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无穷的化学世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31 09:40:33

点击下载

作者:格林教育发展中心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魔力无穷的化学世界

魔力无穷的化学世界试读:

神秘的火

人类的祖先学会使用火,大约是在50万年以前。那时候,闪电、雷鸣,使森林燃起了大火,熊熊烈火,烟雾冲天。可以推测,当最早的人类看见火光时,会感到神秘、恐怖,常常惊惶失措地四处逃散。

由于原始人对火虔诚膜拜,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关于火的传说。北美洲当地的达科他人说,火是豹用爪爬岩石的时候所发出的火花。

古代希腊神话说,是普罗米修斯神为人类偷取的火种;从此,人类才有火可以使用。

渐渐地,原始人克服了对火的恐惧。他们发现,被火烤熟了的兽肉,味道挺香。于是就用木棒汇成一束束熊熊的火炬,带回洞里,燃起人间第一堆篝火。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人类渐渐学会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公元前800年,波斯出现了拜火教,后来,流传到西亚、中亚和南亚。在庙宇神坛上,年复一年地日夜燃烧着一堆火。人们把火当做神来供奉,护佑着它,使它永不熄灭。火,是拜火教徒唯一信仰的象征。

火赶走阴冷,送来光明,导致了熟食,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加快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接着人类学会了用火烧制各种陶器。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人造材料,是划时代的伟大发明。更重要的是,火还导致了金属的发现,使漫长的石器时代结束了,人类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珍贵的银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发现了银。在大自然中,有纯净的银块存在,它银白闪亮,放出月亮般的光辉,不会生锈;但如果遇到空气中的硫化氢,表面就会逐渐发黑。

自然界里发现的最大银块重13.5吨。此外,在地下岩层里分散蕴藏着许多银的化合物,如氯化银、硫化银、砷化银等。银闪烁白光,又容易提炼,引人注目。

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已发现了银。《禹贡》一书,把黄金、白银和紫铜并列一起,称为“唯金三品”。

在古代,银除了做货币、首饰和装饰品外,更多用来制作银质餐具;如银酒杯、银碗、银筷和银汤匙等。

据古书记载:公元前5世纪,波斯国王赛勒斯用“神圣的银器皿”盛自己的饮水。印度经书中把白热的银放进水中,使水净化。银的梵文意思是“明亮或浅色的”,因为纯银是美丽的白色金属,其拉丁文名字也源于此。

现在,银在生产和生活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最早的镜子背面是镀银的,暖水瓶胆制造时也要用这种镀银技术。银是感光材料的主角,电影和照相胶片是用溴化银制作的,全世界每年用在这方面的银多达150吨。

在现代医学上,人们将1%的硝酸银溶液作为治疗眼结膜炎的常用药。银本身具有杀菌作用,采用银纱布覆盖溃烂的伤口,可迅速消除感染,还不会粘连皮肉。用银线可缝合伤口。银带用来固定断骨,银片用来填补脑壳上的破洞。银是医生最早使用的“亲生物”金属。人类很早就发现,奶放在普通的瓷碗里,过些时候就会发臭,可是盛在银碗里的奶好多天都不会坏。

古老的锡

锡是一种古老的金属。从人类文明史开始之时,锡和铜的合金就广泛使用了。青铜兵器比铜兵器要硬得多,因此锡的拉丁文名叫“斯坦纳姆”,斯坦是“硬”的意思;而纯锡却是一种软金属。

锡在自然界一般的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我们的祖先把捕来的野物放存含有锡的石头上点火烧烤,锡石被木炭还原,流出了银光闪闪的锡液。也许人类就是这样偶然发现了锡。

在先秦古籍——《考工记》记载有炼锡工艺,说明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高超的炼锡浇铸技术。锡壶、锡烛台等锡器,在周朝已经普遍应用了。

在埃及第18代王朝坟墓中发现的锡戒指和锡器皿,距今已有3500多年了。古希腊诗人荷马在《伊利亚特》史诗中,描述了火与金属之神赫斐斯塔司为阿基里斯锻造和雕刻一面盾,还做了铠甲:一件比火焰还明亮的胸甲和一顶头盔金冠;又用柔韧的锡做了一副颈甲。

锡合金数目之多,难以列举。在合金组成上只要有细微变化就会出现各种多变的性能。

青铜中含有少量的锡、锌、铅、镍等,它具有较高的耐磨性能、机械性能和铸造性能,耐腐蚀性能也较好。这种合金多用来铸造耐磨零件(如轴瓦)以及在酸碱蒸气等腐蚀性气体环境中工作的铸件。

普通的黄铜是铜和锌配制成的合金。如果在普通的黄铜中加入1%左右的锡,就成为锡黄铜,既提高了强度,又增加了对海水的抗腐蚀性能。这种合金可用来制造船舶零件和船舶焊接条等,因此有“海军黄铜”的称号。

不平凡的碳

碳可以说是一种不平凡的,也是最奇妙的元素。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已经认识了碳。碳的拉丁文名称是指煤炭。现在,人们已发现的元素有110多种了。全世界已发现的化合物种类已经超过1000万种(包括人造化合物),不含碳的化合物还不到10万种,碳的化合物几乎是不含碳的化合物的100倍。“碳的一家”说得上是物质世界最庞大的家族了。

碳在地球上占地壳总重量的0.4%,只有氧的1/49,硅的1/26。可是,碳在生命世界里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碳是构成生命的主要原料,各种有机物质里都含有碳,而生命却使碳发生了千变万化。

其实,地球上到处都看到有碳的“化身”。大气里的二氧化碳有2万多亿吨,二氧化碳能吸收红外线,使地球上昼夜的温差变化较小,为生命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每年,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里的二氧化碳变成纤维素、淀粉和蛋白质,供给动物和人类食用。

现在,地球上动植物的活机体里,大约含有7000亿吨碳,构成了植物的根、茎、叶和动物的骨、肉、血液。古代动植物的遗体在地壳里变成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约有6.5万亿吨。

在沉积岩里,大约有5万亿吨的碳,包括石灰岩和海洋里的珊瑚岛礁。在水里也有不少溶解了的二氧化碳。

几十亿年来的地球进化史,是一支伟大的生命进行曲,它的主旋律就是碳的化学演变;这个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的生命世界,建筑的栋梁材料就是碳元素。

地球上现有的植物和动物,不管它们的外貌怎样不同,都源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属于一个家族系统。从简单的、低等的生物,缓慢地演变为复杂的、高等的生物,这是生物的进化。因而凡是生命,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生命是统一的。

铁器时代

南朝江淹《铜剑赞序》中说,从春秋战国到秦朝时期,战争频繁,铜不够供给;因此用铁来补足。于是铜兵器变少,铁兵器转多。

随着生产的发展,青铜逐渐被铁所代替,社会进入了铁器时代。这个铁器时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人类使用铁的历史,有5000多年了。最早出现的铁大概是从天降落的陨铁。铁陨石中有90%是铁。

