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之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2 17:55:38

点击下载

作者:王想龙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交往之道

交往之道试读:

前言

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寻找和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冲击与抗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努力提升自己作为公民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牢固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书是《“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的第八本,主题是“交往之道”。我们都知道:人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一场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交际之道,方能掌控取胜之道。青年人要学一点交际之道,然而对于交际之道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对话与情景。本书正是以中国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故事为切入点,试图从这些人物身上提炼出相对成熟而又完整的交际术,并揭示其义理,这些思想内容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想认识、提升道德情操、开拓理想境界,都大有裨益。

本书共分为十章,围绕“交往之道”这一主题阐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我们在交际过程中首先就要做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懂得交往的意义,进而成就自我,融入社会,主要是第一章的内容。二是从为人处世的角度阐明了交往和处世等,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以及怎样传递交往的力量,主要是第二、第三两章的内容。三是具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几种主要类型,并呈现出“君子之交淡如水”“布衣之交不可欺”和“生死之交永不忘”的理想境界,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在交往中的魅力,传递出人际交往的正能量,主要是第四、第五、第六章的内容。四是阐述了在人际交往中要发扬和传承的诚信、谨慎、礼仪等几种优秀品质,并引导我们共同思考交往的意义所在,主要是第七、第八、第九章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最为关注的。五是指出了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人三者的有机融合,告诉我们天地人之道是人类共同的法则,主要是第十章的内容。

因此,本书既注重对“交往”这一概念和能力的认识与发展,更关注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对于“道”的体认与反思,尤其是在“义理揭示”中,非常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的关联性,强调和突出这一人物或故事中所表现出的人际交往的核心要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阐发,力争让读者有更多的触动、思考与启发。基于此,我们在编写的时候,特别注重对“原文选读”的筛选与整合,在关注学生阅读的已知与未知的同时,尤其注重选文的普适性和核心价值,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有兴趣地且富于创造性地走进阅读文本。如果能做到这样,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衷心期待广大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本书的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生活、知识和情感积累,在阅读与体验中更好地懂得与人交往,不断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学会了解、包容他人,主动摒弃功利色彩,努力追求至高无上的交往境界,不断收获更多更好的情谊,成就美好的人生。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本书有许多不足与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和指正。第一章认识自己文化典籍一 孔子论“不患”【原文选读】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选自《论语·学而》)②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选自《论语·里仁》)注释:

①患:担心,忧虑。

②所以立:指立身的才学,或立于其位的才学。【文意疏通】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说:“不要担忧自己没有职位,应担忧的是自己没有胜任职位的才能;不要忧愁没有人了解自己,应谋求能使别人了解自己的学问。”【义理揭示】

在孔子看来,一个立志从政的人,是不会把眼睛总盯在职位或眼前的事物上,也不会总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更不会担忧自己得不到一官半职。只要学会严格自律,并能够用“仁”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不断锤炼自己立身的本事和才学,并且及时反省自己有无胜任这一职位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实际能力,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二 孔子论“自省”【原文选读】①②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④⑤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论语·学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选自《论语·里仁》)注释:

①曾子:名参(shēn),孔子的学生。

②三省(xǐng):省,察看,检查。

③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④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⑤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等。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一样,指反复实习。古汉语中的“习”并没有现在的“复习”之意。【文意疏通】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及时复习了?”

同样,孔子也认为:“看见有德有才的人就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无德无才的人内心就要自我反省,想想自己是否有同样的问题。”【义理揭示】

自省,即自我反省。它的作用在于省察自己过去言行的是非好坏,看清自己的言行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犯了什么过错,时刻提醒自己应注重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这是孔子积极倡导的提升自我修养和人生境界的基本方法。曾子最后取得的成就是孔子弟子中最为卓著的,应该与他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篇强调学习和反省在“克己、修身和立人”中的重要意义。当今社会,人们大凡都有“见贤思齐”之心,但少有能时时处处都付诸行动和实践的人,更少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人。孔子的这种谦虚谨慎、不断反省自我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三 各言其志【原文选读】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②③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公冶长》)注释:

①盍:通“何”,为什么不。

②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

③施劳:张扬自己的功劳。施,张扬、炫耀。【文意疏通】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人得到关怀。”【义理揭示】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年少者得到关爱。从子路与颜渊的志向中我们不难发现,子路注重朋友之义,颜渊注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要知道孔子并不是非要把弟子们引向哪里,而是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志向。四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选读】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②③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④⑤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⑥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⑦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⑧⑨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注释:

