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曲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5 11:47:36

点击下载

作者:杨中秋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关东曲苑

关东曲苑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关东曲苑作者:杨中秋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ISBN:9787514325805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关东曲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东北之参吉剧

吉剧是吉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各地以及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区。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剧种,因其诞生于吉林省的省会长春而得名。

吉剧创建后,本着“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经过数十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剧种,并创作改编和排练演出了近200个大、中、小剧目。

吉剧的代表性剧目有《蓝河怨》、《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以及现代戏《江姐》、《雨夜送粮》等。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的剧作家和艺人,他们为吉剧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众多艺人助力创建吉剧那还是在清代初期的时候,东北的大秧歌在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了东北传统的艺术二人转。二人转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一人表演的单出头、二人表演的二人转和三人以上表演的拉场戏3种。表演上讲究唱、说、扮、舞4种基本功。同时,演员尤其擅长表演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新中国成立后,二人转艺术有■戏剧人物表演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拉场戏的剧目日益增多,已经出现了《高玉宝》、《表兄弟》等表现现代生活的大型拉场戏,艺术上也展现出向大型戏曲剧种发展的趋势。

此后不久,长春市戏曲工作者在这些大型拉场戏的基础上,创造了新剧种春歌戏,编演了实验剧《绣天堂》。■戏剧人物表演

东北三省协作区第四次会议提出:

要繁荣发展东北的文化,丰富创造自己的地方剧种。

有关部门按照这一精神,决定将二人转发展成一个新的地方大戏剧种。莲花落 源于唐和五代时期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

于是在1959年,吉林省开始创建自己的剧种,在长春市成立了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剧团本着“有源可寻,群众喜欢,独具一格”的理念,以传承东北特色,依托二人转为母体,创建了新剧种吉剧。■吉剧人物表演

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最初以作曲家张先程为组长,聘请了二人转老艺人程喜发、长春地方戏队李青山、省戏曲学校谷振铎等为艺术顾问,汇集了优秀编剧王肯、导演金玉霞和全省优秀青年演员。《三请樊梨花》 又叫《三赶樊梨花》、《三贬樊梨花》、《三休樊梨花》,故事源自《征西全传》。讲述了唐朝时,薛仁贵率兵征西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与寒江关守将樊洪之女樊梨花的曲折爱情故事。

作为吉剧剧种的主要创始人,张先程不仅领衔创作了吉剧第一个实验剧目《蓝河怨》的音乐,而且由他作为主要唱腔设计的执笔者,完成了吉剧《桃李梅》、《搬窑》、《燕青卖线》、《三请樊梨花》和现代戏《江姐》等代表作品的创作。

作为吉剧戏曲理论的探索者,他著有《吉剧音乐》、《吉剧创腔参考》、《吉剧唱腔选》、《吉剧创作纪实》等理论著作,为吉剧的剧种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程喜发和李青山都是二人转的著名艺人。程喜凤原名程喜发,辽宁省辽中县人。他出生于1889年,15岁时在吉林海龙拜杨德山为师。《浔阳楼》 又叫《白龙庙》,剧中讲的是宋江游浔阳楼,醉题反诗,被知府蔡德章押禁牢中。蔡德章命戴宗赴东京蔡京处投书,途经梁山,戴宗告知吴用,吴用定计,令萧让造假书回复,被黄文炳识破。紧要关头,李逵、张顺等共劫法场,救出宋江。

程喜发曾在吉林、辽宁及热河一带演唱,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会的剧目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在抚顺、沈阳一带演出。后来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民间艺术顾问。

程喜发会的剧目很多,如《王二姐思夫》、《灞桥挑袍》、《浔阳楼》、《武松打虎》、《杨七郎打擂》、《杨闹红要表》、《包公铡侄》、《白娘子诉功》及小曲《鸳鸯嫁老雕》等。■吉剧人物表演

