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2 22:19:35

点击下载

作者:牟伟明, 主编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级财务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试读:

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第二节 财务会计目标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会计核算基础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五节 会计要素第六节 会计计量第七节 企业会计准则思考题

第二章 货币资金 第一节 货币资金概述第二节 库存现金第三节 银行存款第四节 其他货币资金思考题练习题

第三章 存货 第一节 存货概述第二节 原材料第三节 周转材料第四节 其他存货第五节 存货的清查第六节 存货的期末计量思考题练习题

第四章 金融资产 第一节 金融资产概述第二节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第三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第四节 贷款和应收款项第五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第六节 金融资产的减值思考题练习题

第五章 固定资产 第一节 固定资产的确认与初始计量第二节 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后续支出第三节 固定资产的处置第四节 固定资产减值思考题练习题

第六章 投资性房地产 第一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与特征第二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与初始计量第三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与处置思考题练习题

第七章 长期股权投资 第一节 长期股权投资概述第二节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第三节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思考题练习题

第八章 无形资产 第一节 无形资产的确认与初始计量第二节 内部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第三节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第四节 无形资产的减值与处置思考题练习题

第九章 资产减值 第一节 资产减值概述第二节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第三节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第四节 资产组的认定与减值处理思考题练习题

第十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一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概述第二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与计量第三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思考题练习题

第十一章 负债 第一节 负债概述第二节 流动负债第三节 非流动负债第四节 借款费用思考题练习题

第十二章 债务重组 第一节 债务重组概述第二节 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思考题练习题

第十三章 所有者权益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第二节 实收资本第三节 资本公积及其他综合收益第四节 留存收益思考题练习题

第十四章 收入 第一节 收入概述第二节 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第三节 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与计量第四节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与计量第五节 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与计量第六节 费用第七节 利润思考题练习题

第十五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差错更正 第一节 会计政策及其变更第二节 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第三节 前期差错及其更正思考题练习题

第十六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概述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第三节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思考题练习题

第十七章 财务报告 第一节 财务报告概述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第三节 利润表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第五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第六节 附注思考题

附录一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附录二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附录三 小企业会计准则前言

2006年2月,财政部召开会计准则体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司率先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准则应用指南,这标志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目标的实现。与以前的会计规范相比,新会计准则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许多方面更加趋于国际化。为了更好地反映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一些重要变化,满足财务会计教学的需要,我们组织编写了《中级财务会计》这本教材。《中级财务会计》是高等学校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它运用基础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真实、公允地披露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股东权益变动等会计信息,全面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并以此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本教材定位明确,突出了内容新颖、选材适度、实用性强、创新的特点。(1)内容新颖。本教材阐述的理论及所举实例均以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讲解、解释公告为依据。(2)选材适度。本教材既概括了会计要素最基本的内容,也包括了会计实务中经常发生的一些特殊业务,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同时考虑到和其他会计课程的衔接。难度适中,详略得当。(3)实用性强。本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条理清晰、循序渐进。为巩固各章的知识点,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结合例题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教材还配有题型多样的练习题。(4)创新。本教材在体系和内容安排上尽量反映自己的特色,表现形式避免刻板,力求轻松活泼。每章都设计了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充分考虑本科学生的特点,在阐述理论性较强的会计准则时,力求做到语言精练、条理清晰、循序渐进,在语言表达上通俗易懂。

本书由牟伟明担任主编,主持完成全书各章节的编写工作,并最后总纂全书。本书编写过程中,苏士艳、王素林、陈程、孔露露、刘丽亚、吕越、刘佳兴、吉翔、王晓峰、严群、李佳、季莹佳、谢雨君等为本书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由刘贤仕教授、彭正辉教授担任主审,徐霞参与部分习题的编写工作。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相关著作、教材等资料,在此对这些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以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材,同时可供经济管理干部、财会人员进修培训之用。由于我们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第二版前言

