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第4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5 07:49:01

点击下载

作者:王路群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第4版)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第4版)试读:

前言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计算机应用中一个空前活跃的领域,它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科学。目前,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生产过程控制、金融、军事、科研、教育信息服务、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

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全国高等院校的各个专业都开设了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课程,特别是近年来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急需以计算机网络应用为主的实用教材。本书避开了难懂的理论,取而代之的是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实例和实训。根据此要求,我们组织了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了这本教材。

本书选材注意到读者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理论部分的选材遵循了“必要、适度、够用”的高职高专教育原则,并注意加大实践内容比例来帮助读者提高应用能力。

本书由王路群任主编,王祎、疏凤芳任副主编。王祎、疏凤芳统审全稿。其他参编人员有:张宇、李礼、库波、聂巍、郭俐、陈丹、周雯、于继武、龚丽、刘媛媛、宋焱宏、任琦。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或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殷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可函至917wangyi@163.com。编者2015年7月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教学要求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功能。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逻辑组成,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了解:计算机网络和 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1.1 引言

计算机网络从20世纪60年代产生至今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最初的单主机与数个终端之间的通信到现在全球上千万台计算机的互联;从开始只有几百比特每秒钟的数据传输速率到今天已能达到上千兆比特每秒钟的数据传输速率;从一些简单的数据传输到今天丰富、复杂的应用,这些变化已经对现代人类的生产、经济、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过去的20年里,互联网(Internet)的诞生和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今天,互联网已成为连接全世界几十亿人的通信系统,它连接了大多数国家的各级政府机关、工商企业、各类学校和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机构及军事机构,它使处在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3个阶段。

1.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互联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的主机昂贵,而通信线路和设备的成本相对较低。为了共享主机资源,人们建立了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终端网络系统,这种联机终端网络系统如图1.1所示。

一台主机连接若干台终端,终端一般不具有中央处理器,没有数据处理能力。主机既要承担通信工作又要承担数据处理工作,因此主机的负荷较重,而且效率较低。另外,每一个分散的终端都要单独占用一条通信线路,线路利用率低。因此,为了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并减轻主机的负担,该系统使用了多点通信线路、终端集中器以及通信控制处理机。

所谓多点通信线路就是在一条通信线路上串联多个终端,如图1.2所示,多个终端可以共享一条通信线路与主机进行通信,通信方式采用分时使用通信线路的策略来提高线路的利用率。图1.1 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终端网络系统图1.2 多点通信线路

终端集中器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从终端到主机的数据以及分发从主机到终端的数据。采用终端集中器能够提高远程高速线路的利用率。

通信控制处理机(CCP)或称前端处理机(FEP)的作用就是要完成全部的通信任务,让主机专门进行数据处理,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如图1.3所示。图1.3 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和集中器的通信系统

当时,这种网络的应用范围极广,涉及军事、银行、航空、铁路、教育等部门。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美国航空公司与IBM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初投入使用的飞机订票系统(SABRE-1)。这个系统由一台中央计算机与全美范围内的2 000个终端组成,这些终端采用多点线路与中央计算机相连。此外,还有美国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它将雷达信号和其他信息经远程通信线路送至中央计算机进行处理,第一次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远程集中控制。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信息服务系统(GE Information Service)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商用数据处理网络,其地理范围从美国本土延伸至欧洲、澳洲和日本,各终端设备连接到分布于世界上23个地点的75个远程集中器,远程集中器又分别连接到16个中央集中器,各主计算机也连接到中央集中器,中央集中器经过50kb/s线路连接到交换机。

2.以多处理机为中心的网络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这个时期已形成了将多个单主机联机的终端网络互联起来,以多处理机为中心的网络。

以多处理机为中心的网络主要有2种形式:第一种是通过通信线路将各主机连接起来,并由主机承担数据处理和通信的双重任务,如图1.4(a)所示。

第二种形式是把通信系统从主机当中分离出来,设置专用的通信控制处理机。主机间的通信是通过通信控制处理机的中继功能来间接实现的,如图1.4(b)所示。图1.4 以多处理机为中心的网络

通信控制处理机负责网上各主机间的通信控制和通信处理,由它们组成带有通信功能的内层网络,也称为通信子网,它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上的主机负责数据处理,它是网络资源的拥有者,而网络中所有的主机构成了资源子网,也称为网络的外层。通信子网为资源子网提供信息传输服务。资源子网上的用户之间的通信是建立在通信子网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如果没有了通信子网,网络是不能工作的。反之,没有了资源子网,通信子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构成统一的资源共享的网络。

3.分组交换技术的诞生

随着以多处理机为中心的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用户不仅可以使用本地计算机上的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使用其他计算机上的软件、硬件与数据资源,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一阶段研究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的ARPANET,其核心技术是分组交换技术。

在早期的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且应用最广泛的是电路交换。采用这种方式,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要经过通信线路。但是,利用电话线路传送终端的数据会出现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计算机通信时,线路上真正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有时甚至低于1%。用户在阅读屏幕信息或用键盘输入与编辑一份报文时,通信线路实际上是空闲的,浪费了通信线路资源,而用户的通信费用却很高。同时,在线路交换中,用于建立通路的呼叫过程对计算机通信来说也太长。线路交互是为语音通信而设计的,打电话的平均时间约为几分钟,因此呼叫过程(10~20s)不算太长。但是,1 000bit的数据在2 400b/s的线路上传输时,需要的时间还不到0.5s。相比之下,呼叫过程占用的时间就太长了。

