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6 08:23:35

点击下载

作者:吴俊晓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护理学基础

护理学基础试读:

前言

中医药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医药行业多样化人才、传承中医药技术技能、促进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32号)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简称《纲要》)等文件精神,尤其是实现《纲要》中“到2030年,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提升中医药职业教育对全民健康和地方经济的贡献度,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岗位胜任能力严密对接,突出新时代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特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组织完成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全国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唯一出版基地,为国家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细则、实践技能指导用书、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和细则唯一授权出版单位,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建立了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职业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于2016年启动了教材建设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全国范围遴选主编,又先后经过主编会议、编写会议、定稿会议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千余位编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1年多时间,完成了50种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本套教材由50余所开展中医药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专家及相关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供中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医(针灸推拿)、中药、护理、农村医学、康复技术、中医康复保健6个专业使用。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贴近新时代实际

注重体现新时代中医药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教育部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注重针对性、适用性以及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符合中医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

2.突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满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求

注重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教材内容结构设计、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具备“精品教材”特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3.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教材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及所有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满足学生获得“双证书”及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4.注重数字化融合创新,力求呈现形式多样化

努力按照融合教材编写的思路和要求,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版式设计突出结构模块化,新颖、活泼,图文并茂,并注重配套多种数字化素材,以期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院校教育平台“医开讲-医教在线”数字化平台上获取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此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1月

编写说明

护理学基础是为学生提供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情感态度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教材编写全程始终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基本原则,并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吸纳了当前临床先进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以整体护理为中心指导思想,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及护理学科多元化融合的特点。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本教材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按照中等职业教育护理、助产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紧贴护理行业要求,接轨执业护士考试,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临床工作过程为依据,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和框架编写的。

本教材具备如下特色:一是突出能力培养。将知识的应用及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从临床真实工作任务着手引领专业知识的阐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适应未来护理岗位的需要。二是紧密结合临床发展改进技术操作。纳入了临床新技术的操作方法,操作用品更新,一次性无菌包的使用;另外,吸纳了临床护理规范所要求掌握的护理技术、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措施。三是针对学习对象决定教材编写风格。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力求在语言上简单明了、内容上深入浅出,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

本教材共22章,在编写体例上,章前有学习目标,章后有复习思考;配合有数字化资源,进一步满足在校师生和临床护理工作者的需要。内容包括满足患者生活和心理需要(如饮食、营养、卧位、排泄、心理护理等),基本诊疗技术(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和注射、输液、输血等技术),无菌技术,消毒隔离,病情观察,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等。

本教材编写团队由12所中高职医学院校护理教师组成。其中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由杨彦编写;第三章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由林晓莉编写;第四章护理程序、第十九章静脉输液与输血由吴俊晓编写;第五章护士与患者,第十五章冷、热疗技术由孙彩云编写;第六章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及医院环境、第十二章患者的清洁护理由刘耀辉编写;第七章入院和出院的护理、第八章舒适与安全由王东梅编写;第九章休息与活动、第二十章标本采集由王雨编写;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第十一章职业防护由罗小萌编写;第十三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由付昌萍编写;第十四章医疗与护理文件的记录由吕晶编写;第十六章饮食与营养由张蓉编写;第十七章排泄护理由罗小燕编写;第十八章药物疗法由刘锦锦编写;第二十一章病情观察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护理由张路编写;第二十二章临终护理由邓现梅编写。编写过程中,各位编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限于编者的能力和水平,若有不妥之处,恳请使用教材的师生、读者和护理界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修订提高。吴俊晓2018年3月8日第一章绪论扫一扫,看课件【学习目标】

1.掌握护理学任务、范畴及工作方式。

2.熟悉世界护理学发展史、中国护理学发展史和不同阶段的护理特点。

3.了解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贡献。

护理学是在人类祖先进行自我防护的本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抗病害斗争和劳动实践、教育、研究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护理学是一门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为基础,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与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等学科关系密切,构成了其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技术。护理学的内容涉及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道德各个方面。护理学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心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预防保健等内容,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水平要求的提高,护理学的范围和内涵也在随之延伸。第一节 世界护理学发展史

护理是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在与自然界斗争中进行自我保护的产物。护理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文明进步息息相关,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为适应当时社会对护理实践的需求,护理专业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同时,护理服务的目标、对象、场所和内容在不断地变化。一、护理学的形成(一)古代护理的孕育

