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愚气功灵源发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5 14:10:09

点击下载

作者:李仲愚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仲愚气功灵源发微

李仲愚气功灵源发微试读:

前言

自古以来,以重庆为中心所辖地区称为“巴”,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称为“蜀”,合称“巴蜀”或“西蜀”。隋代卢思道曾云:“西蜀称天府,由来擅沃饶。”巴蜀大地,不仅山川雄险幽秀,江河蜿蜒回绕,物产丰富独特,而且文化灿烂悠久,民风淳朴安适,贤才汇聚如云。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谓:“文宗自古出西蜀。”“天府”巴蜀,不仅孕育出了大批横贯古今、闪耀历史星空的大文豪,如汉之司马相如、扬雄,宋之“三苏”等,也让“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杜甫等恋栈不舍。

更令人惊叹者,巴山蜀水,不仅群贤毕集,复名医辈出,代有传人。早在《山海经》中已有“神医”巫彭、巫咸,其后,汉之涪翁、郭玉,唐之昝殷、杜光庭,宋之唐慎微、史崧,清之唐宗海、张骥、曾懿等,举不胜举。尤其在近现代,名噪一时的中医学家,如沈绍九、郑钦安、萧龙友、蒲辅周、冉雪峰、熊寥笙、李重人、任应秋、杜自明、李斯炽、吴棹仙等,均出自川渝巴蜀。如此众多出类拔萃的中医前辈名宿,其医德、医术、医学著述、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及治学方法,都是生长、开放在巴蜀这块大地上的瑰丽奇葩,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增添了光辉篇章,是一份十分值得珍惜、借鉴和弘扬的、独具特色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自古巴蜀出名医”,何也?

首先,巴蜀“君王众庶”历来重视国学。巴蜀地区历史文化厚重,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等,不断有考古学新发现揭示着本地文化的悠久。西汉之文翁教化为巴蜀带来了中原的儒道文化,使巴蜀文化渐渐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而汉之司马相如、扬雄之文风,又深深体现着巴蜀文化的独特性。巴蜀人看重国学,文风颇盛,即使在清末民国之初,传统文化横遭蹂躏时,巴蜀仍能以“国学”之名将其保留。另外,蜀人喜爱易学,宋朝理学家程颐就说“易学在蜀”,体现出易学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特征。“医易同源”,易学在巴蜀的盛行,使巴蜀中医尤易畅晓医理并发挥之。就这样,巴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巴蜀中医营造了一块沃土,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濡养。

其次,巴蜀地区中医药资源得天独厚。四川素有“中药之库”的美称。仅药用植物就有5000余种,中药材蕴藏量、道地药材种类、重点药材数量等,均居全国第一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巴蜀中医就有了充足的“利器”,药物信手拈来,临床疗效卓著,医名自然远扬。

最后,巴蜀名山大川众多,风光旖旎,道学兴盛,道教流派颇多,“仙气”氤氲。鲁迅先生曾谓“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道学、道教与中华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中医学更具“血肉联系”。于道而言,史有“十道九医”之说;于中医而言,中医“至道”中有很大部分内容直接源于道,不少名医精通道学,或身为道教中人,典型者如晋代葛洪及唐代孙思邈。巴蜀地区,道缘尤深。且不说汉成帝时,成都严君平著《老子注》和《道德真经指归》,使道家学说系统化,对道学发展影响深远。仅就道教名山而言,“蜀国多仙山”,如四川大邑县鹤鸣山为“道教祖庭”,东汉张道陵于此倡“正一盟威之道”,标志着道教的形成;青城山为道教“第五洞天”,至今前山数十座道教宫观完好保留;峨眉山为道教“第七洞天”,今仍保留有诸多道教建筑。四川这种极为浓厚的道学氛围,洵为名医成长之深厚底蕴。

自古巴蜀出名医,后人本应承继其学,发扬光大。然而,即使距今尚近的现代巴蜀名医,其学术经验的发掘整理现状堪忧。有的名医经验濒于失传;有的以前虽然发表、出版过,但如今难觅其踪;间或有一些得以整理问世,也多由名医门人弟子完成,呈散在性,难保其全面、系统、完善。如现代已故巴蜀名医中,成都李斯炽、重庆熊寥笙、达县龚益斋、大邑叶心清、内江黄济川、三台宋鹭冰等,这些医家,虽有个人专著行世,但一直缺乏一套丛书将其学验进行系统汇总与整理。

此外,现有的名医经验整理专著,多将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分册出版,较少赅于一书,全面反映名医的学术特点。而有些名医在生前喜手录医悟、医论与医方、医案,因未得出版,遂留赠门人弟子,几经辗转,终濒临失传。如20多年前去世的名医彭宪彰,虽有《叶氏医案存真疏注》一书于1984年出版,但此书仅为几万字的注解性专著,只反映了彭老在温病学方面的学术成就。而他利用业余时间,手录的大量临床验案,至今未得到全面发掘整理,近于湮没无闻,遑论出版面世。痛夫!这些乃巴蜀杏林的巨大损失!

吾从小跟名师学中医,于20世纪60年代末参加医疗卫生工作,70年代在成都中医学院毕业留校从事医、教、研工作至今。在此期间,与许多现代巴蜀名医熟识,常受其耳提面命和谆谆教诲。几十年来,深感老前辈们理用俱佳,心法独到,临床卓有良效,遗留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颇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若不善加搜集整理,汇总出版,则有绝薪之危。有鉴于此,我们早冀系统搜集整理出版一套现代已故巴蜀名医丛书,这也是巴蜀乃至全国中医界盼望已久的大事。适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亦有此意愿,不谋而合,颇为相惜。此套丛书的出版幸蒙年逾九旬的巴蜀中医泰斗李克光教授垂青、担纲主审,并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的政策支撑,以及重庆金阳等企业的资金支持。尚得到不少名医之后或其门生弟子主动提供文献资料和相关素材之鼎力相助,更因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社科课题而顺利完成了已故巴蜀现代名医存世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对此,实感幸甚,诚拜致谢!

