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学素质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0 19:29:52

点击下载

作者:《“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科学素质教育

学生科学素质教育试读:

前言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在故事中升华经典》。

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心智的高超艺术。对于教育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本书中的观点能给人以许多启示。本书还汇集了众多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共同领略著名专家学术研究风范,引领我们进入教改理论与实践前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创新教学理念脉搏,感悟前瞻性的教学思想。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1.《师生情难忘》

如果我们的人生有一段华美的乐章,那一定来自老师教给我们的7个音符!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懵懂孩童到青春飞扬,然后进入社会大舞台搏击人生。老师谆谆教诲的深情,是我们前行的灯火,给我们温暖、力量和信念……本书选录了100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

这些平凡而真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心怀敬意和感激……

2.《记忆深处》

翩翩红叶,徐徐飘落,总不忘留给土地柔软与肥沃;涓涓泉水,潺潺流淌,总不忘带给岸边甘甜与欢歌。享受“师生”情,奉献真诚心!让我们把握这份情,让心灵浸润在肥沃的土壤,开出绚烂的花朵;让我们紧守这份爱,让生命谱写圣洁的乐曲,唱出青春的赞歌。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是谁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是谁甘做引路人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老师,把雨露洒遍大地,把幼苗辛勤哺育!无论记忆多么久远,每当想起老师,依然激情难耐;每当面对熟悉的老师,那一瞬间,那一件小事……总是激起我们对老师久蓄于心的感激……

3.《成长足迹》

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师生故事。因为爱,所以在教育的天空下,才会发生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也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

4.《悸动的心灵》

追忆往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发现自己最难忘的某一个瞬间,其实也就像重新获得一种生存的意义一样美妙。这些教育故事也许并不是教育的解决之道,但却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素朴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目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5.《春暖花开》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执著并献身于教育,不仅需要大步向前,也需要回头反思。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走进本书,这里全是暖暖的爱。

6.《孩子的微笑》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

7.《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它的特色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其宗旨是: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研究深切的教育问题,创生新锐的教育思想,激活精彩的教育行动。其风格是:直面真实,创新为本和故事体裁。

8.《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

根据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困惑,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故事讲述一些很明白的道理,引导人用智慧的手段促进人的成长。这些故事或来自国外的或来自一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教育类人群均具有启发性。一个个使教师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个让学生向善的小故事,让我们教师真正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9.《中国教育名家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中国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0.《外国教育名家小传》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世界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1.《随手写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性教育何去何从?是否应该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假设陈景润晚生40年……本书汇聚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对于和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问题都有所畅谈,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所裨益。

12.《我心思教育》

本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3.《教育新思维》

本书站在教育思想的前沿,以既解放思想又科学审慎的态度,兼用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近年的教育理论新说,涉及“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新解读”、“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家办学”等热门话题。这些文章,不避偏,不畏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误区,无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14.《名家名师谈教育》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15.《世界眼光看教育》

本书荟萃了多位世界级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

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16.《大师眼中的教育》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

17.《教育箴言》

名人名言是前入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阅读它,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能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方向。该书着重论述三方面的内容:教育——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育人的典范;师德——塑造教师灵魂的法宝。

18.《百家教育讲坛》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孔子、卢梭、爱因斯坦、康德、梁启超、杜威、蔡元培、叶圣陶等几十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儿童的成长等问题。探幽析微,居高声远,让我们直窥教育本原之堂奥。归真返璞,正本清源,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19.《名师真经》

本书从专家心理学研究出发,以新教师到专家教师这一成长过程为线索,剖析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阶段性特征,动态性是展现了教师成长的内在原因与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系列化教学理念、观点与方法,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法与措施。

20.《师道尊严》

本书意在激励教师以站着的方式获得成功。全书讲述了站着成长的精神、站着成长的思想、站着成长的基础、站着成长的学问和站着成长的行动。

全书力求字字诉说教师成长之心声,篇篇探寻教师优秀之根本,章章开启教师幸福之道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章 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与升级理论指导

1.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全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大潮中,许多高校的基础文明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素质教育”讨论的深入,人们发现,基础文明教育常常是: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成效不大。其中缘由,不能不令人深思。

学生基础文明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加强校风校纪教育、严格规章制度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文明教育的根本

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之所以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其中的道理不懂,而是这种教育从形式上只是对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的某种补课和简单重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贫乏和偏废的状况。