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②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chù tì):惊惧。恻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即结交,“内”同“纳”,接纳。

⑤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

⑥端:开端,源头。

⑦我:自己。

⑧然:同“燃”,燃烧。

⑨保:定,安定。【文意疏通】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人们必然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他想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他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会产生这种惊奇同情的心理。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了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义理揭示】

孟子指出人性的发端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这似乎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为“四心”。同时,也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没有它,人就不能真正成为人。因此,我们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就要始终保有“四心”,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扩大充实,才能使自己不忘本心,不失“四心”。五 人性本善【原文选读】①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②③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④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⑤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

⑥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⑦⑧。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⑨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选自《孟子·告子上》)注释:

①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②象:舜的异母弟,品行不善。

③瞽瞍(ɡǔ sǒu):舜的父亲,品行不善。

④乃若:转折连词,相当于“至于”。

⑤铄(shuò):授予,给予。

⑥蓰(xǐ):五倍为蓰。

⑦蒸:众。则:法则。

⑧秉夷(yí):持执常道。

⑨懿德:美德。【文意疏通】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尚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他们能够崇尚美好的品德。' ”【义理揭示】

本篇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得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说法,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关注它,因此感觉不到它的重要罢了。

其实,万事万物都有法则,只有掌握了这些法则,我们才能有更高的追求。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原来都是背着“娃娃”找“娃娃”。孟子教育我们说:“娃娃”不就在你的身上吗?因此,我们都要学会反省自己,不断寻求“仁义礼智”的善这根“幼苗”,精心地培养,并使之茁壮成长。六 自暴自弃【原文选读】①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②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③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选自《孟子·离娄上》)注释:

①暴:损害,糟蹋。

②非:诋毁。

③旷:闲着,这里指闲置不用。【文意疏通】

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自己抛弃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做的。出言便诋毁礼义,这就叫作自己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这就叫作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最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这可真是悲哀啊!”【义理揭示】

战国时期,孟子曾教导他的学生不要做自暴自弃的人,学生并不明白。孟子解释道:“自暴”就是说话不遵守礼义,自己残害自己。“自弃”就是自身行为不符合仁义,自己抛弃自己。自暴自弃就是自己不愿意学好人做好事而感到自卑自贱,甚至自甘堕落。这就是成语“自暴自弃”的意思,只不过今天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多半指那些经受挫折后不能重新振作的人。“仁与义”都是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我们不应该轻易地抛弃。如果舍弃了它,就等于舍弃了自己。人有禀赋的不足,可以通过努力来弥补;人有气质的不良,可以通过提高修养来修炼自己。唯有自暴自弃的人,他们的人生注定是悲哀的!七 人不可以无耻【原文选读】①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②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③不若人,何若人有? ”(选自《孟子·尽心上》)注释:

①之:至。

②机变:奸诈。

③何若人有:即“何有若人”。【文意疏通】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是至关重要的!搞阴谋诡计的人,他们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他们又怎么赶得上别人呢?”【义理揭示】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电灯泡有玻璃。”说的就是羞耻之心,人皆有之。《礼记·中庸》曰:“知耻近乎勇。”意思是说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无耻至耻,免于羞耻。”只有能知耻才能免于耻辱,只有无耻之甚的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由于羞耻感对于个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具有强大的制裁力量,所以儒家非常强调“耻”的重要性。八 操心虑患,多能通达【原文选读】①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②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选自《孟子·尽心上》)注释:

①疢(chèn)疾:忧患。

②孽子:非嫡妻所生之子叫庶子,也叫孽子,一般地位卑贱。【文意疏通】

孟子说:“人的品德、智慧、本领、知识,往往产生于灾患之中。那些受疏远的大臣和贱妾所生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之事,深深忧虑着祸患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孟子说:“有一些侍奉君主的人,专以讨得君主的欢心为喜悦;有一些安定国家的臣子,以安定国家为喜悦;有一些顺应天理的人,当他的主张能行于天下时,他才去实行;有一些伟大的人,他们端正了自己,天下万物就随着端正了。”【义理揭示】