恰逢由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5个部委主办的“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及成都中医药大学60年华诞之际,双喜临门,盛事“重庆”,愿以是书为贺,昭显巴蜀中医名家近年来的成果,尤可贻飨同道,不亦快哉!

丛书付梓之际,抚稿窃思,前辈心法得传,于弘扬国医,不无小益,理当欣喜;然仍多名医无继,徒呼奈何!若是丛书克竟告慰先贤,启示后学之功,则多年伏案之苦,亦何如也!

纸牍有尽,余绪不绝,胪陈管见,谨作是叙!并拟小诗以纪之:

巴蜀医名千载扬,济羸获安久擅长;

川渝杏林高翥日,岐黄仁术更辉煌。丛书主编 马烈光2016年8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前言

我少年时多病,医药鲜效。先祖父春庭公极为忧虑,不忍心看着我夭折。在五十多年前的一个初夏,恰当我祖父的表兄海慧禅师从西藏、印度等地求法还乡,先祖父命我皈依海慧禅师,学习内养功夫,一年后,诸病消除,体质渐趋康强。

禅师俗姓范,四川彭县云华山人(现为彭州市)。青年时代因反抗洋人侵略中国,在义愤中捣毁教堂,清政府下令搜捕,禅师远遁他方,浪迹天涯。初遇一位精通中医药学,对《周易》《内经》及道家学术很有研究的道家净明派高人,授以丹道修炼之术,遍游国内佛、道圣地,后又几番到西藏、印度精修密法。抗战前夕,返家乡望以报国,后隐名外出,不知所终。

禅师毫无门户之见,对佛、道两家锻炼之法求同存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授弟子,因人而异。

新中国成立后,我参加了医务工作,怕引起同志们的误会,就放弃了锻炼。

1978年、1979年,我先后两次遭遇车祸,造成严重的脑外伤后遗症,并继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炎,又感染了肺结核。经常头昏头痛、耳鸣、失眠、咳嗽、咯血,时常昏倒、抽搐,四肢麻木无力,形体极度消瘦。住院治疗一年,病情有所好转,但昏倒、抽搐还时常发生。每当昏倒抽搐一次,精神衰败亦随之增加,心中很悲观,以为从此成为废人了。1980年冬,在失望之中,又重新恢复练功,约半年时间,身体康复,糖尿病虽尚未得到根治,但全身情况良好,能坚持繁忙的工作,爬山涉水亦能无恙。

1984年春末,四川省中医学会邀我交流气功经验。我把禅师所授予我的功法做了一些介绍,1985年春受益者一个传一个,大家都要求在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办气功讲习班。院领导鼓励我和其他同志努力开展好此项工作。经过两期传授,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本功法不仅佛、道两家不相矛盾,而且与中医哲学思想相吻合。我行医五十多年,研究过的医典不算太少,多少有点鉴别能力,尤其在实践中,更体会到此种功法,不但有利于对疾病的治疗,而且有利于一切养生者强健身体,延年益寿。因此,本人不敢自秘,经过两个多月的孤灯寒夜,初次脱稿,以公诸于世,对同道抛出这一引玉之砖。因时间仓促,思考不周,谬误良多,敬请广大同道及读者们不吝赐教为盼。李仲愚于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86年12月内容提要

李仲愚(1920—2003),四川省彭州市人,著名中医临床家、针灸学家。长期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和临床工作。临证深求古训,博采新知,施术时能取各家之长,因时、因地、因人、因症而活法用之。精于方术,善用针灸,常以中医传统的汤液、针灸、角、砭、导引、按摩、薄贴、膏沫、浴熨等方法治疗内、妇、儿、外及五官各科疾病,尤擅长使用祖传绝招杵针、气功等法,内外合治、针药结合,治疗多种常见病及各种奇难杂证,疗效显著。多次进京给中央首长治病,多采用杵针、指针之法,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本书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是李老早年皈依海慧禅师所学习的内养秘功。该功法取佛、道两家锻炼之精华,与中医哲学思想相吻合,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又有利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李老本人和他的许多患者都从中受益。书中除阐述了内养气功的一些重要理念外,还介绍了怎样练功、气功治病及练功纠偏等。此外,还介绍了道家服食药方。书后附有“河图与洛书说明”。李仲愚(1920—2003)李仲愚(中)与友人合影(曹芝富副主任医师提供)李仲愚墨宝(曹芝富副主任医师提供)李仲愚处方手迹一、概 语

气功是中医学中一种很古老的养生方法,古代很多医学书籍中都有记载,如《黄帝内经》(以下称《内经》)这部两千多年前总结上古医学的医经中,《素问》前四篇(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就是讲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还具体记载了一种练功治病的方法,《素问·刺法论(遗篇)》说:“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名医扁鹊,在他著的《难经》中,曾专门计算过人的呼吸次数,并把“呼吸太阳”作为一种锻炼方法(见《千金要方·养性序第一》)。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就这样写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华佗的《五禽戏》是一套著名的医疗体育疗法。晋代名医葛洪、陶弘景都是以修炼而闻名。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著的《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中,都有很多有关养生的理论和方法的记载。宋代的《圣济总录》《苏沈良方》,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沈氏尊生书》《医方集解》等书,都有专门论述练功的方法。