程喜发旦、丑双绝。唱旦角时艺名“程喜凤”,唱丑时艺名“程傻子”。他能唱近百种曲调,其中以“十三嗨”最精。程喜发唱戏时注意解意,领着观众走,有一套艺术表演技巧。程喜发改唱丑以后,调和板非常磁实,“口”、“相”俱佳,和旦角配合默契,被后人尊称为二人转十大宗师之一。李青山1904年出生于吉林舒兰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11岁开始给地主放猪,15岁拜老艺人张相臣为师学唱二人转,在吉林各地走乡串屯,卖唱为生。李青山18岁时一举成名,艺名为“大金镶玉”、“大机器”。长期流传在东北地区的60多首民歌和200多出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剧目,他都唱得很地道,演得很出■吉剧人物表演色。尤以说口见长,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编了很多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即兴口。《二大妈探病》 二人转的剧目。其剧情为女孩兰英爱上青年三小,兰英的妈妈嫌贫爱富不同意,兰英装病,二大妈探病,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出戏改编自山西柳腔戏传统剧目,因为它讲述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所以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李青山的代表剧目有《红月娥做梦》、《摔镜架》、《浔阳楼》、《西厢》、《蓝桥》、《回杯》、《赔情》、《二大妈探病》、《大观灯》等。

在作曲家张先程和程喜发、李青山的带领下,编创组人员根据二人转经典剧目《蓝桥会》,借鉴二人转的曲调,吸取京剧的特色,融合发展了东北地方戏的特点和风格,打造了第一部吉剧《蓝河怨》。

亲民风格使《蓝河怨》一经演出,就获得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和人们的热烈欢迎。随后,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开始着手解决新剧种的小生、小旦、彩旦、小丑等行当的特色,以及和戏曲化、板式化等问题。京剧 又称“平剧”、“京戏”,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有“国剧”之称。1790年起,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的。

1959年1月,新剧种实验剧团演出了第二个实验剧目《桃李梅》,又一次获得了成功。与此同时,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还在吉林省长春市、白城市、通化市等地演出了上述两出剧目,并广泛听取了群众的意见。2月,将新剧种命名为“吉剧”,改新剧种实验剧团为吉林省吉剧团。

吉林省吉剧团建团之后,吉剧工作者按照剧种建设方针,熔民间、古典、现代艺术于一炉,集地方、民族、时代特色于一身,逐步将吉剧建设成讲古述今,能文能武,独具特色的关东戏曲。

1960年上半年,为了使吉剧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和普及,吉林省还成立了白城专区吉剧团、通化专区吉剧团和吉林市吉剧团。按照既定方针,这些剧团与长春市吉剧团共同承担吉剧的创建工作。■吉剧人物表演

在此基础上,长春市吉剧团又编创排演了《包公赔情》、《搬窖》、《燕青卖线》、《雨夜送粮》等众多的剧目。通过实践,逐渐丰富了吉剧的音乐唱腔,增添了行当,提高了表演的专业水平,使这一剧种初具雏形。在这期间,长春市以及其他地方吉剧团荟萃了一批有活力的剧作家和演员,实力一天天雄厚,阵容一天天强大。这些吉剧团早期的创作演出队伍,包括全国知名的剧作家王肯、吉剧音乐家张先程、那炳晨、申文凯、刘方、常维新、崔广林。这其中,剧作家王肯对吉剧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肯出生在辽宁海城一个贫苦的家庭里。他从小就喜欢戏曲和民间文艺,曾先后就学于东北军政大学、■吉剧人物表演佳木斯大学和北京大学。

王肯早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时,便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二人转。他经常利用节假日背着行李,跟着流动演出的民间艺人同行同住。

利用七八年的时间访问了东北三省所有能找到的著名二人转艺人,搜集整理了100多个二人转曲目,100多首东北民歌,积累了数十万字关于艺人的生涯、艺诀和二人转源流沿革的史料。后来,他又到榆树县弓棚公社等几个地方长期深入生活,和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猴戏 即孙悟空戏。在清代末期以后猴戏深受欢迎。先期演猴戏具有独特风格,在脸谱、扮相、表演各有不同的,是郝振基、杨小楼、郑法祥;后期为盖叫天、李万春、李少春。其中北派名家有杨小楼、郝振基、李万春、李少春等,南派猴王有郑法祥、盖叫天、张翼鹏、张二鹏父子、郭玉昆、筱王桂卿等。