1.公元前的护理 护理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地球上自有了人类,生老病死等问题就伴随着出现,人类为了解除和减轻自身的疾病及痛苦需要护理。早期护理意识起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人类为谋求生存,在向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学会了生病或受伤的处理,出现诸如按摩、伤口包扎、冷水降温等护理的萌芽。此期人们主要以自我保护式、互助式、经验式、家庭式等手段与疾病作斗争,同时医学并没有科学的依据,医、药、护不分家,诊疗及护理使用迷信及巫术,很多护理工作由患者母亲或家庭中其他女性成员担任,护理记录主要是对一些文明古国的医疗和护理发展的记录。

2.公元初期的护理 公元初年,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开始了教会对医学长达一千多年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护理有很强的宗教色彩。护理工作都依据基督教会的宗教意识来安排和组织。从事护理工作的主要是修女,她们当中多数人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但信奉宗教的博爱、济世宗旨,工作认真、服务热忱,有奉献精神,受到社会的赞誉和欢迎,此阶段可以看成是以宗教意识为主要思想的护理最初阶段。

当时在基督教会的赞助下建立了许多医院、救济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慈善机构,由女执事来护理服务对象。公元400年,基督教会的菲碧首先组织修女建立了护理团体来从事护理工作。随后又有一些护理团体相继成立,从而使护理组织化、社会化。其中重要的影响人物有玛塞拉、菲毕奥拉及波拉等。

3.中世纪的护理 中世纪的护理发展主要以宗教和战争为主题。中世纪罗马帝国的分裂,欧罗巴处于群雄割据的混乱状态,同时此时欧洲由于社会、经济、宗教的发展,教会之间权力的争夺,导致战争频繁发生,疾病大肆流行,伤病者增多,不少医院应运而生,护理人员的人数大量增加。但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极为落后,医院没有明确的分科,条件简陋,管理混乱,机构设置杂乱无章。护理工作环境分为一般的医疗机构及以修道院为中心的教会式医疗机构两种。教会式医疗机构都遵循一定的护理原则,按照患者的病情轻重将其安排在不同的病房,护理的重点是改变医疗环境,包括采光、通风、空间的安排等,但对需要接近男性身体方面的工作则由社会地位低下的奴隶来完成。

中世纪后期,西欧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为争夺圣地耶路撒冷发动十字军进行了长达200年的宗教战争,战争期间,十字军创建了“军护社团”,当时除了注重医疗环境的改善外,也重视护理人员的训练、护理技术的发展、在岗教育、对患者的关怀、工作的划分等。但是护理培训和实践内容很不正规,缺乏相应的护理设备,伤病员的死亡率很高。

战争之外的欧洲各国大多建立了小型的医院,这些医院多由教会控制。

4.文艺复兴时期的护理 由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得文学、艺术、科学,包括医学等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涌现出一批医学科学家,如比利时的维萨留斯医师撰写了第一部人体解剖学著作,英国的威廉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的原理,从此近代医学开始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并逐渐演变成一门独立的专业。

但是当时的护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中世纪的状态,宗教改革使得修女不能留在医院或其他医疗场所继续照顾患者,患者无人照顾。护理工作不再由充满爱心修女来承担,而是由一些贫困人家的妇女因生活所迫而担任。工业革命虽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增强了人们的拜金意识,削弱了其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很少有人愿意参与济贫扶弱的社会福利事业,当时社会重男轻女,妇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正规的训练,服务态度恶劣,护理事业落入了长达200年的黑暗时期。

直到1576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圣·文森保罗在巴黎成立慈善姊妹会,规定护理人员不一定是教会的神职人员,她们经过一定的培训后可以为病弱者提供护理,使得护理逐渐摆脱教会的束缚,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二)近代护理的诞生

19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的进步等,社会对护士的需求增加,护理工作的地位有所提高,护士职责被社会认同,欧洲相继开设许多护士训练班。

1836年德国牧师西奥多·弗里德尔在德国凯塞威尔斯城建立了女执事训练所,招收年满18岁、身体健康、品德优良的妇女,给予专门的护理训练。二、护理学的发展

19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加上当时天花的流行以及英国殖民地以内的战争的爆发,社会对护理的需求不断地增加,护理的地位也有所提高。此时欧洲相继开设了一些护士训练班,护理的内涵有了一定的科学性。(一)南丁格尔时期

19世纪以前,世界各国均无护理专业,在19世纪中叶,弗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初步开展了科学的护理工作,并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护理专业,开创了现代护理学(1860年~现在),从而使护理学进入了科学的发展轨道。这是护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现代护理学的开始,此期也称为南丁格尔时期。使护理专业经历了从一门技术发展到一门学科的阶段。