气功一词,首见于晋代许逊《净明宗教录》的“气功阐微”。但这一词在古代并未普及,一般称气功为导引、吐纳、服气等,直到现代才盛行起来。

从以上所述可以知道,历代名医是很重视气功养生的方法的,都把这些方法作为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写在著作中。

气功对人来说,不但可以预防和治疗很多种疾病,同时还可以起到强身益寿的作用。如果对气功勇于实践,坚持锻炼,久而久之,就会逐渐达到不同程度的“禅定”境界。根据禅定力的深浅程度,会使精神和身体得到不同程度的益处。最终还会使脉解心开,精、气、神合而为一,不仅身体康健,而且智慧聪明,神通朗发。

总之,能自强不息,坚持锻炼,动力精进,直到生命临终时,身无疾苦,恬愉而逝。二、人与自然

一般人都仅仅把导引锻炼的方法称为气功,好像掌握了这种锻炼的方法,就算懂得了气功,这是很不全面的理解。我们在没有练气功之前,应当对“气”和“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才能通融百家,得心应手,练功中少出岔,做到有利无弊。行之于己,则健康长寿;施之于人,则救死扶伤,疗病拔苦。

什么叫做“气”呢?“气”就是宇宙的本体——就是道。也就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一切万物的自然力。这种自然力充满了无量无边的虚空,它永恒不息地运动着。它的存在,从时间来说,是无始无终;对空间来说,是横无边际,竖无上下,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中间,无左右。散之可十、可百、可千、可万,乃至无数无量,合之则“一灵独朗”。这就是宇宙的本体,也就是无量无边的虚空所具有的“精、气、神”的综合体。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曾说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由此看来,“道”就是元精、元气、元神的综合体,也就是宇宙和一切万物的生命力。

概括地说,宇宙的本体,就是“元气”。元气凝敛就成为“元精”,也就是有形的液体和固体,能为人们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元气奋发而为能量,就成为“元神”。元神能永恒不停地使物质趋向发展,这种发展的趋向,我国古代哲学就称之为“易”。《易传》说:“生生之谓‘易’。”就是指自然界和社会都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着,不会有休止的状态出现。《老子》说:“道法自然。”因此,“道”就是自然力的表现,它能生出天地万物。宇宙是没有穷尽的,混然元气充满了太虚,故整个太虚也就充满着自然力。宇宙的本体,就是充满着这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的混然元气,这种元气的存在,是很活跃的,可谓之“生息无穷”。

宇宙的体象,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散之可十、可百、可千、可万,乃至无数无量,合之则“一灵独朗”。而“一灵独朗”的混然元气,却又随时随地孕育和繁衍着,主宰着无量、无数、无边、无尽的大千世界中的万物。它包罗天地,养育群生,具有生生不息之机,真可谓天地万物之母。

假设把整个太虚比喻为一个人的身体,那么太虚中无量无边的无数星系如银河系等,就好比人体的组织、器官,每个星系中的星球就好比组织、器官中的细胞。太虚中包罗着无量无数的星系、无量无数的世界,组成这些世界和万物的物质是随着自然力——混然元气,循着它井然不紊的规律而运动着,彼聚则此散,此聚则彼散,生息不已,变化无穷。

元气的运行,有相对的动、静、凝、散。动之、散之则为阳;静之、凝之则为阴。有动有静,有散有凝,就会产生各类物象。物象的范畴,包括了太虚中的无量无数的星系,无量无数的世界,以及每个世界的山河大地、林泉人物,乃至一切飞、潜、动、植、鳞、羽、裸、毛、甲、介等有情和无情的万物。这些物象不管大大小小,隐隐显显,从每个星球到每个星球上的物质,乃至众生世界(即有生命的世界)上的每个生物,每个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每个细胞里面的最基本的物质微粒,都在太虚混然元气之中动、静、聚、散、升、降、开、阖地运行着。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聚则成形,散则化气;升则生长,降则收藏;开则外散,阖则内敛。元气显现出的生化之机,是永远无穷无尽的。另一方面,大大小小、隐隐显显的物体,又各自有着自身的动、静、聚、散、升、降、开、阖,而形成了阴阳消长的规律。这些规律之中自然会产生动多静少、静多动少、动静相等,聚多散少、散多聚少、散聚相等,升多降少、降多升少、升降相等,开多阖少,阖多开少,开阖相等,这些差别,就叫做“数”。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著作《易经》就包含了理、气、象、数这种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人体的十二脏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五官九窍、肢体百骸、三焦腠理、卫气营血,随时随地都和大自然的混然元气息息相通,相互照应,有规律、有节奏地进行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一)人体是宇宙的缩影

每一个人及任何一个生物,都是太虚元气所铸成的。不过从时间和作用来说,可以分为先天气和后天气两部分。

什么叫先天气呢?就是每个生命在父母孕育时,所赋予的真一之气。这种真一之气,一经父母赋予,就决定了生命节律。在未降生之前,在母腹里由母体吸取天地之气,与母体气血化合输送给胎儿,孕育其成长,同时把胎儿的代谢产物,借母体的血行而排出。母体的鼻孔与天气相通,时时吸入自然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母体的口与地气相通,每天摄入的饮食五味均为地气所生。因此,母体摄入的清气(天气)、饮食五味(地气)中的精微物质注入胎儿体内,通过胎儿生命力的活动——即前述的动、静、开、阖、升、降、聚、散等,有选择性地摄取本身所需要的物质。因为生命力——真一之气,既禀受于太虚,又禀受于父母,具有不可思议的灵明之力,我国古代的气功家称其为“一点灵光”。

