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镜须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9 23:09:12

点击下载

作者:(清)梅江村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脉镜须知

脉镜须知试读:

校注说明

《脉镜须知》作者梅江村,清代医家,安徽歙县人,约生活于清代道光、咸丰等年间,生卒年代失于详考。《脉镜须知》是一部较好的脉学著作。其特色在于汇编了二十八种脉象及各种诊断方法,增加了作者对具体脉象的临证体验,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脉诊中存在的错误或不当之处进行辩驳质疑。本书论述精细入微,辞简意明,通俗易懂,便于习诵,对中医脉诊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据各类医籍工具书记载,《脉镜须知》的版本主要有:清光绪二年丙子 (1876)铅印本、光绪八年壬午 (1882)铅印本、光绪二年丙子 (1876)安徽贵池周氏校刊本。通过综合比较研究,发现现存的《脉镜须知》均为同一版本,即清光绪八年壬午 (1882)铅印本,此次整理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本子为底本,以本书所引著作之通行本为他校本。

本次整理具体校注原则如下:

1.底本有大小两种字号,但字体一致。为了便于阅读,现将其排版为宋体和仿宋体两种字体,后者沿承原书小号字体。

2.版式采用横排,加上现代标点。

3.底本繁体字均改为简化字。异体字一律径改,不出注。

4.通假字保留,于首见处出注。部分中医文献习用而含义明确的通假字则不出注。

5.部分疑难字词酌加注释和注音。注释以疏通文义为主旨,一般不引书证。有些词语颇为费解,未能尽释,已解者也或有不当,有待达者教正。文字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加直音法。

6.原书序前有 “光绪壬午孟夏月用聚珍铭板印于皖垣”的牌记,今删去。

7.原书上下卷标题下均有 “安徽歙县梅江村先生手著,安徽贵池周明亮惺斋氏校刊,湖南善化刘凤翥汉卿氏编次”字样,今删去。

8.原书目录与正文有出入,据正文厘订,不出注。

9.书末 “辨小儿内热外热附”“辨痰火闭症附”  “木侮土症”三则,为刘凤翥编次时所附,今仍附于书后。序《脉镜》一书,周君惺斋所刊行也。书胡以刊?以遗憾终天而刊也。光绪乙亥,余馆于军督皖防之张公家,因与周君善。周君虽司武守,卓有文心,即士林中恒加称赏。越丙子,以《脉镜》一篇来相示,云将付梓以公诸世。展读既竟,自觉二十八脉了如指掌,斯真不负签所题《脉镜》二字矣。夫脉之理本深微也,镜之体本明显也。以深微之理,当明显之体,而深者何难明,微者何难显哉?因诘之曰:君欲以《脉镜》公世,毋亦精于脉理者乎?曰:不精脉理,所憾无自,既阅《脉诀》,遗憾安穷?余惊且问曰:君之憾胡遗也?乃为述《脉镜》之自,且为道遗憾之由,语次不觉涕泗交下者久之。余为之慰藉曰:君以《脉镜》公世,君之仁心见也,以此仁心补其遗憾,而憾又何至终遗耶?余亦因家慈衰老,不时染疾,苦里中无良医,广选岐黄书一涉猎焉。当母卧病时,辄较症检方投之,病良已。此脉理之门稍践一足,故得识此书真为《脉镜》。顷闻周君言,不禁恻然心动,固与余有微合也。今因《脉镜》将公诸世,遂不觉不揣陋劣,而勉为之序云。时在光绪二年丙子孟夏,识于皖江犀防幕次[1],星沙刘凤翥汉卿氏谨序

[1]犀防幕次:文中意指军事防务的幕府、营帐。

原序

考古医书所云,病必有症,症者证也;证必有脉,脉者脏腑、经络、寒热、虚实所由分也。察脉辨症而方立焉。然近世庸医,辄以执方医病,而病不能瘳[1],甚或反致杀人者何?盖以脉之形象全然不谙,但将几个成方公然行道。余浅诵读,酷嗜医学,网罗成书,苦研蕴奥,或同异各存所见,莫知宗习何书。庚戌之夏,幸得徽歙梅江村先生手著秘传脉象二十有八,其义非有异于古,而各脉之呈象主症,始极精确,无一字邻于影忽,无一意失于挂漏,剖晰入微,使学者便于习诵,如振衣挈领,而全衣悉在握中,辞简意明,真诊家正的也。吾愿览是书者务宜体会参详,勿以是书为画古人之葫芦视焉可耳。时光绪丙子孟春,识于池阳汪五世同堂

[1]瘳 (chōu抽):病愈。

卷上

脉诀十二经络总论

夫脉有寸、关、尺三部位,以定经络。乃掌后高骨相对之处,即为关脉。其关位以中,上为寸,下为尺。两手皆然,共为六部。在治者以三指诊之,始可察其病源。

辨左手寸脉

【左寸】左手寸脉,乃心经也,名曰手少阴,为脏。又与心包络为表里,名曰手厥阴,为腑。是二经也,皆属火,多热,主南方夏气,色赤,苦味归之。论支干,心为丁,包络为丙。此二经虽同左寸,治者必以心为主。