最粗壮的树,不是生长在丛林中,而是生长在旷野中,受尽风吹雨打。同样,最成功的人,不是在顺境中成长的,而是在逆境里成长起来的。这表明:人要对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和现实有清醒的认知。清代人石成金《传家宝》说:“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弗兰西斯·培根说:“顺境最易见败行,逆境最可见美德。”说到底,都是在强调“生于忧患”的重要意义。

本篇告诉我们不要悲叹出身贫寒低微,更不要抱怨遭人排挤。要在逆境中学会端正自己的行为,感谢自己遭受的困难,甚至是感谢你的敌人,最终才能端正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美德的人。九 知其所止【原文选读】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②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③《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选自《礼记·大学》)注释:

①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jī),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在这里是居住的意思。

②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声;隅,角落;止,栖息。

③“穆穆”一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王》。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於,叹词;缉,继续;熙,光明;止,语气助词,无义。【文意疏通】《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真的比不上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要做到仁爱;做臣子,要做到恭敬;做子女,要做到孝顺;做父亲,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义理揭示】“止于至善”的经义,首先在于“知其所止”,人要知道自己应该停在什么地方,才谈得上“止于至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正如文中所写,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落脚的地方呢?《大学》有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它告诉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就在于能否寻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做到“知其所止”,这才是最重要的。①十 王积薪闻棋【原文选读】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②③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④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选自《唐国史补》)注释:

①王积薪:人名,唐朝著名围棋手。

②媪(ǎo):老妇人,这里指下文“妇”的婆婆。

③遣:消磨。

④复:恢复。【文意疏通】

王积薪的棋术高超,认为天下没有自己的对手。他打算去京城游学,在一家旅店借宿。熄灭蜡烛后,听见旅店主人老妇人在隔壁招呼她的儿媳说:“美好的夜晚难以消磨,可以下一局棋吗?”妇人说:“好的。”老太太说:“第几道下子了。”妇人说:“第几道下子了。”各自说了几十次。老太太说:“你输了。”妇人说:“我认输了。”王积薪暗暗地记住,第二天他将婆媳的棋势再重新摆试一遍,才发现自己的棋艺真的比不上她们。【义理揭示】

故事以王积薪自负棋艺开始,自认不足而终,前后呼应,不仅故事情节完整,而且人物形象也十分饱满。他的自负虽不足取,但遇到店主和婆媳时却能不保守、不嫉妒,这又何尝不是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棋艺得以提高的重要条件。

本篇生动地阐明了艺无止境、“学”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活和交往中,要懂得尊重我们的竞争对手,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虚心地向身边的人学习,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即便自己有一点本领,也不要骄傲自满,更不要看不起别人。殊不知,有时候尊重对手就是尊重你自己。文化倾听

在当今社会,正确认识自己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和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正确认识自己的脾气和性格,这些都是一件相当重要而且又不太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别人却忽视了对自己本身的关注。

生活中,有的人对别人认识很清楚,把握也很准确,而对自己却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也有人感叹自己不了解别人,却认为完全了解自己,这些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

人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呢?是为了反省自己,即自省。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孔子又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意思是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没有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进行自我反省,这两者有所不同。因此,要想使自己的认识正确,就需要做到不断地自省,而自省的前提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自省可自明,自律促自成,自强保自信”,这或许是当前在认识自己的思想转化中,应引以为鉴的行为观念。

认识自己是一个长期的并伴随我们一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自己”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我们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自己是“分饰两角”,既作为认识主体去认识,又作为认识对象被认识。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一方面是对各种具体事物乃至对抽象的“天命”的认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孔子的人生历程,他在自己生命的不同阶段都达到了各自的境界,五十与六十不同,六十与七十也不同。每时每刻,我们的处境一直都在变,各方面也一直都在变。

因此,在智者看来,自省的目的就在于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认识自己的过失并改进自己的行为。在自省中不断总结和吸收,使之能对自身条件有较为清楚的感知,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做到“扬己之长而避己之短,行能为之事而弃难成之作”。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这就是说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而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改正自己缺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自省。他不仅任人唯贤,认清自己的实力和所处形势,而且善于认识他人,鉴别他人,并通过认识和鉴别他人来提高自己。刚开始他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就顺从项羽,避其锋芒,韬光养晦。等进入关中以后,他广纳谏言,不仅改变了贪财好色的本性,而且“约法三章”,不抢掠财物妇女,最终为自己赢得了民心。

