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的军事将帅(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3 14:32:49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主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影响力的军事将帅(下册)

影响力的军事将帅(下册)试读:

前 言

马克思曾经说过:“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为此,我们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的世界文学研究成果和文学发展概况,编撰了“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丛书。本套书系共计20 册,包括《中国文学发展概论》、《中国文学大家》、《中国文学精品》、《世界古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古代文学大家》、《世界古代文学精品》、《世界近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现代文学发展概论》、《西欧现代文学大家》、《南北欧现代文学大家》、《中欧现代文学大家》、《俄苏现代文学大家》、《美洲现代文学大家》、《亚非现代文学大家》、《西欧现代文学精品》、《东南欧现代文学精品》、《中北欧现代文学精品》、《俄苏现代文学精品》、《美洲现代文学精品》、《亚非现代文学精品》。

本套书系内容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系统性,是广大读者学习了解世界文学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版本。

本书由萧枫同志主编,参加编撰的还有宋涛、张林、李雪、胡元斌、窦俊平、廖海丽、聂丽、寻美琴、李娟、鹿清斌、王德雪、张立立等人,在此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圣马丁

圣马丁出生于1778年,卒于1850年,诞生在阿根廷。1786年随父母迁至西班牙,入马德里贵族学校学习。1789年开始在西班牙军队中学习,当过步兵、骑兵和海军;曾随军转战北非、法国和葡萄牙,参加过1796年英西海战和1808年开始的西班牙人民抗法战争,由一名士官晋升为中校指挥官。1808年加入以解放美洲为宗旨的秘密组织“劳塔罗社”。1811年脱离西班牙军队,回阿根廷投身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战争。1813年,奉命转赴图库曼,接任北方军司令。他根据敌对双方特点制定了解放南美洲的新战略方案,变北上为西进,即停止进攻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统治堡垒秘鲁。改由阿根廷西部越过安第斯山脉,先解放智利,然后再从海上进攻秘鲁。他的主张得到了阿根廷政府领导人的赞同和支持。1814年8月,受命赴库约省任省长,组织“安第斯山军”。1817年中旬,率军攀越安第斯山脉,攻进智利。

圣马丁率领由4000多人组成的安第斯山军,分别通过四道相隔甚远的隘路前进,最后终于通过了安第斯山。智利保王军听说圣马丁的军队从安第斯山多路进入智利,皆胆战心惊。他们企图在圣地亚哥附近阻止安第斯山军,但为时已晚。

被击溃的智利保王军,在智利中部各地秘密流窜,并在南部康塞普西翁附近重新集结。沃伊金斯遂指挥军队将智利保王军残余包围起来。西班牙的秘鲁保王军决定重新征服智利,于1817 年12月9日派遣一支远征军,增援被包围的智利保王军。西班牙人的意图是击败沃伊金斯,然后把陆军主力经海路运往瓦尔帕来索,引诱圣马丁南下增援沃伊金斯,接着一举进入没有防御的圣地亚哥;即使失败了,也可以从海上撤退。

圣马丁从他派往利马的情报人员那里得知敌人这一意图,便提前进行了军事部署:一面派兵支援沃伊金斯,一面准备在瓦尔帕来索或圣地亚哥以南制止敌人的进攻。1818年2月12日,正值查卡武科之战一周年,圣马丁在政治上争取主动,正式宣布智利独立。根据敌我情况,他决定采取避敌锐气,以守为攻的战术,诱使敌军司令奥索里奥进入内地,在爱国军能施展其骑兵优势的地方与敌决战。3月19日,奥索里奥于坎查拉亚达发动了一次夜袭,爱国军失利。圣马丁指挥军队有计划地退却,于4月初撤至圣地亚哥南侧的迈普平原列阵以待,奥索里奥于4月4日夜在爱国军南侧列阵,左翼部署了骑兵,但没有纵深和预备队。

4月5日晨,圣马丁策马阵前,观察敌人的部署情况,他满怀信心地说:“奥索里奥比我想像的还要愚蠢,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了!”上午十一时,爱国军突然以猛烈的炮火准确地袭击了敌人,获得大胜。迈普战役的胜利,使智利获得完全解放,进一步巩固阿根廷的独立,在军事上为圣马丁大陆战略计划的最后实现扫清了道路。

圣马丁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军事家,他的军事策略使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备受世人推崇。

安东万·约米尼

在拿破仑时代之后的19世纪早期,全世界超过两代的军事领导家与军事学校的学生都在研究着安东万·约米尼的著作,他们把他的作品视为现代战争的《圣经》。约米尼在书中将战争简单地概括成了几条指导原理,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军队应该全力打击敌人的弱点,从而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约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SummaryoftheArtofWarfare)为美国内战中的将军和19世纪中期各个战争中的欧洲领导家们提供了进行大规模军事战争的首要理论指导。

1779年3月6日,约米尼出生在瑞士的帕耶讷(Payerne),父亲是帕耶讷市市长。他做过短期的银行职员,十九岁入伍瑞士军队(属法国),二十一岁开始指挥一个旅作战。约米尼是一个不错的军事学生,他差不多很快就开始出版许多记录着他一些想法和发现的书籍。1804年至1805年,约米尼出版了他的前四本书,这些书给法国元帅米切尔·内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805年后期的奥斯德利兹战役中,内伊元帅把这位年轻的作者留做他的副官,并让他加入了自己的参谋部。

约米尼的著作给拿破仑一世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05年拿破仑晋升他为陆军上校。后来在1806年的对俄战争中,约米尼加入拿破仑一世的总参谋部,并参加了耶拿和伊于罗断(Eyulaus)战役,赢得了荣誉勋章。

1808年至1809年,约米尼参加了西班牙战争,虽然在那里与内伊产生了个人矛盾,可他还是担任了这位元帅的参谋长。约米尼与内伊的关系从互相钦佩转变成了公开的对抗,矛盾激化到约米尼差点辞去职务去参加俄国军队。拿破仑出面介入了此事,并要约米尼继续协助内伊,同时委任他为将军,率领军队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作战。

约米尼将军就这样在两方面军队里同时协助内伊和拿破仑。1814年,拿破仑的参谋长路易斯·亚历山大·贝蒂埃阻止约米尼晋升为师长,并要以约米尼贻误呈交报告的罪名逮捕他。罪名是次要的,可贝蒂埃虚荣自负的怨恨是约米尼不能忍受的。不想再与贝蒂埃一起作战的约米尼离开了法军,加入了亚历山大一世的俄国军队,约米尼被亚历山大一世晋升为中将,并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作为助手和顾问与亚历山大一起共商军事。然而,约米尼拒绝直接参加后来的俄国对法战役。滑铁卢之战以后,约米尼没能说服和劝阻法国君主处死内伊。

许多法国的老朋友都责备约米尼支持俄国的行为,而其他的人却对他支持内伊而感到不满。然而被流放圣·海伦娜的拿破仑却写信给约米尼,表明了他对约米尼的宽恕,还解释说,约米尼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个瑞士人,而不是法国人。

滑铁卢战役之后,约米尼一直处于半退休状态,并继续他军事著作的写作。1823年,俄国沙皇重新召回约米尼,提升他为全职将军。在接下来的十年当中,约米尼组织建立起了俄国军事参谋学院,并担任未来沙皇尼古拉斯的私人教师,1828年,在俄国对土耳其的战争中,短期指挥了瓦尔纳包围战。1829年,约米尼从俄国军队退役,1853年至1856年,除了回到俄国给沙皇的克里米亚战争提一点建议之外,约米尼在布鲁塞尔以著述他的战争观念而度过余生。1869年3月22日,这位当之无愧的战争艺术专家在布鲁塞尔与世长辞,享年九十岁。

在约米尼漫长的一生里,他出版了三十余本有关战争历史与战争理论的书籍,研究的对象包括腓特烈大帝、法国大革命、七年战争以及拿破仑的一生。而1838年出版的《战争艺术概论》是约米尼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籍,这本书出版后不久就被美国的西点军校和其他的军事机构当作最主要的教科书来使用。全世界推崇拿破仑作为自己作战指导的军事领导家们确信,瑞士军官约米尼为他们提供了这位法国皇帝能够取得成功的作战秘诀。

约米尼的作品冗长而且难以总结概括。依据他的理论来引用同一处原文,读者可以证调和反驳出截然相反的观点。然而约米尼仍然创作出了第一本系统分析拿破仑战争艺术并广受大家欢迎的书籍。除了作战理论,约米尼定义的战术策略等概念至今仍然被大家接受,其他一些他记录和定义的军事术语还包括:“战场”——就是战争的边界范围;“战线”——就是敌我双方的接触线。

约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中强调,“步兵无疑是最重要的武装力量”,但步兵必须与炮兵、骑兵以及后勤完全协调作战。他还强调了军队士气的重要性与“民族精神”对野外作战士兵的支持作用。

约米尼战争艺术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建立起一套严格的、适用于不同战况、不同地形的计划与行动管理体系,每一次行动都围绕着一系列的作战计划,联合友好的军事力量,有力打击敌人的弱点,穿越敌人的战线,为下一次作战开辟有利的条件。尽管人们读完所有约米尼的作品会发现他要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加灵活变通,可新近越来越多研究战争艺术的人员对他充满限制的几何作战计划形式与绝对的作战条例进行了批判,约米尼的教条学说里并没有预见到人们会发明出远程快速、命中率高又可以集中火力发射的步枪。