每个生物体自身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兴奋、免疫力、体内外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怀胎时能在母腹中和母亲的生命力相依存,逐渐把自己构成为完整的身体。离开母体后,感觉器官与外界环境相接触,逐渐具有知觉、运动、思维、情感等,与宇宙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并生活于其中,同宇宙社会形成一个整体。这时“一点灵光”就趋向后天,逐渐成为后天气。(二)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自然界存在着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的正常转化,可以给人体带来健康,给万物带来繁荣昌盛,给人类社会带来人寿年丰。一旦这些条件出现异常,超过人体或一切生物自身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一切生物的变异或消亡。但是,共同生活在大自然界中的人类及其他生物,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也各不相同,即使同样遭到灾难之祸,各自的前景和后果亦不相同。例如,同样生活在疾病流行的时期内,同样处在疾病流行的地区,身体内部正气充沛之人,可以不发生疾病;而身体内部正气虚弱之人,一经感受病邪,立即就会发生疾病。正如《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素问·评热病论》也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类和一切生物本身都是一个整体,而且和自然界也是一个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机体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黄帝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图1 一日通四季图

以上经文均说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轻重,都与自然界气机的升降开阖息息相关、紧密联系。这就为我们练习气功、摄生、却病、采气等提供了基本的原则。

图1代表一气的运转,阴阳变化。图中白色为阳气,黑色为阴气,下为北,上为南,左为东,右为西,中央一点为太极之心,玄牝之门。三、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与气功的关系(一)人体精神与脏腑是统一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以上经文说明,人的精神和脏腑是统一的,情志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若情志不畅,精神抑郁,则可使气机逆乱,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正气减弱。因此,平时要注意精神调摄,保持思想上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练气功可以调摄精神,增强正气,从而减少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但是,精神又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一个良好的社会,国泰民安,人们精神愉悦,身心健康。相反,一个恶劣的社会,国乱民困,人们怨声载道,精神苦恼,疾病丛生。因此,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长寿和夭折。(二)性功和命功

练气功的第一步——性功,即首先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第二步就是命功,做到身体健康,却病延年,有充沛的精力和坚强的体魄。现将性功和命功介绍如下。

性功和命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功多从心理而言;命功多从身体而言。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离开任何一方,对方都不能成立。

性,是指精神;命,是指物质。物质产生精神,精神又能统御物质,使物质转化和变易。精神、物质的化合,则形成宇宙之中的万物,形成生生不已、变化无穷的无限生化之机,在一切有情的生命之中形成了三华五气。(三)三华五气

三华五气是练气功者必须了解的知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会盲修瞎练,不仅获益甚少,甚至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1.什么是三华

三华就是指人身中的精、气、神三宝。人身中的精、气、神是相互转化而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精”指人体中各种物质的精微,是生命的根本。例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的来源有二,一是来自先天,禀受于父母,故称为先天之精,也叫元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二是来自后天,故称为后天之精,是由空气中的清气和饮食水谷中的精微所化生,以充养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的需要。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相辅相成的。古人说:“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养身之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因此,练功家很注意保藏元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有元气(又称真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宗气、营气、卫气等。气的重要性,正如《景岳全书》所说:“人之有生全赖于气。”《庄子·知北游》也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所以,练功家把气的锻炼作为练功的一种重要手段。“神”指人的精神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表现,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统率”作用。生命力的物质基础为精,气净化出来的“灵子”就是神,就是生命力。因此,气功修养又称为“灵子术”。

总之,人身和宇宙都具备了精、气、神三宝,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相关联,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宰。气产生于精,精的化生又有赖于气,而精与气则是神的活动在体内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

再泛而言之,无论植物、动物,都具有精、气、神三宝。不过植物是只有感应,而无情识的生物;动物是有感应、有情识的生物。而人类具有最优异的性灵(即很发达的大脑),故能认识宇宙,有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2.什么叫五气呢

五气就是“五行之气”,也就是指五脏六腑之气。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人身肝与胆属木;心与小肠属火;脾与胃属土;肾与膀胱属水;肺与大肠属金。人身同整个宇宙一样,必须阳气充沛才有光明,才有温暖,才能蒸腾江河湖海之水为云雨甘露,才能生育万物。所以,人体除心与小肠外,还有心包络和三焦也属火,中医则称为阳气,阳气充沛才能使人身阳和布敷,生机蓬勃。练气功,就是要使三华聚鼎,五气朝元,才能使精气内守,阳气充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四)人体干支

要练好气功,尤其是要达到“三华聚鼎”“五气朝元”的境界,必须对人体脏腑、经络与气功的关系有所了解。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零四分之一度,就是说地球本身要自转三百六十五转零四分之一转,才能够绕行太阳一周。地球自转一周需二十四小时,这就称为一度,也称一天或一日。三百六十五天零四分之一天,就是一年。

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每季各占三个月,每月三十天,每半个月为一个节气,每5天为一候。大自然的气候在不停地变化着,一切生物也相应变化着,这种变化的现象,称为物候。物候是在不停地变易着,一种景物经常见到,并不觉得它在变化。例如,一株幼树种在庭园内,常常看到但并不觉得它每时每刻都在生长,长久不见才会觉察到。

一年四季共十二个月。月亮绕地球运行,每经过晦、朔、弦、望即为围绕地球一周,全年周而复始地围绕地球十二周,故十二个月为一年。

地球与九星、七曜、二十八宿的相应关系,即出现阴阳消长、寒暑代迁,则产生了五运六气。

人身来源于大自然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运行之气,而生长出肝、心、脾、肺、肾、心包络六脏和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共十二脏腑。

