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乌蒙山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0 16:25:23

点击下载

作者:叙永县关工委,叙永县妇联,叙永县教育局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起点——乌蒙山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起点——乌蒙山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试读:

前言

叙永县地处乌蒙山区,属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人杰地灵,名人荟萃,是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此地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0年国家教育部把叙永县作为“家庭教育实验区”。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为了认真总结我县家庭教育取得的成绩,探索我县家庭教育的新途径和新策略,我们收集全县各中、小学校的相关研究文章汇编成此书,以供借鉴和参考。

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理论探索篇,主要对现代家庭教育有关理论进行研究和探索。第二部分,家长学校实践篇,主要是各中小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教育培养子女的能力和水平的一些具体的做法。这是我县家庭教育工作的特色和亮点。第三部分,家长育子成功篇,主要介绍了部分家长教育培养子女的成功经验。

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尝试,由于水平有限,编写方面的不足与遗憾在所难免。在此恳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编者2014年3月第一部分理论探索篇家庭教育就是家庭中年长的成员,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家长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语言行为等去影响孩子,孩子通过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互动过程。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是培养下一代的有效途径。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浅析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叙永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钟文澜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也在一次会议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家庭教育,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立体教育网络;学校教育是龙头,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平台。可见,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什么是家庭教育呢?

有研究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成员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监护人)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语言行为等去熏陶、影响和教育孩子的过程。”由于家庭教育主要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初始性、持续性、权威性、亲子性、针对性等特点,因而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石,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及人生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美国教育家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庭教育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庭教育造就失败的孩子。”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均来自杰出的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是家长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家长们需要了解家庭教育,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何不同呢?具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初始性。一个人最开始所受的教育来自家庭。从胎教到婴儿的哺育,家庭教育就开始实施了,家庭是孩子最初接受教育的场所。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初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常识、行为规范等,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并走向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家庭又是孩子透视社会的“窗口”,孩子最初就是通过家长带回的社会信息来初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

第二,持续性。孩子从小到大,在家庭中接受着连续不断的教育。家庭始终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课堂。家长始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终身教师。

第三,权威性。家长在孩子身上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是任何一个学校教师都不能比拟的。由于家长与孩子具有血缘关系、供养关系和情感关系等,孩子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上对家长有依赖,家长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性,孩子对家长的教育更容易接受和服从。作为家长,合理地使用这种权威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十分有益。

第四,亲子性。孩子和父母有直接血缘关系,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认知、情感、伦理、行为等很难在其他人际关系中找到类比。家庭教育就渗透在血浓于水的亲子关系中,家庭教育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失误、爱与恨的交织、宽与严的混乱,都要结合亲子关系才能解释清楚。由于亲子之间的感情在起着作用,而理智降到次要地位,往往是情感大于理智。

第五,针对性。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有较深的了解,因此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更应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这给家庭教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进行的,是一种点点滴滴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是人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阶段,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古往今来,许多卓有成就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近代文学大师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均说明了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生这一极其仔细而复杂的任务。”可见,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开端,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孩子心理的发展和成熟主要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的影响。其中遗传起着物质前提作用,而环境和教育则对孩子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教育,决定着孩子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提时候就开始逐渐养成了。如让孩子按时起床、睡觉,按时上学、回家,按时吃饭、做作业,孩子初步的时间和纪律观念就形成了。

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家长的教养、人格、态度和方式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起着巨大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自觉地参与家庭活动。家长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家长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家长对孩子严爱适度,都能使孩子变得自尊、自信、亲切、有责任感。如果生活在不和谐、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好、经常吵架,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产生攻击行为或暴力倾向。

正确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生活独立性。现阶段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吃、喝、玩条件都是最好的,但是很多事不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去做、去体验。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生活自理的能力。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家长要学会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言和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能因孩子年龄小而随意斥责或辱骂,特别不要嘲弄、讽刺孩子。相反,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家长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其自信心。

正确的家庭教育能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能够和外界保持良好的接触,正确认识社会,随时与社会协调一致,一生才能健康地发展。因此,家长要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不良家庭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第一,家长期望值过高最终导致孩子心理异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不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好的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将来找到好工作。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里功课好、分数高;有些家长期望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好,还要有特长,总之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居高不下。家长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与期望是应该的,但是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普遍过高,期望值过大,他们不从孩子实际情况出发,盲目地、不加分析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不但自己的期望难以实现,而且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异常,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

第二,家长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心理变异。家长对孩子溺爱的典型特征就是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对孩子的错误姑息、护短。爱和关怀是教育孩子的必备条件,但切勿对孩子百依百顺。因为过分被宠爱的孩子一向生活在“自己永远对”的世界里,没有受到挫折教育,在心理上常常表现出自负、高傲、怕挫折、怕交往,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这种孩子一旦踏入社会,遇到挫折便会一蹶不振,无法适应。溺爱的结果是让孩子变得任性自傲,依赖性强,正常的心理遭到极大的破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作过一次调查,当代我国家庭教育大致分为六种类型,即溺爱型、否定型、过分保护型、民主型、放任型和干涉型,而其中溺爱型超过其他五种类型之和,占51.7%。由此可见,溺爱孩子在我国仍然是一大“痼疾”,要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家长首先要从“忍痛割爱”开始。