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开始着手进行分组交换网的研究工作。分组交换的概念最初是在1964年提出的,到了1969年12月,美国第一个使用分组交换技术的ARPANET投入运行,虽然当时仅有4个结点,但它对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ARPA网络结点超过60个,主机有100多台,地域范围跨越了美洲大陆,连通了美国东部和西部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而且通过通信卫星和夏威夷以及欧洲等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相互连通。

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网络试验成功,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期的联机终端系统是以单个主机为中心,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而分组交换网则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主机和终端构成了用户资源子网。用户不仅可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而且还可共享用户资源子网的许多硬件和软件资源。这种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被称为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其功能比面向终端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很大的增强。1.1.3 Internet的快速发展

Internet的前身是ARPANET。1969年12月,ARPNET开始投入运行。到1983年,ARPANET已连接了300多台计算机,供美国各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使用。在1984年,ARPANET被分解为2个网络:一个是民用科研网络(ARPANET),另一个是军用计算机网络(MILNET)。由于这2个网络都是由许多网络互联而成的,因此它们都称为Internet。

由于ARPANET的成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决定资助建立计算机科学网。从1985年起,NSF就围绕其6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1986年,NSF建立了国家科学基金网络(NSFNET),它是一个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覆盖了全美国主要的大学和研究所,NSFNET也和ARPANET相连。最初,NSFNET主干网的数据传输速率不高,只有56kb/s。在1989—1990年,NSFNET主干网的数据传输速率提高到1.544Mb/s,并且成为Internet中的主要部分。

NSFNET的形成和发展,使它成为Internet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相继建立本国的主干网并接入Internet,例如加拿大的CANET、欧洲的EBONE和NORDUNET、英国的PIPEX和JANET以及日本的WIDE等。

Internet最初的宗旨是用于支持教育和科研活动,而不是用于商业性的营利活动。1991年,NSF放松了有关Internet使用的限制,开始允许使用Internet进行部分商务活动,例如宣布一些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新产品和服务,但不允许做广告。随着Internet规模的迅速扩大,政府已无法在财政上提供更多的支持,因此决定将Internet的主干网转交给私人公司来经营,并开始对接入Internet的单位收费。1995年,NSFNET结束了它作为Internet主干网的历史使命,Internet从学术性网络转化为商业性网络。

Internet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增长速度最快的计算机网络。20世纪90年代,由欧洲原子核研究所组织CERN开发的万维网(WWW)被广泛应用在Internet上,大大方便了广大非网络专业人员对网络的使用,使这一时期成为Internet发展最迅猛的阶段。1993年年底,WWW站点数目只有627个,而1999年年底已经超过了950万个,上网用户则超过2亿户。1.1.4 Internet的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它已渗透到世界科学、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用户可以使用Internet来实现全球范围的电子邮件、WWW信息查询与浏览、电子新闻、文件传输、语音与图像通信服务等功能。实际上,Internet已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

在Internet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同时,高速网络的发展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异步传输模式(ATM)、高速局域网、交换局域网与虚拟网络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应用已成为衡量21世纪综合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1993年9月,美国制定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它被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美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触动了世界各国,人们开始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会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国家也纷纷开始制订各自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对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已在各国达成共识。

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是为了满足人们在未来随时随地对信息交换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人们相应地提出了个人通信与个人通信网的概念,它将最终实现全球有线网的互联、邮电通信网与电视通信网的互联以及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的结合。在现有电话交换网(PSTN)、公共数据网(PDN)、广播电视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基础上,利用无线通信、蜂窝移动电话、卫星移动通信、有线电视网等通信手段,最终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的时间里,使用任一种通信方式,实现任何业务的通信”。

信息高速公路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因此,它要求网络无处不在,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将覆盖所有的企业、学校、科研部门、政府及家庭,其覆盖范围可能要超过现有的电话通信网。未来的网络必须具有足够的带宽、很好的服务质量与完善的安全机制,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将对21世纪世界军事、经济、科技、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

1.2.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是研究计算机网络人员首先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曾经从各个侧面对它提出了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3类。

第一类是从强调信息传输的广义观点出发,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计算机之间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的,为了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借助于通信线路将计算机与远方的终端连接起来,形成了具有通信功能的终端——计算机网络系统,首次实现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第二类是从强调资源共享的观点出发,人们把计算机网络理解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的方式连接起来的,并且各自具备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之集合体”。这种定义方法是在ARPANET诞生之后不久,由美国信息处理学会联合会在1970年春天举行的联合会上提出来的,以后在有关文献中广为引用。

第三类是从用户透明性的角度出发,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由一个网络操作系统自动管理用户任务所需的资源,而使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是透明的计算机大系统”。这里“透明”的含义是指用户察觉不到在计算机网络中存在多个计算机系统。按照这种观点,具有资源共享能力仅是计算机网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这种观点对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3种观点中,前2种观点都只从某一角度说明了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只有第3种观点,才真正说明了网络的内涵。而且今天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Internet的发展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的重要位置说明,只有这样的计算机网络才是人类所真正需要的网络。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可以定义为: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按照某种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1.2.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不断地得到扩展,不再仅限于资源的共享,而是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数据通信

