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1 11:13:31

点击下载

作者:顾海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间正道是沧桑——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人间正道是沧桑——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试读:

导语

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对理想社会不懈追求的成果,凝聚着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及先进思想家力求摆脱奴役和依附、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憧憬与渴望。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为人类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展现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

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鼓舞下,人类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经久不衰的社会历史的活剧。在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百年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进程。一、探究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意义

以1516年托马斯·莫尔出版《乌托邦》为标志,世界社会主义已经走过整整500年的历程。一路走来,可以说,这是不平凡的历程。回顾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程,重在探究这一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科学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揭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前瞻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进程,以此提高理论素养,树立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人间正道是沧桑,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讲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讲起,就在于拓展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从根本上和发展源流上,对世界社会主义做出历史的和逻辑的总体理解。这就要厘清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潮、运动和制度,是怎样在凯歌行进和如磐风雨中向前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科学社会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变迁相结合中,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在历史的和逻辑的总体中,更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把握,更有利于我们深化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理解和把握。链接习近平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研究,既要全面展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也要深入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合理性、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40年实践的根本总结,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链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科学社会主义,广义上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狭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科学。又称科学共产主义。人们通常讲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后者。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特征是: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极为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实行计划经济,消除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逐步自行消亡,变成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对社会主义500年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总体性思考,有助于理解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展现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比如“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等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近现代以来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最富有生命活力、最富有群众影响力的理论。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段”探索

关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是从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视角,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意义上进行划分。在这一视角上,科学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主义思潮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史前史”。二是从社会主义思潮肇始到思潮、运动和制度结为一体的过程视角,把人类对社会主义理想和现实的探索和追求看作世代接续的历史过程。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这一历史过程的始创阶段,与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联结在一起。链接习近平谈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六个“时间段”习近平重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从6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内容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500年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可以引入一个“时间段”的概念。“时间段”既考虑时间的继起性,又顾及空间的并存性;既考虑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在时间上的连续过程,又顾及现实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国别特色在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比如,中国从选择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改革的起步,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在时间上有错落、在空间上有交叉。按照这一理解,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大体可以划分为六个“时间段”。

一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这一时间段,以1516年莫尔《乌托邦》的出版为标志,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开始产生并得到发展。自人类历史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整个派别的头脑中”。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劳动群众的贫困和苦难深感同情,一批进步的思想家开始研究造成劳动者痛苦生活的根源,探索消除社会混乱和弊病的途径。于是,反映和代表早期无产者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并幻想建立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美好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空想社会主义无情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及其基础,启发了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的觉悟,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刚刚产生和获得初步发展但还很不成熟、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还未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还未充分展开的产物,是反映早期无产者利益和愿望的一种不成熟的思潮。19世纪30年代以后,空想社会主义者逐渐脱离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只是躲到他们幻想的海市蜃楼中求得慰藉。随着工人运动的勃兴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空想社会主义逐渐走向反面,成为保守的、落后的思潮和宗派。

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世纪40年代,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逐渐稳固,无产阶级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适应社会发展的这一新的变化,无产阶级迫切需要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时代的呼唤,铸就了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诞生的坚实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地成为这一科学理论的创立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及时总结了那一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到19世纪80年代,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科学预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光明前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写作《共产党宣言》(油画)链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8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三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运用于俄国革命实践过程,创立了无产阶级建党学说,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提出了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理论,形成了列宁主义。列宁主义创造性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深刻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际的历史性飞跃。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对如何搞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对十月革命道路和新经济政策经验进行了总结,对经济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做了多方面的探索,为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增添了丰富内涵。1919年5月,列宁在红场发表演讲