埃及人以为铁是天赐给人间的神奇的石头,叫它“天石”,用做太阳神神像的宝座,对它膜拜。在古希腊语中,铁和星星是同一个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冶炼生铁的国家。铁要达到比铜更高的温度才会熔化,炼铁比炼铜难,所以铁器时代也来得迟。

炼铁的原料主要是铁矿石和炭。铁矿石是铁同氧、硫及其他元素的化合物。把铁矿石和炭放在炉子里一起烧,氧和炭合成二氧化碳散掉了,剩下来的就是铁,里面还含有硅、硫等杂质。最早的炼铁炉很小,让自然风吹进去,炉内温度不高,炼出的是半熔状态的铁块,还得用锤不断敲打,去掉杂质,才能锤打成熟铁用具。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用生铁铸造的农具和兵器,比欧洲早一千几百年。

后来,炼铁炉修得更大,用几只皮囊从四面鼓风进炉内,用水力鼓风设备——“水排”不断鼓风,利用活塞风箱鼓风,提高了炉子温度。铁矿石炼成铁水,流了出来。这样,就可以用翻砂的办法,把铁水浇在模子里,铸成钟鼎这一类的铁器。这种翻砂生铁就叫冶铁。公元前513年,春秋时的晋国已能铸刑鼎,就是把刑书的条文刻在鼎的模子上,浇进铁水铸成一只上面有刑书文字的铁鼎。从此,冶铁手工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炼丹炉和点金术

远在战国时代,我国就有人把冶金技术运用到炼制矿物药方面,梦想能炼出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者能炼出更多的金银来。这就出现了炼丹术,搞炼丹的人在当时被称为“炼丹术士”或“方士”。

传说秦始皇为了使自己长生不老,听了方士的话,曾经派了童男童女到海外去寻找“仙药”。仙药无处可觅,于是就有人动手炼“仙丹”了。

西汉时,汉武帝刘彻,连年征战,开拓疆土,国势强盛。他想永远当皇帝,屡次下令招罗天下炼丹术士到宫里炼丹。方士李少君看见汉武帝一心想成仙,从旁游说道,只要祭了灶神,丹砂可以炼成黄金;把这黄金做成了器具盛东西吃,就会长寿,就会看到蓬莱仙岛的仙人,这样就可以长生不老了。但这只是一种空想,刘彻最后还是没法逃避死亡的命运。

从此以后,炼丹在我国盛行起来,到唐代达到了高潮。

公元3世纪,这种炼丹术,从我国传到阿拉伯,然后又传到欧洲,曾经风行了几百年。

德国皇帝路德福二世,热衷于炼金术,在宫殿中设起实验室,广集天下的炼金术士,把财政大部分消耗于这种研究上,想炼出所谓“哲人之石”。

炼丹、炼金术士寻找“仙丹”,企图“点石成金”,虽然没有达到目的,可是,他们的劳动却无意地开拓了后来的化学科学的路子。例如,炼丹用的蒸馏器的制作,炼金术士用的各种符号的创制,对汞、硫、锡、铅、金和化合物硫化汞、硝石等的性质的认识,铁和铜等的置换反应的发现等,这些方面都有术士的贡献。化学以炼金术的原始形态出现了,并由此发展了起来。

漫话水银

金属的定义是可延展的、有光泽的固体。可是恰恰有一例外——就是汞,它在常温下呈液体状态即水银。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其状如水,似银,故名水银。”中文金属名的部首一般都有“金”旁,而只有汞字的部首是“水”。拉丁文名的意思是“银水”、“活银”。希腊文的意思是“柔软的物体”。

炼丹家早就同汞打交道了。汞被誉为“金属的溶剂”,因为它容易同金属结合成合金汞齐。“齐”是古代对合金的称号。

汞和黄金生成金汞齐,它既能在金属等物质表面“飞金”,也可解决“沙里淘金”的难题。古代人利用金汞齐在铜器上涂抹,再加热除了汞,器皿就镀上了金。古建筑上的鎏金琉璃瓦和古寺庙宇里的泥塑金身菩萨,也是用金汞齐“镀”的金。

水银有着广泛的用途:压力计、气压计、真空泵、日光灯、汞整流器等,都要用到水银。应用最广泛的要数水银温度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碰到汞的化合物。例如,硫化汞是红色颜料,红色印泥中就含有它。它还是中药“安神稳心药丸”的原料。氯化汞(升汞)水溶液具有消毒功能。氯化亚汞(甘汞),曾广泛用做泻药。红汞(红药水)是汞和溴的有机化合物,杀灭细菌效果好。汞撒利是一种利尿剂。某些汞软膏可治疗皮肤病。雷汞是著名的起爆药,子弹或炮弹的雷管里都装着它。当射击的时候,撞针撞击雷管中的雷汞,引起炸药爆炸,产生大量气体,把弹头推出去。

但是汞的化合物大多有毒,往往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必须重视汞的使用。一旦发现汞流失,应马上把汞滴收集起来,或者洒硫黄粉,使汞变成不挥发的、毒性较低的硫化汞。对付汞蒸气可用碘,使之生成碘化汞,清除汞害。

镍和“中国石”

镍是银白色的金属,又硬、又难熔,熔点高达1455℃,比黄金还高。自然界里的镍主要是镍和硫、砷的化合物,如砷化镍、硫砷化镍、硫铁化镍和硫化镍等。许多书籍上都说,镍是瑞典矿物学家、化学家克龙斯泰特于1751年最早发现的。

中世纪时曾流传着一个“铜魔”的故事。那时候,欧洲撒克逊的矿工们常常碰到一种带红颜色的矿石——红砷镍矿,以为它是铜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矿工们反复进行冶炼。可是,一切尝试都失败了。撒克逊人费尽心机,始终找不出失败的原因,于是就臆造出一个神话来:这是尼克一撒克逊的山神在作怪,它用石头垒成堑壕来保护自己,不让一丝一毫的铜从自己的魔爪中逃脱。科学家也无可奈何,只能叫它“铜魔”,以杜绝后人对这种矿石产生幻想。

可是,克龙斯泰特不信什么“铜魔”,继续对矿石进行研究、试验,终于在1751年炼出了一种金属。它不是铜,而是一种新的元素;过了50年,德国化学家里克特从红砷镍矿中提炼出比较纯净的镍。

其实,人类对镍的认识,应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

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白铜了。白铜是铜和镍的合金。当时人们叫白铜为“鋈”。中国古代制造的白铜器皿,通过丝绸之路,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到波斯和阿拉伯一带,然后经过不断转运,到达了欧洲的德国和瑞典等国家。秦汉时,新疆西部的大夏国,当时就有白铜铸造的货币了,含镍达20%。巴克特里安(今中亚细亚地区)人的白铜钱币(是中国传去的),有些是公元前235年制造的,至今还保存在伦敦博物馆内。

最早的炼锌术

中国是最早冶炼和使用锌的国家。我国最早用锌是从炼制黄铜开始的。黄铜是铜锌合金,是铜和炉甘石(即碳酸锌)同煤炭在冶炼炉里加热煅烧而炼出来的。汉代,曾经颁布过不准使用“伪黄金”的法令。“伪黄金”指的是黄铜。

