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文化游名城——老广州记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3 12:08:36

点击下载

作者:苗学玲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广州记忆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广州记忆试读:

前言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5000年至6000年前,就有先古越民在此繁衍生息了。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珠江催生出广州这座岭南都市。它襟江带河,依山傍海,古迹众多。

当你来到广州,走在西来正街寻觅传统小吃,是否知道,这里曾是达摩祖师初来之地呢?

当你来到广州,漫步北京路商业步行街,身处变幻万千的霓虹之中,是否知道,这里曾是每年除夕夜万人空巷的迎春花市呢?

当你来到广州,徜徉在珠江两岸,是否知道在珠江的美称背后埋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当你来到广州,于北京路和德政南路间徘徊,是否知道过去这一带曾被用作行刑之处,布满血雨腥风呢?

当你来到广州,攀上越秀山,是否知道这是一座与葛洪有关的道教名山呢?

当你来到广州,进入十香园,是否知道这座不起眼的园林曾孕育出岭南画派的两名创始人呢?

当你来到广州,信步走进陈家祠,是否知道陈家祠遭遇过哪些艰辛的劫难呢?

当你来到广州,伫立在石室大教堂的面前,是否知道它从初建到如今的前世今生呢?

当你来到广州,品尝着让人赞不绝口的早茶,是否思考过这里的早茶文化为什么如此风靡呢?

当你来到广州,把玩着一枚榄雕艺术品,是否知道《核舟记》中记载的那枚核舟,就是广州榄雕作品之一呢?

当你来到广州,站在人民公园的中央,是否知道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激情讲演,大力宣扬民主革命思想呢?

当你来到广州,当你在它的湖光山色、人文场景之间穿梭往来的时候,是否能够从中读懂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将来呢?

也许你并不知道,但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的。其实,只有对一座城市的历史有所了解之后,一场旅行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带着文化游名城——老广州记忆》就是一本可以让你更深刻地读懂广州的书籍。它一共分为九个部分,包括“出行前的准备”“广州的历史文化和城门楼”“广州的街桥地名”“广州的山水园林”“广州的祠堂寺庙及陵墓”“广州的民俗特色与娱乐活动”“广州的美食特产”“广州的名人故居及民间趣闻”“广州的人文景观”。在每个部分中,都穿插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例如“刘氏皇帝与流花古桥有什么关系”“清泉街上曾经有格格弃发修行吗”“洪熙官是如何与大佛寺扯上联系的”“凉茶的诞生和葛洪有何关系”等。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能够兴趣盎然地对广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真诚希望本书能够满足你的需要,带你快快乐乐地游广州!开篇出行前的准备引言

广州是中国岭南地区不容置喙的中心城市,是当地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历史源远流长,名人辈出。如果你不提前了解这座城市,你只会肤浅地看到它的表象,而无法体会到其中深刻的文化底蕴。

为了让自己的旅行更有意义,在踏上旅途前了解一下广州的历史、地方特色以及方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就让广州独特的文化韵味成为旅行当中最好的伴侣吧!广州的历史

约5000年至6000年前,广州地区已有先民古越人繁衍生息。他们以石器、陶器等作为工具,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春秋战国时期,广州地区南越民族与长江中游楚国人民已有往来,该地亦被划为南楚。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并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南海郡治番禺,即今日广州;广州建城自此而始。

秦朝末年,中原楚汉相争。赵佗趁机于岭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直至西汉时期,汉武帝将其平定。后汉武帝派遣大型船队自番禺出发,沿海岸航行,一路抵达印度洋,并与沿岸小国建立起海上交通贸易。彼时,番禺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和集散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设交、广二州,“广州”由此得名。唐朝显庆六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关在广州诞生——市舶使。它的主要功能是代表官方对外承揽贸易业务,并负责接待外来使者。有宋一代,广州的“市舶使”更名为“市舶司”。此时,广州对外贸易愈发繁荣,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与我国建立起贸易关系的国家已经多达50余个。

明朝初期,“市舶司”被废除。洪武三年,明朝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广州只能接待外国朝贡贸易。清乾隆时期,政府又开始实行“一口通商”。在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之下,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所有的国外商人来华贸易,都必须寻找指定的行商作为代理。这些指定行商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就是俗称的“十三行”。

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两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后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宣布废除十三行商制度,开通广州为港口。1859年,英、法强行租借广州市西南区的沙面,并建立租界。随后,美、德、葡、日等国领事馆也相继搬入沙面,沙面英租界区逐渐繁荣。

1911年,同盟会在广州发动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序幕被揭开。同年,广州宣布独立,史称广州光复。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十三年后,在日军发起的侵华战争中,广州沦陷。

1949年10月,漫长的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结束,广州终获解放。解放后,广州一度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广州被划归广东省领导,成为省直辖市。目前,广州市下辖11个市辖区,经济发展能力居中国城市第三位,跨境电子商务全国第一;它延续了其“千年商埠”的商业地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龙头城市。广州独有的特色

上千年的历史积淀,让广州成为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它身下的每一尺城墙、每一寸土地,都埋藏着无数值得深究的故事:越秀新晖(包括越秀山、南越王墓、镇海楼、明城墙在内的一系列景点)、珠水夜韵(珠江夜景);古祠留芳(陈家祠)、黄花皓月(黄花岗公园,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追随孙中山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而建);莲峰观海(番禺莲花山风景区,包括望海观音、莲花塔、象鼻山、观音岩、金鱼池等胜景)、天河飘绢(中信广场和天河车站瀑布,人造景观,同样雄伟壮丽)……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就一定能够发现那份专属广州的无与伦比的美丽。【广州的美食符号】

及第粥

及第粥与明代广东才子伦文叙有关。伦文叙幼时家贫,卖菜为生。隔壁粥贩怜惜他年幼有才,因而每天向伦文叙买菜。伦文叙送菜到粥贩家后,粥贩就用猪肉丸、粉肠、猪肝生滚的白粥作为午餐招待他。后来伦文叙高中,念及粥贩赠粥之恩,旧地重游,又吃了一回当年粥贩给他的那种粥,并为此粥提名“及第”,后来该粥传遍广东。及第粥讲究粥底绵滑,色泽鲜明,糜水交融;顾客点餐时,在滚粥内加入猪心、猪肝及肠粉,滚熟后撒花生碎及油条碎,配小碟鸡蛋同吃,味道鲜美可口。