本书自2013年2月出版以来,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认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改革和税收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会计计量的方法,财政部在2006会计准则体系基础上先后对多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增补或修订,分别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具体会计准则,新增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3项准则。与此同时我国的税收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完善,特别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在全国的推开。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国务院将扩大“营改增”试点至8省市。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范围已推广到全国试行,将广播影视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2016年3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6年5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试点,至此,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将更加规范。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这些改革变化对会计核算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此我们根据广大读者反馈的宝贵意见并结合我国财税体制的发展变化,在保留初版教材风格、特点和结构框架的基础上,主要作了以下修改:一是补充、修订了第三章存货、第四章金融资产、第五章固定资产、第六章投资性房地产、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第八章无形资产、第十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十一章负债、第十三章所有者权益、第十七章财务报告;二是增加了第十四章收入的内容;三是对部分教学案例、习题进行了重新编写。

本书由牟伟明担任主编,徐霞担任副主编,完成全书各章节修订、编写工作。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相关著作、教材等资料,在此对这些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以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材,同时可供经济管理干部、财会人员、进修培训之用。由于我们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第一章 总论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财务会计的概念、财务会计目标、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计量属性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目标、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以及会计要素的内容,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熟悉会计计量属性等内容。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一方面,要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要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也就是要少投入、多产出,要求所得大于所耗,提高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一方面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另一方面,要对生产过程加强管理。这就需要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观察、计量、记录、计算,并将发生的劳动耗费和取得的劳动成果进行比较、分析。会计就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早期,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过程简单,生产者通过头脑记忆或者采用“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刻石记事”等原始记录、计算的手段,在生产的同时附带做些简单的收、支记录,主要用来计算劳动成果及其分配,这是会计的萌芽。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们所关心的主要还是生产本身,会计最初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生产规模有了扩大,开始出现剩余产品。特别是出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有了分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活动逐步过渡到用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形式进行计量和记录,人类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控制生产过程,要计算产品的劳动耗费和进行产品分配,需要由专人采用专门的方法进行核算活动。于是,会计从生产的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管理职能。

我国会计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和考证,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经济文化已相当繁荣,会计计量和记录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会计工作组织系统,设有“司书”“司会”“大宰”等官职,专门从事会计工作。这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

在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期,各级官府为了管理通过贡赋租税等方式获取、占有的钱粮财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官厅政府的收付会计,通常称为“官厅会计”。官厅会计成为我国古代会计的中心,主要服务于奴隶主和封建皇室的赋税征收、财政支出及财产保管。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十分重视官厅会计,甚至将它提到“治国安邦”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朝廷、考核朝廷的财物赋税收支,这是古代会计的显著特征。

在会计方法上,我国从秦汉到唐朝,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记账、算账的古代会计的基本模式,即“四柱清册”方法。所谓“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分别相当于“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结存”。“四柱清册”方法把一定时期的财物收支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关系式进行总结验证,既可以检查日常财物收支记录的正确性,又可以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财物收支的全貌。“四柱清册”方法是我国会计工作者对会计学术成果的一项重大贡献。

近代会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明末清初,为了适应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在“四柱”结算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种比较完善的会计核算方法,称为“龙门账”。“龙门账”把全部账目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龙门账”中的“进缴表”“存该表”分别与现代会计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的意义和作用相似。“龙门账”的创建,为复式记账原理的运用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基础上,清代末期又产生了“四脚账”,使用“收”“来”“付”和“去”四个记账符号,对每项经济业务均在账簿中作双重记录,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用以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龙门账”和“四脚账”成为名副其实的复式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开创了近代会计的历史。中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的商业和金融业特别繁荣,出现了广泛的信用交易,产生了合伙经营形式和委托代理关系。为了能够完整、系统地记录经济业务,详细反映债权债务关系,合理分配合伙经营的利润,具体反映受托商的收支业务,借贷记账法诞生了。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所著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在威尼斯出版,书中专设“簿记论”篇,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借贷复式记账法,并从理论上作了阐述。“簿记论”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卢卡·帕乔利被称为“现代会计之父”。意大利簿记奠定了西式复式记账法的基础,相继传至德、法、英、美、日及我国,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得到了不断发展、完善。复式记账和货币计价的广泛使用,是近代会计产生的标志。

