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敬业(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9 13:31:32

点击下载

作者:于永玉,吴亚玲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尊师敬业(上)

尊师敬业(上)试读:

前 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论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并参考有关书籍做了分类。

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再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综述论证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06年6月

综 述

尊师敬业,不仅是我国古代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和志士仁人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近现代史上革命领袖、战士、科学家等各行各界人物的崇高品格,更是当代英雄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

古往今来,教师一直受到我国劳动人民和社会上的敬重、爱戴。毛泽东、鲁迅等伟大人物,为中国人民做出了尊师的榜样。当今,在社会主义时期,对人民教师,又赋予了新时代的种种喻称和誉称:“辛勤的园丁”、“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把教师称为“耗尽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吐尽蚕丝的“春蚕”,甘为他人通向知识大道的“铺路石”,送人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人梯”。这既是对人民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精神的赞颂,也是对人民教师兢兢业业、辛勤劳动品格的讴歌。

伟大的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尊师重教越来越成为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人民把教育视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摆在社会主义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振兴中华的希望在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在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振兴和发展的希望又在教师。为确立人民教师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每一年教师节上,都表彰树立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教师和尊师重教的先进典型。我们党和国家带头为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尊师重教做了表率。教师是教育改革和教育的实践者、开拓者,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力军。各地党政领导都把尊师重教放在心上,摆在位上,抓在手上。

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敬业的传统美德。要心中有老师,心中有事业,增强历史紧迫感和责任感,时时处处听从老师的教诲,忠于职守,严谨治学,敬重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和劳动,扎扎实实地打好做人、成人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广大的人民教师,更应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既当人师,为人师表,也要带头尊师敬业,教书育人。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知识分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再立新功。

纪昌学射于飞卫

据《列子·汤问》记载,纪昌是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他曾拜飞卫为师。

纪昌开始向飞卫学射箭的时候,很不得要领,急于求成。飞卫对他说:“你要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纪昌回家以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坚持练习。一天,他看见妻子织布时,织布机的两只脚踏板一上一下地活动,看着它不觉直眨眼。他觉得这是练习眼力的好机会,于是,便每天坚持仰卧在织布机下,睁大眼睛死死盯着那两块上下活动的踏板。如此坚持练习,达两年之久,直到妻子用锥子尖在他的眼眶边晃动,他的眼睛也不眨一眨时为止。

练到了这一步,纪昌便去告诉他的老师。飞卫却说:“还不行。你必须学会看才能学会射。当你学会视小如大,视微如著的时候,再来告诉我。”

纪昌遵照老师的教导,又回到家里,抓了一只虱子,用一根牛尾巴上的毛系住它,挂在窗户上。每天,纪昌目不转睛地对着它看。坚持十几天之后,他觉得虱子渐渐大起来;三年之后,小小的虱子在纪昌看来,竟然感到有车轮那样大了。再看其它的物件,仿佛是小山一样。纪昌一高兴,随手拿起一副强弓,搭上一支利箭,瞄准悬在窗户上的虱子一箭射去,箭头正好射中了虱子的正中,而那根牛毛却没有断。

纪昌再去见飞卫,讲了自己练习眼力的进展情况。老师一听,高兴得哈哈大笑说:“你已经学会射箭了!”

纪昌学到飞卫的本领,自以为除了飞卫之外,已经天下无敌了。因此,便起了嫉妒老师的念头。一次,他同老师郊外相遇,便搭弓引箭向飞卫射去。只见飞卫也拉开弓,射出一箭,这只箭正好和纪昌射出的箭在中途相遇,两支箭都撞落在地上。一连数箭都是如此。最后,老师的箭已用光了,纪昌还剩有一支箭。纪昌暗喜,将这支箭向对方射去,只见老师不慌不忙,用随身所佩带的戟向飞来的箭挡去,戟尖与箭头相遇撞,不偏不倚。

纪昌这时才知道老师毕竟比自己高超一招,于是幡然悔悟,拜倒在地。两个人都把弓扔在一旁,抱头痛哭,然后按照纪昌的要求,划破臂膀,滴血为盟,结成父子。

孔子拜三贤为师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常问他:你的老师又是谁呢?