四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和30年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制度建设,形成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的发展中,苏联模式的弊端日渐暴露,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的体制障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国家,大多照搬了苏联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东欧国家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困境几度调整,几番兴起改革浪潮。由于这种调整和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交互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对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慎重思考,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但囿于认识和实践,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也有过严重的曲折。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诸多独创性贡献,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六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和发展。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果断地纠正了指导思想上的错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并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的新境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三、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的思考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对社会主义有着美好向往与憧憬,但在现实中却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力量以及通向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因而只能是流于空想的一种学说。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趋于没落,走过了300多年的历史。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在不同的时期都出现过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几乎影响了整个欧洲国家,在贫苦劳动大众中得到广泛的传播。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就在于: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发展弊端的深刻揭露和尖锐批判,二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憧憬。

对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设想,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称赞。马克思指出:“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都是不算过分的。”恩格斯认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有其局限,但它开启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追求,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过程、阶段,但因为认识视角的不同,人们对事物过程和阶段的理解会有不同。空想社会主义从16世纪初产生到19世纪40年代,经历300多年的过程,也有其发展的早期、中期和后期。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温斯坦莱、维拉斯等。1516年英国的莫尔出版《乌托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1601年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写的《太阳城》,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名著。《乌托邦》和《太阳城》这两本书集中反映了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和家庭手工业的简单协作时期。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大多采取文学游记的形式,批判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给社会带来各种灾难和罪恶,幻想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18世纪的中期空想社会主义多存在于法国,启蒙运动前夕的梅叶、启蒙运动中的摩莱里和马布利、资产阶级大革命中的巴贝夫等是其代表。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开始摆脱纯粹虚构的幻想,转而面向现实,从法理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原则。19世纪初的后期空想社会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资本主义的矛盾和阶级对立日益明显。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继承已往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吸收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理论形式,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使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达到极高的水平。

19世纪40年代之后,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日趋式微,法国的布朗基、卡贝、德萨米和德国的魏特林是其代表人物。1840年卡贝出版的《伊加利亚旅行记》和1842年德萨米出版的《公有法典》,是这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著作。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地位在欧洲一些国家已经确立,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圣西门派已经瓦解,傅立叶派和欧文派也逐渐趋于没落。这时,在工人阶级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潮,即恩格斯所称的“一种粗糙的、尚欠修琢的、纯粹出于本能的共产主义”。这时空想社会主义走上了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分离、相对立的最后阶段、没落阶段。从空想社会主义本身来看,这一阶段是存在的,甚至可能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但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来源的角度看,这一阶段就难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而存在了。四、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及其时代意义的思考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来看,可以将《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三个60年”。

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一种新的理论,以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做出科学的说明。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的世界观,即后来用它的创始人之一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做了科学的论述。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所做的科学论述,揭开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篇章。链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在总结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1848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对之后50年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题的第一次全面阐述。《共产党宣言》集中论述的就是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被未来社会所代替,亦即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问题。之后的半个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多个方面做了论述,特别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60年代后半期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1版,以及70年代的《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主题的内涵。

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第二阶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实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预言转变为社会革命、建设实践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转换为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列宁深刻地把握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对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科学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和主题转换做了科学分析,得出了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的理论结论。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理论,把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分析当时资本主义历史变化性质的基础,从“说明20世纪初期,即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前夜,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国际相互关系上的总的情况”的高度,得出了“垄断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最新成就”等一系列科学结论。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列宁根据时代发展的新特征,深刻分析了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实际,对像俄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主题。列宁提出的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方式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在取代资本主义过程中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选择的问题。列宁对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主题转换的重大的理论创新,最显著地表现在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讨上。列宁得出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再可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求得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解,已经被20世纪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史实所验证。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同样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主题做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这些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中。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题的理论创新,集中于三个基本的问题:一是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问题,二是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三是如何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广泛地运用于实际,科学社会主义由革命实践为主转变为建设实践、改革实践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逐渐转换为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的并存中发展自身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这种并存,既有交流、合作,也有冲突、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余年间,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最大变化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以及两大“阵营”对峙态势的模式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种模式化的态势有了微妙的变化。先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内的论战,而后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解冻”,成为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制度各自发生变化的重要节点,也成为引发两大社会制度之间关系新变化的转折点。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同时,6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论战”,引发了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揭露和反思,也引发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进而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而后再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市场化取向的思考,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中借鉴、利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机制中的合理因素,包括吸收和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交流和合作的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

