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宝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2 13:25:37

点击下载

作者:《高保真音响》编辑部、HiFiDig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耳机宝书

耳机宝书试读:

前言

玩耳机之我见写在《耳机宝书》前

耳机播放系统,因其系统构成相对简易、体型小巧、价格合理,且放大倍率小、失真极低,一直以来都是爱乐者欣赏音乐的利器,更是录音师、混音师等专业人士必备的试听工具。

耳机发烧的历史由来已久。如果现代电声产品从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开始算起,那么耳机的历史可以说与电声外扩系统如影随形。1881年,世界上第一款耳机诞生,当时耳机还只是被应用于电话通信领域,而从1910年拜亚动力推出第一款商业化耳机产品开始算,耳机也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音响领域里的重要分支,耳机系统并非主流,只能说是“偏安一隅”,只受到部分玩家的关注,然而,大约在最近10年时间里,耳机播放系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耳机播放产品也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和发展。依笔者看,至少有如下几个重要原因。(1)随着手机产业的发展,耳机产业被带动高速发展。在移动电话刚刚普及的头几年,可能谁都不会想到,这种设备会从一个单纯的通信工具发展成为集资讯、娱乐、社交等功能于一身的智能化终端,现代人对于手机的依赖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随着手机产业极速地增长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的音乐播放能力也显著提高,音质和驱动力都大为改善。随之而来的是用户对耳机产品需求几何倍数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随手机赠送的耳机,而越来越出色的手机,其驱动性能已然能够令大多数发烧级耳机展现出良好的音质。(2)随着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耳机产业也受益颇多。在模拟音频时代,无论是开盘带还是LP系统,由于体型庞大,且对外部振动敏感,都不具备便携的可能性。从磁带介质开始,到CD格式,随身播放设备应运而生,这个时期,耳机迎来了一次大发展。然而,随着固态闪存技术和数字音乐产业的革命性发展,随身播放设备包括耳机产品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便携播放设备的体形越来越小,受外界影响越来越小,其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这种便捷的高音质音乐欣赏途径。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随着数字音乐的发展,CD已经不再是爱乐者获取高品质音乐的唯一途径了,越来越多的数字化高清音乐文件开始出现,这也使以PC为核心数据源的PC Hi-Fi(CAS)系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在体验到了数字音乐的便捷和高品质音乐还原之后,选择了系统构成更为简洁的电脑音频系统,从另一方面带动了耳机产业的发展。(3)现实的条件,决定了耳机系统拥有更广阔的受众。这里所谓的“现实的条件”是指,在如今房价普遍居高不下的大中城市,爱乐者们,尤其是年轻群体,并不具备自己可支配的充足金钱或者空间来玩大型的外放型音响系统,占地小、总价低、音质高的耳机系统也就成为首选。对于很多已经拥有大型Hi-Fi系统的玩家来说,再添置一套高品质的耳机系统也是夜深人静时欣赏音乐的必要补充。

综观这些条件,我们可以说,耳机产业的红火发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一个折射或者反映。耳机产业的迅猛发展,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对高品质音乐还原的需求,也带给音乐欣赏更多的可能性。

那么,耳机系统是万能的吗?显然不是。那玩耳机系统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呢?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1)在多年之前,《音响论坛》总编刘汉盛老师曾提出了“以耳机为师”的观点,这个观点在广大耳机发烧友中深入人心,他们每每以此作为耳机系统优于外放系统的有力佐证。笔者以为,刘老师的意思是,耳机系统的放大倍率小、失真低,所以可以用来验证外放音响系统的好坏,耳机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和准绳。然而,这一观点其实反过来一样成立。众所周知,耳机系统与外放系统在聆听体验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声场不同。耳机系统或多或少都存在“头中效应”,而外放音响系统或者真实的乐器聆听,音场往往在聆听者的前方。这一不同导致了很多从耳机系统开始“发烧”的朋友在“听音观”上产生偏差,在听惯了耳机系统重播的声音后,对于何为正确的、真实的声音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因此,笔者建议,即使您已经拥有了很好的耳机系统,也不妨多去听听不同空间的真实乐器现场演出的效果,去听听高品质的外放Hi-Fi系统,相信您会对于音乐的重播效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2)由于耳机系统失真低,在播放动态范围大的音乐时,很多发烧友往往为了追求更刺激的效果,不自觉地将音量开到很大,长此下去,会对听力逐渐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伤害。近些年来,青少年听力衰退甚至失聪的报道时常听闻。因此,在使用耳机系统时,避免长时间、大音量的聆听,也是值得关注的用耳健康问题。

有鉴于耳机产业的迅猛发展、耳机产品多如繁星,发烧友们在选择、搭配、把玩过程中存在诸多的疑惑和不解,《高保真音响》联合HIFIDIG网站,为广大耳机玩家奉上了这本关于耳机的饕餮盛宴——《耳机宝书》。

本书共分为“耳机知识”“器材甄选”和“访谈故事”三大部分。在“耳机知识”部分,我们主要通过几位资深玩家的心得体会和玩法经验总结,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在耳机“发烧”过程中值得注意的知识点和玩法,这些知识,不仅适用于耳机系统,对Hi-Fi系统的把玩同样值得参考。在“器材甄选”部分,我们一方面精选了《高保真音响》杂志近两年来评测过的优质器材;另一方面,诚邀了众多耳机圈的“网络红人”,为您带来近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耳机类相关产品的介绍,这部分内容主要以不同的产品类型进行划分,包括入耳式耳机、头戴式耳机、耳机放大器、解码器/一体机、便携播放器、附件等,希望能够给您的耳机产品选购提供全方位的参考意见。在“访谈故事”部分,我们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文章,带您走进“高烧”耳机玩家的听音室和知名音响设计师的内心世界,探究他们在耳机“发烧”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和执着追求。《耳机宝书》从策划到成书经历了约一年的时间,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我们的目的是给广大耳机爱好者带来真正值得参考的信息和心得分享,正所谓“好饭不怕晚”。这一过程虽然倾尽心力,但难免会有遗漏之处,还希望读者们谅解、斧正。岳鹏2018年6月—— PART 1 ——耳机知识此耳机,非彼耳机文/曾经是九段