正是由于王肯深入生活,底子厚,库存量大,所以他能写出性格各异、多姿多彩的人物。如《溜须店》里耿直的店婆,《二大妈探病》里热肠的二大妈,以及憨厚的那瓜,深情的樊金定等典型人物。

这些典型人物都具有东北农村的大娘、大嫂和小伙子的性格特征。可以说,不是对东北农村十分熟悉的作者,是写不出这些人物的。

1960年后,王肯历任吉林省吉剧团编剧、副团长、团长,吉林省地方戏研究室主任。这期间,王肯开始利用随团演出拉大幕的间隙写剧本。而他写出的作品,也并没署自己的名字。就这样,他常常把个人名利置之身外,为了吉剧的事业一心一意地工作。■吉剧舞台剧

王肯克服了种种困难创作出了《搬窑》、《燕青卖线》、《桃李梅》、《雨夜送粮》、《买菜卖菜》、《三请樊梨花》、《包公赶驴》和《三放参姑娘》等众多优秀作品。

其中,王肯创作的《包公赶驴》、《买菜卖菜》、《孙猴上任》、《三放参姑娘》以及与他人合作改编的《三请樊梨花》等剧,也都是本着攻其所短的意图,而推出来的。

所谓“攻其所短”,是指其他地方剧种有武戏少的短处。因此,经过王肯等人的努力,为吉剧增加许多武戏、猴戏、民间故事戏、现代戏等剧目,丰富吉剧的行当和表现能力,使吉剧艺术有了许多新的突破。

了解王肯的人都说,东北的平原和崇山峻岭,东北勤劳质朴的人民,养育了像王肯这样的剧作家,同时也培育出了吉剧这样的剧种,而剧作家又以他们的作品深深地影响着剧种。这就是剧种和剧作家之间的辩证关系。■吉剧舞台剧照

从王肯的剧作中,可以感到东北人民特有的生活气息,那种强烈的爱憎,火辣辣的语言,以及大棱大角、大转大折的表达方式。

王肯在剧本的语言上,熔民间语言与文学语言于一炉,这是他创作剧本的显著特点。如在《包公赔情》中,王凤英唱道:

想当年,身左奶我小包勉,身右奶你包大人。叔侄二人难抚育,我奶他三分你七分。

接着,王肯又写了“嫂嫂我若有两个子,你铡了奴才我不心疼,你往嫂嫂我头上看,黄土埋了好几层”等唱段。

这些唱词,都是直接从二人转唱词变化来的。在二人转里叫扎心段,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再如,在《搬窑》里王宝钏唱道:王宝钏 古代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唐懿宗时期朝中宰相王允的女儿。不顾父母之言,下嫁贫困的薛平贵为妻,被父母赶出家门。薛平贵入伍后,王宝钏独自一人在寒窑中苦度18年。后来薛平贵成为朝廷高官,将王宝钏接入府中,夫妻团聚。

好一个父女之情比海深,依我看恰似寒泉冰透心。十八年炊断粮绝无人问,只有那凄风苦雨叩窑门。

爹爹呀,你心问口,口问心,你可送过那米一粒、柴一根,布一寸、铜一文,连一句暖心的话儿从未出唇。

这一段唱词是比较雅的,但其中也有“心问口,口问心”这样的口语以及“米一粒,柴一根”这种二人转常用的垛句,仍然没有脱离二人转的根基。■吉剧舞台表演

关于对二人转的借鉴,王肯说:

二人转是东北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它的基础很好,但还不是完整的戏曲形式。

从二人转到吉剧,真好像从蝌蚪到青蛙,要有一个演变过程。问题很多,困难很大,必须经过艰苦的实验。要有一批献身于这项创业工作的人。

王肯又认真研究戏曲史上各剧种兴衰的历史经验和各兄弟剧种的长处,使吉剧能够健康地发展。他认为,学民间文艺有3个阶段:■吉剧人物表演

第一步只接触一些皮毛的东西,第二步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第三步则是研究民间文艺的美学观点。这种深入的把握,使他的新作具有民间文艺的根。

王肯曾经说过,许多同志对搞剧本创作有些误区。他们认为,写本靠套子,编曲靠牌子,人物靠行当,表演靠程式。不研究生活也照样写,照样演。搞现代剧目,还会感到欠缺;搞传统戏,则心安理得,置诸脑后。甚至认为戏曲比话剧、歌剧优越。