如在高校考试中存在的作弊流行病,一方面反映了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改进和加强,另一方面,毫无疑问,这与高校学生学风的浮躁有着直接关系。它所突显的是学生科学意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缺乏,而它们正是人的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体现。

目前,众多高校都对考试作弊者给予严厉制裁,甚至抓到一次即处以“极刑”,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但仍有学生以身试法,屡禁不止。要杜绝考试作弊现象,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不可。没有科学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强烈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就不可能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密切关注,也就不可能有不断学习、勤奋学习的动力,“六十分万岁”、混文凭、考试作弊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基础文明教育说到底就是纪律和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作支撑,基础文明教育只能是低层次的养成教育,而不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因为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即无论干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合乎科学,严肃认真,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准时精确和条理化;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热爱科学,信仰科学,追求真理,谨严刻苦,敬业进取,勇于批判,大胆创新,具有为人类服务和造福的无私奉献精神,而这正是我们所要求的纪律和所提倡的道德的重要内容。所以,一个人具有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就会对纪律和道德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就会自觉地去遵守纪律和实践道德。

同样地,在我国,由于中学阶段文理分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及大学阶段狭隘的专业知识教育,造成了大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相对贫乏、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这也是造成基础文明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想使基础文明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取得成效,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高等教育,人们一向认为它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场所,因此,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是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学生是社会上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人们在讨论学生素质教育时,常常忽视或较少谈及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然而,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首先,从理论上说,人的个体素质结构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其中,社会文化素质居于最高层次。而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又由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等构成。在这四种素质中,科学文化素质又是其他三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抓住了科学文化素质这个“牛鼻子”,就能促进其他素质的提高。

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基础的素质,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刻意义就在于使学生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去认识世界、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探索未来,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去设计自己的成长道路,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从微观和现实角度看,一个在校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就会在就业过程中增强竞争实力,提高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和取得职业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在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大学教育就是职业教育,上大学就是要学一门专业,以便毕业后就业。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导致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性,使大学教育过分专门化,具有强烈的行业性、专业性。而市场经济建立后,行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化频繁,打破了行业经济、部门经济的界限,原来重专业知识、轻复合知识,重知识积累、重平均发展、轻个性发展的弊端就日益显现出来。一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较差,在某种程度上被培养掌握一定技能的“工匠”;而一些文科教育又脱离实际,成为缺乏现实基础的“经院哲学”,学生技能单一,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较难有所作为,潜在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更难适应跨世纪人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再者,在现代科学的演进过程中,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日益增多,各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紧密联系,实现高度综合化,特别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互相融合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现代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都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人类已越来越趋向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当前、为适应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培养文理结合、能够综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新的潮流。然而,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先天不足。理工科教育除了政治理论课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内容,而文科教育极少涉及自然科学,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的内容。这种教育模式把学生局限于狭小的专业圈子里。相当数量的学生毕业后工作缺乏独立性、开拓性,有的只是一些狭窄的专业知识,很难适应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高等教育一定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时代意识,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目标,深化改革,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1)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的使命已不仅仅只是使学生学会知识,它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入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发展,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当使每个人借助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他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

我们习惯把思想政治教育、业务教育和身体训练看作是教育的全部任务,现在将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在内的科学素质教育及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视为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具有战略意义和符合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否则,教育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低,产品缺乏竞争能力,农业科学技术得不到普遍推广,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得不到充分利用和保护,人口增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屡禁不止的状况就难以得以改变,科教兴国的战略国策就难以实现。

切实搞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转变教育观念,而转变教育观念的关键在于校长和各级领导的重视。没有领导观念的转变,就不可能有高瞻远瞩的决心、切中时弊的措施以及学校教务、学生工作、后勤等部门的协同作战,综合素质教育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2)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也不例外。然而,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相同的专业实行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专业课多、通识教育课少,分析课程多、综合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造成了培养的人才类型和规格单一,违背了知识、个人与社会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所以,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基础课。借鉴美日等国的经验,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在高校开设文化素质修养课势在必行。文化素质修养课有思想政治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人文科学类、艺术类、语言类、体育卫生类及其它众多课程,内容几乎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别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人,尤其是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培养和塑造功能。

其次,要开设辅修专业,即在不延长学制又无需大量投入的情况下,使学生受到本专业之外的另一专业的训练,增强社会适应性。

再次,各科教师都要注意挖掘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并把它们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行了培养,而且说服力强、作用大。(3)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办教育、办学校,教师是主体;教学活动,教师是主导。因为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所以,高素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把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能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影响教育学生。因此,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必须提高业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真正融传道、授业、解惑于一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培养高素质的教帅队伍,需要学校和教师个人双方的共同努力。学校要为教师的学习、科研、进修提供良好条件,教师个人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4)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二要大力开展社团活动、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三要加大经费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使学生尽早使用先进设备进行学习,尽早接触先进科学技术,并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科学文化素质。(5)注重实践