佛罗伦斯·南丁格尔(1820—1910),英国人,1820年5月12日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精通英、法、德、意等多国语言。她在少女时代就表现出很深的慈爱心,乐于助人,关心和照顾邻里的患者。南丁格尔对保健卫生和护理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在英国从事护理工作的除了修女以外就是迫于生计的贫困妇女,社会上有一种鄙视护士的现象。南丁格尔不顾父母的劝阻,毅然决定去做护士。1850年,她说服父母,慕名到最好的护士培训基地——德国的开塞维慈,参加护士训练班的学习,并考察了英、法、德、意等国的护理工作。1853年,她去法国学习护理组织工作,回国后被任命为英国伦敦妇女医院的院长,她强调新鲜的空气,舒适、安静的环境对患者身体康复的重要性,护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

1854~1856年英法等国与俄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国士兵由于得不到合理的救护而大批死亡,伤员的死亡率高达42%,这种状况被新闻媒体披露后,引起了英国朝野的极大震动与舆论的哗然。南丁格尔主动带领38位护士自愿前往战地担任看护工作。在前线医院,她充分显示各方面能力,用3万英镑购置设备,改善条件和环境,调整伤病员膳食,加强营养,为他们清洗伤口,消毒物品,并继夜工作,解除士兵身心痛苦。每天夜晚提灯巡视患者,被士兵称为“提灯女神”,护理半年后伤病员的死亡率由42%下降到了2.2%。她们的行为和工作成果,不仅震动了全英国,也改变了人们对护理的看法。

经过克里米亚战争的护理实践,南丁格尔更加坚信护理是一门学科,终身未婚,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护理事业。1907年,南丁格尔获得英王授予的功绩勋章,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这一最高荣誉的妇女,其后还发起组织国际红十字会。

南丁格尔为护理事业向正规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她所提出的护理理念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基石。她认为护理是一门艺术,有其组织性、务实性及科学性。她确定了护理学的概念和护理人员的任务,提出公共卫生的护理思想,注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护理,发展了自己的护理环境学说,使护理逐渐摆脱教会的控制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职业。

南丁格尔一生撰写了大量报告和论著,包括《护理札记》《医院札记》《健康护理与疾病札记》等。最著名的是《护理札记》,在札记中,南丁格尔阐明了自己的护理思想及对护理的建议,如环境、个人卫生、饮食对服务对象的影响。这本书多年来被视为各国护士必读的经典护理著作。

南丁格尔坚信护理是正规的职业,必须由接受过正规训练的护理人员担任。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的圣托马斯医院(St.Thomas Hospital)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Nightingale Training School for Nurses),使护理由学徒式的教导成为正式的学校教育,为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南丁格尔也创立了一整套护理制度,提出护理要采用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强调在设立医院时必须先确定相应的政策,使护理人员担负起护理患者的责任,适当授权以充分发挥每位护理人员的潜能;还要求所有的护理人员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在护理组织的设立上要求每个医院设立护理部,并由护理部主任来管理护理工作;她提出了医院设备及环境方面的管理要求,同时强调护理伦理及人道主义护理观念,注重护理人员的培训等。

自1860年,欧美许多国家的南丁格尔式的护士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护理教育形成了多层次而完善的教育体制,护理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了科学的护理管理体制,临床护理分科的趋势更加明显。护理学已经由一门职业逐渐发展为一门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专业,出现了许多研究护理现象的护理理论及护理概念模式,护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应用学科。第二节 中国护理学发展史一、古代护理

祖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其特点是医、护、药不分,寓护理于医药之中,“三分治,七分养”就是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我国医学发展史和丰富的医学典籍及历代名医传记中,有护理技术和理论的记载,许多内容对现代护理仍有指导意义。如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到疾病与饮食调节、心理因素、环境和气候改变的关系,并提出要“扶正祛邪”,即加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及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点。外科鼻祖华佗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势,创立了“五禽戏”,五禽戏是我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功法的仿生医疗健身体操。东汉末年张仲景发明了猪胆汁灌肠术和人工呼吸等医学技术,提倡劳逸结合的养生之道。唐朝孙思邈提倡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常习不唾地”“凡衣服、巾、枕不宜与人共之”等。宋代名医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中,对孕妇产前、产后护理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此外有关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也有记载,如“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等。明清时期的胡正心提出用蒸汽消毒法处理传染患者的衣物,当时还流行用燃烧艾叶、喷洒雄黄酒消毒空气和环境。二、近代护理(一)西方护理的传入及影响

1835年,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西医院,两年后以短期训练班的方法培养护士。

1887年,一名美国护士在上海成立妇孺医院,成立护士训练班。

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女士在福州开办第一所护士学校。

1895年,在北京成立护士训练班。

1900年以后,中国各大城市建立了许多教会医院并附设了护士学校,培养了中国最早的护士,逐渐形成了我国护理专业队伍。当时的医院环境、护理人员的服装、护理的操作规程及护士学校的教科书等都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二)中国近代护理的发展