锌是灰白色的金属,熔点不高,在419℃时化为锌水,907℃时沸腾挥发。古代的炼锌技术,要晚于金、银、铜、铁、锡。锌在地壳中的含量比铁少,却比“五金”中的其他四金都多。

锌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同氧化合,表面会形成一层非常致密的氧化锌薄膜,保护内部不生锈。这种情形同铝很相似。

那些冰花般闪闪发亮的白铁皮,那些铁丝、螺丝、水管、五金零件等,大都是在外面涂上了一层锌。镀锌的白铁皮即使碰破一块,露出铁,也不会腐蚀。原来,锌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当外界的空气或水分侵蚀时,锌首先被氧化,保护了铁皮的安全。马口铁罐头就不同了,只要碰破一点,铁皮就很快被腐蚀。马口铁镀的是锡,锡不如铁活泼,只能听凭马口铁被腐蚀。锌有使钢铁不锈蚀的特性,人们在闸门、钢柱、船锚和锅炉内壁镀上一层锌,随着镀锌外皮不断锈蚀,新的镀锌外皮又可替换上去,使钢铁不受腐蚀。所以,人们称锌为“钢铁的卫士”。

锌的外表也似铅,人们也常误认它为铅。镀锌的白铁皮、铁丝、铁管,习惯上被叫做“铅皮”、“铅丝”、“铅管”。

锌除了大量用来制造镀锌钢板、钢管和白铁皮外,还用来制造干电池。常用的锰电池的外壳是锌皮,纽扣电池就是锌汞电池。还有小巧的银锌电池,它们都要用锌来做电池的负极材料。

锌的化合物中,氧化锌(锌白)是著名的白色颜料,用来制造白色油漆。

另外,硫酸锌是医用催吐剂;硫化锌晶体,是制作夜光表、荧光灯的荧光物质能发出绿光。

热缩冷胀的锑

古代,人们已经知道锑了。但是游离状态的锑,却到了15世纪才由德国瓦伦汀制成。

锑在外文中有几种意思。一种是“反对僧侣”的意思;据说,在古代西方国家的僧侣中,许多人曾经患有癞病,常常服用一种含锑的矿物(辉锑矿)来治病。结果是,服用这种矿物的僧侣,不仅身体没康复,反而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俄文中的锑,是从土耳其文演化来的,是“摩擦”的意思。这可能源自一种容易爆炸的爆炸锑,它在相互摩擦、撞击后,会放出大量的热和火花。

锑约占地壳总重量的0.0001%。含锑的主要矿物是辉锑矿和方锑矿。辉锑矿的化学成分是三硫化二锑,方锑矿的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锑。

在常温下,锑不同氧作用,可是在高温下,锑可以同氧、硫作用分别生成锑的氧化物、硫化物。在盛氯气的容器中,放进锑粉,会发生燃烧,放出灿烂的火星。在氟气中,它燃烧得更猛烈。

锑的氧化物闪耀着锡一般的光泽,都能溶于酸和碱溶液中,却难溶于水。锑的硫化物是橙黄色的。

金属的通性是“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锑和铋却与众不同,“热缩冷胀”,一反常态。这两种金属元素以及它们的一些合金,熔点大多很低,被称为低熔点金属。

锑的奇特性质被用做制造合金。

锑的化合物还可治病。酒石酸锑钾注射液,可治疗血吸虫病。没食子酸锑钠可治疗早期慢性血吸虫病。葡萄糖锑钠针剂用做静脉或肌肉注射,可治疗黑热病,药毒小,疗效高。

开水能泡熔的铋

铋是很脆的白色金属,稍带红色,具有金属光泽,容易粉碎。铋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千万分之二,常常以化合物或单质两种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在铜、银、铅矿中常有铋伴生,在冶炼铜、银、铅中,铋往往是副产品。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铋的化合物了,但是那时候还不会分别铋和铅。15世纪时,德国的瓦伦汀第一个析出了纯态的铋(又叫苍铅)。

铋由熔化状态冷却凝固时,体积反而会膨胀,比原来胀大约3%。铋的熔点范围为47~271.3℃,沸点却很高,约为1470℃,两者相差1000多摄氏度,因此铋常用做原子能反应堆中的冷却剂。由于热缩冷胀的特性,铋的合金也用来制造活字和某种铸件。

铋有导电性能。奇怪的是,它的导电能力会随着温度升降而变化。固态的铋,导电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当到达熔点时,导电性能却突然增加了。不久,又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当温度接近绝对零度的时候,铋的导电率又大大增加。这种反常现象,是由铋各个不同阶段成键类型不同而造成的。铋的一些盐可以医治疾病:硝酸氧铋、碳酸氧铋呈碱性,是一种止酸药、收敛剂,可治疗胃病、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腹泻等症。这两种铋盐对湿疹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铋合金由于熔点低,可做电气设备的保险丝和锅炉的安全塞。国外有人将保险柜钥匙孔用低熔点合金堵塞,盗贼即使偷到钥匙,一时也没法打开保险柜。

别以为低熔点合金熔点低就很脆软。其实,它同普通合金一样坚硬,用途也非常的多。牙科医生用它方便地给病人修补牙齿;骨科医生用它给病人接骨整形;考古学家用它修补各种珍贵的历史文物。

另外在工业上,铋的合金可用来制造各种模具。

砷·雄黄·砒霜

提起砷,人们一般不大熟悉,可是一说到雄黄、砒霜,大家一定都很熟悉。

在地壳中,砷的含量约为百万分之一。在自然界,砷常常以硫化物形式存在于地壳中。砷的最重要的矿物为砷硫铁矿、毒砂、雄黄和雌黄。将这些矿物同空气隔绝加热,就可制得砷。

我国很早就发现和利用砷的化合物了。古代的炼丹术士制造长生不老药时,常常以雄黄、雌黄为原料。我国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出产雄黄。

雄黄和雌黄都是硫和砷的化合物,燃烧时发出一种臭蒜味,在空气中扩散,能使人中毒。雄黄和雌黄,往往共生在一起,人们称它们为“矿物鸳鸯”。雄黄又叫鸡冠石,化学成分为硫化砷,颜色橘红,结晶大多呈粒状,性质柔软,晶面光泽,呈钻石状;雌黄又叫铅黄,化学成分为三硫化二砷,结晶多呈片状或柱块状,性质柔软,表面有珍珠状光泽。

雄黄的用途很广。我国人民端午节喝雄黄酒,将雄黄水遍洒住宅,用来消毒。在医药上,雄黄可用做强心剂、消肿剂的原料。在油漆内加上雄黄,涂在木器上面,可以杀虫防腐;喷在船壳上,可以避免海蚧寄生。雄黄还可用做颜料,制造蚊香、鞭炮、烟花。

同时,人们利用砒霜的毒来为人类服务。例如,将砒霜浸拌食饵,来毒杀田鼠。用砒霜浸种、拌种,撒在地里,可防止蝼蛄、地老虎等虫害。砷的俄文意思是“毒鼠药”,在拉丁文中是一种矿物颜料名称,希腊文是“男性的”或“有权力的”意思。