约米尼一生都喜欢别人推崇他为军事著作的首要作家。相比大部分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基本作战原理来说,他后来的战争术语学倒是影响得久一些。有趣的是,取代他成为主要军事理论家的卡尔·克劳塞维茨和他同处一个时代,而且还有很多相同的经历。与约米尼一样,克劳塞维茨曾经撇下自己的普鲁士军队加入俄军,两者都参加了几次同样的战役,当然,还同样拥有他们自己的军事理论著作。

约米尼的战争书籍是最早被广泛传看的,可到了19世纪后期,军事学校的学生们开始转为研究意义更加深远的克劳塞维茨的哲学著作了。尽管他们的结论很相似,可是少了些固执呆板的克劳塞维茨理论变成了指挥家在战争中寻求灵活变通的首要原则。克劳塞维茨与孙子的排名之所以要比约米尼靠前,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力要更长远一些,并更具有现时意义。

左宗棠

左宗棠(公元1812年~1885年),字季高,中国湖南湘阴人。1832年中举人,后三次人京会试,名落孙山,遂发誓不以进士为荣,企图“建功立业”,努力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同时对疆域沿革、历代兵事和农业经营亦颇有兴趣。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他十分关心战局形势的变化,曾作《料敌》、《定策》、《海屯》、《器械》、《用间》、《善后》等诸篇论战制敌之书,推崇地主阶级改革派首领、爱国将领林则徐,愤感“以一二庸臣一念比党阿顺之私,令天下事败坏至此”,抒发了“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的远大抱负。

1852年,时值太平军进攻长沙,左宗棠出山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守长沙,因“功”升知县,并加同知衔。骆秉章任湖南巡抚时,他为骆的幕僚,1856年得兵部郎中职。1860年,清政府命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由运筹帷幄的书生,一跃而为决胜疆场的大将。同年9月,他亲率楚军自长沙赴赣、皖交界地区与太平军作战,后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督率楚军攻陷金华、富阳、杭州和嘉应州,帮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军,被封为一等恪靖伯,诏赐黄马褂、双眼花翎。1866年7月,创设福州船政局,成为洋务派人物之一。同年9月,调陕甘总督,率军镇压捻军和回民起义,后晋太子太保衔,加一等轻车都尉、东阁大学士。1875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讨伐和歼灭阿古柏匪帮,迫使沙俄交还伊犁,使新疆重回祖国怀抱。1881 年,左宗棠由新疆抵北京,命他在军机大臣行走,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同年9月,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中法战争中,以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事务,指挥抗法军事。1885年9月5日病死于福州。

综观左宗棠的一生,他对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乃至教育、科技发展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利用西方科学知识,促进中国军事力量近代化

左宗棠早年受到林则徐制造坚船、利炮以促使国防近代化的思想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取胜之道,自强之策,不仅在有赳赳之勇,而且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他还说:“查外洋之强,一则饷厚,一则令严,一则水陆器具精利。假使中国有厚饷,有精巧器械,慎择能将,申明军令行之,兵勇之强亦必不减外洋”,只有这样,“鸦片之患可除,国耻足以振矣。”

在“求富”、“自强”的思想指导下,左宗棠亲自过问主办了三项近代军事工业;1866年,左宗棠在闽浙总督任内,于福建省闽江口岸开设了当时最大的船舶修造厂,即福州船政局,这是“中国海军萌芽之始”,从1869年至1907年共造各式轮船40只,它对海防、航运等都有一定作用;1869年创办西安机器局,仿造新式武器弹药:1873年,将西安机器局搬至兰州,命名为兰州机器局,翌年该局已能仿造西洋军器,修理改造本国枪、炮器械。这三项军事工业虽然规模大小不等,但它们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作为封疆大吏,左宗棠力所能及的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无疑是正确的。首先,左宗棠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将其付诸实现。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等人就认识到没有大炮和轮船,不能和外国作战,因此极力主张运用粤海关的收入来造炮造船。可惜当日朝野没有响应,以致孤掌难鸣。在林则徐等人先进思想和近代西方工业化潮流的推动下,左宗棠比较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和西方在科学技术上的差距。他以东洋日本为例说:“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指出“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强调必须发展近代军工。在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之下,左宗棠的所作所为的确是颇有远见的。其次,左宗棠兴办军事工业,是符合当时国内外形势需要的。近代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帝国主义列强的海上入侵,加深了中国的社会危机,左宗棠认识到兵不能强,则民不能富,“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在左宗棠等人的推动下,不但近代军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且对采矿、运输、纺织、商业等民用工业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左宗棠办理的三个近代军事工业,在当时的战争中,特别是在抗击外来人侵、保卫祖国领土主权方面,发挥了效能。如在讨伐阿古柏匪帮、收复新疆的战争中,由兰州机器局制造、修理的军火不断送至前线,1876年,一次便供应清军子弹2万枚,使已经装备了相当多的洋枪洋炮的清军,在攻城夺地中“深得其力”。

左宗棠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同时,十分重视对近代军事人才的培养。1866年,左宗棠在筹建福州船政局时,一面派人赴西方购置机器船槽,一面在福建马尾山上,开设了我国近代的第一所海军军官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在“求是堂艺局”中,学员既学西语,又学自然科学和理工学;既学制造方面的技艺,又掌握近代海军战术和驾驶等方法。由于注意对西方科学知识的学习,改变了旧的军事教育的传统内容,培养出了一批适应近代军事发展的优秀人才,如邓世昌、林永生、严复、萨镇冰、刘步蟾、林泰曾、詹天佑、郑清濂等,均就读于该学堂。左宗棠是按船未造出而先培养海军人才的路子行事的。为什么这样做?这是因为左宗棠考虑到,“兹局之设,所重在学造西洋机器以成轮船,俾中国得转相传受,为永远之利也”,“将来讲习益精,水师人才固不可胜用矣”。对此,林则徐的女婿、船政大臣沈葆桢深有体会地说:船政局“创始之意,不重在造,而重在学”。清政府也嘉谕“左宗棠大臣谋国,所见远大。”

总之,左宗棠在引进西方军事科学知识上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在一定程序上促进了中国军事力量的近代化。

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收复新疆

1875年5月3日,清政府以钦差大臣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旨在驱逐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在这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战争中,左宗党率领的西征军取得了重大胜利,使新疆全部归回了中国的版图。

1876年4月7日,左宗棠从兰州移驻肃州,命徐占彪部严守巴里坤至古城一线,防敌北窜;命张曜部固守哈密一线,防敌东犯;命金顺部驻军济木萨前线,待刘锦棠率主力到达后,即由北部向古牧地和乌鲁木齐进攻。他根据阿古柏及其党羽兵力分布情况以及清军赴新疆作战粮运困难、千里运输线易遭敌破坏等特点,决定采取“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6月,清军主力逾越天山,7月攻击济木萨,打响了收复新疆的第一枪。遂后突袭黄田,猛攻古牧地,并乘胜收复乌鲁木齐及天山以北的大部城堡。此后,冬季来临,大雪封山,左宗棠耐心说服“急思开拔”、进取南疆的将领,明确指出“大抵进兵南路,又是缓进争战之局”令部队利用冬季,肃清残敌,就地征集粮秣,进行休整,准备次年春天向南疆进军。1877年4月,左宗棠以60个营、3万余兵力,从西北和东北两路向吐鲁蕃进攻。西北路指挥刘锦棠连克达板城、托克逊,与东北路徐占彪、张曜会师与吐鲁蕃城下,经激战,收复该城,阿古柏绝望自杀,白彦虎化装潜逃。至此,阿古柏在达板、吐鲁蕃、托克逊地区的所谓三角防御,全部被清军摧毁。在收复吐鲁蕃之后,左宗棠因天气炎热,未随即向南进军,而等至秋后天气转凉后,再进行下一战役。1877年9 月,左宗棠将休整过的精锐部队组成两个兵团,由托克逊成梯次队形出发,“一月骤驰三千余里”,收复喀什噶尔等南疆八城,白彦虎等率残部逃人俄境。到1878年1月,新疆除伊犁地区外,已全部收复。

略定南疆八城后,左宗棠即全力实现收回沙俄侵占的伊犁的既定目标。他在新疆认真进行军事部署,准备以武力收复伊犁,使清廷代表在中俄谈判中,有军事力量为后盾,终于推翻了崇厚草签的卖国条约,收复了伊犁九城等地区,为祖国保全了新疆这一块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土。

主要的军事思想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屈指可数的拥兵重臣,他亲自参与谋划指挥了许多战事,军事言论涉及范围也较广,军事思想富有创建。特别是海防与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思想。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在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开始夺取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大高潮中,中国的边疆地区普遍发生了严重危机,特别在新疆地区和东南海疆,入侵活动极为频繁。在国家、民族遭受危机的情况下,清政府内部展开了一场有关海防与塞防的国防观点之争。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李鸿章因负有海防之责,并想乘机建立由他控制的北洋海军,加强其政治地位,主张国防重点在海防,不在西北边防,应放弃祖国西陲重地防御,移“西饷作海防之饷”。这些论点,在客观上符合了英、俄帝国主义蚕食鲸吞新疆的需要。以左宗棠为首的一派爱国官僚,则坚决反对李鸿章以牺牲塞防来加强海防的主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强调先进兵新疆。他指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背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又说:如果专力海防,新疆“不西为英并,即北折而人俄耳”,塞防不力,则又“无益海防而挫国威,且长乱,此必不可”。左宗棠年轻时研究过《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新疆识略》、《海国图志》等书,形成了强烈的爱国思想,特别关心祖国安危,他坚持的海防与塞防并重、先收复新疆的国防战略观点,能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衡量新疆在战略上的重要性,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客观上也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