那么,我们要做到认识自己应该从哪里着手呢?庄子在《人间世》篇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己的方法。他总结为两个字“心斋”,就是用心的斋戒去反躬内省,从而看清你自己。这句话是庄子假托孔子说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想出去做事,我要去卫国阻止暴虐的国君的恶行。”孔子特别不屑地说:“你别去了。你去了以后,碰到这么暴虐的一个人,你劝不好他,反而会被他杀了。”颜回说:“我总要出去做事啊。”老师说:“你现在还太毛躁,还没有看清自己,你出去做什么事都会一事无成的。你先自己去斋戒吧。”颜回就问老师:“我们家很贫穷,不喝酒不吃肉已经好几个月了。我一直过着这样的苦日子,这算不算是斋戒呢?”孔子说:“你说的是祭祀上的斋戒,而不是心的斋戒。”颜回问:“那什么叫心的斋戒?”孔子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光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来听,更要用气来听。用你的气息去感受一切,回归到心里,得到自我的确认,这就是“心斋”。

这段话虽然假托孔子之口,但是出自《庄子》。这段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认识自己的独特方式。然而,庄子在《齐物论》中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身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世间万物千差万别,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或推断所有的事物,就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这是我们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的最大障碍。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因为,有的时候,你的好意有可能会遭遇恶报,因为你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强加于别人。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作出较为准确、客观的估量和评价。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的古希腊及西方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哲学家,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有名字留下来的思想家泰勒斯,曾有人问他:“什么是最困难的事?”他回答:“认识自己。”儒家的“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等无不表明反省自己,就是把自己或别人当作对象进行审视,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审判官”。鲁迅先生也说过:“我有时解剖别人,但常常更严格的解剖自己,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只有保持一种完整的自我认识与良好的自我感知,才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与意志,才能完善与保持最佳的自我状态,在别人眼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个人形象。认识自己,不仅要触及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而且要不断地解剖自己、发现自己、挑战自己,并且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接纳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文化传递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其本质的真正认识,必须经过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我们的人生经历也说明,与对客观事物或其本质的认识相比,人要完成对自己的认识,那也是件很难的事情;而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或者无知,那就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执着追求。

生活中我们常常自以为是,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缺少自知之明,并且天生就有“好为人师”的毛病。所以,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他的智慧,就在于是否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菲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对这句箴言,周国平先生曾作过三种解释: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它传达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二是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在希腊哲学家中,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说:“我探寻过我自己。”还说,他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三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个概念叫“轴心时代”——大概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同中国一样,在这一时期以色列、古希腊和古印度也都出现了灿若星辰的思想巨人。雅斯贝尔斯在考察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曾经一度“失掉自信力”的中华民族,如今走在复兴路上的新中国,都需要这种深情的回望来重新发现,进而创造充满活力的文明因子,为人类文明的演进贡献力量。

周国平先生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还可以把“认识你自己”理解为认识你最内在的自我,那个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核心和根源。只要认识了这个东西,你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怎样的生活才合乎你的本性,你就能够知道自己要什么和可以要什么了。

即便这样,有时候,最内在的自我必定也是最隐蔽的,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它呢?在周国平先生看来,各种宗教都有静修内观的功夫,而对于一般人来说,那毕竟是有一点“玄”的。事实上,我们平时做事和与人相处,那个最内在的自我始终都是在表态的,只是往往不被我们留意罢了。因此,我们要留意,做什么事或与什么人相处时,我们的内心深处可能会感到喜悦,或者感到厌恶,这就是最内在的自我在表态,这样一种心灵的感觉需要得到我们的用心呵护。就此而论,知道自己最深刻的好恶就是认识自我,而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倘若有了自己真正钟爱的人和事,就可以算是在实现自我了。

然而,在当今这个繁华而浮躁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还愿意倾听内在自我的表态呢?多少人为了追逐所谓的名与利,而一次次地迷失了自己,看不清真正的自己,更不能说真正地认识自己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极度贫瘠,在茫茫的人海中随波逐流,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内心追求的又是什么?归结原因,主要是这个世界的步伐太快,太多的人为了能一直跟随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在追求自己所谓的“想要的生活”上,从未停止脚步,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更不用说去认清、看清自己了。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却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是一味地去追寻别人想要的东西,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得到的东西,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那是多么可悲呀!