王肯坚决反对这种看法,他说:“吉剧的实践证明,这是戏曲发展的致命伤,是远不如话剧、歌剧的地方。”他认为戏曲创作也是“功夫在诗外”,而这功夫,主要就是生活。■吉剧人物表演

王肯的作品因为感情写得深,写得强烈,情与理结合得紧,因此多具有穿透人直指心灵深处的力量。如《三放参姑娘》这出戏,人物是普通人,语言也朴实无华,然而却非常耐人寻味。其中那瓜有这样一段唱:

大道上摆着个金元宝,不是我的,我怎么能拿;山坡上开满了金菊花,不是我的,我怎么能掐;地里长出个金萝卜,不是我的,我怎么能拔;河里蹦出个金蛤蟆,不是我的我怎么能抓。

金元宝、金菊花、金萝卜、金蛤蟆,不拿、不掐、不拔、不抓;千金不换我这心眼傻,愿叫傻瓜就叫傻瓜吧!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是说出这种话的人,却必须要有一颗淳朴的心灵。这同时也证明,正是因为王肯熟悉家乡人民的生活,才能把人物的心灵美揭示给观众,给人以启迪。王肯在做专职编剧期间,也遇到了如何把别的剧种剧本移植到吉剧中来的问题。如王肯和其他编剧■吉剧人物表演在移植改编浙江婺剧《三请樊梨花》时,对它进行了大量的润色,使它更加细腻,更富有光彩。

正因为他们做了这些细致的工作,《三请樊梨花》才成为吉剧对传统剧目整理改编比较成功的剧本。

除了王肯、张先程等这些著名的剧作家、音乐家外,还有著名导演金玉霞、张奉生、王仁安、李学忠、刘富英、赵炎,以及有很高艺术造诣的演员,如刘中、王青霞、隋晶莹、邬莉、杨俊英、姜秀玉、霍福庆、刘丰、肖汉臣等人。他们为吉剧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阅读链接吉剧《额娘梦》这出戏的剧本由吉剧新生代编剧石磊执笔完成,著名戏剧导演刘富英执导,作曲家于国忠、何新生配乐,马唯担任舞台服装设计。在《额娘梦》这出戏中,大胆地采用了国际最流行的音乐剧形式,以音乐、舞蹈为主,戏曲绝技为辅的表现手段,再现了中古时期满族的一个风情故事。剧中人物形象清新,故事引人入胜,情节发人深省。2003年底,这出戏初步成形。2004年元旦,《额娘梦》在吉林省政府举办的团拜会上首次演出,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吉剧唱腔艺术和角色行当

经过几年的努力,吉剧剧种已渐成熟初具规模。它无论在唱腔音乐、伴奏音乐和表演特征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柳调人物表演

吉剧的唱腔音乐是在东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剧种音乐的优点,逐步发展起来的戏曲音乐。吉剧的唱腔音乐以板腔体为主导,有时也用曲牌或专调。■柳调人物表演

吉剧的唱腔曲牌以二人转中的主要曲牌,如文嗨嗨、武嗨嗨、红柳子、三节板、哭糜子、穷生调等为原始基调,逐步发展成了柳调和嗨调两种声腔。

创作人员根据剧目内容的需要,从柳调和嗨调声腔范围以外的二人转曲牌以及民歌等东北民间音乐中,选取其他素材进行加工创作,形成辅助性的唱腔专调。曲牌 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

柳调是吉剧音乐的主要声腔曲牌之一。它是以二人转的红柳子、三节板、秧歌柳子等几种相近的曲牌为基本素材,形成的一套唱腔。在此基础上,创作者们又对它进行了男女分腔和老少分腔。

柳调女腔的基调来源于二人转曲牌红柳子和三节板。这两个曲牌在二人转音乐中,经常用在故事的大段叙述和核心部位的渲染方面。

这些曲调具有朴实、浑厚和便于抒情的特点。由于它的曲体结构是上下句的形式,因此也便于形成板腔体戏曲音乐的腔格,既可以分别使用,又可以互相借用。

柳调女腔的板式有回正板、留腔、甩腔和锁腔等。同其他板腔体剧种音乐一样,吉剧的各种唱腔,除以某种曲牌为素材来发展外,并在它的头尾两部分或大段唱调的间隔部位,形成自己的起落板格式。