计算机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终端之间,可以快速地相互传递数据、程序或文件。例如电子邮件(E-mail)可以使相隔万里的异地用户快速准确地相互通信;电子数据交换(EDI)可以实现在商业部门或公司之间进行订单、发票、单据等商业文件安全准确的交换;文件传输服务(FTP)可以实现文件的实时传递,为用户复制和查找文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2.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是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最初目的,也是主要目的之一。利用计算机网络,既可以共享大型主机设备又可以共享计算机硬件设备,例如进行复杂运算的巨型计算机、海量存储器、高速激光打印机、大型绘图仪等,从而避免重复购置,并且能够提高硬件设备的利用率。此外,利用计算机网络还可以共享软件资源,例如大型数据库和大型软件等,这样可以避免软件的重复开发和大型软件的重复购置,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了效率。

3.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在一些用于计算机实时控制和要求高可靠性的场合,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备份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当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可以立即由计算机网络中的另一台计算机来代替其完成所承担的任务。例如工业自动化生产、军事防御系统、电力供应系统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设置备用或替换的计算机系统,以保证实时性管理和不间断运行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促进分布式系统的发展

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把数据处理的功能分散到不同的计算机上,这样既可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负担不会太重,又扩大了单机的功能,从而实现了分布式处理和均衡负荷的作用。

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3.1 计算机网络的逻辑组成

计算机网络要完成数据处理与数据通信两大基本功能,那么从它的结构上必然分成2个部分:负责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和终端;负责数据通信的通信控制处理机和通信线路。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2个子网: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同时,计算机网络系统由许多计算机软件、硬件和通信设备组成,根据这些网络组成部分在网络中的功能、类型、角色的不同,通常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

1.资源子网

资源子网由主机、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资源子网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并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连接到网络中的计算机、文件服务器以及软件构成了网络的资源子网,如图1.5所示。图1.5 资源子网

网络中的主机(Host)可以是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或微型机,主机是资源子网的主要组成单元,它通过高速通信线路与通信子网的通信控制处理机相连接。普通用户终端通过主机入网,主机要为本地用户访问网络中其他主机设备、共享资源提供服务,同时要为网中其他用户(或主机)共享本地资源提供服务。

终端控制器连接一组终端,负责这些终端和主机的信息通信,或者直接作为网络结点。终端是用户访问网络的界面,可以由键盘和显示器组成简单的终端,也可以是带有微处理器的智能终端。

计算机外设主要是网络中的一些共享设备,如大型的硬盘机、高速打印机、大型绘图仪等。

2.通信子网

通信子网由网络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线路与其他通信设备组成,完成全网数据传输、转发等通信处理工作,如图1.6所示。图1.6 通信子网

通信控制处理机在通信子网中又被称为网络结点。它是一种在数据通信系统与计算机网络中处理通信控制功能的专用计算机,一般用小型或微型机配置通信控制的硬件和软件,按照它的功能和用途,可以分为存储转发处理机、集中器、网络协议转换器、报文分组组装/拆卸设备等。它一方面作为与资源子网的主机、终端的接口结点将主机和终端连入网内;另一方面,它又作为通信子网中的报文分组存储转发结点,完成报文分组的接收校验、存储、转发功能,实现将源主机报文正确发送到目的主机的作用。

通信线路为通信控制处理机与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控制处理机与主机间的通信介质。计算机网络采用的通信线路有多种形式,如电话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通信信道、微波与卫星通信信道等。一般在大型网络中或者相距较远的两结点之间的通信链路是现有的公共数据通信线路。

以上是从逻辑结构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下面从系统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的组成。1.3.2 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集计算机硬件设备、通信设施、软件系统及数据处理能力为一体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现代化综合服务系统。

一般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硬件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

1.网络工作站

网络工作站是指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中并通过应用程序来执行任务的个人计算机。它是网络数据主要的发生场所和使用场所。用户主要通过工作站来使用网络资源并完成自己的任务。网络操作系统通过在个人计算机中增加网络功能,使之成为网络工作站。

2.服务器

服务器是指能向网络用户提供特定的服务软件的计算机。它包含2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服务器的作用是为网络提供特定的服务,而人们通常会以服务器提供的服务来命名服务器,如提供文件共享服务的服务器称为文件服务器,提供打印服务的服务器称为打印服务器等;另一方面,服务器是软件和硬件的统一体,特定的服务程序需要运行在特定的硬件基础上,如大量内存、高速大容量硬盘等。服务器要完成服务功能,需要由服务程序完成服务功能。

由于整个网络的用户均依靠不同的服务器提供不同的网络服务,因此,网络服务器是网络资源管理和共享的核心。网络服务器的性能对整个网络的资源共享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客户机

一般地,访问网络中共享资源的计算机称为客户机,客户机一般不参与网络管理。客户机是用户向服务器申请服务的终端设备,用户可以在客户机上处理日常工作,并随时向服务器索取各种信息及数据,请服务器提供各种服务(如传输文件、打印文件等)。

4.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是网络中信息传输媒体,是网络通信的物质基础。传输介质的性能特点对数据传输速率、通信距离、可连接的网络结点数目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等均有很大影响,必须根据不同的通信要求,合理地选择传输介质。