对于“耳机”这个词汇,通常我们理解为一对电声转换单元,它接收声频信号并贴近听者耳朵,将声频信号转换为声波。耳机与一般的扬声器不同,它工作时更贴近耳朵,通过专用线材或无线信道与信号源连接。耳机工作时的声音相比开放式扬声器要小得多,并直接传导到听者耳道方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小,适合在一些较为安静的环境下使用而不会打扰其他人。本书中所指的“耳机”是指专为音乐欣赏而设计的耳机产品。它追求更加高保真的信号还原,完全忠实于音乐回放的再现,并加入了品牌、设计师对于音乐欣赏的理解。喜欢选购这类耳机的用户,我们习惯称之为音乐耳机发烧友。此耳机,非彼耳机。耳机的历史

耳机历史并不算悠久,但也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因为还没有电,所以肯定不会有耳机的概念。因此,爱好音乐的人们聆听美妙声音的方式也很单纯且高保真,那就是原声,即没有任何干扰,由乐者亲自演奏真实的声音。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电及电器的出现让这一切都成为历史,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它第一次把录制的音乐以非现场的形式通过电声转换设备分享给了爱好音乐及音响艺术的朋友们,开启了全新的音乐回放时代,耳机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发明出来的。据传闻耳机的首次出现是在1891年,当时的耳机与音乐回放没有任何关系,它专为通信而生,使用时需要把重达几磅的耳机支在肩头,更像是放在肩膀上的两只音箱。1895年,当时的一些歌剧院开始提供家庭耳机服务,而这种耳机像是放大版的医生听诊器,并且不能被个人用户在家中随意使用。1910年,真正意义的“耳机”出现在了美国,Nathaniel Baldwin在自己的厨房里制作出第一批现代耳机并出售给了当时的美国海军。这幅耳机首次具备了现代耳机的外形,但Baldwin当时只顾赚钱而忘记了继续研发并注册专利。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Eugen Beyer先生第一次把大型扬声器上使用的动圈换能器(Dynamic transducer)进行缩小、优化,集成进了一对耳罩内,并通过一根可佩戴在头上的横梁连接固定,世界上第一只专为音乐欣赏而制作的动圈耳机面世了!AKG K120 1949

那一天注定会让众人铭记,Beyer先生邀请了几位好友去他的个人实验室聆听那耳熟能详的《阿依达》唱盘。当所有好友到齐后发现这次的播放设备非常特别,在留声机后面连接的并不是一对硕大的音箱,而是一台外接放大器及放在桌面上的拥有两只半圆形金属耳罩的“怪东西”。更让朋友诧异的是,这只“怪东西”里竟然发出了非常美妙的声音,它完全没有留声机常见的“嗡嗡”杂音,也没有任何电子干扰声,更不会发出失真的高频咆哮,这才是真正的音乐,可能也是《阿依达》录音出现后被回放的最精彩的一次。Beyer先生无不自豪地向各位好友宣布,这只心血之作第一次让人类可以在音乐厅外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音乐了。

Beyer先生给这只全新发明的耳机取名为DT-48,而当时这只耳机的品牌并不是现今的拜亚动力(Beyerdynamic),而是柏林(Berlin)。这只耳机的频响范围达到了16Hz~20kHz,这在20世纪30年代简直就是难以想象的指标,甚至连当时最精尖的军事技术都未必能做到,所以有传闻当时有的军队曾大范围地使用这只耳机作为情报侦测设备,DT-48凭借自身优异的性能侦测到了其他同类产品根本无法辨别的声音信号,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时间跨越到1950年,拜亚动力再次创造历史,推出了人类第一只立体声耳机DT-48S(也有人认为第一只立体声耳机是美国KOSS公司于1958年推出的Koss SP-3),这一发明再次让其领先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直至近70年后的今日,DT-48经典系列依然在售,只不过它经过了进一步改进,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材料,毫无争议地成为全球销售历史最长的耳机,并被载入史册。DT-48 1937KOSS SP3 1959Nathaniel Baldwin耳机MP3 2000

自拜亚动力DT-48问世,越来越多的品牌看到了耳机发展的未来,一些现今我们非常熟悉的品牌很多都是从那时开始投入耳机制造领域。1949年,爱科技(AKG)从自己专注的电影设备行业开始向视听设备领域转型,同年它们推出了该品牌的第一只现代耳机K120。1958年,John C. Koss推出了立体声耳机SP-3,在随后的10年中它一直在市场上独领风骚。1959年,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静电式耳机,日本STAX公司推出了震惊世界的SR-1,无与伦比的细腻及低失真表现远远将同时代的动圈耳机抛后几个身位。1979年,随着随身音频设备的出现,尤其是Walkman(随身磁带播放机)在全球风靡,真正的音频大鳄索尼(SONY)正式进军耳机行业。索尼除了向市场投放出多款彩色外形的便携式头戴耳机外,还创新地推出了在当时看来极为袖珍且可以塞入耳廓的音乐耳塞。

现今的耳机发烧友很多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接触音乐耳机概念的,在那个时代,没有人不会被随身听的风潮所撼动。尤其是自改革开放开始,大量卡带式录音机出现在市场上,像建伍、三洋等都是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品牌,国人第一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音乐来到了自己的身边、耳边。随着时间的继续,索尼的Walkman、Discman成为年轻发烧友所追捧的对象,在那个索尼、爱华与松下的产品天下,磁带随身听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那个时代的耳机市场也基本被这3家所垄断,市场上销售的耳机几乎全是索尼、爱华及松下的产品,很多年轻人肯为一款100元的耳机而节衣缩食。

20世纪90年代末,大量MP3播放器的上市让数字音频文件迅速开始普及,同时一批来自欧美的大品牌也因为对中国广阔市场未来的看好而登陆国内市场。森海塞尔(Senhaisaier)、拜亚动力(Beyerdynamic)、爱科技(AKG)、铁三角(Audio-Technica)、歌德(Grado)等国际品牌都是在那个时间段开始被国人所熟识的。如今的耳机市场已经非常成熟,根据不同使用环境、目标用户及功能定位有着明确的分类。下面就简单向读者朋友介绍一下音乐耳机的一些基础知识。耳机的分类

耳机是个人音乐欣赏系统的中心,根据佩戴方式不同,耳机可以分为头戴式、挂耳式及耳塞式,而耳塞式耳机又可分为平头耳塞、入耳式耳塞两种。同时根据发声原理(换能方式)的不同,音乐耳机又可分为动圈、动铁、圈铁、静电及平板振膜耳机等,不同换能结构的耳机又根据耳罩类型分为开放式、封闭式及半封闭式耳机。(1)佩戴方式

