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8 20:15:57

点击下载

作者:楼庆西,孙元元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狮子

狮子试读:

作者简介

楼庆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3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至今。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30年重点研究中国乡土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国小品建筑十讲》《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古建筑砖石艺术》《屋顶艺术》及“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系列等。

狮子老虎

在百姓心中,

狮子

老虎

都属野林中的猛兽,性皆凶悍,都被称为兽中之王。但老虎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兽类,而狮子却是从外国进口的猛兽。老虎

老虎是生活在山林野地里的猛兽,属猫科动物,性凶悍勇猛,能食百兽。小者飞禽野兔,大者如鹿等,皆为老虎的捕食对象。在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了老虎。河南濮阳西水坡村出土了一座距今有6000年的古墓,在祖先遗骨两侧,由蚌壳砌成一龙一虎的形象;距今3000年的河南殷墟的甲骨文中已有“虎”字;在距今2000年的汉代墓穴的画像砖上,更有不少虎的形象,有在行进中的虎,有跳跃、奔跑中的虎,它们的形象神态都很逼真而生动。汉代画像砖上老虎

由于虎生性凶猛,人们对它敬畏,将其发展成为威武的象征。古籍《山海经》中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在这一段描述中,不但确立了把守鬼门关的神人神荼、郁垒为古代第一代门神,而且也确立了老虎能食恶鬼的地位。

在留存至今的秦、汉瓦当中有雕塑着龙、虎、凤、龟四兽的瓦当,在众多的以动物、植物、几何纹为装饰的瓦当中,它们地位最高,多用在当年宫殿屋顶上。由此可见,至迟在秦汉时期,老虎已经与龙、凤、龟一起,成为四神兽之一了。汉代龙、虎、凤、龟四神兽瓦当汉代瓦当上的虎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国家的兵权都集中掌握在皇帝手中,如遇将帅领兵征战在外,则皇帝交付“兵符”。兵符由青铜制成虎形,所以称为“虎符”。虎符由左右两半合成,交将帅一半,另一半留在朝廷。每遇皇帝有军令下达,则由使臣携带此半虎符前往传令,将帅验完虎符后才能执行军令。由此可见,老虎已经具备了十分重要的象征地位。西汉时期的虎符

老虎这种威武、强悍的象征意义也步入了百姓的生活。在广大农村,为了儿孙的健康强壮,妇女在怀孕时即在卧室墙上张贴虎形图画。子女出生后,家人则给他们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枕虎形枕,系绣有虎形的围兜。人们还将幼儿称“虎娃”,幼女称“虎妞”,祝福他们长得“虎头虎脑”。在民间年画、剪纸、皮影、面食品等工艺品题材中,也有很多虎的各种形象,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一种虎的文化。虎头鞋虎形枕虎形帽狮子

狮子与老虎一样,属猫科动物,但它的原产地却不在中国,而在非洲、西亚和印度等地。外国的狮子何时传入中国,又是怎样传进来的——根据已知史料,狮子的传入大致有两条途径。

一是作为贡品,由外国使者来中国访问时进献给封建帝王的。西汉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西域各国与中国使臣得以频繁往来,由此中国的丝绸、瓷器能够远销域外;而西域各国的象牙、珍珠,也纷纷进入中国,狮子也是在这时期传入的。据《后汉书》记载,东汉章和元年(87)西域月氏国使臣向汉帝进献狮子;东汉章和二年(88)安息国(今伊朗)使臣又进献狮子。此后至唐、宋,也有这类各国来中国进献狮子的记载。这时的狮子只是一种性格凶猛的禽兽,被关在笼子里供人参观。

二是随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产生于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他29岁时离别妻子与幼儿,云游四方去寻找解脱人生苦难之道,6年后终于觉悟成道,创立了佛教。之后释迦牟尼四处传道,影响大增。随着这位佛主威望的日益提高,他的身世也被神化。传说佛主出生时,有五百只狮子从雪地走来,侍列于门前迎接佛的诞生。狮既然为猛兽,在盛产狮子的古印度自然成为百姓敬畏之物,所以用五百狮子迎接佛的诞生也属情理之事。之后,又说佛在传道说法时也是坐在狮形座上,其传道声洪亮犹如狮子吼。《大智度论》中称“佛为人中狮子,佛所坐处若房、若地,皆名狮子座”。