由于左宗棠力排时议,据理辩争,以及朝廷内文祥等枢臣们的支持,清政府摒弃了李鸿章等反对的议论,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令左宗棠全权指挥“关外兵事、饷事并转运事宜”,主持收复新疆大计,遂使左宗棠的战略主张得以在内外一致的局面下付诸实施。

左宗棠在重视塞防的同时,对海防建设也有不少出色的见解。他认为海防建设“不可一日驰也”,但必须重点设防,“如人一身,有气隧、血海,筋脉、包络、皮肉之分,即有要与非要之别。天津者,人之头顶;大江三江人海口,腰膂也;各岛之要,如台湾、定海,则左右手之可护头项腰膂,皆宜严为之防;……此外视如髋髀,谓其必全力注之,亦不必也”。1881年10月下旬,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两江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时值中法战争前夕。左宗棠到任后,积极筹划海防,准备打仗。首先,他增强长江防务,以吴淞口为第一道关口,以白茅沙为第二道关口,以江阴要塞为第三道关口,节节设防,阻敌深入,其次,于1884年底,派王诗正等率恪靖援台军偷渡法军严密封锁的台湾海峡,增援驻台清军抗法,稳住了台北局势;第三,螯顿闽江防务,在闽江各要隘增添兵勇,构筑阻塞工事,树立铁桩,横以铁索,控制闽江航道。

值得注意的是,左宗棠在坚持海防、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主张,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看到了人民群众是可以利用的力量。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他就建议“练渔屯、设碉堡,筒水卒,设水塞”,“合兵勇一体”,“行坚壁清野之策”,使“海上屹然有金汤之固”。左宗棠在两江总督任内,还在江苏、福建沿海大办渔团,将渔户组织起来,日夜操练,视为防海的重要力量。这与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时,把人民群众分散的、自发的反阿古柏政权斗争汇集成有组织、有计划的反侵略战争的做法,在利用民力的指导思想上一致的。这表明他对人民群众在反侵略战争中的作用有某些感性认识,这种思想远远高居于一般封建官僚所谓“防民甚于防寇”的思想之上。

主张以“慎”为本的战役战术思想

左宗棠用兵谨小慎微而又老谋深算,他年青时自比诸葛孔明,“常自署葛亮”,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毫无疑问对左宗棠军事思想基础有重大影响。二十九岁那年,曾作《料敌》、《用间》、《善后》等诸篇论战制敌之书,阐述了审己量敌,不盲目用兵和注重后路的稳慎思想。在镇压太平军作战中,他多次强调“步步为营”;在收复新疆战役中,采取“缓进急战”的作战方针。在平时,左宗棠常以“慎”字教诫部下,在作战中,更是提醒前敌将领“慎之又慎oo;在他的函牍批札中,也常可见到“当慎以图之可以无患叼,“戒慎之心,未可一刻忘也峋等字句。总之,在其30多年的军事斗争中,始终主张和实行着一个“慎”字。他说,“慎之字,战之本也”,可以说“慎战”集中代表了左宗棠的战役战术思想。

左宗棠的“慎战”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己量敌,决不贸然用兵。左宗棠在筹划战役战斗时,极为重视敌情侦察和地形勘察工作,对敌人的一举一动,包括当面之敌将领的性情、素质、用兵特点等,都要反复揣测。他认为,“用兵一事,在先察险夷地势,审彼己情形,而以平时知将土长短应之,乃能稍有把握,”强调“平时用兵,亲临前敌,于地势贼睛军情审之又审,尽心力图之,可免贻误叼。因此,只有在双方情况比较明时,他才决定是否交战。

(2)稳打稳扎,慎于前攻后顾。在军事部署上,强调扫清前路,巩固后路,“慎于前攻,亦当慎于后顾”,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前路,他惯于采取“稳打稳扎”,每逢行军,或追击逃敌,特别是在复杂地形作战,总是派一部兵力搜索前路,没有敌人埋伏拦截,才肯前进。另一方面,左宗棠又认为“凡战事总须严防后路,最忌一泻无余”,因此,“惟用兵之道,宜先布置后路,后路毫无罅隙可寻,则转运常通,军情自固,然后长驱大进,后顾别无牵制,可保万全”。根据这一思想,左宗棠每收复一地,即着手巩固一地;每行军作战,总是设法防敌抄袭后路,“务使虮蟊搔除,方免牵制之患”。夏忻说,左宗棠用兵时,对“未得之地慎于前攻,不可轻犯贼锋,以堕诡计。己得之地慎于回顾,不使贼出我后,顿弃前功”。

(3)缓进急战,耽迟不耽错。左宗棠在作战指导上主张“缓进急战”。所谓“缓进”,就是战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完成周密部署,战役准备没有完毕,宁可暂缓发起攻势,决不轻举妄动,铸成过失,所以他常说“耽迟不耽错”;所谓“急战”,是因粮糈有限,战机有变,因此一旦准备完毕,确有胜利把握时,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速战速决,尽快结束战斗,避免被动,所以他又常说“以速补迟”。在收复新疆时,左宗棠前后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各方面的准备工作,由于准备充分,因此西征军向敌发起进攻后,只耗时半月,就收复乌鲁木齐以及天山以北的大部城堡。可见左宗棠的“缓进”与“急战”密切相关,是以“全胜”为核心的作战指导之下的两个战役步骤,没有周到的准备、即所谓“缓进”,便没有速战速决的“急战”,只有“缓进”,才有“急战”。

重视物质因素和后勤保障工作

孙子认为,举兵十万,日费千金,不具备足够的战争费用、粮食、器械、车马、用具等基本条件,是无法进行战争的。C·赛奥·沃格尔森也说:“后勤就它与战略的关系而言,具有动力性质,没有这种动力,战略构想不过是纸上谈兵”。同样,左宗棠也十分重视后勤对战争的影响,无论是他出山充当幕客时,还是直接统兵打仗时,都把“用兵必先筹饷”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他在西北“剿”捻平回、收复新疆等多次战役中,亲自负责后方补给,在解决后勤供给上做出了特殊的建树。

左宗棠早期的军事活动,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域,这里兵源充足,财赋收入广。但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左宗棠基本上是在西北指挥作战,与江南财赋之乡相比,不仅军饷难筹,而且一切军需“馈运奇艰”,出现了“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转运尤难于筹粮”的窘困局面,部队有时连盐菜、马干、官兵一年关一月满饷的饷银都发不出来。很明显,“粮运两事,为西北用兵要着,事之利钝迟速,机括全系乎此”。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一方面多次奏报朝廷,陈请拨饷,另一方面,以大量的精力就地解决燃眉之急,保证西北战事顺利进行。左宗棠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两条:

(1)屯田生产,且战且耕。1867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陕甘军务,他根据对西北情况的考察认为,“自古边塞战事,屯田最要”,“驻军其间,自非力行屯田不可”,提出开设屯田总局,解决一部分军粮。起初,屯田只为兵屯,以营为单位,就近指地屯收,种粮种菜,生产任务主要由老弱疲乏者担任,主力部队仍随时执行作战任务。后来,又组织了民屯,生产粮食,以便就近购粮。这样,既筹集了一部分军粮,又不至于增大当地百姓的负担,这与那些就地掠食,丝毫不顾及百姓的旧军队传统作风相比,真可谓开明进步。随着军事的进展,左宗棠率领的楚军,可以说在哪驻防,就在哪里屯田,并把屯田从陕、甘推广到新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储之急。1874年,左宗棠命令西征军的前锋部队张曜统率所部嵩武军马步十余营进驻哈密,开荒筹粮,且耕且战,经过不到一年的努力,开荒二万余亩,收获净粮约九十万斤,足供张曜所部食用二个月。

(2)精心安排运输力量。左宗棠率军出关入疆作战,所需军粮主要还是由关内供给。遥遥千里路,又多戈壁,如何才能将粮食运抵前线?选用恰当的运输工具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左宗棠曾就用马车还是用骆驼运粮算过一笔细账。他认为,从肃州运粮到哈密有二十四站、二千二百余里的路程,如以一车一夫两骡运粮,需行走三十余日,在这三十余天中,每一头骡一天需料八斤,一名车夫需粮二斤,而一辆车运粮最多不过六百斤,这些粮食只仅供一车一夫二骡吃到哈密,那还有余粮再运到巴里坤?但如果改用骆驼运粮,1人可牵管五头骆驼,骆驼耗粮甚少,“驼行三十日而所负之粮尚可稍余以济待饷之军”,所以运粮宜多用骆驼。这种见地,表现一个军事家谙熟地理天文,精于计算的素质。在左宗棠的亲自主持下,清军用驼运粮一年,节省运费、脚费甚多。除了屯田、转运之事外,左宗棠还亲自过问采运枪炮弹药,筹措款项,在陕、甘、新等地筑路筑城,制造军火,还利用西北丰富的羊毛资源,筹建了甘肃织呢总局,利用新式机器挖金采矿,还疏通河流,开渠凿井,提倡种棉植树,育蚕缫丝,整理盐务,茶务和币制。这些措施,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西北军事活动需要和军饷不足的矛盾,保证了前线部队口粮的供应,未因后勤补给而影响作战任务的完成,而且也为巩固西北国防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左宗棠是晚清时期的一名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要成员,一方面他始终站在地主阶级反革命立场,与农民起义军为敌,他对人民是犯有历史罪过的;另一方面,他利用权力和地位,勇于改革,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对中国军事由传统型向近代型的转变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晚年率军收复和保卫新疆领土,在中国近代反侵略的事业上更有成就,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不可多得的爱国将领。