在现实的世界中也许每一天都有这样的人,正在追寻着自己不想要的东西,而自己却浑然不知。当自己一旦得到时,才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那个自己。时间是不会等人的,也许我们会在某个时刻暂时迷失了自己,看不清自己,但是请你不要永远就这样迷失自己,甚至是看不清自己。认识自己,看看在里面的那个自己,一个真正有思想、有灵魂的自己,不要轻易被外表的自己所迷惑。

不要因为我们走得太远,而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更多的时候,请你多看看自己,看看是否依旧认识自己,是否依旧是曾经的那个自己。路还很长,多认识认识自己!文化感悟

1.以上的选文中,你最欣赏哪一篇?说说它在“认识自己”这一主题中给你带来的启示。

2.周国平在《认识你自己》一文中说道:“人人都在写自己的历史,但这历史缺乏细心的读者。”阅读本章内容后,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第二章交友之道文化典籍一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原文选读】①②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③④⑤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选自《论语·卫灵公》)注释:

①损:损害。

②谅:讲信用,诚信。

③便辟:阿谀奉承。

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文意疏通】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义理揭示】

本篇讲述了孔子的择友标准是正直、宽容和见多识广,并且传递出要交适合自己的、志同道合的、能给自己带来反思和借鉴的朋友,这样才能在交友中达到“见贤思齐”的目的。在交友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断地求知求贤,不断地修德修为,并做到对自己的要求尽可能多一点,对别人的指责再少一点,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交友中减少痛苦,远离怨恨,从而提升交友的质量。二 交友无绝【原文选读】

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①②③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选自《孔子家语·六本》)注释:

①谔谔(è):直言进谏的样子。

②唯唯:恭敬顺从的应答声。

③争:通“诤”,直言劝谏。【文意疏通】

孔子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商汤和周武王因为能听取进谏的直言而使国家昌盛,夏桀和商纣因为只听随声附和的话而国破身亡。国君没有直言敢谏的大臣,父亲没有直言敢谏的儿子,兄长没有直言敢劝的弟弟,士人没有直言敢劝的朋友,要想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国君有失误,臣子来补救;父亲有失误,儿子来补救;哥哥有失误,弟弟来补救;自己有失误,朋友来补救。’这样,国家就没有灭亡的危险,家庭就没有悖逆的坏事,父子兄弟之间就不会失和,朋友也不会断绝来往。”【义理揭示】

通俗地说,如果一个人犯错,其实很多人都有“连带责任”。作为朋友,更是不能例外。真正的朋友是永远都不会断绝往来的,因为朋友之间的忠言有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如果普通人没有敢于直谏和挑刺的朋友,看起来像是没有任何过错,实则是有错的,因为自己的错误,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别人来发现和指出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的交往中,自己犯了错,要正确地对待朋友的谏言,这样就会减少大的过失,交到更多的“益者三友”。三 友其德也,不可有挟【原文选读】

万章问曰:“敢问友。”①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②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③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④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⑤⑥则食;虽蔬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⑦⑧⑨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选自《孟子·万章上》)注释:

①挟:倚仗。

②孟献子:鲁国大夫仲孙蔑。

③费:春秋时小国,旧地在今山东鱼台西南费亭。

④亥唐:晋国人。晋平公时,朝中多贤臣,但亥唐不愿为官,隐居穷巷,平公曾对他“致礼与相见面请事”,非常敬重。

⑤入云、坐云、食云:是云入、云坐、云食的倒装。云,说。

⑥蔬食:粗糙的饮食。蔬,同“疏”。

⑦尚:通“上”。

⑧甥:古时称妻子的父亲叫外舅,所以女婿也称“甥”;文中舜是尧帝的女婿。

⑨贰室:副宫,即招待的宫室。【文意疏通】

万章问道:“请问交朋友的原则是什么?”