文殊菩萨是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其坐骑也固定为一只狮子。总之,百姓敬畏的狮子也成了佛教中的护法狮。如果说早期外国使臣只是将狮子作为一种奇禽珍兽赠送给中国皇帝,那么随着佛国传入的狮子已经具备了威武、力量的象征意义。文殊菩萨像

狮子老虎谁厉害

老虎,这种在中国被公认为“兽中之王”的猛兽,早已成为威武、凶悍的象征,它的形象上登四神兽之列,下达千万户普通百姓之家。老虎的地位按说是外来的狮子不可相比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却与此相反,在许多场合,狮子的地位却比老虎重要。

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皆奉行以“礼”治国,“礼”的核心是等级制,从城市的大小,城楼高低,道路宽窄,到人死后坟墓的大小,四周植树的多少,都因城市所处地位(天子王城、诸侯国都、宗室都城)或主人身份地位之不同而区分。这种礼制到明清时期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备。例如,在建筑方面,从帝王宫殿、各品级的官员到普通百姓,他们各自的住房除高低大小有区别之外,连大门形制、房屋台基高低、屋顶用瓦的材料与色彩皆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不可僭越。

当时的官员服装也因官职品级的高低而规定出不同的装饰纹样。明清两代官服的前胸与后背两面各有一块绣有不同纹样的装饰,清代的规定为文官装饰各种鸟纹,武官装饰各类兽纹,图案分别是:

一品,文鹤,武麒麟;

二品,文锦鸡,武狮;

三品,文孔雀,武豹;

四品,文雁,武虎;

五品,文白鹇,武熊;

六品,文鹭鸶,武彪;

七品,文鸂鶒,武犀牛;

八品,文鹌鹑,武犀牛;

九品,文练雀,武海马。清代二品武官服上的狮子标志清代四品武官服上的老虎标志

在这一宫服系列中,狮子是二品武官的标志,而老虎却为四品武官的标志,中间差了两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这需要从古代中国对世界的认识论与文化心理中去寻找原因。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对四周物质世界的认识,认为宇宙间万物皆分阴阳,天为阳,地为阴;方位上,前为阳后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性别上,男为阳,女为阴;数字上,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如此等等,阴阳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古人又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这就是木、土、水、火、金,它们之间存在相生与相克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只因为有这种相生又相克的关系,宇宙世界才能保持安定,只因为有了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才能保持和谐。这种认识论与文化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龙、凤、虎、龟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四神兽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四兽中又以龙与虎的描述最为常见,前面介绍过的河南濮阳西水坡村出土的6000年以前的古墓,在先人遗骨东西两侧就是龙与虎的蚌塑形象。《易经》中说:“云从龙,风从虎。”居于天上云间的神龙能呼风唤雨,人世间凡遇大旱之年或暴雨成灾,人们都到龙王庙中祈祷龙王,在百姓心中,龙成了天神,神力无边。

至汉代之后,龙成了封建帝王的象征,使龙上升到更神圣的地位。但是对于这样神圣的龙王,百姓也创造出制服它的神话,这就是盛传于民间的道家八仙,即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等八位道士。他们有男有女,有文有武,有身居朝廷的国舅,也有卖豆腐的平民百姓,而且也并不生活在同一朝代,但古代却把他们组合成八仙集体。元、明时期有一曲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描绘了八仙应邀渡东海去蓬莱仙岛龙宫赴宴,因龙王之子抢夺了曹国舅用的玉板而激怒了八仙,在海上大战龙王。八位仙人依靠团结一致各显神通,终于战胜了龙王一家,可见再神通广大的龙王也会有八仙来制约和降服的。当然这只是戏曲描绘的神话,但却反映出古人一物降一物的文化心理。《易经》中说:“风从虎”意思是老虎能兴风,世间一切因台风、狂风引起的风灾皆因老虎而起,只要制服了虎,风灾自会消失。如何制服老虎,人们自然想到了狮子,同为兽中之王,一兽王降另一兽王自在情理之中。我国福建厦门港外的金门、大嶝岛均为海中岛屿,四面临海,常经受疾风侵袭,加之海拔较低,难以抵挡风沙之害。当地百姓相信风从虎,狮克虎,所以特意用石料雕成狮子,蹲立风口以镇煞风害,并将这些石狮美名为“风狮爷”。因此闽南一带也形成了一种石狮信仰的民俗。

