测试。不过这一切,也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不过此时,虽然火箭武器品种不少,但依然无法装备工农红军。当时,液体火箭技术成本高昂且技术过于复杂,同时09火箭达5千米的理论射高根本无法实现,因此装备部队也就无从谈起。工作人员给ГИРД-09火箭加注液氧1933年11月25日,ГИРД-Х火箭发射后合影,左第一人为科罗廖夫,站立在最右面是季洪拉沃夫格鲁什科设计的РД-1、РД-1Х3M(两个版本)发动机,以及РД-2、РД-3发动机1933年11月25日ГИРД-Х火箭发射1933年11月25日ГИРД-Х火箭发射前合影,第二排右面第一人为科罗廖夫第三节 步履蹒跚

从喷气动力研究小组到喷气科学研究所,虽然人员和实力壮大不少,但研究液体燃料火箭的工作却变得步履蹒跚。原因在于所长克列梅诺夫和其他大多数成员对液体燃料火箭和宇宙飞行没有兴趣,所以液体火箭的项目很快遭到边缘化。科罗廖夫带领他的小组继续从事巡航式飞弹的研究工作,但克列梅诺夫在1934年4月用兰格马科顶替了他的副所长职务。

1936年12月,喷气科学研究所更名为第3研究所(НИИ-3),所长在1937年10月也换成斯洛尼梅尔(Слонимер,1991年6月21日被追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而之前的副所长科罗廖夫因为与前所长克列梅诺夫在火箭研究发展方向上产生冲突,失去了副所长的位置,改任高级工程师。苏联解体后,档案记录显示,科罗廖夫于1934年1月17日向克列梅诺夫提交过一份报告,对研究所生产车间提出了严厉的(而且显然毫无根据)的批评。科罗廖夫要求开除这个车间的全体管理人员,但克列梅诺夫给出的回应是——要求苏共中央委员会开除科罗廖夫。

1933年10月31日,苏联劳动与国防委员会颁布第104号令,研究所归属于重工业人民委员会,它的第一批工作就是研制各型号火箭。研究所除了航空火箭弹和多管火箭炮外,也研制喷气发动机、海军火箭、防空火箭等。但一直到苏德战争爆发,由于技术队伍有限,试验和生产基础薄弱,仅仅成功研制出了航空火箭,其余武器项目均未取得成果。

20世纪30年代初期,研究所的工作总体上来说进展颇多,一批新的武器都在进行研制和研究,但不久就遭遇了大清洗。在1937-1938年的大肃反中研究所领导克列梅诺夫(Клеймёнов)、兰格马科(Г.Э.Лангемак)因为之前与图哈切夫斯基的牵连被镇压。而两位著名火箭设计师科罗廖夫和格鲁什科也身陷囹圄,当然这主要是和1940年继任的第三位所长科斯季科夫(А.Г.Костиков)有关联,正是他向内务人民委员会举报这两位有“反苏”罪行。兰格马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