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故事:西财90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1 12:02:52

点击下载

作者:聂富强,李天行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书馆的故事:西财90年

图书馆的故事:西财90年试读:

前言

“世尚大学,天擎智慧,蓄势光华,跨越世纪”。笃志经世济民的西南财经大学,有一个携手师生,与时共进的图书馆。谈起图书馆的故事,不禁想起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先生的一句名言:“图书馆本身就是一种内涵深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由过去、现在、未来三者递进、传承而发展,由物(馆舍)、人(馆员和读者)、神(馆藏文献所承载的智慧与精神)三者融和、辉映而拱立。”一所大学,其图书馆发展历史的起承转合又何尝不是这所大学本身文化变迁,甚至是其所代表民族文明发展的缩影呢?《图书馆的故事:西财90年》立意深远,以史为据、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自1925年至今的90载光辉历程。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教育爱国 筚路蓝缕;季琴成华 生根发芽;艰苦奋斗 坎坷岁月;春回复发改革开放;日新月异 大雁展翅;馆员心声 协创新程。书中汇集了90年来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在馆舍变迁、资源建设与制度革新等方面的艰辛发展历程,回顾了历史,展示了成果,总结了经验与教训,是西财图书馆发展及图书馆人工作历程的真实写照。从内容创作的角度分析,本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弥补了现有作品在光华、成华时期图书馆发展记载方面的历史空白,是对西财图书馆发展历史的完整回顾,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和档案价值。

其二,印象图书馆以软文、图片、回忆录等形式向读者勾勒出了不同历史时期西财图书馆的生动画面,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其三,本书撰稿集全馆之力,是图书馆全体员工集体创作的智力成果,融汇了每个西财图书馆人的情感,代表着图书馆教辅工作者真实的心声,具有较高的原创性。

在此次撰稿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一次文献记录和原始档案资料,借鉴了已有馆史研究成果,参考了部分学术期刊和专著,采访了多位图书馆离退休老员工。但本书并不是一本完全的学术专著,书中对直接引用部分都做出了相应说明。由于时间跨度大,部分档案资料很难收集完整、原件破损、字迹模糊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部分内容尚存在引用资料年代不详、语言文字待考等问题,希望广大读者和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

当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传统图书馆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用户的信息素养越来越高,对图书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服务要求。“悦读启迪智慧”,思维成就人生。从古代的藏书楼到现代的图书馆,其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始终是不可替代的,实体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空间“强制”环境,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高质量和集成化的各类学习资源都是广大读者汲取知识、充实自我的源泉。面向未来,图书馆也将发生适应性的转变,并不断向智慧型方向发展。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图书馆是其智慧库;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图书馆是其文明的象征。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其《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到:“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体。”西财图书馆在1925—2015年这90年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作为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图书馆的故事:西财90年》这本书能够使广大读者在品味书香的同时,也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增添亮丽的一笔。大学无限,智慧无疆。刻画学术记忆,开启文化视窗,凝聚往来师生。在日月光华中,静静地思想,默默地眺望。2015年4月第一章教育爱国 筚路蓝缕(1925—1938)1925年5月,上海日本纱厂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等,上海各界群众集会抗议,遭到日本人的血腥镇压,酿成五卅惨案。上海美国教会办的圣约翰大学及其附属中学的华籍师生积极声援爱国反帝运动,遭到校方压制,师生群情激愤。6月3日,大学及附属中学学生553人以及全体华籍教师19人,集体宣誓脱离圣约翰大学。6月4日,爱国师生离校后,立即成立了离校善后委员会,决定创建中国人自己的大学。朱经农提出新大学之名为“光华”,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就是光华大学的开始。民国以前,学校里有图书馆最好,没有图书馆也不成问题。到了民国时期,自小学以上,图书馆已成了学校重要的行政部门之一,因为图书馆对于学生学业的影响是太明显了。191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图书馆规程》第二条规定:公立私立各学校公共团体和私人,依本规程所规定,得设立图书馆。。第一节私立光华大学图书馆发展历程一、雏形初具

光华大学初办时,租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房屋为校舍。1925年9月,图书馆设立,12月15日,正式开幕,隶属于庶务处。图书馆仅占据教室一角,藏书几百册,只能算是阅览室。由于规模较小,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岗位,由各职员和学生轮流管理。学生家长李基鸿捐赠家藏经史子集丛书4 000余册给图书馆,各教职员和学生也踊跃捐赠,藏书量不断增加,不到一年时间,图书馆已经有图书6 000余册。

为改善办学条件,学生王华照之父王丰镐先生捐赠大西路墓田余地60余亩。1926年学校在此修建正式校舍,购置图书仪器,学校基础建立,光华大学图书馆正式建立。图书馆占据西院三楼一间大教室。随着学校的发展,更加注重对图书馆的扩充,聘请图书馆主任,并划拨经费用于图书采购。图书馆在行政组织上脱离庶务部,成为学校行政部门之一。

1926年9月,唐书第(见图1-1)开始担任图书馆主任,任职时间15年以上,离职时间不详。唐到来之后,着手制订章程,编制表册,效仿欧美制度,对图书进行编目分类,并用新方法管理图书,允许图书借出,图书数量也不断增加。从唐书第到来至1928年初,图书馆只有唐书第一名专职管理员。此时,图书馆也得到了热心教育文化人士的捐赠,馆务也不断进步,图书馆初具规模。(1927年的光华大学图书馆见彩图4)图1-1 光华大学图书馆首任主任唐书第二、建设发展