实践,包括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主要是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除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安排外,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增加科学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锻炼思维,提高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主要是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它为学生了解、认识社会创造了条件,也为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创造了条件,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和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按照当代科技及教育发展趋势,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注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结合,教学、科研、生产结合,也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2.科学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原则

从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全面进步最基本的因素以及现代社会日益科学化的趋势来看,未来教育必须以科学教育为基础。当今世界各国大学的讲台上,科学技术教育已经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产品不断涌入人们的生活,科学素养正在变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能力。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比如有关宇宙或者生物技术的进展,深刻地影响人们看待自我的方式。社会发展客观上要求人才的培养改变单一型的智能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那么在科学教育的学习中学生要遵循哪些原则?

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是指学生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通过主体意识的培养与确立,把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自己自主学习与掌握知识的过程,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达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最早提出主动学习与科学认识过程相结合的是20世纪著名教育家杜威。杜威从经验主义出发,认为学生要获取知识,必须以其亲身经验为基础。因此,他提出学生要从生活实际问题着手,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以验证方案的正确与否作为阶段性认识活动的结束。在杜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主动探索者和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出现,体现了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因此,主动学习是问题探索或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科学教育中实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原则,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为理论基础,把科学认识活动当作主动变革现实客体或知识客体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索事物由来和发现其间关系的活动,以亲身的体验、经验生长为基点,以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动力,通过不断变革已有认识,获取新知,发展能力。主动性原则要求学生在参与科学教育过程中做到:(1)有强烈的求知愿望

对生活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愿望,希望得到满意的答案与解释,喜欢观察,喜欢提问,并表现出持之以恒的态度。(2)有主动的参与意识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明确自己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角色,并表现为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要求回答问题,积极参加各种讨论,勇于发表个人的见解,主动要求与人合作,开展各种科学探索活动。(3)形成主动负责的个性特征

对科学教育中面临的各种探索活动持有成功的信心。愿意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在探索中碰到困难和挫折时知道自我调节,形成谦虚与自信相结合,既有主动开拓精神,又能与人合作共事的风格。(4)学会自我评价

在科学活动中,一方面要学习评价客观事物,评价各种教育结论正确与否;另一方面要学会自我评价,能通过评价,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评价自己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自己的学习动机、态度、习惯、方法及结果,不断地从中找到问题,加以改进,实现自我完善。

科学教育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强调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积极状态,这也就是主动性原则的核心所在。只有学生把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看作是一种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才能摆脱单纯以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的接受或被动学习,在态度、价值观、能力、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实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是指学生在科学教育的学习活动中能坚持独立性,以自主学习为主,不依赖别人。在行为上表现出能独立地进行思考,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地承担并完成科学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

独立思考是人们进行科技活动的必要前提。科学史上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大多具有独立性精神。在科学探究中常常会有一种思维的惰性力量。把已有的学说当成真理标准,简单模仿。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则不愿受此束缚,他们独立思考,既继承前人的成果,又不盲目附会,敢于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敢于标新立异。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李四光就是善于独立思考的典范。当国内外地质学家权威判定中国第四纪无冰川时,年轻的李四光竟然提出中国存在着第四纪冰川。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孚油行在中国钻探石油失败,“中国贫油论”在当时盛行时,李四光却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

很多科学家都非常重视科学教育活动中独立性的培养。爱因斯坦就曾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性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养内容的人,他一定会更适应进化与变化。

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坚持独立性原则对其科学探索和科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独立思考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同样条件下比独立思考水平低的学生在事业上具有成就。为此,培养独立探索精神是现代科技教育的必然要求,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独立思考的特征是凡事有自己观点与见解,不人云亦云。培根在《新工兵》中曾讲过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一种是蚂蚁式的学习,只会搜集材料;一种是蜘蛛式的学习,只会口中吐丝;另一种是蜜蜂式的学习,博百花酿出蜜来。一个人不会独立思考,就像吃了东西不会消化一样,是一定学不好的。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正确对待书本知识,有两种态度是不可取的:一是全盘否定;二是一切唯书论。知识是独立思考的前提,但不能做它的奴隶。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独立思考的又一主要标志。科学学习是一种探索,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操作过程而已,而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且标志着认识的真正进一步。(2)提高独立学习的水平