第二,高压式的家庭教育造成孩子心灵扭曲。高压式的家庭教育又称粗暴打骂型家庭教育,指家长利用打、骂等严厉惩罚的粗暴手段教育孩子。至今仍然有不少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人。”这样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表现出简单粗暴、急于求成、以势压人的态度,在高压之下孩子正常心灵遭到了扭曲。性格倔强的孩子,常表现出顽强抵抗的意识,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变得心情暴躁、行为粗野;性格怯懦的孩子,则会产生恐惧心理,表现出软弱顺从的意识,变得畏畏缩缩,胆小怕事;所谓机灵的孩子,采用欺骗和撒谎的手段来对付父母以免受打骂,变得虚伪、不诚实。总之,高压的家庭教育表面上看暂时见效,但孩子内心并不服气,甚至反感。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产生自卑、胆小、孤僻、撒谎等异常心理。

第四,放任式的家庭教育荒芜了孩子的心灵。放任式的家庭教育即放任自流型的家庭教育。其典型特征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是和高压式的家庭教育相对的一种家庭教育。这种家庭教育表现为:父母因工作忙,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少,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对孩子的行为不加约束,顺其自然发展;或因贪图个人享受,烦孩子拖累,不愿花时间精力去教育孩子;或本身就对孩子教育的问题知之甚微,于是干脆不闻不问,任其上天入地。然而,放任孩子的做法,实则是害了孩子。首先,放任孩子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耽误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潜在能力是巨大且惊人的,如果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懂或不知孩子大脑潜力的存在,不注意及时运用适当的方法循循善诱、训练开发,孩子的潜能是不会自动发挥出来的。还有的父母受到了“树大自然直”的错误观点的影响,认为只要给孩子充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即可不管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否空白空虚,导致孩子宝贵的受教育时光被白白浪费。最重要的是,由于父母的放任,孩子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缺乏规范,只要外界诱惑一下,邪恶便会占据其心灵。因此,家长要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孩子心中的楷模,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孩子的心灵才会健全。

第五,破裂的家庭将给孩子留下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破裂的家庭也属于不良家庭环境之一,当今破裂的家庭日益增多,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破裂其结果必然摧残孩子的心灵,减弱孩子的智力,会产生种种不良的性格、心理。例如长期有父爱无母爱,孩子容易滋生自大粗暴的心理;长期没有父爱只有母爱,孩子容易胆小怕事,变得没有主见,而既没有父爱也没有母爱的孩子最为危险,极容易让社会环境中的坏习气和不良思潮渗入,走向极端。总之,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会给孩子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

综上所述,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心理素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素质的提高、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素质与健康成长都起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发挥疼爱孩子的作用。孩子最终能健康成长,才是父母疼爱孩子的目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水尾镇中心校 罗林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关注和重视。在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教育中,有很多教育孩子成才的良好家庭教育典范阐明了家庭教育的作用,例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等。然而在当今社会,家长们一是由于对学校教育高度信任和依赖,二是忙于工作、挣钱,对家庭教育缺少时间和认识。因此,对家庭教育虽然重视却不知从何着手,特别是大量的留守儿童的家长,更是茫然不知所措,只知道“黄金棍下出好人”,动不动就打、骂、罚跪,更有甚者采取“饥饿疗法”。针对这些现象,笔者最近采访了几名成功的家长,把他们教育孩子的“五要”成功经验进行综合提炼,与广大家长交流,相信广大家长读后会有一定的启发。一、要学会尊重孩子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如果谁希望自己的儿子尊重他和他的命令,他自己便应十分尊重他的儿子。”我国教育家储昌楼也说过:“师生年龄有差别,知识有差别,身份有差别,人格无差别。”由此可见家长尊重孩子的重要性。我采访的一名家长给我讲了一件事:有一天他的孩子犯了错误,他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这件事看成是教育孩子的一个好机会,看成是一个联络、沟通亲子关系的好机会,于是和孩子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沟通,找到了孩子犯错误的根源。他尊重孩子,孩子从此就十分尊重他,这也为培养孩子尊重他人起到了奠基和示范作用。然而,有的家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怕丢面子,动不动就一顿打,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失去了孩子对自己的尊重,久而久之,更丧失了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另外,家长要尊重孩子就要学会倾听、学会请教。孩子和家长就好像两只手一样,人格上是平等的。学会倾听,就是要倾听孩子想做什么,孩子想得到什么教育方式;学会请教,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发现孩子的喜好和专长,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教育孩子,才能不泯灭孩子的天赋,孩子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孩子成才才有希望。二、要学会信任孩子