5.网络连接设备

网络中使用的连接设备有网络适配器、中继器、集线器、路由器、网桥、网关等。

网络适配器也称为接口卡或网卡。它是网上设备(如工作站、服务器等)到网络传输媒体的通信枢纽,是完成数据传输的关键部件。网络适配器必须有一个连接到网络通信媒体的端口,而适配器本身是以接口卡的形式连接到网络设备上的,适配器通过它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进行数据交换。

当网络中的信号沿着传输介质传输时,信号会逐渐衰弱,如果要想将信号传得更远,需要安装一个称为“中继器”的设备。数据经过中继器,不进行数据包的转换,即可放大网络信号。中继器连接的网络在逻辑上是同一个网络。中继器可以是单口接收和单口传送,但是它一般具有多个接口,多口中继器就是常说的集线器。

路由器、网桥、网关等设备将在第5章中详细介绍。1.3.3 计算机网络的软件系统

在网络系统中,除了包括各种网络硬件设备外,还应该具备网络软件,网络软件是计算机网络中不可或缺的资源。网络软件所涉及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比单机系统中的各类软件都复杂得多。由于网络体系的多样化、网络硬件的多样化,以及组合而产生的功能复杂化造成了软件类型的多种多样,难于统一标准。根据网络软件在网络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将其大致分为5类。

1.网络协议软件

用以实现网络协议功能的软件称为网络协议软件。协议软件的种类非常多,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系统都有支持自身系统的协议软件,在体系结构中不同层次上又有不同的协议软件。对某一协议软件来说,到底把它划分到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哪一层是由协议软件的功能来决定的,所以同一协议软件,它在不同的体系结构中所隶属的层次不一定相同。

2.网络通信软件

在网络系统中,主机与主机或主机与终端之间的连接方式有2种。(1)主机是通过通信接口与其他计算机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必须遵守网络协议所规定的接口关系。(2)主机直接通过通信媒体与主机或终端相连接。由于这种连接方式所连接的终端和计算机种类不同,没有固定标准,并且连接接口关系不一定与网络协议的规定相一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主机操作系统中除了要配置实现网络通信的低级协议软件外,还要为各种相连的终端或计算机配置相应的通信软件。通信软件使用户能够在不必了解通信控制规则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应用程序,同时能与多个站点进行通信,并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加工。

3.网络管理软件

网络系统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对管理者来说经常会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避免服务器之间的任务冲突,如何跟踪网络中用户站点的工作状态等,这就需要软件来解决管理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于是产生了网络管理软件。网络管理软件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网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关于网络管理的具体内容将在第6章中详细介绍。

4.网络操作系统

就像一台计算机的运行必须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支持一样,计算机网络也必须拥有相应的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屏蔽本地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差异性,为用户提供各种基本网络服务功能,完成网络资源的管理,并提供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服务。关于网络操作系统的具体内容将在第6章中详细介绍。

5.网络应用软件

网络应用软件是在网络环境下直接面向用户的,是为网络用户提供服务的,是网络用户在网络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软件。

综上所述,网络应用软件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研究的重点不是网络中各个独立的计算机本身的功能,而是如何实现网络特有的功能。

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由于计算机网络自身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方法反映的是不同的网络特性。下面介绍常见的分类方法。1.4.1 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划分

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的差异可以把网络分为3类。

1.局域网(LAN)

局域网的分布范围一般在几千米之内,最大距离不超过10 km,如一栋建筑物内、一个校园内。它是在小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被大量推广使用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如图1.7所示。通常,它的数据传输速率比较高,一般在10Mb/s以上,而且延迟小,再加上成本低,应用广,组网方便,使用灵活等特点,使它深受用户欢迎。LAN是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图1.7 局域网

2.广域网(WAN)

广域网也称远程网,它的范围可达几兆米,例如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如图1.8所示。此类网络出于军事、国防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发展较早,例如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1971年在全美被推广使用并已延伸到世界各地。由于广域网分布距离太远,其数据传输速率要比局域网低得多,一般为几千位每秒(kb/s)。另外,在广域网中,网络之间连接用的通信线路大多租用专线,当然也有专门铺设的线路。图1.8 广域网

3.城域网(MAN)

城域网是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一种大范围的高速网络。随着局域网使用带来的好处,人们逐渐要求扩大局域网的范围,或者要求将已经使用的局域网互相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城市范围内的网络。因此,城域网涉及的目标是要满足几万米范围内的大量企业、机关、公司与社会服务部门的计算机联网需求,实现大量用户、多种信息传输的综合信息网络。1.4.2 根据网络采用的交换技术划分

根据计算机网络通信所采用的不同的交换技术,可将网络分成3类。

1.电路交换网络

电路交换网络指在进行数据传输期间,发送点(源)与接收点(目的)之间构成一条实际连接的专用物理线路,最典型的电路交换网络就是公用电话交换网。

2.报文交换网络

报文交换又称为存储-转发技术,该方式不需要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线路,信息先被分解成报文,然后一站一站地从源头送达目的地,这有点类似通常的邮政寄信方式。

3.分组交换网络

分组交换网络的基本原理与报文交换相同,它也不需要建立专用的物理线路,但信息传送的单位不是报文而是分组,分组的最大长度比报文短得多。1.4.3 根据网络的使用范围划分

根据网络的使用范围的差异,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

1.公用网

公用网由电信部门组建,一般由政府电信部门管理和控制,网络内的传输和交换装置可提供(如租用)给任何部门和单位使用。公用网分为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数字数据网(DD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等。