20世纪初,非洲流行着一种昏睡病,这是由锥虫引起的。人得了这种病,往往昏睡死去。人们制成一种砷的有机化合物——胂,也叫“六零六”。它是治疗昏睡病和梅毒病的良药。但砷的化合物大多有毒,必须注意储存和防护。

闪着绿光的磷

磷是非金属元素中发现较早的一种元素。许多元素是首先从矿石里发现的,而磷最早却是从有机物中发现的。

中世纪时,欧洲盛行着炼金术。炼金术士千方百计寻找炼金的方法,企图制成一种“哲人石”。据说,用它可以点石成金,把普通的铅、铁等贱金属变成贵重的黄金。

1669年,德国有一个叫布兰德的商人,听说炼金术士在用人尿制造黄金,认为这是发大财的好机会。他将砂、石灰、木炭等同人尿混合,放在容器中隔火加热,在残留的物质中,发现了一种像白蜡一样的物质,在黑暗的小屋里闪闪发光。

于是,他宣布自己制得了“哲人石”,而且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实验室,对炼制方法严守秘密。

其实,布兰德发现的并不是什么“哲人石”,而是磷。磷同空气接触,在暗处能发绿光,却不发热,不引燃其他物质,是一种冷光。

布兰德发现的磷在黑暗中的绿光,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引起了欧洲王公贵族、名流学士的兴趣,他们争相观看这种宛如仙境之火的试验。布兰德还被邀去宫廷、官邸作表演,并由此发了大财。

人体和各种生物体里都有磷的化合物,如骨头中的磷酸钙,脑子里的磷脂,体内的三磷酸腺酐等。磷在生物的新陈代谢里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了磷元素,能量的传递、糖类的合成才能在生物体内顺利进行。

磷在自然界是比较丰富的。天然的磷灰石矿、鸟粪矿以及人畜粪、骨灰中都含有磷。磷酸盐是制造磷肥的重要原料。

在荒野或墓地的上空,时常浮动着点点蓝绿色的火光,飘忽不定,时而消失,时而显现,人们叫它“鬼火”。其实,这是生物尸体腐烂时,体内磷的化合物被土壤里的细菌分解,冒出地面,遇到空气就自燃,变成了蓝绿色的光。

磷在工业上有很多用途,是制造火柴、磷酸、农药等的重要原料。

被误解了的白金

铂是比黄金还贵重的金属元素。可是,铂在历史上曾经被人们当做废物,看成危险而低贱的东西,长时间受到冷落。

17~18世纪,满载着成吨金银珠宝的西班牙帆船,频繁地往来于西班牙和南美洲之间。

据说,西班牙人德乌略亚在1735年首先发现了铂。1748年,一支西班牙特遣船队沿着哥伦比亚的普拉梯诺德平托河前进时,科学家安东尼奥·乌洛阿也在金砂里发现了铂。这是一种银白色的颗粒,船队队员轻蔑地称它为“劣质银”。尽管这样,依然有大量的“劣质银”被装船运到西班牙,廉价出售。珠宝工匠发现,铂和黄金掺在一起很容易熔化,于是那些投机商用铂掺进黄金里,造成金首饰出售,甚至“伪”金币也造出来了。西班牙国王曾发布法令,禁止“劣质银”运到西班牙,把西班牙所有的铂都收集起来,当着证人的面全部倒进大海。有些国家为此禁止铂进口,违者以伪造金币罪判处死刑。

铂的拉丁文意思就是“银”。中国俗称“白金”,“铂”字即由“白”和“金”两字合并而来的。

过了许多年,铂由于具备许多与众不同的特质,在科学天地里一跃而登上贵重金属的最高宝座。

19世纪初,铂开始用做钢的添加剂。在耐火砖密闭的坩埚中,将钢和铂一起熔化,然后把溶液倒进铸模,并用冷水使之迅速冷却。这种钢铂合金经过刃磨和硬化,可用来切割玻璃;若用来削铁,刀口不会变钝。它叫铂钢,是当年最硬的金属,又叫“钻石钢”。

铂在地球上储量稀少,而且很分散,常常混杂在其他元素中,形成共生矿。

铂在高温下化学性质依然很稳定,因此铂常用在化学实验室里制作坩埚、钵、过滤网、管子等器皿。大量的铂用在制造化工厂的抗酸抗热设备中。铂的延展性也非常的好。

另外,眼镜、照相机镜头和彩色电视管中的高级光学玻璃,以及激光器中的晶体,几乎都是用铂坩埚制造的。

受人欢迎的铂

铂有良好的催化性能,是化学工业中奇妙的催化剂。许多化学反应原来没法进行或者进行得很缓慢,可是一经白金来“撮合”,化合反应便进行得又快又好。

氢气和氧气混合在一起,长期存放,相安无事。在通常情况下,要氢和氧完成化合反应,至少要1000万年。但是,放进一些铂粉,反应就马上得以进行。

铂的催化作用像火柴点火那样。在煤气灯或煤气灶气孔边放一段白金丝,打开煤气开关后,不一会儿白金丝自动发热变红,煤气点燃了。匈牙利发明的一种打火机,既没有普通打火机的齿轮,也没有电石,只是在气孔周边上镶有一个铂环,它就起催化剂作用。只要移动一下帽盖,就能发出火苗。这种打火机的火苗风吹不灭,如果要把火熄掉,只要将帽盖盖回到铂环上。

铂使飞机飞行得更安全。过去,喷气式飞机在寒冷的同温层中飞行,往往由于引擎“燃烧中断”而失事。后来喷气飞机喷口装置了灼热发光的白金丝,始终保持红热,成了永不熄灭的火种。

现在,铂在化工和能源工业中用途特别重要。

硝酸是人造肥料和火药的基本原料。现代工业生产硝酸,就是将氨和氧气加热到800℃后,以铂为催化剂来合成的。

铂能使我们的空气变得较为干净。现代汽车都装有废气净化器。净化器用不锈钢制成,里面是铂钯合金涂层的陶瓷体,它能促进有害气体充分燃烧,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排放。现在,全世界每年用在这方面的铂就有几万千克。

另外,制造精密仪器、精密度量衡器都要用到白金。白金制品在空气中,经过较长年代,依旧光亮夺目,不像其他金属会失去光泽、改变重量和形状。许多精密仪器的重要零件、精密分析天平的游码和砝码、国际米原器和千克原器,都是铂做的。

奇妙的钴颜料

中世纪时期,人们用一种矿石来提炼银子,每次尝试都失败了。在焙烧时,这种矿石总要释放出许多有毒的气体。

1735年,瑞典化学家勃兰特分析了萨克森的一些矿石,发现矿石中含有一种未知的金属元素,取名为“古博而得”,那是这座灰质黏土矿的山神的名字,这种元素就是钴。钴的德文意思是“地下魔鬼”。

钴化合物利用的历史比钴的发现要早得多。考古学家挖掘图坦坎门国王的坟墓时,发现了用钴着色的玻璃杯。在古代亚述和巴比伦的遗址中,也发现了这种玻璃杯。古代埃及人曾用一种含钴的蓝色釉料给陶制品上釉。