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学而知之的人。”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因家境清贫,他15岁时才有志于学问。

他为了弄懂“礼”,从山东走到河南,一拜李耳(老聃)为师。老聃为其讲学,临别时,老聃说:“富贵的人送人以钱财;有学问的人送人以言……我送给你几句话吧:‘聪明深察的人,易遭杀身之祸,因为他好评论人;博学善辩的人,易危害自身,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的短处;为人子、人臣不要有这些事而存身以尽孝尽忠。不要只顾自己,坚持个人意见。”这席话,使孔子受益不浅。

以后,他又二拜鲁国乐官师襄子为师。开始学琴时,一连十几天总是反复弹拨同一支琴曲。师襄子见他弹得已经十分娴熟了,就对他说:“你可以换一支曲子进一步练习了。”孔子却回答说:“我只学会了乐曲的表面形式,对节奏内容还不了解。”于是又继续练习了。又过些天,师襄子倾听琴音,感到孔子已经领会了乐曲的意境。可以学习更复杂一些的乐曲了。孔子微微摇摇头说:“我虽然体会了乐曲的意境,但作曲的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没体会出来。”又弹了一些时间,孔子轻轻地放下琴,站起来望着窗外若有所思。师襄子问他有什么体会,孔子说:“我倾听着琴音,我似乎看到了一位个子高高的,目光远大,慈爱安祥的长者。这不是周文王又是谁呢?”师襄子称赞道:“你说的完全对啊!”就这样孔子学会了乐,并且十分精通。

这之后,他又三拜苌弘为师。苌弘是个大音乐家,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孔子拜他为师,请教律吕之学。孔子非常虚心听取苌弘指导,不懂就问,他说:“勤学,不耻下问,才能学到本领。”他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取得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实效。

由于孔子多方面拜能者为师,掌握了多种学问和本领,成为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学问家。

颜回乞米为师炊

颜回,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渊,一作颜渊。他天资聪颖,贫而好学,是孔子的最好学生,他以跟孔子学习为最大的快乐。

颜回随孔子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住了,一连七天没吃上一口饭,两人饿得都受不了了。

孔子只好白天躺着睡觉,借以忘却饥饿。颜回见老师饿得渐渐消瘦下去,皮包骨头,心里十分忧伤。他想,我这样的年轻人或许还能熬上一些时光,而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起饥饿的折磨呢?万一路上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呢?他决定想办法去弄点吃的来。他没想出什么好办法,只好去向人乞讨。他看见一位老婆婆,希望能帮助他们。这一次真巧,好心肠的老婆婆居然给了他一些白米。

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心想,这回老师可以吃上一顿饱饭了。他连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把饭做熟了。

这时,老师也正好睡醒,突然闻到了一阵扑鼻的饭香。他十分奇怪,哪来的饭香呢?他连忙起身出来探望。没想到,刚一跨出房门,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一把米饭往嘴里送。老师既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终于有饭吃了,生气的是学生怎能这般无礼,老师还没动口吃,他却抢先一个人吃了起来,这成何体统?

过了一会,学生端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白饭送到孔子面前,说道:“今天幸好遇到一位热心肠的老婆婆,送给我们一些白米,现在饭已做好了,请老师先吃吧!”孔子很不高兴,一下子站了起来,说道:“刚才我睡觉时做了一个梦,梦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洁白的米饭去祭奠他老人家。”

颜回一听,忙夺下那碗饭,连连说道:“不可,不可!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来祭奠!”

孔子故作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说这饭不干净呢?”

颜回答道:“方才煮饭时,不小心将一块炭灰掉在饭上面,我感到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不倒掉吧,又不能把弄脏了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自己把沾了炭灰的米饭抓来吃了。所以,这掉过炭灰的饭是不能用来祭奠的。”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他激动地拉着颜回的手说:“颜回呀!你真是一位贤德的人啊!方才我真糊涂啊!”