玻利瓦尔

玻利瓦尔,19世纪初,南美洲北部为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而进行独立战争的领袖,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委内瑞拉的民族英雄。

1783年玻利瓦尔出生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一个土生白人贵族世家,父亲及祖辈都在当地极有权势。但玻利瓦尔并不愿在家人的呵护下生活。1797年1月,玻利瓦尔以士官生的身份参加了委内瑞拉民卫部队,第二年7月他被晋升为少尉。1799年玻利瓦尔结束了部队生活,前往欧洲学习和旅游,在此期间,他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此后他的一生都在为委内瑞拉和南美洲的独立事业而奋斗。

1807年玻利瓦尔从欧洲回到委内瑞拉,积极投身于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事业。1810年他参加了委内瑞拉人民发动的武装起义,并作为新政权的代表出使英国,以寻求英国对他们的支持与援助。1811年委内瑞拉议会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告独立,并成立了第一共和国,玻利瓦尔被任命为卡贝略港要塞司令,带领共和部队与外来侵略势力及国内反动分子进行斗争。但是一年之后,第一共和国就遭到颠覆,共和政府被推翻。

为了重建共和,玻利瓦尔组建了一支一千余人的部队从新各拉纳达打回委内瑞拉,收复了加拉加斯,建立了第二共和国。因此他被人民誉为“解放者”,并出任委内瑞拉共和军总司令。1814年,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联手进攻下,第二共和国也被颠覆,玻利瓦尔出走牙买加和海地。在海地,玻利瓦尔总结出了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的巨大失误。

1816年,玻利瓦尔在海地革命者的支持下,又组成一支军队回到委内瑞拉。这次他没有首先攻打大城市,而是建立农村武装,宣布解放黑人奴隶,并从奴隶中招募士兵,组建部队,并答应给革命的战士分配土地。1817年和1818年,玻利瓦尔的部队渡过了接连失利的困难时期,终于抵住西班牙军队的进攻,平定了内部叛乱,并联合平原地区的游击力量,在委内瑞拉东部建立了以安格拉图斯城为中心的基地。1818年,玻利瓦尔主持召开了国民议会,并宣布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成立。1819年,玻利瓦尔率军出征新格拉纳达,在一年之中解放12个省,1820年8月7日波哥大也得到了解放。同年12月17日,安格拉图斯国会决定将原委内瑞拉都督区和新格拉纳达总督区合并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当选为总统,并统率三军。1821年初,玻利瓦尔挥师东进,在6月24日取得了卡拉沃沃会战的全面胜利。

他认为,“此次辉煌胜利确认了哥伦比亚共和国在政治上的诞生”。1822年5月,统一的六哥伦比亚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南美洲北部独立战争取得完全的胜利,玻利瓦尔不仅是一个民族英雄,同时还是一个极为高尚的国际主义者。在把委内瑞拉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以后,他又开始投身于全美洲的民族解放事业中。1822年,玻利瓦尔率领哥伦比亚军队开始南征,同年4月在邦博纳之战中他率领部队重创西班牙军。1822年中期,玻利瓦尔同北上解放基多的苏克雷部队胜利会师。1824年8月,玻利瓦尔指挥的胡宁之战获胜,为解放利马奠定了基础。由于哥伦比亚国会牵制,玻利瓦尔不得不于1824年10月交出全部军权。但苏克雷遵照玻利瓦尔的指示,于同年12月以不足6000人的兵力和约一万人的西班牙殖民军主力在阿亚库乔高原进行决战,在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大获全胜。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争,它标志着西班牙在南美洲统治的终结,秘鲁总督殖民军的四个元帅、十大将军全部投降。1825年,秘鲁解放。为了纪念玻利瓦尔,该地独立后,定国名为玻利维亚。1826年1月,卡亚俄港的西班牙驻军投降,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宣告结束。

玻利瓦尔以毕生精力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他领导的独立战争解放了南美洲相当于今天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拿马、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的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对拉丁美洲建立共和制度和促进美洲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温菲尔德·斯科特

在革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军事领导人无疑是温菲尔德·斯科特。斯科特是个活跃的将军,他是美国军事历史上在职时间最长的将军,领导军队超过二十年。他对军事领导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他对胜利和训练之间相互关系的洞察。

1786年6月13日生于弗吉尼亚州彼得斯堡附近自己家族的月桂枝庄园,斯科特在独立学习法律之前在威廉,玛丽法学院学习。短暂的在学院逗留后,他于1807年加入了当地的一支骑兵队伍,使他后来得到一份在正规军中担任炮兵的工作。斯科特早年穿军服的日子不是很成功。至少有两次他考虑过辞职重返法律业。从1809年到1810斯科特在新奥尔良服役,在那里,他指控他的长官詹姆士·威尔金森将军是个“叛国者、说谎家、流氓无赖”。虽然斯科特的评价最后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他的指控把他送上了军事法庭,并从现役停职一年。

斯科特的第一次战斗经验并不比他平时服役更有教益。在1812年战争开始时,已经是陆军中校的斯科特,加入了试图从纽约北部入侵加拿大的美国军队。1812年10月13日在皇后镇高地公园战役(QueenstonHeights)中,英军俘虏了斯科特,并在交换战俘前把他囚禁了三个月。

1813年,斯科特指挥了一场对福特,乔治(FortGeorge)的成功袭击。在从袭击的伤亡中恢复过来以后,斯科特参与了对蒙特利尔并不成功的进攻,在那里他找到了美国军队的问题所在:民兵训练素质差,挑选的军事领导人更看重乡谊而非能力。

1814年3月,已经是准将的斯科特建立了一套保持了二十五年的领导风格。他开创了一场严厉的训练方式,包括反复进行一系列的军事操练。他强迫进行循环训练,对着装和行为方面有诸多规定,因此得到了“老古板’的绰号。

作为1812年战争的幸存者,斯科特所带的旅赢得了他们该得的荣耀。1814年7月5日,他的军队在齐佩瓦(Chippewa)打败了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英国军队。不到三周的时间,这支旅又抵抗了英军主力在兰迪道之战的进攻,斯科特再次严重受伤。战争结束时,斯科特被提升为少将,不仅赢得了军界的尊重还受到普通美国民众英雄式的欢呼。

在这场战争以后,斯科特参与到改造战后军队,融合在战场上的经验编写军队的第一本标准训练手册。他还两次访问欧洲,从别国学习军事组织和各种训练方式。

在1812年战后期间,斯科特证明了自己进行谈判与训练士兵同样拿手。1832年他通过磋商签订的协议避免了与索克和福克斯印第安人的战争,在1838年和1839年两次解决了新英格兰—加拿大的边界纠纷,这场纠纷有导致大不列颠与美国之间第三次大战的危险。1838年,斯科特还监督切罗基族从乔治亚州迁移到后来成为俄克拉荷马州的保留地。

在这期间,斯科特一直保持直率的性格,常常与国会议员和总统的政治议程发生冲突。尽管如此,他的正直和领导才能还是继续得到公认和嘉奖。1841年7月5日,斯科特接管了整个军队,这个职务他担任了二十年,并且利用职务之便继续发展纪律与军事训练和战术的标准化。

1846年墨西哥战争爆发,斯科特最初留在华盛顿让圣扎迦利·泰勒将军领军入侵墨西哥。虽然泰勒在墨西哥北部赢得了几场战术性的战役,斯科特还是意识到美国要赢得完全的胜利,就必须把战场推进到墨西哥腹地,包括他们的首都墨西哥城。詹姆士·K·波尔克总统虽然不愿意增加斯科特受民众的欢迎度,因为害怕他会成为自己政治上的对手,但最终还是授权将军接管战场上的全部军队。

1847年4月8日,斯科特和他的侵略军在韦拉克鲁斯实施了美国第一次重大的两栖登陆作战,并且以最少的人员损失攻占了该港口城市。迅速向内陆推进,4月18日,斯科特在塞罗戈多(CerroGordo)遭遇并打败了一支由山塔·安娜率领的人数更多的墨西哥军队。虽然补给线拉得很长,又是山区地形,他的军队还是在占领了普韦布洛(Puebla),并随后在八月和九月分别赢得了孔特拉斯(Contreras)、梅林诺·德拉·雷(MolinodelRey)和查布尔特佩克的几场决定性战役。援助斯科特并学到有用的策略运用于以后的战场的都是一些年轻的军官,包括罗伯特·爱德华·李,尤利塞斯·辛普森·格兰特,还有超过一百位别的后来在内战中成为北方部队或南方联盟军队将军的年轻军官。9月14 日,在历经五个月的连战连捷,斯科特占领了墨西哥城。胜利使美国得到了更多的土地,从德克萨斯州到加利福尼亚,构成了美国三分之一的版图。