2.专用网

专用网是由某个单位或部门组建的,不允许其他部门或单位使用,例如金融、铁路等行业都有自己的专用网。专用网可以是租用电信部门的传输线路,也可以是自己铺设的线路,但后者的成本非常高。1.4.4 根据传输介质划分

根据网络所使用的不同的传输介质,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分为有线网和无线网。

1.有线网

有线网是指采用双绞线、同轴电缆以及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计算机网络。

2.无线网

无线网是指使用空间电磁波作为传输介质的计算机网络,它可以传送无线电波和卫星信号。无线网包括无线电话网、语音广播网、无线电视网、微波通信网、卫星通信网。

本章小结

所谓网络是指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按照某种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数据通信、资源共享、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促进系统分布式发展。

由于计算机网络自身的特点,从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方法反映了不同的网络特性。

练习题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过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是什么?

3.计算机网络的逻辑组成包括哪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由哪些设备组成?

4.计算机网络的硬件部分由哪些组成?

5.计算机网络的软件部分有哪些种类?

6.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第2章 数据通信

教学要求

掌握:数据和信号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数据传输方式,数据传输的同步技术,数据编码技术,多路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差错控制技术。

理解: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

2.1 基本概念

2.1.1 数据和信号

数据通信的目的是为了交换信息。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数字、文字、语音、图形和图像等多种形式。为了传输这些信息,首先要将这些信息用二进制代码表示出来。目前常用的二进制代码有国际 5 号码(IA5),扩充的二、十进制交换码 EBCDIC 和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ASCII码等。ASCII码等。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ASCII码目前已被ISO采纳,并发展成为国际通用的信息交换用标准代码。

ASCII码用7位二进制来表示一个字母、数字或符号,例如,字母A的ASCII码是1000001,数字1的ASCII码是0110001。任何文字都可以用一串二进制ASCII码来表示。

对于数据通信过程,只需要保证被传输的二进制码在传输过程中不出现错误,而不需要理解被传输的二进制代码所表示的信息内容。被传输的二进制代码称为数据(Data)。

对于数据通信系统,关心的是数据如何表示和怎样传输,而信号(Signal)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磁波表示形式。数据可以用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两种方式来表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如图2.1所示,模拟信号是一种波形连续变化的电信号,它的取值可以是无限个,例如电话送出的话音信号,电视摄像产生的图像信号等;而数字信号是一种离散信号,它的取值是有限的,信号沿着通信介质的流动从而实现数据的传输。图2.1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2.1.2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传输模拟信号的系统称为模拟通信系统,而传输数字信号的系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表示,如图2.2所示。在通信系统当中,发送信息的一端称为信源,接收信息的一端称为信宿。信源和信宿之间利用传输介质实现信号传输的通道称为信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外界的各种干扰信号称为噪声。图2.2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简单模型

在理想状态下,数据从信源发出到信宿,不会出现问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实际传输过程中,信号有可能因为受到干扰而出错,因此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输与交换,除了使用一些克服干扰以及差错的检测和控制方法外,还需要借助其他各种通信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如调制、编码、复用等,而对于不同的通信系统,所涉及的技术也有所不同。

1.模拟通信系统

普通的电话、广播、电视等都属于模拟通信系统,模拟通信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2.3所示。模拟通信系统通常由信源、调制器、信道、解调器、信宿以及噪声源组成。信源所产生的原始模拟信号一般要经过调制后再通过信道传输。到达信宿后,再通过解调器将信号解调出来。图2.3 模拟通信系统的结构模型

2.数字通信系统

计算机通信、数字电话以及数字电视都属于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2.4所示。数字通信系统由信源、信源编码器、信道编码器、调制器、信道、解调器、信道译码器、信源译码器、信宿、噪声源组成。在发送端还有时钟同步系统。图2.4 数字通信系统的结构模型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如果信源发出的是模拟信号,就要经过信源编码器对模拟信号进行调制编码,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如果信源发出的是数字信号,也要对其进行数字编码。信源编码有2个主要作用:一个是实现模/数转换;另一个是降低信号的误码率。而信源译码则是信源编码的逆过程。

由于信道通常会遭受信道上各种噪声的干扰,有可能导致接收端接收信号时产生错误。为了能够自动检测出错误或纠正错误,可采用检错编码或纠错编码,这就是信道编码。信道译码则是信道编码的逆变换。

从信道编码器输出的数字信号还是属于基带信号。除某些近距离的数字通信可以采用基带传输外,其余的通常为了与采用的信道相匹配,要将基带信号经过调制变换成频带信号再传输,这就是调制器所要完成的工作。而解调则是调制的逆过程。

时钟同步也是数字通信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数字通信系统传输的是数字信号,所以发送端和接收端必须有各自的发送和接收时钟。而为了保证接收端正确地接收数据,接收端的接收时钟必须与发送端的发送时钟保持同步。

通过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结构模型,不难看出,在一个数据通信系统中,必然会涉及多种通信技术,其中包括调制技术、编码技术、同步技术、差错编码技术等。2.1.3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有以下几种主要技术指标。

1.传输速率

传输速率是指数据在信道中传输的速率,它又分为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

码元速率(R):指每秒钟传输的码元数,单位为波特/秒B(Baud/s),又称为波特率。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由于数字信号是用离散值表示的,因此每一个离散值就是一个码元。