法国教育家爱尔维修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有一位很成功的家长告诉我,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孩子成才的核心,要做到信任孩子就要学会自豪、学会赏识。为孩子自豪就是给孩子力量,孩子在父母的自豪中会变得自爱、自信和自强。一位成功的家长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她接到老师的通知后来到学校,老师把班上成绩倒数十名的学生排在教室外,当着十位家长的面训斥、挖苦学生,这时有九位家长都冲到自己孩子的面前劈头盖脸就给孩子一顿打,而她却走到自己孩子面前说:“孩子,你虽然成绩差,他们都瞧不起你,但妈妈相信你是天底下最好的孩子,只要你努力,将来有一天你会成功的。”这时孩子两眼饱含热泪对妈妈说:“妈妈,我会努力的”。从今以后这个孩子勤奋学习,后来考上了四川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建筑工程师。学会赏识就是要学会竖起大拇指,赏识教育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拟人化的大指拇。我们都知道“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标签效应”:一位教育家到一个教师的班上,教师要专家告诉她哪些孩子最聪明,专家说这个、那个……一年过去了,专家又来到这所学校,这位教师问专家,为什么在你点名的孩子中有几名原来成绩差的学生都变好了呢?专家说我不过是随便点的,哪知道哪些孩子聪明?只要你信任孩子,孩子一定会变得聪明的。作为一名家长,从孩子学走路、学说话、学做事时就应经常竖起大拇指夸奖孩子,夸奖孩子是最聪明、最能干、最懂事的,这样孩子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反之,若一味训斥、打骂、挖苦孩子,孩子心灵会受到极大的压抑,遇到困难和问题就失去了信心,更谈不上成才了。三、要学会理解孩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帮助孩子想问题,才配做小孩的先生。”理解就是换位思考,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有许多问题,本来家长想不通,换位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理解的作用。有些家长爱孩子,不是爱孩子的天真、活泼、聪明、可爱,而是爱孩子的分数,在乎孩子考高分、考好学校,自己有面子;有很多家长常对孩子说:“人家的孩子是怎么怎么好,瞧你是怎么怎么差”“人家的孩子是多么聪明,瞧你多么笨……”这样的家长,实在不懂孩子的心,如果换位思考别人说你笨,说你差,你会怎么想呢?说不定当你骂孩子笨时,孩子的心里正在说:别人的孩子好,你就给别人当爸爸,我不要你给我当爸爸了。孩子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呀!

一位孩子因为考试成绩差而自杀,他的妈妈翻看了孩子生前的日记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我为什么老是埋怨你笨,为什么老是对你施加学习上的压力呢?因为成绩差,我还打过你,但我怎么知道你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刻苦学习,吃了那么多苦,心里有那么多委屈,成绩还是没有明显提高。孩子,妈妈委屈你呀!我当初怎么没有站在你的角度想想,孩子,是妈妈错了,是妈妈对不起你呀……”从这位家长的话中可见,学会理解孩子的苦衷,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某方面表现得不好或考试成绩差时,家长要多陪陪孩子,和孩子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才能当好称职的家长。四、要学会激励孩子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美国的爱因斯坦又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可见,激励孩子是家长培养、教育孩子的重要环节。怎么激励孩子呢?家长要做到学会发现、学会分享这两点。

第一,学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尚未开采的金矿,就看家长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开采、提炼闪闪发光的金子。家长要具备一双“火眼金睛”去捕捉和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赞赏、反复激励、重视培养,这样孩子才会成才。一位家长告诉我,他发现他的孩子从小很喜欢看画和画画,于是在三岁时他就鼓励孩子学画画,每画完一幅,家长都给予表扬和激励,这样孩子对学画的兴趣越来越浓,后来他的孩子考上了一所很有名的美术学院。

第二,学会分享。有很多家长在孩子考到好成绩,或者是得到什么奖的时候,动不动就物质奖励,就奖钱,出手还挺大方的,更有甚者以名次来决定奖钱的多少,这样的家长根本不懂和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分享孩子成长喜悦的过程,也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分享,会让孩子不断地看到一个一个的成功,只有若干个“小成功”聚在一起,最终才会有大成功,孩子才能成才。五、要学会提醒孩子

学会提醒就是学会宽容和学会批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是为了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宽容不等于放纵,就是说宽容要有一定的尺度,不能什么事都宽容,要把宽容和批评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有一位成功的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很挑食,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用,于是在吃饭时他也学着孩子说,我不喜欢吃这个,我不喜欢吃那个,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他的行为把孩子逗笑了,这时他才因势利导地指出挑食的坏处,终于改变了孩子挑食的习惯。