耳机的佩戴方式多是根据使用环境及使用者的佩戴感受进行设计的,比如在较为嘈杂的环境中使用的头戴式耳机多会被设计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耳塞则多会被设计为入耳式,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地隔绝外界环境噪声,通过物理隔音方式保证声音回放的基本质量。(2)换能方式静电耳机

静电耳机具备极轻且极薄的振膜材质,由高直流电压极化,极化所需的电能由专用耳放的交流电转化,也有由电池供电的。静电耳机振膜悬挂在两块固定的金属板(定子)形成的静电场中,通过静电耳机放大器将音频信号转化为数百伏的电压信号进行驱动。一般常见的静电耳机所能产生的声压级没有动圈式耳机大,但它的反应速度更快,回放各种微小信号的能力更强且失真极低。动圈耳机

动圈是最早被发明并实际应用的耳机单元换能方式。动圈耳机的驱动单元是一只小型的动圈扬声器,处于永磁场中的音圈在磁场的作用下带动与之相连的振膜振动发声。动圈耳机的换能效率较高,很容易被常见的音响设备驱动,质量可靠耐用。影响动圈耳机声音表现的因素主要是单元材质、单元尺寸等,比如目前市场上顶级的动圈耳机Focal Utopia就采用了铍振膜单元,这种单元具备极轻的质量、极高的刚性和反应速率,同时又较容易驱动。理论上更大的单元尺寸有利于耳机对大动态、大场面声音信号的还原和营造,所以目前常见的高级动圈耳机的单元直径会超过70mm。平板振膜耳机

平板振膜耳机也叫等磁式耳机,其驱动器类似于缩小的平面扬声器,它将平面的音圈嵌入轻薄的振膜里,像印制电路板一样,可以使驱动力平均分布。其磁体集中在振膜的一侧或两侧(推挽式),振膜在其形成的磁场中振动。平板振膜耳机的振膜没有静电耳机振膜那样轻,但有同样大的振动面积和相近的音质,相对于动圈式耳机,平板振膜式耳机效率较低,对于驱动功率的要求更高,并不易被驱动。动铁耳机

通过一个结构精密的连接棒传导到一个微型振膜的中心点,从而产生振动并发声的单元,我们称为动铁单元。相对于体积较大的动圈单元,动铁单元的体积要小巧很多,用它制作的耳塞导管部分可以更深入地放入耳道。同时,由于单元振动面积较大,需要更多的空气参与传播,所以大部分动圈单元耳塞都需要设置透气孔。动铁单元则不然,因为发声单元部分几乎不需要太多的空气参与,所以动铁耳机多数都不需要设置透气孔,从而大幅提高了耳塞的隔音能力。动铁单元的灵敏度更高,频响曲线更加可控,这是其相对动圈耳机的优势。但同时它的频响范围较动圈耳机有一定劣势,所以很多厂家会采用多颗动铁单元来负责不同频段声音的回放。其他

圈铁耳机其实就是在耳机内部同时放置动圈单元及动铁单元的耳机产品,因为体积的限制,多数此类型耳机都采用单动圈单元加N个动铁单元的配置。有的设计师认为动铁单元的高电声转换效率、高灵敏度、良好的动瞬态表现与动圈单元更全面的频响范围、更自然的声音回放效果相结合,更容易制作出趋近于完美的耳机产品。但也有设计师认为动圈耳机与动铁耳机的声音频率、声波传递方式及两种单元的匹配方面仍有大量不可控因素存在,设计难度极高,而不认可这种设计。

驻极体耳机也叫固定式静电耳机,它的振膜本身就是极化的或者由振膜外极化物质发射的静电场极化,它不再需要专用耳机放大器提供极化电压,只需插入普通耳机放大器即可使用。驻极体耳机具有静电耳机的大部分特点,但是驻极体会逐渐去极化,内部电池需要更换,其寿命为5~10年。耳机的声音

对于一只用于音乐欣赏的耳机,衡量其声音表现好与坏的标准有很多,通常声音表现较好的耳机发烧友习惯性地称其音质好。什么样的耳机才能算作音质好呢?我们通过几个指标来简单分析一下。阻抗

耳机的阻抗是其交流阻抗的简称,它的大小是线圈直流电阻与线圈的感抗之和。根据使用环境不同,厂家对耳机阻抗的设置一般也会不同,与随身移动设备匹配的耳机阻抗一般都在100Ω以下,与台式设备匹配的耳机阻抗一般在150Ω以上,甚至高达600Ω。驱动阻抗高的耳机需要的功率更大,驱动阻抗低的耳机相对更容易,但对电流要求也更高。频率响应

灵敏度在不同的频率下有不同的数值,这就是频率响应,将灵敏度对频率的依赖关系用曲线表示出来,这就是频率响应曲线。人的听觉范围一般在20Hz~20kHz,超出这个范围的声音绝大多数已经超过了人体可以感知的极限。耳机能够回放的频带是相当宽的,优秀的耳机已经可以做到5Hz~45kHz的回放能力。一般耳机给出的频率响应的不平坦度为±10dB,专业耳机和某些高档耳机给出的频率响应的不平坦度为±3dB。在正常使用环境下,频率响应曲线真正平直的耳机声音表现并不好,因为声音信号在进入耳道之前已经与头部、耳朵外侧区域发生碰撞,产生了声波的峰和谷,所以在各品牌耳机设计时常常采用各种均衡手段让这种影响尽量弱化,从而使耳朵所接收到的频率响应曲线比较平坦。灵敏度

我们常说的耳机灵敏度实际上是指耳机的灵敏度级,它是施加于耳机1mW的电功率时,耳机所产生的耦合于仿真耳(人头录音设备)上的声压级,1mW的功率是以频率为1000Hz时耳机的标准阻抗为依据计算的。灵敏度的单位是dB/mW,另一个不常用的单位是dB/rmsrmsV,即1V电压施于耳机时所产生的声压级。灵敏度高表示耳机达到一定的声压级所需功率小,动圈式耳机的灵敏度一般都在90dB/mW以上,如果是为随身设备选择耳机,灵敏度在100dB/mW左右或更高为好。音箱的灵敏度一般指输入1W功率在1m处产生的声压级,对于灵敏度数值相近的耳机和音箱,耳机所需的功率相当于音箱的1/1000,实际上这个数值还要更小,因为很少有人在1m的距离上听音箱。失真

耳机的失真一般都是较小的,在最大承受功率时其总谐波失真(THD)小于等于1%时,这种失真基本是人耳不可闻的,它相比音箱的失真小得多,越高级的耳机产品的失真也会越小,静电式耳机的失真要远小于普通动圈耳机。其他