肠粉

肠粉是广州茶楼、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备之品,它主要分为布拉肠粉与抽屉式肠粉两种。布拉肠粉所使用的肠粉浆大部分使用粘米粉再加上澄面、粟粉和生粉制作而成,以品尝馅料为主;抽屉式肠粉所使用的肠粉浆则是纯米浆,以品尝肠粉粉质和酱汁调料为主。广州肠粉拉得轻薄透明,米香味浓。用筷子夹起肠粉来,透过光线能隐约看到内部饱满的馅料。一口咬下去,满嘴鲜美嫩滑,绝对担当得起“白如玉,薄如纸”的美誉。小小一碟肠粉,体现出的是广州人对美食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广州的文化符号】

粤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大戏”,属于广东传统戏曲之一。它于明中叶时期开始萌芽,表演者将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等民间曲调与弋阳腔和昆腔相结合,再配上广东器乐乐曲,塑造出粤剧的雏形。经过不断发展,到清末民初时,粤剧已演变为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于一体,糅合各式唱念做打、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表演形式在内的独特艺术。粤剧剧目非常丰富,内容涵盖了民间传说、京剧昆剧。部分粤剧因其广受群众喜爱,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甚至音乐剧,例如《帝女花》《紫钗记》《双仙拜月亭》。2009年10月,粤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广州的荔枝湾戏台、文化公园中心台、八和会馆等地均有粤剧剧团演出,感兴趣的话不妨前去一饱眼福。

广绣

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是粤绣之一。它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闻名,品种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及珠绣等。广绣起源于唐代,据传唐代南海地区的少女卢眉娘能够于一尺绢上绣完七卷《法华经》,广绣技艺之精可见一斑。明朝时期,广绣成为出口的主要手工艺品,扬名海外。当时所用绣线不仅仅是绒线,还包括孔雀毛、马尾、金银线等名贵材料。近代广绣在国际上大放异彩,广绣业行会“锦绣行”会员一度多达千余人;多副绣品在诸如万国博览会、伦敦大桥开幕赛会等国际展览上获得奖项。解放后,广绣作品享誉中外。如余德的《牡丹松鹤》、黄妹的《百鹤图》等,均属于广绣画中的精品。它们远看醒目,近看精细,富有传统特色及鲜明的时代气息。【广州的地标符号】

陈氏书院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它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主要为陈氏宗族子弟备考科举、候任、交税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陈氏书院分三排大殿,第一重大殿为客厅及私塾,第二重用于聚会,第三重则供奉祖先牌位。彼时捐资修建书院的子弟,均可将祖先牌位送至神龛供奉。在陈氏书院的建筑过程中,建筑师大胆地采用了石雕、木雕、陶塑、灰塑、壁画等不同风格、不同材料的工艺做装饰,简练粗放的线条与精雕细琢的艺术品相互映衬,庄重又不失淡雅。它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广东地方特色工艺装饰于一身,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是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

五羊石像

广州之所以别称“羊城”,是因为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的广州人民尚在饥寒辛劳中苦苦挣扎。直至公元前887年某日,五位仙人身着彩衣,骑着五头羊降临广州。仙人们考察人间疾苦后,又驾祥云而去;而他们的坐骑却化作巨石,永留广州。五羊仙子留在广州的福祉让这个城市从此成为南国富饶之地,人人丰衣足食、幸福吉祥。现广州的五羊石像位于越秀山木壳岗,系岭南著名雕塑艺术家尹积昌、陈本宗、孔繁纬共同创作。五羊石像高11米,一共使用了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四头憨态可掬的小羊围绕着一头口衔稻穗的高大母羊,再现了神话传说中仙人赠广州人民以丰饶的一幕。五羊石像象征着广州的繁荣昌盛,它于1999年被评选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五羊石像已成为海内外游客到广州必定前往的著名景点。广州最佳的旅游季节

广州位于亚热带沿海,属于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是除昆明外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城市。4-6月为广州雨季;7-9月则天气炎热、多台风。实际上,10-12月是最适合去广州旅游的季节。彼时广州温度适宜,且凉爽多风。虽广州冬季稍显寒冷,但持续时间非常短暂。每年北方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之时,广州却处处春意,不负其“花都”之名。广州方言

广州方言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又称“广府话”“白话”,是粤语语系的典型代表。它主要包括东山口音、西关口音、西村口音及番禺口音等,在珠江流域城市影响力强大。广州方言在形式上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单音节词多,如蟹(螃蟹)、眼(眼睛)、明(明白)、尘(灰尘)等。另外,广州话中许多词素的前后位置也与普通话不同,如欢喜(喜欢或开心)、紧要(要紧)等。

1949年前,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方言影响较小。近年来,广州话随着外来人口的流动、时代的变迁,在缓慢地发生着变化。许多旧词逐渐消失,类似“执仔婆”(接生婆)、“泡水馆”(卖开水的店铺)等词汇现已基本无人再说;而诸如“士多”(小商店)、“巴士”(公交车)、“发烧友”(同好)等新词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些广州方言中的日常用语吧:【亲人间的称谓】

老豆——爸爸;妈子——妈妈;大佬——哥哥;家姐——姐姐;细妹——妹妹;细佬——弟弟;阿嫂——嫂子;阿爷——爷爷;阿嫲——奶奶;阿公——外公;阿婆——外婆。【对天气的称谓】

掘尾龙——龙卷风;落雨——下雨;行雷闪电——打雷闪电;蛇仔电——像树杈一样的闪电;白撞雨——有阳光的阵雨;过云雨——即来即去的短时间阵雨;翳焗——潮湿闷热。【对时间的称谓】

上昼——上午;晏昼——中午;下昼——下午;琴日——昨天;今日——今天;听日——明天;礼拜——星期。【对动物的称谓】

百足——蜈蚣;乌蝇——苍蝇;塘尾——蜻蜓;臭屁瘌——臭虫;檐蛇——壁虎;蛤乸——青蛙;蟛蜞——小螃蟹;水鱼——甲鱼;濑尿虾——蝦蛄;鸡公——公鸡;马骝——猴子;黃猄——麂子。【对植物的称谓】

马蹄——荸荠;胜瓜——丝瓜;生果——水果;番薯——红薯;大瓜——南瓜;矮瓜——茄子;禾——稻子;柑——橘子;椰菜——包心菜。【其他日常用语】

放飞机——失约;擦鞋——拍马屁;拍拖——谈恋爱;头赤——头痛;隔篱——隔壁;羞家——丢脸;揾人——找人;得闲——有空;返工——上班;出粮——发工资;手信——小礼物;早晨——早上好;好夹——合得来;除——脱;食——吃;雪柜——冰箱;樽——瓶子;滚水——开水。广州的历史与城门楼

每当提起广州,人们会自然而然将它与现代、时髦、繁华、富裕等关键词联系起来。实际上,广州还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了便于统治,由原交州分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到如今,广州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就连法国首都巴黎、英国首都伦敦以及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等,都比广州年轻。下面,让我们对广州历史文化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吧。广州的历史文化广州自何时起出现了古人类?