现代会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西方会计的新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资本主义企业组织进一步集中,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竞争加剧,再加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管理手段不断更新,特别是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进入了会计领域,促进了现代会计的发展,出现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会计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财务会计简单地说就是外部报告会计,主要是以满足股东、债权人和政府部门等企业外部关系人的需要为目的的会计。因此,它主要是通过定期编制和提供财务报告,向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主体和个人服务。例如,股东关心的是投资的安全程度和盈利的分配,他们需要通过财务报表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便对其所掌握的股份进行分析和评价;债权人关心其债务的风险程度,他们需要通过财务报表来了解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以便分析评价企业的偿债程度;潜在的投资人、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债权人以及政府的有关部门也都从不同角度要求能够提供正确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所以,财务会计正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通过编制和提供各种财务报表来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

管理会计也被称为内部报告会计,主要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者的需要为目的的会计。它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在于:(1)它服务的对象不是满足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需要,而主要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即为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正确地进行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信息。(2)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事后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不强调将来;而管理会计不仅重视过去和现在,还着眼于将来,即还要预测将来可能发生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

因此,管理会计的产生,导致会计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向事前预测、决策转化,管理会计的中心是预决策会计。管理会计的创立和日趋成熟,大大丰富了会计的内容,使会计进入其发展历程的较高阶段。

由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一般无法证实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而企业经营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由此产生了独立的第三者——注册会计师(或审计师)。注册会计师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对企业公开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的客观性、完整性和正确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从国内外审计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审计按不同主体划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者共同构成审计监督体系。其中,政府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进行的审计,主要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及公共资金的收支、运用情况。内部审计是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主要监督检查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在业务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故为社会公众所认可。这种独立审计的功能,可以防止公司经营者的舞弊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保证公司财务报告的客观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会计越出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国际会计准则》的产生,使会计规范国际化,这是现代会计的又一显著的特征。

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会计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二、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提供经济信息,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的概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

尽管有时会计也要运用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辅助量度,但是货币量度始终是会计最基本的、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尺度。2.以凭证为依据

会计的任何记录和计量都必须以会计凭证为依据,这就使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验证性。只有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凭据)才能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进行加工处理。这一特征也是其他经济管理活动所不具备的。3.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

会计在利用货币量度计算和监督经济活动时,以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为顺序连续地、不间断地进行登记,对每一次经济业务都无一遗漏地进行登记,不能任意取舍,做到全面、完整。现时登记时,要进行分类整理,使之系统化,而不能杂乱无章,并通过价值量进行综合、汇总,以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第二节 财务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即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或境界,整个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建立在财务会计目标的基础之上。会计目标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会计目标虽然是人们主观认识的结果,但它并不是一个纯主观的范畴,会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性质。一、财务会计目标的三个发展阶段

世界上财务会计目标发展的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12—15世纪,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使会计逐渐由单式簿记阶段发展到复式簿记阶段。考察当时的会计环境,可以将会计目标概括为:①为商人提供其所拥有的财产所进行的交易及其损益的信息;②为经济往来各方提供债权、债务方面的信息。

第二,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所进行的产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并引起了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在此期间,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企业的最基本经济组织形式。在这类公司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这一会计环境的变化也相应地引起了这一历史时期会计目标的变化,形成了新的会计目标:①为公司所有者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②为公司经营者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③为债权人提供公司偿债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委托与受托关系不仅进一步复杂化,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会计除了实现上述目标外,还为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关系人提供各种不同的信息。在现代,财务会计目标在西方国家最早以书面形式被明确提出,应当是在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特鲁布拉德报告》。它提出四个问题:谁需要财务报表?需要财务报表的人要求什么信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所要求的信息,会计人员能提供多少?为了提供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信息,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财务报表框架?