影响耳机声音表现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发声单元类型、材质、直径、最大输出功率、耳机线材材质等。耳机的未来

虽然经历了百年发展,耳机进步的脚步却从未停歇,甚至更加急促。

最近几年,随着iPhone手机取消耳机口及蓝牙、主动降噪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成熟,无线蓝牙耳机及带有主动降噪功能的耳机产品越来越多,这其中既有Bose、SONY、B&O等老牌大厂,也有1more、Fiil等国产新锐的加入。耳机发烧友在使用耳机聆听音乐时再也不用顾忌线材的束缚,在飞机、火车等嘈杂环境下也能非常安静地欣赏自己喜爱的专辑,而完全不受环境噪声的干扰。

2016年,法国著名音响品牌Focal推出了革命性的Utopia系列动圈耳机,第一次把铍金属振膜技术加入到了耳机生产中,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让Utopia耳机具备了前所未有的高音质表现。同年,耳机巨头森海塞尔推出了奥菲斯耳机系统的全新换代机型HE-1。这款采用静电单元的耳机系统以超乎想象的细腻音色、气势磅礴的气势营造能力以及超过50万元人民币的售价让森海塞尔再次站在了耳机行业的巅峰。这些让人惊艳的产品无一例外都是科技发展、新材料应用及生产工艺突破所带来的福音。越来越多的音响品牌加入到耳机市场中来,它们不再拘泥于传统“走量”的低端区域,而是更愿意向上突破,追求更高端、更好声的Hi-End产品。

Beats的出现让耳机市场得到了重新洗牌的机会,耳机市场的细分化越发明显,个性化、时尚化产品得到追捧。一些针对年轻用户的时尚类耳机产品在外观上做足了文章,耳机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声音回放还原的工具,更多的是一种时尚符号和个性象征。同时,耳机定位更加专业化,游戏耳机成了热点,越来越多的传统品牌开始投入到每年上百亿份额的游戏产业中来。

可以预见,未来的耳机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各种耳机产品的应用也将更加贴近人们的需求,但不管怎样发展,耳机终归是一件给人以愉悦、享受的物件,它必将融入我们的生活,去实现不同人对于品味的追求,营造属于个人的音乐空间。耳机Hi-Fi构架解读文/421

耳机Hi-Fi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把音箱部分换成耳机的Hi-Fi系统,器材包括音乐播放器、耳机放大器及耳机。CD播放器

如今,CD播放器仍有一定地位,虽然数字音源的文件频出,但一般是经过CD音频信号转换而来的,CD的音质也毋庸置疑,CD播放器可以说是目前音响组合的必备一环,无论音响系统还是耳机系统,爱好者在家听音乐时最常见的音源部分还是CD播放器。音乐手机

不得不说,使用手机听音乐已经非常普遍了,手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通话设备,尤其是音乐方面。手机已经和听音设备完美融合,大多数手机配有3.5mm耳机插口,近年来OPPO、vivo等国产厂商生产的音乐手机,更让手机成为一般大众的听音首选。数字随身播放器

数字随身播放器可谓最为流行的听音设备了,它可以播放各种类型格式的音乐。自从第一代硬盘式播放器iPod出现后,时至今日,其制作工艺和听音质量越来越高。数字随身播放器以便携小巧的外观、人性化的用户UI、丰富的功能,迅速占据主流市场并不意外。耳机放大器

无论是音箱系统还是耳机系统,放大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耳机系统中,音源与耳机之间加入一个耳机功率放大器的环节,可以改善音质、调整系统的音色走向,这已经在耳机发烧友中达成了共识。耳机图说

该图主要针对不同耳机在不同方面表现出的素质进行打分,普通为5分,优秀为10分,但评分也会受到售价影响。耳机杂谈文/小白

耳机的话题很大,一般是从分类说起,我个人认为对耳机的分类就是头戴式耳机和耳塞这两大类。这是两个尺寸、用途、声音都存在明显差异的大类。我一般说“耳机”就是指头戴式耳机,不包括耳塞。如果是指耳塞,就会用“耳塞”这个词。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耳机声音总体上优于耳塞。耳塞,特别是多年来一直流行的入耳式耳塞,由于是把声音灌入耳道的,取消了外耳郭的作用,因此声音无法做到很自然,这是它的一个物理局限,无论耳塞做得多好,都有这样的局限性。人从生下来之后,听到的大自然声音,都是经过外耳郭作用的,因此只有这样的收听效果,才会显得自然。头戴式耳机,特别是大耳罩式的耳机,比较类似这种过程(当然也并非完全等同),而直接往耳道里灌声音的入耳式耳塞,完全没法让人的外耳郭发挥任何作用,因此声音就不能做到很自然。当然,扬声器的声音最自然,比耳机和耳塞都更自然,因为人耳听到扬声器声音的过程和听到自然界声音的过程完全相同。从声音的真实自然度来说,扬声器>耳机>耳塞。

在Hi-Fi里有几个“不可比”,比如扬声器和耳机的声音,可比性很小,经常有人说Hi-Fi耳机的声音可以比得上价格为5~10倍的扬声器的声音,这属于耳机爱好者的夸张说法。其实正如有些人所说,哪怕万元的顶级耳机,声场都不如几百块的多媒体扬声器来得真实自然。这就是“不可比”,扬声器和耳机的声音,可比性很小。耳机固然能提供更好的细节再现(发声单元距离耳朵近嘛),但扬声器的声音要真实、自然得多,因为“音质”两个字并不单纯指细节解析。而耳机和耳塞的声音,可比性也不大,我个人的意见是最好不要瞎比。耳机和耳机比,耳塞和耳塞比,这样比较科学。

入耳式耳塞能做到很好的频宽、细节再现,特别是现在的动铁单元极其细小,可以在一个耳塞里装入多个单元,形成多单元动铁耳塞。只要设计得好,多单元动铁耳塞可以做到很宽的频响、很低的失真度和很出色的解析。在频宽和解析方面,这是单个单元的动圈耳塞无法比拟的。高档的耳塞完全可以做到比头戴式耳机有更好的细节表现。所差的就是声场的自然感,或者说整体声音的自然感与真实临场感。

不同的人看世界,角度和观念也是不同的。有些人看大格局,有些人则注重小细节,甚至纠结于小细节。从大格局、大画面的角度看,扬声器回放音乐,效果是最好的,因为它最自然;耳机次之;耳塞是最差的,声音最欠自然。但从小细节去看,耳塞的声音也许是细节表现最佳的,由于发声体和耳膜的距离最贴近,录音里的各类细节可以最清晰地听到。到底哪个算最好?要看每个人的理念,看最注重的是什么。所以我才说,可比性很小!