历史上,岭南地区出现人类活动的时间可追溯到数十万年前。在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有一个磨刀山遗址。面积达几千平方米的红土地上,立着一堆堆土墩,挖掘出石器的痕迹清晰可见。考古人员在磨刀山遗迹挖掘出土大量石器,包括手斧、刮削器、砍砸器等,加工工艺比较粗糙。这是广东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留下的痕迹。

那么,广州地区的古人类又是何时起出现的呢?位于广州市从化吕田镇的狮象村遗址可以告诉你答案。

狮象村遗址是广州地区年代最早的古代人类遗址,在这个遗址上出土的文物包括石器、陶器及部分瓷器。遗址灰坑中,发现了大批量精致、锋利的石戈、石箭头等兵器,与磨刀山的相比,手工更为精细。这样的兵器在岭南十分罕见,让人惊叹不已。除石器时代的兵器外,考古人员还发掘出战国时期的陶缶、汉代的陶罐以及唐代的青釉四耳罐。由此可见,广州地区在距今五千余年前即有古人类居住。他们代代生于此、长于此,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广州人生活的烙印。哪些朝代曾把广州作为都城?

虽然广州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因其地理位置在沿海,基于国防等因素的考虑,将广州作为都城的情况并不多见。在秦末汉初与唐末,广州曾两次出现过割据的小国,分别为南越国与南汉。南越国系赵佗自立,在公元前206年至前111年期间,广州是南越王国的都城。而南汉系唐末刘岩成立,广州在公元917年至971年期间,是南汉的都城。近代广州发生过几次革命?

拿过一张广州地图平铺,沿着广州市中轴线一一细看,三元里平英团遗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公社旧址、黄埔军校旧址等熠熠生辉。这些地名大多与近代革命有关:著名的三元里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等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先生曾于此地三次建立起临时政权;毛泽东在这里创办讲习所,培养大批革命中坚力量;叶挺、叶剑英元帅也曾在广州领导起义……广州,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吹去历史的浮尘,让我们来看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广州人民为了争取民主与自由,发起过多少次轰轰烈烈的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发生在1841年5月,当时占据了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广州城北的一个小村庄——三元里抢夺财物、强奸妇女。英军的暴行在当地激起民愤,群众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非官方武装力量包围四方炮台并将英军引诱至牛栏岗。后天降倾盆大雨,英军枪炮失去威力。手持刀矛的人民乘势猛攻,将英军围困。惊恐万分的英军逼迫广州知府解散了抗英队伍,最终撤出虎门。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发动了第十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由黄兴率领,共计有120余名敢死队员参与其中。他们臂缠白布,脚穿黑色橡胶鞋,从小东营指挥部出发,直扑两广总督,与清军展开血战。但因武器装备、人数等方面敌我悬殊,起义失败。革命党人被残杀,遗体血肉模糊,陈尸于广州街头。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挺身而出,收敛72位烈士的遗骨并埋葬于广州东郊黄花岗。虽起义未成,但黄花岗烈士浩气长存。护法运动

1917年7月至1918年5月,孙中山先生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护法运动。彼时袁世凯解散国会,恢复帝制。虽在护国运动的影响下,帝制又被迫取消,但黎元洪、段祺瑞等人经府院之争后引入张勋势力。张勋入京后拥戴溥仪复辟,因受到多方政治力量反对,复辟丑剧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宣告结束,但段祺瑞在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大权后却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孙中山先生非常愤怒,他南下广州,发表演说,召集国会非常会议,并宣誓就职海陆军大元帅,率领一批革命党骨干和国民党激进分子成立军政府,北上讨伐以冯国璋、段祺瑞为首的北京政府。护法运动爆发后,各地护法军纷纷响应。经过数次和战反复后,孙中山发现大部分西南实力军阀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于是他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护法运动失败。为什么孙中山没葬在广州?

在广州市越秀山南麓,坐落着一栋宏伟庄严的建筑物。它整体呈八角形,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琉璃瓦盖与红柱黄砖交相辉映。兼以四周绿树环绕,景物错落有致,建筑物显得格外雍容华贵。

这就是广州的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集资修建的。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与广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东西药局,设置在广州;创建兴中会后,他前后领导了10次起义,2次在广州;1921至1922年期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了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广州可说是孙中山先生当之无愧的革命大本营,也是国民政府发家的地方。但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却没有选择广州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属。

据记载,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生命垂危。宋庆龄、孙科及汪精卫、何香凝等人在孙中山病榻前商议他的后事,汪精卫提议将孙中山先生葬在北京景山。此时,已陷入昏迷的孙中山突然苏醒,挣扎着说:“不对,不对。我要葬在紫金山。”

孙中山先生作出这个决定的理由很简单:他要与共和同在。南京是当时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因此,他要求葬在南京,而不是广州。

虽然广州最终并未成为孙中山遗骨埋藏之地,但广州人民依然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满怀追思。广州承载了孙中山一生的挫折与伟大:中山纪念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每一个地名,都记录着孙中山先生步步坚定的足迹。广州城中轴线的演变

广州城市的近代化始于1918年,彼时广东省警察厅厅长魏邦平促使市政公所决定拆毁城墙,修筑马路。魏邦平的改建计划包括拆改起义路,但那时候的起义路满是书院与宗祠,其中许多书院、宗祠还有政治背景。魏邦平要将起义路开得平平直直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他郁郁而终;后来者陈济棠却在广州改建中大展宏图。

迷信风水的陈济棠着力于经营广州城的中轴线,他认为这样可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随着越秀公园、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海珠桥以及中央公园、起义路等标志性建筑的逐步规划、建设,广州市自越秀山到海珠广场再到江南大道这一自北向南的中轴线从此确立,气势宏伟壮丽。

1980年以来,广州经过高速发展,城市向东及南扩展。1984年,广州市提出了新城市中轴线的概念。新的中轴线贯穿了燕岭公园、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新电视塔以及海心沙岛,总长共计12公里。

近代广州的中轴线以纪念建筑、行政建筑为特色,宣示着当时执政者的权威;而如今的广州中轴线则记录着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状况,用商业地标、生态园景等建筑物,贯穿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命脉。建国后,广州行政区划的变更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解放后的广州一度被定位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3个直辖市之一。此时的广州市被划分为28个区,其中城区20个、郊区7个、水上区1个。1950年,广州改为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4年又划归广东省领导,为省辖市。

1983年,韶关地区的清远县、佛冈县划归广州市。同年2月,广州实行计划单列。计划单列后,广州市被授予了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它的收支将直接与中央财政挂钩,与省级财政脱离关系。