辨右手寸脉

【右寸】右手寸脉,乃肺经也,名曰手太阴,为脏。属金,常燥,主西方秋令,色白,淡辛之味归之。古法与手阳明为表里。以支干属之,则大肠为庚,肺为辛。治者必以肺脏为主。

辨左手关脉

【左关】左手关脉,乃肝经也,名曰足厥阴,为脏。兼胆经,名曰足少阳,为腑。此二经皆属木,藏风,主东方春气,色青,酸味归之。论支干,胆为甲,肝则为乙。二经同在一脉,治者以肝为主。

辨右手关脉

【右关】右手关脉,乃脾经也,名曰足太阴,为脏。又兼胃,名曰足阳明,为腑。此二经皆属土,多湿,主中央四季之末,色黄,甘味归之。论支干,以胃为戊,脾为己。二经同在右关,治者以脾脏为主。

辨左手尺脉

【左尺】左手尺脉乃肾经也,名曰足少阴,为脏。又与膀胱为表里,名曰足太阳,为腑。古法心与小肠为表里,小肠经属火,与心同例,犹大肠之与肺同例也。其膀胱名曰足太阳,为腑,与肾皆属水,主北方冬令,色黑,咸味归之。在支干,以膀胱为壬,肾为癸。二经虽同左尺,治者以肾为主。

辨右手尺脉

【右尺】右手尺脉,亦主肾经,亦名曰足少阴,为脏。但此右肾为火,与命门一脏同位,非比左肾属水。又兼大肠经,名曰手阳明,为腑,此经属金,与肺同例。今古之论,多有不齐,然二经同在右尺,治者亦以肾脏为主。

以上左右手寸关尺分配已足,共十一经络,尚有三焦一经,则为一身之十二经络矣。其三焦则分列于左右手寸关尺之间,两寸为上焦,两关为中焦,两尺为下焦。此经名手少阳,为腑,无所定属。

论二十八脉

前之经络已明,共有十二家矣。但诊脉者须察其病脉。病在何处,脉主何病,故有二十八脉之名。其二十七脉皆为病脉,惟缓脉乃平人无病之脉,故有病之脉只列二十七科。

二十七脉总目

浮、沉、迟、数、滑、涩、洪、微、弦、紧、细、散、虚、濡、弱、疾、牢、革、长、短、芤、代、结、促、动、伏、实。

诊脉法

以上二十七脉,凡诊者必分三候,初下指于皮毛之间为浮候,稍重其指为中候,于筋骨之间为沉候。凡二十七脉之病,皆不能逃此三候于寸关尺之间也。

二十七脉科列

浮脉

浮,如初下指浮候即得其脉,中候脉则少,沉候脉更少,六部脉皆然,此即名为浮脉。只因浮候脉多,中、沉二候脉少。其主病伤寒表症,又主一切风疾,又主血虚。大凡一脉必主几症,所以诊脉必先将外症审查明白,然后细心诊之,始为万全。是以古人望、闻、问、切,在在留心。善诊者不拘于脉,苟拘于脉,必至混淆外症。外症混淆,何能施治奏功?故曰脉症相参,又曰能合色,始可万全,此古人用脉之玄妙也。是以六脉调和,皆平人无病之脉。若观其形色,大肉已去,为必死之候,此则形色可知也。奈今之庸医,不先辨症,即便诊脉,含糊于三指之间,全不细心审察。更有病家不言病源,欲以试医,世俗往往自误者有之。盖一脉主几症,不察外症则不知为何病;且一人兼几症,将何以治之?岂不辨病脉、不言病源所能措手?此余所以深惜医与病家互相乖误,故为之力破世俗之谬云。以上脉象与所主之病,即为浮脉。

沉脉

沉,如初下指浮候其脉甚少,稍重指中候其脉尚少,直至再重指沉候其脉初见,则名为沉脉。主病伤寒里症,又主食积,又主痰郁,又主气滞,此为沉脉也。

迟脉

迟,如一呼一吸之间脉来三至,则为迟脉,主病寒冷。予尝见痰气闷决之症,而得三至未及之脉,后几日改涩脉,予以痰气药治之,痰去脉平,终为得活。所以必参外症,此为迟脉也。至于一呼一吸之间,有脉来一至二至者,皆死也,虽亦有名,不在二十八之列。不敢臆陈其诊迟数之脉,总以平人呼吸之法定之。一呼一吸三至为迟,五至为数、为热,六七至其热极矣。