这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就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交流、合作和对抗、冲突中发展和完善自己。借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论及资本循环时的用语,社会主义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阶段发展的主题,可以看作如时间继起性的问题,主要探讨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过渡的问题;第三阶段发展的主题可以看作如空间并存性的问题,即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的并存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这一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而同时前行,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凸显而出。

现在,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主题的研究,不只涉及时间继起性的问题,而且还涉及时间继起性基础上的空间并存性的问题。这两者之间,时间继起性是空间并存性的前提,只有在科学地、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关系;空间并存性也是时间继起性的过程形式,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做出科学的理解。

从时间继起性和空间并存性的关系来看,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题的内涵更加丰富,理解上也更具有广延性。如果只强调时间的继起性,就不可能理解现行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合作、交流的必然性,忽视了两大制度长期的并存性,就不可能现实地推进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如果只强调空间的并存性而放弃时间的继起性,就一方面可能否认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从而也抛弃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可能只看到并存性中的合作和交流,而忽视并存性中的冲突和对抗,也就可能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趋同于”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代社会主义现实运动中,这两个方面的案例都可以发现。五、“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全面把握“三个60年”的这些理解同六个“时间段”的划分,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回顾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要注重社会主义作为思潮、运动和制度的统一性,要注重这一统一性中时间的继起性和空间的并存性问题,要注重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转换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观点,注重的就是对这些问题的阐释。

应该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必然”的观点,重在阐释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问题,而“两个决不会”的观点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问题。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发表,这两个观点的提出相隔十多年,正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链接马克思、恩格斯论“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正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历史趋势中,做出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极为关注这场“以波澜壮阔的政治形式展开的阶级斗争”,认为这是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道路和准备基础的一次革命。他们对无产阶级革命很快就会在欧洲各国同时发生有着比较乐观的估计。然而,后来无产阶级革命并没有在欧洲很快发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做了反思,认为:“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恩格斯后来在回顾他们的这一认识时曾坦率承认:“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并且使德国简直就变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因而“那时按照地区和民族来划分和区别的群众,只是由共同蒙受痛苦的感情联结起来,还不成熟,往往一筹莫展地摇摆于热情与绝望之间;现在则是一支社会主义者的国际大军,它不可阻挡地前进,它的人数、组织性、纪律性、觉悟程度和胜利信心都与日俱增。既然连这支强大的无产阶级大军也还没有达到目的,既然它还远不能以一次重大的打击取得胜利,而不得不慢慢向前推进,在严酷顽强的斗争中夺取一个一个的阵地,那么这就彻底证明了,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实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这些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两个决不会”的思想缘由。“两个决不会”思想,揭示了“两个必然”的过程特点及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可以认为,“两个必然”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命运的必然的历史趋势问题,“两个决不会”探索的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过程问题。显然,“两个决不会”不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而是对“两个必然”从过程视域的补充和完善。“两个决不会”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原理,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原理更加完整。

如果从17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时间。这300多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640年到1760年,从1760年到1880年,从1880年到现在。撇开前两个阶段不说,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是以垄断为主线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包括60年的私人垄断、40年的国家垄断和30多年的国际垄断。也就是说,19世纪8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基本上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基本上是国家垄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就是国际垄断,由国际垄断而产生经济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应该处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现代资本主义模式”。在现代资本主义模式中,技术进步要求对科学研究进行大量的投资,而科学研究只有通过大企业并在得到资本主义国家大笔经费资助下才能进行;企业及其综合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国际化程度相当高,起的作用也极为重大,以至这种国际化成为现代资本主义不可分割的、极其重要的特征。资本的国际化不再是资本主义经济内部发展的一种“附加”因素,而成为一种“首要”因素。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国际卡特尔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同盟的成立和扩大;逐步和部分实现的西欧各国资本融合的趋势,以及美国资本与西欧资本融合的趋势;国际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加强,资本的输出和输入以及资本的国际联系;劳动力的迁移,特别是从经济欠发达国家转移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最后20年的事实。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结果,是生产技术发展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显然是建立在两个基本的事实基础之上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不能脱离跨国公司的发展,也不能脱离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化的基本事实。这些都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成为经济现实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明显增长。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主要特征有: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进而到当代形成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国际垄断新趋势;金融资本全球化过程,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新作用;在信息经济的背景下,资本输出形式在同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配置“混成”中的新变化;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新作用;世界范围内发达与不发达两极分化的新特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特别是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与单极化的冲突及其走势;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矛盾的新变化。