1993年,国务院决定撤销省会城市的计划单列。后广州被定为副省级城市,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方面,被作为省一级计划单位看待,拥有省级政府的权限。

经过二十余年不断的规划调整,广州市现管辖的城市总面积达7434.4平方公里,区划包括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区与从化区。其中越秀、海珠、荔湾被称为老三区,是广州市的老城区;而番禺、花都、从化、增城则被称为“新四区”,发展迅猛。广州各行政区划的名字都起源于何处?荔湾区

荔湾区得名于荔枝湾。“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即描述的是荔枝湾旧景。现在荔枝湾的往日风光虽已消失,但“荔湾”这一名称却保留至今。从化区

明朝时期,有叛军在流溪河流域起兵作乱。政府派人镇压后,设立一县安置战俘。取其服从教化之意,故名“从化”。越秀区

广州城内有一座山名为“粤秀山”,后因故更名为“越秀山”。该地建区时,以山名定为区名,此即为“越秀区”名称来历。天河区

天河区得名于天河村。天河村原名大水圳村,该村民国时期李姓居多,与当时广州军阀李福林为同宗。1927年,李福林势力扩张,将其出生地“大塘村”更名为“天池村”,寓“天池出龙”之意。后又派人前往各宗族村游说,要求把宗族村名全改为天字头。由于大水圳村前有沙河涌流过,村名便改为了“天河村”。建国后,天河村的土地上修建起了天河机场、天河体育中心;最终,“天河”就成为了这片土地的区名。白云区

白云区得名于白云山。每当雨后放晴,山顶白云缭绕,风景奇秀,蔚为壮观。“白云山”之名自此而来,后该区建区时亦定名为“白云区”。黄埔区

黄埔区得名于黄埔港,黄埔港是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黄埔原名“凤埔”,但外国船员误读为“黄埔”。久而久之,误读的名字反而传承下来,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称的“黄埔区”。番禺区“番禺”之名,由来已久。明朝黄佐《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正因该地有番山同禺山,故被称为“番禺”。海珠区

海珠区得名于海珠石。海珠石是珠江三石之一,原为珠江中间的一个小岛。因为它地处航道之中,曾经被用作炮台。后来被开辟为海珠花园,在陈济棠修筑新堤时期,沉没于地表之下。现海珠花园仍残存下六块巨石,被放置在海珠桥两端。增城区

东汉年间,南海郡原有六县。后拟新设一县,增建一城,故名之曰“增城”。南沙区

南沙旧名沙埠,又名沙浦、南湾。它是珠江三角洲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沙的意思就是沙洲。2005年4月28日,政府将番禺区的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灵山镇的庙南村、七一村和庙青村的部分区域,东涌镇的庆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分区域划归南沙区管辖,南沙区自此成立。花都区

花都区有广州市北大门和后花园之称,1960年4月为广东省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撤县设市,定名花都,人口近50万人。广州金融业的发展史

广州的金融业一直位居中国前列。在没有特殊性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广州超越了重庆、天津、珠海等享受大量政策优惠的城市,获得了仅次于北京、上海之后的全国经济总量的探花地位。

实际上,广州的金融业能得到长足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有着割裂不开的联系。广州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历史上一直是我国与东南亚、西亚、非洲、欧洲等地距离最短的贸易港。《南京条约》签订后,虽中外贸易特权从十三行手中旁落外国列强操控,但客观上,为广州近代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在军阀混战的1923年,孙中山先生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彼时广东金融被汇丰、有利等外资银行把持,情况十分混乱。孙中山与宋子文于次年在广州建立起广州中央银行,并采用现兑等特殊手法阻止通货膨胀,同时发行公债。广州的中央银行,为中国近代金融史划下了第一笔浓墨重彩。

广州市解放后,大量江、浙、沪一带的民间资本通过广州流向海外,金融气氛浓厚。在良好的金融气氛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广州抓紧时机,促进金融业的发展。现广州市来源于金融业的税收占全市税收的8.2%,直接融资规模增速位列国内城市首位。广州的“十三行”是指哪十三行?“十三行”又称“公行”“洋行”等,最初起源于明代。但明代时虽其名为“十三行”,实际并非固定的13家。行商数量变动不定,少的时候只有4家,多的时候可达20余家。在闭关锁国的年代里,十三行一方面肩负着管理国外商务人员、传达政令、代缴税款的义务,一方面又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性质上半政半商。

由于所有的进出口货物都要经过十三行买卖,这使得十三行成为了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地方。潘、伍、卢、叶四大行商,其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是货真价实的“富可敌国”。尤其是祖籍福建的伍秉鉴,是个经商的天才。他用了七年的时间,使自家的怡和商行雄踞总商地位,如日中天,不可一世。曾有美国商人欠付伍秉鉴7万余元,滞留广州无法回国。伍秉鉴满不在乎地撕碎欠条,表示一笔勾销,对方想何时离开都行,绝不阻拦。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外贸易持续开放,十三行不可避免地逐渐走向衰落,最终消失在历史舞台上。直到现在,广州市还有十三行路,这条道路见证了十三行长达数百年的兴亡史。各类宗教在广州是如何和平共处的?

广州在我国宗教史上,占据着“四地”的重要地位,即:外来宗教海路入华的首选地、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宗教变革地、岭南宗教文化的中心地。早在西晋太康二年,佛教就传入中国。西竺僧伽摩罗在广州建立了三皈、仁王两座寺庙,佛教的“海上丝绸之路”自此而始。几乎在同一时期,鲍靓和葛洪南下广州传道修道,符箓派和丹鼎派应运而生。彼时鲍靓创建的越冈院,就是如今广州三元宫的前身。唐朝初年,伊斯兰教传入广州;阿布·宛葛素创建的怀圣寺是我国的第一座清真寺。明末时期,范安礼利用葡萄牙人来华贸易的机会进入广州,并传播天主教。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广州的宗教最终形成了多元共存的局面。有的广州人供奉土地神,有的广州人供奉财神;有的广州人信奉真主阿拉,有的广州人则笃信上帝。应元路的三元宫、光孝路的光孝寺、光塔路的怀圣寺、一德路的石室圣心大教堂……几大宗教的活动场所都分布在相距不远的范围内,它们彼此尊重,共同发展。广州地域的开放性与兼容性,让广州的宗教达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境界。广州有哪些传统节日?