1905年在北京成立护士职业学校。

1909年在江西牯岭成立了中华护士会。会长均由外籍护士承担。

1921年,中国协和医学院建立了协和高等护士专科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具有本科水平的护士学校。该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3~4年,学生毕业后可以发给“护士”文凭。自1921~1953年,协和高等护理专科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护理师资和护理人才。

1922年,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开会,正式接纳中国护士会为第十一名会员国。

1924年,由中国护士伍哲英担任中华护士会理事长;1936年改名为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名为中华护理学会。

1932年,国民党的中央护士学校在南京成立,学制为3~4年,是中国的第一所正规的公立护士学校。1934年国民党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士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护士教育遂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1936年,卫生部开始管理人员注册事宜,要求护士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参加护士会考,会考及格者发给证书,然后经注册后领取护士证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八年抗日战争,在抗战期间延安解放区的护理人员在艰苦和简陋的环境下出色完成救治伤员的任务,很多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开办医院并在医院培养护士。在日军占领地的许多护校被日本人接管或关闭,一些护校迁到后方继续培养人才。1941~1942年,中华护士学会在延安成立分会。毛泽东为大会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和“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延安分会的成立推动了护理学术和护理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当代护理学的发展。至1949年,全国共建立护士学校183所,共有护士约32800人。三、现代护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护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国家卫生工作总方针指引下,我国护理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一)护理教育

1.多层次的学历教育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护理教育被列为中等专业教育之一,并纳入正规教育系统。

1966~1976年“文革”期间,护理教育形成断层,全国几乎所有的护士学校均被停办,或解散或被迁往边远地区,校舍及各种教学仪器设备遭到破坏,护理教育基本停滞。1976年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护理专业再一次获得新生。1977年以来,中华护理学会和各地分会先后恢复。1978年后,开展了护理国际交流。1979年,为护理工作转折点,国家卫生部颁发了两个文件“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

1980年,由南京医学院及南京军区总医院联合开办了“文革”后第一个高级护理进修班,学制3年,获大专学历。同年开始进行了护理技术职称评定。

1983年天津医学院率先开办了5年制护理本科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其后,相继有11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护理本科专业,学制5年。

1992年、1993年分别批准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为护理硕士学位授予点。

2004年协和医科大学及第二军医大学分别开始招收护理博士研究生,中国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护理学历教育体系。

2.岗位和继续教育 自1979年以来,各医疗单位陆续对护士进行了岗位教育,教育手段主要采用邀请国内外护理专家讲课,选派护理骨干到国内先进的医院进修学习,组织编写有关材料供广大护理人员学习。

1997年,卫生部继续教育委员会护理学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护理学继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规范化的管理。1997年,中华护理学会制定了护理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及学分授予办法,使护理继续教育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2005年7月20日,卫生部印发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05-2010)》,强调要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2007年3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结合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精神,全国各地卫生厅相继组织开展了专科护士及社区护士的培训工作。

3.护理质量管理 1950年,各医院开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曾一度取消了护理部,使护理质量下降,1960年又恢复护理部对医院护理工作的管理。但在“文革”期间,又再次取消了护理部,取消了医护分工,提倡“医护一条龙”等错误做法,使护理质量下降,护理管理水平下降。

1979年开始,卫生部加强了对护理工作的管理,1986年卫生部召开了全国首届护理工作会议,会后公布了《关于加强护理工作领导,理顺管理体制的意见》,其中对各级医院护理部的设置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各级医院健全及完善了护理管理体制,由护理部负责护士的培训、调动、任免、考核、晋升及奖励等,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素质,保障了护理质量。

卫生部于1979年在《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中规定,护士的主要专业技术职称分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五级,使护理专业具有完善的护士晋升考试制度。

1993年3月卫生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理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实施使中国有了完善的护士注册及考试制度。1995年6月25日全国开始了首次护士执业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执业证书方可申请注册,此后一直延续,使中国的护理管理逐步走上了标准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4.临床护理工作方面 1950年以来,我国的临床护理工作一直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提供的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主要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医护分工明确,护理人员为医师的助手,属于从属的地位。临床护理规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中心而制定。1979年以后,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医学模式发生转变,护理人员开始探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同时护理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护理人员开始在社区及其他的卫生机构开展护理服务。

5.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其他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护理专家纷纷来华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各高等院校的护理系或学院也加强了与国外护理界的学术交流及访问,国家及各地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护理人员去国外进修或攻读学位。这些国际交流缩短了我国护理与国外护理之间的差距,提高了我国的护理教育水平及护理质量。四、护理发展趋势(一)护理工作国际化