斯科特一直作为军政府的首长待在墨西哥城,直到1848年4月回国并成功地回击了波尔克总统对他私生活和财政方面不正当行为的诬告。作为军人他虽然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是斯科特转到政治领域做得并不好,没能获得辉格党的提名参加1848年的总统竞选。四年后他获得了提名,但是在大选中大败给了富兰克林·皮尔斯。

在他从政期间,他被获许保持现役军职,斯科特并没有忽略从在墨西哥学到的经验教训中继续改进军事训练。在帮助解决1859年另一次美英之间普吉特桑德(PugetSound)的圣胡安岛边界纠纷时,他的谈判技巧仍然保持锐利。

到1861年,斯科特为他的国家服务了五十多年,经历了两场战争。尽管出生于弗吉尼亚,在内战爆发时斯科特还是效忠于他的国家。斯科特是少数认为美国不可能在几个月内就平息叛乱的人之一,事实上,他制定了一项计划,即通过广泛的动员,封锁南部,迅速从密西西比河撕开联盟的缺口。将军的“蟒蛇计划”受到北方媒体、政客和年轻的军官的嘲讽和奚落。报纸把斯科特描述成常常在办公桌前就睡着的年迈老人。

1861年11月1日,斯科特退休,联邦军队统帅权移交给乔治·B·麦克莱伦将军。斯科特活过了内战,看到他的计划最终被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采纳并获得成功。他于1866年5月29日在纽约的西点军校去世,距他的八十岁生日只有几天。

从战场的前线到国会大厦的大厅,斯科特指挥和塑造了美国军队半个世纪。他的勇敢、无畏和组织才能把一支初生的军队带到了快要跻身世界强国的地位。尽管现在不如格兰特或是李有名,斯科特是他们俩的良师和领导。他的重要性超过他们俩,因为他在职时间长,但是他排在带领美国赢得独立的华盛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高级将领之后,这些高级将领打败轴心国赢得胜利,并确定了美国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的地位。

尤利塞斯·格兰特

在美国内战联邦军队打败联盟军的过程中,尤利塞斯·格兰特发挥了主要的作用,他的战略战术谋划能力证明了他优于他的主要对手,罗伯特·李。尽管因为有重大人员伤亡的经历,格兰特常被描述成醉鬼和屠夫,但是他理解将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投入整体战争的重要性。格兰特取得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无论格兰特的平民生活还是军事生涯都不是一开始就引人注目的。他在1822年4月27日出生于俄亥俄州快乐镇的一个制革厂主家庭,是六个孩子中最大的,格兰特在1839年接到美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入学通知。在向西点军校报到时,格兰特决定将他的名字从海勒姆·尤利塞斯改为尤利塞斯·海勒姆以避免首字母缩写“HUG(拥抱)”带来的尴尬。一次国会议员提名他竞争学院奖犯了行政上的错误,误将他的名字报成尤利塞斯·辛普森。为了避免以后的混淆和繁琐,格兰特没有费力去修正这个错误,欣然变成了U.S.格兰特(双关语:美国的格兰特)。

格兰特在西点军校并没显示有很大的潜力,他在1843年那届毕业的三十九名军校学生中排在第二十一名。虽然在学校格兰特的马术是最出色的,但是这位新的陆军中尉被分在了步兵团,并在毕业后,到密苏里州的杰弗逊兵营第四团报到。

1846年墨西哥战争爆发,格兰特和随他所在的团在格兰德河边界加入了圣扎迦利·泰勒的队伍。格兰特参与了这场战争早期的几场战役,在蒙特雷战役(Monterrey)因为勇猛善战而受到了表彰。1847年他所在的军队转到南方加入由温菲尔德·斯科特领导的一场入侵韦拉克鲁斯的战争。这场战争中格兰特在四月参加了塞罗戈多战役,八月参加了丘鲁布什科(Churubusco)战役,九月参加了梅林诺—德拉—雷和查布尔特佩克战役。攻陷墨西哥城时,格兰特已名誉晋升到上尉,正规军晋升到中尉。

格兰特在1848年回到密苏里州,娶了当地一个种植园主的女儿朱莉娅·登特(JuliaDent),他是在早前分配到杰弗逊兵营时认识她的。频繁的换防把格兰特带到·了密西西比州,纽约州,密歇根州和太平洋西北部。1854年,已经是正规军上尉的格兰特到加利福尼亚的福特洪堡报到,因为他的妻子不能随他去赴任,格兰特开始——据一些记录说是继续——酗酒,其后很快他就放弃了他的职务。

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格兰特回到密苏里州尝试过农业和各式的商业冒险。但是一样都没有成功。1860年他把家搬到了伊利诺斯州的加利纳,并在他父亲的皮革店里做职员。

内战爆发时,格兰特试图在常规军中重新获得一个职务,但是尽管大规模的动员,军界还是没有对他表示太大兴趣。最后,格兰特终于获得一个上校职位担任伊利诺斯第二十一志愿步兵团的指挥官,不到两个月时间,他就被提升为准将指挥密苏里州东南区。

格兰特的第一次在内战战场赢得有限的胜利是在密苏里州的贝尔蒙(Belmont)。他并没引起林肯总统和正规军的注意,直到他极其漂亮地将海军和陆军相配合于1862年2月占领了联盟军的亨利和达那逊(Donelson)堡。格兰特在达那逊堡战役时要求叛军指挥官的话成了他的昵称:“无条件投降”格兰特。

1862年春,格兰特被提升为少将,并掌管田纳西州的军队。4月6日,艾伯特·西德尼·约翰斯顿将军(AlbertSidney-Johnston)率领联盟军队突袭了田纳西州夏伊洛的联邦军队,但是,格兰特重整他的队伍对叛军进行了反击。

在夏伊洛之后,格兰特指挥了几次机动作战,展示了他对战场战术的掌握。运用快速行军和攻击性行动,格兰特在他的军队向维克斯堡行进过程中,在密西西比州对超过己方人数的敌军五战五捷。格兰特再次用美军海上舰队在密西西比河上配合他的进攻,并在六月从陆上和海上包围了维克斯堡(Vicksburg)。这座城市在7月4号向格兰特投降,使联邦军完全控制了密西西比河,并成功地将联盟军从地理上切断为两个部分。

在维克斯堡一役后,格兰特终于在美国正规军中获得任职,被提升为少将,并任新成立的密西西比师的指挥官。他迅速地控制了查塔努加(Chattanooga),冲破了叛军的围城攻势,在鲁克奥特山赢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胜利后格兰特并未休整,而是乘胜追击撤退的叛军。

林肯总统三年来一直在寻找可以结束这场战争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将军。1864年他认定格兰特就是他在寻找的那个统帅,9月他提升格兰特为中将任命其为联邦军的总指挥。正规军的军官们对格兰特没有好的印象,普通的市民听到的都是他酗酒的故事,对此,林肯只是简单的回应,“我需要这个人,他作战英勇”。

那也正是格兰特所做的。他很快就接管了统帅权,在战场上用电报指挥了整个联邦军取得成功。意识到南方比不上北方的人力和其他资源,格兰特开始把一连串的行动建立在损耗资源上(对温菲尔德,斯科特早年蟒蛇计划的继续与延伸)。他一面命令威廉·T·谢尔曼向亚特兰大推进,菲利普·谢里丹压制申南多亚谷的叛军,一面自己同波拖马可河(Potomac)乔治·米德(GeorgeMead)的军队一道抗击瑞奇蒙德(Richmond)和李在弗吉尼亚的部队。虽然经历了一系列血腥的荒原战役、斯巴萨维利亚战役(Spotsylvania)和冷港战役,结果格兰特并没在这场战争中获取必需的胜利。事实上,李足以与他匹敌,并在某些情况下领导才能胜过他。但是联盟军继续损失人员,又不能得到补给,他们只能被迫应付格兰特的进攻而不能自己主动发起进攻。

1864年6月,格兰特在弗吉尼亚的彼得斯堡包围了李的部队。此时1865年4月1日,格兰特在五岔口战役(FiveForks)中取得胜利威胁到李的右翼防守迫使他撤退才告结束。格兰特与李的西撤军队平行,并命令谢里丹切断他们的撤退路线。4月9日在阿波马托克郡府,李认识到他已经无力再战,于是向格兰特投降。剩余的南方叛军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也跟着投降了。

格兰特在战后一直留在军中,1866年,国会批准将他提升为四星上将,这是自1799年来唯一一次这样的提升,1868年格兰特赢得了他两次竞选中的第一次,成为美国总统。但是被一系列的丑闻摧毁,用人不善,卷入欺诈的丑闻,虽然不是格兰特本人这样做,他的总统生涯证明了他是个更好的将军而非政治家。

在经过1879年不成功的第三次竞选活动后,格兰特搬到了纽约。他很快证明了他的商业技巧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长进,他在一次银行业投资中损失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在被诊断出患有喉癌后,格兰特用生命的最后时间来写自传,并在他去世前四天才完成。他于1885年7月23日在纽约的蒙特葛瑞格尔(MountGregor)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这本自传很成功,版税足够支持他家庭未来的生活需要。