到了公元1世纪时,拜占庭、亚历山大和罗马的工匠制作的玻璃杯中,都不是钴颜料,而是加铜后变成的蓝色。钴颜料一度失传了。

钴产量很少,钴颜料价格昂贵。俄国曾经用大量钱财购买一种叫“戈卢贝茨”的钴颜料,来涂刷克里姆林宫大厅、大天使米迦勒和安眠大教堂的墙壁。

金属钴是银白色的,很坚硬。密度为8.8,比铁重。熔点为1490℃。钴的化学性质比铁稳定,在常温下,在空气和水中,不会被锈蚀,在稀酸中也很难溶解。

20世纪初,钴的应用范围仍很有限,连一些冶金学家也认为钴没有什么使用价值。就在这个时候,有家海内斯公司生产出了以高硬度为特点的新合金,名叫“斯特利特斯”,拉丁语是“星”的意思。这种合金中的钴含量超过50%。用这种钴合金加工零件,质量高。从此硬质合金的生产量不断上升,钴在社会上的用途,也在不断地增加。

钴-60“侦察兵”

在地壳中,钴的含量约为十万分之一。自然界里的钴矿是钴和砷、硫的化合物,主要有砷钴矿、辉砷钴矿、硫钴矿、钴华等。陨石里有钴和镍、铁的合金。

大自然中,不仅有稳定的钴,还有放射性钴。钴的12种同位素之一——钴-60已经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钴-60的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能力,17克放射性钴的放射功率,就相当于1千克镭的放射功率,而镭是自然界放射性最强的物质。

生产钴、锶、铯等各种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时以及在储存运输过程中,要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以防止人们受到放射线的伤害。放射性钴-60等被装进一个特制的容器里,里面有一层铅做的衬里。这种容器特别坚固,不会摔破,还耐高温,要经受过各种严格的试验,以保证安全。大批存放钴、锶、铯和其他放射性物质的容器,都存放在地下储藏室内,有专门机构严格管理。到时候,它们被送到工厂、医院和科研机构,让原子用于和平事业。

在工业中,γ射线探伤仪应用最为广泛,而其中的γ射线源就是钴-60。这是用γ射线照相术来检查产品质量的;γ射线在射线源的各个方向上,都是均匀分布的,这样就使操作人员能够同时检查许多零件。

对一些连续运转、危险、人们无法直接测量的机件,放射性同位素是尽职尽忠的“侦察兵”。放射性钴可用来控制金属在熔炉中的温度高低,控制高炉和料斗中的装料量,还可以用来保持连续浇注设备中钢水的温度。

放射性钴可用来治疗人体里的恶性肿瘤。这种医疗枪是医生的好助手,它发射的同位素钴-60粒子,能够破坏或抑制癌细胞繁殖,却不会伤害人体。

最轻的元素

氢元素是所有元素中原子量最小的一种。它的原子量只有1,这使它成为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号元素。

常温状态的氢是气态的,无色无味,在地球外面大气中的含量微乎其微,按体积计算,大约只占二百万分之一。绝大部分的氢都是同其他元素结合在一起,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在整个地壳内,每100个原子中,就有17个氢原子,占原子总数的17%,仅次于氧而位居第二位。氢分布很广泛,地球是个水球,到处有水,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在动植物体内,在矿物燃料中,到处都有氢、碳、氧的化合物。

如果从整个宇宙来看,氢元素的分布更为广泛。例如,太阳的大气中,平均每100个原子里,氢原子竟占了近82个。在宇宙空间中,氢原子比其他所有元素的原子总和还大100倍。可以说,氢是宇宙中最多的元素了。

氢是最轻的元素,1升氢气在0℃时只有0.08988克,而最重的元素锇,同样1升体积就有22480克重,两者竟相差25万倍。

气体分子是“赛跑”健将,而气体分子中要数氢分子跑得最快。在0℃时,氢分子每秒钟可以跑上1700米。可是,大量气体分子在运动中,由于碰撞频繁,只能曲折前进,扩散的速度就大大变慢了。

氢喜欢同大多数元素“结亲”,形成氢的化合物。氢和氮在常温下,彼此互不理睬。可是,用催化剂来“撮合”,再加上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氢和氮就会结合成氨,氨乃“氮肥之母”。氨再和硫酸作用,就成了氮肥硫酸铵了。

另外,许多液态油的色泽和气味不好,经过“氢化”后,就“脱胎换骨”,变成没有气味的美丽的该物质的另一种形态。

无用的空气

瑞典科学家舍勒利用实验测定出了“活空气”和“死空气”。“活空气”能帮助燃烧,于是把它叫做“火焰空气”;而“死空气”对火不起作用,老鼠因为它也会窒息而死,所以叫它“无用空气”。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测定了空气和水的成分。他发现,空气中的氧气被除去以后,还有不少气体剩下来。他进一步测定这种气体的性质:它的密度比空气稍小一点;把正在燃烧的物质放进里面,火焰很快熄灭。这说明这种气体不能帮助燃烧,就叫它“浊气”。

英国化学家、植物学家丹尼尔·卢瑟福,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他的论文发表最早,所以许多书上说,卢瑟福是“浊气”的发现人。

1772年,卢瑟福进行了一连串的实验。他把老鼠关进一个密闭的容器里,里面充满着空气。老鼠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当老鼠窒息而死以后,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减少了1/10。接着,他用氢氧化钾溶液放进老鼠呼吸过的空气中,空气体积又减少了1/11。当他将点着的蜡烛放进这种剩余的空气中,蜡烛还在闪动着微弱的光芒。

卢瑟福想到磷在空气中会自燃。当蜡烛熄灭以后,他又将正在燃烧的磷投进剩余空气中,磷还在燃烧,放出一股股淡淡的白烟。他终于利用燃烧磷的办法彻底地除去空气中的氧,获得了剩余气体。

卢瑟福测定了剩余气体的性质,发现它不溶于氢氧化钾,不能帮助燃烧,也不能维持动物的生命。他称它为“浊气”或“毒气”。

前面说到舍勒和卡文迪许发现了空气中另有一部分“无用空气”,它既不能帮助燃烧,也不能供动物呼吸活命。应该说,舍勒和卡文迪许也是这种剩余空气的发现人,还有卢瑟福,他们三个人对氮的发现都有贡献。

氧气会用完吗

在200多年前,绿叶光合作用的奥秘还没有揭开。那时候,有些人担心,人类每天要呼出万千吨二氧化碳,加上工厂锅炉、煤炉排出的废气,动物吐出的、土壤里微生物制造出来的二氧化碳,地球上的氧气将逐渐耗尽。几百年以后,世界末日就要来临。可是,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空间这么广阔,遍布的空气足够供应地球上生命活动的需要。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