很多人用入耳式耳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带来很好的隔音性能,能让我们在嘈杂的环境中听音,而且不干扰旁人。确实,隔音性能良好的入耳式耳塞有20~30dB的隔音能力,足以让人在地铁、公车上听音。在街头行走时佩戴隔音性能很好的耳塞听音绝对是不建议的,事关安全,这里就不多说了。虽然封闭式的头戴式耳机也能提供一定的隔音作用,但隔音性能一般不如入耳式耳机那么好。隔音性能太好的封闭式耳机一般夹头较紧,舒适度会构成一定的问题。假如就需要很好的隔音性能,那入耳式耳塞是一个最佳方案。不过,入耳式耳塞的佩带舒适度也是一个问题——有些人对需要深入耳道的耳塞不适应,耳道有异物感。我个人也只适应较浅的入耳耳塞,不喜欢那种插入较深的深入耳耳塞(典型的如Etymotic)。

浅入耳耳塞还有一个好处,可通过换耳塞头、调节塞入的深浅,来对声音进行调整。这样的可调整性是头戴耳机没有的。头戴耳机没法调整低频的量感(除非你换掉原厂耳罩),但耳塞可以自行调整——塞得深入一些、紧一些,会得到更多的低频量感;塞得浅一些、松一些,则低频量感减少。三节式耳塞套、海绵套、橡胶套,各有不同的声音特点,可以利用其特性调整耳塞的声音。

头戴式耳机又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根据换能方式,有动圈式、静电式、平板式耳机等;根据耳罩大小,有包耳式、压耳式等;根据耳机外壳是否打开,有开放式、封闭式、半开放式等。

静电式耳机一直比较小众,多年来始终如此,一直有人宣扬静电耳机的声音有独特的优点,但近十几年来仍只有Stax执着地做静电耳机。Koss的ESP950也一直在生产中,但产量几乎可以忽略。平板式耳机在某种程度上能兼顾动圈耳机和静电耳机的优点,所以近年来不少中高档Hi-Fi耳机采用了这一结构,如美国的Audeze、国内的HIFIMAN、OPPO及日本的Fostex等。从声音上说,平板耳机并不都是一种声音,前面所说的4个品牌,其平板耳机的声音都各不相同。原先平板耳机都不太好推,灵敏度普遍偏低,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相对好推的平板,甚至出现了平板单元的耳塞,国内Unique Melody和美国Audeze都已有成品。关于平板耳机还需要记住一点:平板耳机的声音并不一定比传统动圈耳机好。

近年来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封闭式耳机越来越多。这应该是用途所驱使的。封闭式耳机具有一定的隔音性能,而且使用时不会干扰旁人,在某些无法使用开放式耳机的环境中,它具有先天的优势。举个例子,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如果用开放式耳机,肯定会干扰到周围人,此时只有封闭式耳机是合适的。在那些有一定环境噪声的地方,比如地铁和公车上,封闭式耳机也更适合欣赏音乐。

不过封闭式耳机比开放式耳机更难把声音做好。设计不很成功的封闭式耳机,有一些共同的声音问题:低频闷轰、中频音染、高频发闷、声场窄,这些都很典型和多见。

单纯考虑音质的话,开放式耳机是最佳的方案,所以欧美传统耳机厂商的顶级耳机,不考虑用途而只考虑声音的耳机,都是开放式的——HD800、T1、PS1000、K812等。日本厂家有些特殊,由于日本是一个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不允许干扰旁人的地方,所以封闭式耳机特别发达,铁三角、Fostex、索尼、Denon、JVC的耳机都以封闭式为主流,其顶级耳机也多为封闭式。封闭式耳机的设计,日本厂家最有经验。传奇性的动圈耳机索尼R10也是封闭式的设计,堪称史上最佳封闭式耳机。

我曾说过,耳机的“参数”我只看两项:阻抗和灵敏度,别的都不看。各个厂家测试数据的条件不同,而且一般只给一个很粗略的数字,没有详细的数据背景,也就没有什么意义,更无法横向对比。要注意的一点是,耳机的灵敏度有两种标注的方式,分别是dB/mW和rmsdB/V。看耳机参数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单位是什么,否则就不能rms乱比。举例来说,AKG K812耳机的灵敏度是110dB/V ,如果觉得这个灵敏度数字很高,那么把它换算为以mW为单位的灵敏度数字,根据其36Ω的阻抗,其实只有96dB/mW。由于传统上扬声器的灵敏度标注单位一直是dB/W,所以我更喜欢看dB/mW标注的耳机灵敏度数字。以dB/mW为单位的耳机灵敏度数字,如果低于90,那么耳机属于难推的,需要独立耳放;在90~100,属于中等的灵敏度,这也是大多数耳机的灵敏度范围;高于100的话,属于好推的,很多灵敏度达到100dB/mW的耳机,可以用手机或随身播放器直推,出一个不错的声音。

很多耳机初级发烧友(简称初烧)喜欢根据耳机的阻抗高低来判断是否易推。这个问题我很多年前就指出过,灵敏度才是最影响耳机易推性的因素。高灵敏度、高阻抗的耳机不会难推。很多人误以为低阻抗耳机好推,其实低阻抗、低灵敏度的耳机是非常难推的。同时,有些高灵敏度、低阻抗的耳机,虽然确实很容易“推响”,插手机上也能达到足够的音压,但很难把声音推好。铁三角的一些高端耳机就是如此,插上声音都很响,但声音不好听,很容易不平衡,要推出好的声音,并不容易,对驱动有特殊的要求。美国Grado最新一代E系列耳机也把灵敏度提高到了接近100dB,很容易推响,不宜搭配大功率的耳放,否则易发冲。

耳机的所谓“推好”“没推好”“推到几成”也是一个特别经常被问及的问题。我历来最讨厌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几成”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无法准确回答。首先怎么算“十成”呢?根本没有一个标准。我听过RudiStor RP1000耳放驱动下的森海塞尔HD600和HD650,觉得好得惊人,如果把那个算是“十成”,那平日里大多数人听到的HD600和HD650的声音,都差得多。但“差得多”的声音我也不知算是几成。声音的好坏和差异,本身是无法量化的,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能把声音的好坏和差异以数量表示出来。以我打过的比喻来说明问题,如赵薇的容貌算是李嘉欣的几成呢?郎朗弹奏老柴的钢琴协奏曲算是里赫特的几成呢?体操项目里冠军和亚军的水平差异,又是百分之几呢?谁能回答这种问题呢?