天干与地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天干生五运,地支生六气,五运即五行,六气即六经。

地球上先有水,然后才能有生物。人类亦是先有肾水之精英而后生形体,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所以,先天之气在于肾,肾间动气为生命之根,为奇经八脉之源,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此气聚而旺盛,则能展关通窍,使营卫气血周流不息,脏腑形骸都趋于健康。此气散尽则生命熄矣,故气功“取坎填离”之功法从此而奠基。

干者幹也,支者枝也,故称天干地支。天干地支之根又在哪里呢?因为天被无量无边的虚空所包藏,故一切天体的根部都在虚空。虚空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力量,也就是不可思议的本体。中国古代哲学把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不可思议的本体称为太极。“太”是无上的意思,“极”到了顶峰,没有任何事物能超过它的意思。

无上至极的力量,无上至极的本体,极深、极广、极精、极微、极博、极大,包罗无量天地,养育无量群生。它的力量使无量无边的星系、无量无数的世界,各自井然不紊地运行于虚空之中。每个星球、每个世界,在太虚中只不过像沧海中浮着的一粟而已,然而每个世界在虚空之中虽然微不足道,但以地球为例来说,它和其他具备了生命条件的星球一样包罗万象,飞潜、动植万物尽有,这些生命都依靠地球上的物质和地球周围大气层的影响而生长、发育、进化和变易。

大至无量无边的太虚,小至一粒种子、一个细胞,乃至最基本的物质微粒,都有一个共同运动的规律,就是阴、阳、消、长、盈、虚、动、静。图2 阴阳消长图

混然元气本来无具体方位,为了示意方便,假设上方为南,下方为北,左方为东,右方为西。南方阳极阴生,北方阴极阳生,东西方阴阳平衡,四正四隅各具差别。图2中白色部分为阳,黑色部分为阴。阳主动,阴主静。阳主热,阴主寒。阳主升,阴主降。阳主明,阴主暗。阳主照,阴主寂。阳主观,阴主止。止、观、寂、照是性命双修之法。

阴阳互为其根,阴和阳都是由混然元气的运转而生。阴气发散则为阳,阳气凝敛则为阴。阳息而阴消,阴息而阳消。阳盈而阴虚,阴盈而阳虚。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生生不息,变化无穷,都是一气运转所主宰,并不是一气之外另有阴阳。

由于阴阳消长的变化,可以显示出三阴三阳。三阴有厥阴、少阴、太阴。三阳有少阳、阳明、太阳。

天干地支之气,六十日为一周,每年六周,共十二个月,和人体手足十二经脉相应。图3 天干运行图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木、火、土、金、水五行以生肝、心、脾、肺、肾五脏。其中丙火生出三焦、小肠二腑;丁火生出心和心包络二脏。人体水谷之精华及十二脏腑之营卫气血非阳和之气不能生化,非阳和之气不能敷布,故火行之脏腑有四,余行皆阴阳各一。

歌曰: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阳火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图4 地支运行图

人身营卫气血,每日寅时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一日一夜循阴二十五度,循阳二十五度,到次日寅时共行五十度周于身,复会于手太阴肺经。人身十二经脉中皆有动脉,独取肺经所过之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之法者,就是因为寸口为脉之大会也。

歌曰: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膀申肾酉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从图3、图4中可以看出宇宙造化的微妙。五行相生之中又寓相克;相克之中又寓相生。一切事物无矛盾就不能革旧从新;无统一就不能乘势前进。相克,即是事物产生了对立。相生,即是事物得到了统一。矛盾与统一互为其根,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可见自然、社会、科学、文化的向前发展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五)人体经络《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既然是一阴一阳,为什么中医学处处都谈三阴三阳呢?溯本求源,无形无状、无际无边的虚空,就是一个无形无状、无边无际的太极。它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无始无终,永古长存,是时间和空间唯一不可分割的本体。这个本体,就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说的“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列子对老子“有生于无”的科学论断做了解释,他说:“有则有极,无则无穷。”例如,虚空是无形体、无边际的,而一切有形体,有质有量的星系、天体、世界、万物都在其中生存着,这就证实了“有生于无”的科学性。

宇宙以真空为体,以妙有为用。妙有寓于真空之间,故有生于无。世间之数0为数之最大,1为数之最始。0者无也,1者有也。0包乎1之外;1寓乎0之中,0寂然不动;1则感而遂通,寂然不动的虚空,蕴藏着、充满着感而遂通之元气。元气动则为阳,静则为阴。道生一,就是说妙有寓于真空之中,元气充于太虚之内。一生二,就是说气动而奋发则为阳,气静而凝敛则为阴。一阴一阳则为二。二生三,就是说阴阳的起止都有初、中、终。阴之初为厥阴,阴之中为少阴,阴之极为太阴。阳之初为少阳,阳之盛为阳明,阳之普为太阳。三阴三阳各分手足,共为十二正经,如下表。

以上为十二正经,又称十二经络或十二经脉。另外,附立于十二经脉的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别络、孙络、浮络。