要提高独立学习的水平,就要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具有调节和管理自己认知活动的能力。比如,明确自己应该怎样感知、记忆和思考,有计划地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检验自己的学习结果,总结学习活动规律等等。通过这些可以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索的效率。当然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年级较高的学生而言的。

参与体验原则

参与体验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学生在科学教育中,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并表现为在发现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从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一种积极倾向和主动行为。参与体验包括参与意愿、参与动机和参与能力三大要素。参与意愿是指在科学认识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倾向性心态,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参与动机指对科学认知活动目的意义的认识水平。参与能力则指投入科学认识活动所需的各种适应能力。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学生具备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十分重要。首先,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实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学生学习这些内容,首先需要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产生参与体验的愿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准备状态,学生的学习才会以自觉性主动性为动力,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并在亲自参与体验的状态中,使科学认识与情感、兴趣、需要等心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真正有意义有兴趣的学习。其次,体验学习也是使学生产生探索、追求及创新心理的源泉。在参与活动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各种新问题,并想搞清其究竟。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不断探索,从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通过在科学认知活动中的参与体验可以使学生学会实际从事研究的能力,包括问题的分解、信息收集、资料汇总、分析判断等方法,以及如何处理这中间的人际关系、与人共事、怎样与有关方面打交道等等,这些只有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才能真正学到。科学教育中坚持参与体验原则,要求学生必须注意:(1)确立角色意识和集体观念

学会参与,首先需要学生在科学认知活动中确立角色意识和集体观念,认识到参与是一种合作,参与既有个体特定的目的要求,又有集体合作交往、共同完成任务的要求。要学会在群体活动中既有角色意识,又能服从合作的需要、集体的需要,具有在不同场合进行角色交换的能力。(2)参与体验中对品质的培养

参与体验中要树立角色到位、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观念,包括意志、毅力等品质的培养。科学认识活动从感知开始,在实践中可能会碰到各种问题与困难,需要坚持角色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如在植物的栽培过程中需要在温室里操作,学生就要在摄氏40度高温室内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又如饲养小动物、了解动物的生长过程也必须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忍耐力。尤其是碰到困难时更要注意调节情绪低落、气馁、灰心、任性等情绪,通过意志、毅力,坚持到底。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科学实践的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实践性原则

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原则要求学生从读科学变为做科学,通过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探索、实际操作,亲自获取知识和经验,并且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解决周围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锻炼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是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实践性原则是科学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途径。

科学教育是在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产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科学观念、精神、态度以及科学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科学教育单纯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学生只接触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就难以深刻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并且会因为缺乏个人的参与体验,无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科学价值观;而且有助于他们学以致用,及时将学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用到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科学教育价值的认识。

在科学原理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如果仅仅满足于了解科学原理和概念,就事论事地学习一些具体的实际操作方法,则无助于对科学原理的深刻认识与掌握。只有学用结合,用所学的科学原理去指导科学实践,多做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小实验、小创造、小发明,以学指导用,又通过用来促进学,才能有助于真正掌握科学知识,开扩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是由大量操作组成的。在科学教育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坚持实践性原则,必须注重学生各种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包括让学生学习使用各种实验工具,并了解其性能,具有动手制作的技巧,并有一定的工艺水平;会使用计算机、网络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等等。总之,科学研究中的各种操作技能如何,学生会使用多少工具,是实践性原则能否成功运用的基础。

实践性作为学生科学学习的原则,不能只局限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室操作,还应包括更宽泛的内涵。在实验室中可以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的实验活动,但现代科技中的许多领域,如环保、能源、生态等需要在现实生活、社会乃至更大的范围内实践。因此,实践性原则的运用除了与有形的操作技术有关外,还与认知策略、心智技能有关,实践活动不仅包括观察、想象、类比、推理等多种思维过程,甚至还涉及情绪体验。为此,通过大量的实践性学习,一定会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积极作用。

3.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学生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对学生的科学教育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学生从学校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过去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师实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学生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

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虽然不是每一个方案,每一次实验都能见效,但只要学生动手动脑,就一定会从中得到教益。在学生探究出现困难和失败时,教师及时引导和鼓励他们更改假设,重新实验。发现、概括阶段,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当前世界各国都提倡的。当然科学探究并不是学习的唯一方式,而且对于大多数科学内容,学生也不可能探究起来,不可能自主发现地进行建构。实际上,学生围绕一定情景或问题的主动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一种探究式学习。因此,也应该提倡以主动积极的探究方式来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在探究式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不能分割的。