广州是一座很注重传统节日的城市。当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大部分重要节日来临时,广州都承袭中原旧俗,如春节时吃团年饭、贴春联、舞龙舞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拜月、赏月、吃团圆饭等。但另有一些节日,则是广州所独有的,其中包含着许多美好的故事和传说。

生菜会

生菜会起源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初,人们在迎春日那天举办生菜会,大家一起吃生菜、“迎生气”。后来,因“生菜”同“生子发财”音近,生菜会渐渐地与送子观音的诞辰——农历正月二十六联系起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在观音庙附近看戏听曲、朝拜观音。生菜会上的食物也逐渐变得丰富:除了寓意“生财”的生菜外,还有象征长寿的粉丝、象征显贵发达的蚬肉,象征长久的韭菜等。直到今天,生菜会在老广州人心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波罗诞

相传唐朝时,有天竺属国波罗使者来华。后因延误归期,终老于广州,并被封为“达奚司空”。为了供奉他,广州人建立了南海神庙。由于使者来自波罗,又曾为广州带来菠萝树,于是民间便将神庙称为“波罗庙”,还设定了“波罗诞”作为南海神诞。波罗诞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庙会期间,各地善男信女结伴前往南海神庙,或观光、或祈福。彼时路上行人如蚁,庙中人声鼎沸,紫烟缭绕,爆竹轰鸣,胜似春节,故民间有“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之说。广州人说“喝茶”就是喝茶吗?

广州人碰面时,喜欢问候对方“饮左茶未”?这一习惯用语折射出的是广州人上千年来对喝茶的嗜好。据传,南越国国君赵佗当年率领大臣在江边楼阁喝茶,眼见红日升起,珠江浮光耀金,非常壮丽。赵佗心花怒放之际手抓茶叶撒入江中,茶叶随即化作飞舞鹤群。不多时,鹤群又化为仪态轻盈的仙女。仙女降落楼阁之中,并向赵佗献上香茶。这个神话故事,可以将广州人喝茶的历史上溯到西汉时期。

然而,倘若广州人请你“喝茶”,可并非喝点茶水那么简单。广州人喝茶是讲究“一盅两件”的。所谓“一盅”,就是茶壶配茶盅。壶里放些粗茶,提神洗胃。“两件”多为萝卜糕、芋头糕之类点心,在清肠胃之余可以填饱肚子,补充精力。

如今,广州的“一盅两件”已经摒弃了旧时的粗放风格。“一盅”要求茶靓水滚,“两件”要求精美多样,马蹄糕、糯米鸡、叉烧包等口感细腻的小吃正在逐步取代萝卜糕、芋头糕的地位。人在广州,邀约三五知己,在茶楼里可以从早茶一直喝到夜茶。大家海阔天空地指点江山,评论时政,别有一番情趣。广州为何被称为“妖都”?

近年来,除“羊城”“穗城”“花都”外,广州又多了个别称——“妖都”。关于“妖都”的来源,说法真是五花八门:

有人说,广州被称为“妖都”是因为之前已经有了“魔都”(即上海)。按照妖魔鬼怪的说法,广州就应该叫“妖都”;有人说,广州的外来人口远超本地人口,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让许多人对广州产生了鱼龙混杂的印象,故有了“妖都”这个称呼;也有的人认为,“妖”在粤语中是一个常用的吐槽词,相当于“切”。正是因为这个语气词,广州才被称为“妖都”的。

事实上,广州“妖都”的别称与日本舶来文化——ACG有关。ACG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日本的ACG受众们将东京戏称为帝都,称大阪为妖都,京都和奈良则被称为大魔都和小魔都。ACG文化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受众也照搬了日本设定。由于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城市ACG业比较发达,于是北京成为了“帝都”,上海成为了“魔都”,广州则成为了“妖都”。广州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在广州人对“妖都”这一称谓的接受程度上可见一斑。广州市为何选择木棉花作为市花?

木棉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通常在12月落叶,晚春开花。木棉花盛开时直径可达12厘米,远远望去,满树殷红。

木棉有许多别名,例如烽火树、吉贝树等。《西汉杂记》记载,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向汉武帝进贡“烽火树”,这里的“烽火树”就是现在的木棉。而“吉贝”这个别名则来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五指山上,有位老英雄名叫吉贝。他常常带领族人抵御异族的侵犯。后来因叛徒告密,吉贝被捕。敌人将他绑在木棉树上严刑拷打,但吉贝英勇不屈,最后被残忍杀害。吉贝去世后,他的身体化作一棵棵满身红花的木棉树。因此,后人将木棉树称为“吉贝”,以纪念这位英雄。

木棉树挺拔端庄的姿态,引来无数诗人的吟咏、赞叹。清代诗人陈恭尹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广东诗坛领袖张维屏则在《东风第一枝木棉》中写道:“烈烈轰轰,堂堂正正,花中有此豪杰”。这些诗句把木棉花英勇顽强的特质描摹得淋漓尽致。正因为木棉花象征着凌云壮志,洋溢着似火一般的热情,广州市政府才最终于1989年10月确定:选择木棉花作为广州市花,让木棉花来展现广州人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广州的城门楼广州旧城到底有多少个城门?

城门是城楼下方的通道,它与城楼、城墙相互连接,既能够起到军事防御的作用,又能够为城市防洪效力,是古代城市坚固的屏障。

漫步广州人民公园,可以找到一个广州古城的模型。在这个古城模型上,我们可以看到广州旧时的十八个城门。这十八个城门东至中山三路,西至中山六路,南至珠江,北至越秀山。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旧广州的边界。

大北门

大北门位于现在的解放北路、盘福路、镇海路交界处。镇海路是沿着大、小北门之间的城墙修建的,这段城墙就是广州现在仅存的一段明代城墙。

小北门

小北门位于越秀山麓,在解放前就已被拆除。后来小北门依据越秀山旧城墙造型设计并重建,采用了青砖、红岩、灰墙、琉璃瓦等元素,现在是越秀公园的东门。

大西门

大西门位于现在的中山六路与人民路相交处西南侧,仅余残迹。它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18米,残存基址高三四米。古时的大西门商业繁华,有许多典当铺。著名的宝生大押就位于大西门外,是广州城的第三大典当铺。

文明门

文明门的开辟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它置身于喧闹的文明路骑楼群中,四周理发店、杂货铺、小吃店鳞次栉比。相传,以前书生们在广府学宫考完试,就经过文明门,再步行青云直街,旨在取个好意头“青云直上”。

大东门

大东门,学名正东门,位于如今的中山路与越秀路交界处。出大东门后,可以看到东濠涌。跨过东濠涌上的大东门桥,便是昔年坟墓遍地、高低不平的东郊。广州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屠杀,其中一次大屠杀将东郊作为难民埋骨之地。人们称之为“东门共冢”。

大南门

大南门位于现在的北京路、大南路、文明路交界处。

小南门

小南门又称定海门,位于现在的德政路与文明路的交界处。穿过小南门往北,就可以抵达原番禺学宫;而小南门的东边就是广东的贡院。

除了前述这些主要城门外,还有永清门、靖海门、油栏门、竹栏门、五仙门、归德门等。广州十八城门所在的位置,至今仍然是商业旺地。从前花农贩花之地——五仙门,在民国时期建立起五仙门发电厂;而油栏门周边则成为了海味干货批发市场……广州人对商业的重视,在旧时城门楼的变迁历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浮生六记》里的幽兰门是靖海门吗?