护理工作国际化主要是指专业目标国际化、专业标准国际化、职能范围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和人才流动国际化。此外还包括跨国护理援助和护理合作的日益增多。多元文化护理、外语尤其是英语,以及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将成为这一时期护理工作的主要特点。

面对国际化发展趋势,21世纪的护理人才应是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相应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二)护理工作市场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护理工作将被推向市场,主要表现为护理人员的流动和分布将由市场供需关系来调节,护理服务的内容和范畴也将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服务第一,质量至上,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最小的医疗成本获取护理对象康复的最大效益将成为护理专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要立足点。目前,许多护理制度的改革,如护理人员的聘用、结构工资的推行、护士独立开业、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的推广等都体现了护理工作市场化的特点。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将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探索和建立“订单”式教育与培训机制,力争做到办学专业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习内容与岗位需要“零距离”,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和执业能力。(三)护理实践社会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以及慢性疾病、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增多,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对健康保健服务便捷化的要求日益强烈。世界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已由以医疗为主转变为更加重视预防和保健,护士成为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力量。护理人员开始走出医院,深入社区,面向社会,关注每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围绕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展开工作,为社区老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诸如中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青少年保健、慢性病护理、职业病防治、疾病普查、心理咨询等健康保健服务,并通过开放家庭病床、满足院外患者的基本治疗和护理需求,促进“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新的诊疗模式的实现。护理的职能从单纯的护理患者延伸到预防疾病、维持健康等更广阔的领域。这对护理人员来说,既是时代的挑战,也是护理专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四)护理技术精细化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护理学逐渐向微细、快速、精细和高效能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临床护理向现代化方向迈进。护理岗位的知识技术含量大大增加,如各种电子监护仪的使用、ICU的发展等,使护理工作能及时、准确地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五)护理人员高学历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于护理领域,大大丰富了护理学的内容,加速了护理事业的发展。时代要求护理人员无论在知识上、技术上还是个人修养上都应具有更高的素质,如处理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健康指导能力、与人有效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获得信息和自学的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等。(六)护理健康教育普及化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用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其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在国外,近几十年来,健康教育被认为是卫生保健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而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将健康教育作为护士的一项基本职业要求。健康教育在我国应用的历史虽不长,但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扩大,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七)护理管理法制化

随着医疗护理服务法律和法规的健全,人们具有更多的监督医疗护理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护理工作将更多地受到法律的保障和监督。国家颁布了《护士条例》,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在护理管理方面的责任,从法律角度保护了护士的合法权益,完善了护士执业制度,规范了护士执业行为,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八)护理科研突出专业化

科研是促进学科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动力。现代护理研究正朝着四个方向发展:从单纯的医院内临床护理向医院外社区护理方向发展;从单纯的疾病观察和护理向预防保健方向发展;从单纯的生理、病理角度护理向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方向发展;从单纯的疾病和患者护理向患者整体护理和健康人护理的方向发展。(九)中国护理特色化

随着全球范围“中医热”的广泛兴起,中医护理将引起各国护理界的高度重视。为此,中医护理将结合脏腑、经络、阴阳五行学说,将中医理论和技术融入现代护理之中,对护理对象进行辨证施护,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基础护理中体现中医特色,使中医护理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第三节 护理学的任务、范畴及工作方式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对象发生了变化,护理工作的范畴也从对疾病的护理扩展到生命的全过程,促使护理学的任务、范畴及工作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指出:“护士的唯一任务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帮助健康人促进健康。”一、护理学的任务

1.促进健康 护理人员通过卫生宣教、护理实践活动教育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帮助人们获取在维持或增进健康个体时所需要的知识及资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维持最佳健康水平或健康状态。

2.预防疾病 预防疾病就是采取积极的行动控制不良行为和危险因素,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例如,为新生儿进行卡介苗的接种预防结核病的发生。

3.恢复健康 恢复健康是帮助人们在患病或出现影响健康的问题后,改善其健康状况。例如,协助残障者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活动,使他们从活动中得到锻炼和自信,恢复健康。

4.减轻痛苦 减轻痛苦是护理人员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通过学习护理学基础和各专科知识,掌握及运用知识和技能于临床护理实践,帮助个体和人群减轻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疼痛的管理,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二、护理学的范畴(一)理论范畴

1.护理学研究对象 护理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人类健康,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患者,也包括健康人。

2.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主要研究护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和价值,研究社会对护理学的影响及社会发展对护理学的要求等。例如:由于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慢性患者增加,《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强老年病医院、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应设立老年病科。

3.护理学理论体系 护理学理论体系是指导护理专业实践的基础。护理学理论用科学的方法描述和解释护理现象,从科学角度诠释了护理工作的性质,阐述护理知识的范围和体系,确立护理理念和价值观,指导护理专业的发展方向。