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当众进行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罩里燃烧蜡烛,然后将里面的“混浊”空气分成两份,分别引到两个密封的玻璃罩里,并在一个玻璃罩内放置一枝薄荷树枝。过了几天,他把两只老鼠分别放进玻璃罩里,结果是,没有薄荷枝叶的罩里的老鼠窒息死去,有薄荷枝叶的罩内的老鼠在焦急地奔跑。一天过去了,玻璃罩内“混浊”的空气变得“洁净”了;两天过去了,老鼠仍旧生活得很好;到了第七天,老鼠还活着,薄荷树枝长出了一些新枝。

普利斯特利由此认为,薄荷能澄清空气,植物能使空气更新。可是,他当时不知道动物和植物为什么能相互交换自己所需要的气体。

1779年,荷兰人胡兹在著作中指出,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1862年,俄国科学家萨格斯进一步说明了叶绿体在阳光下才能转变为绿色,淀粉是光合作用第一可见的产物。

正是由于植物细胞里有一种特殊的绿色物质——叶绿素,才使叶子绿得可爱。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把这一重要的生理活动叫做“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的叶子是座“绿色工厂”。地球上各种植物一年内能吸收大约865亿吨二氧化碳,远远超出人和动物等排吐出的二氧化碳,因此完全不必担心氧气会耗尽用完。

绿色的气体

氯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但是氯元素的发现,却经历了一个很长期的过程。

1774年,舍勒进行锰矿石(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锰)试验的时候,把盐酸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在一起加热,发现有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冒出来,它十分刺鼻,人们呼吸后感到窒息。

舍勒对这种气体的性质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它能够溶于水,使水略带酸味。这种气体还有魔术师般的本领:把鲜艳的花朵或翠绿的叶子放进其中,美丽的色泽很快褪掉了。它还能腐蚀各种金属。舍勒叫这种气体为“脱燃素的盐酸”。

这种气体是氯气。在当时,拉瓦锡等不知道这是新发现的元素,说它是“氧化盐酸”。从此,氯被误解了30多年。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戴维对这种气体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且根据它的颜色定名为氯,希腊文的意思是“绿色的”。我国清末翻译家徐寿,最后把它译成“绿气”,后来才把两个字合成一个字——“氯”。

人们每天要跟氯打交道。饮用的自来水里,就通进了少量的氯气,进行消毒、杀菌。天然水中含有大量病菌,把氯气通入石灰水中,制成次氯酸钙(漂白粉),也可为饮水消毒。氯成了人类健康的“卫士”。漂白粉还可以用来漂白棉纱、布匹和纸张等。

氯气和氢气在一起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是制造聚氯乙烯的主要原料。大家熟知的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纺织、食品、冶金工业中有广泛应用。

通过电解食盐水的方法,可以得到氯气、氢氧化钠和氢气。以此为基础的工业被称为氯碱工业,主要产品是氯和碱。

氯的各种化合物用途日益广泛,在塑料、无机颜料、有机染料、农药、医药等化学合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许多氯化物具有毒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必须严加防治。

金属世界

地球的一层固体外壳——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3大类。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集合而成的。它们的形状、颜色、结构,缤纷多彩、千姿百态。

在石器时代,人们用石头做成各种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为了取得火种,他们四处寻找燧石。进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人们为冶炼金属,到处去寻找和采掘矿藏。在110多种元素中,大多数为金属元素。

在金属中,根据颜色、密度、自然界的蕴藏量等,又可分成一些不同的类别。

根据颜色的不同,可以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铁、锰、铬是银灰色的,不是黑色的,但人们习惯上却称它们为“黑色金属”。黑色冶金工业是指钢铁工业。除了铁、锰、铬以外,其余的金属都叫做有色金属,冶炼这些金属的工业叫做有色冶金工业。

按照密度为分界,大于5的叫做重金属,如金、银、铁、铜、锡、铅等;小于5的叫做轻金属,如铍、锂、铝、镁、钾等。大自然中,蕴藏较多的叫做普通金属,如铝、铁、钙、钠、钾、镁等;蕴藏较少或很分散的叫做稀有金属,如锗、锆、铪、铌、钽等;金、银、铂等叫做贵重金属。金属中具有放射性的叫做放射性金属,如镭、铀、钍、钚、镎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金属的用途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改善钢质量的锰,战争金属和宇宙润滑剂的钼,

最难熔的金属

钨,最硬的金属铬,最重的金属锇,会贮藏气体的钯,能显示踪迹的钴,“长眼睛”的铷和铯,原子能工业之宝的铍和锂,“多才多艺”的锆,光明的使者钨,钢铁的维生素钒,不怕烈火的钽,未来的金属钛,超导元素铌,神通广大的铝,珍贵而实用的铂,用途日新月异的银,国际金融交换媒介的金,核时代的燃料铀和钍……正在各显神通。可以说人类生活在金属的世界中,一刻也离不开金属。

谁最先发现了锰

谁最早发现了锰元素?化学界一直把这份功劳归于瑞典化学家舍勒和加恩。

但也有人认为,最早得到金属锰晶粒的是凯姆,他于1770年发表的论文中就谈到了锰,只是没完成研究。

软锰矿(又叫二氧化锰)是人类自古以来就熟悉的一种黑色矿石,早先在玻璃制造中发挥了惊人的作用。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比林古乔在《烟火制造术》一书中说,软锰矿可呈棕色……如果在其中加入透明的物质,就会染成美丽的紫罗兰色。玻璃工人用它给玻璃着色,陶瓷工人用它为自己的工艺品绘出紫罗兰图案。此外,软锰矿还有一种特殊的性能:当它和熔融的玻璃熔合时,能使玻璃净化,并把玻璃变成无色透明,而不是变成绿色或黄色。

中世纪时,人们叫它“玻璃肥皂”。在希腊语中,锰是“净化”的意思,也就是它有能使玻璃脱色的能力。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黑镁”。原来,在小亚细亚有个马格内西亚镇,那里盛产两种矿藏:黑镁和白镁。黑镁就是软锰矿,白镁就是氧化镁。

瑞典化学家伯格曼在凯姆之后进行了实验,指出黑镁是一种新的金属氧化物,它不能和焙烧的石灰混合,也不能和白镁混淆在一起。可是,他没有能从中提炼出锰来。

锰是银灰色的金属,它像铁,但比铁要软些,表面还极容易生锈,变得灰蒙蒙的没有光泽。因此,锰和铁一样,被称为“黑色金属”。

纯净的锰既容易生锈,又比铁的熔点低,机械强度不如钢铁,而价钱却比钢铁贵得多,没法在实际中应用。100多年过去了,锰不为人们重视,一直默默无闻。

在锰的历史上,1882年是一个里程碑。这一年,英国的冶金学家罗伯特·哈德菲尔德研制出了一种含锰13%的锰钢,从此锰的身价大增,并且在工业建设中大显身手。

战争金属和宇宙润滑剂

几个世纪以前,人们用辉钼矿来制造石笔。直到现在,希腊还把铅笔叫做“莫利博多斯”。

希腊人很早就知道方铅矿了,人们把这种方铅矿叫“莫利博德纳”。可是,这种矿物中还夹杂着辉钼矿,由于辉钼矿同方铅矿十分相似,人们就认为这是完全一样的“莫利博德纳”。

钼是银白色的金属,又硬又重,密度10.2,熔点高达2620℃,难以熔融。从舍勒发现钼到1895年莫瓦桑制得纯态的钼,中间经过了整整一个世纪。

含有氧、氮等杂质的钼很脆,经受不住机械加工。可是,纯净的钼不仅硬度高,延展性好,而且也容易轧制和锻造。钼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除了在硝酸、王水和热浓硫酸中会被腐蚀外,其他酸碱溶液奈何不了它。