沈复是清代的作家、文学家。生于苏州幕僚家庭的他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一度靠卖画维持生计,四处游山玩水。他在各地飘零的一生中,写下了《浮生六记》,大半辈子的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让人不禁发出“浮生如梦,为欢几何”的感慨。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曾多次提起过广州。贩卖各色鲜花的芳村、靖海门的扬帮妓船,还有位于“幽兰门”的十三洋行。实际上,广州各城门中并无“幽兰门”一门。有人认为,沈复笔下的“幽兰门”就是靖海门,李景新先生与卫家雄先生即持此说。然而,《浮生六记》里,沈复曾记载自己在乾隆八十五年“寓靖海门内,赁王姓临街楼屋”,又说正月十六,他与友人“同出靖海门,下小艇”。由此可见,沈复绝无可能将幽兰门与靖海门混为一体。那么,《浮生六记》里的幽兰门究竟是哪个城门呢?

其实,“幽兰门”就是广州的“油栏门”。它们二者发音相近,沈复在游览广州途中可能错将“油栏”写作“幽兰”。另外,油栏门位于靖海门之西、十三行之东,与沈复记叙的方位能够互相对应。所以,《浮生六记》里的幽兰门绝对不是靖海门,而应该是位于如今一德路与海珠南路相交处的油栏门。双门底:广州城门里的除夕花市

双门底始建于唐天佑三年。彼时岭南清海节度使刘隐扩大南城,命人凿低南门两侧的番山及禺山,并建立清海军楼。这栋楼,即为“双门底”的雏形。后清海军楼经数代改建,被建成楼长十丈四尺、深四丈四尺、高三丈二尺,上为楼、下为两个并列的大门,俗称“双门”;双门底自此诞生。

双门底是古时广州的商业中心,书坊、古董市场均热闹非凡。到清朝时,双门底花市成为广州一绝。“双门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秾。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这是晚清文人徐澄溥写下的《岁暮杂诗》,描述的就是双门底大街年宵花市的盛况。每到除夕之夜,广州万人空巷,人们扶老携幼看花买花。伴随着满城炮竹的响声,双门底满街花团锦簇,各种姹紫嫣红的花朵竞相登场。桃花、吊钟花和水仙花是除夕花市的主角,它们分别象征着宏图大展、多子多福与大吉大利。若买得中意花束务必要高高举起,否则会落得空剩残枝。

如今的广州花市历经千年,传统依旧。目前,广州已形成了越秀、天河、荔湾、白云等区的十大花市;过去的双门底更名为“北京路”,后来又被改造成为商业步行街。现在的北京路上,铺设着可以俯视千年古道的玻璃路面,还安装了变幻万千的彩虹喷泉。双门底在历史与时尚强烈反差的视觉效果中,更显迷人魅力。归德门:一扇不能开启的城门

在广州博物馆碑廊,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珍贵的文物:刻着“归德”二字的石额。它宽163厘米,高99厘米,篆体工整,笔势雄浑。自明代时起,就悬挂在广州城归德门上方。

归德门是一扇特别的门。它位于如今的解放路与大德路相交处,将南海、番禺两地相隔。清朝时期,归德门这一线还成为了满汉民族的分界线。西边为八旗驻地,东边为汉民族居住地,界限分明。由于归德门地处交通干道,故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除却作为分界线而存在的特殊意义之外,归德门还有一个数百年来没有解开的谜团:它是一扇夜晚不得开启的城门。往年的广州在晚九时左右就开始宵禁,所有城门关闭,钥匙上交将军府,等到黎明时分再开启。但在宵禁期间,如果有地方官员因公耽误,可以酌情开启放入。可这样的特例却不适用于归德门。据说当时的南海知县因公夜归,也只能绕道到大南门叫开城门,无法抄近路从归德门进入。同治十二年,西关故衣街茂兴洋货店发生火灾,急务当前,归德门也不许开。众人只能绕道大南门、太平门前往扑救。如此不通情理,实属少见。

归德门不许开启的原因至今也无人知晓。今天的归德门,已经完全没有了昔日的踪迹。过去摩肩接踵的花鸟虫鱼市场早已消失,一条宽阔的解放路贯通南北。只剩下博物馆里的碑廊,作为上百年来广州城历史的见证。东门共冢:广州大屠杀的血腥产物

广州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卢循焚城与庚寅之劫。前者发生在东晋年间,孙恩、卢循在浙江一带起义,后被朝廷派兵镇压。卢循兵败后率领数千人马逃到海上,泛舟南下抵达广州,随后攻城。当时,卢循采用了火攻策略,他派人入城放火。由于时值深秋,夜风大作,城内建筑材料多用木竹茅草,火势蔓延熊熊。这次焚城导致三万余人身亡,最后只得挖掘大冢埋葬。

庚寅之劫则发生在明末清初,尚可喜与耿继茂攻陷广州后对城内居民进行了长达十二天的大屠杀。据清史记载,这场屠杀中共有数十万人命赴黄泉。那些尸体在广州城东门外被焚烧合葬,彼时“累骸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传说尚可喜在屠杀后陷入了永无止境的噩梦中。他开始流连于广州城内各种寺庙道观,想寻求心灵平静。最终,他在海幢寺遇到了天然和尚。在天然和尚的点拨下,他扩建了海幢寺,以超度在庚寅之劫中死去的亡魂。大南门:一项长达两年的拆迁工程

广州城大南门位于广城市中轴线上,内外均为官府。外省来广州上任的官员,大都乘船抵达天字码头,再从大南门入城就职。

从1912年起,广州市就开始了拆城筑路运动。但城墙拆除的过程十分艰辛漫长,仅大南门一段,拆除工作就耗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1919年2月至3月,永兴公司商人韦仕中标,成为大南门拆迁工程的负责人。在韦仕与市政公所签订的合约中载明,该工程完工时间为90天,每延迟一天,要罚款30元。然而,永兴公司在拆迁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承包商韦仕无力再雇佣工人。该工程自开工日起至1921年1月30日止,扣除掉泥土处理期、战争停工期、下雨影响工期的日期后,延期长达335天,罚款共计10065元,在当时是一笔十分庞大的数额。