利用现有条件开发课程资源

科学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充足的课程资源的支持。我们首先要挖掘校内课程资源,特别要加强科学专用教室的环境建设,包括实验仪器、学校图书馆、校园网及其他教学设施。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应积极开发的教学素材,如教学材料、实验方案、教学论文、课件、图片、学生优秀作业和小论文等,使之形成资源库,在一定条件下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要敢于走出课堂,建立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河流、农场、田地、各种动植物,社区活动中心、街道、开发区、工厂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周边环境之处,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好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真正的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正视现实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学校教师本身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到能否上好课,能否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作为科学教师理应自我加压,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目前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容乐观。首先是师资紧缺,由于教育界对科学教育的不重视,目前专职科学老师很少,仅占一成左右。其次,科学教师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大。

学校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科学教师承担的是综合教学的任务,除了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更需要具有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学等科学领域的知识。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通晓科学学科涉及的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并及时了解科技和教育的最新观点、信息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科学教师还要特别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只有教师自身了解和掌握常用科学探究方法的特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它们,从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只有教师自身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小学科学教师既是光荣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身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要精心呵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和创造能力,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逐步提升学生敢于质疑、思索、探究、创造的科学素养。

4.课堂教学是科学素质教育来源

素质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等等。其中在学校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生物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重要的是在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科学思维的培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重视探索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素质的培养应始终贯穿在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学生物教师需重点研究的课题。

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依据是教材,但教材编写主要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不一定适合科学思维的过程,也不一定适合教学结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对原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其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巧妙的构思,重新组合和设计,以形成独特的教学逻辑结构,揭示科学思维过程,使之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精心质疑,培养科学探索能力

科学研究过程其实质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科学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探索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能力。

重视科学发现的讲解,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在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科学发现过程。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科学发现过程的讲解和归纳,模拟或设想当时科学家探索科学真理的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感悟科学家的思路,总结他们研究科学问题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当然在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方法和途径是很多的。例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努力进行探究式教学,强化实验课等等,均不失为好的形式和方法。但是鉴于目前学生物课的地位,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化课堂结构,精心设疑,重视科学发现过程的讲解,无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5.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方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在新科技革命的冲击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国的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受到强烈的影响。显然,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质,加强中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的繁荣富强取决于人才的科学素质,人才的科学素质在当今的的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大事。

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增强教育的科技意识

多年以来,人们只把学生的文化成绩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评价标准,忽略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有时会犯重理论知识轻技术技能的错误。工作中只面向升学率的现象如果不改变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我国教育就不能适应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如此看来,深化教育改革,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升学教育提升为全民的素质教育。

教育是科学发展和经济腾飞的先决条件,学校教育要考虑如何增强教育的科学意识。现在不少校园对科技生产力的认识不够,教育不能主动地为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服务,使许多新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地开发,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在发展战略研究上,教育改革缺乏宏观的开阔视野,只是就教育论教育。从现实看,我国已有的科学知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和社会直接生产力的效率不是很高,尤其是农业科技的推广。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具有文化科学素质的劳动大军。为了让科学技术推广到各家各户,必须对学生加强科技素质教育,要注意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的联系,要让学生深刻了解科学理论和技术关系,注意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大意义。放眼世界,把握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思维习惯。

加快新课程改革进程,增强教学课程的科技性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要尽快建立以符合社会的需要、学科的要求和学生发展为基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核心,大力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新的课程教材体制。在新科技革命影响下,世界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科技教育,都非常注意观察其他国家的科技教育发展动向,以便从中借鉴经验,调整本国的有关科技教育课程。而我国普通中学在科技教育方面显得有些滞后,虽然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科技知识方面有所涉猎,但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化生产的一般工艺的操作上有些薄弱。因此,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就应对基础性学科和辅助性学科进行调整,把高科技知识、方法深入浅出的引入各科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学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

同时,在学习阶段开设科技课程,依据各年级特点,有计划地进行科技技素质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生产的一般工艺,掌握现代生产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例如,七年级可以开设科技启蒙课,从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展角度出发,使之树立科技创造文明、科技创造财富的观念。在课程内容上将科技与家庭、社会和世界联系起来将科技知识介绍给他们,让他们从小养成科技意识,启发他们运用科技的热情。八九年级既要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通用性和迁移性,使他们在知识、技能、观念等方面都能达到一个具有科技素质的合格公民的要求。这两年内尽可能让学生认识、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知识,各种现代机械的使用,介绍科技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讲授电子计算机原理、环境能源问题等。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开设各种专题讲座,让学生吸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出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制定年级和阶段目标,分层次有重点地使科技素质教育课程向纵深方向发展。