数脉

凡诊脉,医者审自己呼吸之气。如一呼一吸之间脉四至,则为平脉,无病。若一呼一吸脉来五六至,名曰数脉,主病为热为火,又主内风,兼主一切风疾外感,因阴阳伤损,亦其所主。故近世伤寒,无论表里皆得数脉,直至一解,始得四至平脉。至于平脉或有咳嗽虽久,脉仍四至,则阴未伤,未成劳瘵。倘咳嗽未久,脉来五六至,或细数,是已成劳瘵,阴已伤而将登鬼箓[1]矣,此数脉之最灵者。

滑脉

滑者,脉来流利,毫无蹇涩之象,与涩相反,此为滑脉。二十八脉中,惟此脉难辨,何也?如谓流利不涩,则近于平人之脉,又何以为滑?不过言其宣行无阻之象。其浮滑、沉滑,即数脉亦带滑象,只不如数之快耳。随其各部位察之,主病痰饮,即为滑脉。

涩脉

涩者,二至迟,三至数,不为俱数、俱迟,而三五不齐者,是为涩脉。涩者何象?有蹇涩不利之义也。主病血少精伤,又主内热凝结,又或痰气凝结,故致蹇涩不利,此为涩脉。

洪脉

洪,如脉来阔大,与细脉相反,则名曰洪脉。主病为火、为热,又主邪气方张,又主伤寒。阳盛亦必洪而兼数,此必辨其有力无力,兼参外症。所得何症则定其为实火、虚火,以便措手。如有力则为实火,无力则为虚火,虚实一讹,生杀定于反掌。此洪脉与数脉相等,分别只在危微,其数脉亦当参外症,审其脉之有力无力,而洪、数之分立见矣。

微脉

微者,脉来太无力,按之似有若无,与细脉相反。不论其形之或洪或细,而辄模糊难见。细脉则确有一丝之明,微脉则不在于细小,而或洪或细,但指下难寻,不比细脉之易见,则为微脉。主病为死脉,惟霍乱一症见微脉则非死脉,余症见之皆为死脉。

弦脉

弦者,脉来如弓弦一线之直,较细,脉稍大,名为弦脉。主病为疾、为饮,又主疼,又主疟,主肝气。肝风如六脉皆弦极,毫无别象,则为纯弦,为木克土,其病已深,又为死脉。六脉带弦,不致弦极,则非死脉。

紧脉

紧者,脉来成弦象,或长,而左右动弹,如弹棉花之弓弦,不在一处动者,为左右弹,名为紧脉。主病为寒,又主疼,此紧脉如紧而不松之象。

细脉

细者,脉来如蛛丝之细,名为细脉。主病为气血大衰,必死之脉也。又主湿症,则非死脉。今观细脉,则前所立脉症相参之说,益信矣。夫一细脉,有生死之别。太细而不兼湿症,则死脉也;未至太细而有湿症,则非死脉。可不先考外之湿症乎?他脉仿此,此细脉也。

散脉

散者,脉既浮矣,浮而太浮于皮肤之间,而且散漫不整,按之中候沉候豁然绝无,名为散脉。其浮、濡、虚、革诸脉皆在浮候,其中、沉二候不过脉之少耳,尚有些小存者。散脉则中、沉二候全无,以此为别,且兼涣散之象。主病为速死,如物已无根,决无生理,此为散脉。

虚脉

虚者,脉既浮矣,浮而无力,其形阔大,则曰虚脉。主病为中暑,又主血虚。盖浮、中、沉三候,其浮候主气,沉候主血,故虚脉则沉候少,此为血虚。

濡脉

濡者,脉既浮矣,浮而无力,其形细小,则名为濡脉。乃将死必死之脉,虽症未及于死,必然不久。于沉候脉已将无,则血必大亏。浮候已细,不比虚脉之大,气虽未至大亏,然亦不为不亏,此濡脉既见,所以定其必死也。

弱脉

弱者,脉既沉矣,沉而全无力,名为弱脉。主病亦为将死必死之脉,与濡脉同。濡脉则阴血太亏,弱脉则阳气太亏,阴血虽未全亏,然亦半是亏损。此以浮候主气,沉候主血之法例耳,浮候脉将无,阳气太亏所致,此主死之脉,乃弱脉也。

疾脉

疾,如一呼一吸之间脉来七八至,乃为疾脉。主病为热极。小儿为平脉,亦不过小有病症,非死脉也。在大人则为死脉,决无生理,此为疾脉。

牢脉

牢者,脉既沉矣,沉而太有力,有牢固之义焉,名曰牢脉。主病为痞块积聚。以深重之药治之,或有生机。非轻浅之品所能消解者,乃半死半生之脉,此为牢脉。

革脉

革者,脉既浮矣,而脉来太硬,太有力,直至搏指之硬,则名为革脉,有鼓革中空之象焉。其主病为血亡精空,又主伤寒表盛二症。虽未必死,然亦为几死之脉,此即为革脉。

长脉

长,如脉来长直,与

短脉

相反,较弦稍大,此名长脉。其主病为邪气有余,又主邪火,故惟痫症者有之,此为长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