4.护理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 包括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分支学科以及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美学、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交叉学科。(二)实践范畴

1.临床护理 护理服务对象是患者。护理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基础护理是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其应用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专科护理结合临床专科特点、诊疗要求进行整体护理。

2.社区护理 以临床护理的理论、技能为基础,根据社区的特点,对社区范围内的居民及社会群体开展疾病预防,服务对象是个人家庭和社区,护士走出医院,走向社会和家庭,开展预防保健、家庭护理、健康教育等。如妇幼保健、家庭护理、预防接种、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及防疫灭菌等工作。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3.护理管理 运用现代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主要包括医院和病区的护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通过系统化的管理,以确保护理工作正确、及时、安全、有效地开展,为护理对象提供完善、优质的服务,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4.护理研究 运用观察、科学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揭示护理学内在规律,促进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和管理模式的更新和发展,包括护理理论、护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科学研究等。

5.护理教育 包括基础护理教育、毕业后护理教育和继续护理教育。基础护理教育分为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毕业后护理教育包括岗位培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继续护理教育是对从事护理实践的人员提供的一种终身的在职教育。三、护理工作方式(一)个案护理

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即由一名护理人员负责一位患者全部护理的护理工作方式。适用于抢救患者或某些特殊患者,也适用于临床教学。

该工作方式护士责任明确,可对患者实施全面周到的管理,满足其各种需要,可体现护士的才能,满足护士的成就感,但是耗费人力,护士只能做到在班护理。(二)功能制护理

以工作为导向,按工作内容分配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各司其职,是一种流水作业的工作方法,护士分工明确,易于组织管理,节省人力。但工作机械,护士容易倦怠,缺少与患者的交流机会,较少考虑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忽视了人的整体性,护士较难掌握患者的全面情况,从而使患者对护士的工作满意度降低。(三)小组制护理

以小组形式(3~5位护士)对一组患者(10~20位)进行整体护理。组长制订护理计划和措施,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患者的护理。这种护理方式能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优势和作用,小组成员间协调合作、相互沟通,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气氛,较好地了解患者的需要,弥补了功能制护理的不足。但护士个人责任感相对减弱。小组成员之间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交流,可能因沟通不良影响护理工作,护理工作质量受到小组长的能力、水平和经验等的影响。(四)责任制护理

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和连续的整体护理。其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要求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均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由责任护士评估患者情况、制订护理计划和实施护理措施。这种工作方式护士的责任明确,责任感强,能全面地了解患者情况。但是对患者24小时负责难以实现,不能真正做到连续性的整体护理。同时对责任护士的要求较高,因而给责任护士带来一定的压力,同时护理工作的质量受到责任护士的影响较大,文字记录任务较多,所需人力、物力多,费用高。(五)综合护理

综合护理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与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其特点是建立指导护理实践的护理哲理,在护士的职责与评价、标准化的护理计划、患者教育计划、出院计划、各种护理表格的填写、护理质量的控制等方面都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环环相扣,整体协调一致,以确保护理服务的水平及质量。它融合了责任制护理及小组护理的优点。综合护理是一种通过最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使具有不同经验、能力、学历层次的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得到合理的使用。为护理的个人发展提供了空间,最恰当地选择并综合应用上述几种工作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既节约成本,又高效率、全面、系统、连续的整体护理。复习思考

一、单项选择题

1.护理学是一门生命科学中( )

A.综合自然及人文科学的技术性学科

B.综合自然、社会的研究性学科

C.综合社会及人文科学的边缘学科

D.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应用学科

E.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医疗辅助学科

2.护理艺术、技能及行为方面的知识称为( )

A.个人知识  B.美学知识  C.行为知识

D.伦理学知识  E.科学知识

3.自1964年以来,中国护理界群众性团体称为( )

A.中国护士会  B.中华护士学会  C中华护理学会

D.中国护理学  E.中华护士会

4.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命名根据是( )

A.南丁格尔的生日

B.南丁格尔所建立的第一所护士学校的日期

C.南丁格尔逝世的日期

D.南丁格尔受国际护士会奖励的日期

E.南丁格尔受英国政府奖励的日期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以健康为中心阶段的护理特点( )

A.护理模式转变

B.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

C.服务场所从医院扩展到了社区、家庭及各种机构

D.护理的服务对象为所有年龄段的健康人及患者

E.护理从属于医疗

6.全国开始首次护士执业考试的时间是( )

A.1994年6月25日

B.1995年6月25日

C.1996年6月25日

D.1995年12月25日

E.1996年12月25日

二、简答题

1.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试述护理的工作方式及特点。扫一扫,知答案第二章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扫一扫,看课件【学习目标】