演员运用这些手段,不但能使人物唱腔构成层次,同时也可以把武场的手段调动起来。导板、回正板、留腔、甩腔、锁腔,就是根据这一需要产生的。

回正板是指从导板或散板过渡到正板或快正板时出现的一种格式。柳调女腔是这类唱腔的保留腔,具有半终止感觉,留腔后接行弦或过门,用以衬托动作或道白。■柳调人物表演

甩腔是指出现在段落位置上的下句大腔。它比一般的下句尾腔有较大的舒展余地,能够在重点地方深化音乐形象。锁腔是出现在唱段结束位置上的终止腔。常用的手法有软锁、硬锁、散锁、尾奏钥、锣鼓谈、行弦锁等。后来,吉剧的女柳又发展了快正板、宽板、正板、慢板、抱板、流水板、行板、散板8种板类。这些板式的划分和结构方法,体现了吉剧柳、嗨两调各类唱腔的节奏特征。柳调的男腔基调是以二人转中的秧歌柳子为基调发展形成的。秧歌柳子在东北民间音乐中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曲牌,东北人民群众对它非常熟悉。过去在年节的时候,人们经常会从民间的大秧歌里听到秧歌柳子的演唱。唢呐声、锣鼓声、歌声交织在一起,生动地表现出东北劳动人民豪放、乐观的性格。■男腔人物表演

柳调男腔的唱腔结构,可以从秧歌柳子和落板腔中看出来,基本也是说唱体。把它变成吉剧唱腔,也经过了改造和规范。

柳调男腔的曲牌音乐语言朴素,其特点为粗犷简练。但如果使它稳定下来,按板眼加以发展,就会感到很不容易处理,因此必须借助其他曲牌,有效地充实旋律性。现在的柳调男腔,就是经过充实和再创造的产物。

柳调男腔的板式与女腔柳调板式的类别和格式大体相同,也包括快正板、宽板、正板、流水板、行板、散板这几种。喇叭牌子 二人转常用曲调。它由上、下两句构成一番,来回反复演唱,每句唱腔后面均有个由喇叭为主奏乐器的过门,其名字也由此而得来。它的唱腔曲调喜庆、明朗,过门节奏鲜明,旋律形象欢快,动作感较强,有一种车马行进的形象和气氛。

嗨调是以二人转曲牌中的嗨嗨、穷生调、打枣等为主体,同时吸收了胡胡腔、喇叭牌子几个相近曲牌构成的声腔总称。胡胡腔 二人转主要曲调。它节奏欢快、红火,旋律跳跃性大、高亢、豪放,大多用于二人转节目的开头,适于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背景、主题等。它又分为“南边道胡胡腔”、“大尾巴胡胡腔”、“对花胡胡腔”、“干板胡胡腔”等多种变化形式。

柳调和嗨调有明显的区别,它们各有所长。柳调是羽调式的;嗨调则是调式的。柳调长于表现庄重、挺拔、浑厚、苍劲的气质;嗨调则富有表现华丽、明快、委婉、缠绵的气氛和情绪。

作为一种声腔,嗨调同样可以独立出现。一出戏的音乐设计,既可以全用嗨调,也可以与柳调混用。嗨调女腔的基调是用二人转曲牌文嗨嗨、武嗨嗨为基调构成的。为了丰富其表现力,在文嗨嗨、武嗨嗨主体的基础上,也可以取借胡胡腔、喇叭牌子的旋律来充实唱腔。

文嗨嗨、武嗨嗨这两个曲牌,两者既能分别单用,又能结合使■男腔演员表演用。正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又有不足的方面,所以在较长的唱段里,往往多是当作一个套曲连缀使用。

抒情的部分习惯上使用文嗨嗨,叙述部分习惯上使用武嗨嗨。文嗨嗨的曲调优美,可慢可快;武嗨嗨是叙述体的曲调,曲身旋律伸展余地较小。

吉剧在用它们形成嗨调唱腔格式时,基本维持了其原有的曲体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戏曲音乐式的规范和充实。■吉剧人物表演