子贡以青天和泰山颂师

子贡,姓端木,名赐,是春秋末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学生。他很尊重孔子。

子贡出生于富商家庭,据说他常常高车驷马游历各国,和国君接触,宣传他的老师,使孔子名扬各国。

一次,子贡到齐国去作客,齐景公接见了他。在谈话中,齐景公问子贡:“先生,您的老师是谁?”

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鲁国的仲尼。”

景公又问:“孔仲尼是个贤明的人吗?”

子贡回答说:“他是当代的圣人啊!岂止是个贤明的人呢!”

景公笑嘻嘻地说:“他是怎么个‘圣’法呢?”

子贡说:“这个我也不知道。”

景公脸上变了颜色,说:“刚才你说他是‘圣’人,现在又说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子贡回答说:“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打个比方说,我一辈子都头顶着青天,但我却不知道天有多么高;我一辈子都踩着大地,但我却不知道地有多么厚。我跟着孔子学习,就像渴了的人拿着水壶到江河灌水一样,喝满了肚子就走开,怎么能知道江河有多么深多么大呢?”

景公说:“先生您夸老师仲尼,有些过火了吧?”

子贡回答说:“我哪敢言过其辞呢?我觉得还没说到是处。我夸仲尼,就像两只手捧着一捧土加到泰山上,很明显,泰山不会因此而增高;假使我不夸仲尼,就好像捧走泰山上的一捧土,很明显,泰山也不会因此而降低。”

景公听完子贡的话,深表敬佩地说:“先生你说得对,确实是这样啊!”

子贡敬师尊师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颛孙师衣襟记师训

颛孙师,字子张,是孔子七十几名得意门生中的一个。他为人稳重、做事细心,学习也很用功,而且在学习期间就有将来要从政的想法,因此向孔子提出了“一个人怎样才能在天下通行无阻”的问题,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忠诚信实,说话尊重事实,不夸大,不缩小,而且言行一致,办事认真,为人谦躬敦厚,那么他就是来到不开化的部落里也会畅行无阻,如果一个人言行不一,为人虚伪奸诈,那么就是在他自己的家乡里做事,他也会寸步难行的。而这个‘忠诚信实’要怎么样才能一刻也不离开你呢?当你站着的时候,你就应当感到这几个字就在您的眼前;而你坐在车上的时候,就如这几个字写在车前的横木上一样。如果能做到这些,天下各地还不任你通行吗?”

颛孙师很受启发,觉得老师的话讲得非常深刻,想要把它记下来,然而身边又没有竹筒。他急中生智,把扎袍子的腰带解下来在地上展平,用篆书在上面工工整整地记下了老师的教导。

魏文侯拜段干木为师

魏文侯(公元前?—前396)名魏斯。当了国君以后,四处寻访人才。他听说有一位叫段干木的马匹交易经纪人,很有才干,就是不喜欢做官。他想,让贤能之人埋没在民间,不能发挥作用,太可惜呀!于是,魏文侯下决心请他出来,帮助治理国家。

一天,魏文侯带领随从驱车直奔段干木的住所。一到巷口,文侯就下了车,为了不惊动贤士,他屏退左右随从,毕恭毕敬地来到段干木家的门前。他轻轻地扣动门环,有礼貌地请家人进去禀告一声,说文侯求见。

没想到,段干木一听说是文侯要见自己,误认为他也是个沽名钓誉的国君,像听到狼来了一样,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院中,纵身一跃,越墙逃跑了。

遭到这样的冷遇,魏文侯不仅没有灰心,反而更觉得段干木品格高尚了。所以,每次他路过段干木家住的巷口,总是垂首躬身扶轼向段干木的住所致敬。

时间长了,段干木的家人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上前问道:“尊敬的国君,段干木不理睬您,您为什么一过巷口就向他的住所致敬呢?”

文侯说:“段干木是一位难得的贤能之人,他不追求权势和非分之求,他有卓越的才能,深明大义,隐居一个贫穷简陋的小巷里,却名声传千里,我怎能不敬重他呢?”