我之前还说过一个“潜力”的概念。不同耳机的“潜力”是不同的,差异可以很大。像森海塞尔HD600、HD650那样的耳机,是潜力较大的,对前端反应灵敏,可以在顶级耳放上出非常棒的声音。但有些便携式设计的耳机,插在高级前端上也没觉声音有多好,因为它们的潜力不大。容易推、适合直推的很多耳机是潜力不大的。潜力比HD600等更大的,是HD800、T1、HE600、PS1000、GS1000那种难推的耳机。此类耳机根本不是随身听或电脑能直推的,但在很好的前端设备搭配下,却可以出极好的声音。

当然也别以为加了一个独立的“耳放”就一定能获得更好的声音。设计、制作不好的“烂耳放”,往往是音质劣化器。没有模拟输出口的音源,一般也就不用考虑耳放了。部分初烧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耳放接在音源的耳机口上(因为音源没有模拟输出口),这样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耳机口里面已经有一个耳放线路,耳放之后再加一个耳放,无论后一个耳放的素质有多好,也没用了。所以那些没有模拟输出口(Line Out)的随身器材,就不用费心找耳放了,找一副它能应付的耳机直推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情形,也是初烧容易碰到的,就是升级了耳放之后,发觉声音并无明显提升,他们会感到困惑。这经常是由于音源较弱造成的。当音源变成一套耳机系统的短板时,升级更好的耳放,往往效果微弱甚至根本察觉不出来。所以我非常强调耳机系统中音源的重要性。和扬声器系统不同,在耳机系统里,音源应该是最贵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耳机或耳放。只有在音源较强、至少不是系统短板的时候,你升级耳放、升级耳机,才会感觉到明显的提升。如果音源弱,那么首先应该去升级的应该是音源而非耳放。

强调一句,用耳机听音,请千万记住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听力的损伤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了实质性的损伤,再静养也没用了。耳机“发烧”多年,我也遭遇了不少因为耳机发烧过度导致听力损伤而“退烧”的故事。耳机发烧系统“三大件”文/小白

音响发烧友一入门就会遭遇“三大件”的概念,这里指的是音源、放大器和终端播放设备这三个环节。终端播放设备不外乎音箱或耳机。放大器,对应音箱的是“功放”或者“放大器”,对应耳机的是“耳机放大器”(简称“耳放”)。至于“音源”,即“音频信号源”是变化形式最多的,以下的设备都可以是音源:手机、电脑(平板、笔记本、台式机)、电脑独立声卡、各类解码器(DAC)、CD机、影碟机、各类随身播放器、黑胶LP唱盘、磁带播放机、收音机、电视机等,不一而足。功率放大器

在高档的Hi-Fi系统里,往往还分为前级放大器(Pre-amp)和后级放大器(Power Amp)这两个独立环节。前级放大器负责输入信号的选择切换和音量控制,后级放大器是个出力气的家伙,除了电源开关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功能按键,只负责推动音箱发声。前级和后级分开的好处是屏蔽了两部分电路间的干扰,可以做到更高的声音品质、更低的噪声。有一个普遍原则——把某个环节独立出来,装入一个独立的机箱,由独立的变压器供电,往往能取得更佳的声音品质。中低档系统中的放大器环节往往就是一台机器,也被称为“合并式放大器”(Integrated Amp)。合并式放大器也有高档的,卖到几万元,声音也能很好,功率也能较大。嫌机器太多的人,通常会选择合并式放大器,因为和前级+后级的方案相比,少用一根电源线,少用一对信号线,占地也更少。

目前市面上的耳机放大器则几乎都是合并式的,极少再细分出前级耳放、后级耳放的。这是因为耳机放大器的输出功率都很小,一般就几百毫瓦到2W,99%的耳机就只需要这么大的功率,耳放的线路也大多很简单,没必要再把功率放大部分独立出来了。“三大件”的变种

一套音响系统一般有“三大件”,这就像交响曲一般有四个乐章。但并不都是四个乐章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就有5个乐章,西贝柳斯的《第七交响曲》从头贯穿到尾是一个连续演奏的长乐章,这些都是“变种”。音响系统也是这样,存在着变种形式,这里先说说常见的变种。

一个主要的变种方式是音源和放大器,或者放大器和音箱,融于一体,省了一个环节。

如果三个都融于一体了,其实也很常见——笔记本电脑、手机、电视机、收音机莫不如是。这些设备将音响系统的三个环节融于一身,功能完整,但音效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因此现实中不存在音质出众的“三件合一机”。

音源和耳放融为一体的设计非常多。如音源上带有耳机输出口,那就是音源和耳放结合了,可以直推耳机。随身播放器、音乐手机,100%都会有耳机口,天生就是一个音源+耳放的合体。现在带耳机输出口的解码器(DAC)也在逐渐增多。为什么?因为用耳机听音的人很多,一台CD机或解码器如果带了耳机口,可以很方便地连接耳机聆听,这是一个很实用的功能。有一种产品叫“解码耳放一体机”,最近非常流行,也属于“音源和耳放融合”的实例,大致的使用方式就是:前面接一台电脑(也可以接CD机或随身设备),然后插上耳机就能获得不错的音质。

耳机发烧友经常谈论“直推”的问题,就是指用这种带耳机口的音源设备来推耳机,而不用独立的耳放。近年来一个普遍的趋势是,耳机厂商们把耳机设计得越来越好推,灵敏度越来越高。除了各厂家的无法妥协、体现品牌形象的顶级耳机型号外,越来越多的耳机,即使是头戴式耳机,灵敏度也高到足以用iPhone、iPad、主流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来驱动。以OPPO PM1这副平板振膜耳机为例,灵敏度高达102dB,直接用iPhone驱动也没有问题,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美国Grado的耳机进行了一次改版,在型号上加了e的后缀,其中经典型号RS1变成了RS1e,灵敏度大大提高,也变身为能直插iPhone欣赏音乐的耳机!森海塞尔的Momentum、HD598,拜亚的T50P、T70P、T5P,铁三角的ES系列等,还有那些高级音箱厂家做的耳机,例如KEF M500、B&W P9、Focal Listen等,都是典型的档次较高、容易驱动的耳机。