嗨调女腔的板式,其名称与柳调女柳腔大体相同,只是在女嗨调里没有宽板这一名称。另外,由于所用基调不同,个别板式也存在着侧重某一基调发展的现象。如它的抱板多是出现在武嗨嗨的基调发展上。

嗨调女腔使用的板式有导板、留腔、甩腔、锁腔。女嗨导板是吸收二人转曲牌胡胡腔的头板起唱旋律发展而成。同柳调一样,女嗨调的导板也是唱段的激情起板腔,以散唱形式出现。

柳调和嗨调在留腔的用途上完全相同,女嗨调的留腔也是以唱词尾部变化体现出来的。

女嗨甩腔主要用在唱词需要着重渲染的段落位置上。它是以武嗨嗨原有的甩腔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它的结构特点是突然改变摆字位置,造成旋律的变化发展。

这对于说唱体的武嗨嗨曲牌来说,具有生动性和渲染的效果。女嗨调锁腔分为软锁、硬锁、散锁、尾奏锁、锣鼓锁和行弦锁6种锁法,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嗨调男腔的基调分为两类。一类是二人转中的穷生调,也叫靠山调;另一类嗨调男腔的基调,是以二人转曲牌打枣为基础,并吸收了文嗨嗨的唱腔。《杜鹃山》 现代戏剧目。剧情为1929年,乌豆率农民组成铁血团,屡遭失败。省委派柯湘为党代表前往协助工作。温其久利用乌豆政治上不成熟,擅自与地主武装作战,致使铁血团再次受挫,在血的教训面前,乌豆处决了温其久,率队奔向井冈山。

穷生调在吉剧早期剧目《蓝河怨》、《桃李梅》中都有所运用,而且效果较好,特别适合叙述悲愤之情。穷生调男腔的唱腔结构分为上、下两句式结构,其中下句甩腔有明显的特点和规律。

嗨调男腔的旋样变化比较灵活,尤其是上句,而下句由于强调稳定,变化则比较小。如吉剧现代戏移植剧目《江姐》、《红灯记》、《杜鹃山》以及一些小戏中的嗨调男腔,就是按这个路子发展起来的。

打枣的曲调开朗、明快,具有坚实壮阔的性格气质。从男女分腔的角度看,它与女嗨基调文嗨嗨、武嗨嗨等相配合,男女双方色彩接近,音域活动各相适应。■吉剧人物表演

嗨调男腔的导板、留腔、甩腔、锁腔的含义和用途基本上与柳调女腔大体相同。它们也具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特征。嗨调男腔板式使用率较高的是快正板,是这个板类之中的基本板。快正板的曲调性较强,利用伴奏烘托的地方也比较多。它的唱腔开朗、奔放,适于描绘喜悦、欢快的心情。男嗨调的慢板行腔较多,长于表现感情触动较深的思想内容,速度缓慢,是一板三眼的抒情板。作为一种戏曲音乐,吉剧除柳调和嗨调之外,还从二人转以及东北民间音乐宝库中,选取了更多的优秀曲牌来充实自己。这样,就使吉剧音乐确立了以板腔体为主、以■男腔人物表演专调为辅的综合音乐体系。

吉剧专调取材范围较广,有的是取自二人转专调,有的是取自东北民歌。如二人转剧目《燕青卖线》中的卖线调和剧目《寒江》之中的茉莉花,还有东北民歌的打秋千、看秧歌等,这些专调在吉剧剧目里都出现过。

专调在吉剧声腔里居于辅助地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剧目里都有专调。什么样的戏有专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东北民歌 东北小调的统称,分为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东北民歌的特点一般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如《东北风》、《月牙五更》、《摇篮曲》及《小拜年》都是具有东北风格的民歌,深受人们的喜爱。

如《包公赔情》、《搬窑》这样的戏,由于它们是独场小戏,人物不多,所以全戏唱的都是柳调。而如《燕青卖线》这样的戏,由于是多场中型戏,角色校多,音乐上如果没有变化,就会显得单调。所以,在较大的剧目中,就要相应地多使用专调。