垄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矛盾,但并没有消除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反在新的形式上还会加剧这一矛盾。进入21世纪,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还将有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可能做出新的调整。国际金融危机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提供了这种调整的时机,尽管这是一种以社会发展的极大牺牲为代价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有一定的生命力,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交流、合作和冲突、对抗,也会并存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

世界社会主义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派别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现实需要对社会主义做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由此形成了诸多的社会主义流派。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生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无疑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次壮丽的日出”。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无产阶级彻底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从理论上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方向和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学说,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锐利思想武器和伟大战斗旗帜。17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日益显示出其正确性和生命力。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不可能尽展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迤逦画卷,只是围绕科学社会主义这一主线,既体现世界社会主义的多种多样,又突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源远流长;既反映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全貌,又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以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和发展规律。

沐浴着500年历史的风雨,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一路走来。社会主义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开展社会主义运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既辉煌壮丽又跌宕起伏,既艰辛探索又破浪前行。在变动不居的社会实践中,世界社会主义在不断发展,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在坎坷和曲折中不断前进的社会主义,不断开辟着人类社会伟大变革的历史进程。  第一章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对社会主义有着美好向往与憧憬,但在现实中却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力量以及通向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因而只能是流于“空想”的一种思潮或学说。16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的先进思想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绵延500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初级形态。托马斯·莫尔等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集大成者。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走过了300多年的历史。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都出现过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几乎影响整个欧洲国家,在贫苦劳动大众中得到广泛的传播。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后,空想社会主义日渐失去了影响。链接“空想社会主义”一词的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作“乌托邦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乌托邦”(utopia)和“社会主义”(socialism)这两个词并不是同时出现的。“乌托邦”源自希腊语,意思是一个没有的地方,因而意味着一种空想和虚构。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乌托邦”一词最早出自莫尔之手,时间是1516年。“社会主义”一词有人认为最早出现在1827年英国欧文主义刊物《合作杂志》和1832年法国圣西门主义者勒鲁主编的《地球》杂志上。“社会主义”一词本来是指圣西门主义、傅立叶主义和欧文主义体系。第一次把“乌托邦”一词和“社会主义”一词联结起来,使用了“乌托邦社会主义”即“空想社会主义”这个名词的,是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路易·布朗基的哥哥、经济学家日洛姆·布朗基。1839年他在《政治经济学史》中用“空想社会主义者”一词来指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及其信徒。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14世纪和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6世纪的西欧,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劳动分工的细化,促进了商品生产;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扩大了世界市场。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形成;手工业者和农民的两极分化速度加快,资产者和无产者两支新生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链接地理大发现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的船队开始出现于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刺激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卡布拉尔、迪亚士、德莱昂、麦哲伦等,他们先后发现了当时不为欧洲人所知的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代表新生资产阶级利益的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肆行于世界,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开始大量增加。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一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富的迅速集聚、资源的大量掠取,以及对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批有人身自由但丧失一切生产资料的无产者,二是开办工厂、矿山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在封建社会内部,通过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已经逐渐形成了这两个条件。然而,单靠这样的途径来积累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就会像蜗牛爬行一样,将经历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远远不能适应15世纪末以来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欧洲国家对世界贸易扩张和财富掠夺的需要。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便使用野蛮的暴力手段,加速了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迫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劳动者,并把生产资料和财富迅速地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这个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在西欧大致是从15世纪末开始的,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