狮子既然能克制虎威,于是一些老虎惧怕狮子的描述不断地出现在文字中,流传于民间。宋末元初,周密著的《癸辛杂识》中记载:“近有贡狮子者,首类虎,身如狗,青黑色,官中以为不类所画者,以非真,其入贡之使遂牵至虎牢之侧,虎见之,皆俯首帖耳不敢动。”像这样的狮虎相见,虎皆俯首、不敢仰视的记载在多处见到。其实老虎与狮子皆为生活于山林原野中的猛兽,各有自己的活动领地,史籍中所记硬将二兽相近相会以比高低的情景是否真实很难考证。所以所谓狮能克虎,狮子比老虎厉害很可能出自古人现实生活的需要,是一种古人对客观世界认识所产生的心理反映。

狮子自汉朝作为一种奇禽异兽被献送至中国,进而成为威武、勇猛的象征,狮子终于走出丛林步入人间,开始了它在中华大地上的文明之旅。

狮子守门

前面已经说过,人们日常见得最多的是蹲立在建筑大门前的石头狮子,而不是树林、草丛或动物园里的真狮子。

陵墓前的狮子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所以能够保持至今、历史久远的地面建筑为数不多,唯有地下的墓室因为采用砖、石筑造,又深埋地面之下,所以还保留了一批秦汉两代甚至更早时期的陵墓建筑。秦汉两代在都城咸阳都建筑过十分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体,但至今都已荡然无存,只有秦始皇陵和一批汉代皇陵如今仍安然保存在地下。

根据中国古代的礼制和人生理念,古人认为人死后只是身体的消亡,而灵魂不灭,只是到另一个天国去重新生活。尤其是帝王、官员,希望继续他们在世时的豪华生活和拥有的权势,特地把他们的生活用品、侍从人员都做成石器或雕刻随葬埋入地下和墓地。于是这一类的陵墓,除在地下墓室里深藏着一批石雕、砖雕制品之外,在地上还能见到一系列的石人、石兽和石柱。这就是石像生。它们在陵墓前组成仪仗队,排列在神道两侧,极大地增添了陵墓的威严与气势。我们正是在这些石雕作品中,见到了早期的守门石狮。

西汉时期的皇陵大部分建造在都城长安附近,即咸阳至兴平一带,其中规模很大的茂陵为汉武帝之陵。武帝在位50余年,在他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即开始建陵,至公元前87年下葬。据记载,陵前有石像生与殿屋,可惜如今只剩下一座巨大的锥形土堆,石像生已不见踪影。但是在茂陵东边的一座霍去病墓上却见到了一批石像生。霍去病为西汉著名武将,受朝廷之命远征匈奴,六战六胜,解除了朝廷边患,安定了民生,建立赫赫战功,24岁即身亡。武帝为了表彰这位年轻武将,特将他安葬在茂陵一侧作为帝王随葬之墓,这也算是很高的礼遇了。霍墓由石雕、竖石、坟冢、草木组成一座完整的陵园。墓地的石雕由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卧牛、石蛙、石鱼2件、野人、野兽食羊、人与熊、野猪、卧蟾共14件组成,它们零散地分布在墓地草木丛中,艺术地再现了霍去病当年驰骋于边疆草木之地的征战环境。14件石雕中有卧虎之像,但这里的石虎并非守卫墓门之兽,而只是草丛众兽中的一员。霍墓建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那时,狮子还没有进入中国,自然不可能在这里见到狮子的形象。陕西咸阳霍去病墓石雕卧马陕西咸阳霍去病墓石雕卧象陕西咸阳霍去病墓石雕卧虎

人们所熟知的北京郊区的明代十三陵,陵前有一条长达千米的神道,神道两侧竖立着石人与石兽,这种墓前设神道的制度自西汉以来就十分盛行。在汉代,上自帝王陵下至贵族墓,皆有或长或短的神道,两侧设石兽,道的前端多设有石阙一对,作为墓道之入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