对于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在会计理论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可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在目前仍然处于各抒己见、尚未有定论的局面。纵观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受托责任派和决策有用派。

受托责任学派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所有者(股东)反映资源受托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会计的目标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换言之,会计应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并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其依据是,资源所有者将资源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同时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人的行为,受托人接受委托,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经营,并通过向资源提供者如实报告资源的受托情况来解除其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学派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它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损益表(利润表)。

决策有用学派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换言之,会计应当为现时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投资和信贷决策及其他决策的信息。其依据是,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在资本市场介入的条件下,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有效管理的关注程度会降低,转而更加关注所投资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决策有用学派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是互有关联的会计目标,受托责任是实质,决策有用是形式。受托责任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提供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是会计的根本目标。

目前,无论是受托责任观的财务会计目标还是决策有用观的财务会计目标,其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主要都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建立在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期盼性基础之上,仅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讨论财务会计目标或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不够的。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认识,除了要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的角度来分析以外,还应从会计信息系统职能的角度来进行论证,即财务会计目标的认定既要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也要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能力。

第一,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元的,有些是现有的,有些是潜在的。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然有不同的需要,即使是同一个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不同时期出于对不同利益的追求,其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会有不同的要求。而财务会计作为加工、生产会计信息的系统,其所提供的“产品”只有一种,即会计信息。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生产的“产品”无可替代,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财务会计必须是在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供质量高、成本低的会计信息。

第二,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其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的不同,其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会有不同的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具有不对称的特点,而且会计信息使用者也会由于其对会计信息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的不同,失去或部分失去财务会计信息原本就有的有用性。

第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发展。而财务会计作为人为的信息系统,却有其运行的固有规律及相对固定的要素、结构与功能。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一个系统如果其要素、结构没有改变,则其功能一般也不会改变,而功能没有改变,则该系统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也不会改变。当然,系统的要素、结构是可以改变的,但这需要时间和过程,在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尚未发生变化之前,不能仅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出发,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基于以上原因,在考虑财务会计目标的时候,除了要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分析、考虑以外,还要从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角度来加以考虑,力求实现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职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有机结合。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情况下,只能从力所能及的范围方面来探讨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财务会计目标。如果脱离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力所能及的范围来讨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会计目标,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没有相关职能的情况下追求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其最终结果只能是使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金融风险、投资风险、决策风险的替罪羊。影响投资和决策的因素是众多的,会计信息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也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即使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得出的财务会计信息也真实、可靠,但债权人和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蒙受损失,使原本为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成为无用。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具有反映、控制、评价、预测、决策等五项职能。会计信息系统的反映职能,是指财务会计通过其一系列程序和方法,把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数据记录下来,经过必要的计算、分析、综合,加工成为全面、系统的财务信息。这些财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已经形成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则表现为会计信息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进行,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主要体现于财务会计监督方面,会计监督通常是通过会计确认来实现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借鉴西方优秀会计文化的基础上,也开始关注会计目标,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计划或预算等,是实施会计监督的依据。财务会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关数据进行会计确认,把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反映计划或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价、预测、决策等职能,由于都要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基础上,通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比较以及综合运用才能进行,这实际上是涉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运用和驾驭能力问题。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反映和控制,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实施或执行反映和监督职能,将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尽管财务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一种主观愿望,它体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观需求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客观职能的辩证统一,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职能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或执行了反映和监督职能以后会计信息就会有用,财务会计目标就能实现。这里还有一个会计信息加工出来以后是否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加工成本”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绝对性和相对性,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体现为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以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会计信息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具备了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因为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职能来看,其力所能及的就是这些方面。至于相关性的问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个体和总体相关性之区分。从个体相关性来看,由于其所涉及的是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和各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驾驭、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等因素,因而所有主观愿望和能力因素都不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能左右的。