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增强学生科技素质

课堂教育已很难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要求。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直接参加各种面向自然、面向社会和实际生活的科技活动,这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1)要围绕第一课堂教学展开

这是学校科技素质教育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根本条件。学校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各学科竞赛、专题辩论会、文学竞赛、百科知识智力竞赛、抢答赛等科技活动;使科学知识做到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同时又能及时发现培养各学科的精英,促进学校科技活动向更深的层次开展下去。(2)要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

可以举办各种科普讲座、科技报告会及培训班;播放高科技教学片,指导阅读科普读物;组织参观科技展览馆;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开展科技实验和科技发明活动;引导学生观测、考察、撰写科学论文和调查报告;组织各种科技夏令营、科技竞赛活动;在班级活动中也可以联系新科技内容,使课外、校外科技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3)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

开展科技活动,要适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使他们所学的东西和开展的活动都符合其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同时,要从各学校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等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科技素质教育。如农村学校可以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气象、农业机械、标本采集制作等科技素质教育活动。城市学校可以进行一些如无线电、航模、电子计算机、家用电器等科技素质教育。(4)要注重培养中学生以下科技素质

一是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从小培养中学生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敢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从小学习公正、献身、求实、协作、创新的精神。要经常用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为科学技术献身的精神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无论是探索科学奥秘还是学会掌握一门先进的技术,都要付出极大代价和辛勤的劳动,而且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所以必须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顽强拼搏精神。

二是注意经常启迪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可以举一些科学家、发明家以及同龄优秀的青少年创造和发明的典型事例,启发、鼓励和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经常性地开展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活动。

三是注意改革中学生理科教学,增强学生的科技能力。理科教育的改革,不仅使学生掌握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会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富有时代气息的价值观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还要及早为培养科技、信息意识,上好实验课。要使学生了解先进的科学理论,是怎样变成高技术产业,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人民教师任重道远,但只要遵循教育规律,从实际和出发,刻苦钻研,兢兢业业一定能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征程中取得突破,为国家做出贡献。

6.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措施

科学素养,一般来说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和科学观念。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类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社会得到和谐、健康地发展。

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对未来人才的需要。初中科学课作为对中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科学教育必须改变仅仅完成传授知识的现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根本保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成为广大科学教师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科学教师应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多总结,按照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去进行尝试。

科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贯穿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素养提高的前题和保证。一个科学知识储备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提高他的科学素养的。但是,只注重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是片面的科学教育。全面的科学教育要求科学教学既传授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现不少学校受“升学与考试”影响,大量地让学生记概念,记科学用语,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心理,把一个多姿多彩的科学世界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记忆仓库,把学生轻松愉快的心情变成了许多的无奈和抱怨,很多学生会就此失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因此,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这把金钥匙去叩开知识的大门。同时教学中鼓励学生要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方式,逐步掌握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发现隐含于问题背景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1)介绍科学发展史

在教学中,既要传授科学知识,也要适时地介绍科学史。科学史不仅包含着科学家的天才智慧,更为感人的是科学家们严格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崇高品质的极好典范。

例如讲到遗传和变异,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科学家、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典型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将来投身科学的信念。再比如在讲氧气时,介绍燃素学说是怎样提出的,这个错误的理论为什么能得到当时许多科学家承认?普利斯特利为什么在实验中没有发现真理?而拉瓦锡怎样利用氧气的发现推翻燃素学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的?这一曲折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教训,从胜利中得到启发,对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很有启迪作用的,像这样的实例在科学史上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的故事,为学生们将来投身于科学事业提供了榜样,这当然是对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好素材,要充分地利用。(2)实施探究教学

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教学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但许多知识是容易遗忘的,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基于实验的探究、基于测量的探究、基于逻辑推理的探究和基于技术性设计的探究等各种类型的探究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更生动活泼地获得知识,而且印象深刻不易遗忘。现代教育思想愈来愈多的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注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对学生多种心理机能和学习的综合性智能的发展。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其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浮力”一节知识,是科学科学中公认的难点,教师完全可以在有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大胆进行探究,在学生自己的探究中理解“阿基米德定律”,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澄清浮力与物体密度、浮力与深度、浮力与物体体积等关系。这样既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