由于永兴公司已无法再继续开展拆除工作,而同时进行的西濠工程又急需大南门拆除工程中产生的泥土来进行填充;一旦大南门拆除工程搁置,西濠工程、马路兴建工程等都会受到影响。基于种种考虑,市政公所必须引入第三方来接手。此时,接盘者陈钜臣出现在官方视野中。他推荐华兴公司来顶替永兴公司,以尽早完成工作。然而,市政公所要求华兴公司必须按照原来的合同进行拆除工作,之前的罚款也需要华兴公司偿还,方可批准承接;因此,双方出现了利益的博弈。华兴公司希望减免罚款,而市政公所却将此事推脱到工程科,要求工程科拟定解决方案。承接工作迟迟得不到落实。

直到广州颁布《广州市暂行条例》后,市政公所被广州市政府工务局取代。工务局决定对永兴公司作出严厉处罚,解除双方签订的合同,并将永兴公司缴纳的押金和部分工程量充公以抵扣罚款。大南门拆迁工作至此方得以继续下去,当年官方与民间力量的博弈,在这段长达685天的拆迁工程内展现得淋漓尽致。传说中关系着科举风水的城门楼——东西照壁

照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有部分,明清时期特别流行。它是大门内的屏蔽物,又称萧墙,传说是为了辟邪而修建,因为鬼怪只会走直线,不会转弯。广州东西城门瓮城内加筑的照壁也是基于风水的考虑,认为这样可以防止阴、阳二气相撞,从此城中可免兵祸。

但东西照壁建造后,广州人民却纷纷表示反对。他们强烈要求拆掉照壁,理由听起来不免有些奇葩:照壁阻挡了广州人科举考场上的运气。

原来在科举考试中,广东人里产生过状元,也产生过探花,但却一直没有广州人中过榜眼。广州人将此事归咎于广州城东西门的照壁,认定照壁完工后,形成了两道屏障,仿佛广州城的双眼被人为遮蔽。这样一来,广州人自然与榜眼无缘。幸好清代道光三十年,有个叫许其光的番禺人中了榜眼,打破了东西照壁与科举风水有关的谣言,东西照壁得以幸存。

然而清代咸丰七年时,英军进攻广州,炮火连天;在这场战争中,肩负着避免兵祸使命的照壁终究没有逃脱倒塌的命运。东西照壁的修建初衷与它最后的结局形成了强烈反差,让人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西门瓮城:广州十八城门的最后记忆

瓮城属于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之一,可以加强城池的防守。大多数瓮城都修建在城门外,它们呈半圆形或方形,设置有箭楼、门闸等攻防设施,是城墙的一部分。

在广州中山七路与人民路交界点的西南侧,就有一处淹没在繁茂的植物丛中的古代遗址——西门瓮城。它修建于明代,城垣由红沙岩条石包边,墙芯则以黄褐色土夯实。广州西门的城墙高大雄伟,一直是广州抵御外来侵略者的重要屏障。即便是明末时期,清军南下将城门攻破,也不能怪罪于城墙不够坚固。18世纪中叶来华的美国人威廉·亨特著有《旧中国杂记》,看了广州城墙后,他说,“这记载看来是可信的。你看那高大的城墙、巨大的双扇城门与高耸的城楼;而敌方没有炮兵,他们的军队主要是骑兵,用的武器是弓箭和长矛。”

辛亥革命以后,广州市引入西方规划建设理念,开始了市政基础建设。大部分旧城墙都遭遇了破坏性的改建,它们被推平、被拆除,只有西门瓮城因拆除西城门时被残砖废石掩埋而幸免于难。

如今的西门瓮城已经在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主持下得到了发掘。遗址表层覆盖的植物被悉数清理,城墙本体也得到了清洁和预防性微生物防治。在旧城遗址上,修筑起方便游人参观的小公园。西门瓮城穿越过数百年的时光,成为广州十八城门的最后见证。广州的街桥地名

街巷将城池划分为一片片方格网,除供居民通行外,还与明渠暗沟共同承担着排污、排雨的功效。桥梁则架设在江河湖海之上,为水域附近的居民往来提供便利。如果说城门墙是一个城市的骨骼,那么街桥便是它的血脉。

城市街桥地名的来历,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该地的人文风情。西来正街与达摩有关?毓灵桥为何又叫龙门?为什么人们说龙藏街背后是一个拍马屁的故事?“飞来对面巷”这个奇怪的名字从何而来?……通过研究广州市街桥地名背后的故事,相信你在游览期间能够对这座古城多一份别样的体验。广州的街桥毓灵桥为什么又叫“龙门”?

毓灵桥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横跨大冲口涌。在清代中叶,该地属于钟秀乡。“毓灵桥”的名字,也就来源于“钟灵毓秀”这个成语。

毓灵桥造型古朴,没有任何浮夸的花纹。在桥的两岸,商业十分繁华:茶楼、药店、肉店、山货店等数百家店铺鳞次栉比,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除商业发达外,毓灵桥周边的文化气氛也颇为浓厚。当时的棉州书院就建立在毓灵桥附近,那些中举的才子们衣锦还乡后,乘船要通过毓灵桥下;再加上赛龙舟时,毓灵桥常常作为竞赛的终点站,因此,毓灵桥又多了一个“龙门”的美称。

如今的毓灵桥,在经过数次损坏与修复后,成为了广州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漫步毓灵桥上,观古桥流水,赏红花绿树,听蜂蝶鸟鸣,让人不由得心旷神怡。广州现存最古老的桥是哪座桥?

漫步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的晓港公园,穿越过一排排姿态优雅的翠竹,可以发现公园内有一座造型简洁的古代石桥。这座桥叫“云桂桥”,是广州市区现存最古老、保存也最完好的石桥。它最初建于明代时期,是与海瑞齐名的清官何维柏的手笔。

何维柏是广州人,一生为官清廉。后被严嵩陷害,削去职位。贬回原籍的何维柏在广州南郊隐居,还设立了天山书院教授学生。为了方便学生来往,他出资修建了一座石桥——小港桥。何维柏的学生们都非常争气,其中中举人者过半数,中进士者多达十余人,可谓桃李遍天下。后来,为了纪念何维柏,这座小桥被改名为“云桂桥”,取“步云折桂”之意。云桂桥的桥名中,孕育着古代读书人考取功名的美好愿望。西来正街是从何处得名的?

达摩祖师原为印度人。传说他原为南天竺国的王子,出家后倾心于大乘佛法,并改名为菩提达摩。他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南朝宋末,达摩祖师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准备从这里北行到北魏,沿途用禅法教人。为了纪念达摩祖师,人们把达摩抵达广州时登岸的地方称作西来初地,把他搭建的用于苦修的草庵称作西来庵;如今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一代的西来正街、西来后街、西来西、西来东等街巷名均由此而来。“西来”二字,记录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足迹。直到今天,仍有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前往西来庵(如今的华林寺)朝拜,以瞻仰当年达摩祖师修法传教的风采。相公巷和相公有什么关联?