因此,不宜将个体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或财务会计目标是否实现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从总体相关性来看,由于财务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繁荣而产生、发展的,所以,财务会计的“产品”——会计信息,就必然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所需要。也就是说,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而言,会计信息具有与之俱来的总体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对社会生产、经济建设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如果将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也具备了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我们应该认为会计信息有用,财务会计目标已经实现。同样,会计科研成果(会计理论、会计思想、会计观点等)如果能指导、规范会计实践最终得出具备以上特征的会计信息,则可认为该会计科研成果是科学、客观、可行和有效的且价值为正。二、中国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

中国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确立“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目标。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应定位于决策有用。事实上,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各有其生存的客观经济环境。结合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实际状况,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中国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目标成为中国会计工作者的共识。

第一,会计目标总是要与经济环境的要求相融合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会计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大环境。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法人制度。法人制度的实质是确认国家拥有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拥有财产的独立法人财产权,使企业在对所有者承担财产保值和增值责任的前提下,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因此,在法人制度下,投资者和企业的关系实质就是“委托——受托”关系。中国虽已有很多上市公司,但它们只占中国大中型企业的极少部分,并且不是资本完全自由流通的上市公司。而且中国的资本市场既不发达也不规范,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决定了必须保证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国家作为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使用者,必然最关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当前中国财务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上。

第二,尽管会计目标应以受托责任为主,但并不排斥决策有用观。因为要获取最大的收益,投资者必须借助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因而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会计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恰恰是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使投资者有权要求取得信息,经营者也有责任提供信息。因此,会计最基本的目标,还是反映财产资源的受托责任。

这样的会计目标主要有三个优点:①它能够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受托责任为主,强调向国家或法人企业这些重要的大股东报告受托资源的经营、保值增值情况,同时兼顾到其他利益群体等的经济利益,通过资本市场使他们能积极选择投资企业,通过行使自己的权利来促使企业经营向好的方面转化。②以受托责任为主的会计目标作为理论的最高层次,能指导实务,特别是会计准则的制定,要求明确各要素定义,规定各要素的确认、计量属性,使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增强。③明确了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目标,有利于从根本上比较各国实务操作的异同,有利于中西方会计的融合,从而使会计真正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

第三,实现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目标的建议。为了实现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目标,关键问题是如何对会计目标两个方面的信息需求进行协调,以提高信息的共享度,节约社会资源。其可能途径是对现有会计信息的内容加以改进和扩展,使它能同时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这里最重要的是协调的出发点。我们不可能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来转换会计信息中所提供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基本要素的内涵,剔除谨慎性原则,正如不必为满足纳税的需要而改变会计信息的内容一样。我们需要提供能同时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其他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会计信息。只有在这一前提下讨论会计信息内容的扩展才有现实意义。

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中指出,企业应当编制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会计核算基础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也称为会计假设。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而会计核算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反映,为各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为此,必须对会计核算的对象及其变化不定的环境作出基本规定,即建立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即会计假设。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既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企业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体。作为会计主体,它必须能够控制经济资源并对此负法律责任。凡会计主体都应该进行独立核算。会计核算必须是站在本企业的角度上观察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不能与其他会计主体相混淆。

需要指出的是,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法律主体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有独立的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会计主体是指独立核算的单位。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都是法律主体。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2.持续经营假设《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假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也就是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企业将会按既定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因为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条件下,企业经营的持续时间具有不确定性。持续经营假设旨在解决资产计量和费用分配等问题,它与会计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有关。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前提。明确这一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核算作出了时间上的规定。3.会计分期假设《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分期假设是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成会计期间,分期核算经济活动和报告经营成果。这是由于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集团和个人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需要企业定期提供会计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会计分期假设奠定了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等会计原则的理论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必要补充。