当然一味宽容也不行,有时该批评也要批评,特别是孩子大了,明白道理时也需要善意的批评。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动不动就骂,动不动就打,这样会给孩子造成逆反心理,孩子会恨你一辈子的,更有甚者将来你的孩子也会像你那样对待下一辈,成为一个“暴君”。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错误的经历不是他的包袱而是他成长的财富。笔者的孩子在上小学三年级时,因为大人都不在家,不知怎么把一口闹钟全部拆开了,当时孩子的妈妈批评孩子说:“你这个败家子,好事做不成,尽做坏事,这是你爸一个月工资买的呀!”孩子急得哭起来了。这时我说:“孩子,没关系,我和你一起把它装好还原。”在我的帮助下,孩子终于把闹钟装好了。孩子很高兴。这时我才批评孩子说,有些东西是不能随便拆的,拆了有可能就装不还原了,有的在拆时还有危险,你今后要注意呀。孩子听了点点头,后来孩子一直很喜欢机械,勤奋学习,考上了四川理工大学,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新形势下的家庭教育之我见营山乡中心校 苏远琴“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未来社会的弄潮儿。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呢?这一直是让每一位家长很头疼的事情。近期我和很多家长参加了营山中心校举办的家长学校,和家长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下面结合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谈谈自己对家庭教育的一些看法。一、树立榜样

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学、邻居、教师、英雄模范人物、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领袖,都是子女学习、模仿的对象。而家长的言行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子女也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试想一个日夜打麻将的家长,他不停地叫孩子学习,孩子能学习吗?父母都在看书、看报,孩子也会跟着看书的,和孩子一起看书,和孩子交流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哪些人物该学习,哪些人物让人讨厌,孩子们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如果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并能得到家长的认可,那么他渐渐地就会喜欢阅读了。二、慎重许诺

家长对孩子的许诺必须慎重、实在,让孩子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促使其更好地完成任务。只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家长的威信才能树立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是这样做的,对孩子许诺前先慎重考虑:该不该对孩子许诺?能不能兑现?这种许诺对孩子来说到底好不好?等等。许诺后,我都会履行诺言,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维护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同时也教育了孩子对谁都不能随便承诺,因为说了就一定要负责。三、宠爱适度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一根独苗,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我身边有很多父母,有时明知其孩子无理,但经不住孩子哭闹,心一软,什么事情都顺着孩子。有的父母对子女的一切都大包大揽,如背书包、拿水杯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在这样不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导致孩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进入学校生活后,作为家长,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行为要批评。我们应该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自己的事要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决;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等。由此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如果过分地保护,会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四、赏罚适时

有一次我去我表妹家玩,表妹发现她女儿把自己新买的手机摔坏了,就厉声斥责,女儿吓得大哭。看着女儿哭得很伤心,她有些不忍心,就递给女儿一块巧克力。我问表妹:“你为什么要骂她呢?”她说:“因为她把我刚买的新手机摔坏了。”我又问她:“那你为什么要给她一块巧克力呢?是为了表扬她的行为,还是补偿她刚受到的责骂呢?”表妹怔住了,无言以对。其实生活中像这样赏罚无常的故事很多。同样的行为,家长高兴时宽,扫兴时严。由于家长前后态度不一致,孩子常常摸不着头脑,拿不准到底什么是正当行为,什么是不当行为,这不利于孩子的正常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必须对孩子的行为保持前后一致的态度,赏罚一致,对事不对人,这样孩子好的行为将得到强化,并逐渐改正不当行为。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儿要到一位同学家去玩,她母亲答应了,并规定她必须在中午12点半以前回来,因为那天母女俩要去看电影。可是,女儿迟到了10分钟才回家。当女儿回家进门时,妈妈并没说什么,只是让她看看表。女儿知道自己错了,就向妈妈道歉。吃完饭,女儿要妈妈带她去看电影,妈妈说:“今天不能看电影了,因为时间不够。”女儿哭着闹着要妈妈带她去,妈妈只是说了句:“这真遗憾。”这位妈妈不为情所动,能做到赏罚分明,对事不对人,让孩子感到自己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不是妈妈不喜欢自己。这样,孩子就可以在爱的关怀下改正错误。家长要和孩子一起事先制订规则或共同约定,这些规则应该清晰、一致、可靠。赏罚的目的不是要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让孩子学会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孩童期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重要时期,合理的惩罚会促进这一过程的发展。五、期望值适度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希望孩子样样都争第一名,为达到这个目的,有的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对孩子实施各种智力开发或技能培训,在业余时间给孩子请家教,如学琴、学画、下棋、跳舞等,让孩子成天被各种学习任务所包围。家长的心愿是好的,但大量的事实证明,给孩子安排过多的学习内容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由于孩子不是主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缺乏兴趣,即便是参加了学习,也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长此下去更会损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偿失。基于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孩子的能力,对孩子的期望值适度,根据他的专长、兴趣合理安排他的学习,尊重他自己的意愿,不加重他的学习负担。六、树立自信心

就拿写作文来说:我的孩子在初一上半学期时的作文还是很一般的,词语贫乏,错别字连篇。每回他写完作文,从来不敢让我看。虽然我没有严厉地批评他的不是,可心里确实很着急。于是,我为他订购了一些诸如《中学生优秀作文》之类的书刊,并督促他看一些课外书籍,渐渐培养起他看书的习惯和兴趣。对于词语的记忆,为了不让他感觉枯燥,有时我会把词语写在孩子经常用来折纸鹤的小方纸上,然后折成更小的方块,撒在桌子上让他随便选。选中了打开时,则必须告诉我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其中带点词的意义,说不出就让他自己去查字典。他很喜欢这种轻松随意的学习方式,有时也会反过来考我。通过慢慢地积累,在初二上学期时他的作文已经有了明显进步。而我也经常鼓励他,相信他会写得更好!七、培养好习惯