1.掌握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整体护理的概念。

2.熟悉整体护理的内涵、意义、整体护理的实施。

护理(nursing)一词原意是哺育、照顾幼儿,包含有保护、养育、供给营养等。因为从原始社会时多有母亲或其他的妇女担任护理儿童的工作,这种照顾方式以后扩展到对老人或患者的照顾。护理学是健康学科中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研究如何提高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和发展规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健康和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发展和变化将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更高更复杂的要求,护理学的概念也会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人(一)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整体的概念 整体是指按照一定方式、目的有秩序排列的各个个体(要素)的有机集合体。整体的概念强调:组成整体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任何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都将引发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另外,整体所产生的行为结果大于各要素单独行为的简单相加。整体中各要素功能的正常发挥,都有助于其整体功能的发挥,从而全面提高整体的功效。

2.人的统一整体 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方的功能变化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其他方面功能的变化;人体的正常运转,又能有力地促进人体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从而使人获得最佳的健康状态。

3.护理中人的范围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的服务范畴与服务内容都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护理的服务对象也从单纯的患者扩大到健康的人。由于人是家庭的组成部分,而家庭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护理中的人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护理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维持和促进个人高水平的健康,而且更重要的应是面向家庭、面向社区,最终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水平。

4.人是开放系统 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和密闭系统。开放系统是指不断地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闭合系统是指不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人作为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他总在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人的基本目标是保持机体的平衡,这种平衡包括机体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平衡以及机体与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间的平衡。

护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个体调整其内环境,去适应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以获得并维持身心的平衡(即健康状态)。强调人是个开放系统,在进行护理时若想维持机体的平衡,不能只关心机体各系统或器官功能的协调平衡,同时还应注意环境中的其他人、家庭、社区甚至更大的群体对机体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的整体功能更好地发挥和运转。(二)人的基本需要

人有自己的基本需要。人从出生到衰老死亡要经过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而在生命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又具有不同的基本需要。当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机体的失衡,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

1.生理方面 人有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呼吸、循环、进食、休息、睡眠、排泄等需要。

2.社会方面 人有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有与人沟通、交流、思维、感知、被尊重、被认同及实现人的价值等需要。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将人的基本需要总结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方面(详见第三章)。护理是一个帮助人、为人的健康服务的专业,护理的功能就是帮助护理对象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维持或恢复身心健康,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三)人的成长与发展

护理服务的对象是各年龄组的人,因此,护士必须对人生命全过程的成长与发展有所了解,以便有效地判断是否出现了异常,从而为我们日常工作的主观观察和判断提供标准和依据。

1.成长与发展的定义 成长指个体在生理方面的量性增长。常用的可测量性生长指标有:身高、体重、年龄。

发展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及与环境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身心变化过程,发展中包含有成长方面的内容。

狭义的成熟指生理上的成长与发展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过程。广义的成熟包含有心理社会方面的内容,即个体不仅获得了生理方面的全面发展,还表现出许多成熟的行为。

2.成长与发展的内容(1)生理方面:指身体的发育和各部分功能的发展。(2)认知方面:指智能、知识、理解能力,包括感知、判断、推理、记忆、思考与想象能力的发展。(3)社会方面:指个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方面的发展。(4)情感方面:指感觉和主观的经验,如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与表现的发展。(5)精神方面:指个体对生命的意义和生存价值认识方面的发展。(6)道德方面:指个体信仰及是非观方面的发展。

3.影响成长和发展的因素

影响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学校等,还有宗教、文化、社会、学习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均影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四)人的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的定义 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即个人对自己的认同感。自我概念的产生不是与生俱来的,综合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自身的自我觉察和自我认识两方面而形成的。

2.自我概念的组成(1)身体心像: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和看法。个体是通过认识自己的外表、身体结构和身体功能形成对身体心像的内在概念的。(2)角色表现:角色是对一个人在特定社会系统中一个特定位置的行为要求和行为期待。如果个人因能力有限或对角色要求不明确等原因而不能很好地完成角色所规定的义务时,挫折与不适感便油然而生,其结果便是负向的自我概念。(3)自我特征:是个人对有关其个体性与独特性的认识。如:姓名、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婚姻状况、教育背景、信念、价值观、性格、兴趣等。自我特征以区别个人和他人为目的。(4)自尊:指个人对自我的评价。若个人的行为表现达到了别人所期望的水平,受到了家人或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的肯定和重视,其自尊自然会提高。

良好自我概念会影响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个人的抉择,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影响个人面对各种变革时的应变能力。二、环境