信息速率(R):指每秒钟传送的信息量,单位为比特/秒(b/bs),又称为比特率。

对于一个二进制表示的信号,每个码元包含1比特,因此其信息速率与码元速率相等。对于一个四进制表示的信号,每个码元包含2比特,因此它的信息速率应该是码元速率的2倍。

一般来说,采用M进制信号传输时,其信息速率和码元速率之间的关系是:

2.误码率和误比特率

误码率是指码元在传输过程中,错误码元占总传输码元的概率。

对于一个数据传输系统,不能笼统地要求误码率越低越好,要根据实际传输要求提出误码率指标;在数据传输速率确定后,误码率越低,数据传输系统设备越复杂,造价越高。在实际的数据传输中,电话线路传输速率在 300~2 400b/s时,平均误码率在 10-2~10-6之间;传输速率在 4 800~9 600b/s时,平均误码率在 10-2~10-4之间。

3.信道带宽和信道容量

信道带宽是指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在不失真的情况下所占用的频率范围,通常称为信道的通频带,单位用赫兹(Hz)表示。信道带宽是由信道的物理特性所决定的,例如,电话线路的频率范围为300~3 400Hz,则它的带宽范围也是300~3 400Hz。

信道容量是衡量一个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重要参数。信道容量是指单位时间内信道上所能传输的最大比特数,用比特每秒(b/s)表示。当传输速率超过信道的最大信号传输速率时就会产生失真。

通常,信道容量和信道带宽成正比,带宽越大,容量越高,所以要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信道就要有足够的带宽。从理论上看,增加信道带宽是可以增加信道容量的,但在实际上,信道带宽并不能使信道容量无限增加,其原因是在实际情况下,信道中存在噪声或干扰,制约了带宽的增加。

2.2 数据传输技术

2.2.1 信号传输方式

信号传输方式分为基带传输、频带传输与宽带传输。

1.基带传输

在数据通信中,数字信号是一个离散的矩形波,“0”代表低电平,“1”代表高电平。这种矩形波固有的频带称为基带,矩形波信号称为基带信号。实际上,基带就是数字信号所占用的基本频带。在信道上直接传输数字信号称为基带传输。

一般来说,基带传输的信源数据经过编码器变换,成为能直接传输的数字基带信号。以铜制传输线上的信号为例,它是通过直接改变电位状态来传输数据的。在发送端,将根据数据的内容由编码器改变电位状态发出信号;在接收端由译码器进行解码,根据电位状态还原出与发送端相同的数据内容。

基带传输系统安装简单、成本低,主要用于总线拓扑结构的局域网,在2.5km的范围内,可以达到10Mb/s的传输速率。

2.频带传输

在实现远距离通信时,经常要借助于电话线路。众所周知,传统的电话通信信道是为了传输语音信号而设计的,它只适用于传输音频范围在300~3 400Hz的模拟信号,不适用于直接传输计算机的数字基带信号。为了利用电话交换网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字信号传输,必须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为此,需要在发送端选取音频范围的某一频率的正(余)弦模拟信号作为载波,用它运载所要传输的数字信号,通过电话信道将其送至另一端;在接收端再将数字信号从载波上取出来,恢复为原来的信号波形。这种利用信道实现数字信号传输的方法称为“频带传输”。

也就是说,所谓频带传输是指将数字信号调制成音频信号后再进行发送和传输,到达接收端时再把音频信号解调成原来的数字信号。可见,在采用频带传输方式时,要求发送端和接收端都安装调制器和解调器。利用频带传输,不仅解决了利用电话系统传输数字信号的问题,而且可以实现多路复用,以提高传输信道的利用率。

3.宽带传输

宽带传输通常采用电视同轴电缆(CATV)或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带宽为300MHz。使用时通常将整个带宽划分为若干个子频带,分别用这些子频带来传送音频信号、视频信号以及数字信号。宽带同轴电缆原是用来传输电视信号的,当用它来传输数字信号时,需要利用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把数字信号变换成频率为几十兆赫兹到几百兆赫兹的模拟信号。

因此,可利用宽带传输系统来实现声音、文字和图像的一体化传输,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网合一”,即语音网、数据网和电视网合一。

宽带传输的优点是传输距离远,可达几万米,而且同时提供了多个信道。但它的技术较复杂,其传输系统的成本也相对较高。2.2.2 通信线路的连接方式

为适应不同的需要,通信系统中的各终端结点可以采用不同的线路连接方式进行连接。1.点对点的连接方式

点对点的连接方式就是2个结点用一条线路连接,这种方式所使用的线路可以是专用线路,也可以是交换线路。使用点对点的连接方式,结点一般是较为分散的数据终端设备,不能和其他终端合用线路或被集中器集中。点对点连接是由交换设备来实现的,这种方式称为交换方式。交换方式是终端之间通过交换设备灵活进行线路交换的方法,在需要通信时将2个终端之间的线路接通,如图2.5所示。图2.5 点对点的连接方式

2.多点线路连接

多点线路连接是指各个站点通过一条公共通信线路连接,如图2.6所示。在多点线路连接方式中,一条线路被所有的站点共享,若所有的站点可以同时发送数据,则这条线路在空间上是共享的,通常采用频分复用或波分复用技术传输数据;若所有的站点只能轮流使用线路发送数据时,那么它在时间上是共享的,通常采用时分复用技术传输数据。关于复用技术将在本章第4节中详细介绍。图2.6 多点线路的连接方式2.2.3 数据通信方式