15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欧洲开始出现。16世纪,这种工场手工业有了发展。毛纺织业是当时发展最快的一个部门,英国是羊毛原料的最大供应者。欧洲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尼德兰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扩大了对原料的需求。羊毛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刺激了英国养羊业的发展。养羊业比耕作业更有利可图,贵族、地主争相经营养羊业。他们除了把自己的土地变成牧场以外,还用暴力手段掠夺农民的土地,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拆除和烧毁农舍和村庄,用栅栏和篱笆把大片土地围起来,在土地的周围挖上壕沟,把耕地改为牧场。这种强制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在英国历史上叫作“圈地运动”。链接圈地运动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开始后的19世纪早期。

马克思在研究原始积累时期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时指出,这种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是在15世纪最后30多年和16世纪最初几十年揭开的。对农村居民土地的掠夺,延续了几个世纪,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这些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为城市工业造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的必要供给。”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流浪,沦为乞丐。15世纪末期和16世纪,西欧一些国家进行了惩治流浪者的血腥立法。链接《资本论》对15世纪末“血腥立法”的揭露由于封建家臣的解散和土地断断续续遭到暴力剥夺而被驱逐的人,这个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不可能像它诞生那样快地被新兴的工场手工业所吸收。另一方面,这些突然被抛出惯常生活轨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适应新状态的纪律。他们大批地转化为乞丐、盗贼、流浪者,其中一部人是由于习性,但大多数是为环境所迫。因此,15世纪末和整个16世纪,整个西欧都颁布了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现在的工人阶级的祖先,当初曾因被迫转化为流浪者和需要救济的贫民而受到惩罚。法律把他们看做“自愿的”罪犯,其依据是:只要他们愿意,是可以继续在已经不存在的旧的条件下劳动的。在英国,这种立法是在亨利七世时期开始的。亨利八世时期,1530年,年老和无劳动能力的乞丐获得一种行乞许可证。相反地,身强力壮的流浪者则要遭到鞭打和监禁。他们要被绑在马车后面,被鞭打到遍体流血为止,然后要发誓回到原籍或最近三年所居住的地方去“从事劳动”。多么残酷的讽刺!亨利八世二十七年,以前的法令又加以重申,但由于加上了新的条款而更严厉了。如果在流浪时第二次被捕,就要再受鞭打并被割去半只耳朵;如果第三次被捕,就要被当做重罪犯和社会的敌人处死。

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发点。在原始积累过程中,一方面,小生产者遭到强制剥夺,失去生产资料,变成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另一方面,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转化为资本。这是一个用暴力手段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指出:“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在16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刚一破土,就表现出了与封建生产方式的区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论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还是工人阶级,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都表现出了与过去极不同的特点。广大劳动群众从人身依附的封建关系中走出,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实际上,在新的生产方式中,工人生产得越多,他们能够消费的却越少;他们创造的价值越多,他们自己却越没有价值、越加低贱;他们生产的产品越完美,他们自己却越畸形;他们创造的对象越文明,他们自己却越陷于“野蛮”;他们的劳动越机巧,他们自己却越显得“愚笨”,越成为受资本支配的奴隶。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出发,揭露和批判现实社会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与矛盾,以现实为基础构建新的理想社会,成为当时进步的思想家的任务,16世纪初兑现这一任务的最重要的思想家就是一批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几乎同时出现于西欧主要国家。

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较早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就开始了。新兴资产阶级用启蒙思想为自己的前行开辟道路,而无产者则把空想社会主义作为战斗的理论武器。莫尔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伴随早期无产者的斗争而出现并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表现。

同英国相比,16世纪初的德国是一个经济上分散落后、政治上封建诸侯割据、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国家,1517年爆发了一场披着宗教改革外衣的反封建运动,引发了众多平民和工人的参与并逐步发展成农民起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在同劳动人民长期接触并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疾苦之中,在引导劳苦群众革命实践之中应运而生。