环境为我们每个人所熟悉。护理理论家罗伊认为,环境是“围绕和影响个人或集体行为与发展的所有因素的总和”;韩德森认为,环境是“影响机体生命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称”。所有有生命的机体的环境又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一)内环境

大量研究表明:人体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以自我调节的方式,靠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来控制和维持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二)外环境

人的外环境可分为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此外,与护理专业相关的环境还包括治疗性环境。

1.生态环境(自然环境) 指存在于人类周围自然界中各种因素的总称,它是人类及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物理环境,如空气、水、阳光、土壤等。以及生物环境,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2.人文社会环境 是人们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而创造的环境。此环境中危害健康的因素包括人口过度增加、文化教育落后、人际关系不协调、缺乏科学管理、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不完善等。

3.治疗性环境 是专业人员在以治疗为目的的前提下创造的一个适合患者恢复身心健康的环境,影响患者疾病恢复的进程和程度。主要考虑安全、舒适两方面的因素。(三)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环境息息相关,一方面,人类通过自身的应对机制在不断适应环境,通过征服自然与改善自然来不断地改善和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环境质量的优劣又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因此要求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有环境保护意识,使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三、健康

健康与疾病是医学科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及质量的一种反映。护理是为个人、家庭和各种社会团体提供保健服务的专业,其主要宗旨是帮助人们预防疾病,恢复、维持和促进健康,从而使每个人都尽可能地保持在最佳的健康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和理论,以便于为服务对象提供因人而异的整体护理。(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一个复杂、多维、综合性且不断变化的概念。其意义相当广泛,且涵盖不同的层面。对健康的理解也受个人年龄、教育程度、生理状态、自我照顾能力、社会阶层、风俗习惯、价值观及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978年,WHO又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再次提出了“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WHO的健康定义不仅是对医学而言,而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都应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都应奋力,使每个人处于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安宁状态。WHO是从社会学角度给健康下定义的,这个定义从现代医学模式出发,既考虑了人的自然属性,又侧重于人的社会属性,把人看成既是生物的人,又是心理的人、社会的人。就人的个体而言,躯体健康是生理基础,心理健康是促进躯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则是可以有效地调整和平衡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使人处于最为理想的健康状态。就人的群体而言,WHO又提出“道德健康”的概念,强调从社会公共道德出发,维护人类的健康,要求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仅要为自己的健康承担责任,而且也要对他人的群体健康承担社会公德。可见,WHO的健康定义把健康的内涵扩展到了一个新的认识境界,对健康认识的深化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WHO的健康定义是目前最有影响和最受重视的健康定义,这一定义一直都在被社会医学工作者及临床工作者广泛地引用和运用。可以说,具有权威性的WHO对健康的定义,概括了当代的思潮和流向。

整体观的健康概念是从生理、社会心理、精神及人与环境的和谐作用等几个方面来评价健康,并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健康的。整体的健康观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感到不适,而是一个人努力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以保证自己的生理、社会心理及精神处于平衡状态的动态过程。(二)健康的模式

1.健康-疾病连续相模式(1)定义:健康-疾病连续相是指健康与疾病为一种连续的过程,处于一条连线上,其活动范围可以从濒临死亡至最佳的健康状态。在健康-疾病连续相模式中,健康是指人在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过程中所维持的生理、心理、精神、文化及社会等方面的动态平衡状态;疾病则指人的某方面功能较之于以前的状况处于失常的状态。(2)特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的健康状况都会在这一连续相两端之间的某一点上占据一个位置,而且这个位置时刻都在动态变化之中;连续相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个体身、心、社会诸方面功能的综合表现,而非单纯的生理上无疾病;护士的职责是帮助服务对象明确其在健康-疾病连续相上所占的位置,并协助其采取措施从而尽可能达到健康的良好状态。

2.最佳健康模式 此模式由邓恩(H.L.Dunn)于1961年提出,他认为:健康仅仅是“一种没有病的相对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和环境协调一致,表现出相对的恒定现象”。而人应设法达到最佳健康水平。最佳健康模式更多地强调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保健活动,而非单纯的治疗活动。因此,护士应帮助其服务对象进行有利于发挥机体最大功能和发展潜能的活动,从而帮助其实现最佳健康。(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人们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其健康自然要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三种: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生物性致病因素,即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感染性疾病。另一类是生物遗传因素导致的人体发育畸形、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异常。此外,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学因素还有年龄、性别、生长发育和代谢等。生物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1)病原微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经众所周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病原微生物的危害依然存在,甚至有些国家和地区还相当严重。另外,病毒、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即使是一些很简单的感染,有时也很难找到有效的治愈方法。(2)生物遗传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人类的染色体决定人的性别,产生与亲代的相似性,人类的染色体还带有各种各样的显性或隐性基因,可造成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如糖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