段干木听说后,也很受感动,魏文侯再来求见,就不再回避了。

文侯请段干木出任相国,段干木不肯,文侯就登门求教于他。

段干木坐在一把破椅子上,滔滔不绝地讲治国安邦、举贤任能的为君之道,将养生息、爱护百姓的立国之本。从烈日当午,一直讲到夕阳西下。

魏文侯就像小学生听讲一样,不敢坐下,一直肃立在段干木面前,认真领会其中的道理。站累了,站得两腿发木了,怕打断老师的思路,也没有坐下。

就这样,魏文侯拜段干木为师,一次又一次地登门求教,接受了不少有益的东西。

魏文侯拜段干木为师的故事,受到历代人们的称颂。

薛谭学歌

春秋战国时代,相传秦青是秦国的最善于唱歌的名手。薛谭是跟秦青学习唱歌的学生。

薛谭跟秦青学唱歌两年之后,自以为完全掌握了老师的本领,再也没什么好学的了。有一天,他实在不耐烦了,便自己收拾了行装,准备辞别老师回家。秦青并不勉强挽留他。

在郊外的大路旁,老师特意为送别学生摆了一桌酒席。席间,老师打着拍子,唱起一首悲壮悦耳的歌曲。歌声振荡着山间林木,直上云霄,几乎使得天空中的一片片流云也停住了。薛谭听着听着,不仅为老师的歌声所感动,也为老师的歌声所陶醉、折服。他惭愧极了,连忙向老师道歉,并请求重新回到老师那里好好学习,接受教育。老师见他回心转意,有所醒悟,便接受了他的请求。从此,薛谭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再也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了。

薛谭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终于也成为一位有名的唱歌能手。

荀淑拜少年为师

荀况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发展了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开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他十分强调后天的教育,认为只要刻苦用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后来者可以居上。他把老师和天、地、君、亲并列。并进一步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荀况这种思想,不仅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其家庭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他的孙子荀淑,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非常爱读书,也很有才华。曾做过郎中大夫,还当过当涂的县令。后来他辞官归故里教书。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他的学生不计其数,还有从很远地方来拜他为师的,连当时知名的学者李固、李膺都是他的学生。

有一次,荀淑来到慎阳县,在旅店遇到一个14岁的少年,粗布短衫,但气度不凡,两目炯炯有神。一见面,荀淑就非常喜欢这个少年。两人攀谈起来,很是投机。这个少年谈起学问来,滔滔不绝,很有见地,就是当地一流学者,也望尘莫及。两个人足足谈了一整夜也没谈完。荀淑把多年积存在心里的疑难问题,向少年请教。少年有问必答,讲得头头是道,使荀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佩服得五体投地。

荀淑请教少年尊姓大名。少年从容作答:姓黄,名宪,字叔度。于是荀淑站起来,恭恭敬敬地给黄宪施礼。并说道:“黄先生在上,受我一拜。”黄宪道:“老人家,何必客气,学问就要互相切磋,才能提高啊。我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字辈。老人家出身名门,已名扬千里,就免礼吧。”荀淑道:“尊师重教是先祖的教诲,能者为师,不拘年龄大小,常言道:英雄出少年。你是我40多年来遇到的一位最好的老师,解决了我多年的疑虑,理应受拜。”说着上前施了大礼。可见,荀况的尊师重教的遗风在荀淑身上进一步得到了发扬。

秦始皇敬重恩师

秦始皇,名嬴政,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公元前221年,他打败了称雄的其余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公元前215年的一个秋天,秦始皇乘着车,在文武百官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进发,这是他实现统一大业后的第四次出巡。

随着细碎的马蹄声,秦始皇沉浸在思索中。他想起了自己的幼年的老师,令人难忘。那位严厉的老人,第一次讲课讲的就是舜赐给嬴家的姓。老师先讲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字,这便是“嬴”字。第二天就要学生背,要写下来。“老师,太难了。”他随口说出。“什么?一个嬴字就太难了?将来秦国要靠你去治理,能见难而不进吗?”老师举起荆条棍。后来,这位可敬的严师去世了。……

突然,车马停下了。前卫官来到秦始皇车前奏道:“仙岛不远了,请万岁乘马前行。”

于是,秦始皇又改乘有金佩饰的白马,行不多时便来到岛上。他环视渤海,豪情满怀。他低头看着马前,忽然下了马,撩衣跪拜。

随行文武百官不知是怎么回事,也只好跟着参拜。

等秦始皇起来,李斯才问为何参拜?