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是不稳定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其实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很简单,主要有四条:上课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认真预习,认真复习。其中读书习惯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能力是人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而且在中小学阶段培养阅读能力尤其重要。我的孩子在读初中的时候,最令我头痛的就是他不爱读书。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我也没有找到一个好办法!记得有一次,孩子放学回到家,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我突发奇想:何不让孩子当我的老师呢,用这方法培养他对书的兴趣和读书的习惯。吃完饭后,我说:“儿子,因为妈妈那个时候读书不多,学到的知识很少,你来教妈妈,当妈妈的老师,行吗?”儿子说:“不行,我又懂得不多!”“行的,儿子。在学校,老师教你什么,你回家就教妈妈什么,妈妈保证能学会。儿子老师,不相信你的妈妈啊?”“行,我学啥教啥,每天教你一小段。”我高兴地说:“真是好儿子,妈妈也会做个好学生的,不会让老师失望的。”就这样,每天我都跟儿子读半个小时的书!一学期下来,孩子终于养成了一回家就读书的好习惯,而且每门功课成绩都为优秀。家长重视孩子读书习惯的培养,大胆尝试,让孩子做自己的老师,使孩子的好奇心增强并产生了强大的内趋力,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这种方法和策略符合儿童的心理,值得大家借鉴。八、多抽时间陪孩子

很多家长平时都忙于工作,而孩子平时都在学校,每天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很有限。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随之产生自己的喜怒哀乐,便需要有自己的倾诉对象。父母即使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待在一起,专心致志地与孩子交流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疑虑,适时加以引导。这对于工作繁忙的父母来说可能有一些困难,但也应尽量做到,哪怕睡前拿出几分钟的时间也可以。如问问孩子在校一天的学习情况:一天你都做了什么?有哪些进步?短短的几句话,足以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心。与孩子说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帮助孩子的机会,也有助于我们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他们的快乐、烦恼,我们都可以了解清楚。而经常和孩子及时沟通,他们也会把心里话告诉我们,从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作为父母,需要去发掘孩子们的天性,并据此来调整教育方法,适应孩子的需求,塑造孩子的个性,提供和谐的环境,抚育他们健康成长。孩子成才,父母责无旁贷。一位知名教育家说得好:“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里。”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让我们家长与老师、家庭与学校共同合作,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来。让家成为孩子的幸福港湾叙永镇初级中学 张映霞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希望他们能够成才,因此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英国教育家洛克有一句名言:“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可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幼小的孩子好比一张白纸,不同的家庭教育可以画出不同的图画,塑造出不同品性的孩子。家长使用的方法是否妥当,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家长应该让家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幸福港湾。

第一,懂得欣赏和赞美孩子。不论是80岁的老人,还是8岁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因此我们不要吝惜赞扬,多给孩子赞美对于提升他们的自信是很有帮助的。孩子的每一个小进步都可以冠以成功,加以褒奖,如孩子考了100分、完成了一幅画、栽的黄豆发芽了、完成了一个手工制作、学会了骑车、学会了前后滚翻……这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事,在孩子们看来都是可喜的成绩。正因为有了这些小小的成功,孩子们才会有所收获,将来才会有大的成功。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孩子们在无数成功中品尝喜悦、兴奋的滋味,对他们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我的儿子今年8岁,他的动作协调能力很差,跳绳、打羽毛球这些同龄孩子一看就会的运动,他学起来非常吃力。作为父母,我们没有放弃他、嘲笑他,对于他的点滴进步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有多少次,眼看着儿子想要放弃时,是表扬让他再次坚定信心,继续重来。终于,我看见儿子噙着泪花,露出了笑脸,他学会了跳绳、学会了打羽毛球、学会了骑车、学会了游泳……表扬让人获得了成功,也收获了自信。

第二,做好孩子的榜样。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首先,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关爱社会、国家、他人等,使之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和气。其次,加强自身修养。家长应坚持以德育人,奉公守法,依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地将完善自己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示范予孩子。再次,创造和谐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是孩子成长的寒暑表,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那家庭生活气氛的感染熏陶不可忽视,家庭长辈品行道德不可低估。孩子在适当表扬和鼓励中生活,将学会自尊和自信;在羞辱中生活,将学会自卑;在平等中生活,将学会公道;在争吵、埋怨、偏爱和缺乏温暖中生活,将学会诡辩、责怪、妒忌和冷漠。