关于专调的作用,大体有两种。第一是把一个专调用在某一角色身上,用它贯穿人物的音乐形象。如《春回大地》中赵彬的一些独立唱段,都是用东北民歌看秧歌专调贯穿到底的。

第二是仅用在戏中的特殊情景上面,用它表示事件特征。如《燕青卖线》中,燕青的一般唱腔都是柳调,唯独叫卖时唱专调。这个个性较强的唱段,在全戏里就具有了概括人物和象征具体事件的作用。

此外,吉剧的还有一种专调叫■吉剧人物表演“迷子”。它是二人转的主要曲牌之一,常用在表现哀伤、悲切的情绪上。迷子调委婉动听,深刻感人,具有表现哭腔的特有功能,因此吉剧一直把它作为哭腔专调使用。如吉剧《蓝河怨》和《桃李梅》中的几段迷子专调唱腔,都是极有个性的。

吉剧的伴奏音乐分为曲牌音乐、行弦和伴唱。曲牌音乐是指每段唱腔按曲牌来演奏的音乐;行弦是指在唱间的衔接音乐,也叫“间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伴唱主要由场面人员加唱衬句,代替伴奏或补充气氛。

吉剧创作者在艺术实践中,经过改编、整理,已经积累了150多首伴奏曲牌。这些曲牌,都是以二人转音乐东北民歌以及东北民间吹打乐为基础,借鉴其他剧种的经验逐步发展起来的。唢呐 我国的一种民族吹管乐器。它音色明亮,音量大,在我国各地流传广泛,过去多在民间的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这些曲牌具有高亢、红火、明快、旋律优美和节奏变化灵活的特点,听起来具有亲切、新鲜之感。如:曲牌“梅花开”,是根据二人转曲牌“头板胡胡腔”改编而成的,吉剧《桃李梅》就曾用它作全戏的开幕音乐。

曲牌“鹧鸪令”是根据东北唢呐曲牌“鹧鸪天”改编而成的,吉剧《会计姑娘》、《争儿记》等戏,曾用它描绘新农村的新气象。曲牌“万年青”是根据东北笛子曲牌“放学”改编而来的,《桃李梅》曾用它作摆宴音乐。■吉剧人物表演

曲牌“戏春莺”也是取材于东北唢呐曲牌,《桃李梅》第二场,用此曲牌配合燕文敏拜见姨母的欢乐心情。曲牌“闹五更”是根据东北民歌“闹元宵”改写的,吉剧《桃李梅》中的小曲牌曾用它来伴奏。

曲牌“挂红灯”是根据东北双管子曲牌“八仙庆寿”改编的,吉剧《桃李梅》的篇头音乐和“燕洪过府”等处,曾使用过这个曲牌。樊梨花 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的一位唐代初期西凉国女将,父樊洪为西凉国寒江关守将,樊梨花投降唐朝后和薛仁贵之子薛丁山成亲。在薛家被满门抄斩后,樊梨花率其子薛刚反唐,报仇除奸。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曲牌“滚绣球”是借鉴东北皮影音乐编写而成,《三请梨花》中曾使用这个曲牌。曲牌“喜临门”是根据东北唢呐曲牌“万年欢”改写而成,《三请梨花》布置喜堂时曾使用此曲牌。“大摆宴”是根据东北管子曲牌“八仙庆寿”改编而成,影片《桃李梅》摆宴时曾用过这个曲牌。

曲牌“旌旗令”是借鉴东北唢呐曲牌“小开门”改写而成,《三请梨花》中樊梨花迎接唐兵时曾用过此曲牌。曲牌“水龙吟”取自东北唢呐同名曲牌,适于表现民间喜庆、婚礼等场面,经常和小抱龙台配套使用。

曲牌“盗贴曲”取自东北唢呐小曲牌,经过调整,形成单拍子节奏。《声音卖线》盗帖一场中曾用这一曲牌配合动作。

曲牌“剑舞曲”是根据东北民歌“啰唆”五更改编而来的,《燕青卖线》曾用这个曲牌来配合剑舞。曲牌“拜场”源于东北唢呐曲牌“四来板”,《桃李梅》中方亨行回府时使用过这个曲牌。