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爱卿,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见了这荆条,如见恩师,焉能不拜?”

众人无不赞佩。后人把这个岛改称为秦皇岛。

张良虔诚拜师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人。韩被秦灭亡时,他虽然年轻,却胸怀大志,到处求师访贤,要为韩国雪耻。他曾用全部家财收买刺客刺杀秦始皇,事情未成而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有一次,张良在下邳地方的一座桥上散步,有一位身穿粗布衣服,满头白发的老人,走到他跟前时,故意将一只鞋子脱掉,扔下桥去。对他说:“小孩子,快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回来!”张良觉得很奇怪,一个毫不相识的老头,竟故意难为我,如此不客气地下命令,一时火气上来,不想去拾。但又一想:他是一位老人,可以谅解,对老人应该尊重。于是,便压住火气,跑到桥下把鞋子拾来递给老人。谁知老人并不用手接,竟把脚伸过来,命令道:“快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取了鞋子,好事做到底,就给他穿上吧!”就跪下去给老人穿好鞋子。然而,老人只是对他笑了一笑,就走了。

张良心想:“这个奇怪的老人,可能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于是,便紧紧地跟随着老人向前走去。

走了一段路,老人忽然转过身来,对张良说:“我看你这个小孩子将来能有出息,我很乐意教教你。五天后一早,在这儿会面。”张良恭恭敬敬地连声说:“是!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赶到桥上,老人早已在桥上等他,见张良迟到,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呢?再过五天后一早来见面吧!”

到了第四天的后半夜,鸡刚叫头一遍,张良就到了,谁知老人又比他早到,生气地说:“为什么又来迟了?”说完,转身就走,边走边吩咐道:“五天后再来,早一点。”

又到了第四天晚上,张良这次干脆不睡了。前半夜就赶到那里。等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笑眯眯地说:“这还差不多!”说着就从怀里取出一本书,递给张良:“给你,读熟了就能辅佐兴国立业的人……”

天亮以后,张良翻开一看,原来他得到的是一本《太公兵法》。他非常高兴,经常捧着学习,从中学到了好多用兵打仗的知识。后来,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出谋献策,就是他深刻地理解了《太公兵法》的结果。

刘邦建立了汉朝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礼震才请求替师受刑

欧阳歙是西汉初年著名的学者。其先祖为欧阳生。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为了箝制人们的思想,曾焚书坑儒。博士伏生冒杀头之祸,把《尚书》保存下来,并把《尚书》又传给了欧阳生。

欧阳生把《尚书》传给他的子孙。传到第8代是欧阳歙,并形成了欧阳“尚书派”。由于这一派是得到伏生的真传,在社会上很有地位,拜欧阳歙为师的有千人之多。

欧阳歙学识渊博,为人忠诚老实。对学生呕心沥血,循循善诱,非常受学生的爱戴。但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儿,欧阳歙获罪下了监狱。他的学生听说了,纷纷到洛阳皇宫门前请愿。有时多到千人。可是朝廷却不闻、不问、不放。

平原郡有个青年叫礼震才,听说老师被判处了死刑,非常难过。连夜赴京师。走到半途,他让人用绳子把自己捆起来,托人把他送到洛阳监狱,坚决要求自己替老师受刑。监狱看守说:“古今中外还没见过这种事,我们不敢作主。”这样他就给皇帝上书,要求替师受刑。他的奏稿这样写道:“我的老师欧阳歙是学界宗师,世传八代博士。他的儿子年纪尚小,尚不能继承欧阳博士的学业。博士死后,《欧阳尚书》将失传。如果这样,陛下岂不是背上了杀戮贤臣的罪名,而学界从此也将失去最好的导师。这将是学臣无法弥补的损失。我恳请陛下能允许我顶替欧阳老师的死罪……”