格兰特矮壮、结实、肩膀浑圆,他的军人风度从未给任何人留下过深刻印象。尽管几乎别的尝试都失败了,他仍然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军事领导人之一。他的人员伤亡名单很长,也确实常常饮酒过量。不管怎样,他赢得了美国历史上最大、最关键的一场内战,保证了联邦的存在和奴隶制度的废除。

虽然不像李一样受人爱戴,不像J·E·B斯图尔特或菲利普·H·谢里丹一样炫耀,格兰特向世人证明了林肯对他的军事任命是正确的,他就是在那个适当的时间里的正确人选。现代的“总体战”和美国的统一是他留给世人的遗产。没有他的领导,美国很可能会陷于分裂,不会上升到今天的超级大国地位。

加里波第

具有卓越军事天才的加里波第,在政治上却过于浪漫天真,对于身边的种种阴谋诡计,权力欲望、党派纷争,他感到厌烦无奈。他那高贵无私的纯洁的心灵中,只有一个想法:统一意大利,一切为了祖国。他宣布两西西里王国并入撒丁王国,把一切权利移交给埃马努埃莱国王。

至此,除罗马和威尼斯之外,意大利全国基本统一。国王派人送来一份礼单:给他一处王宫古堡,一艘汽艇,给他的长子梅诺蒂一座庄园,委任他的次子里乔蒂为御前侍从武官,给他的女儿泰雷西一份丰厚嫁妆。“我奋战南方,既非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为了牟取私利。我急欲回去过我的孤独生活。’他不仅谢绝了礼单,而且辞去正规军中的官阶,带着未能进军罗马的遗憾和仅有的50法郎及一口袋菜豆种子,回到卡普雷拉岛。

1861年3月14日,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正式登基,意大利王国成立了。此后20年,内阁的权力斗争此起彼伏,国际矛盾风云变幻。这段时间,加里波第以为自由而战的传奇将军和耕种渔猎、造福于孙的一家之长的双重角色,有时活跃在欧洲大陆,有时幽居在海上小岛。

只要祖国需要,,他会立即不计前嫌,二话不说,立刻组织志愿军奔赴前线。他带兵参加1866年的普奥战争,意大利作为普鲁士的盟友收回威尼斯,他再次为彻底统一祖国立下汗马功劳。1867年,他远征罗马失败,又于1870年委托助手组织志愿军进军罗马,和正规军一起推翻教皇国,收回罗马,最后统一了意大利。

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加里波第不仅成为解放祖国的元勋,意大利的民族英雄,而且也成了世界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一面旗帜。1861年,美国大使代表林肯总统正式邀请他去美国统率部队。1863年,当他因向罗马宣战而被捕时,全欧洲掀起了愤怒的浪潮,英国爆发抗议游行,德国募捐铸造金冠赠给他,瑞典举行群众示威,法国派出慰问团。在1870—1871的普法战争中,当得知法国推翻了拿破仑三世建立共和国时,他主动请缨,指挥八千沃捷兹军队,打败了普鲁士名将维尔德的二万大军。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时,他接到担任国民自卫军总司令的邀请。但是他已百病缠身,不能成行。日愈剧烈的风湿病和原因不明的发烧、疼痛,无情地折磨着这位戎马一生的传奇英雄。

卡普雷拉岛上,天气好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坐轮椅的老人。有时他在女儿的墓地一坐半天,有时他扶着一块碑石喃喃自语,那下面埋着他的战马。晴朗的夜晚,他会用望远镜观看划破夜空的彗星,沉闷的下午,他多半呆在房间里,与镶在紫檀木镜框中,那条阿妮塔留下的乌黑发辫作伴。一天,他让人抬着来到海上,望着碧波万顷的大海,他轻轻抚着刚刚几岁的小儿子说:“小家伙,我希望你当海军。”

1882年6月2日,被恩格斯誉为意大利最后一位具有古风的英雄与世长辞了,他安息在小岛家庭墓地的几棵松树下。意大利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朱塞佩·马力亚·加里波第。

毛 奇

普奥战争以后,毛奇立即着手制订对法国作战的宏大计划和进行战争准备。北德意志各邦虽然统一了,但是南德还有四个邦国处于法国的卵翼之下。要完全统一德国,势必要与法国一战。而且作为一个军人,他个人的成就因为法国的干涉而打了折扣,心里一直忿忿然。所以于公于私,这一箭之仇都非报不可。

毛奇是一个知识全面、头脑冷静、目光锐利的军事家,就在普奥战争进行之中他已经发现了普军不少弱点。普军上下对骑兵的作用都认识和发挥不够,在普军翻越苏台德山脉时,他和下级指挥官都未派骑兵在前面警戒和侦察,行军处于一种盲目状态,结果在冲出山垭口时与奥军发生了遭遇战。如果奥军在山中或山垭口设伏,普军将吃大亏。此外,对骑兵屏护主力、阻滞敌军行进、反侦察等作用也未能发挥。

毛奇还发现普军炮兵武器和战术上都存在严重缺点。普军使用的大炮,很多还是前膛装填的滑膛炮,这种炮被证明比奥军普遍使用的后膛装填的线膛炮,在发射速率和准确度上都差得多。在战术上,普军习惯把炮兵放在行军纵队的尾部。所以当普军第二军团前卫部队从山垭口冲出与奥军遭遇时,就完全失去了炮火的保护。更为严重的是,当第一军团在萨多瓦向奥军正面发起进攻时,出现炮火支援迟缓的问题,普军步兵完全暴露在奥军火力之下,受创严重。

针对这两大弱点,毛奇在战后立即着手改革,将普军火炮全部更新为钢质、后膛装填的线膛炮,并对炮兵和骑兵指挥官进行新编队和新战术意识的培训。毛奇率先提出了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概念,即炮兵的预备队就是弹药。从此,普军在战斗中总是将所有能用上的炮兵都及早投入战斗。

经过毛奇几年的努力,普军在1870年投入普法战争时,无论在编制、装备、指挥,战术思想等方面,都远比法军准备充分。

在普鲁士人忙乎的时候,法国人也没有闲着。普奥战争一结束,拿破仑三世就眼巴巴地盼着俾斯麦答应给他领土“赔偿”的诺言兑现。谁知望穿秋水,俾斯麦一声不吭,就像压根儿没有这回事。拿破仑三世知道受了骗,心中极为不满。普鲁士人得寸进尺,又搞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赫然一个大国屹立,法国要想再次称霸欧洲,可就遇到强硬对手了。拿破仑三世痛下决心,决不再姑息遗患,尽快以战争削弱普鲁土,阻止德国统一。

双方都在大规模地扩充军备,同时展开秘密的外交活动,孤立敌人,争取盟友。俾斯麦竭力想争取英、俄中立,拿破仑三世则力图拉拢奥地利、丹麦和意大利,组成反普同盟。老奸巨猾、巧舌如簧的俾斯麦显然比公子哥儿出身的法国皇帝技高一筹。俾斯麦颇有成就,拿破仑三世却接连碰壁,搞得臣民怨他无能,颇有要闹事的架势,逼得他只好尽早动武。

到1870年,普鲁士首先做好战争准备。可一时没有借口。按照俾斯麦的信条:只要需要,没有就去制造。俾斯麦眼睛滴溜溜一转,发现西班牙是个空子。原来的女王伊莎贝拉被1868年的革命推翻后,王位至今空着。俾斯麦派人秘密去马德里,收买西班牙临时政府,让他们邀请普王威廉的堂兄利奥波德亲王去当国王。这事俾斯麦、毛奇、罗昂一伙人事先没有告诉普王,他们怕威廉反对,阴谋就搞不成了。

果然,7月3日西班牙《回声报》披露利奥波德出任西班牙国王的消息后,正在埃姆斯温泉疗养的威廉国王闻讯大为惊讶,并立即表示反对。但反应最强烈的还是拿破仑三世,他简直跳了起来,一面向普鲁士提出抗议,一面扬言:谁敢派人去西班牙当国王,就同谁开战。事情明摆着,他要让那个普鲁士人去做了国王,岂不是让人家两面夹攻吗?