意大利尽管早在14世纪就出现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但一直到16世纪,它却在经济上停滞落后,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大部分领土处于西班牙的蹂躏之下,加之罗马天主教教廷对所谓“异端邪说”的残酷控制和人身迫害,意大利人民的处境异常痛苦,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敌入侵的斗争接连发生。正是在这种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中,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仅成了反抗外国入侵和封建教会的英勇斗士,而且成了批判剥削制度和黑暗社会的思想家。

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尽管作为主力的城乡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英勇斗争对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处境并没有得到什么改善,广大农民不但没有获得土地,反而在日益扩大的“圈地运动”中不断破产,“羊吃人”现象更加严重。在这次革命中,英国正在无产阶级化的劳动群众试图直接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掘地派运动。在掘地派运动中,空想社会主义由思潮而向运动急剧发展。链接掘地派运动掘地派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代表无地和少地农民的空想社会主义派别。领导人是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1649年4月,退役军人埃弗拉德带领4个农民到伦敦附近圣乔治山岗开垦荒地,人数渐增至二十几人。温斯坦莱加入,并发表题为《真正的平等派举起的旗帜》的宣言。掘地派的活动引起土地私有者的仇视。在政府的示意下,土地私有者进行骚扰和破坏,推倒小屋,践踏庄稼,围打垦荒者,拉走牲畜。掘地派不主张暴力斗争,而想用仁爱感化土地私有者。1650年3月,公社被迫解散。但是在其他许多地区,有不少支持者,出现了贫民耕种村社公地的运动。有的地方参加者达千人之多。由于地主和军队的镇压,到1651年,掘地派运动失败。

此后,随着资本主义大生产地位的确立和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逐渐暴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在不断地产生、发展和变化。2.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条件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假若社会上没有一个群体或者说阶级的需要,空想社会主义也不可能产生,更不可能延续300多年的历史。从总体上看,思想家的责任感促使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与形成,但无产者改变自身生存条件的需要,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无产者受压迫、受剥削的生活状况,和无力改变而又强烈要求改变这种地位的愿望,需要有一种代表他们利益的理论做指导。这种理论,一是能够指出现实社会的弊端和不合理的地方,并且能够提供给他们一种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做斗争的、在当时能够普遍接受的理性的武器;二是能够指明他们所向往的社会的状况,这种状况规定得越细致,就越有吸引力,越能唤起受压迫者的反抗力量。正是新诞生的无产者这种紧迫而又强烈的需要,使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得以产生并且得以传播。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一开始就孕育着自身的阶级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新兴资产阶级的前身是市民等级,早期无产者的前身则是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无产者和资产者是利益根本对立的两大阶级,一产生就存在着矛盾与斗争。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在第一个时期,即在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时期,他们并不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不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关系,不理解本阶级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但是他们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各种现象的片段及其外部联系,他们自发地反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希望普遍改造社会。空想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个时期并且也只是在这个时期从理论上代表了还是“自在阶级”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显然,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种社会主义只有在无产阶级尚未发展为自由的历史的自主运动的时候,才是无产阶级的理论表现。”

在第二个时期,即无产阶级已经成为“自为阶级”,已经有意识、有组织地进行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空想社会主义便失去了存在的根据。马克思指出:“正如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一样,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无产者阶级的理论家。在无产阶级尚未发展到足以确立为一个阶级,因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尚未带政治性以前,在生产力在资产阶级本身的怀抱里尚未发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建立新社会必备的物质条件以前,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一些空想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被压迫阶级的需要,想出各种各样的体系并且力求探寻一种革新的科学。”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逐步暴露的,无产阶级的斗争也是逐步发展的。所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暴露的程度和无产阶级斗争发展的程度,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思想的成熟程度。空想社会主义实质上是同早期无产者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自发反抗相适应的,代表了当时还未成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任何理论都不是在空地上建立起来的。空想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来看,资产阶级对他们的影响比较深。从他们的出身和经济地位来看,出身于封建贵族或资产阶级家庭并曾在社会上层活动的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同无产阶级有着显著的区别。他们的思想和地位使他们认为自己是超乎阶级对立之上的,因此多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以全人类利益的代表自居,并不是以当时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