在当今时代,一副耳机能否用手机/平板电脑直推,出一个过得去的声音,是一条“生命线”。过了这条线,那么前途光明,因为有几亿的潜在用户可能会考虑买你的耳机,如果没过这条线,那几乎就是“自绝于人民”了。当然“自绝于人民”的耳机还是有活路的,就是在“发烧友”的圈子里去混。发烧友是唯一一个愿意花钱购买独立耳机放大器来推耳机的小众群体。但这个市场规模就太小了,是不可能跑量的。

值得注意的是,把耳机的灵敏度提高,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举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例子,大嗓门并不都能成为歌唱家。歌唱是一门艺术,极其讲究控制,而天生大嗓门只是高分贝而已,往往不知控制为何物。很多高灵敏度的耳机,“潜力”并不大。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潜力”,潜力就是指一对音箱或耳机,在最好的搭配条件下,能达到多好的表现。如果一副耳机,插在普通设备上听,然后插在高档的前端设备上听,出来的效果相差不大,那么可以说这副耳机的潜力是不大的,如果一副耳机插在普通设备上听,和插在高档前端设备上听,出来的效果有天壤之别,那么可以认为耳机是有潜力的。有潜力的耳机,往往内在素质是很强的,只是依赖于更好的前端,依赖于更好的驱动而已。

此类耳机里,最有名气、也最经常被误用的,也许是森海塞尔的旗舰级耳机HD800。很多初烧买了这副耳机,然后发现它用手机推不动、平板电脑推不响、插在台式机上听,声音无亮点。怪谁呢?只能怪没有“伺候”好这副顶级耳机。类似HD800这种万元级定位于旗舰的耳机,至少需要万元级别的音源、万元级别的耳放,才能使它发出“正常合理的声音”。如果用手机、电脑、随身听来驱动,那永远听不到它正常的声音表现。

下面再说说一类很常见的“音源”——电脑上的耳机口。特别是笔记本电脑,几乎个个都有耳机口。把耳机插在上面听,里面的音源其实是电脑的“集成声卡”,其素质普遍都很平庸,丝毫不“发烧”,耳放当然也不会好。不过电脑的耳机口,有些貌似推力很大,表现为耳机插进去,音量开到一半,耳机里的声音已经震天响了。很多还不懂辨别声音品质的初烧会觉得这样就是“耳机口推力很大”。其实不是。试试插一副稍微好些的耳机去听,十有八九会出现声音轰头的现象,听个十分钟就头晕脑涨了。这叫什么呢?叫失真大、控制力差。好的耳放则是反过来的,失真小、控制力好。主观上觉得声音轰头、听不久就头晕甚至头痛,这一般是失真大造成的。失真是一些不和谐的、恼人的谐波成分,哪怕比重只有1%,甚至小于1%,就已经够受了。“控制力差”表现在哪里?最明显的就是低频沉重、浑浊,听起来轰隆隆的,记住这绝不是低频好、低频强,而是低频控制力差的表现。导致低频控制力差的实质原因还是耳放的输出功率不足,控制不住耳机的振膜。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一个小孩子玩一把沉重的大刀,他力气不够,肯定控制不好刀的运动及其惯性,结果刀是失控的;一个大力士玩这把刀,力气足够控制刀的运动,结果就能做到收放自如。当我们听到轰隆隆很沉重的低频时,觉得低频轰头时,意味着耳机振膜其实是“失控”的。当我们听到深沉、迅捷、结实的低频,收放自如、来去如风的低频时,说明耳放能控制好耳机的振膜,因此优质的低频是不会轰头的。就我的经验来说,大多数电脑的耳机口,输出功率薄弱、控制力差、失真明显,所以出来的声音脏、乱、轰头,是常见的现象。

假如以笔记本电脑为“音源”,一般的建议是接一个USB解码耳放,也就是通过USB线接到一个外置的解码耳放,用外部素质较好的解码器和耳放来取代内置声卡。“USB解码耳放”有些无需插电,直接利用电脑USB口输出的5V直流电来供电。当然这种方案下,解码耳放的推力会有局限性,有些则外插220V电,可以获得更大的推力,素质一般也更强。有不少这类产品,从USB口取电,如Graham Slee Bitzie、Centrance DACPort、M2Tech DAC、Meridian Explorer、W4S uDAC-HD等;插220V电的,有谷津U4、Qm、Qv,艾诗MDAC2A、MDAC5A、MDAC6,高登GD-01、GD-X,Luxman DA250,Moon 230HAD等。这类产品的发达,足以表明此类需求是比较高的。确实,如果还算得上是个发烧友的话,以笔记本电脑为音源,基本都采用了这一方案。

还有一句话,是我很多次说给初烧听的:以笔记本电脑作为音源,纯耳放是没有用的。经常有不懂的人选择纯耳放(只有模拟输入的耳放)来搭配笔记本电脑用。他们以为电脑+耳放+耳机就可以了,没有想过电脑的集成声卡素质不好,而且笔记本电脑通常连模拟输出都没有,只有耳机口,而从耳机口是不能接出信号到耳放的。这个“不能”不是说不会出声音,而是说音质不可能好。即便是有模拟输出口的台式机声卡,由于集成声卡本身的局限,仍不可能组建出一套好的耳机系统。

音响三大件搭配的要旨是:三个环节的素质、档次,最好协调,没有明显的短板。耳放和耳机不管有多好,如果音源差,就不可能出好的声音。对于耳机系统来说,我以前提过一个“傻瓜式”的原则:在一个配置合理的耳机系统中,音源应该最贵,耳放其次,耳机最便宜。至少应遵循的原则是:1. 音源不要比耳放便宜很多,至少是和耳放差不多级别、价格的;2. 耳放不要比耳机便宜很多,至少是和耳机差不多价格的。

下面说说音响三大件结构的另一种变种形式——放大器和音箱结合为一体了,就是所谓的“有源音箱”。注意有个别的耳机内置了耳放线路,也算一种特殊形式,但由于此类耳机极其稀少,尚未形成气候,不再深入探讨。有源音箱却不是稀少的个例,而是一种已经发展了几十年、高度成熟的产品门类。虽然有源音箱的品牌、选择范围,和发烧音箱相比,还是少得多,但还是可以数出一些发烧友关注的经典产品——德国B&M/KS Digital、芬兰Genelec、丹麦Dynaudio Acoustics、德国Adam、法国Focal,这些都是圈内的名牌。国内现在也有几个厂家在搞,比如声荟、声擎等。