正经之外,还有奇经八脉。奇经共有八条:一曰督脉,总督诸阳经,其络为长强。长强又名尾闾、三叉口、尾骨下空、河车路、朝天岭、上天梯、曹溪路等。二曰任脉,总任诸阴经,其络为屏翳。屏翳又名会阴、阴、下极、海底、金门、鸡足穴,为冲脉、督脉、任脉交会之处。此脉一开,百脉皆开。三曰冲脉,此脉起于中极之底,海底之中,立于足阳明胃经,夹脐而上行于胸,贯之于脑,直入承灵、承光之穴。承天地之灵光,以运精神而灌溉营卫。四曰带脉,此脉束腰一周,如系腰带,故称为带脉。此脉主束诸经,使诸经脉有条不紊。五曰阴维脉,主维络全身所有的阴经。六曰阳维脉,主维络全身所有的阳经。七曰阴脉,此脉主开动全身之阴经脉。八曰阳脉,此脉主开动全身之阳经脉。八脉虽然各有奇特的运行,但都源出肾间动气。肾间动气为元气之根,玄牝之门。练气功者练到虚极静笃的时候,则真气转动,上通天谷,下达海底,合成玄关一窍,脉解心开,彻上彻下,洞鉴八荒。尽虚空,遍法界,这种境界与练功者的全身共为一体。这时自身就成为华藏的自身,华藏就成了自身的华藏。光光相融,珠珠相映,不可思议的境界完全具备在练功者的一身。

我国明代伟大的医学家张景岳认为,经络好比树木的枝叶;脏腑好比树木的根本。经络根源于脏腑,脏腑依赖于经气,经气依赖于肾间动气,肾间动气即是先天祖气。祖气孕育元神,元神藏于天谷,充于全身。在心曰神,在肝曰魂,在肺曰魄,在脾曰意,在肾曰志,此为五神。五神乃是先天元神流转而为后天识神,元神必须在净定中才能圆满聚集,一旦被六尘境界牵扰,就流转为后天识神,识神用事就要损人元气,使人容易趋向衰老病苦;元神使人趋向健康,一身轻安。(六)脏腑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

人体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六根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对应。练功的最上一层,要练到六根无漏,是要经过许许多多艰苦的磨炼,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才能使内而脏腑、外而躯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的精、气、神合而为一,成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圆陀陀、光灼灼”的一颗骊珠,这就称为内丹,或称金丹。(七)浩然元气

无穷无尽的空间,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元气;无穷无尽的元气,产生出无穷无尽的许多星系;无穷无尽的星系,组合成无量无边的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在三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将太虚看成是华严世界海。他没有分星系,他认为像我们所住的地球这样的世界,1000个就称为一个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就称为一个中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就称为一个大千世界。因此,这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太虚中,包容着无量无边的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是印度一条河流的名称,这条河的沙细如面粉,一粒一粒难以数清,这里形容沙数之多,仅一条恒河的沙已经难以数清了,更何况无量无边的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呢?因此,虚空无止境,虚空中的世界的数目也是无穷无尽的。在这无形无象、无边无际的虚空中,由于元气的运动,生出无数有形有象、有边有际、有质有量的天体和世界。《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空间无边际,时间无终始,元气充满,运行不息,故浩然元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练气功随时随地都有无量无边的浩然元气可供采集。(八)生死规律

物质是永远运动着的,世界也是一刻不停地变化着。太虚中的万物,包括动物、植物、天体等,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发生、发展和转化着。

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万物的生、长、化、收、藏,自然界的生、住、异、灭都没有一时一刻、一分一秒的停顿,而刹那间的变化都有其规律和节奏,发生、发展、变异、转化不断发生,太虚中一派生气。自然界和万物是有生无死的。《易传》说:“生生之谓易。”生生就是变化,大自然和万物只存在着时刻不停的变化,而永远不存在着死亡,也就是说大自然和万物只存在着交易(量变)、变异(质变),而根本不存在死亡和断灭。

太虚元气,永远不停地运动着,以化生万物,万物赋此元气,又各自具有生机,各自具有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和生长变化,人们用肉眼是不易察觉的。例如,两个人天天生活在一起,各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变化,但各自并未觉察出对方有什么变化。从童年到皓首,也不觉得生疏。如果各自分开,天各一方,长期不见面,相隔10年、20年,很亲密的人也会不认识。夫妻、母子、兄弟或朋友,均会感到很陌生,也会视之如路人。

人们不要因生死而恐怖,因老残而悲哀。人之一世,如禾谷之一春。禾谷的种子藉外界阳光雨露等条件而发芽、生叶、升茎、开花、结果而枯槁,完成一代生命,然后重新生出新的一代。人生一世,从父母媾精在母腹怀胎约10月,生为婴儿、幼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至寿终,虽然生命结束,但并不等于断灭,生命的始终,是自然界中万物不断进化,不断转化,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太虚中有这种规律才能充满生机。生生之谓易,日日兴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无始无终,永循自然之道。四、气功与自然界、人体的整体性图5 太极混然元气图

说明:太极图下面是北方,白色代表阳气,白色初起的地方,这时为正当一日的子时和一年的第十一月的冬至,为阳气初生。由此从左方上升直到正南方,黑色初起的地方,这时为正当一日的午时和一年中夏历第五月中的夏至,这时阴气初生。黑色代表阴气。凡元气运行之道,物质运化之理,都是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此为自然之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图6 伏羲先天图

说明:伏羲先天八卦之图,乾位为天居上,坤位为地居下。震位为雷,从东北方冬春之交而震起。震者振也,阳从阴中振奋而出,草木萌芽,嘉卉含苞,此春意迎人之时也。离火为日,日出东方临照大地,万物皆负阴而抱阳。兑为湖泽,东南得气最盛,碧波荡漾,水国腾欢。西南巽风,桂馥兰分,酷暑遁去,秋高气爽,正宜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之时也。坎水为月,月生于西,一弯新月笑对勤劳之人,歌唱秋月之丰收何其乐也。艮山居于西北,西北山岳之气最盛,故西北多高山也,宝藏兴焉,金石之根,万水之源,百世不竭,切勿以不毛之地而忽视之。图7 文王后天卦图