行弦是在唱间的衔接音乐,可以无限反复,随时起落,多用在留腔或甩腔之后。它既可以衬托唱段间的道白和动作,又可以起到连贯人物上下场的作用。

吉剧的行弦可分为大、中、小3种,各种句尾落音都可以行弦。大行弦长于描写低沉的情绪,中行弦多用在对白之中,小行弦又称为半截行弦,长于写紧张情绪。各种行弦可以互相套用,或作变奏、移位处理。■吉剧剧照

伴唱就是指戏曲音乐中的人声帮腔。早期的二人转演唱,由场面人员加唱衬句,代替伴奏或补充气氛,这就是伴唱。

吉剧的伴唱,经过长时期的试验和使用,已经成为这个剧种音乐上不可缺少的手段。它不仅常用在启幕、落幕的地方,更多的是用在剧情的发展当中。伴唱大致可归纳为帮唱、旁唱、对唱、迭唱和齐唱5类。

帮唱是指演员在台上唱,伴唱队在幕后同时唱同一旋律,用以加重唱词分量。旁唱指演员在台上不唱,伴唱队在幕后唱人物的心情,或描绘其周围的环境,用以加深人物的思想感情。

对唱就是台上演员与伴唱队交■吉剧人物表演替对唱。迭唱指复诵式的伴唱,由伴唱队重复演员的唱词,加重语气,但旋律不同。齐唱指幕前、幕间和尾声的幕后伴唱,相当于歌咏的齐唱。

这些各种形式的伴唱,都是伴唱队在幕后唱出的。台上演员的群唱,不属于伴唱。板胡 又称“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和“瓢”。是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擦奏弦鸣乐器,归属于拉弦乐器。板胡在我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品种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是多种梆子腔戏曲、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吉剧的伴奏乐器是以二人转板胡、唢呐为主,并在东北管的基础上,创造了善于抒情的吉剧喉管。后来,有些创作人员还把古筝搬进吉剧的乐队。

吉剧的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转五功即唱、扮、舞、说、绝的基础上,采撷其他剧种长处逐渐形成的。这里所说的唱是指唱腔,扮是指扮相,舞是指舞台上的肢体表演,说是指念白,绝是指手绢功、扇子功等绝活。其中,手绢功是吉剧的特长,吉剧中长水袖的甩法也吸收了二人转的手绢和长绸子舞的技巧。■吉剧人物表演

吉剧的角色行当分生角、旦角、净角、丑角4类,这4类行当再配合演员的表演以及音乐的伴奏,就形成了吉剧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表演形式。

吉剧的生行主要有老生和小生,后来,吉剧又在个别剧目里,尝试建立了武生行。吉剧生行中的老生一般佩戴黑、黪、白3种不同颜色的须髯,以分别饰演身份不同的中、老年人物。老生在表演上,唱、做兼备或各有侧重。

如《秦琼让印》里的秦琼,以唱功为主,唱腔高昂嘹亮,长于抒发内心情感。而《桃李梅》里的袁如海及《搬窑》里的王允等,则主要以做功为主。袁如海主要用髯口功和帽翅功等,表现其面对强权而无可奈何的心情;王允以爬山、跌落等身段体现出他狡黠的心机。

再如《慧梅出嫁》里的李闯王,他的演唱和程式都很完备,表演上重气度,架势浑厚有力。《三请樊梨花》里的薛仁贵,他在演唱和程式并重的基础上,吸收了东北秧歌中的十字步和三步半的走法,创造了吉剧独具特色的台步。秦琼 (571年~638年),山东济南人。唐代初期著名大将,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吉剧生行中的小生主要饰演年轻英俊的书生、将领、官员和平民。小生有侧重唱功的小生、侧重表演的小生以及侧重武打的小生之分。

吉剧中重唱功的小生如《蓝河怨》里的魏奎元,《宝玉哭灵》里的贾宝玉等。他们主要是以大段的唱腔来抒发人物的情感,刻画人物的性格。

唱功的突出地方是运用扇子功和袍子功,来揭示人物在邂逅、护钗和赴约等情境中的不同心情。其中,扇子功有滚扇、抛扇、指转扇等绝技,袍子功有飞袍、踢袍、叼袍等绝技。■吉剧人物表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