很多有源音箱采用了内置D类功放的做法。D类功放容易实现小型化、模块化,而且效率高、输出功率大,非常适合有源音箱。但一些高档的有源音箱却依然采用了传统的AB类功放、分立元件的做法。有源音箱在结构上经常采用电子分频,内置了几路放大器,分别驱动几个扬声器单元,而不是通过分频器,这样的工作效率其实更高。从负面因素说,扬声器单元在放音时必然产生的振动,会对放大器电路造成不利影响。我个人的实际使用经验是,有源音箱可以做到声音很好,但声音风格上往往偏向专业监听味,音色比较直白,而且质感和同价位的优秀Hi-Fi音箱相比往往不够细腻。有源音箱这一产品原本在专业上使用很多,比如录音监听或广播监听,图的是方便,从调音台直接连接到音箱就可以了。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发烧友群体中开始使用有源音箱的人不断增加。为什么?主要也是图它的方便。电脑或者电脑+解码器出来的信号,直接连接到一对有源音箱就可以听音了,整个系统非常简洁。电脑+解码器+有源音箱,可以组成最简洁的桌面音响系统。如果解码器上有耳机口,那么耳机听音的需求也一并解决了。

有源音箱近年的一个新趋势是无线传输信号,也就是说音源到有源音箱的信号传输,不用传统的信号线,而采用Wi-Fi、蓝牙、2.4GHz等无线方式。这样音箱的摆位更加自由,可以远离音源,而且便于布置多房间系统。什么是多房间系统呢?就是一套有很多房间的大型公寓或别墅里,有一个音乐中心,然后每个房间都有一对音箱。主人在卧室、书房、客厅、厨房,都可以方便地欣赏音乐。多房间系统若靠传统的方式布线非常难,音乐中心要布出很多条信号线到不同的房间,而依靠无线传输,就可以方便地布置了。常规三大件的组成及趋势

前面说了三大件结构的两种最常见的变化形式。再回到常规的三大件结构,我前面已经提过的那个“协调原则”是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档次协调、素质相当、风格协调,往往是最好的。没有有哪个环节鹤立鸡群,也没有一个明显的短板。耳机系统的三个环节我前面提了一个“傻瓜式原则”,那么音箱系统呢?更复杂一些,争议也更多,难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概括。特别是放大器环节的投入,争议很多。有一些资深发烧友是主张放大器应该买最贵的,坚持要用贵于音箱、甚至几倍于音箱价格的放大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音箱的全部“潜力”。另有一些发烧友认为音箱和放大器同样重要,大致一比一就行,没必要在放大器上投入过重。这个问题,我认为放大器环节的投入,除了音箱本身的特性之外,还受几个因素的影响:房间大小、主要听音类型、主人的听音口味。听音空间越大,越喜欢听大动态、大编制的音乐,那么放大器环节越需要投入。如果听音空间不大,主人主要听中小编制的音乐,不注重大动态和大声压,那么放大器环节不必投入过多。因地制宜、实用为上,不必追求极致。

传统上,玩音箱系统的发烧友,主流用CD机作为音源,包括CD转盘+解码器的组合。但近年来很明显CD机的用户越来越少了,大部分新发烧友采用了电脑+解码器或新式的流媒体播放器作为音源。我很深切地感受到,现在还买CD机、CD转盘的玩家已很少了,一般都是家里很多藏碟的老发烧友。未来出CD机的厂家还会继续减少,并且即使还做CD机,也会给CD机融入能连接电脑、充当解码器的用途。单纯的、只能播放CD碟的机器,会更少。再过若干年可能连CD转盘机芯的供应都没有了,如果有厂家坚持做CD机,那么有些部件必须自行加工或特别订制,成本会很高。很多厂家已经放弃了传统的CD结构,用DVD-ROM或蓝光-ROM在做CD机,但这一块变化也是很快的,今后DVD和蓝光也可能会消失,一切碟片形式的记录媒体都可能消失,到时候DVD-ROM、蓝光-ROM的供应也会耗尽。之后还怎么做CD机呢?所以未来CD机或彻底消失,或作为一个昂贵而服务于小众的产品而存在,就像现在的黑胶唱片、胶卷摄影冲印服务等。

最有发展前途的当然是流媒体播放设备了,最近圈内谈论较多的艾诗MBox、声韵Aries、欧博Reference 8p都属于此类产品,而国外先后有过的Bladelius Embla、Weiss MAN301、Naim HDX、马兰士NA11S1、Aurender也属于这类。目前声音好的流媒体播放设备都很贵,希望未来能出现价格便宜、素质很好、使用方便、管理音乐方便的流媒体播放器。

另外就是解码器(DAC)。在这个数码音频的时代,不管玩什么,解码器总是很重要的一个音源设备。它前面可以接电脑,可以接随身设备,可以接CD机,可以接流媒体播放器等,一台优秀的、接口齐全的解码器,总是一个很有用的音源设备。如何组建高性价比家用耳机系统文/谭永钧

组成一套耳机系统没有太大的难度,然而,要达成高性价比的组合,就需要运用到一些实用的技巧。耳机市场的蓬勃发展,产品的多元化,并没有为消费者带来额外的福利,选择多了意味着增加了选错的概率。器材买回家后才发现声音不如预期?听过朋友的系统后开始察觉自己花多了钱?耳放推不好耳机?所谓名器只是虚有其表?这不是个别发烧友的例子,而是许多耳机发烧友都在面对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希望与大家分享多年来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通过这五个步骤,帮助您搭建起属于自己的高性价比耳机系统。第一步:音源

建成音响系统的顺序应该是“由最固定的套件到最浮动的部件”,参考玩音箱的经验(音箱就是最固定的部分),有很多音响销售员都会建议耳机发烧友首先要选好喜欢的耳机作为整个系统的基础,随后再根据耳机去匹配系统中的其他环节,不过,很多耳机发烧友怎可能只满足于聆听一副耳机呢?所以,耳机才是最具弹性的部分,不应该最先选择。

另一方面,解码耳放一体机大行其道,市场上的选择非常丰富,这类器材不但适用于空间非常有限的书桌环境,而且节省了一台耳放和相应线材上的开支。不过,一体机附带的耳放的素质往往比不上独立的耳放。若以提升耳机表现为前提,如果发烧友决定使用解码耳放一体机,就已经限制了耳机的选择。

那有没有一些选择音源的实用技巧呢?以下就有几个值得关注的要点。

1. 越多功能越好玩,越少功能越好声

顾及商业因素,厂家都愿意为产品加入各式各样的功能以吸引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