家长的乐观、坚强等心理素质对孩子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们对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烦恼、伤感、愤懑或不平所表现出的良好的克制和面对困难和问题所采取的乐观积极的心态,能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和感染;同时父母对于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乐观态度,以及所体现出来的良好氛围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安全。为了让儿子懂得做生活的强者,我报名学习小车驾驶,尽管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如悟性差、反应慢等,但我始终坚持着,我想掌握一门本领,我更想让儿子知道:妈妈能办到的,你也能办到。人,不能怨天尤人,努力、坚持、坚强才可迎来丰收。

第三,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民主是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尊重、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家长不要把社会角色带到家庭,不要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迁怒于孩子;更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和家长作风随意发威施暴;家长需倾听孩子的心声,把孩子当作家庭的一员让其发表意见和建议;出现矛盾和问题时切忌急躁、简单和粗暴。把孩子当作朋友看待,在同等地位上与孩子讨论交流生活中的难题和选择,而不是高高在上,一味地要孩子顺从自己的想法。比如,听孩子讲述学校的奇闻轶事、让孩子一起参与讨论新闻和故事、让孩子一起为家里的事情出谋划策,正确的予以采纳。通过活动,孩子感受到了家庭的爱、感受到了尊重,逐步培养起独立的人格。有了这种宽松的家庭氛围,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理解和支持,从而坚定自己的选择,在生活的道路上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丰富家庭生活,促进孩子健康发展。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安排家人之间的亲情活动,可外出游玩,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能力,也可切身感受父母之爱,从而让其身心愉悦、健康地发展。

总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都必须注重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搞好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向林乡中学 吴培卓 陈中南“在我心中,老师最凶,经常把我留到七八点钟;在我心中,老爸最凶,经常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在我心中,老妈最凶,整天叫我去圆那大学梦。”这几句话,道出了孩子的心声。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教师以成绩论英雄,家长则对儿女抱有“不用霹雳手段显不出菩萨心肠”“恨铁不成钢”及“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情绪和苛刻做法,导致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或兴趣不浓。孩子们放弃了“主角”地位,甘愿充当“配角”,甚至“看客”,这种回避心理妨碍了他们对知识系统的构建,使他们所学知识不能链接到原有的知识链中去,而是以单质状态游离于外。试想当一个孩子被家长呵斥“滚出去”的时候,当他被迫当众打自己耳光的时候,当他考试不及格被体罚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害怕、焦虑、屈辱和惶恐不安啊!

应试教育下,家长评价孩子的主要依据是孩子的成绩。因此,后进生的形成主要源于学业上的失败,孩子的成绩屡次不如意,家长便自然将其归类为“笨”。一旦定位为“笨”,孩子便将学习失败归因为“能力差”,进而泛化到自己生活的各方面,认为自己整个儿不行,从而逐渐形成消极的自我认识。在此影响下,孩子的本能反应是逃避、退缩,成就动机少。失败没有成为孩子的成功之母,相反将孩子推向了人格非健康发展的深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促进全体孩子得到全面发展,然而,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众里寻她千百度,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都可以成为“金子”,关键是我们家长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鼓励。作为家长,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应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扬长才能避短,有优点的孩子就有进步的支柱、发展的希望。改变孩子消极的自我认识,触发孩子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开发自我的潜能,使其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孩子在多次否定、批评和冷嘲热讽中,早已忘却了自己还有什么优点和长处,于是自卑自弃,也有的因批评太多,产生抗批评的能力,拼命地维护自己的短处。这样会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紧张,影响教育的效果。其实,在教育中,除了关注那些“小天鹅”,更应关注那些“丑小鸭”。因为“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大诗人海涅也曾是全校的劣等生,被老师视为“从德国山沟里走出来的野蛮人,对于诗一窍不通”。我们应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求,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成功和发展。

第二,不以考分论英雄,对孩子的评价应持正确的观点。观念指导制约着行为,正确的观点才能造就正确的评价方法,评价不能只讲动机,必须最大限度地考虑最终结果,从而达到激发的目的,这就需要解决评价者的观点问题。正如半杯水,乐观者注意到杯子里一半已满了,悲观者却看到一半是空的。因此,观念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问题要用发展和积极的观点。孩子考试得了80分,家长说:“你学得真不错,绝大部分都会了,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这样孩子会认为自己确实学会了很多东西,就有信心继续学习。而孩子考试得了95分,有些家长也会说:“你怎么这么笨,你看人家××得了100分。你太粗心,下次再像这样看我不揍你。”孩子可能由此产生对家长的不满和内心的自卑。因此,正确的评价可以产生引导孩子成长进步的作用力,评价里应含着激励,应当使孩子在这种激励的影响下确立一种要学好而不要学坏的意向,这样才能给孩子以内动力,给孩子以获得成功的愿望和力量,给孩子以正能量。