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的,不倚仗地位高的,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孟献子是一位拥有百辆车马的大夫,他有五位朋友:乐正裘、牧仲,其余三位,我已经忘记了。孟献子与这五个人交朋友,心中并不存在自己是朕的观念。这五个人,如果心中存有献子是大夫的观念,也就不与献子交朋友了。不仅具有百辆车马的大夫有这样的,就是小国的国君也有这样的。费惠公说:‘我对于子思,把他尊为老师;我对于颜般,和他成为朋友;至于王顺和长息,不过是侍奉我的人罢了。’不仅小国的国君有这样的,就是大国的国君也有这样的。晋平公对待亥唐,亥唐叫他进去他就进去,叫他坐他就坐,叫他吃他就吃。即使是糙米饭小菜汤,也没有不吃饱的,因为他不敢不吃饱。不过,晋平公也就是做到这一步而已。不同他一起共列官位,不同他一起治理政事,不同他一起享受俸禄,这只是一般士人尊敬贤者的态度,而不是王公贵族对待贤者的态度。从前,舜去拜见尧帝,尧让他的这位女婿住在副宫中。他请舜吃饭,舜也请他吃饭,两人互为客人和主人。这是天子与普通百姓交朋友的范例。地位低下的人尊敬地位高贵的人,这叫尊敬贵人;地位高贵的人尊敬地位低下的人,这叫尊敬贤人。尊敬贵人和尊敬贤人,道理都是一样的。”【义理揭示】

古人十分看重交友,认为“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在他们看来,交个好朋友,胜似亲兄弟,既可以“以友辅仁”,又可以避免“学不加进”的缺憾。可见,交友有利于人生的进取和事业的成功。

本篇孟子所言“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是为“友道”的三个原则,特别强调交友应以德行为标准,即“友其德”。在这个方面先哲们有以下忠告:“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四 知人论世【原文选读】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①②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选自《孟子·万章下》)注释:

①尚:同“上”。

②颂:同“诵”,吟诵,吟咏。【文意疏通】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里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里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说要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义理揭示】

本篇重点论述了交朋友的范围问题。如果朋友遍天下还嫌不足,那就可以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而且要学会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交朋友。实际上,孟子的这段话对后世真正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是“知人论世”的思想主张。它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了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五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原文选读】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②③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④⑤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⑥⑦⑧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⑨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选自《礼记·中庸》)注释:

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素,平素,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

②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这里指当时的少数民族。

③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入,处于。

④陵:同“凌”,欺侮。

⑤援:攀援,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爬。

⑥尤:抱怨。

⑦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现状的意思。易,平安。

⑧俟(sì)命:等待天命。

⑨射:指射箭。

⑩正鹄(gǔ):正、鹄均指箭靶子,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文意疏通】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该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之人应该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该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该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企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的箭术不行。”【义理揭示】

上文中的“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就是“安守本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和处置,即你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正如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我们只有不断积累和创造自己的价值,不怨天尤人,才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交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懂得“凡有奢望,必生烦恼”“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道理,更不要去妄想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以及自己已经做到了怎样的程度。六 与人不争【原文选读】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②争,故无尤。(选自《道德经·上篇》)③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④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选自《道德经·下篇》)注释:

①几:接近。

②尤:过失。

③百谷王:谷是指两山之间(即峡谷)的河流,百谷王即指百川峡谷所归附的地方。

④重:累,这里指不堪重负。【文意疏通】

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他才没有烦恼。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汇合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因此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和他相争。【义理揭示】

本章讲的是老子“不争”的政治哲学。文章通过设喻,启发我们为人处世要做到“为下”和“不争”。上善之人,就应该像水那样处下和居后。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谦虚的美德。水,因为“不争”,所以“无尤”。“不争”就是“为无为”,依据“道”来“为无为”,这还需要“争”吗?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究竟有多少合理性?说到底,我们“争”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像水那样去对待学习、师长、朋友、家人以及人生中的一切,才能做到既无内心的忧虑和烦恼,也无外界的忧愁和纷扰,这才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七 曲突徙薪【原文选读】①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②③④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⑤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⑥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⑦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⑧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选自《汉书·霍光金日磾传》)注释:

①曲突:使烟囱弯曲。突,烟囱。

②远:使……远离。

③不:通“否”,否则。

④嘿(mò)然:不说话的样子。嘿,通“默”。

⑤息:通“熄”,灭。

⑥坐:通“座”,座位。

⑦亡:没有。

⑧寤:通“悟”,觉悟,认识。【文意疏通】

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改造为弯曲的烟囱,将柴草移到远处。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烧伤的人坐在上位,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排座,但是唯独没有邀请当初建议他改“曲突”的那个人。有人就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就不用破费摆设酒席,最终也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过来,就去邀请那个人。【义理揭示】“曲突徙薪”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绝对不要忘记感谢那些曾经给你忠告或给你帮助的人,他们才是最值得你尊重的朋友。正如孔子所说的“友谅”,正是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才让我们免于更多的忧患。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多交真诚的朋友,还要学会善待他人,更要认真考虑别人给你提出的意见,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我们还要把它作为日常交往中改进自我、克己安人的一种方式和自觉的习惯,这样,才能减少和挽回不必要的损失。八 泽人网雁【原文选读】①②