钼大部分用来炼制合金钢。钼钢有很好的弹性、韧性和硬度,用来制造车轴、装甲板、枪炮筒。在生铁中添加少量的钼,可以使铸铁增加强度和耐磨性。

金属钼用来制造真空管里的栅极、阳极。白炽电灯常用钼来做钨丝的托架。纯度99.999%的钼丝,可用做集成电路的导线。用钼丝可以制高温热电偶,测量2000℃以下的高温。钼还可用来制造大功率的真空电阻炉。

钼的化合物有许多用处。二氧化钼在石油炼制和煤的汽化等化学工业中,是一种重要的催化剂。钼酸盐有五彩缤纷的颜色,可用于陶瓷、塑料、毛皮、纺织和制革工业。在熔化的玻璃中添加钼,可以制造出一种会变色的玻璃,白天呈蓝色,夜晚变成透明的。

人们用硫化钼和石墨来做固体润滑剂,效果都很好。用硫化钼做润滑剂,加在汽车底盘润滑油里,可使行车里程提高3倍;用在鼓风机轴承里,一年只要补加一次硫化钼。而用普通润滑油,每隔几天就得添加一次。

唯一能够在真空环境中担任这种任务的是硫化钼,人们称它为“宇宙润滑剂”。最难熔的金属

在很早以前,人们在用矿石炼锡时发现,每当矿石中含有一种褐色或黄灰色的重石时,锡产量就会急剧下降。原来,这种重石就像狼吞食羊一样的会吞食锡。因此,它就被叫做“狼嘴里的白沫”。

钨在地壳中约占十万分之一。自然界中有黑色钨锰铁矿(又叫黑钨矿)和黄灰色的钨酸钙矿(又叫白钨矿)。我国的南岭,是世界上钨矿最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江西南部,被称为“钨乡”。

经过无数人的不断研究,终于在1850年,化学家维勒制得纯净的金属钨。

1864年,英国人马谢特第一次在钢中添加5%的钨,炼成一种能保持高硬度不变的合金钢。用这种钢来做刀具,可使金属的切削速度从原来每分钟5米,增加到每分钟7.5米。由于不断研制出含钨量不同的高速钢,使切削速度逐步提高,经过40多年,钨钢刀把金属切削速度增加到每分钟35米,使切削能力提高了6倍。

能不能实现更高的切削速度呢?看来出路还得从钨身上去找。因为钨在各类金属中,是最难以熔化、最不容易挥发的金属,称为“高熔点金属”。钨的熔点高达3380℃,沸点是5927℃。

1907年,一种以钨、铬和钴为基础的合金——“斯特利”硬质合金研制成功,为达到更高的切削速度创造了条件。

现代的超硬质合金,是由碳化钨和一些其他元素的碳化物,用烧结方法生产的。它是把难熔金属(钨、钽、钛、钼等)的碳化物的硬质颗粒,跟一种或几种铁族元素(钴、镍或铁)的粉末混合后压制成型,再经烧结制成。其中的碳化物非常硬,硬度接近金刚石。

孪生兄弟锆和铪

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前亚历山大时代,古希腊人已发现一种色泽美丽的矿石,介于金黄、橘黄和粉红色之间,被认为是一种贵重的宝石。它的名字叫“红锆石”、“橘红色宝石”。锆是由阿拉伯文“扎昆”演化来的,它的意思就是“金黄”。

古时候,人们不仅将锆石当做装饰品,而且还用做“护身符”。据说,佩戴了它“能给人带来欢快,增进人的智慧”。

1789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在分析各种锆矿石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给它取名为“锆”。锆的希腊文的意思是“风信子石”,这是一种锆矿的名字。

1824年,瑞典化学家柏齐利阿斯第一次成功地提炼出了游离态的锆。可是,当时要保持纯净的锆是不可能的。以致长期以来对锆的性质很不了解,它默默无闻地耽搁了几十年,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锆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十万分之三,比铜、镍、铅和锌的含量更多。在技术应用中,锆也的确是一位“稀客”。

到了20世纪,科学家们从锆矿中提炼出游离的金属锆,并仔细地研究了这种金属的性能。人们发现,在大自然中,锆几乎总是同铪伴生在一起,而锆和铪的性质又很相似,很难分开,这给冶炼纯净的锆带来很大困难。

铪和锆的化学性能十分相似,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

在原子能反应堆中,铀充当核燃料,而锆是制造铀棒护套的理想材料。锆容易被中子穿透,还能经受住高温,是比较好的护套材料。可是,锆也有缺点,因为中子只有在最纯的锆中才能通过。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用到铪了。铪对待中子的态度同锆对中子的态度不同,铪对中子的吸收率要比锆高500倍。在锆中加进极微量的铪,就能使中子透明度减小,让藏在原子核里的巨大的能量逐渐释放出来。

“地球之神”之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建筑工程师们在建造纪念塔、纪念碑时,表面装饰材料竞相采用金属钛。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钛是一种耐久性的材料,有高度的抗腐蚀性,能够将被纪念者的丰功伟绩,长留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纪念电子通讯国际联合会成立100周年,在日内瓦国家广场建造了一座纪念碑,高10.5米,由两个混凝土构架组成,表面也用抛光的钛板做装饰。当人们沿着一条特殊的通道经过两个构架之间时,可以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说话声,还可以在建筑物上的两个圆盘的中心看到自己的影像在不断向后退。

钛的化合物二氧化钛、四氯化钛得到了应用。二氧化钛是雪白的粉末,用来制造“钛白”,是很好的白色颜料,没有毒性,比铅白(碳酸铅)、锌白(氧化锌)都好。二氧化钛还可用在油漆、造纸、塑料、纺织品的染色以及玻璃制品、瓷器和搪瓷的着色等方面。四氯化钛能形成浓密的白烟,在霜冻季节里,人们用它来熏蒸农作物防霜;在战时作为人造烟雾剂。

纯净的钛是银白色的金属,它密度小,强度高,耐高温,抗腐蚀性强。同钢相比,钛的强度与钢相似,而重量只有钢的一半。甚至多才的铝也被迫将一些工作让给钛,因为钛的重量是铝的1.5倍,而强度却比铝高5倍。

钛一向被当做“稀有金属”,其实,经过人们勘探,发现钛的储藏量非常丰富,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铝、铁、钙、钠、钾、镁,比铜、铅、锌、锡等常用的有色金属储量的总和还多十几倍。