1928年,张歆海出任光华大学副校长,他认为“图书馆乃学问之道源,知识之府库”,在大学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对学生求智意义重大。他曾公开讲:“我到光华,没有别的事,只有二项:一请好教员;二买书。”张校长在任期间,为图书馆增拨经费,增收图书费,募捐图书,扩充馆舍,尽最大财力购买海内外名著。还筹集经费购买了张君劢和郭虞裳两位先生的私人藏书。在光华大学组织成立了图书委员会,委任商科主任何德奎为主席委员,专门负责购置书籍。其中直接向美国订阅的西文杂志就有80多种,使得光华的图书馆藏书量大增,使原来的图书馆已不能满足藏书的要求,于是迁到西院二楼,占据两间教室,一间作为书库,一间作为阅览室,中间的走廊作为办事处。在此阶段,图书馆只有2~3名专职管理员,由于事务繁多,只好另请学生担任图书馆助理员,图书馆的馆务突飞猛进。光华大学图书馆实力的扩充,与张校长的努力密不可分。

1932年1月,上海发生了“一·二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和国民政府十九路军在上海交战,学校位于火线以内,不得不搬迁暂避。5月,中日两国达成和议,实行停战。夏季,学校迁回原址。所幸的是,校舍、图书、器物等均完好无损。。

据1933年出版的《光华年刊》记载,在机构组织方面,图书馆直属校长室,由图书馆主任掌管馆务,至于图书馆发展大计、馆务的审查和监察则由图书委员会负责。1932年10月召开当年度第一次图书委员会会议,物理系主任、著名物理学家颜任光任主席。图书费由图书委员会主席保管,领款需要图书馆主任和图书委员会主席签字才能生效。

在馆舍方面,1928年夏,由于藏书日益增多,之前的西院两间教室,已经不能满足藏书和阅览需求,于是将走廊上的办事处迁到书库中,将走廊作为阅报室,并把三楼的一间暗室作为储藏室。1929年春,图书馆又合并教室两间,一间作为阅览室,一间作为办公室。1930年夏,又把三楼侧面的一大间房子改为藏书室,“并为便利起见,由书库通以扶梯”。1933年夏,又并教室一间作为参考阅览室。到1935年,图书馆共有阅览室两间、办公室一间、书库一间、参考阅览室一间、储藏室一间、阅报室(即走廊)一间。阅览室可容纳百人,书库及储藏室均能容纳万卷图书,共占面积390平方米。(1935年图书馆计划图见彩图2)图书馆历年面积统计表如图1-2所示。图1-2 光华大学图书馆历年面积统计表(注:图中年份为“民国”年份)

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主要来自每学期学生交纳的图书费。最初,大学和附属中学的图书费缴纳之后,每年将2 000元划拨给附中图书馆,剩下的全部作为大学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每年约有10 000元。自1932年起,学校对图书费用管理做了另行规定,大学图书馆只能使用大学生缴纳的图书费,每年的购书费用大约只有5 000元左右。由于金价猛涨,西文图书的价格比之前高出一倍以上,购书费用捉襟见肘。

在馆藏建设方面,图书馆历年来都优先选购教授学生日常必需的参考书,对于古刻珍本,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除了捐赠之外,没有余力搜罗。1932年光华大学图书馆总藏书17 601册,其中中文书籍11 978册,外文书籍5 623册。1933年,图书馆共馆藏中西文书籍20 000余册,其中,线装中文书13 000多册,西式装订的中西文图书有7 805册;中文书籍2 833册,西文书籍4 972册。截至1933年3月,馆藏西式装订中西文图书数量排名前五的图书类别是:社会科学2 147册,文学1 565册,史地类978册,参考书840册,自然科学704册。1934年图书馆新增图书1 500多册,加上四部丛刊续编中的《嘉庆重修一统志》等200余册,及影印《宋碛砂藏经》50册,馆藏图书总数达到22 600余册。

当时,图书馆已经看到了杂志的重要价值,认为“杂志为促进文化之利器,总结现代思想之大观,其供用之广,地位之重要,可与书籍媲美,甚或更高一筹”。图书馆历年向国内外订购杂志,馆藏散本共计10 000余册。自1932年起分别整理,选择重要杂志按卷装订,并编目珍藏,以供参阅。1934年陆续装订220余册,加上原来的900余册,总计杂志汇编1 180余册。

报纸是重要的史料,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参考。图书馆征订报纸:中文12种、英文2种、日文1种。对于重要的报纸,比如上海《申报》《新闻报》和《时事新报》,南京的所谓“中央日报”和天津《大公报》等,都按月装订,以供永久参考。

在分类方面,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著者号码则用王云五氏中外图书统一排列法,二者并用。目录采用卡片式,共分两种:(一)分类目录,将所有图书按照分类法依其性质归类;(二)字典式目录,由著者卡、书名卡、类别卡和分析卡组成,西文图书按字母顺序排列,中文图书则依据杜定友的汉字形位排检法。两种分类法并用几年之后,中西图书互相混合,书籍增多后号码冲突现象较多。为此,自1932年起将西书著者号码逐渐改用卡特氏(Cutters)著者号码表。由于改换书码工作量较大,涉及全部目录卡片及其他记录,历时二年才全部完成。

图书馆原来的开放时间为8小时,由于学生不断增多,阅览时间过短,使图书馆非常拥挤。自1933年起,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延长至十个半小时,上午8:00~12:00,下午1:00~5:30,晚上7:00~9:00,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白天闭馆,晚上照常开放。图书馆每日阅览人数为400多人,平均每学期借出书籍4 000多册。由于书库面积狭小,而藏书日益增多,为了解决书库拥挤的问题,方便读者阅览,图书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