7月9日,法国驻柏林大使奉命赶往埃姆斯谒见普王,要求制止利奥波德继承西班牙王位。威廉表示他将劝阻亲王接受邀请。利奥波德也随即发表声明,不去西班牙做国王。事情到此本就可以了结了,但是拿破仑三世还不放心,竟命令大使去向普王逼索永远不同意利奥波德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书面保证。这就做得太过分了,威廉毕竟是一国之君,岂能做这种丢脸面的事。他拒绝了大使的要求,并将会谈结果电告首相俾斯麦。

俾斯麦收到电文时,正同总参谋长毛奇和军政大臣罗昂共进晚餐。俾斯麦看了电文,诡谲地笑了笑,问:“对法国的战争早打好还是晚打好?”毛奇以他一贯的简洁语言回答:“如果真要打,晚打对我们不利。”俾斯麦于是提笔在电报上改了几个字,将原来比较温和的语气改成带有侮辱法国皇帝的意味,他一面将改过的电文递给毛奇和罗昂,一面说:“那头高卢牛看见这块红布会立刻激怒起来。”三人大笑。他们虽然知道这会引得国王龙颜大怒,但一个统一的德国足以平息他的怒气。这三个战争贩子对于德国的统一,实在比国王本人还要热切。

经过删改的电文在报上一发表,法国舆论大哗。拿破仑三世气急败坏,觉得受了侮辱,但也高兴有了发动战争的借口。1870 年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正中了俾斯麦、毛奇等人的圈套,他们正是要法国先进攻,这样普鲁士便处于民族防卫战的地位,有利于争得德意志民族的支持和国际舆论的同情。

法国为这次战争也进行了多年的准备,陆军大臣向皇帝一再吹嘘说,完全准备就绪。拿破仑三世信以为真,急忙调兵遣将,想迅速集中优势兵力,越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方向突袭,切断南北德意志的联系,强迫各邦国中立,然后联合奥地利和意大利直攻柏林。同时,舰队在波罗的海和易北河配合陆军行动。

皇帝的战略计划本也不错,可他的军队实在不争气,平时训练差,装备落后且不齐全,参谋指挥系统效率低。部队接到集中命令时,到处乱成一片,有的将军甚至找不到自己的部队。地图没有,军需晶不足,索要粮草、弹药、帐篷的电报纷纷飞向巴黎总部。7月28日,对此一无所知的皇帝兴冲冲跑到梅斯前线,准备发动进攻,这才发现没有一支部队完成战争准备。又耽误了一个星期,法军才于8月2日开始进攻。

普军却利用这段时间迅速动员和集中起来。在毛奇效率很高的总参谋部的指挥协调下,普军三个主力军团,连同预备队和机动部队共40万人,在十天之内便全部集结于西南边境一带。毛奇侦知法军在梅斯和斯特拉斯堡分别集中兵力,便将三个军团配置在法军两部之间、孚日山后面从北到南一线,这样三个军团既可以互相支援,也可以集中力量攻击敌军一部。

8月2日,法军主力莱茵军团的三个军从梅斯向德国境内的萨尔布吕肯突进,普军一部受冲击,被迫后撤。毛奇立即命令第一军团向第二军团靠近,第三军团向南突击,阻止斯特拉斯堡—线法军北上增援。8月4日,普军开始全面反攻。

弗里德里希·威廉亲王率领第三军团共13万人向南前进,在维桑布尔附近越过国境,歼灭了一个埋伏在那里的法国师。8 月6日与麦克马洪元帅统率的法军南线军团六个师接战,将其击退,同一天,普军一、二军团在福巴克击溃法军第二军一部。

普军这一系列攻势迅猛而凌厉,尤其是改进后的炮兵,双方步兵尚未靠近便以猛烈的火力向敌军轰击,给法军造成大量死伤,严重打击了法军士气,在普军步兵进攻时又提供连续不断的炮火支援。战斗中,普军无论在炮兵火力、步兵火力的配合上,都明显强于对方。法军被这一连串的打击弄得手忙脚乱,梅斯的大本营里一片惊恐气氛。拿破仑三世见形势不妙,立即把帅印交给巴赞元帅,自己坐上马车慌忙往西逃往夏龙。8月9日,麦克马洪留下一部坚守斯特拉斯堡,自己带领其余南线部队乘火车撤往夏龙。

毛奇从骑兵侦察队那儿及时掌握了法军动向,命令第一军团直趋梅斯;第二军团插向梅斯与南锡之间;第三军团从南锡向西前进,从侧翼包围法军。8月中,向西挺进的第一、二军团以骑兵为先头部队进行快速迂回,在格拉夫洛特以西截住了从梅斯往凡尔登退却的法军。8月16日,普军挫败法军往马斯河方向突围的计划,迫其在格拉夫洛特设防。8月18日,两军在格拉夫洛特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十几万军队,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到傍晚,普军击败法军,攻入格拉夫洛特,迫使巴赞率领18万法军撤回梅斯要塞。普军乘势围城。

毛奇原计划没有设想法军主力会退守梅斯。法国人拙劣的战术使他喜出望外,他立即集中第一、二军团大部共15万人,由弗里德里希·查理士王子指挥围攻梅斯,将巴赞钉死在这里。其余部队另组一个缪斯军团,配合第三军团向巴黎进发,迫使法军在巴黎以东地区会战。

此时,麦克马洪元帅在夏龙又重新组成了一个新军团,共13万余人,他决定退守巴黎。8月21日,部队出发不久,麦克马洪接到大本营电报,要他火速驰援正在突围的巴赞部队。麦克马洪被迫回师东进。8月26日,麦克马洪向北绕道迂回到色当以南地区,避开从南锡往西北前进的普军缪斯军团。

毛奇从骑兵侦察队那儿得知麦克马洪正向梅斯开进,一时颇为疑惑,难道法国人连首都都弃之不顾了吗?因为巴黎方面已经没有防卫部队了。8月29日,他从被俘的法军参谋人员口中得知确切消息,立即命令缪斯军团和第三军团向北疾进,阻止麦克马洪渡过马斯河。

麦克马洪在途中得知巴赞仍被围在梅斯,普军两个军团又渐渐逼近,知道救援巴赞已无可能,为免全军被困,唯一出路是向北撤退。但拿破仑三世不甘心放弃梅斯的法军主力,命令麦克马洪继续东进。法军指挥混乱,命令反反复复,搞得部队疲劳而沮丧,而且也错过了战机。

8月30日,普军前锋部队赶到,随即发起袭击。法军正在进食,措手不及,受到重创。当晚,麦克马洪命令部队进驻与比利时接壤的色当要塞。拿破仑三世也进入色当。

毛奇命令缪斯军团越过马斯河,抢占通往比利时的阿登山口,从北面和东面包围法军,第三军团截断法军往巴黎的退路,从南面和西面发起进攻。8月31日,普军从四面向色当附近的法军发起猛攻。毛奇对普王威廉说:“近卫师开始进攻了,我祝贺陛下取得本世纪最伟大的胜利。”经过一天激战,法军被压缩在要塞周围一片狭小的地域内。黄昏时分,毛奇观察着地图,见合围已经完成,不禁得意地说:“现在我们把他们关在一个老鼠笼子里了。”

色当城周围小山环绕,法军驻扎城内,位置极为不利。麦克马洪当初退至色当,并不打算在这里组织防守,不过想休息两天,然后往西南撤退。没料到普军进军如此神速,两夜之间便使他成了瓮中之鳖。

9月1日凌晨,大雾弥漫,法军迅速占领阵地,准备抗击普军进攻。普军155000人已进抵前沿,占领了周围几乎所有高地,七百门火炮一齐对准色当城。俾斯麦和普王站在一个离色当只有三公里的小山上,用望远镜俯瞰着雾气笼罩的色当城,等待着欣赏胜利的全过程。

不久,雾气开始消散,色当要塞的轮廓渐渐显现出来。毛奇下令总攻,七百门大炮一齐怒吼,炮弹像雨点般落在法军的阵地上和城内的房屋上,到处是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炸和熊熊大火,法军士兵争先恐后往堡垒里乱钻。上午七时,法军总指挥麦克马洪元帅在视察前沿阵地时被炸成重伤,被迫交出指挥权。当时法军还控制着城北一处高地,这是法军唯一可能的退路。可是法军将领们却在是否突围的问题上发生争吵,普军趁机攻占北部高地,将十余万法军全部装入袋中。此后,普军采取联合火力,集中炮火进行压制性射击,猛烈的炮火时而转向东侧,时而移向西部,轰得法军士兵不知所措,惊恐乱窜,互相践踏,死伤累累。色当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狱。

拿破仑三世绝望地躲在地堡内,称霸欧洲的雄心壮志已然灰飞烟灭。他反复考虑,实在不愿意享受一个皇帝战死的罕见的光荣。下午三时,他下令在中央塔楼上升起白旗,并派人向普王递交了求降书。9月2日上午,拿破仑三世在童雪里村会见俾斯麦,法军正式投降。

至此,色当战役结束。此役法军死伤一万七千余人,被俘十万三千人,其中包括法国皇帝、元帅和39名将军。此外还交出各种火炮550余门,车辆一千余辆,战马六千匹。色当战役是一个典型的完全的包围战,在世界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十分深远。

随后,毛奇指挥普军长驱直入,继续向巴黎推进。这次他决心贯彻他的信条;政治不得妨碍战争的进程,直至战争结束。他决心不让任何人使他的胜利再打折扣。

法军战败投降和普军继续入侵的消息传到巴黎,人民群众异常愤怒,以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从此结束了法国历史上的王朝统治时代。

9月19日,普军进围巴黎。9月28日,被围在斯特拉斯堡的法军投降。10月28日,被围在梅斯的巴赞元帅投降。普法战争结束。

普法战争是十九世纪最大的战争之一,双方共投入兵力70多万人,火炮近三千门。这次战争是毛奇最成功的军事杰作。他在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了解了法军的组织、装备、训练和运输能力等所有情况,领导总参谋部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并吸取了普奥战争的教训,对炮兵武器、战术及骑兵战术进行了革新,使炮兵和骑兵在整个战争尤其是色当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他的远见卓识和切实不懈的努力,使普军无论在兵力、火力、机动能力和战术上都明显优于法军,从战争一开始便占据了压倒优势。毛奇的指挥巧妙果断,随机应变,几乎无懈可击。由于他在普奥战争中树立了威信,指挥官们信任和服从他的指挥,也使得他的战术意图得到完全的实现。