具区之泽,白雁聚焉。夜必择栖,恐人弋己也,设雁奴环巡③④之。人至则鸣,群雁藉是以瞑。泽人熟其故,爇火照之,雁奴戛⑤然鸣,泽人遽沉其火。群雁皆惊起,视之无物也。如斯者四三,群⑥⑦雁以奴绐己,共啄之。未几,泽人执火前,雁奴不敢鸣,群雁方寐,一网无遗者。(选自《文宪集·燕书》)注释:

①具区:古湖泊名,即太湖。

②弋(yì):用带绳子的箭射鸟。

③泽人:住在湖边的人。泽,聚水的洼地。

④爇(ruò):点燃。

⑤沉:此指熄灭。

⑥绐(dài):通“诒”,欺骗,欺诈。

⑦雁奴:守夜的雁。【文意疏通】

太湖的洼地,有很多白雁聚集在这里。夜晚它们必定会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栖息,唯恐人类用带绳子的箭射自己。于是,它们每天都选派一只值班的雁在四周巡逻。有人来了就大声鸣叫,群雁因此就可以闭眼睡觉。后来,湖边的人们都熟悉了它们的事情,就点着火光来照它们。值班的那只雁,突然鸣叫起来,湖边的人马上熄灭火光。群雁都惊醒了,看了看四周,并没有看到什么东西。如此这样三四次,群雁都认为值班的雁欺骗了自己,就一起去啄它。没过多久,湖边的人就拿着火把走上前,值班的雁也不敢再叫了,而群雁都没有防备,正在睡大觉,猎人们一网全捕了,没有一只遗漏的。【义理揭示】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要仔细调查和研究,不能疏忽大意,更不能感情用事,凭主观臆断,妄加猜疑,否则就会自食其果。同样,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相互尊重和信任。面对别人善意的提醒与劝告,应该主动接受,绝不可妄自猜测,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殊不知,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想法盲目处世,听不见别人的意见,甚至是不相信别人,盲目地指责别人,这种极端的处世方式,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没有好处的。九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选读】①②③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⑤⑥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⑦⑧。”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⑨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注释:

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②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

③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④舍去:不再等候就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⑤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⑥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⑦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而,连词,表修饰。

⑧家君:家父,谦辞,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⑨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文意疏通】

陈太丘与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在中午。中午已过,友人还没有到,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友人才赶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独自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中午一起同行,过了中午您却没有赶到,这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十分惭愧,就下车拉住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走进了自家的大门。【义理揭示】

本文讲的是“信”和“礼”,传递的是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有礼有节,否则就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作者既肯定了友人知错能改的正确态度,又通过小元方的言谈举止,让我们感受到他身上明礼又善言的品质,懂得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文中陈太丘的行为,更让我们懂得,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做一个言而有信、交往以礼的人,才能更好地得到别人的礼待和尊重。十 管宁割席【原文选读】①②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③④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

⑤⑥⑦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

②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③捉:拿起,拾起。

④乘轩冕(miǎn):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子,这里指高官、贵官。

⑤废书:放下书。废,停止。

⑥看:观看。

⑦割席:割开草席,分清界限,断绝关系。【文意疏通】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与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华歆却高兴地拾起金片,然后又扔掉了它。曾经,他们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一个人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仍然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手中的书走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并对他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义理揭示】

本篇通过管宁和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的高下。“管宁割席”的故事传颂至今,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颂扬。但管宁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绝交的态度,这也是不可取的。

管宁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和官禄具有向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断。不过,他很有定力,非“益友”不交,断然选择与华歆绝交。由此可见,在交友的过程中,我们不要被金钱和名誉所迷惑,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交到更好的朋友。文化倾听

从一个人与什么样的朋友相处,就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同样,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朋友也有好坏之分。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友和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我们在交往的时候,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从以上的阅读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孔子非常看重朋友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善交好的朋友,不要结交不好的朋友。但是,好人与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从《论语》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认为有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在孔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