相公巷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大新路。它名为“相公”的原因,确与相公有关。但这里的相公并不是老公,而是对“君子”的一种称呼。

明朝末年,巷里住着一位书生,名叫吴八。因为他心地善良,又热情助人,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大家都尊称他为“吴相公”。

有一天晚上,吴相公读书读得略感疲倦。他走出屋门准备休息一会儿,突然发现巷口出现三条人影。这三人将一包东西扔到巷口水井内,还窃窃私语:“这次他肯定死!”“有这么多人陪着死,他赚了!”吴相公一听不对劲,便喝跑了这些匪徒。他担心不知情的街坊误饮有毒的井水,于是决心守住这口井。一旦有街坊来打水,吴相公就告诉对方昨夜有人投毒。

打水的人陆陆续续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问吴相公:“你是不是昨晚眼花看错了?”吴相公见无法打消众人疑虑,便打水上来,对大家说:“这样吧,我先喝一口水。如果我有事,你们千万别喝。”

吴相公喝完一碗井水后,随即腹中绞痛,不久便七窍流血而死。街坊们追悔莫及,只好将他厚葬。为了纪念这位书生,小巷也因而改名为“吴相公巷”,后来简称为“相公巷”。这就是相公巷的由来。流花古桥与刘氏皇帝有关吗?

流花古桥位于旧时的交易会展馆之后,现仅存桥身石板数块。虽然“流花古桥”字样依然刻在桥侧,但现在许多广州本地人都对它无甚了解。其实,这座桥由来已久,它的命名还跟刘氏皇帝有关——

南汉时期,刘氏皇帝命令部下疏通开挖芝兰湖,筑起离宫别苑供自己与妃嫔享乐。彼时,别苑内莺莺燕燕,美人日日徜徉其间。在这个依山傍水的温柔乡里,筑有一座木桥。木桥下可以通舟,两岸一片桃红柳绿,相映成趣。宫人们时常采撷鲜花,或用于供佛,或用于妆扮,或用于装饰内室。每日清晨,当宫女起身梳妆时,便顺手将前日残花抛落水中。这些花朵随着水流流淌到木桥之下,木桥从此就有了“流花”的名字。汇津桥:服役至今的古桥

汇津桥是马涌河上三大古桥之一。因桥下有三支水流入(一支由永兴街流入,一支由珠江泳场流入,一支由沙园流入),故而得此桥名。

汇津桥始建于清代中叶,桥头风光秀丽:水松挺拔高耸,芦苇身姿颇具风韵,无数水鸟在此地聚居筑巢。每到傍晚,有渔舟晚唱,划桨声伴着鸟鸣声,一派丰饶的田园美景。吴绍东就曾经在《日暮过马涌桥》一诗中写道:“田禾正稔熟,十里黄云垂。何处荷花风,送香吹复吹。天际鸟三两,时有归云随。晚松凉欲滴,爽气沁诗脾”。

如今,马涌河上原有的式样繁多的桥梁,大部分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汇津桥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时至今日,汇津桥仍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通衢。石井桥有什么传说?

石井桥坐落在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内。以前,石井河上是没有桥连通两岸的。要想出行,全靠木船摆渡。由于湖畔有一大片泥潭,人们上岸时,总会把身上衣裤弄脏。当时有个叫周合盛的年轻人,心地善良。他每天都在河边帮助来往路人过河,不由得生出了要在石井河上修建桥梁的愿望。

有一天,周合盛背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年人过河。老人过河后,抬起自己的光脚对周合盛说:“我的鞋丢了,你帮我找找吧!”周合盛不辞辛苦,在烂泥中找到老人的鞋子。谁知老人得寸进尺地对他说:“给我穿上!”周合盛恭恭敬敬为他穿上鞋,老人起身就跑,速度飞快。周合盛认为老人不是普通人,连忙拔腿就追。追上后将自己的梦想告诉了这个老人。老人听周合盛讲完,有感于他的热心:“年轻人,你一定会实现愿望的!”话音刚落,就化成风消失了。

那天晚上,周合盛做了个梦。梦里的老人把造桥的材料、方法等都一一告知了周合盛。最后,周合盛询问老人尊姓大名,老人说:“吾乃黄石公是也!”

按照黄石公的指导,当地居民迅速筹备费用,在周合盛的监工下把石井桥建了起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合盛与黄石公造桥的恩情,便在桥上刻了两副对联。一幅是“好进仙人履,能通驷马车”;一幅是“彼岸通黄石,横江映白虹”。

如今的石井桥,依然留存在石井河上方。经历过来来往往行人的磨损,受到过侵略军枪炮的击打,风霜雨雪中它依然坚挺,用累累伤痕的身躯,承载起石井镇百年的岁月流淌。福泉街上真的有福泉吗?

在现在的广州市惠吉西路附近,有一条福泉街。福泉街中有一口井,从井口往下看,可以看到一块粉色石头,状如巨碑,从地底突出,倒悬井内。因此,这口井被称为“吊碑井”。“福泉街”街名的由来就和这吊碑井有关。

相传古时的吊碑井,有大量蝙蝠在井中栖息。忽有一日黄昏时分,天边飞来一双白鹤。井中蝙蝠纷纷自井口飞出,并绕着白鹤飞舞,直至天黑。天黑过后,这对白鹤飞入井里,站在石碑上休息了片刻,然后飞向远方。因当地人将蝙蝠、白鹤视为仙物,这一奇观被他们看在眼里,遂将这条街称为“福泉街”(福与蝠发音相同)。高第街与中举有关吗?“联翩曾数举,昨登高第名”“如此高材胜高第,头衔追赠薄三唐”……自古以来,“高第”二字就与中举联系密切。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高第街,也跟中举有关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有关”,那么恭喜你,你成功地受到了惯性思维的误导。实际上,高第街与科举考试半点关系也没有;它的名字,来源于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传说旧时的高第街上,有一户财主。财主家女儿与一个叫高弟的青年相爱,结果被财主佣人告发。这对情侣别无他法,只好私奔出走。几年以后,在外漂泊的高弟夫妻赚到了一大笔钱。他们回到故乡,发现财主已经家道中落。于是,高弟夫妻斥巨资买下整条街,这条街的名字自此改成了“高弟街”。再后来,有个秀才途经此地。他认为“高弟街”的名字太俗,将其改为“高第”,取高家府第之意;“高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