说明:文王后天八卦,冬至北风劲疾,坎水中一阳生起,夜长之极,昼长从此开始,生气从此渐长,水木之间赖艮山之阳土,阳土者春风吹动之土也。大地之土受冬寒之凝固,其硬度与山地相同,但到春意盎然则震木繁茂;东南春夏之交,熏风拂面,巽木华实;南风离火,烈日高腾,到夏至日一阴生起,昼长之极,夜长从此开始。冬至为一日之子时,一年之子月;夏至为一日之午时,一年之午月。子午为阴阳终始交替之时,故概称大气之行为子午流注者,简言之也。西南之交有坤土,坤土者,湿者也。秋来多绵雨,田野泥泞,农家收割,望秋阳以曝之,然而每遇秋雨潮生,凡事之不如意者多矣!西风清金之气,秋云低落,风清月朗,劳动之人欢庆其丰收,窃盗之徒恨其秋月之光辉也。西北燥金气临,万物渐蛰,草木凋落,荷塘已无擎雨之盖而东篱却有傲霜之菊,骨气何其雄也!

一年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条不紊。《易传》说:“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易传》的解释,可见造化之妙,万物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其发展是无止境的。图8 人的身体图

说明:这幅人体气机运行图,从北方肾水而起,生出东方肝木,东方肝木生出南方心火,南方心火生出中央脾土,中央脾土生出西方肺金,西方肺金生出北方肾水。但是脾土为后天之本,肝、心、肺、肾四脏皆赖以养之。为什么说火能生土呢?因为大地要有阳光的照耀才能生机蓬勃,草木茂盛,禽兽繁殖。人体脾土要靠心阳、包络、三焦、小肠的火气来温煦,才能化水谷以灌溉全身;肾间动气又周行于三焦,上连于包络,又植原穴于十二经,可见无阳在人身中的重要性。得阳者生,失阳者死。草木皆然,况于人乎。图9 人体的精神图

说明:精神是元神活动的状态,也就是大脑皮质活动的表现。元神合则为一,分则为五,故大脑皮质的活动,直接关系到各脏腑及全身的生理功能。“神”,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精。《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是由先天之精生成的,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但必须依赖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气)以滋养。神在人身居首要地位,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生,神去则死。唯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生命活动。“魂”,舍于血,藏于肝,也是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亦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说明魂与神都是精神活动,魂随神而往来。如果魂未随神而活动,就会出现梦游、梦语和梦中的种种幻觉等。“魄”,也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张景岳说:“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这就是说魄是属于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像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以及手足四肢的动作和初生婴儿吸乳动作、啼哭等,都属魄的范围。人体这种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同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的精是密切相关的。精足则体健,魄全则感觉灵敏、动作正确。所以,《灵枢·本神》说:“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意志”的意是意识、回忆,志是意识和经验的存记。《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和志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是出生以后不断发展着的,是“神明”分析综合活动的产物。古人认为,这一功能活动与肾气之充沛与否,是有密切关系的,如年老肾气衰弱,就会出现健忘,而病理的健忘也多由肾气不足产生。

魂、魄、意、志等活动,虽各有区别,但总的来说还是在神的领导下进行活动。《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就是说心之神可以统率和支配认识事物,以至于处理事物的一切精神活动,心神的活动如有失常,则魂、魄、志、意等的精神活动就会紊乱。所以,《灵枢·大惑论》说:“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练气功强调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使神光皎洁,虚灵不昧,其意义就在于此。图10 人体的情志图

说明: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人的七种情志。人的情志,是在机体的正常调节下,随着外界环境各种条件的刺激而产生的种种反应性活动,一般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会引起疾病。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每易影响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所以,情志致病与五脏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因此,心在情志变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五脏与五志,各有相应的联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喜为心志,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气血调和,营卫通利,心气舒畅。但若暴喜过度,则血气涣散,不能上奉心神,神不守舍,可出现失神、狂乱等表现。怒为肝志,有发泄之意,在某种情况下,略有助于肝气的疏泄条达。若大怒不止,则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则面赤、气逆、呕血、吐血,甚则昏厥猝倒。悲忧为肺志,悲哀太甚,则肺气抑郁,甚至耗气伤阴,致形悴气乏。忧思为脾志,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结于胸腹,于是胸脘痞塞;脾气受伤,运化无能,则饮食不思,消化不良,腹胀便泄。恐为肾志,大惊猝恐,则精气内损,肾气受伤,气陷于下。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见情志失调,累及五脏,虽各有所伤,但总的来讲,不外乎五脏之气的平衡协调关系受到影响,致使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发生异常,造成种种不同的病理机制。不仅如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人如有激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改变,病势急剧恶化。《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情志异常,一般由于外在环境的刺激所引起,而内脏气血的病变,也常影响情志的异常。例如,血气有余,肝阳亢盛,相火偏盛之人往往善怒;反之,血气不足,肝气虚衰者每易胆怯惊恐。所以,《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练气功就可使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五脏调和,情志就可复归正常。图11 天干五运图

说明:天干的十干主管木、火、土、金、水五运。东方木运,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在色为青,在味为酸,在嗅为臊。南方火运,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味为苦,在嗅为焦。中央土运,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味为甘,在嗅为香。西方金运,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味为辛,在嗅为腥。北方水运,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味为咸,在嗅为腐。