第三,曲径通幽处,应注重家庭教育的方法。记得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当犯错误的孩子王友准时到达时,他立即掏出了一块糖果给他,“这块糖果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达这里”。当孩子怀疑地接过糖果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接着又掏出第三块糖果,“我调查过了,你打他们,因为他们欺负了女学生,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老师,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打得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拿出第四块糖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爱应像春风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夏天的风和雨,来得猛,去得快,反复无常;应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进步的教育偏重于熏陶,熏陶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养成好思想、好习惯,见效虽不那么快,可是它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试想一下,家长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眼神,可能在孩子心中弹奏出美丽的音符。然而,我们少数家长遇到类似情况时,可能火冒三丈,大发雷霆,先给孩子脸色看,把体罚视为“苦口良药”。事实上,体罚非但不是有利于病的良药,而是大损孩子身心的劣药,出具处方的人最多也只能算是一名庸医罢了。

第四,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个角度看孩子。传统的评价往往只以书面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而学习困难的孩子恰恰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缺陷,我们如果仍用学习成绩来评价,这些孩子势必“永无出头之日”。其实,孩子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和个性,如果只以成绩高低来评价他们,势必压制其某些才能和个性。例如在苏霍姆林斯基学校,有两名女生成绩不好,但却喜欢刺绣,苏霍姆林斯基便把她们编到刺绣班,平时照常上课,依然让其升级,结果两名女生毕业后成为有名的刺绣专家。如果仅用成绩这把尺子来衡量,那么这两个刺绣专家的历史就该重写了。我班上曾经有个孩子叫黄学生,打架斗殴无所不为。在我上第一节课时,他在干净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乌龟,我转身发现后没有发火,很诚恳地说:“这位同学的画很逼真,想来他的美术很有发展的空间。”结果这位“黄学生”不仅画技有了长进,各学科成绩也有上升。因此,我们不能把成绩看作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尺,其实他们还有许多可爱的地方等待我们去发现。

第五,被春风遗忘的角落,多给孩子一点关爱。有些家长习惯于将学习落后的孩子概括为一个字“笨”,认为他们毫无发展的可能,视其为“异常”,甚至予以歧视,导致这些孩子丧失信心,一蹶不振。记得一个故事:暴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到海边去散步,注意到沙滩浅水洼里有许多小鱼,虽然海近在咫尺,但它们却被困在浅水里,再也游不回去了。这时,看到一个男孩子把它们扔到大海,看了很久,男人忍不住走过去说:“孩子,这么多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哦,你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那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男孩指着那被扔回大海的小鱼说。是的,这个故事使我十分震撼,那些小鱼不正是像家庭教育中的差生吗?他们失去了老师的关爱、父母的慈爱,我们不禁要问一声:“谁动了他们的奶酪呢?”作为一位家长,应该创设情境,提供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都说一声“我能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甚至“我乐学”,重新使这些“小鱼儿”漫游在知识的大海,感受阳光和雨露。

第六,心有千千结,对学困生的期望。当家长真切的感情感动了孩子,孩子就会获得实现这一角色的信心,从而做出各种努力,积极与家长交流感情,甚至会和家长达成一种默契,暗自决心对家长的关心做出回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对奥克小学的学生进行实验,先对其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随后列出全班总人数的20%名单,声称他们是“最佳发展前途者”。实际上,这完全是随机抽取的,结果8年后,这些孩子都获得了明显的进步。罗森塔尔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先以心理测验的方法,表示科学的慎重,又以心理学的权威身份,向教师推荐“好”学生。这使得教师笃信无疑,从而改变了对学生原有的认识,态度一经形成,作为一种心理定式,其行为便无意地维持这种定势。所以,在情绪上,家长一定要信心百倍,对孩子的关心、欺望流于言谈,举止甚至眼神感染孩子,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在行为方式上,应增加对孩子的引导。

第七,天高任鸟飞,创设成功的机会。孩子在经受反复失败后总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陷入自卑的泥沼,要改变这种自卑状态,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家长对孩子必须充满积极的期望并为孩子创设一个通向成功的“台阶”,充分相信他们只要迈出成功的一步,都有成功的机会。同时接近孩子最近发展区,让孩子“跳一跳”“摘桃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大胆说一声“我能行”!这样孩子有机会表现自己,就越来越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这样不断地帮助孩子成功,以成功的欢乐和满足来强化其学习动机,改变孩子的自卑心态并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启动和形成内部动力机制。

总之,“父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老师”,家长正确地对待孩子,用爱去温暖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全面发展,都说一声“我能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马岭镇中心校 高小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下一代的精神风貌,而良好的精神风貌又来自和谐家庭的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与不同学生和家长的密切接触,深刻体会到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而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则需要每一位家长付出不懈努力。

努力营造愉快的家庭氛围。长期处于愉悦心理状态下的孩子,往往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相反,在压抑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往往带着忡忡忧心与精神负担迈出家门,久而久之就会变得缺乏热情、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出现忧郁症、逆反心理等,形成与父母之间思想上的代沟或情感上的隔阂。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曾经对中心校一、二年级的50名不爱学习、行动懒散的孩子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12个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说脏话;在7个家庭中,爸爸或妈妈只顾自己挣钱,对孩子基本不闻不问;在35个家庭中,爸爸或妈妈爱打麻将、玩扑克,对孩子敷衍了事;在9个家庭中,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申诉的权利。可想而知,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将来会有怎样的发展!他们整天被吵吵嚷嚷或鄙俗的谩骂声所包围,小小年纪就要学会看父母的脸色做事,稍有不慎就可能换来一顿莫名的拳打脚踢。惊恐和无助成了孩子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些“病毒”侵蚀着孩子幼小的身心,就像给幼苗喷洒不该用的农药一样,将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经过观察和了解,在缺乏和谐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学校里要么惹是生非,要么情绪低落、孤僻忧郁,很少有朋友,缺乏友谊。有资料显示,不和谐的家庭极易导致家庭的不完整和孩子的畸形发展,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就有24%的孩子来自这样的家庭。