根据信号在信道上的传输方向,将数据通信方式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3种。

1.单工(Simplex)通信

单工通信信道是单向信道,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身份是固定的,发送端只能发送信息,不能接收信息;接收端只能接收信息,不能发送信息。数据信号仅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即信息流是单方向的,如图2.7所示。例如,无线电广播和电视都属于单工通信。图2.7 单工通信

2.半双工(Half Duplex)通信

半双工通信是指信号可以沿2个方向传送,但同一时刻一个信道只允许单方向传送,即2个方向的传输只能交替进行,而不能同时进行。当改变传输方向时,要通过开关装置进行切换,如图2.8所示。由于半双工在通信中要频繁地切换信道的方向,所以通信效率较低,但节省了传输信道。例如无线通信对讲机就是典型的半双工通信,A在听B讲话时,只能听不能同时讲话;等B讲完后,A按下“发话”钮,B松开“发话”钮,通信方向切换。半双工通信方式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适用于终端之间的会话式通信。图2.8 半双工通信

3.全双工(Full Duplex)通信

全双工通信是指数据在同一时刻可以在2个方向上进行传输,如图2.9所示。例如,生活中使用的电话通话。全双工通信效率高,但结构较复杂,成本较高。图2.9 全双工通信2.2.4 数据传输的同步技术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当发送端与接收端采用串行通信时,通信双方交换数据,需要有高度的协同动作,彼此间传输数据的速率、每个比特的持续时间和间隔都必须相同,这就是同步问题。所谓同步,就是指接收端要按照发送端所发送的每个码元的重复频率以及起止时间来接收数据,否则,收发之间会产生误差,即使是很小的误差,随着时间的逐步累积,也会造成传输的数据出错。

因此,同步是数据通信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步不好会导致通信质量下降直至不能正常工作。通常使用的数据传输有2种方法: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1.异步传输

异步传输是最早使用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每次传送一个字符(可由5~8位组成),在传送字符前,设置一个起始位,以示字符信息的开始,接着是字符代码,字符代码后面是一位校验位,最后设置1~2位的终止位,表示传送的字符结束,如图2.10所示。这样,每一个字符都由起始位开始,在终止位结束,所以也称为起止式同步。

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实现,但是每个字符有2~3位的额外开销,这就降低了传输效率。图2.10 异步通信方式

2.同步传输

通常,同步传输方式的信息格式是一组字符或一个由二进制位组成的数据块(帧)。对这些数据,不需要附加起始位和停止位,而是在发送一组字符或数据块之前先发送一个同步字符SYN或一个同步字节,用于接收方进行同步检测,从而使收发双方进入同步状态。在同步字符或字节之后,可以连续发送任意多个字符或数据块,发送完毕后,再使用同步字符或字节来标识整个发送过程的结束,如图2.11所示。图2.11 同步通信方式

在同步发送时,由于发送方和接收方将整个字符组作为一个单位传送,且附加位又非常少,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所以这种方法一般用在高速传输数据的系统中,比如,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另外,在同步通信中,收发双方之间的时钟要求严格同步,而使用同步字符或同步字节,只是为了同步地接收数据帧,只有保证了接收端接收的每一个比特都与发送端保持一致,接收方才能正确地接收数据,这就要使用位同步的方法。对于位同步,可以使用一个额外的专用信道发送同步时钟来保持双方同步,也可以使用编码技术将时钟编码发到数据中,在接收端接收数据的同时获取到同步时钟,两种方法比较,后者的效率更高,使用更为广泛。

2.3 数据的编码和调制技术

在计算机中,数据是以离散的二进制“0”、“1”比特序列方式来表示的。计算机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数据编码类型主要取决于它采用的通信信道所支持的数据通信类型。网络中的通信信道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而依赖于信道传输的数据也分为模拟数据与数字数据。因此,数据的编码方法包括数字数据的编码与调制和模拟数据的编码与调制,如图2.12所示。图2.12 数字数据与模拟数据的编码和调制技术2.3.1 数字数据的调制

典型的模拟通信信道是电话通信信道。它是当前世界上覆盖面最广、应用最普遍的通信信道之一。传统的电话通信信道是为了传输语音信号而设计的,用于传输音频范围在300~3 400Hz的模拟信号,不能直接传输数字数据。为了利用模拟语音通信的电话交换网实现计算机的数字数据的传输,必须首先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也就是要对数字数据进行调制。

发送端将数字数据信号变换成模拟数据信号的过程称为调制(Modulation),调制设备就成为调制器(Modulator);接收端将模拟数据信号还原成数字数据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Demodulation),解调设备就称为解调器(Demodulator)。当发送端和接收端以全双工方式进行通信时,就需要一个同时具备调制和解调功能的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MODEM),这一过程如图2.13所示。图2.13 计算机通过MODEM进行通信

模拟信号是由电磁波构成的,其波形会不断发生变化。从物理角度去度量一个电磁波的波形,需要用3个参数:振幅、频率(周期)和相位。其信号可以写成:

式中 A—振幅;ω—角频率;φ—初相位。

数字数据的编码,实际上也就是通过载波的控制来传递数据的技术。如前所述,发送端根据数据的内容命令调制器改变载波的物理特性,接收端则通过解调器从载波上读出这些物理特性的变换并将其还原成数据。

调制常通过改变载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3种物理特性来完成。控制载波振幅的技术称为调幅技术;控制载波频率的技术称为调频技术;控制载波相位的技术称为调相技术。也就是说,在模拟信号中,振幅、频率和相位均可用于对数据进行编码。例如,一个较高的振幅可能代表二进制数1,而一个较低的振幅可以代表二进制数0。类似地,一个较低的频率可能代表二进制数1,而一个较高的频率可以代表二进制数0。对信号进行周期性的检查,以判断其中的编码值。

数字数据的调制方式有3种:幅移键控法、频移键控法和相移键控法。在图2.14中,显示了对数字数据“010110”使用不同调制方法的波形。图2.14 数字数据的调制方法

1.幅移键控法(Amplitude Shift Keying,ASK)

ASK 是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振幅大小来表示数字信号“1”和“0”的,以载波幅度 A表示数字信号“1”,用载波幅度 A表示数字12信号“0”,而载波信号的ω和φ恒定。

2.频移键控法(Frequency Shift Keying,FSK)

FSK是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大小来表示数字信号“1”和“0”的,以频率ω表示数字信号“1”,用频率ω表示数字信号“0”,12而载波信号的 A和φ恒定。

3.相移键控法(Phase Shift Keying,PSK)

PSK是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值来表示数字信号“1”和“0”的,而载波信号的 A和ω恒定。PSK包括 2种类型:(1)绝对调相。绝对调相使用相位的绝对值,φ为“0”表示数字信号“1”,φ为“π”表示数字信号“0”。(2)相对调相。相对调相使用相位的相对偏移值,当数字数据为“0”时,相位不变化,而数字数据为“1”时,相位要偏移“π”。2.3.2 数字数据的编码

利用数字通信信道直接传输数据信号的方法称为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而数字数据在传输之前需要进行数字编码。

数字基带传输中数据信号的编码方式主要有3种,它们是不归零编码、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图2.15显示了3种编码的波形。图2.15 数字数据信号的3种编码方法示意

1.不归零(Non-Return to Zero,NRZ)编码

NRZ编码可以用负电平表示逻辑“1”,用正电平表示逻辑“0”,反之亦然。NRZ编码的缺点是无法判断一位的开始或者结束,收发双方不能保持同步。因此,必须在发送编码的同时,用另一信道同时传送同步时钟信号。NRZ编码是最原始的基带传输方式。

2.曼彻斯特(Manchester)编码

曼彻斯特编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编码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每一位二进制信号的中间都有跳变,若从低电平跳变到高电平就表示数字信号“1”;若从高电平跳变到低电平就表示数字信号“0”。

曼彻斯特编码的优点是每一个比特中间的跳变可以作为接收端的时钟信号,以保持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的同步。

3.差分曼彻斯特(Difference Manchester)编码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是对曼彻斯特编码的改进。其特点是每一位二进制信号的跳变依然提供收发端之间的同步,但每位二进制数据的取值,要根据其开始边界是否发生跳变来决定,若一个比特开始处存在跳变则表示“0”,无跳变则表示“1”。2.3.3 模拟数据的调制

在模拟数据通信系统中,信源的信息经过转换形成电信号,比如,人说话的声音经过电话转变为模拟的电信号,这也是模拟数据的基带信号。一般来说,模拟数据的基带信号具有比较低的频率,不宜直接在信道中传输,需要对信号进行调制,将信号搬移到适合信道传输的频率范围内,接收端将接收的已调制的信号再搬回到原来信号的频率范围内,恢复成原来的消息,比如无线广播。2.3.4 模拟数据的编码

为了信息处理上的方便,以数字方式来处理各种信息已是技术发展的趋势。声音、图像、图片等数据,通过数字转换程序转化为数字数据,再进行处理、压缩、传递和存储。因此,模拟信息需转换为数字信息,再利用数字传输技术来传输。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最典型的是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

脉冲编码调制的工作过程包括3部分:抽样、量化和编码。

1.抽样

模拟信号是电平连续变化的信号。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采集模拟信号瞬间的电平值作为样本表示模拟数据在某一区间随时间变化的值。如果以等于或高于通信信道带宽2倍的传输速率定时对信号进行抽样,就可以恢复原模拟信号的所有信息。

对于电话通信系统,因为电话线路的传输带宽不超过4 000Hz,所以抽样频率为8 000次/秒。

2.量化

量化是一个分级过程。把采样所得到的脉冲信号按量级比较,并做“取整”处理,这样脉冲序列就成为了数字信号。

3.编码

编码是用相应位数的二进制代码表示量化后的采样样本的量级。如果有N个量化级,就有logN位二进制码。通常在语音数字化脉冲2调制系统中分为128个量级,即用7位二进制数码表示。

2.4 多路复用技术

在点对点通信方式中,两点间的通信线路是专用的,其线路利用率较低。能够采用某种方法使多个数据源合用一条传输线路,以提高线路的利用率,这就是多路复用的思想。

多路复用技术就是利用一个物理信道同时传输多路数据信号的技术。多路复用系统可以将来自多个信息源的信息进行合并,然后将这一合成的信息群经单一的线路和传输设备进行传输。在接收端的机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