十干之中,甲、丙、戊、庚、壬为五行之阳;乙、丁、己、辛、癸为五行之阴。天干五运为练气功按时随方采气,根据身体各脏腑需要而验色、尝味及嗅闻其气、选择适当的药饵以充形益气、填精补髓等提供了理论根据。图12 人体内脏与外窍关系图

说明:中医学在生理、病理、解剖等方面与西医学相比,有迥然不同之处。西医对人体各部的分类很细,如五官、呼吸、循环、神经、消化、内分泌、泌尿、生殖等各成系统,各有专论,十分重视形态,一切都有科学的数据可查。而中医学则重视气化,有一整套高深渊博的哲学思想指导临床实践。它的系统观念是以天(自然界)、地(地理环境)、人(社会制度)和人的精神面貌、体质禀赋等为一个统一的主体。单从人体的生理、病理来讲,它是以脏腑为中心,经络为通路,五官九窍为外应,躯体百骸为城郭,毛窍汗孔为藩篱,精、气、神为主宰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表指整个躯壳而言。躯壳由筋骨、肌肉、皮毛等构成。脏腑在躯壳之内,但每一脏腑都与躯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观察体表形态,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情况。例如,《灵枢·本脏》说:“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人体鼻、目、口、舌、耳,称为五官。五脏与五官有密切的关系,如鼻为肺之官,目为肝之官,口唇为脾之官,舌为心之官,耳为肾之官。五脏虽然藏于体内,但由五官表现出的形色,亦可察知内脏的变化。见于头面者为五官,又称七窍,其中鼻与喉通,口与咽通。若并前后二阴,则为九窍。五官九窍通过十二经脉的联系,与五脏六腑相通。内脏有病通过经络,就可在五官九窍表现出来。图13 人体气血运行图

说明:自然界大气的升降浮沉,是随气温的转变而变化的,一年四季大的变化是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一天小的变化是平旦气升、日中气浮、日没气降、夜半气沉。人身的气血亦顺应自然的变化而变化,如春季脉多浮,夏季脉多钩,秋季脉多毛,冬季脉多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固密,君子居室。”图14 十二时气血流注十二经图

说明:人身营卫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人身一昼夜营卫气血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寅时从肺起,顺时而行,到次日寅时又复合于手太阴肺经。为了便于记忆,前人传有歌诀如下: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十二经脉气血交接流注次序如下:图15 一年十二月阴阳气血盈虚消长图

说明:一年的十二月和地支的十二辰相应,一日的十二时也和地支的十二辰相应。一年十二月的变化是大的变化,一日十二时的变化是小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和人身阴阳、脏腑、气血的盈虚消长息息相关。如果人体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就会生病。图16 奇经八脉流注图

说明:奇经八脉在人体和宇宙相应的时间是,从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时,阳脉气渐隆,到立春交阴维脉。立春到春分时,阴维脉气隆而入阳维脉。春分到立夏,阳维脉气隆而入带脉。立夏到夏至,带脉气隆而入任脉。夏至到立秋,任脉气隆而入阴脉。立秋至秋分,阴脉气隆而入督脉。秋分到立冬,督脉气隆而入冲脉。立冬到冬至,冲脉气隆而入阳脉。

歌曰:坎一联申脉(阳),照海坤二伍(阴),震三属外关(阳维),巽四临泣数(带脉),乾六是公孙(冲脉),兑七后溪府(督脉),艮八系内关(阴维),离九列缺主(任脉)。

八脉所应之数,为后天八卦合洛书之数。大四季从一年而分,小四季从一日而分。医家称为灵龟之数,飞腾之法依此而立。张紫阳说:“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唯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对奇经八脉如此重视,深研气功者,切勿忽之!图17 六十四卦周天图

说明:《参同契》以乾坤为鼎器,以坎离为药物,其余六十卦为火候。人的身形和真气运行之路亦与天地阴阳之气相同。乾卦为人的首部居于上,坤卦为人的腹部居于下,离卦为心火居上,坎卦为肾水居下。阳气起于复卦自左而升,从人身的督脉起于尻,循脊背上走于头。阴气起于姤卦,由右而降,从人身的任脉自咽喉循膺胸而下于腹。轻清之阳气居于上部,故上二十卦,都是四阳五阳的卦。重浊的阴气居于下,故下二十卦,都是四阴五阴的卦。此图显示出三才之道,上部法天,下部法地,中部法人,人禀天地阴精阳气之交,故三阴三阳之卦都居于中部,如像人身的经络中手足经亦各有三阴三阳。又如人有上中下三焦,上焦法天,下焦法地,中焦法人,其意义相同。图18 北斗七星图

说明:世界是无量无边,数之不尽的。无量无边的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组成无量无边的华严世界海。但世界虽多到不可数,总不能脱离太极一元之气。太极之形,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横无边际,竖无上下。分之其数不可穷,合之则一元之气而永生。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秘,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营周不休,为大道之源,天地之心也。天心是处处可见的,天心所指即是元气所至。

我们这个世界是以北斗星为天心。北斗星每年十二月指遍四方二十八宿,历全年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北斗星斗柄所指之处,全是生气,故练气功之人存采气时,必须面对北斗所指的方向,无论深山老林、平地高丘、江河湖海都应如此。

一年四季的气候都统辖于十二辰,斗有七星,第一称魁,第五称衡,第七称杓,这三星称斗纲。例如,正月建寅,昏则杓指寅,夜半则衡指寅,平旦则魁指寅。其余各月如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四月指巳,五月指午,六月指未,七月指申,八月指酉,九月指戌,十月指亥,十一月指子,十二月指丑,这称为月建。凡斗纲所指之处都是节气,也就是元气奔向之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