未来的第三金属

金属是人类制造各种工具和用品的重要材料。人类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最早是铜,其次是钢铁,然后是铝。在21世纪,最重要的将是哪种金属?有人说是钛,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航空事业不断发展,飞机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当飞机的飞行速度超过音速2~3倍时,机翼前缘和空气摩擦产生的温度可高达400~500℃。而不锈钢在310℃时就会失去原有的性能,即使是铝镁合金制成的机翼,也抵挡不住这么高的温度。

钛有很好的耐热、耐冷性能,从-253~500℃这样宽的温度范围内,都能保持高强度。铝合金的密度小,强度大,可是到了300℃以上时,强度就会急剧下降。因此,钛合金便以优异性能在飞机制造方面逐步取代了铝。

导弹、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使用的材料要求特别高,既要轻,又要牢,适用材料的比强度(物质的强度与密度的比值)要大。钛是目前所有金属材料中比强度最大的。所以导弹、火箭的外壳,宇宙飞船的船舱、骨架,火箭的燃料、氧化剂储存箱和其他高压容器,都要用钛和钛的合金来制造。

在人类向更高速度的奋斗中,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远程导弹的重量每减轻1千克,射程可增加77千米;末级火箭的重量每减轻1千克,射程可增加15千米。飞机重量的减少,意味着材料的节省、速度的加快和航程的延长。

在宇宙空间建设太空站,组装设备时,钛被选作主要的结构材料。宇航员在太空完成的实验证明,钛在宇宙真空中很容易进行。

在海洋中,腐蚀是金属最可怕的敌人。由于钛有较高的电导率,所以抗腐蚀性的能力很强。因此,钛还广泛用于电气工业中。

钛合金有几百种。在不锈钢中加进钛,可防止晶间腐蚀。在铬钢中加进钛,可使组织均匀,晶粒细化。化工厂的反应罐、输液管道,用钛钢复合材料来替代不锈钢,使用寿命可大大延长。

不锈钢和铬

钢铁是现代工业的宠儿,宏伟的工业化计划需要各种钢材——不锈钢、结构钢、工具钢、滚珠轴承钢等等,它们大多含有铬。

为什么不锈钢特别耐腐蚀呢?原来,铬在潮湿的空气中很稳定。当接触到强氧化剂浓硝酸时,首先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三氧化二铬薄膜,阻止进一步被氧化。合金中添加铬,也会形成这种稳定的薄膜,阻止电化学腐蚀。

在钢中加进12%以上的铬(有的含铬17%~19%,含镍8%~13%),就得到不锈钢。这种钢的含碳量要求低于允许的最小含碳量(0.1%)。因为过多的碳会形成碳化物,在钢的晶粒边界析出,从而降低铬在晶粒内部的含量,使钢难以抵抗酸和氧的作用。

不锈钢具有很好的韧性和耐腐蚀性。现在,茶杯、饭锅、蒸锅,也有用不锈钢制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剪、注射器、针头等,大多是用不锈钢做的。人们常说的镀“克罗米”,其实就是镀铬。

在合金中,加进数量不同的铬,可以制造出各种不同用途的合金。铬钢中含有25%~30%的铬,可以经受1000℃的高温。这种钢做的零件,受热后也不起“鳞皮”。钴、钼和铬的合金,对人体无害,可用于外科的修补材料。一种以锰、铬和锑合金为主的材料,它的磁性可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普遍应用于自动装置中。

铬的化合物三氧化二铬,颜色绚丽。在氧化铝中添加一定量的氧化铬,就可人工造出光彩夺目的红宝石来。氧化铬还用于制造拖拉机发动机摩擦零件。铬耐大气腐蚀的特性在金属王国中是出类拔萃的。

绿宝石和铍金属

早在1798年,法国化学家沃克兰就发现了铍。最初,沃克兰把它叫做“格留赛里姆”,在希腊语中是“甜”的意思,因为这种元素的盐类有点甜味。后来,发现钇的盐类也是带甜味的,就把它改名为“铍”,希腊语的意思是“绿宝石”。但是在30年后,才由沃勒和布西用金属钾还原氧化铍,制得了第一块比较纯净的铍。

铍(Be)的发现早在18世纪末,可是一直到20世纪初末,铍的生产没有什么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铍没有更多了解,因此使用少。其次是铍的化学性质较活泼,不容易制得纯铍。到了20世纪20年代,工业上才用电解无水熔融铍盐的方法,来制取纯金属铍。

绿宝石的发现历史很悠久了。约在2000年前,埃及女皇克利奥佩特拉就命令奴隶们在努比亚沙漠中挖掘矿坑,取得绿宝石。骆驼商队把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的绿宝石运到红海岸,再从海路运走,于是这些宝石就落到拜占庭帝国、波斯、印度统治者的宫殿里去了。

在美洲,印第安人很早就知道开采绿宝石,送到祭坛去供奉女神。他们把宝石的翠绿色看做是永生不朽的象征。

铍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百万分之六,最主要的铍矿石,是绿柱石。其他含铍的矿石有:浅蓝绿海水色的海蓝宝石、玫瑰色的铯绿宝石、葡萄黄绿宝石、清澈透明的硅铍石、精致的蓝柱石、透明的金绿石、变色的紫翠玉等。这些铍宝石受到世界珠宝商人的青睐。

铍在空气中缓慢地氧化后,表面会蒙上一层薄膜,失去光泽。铍的氧化物既容易溶解在酸里,也能溶解到强碱溶液里。铍的碳酸盐、硝酸盐、氢氧化铍加热分解,可以得到氧化铍。这是一种难熔的白色粉末,熔点高达2570℃。用它做原子能反应堆外壁,既能耐高温,还能像镜子一样反射放射性射线。

铍的重要作用

铍是很轻的金属,而且十分坚韧,它比结构钢的强度还高。铍的熔点比镁、铝的熔点高很多,这使铍成了现代航空工业的理想材料,飞机的方向舵、机翼箱和喷气发动机,都得用铍来制造。钢铁零件的表面经过渗铍处理以后,可以大大增加钢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如果全部用铍来制造飞机,它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音速的3倍以上。

铍的氧化物——氧化铍有高耐热性,熔点为2570℃,还有很强的抗化学腐蚀性和高导热性,它常用于制造高频感应炉和冶金坩埚,还是原子反应堆释热元件外壳的主要材料。

含铍的青铜叫做铍青铜。在青铜里加进一点儿铍,会使铜的性质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含铍2.5%的铍青铜,被称为“超硬合金”。铍青铜被用来制造手表里的游丝、高速轴承、耐磨齿轮以及深海探测器和海底电缆。

另一种铜铍镍合金,在受到撞击的时候,不会产生火花。人们利用这种奇特的性质,制造不发火花的工具,如凿子、锤子、刀铲、钻头等,为石油工业和矿山专用,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含镍的铍青铜,不受磁的吸引,可制作防磁的零件。

合金常常有一种“职业病”——“疲劳”。这会导致金属渐渐裂开,不能承受交变负荷。在钢水中加进一点“维生素铍”,这种钢制出的弹簧,经受1400万次冲击后,也不会“疲劳”。

铍有优良的导热性、耐热性和高热容量,成了航空技术方面的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