要营造愉快的家庭氛围,就要尽量避免家庭矛盾,更不要使矛盾激化,要求大同、存小异,保持和睦,父母双方不要吵架,不要因为工作不顺心而把情绪带回家。尤其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因为这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

尊重孩子,与其多交流沟通,不能粗暴对待孩子的不同意见。首先,要和孩子交朋友,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体会在他们这种年龄状况下的心态,才能做到以心交流。不要认为孩子尚小,就剥夺他们的各种权利,家庭各成员之间要做到人人平等,营造比较民主的家庭氛围,少一些专制和独裁。父母言行出现问题的时候,要虚心接受孩子的意见和批评,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情,作为家长,一定要耐心诱导,切勿急躁,动辄就对孩子大发脾气、拳打脚踢。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对孩子多一丝微笑、多一分尊重。最近我读了一篇题为《蹲下来和孩子讲话》的文章,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想我是不是也可以照文中的方法试一试呢?开始时,儿子还是觉得有些拘束,但表情上不再那么紧张了,尤其是他犯了错误时,我不再批评他,而是把他叫到身边,慢慢地和他讲道理,并鼓励他说出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时,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说个没完没了。在他说的过程中,我再细心地引导他,使他对这件事有个正确的认识。透过《蹲下来和孩子讲话》,我把平等的观念传递给了孩子,使孩子获得了平等的地位,他更敢于讲真话,乐于和家长亲近,这不正是家长所期望的家庭和谐吗?

多赏识鼓励,不要忘记表扬。在教育心理学界有一句话:“要毁掉一个小孩子莫过于每天对他说一句‘你真笨’”。想要了解自己一种本能的欲望,所以我们要照镜子,但是照镜子只能看到我们的外表。人还有另外一个“我”,就是内心的“我”,而这个内在的“我”来自哪里呢?对于小孩子来说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别人对他的评价。说他“好”,他就认定自己是“好”的;说他“坏”,他就认定自己是“坏”的;说他“笨”,他就认定自己是“笨”的。更要命的是当他认定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他做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按照这类人的要求去要求自己,按照这类人做事的方式去做事情,时间久了他就果真会变成这一类人了。假如一个小孩子被人说是“笨”的,他认定自己是“笨”的,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他就不会主动地去解决,因为自己是属于“笨”的那一类,那些难题与自己无关。大脑这样长期地运转,他就真的会变笨。所以对于孩子的缺点决不可反复地漫骂指责,那样会更容易固化孩子的缺点。对于孩子的优点理应多给予肯定,这样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也有益于和孩子交流。如我班中有这样一名学生,一天我与他聊天,我问他:“你放学怎么不愿意回家呀?”他对我说:“回家太烦。”我听了愣住了,又问他:“为什么事烦呀?”他说:“我妈在家总是嚷,天天说我这不好,那不好,我妈一嚷,我爸爸就打我,说我不给他们争气,我也不知我犯了什么错。我不想回家。”听了孩子的这一番话,我陷入了沉思,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很多家庭中不是时有发生吗?孩子总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身心健康怎么能得到保证呢?学习成绩又怎么能提高呢?家长不仅仅有抚养孩子的任务,还肩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要做一名合格的家长,首要的是做一名合格的家庭建设者。

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第一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表现就代表着家长的言行举止,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他去学习。有一个故事:一个不识字的老父亲养育了四个孩子,个个成才。在孩子读书期间,他每天陪孩子学习到深夜,孩子做作业时,他就到另一个房间,把自己关起来,在里面不停地写呀、画呀。孩子们透过玻璃就能看到爸爸写字的身影,他们也在不停地写、认真地学。父亲去世后,孩子们打开父亲的柜子,发现里面装满了一张张画圈的纸。原来,这位目不识丁的老父亲,在孩子们学习的时候,他一直在画圈圈,父亲就是通过这种办法给孩子们做学习的榜样。

父母自身就得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才观。动辄训斥孩子的家长,往往自己做得不怎么样。一个整天游手好闲、满口脏话,热衷酗酒、打牌、玩麻将的家长,怎么可能“训”出一个爱学习、讲礼貌、爱劳动的好孩子?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有人说,如果这个孩子的教育失败了,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没法再从另一个孩子身上得到弥补。现在社会、学校、家庭都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倾全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家长必须尽到的责任,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进步了,每一个家庭都和谐了,我们的社会也就和谐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