普鲁士对法战争的胜利,把南德意志几个独立的邦国吓坏了,赶忙于1870年底发表声明,宣布加入德意志联邦。1871年1 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王宫正式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自封为第一任皇帝。德意志经过近六百年分崩离析的时代,终于统一成为一个现代的资产阶级国家。

1月28日,巴黎“国防政府”同德国签订停战协定,解散全部法国正规军。2月26日在凡尔赛签订了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订了正式和约,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东洛林给德国,并赔款50亿金法郎。

威廉坐上了德意志皇帝的宝座,眉开眼笑,踌躇满志,对俾斯麦、毛奇一伙愚弄他的恼恨早已烟消云散。他在庆功宴会上说:“您,罗昂将军,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使用了宝剑, 您,俾斯麦伯爵,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当我感谢军队时,就特别地想到你们三位。”

当然,这完全是颠倒主次的胡说八道。真正导致德国统一战争胜利的,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是德国的民族运动,是德意志人民英勇奋战的结果。毛奇,俾斯麦等人不过是历史偶然选中的工具而已。

普法战争的胜利,使毛奇的声誉大增,他被公认为当时欧洲最杰出的军事家。1871年,他因功晋升元帅,赐封伯爵,并得到议院的大笔金钱奖赏。1872年,他成为上议院议员。1876年,在他的出生地举行毛奇纪念碑揭幕典礼。他担任德意志帝国的总参谋长一直到1888年,当时,他已是高龄,为照顾他,还特设了总军需官协助他处理日常事务。这期间,他主要致力于研究德国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问题,他从青年时起就坚持认为德国有一天将不可避免地同时对俄国和法国作战。

毛奇的最后几年是平静,勤奋和忙碌的,他完成了《论1870—1871年战争》的大型论文。1888年,他退役后还担任国家保卫委员会会长,他的军国主义热情并未因高龄而有所衰退,依然在议会里起劲地鼓吹战争不可避免,要求进一步扩军备战。

1891年4月24日,毛奇病逝于柏林。依照他军事地理学家一贯准确的算法,享年九十岁。他算不上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家,但却是最具现代意识的军事家,他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创建的总参谋部的现代指挥体系,至今仍为许多国家所沿用,他的东西两线作战,分进合击,速决战等战略战术思想,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具有明显的影响。

阿尔弗雷德·马汉

1805年12月2日,在捷克斯洛伐克一个名叫奥斯特里茨的地方,爆发了一场有16万军队参加的战略性会战。经过这一仗,拿破仑彻底粉碎了俄奥联军的进攻,法兰西帝国依然巍然屹立着。

90年后,在美国罗德岛海军学院的讲台上,一个名叫阿尔弗雷德·马汉的海军战略讲师正侃侃而谈:“拿破仑战争证明,大规模会战是决定陆上战争胜负的最有效手段。那么海战呢?同样需要这种倾其军力的会战,惟有如此,才能夺取制海权!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出现一个‘海上的奥斯特里茨’!”

马汉的声音不高,但却震动了世界。“海上的奥斯特里茨”成为穿着不同国家军服的海军元帅、海军上将们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又过了21年,在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汉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不过,这壮观的会战不是发生在其理论的诞生地美国海域,而是在欧洲北海的一角,一个名声并不十分响亮的地点——日德兰。就是因为这场会战,使日德兰的名字永垂史册,也使马汉的理论开始广为人知。

起源于海洋文明的西方国家很早就重视海洋的意义,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权为基础的。

阿尔弗雷德·马汉(1840—1914年)是美国历史学家、海军军官。他发现,人类在海上的机动性超过了陆地。他在研究了英帝国长期称霸世界的历史后,于1890年出版了《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提出了“海洋中心”说。马汉认为,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夏威夷群岛和巴拿马海峡,海军必须以“集中”为战略法则,同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海军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马汉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在美国再版了30多次,并在全世界广泛流传。马汉也被后人公认为是海权论的鼻祖。他的突出贡献尤其在于对海权这一概念的创建和廓清,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体现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对当时的世界和后世历史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马汉是一个顺应时代而起又推动了时代发展的伟人。

马汉的有关海权的理论著作有20多部。马汉认为,不可能再有哪一个国家能像过去那样独霸海洋,美国应与有共同血缘关系的英国合作,确立同一种族对海洋的支配。马汉明确表示,他的海权论是要为美国的外交和军事战略提供理论基础,并公开称“强权即公理”。马汉曾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顾问,他的理论成了美国海军发展和海上扩张的理论根据。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军法案》,美国开始大规模发展海军。19世纪最后10年,美国的海军实力由世界第12位跃升为第3位,仅次于英、法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海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完全控制了太平洋,把太平洋当作自己的“内湖”。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海外仍有700多个军事基地,4个作战舰队,13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各型舰艇468艘。

鉴于马汉对美国海军战略的重要影响,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说:马汉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直至今天,强大的海权仍是美国全球战略的基础,马汉的海权思想仍然深深影响着美国和世界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大国用于海军建设的开支占国防开支的比例很大,美国为30%,英国、日本23%,法国14%,意大利13%,德国12%。海军如此被重视,归根结底,不得不归功于马汉海权论的开山之功。

卡尔·克劳塞维茨

1831年11月16日,普鲁士王国的一位将军因患霍乱病离开了人世。可是他的名字却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后人淡忘,他就是享誉世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的作者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于1780年生于普鲁士一个税务官家庭。他从小酷爱军事,12岁参加普鲁士军队,13岁踏上与法国作战的战场,不久晋升为少尉。1801年,他被选入柏林陆军大学深造。在军校里,他刻苦攻读,勤于思考,获得了校长沙恩霍尔斯特将军的赏识。军校毕业后,他被推荐到奥古斯特亲王的部队担任副官。

当时,反法同盟各国的军队与拿破仑的军队正在征战。1806 年,克劳塞维茨随亲王参加了著名的耶拿战役和奥尔施塔特战役,普军大败,他也在战败后被俘。翌年被释放回国后,他深感陈旧的军事制度无法适应近代战争,因而积极呼吁和参与了普鲁士军队的改革工作。1810年,克劳塞维茨被任命为柏林陆军大学的教官。在任教期间,他编写了《军事训练概论》等著作,并给普鲁士王太子讲授军事课程。1812年,因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与准备发动侵俄战争的拿破仑结成同盟,克劳塞维茨愤而辞去了教职,奔赴俄国参加了反抗拿破仑的战争。拿破仑被打败后,他重又回到了普鲁士军队,开始从事战争理论的研究;1818年出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并晋升为将军,这年他38岁;在任12年,致力于军事理论和战争史研究,著书立说。

法国大革命、历次拿破仑战争和19世纪初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于克劳塞维茨世界观、军事观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克劳塞维茨虽然对法国大革命持反对态度,但他同时也清楚地看出了这次革命在军事上引起的根本性变化,并对封建主义军事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可是,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仍是资产阶级的中庸思想,在进步的观点中夹杂着反动思想、普鲁士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克劳塞维茨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他以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为指针,在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首次对战争和军事学术等一系列现象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作了分析。克劳塞维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撰写了论述荷兰独立战争、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战争、路易十四战争、菲特烈二世战争、拿破仑战争、1812年卫国战争、1813年德意志解放战争等许多军事历史著作。但其主要著作是《战争论》。《战争论》的结论是:“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对于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论点,列宁曾给予极高评价。

然而,作为唯心主义者的克劳塞维茨,把他国家的政治视为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而不懂得政治本身的发展动力就是阶级斗争。他认为战争只不过是对外政策的继续,而没有认识到战争同对内政策的联系,把政治与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政治与阶级斗争割裂开来。由于他没有揭示出战争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本质,所以在他论述具体战争时,就无法阐明战争的侵略性或正义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每个时代均应有其特定的战争”,军事学术的变化是由“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引起的。克劳塞维茨在研究军事学术理论及其组成部分—战略学和战术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反对军事学术中的“永恒的原则”,认为战争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同时,他又否定在军事发展上存在规律性,并且断言“战争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领域,是一个充满不确实性的领域”。

克劳塞维茨是第一个在西方军事科学中明确提出了交战、战局乃至整个战争的一些实施原则: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于主突方向;发挥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坚决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战果。

克劳塞维茨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胜作用,这也是他对军事理论的重大贡献。克劳塞维茨认为,主要精神力量是: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然而,由于克劳塞维茨没有弄清战争的社会本质和民众在战争进程中、战争结局中的决定性作用,过分地夸大了统帅的作用,因此他就无法认清精神因素的真正源泉。

克劳塞维茨死后出版的著作,构成了西方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完整阶段。他的战争学说是对战争本质等问题的重要见解。《战争论》探索战争奥秘的深度是克劳塞维茨死后100多年来,任何一个军事理论家从未达到过的,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并受到了各国的重视。曾经担任德军总参谋长、“施蒂芬计划”的策划人冯·施蒂芬伯爵在《战争论》第五版导言中写道:“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是有史以来有关战争的论述中最高超的见解”,“通过它造就了整整一代杰出的军人”。《美国军事学说》的作者达尔·奥·史密斯将军写道:“克劳塞维茨的理论虽然不是产生于美国,但是这种理论对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