可惜表章呈上后,待批期间,欧阳歙就病死在狱中了。礼震才坚决要求替师受刑,却传为千古佳话。

汉明帝登门拜师求教

东汉的汉明帝刘胜,十分尊敬老师。

刘胜为太子时,光武帝为他选定一位叫桓荣的老师,为刘胜讲解经义,封他为太子少傅。当时贵为太子的刘胜十分讲究礼义,恭恭敬敬地听从老师的教诲,虚心学习,刻苦攻读,几年之后成为当时出色的经学家,并早成大器,当上了皇帝。

刘胜并没有因为当了皇帝,成为一国之尊而骄横。相反,对老师更是必恭必敬。因老师桓荣年迈,便免去他上朝奏事的礼节,让桓荣在家休养。并经常带着大臣们去桓荣家听课。在繁华的洛阳城内,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宽敞的街道上,行人和车辆纷纷闪出一条路,然后有一辆高大、宽敞、华丽的彩色马车从中直驱而过,车后又跟着一支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向桓荣家驶去,老百姓们对圣驾都投以尊敬、钦佩的目光,并纷纷赞叹:自古以来,哪里有这样的皇帝,亲自驱车到老师家求学的?为了不惊动桓荣,每当马车临近桓荣家的时候,明帝便下令停车,步行进入老师家的小巷。桓荣得知皇帝驾到,便赶紧整理好衣帽,到门外恭候,以行君臣之大礼,但汉明帝每次都是连连摆手说:“岂敢,岂敢,请老师免礼。”然后亲自搀扶老师进入府中,让老师上座,并叫大臣们在桓荣面前摆设案几,让文武百官站在桓荣面前,已表对老师的尊敬与关心,然后自己则像小学生一样捧着经书,全神贯注地听桓荣老师传授知识。休息时,刘胜亲自捧着在皇宫特为老师做的点心,恭敬地送到老师面前,请桓荣食用。讲课结束后,刘胜便带着文武百官向老师行礼告辞。除此外,刘胜皇帝经常为桓荣解决各种生活困难,为他提供一切方便。

永和五年,桓荣老师身患重病,刘胜多次去老师家看望,每次来都是小步跑到老师的病床前,怀着沉痛的心情,诚恳地耐心地安慰老师,祝愿老师早日康泰,并叮嘱有关大臣经常到老师家帮助老师料理家事。事过不久,刘胜皇帝得知桓荣病故的噩耗,悲痛万分,不顾圣驾的尊严,不顾大臣的劝阻,脱下龙袍,穿上丧服,亲自到桓荣老师家为之吊孝送葬。同时把周朝高士伯夷叔齐墓葬首阳山的一块要地,赏给桓荣作墓地。并赞扬其老师说:桓荣老师的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可以和古代贤人相媲美。

郭太敬业育人

郭太是东汉时期著名学者,是山西太原人。家境清贫,幼年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

为养家汙口,母亲托人给他在县衙找个差使。他非常不高兴,对妈妈说:“我不能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官老爷。我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他不顾母亲的劝阻,自己背着行李到成皋求学去了。他先是拜屈伯彦为师,三年后离开成皋到洛阳游学,又拜河南太守李固为师。李固很器重他,与他结成忘年交。他的名声也随之在洛阳传开了。许多学者,主动与他交往。但他还是想回到家乡去,造福于乡里。他临启程时,洛阳的学者不约而同地前来送行。光车子就上千辆。黄河大堤站满了人。

回到家乡后,郭太以教书为业。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对学生全面负责,敬业精神极强。天资好的他给增加教学内容,让他们精益求精。对于不用心学的,他循循善诱,对症下药。有一个叫左原的学生,淘气出了名,触及到法律,学校将其除名。

左原从此名声很臭,自己也是灰溜溜的。一天,郭太在街上遇见了他,见他要往胡同里钻,连忙大声喊住了他。并说:“走啊!陪老师喝两蛊去。”左原很羞愧,不愿去。可是架不住郭太的劝,三拉两扯把他拉到了酒馆。可左原闷闷不乐地坐在那里,低着头,一声不吭。

郭太说:“又想过去的事儿啦!一个人难能可贵的是能认真地改正错误。战国时期,有个叫颜涿聚的人,原来是梁甫地方的强盗。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