会计期间划分的意义在于使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较短的会计期间,有利于企业及时结算账目,按期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向有关各方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会计期间通常是一年,称为会计年度。每一会计年度还具体划分为季度、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我国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采用日历期法。即以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作为一个会计年度。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核算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并且在不同时期货币的币值是不变的。会计核算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各项经济业务的影响和结果的共同尺度,因而会计核算的对象只限于那些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假定货币币值稳定不变是指对货币购买力的波动不予考虑。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即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通常应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人民币以外的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制的财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上述会计核算的四项会计假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设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设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而货币计量提供了会计核算时空上的计量方式。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二、会计核算的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有两种:一种是收付实现制或现金制,一种是权责发生制或应计制。1.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是指以实际收到或付出款项的日期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制度。在收付实现制下,凡是在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应当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本期尚未收到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应当归属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所以,它又称为现金制。2.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指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是对收入和费用而言的,都是会计核算中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但是收付实现制强调款项的收付,权责发生制强调应计的收入和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费用相配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可见,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管部门一般都要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应当达到的基本质量要求,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八项要求。其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和相关性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它具体包括以下要求:(1)真实性。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能以虚构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2)可核性。就是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重复验证的特征,即可验证性。对同一会计事项或交易由不同的会计人员依据相同的方法和程序,应当得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结论。(3)中立性。会计人员在根据会计准则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应主要考虑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对决策者有用,而不能根据个人的偏好或其他不正当的目的,故意去选用会计方法或歪曲会计信息。中立性要求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方法或者会计政策时要不偏不倚,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二、相关性

相关性也称为有用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相关性要求是由财务会计目标所决定的。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要为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并且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用。要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必须使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相关联。相关性的具体标志主要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方面。(1)预测价值。它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增强决策者的预测能力,帮助决策者或者会计信息使用者预测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2)反馈价值。它是指会计信息能帮助决策者证实或更正过去决策时的预测结果。(3)及时性。它是指会计信息应在会计使用者失去影响决策能力以前予以提供。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对会计人员来说,为了增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力,应当使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会计记录应当准确,会计核算应当正确,会计报告应当全面、清楚。

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应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对会计信息充分的理解力,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会计信息,并有利于作出经济决策。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它具体包括以下要求:(1)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相关会计资料中加以说明。(2)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可比性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或者会计方法作适当的变更。当企业的经营情况、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或者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会计政策或者会计方法。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否则,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比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内,从法律形式上讲,所有权并没有转移给承租人,但从经济交易实质上讲,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了承租人,并且承租人能够实际控制该项资产。因此,承租人应将其视同自有资产来核算和管理。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是指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其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该项目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主要是从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角度考虑的。在评价某些项目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企业经营活动充满着不确定的因素,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责或者费用。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就会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在当今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的时效尤为重要。一般来说,信息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其有用性也逐渐减弱。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坚持及时性要求,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和凭证;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报告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第五节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又称为会计对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也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性质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是构成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主要因素,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资产是资金的占用形态,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与资产相对应的取得途径,它们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是组成利润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利润表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按照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分类,也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它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更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会计要素定义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会计实践质量的高低。合理划分会计要素,有利于清晰地反映产权关系和其他经济关系。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一、资产(一)资产的定义和特征

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具有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单独产生净现金流入,而在某些情况下则需要与其他资产结合起来才可能在将来或间接地产生净现金流入。不具备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条件的资源不能确认为企业资产。

资产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按照资产的这个特征,如果某一项目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如果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当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拥有是指企业对某项资源拥有所有权;控制是指企业目前虽然对某项资源不拥有所有权,但与该项资源相关的未来风险和报酬实际已经转移给了企业,如企业融资租入资产等。3.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资产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和事项。即只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和将要发生的交易、事项不形成资产。(二)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首先必须符合资产的定义,除此之外,还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确认为资产:(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三)资产的分类

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企业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的,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或者预计在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含1年)变现的,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用于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它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等。二、负债(一)负债的定义和特征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这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其中,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现时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2.负债的偿还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的清偿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在履行现时义务清偿负债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用现金偿还或以实物偿还,或以提供劳务偿还,或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偿还,或将负债转为资本等。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负债。(二)负债的确认条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